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检验科职业安全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文档
【摘要】 目的:探讨检验科职业安全存在的危险因素、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方法:加强管理及人员学习培训,完善防护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操作时实施防护措施,使用安全保护产品,防止锐器伤,防止交叉感染,保持室内卫生,加强检验器材、仪表表面、医用垃圾的消毒处理。结果:避免了职业伤害,保证工作安全。结论:充分认识检验科职业安全存在的危险因素、增强自身防护意识、树立安全管理理念是保证工作中自身安全的前提;完善并严格执行安全防护措施,是避免职业伤害、保证职业安全的有效方法。【关键词】 检验科;职业安全;防护
Risk in clinical laboratory and its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safety
GUO Hong
(The First Rong Kang Hospital of Henan,Henan Xinxiang 453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ofessional risk factors existed in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and their protecting measures and emergent treatment schemes.Methods: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fine study and training ,consummate the protecting system, strictly operating the process,using the safe protecting products,preventing from the infection of wounded and injured, adapting the measures of segregation ,preventing from the cross infection.Keep the air cleaning ,and disinfect the instrument and medical garbage.Results:Strictly implementing the safety protecting measures ,and avoiding the professional harms,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work.Conclusions:Fully recognizing the factors of the risk ,establishing the belief of management of safery and promoting the sense of self-protecting are the premise of self-protecting at work;consummating and strctly implementing the measures protection and safety are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of avoiding professional harms and ensuring the security of the profession.【Key words】 Clinical laboratory;Professional safety;Protection
检验科担负着全院的检查工作,集中了送检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标本,是检验人员直接接触患者、采集标本并对以上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的工作区域。同时,还承担着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监测工作。因此,检验科不仅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区域,还是潜在危险因素较多的部门,应制定预防监控措施,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
检验科存在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
1.1 主观因素 由于检验科工作量大、时间紧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有些检验人员对潜在的隐患认识不足,无菌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常常未按消毒隔离制度操作,未戴工作帽、手套、口罩,未及时洗手和消毒,甚至用污染的手或戴着污染的手套接电话,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吸烟或穿着工作衣进休息室等现象。
1.2 生物因素 由于部分基层医院检验科的用房分配不足,室内设计不科学,空气流通差,标本离心操作产生的气溶胶、标本外溢等造成空气、地面、台面的污染,工作人员经常接触的患者多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肝炎等传染病,严重影响空气质量,这些都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工作时频繁接触带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等标本,极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特别是在实施静脉、末梢采血等侵入性操作时,随时有可能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在各种职业暴露中,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伤害最大,接触到含高浓度病毒的血液、体液时,只需0.004ml就足以感染[1]。据文献报道[2],血污染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概率为0.30%,HBV的感染概率为6.00%~30.00%,HCV的感染概率为1.80%,梅毒、淋病等病原菌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1.3 物理因素 检验科仪器设备较多,产生的噪音、电磁波、射线等都可能对工作人员的身体造成危害。比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水机的高压泵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可高达70dB以上,而我国对医院的环境噪声标准为35dB,极限值为45dB,长期噪音可影响精神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1.4 化学因素 检验人员需要频繁接触各种化学试剂,如血球计数仪使用的溶血剂内有氰化钾成分,显微镜油镜使用后需用二甲苯进行擦拭,玻璃器皿清洗使用的重铬酸钾洗液内含浓硫酸和强氧化剂等。为了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还需要接触各种消毒灭菌剂,常用的有“84”消毒液、戊二醛。过氧乙酸、甲醛等。这些试剂和消毒剂中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视觉系统、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害,甚至致癌。
安全防护措施
