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亚棉花生产
中亚棉花生产
一、中亚植棉业的自然条件
原苏联曾是世界棉花生产大国,1970年其棉花产量超过美国,截至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居世界第一,其长绒棉产量1972年曾占全世界的25.8%。中亚五国是原苏联棉花的主要产地。苏联解体后,中亚的植棉业长期陷人困境。
我国南疆与中亚植棉区的自然条件类似:双方的北部都是天山,在棉花生育期能阻挡相当大部分的北方寒冷空气侵人;双方同处一个纬度,差别是,中亚主要植棉区的海拔高度为二三百米,南疆为八九百米,因此,中亚的光热资源更能满足棉花的自然生长需求。在某些地方,长绒棉单位面积的产量与陆地棉(即我们常说的棉花)大体相当,而阿克苏长绒棉产量只有陆地棉的70%左右;中亚植棉区的东部都有高山,从太平洋刮出的携带大量水蒸气的季风吹不到那里,从而避免了棉花生育期的降雨;而冬天,来自北冰洋的寒潮从西北方向袭入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由于高山阻挡,天山、帕米尔的降水量多集中在中亚一侧。冬天,我国一侧积雪很少,斑斑驳驳,或有或无,而中亚一侧则是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春夏,我国一侧是荒山秃岭,而中亚一侧则是山清水秀。不难理解,论灌溉水源,中亚比新疆更丰富。因此,中亚各国植棉的自然条件优于我国条件最好的棉区—南疆。
二、中亚植棉业发展概况
据原苏联最权威的植棉业专著《棉花》¹载,早在公元前5—6世纪,棉花已经传人中亚与外高加索。以后,许多优良品种又通过丝绸之路传人。公元10世纪,萨马尔罕、布哈拉、塔什干、花刺子模等地已出现了棉布的生产与销售。1839年后,沙俄相继征服了中亚,中亚则成为俄国棉花供应的基地。此后,中亚的植棉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到1890年,其产量增加到340万普特(1普特=16.38公斤),即5.5692万吨,是1839年前的7倍。
十月革命以后,中亚的植棉业获得了大量投资,于是,开掘运河,兴修水利,全面改善和提高了植棉业的生产条件和农艺水平。二战前,中亚的棉花产量比革命前又提高了叨倍。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亚的植棉业已经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在种子、土地、肥料、匀苗、灌溉、密度、植保及田间管理等方面都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农艺体系。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棉花单产很低,不到中亚的23%。50年代中期,新疆建设兵团就开始学习中亚的植棉农艺。80年代其产量已与中亚相当。之后,建设兵团将从日本学来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运用到植棉业,在中亚农艺的基础上创造了“矮密早”的农艺体系,实现了每公顷产皮棉2000公斤的优异成绩。
三、近代中亚植棉业的曲折发展史
乌兹别克斯坦是原苏联最大的产棉区。据全球棉花咨询委员会资料,乌兹别克斯坦1996—2001年的产量分别为105、114、100、115、9 4、106万吨。但无论如何,乌兹别克斯坦都是一个名列世界五六位的棉花生产大国,更是一个仅次于美国的棉花净出口大国。其次是土库曼斯坦,然后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的棉花不多。
苏联解体后,由于中亚各国国情不同,各国的植棉业便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其人口基本上是游牧民族,不习惯农耕,那里原来从事农业的主要是朝鲜族与俄罗斯人。苏联解体后,大部分俄罗斯人和朝鲜人从那里迁出,其土地被分配给当地的主体民族居民。这些人对原苏联的农艺本来就知之甚少,因此,这两个国家的植棉业早已一撅不振。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将集体农庄改为农民经济体,但名实不符,仍然对农业实行指令性计划,国家限定很低的棉花价格,统购统销,由外贸部统一出口。国家用高压政策强制农民劳动,劳动强度很大。而习惯于畜牧业的农民,像对待畜牧业一样对待植棉业,劳动散漫,积极性不高,农艺措施随意性很大。2003年乌国颁布《深化农业改革的主要方向》总统令,可能会有成效,但还需要时间。
土库曼斯坦是受苏联解体影响最小的国家,其植棉业所受影响也小。土国有对植棉业进行补贴的经济实力,1999年,其棉花生产已 经开始恢复。目前已大体接近其最高水平。
