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及其影响分析
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及其影响分析
余鑫
一 北极对俄罗斯的重要战略地位
(一)开发北极资源是俄罗斯能源安全利益的保证。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渔业资源。据初步估算,该地区潜在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占世界尚未开发的油气资源的25%,北极地区的原油储量大概为2 500亿桶,相当于目前被确认的世界原油储量的1/4;北极地区天然气的储量估计为8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世界天然气储量的45%。而仅在俄罗斯领海范围内的北冰洋所蕴藏的矿物价值,就高达两万亿美元。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曾明确表示,必须巩固俄罗斯北极地区的边界以确保俄能源安全,因此,必须对俄在北极地区的边界进行立法,以保证俄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俄罗斯虽然拥有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但为了巩固其能源大国地位,俄罗斯仍在积极探寻新的油气资源。随着北极冰盖的消融,通过俄罗斯边境的水域如果没有冰山阻挡,将成为从欧洲通往美洲和亚洲的最短通道,这些都为石油开采创造了有利条件。据估计,俄罗斯所主张的北极区域中蕴藏着至少100亿吨石油和天然气,俄罗斯因此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能源储备国。俄罗斯北极地区的石油产量占其石油总产量的60%,北极地区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及全国出口的22%。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说:“我们首要的和主要的任务是将北极变为俄罗斯21世纪的资源基地。”开发北极资源成为俄罗斯整体能源安全的保障。
(二)控制北极有助于巩固俄罗斯的军事强国地位。
北极地区是全球军事的战略要地。从地理上看,全球的主要大国都集中在北半球,北极点是至各大国的距离之和最短的。可以说,控制了北极点就意味着占据军事制高点,能够对各大国进行有效“瞰制”。
冷战时期,因北极是苏美两大阵营直线距离最短的地区,双方在北冰洋沿岸部署了大量陆基导弹发射场;同时,因北极的冰层为战略核潜艇提供了天然保护,双方加大了北极在战略核威慑的地位。冷战结束后,这种局面有加强的趋势,俄美试图在北极强化导弹、反导弹基地。从2004年年底开始,美国在紧临北冰洋的阿拉斯加空军基地建立起第一个反导基地;俄则计划将核威慑主要阵地转向北冰洋。2006年9月,俄战略核潜艇从北冰洋发射洲际导弹。
这是自1995年以来的首次发射。随着全球变暖,海冰融化,北冰洋通航也成为可能。北极航道一旦开通,将使俄罗斯海军拥有离欧洲、北美洲更近的出海口,届时他们将成为世界上行动最快的海上力量。
(三)北极航道对俄罗斯的“黄金价值”开始显现。
飞越北冰洋的航线是联系亚洲、欧洲和北美大陆的捷径,北冰洋航道也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以及俄罗斯欧、亚两部分的最短路线。随着全球变暖,北冰洋冰层厚度变薄,冰封面积减少。现在,西北航道每年大约有5个月的适航期。西伯利亚的北方航道将形成新的“大西洋一太平洋轴心航线”。与巴拿马运河航线相比,北极地区的航道可能使北美西海岸与亚洲之间的航程缩短6 500公里,大大节省商业运输成本,是商业利益非常可观的“黄金水道”。俄罗斯积极谋划该航道的建设与管理。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成一条连接 其欧洲部分与远东的国内航道,被称为“北方海航道”,由于高额服务费和航道冰封缘故,外国利用率很低。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该航道开通是迟早的事。俄罗斯正在制定新的北极航行规则。
二 俄罗斯北极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俄罗斯积极开发能源为其在国际市场赢得竞争力。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曾明确提出北极大陆架是俄能源安全的保证;俄罗斯的长期发展和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取决于北极资源的开发。2008年9月俄罗斯通过的北极战略规划——《2020年前及更远的未来俄罗斯联邦在北极的国家政策原则》提出,2020年之前,北极将成为俄“首要战略能源基 地”;2012—2015年,俄将力争赢得国际社会对俄方拥有北极部分地区经济专属权的认可,并着手开发北极资源。为开采北极能源,俄采取了两个重大举措。其一,建设海上浮动核电站,为寻找北极油气资源的海底钻探提供电力。其二,即将通过的新海洋战略,其优先议程是建立一个海军与商业运输公司的共同后勤系统,提高海上商船运输能力。
(二)强化俄罗斯所主张的对北极地区的主权权利。
加紧勘探、积极圈地。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一国对海洋拥有2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如果能证明外大陆架是其大陆架的自然延伸,则能获得开发最大350海里大陆架资源的主权权利。俄罗斯所提出的北极领土主权,也就是罗蒙诺索夫海岭所延伸的部分地区,总面积120万平方公里。罗蒙诺索夫山大概蕴藏100亿吨石油和天然气,这些资源的估价超过1万亿美元。
据俄专家称,这片土地在20世纪20年代就在原苏联的地图上有标注,但1997年俄罗斯参与签署联合国《北极海不属于任何国家协议》而丧失了所有权。现在,考察团要用科学来证明这块土地是属于俄罗斯的。俄罗斯早在2001年曾就这一大陆架界线问题向联合国提出申请,要求在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基 础上继续扩张,因证据不足,联合国没有定论。
为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俄于2004年编制出世界上第一幅北冰洋海底地形图,2005年对门捷列夫隆起进行了考察。2007年8月初,俄罗斯派出北冰洋考察人员,前往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同年8月2日,由奇林加罗夫率领的考察组分乘两个深海潜水器,抵达北冰洋洋底,在深度达4 000余米的洋底成功进行了土壤采样,并将一面钛合金制作的俄罗斯国旗插入洋底。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进行的北冰洋洋底考察工作。俄罗斯声明,这次考察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土壤采样证明,伸向格陵兰岛的罗蒙诺索夫和门捷列耶夫海岭在地理上 是西伯利亚大陆架的延伸部分。因此,根据现有的联合国海权相关法律,俄罗斯对北冰洋东部海床拥有主权。如果联合国承认俄罗斯对这一海域的主权权利,那么俄罗斯就可以对这一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进行开采。这就意味着包括北极点在内的120万平方公里将成为俄罗斯的辖区,相当于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领土之和,还将与丹麦的格陵兰岛、加拿大、或许还有美国的水下管辖区交界。
2010年4月27日,挪威和俄罗斯就巴伦支海划界问题已达成协议,解决了两国之间就此问题长达40年的争端:双方同意将巴伦支海 17.5万平方公里争议海域分成大致相等的两部分。巴伦支海是靠近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北部的一片北冰洋海域,总面积14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挪威和俄罗斯有争议的17.5万平方公里海域不仅鱼类资源丰富,而且海底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海上边界划分,而且使得俄罗斯与北极其他主权国在北极划界、解决争端事务上拥有了主动权。借此,俄希望与美国就《海域划界协议》进行修订,要回白岭海一块1.8万平方英里的土地。
(三)俄罗斯将建立北极部队,确保北极“在各种政治、军事环境下的军事安全”。
俄罗斯北极战略的主旨就是要组建北极集团军,建立一支以陆军常规部队为基础,并吸纳海军的核潜艇和空军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等力量参加的北极独立部队集群,加快俄边防部队军事的现代化进程,建立边防部队对北极的有效监视和反应机制,形成旨在跟踪北极动态的综合体系。其目的是维护俄在北极的核心利益,显示其军事力量在北极的强大存在,以警示北极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
(四)俄罗斯北极战略的实质是谋求地缘政治大战略。
北极地区日益成为俄罗斯与其他国家交往的重要平台。俄罗斯掌握该地区,既能保证它能源大国的地位不可撼动,又能使其在占据有利的地缘位置的基础上达到与欧美利益抗衡的战略需要。北极地区是俄国家发展和未来保持大国地位的战略储备。
三 俄罗斯北极战略的影响
(一)北极国家围绕北极地区蕴含的丰富资源展开争夺。
对北极地区的争夺主要是涉及对资源的争夺,因为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矿产资源、水产资源以及油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目前,北极圈附近的国家都在积极行动,以扩大自身在该地区的科研、经济和军事的存在。北冰洋沿岸国家在这一地区的争夺由来已久。1977年,挪威把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周围200海里的范围宣布为经济专属区。此后,在斯匹次卑尔根海域,原苏联,继而是俄联邦和挪威就展开了对渔业资源的争夺。
还在苏联时代,前往这一海域作业的苏联渔民就被政府告知,如果遭到挪威海岸警卫部门的拘捕,不要签署挪威方面提供的任何文件,以防止挪威方面用此先例,来说明这一海域属于其经济专属区。至今,还有俄罗斯海军的巡逻舰艇在这一海域巡逻,其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在此作业的俄罗斯渔民。1977年,加拿大宣布其北方岛屿之间的海湾为领海,但美国对此表示反对,美方坚持认为这一海域属于国际公海。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美国海岸巡逻队的船只试图穿越这一海域时,引发了美国和加拿大对这一海域归属的争论。最终,在1988年,美加两国签订协议,规定美国海岸巡逻队只有在征得加拿大方面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以穿越这一海域。加拿大宣布加强西北航道的管理与控制后,美国表示强烈反对;加拿大则以“保护自己的主权无须美国批准”加以反驳。同时,芬兰、挪威和冰岛也都将目光投向了北极,对北极丰富的资源提出所有权要求。
(二)北极国家纷纷提出对北冰洋海域的领土要求。
根据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北冰洋沿岸国家可以建立3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但是领海的大陆架外部界限划界问题,则需要由沿岸国家把关于海底的资料提交给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进行审议,在委员会提出建议后,联合国才能确定大陆架的所在位置。
其他北冰洋沿岸国家出于类似动机,也纷纷加入对这一海域的争夺。2001年俄罗斯提出北极领土主张后,2003年丹麦将国旗插上北冰洋小岛汉斯岛,引发了与加拿大关系的恶化。加拿大和丹麦对汉斯岛的主权争议已经有30余年。这个布满石头的小岛位于加拿大和格陵兰岛之间。加拿大和丹麦两国之间的争端虽然没有发展到武装冲突,但是经常开展“旗帜”战争,丹麦和加拿大的考察人员轮番登岛,宣布对该岛拥有主权。最近,围绕着汉斯岛大有冲突升级之势。加拿大在汉斯岛附近海域进行了军事演习,加拿大国防部部长还亲自登上该岛,这招致了来自丹麦方面的抗议。
此后,丹麦派出“图卢哈克”号舰艇前往这一海域巡逻,宣示对汉斯岛的主权。2007年俄罗斯插旗后,丹麦又立即组派科考队奔赴北极收集海底数据,以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为丹属格陵兰大陆架的延伸。2009年8月,加拿大宣布成立北部经济发展署,同时派出强大的科考队进行地质考察。美国也派出考察人员赴北极进行考察。虽然美国尚未加入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美国从未放松对这一地区的控制。1983年,美国时任总统里根曾签署《美国的北极政策》,强调美在北极地区有着独特的关键性利益。
(三)北极的军事化给该地区的安全带来深度的不稳定因素。
针对俄罗斯的一系列举动和俄的北极战略出台,各国纷纷加大在北冰洋海域的军事部署。目前,加拿大计划出资70亿美元建设一支北冰洋海岸巡逻队,以此保护加拿大在北极地区的领海主权。这支巡逻队里将包括8艘巡逻舰艇和17艘破冰船,海岸巡逻队的编制也随之扩充至900人。加拿大还在北极举行军事演习,从2007年开始举行的“北极熊“军事演习,规模逐年增大。丹麦议会最近通过《2010—2014年防务草案》,准备加强其所属格陵兰岛的军事力量,包括组建一支北极部队和设立一个北极地区军事司令部。
冷战时期美国在从阿拉斯加至冰岛的北极线上建立了导弹防御系统,并联合加拿大成立了“北美空间防御司令部”。美国在阿拉斯加驻有2.4万名军人,建有3个陆军和3个空军基地。此外,还有一些海岸巡逻设施。在俄罗斯进行北极考察后,美国加强了在北极的军事力量,并探索北极潜在航道。2009年,美国两艘攻击核潜艇参加了“冰训一2009”军演。
同时,美国传统基金会建议设立北极司令部,保护其在北极地区的利益。
北极地区的争夺也体现了西方集团与俄罗斯的对抗:由于北极八国中除俄外,其他七国都是北约成员国和潜在成员国,北约甚至表示要在北极地区驻军以消除紧张局面。2009年3月,北约在挪威北部举行“冰冷反应”演习引发了俄的强烈不满。军事专家预测,俄北方舰队和美第二舰队将会为北极开战,在12年内极有可能爆发北极能源争夺战。
四 北极的权益纷争与中国息息相关
尽管中国在北极没有领土和领海,但北极事务不是地区事务,而是国际事务。根据《联 合国海洋法公约》,北冰洋属于全人类。如果北冰洋沿岸国家取得外大陆架,北冰洋国际海底面积将缩小为现在的1/9(从288万平方公里缩小到34万平方公里),这就严重侵犯了全球的公海资源,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
北极航道对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经过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的航线海盗猖獗,对中国海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通行能力已经饱和,拥塞现象严重。北极航线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过往船舶不受吨位限制。据估计,这两条通道将使上海到欧洲(鹿特丹)、上海到北美洲东岸(纽约)的海运里程缩短约3 000海里,从现在的1.1万海里缩短至8 000海里。
