第一篇: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险因素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
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负责医院各种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等工作,在这一系列流程中,供应室工作人员不但经常与患者使用过的医疗用品接触,受到交叉感染的侵袭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高危群体,使得从事本专业的护士容易产生生理和心理疲劳,给这些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加之有些医院不重视供应室工作人员,设备没有正规配置,就更增加了危险因素(1-3)。因此,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应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意识,越来越多的成为国内外专家与同行关注和重视的话题。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并将消毒供应室中常见的各种危险因素综述如下。1危险因素 1.1.物理因素 1.1.1 锐器刺伤
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回收、分类、预处理、刷洗、包装器械的各个环节中,均要接触刀剪、缝针、穿刺针等各种锐利器械,如操作不慎,即可发生刺伤、切割伤等,导致皮肤完整性受损。2005年3月,朱杏花,郑翠云等对广州市三所三级甲等医院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进行锐器伤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调查中4发现,锐器损伤主要发生在器械回收与器械分类时,供应室工作人员对针刺伤的职业暴露防范措施及处理情况存在明显认识不足。另据报道:针刺上只需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V 比率为0.3%,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比率为1.8%(5-7)。而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统计显示,在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时有被HIV、HBV、HCV及其它血源性疾病感染的人数有上升趋势。2000年3月,据美国CDC报告,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中被刺伤或经皮肤受伤害的有60-80万人,护士是主要群体(8)。
1.1.2 噪音
消毒供应室噪音来源于压力蒸汽灭菌器、新风机置换新风,其噪音强度达到90-98dB之间,超过我国对工业区噪音标准的极限值55-60dB(5),若不加以隔音或安装消音装置,工作人员长期在超过90 dB的噪音环境中,可导致噪音性耳聋、听力损失、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性神经症、胃肠功能紊乱及内分泌紊乱(9)。
1.1.3 温度与湿度
在消毒供应室生产过程中,灭菌及相关设备的使用,一方面可导致环境温度和/或湿度的加大,特别是在夏季工作人员大量消耗体力导致中暑的发生;另一方面,若工作人员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或压力容器超期使用,就可能发生容器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当湿度过大时,可使人产生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另外,清洗是供应室工作流程的关键环节,若在冬季水温过低,可使工作人员身体不适、关节疼痛或生冻疮。
1.1.4 紫外线
紫外线消毒是一种方便、经济、有效的消毒方法,但紫外线对人的眼睛与皮肤均有刺激作用,照射过程中产生的臭氧对人体亦有害,实验表明,臭氧气体对人体可造成伤害,对呼吸道粘膜有明显的刺激性,特别是对肺组织损伤严重(10)。
1.1.5 粉尘
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制作各种敷料(棉球、棉签)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无机纤维粉尘;以及制作手套时的滑石粉产生的无机粉尘会在室内到处弥漫。这些粉尘可刺激或被吸入呼吸道,引起呼吸道不适及呼吸系统功能的损害(11)。1.2.生物性因素 1.2.1污水与废物
在消毒供应室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和回收的一次性医疗废物等会导致蚊虫的孳生及各种有害微生物的繁殖生长(12)。
1.2.2 体液
在回收分类过程中,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到被患者血液、胸腹腔积液、脑脊液及其它部位体液污染的器械,其中不乏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若防护不当或操
(13)作误伤、皮肤有损伤时,就有可能导致这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11)。
1.3.化学性因素 1.3.1含氯消毒剂
人体皮肤长时间接触含氯液体,会有灼痛感,当皮肤有破损时,则损伤破损处皮肤组织,特别是当酸与氯两种消毒剂混合使用时,会使氯的分解加快,不仅污染
()室内空气还会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和肺部,造成身体损害14-15。
1.3.2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是有中等毒性的药品,人体吸入过量会感觉不适,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如溅到皮肤上,可发生红疹、水疱,长期接触可导致水肿甚至肿瘤(14)。
1.3.3 甲醛和戊二醛