2.1 重视医疗职业安全教育,牢固树立防护意识 完善防护制度,加强防护基础建设,推行标准化防护管理,加强检验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防护能力。科主任应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规范、法规,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安全岗前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实验室工作。医院应每年安排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并将医疗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列为单项强制性培训内容,通过讲课、知识问答、宣传专栏等形式,使工作人员真正参与到医院感染工作中来,真正意识到工作中的危险因素,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自觉遵守防护要求,使之成为习惯性行为。加强检验人员素质教育和管理,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
2.2 生物因素
2.2.1 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检验人员受到的职业危害 布局合理、空气流通的工作环境,应有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划分,保证空气质量。特别是离心工作区域,应加装排气、排风装置,避免气溶胶的污染。每日对空气、物体表面、地面进行消毒,应严格按照消毒药物使用浓度、剂量、作用时间操作,消毒完毕后分别采用打开门窗通风对流、流水冲洗、擦洗等方式消除残留消毒剂,并定期监测。如有标本污染到物体表面或地面时,应立即用1~2g/L有效氯溶液或0.2%~0.5%过氧乙酸溶液撒于污染表面,保持30~60min,用抹布或拖把拖擦,然后将用过的抹布或拖把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h或煮沸30min。
2.2.2 工作人员应掌握常见疾病的传播途径 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操作时应按要求穿工作衣、戴工作帽、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毛细血管采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例患者操作前应洗手或手消毒,戴手套操作时严禁戴手套反复接触多个患者,防止交叉感染。
2.2.3 对患者行侵入性操作时应使用安全保护产品 有条件最好使用自动毁形式注射器等安全产品。在处理使用过的锐利器械时,应带防护手套,避免针头等其他锐器刺伤,一旦发生,应立即反复轻挤压伤口,尽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清洗伤口,并流水冲洗5min,再用碘酒或75%乙醇消毒后包扎,并抽血做相关病原学检查,必要时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进行早期预防。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进行初步消毒处理的同时,上报医院感染科,建立、健全职业暴露登记制度,做好随访观察。对疑似艾滋病、传染病患者的各类标本应特别防范,进入生物安全柜操作。由于血源传播性疾病是引起医务人员最严重的职业暴露危害,而我国又是乙肝感染高发国家,我院规定凡新上岗人员须进行体检,并建立检验在职人员健康档案,每年体检,定期注射疫苗。
2.2.4 报告单及用品处理 检验报告单尽量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打印规范的报告单,或对普通的报告单进行微波或甲醛熏蒸消毒处理后方能发出。检验设备、器具、办公用品,如各种检验仪器、离心机、加样器、显微镜、电脑键盘、鼠标、办公电话、办公用笔等,也要经常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可选用2%碱性或中性戊二醛溶液擦拭,或整体用环氧乙烷消毒。
2.2.5 医疗性废物的处理 ①废弃标本、一次性用品: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染源。如尿、胸水、腹水、脑脊液、唾液、胃液等液体标本,每100ml加漂白粉5g或曲氯新钠(二氯异氰尿酸钠)2g搅拌后作用2~4h倒入厕所或化粪池;痰、脓液、血、粪便等其他固形标本,装入黄色防漏医用垃圾袋内送医院焚烧炉焚毁[3]。使用过的酶免吸附反应板、加样器枪头、一次性物品等应就地无害化处理,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然后毁形,连同使用后经高压灭菌的微生物培养基、细菌标本、鉴定药敏板置于双层防渗漏黄色医用垃圾袋内,装放量不得超过2/3,扎紧袋口,密闭容器装放。由专人回收,统一处理并登记。②自动化分析仪废液处理:在每台自动检验仪旁准备两个40L的塑料桶,在35L处划好刻度线,将仪器废液管插入桶内,当桶内液面达到刻线时,用另一塑料桶换下,将换下的桶内废液进行消毒处理后,再做废弃处理[4]。如血球计数仪产生的废液,因血红蛋白测定多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方法,试剂中含有氰化钾(KCN)有毒成份,必须首先将废液以水稀释,再按每升加次氯酸钠液约35ml的比例混匀敞开过夜,使氢氰根离子(CN-)氧化成CO2和N2挥发,或水解成CO32-和NH4-,再排入下水道。
2.3 物理、化学因素的防护 为避免噪音的污染,水机蓄水最好在生化仪器使用完毕后开始,人员尽量远离噪音源。紫外线消毒尽可能在工作量少或下班以后由值班人员完成,减少射线损伤。
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前,应先了解该消毒剂的性能和不良反应,掌握其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并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和使用。特别是在接触高毒性的消毒剂和化学试剂时,应注意环境通风,并戴口罩、眼罩和手套操作。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避免消毒剂的挥发,既保证消毒剂的浓度,又减少对身体的危害。强酸浸泡物品操作要小心谨慎,操作完毕用自来水充分冲洗所接触物品区域。强酸容器的位置需固定,且容器表面要有明确的标志。
另外,在工作中,人员配备应充足,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保证工作人员的休息和体力,以计算机网络化、医疗文书格式化、后勤工作服务化来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还要注意合理饮食,加强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保证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提高检验人员职业安全的防护意识,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按照规定安装合格的设备、配备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严格遵循检验流程,是加强职业安全管理、确保工作人员身心健康、预防职业危害的关键。【参考文献】
[1]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2] 陈 亮,张 敏,缪剑影.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研究进展与控制对策[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3):167.[3] 丁新梅.检验科医用垃圾的处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6):687.[4] 张庆岳,刘树生,王连明,等.自动化检验废液的消毒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320.