北极航道一旦开通,还关系到中国环渤海经济带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借助北极航道的开发,可降低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成本,提高其发展速度。目前,北极的丰富资源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海外资源能源采购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丹麦等八个环北极圈国家与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排名大都在各国的前5位。此外,根据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具有在北冰洋自由航行、飞越和科学考察、公海海底资源开发利用的权利。因此,中国也应组建一个现代化的破冰船队,加强在北极海洋上的战略部署。
另一方面,中国是《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的缔约国,应充分利用该条约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加强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进行矿产资源、能源和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这将对增强中国在北极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和维护中国权益起到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刘庚岑)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7期
第二篇:俄罗斯和中国北极事务分析
俄罗斯、中国北极事务分析
1、俄罗斯的合理做法:寻找北极大陆架区域与其陆地领土的地质结构具有相似性。
2、俄罗斯将北极地区视为国家核心利益。
3、俄罗斯大陆架在北冰洋的边界目前仍未得到正式确认,这是着急解决的问题。
4、北极地区的话语权对于中国的意义。
5、结论。
俄罗斯的科学考察旨在寻找本国大陆架延伸的合理区域,目的是要证明该区域与其陆地领土的地质结构具有相似性。21世纪以来,北极问题争夺成为焦点的起因是2007年7月25日俄罗斯地质学家宣布,他们找到证据证明北冰洋水下绵延近2000公里的罗蒙诺索夫海岭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地区大陆的自然延伸;其实俄罗斯的做法是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根据此公约规定,在有些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的海区,沿海国自然延伸的大陆架远远超出200海里。如果沿海国认为本国的自然延伸的大陆架超过了200海里,则需要在2009年之前,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线的申请,并提供相关科学证据。提出申请的沿海国需要在委员会建议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其200海里之外的大陆架的外部界限。这样确定的大陆架外部界限才是最终的和有约束力的,这种科学考察和常规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不容易引起国际争端。目前,关于北极地区的任何问题都是充满争议的,并且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俄罗斯本身不想扩大事端,另外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都会想转移国内经济发展的矛盾到国外,以此缓解国内的强大压力。
俄罗斯将北极地区视为国家核心利益。俄属北极地区的面积大约有600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300万左右,是俄罗斯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早在20世纪初,俄罗斯科学家们就提出对北极进行研究和开发的建议。1935年,苏联组织了第一支北极科考队前往北极,并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着北极科考的领先地位,该国科学家不仅绘制了当地的海底地形图,还推翻了北极地区生物种类匮乏的理论,并且证明有暖流流向北冰洋。
北极大陆架是俄能源安全的保证;俄罗斯的长期发展和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取决于北极资源的开发。2008年9月俄罗斯通过的北极战略规划《2020年前及更远的未来俄罗斯联邦在北极的国家政策原则》提出,2020年之前北极将成为俄“首要战略能源基 地”;2012—2015年,俄将力争赢得国际社会对俄方拥有北极部分地区经济专属权的认可,并着手开发北极资源。
对于2013年2月底俄罗斯政府公布的2020年前北极地带发展战略来说,这可以说是普京政府国家复兴计划的一部分。虽然不是新问题,但是在这个时段提出,面对全球经济低迷、欧债危机不断蔓延的境况;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放缓,制造业发展滞后、技术设备陈旧、更新缓慢、而出口资源和军火仍然是主要支柱产业,有助于恢复俄罗斯居民对政府恢复经济发展的信心,普京的强国战略和俄罗斯人民相信俄罗斯是具有绝对世界影响力的国家在这两点上是国家和人民是一致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资源的出口仍是俄罗斯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北极地区是俄国家发展和未来保持大国地位的战略储备,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曾明确表示,必须巩固俄罗斯北极地区的边界以确保俄能源安全,必须对俄在北极地区的边界进行立法,以保证俄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
俄罗斯大陆架在北冰洋的边界目前仍未得到正式确认,这是俄罗斯着急解决的问题。根据联合国特别是大陆架界线委员会的说法,预计到2015年才能对疆界划定进行国际法方面的认定。这是俄罗斯实施北极战略第一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北极发展战略的第二阶段是至2020年,要确保俄罗斯大陆架外部边界的国际法的确认。只有边界得到确定,就会减少国际争端。近年来,俄罗斯还加强了在北极区域导弹演习,将其上升到了新一轮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俄罗斯北极战略的主旨就是要组建北极集团军,建立一支以陆军常规部队为基础,并吸纳海军的核潜艇和空军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等力量参加的北极独立部队集群,加快俄边防部队军事的现代化进程,建立边防部队对北极的有效监视和反应机制,形成旨在跟踪北极动态的综合体系。其目的是维护俄在北极的核心利益,显示其军事力量在北极的强大存在,以警示北极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
俄属北极地区的面积大约有6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美国国土面积的62%。北极地区日益成为俄罗斯与其他国家交往的重要平台。俄罗斯掌握该地区,既能保证它能源大国的地位不可撼动,又能使其在占据有利的地缘位臵的基础上达到与欧美利益抗衡的战略需要。北极地区是俄国家发展和未来保持大国地位的战略储备。
北极地区的话语权对于中国的意义。
积极争夺北极地区话语权是必须要做的,是国际竞争力提高的表现。多年以来在很多国际事务中已经因为没有或不足话语权,丢失了很多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优势。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应该更加充分的体现出来。尽管中国在北极没有领土和领海,但北极事务不是地区事务,而是国际事务。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北冰洋属于全人类。如果北冰洋沿岸国家取得外大陆架,北冰洋国际海底面积将缩小为现在的11.1%,这就严重侵犯了全球共享的公海资源,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
北冰洋地区航道对与北半球的国家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经过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的航线海盗猖獗,对世界海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并且要花费巨大的成本。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通行能力已经饱和,拥塞现象严重,并且有吨位限制。北极地区航线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据估计,这两条通道将使上海到欧洲(鹿特丹)、上海到北美洲东岸(纽约)的海运里程缩短约3000海里,从现在的1.1万海里缩短至8000海里。
北冰洋地区航道一旦开通,还关系到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山东、天津环渤海经济带开发、东北地区等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借助北极航道的开发,可降低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成本,促进发展。目前,北极的丰富资源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海外资源能源采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挪威和丹麦等八个环北极圈国家进出口贸易额占中国总贸易额的很大比重。
一方面,中国北洋政府是1925年《斯瓦尔巴条约》的缔约国,应充分利用该条约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加强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进行矿产资源、能源和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这将对增强中国在北极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和维护中国权益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根据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具有在北冰洋自由航行、飞越和科学考察、公海海底资源开发利用的权利。因此,中国具有参与北极地区事务的一切权利。
结论:世界发展由原先的苏联和美国超级大国;到后来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再到后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以及后来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整个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世界发展表现为多极化。世界经济发展已经不是任何一方能够独自决定的格局,合作发展变得更为经常。在北极问题上,首先,各个国家都在寻找理性的做法,争取应该得到的权益,而不想引起争端,和平和共同进步变得更为紧迫;其次,各个国家也在积极进行军事方面的准备,这表现为巨大的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为还有不安定因素在影响着世界进程;再次,由对资源的不断扩大需求引起的世界大国利益争端往往变得更为优先。
第三篇: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
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
迟岚
【内容提要】普京高度重视科技发展,积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科技拨款办法和科研组织机构;实施优先发展重点领域、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鼓励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希冀俄罗斯重居“科技大国”地位。同时,对科研机构采取优惠政策,对科技人才实施激励机制,以抑止本国科研水平的进一步下滑,为经济复兴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俄罗斯;管理体制;科技创新;项目管理;
【作者简介】迟岚,1971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博士生。(北京100102)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对科技投入的锐减,导致其科技潜力遭到严重损害,总体科研水平迅速下滑。普京执政后,力图通过科技领域的改革使俄罗斯重居“科技大国”地位。目前,俄罗斯基本上制止了科技领域的危机过程,使总体科技水平不再下滑。俄政府已经开始将国家的科技政策和科技改革的重点,从如何克服危机逐步转变为如何形成国家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
一、科技体制改革
(一)俄罗斯的科技管理体制
俄罗斯科学组织结构按职能可分为3个等级。第一级为最高决策机构,包括总统(主要通过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联邦议会;第二级为联邦政府的科学技术管理机构,包括俄联邦科技部、经济部、财政部和政府科技政策委员会等;第三级为实际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包括科学院系统、部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研究机构。第一级的职能是决定科技领域中重大方针政策,是领导核心。第二级的主要任务是代表决策机构监督科技政策的贯彻与实施。每一级对上级来说都是隶属关系。
俄联邦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成立于1995年3月2日。该委员会负责向总统通报国内外科技发展情况,提出有关俄科技政策和优先发展领域的战略性建议,分析审定送总统签发的科技立法草案,起草有关签订国际科技协定的建议和为总统起草正式科技文件等工作。俄总统根据委员会的建议确定科技发展方向和任务。国家杜马以此作为审批政府科技预算的依据。