塔吉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最不幸的国家。一独立就爆发了内战。在进行战争的南方,植棉业毁于一旦,科研人员也如鸟兽散。其北方 也因为战争没有搞“自由化”而基本保持了原苏联的体制。集体农庄被更名为股份公司,农庄主席改叫董事长,但仍由政府任命。作为股东的农民,也没有任何股东应有的权利。幸运的是,拖拉机站还在,生产资料没有遭到破坏,土地也没有分,生产还能正常进行。国家集中一切资金以应付战争。战争结束后,农业和农民的负担开始减轻。
苏联解体以后,中亚的棉价长期低于利物浦棉花交易市场的价格,更低于本国的生产成本。迄今为止,除土库曼斯坦外,中亚各匡睹体没有钱对植棉业进行补贴,这就注定了那里的棉花生产必然不断萎缩。
我国南疆的土壤比较贫痔,盐碱较重,中亚土壤比较肥沃,盐碱轻,但某些地方也需洗盐压碱。虽然中亚的水利工程原来比我国南疆好,但年久失修,因此,不少棉田己经多年没有洗盐压碱,一些土壤盐分含量大大超过0.3 %,对棉花生长极其不利。
四、中亚植棉业的生产现状
虽然中亚的植棉水平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已大大落后,播种面积下降,单位面积产量下降,总产量降低,但仍然是世界上棉花单位面积生产成本最低、单位产量成本较低的地区,是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的棉花净出口地区。美国对其植棉业的大量补贴,使世界棉价长期低于生产成本,也是中亚植棉业十分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中亚国家需要外汇,而棉花又是其换取外汇的重要来源,因此,不管换汇成本多高,中亚国家都必须种棉花。中亚棉区主要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目前,中亚棉花产量约150万吨/年,其中近2/3供出口,以细绒棉为主,其余为长绒棉。
乌兹别克斯坦有2000多年的棉花种植历史,素有“白金之国”的美誉,棉花产量占中亚棉区产量的2/3,是全球第6大产棉国、第3大棉花出口国。2005-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出口量分别为:102.0、98.0、88.7、56.0、82.0、60.0、53.2、70.0万吨。目前,乌兹别克斯坦棉花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争早熟,创优质高产,该国棉花播种时期与新疆南疆相仿,其棉花种植模式有一膜四行或一膜两行,棉花全生育期灌水4-5次,一般七月下旬停水且打顶。据俄新社报道,乌兹别克斯坦总理米尔济亚耶夫日前表示,到2016年,乌机采棉比例将会达到90%。近年来,中国从乌兹别克斯坦进口棉花一直保持在每年30万吨左右,成为乌第一大棉花出口目的地国,在中国棉花进口来源国中,乌兹别克斯坦居第4位。
土库曼斯坦在中亚最南端,中亚第二大产棉国,国土的4/5为卡拉库姆大沙漠,80%的国土面积无地面径流,棉纺织业基础薄弱,棉花净出口国。2006年土库曼斯坦47个植棉区都实现了机械采棉, 机采棉的数里甚至增加了20% , 只有留种用的棉花和细绒棉是手工采摘的。秋收季节土库曼斯坦全国共开设有150个收棉站, 有34家轧棉厂在日夜运转。目前, 土库曼斯坦生产的棉花主要在国家原料商品交易所销售。2013年,土籽棉产量达到113.95万吨。高于年初土政府确定的年产量目标。总体看来,今后5-10年。由于灌溉水源和粮食需求等因素的制约,土库曼斯坦的棉花种植面积将基本保持现有水平。但是,随着棉花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土库曼斯坦的棉花单产水平和总产量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因而,除本国纺织工业消费之外.土库曼斯坦依然是目前世界重要的原棉出口国之一。塔吉克斯坦400万公顷的农业用地中有80万公顷农用耕地,其中40%是棉田。塔吉克斯坦是中亚第三大产棉国,年产皮棉约30万吨左右,优质细纤维棉产区,90年代初塔吉克斯坦的皮棉单产就已经超过了100千克/亩,重要的原棉出口国,今后5-10年,棉花产出与对外贸易都将基本稳定在目前的水平。
哈萨克斯坦位于亚洲中部,西濒里海,北邻俄罗斯,东连中国,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东西宽约3000公里,南北长约1700公里。哈萨克斯坦面积272.49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9位,境内60%的土地为沙漠和半沙漠。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最快、政治局势比较稳定、社会秩序相对良好的国家,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农业基础良好,广阔的牧场适于畜牧业发展,生态状况优良,地理位置优越,人文条件也好于其他中亚国家。2004年的哈萨克斯坦的棉田面积为21.93万公顷,约折合328.9万亩,年产皮棉约为15万吨;2012年全国总种植面积为2119万公顷,其中棉花15万公顷,总产量为32万吨,哈的棉花产需基本会以目前的速度保持稳定增长。