第二篇: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扈清荣,王德英,温兴红 【关键词】
护士
职业危险因素自18世纪医学之父Bernadio Ramazini提出这个概念后[1],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是集手术、治疗、检查或抢救于一体的重要场所,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天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及各种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X线、传染性手术等。因此手术室护士具有较高的职业危险。为了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职业危险因素,必须首先明确职业危险因素的相关因素,才能更好地采取相应措施。
物理性危险因素
在手术过程中常见的物理性危险因素有长时间不协调的工作姿势,如低头、扭颈、站立等造成的肌肉骨骼系统损伤、针刺锐器伤、X线等的损伤。
1.1 不对称的工作姿势造成的损伤
颈椎系统损伤是手术室护士中最常见的一种物理性损伤,由于手术的需要,手术护士必须长时间低头,不断的转动颈部来完成手术器械的传递;已有研究证明这种长时间斜肩扭颈易引起颈椎曲度变直、增生等颈椎损伤;长时间处于站立的体位,脊椎负重时间过长及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可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及腰椎系统病变。
1.2 锐器、针刺伤
在手术过程中要接触各种锐利器械及污染的针头、缝针、手术刀片、骨科用的打孔器等,都易造成伤害。手术中需要抽取各种血标本及抢救危重患者容易造成针刺伤,被患者污染的血液随针尖等器械进入伤者的体内,会引起某些疾病的传播[2]。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或锐器传播,其中最常见的是HBV、HCV和HIV。这些都对手术室护士构成一定危险。
1.3 X线损伤
骨科手术经常使用X光机对患者进行透视定位,根据周文娟等的研究,X线对手术室护士的敏感部位(乳房、性腺、甲状腺、卵巢)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3]。在90kV、4.5mA条件下,器械护士10s、30s 4个部位的辐射量为0,随着时间的延长辐射量加大,其中卵巢10min为14μGy,15min可达到56μGy;在相同条件下巡回护士10s内接受的辐射量为0,15min可达到36μGy,穿铅衣则可明显下降[3]。因此,应尽量劝说医生缩短X线曝光时间,最好控制在30s内,必要时要穿铅衣,佩带眼镜,并与球管保持在1m以上距离。
化学性危险因素
手术室护士长期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其所含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尚未完全清楚,但有些化学消毒剂明确标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甚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要多年以后才出现症状。常见的化学性危害因素有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及各种内置的填充材料。
2.1 消毒剂
戊二醛、甲醛是手术经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戊二醛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长时间吸入或空气中混合浓度过高,可造成眼结合膜炎等眼睛损伤、皮肤过敏、胸闷气喘等;常用的熏蒸消毒剂甲醛等,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毒副作用,长期接触用其熏过的电刀、导线、内镜器械易引起职业性哮喘,严重者可致癌及胎儿致畸[4]。其他如熏房间用乳酸、臭氧也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手术间较小,通风效果差,使用频率高,更加大了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
2.2 各种内置填充材料
骨科使用的骨水泥、骨黏合剂等,据调查有一半以上对人体有刺激性,特别是含有丙烯酸酯类的材料,Smith等调查发现,其易引起皮肤红肿、触觉过敏或者脱皮等,严重者可引起过敏反应或过敏性哮喘[1]。
2.3 空气污染