俄联邦政府科技政策委员会成立于1995年2月,其任务是:保障国家在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技术政策的统一性,为科学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探索科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改革道路;保护和开发国家的科技潜力。
俄联邦科技研究归口管理机构是俄联邦科学技术部。它负责根据联邦《科学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法》制定和实施统一的国家科技政策。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法定程序提出联邦预算中“基础研究和促进科技进步”的预算草案,执行对国家科技优先发展领域中有关计划项目的拨款,负责国家对科技领域预算拨款的管理[1]。
(二)优先领域的确定和项目管理
俄罗斯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由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政府科技政策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委员会主席团、总统科学与高技术顾问委员会会同有关部委确定。优先领域的确定标准是:属于现代高新技术领域;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最有前途的科技方向;具有世界科技发展最高水平和超前水平的技术;能使生产产生革命性变化,对提高俄罗斯产品竞争力有突破性作用的项目;对节约能源和合理利用资源具有决定性作用,能使产品生产的物质消耗出现崭新面貌的技术项目。
(三)科技拨款办法的改革和基金管理
经济转轨以来,俄科研经费大大减少,产生了严重后果。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后来政府强调增加科研经费,规定从1998年起对民用科研和试验开发工作的拨款应不低于预算开支的4%;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必须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即2%~3%。
在科技投入方面,改变了以往平均分配给各科研单位的做法,在大型项目的科技开发中实行国家订货制。同时,改变了传统的拨款方法,实行科技经费来源多元化。逐渐建立起国家预算拨款与银行贷款、基金会资助、社会捐助和单位自筹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国家保障对俄科学院系统、国家科学中心和被确定为科技优先领域项目的单位、国立高校和重点院校、科技图书馆、博物馆和信息中心提供稳定的国家拨款;政府专项支持基金保障科研和实验设计工作的资金;应用科学主要由工业和银行系统提供资金。就全国对科技研发的投入而言,以2001年为例,国家财政资金约占56.2%,预算外资金——5.2%,企业资金——19.6%,研究院所自有资金——10.1%,国外资金——8.6%,私人非赢利资金——0.1%[2]。
俄罗斯科技投入除财政直接拨款外,还设有各种科学技术基金,其中4种来自预算内资金。它们是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促进科技领域小企业发展基金和联邦生产创新基金。此外,还有来自预算外资金的科技基金,即俄罗斯技术发展基金。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在俄罗斯工业科技部登记注册的地区性和跨地区预算外科技基金数目已超过90个。各种基金的管理组织是相应的基金会,它们是非商业性的、自行管理的国家机构[3]。
中央财政为了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把对科研院所的拨款转变为课题或项目拨款。俄罗斯联邦主体(地方政府)预算也都划拨了专门的资金,用于从财政上支持符合地方利益和需要的科技研发。在科技基金发挥作用的同时,各种针对科技创新活动和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系统也相继出现,并逐步扩大。
(四)科研组织机构的改革
俄罗斯通过对部分科研机构实施私有化、精简机构和组建科研生产综合体及科技发展中心等措施,对庞大的科研体系进行了改革。
1994年,俄罗斯政府作出了《关于科研组织机构私有化的决定》,批准了《科研组织机构私有化条例》。俄科研单位被分为3类:一是禁止私有化的科研单位,如俄科学院、农业科学院、医学科学院等六大科学院;二是改组为预算拨款的科学单位;三是改组为国家参股的开放型股份公司的科研单位。通过划分和科研机构重新登记,俄政府大大减少了获得国家优惠和财政拨款的科研机构数目。科研机构所有制形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单一国有制逐渐发展为国有制形式占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目前,俄罗斯国有研究机构的比例为71.7%,私有研究机构和混合所有制机构的比例分别为9.5%和15.5%。
在精简科研机构方面,科研单位的去留取决于其取得的科研成就和在国家机构改革中所处的地位。先由部委和主管部门对科研单位进行鉴定,然后由科研单位根据有关标准申请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在国家制定的给科研单位颁发“委任状”的条例中规定,不论其法定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形式如何,只要科研单位是以科研或科学技术活动为主,近3年科研活动不少于其全部业务量的70%,国家都将给它们颁发“委任状”。科研单位根据此标准首先自我鉴定,自行压缩,然后上报主管部门,经审核后呈报俄罗斯科技部(后改组为工业与科技部)作最后决定。同时,对被裁减下来的人员应进行培训和职业再教育,为他们再就业奠定基础。从近4000个科研单位中进行筛选,有2280个单位进入国家级科研机构名单,其中大部分是国家单位,也有部分其他所有制的科研机构。科研机构改革的下一步将是从现行的科研单位委任制度逐渐向采用国际标准对科研机构进行考核认定和颁发证书过渡[4]。
(五)国家对科技领域的管理从直接行政干预转向依法管理
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国家在科技领域的现代立法基础。1996年,俄颁布了俄联邦第一部《科学和国家科技政策法》,以后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国家支持科学发展和科技开发的决定》、《关于向俄罗斯联邦主要科学学派提供国家支持的决定》、《1998~2000年俄罗斯科技改革构想》等一系列有关国家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同时还颁布了若干总统纲要。这使国家从实施指令性计划的行政管理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依法管理[5]。
在俄罗斯的科技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通过立法将智力活动的结果作为非物质商品纳入了经济循环之中,并开始对在国外申请专利的财政支持。为保证国家投资的知识产权顺利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俄罗斯政府特别加强了这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完成了有关知识产权计算和会计的立法,明确了国有科研机构对国家投资的科研和试验设计工作所享有的权利和必须承担的义务。
二科技发展战略
(一)科学发展的新理论
俄罗斯学者曾在《探索报》上发表《科学发展的学说》的文章,阐述了经济转轨过程中俄罗斯科学发展的新理念[6]。
1.科学是复兴俄罗斯的最重要资源
(1)在历史上,俄罗斯科学为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俄罗斯科学家曾取得的辉煌业绩使俄罗斯成为世界大国。在当代,一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其经济活动效益、国防能力,决定居民政治、文化和心理素质,决定个人和社会免遭不良因素影响的程度。
(2)所有研究领域是形成国家科学的重要前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应建立广泛的联系。国家科研的许多领域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这要归功于重点高校的科研水平很高,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大多数科研人员对科学的重视,有可靠的预算经费。但伴随着国家经济转轨,科学发展面临着新的困难:科研和实验设备的预算经费严重不足,不能保障科学基地的材料和技术设备得到更新,不能为科研人员提供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科技职业的威信急剧下降,已不能吸引有才华的青年人;知识产权法规不健全;经济活动中无法有效利用科研成果;国家对科研系统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可见,扩展经费来源渠道是必要的。
(3)科学发展的新战略使人类社会最有前景、最有意义的科学领域成为优先领域,并使这些领域的发展顺利进行。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是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扩大国家之间的协作和合作。全球性问题是保护周围环境,保障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保护人类的健康。
(4)国际社会一体化趋势并不意味着一国将丧失民族利益(其中包括科技方面的利益),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其对外市场竞争和解决内部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科技潜力。
(5)俄罗斯科学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应保障其潜力符合世界科技发展水平。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社会精神需求、科学人道主义传统和据此确定的科研优先领域,决定了其经济和地缘政治地位,将影响现在及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6)发展并不断推进适合本地区的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俄罗斯科学潜力的发展(1)俄罗斯认为,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决定国家的未来,因此支持科技发展是国家的首要任务。
国家科技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国家的支柱是科技潜力;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具有开放性和公开性,实行科学创造自由和科技领域民主化;大力发展基础科学;保护和发展重点科研院校;在科技领域营造健康的竞争和企业家活动条件,促进和为科研工作创造条件,以保障必要的国防能力和国家安全;科教一体化,不断完善培养科技干部制度;保护科研工作者、科研单位和国家的知识产权;保障信息网络畅通,为自由交换信息提供法律保护;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科研和实验设计组织,支持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促进科学技术推广,为广泛利用科研成果创造条件;不断提高科研劳动的价值和威信,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宣传当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俄罗斯未来的重要意义;保护境外俄罗斯科学家的权益。
(2)改革科研管理体制,特别是完善拨款机制、科研组织和税收政策,是发展科研潜力的制度保证。其内容和目的是:国家预算拨款用于民用科研和实验设计工作应不少于预算支出的3%,随着经济的稳定应逐年增加这笔费用,以达到高度发达国家的水平;保障重点科研单位的稳定拨款;政府专项支持基金应保障科研和实验设计工作经费充足;工业企业、银行、国际组织和个人共同为科研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行竞争和公开作出决定的方法为科技纲要和科技规划分配经费,吸引科学组织参与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在科研和实验设计工作领域分阶段实行联邦合同制度;采取税收和关税优惠办法支持、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为俄罗斯科学院参加国际项目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资金;为科学联合体的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
1996年7月,俄政府通过了俄国家科技发展优先领域计划,即“7+1计划”。优先发展领域被确定为:信息技术和电子、生产工艺、新材料和化工产品、生命科学、交通、燃料及能源、生态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除以上7个优先领域外,基础研究单列为一项,它包括从数学分析到艺术学的18个领域。基础研究加上7个领域,被称为“7+1计划”。1996年11月,俄政府公布了《俄联邦1996~2000年民用科技优先发展方向》的研究与开发专项计划,以优先发展上述领域。
2001年8月21日,俄政府批准实施《2002~2006年俄联邦科技优先发展方向研发专项纲要》。《纲要》涉及的十大重点科研领域为:物理学研究;科学仪器;信息技术与电子学;新材料与化学制品;生命系统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交通运输;燃料与能源;生态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社会经济技术。
(三)科技、经济的有机结合与科技创新机制的确立
俄罗斯正在制定并即将出台《科技优先发展领域的研发计划》和《国家技术基地计划》,根据计划,俄将建立技术储备,确保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地位。近期,俄罗斯政府将进一步清点已有的科技储备,同时采取措施加速军用和民用技术的相互转换,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完善民用、军用和社会参与的研发集成系统。
俄政府非常关注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将技术创新视为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俄从法律、政策、体制、组织、资金等方面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1.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立法1995年,《俄罗斯1995~1997年科技与创新政策》等重大科技规划颁布实施。1999年6月,国家杜马通过了《关于创新活动和国家创新政策法》草案,旨在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提高利用科技成果的效益,支持科技型小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