吉尔吉斯斯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耕作机械差,管理粗放、落后,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导致产量低,效益差的根本原因。吉国面积广阔,人少地多、一部分耕地应用了喷灌技术,大部分耕地都是沟灌或靠天吃饭,南部棉区采用广种薄收的粗放式经营方式,新型农业机械非常缺。虽然,吉国是一个传统的畜牧业国家,但原苏联解体后畜牧业生产一度急剧衰退,至今难以恢复元气。种植业则由于改革措施比较得当而得到较快发展,很快超过了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2001年,种植业产值占吉农业总产值的55.3%;畜牧业仅占43.3%。当前,吉尔吉斯斯坦的耕作机械生产企业很少,仅有3-5家,受制于自主研发能力不足、资金缺乏、管理水平低等因素,大多企业发展规模较小。吉国85%以上的耕作机械依靠进口,因资金有限、经营分散,引进的耕作机械业也多为机械化程度较低、科技含量较少的农业机械。目前,吉尔吉斯斯坦年产皮棉约10万多吨,但在棉花与棉纺织品贸易方面,吉尔吉斯斯坦与我国尚未形成经常性大宗贸易。
第二篇:中亚教案
中亚教案
一、位置与范围
1、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最主要部分东经50°E –80°E,北纬40 °-50 °N。(2)海陆位置:深居亚欧大陆内部 距海较远。西起里海东与中国为邻,北接俄罗斯,南与伊朗阿富汗毗连。
2、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沟通亚欧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即成为各民族迁徙、征战和融合之地,也是沟通亚欧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
(2)古代的“丝绸之路”:东起我国长安(今西安)-河西走廊—天山和昆仑山脉,经中亚,西亚抵欧洲黑海、地中海沿岸。
(3)“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地区:陇海-----兰新-----北疆-----中亚-----欧洲西部
现在中国新疆境内的铁路——北疆线在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接通,在中国太平洋沿岸的连云港,经中亚,与欧洲大西洋沿岸的鹿特丹之间架起了“第二条亚欧大陆桥”
意义 :沟通了太平洋与大西洋,联系了东亚与西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3、范围: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国家及首都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 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塔吉克斯坦(杜尚别);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中亚5国均为内陆国。其中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
二、中亚的地形特征
1地形地势特征:中亚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高西低)
2分布:①东南部:是帕米尔高原地势高峻海拔5000米左右,以高山气候为主,多山地冰川和高山湖泊、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②东部:天山山脉山体高大,绵延到我国新疆境内;③中西部: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 ④北部:哈萨克丘陵
三、中亚的气候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特征:中亚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成因: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自然景观: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原因:由海陆位置决定
(2)分布:大部分地区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气候。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西南部的卡拉库姆沙漠为世界著名的大沙漠之一。
四、中亚主要河流湖泊?