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容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胸闷、气喘、咽喉炎及肺炎、流感样症状、荨麻疹和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等症状;高浓度的甲醛刺激粘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可致肺水肿(14)。
1.4社会心理因素
由于消毒供应室工作在医院长期被认为是边缘性、非主流工作,属于技术性不强、劳动强度大、要求知识点低的工作岗位。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基础性、重要性和规范性未得到充分的认识,护士外出进修的机会大大低于其它科室(15),供应室专业人员的部份权益受到损害,这些都给护理人员造成心理压力与不平衡。
1.5 性格差异
朱艳荣(16)等人选取河南省开封市3家综合医院85名消毒供应室护士作为调查对象,按照“机能类型说”性格分类法将其分为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运用心理学理论探讨护士性格差异和行为特征对职业暴露的影响,得出结论:性格差异对职业暴露有重要影响。
2.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环境的不断完善,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险及其防护问题已经引起医疗机构和行业领导的足够重视,因此必须要了解他们存在职业危险的相关因素,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从而将各类危险的发生率降低到最小程度。
第二篇:消毒供应室各室工作人员职责
消毒供应室各室工作人员职责
一、无菌室工作职责
1、负责无菌物品的发放,检查无菌物品有无过期,随时与各室联系,保证灭菌物品供应。
2、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无菌柜,发物台,地面。
3、每日紫外线消毒一次每周封闭消毒一次,每月做空气细菌培养一次。
4、灭菌物品每月抽样做细菌培养一次,并有登记。
5、每日更换无菌镊子和无菌镊子缸及缸内消毒液。
6、负责室内清洁消毒,保持室内清洁整齐。
7、负责统计和登记日工作量。
二、回收室工作职责
1、负责回收各科室污染的物品,分类后传递各组。
2、回收各种物品,必须认真查对数量。物品是否合乎要求,填写兑换单。
3、回收的物品应随时清洁、整理,做到物放有序,保持室内整洁。
4、定期更换各种浸泡消毒液。
5、负责统计和登记日工作量。
三、洗刷室工作职责
1、负责当日回收的各种物品的清洁处理,严格执行清洁操作常规。
2、负责各种包装容器的清洁。
3、各种穿刺包包装准确无误,并有责任者签字,标明灭菌日期。
4、保持室内整洁。
5、负责统计和登记日工作量。
四、敷料室工作职责
1、负责全院各科室经常用敷料的制作,并有一定的贮备量。
2、负责完成每日敷料制作和包装。
3、保持室内清洁整齐。
4、负责统计和登记日工作量。
五、器械包装室工作职责
1、负责各种器械清洁检查、包装,保证性能良好,准确无误。
2、负责各种器械物品的常规保养,各种导管不得有污迹。
3、每日清洁擦拭工作台及地面。
4、包装后俯有责任者和灭菌日期。
5、负责每日包布清洗,保持清洁无破损。
6、负责统计登记日工作量。
六、消毒室工作职责
1、负责全院各种器械敷料的消毒灭菌,保证消毒供应室工作顺利进行。
2、严格执行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操作程序及各项规章制度。
3、每日均应进行灭菌效果监测,监测灭菌的压力、温度和时间,每月做生物监测一次并有登记。
4、灭菌后物品必须干燥。
5、室内严格区分 有菌区、无菌区,特殊污染区。
6、负责各科代消物品的取送登记,灭菌保管工作。
7、保持室内清洁整齐。
8、负责高压灭菌器的清洁与保养。
七、下收下送组工作职责
1、负责临床科室无菌医疗器械下送和污染器械物品的回收工作。
2、兑换物品数量准确无误,保证供应。
3、严格区分有菌物品和无菌物品,防止混淆。
4、回收物品分类递送各组。
5、每日用消毒液擦拭下送车,并保持清洁。
第三篇:2012~2013年我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探讨及防护措施
2012~2013年我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探讨及防
护措施
【摘要】 目的 分析本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防护措施。方法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148名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对其职业、暴露源、暴露物品、暴露原因、暴露操作、暴露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 148名职业暴露者以护士和实习护士为主,分别占40.54%和35.81%;暴露源不明100名,占67.57%,乙肝抗原阳性27名,占18.24%;其中发生针刺伤126名,占85.14%。结论 通过对来院工作人员和本院工作人员的不断强化培训,其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得到提高,各科室也能及时正确的处理及上报有关部门,并及时采取措施。
【关键词】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1.206
职业暴露是指医护、实验室、后勤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黏膜破损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病物质,而具有被感染可能性的状态[1]。本研究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全院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发生职业暴露的148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职业、暴露源、暴露物品、暴露原因、处理及随访结果等。建立调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职业暴露的148名医务人员中,护士、实习护士、实习医生、医师、工人分别占40.54%、35.81%、7.43%、10.81%、5.41%。2012年男、女分别占18.31%、81.69%;2013年男、女分别占11.69%、88.31%。2012年发生职业暴露71名,2013年发生职业暴露77名,对比两年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均以护士和实习护士为主。暴露源不明100名,占67.57%,乙肝抗原阳性27名,占18.24%。发生针刺伤120名,占85.14%。讨论