为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导,俄政府出台了国家创新政策。其主要方向是制定并完善创新活动的法律法规,建立激励机制和制度转换系统,保护创新领域的知识产权,将知识产权引入经营流通领域等。随后,围绕这些方面的一系列法令相继出台,其中包括俄联邦创新中期(1998~2000年)纲要。
2.积极完善科技创新组织在成立俄联邦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俄联邦政府科技政策委员会和科技领域改革委员会的基础上,为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政策,1999年5月成立了俄联邦政府科学创新政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保证执行国家在科技和工业创新领域的统一政策;对联邦执行权力机构、俄联邦主体执行权力机构、经营主体、机关、科学及其他单位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而制定科技和工业创新改革和发展道路的活动进行有效的配合与协调;加强国家对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和实验设计工作、高技术产业、积极的创新活动(包括在军工和民用工业部门间进行技术转移)的调节与支持;全面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加强国家对科学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支持;储科技和创新潜力。
3.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在西方国家,风险投资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是推动科技创新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俄罗斯工业科技部对创建风险投资机制非常重视,不仅通过出台法律文件确保风险投资者的利益,同时建议俄政府直接参与风险基金创建工作,即从国家财政中拿出1亿卢布作为俄罗斯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基金。目前,已有6个联邦主体的领导层支持创建风险投资基金。1999年,俄科技部制定了《科技领域风险投资机制主要发展方向》纲要。
4.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优惠俄政府对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各种政策优惠:对这些单位使用能源、公共设施及通信手段所欠的债务进行重组;对于欠债较多的私有化科研机构采用加速破产程序,对已宣布破产的单位或者重新国有化,或者售给善于经营的业主;向投资者提供创新活动成果的产权;对创新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建立国家保险制度。对投资者在风险投资中由于创新项目失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对商业银行把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投入科技和创新领域,制订出具体办法和条件。同时,对创新企业提供各种税收优惠[7]。
5.建立全国技术创新体系俄罗斯全国技术创新体系是1997年根据“发展统一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跨部门规划”建立起来的。第一步是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它是由同一地方的许多小企业组成的大联合企业,专门从事开发成果的完善和商品化工作。俄罗斯以66座科学城为主体陆续建立了30余个技术创新中心。第二步是建立工业创新综合体。它由科技院校、科学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工厂、科技企业、科技园等组成。这是俄联邦1999~2000年创新政策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三步是建立联邦科学和高技术中心[8]。通过科研机构与大型企业、创新机构和高校的合作,重点解决高新技术领域的关键问题,以加大研制高科技、高竞争力产品的力度,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份额,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点,并将其视为国家科研生产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
(四)对科研机构的优惠政策
2000年普京总统执政后,对国内的科研机构给予政策优惠,以缓解由于财政困难导致对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维持政府对国家科技潜力和科研活动的支持系统。根据俄罗斯政府的有关规定,可以享受优惠政策的国内科研机构是指那些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最近3年科研活动平均不少于其全部业务量70%的科研机构,其范围实际已包含了俄罗斯大多数国有和各科学院系统的研究机构。俄罗斯目前对科研机构实行的各项优惠政策有以下几个方面[9]。
1.对科研机构使用资源的优惠(1)对科研机构使用土地的优惠。科研单位及其下属的科研机构、科学服务和社会服务机构,可以无限期地无偿使用其占有的土地。科研单位使用有关土地,可完全免征土地税。
(2)对科研机构使用其他资源的优惠。在国家监测和海洋科学研究的范围内进行对俄罗斯大陆架的观测研究免征有关费用。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时对森林资源和水利设施可以免费使用。为科学目的利用野生动物,而不将其捕获运出,可以不经过专门的批准并不用支付费用,但不得对野生动物或其生存环境带来损害,并不得损害相关者权益。
2.对科研机构税收的优惠(1)对科研机构财产税的优惠。科研单位、企业以及所属的科学研究、试验生产或试验基地,不征收企业财产税;国家科学中心的财产,科研和设计机构的财产,以及从事中试和中试试验的企业,只要其科研设计和试验业务不少于其业务总量的70%,可免征企业财产税。
(2)对科研机构财产出租的优惠。科研单位、科学服务与社会服务机构,有权把出租财产的收入用于改善和发展其物质技术条件。
(3)对科研机构增值税征收的优惠。利用国家预算资金、科技基金会资金、预算外基金进行的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工作;教育和科研机构完成的科研和试验设计工作;科学和教学书籍的编辑、出作为对俄罗斯无偿援助而进口到俄罗斯境内的货物(用于消费的货物除外),均可免征增值税。
(4)对科研机构销售税的优惠。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机构生产的、与科研活动有关的商品、劳动和服务,不列为销售税的征收对象。
此外,还对科研机构实行利润税优惠和以税转贷形式的优惠。
(五)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
据统计,1997年研究开发人员数量比1990年减少了近52%。据估计,从俄罗斯移居国外的科学家中60%是40岁以下的青年人,12%的人具有博士学位。针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大量流失的问题,俄联邦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和俄罗斯科学院接受政府委托起草了《国家支持有才华的青年科学家和发展俄罗斯科技干部潜力的构想》。该构想规定了强化和发展青年干部队伍、优化科技干部构成的目标和预期效果。就防止智力流失、优化科研人员年龄结构和提高科研干部素质等问题,分别确定了近期目标(2003~2005年)、中期目标(2008~2010年)和长远战略目标(2013~2015年)。通过提高工资、增加就业机会、采取更适合青年专家的组织形式、加强业务培训和对高级人才确保高额退休金等措施,留住和吸引青年人投身于科技事业,逐步降低科研人员平均年龄水平。
(六)积极开展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
2000年1月,俄政府出台《2002~2005年俄联邦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政策构想》,将开展研发领域的国际合作作为实施国家科技和创新政策、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一构想所提出的战略目标,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俄向创新发展道路过渡和形成多极世界中俄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平等和有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参与全球科技一体化进程;提高国际科技竞争力,使俄跻身于世界知识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和科技服务市场;开拓国际合作新形式,强化俄国际科技合作中技术创新的作用;使俄国际科技合作的基本结构逐步与国际接轨;确保俄的科技安全。
三、科技发展前景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将具有跨国性质。基础研究将致力于全球范围通用且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技术开发,如互联网技术等。应用研究将侧重于研制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关键技术,如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工程等。
有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相互关系协调和稳定发展问题的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加强。未来科技全球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优先开发确保国际信息交流和向信息社会过渡的技术;开发联结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的中间技术;加强智力资源的国际流通;建立国际科技发展局部协调机制;有限地将中小科技企业纳入国际科技体系;发展国际互联网技术,对世界各国的智力资源进行储备和积累;发挥跨国公司和各国在国际科技系统发展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根据俄阿巴尔金院士预测,如果国家采取必要措施,到2015年,俄罗斯将跻身于世界市场,其科学将稳步发展,并将积极发展新兴信息产业技术。这些措施是:国家对基础科学的支持;有根据地选择宏观经济优先项目体系,以促成对科学的国家订货和市场订货;形成以科学为首要环节的革新体系并使之发挥功能;巩固知识产权制度,发展技术市场及市场营销;使教学过程接近先进的科学研究,吸收有天才的青年进入创新进程;改变拨款原则和税收政策,按竞争原则分配资金(包括预算资金),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风险基金应成为重要资金来源。国家应建立能吸引风险资本的税收和信贷制度,降低风险和提供风险信贷;保护并发展地方科技潜力,形成地方经济“生长点”;保护并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防生产部门的科技基础[10]。
(责任编辑李禄)
注释:
[1]张文武主编:《简明东欧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
[2]《2002年俄罗斯统计年鉴》,俄文版,第520页。
[3]张文武主编:《简明东欧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页。
[4]卫民:《俄罗斯的中长期科技政策》,载《全球科技经济望》2003年第1期。
[5]孙长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共生发展合作——中俄产业科技合作的规划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6]参见戚文海《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科技战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4~97页。
[7]戚文海:《俄罗斯的科技创新政策》,载《西伯利亚研究》2001年第5期。
[8]戚文海:《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科技战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9]参见戚文海《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科技战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122页。
[10]〔俄〕Л.阿巴尔金:《俄罗斯发展前景预测:2015年最佳方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第212、213页。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2期
第四篇:北极地区地缘政治的最新战略较量
北极地区地缘政治的最新战略较量
刘
行
华
(2015、8、5 北京)
近年来,随着北极地区资源、经济、贸易和地缘战略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探索北极”、“开发北极”和“北极观光”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共同认识,并有些国家正抓紧部署和实施。科学家曾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融化的北极海冰将使得北冰洋极地海域的商业航道开通成为可能。
若北极航道开通,将成为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的海上捷径,是连接北美东部和亚洲、远东和西欧之间的最短路线,进而可能成为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的替代航线,缩短航程达6400公里。此外,北极航线的利用还将深刻改变世界政治、经济、贸易和地缘格局。
在传统周易理论中,北极地区属于水类物质特性,极阴极寒地带,在北半球属玄武座。火炮武器之类属于火的特性,至阳至燥之物,在北极相遇水火既济。所以,北极成为军事争夺之地不足为奇!