1、河流分为(1)外流河:指河水能流入海洋的河流。
(2)内流河:又称内陆河指河水不能流入海洋,而是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中的河流。
2、湖泊分为(1)外流湖:指湖水与外流河相通,最终汇入海洋的湖泊。
(2)内流湖:指湖水不外泄入海的湖泊。
3、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河流的流量、水位、补给类型、有无结冰期、含沙量、汛期等等。汛期:降水量季节变化
流量:年降水量大小
含沙量:大小与植被疏密有关 有无结冰期:纬度高低,冬季寒冷程度
凌汛:流向(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且有结冰期的河流)
4、著名的河流:①额尔齐斯河(外流河)、②锡尔河、③阿姆河、④伊犁河等以内流河为主。(1)锡尔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注入咸海。(2)阿姆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注入咸海。(3)乌拉尔河:发源于乌拉尔山,注入里海。(伏尔加河注入里海,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4)伊犁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我国境内,注入巴尔喀什湖西部。
5、内流河特点:①流量小;②流程短;③流量从中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渐减少;④有结冰期;⑤以冰川融 水补给为主,冬季容易出现断流,有春汛和夏汛。
6、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我国阿尔泰山,流经哈萨克斯坦,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汇入鄂毕河,注入北冰洋
7、著名的湖泊(多内流湖、咸水湖):①里海、②成海、③巴尔喀什湖。①、里海(50°E):世界上最大的湖泊(咸水湖)。位于亚欧两洲分界线。有乌拉尔河、伏尔加河注入,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流湖。②、咸海(60°E):有锡尔河、阿姆河注入。③、巴尔喀什湖(750E):东西狭长,西部有伊犁河注入。东部为咸水湖,西部为淡水湖
①东部: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西部:有大量河流淡水注入(伊犁河)
③东西连接处水域狭窄,两侧湖水交换不畅
(4)“咸海”的变化:咸海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面积6万多平方千米,原来是重要的渔业基地。近年,威海一带的气候越来越恶劣,夏季更热,冬季更冷,一年到头,狂风不止,滩地上空盐粒飞舞(被称为“白风暴”),对人体健康和农田危害很大。据科学家估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威海将从地球上消失
咸海面积在不断缩小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2、人为原因:①锡尔河、阿姆河沿途引水灌溉,注入咸海水量减少;
②植被破坏,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土地荒漠化严重。它已丧失了调节气候的功能。(措施:合理分配灌溉用水;适当减少棉花种植;加强湖洁沿岸植被扩恢复)触类旁通:洞庭湖,外流湖:围湖造田;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泥沙在湖区沉积 对洪水的调控能力减弱,易发洪涝灾害;湿地面积缩小,影响生物生存环境保护和恢复上游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疏通清淤;退耕还湖
四、人文区域特征 1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1)自然环境对农业特点与分布的影响
① 中部和南部的畜牧业——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
本区降水稀少,温带荒漠、草原面积广大,中部和南部牧场辽阔
②北部和西部平原的耕作业以小麦为主耕地面积广大,——北哈萨克和灌溉条件比较好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北哈萨克地势较高,受北冰洋和大西洋影响,降水相对较多,是中亚耕作条件最好的地区。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黑燕麦、养麦等谷物和马铃薯,其中以小麦为主。
③中部和南部的沿河湖灌溉农业以--——棉花最著名
灌溉区的农作物主要有棉花、小麦、水稻、玉米、甜菜等。本区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乌兹别克斯坦因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2)灌溉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由于长期灌溉,导致一些地厂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严重。过量引用河流水,湖水盐度升高,鱼类绝迹,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湖泊调节气候的功能基本丧失。
(1)工业特点:
煤、铁、石油、天然”和有色金属世界占有重要地位。本区采矿、冶金、军事工业相当发达,棉毛纺织工业、地毯编织和畜产品加工业也比较发达。木材缺乏,许多机械制品、轻工业产品需要进口。(2)石油、天然气的分布与生产-----西部里海东岸及湖底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
(3)中哈原油管道的意义
1、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减轻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减少中东局势动荡对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使中国获得长期、稳定、安全的石油供给,保障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中国西部大开发。
4、开辟一条更安全的内陆石油通道,减少石油进口对马交甲海峡的依赖。
5、深化中、哈、俄三国的能源合作。
6、“泛亚全球能源大陆桥” 战略逐步成为现实。
第三篇:中亚教案
第三讲
中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亚的范围,理解所处的位置;能通过经纬度读出中亚的区位以及重要国家。
2、通过读图知道中亚的位置,在图上能够找出主要河流、湖泊及城市。
3、知道中亚地区的宗教。
4、掌握中亚地形区的分布和河流的概况,并能在图上填绘。
5、根据中亚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能够根据柱曲图分析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中亚,进一步学会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世界区域的多样性。教学重点
1.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特点; 教学难点
中亚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及影响 教学方法
地图引导法、探究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内容: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目标:看图分析并记住中亚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征 导入: 位置和范围
1、经纬度
1(1)纬度:35°N—50°N。40°N,45°N。(2)经度:50°E—80°E。利用3个湖泊定位中亚: 里海(50°E);咸海(60°E);巴尔喀什湖(75°E)
2、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内部。
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交通位置:
古代的丝绸之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
找出亚欧大陆桥的起点、经过的国家和终点及沿途穿过的自然带,并简要介绍大陆桥的重要意义。
(1)东起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到荷兰鹿特丹。
(2)从东往西经过的自然带:途经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自然带。
(3)意义 :沟通了太平洋与大西洋,联系了东亚与西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4、居民与宗教
中亚是个多民族地区,白色人种,信仰伊斯兰教。
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形
1、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哈萨克丘陵;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
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东南部是帕米尔高原,东部是天山山脉;北部是哈萨克丘陵,中西部是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
二、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成因: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特征:冬冷夏热,全年干燥少雨,气温年较差大。
3、植被(自然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三、河流
1、内流河为主
(1)锡尔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注入咸海。(2)阿姆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注入咸海。(3)乌拉尔河:发源于乌拉尔山,注入里海。
(注入里海的还有伏尔加河,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
(4)伊犁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我国境内,注入巴尔喀什湖西部。内流河流经地区是该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