全麻手术中和手术后排放的废气,含有较高浓度的乙醚及CO2,易引起头痛、头晕及呼吸道不适、刺激性流泪等;房间照射消毒时的紫外线对人体的皮肤、眼睛都有一定损伤,长时间在紫外线浓度高的环境中,易引起视力下降、皮肤老化,甚至引起皮肤过敏。最好的方法是提高防范意识,要戴防护眼罩等。
生物性危害因素
手术室护士每天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感染的器械,易造成感染,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不仅会造成自身感染,也可以引起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3.1 手术患者的血液、体液
含有HBV、HCV、HIV的血液及被血液污染的器械是手术室护士不可避免要经常接触的,我国属于肝炎高发流行区,据统计有10%~20%的人为HBsAg携带者,它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血液传播性疾病,被针刺伤一般只需0.004μl血液就可以致病[5]。急症手术患者无法做肝功及其他检查,更容易造成危害。据报道,易感人群发生一次HBV针刺伤后的感染几率为6%~30%[6],另外,乙肝病毒的生存能力很强,在干燥环境中可生存1周。手术室护士长期接触患者的血液及被患者污染的器械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感染。HIV患者的血液、唾液、体液、眼泪中均可分离出HIV病毒,专家认为同一锐器接触HIV患者再刺伤,医务人员造成的感染几率为0.4%,接触HIV的患者的眼、鼻、口腔分泌物感染率为0.1%,完整皮肤几乎不感染。尤其是基层医院,不具备检查HIV的能力,这就更加大了其危害,对于HBV可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保护率在70%~90%,免疫效果可持续3~5年,目前HIV、HCV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可靠的疫苗,手术室护士更应加强对病毒的认识和防护。
3.2 各种传染性手术
各种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患者手术时,因其具有空气传染性,对消毒隔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理不当,不仅会危害医务人员,更可能交叉感染给其他手术患者。此类手术在免疫力低下及特殊时期(哺乳期、孕期、月经期)更易引起感染,应尽量避免接触,必要时做好防护措施。
心理社会因素
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又由于医生及患者的要求及法律意识不断的增强,对手术室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时间繁忙、紧张的工作,使护理人员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业绩,但持续的高压易造成负面影响,身心疲惫,特别是与医生配合不协调、人际关系紧张、对工作前景担忧、一时疏忽引起的器械敷料清点失误等都可以引起烦躁、焦虑、抑郁,严重者可产生偏激及不当的应对机制,如自杀倾向、心理疾病等[7]。
除以上的职业危险因素外,还存在着长期戴乳胶手套,电灼伤、电刀烧灼的烟焦味等因素危害,并且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新手术的开展,新的职业危害因素会不断出现,因此有待于进一步去发现和研究,并且寻找更好的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邓立梅,赵佛容.口腔医护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0):57-59.杨晓华,周莉.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预防.护士进修杂志,2005,20(7):652-653.周文娟,孙晓红,高波,等.X射线对手术室女护士敏感器官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00.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胡菁颖.口腔科护士在工作中锐利器械伤害的现状与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737-739.胡正英.医院感染管理和薄弱环节.中华医院感染杂志,1996,6(4):237-239.侯美凤,江利秋,孙细玉,等.手术室护理风险及法律问题的探讨,护士进修杂志,2005,20(2):119-120.