一、俄罗斯加快在北极地区实施军力部署,申报北极海域领土面积
1、俄罗斯将在北极部署新一代“向日葵”雷达站【1】
通过建设覆盖地平线以下的短波信号高空雷达场实现了“向日葵”对水上和空中的监视。雷达站采用最现代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多核计算机负责处理和显示目标信息。
“向日葵”能在500公里范围内同时自动发现、跟踪和区分不少于300个海上目标和
100个空中目标。它不仅能确定目标的准确坐标,在必要时刻还能为军舰和防空系统的武器指示目标。
雷达站已经准备好在北极条件下工作。而且这种雷达的出口版“向日葵-E”已经研制完成。
2、俄军发现北极小岛 俄领海增1500平方公里【2】
考察队员确认在2014年在拉普杰捷夫海发现的一个岛屿的存在。并登岛拍摄图片,确定精确的坐标。俄罗斯的这块新发现土地面积为370米×125米,岛上堆积着沙子,高于海面将近一米,也就是说,如果有大风浪,海水会漫过它,冬天它会被冰层覆盖,没有“格洛纳斯”导航仪根本就找不到它。
俄罗斯深潜器在北极海底插国旗。(互联网图片)
但是该岛屿的确存在,将会标记在地图上,俄罗斯联邦的海域增加了452平方海里(约合1500平方公里)。最先发现这个岛屿的直升机驾驶员给它起名叫亚亚岛(俄语发音“亚”是“我”的意思)。
俄军发现北极小岛 俄领海增1500平方公里(图)
3、俄2015年将向联合国申请北极120万平方公里领土【3】 俄罗斯环境部长顿斯科伊29日在圣彼得堡的一次会议上表示,俄计划明年春季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申请,要求拓展俄在北极的边界,将120万平方公里区域纳入俄版图。
科考已经完成,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寻找俄罗斯对部分北极大陆架海域的归属权证据。2007年7月,俄科学家曾乘潜艇深入4000多米的北冰洋海底,放置俄罗斯国旗和时间胶囊以宣示主权。在2013年2月普京签署的北极开发战略规划纲要中,北极大陆架开发是其中的重点,目前俄第一个北极大陆架资源开发项目在去年底正式完工。该名为普里拉兹洛姆内伊的油田储量7200万吨,年产量可达660万吨。此外,俄军方还准备未来在俄北极领土建立13个机场和10个技术雷达站,以确保俄在“该地区的军事安全”。
4、俄罗斯大力新建北极军事基地,加快推进北极战略【4】
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其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潜藏储量分别占全球潜在储量的9%、13%和30%。如此丰厚的资源,自然让俄罗斯难以割舍。
俄罗斯舰队赶往北极
俄罗斯在北极岛屿上新建的防御设施即将完工,作为俄军在北极进行军事训练、装备部署、战斗值勤以及其它军事行动的重要基地。另外,位于新地岛、北地群岛、亚历山德拉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和弗兰格尔岛的军营和岗哨今年夏季即可完工交付,预计年底之前俄军可入驻这些新基地。
强化军事力量存在,巩固北极“核心国家”地位
俄罗斯对北极地区的争夺,主要是出于对其北极“核心国家”地位的考虑。
俄罗斯2008年发布了北极战略目标,即在2020年将北极建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并维护其在北极区域的主导地位。
俄罗斯对北极主权归属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硬,以军事手段应对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北极基础设施是俄罗斯武装力量优先发展的项目之一。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在长达6200公里的北极圈边境完成军事力量和设施的部署。
俄罗斯在北极地区已经拥有了440多处军事基础设施,其中包括5个监测范围覆盖北极地区的雷达站和2个装备S-400防空导弹系统的独立团。未来俄罗斯还计划再建造近400处设施,包括13座机场、10座无线电技术阵地以及多个飞机导航站和指挥中心。
俄罗斯在北极部署的战略导弹
建立纵深梯次防御系统,来保障俄军在北极地区开展军事行动和战略执勤。
除建立军事基地外,俄罗斯还定期在北极地区举行大规模军演,部署和演练各种先进战略核武器。
俄罗斯北方舰队的海基核力量堡垒就位于邻近北冰洋的白海和巴伦支海水域,同时配备“北风之神”和“亚森”级最新型核潜艇;俄空军的战略导弹轰炸机也时常在北极上空进行战备巡逻,对任何国家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动态实施监视,并增强对弹道导弹的预警。
战略层面上,为了便于对北极地区实施集中军事管控,俄罗斯还专门成立了北极战略司令部,统一管辖俄罗斯在北极地区部署的所有部队。
俄军彼得大帝号重型巡洋舰开赴北极。
在战术层面上,针对北极特殊的地貌特点,北极战略司令部专门组建了两支陆上作战部队,以适应在北极恶劣环境下进行军事行动。
加大对美核威慑,谋求相对战略优势
核威慑在俄罗斯军事战略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与美国对抗的重要手段。
俄美双方还在北冰洋沿岸部署了大量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场,使得北极成为全球洲际导弹部署最密集的地区。
方明认为,北极地处亚、欧、美三大洲顶点与接合部,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利用北极的特殊地理位置,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打击敌国腹地,令对方反导系统防不胜防。
俄军在北极部署S-400远程防空系统
北极对于俄罗斯海军,特别是对于北方舰队核潜艇力量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受冰层覆盖的北冰洋是俄罗斯最有力的战略威慑和打击手段——导弹核潜艇的天然活动场所。俄罗斯核潜艇在北极演练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冰下发射导弹的问题,而且还试验了新型武器装备,积累了相对丰富的战术经验。
俄罗斯已将两艘“北风之神”级最新战略核潜艇——“尤里·多尔戈鲁基”号和“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派往北极地区,主要任务是测试潜艇导弹齐射,以检验潜艇能否在发生核战争时对敌实施报复性核打击的能力。
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11艘第四代“北风之神”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向美国展示强大军事实力,以加强对美的核威慑优势。
对于俄罗斯来说,北极地区既关乎其大国雄心的实现,又关乎切身权益和利益的维护,因此非常重视对北极主导权的“争夺战”,采用了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各种战略措施来确保其“北极核心国家”地位不动摇。
首先,在军费投入上,由于北极人烟罕至,气候寒冷,环境极其恶劣,俄罗斯在北极地区进行军事部署的成本十分高昂,即便是维持最基本的军事存在,也需要庞大的日常开销。
其次,在机构建制上,由于俄罗斯防区划分实施条块分割,大陆军、大战略火箭军至上的观念在俄军队中根深蒂固,而新成立的北极战略司令部涉及多军区多军兵种,需要组建全新模式的指挥体系,因此在职能行使和协调上将面临重重困难,很多方案都还只停留在纸面上,并存在较多防务漏洞,从设计理论防护能力到全面具备实际防护力转化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俄德尔塔IV型核潜艇发射弹道导弹
最后,在争夺态势上,由于北极地区缺乏严格的国际法约束,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协调机制,并且受到北极地区丰富资源的诱惑,众多环北极国家都相继参与到北极地区的地缘竞争,并不断加强在北极的军事部署。在环北极的8国中,有5个是北约成员国。美国除发展自身在北极的力量外,还拉上了其他北约盟国助阵,先后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在北极展开军演,特别是与加拿大展开北极军事合作,给俄罗斯北极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较大的外部压力。
俄政府拨款374亿卢布建造“北极多用途航天系统”。该系统接收、处理和发送地面综合体,每个子系统均由2颗卫星组成。借助多用途航天系统,俄可对北极地区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的水文气象监测、冰情和生态监测,并监督其他国家在北极的活动。
5、强化北极军事管控 建北极独立部队【5】
第一,预置作战力量,优化战场设施。
俄将建立一支以陆军常规部队为基础,吸纳海军核潜艇和空军远程战略轰炸机等力量的北极独立部队集群。北极部队组建工作进展顺利。俄军已在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部署2个北极作战旅,配备“勇士”和“彼得罗维奇”雪地摩托艇等雪地特战装备,未来将具备在北极独立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