内流河特点:①流量小;②流程短;③流量从中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渐减少;④有结冰期;⑤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冬季容易出现断流。
2、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我国阿尔泰山,流经哈萨克斯坦,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汇入鄂毕河,注入北冰洋。
(二)湖泊(多内流湖、咸水湖)
1、里海(50°E):世界上最大的湖泊(咸水湖)。位于亚欧两洲分界线。有乌拉尔河、伏尔加河注入。
2、咸海(60°E):有锡尔河、阿姆河注入。
3、巴尔喀什湖(75°E):东西狭长,西部有伊犁河注入。
四、练习反馈(见资料P37)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中亚的人文地理特征 教学目标:分析并记住中亚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一、农牧业
(一)种植业
1、中亚发展种植业的条件:
①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
②北部和西部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 ③丰富的灌溉水源。
2、农作物:小麦、棉花为主。
(1)小麦:哈萨克斯坦北部。
(2)棉花:阿姆河、锡尔河流域。中亚是世界上仅次于中、美的第三大产棉基地,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中亚种植棉花的有利自然条件
①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③多沙质土,土质疏松。
2、畜牧业:
干旱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1)有利条件:中部和南部气候干旱牧场广阔(中亚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2)以养羊业为主:细毛羊,羔皮羊
3、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和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由于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
二、中亚工业
1.资源: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资源主要分布在里海沿岸
2.主要工业:中亚棉纺织工业、地毯纺织和畜产品加工业都比较发达。
三、中亚的主要城市
1、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和经济中心,是中亚最大的城市,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站.2、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首都。
3、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
4、卡拉干达:哈萨克斯坦重工业中心(附近有煤铁资源)
5、拜科努尔:俄罗斯航天发射中心。哈萨克斯坦---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 1.主要的邻国
2.重工业基地----卡拉干达 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
首都----阿斯塔纳
①中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形以低地、平原和丘陵为主,西南部为里海沿岸的低地和平原,中部是低山丘陵,东部和东南部位山地。
②荒漠和半荒漠带占国土面积的60%。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为300-400毫米。③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尤以钨、铬、铜、铅、锌煤、铁、石油和天然气最为丰富,素 4 有“能源和原料基地”之称。工农业较为发达,工业主要有采矿、冶金、机械制造、化工和纺织等。
④首都阿斯塔纳为于领土的北部。阿拉木图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位于哈萨克斯坦的东南角,轻工业和食品工业比较发达。
四、热点拓展
1、咸海缩小:在20世纪60年代,咸海水域面积达6.4万多千米2,曾是世界第四大咸水湖,被誉为“中亚草原明珠”。近年来它的水面在不断缩小,是一个正在干涸的湖泊,其周围的环境也在随之恶化。阿姆河和锡尔河为湖水的主要来源。由于两岸人口增多,再加上全球变暖气候更加干旱,用水量增加它们90%的水量被截流了,咸海储水量已减为原来的1/4,湖水深度也下降了近20米,水域面积已缩小了一半,而含盐量却增加了近3倍。
2、白尘暴:咸海面积锐减为,湖岸线后退形成一望无垠的裸露的湖底盐碱,加上中亚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地表积累大量的盐分,地表盐尘在中亚半干旱的气象条件和风力作用下形成了白色的盐尘暴,又称 “白风暴”
四、练习反馈(见学案P43课时作业P167)
五、纠错释疑(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
六、拓展探究:
附:
1、板书设计
中亚和哈萨克斯坦
一、中亚人文地理
1、农业
2、资源
3、工业
4、城市
二、哈萨克斯坦 教学反思:
第四篇:美国棉花生产概况
美国棉花生产概况