第三篇:加油站危险因素分析
环境风险分析
加油站的环境风险是指油品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物料在失控状态下发生的突发事故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其定义为事故发生的概率与事故造成的环境后果的乘积。这类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小及事故造成的环境后果影响程度与物料的性质、物料的泄露量、工艺流程、管状况以及防范补救措施等多种因素有关,较难用数字准确表示。但事故一旦发生,将会对周围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1.1 风险识别
1.1.1 物料危险性识别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附录 A.1 中表 1 物质危险性标准中规定:液体—-闪点低于 2 1℃,沸点高于 20℃的物质为易燃物质。汽油闪点很低(- 50℃),为易燃物质;附录A.1 中表 3 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规定:汽油生产场所临界量(吨)为 2 吨;贮存区临界量(吨)为 20 吨。根据对唐山市公路两侧加油站调查,加油站的级别一般为 3 ~2 级,加油站汽油日最大贮存量在 1 6 ~6 0 m3,因此加油站可构成重大危险源。
1.1.2 物料的危险特性
根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常用危险化学品按其主要危险特性分为 8 类。汽油属第 3 类“易燃液体”中的“低闪点液体”,其危险特性为:⑴本品蒸汽与空气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⑵与氧化剂会发生强烈反应,遇明火、高热会引起燃烧爆炸;⑶有毒或其蒸汽有毒。1.1.3 风险事故易发部位 ⑴加油岛
加油岛是为各种机动车辆加油的场所。由于汽车尾气带火星、加油过满溢出、加油机漏油、加油机防爆电气故障等原因,容易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⑵储油罐及管道如地面水(雨水)进入地下油罐,使油品溢出;地下管沟未填实,使油气窜 入,遇明火爆炸;地下油罐注油过量溢出;卸油时油气外逸遇明火引爆;油罐、卸油接管等处接地不良,通气管遇雷击或静电闪火引燃引爆。⑶装卸油作业
加油车不熄火,送油品车静电没有消散,油罐车卸油连通软管导静电性能差;雷雨天往油罐卸油或往汽车车箱加油速度过快,加油操作失误;密闭卸油接口处漏油;对明火源管理不严等,都会导致火灾、爆炸或设备损坏或人身伤亡事故。加油站风险分析及其应对 ⑷防雷装置
加油站规定安装的防雷装置,避免雷雨天容易造成设备损坏,如果产生电火花,就容易引起火灾和爆炸。.2 风险类型、成因、概率分析 1.2.1 风险类型
⑴加油站着火或爆炸:加油站属一级防火单位,油品的燃烧或爆炸引起的后果相当严重,不但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成品油的泄漏和燃烧,也将给大气、土壤、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综合污染,尤其是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影响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被污染的水体和土壤中的各种生物及植物将全部死亡。被污染的水体和土壤得到完全净化,恢复其原有的功能,需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⑵储油罐事故泄露:储油设施的事故泄露主要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成品油泄露对 环境的影响,如地震、洪水、滑坡等非人为因素。这种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污 染造成的后果较难估量,最坏的设想是所有的成品油全部进入环境,对河流、土壤、生物造成毁灭性的污染。这种污染一般是范围较广、面积较大、后果较为严重,达 到自然环境的完全恢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1.2.2 风险成因
可引起加油站风险事故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两大类。⑴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震、土壤腐蚀、洪水、滑坡、雷电等。
⑵人为因素:包括工程设计缺陷,设备质量不过关,设备选型和安装不当,生产过程中发生误操作或机电设备出故障以及外力因素破坏。1.2.3 风险概率
石化储运系统存在较大潜在火灾爆炸事故风险,据“世界石油化工企业近3 0 年的 100 起特大事故”统计分析,属于罐区事故为16 次,占16%,属油船的为6 次,占6%。根据对同类石化企业调查,表明在最近十年内发生的各类污染事故中,以设备、管道泄漏为多,占事故总数的 5 2 % ;因 操 作 不 当 等 人 为 因 素 造 成 的 事 故 占2 1 % ;污染处理系统故障造成的事故占15%,其他占 12%。据储罐事故分析报道,储存系统发生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概率小于万分之一。2 风险防范措施
加油站存在的环境风险,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采取防范措施。2.1 工程防范
在加油站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加油站设计和施工规范,需注意的问题有: ①在加油站选址过程中应给予充分重视,如尽可能远离河道,减少由于洪水可能产生的影响。②对地质结构进行勘察避免将加油站建在断裂带上给加油站的正常运行埋下隐患。
③项目设计和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设计规范,采取较大的抗震结构保险系数,提高油站基础结构的抗震强度,确保储油罐和输油管线在一般的自然灾害下不发生泄漏。④在加油站设计和建设施工时,储油罐区设有检查孔或检查通道,为及时发现地下油罐渗漏提供条件,防止燃料油泄漏造成大面积的地下水和土壤污染。2.2 设备防范