第二,加大演训力度,适应未来作战需求。
俄空军远程航空兵多次在北极地区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演练远程奔袭、空中加油、对地攻击、空中护航、战略巡航等课目,以此全面提升在北极地区的综合作战能力,强化对环北极圈国家的战略威慑能力。此外,俄军还定期与外军举行联合军演。
第三,构建监控体系,强化监控能力。根据俄北极战略规划,俄政府拨款374亿卢布建造“北极多用途航天系统”。该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水文气象子系统、远程雷达探测子系统和通信子系统,以及北极的经济和军事活动,从而为保障俄北极地区安全利益提供全方位情报支撑。此外,俄还将在北极地区边境沿线建立20个新型边防哨所,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边防军人,利用新型雷达和卫星技术装备,对北极边境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俄强化北极军事管控 建北极独立部队。
二、美欲主导北极,建永久军事基地,大秀军事霸道
1、美考虑在北极建永久基地以开展长期军事行动【6】
一直驻扎在美国阿拉斯加的海岸防卫队,考虑在北极地区建立永久性基地。美国已开始在从阿拉斯加到格陵兰再到冰岛的漫长北极圈内,建起环北冰洋地区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部署了战略核潜艇、反弹道导弹、远程预警雷达和截击机,并联合加拿大建立了“北美防空司令部”,不分昼夜地监视北冰洋上空的“风吹草动”。
美国海岸防卫队曾宣布,防卫队3艘全新国家安全巡逻艇之一的“伯索夫”号,今年夏天将在北极地区展开军事行动。去年夏天,美国两艘核动力攻击潜艇在北极地区开展军事演习。
资料图:美国核动力破冰船前进在北极航道上。
2003年,美国向一些国际石油公司拍卖北极的天然气开采权,表明美国对北极领土的所有权。
2007年派出“希利”号重型破冰船,前往北极进行海底地图绘制工作,为华府在北极的领土主权诉求寻找依据。
2009年,美国政府制订“北极地区政策”,声称美国在北极地区享有“广泛的、基本的国家安全利益”,并要求美国必须具备在北极地区独立行动的能力。美国海岸防卫队为此建造了新型破冰船,并在北极地区建立港口和军事基地。
美国近年积极表明对北极领土的所有权,俄罗斯亦同时加紧进军北极步伐,分析可以看出极地权益之争正急速加剧。
2013年是美国政府实施北极战略力度最大的一年。
当年5月初,奥巴马政府颁布了《北极地区国家战略》;
5月21日,美国海岸警卫队发布了《海岸警卫队北极战略》;
11月22日,美国国防部又颁布了《国防部北极战略》。这一系列北极战略计划的出台,表明奥巴马政府在其第二任期内开始“向北看”战略,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北极这个寒冷而又充满希望的“新边疆”。
美国潜艇部队司令托法洛说:“北极环境在国防中发挥关键作用,有着上千英里北极海岸线的美国在这一地区具有强烈的安全和国土防御利益。”军事实力是美国插手北极事务和实现战略利益的重要抓手,在新战略的指引下,美国计划进一步增强投入以弥补所谓的“能力差距”。自2007年俄罗斯插旗事件以来,美国正有步骤地增强其在北极的军事行动能力,包括试验新装备、加强人才储备及情报搜集工作等。
2016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动国会拨款支持破冰船领域的“关键投资”——投入30亿。
2、美国觊觎北极领导权,梦想北极当老大【7】
由美国国务院主办的北极问题国际会议8月30日至31日在阿拉斯加召开。由美国国务卿克里主持,但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出席并发表讲话。奥巴马是首位访问北极地区的美国总统。据报道,在出席会议后,他还将对阿拉斯加北极地区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
在全球战略资源的争夺战中,美国从来都是急先锋。近年来,北极地区局势迅速发生变化,这让美国决定加大介入力度,以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
美国是2015年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这一身份将赋予华盛顿在北极地区事务上新的领导者地位。
两大阵营,一边是美国及其北极圈附近的盟友,包括加拿大、挪威和丹麦。另一边是以俄罗斯为首的国际联盟,包括冰岛、印度和德国。围绕美国和俄罗斯的站队将变得更加凸显。
美国觊觎北极主导权已久。美海军早在2009年就制定了第一份开发北极的计划和路线图,预想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前将军舰部署到北极水域。但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升温影响,北极地区海冰融化速度加速,为开辟新航道提供了可能,船只能更加自由地穿行于此前被冰川覆盖的水域。
2014年发布了更新版的《北极战略》,就美军扩大在北极海域的行动作出指引,计划提前十年进军北极。预计美国海军将在今后十年左右增加在北极地区的力量投入。专家预测,未来美国海军很可能会在北极水域部署采用各种新技术的多功能登陆舰和巡洋舰。
美国在阿拉斯加拥有基地艾尔森空军基地,该基地可力压欧亚大陆东北角,扼守白令海峡,控制经北极圈进入欧亚大陆的空中航线。美国在阿拉斯加驻扎了2.7万名士兵。
展开争夺:美国批准勘探油气,推出新航线。
美国与其它国家已经展开了围绕海上运输和北极地区丰富资源控制权的争夺战。
2015年8月18日批准英国壳牌石油公司在美国北冰洋海域勘探含油层油气资源。壳牌公司在北冰洋海域的勘探投资已达约60亿美元,预计今年还将继续投资10亿美元。有环保组织担心,万一发生勘探事故可能会给北极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8月16日,美国豪华游轮公司推出一条从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出发,穿过北极西北航道,最终到达纽约的新航线,在为期32天的时间里,带领游客们领略北极风光。但在一些环境保护人士及组织看来,这样的一场旅行很可能对北极环境意味着一场灾难。这趟“环境灾难旅游”整个航程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足足是一架波音747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倍。奥巴马此次对北极地区不同寻常的访问,让人们对北极主权和资源的争夺战再升级感到担忧。
三、北约及多国角力争夺北极控制权
1、北约与挪威、芬兰联手行动【8、9、10、11】
北约15国联军在北极地区出动重兵“大打出手”
北极争端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争夺和北极航道控制权的争夺,争夺的焦点是海上划界、北冰洋大陆架的划分以及北极航道的控制权。另一方面,北极国家正试图通过双边协议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有将非北极国家排斥在外的倾向,企图独享北极经济、战略资源。
据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郭培清介绍,为了保证在北极有一席之地,近年来,美、加、俄等国多次在其国家的北极地区开展军事演习,并加紧军事战略部署,北极争夺逐渐白热化。
北约将主要通过与瑞典、芬兰开展更多、更有成效地联合军事演习来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国防部长会谈上表示,北约不仅要与北欧盟国和伙伴进一步深化合作,还要加强与波罗的海盟友的关系。
北约增强在北极地区军事存在的举措是出于应对俄罗斯的考虑。俄罗斯在该国东部不断扩大兵力,在波罗的海频繁开展军事活动。北约增强在北极地区军事存在的计划并非意在与俄罗斯对抗,而是寻求合作与对话。不过,合作必须建立在可预见性和军事存在基础上。
北极周边的美国、加拿大、瑞典、丹麦、芬兰、冰岛、挪威、俄罗斯8国对北极虎视眈眈,相继宣布对邻近北极地区拥有主权,竞争向军事层面展开。
加拿大军队自2001年就开始对北极地区进行巡视,并在北极地区建立了两个军事基地。2007年,加拿大宣布组建一支北极陆军兵团,以保卫加拿大在北极地区的领海与岛屿主权。
丹麦于2009年宣布组建北极联合指挥部,在格陵兰岛建立“图拉”空军基地,组建北极快速反应部队。
挪威紧随其后,将军事指挥部大本营移到北极圈,并从美国采购F-35战机以加强在北极的军事部署。
另外,丹麦、挪威和瑞典3国还准备组建由3国海军、空军组成的联合快速反应部队,以监视和威慑各国在北极地区的活动。丹麦、挪威、英国、芬兰、瑞典等北约国家每年都举行代号“忠实之箭”的演习,为介入北极冲突做好准备,英国甚至派出携带核武器的航母参加演习。
2、美国——联合多国争夺北极【10】
与俄罗斯大刀阔斧加大在北极军事投入不同的是,美国主要采取加强与加拿大、挪威等北极周边国家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对抗来自俄罗斯的压力。近年来,美国在北极地区参与的军事演习频度和规模不断提升,包括联合加拿大、挪威及其他北约国家共同开展的“联合勇士”“冰点”“寒冷反应”等演习。
四、北极为什么会成为沿岸国家及世界争夺的焦点、成为香饽饽?