1.植棉简史:目前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的陆地棉品种就发源在美国边界附近。公元前500年,美国西南部的祖尼(Zuni)和霍皮(Hopi)地区的印第安人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就开始使用棉花。1536年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州就种植了棉花;1607年开始引种陆地棉,在当时的作品中发现了弗吉尼亚移民最早栽培棉花的痕迹,随后棉花栽培逐渐发展;1784年美国的原棉从查尔斯顿(南卡罗来纳州)出发海运到英国的利物浦;1785年后引种海岛棉。1793年美国惠特尼(Whitney)发明了锯齿轧花机后,美国的棉花生产得以迅速扩大,并开始更认真地从墨西哥引种进行培育。从19世纪初到1925年左右,美国的许多州扩种了棉花,形成了“棉花带”,棉花面积达1600万公顷,总产皮棉1700万包,占世界棉花产量的60%,达到高峰。同时,各地建立了许多棉花纺织厂;1801年建立了第一座棉籽榨油厂;1879年因新法炼油技术的成功使棉籽油更受消费者欢迎,也促进了此业的飞速发展,当时,美国棉籽油产量25000吨,到1963年达到创历史的906000吨,棉籽饼产量达到2500万吨。
2.棉区分布:美国是世界产棉大国,也是棉花的主要出口国。目前,东起大西洋西岸,西到太平洋东岸,横贯美国南部的17个州均可植棉,统称“棉花带”,此带北界与纬度37°线、无霜期200天线基本相符。只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土质肥沃,植棉收益较高的弗吉尼亚州南部,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华金河谷地棉区稍北越过此界,达北纬38.2°。棉区多属河流冲积平原,土壤多为砂壤土或黑钙土,土质肥沃,气候温暖,自然条件比较适宜于棉花生产。美国棉花带划分为四个棉区:(1)西部棉区:包括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三个州。干旱少雨,棉田全部实行灌溉。棉花收获面积约占全国的18%,总产占全国棉花产量30%。皮棉单产50-99公斤。(2)西南棉区:又称高原棉区,包括得克萨斯、俄克拉何马和堪萨斯州三个州。海拔1500-3500米,属半干旱地区。棉花收获面积约占全国棉田44%,总产占全国棉花产量29%。(3)中南棉区:又称密西西比三角洲棉区,包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阿肯色、田纳西、密苏里五个州、靠自然降雨植棉。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棉花收获面积约占全国的30%,总产占32%,皮棉折合亩产为48公斤左右。(4)东部地区:包括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佐治亚、亚拉巴马、佛罗里达、弗吉尼亚六个州。年降雨量1000-1500毫米,靠自然降雨植棉。棉田收获面积约占全国的8%,皮棉单产45公斤左右,总产占全国的9%。我们所考察的得克萨斯州是全美国棉花产量最大的州,年种植面积达550万英亩,产值达15.6亿美元,总产约占全美的三分之一。位于得克萨斯州西北部的拉伯克(LUBBOCK)地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棉花连片种植面积达350多万英亩(2124万亩),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棉区;加利福尼亚州种植面积排名第二,年植棉面积达130万英亩,产值达9亿美元。美国棉花品种以陆地棉为主,美洲比马棉(长绒棉)为辅。例如,1995年全国棉花种植总面积达1600.6万英亩,其中陆地棉面积为1579.5万英亩,美洲比马棉为21.1万英亩,1995年棉花总产量为86.51亿磅,其中陆地棉为84.78亿磅,美洲比马棉为1.73亿磅,1995年棉花总产值达65.51亿美元,其中陆地棉63.30亿美元,美洲比马棉为2.21亿美元,棉花出口占世界的21%。
3.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美国棉花种植面积,从1945-1953年一直稳定在13000万亩左右,50年代后逐步减少;1967年减少到4854万亩;1969年开始回升达6711万亩;1981年棉田收获面积达8401万亩; 1982年棉田又减少到5908万亩; 1983年棉田继续下降到4460万亩; 1987年开始回升;1991年棉田收获面积达到7867万亩,皮棉单产48.73公斤,总产达7670万担,年末库存1612万担。到1998年,美国棉花的收获面积达到6677万亩,总产约300万吨,平均亩产为45公斤左右。目前,有35000个农户从事棉花生产。
4.棉花生产的特点:美国棉花生产的主要特点是:(1)机械化程度高。美国人少地多,农业人口占2%,为了节省劳力,只有实行机械化。从整地、播种、灌溉、施肥、植保到收获,全部采用大型植棉机具作业,质量好,效率高,成本低。种一亩棉花投工约为3个工时(约合0.4个工作日),用工量是全世界最少的。(2)全面推广棉花优良品种。每个地区推广的棉花优良品种应由区试委员会和美国农业部共同讨论确定,种子生产商品化,并由种子公司统一供应。目前,有60%的品种为转基因抗虫棉;(3)棉花生产规模大规范化程度高。一个植棉方或圆型灌区就有几百英亩,一个农场主就经营2000英亩左右的棉田。棉田平整,起垅种植,采用大型喷灌,虹吸灌溉和中心灌溉系统,科学施肥,棉杆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棉田化除无杂草,棉株长势均衡,化学脱叶,一次性机械收获;(4)综合技术服务全面、系统。出租农业机械,出售棉花良种、化肥、农药,运输、建筑、修理、水利、农业工程以及棉花加工等都有专业公司、工厂为植棉农场服务。在植棉技术上也有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给予科学指导和服务;(5)国家对棉花生产实行扶持和保护政策,并制定每磅皮棉50美分的最低保护价,棉农每年的植棉收入低于一定数额时,国家也要给予一定的补贴,以鼓励棉农种植棉花。