①对储油罐的内外表面、储油罐外周检查通道、储油区地面、输油管线外表面做防腐防渗处理。
②储油罐所用材料必须使用大于 4 m m铁板制作,且防腐处理须达到国家标准,而不能只刷防锈漆进行简单防腐。使用具有国家承认电焊工证书的工人进行焊接,并由有关部门做焊缝测试后方可使用,不得留下隐患。
③购置的设备必须选用国家注册的正式产品。2.3 环境安全防范
①燃料油在运输、储存及加油等过程中严格管理,杜绝油料的跑、冒、滴、漏。②因突发事故产生的燃料油的泄漏,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清理受污染的土壤以减小渗透及扩散范围。
③燃料油是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规范将油气排放口、加油周围半径 4.2 5 m、离地平高 1.25m 的范围划为一级爆炸危险区域。按照消防法规规定, 切实落实各项防火措施和制度,建立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和预警方案,确保油站不发生火险。④工程建成运营后要加强环境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杜绝一切不安全因素造成的环境风险。
⑤修建应急水池,一但出现火灾用应急水池来收集灭火产生的消防废水,以防止消防废水外排。
2.4 职工安全教育
①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风险的意识; ②设置合理可行的技术措施,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
③对易发生泄漏的部位实行定期的巡检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尽快解决; ④严格执行防火、防爆、防雷击、防毒害等各项要求; ⑤建立健全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及高效的安全生产机构,一旦发生事故,要做到快速、高效、安全处置;
⑥加油站内的电气设备严格按照防爆区划分配置。3 事故应急预案
加油站一旦发生事故,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应急措施,切断油品泄漏源、火源,控制事故扩大,采取遏制泄漏物进入环境,并立即报警,向社会求援。
第四篇: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
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
【摘 要】目的: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开展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现存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比较防护措施实施前后1年,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并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目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主要体现在心理、生理、理化和生物等因素;防护措施实施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明显少于实施前,P<0.05。结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防护措施,可有效的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对于保证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24-02
手术室是医院工作量最为繁重的场所,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高工作量、紧张、无规律的工作环境下,极易造成手术室护士出现高压力[1],进而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目前,手术室的职业危害性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医院的关注,如何有效的减少手术室危害对于保障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及提高手术室手术治疗效果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进行了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的分析研究,并在分析结果上实施了相关防护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危险因素分析
1.1 理化因素 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手术器械,且手术器械多为锐器,护理人员在手术器械的传递、拆卸、清洗、整理过程中极易出现损伤;再者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常需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血液和排泄物,极大的提高了护理人员乙肝、梅毒、艾滋病等疾病的感染风险;患者在手术前均需进行麻醉[2],麻醉机排出的废气、碘仿纱布挥散的碘蒸气等实验室废气均会使护理人员产生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恶心、心情烦躁等不良情绪;手术室还为噪声污染严重的场所,手术室内的噪声主要来自于各种手术仪器工作时候的噪音,长时间处于强噪音条件下会对护理人员的心血管、内分泌和听觉系统产生损害;手术室每天需常规进行消毒,通常使用低浓度挥发性的化学试剂进行消毒,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时间接触这些化学试剂,会出现过敏、头痛、皮肤瘙痒等一系列的不适反应。