3.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
3.1.1 职业分布与暴露种类 据本院的暴露人员一般情况分布及构成比的情况来看,近两年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均以护士和实习护士为主。而暴露种类的调查中,两年发生职业暴露148名,其中锐器伤暴露126名,占85.14%,因此,从本院的职业暴露情况来看,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是针刺伤。
3.1.2 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
3.2 造成针刺伤的因素 造成针刺伤因素主要有人员因素、流程因素、制度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2]。
3.2.1 人员因素 造成针刺伤最主要、直接的一个因素。护理人员每天的工作时长和强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荷。尤其是一些需要长时间保持高强度注意力和倒班制的护士来说,疲劳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正是因为疲劳工作,操作注意力不集中,针刺伤发生的几率也因此大大提高。
3.2.2 流程因素 专业操作性最强的一个影响因素。是使用输液器后处理流程不当,是流程因素下发生针刺伤最多的一个事件,尤其对于头皮针,调查数据表明,暴露物均以头皮针和一般丢弃注射针为主,占其总数的39.68%、19.84%。一些对流程操作不熟悉的医护人员,在拔针头的时候操作不规范,会造成针头的反弹,回弹到自己的皮肤,使自己造成伤害,又或者是输液后将针头随手扔进医疗废物盒里面,力度过大所造成的针头反弹[3]。
3.2.3 制度因素 分为客观制度因素和主观制度因素,客观制度因素是制度本身所规定的,医护人员在正常执行该制度时对其自身造成一定影响的因素。如医疗废物减排制度制约,制度所规定的需要排去剩余水分,而医护人员在排水过程会增加针刺伤环节。
3.2.4 管理因素 由于管理人员或者监督力度方面不足造成的因素,如管理人员的疏忽,没有注意到护士的一些不规范操作。管理层对于新入职护士和实习护士这一高发针刺伤的群体,并没有为其做好针刺伤培训以及后勤的培训监督。
3.2.5 环境因素 造成针刺伤较为客观的一个因素,处理锐器环境光线不足、空间狭窄、工作繁忙、环境拥挤,护士无法正常操作,容易被家属及患者碰撞导致针刺等客观环境因素都会使医护人员造成针刺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3 针刺伤的预防
3.3.1 人员及管理因素的预防 对于新护士,本院应该重视护理人员针刺伤防范培训,把针刺伤防范措施纳入护生岗前培训和入科前教育内容,增强其自我防范意识。
3.3.2 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 禁止护士用手按压医疗废物,以免被不慎混放的锐器损伤。教会护士胰岛素针的使用方法,安排糖尿病专科的护士示范胰岛素针的正确使用方法。用过的针头要及时放回锐器盒,减少中间环节处理致伤。不能剪用后的针头、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盖帽以及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
3.4 针刺伤后的处理 若科室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应当做伤口紧急处理。立即挤出伤口部位血液,流动水冲洗,消毒液消毒伤口。如果是黏膜则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之后应马上报告科室负责人确定患者是否有血源性传染病,初步评估伤口暴露级别,登记职业暴露表格请科室负责人签字后送院感科,共同评估刺伤情况并指导处理,锐器伤应在4 h内完成评估和处置。
综上所述,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医务人员的针刺伤职业暴露危害,“安全第一”是职业防护的基本原则,应该不断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让医务人员不断提高防护意识,加强自身防护,保障自身安全,以提升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邢亚威,刘志广,刘晓,等.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4):6077-6078.[2] 余金泉,杨永洁,林澜溪,等.监测分析与控制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506-508.[3] 吕维红,谭善娟,韩玉芳,等.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与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2):5697-5699.[收稿日期:2015-01-12]
第四篇:消毒供应室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和安全管理
消毒供应室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和安全管理
-------主讲-:文花--------------------------
【关键词】供应室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第五篇:消毒供应室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和安全管理