1、北极拥有巨大的各类资源诱惑【
5、8】
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其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潜藏储量分别占全球潜在储量的9%、13%和30%。如此丰厚的资源,自然让沿岸国家及全世界难以割舍。
北极拥有重要的经济与战略资源,其航道、港口及能源价值备受关注。
2、争夺北极航道开通后的归属权【
8、9】
在地理位置上,北极与俄罗斯陆地紧密相连。军事科学院外军部研究员方明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的资源和航道问题将成为焦点,北极周边各国正加紧对于北极资源的争夺,作为临近北极的军事大国俄罗斯,自然不愿把自己的“后院”让出来,对俄罗斯来说,加强北极军事控制,争夺北方航道的归属权已迫在眉睫。
李抒音则认为,北极冰盖融化将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问题带来极大的考验。通过北冰洋航线,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其航程也比经由其他地区的航线大大缩减,航程费用的降低以及能源资源利益的考虑,使得北极地区日益成为部分国家利益价值的交汇点。为了营造开发北极资源的良好环境,自2009年起,俄罗斯分别出台了《2020年前后俄联邦在北极的国家政策基础》《2020年前俄联邦北极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旨在提高军队战备和动员准备水平、完善北极地区战场建设、增设空域和水域监视系统等。
3、据说北极潜藏巨大的战略价值【
8、10】
北极地区是指以北极点为中心,北极圈以内的地区,水陆总面积2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近800万平方千米。北极和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两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资源,全球尚未探明但可开采的矿藏量中13%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蕴藏在北极地区。除油气资源外,北极地区煤炭储量高达1万亿吨,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4。北极地区还有富饶的渔业和森林资源以及铜、锌、铅、石棉、金刚石、金、银和稀土等矿产资源。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而目前世界淡水资源日益匮乏,北极的淡水资源无疑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专家李绍哲说,北极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历来是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美国战略核武器前沿部署的基地。北极的冰层使得侦察卫星无能为力,为战略核潜艇提供了天然保护;冰层断裂碰撞的噪音基本掩盖了潜艇的噪声,使得声呐监视设备无用武之地;北极地区的电离层扰动频繁,从而妨碍雷达系统对战略导弹的监测能力,而猎潜舰船因冰层难以发挥反潜功能。冷战后北极的军事地位并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加强。
北极地区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重要的军事地位、对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大影响以及巨大的科研价值,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
五、中国意味深长的大北极观
1、换个角度看北极【10】
2014年,一幅竖版世界地图发行上市,以崭新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另一个角度的世界。在传统的横版世界地图上,北冰洋在地图最上侧被变形为一条漫长的蓝色海岸线,漂浮在世界最北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北半球视角的竖版世界地图上,北冰洋将美洲大陆、亚欧大陆和格陵兰岛紧密连接,成了北美、欧洲和亚洲的中心,变成了一片被大陆环绕的“地中海”。以北极点为核心,欧洲各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视觉距离感”被大大拉近。
《管子·地图篇》中就写道:“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就是说,凡领兵作战的统帅,必须首先审阅地图。中国近代海防巨著魏源的《筹海图编》和洪应封的《沿海图志》中都指出:“不按图籍不能知厄塞,不审形势不可施经略。”即使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分析研究地图也是指挥官决策前的首要工作。
地图是反映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事物空间分布以及表达地球上各种联系的一种图形语言,极大影响着人们观察世界的视角和观念。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人类进入“地球仪时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换个角度,也许我们能看到北极更加真实、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北冰洋成为人类最后激烈角逐的大洋。换个角度看北极,感触更加深刻。
2、解决北极问题的两种观点【11】
如何解决北极问题,避免出现“热战”或“冷战”,已日益为国际所重视。当前,解决北极问题主要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先占先得;
另一种则认为应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一种观点认为北极点及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北极地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虽然随着北极冰盖逐渐融化,环北极各国对该地区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但国际社会应通力合作解决这一多边问题,尊重北极的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地位。国际社会也就是说每个国家在北极的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都有一份利益,这项权利应该得到尊重。
另外,应该充分发挥联合国在北极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谈判协商解决有关争议。
3、中国的大北极观【8、12、13、14、15】
中国是个海洋大国,北冰洋之于中国有着重大的经济、科学、战略利益。竖版世界地图鲜明标示了被称为“北极科考圣地”的斯瓦尔巴群岛及其所属称之为“科学家联合国”的西斯匹次卑尔根岛,有其特殊意义。目前,北极地区唯一的具有国际性、政府间的非军事条约《关于西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使斯瓦尔巴群岛成为北极地区唯一的非军事区。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商业活动和科学考察等活动。
多位军事战略专家分析指出,从维护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高度来看,中国有必要制定自己的北极战略。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郭培清认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与长远发展对能源及其他矿产资源有巨大的需求,而北极丰富的资源与相对较短的运输距离为我国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中国对外贸易的货物运输主要由海上运输承担,可以说,海上运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但是,由于南中国海的争端以及“马六甲困局”使我国的能源与货物运输处于受制于人的状态。北极航道一旦开通,必将缓解目前困扰我国的“马六甲困局”,而且将带动中国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虽然开通北极航道还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大规模开发北极也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但考虑到北极丰富的资源和北极航道潜在的巨大战略价值,考虑到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安全,中国不能在这场激烈的北极争夺战中做一个旁观者,应该尽早谋划、积极行动,争取并捍卫我国在北极地区的正当权益。
实际上,北极国家非常关注中国的态度,希望了解中国的北极利益诉求。2008年“北极地区议员会议”召开之前,美国等国曾主动邀请中方派员与会,这种局面对我国十分有利。我国完全可以发挥重要的砝码作用,推动北极国际化,引导北极问题向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
要系统解决北极相关问题,应将北极问题放在更大的环境和范围内去解决即大北极观,而且要考虑北极未来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北极航线全线开通对于北半球交通网络、港口布局、产业变化、经济发展、政治联系和社会变迁等重大影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将北极的概念延伸为大北极,有利于全面掌握北极航线全线开通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有利于系统解决北极和北极相关问题,整合北极资源;有利于开展北极及北极相关问题国际合作和政策磋商,拉近非北极国家与环北极国家,以及非北极国家之间的距离,凭借北极航线全线开通的良好契机,促进大北极间贸易流通,增进大北极国家政治往来。
未来在大北极的背景下,贸易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都将发生重组或其他变化。对中国而言,最明显的现实利益就是充分把握机遇,有效利用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中国的交通运输、经济、贸易等领域,尤其是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需要中国将开放发展的格局作为基础和切入口,推进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战略合作进程,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大北极的海运网络演变将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届时,如果根据“东北借助运河间接出海战略”,在东北地区开凿运河,我国图们江航运的再次辉煌将成为可能,并且图们江流域的珲春将取得与新加坡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望成为新的国际航运中心。
六、结语:北极争夺无穷期,战国纷争,永不休止
1、北极之争得原因: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开发、航道开通和地缘政治;
2、以美俄两国为代表、北极沿岸国家站队的北极新冷战时代已经开启,争夺北极地区控制权、归属权和领导权成为关键;
3、俄、美、北约及沿岸国家在北极地区开始大规模部署军事基地、军事舰艇、军演和兵力,以期获取最大政治、经济、军事和战略利益;
4、中国的北极战略:北极为全球的北极,提出“近北极”概念,借道出北极。
参考文献
【1】、俄罗斯将在北极部署新一代“向日葵”雷达站,参考消息网2016年6月29日报道 【2】、俄军发现北极小岛 俄领海增1500平方公里(图),2014年10月12日 07:49:12 来源:新华国际。
【3】、俄2015年将向联合国申请北极120万平方公里领土,俄罗斯《消息报》30日报道,顿斯科伊。
【4】、北极新军事基地将投用,俄罗斯剑指何方?兵韬志略2016-07-09 12:07:00 来源: 澎湃新闻网(上海)。
【5】、俄将北极视为“后院” 加快推进北极战略,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胡亚军,邱健 责任编辑2014-04-13 05:41。
【6】、美考虑在北极建永久基地以开展长期军事行动,据香港《文汇报》31日报道。【7】、美国觊觎北极领导权,2015-09-01 11:24:00 无锡日报 分享。
【8】、专家:多国角力争夺北极控制权 中国不能旁观,2014年12月10日 07:46 新浪军事 微博收藏本文。
【9】、北约将加强北极地区军事存在 对抗俄罗斯兵力扩展,2015-11-13 14:58:00 环球网 郭娟娟 分享。
【10】、美俄竞相发力,北极冷战再启?2016年03月25日08:29 来源:解放军报。【11】、多国扩大在北极的军事存,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10月22日 03:44 解放军报。
【12】、李振福:中国要有大北极战略、2015-03-12 02:35:00 环球时报 李振福 分享。【13】、当今北极的地缘政治格局特征分析,陆俊元,当今世界地理研究,第十九券第1期,第1-19P。
【14】、变化与北极地缘政治博弈,何奇松,外交评论,2010年第5期,P113-122。
【15】、北极地缘政治与中国北极战略定位,军情二营李富旭,百度文库专业资料人文社科军事 政治。
小资料:关于北极
北极圈以内的地区,水陆总面积2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近800万平方千米。
石油资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日益受到各国关注。北极地区还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推算,全球未探明石油有13%在北极,天然气则占30%,冰层变薄也有利于这一地区自然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沿岸5国:北冰洋沿岸5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挪威和丹麦就大陆架延伸存在争议,一直积极寻求维护本国在北极地区的管辖权,围绕北极的领土主张角力日益升温,使得北极地区成为新的全球地缘战
略竞争热点。
北极归属:《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虽然规定北极及其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但也承认北冰洋大陆架自然延伸如果超过200海里,经济专属区就可适度延伸,从而给一些国家可乘之机。
第五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战略分析
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战略分析
姓名:王洋
学号: 2009010903
43摘要: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策略成为适应市场经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在分析影响企业竞争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几点策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关键词:企业竞争力;创新能力;战略经营;企业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对外开放度的扩大和提高,竞争力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竞争力的强弱也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标识。
1.企业竞争力的含义及特征
所谓企业竞争,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争取实现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并获得有利的产销条件而发生争夺、较量、对抗的经济关系。
一般说来,企业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
(1)企业竞争力可使企业拥有进入各种市场的能力。
企业竞争力是联系现有各项业务的粘合剂。也是发展新业务的引擎。它决定着企业如何实行多样化经营以及如何选择市场进入模式,是差别化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2)企业竞争力应能给最终产品用户带来实惠。
企业竞争力应具有市场价值,应能给消费者带来价值创造或价值增加。不能给消费者带来实惠的企业竞争力无法形成企业的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
(3)企业竞争力应不易被企业竞争对手所轻易取得。
企业竞争力既包括公开的技术,又包括不公开的秘密技术。企业竞争对手可能掌握组成企业竞争力的一些技术,但要将这些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再现本企业的企业竞争优势却并非易事。
(4)企业竞争力可以迭加。
一种企业竞争力可以作为一种技术成分,成为更高层次企业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2.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以上几个方面,但企业竞争力不是天生的,它是通过企业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笔者认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的另一类资本,是指投于企业劳动者的资本,表现为劳动者的技术、文化、创造能力的资本化。人力资本投资能显著改善人的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人的创新能力有效提高。因此,人力资本是一种最基本的生产性投资,它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要素,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基础
[2]因素。
2.2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包括企业技术专利权、专有技术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集中表现为科学技术较量的今天,企业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日益显现出重要性。企业专利和专有技术越多、越先进,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大。反之,企业如果缺乏专利或专有技术,竞争力就越弱小。当然市场是变化的,技术也是发展的,谁能够在变化的市场中拥有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谁就能够占领企业所在领域的技术制高点,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成为该领域的技术权威.企业的竞争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2.3硬件设备。