1.2 心理因素 手术室护理人员优于工作的不规律性,往往需要长时间、高强度、高紧张度的进行工作,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需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3],长期处于这种工作条件下极易导致护理人员出现严重的心理负担。
1.3 生理因素 手术室护理人员由于工作姿势多以站立为主,且由于工作的无规律性无法正常饮食,因而极易出现胃炎、下肢静脉曲张、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4],同时由于手术过程中受到噪音的危害,会对护理人员的听觉系统产生明显的损伤。
1.4 生物因素 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均会寄生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极易被这些病原微生物所感染,进而患上传染病。防护措施 针对上述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了以下的防护措施:① 职业危害培训 新护士再进入手术室工作前,均需接受职业危害教育的培训,使护理人员了解手术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强化自我保护意识;② 防护制度建立 手术室以制度建设作为基础,将手术时操作规范化,并要求护理人员严格要求规范化操作规程进行术中配合,有效保障护理人员的安全[5];③ 理化因素防护 护理人员在手术配合过程中,应严格掌握药物的给药浓度,防止因浓度过高,而出现药物挥散,同时将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置于室内通风良好的位置,密封保存,检查化学试剂时避免直接接触,如果沾有化学试剂,应立即冲洗,将损伤减小到最低;④ 噪声防护 合理布置手术室内手术器械的位置,并定期对手术器械进行检查,对于齿轮部分定期上游,陈旧的仪器应及时淘汰,手术过程中避免大声喧哗,减少护理人员进出手术室次数;⑤ 劳逸结合 手术室护士长应根据手术室的工作量,弹性安排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避免超负荷工作,同时注意增加护理人员的营养供给,定期安排护理人员进行体育锻炼和健康检查,使护理人员保持积极、乐观、豁达的心态。临床观察指标 以防护措施实施前后一年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情况作为观察指标,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ridit分析,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本检测标准。结果
比较防护措施实施前后1年,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情况发现,实施后患者的工作压力明显少于实施前。护理措施实施前后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比较结果见表1。讨论
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在极富有工作挑战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职业伤害性。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应高度重视手术室护士的防护问题,通过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科学、有效、合理的防护措施,从预防入手,消除手术室护理人员(尤其是新护理人员)的恐惧感和盲目性,有效的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危险性,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保障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本次研究发现,防护措施实施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高压率明显低于防护措施实施前(P<0.05),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开展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和制定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总之,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防护措施,可有效的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对于保证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鲜玉梅.手术室护士自身防护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09,16(2):125-126.[2] 庞启容.助产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14(5):18-19.[3] 路娜.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和自身防护[J].中外医疗,2009,13:120.[4] 宋瑞霞.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4):93-94.[5] 李美清,蔡秋玲,黄柳芳,等.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3):112-114.
第五篇:锅炉的危险因素分析
锅炉的危险因素分析