消毒供应室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和安全管理
-------主讲-:文花--------------------------【关键词】供应室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部门。工作性质决定供应室人员经常接触被不同种类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及使用各种方法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其中涉及的大多数因素对身体有害,而一些工作人员陈旧的观念,在工作中怕麻烦经常不使用防护用品,缺乏自我防护知识,易导致医护人员感染到各种疾病。造成人员危害的不良因素
1.1工作人员自身因素工作人员的自身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工作人员对操作常规、工作态度观念不强;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改变工作程序;不能有效地利用防护用具来很好的保护自己;没有形成很好的防护意识与行为习惯,都有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特别是下送组,负责全院各科室使用并可回收的物品,工作量大,手套经常破损。夏季手套不透气,有的工作人员工作时图方便不愿戴,直接用手接触污物,这些物品上面带有许多病原微生物,每天接触这些物品,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机会很大,从而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1.2生物因素 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回收、清点、去污、消毒、灭菌再返回临床使用的过程中,许多物品带有血液、体液和其他污物,使用单位往往未作预处理,有的还带一些针头、刀片等锐利器械,有刺伤的可能,有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危险。
1.3化学因素 大量的一次性物品存放在供应室,它们都是EO消毒,如果空气中的EO含量超过标准,及消毒液的使用,将对供应室人员身体造成很大伤害。
1.4物理因素 用于灭菌的高压蒸汽消毒锅、烘干器等,最高温度达136℃,开启锅门时如操作不当极易烫伤,我科人员均有被烫伤史。供应室每日常规紫外线照射2h以上用以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虽然尽量安排在工作间隙,但因工作需要难免进出拿取物品,紫外线对皮肤、粘膜可造成炎性反应。紫外线消毒后供应室内高浓度臭氧,也可引起人体中毒反应。供应室存在多种噪声污染源,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塑封机、打印机等,都发出不同的噪声,噪声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可造成听觉器官和全身各系统的损伤。安全防护措施
2.1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对回收污染物品一律以传染性物品对待,防患于未然。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加强自身防护,避免血液传播性疾病,给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同时也避免了经工作人员造成院内感染。收集有关安全防护信息,每月组织供应室人员学习,并做安全总结,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2.3预防器械伤害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回收及处理前要穿戴好防护用品,工作中要谨慎、小心,动作要轻、慢,坚持戴手套,克服怕麻烦和侥幸心理,手套破了及时更换。取锐利器械时用血管钳、镊子进行操作。如果在清洗、包装时被锐利器械刺伤时要马上进行伤口处理,轻轻挤出伤口血液,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再用3%碘伏消毒,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溅到脸上、眼睛时,用洗眼器冲洗10分钟。供应室全体人员都应接种乙肝疫苗,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2.4手工清洗时防护措施 正确戴帽子、口罩、面罩、护目镜、双层手套,穿防水衣、防水鞋。清洗时在水下操作,防止产生气溶胶。脱手套后正确洗手,坚持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但也是平时最容易忽视的环节。
2.5化学因素的防护 超声清洗时随时盖上盖子。紫外线消毒必须是封闭空间,人不在的条件下进行,消毒后至少30分钟后才能进入,应尽量安排在中午或下班人少时。消毒过程中如必须进室取物,应关上紫外线灯。
2.6物理因素的防护 高压蒸汽灭菌器要由培训合格的消毒员负责,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压力未降到0以前不能开门,开门时不要面对锅门,应站在门后或门旁,以防锅内涌出的热汽烫伤,夏季最好不要裸露手臂,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灭菌物品出锅后必须冷却30分钟才能卸载物品。按规定定期维修,保证各个阀门、排汽管道的良好状态。在高压蒸汽灭菌锅前安装隔音板,可降低一部分噪声,为了减少噪声,操作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避免长时间的噪音对人员的损害。
工作人员加强业务方面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增强供应室护士的防护能力。严格遵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行业标准》,并列入考核内容,增强了规范化操作的自觉性。积累并总结经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分管领导足够重视,勤于监督,使供应室管理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