硬件设备是企业生产的基本手段,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要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加工利用的程度,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技术水平。我国传统产业庞大,许多 业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成为长期制约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之一。
2.4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的创新能力。
企业制度包括组织制度、责任制度和治理结构等,企业经营机制包括决策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等,具有强烈影响企业员工偏好及行为的重要功能。制度决定机制,机制决定竞争力。一个制度健全、经营机制灵活的企业能够合理地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每一种资源的效用,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从而增强 业的竞争力。但是任何先进的企业制度和机制都是相对的.食业要始终保持制度和机制上的先进性,就必须具备不断进行制度和机制创新的能力。企业的制度和经营机制创新能力对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2.5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企业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才能把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然而,由于管理水平的不同.相同的生产要素形成的生产力也就不同,企业的竞争力也就不同 所渭管理.一方面表现为对企业生产力的组织,一方面又表现为生产关系的处理。由于企业的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管理也必须随着企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只有管理不断刨新.企业才会有持续的竞争能力
2.6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是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发扬优势、回避威胁的指导思想。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战略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中面对五种力量的影响,即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外部威胁:新的进入者威胁、供应商要价能力、现有竞争者之间对抗、消费者还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在此基础上波特提出了3种基本的竞争战略,即低成本战略、差别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一个合适的竞争战略能指导企业对付各种威胁,改变企业与其他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对比力量,甚至达到以小胜大、以弱克强的效果。所以,合适的竞争战略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性因素。
2.7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认 与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非条文的和无形的,它与企业的规章制度一起从不同的侧面影响和制约着企业员工的行为。当企业文化处于正效应状态时,企业成员会极大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建没,不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还会极大地激发职工的创造力,提高企业获得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思路的效率,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整体合力,使得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无论是对付自己的竞争对手,还是为顾客提供服务都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反之,则会对企业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与企业的新战略或新战术产生抵触.不断削弱企业自身生存发展能力。所以,企业文化也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3.1在思想上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观点坚持唯物主义,运用系统论的方法。
采取开放性的思维,树立经济全球化的眼光,这是由企业竞争力所具有的系统性、开放性、相对性、盈利性和国际性5个特点决定的。任何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取得是建立在扎实、牢固的竞争力基础之上的。所以,用科学的认识论观点全面认识企业竞争力的内涵。紧紧把握企业竞争力的时代要求,这是企业参与竞争的首要条件。同时,我国加入WTO,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更需要科学的方法理论来指导,以免在国际竞争中盲从而迷失方向,尤其在暂时挫折时正确的指导思想尤为重要,它是企业获取、巩固和发展自身优势的依托。
3.2 建立网络观念下的科技创新体制和竞争机制知识经济的出现。
不仅对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及其他活动方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对企业的改革注入了新的内容。科技创新是与企业改革相生相伴的,是创造市场的基本动力.要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首先从企业的科技创新开始。但要注意技术创新要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只有技术创新没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难以形成有效的机制,难以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其技术成果就难以巩固和发展。所以,只要技术创新没有管理创新是不科学的。
3.3 在经营上调整企业战略和落后的管理机制在经营上采取科学管理的手段是调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振兴经济就要搞好企业的科学管理,使管理创新成为企业的灵魂。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企业要以差别化战略为重点,在整个差别化方针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建立统一的、多元化的竞争战略。近年来国际经济界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最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是适应经营环境变化,不断调整自身活力的企业。国有企业一样可以产生较强的竞争力.关键是从权力、利益和责任相制衡的关系中建立具有竞争力的机制。总之,全面科学管理是振兴企业的必由之路,健全的企业机制是发展企业的重要保证。
3.4通过员工深度素质培训提高队伍素质的适应性。
企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简称“三性”)的挖掘与发展上,这不仅要靠激励机制,即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还要靠淘汰机制,使员工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只有把市场对企业的压力真正转换到员工身上,才能使员工真正认识到企业与个人同呼吸共命运.只有与企业同甘共苦、同舟共济才有出路。相反,没有与企业共担风险、荣辱与共的思想境界,势必会导致整个企业向心力、凝聚力的弱化.最终使企业走向分散、衰败的境地。
4.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具体做法
(一)优化组织结构
不合理的组织结构会降低工作效率,增加公司的成本,影响企业竞争力,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优化组织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企业应该做到:第一,部门优化,精减不必要的部门和重复设置的部门,剔除无价值的工作;第二,岗位优化,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精减超编人员;第三,管理优化,企业可以采用扁平化、流程化的组织结构,优化管理幅度。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优化组织结构能够极大地提高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提升创新能力
构建企业竞争力的本质在于创新。在组织方面,企业不能照搬国外的管理体系,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探索出一个符合自己的管理体系,国外的管理体系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在技术方面,企业必须建立专门的技术研发部门,掌握关键技术,形成核心技术能力。应做到:第一,提高创新意识,鼓励职员创新,对职员的创新意识和行动给予重视和支持;第二,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进行智力投资,为职员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三,健全奖励机制,调动职员创新的积极性。在瞬息万变且竞争激烈的市场大环境下,只有通过创新,才可能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三)重构企业信用
我国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一定要提高企业的信用,这需要企业和政府一起来完成,企业净化自己的内部环境,政府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第一,企业领导人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要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第二,政府应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让企业对自己的经济行为负责,这样他们才能重视信用的价值,追求企业经营的长远利益和价值最大化,做到诚信经营;第三,加快诚信立法,只有提高失信企业的违信成本,使失信企业得不偿失,这样对企业的信用构建才会有效。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信用,才会有持续的竞争力。
(四)改进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独特的、优秀的、适应企业现状的企业文化。我国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应做到:第一,创建自己的特色企业文化,不能靠复制国外企业的企业文化来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民族文化特点,制定出适合企业现状,又适合中国宏观环境的企业文化;第二,注意企业文化更新,企业文化要适应环境变化和企业发展需要,这样才会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在企业中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推动企业发展;第三,创建虚实结合的企业文化,既要注重厂容、厂貌、厂训等实体因素的美化,又要重视企业精神、信念、道德等无形因素的建设。企业文化只有适应了企业,才会促进企业发展,否则将阻碍企业发展,影响其竞争力。
(五)品牌竞争的加强
1.企业应对品牌实行全方位管理,注重品牌的创新、推广、延伸。
对品牌的全方位管理,就是要求企业从市场调研开始,通过分析市场,确定目标,科学地进行产品宣传,并优化质量控制,优化名牌组合,创新营销管理。品牌的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经过对自身品牌的分析,从而制定合理、科学的营销策略和广告策略,找准切入点,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在展示其品牌外部形式的同时,充分挖掘品牌的内涵,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2.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竞争力就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外化的表现,这就要求将企业的文化、个性和价值都融入品牌的塑造中,赋予品牌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提升品牌竞争力要以增强品牌意识为前提,准确定位为基础,突出创新为核心,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将企业的核心能力转化为品牌竞争力的优势。要将企业的核心能力转化为品牌形象,实现有效的品牌管理,就要将企业拥有和掌握的核心能力转化为企业独特个性的品牌形象,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实现有效的品牌管理。
3.注重人才的竞争。
品牌在创建与维护过程中,关键是要有相关人才的操作,在品牌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品牌管理的核心。在企业内部,知识、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归根结底离不开高效率和高素质的员工,而这又更多地体现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职责和能力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技术、资本、政策的差异越来越不明显,环境也日趋同化。品牌竞争的关键要素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人的脑力,人成为实现品牌竞争优势的关键。而且,由人力资源构成的组织,竞争对手更难模仿。通过加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打造企业品牌竞争的核心优势。
(六)全力增强企业的综合营销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首先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树立良好的信誉,运用多种形式创立企业品牌的良好形象。其次要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主导,抓好市场营销策划,强化营销网络、拓展营销空间,开展持续有效的营销活动。这个也是我们企业的薄弱环节。
(七)加强人力资本管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所有者对企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竞争力更多地表现为员工的技术专长、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层的领导能力、洞察能力、管理技巧和团队精神。企业应该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开发所有人员的智力资源,建立具有多方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管理有机结合的人才队伍。
4.结束
综上所述,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素质的综合反映,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决定自身在竞争中优劣地位的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和增长后劲以及资产增值和效益提高的能力,任何不谨慎的运作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在市场运作过程中,要从思想上到战略上、从内到外协调而统一地凝聚起来,增强从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到创造市场的竞争性能力.充分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素兰.浅谈如何加强企业竞争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173—174.
[2]咎廷全,赵淼.关于竞争力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1999,(4):71-72.[3]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2O.
[4]冯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5]贾利,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战略.财贸经济,2000.7
[6]王俊柳、邓二林管理学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张素兰,浅谈如何加强企业竞争力.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8]哈德罗·孔茨·海因茨·伟克里.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9]斯蒂芬·P·罗宾斯,等.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