5.皮棉价格和原棉外销
美棉出口市场主要面向亚洲、大洋洲、欧洲、非洲与中东地区。其中亚洲和欧洲是美棉出口的最大市场。70-80年代进口量较大的买方国家为日本、朝鲜、中国(包括台湾、香港)、印度尼西亚、泰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90年代以来,进口量较大的买方国家仍为亚洲几国:中国(包括台湾、香港)、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泰国,其次为埃及、墨西哥、意大利、加拿大、德国等。
第五篇:淮阳县棉花生产调研
淮阳县棉花生产调研
近日,县农业局抽调相关技术人员对两年来的棉花生产形势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棉花生产的历史
我县历史上是植棉大县,常年种植面积在十万亩以上,最高峰时达50余万亩,2007年和2008年由于政府免费发放棉种,全县棉花面积在20万亩左右;由于棉价等因素影响2010年下滑到
7.5万亩,2011年继续下滑,面积在3万亩左右,我县棉花生产呈现连年下降趋势。
二、棉花生产滑坡的原因
(一)棉花价格低而不稳
近几年棉花价格大幅度波动,加大了植棉风险,2006年籽棉价格5.2元/公斤,2007年籽棉价格6.4元/公斤,2008年籽棉价格4.4元/公斤,2009年7.4元/公斤,2010年12元/公斤,2011年8.4元/公斤,棉花价格忽高忽低,甚至一年内出现几次大的波动,加大了植棉的风险,挫伤了棉农的植棉积极性。
(二)植棉比较效益低
植棉与种粮及经济作物相比没有优势,种植小麦平均亩纯收益340元、玉米230元、大豆220元、花生1000元、小麦与棉花间作亩纯收入在640元左右,比小麦与玉米连作高80元,比小 1
麦与大豆间作高90元;但明显少于小麦与花生及小麦与其它经济作物间作。2011年棉花亩产皮棉在80公斤/亩左右,籽棉价格按9元/公斤计算,植棉毛收入1870元/亩,减去生产成本1341元,每亩净收益529元,加上计算麦棉套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则亩收益只有350元左右。今年玉米单产按500公斤,每公斤按2.1元/公斤计算,毛收入在1050元,除去成本340元,亩净收益710元,大豆亩产按180公斤,售价4.1元/公斤,种植大豆毛收入在738元,扣除成本175元,亩净收益563元,种植花生每亩按300公斤,售价6.2元/公斤毛收入在1860元,扣除生产成本700元,亩净收益1160元,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种植棉花的收入低于种粮与花生等经济作物,比较效益则更低。
(三)打工经济影响,青壮年劳力短缺
近年来,农民进城打工经商者居多,一个技工一天能挣100元以上,一个力工一天也能挣80元左右,农村50岁以下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挣钱,留下的多是妇女儿童,所以种植上也是怎么省工怎么种植,大部分种植棉花的农户也是种上几分地,为了自己用,棉花面积的减少也就不再奇怪了。
(四)周期长,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低
棉花从种开始经过育苗,移栽覆膜,打药治虫整枝打杈,到多次采摘晾晒,历时7个月,棉花每亩用工在26个左右,而玉米
6.6个/亩,大豆4.2个/亩。小麦、玉米、大豆等从播种到收获基
本实现了机械化,而棉花仍然以人工劳动为主,与农民即省工又得利的理念不相投,所以农民不愿种植棉花。
(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支持不够
近几年国家对棉花生产的支持力度相对于粮食明显偏弱,除了棉花良种补贴外,今年国家刚出台棉花收购保护价,但没有种植补贴和生产资料补贴,没有出台对棉花生产的奖励政策,各级相关部门对棉花生产的重视程度明显赶不上粮食生产。
三、我县棉花种植现状
2011年我县棉花种植面积在3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刘振屯、冯塘、王店的花生田内的套作,作为花生收入的补充大约在2万亩左右,另外棉花制种田分布在鲁台、朱集、安岭、葛店、黄集、四通等乡镇大约在5000亩左右。白楼乡内分布西瓜、棉花套种在800亩左右,剩余的则为零星种植,往日的老棉区如安岭、齐老万亩连片的棉花已经不见踪影。
四、产销情况
我县棉花2010年皮棉总产0.56万吨,2011年总产0.27万吨,这些棉花全被四通镇等地的个体商贩收购,棉纺企业及棉麻公司在我县没有收购,有时棉农惜售,有时是有价无市,农民除自留以外,我县棉花没有库存。
五、恢复棉花生产的几点建议
1、提高棉花良种补贴标准
农户买一亩地的棉种要30-40元,而补贴只有15元/亩,建议提高棉种补贴标准。
2、稳定和提高棉花收储保护价
2011年国家出台了收储最低保护价相当于每公斤籽棉8.4元,低于农民的期望值,建议适当提高保护价调动农民的植棉积极性。
3、健全棉花保险机制
棉花生产周期长,自然灾害多,生产成本高,棉农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建议国家加大对棉花保险的支持力度,保障棉农的收入。
4、加大对优质棉花技术的推广力度
推广选择优良品种简化栽培技术,国家加大对植棉机械的推广扶持,使植棉的劳动强度降低,收入提高,调动农民的植棉积极性。
二0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