2009-02-12 15:36:47| 分类: 危险源辨识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危险源辨识资料十六
根据工艺要求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介绍,本工程锅炉采用Q=65t/h燃煤蒸汽锅炉3台,本锅炉系统属于危险单元,锅炉发生事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 1.锅炉炉管爆漏、受热面腐蚀
锅炉水冷壁、过热器和省煤器管道爆漏约占全部锅炉设备事故的40%-60%,甚至70%,引起锅炉炉管爆漏的原因较多,其中腐蚀、过热、焊接质量差是主要原因。
锅炉受热面的腐蚀主要是管外的腐蚀和水品质不合格引起的管内化学腐蚀。当腐蚀严重时,可导致腐蚀爆管事故发生。
过热器是锅炉承压受热面中工质温度和金属最高的部件,而汽侧换热效果又相对较差,所以过热现象多出现在这个受热面中。受热面过热后,管材金属温度超过允许使用的极限温度,发生内部组织变化,降低了许用应力,管子在内压力下产生塑性变形,使用寿命明显减少,最后导致超温爆破。因此,超温意味着降低安全系数或减少使用寿命,应严格控制蒸汽温度的上限。
锅炉主体是由焊接组装起来的,每个受热面的每一根管子都有多个焊口,一台大型锅炉整个受热面焊口数量多的达几万个。而受热面又是承受高压的设备,焊接缺陷主要有裂纹、未焊透、未熔合、咬边、夹渣、气孔等,这些缺陷存在于受热面金属基体中,使基体被割裂,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在介质内压作用下微裂纹的尖端、末焊透、未熔合、咬边、夹渣、气孔等缺陷处的高应力逐渐使基体开裂并发展成宏观裂纹,最终贯穿受热面管壁导致爆漏事故。因此,焊接质量的好坏对锅炉安全运行有着重大的影响。
2.锅炉灭火放炮
锅炉灭火放炮是指锅炉灭火后,炉膛中积存的可燃混合物瞬间爆燃,使炉内压力突然升高,超过了炉墙设计承受能力,而造成冷壁、刚性梁及炉顶、炉墙破坏的现象。锅炉灭火放炮严重影响安全经济运行,进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3.压力容器爆炸
锅炉系统中承压容器很多,如疏水器,连排、定排扩容器,换热器等。这些容器发生事故不仅会造成经济和财产的巨大损失,甚至造成人员的伤亡。4.锅炉运行中的超温、超压、满水、假水位。5.易燃物(如雷管等)危险物品入炉。6.锅炉严重缺水。
7.锅炉的安全附件不全或失灵。8.司炉人员的违章操作。
9.对锅炉本体进行改造、焊接。
10.炉水处理不好,使炉管内结垢,造成炉管受热不均,产生爆管。
综合上述,一旦锅炉系统出现故障或操作事故都将引起超温、超压、火灾爆炸,轻者可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严重时会造成设备损坏以及人员伤亡事故。锅炉系统预先危险性分析 经过对锅炉系统进行的危险因素分析得知,一旦锅炉系统出现系统故障或操作事故都将引起超温、超压、火灾爆炸,轻者可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严重时会发生爆炸事故,将造成设备损坏以及人员伤亡。因此,在这里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
锅炉系统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序号 主要危险源位置 事故、故 障类型 触发条件 事故 后果 危险性 等级 对策措施
1.1 承压部件 爆炸事故 锅炉内的饱和水与饱和蒸汽迅速膨胀;制造缺陷;压力过高控制失灵,安全附件、自控保护装置失灵或没有。人员伤害、设备损坏 Ⅲ-Ⅳ
1、各类安全附
件保持完好、灵敏可靠。
2、操作人员持 证上岗。
3、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4、定期对锅炉进行检验,对主要承压部件进行探伤检查。
5、做好交接班记录、班中巡回检查记录
6、强制水循环采用备用电源
7、保证锅炉水质质量符合要求。
8、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完善灭火保护装置、加强运行管理。
9、加强制度管理,在锅炉大修、小修和临修中,负责对受热面磨损、管外腐蚀、胀粗和撕裂等情况做定期、有计划的检查。
10、应建立化学监督体系保证减少或减缓管子内部腐蚀、结垢造成的爆漏。
11、应建立金属监督体系在材料、焊 口检验等方面开展防磨防爆工作。
12、采用与锅炉相匹配的煤种,是防止炉膛结焦的重要措施。
13、炉膛结焦情况,一旦发现结焦,应及时处理。
14、受热面及炉底等部位严重结渣,影响锅炉安全运行时,应立即停炉处理。1.2 受压部件、燃烧室 严重损
伤事故 锅炉缺水、水质不良、给水含氧超标,安全附件、自控保护装置失灵或没有。人员伤害、设备损坏 Ⅱ-Ⅲ
1.3 承压部件 一般损
坏事故 轻微损伤 设备损坏 Ⅰ
1.4 承压部件 严重损
坏事故 外压或内压 人员伤害、设备损坏
Ⅲ
1.5 水冷壁 爆管
事故 短时过热爆管,主要是由于管内水循环发生故障,内部介质冷却条件恶化,管子壁温急剧上升,材料强度大幅度下降;长时过热爆管。人员伤害、设备损坏 Ⅱ 1.6 汽包 锅炉满水、缺水事故 运行人员疏忽大意;水位表故障造成假水位;水位报警器或给水设备或给水管路故障,无法给水或水量不足;忘记关闭排污阀或排污阀泄漏。人员伤害、设备损坏 Ⅱ-Ⅲ
1.7 汽包 汽水
共腾 没有严格监视水位,在进行负荷调整时,增加负荷过快。人员伤害、设备损坏 Ⅱ
1.8 省煤器 省煤器 的损坏(1)水质不符合标准,含氧量较高,且补水量较大,产生氧腐蚀;(2)给水温度及流量变化频繁或运行操作不当;(3)给水温度偏低,且燃料中硫分较高,省煤器管外壁产生低温腐蚀;(4)材质问题 Ⅲ
1.9 过热器管 过热器
管爆破(1)水质不合格;(2)在点火、升压或长期低负荷运行时,过热器内蒸汽流量不够,造成管壁过热;(3)过热器上的安全阀截面积不够或排气压力偏高,使过热器长期超压运行;(4)过热器长期超温运行,管壁强度降低;(5)管壁腐蚀、减薄或管材质量不合格。人员伤害、设备损坏 Ⅲ
1.10 炉墙 炉墙损
坏事故 设计方面、运行方面、安装和检修方面。设备 损坏 Ⅲ
1.11 炉膛 结焦
事故 床层温度低于灰渣变形温度而由于局部超温或低温烧结而引起结焦:灰渣中碱金属钾、钠含量较高;当床料中含碳量过高;布风系统制造和安安装质量不好;给煤中存在大块;运行参数控制不当等。人员伤害、设备损坏 Ⅲ-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