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沙湾县现代化农业发展优势建议
沙湾县农业发展优势及典型经验的
建
议
农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根本性改变,为探索出一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我县努力学习和借鉴县辖区内农八师的发展优势及先进经验,坚持以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实现“农业现代化,沙湾必先行”。现对我县农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兵地融合发展,合理调配我县地表水资源 沙湾县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总面积13100平方公里,境内共有六条河流,地表水资源总量合计为21.038亿m3,按历史协议与兵团分水后,沙湾县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量为4.958亿m3,每年利用量4亿m3。按历史协议,由玛纳斯河、西岸大渠、金沟河、巴音沟河每年分配给我县地表资源量3.351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18亿立方米/年,可开采总量为1.8757亿立方米/年。
农八师周边有三座大型水库,一座中型水库,总库容近4.3亿万立方米,调蓄能力大。我县现有三座平原式水库,两座中型水库,一座小(2)型水库,总库容3450万立方米,无法满足现有农业灌溉的调蓄能力。
沙湾县属典型内陆干旱区,农业耕地面积大,农业用水占全县用水总量的90%,水资源开发、节约与合理利用对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加民生水利工程,增大我县地表水源的调蓄能力,全面实施高效节水面积,节水潜力很大。
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为实现节水目标打好基础 2011年我县总耕地面积154万亩,比“十一五“初期增加了38万亩耕地,大力实施高效节水的情况下,农业灌溉水量增加了1.43亿立方米。
近年来全县先后实施高效节水面积113.0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3.4%,由于地理环境、水质等原因,用地表水进行灌溉的高效节水面积仅占总高效节水面积的23%。因此,增加地表水进行高效节水面积的各项水利工程势在必行。
1、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大力保障农业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增加县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水利工程,可改变“上游有水引不下来,下游灌区受旱”的情况将不再发生。由于大型骨干蓄调配水利枢纽工程设施不足,山区片控制性水源工程续建配套设施不完善,使每年3~5月份枯水期灌溉水源得不到根本保证。由于地理、气侯等原因,山区片种植结构单一,使原本单一的农作物得不到有效的灌溉,产量随之降低,农牧民生产、生活得不到提高。有效控制和利用上游地表水资源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对我县大中型骨干蓄调配水利枢纽工程的投资,通过逐级配套水利工程的完美,改变目前我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现象,提高地表水资源的利用率。
2、增加渠道改造工程,增加节水效益
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干、支、斗、农四级防渗渠道2434.5
公里,由于长年冲刷渠道已老化,四级防渗率达85.75%。
增大对各级渠道的新建和改建工程的项目投资,提高渠道防渗率,这样既可提高我县灌溉水利用系数,实现“十二五”末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57提高到0.61,农业灌溉节约的水量可向工业生产输水,增加水资源在工业生产中的产出比重,同时增加我县的招商引资的力度,实现“农业促进工业的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增收的工业水资源费,可加大我县灌排工程的维修力度,并改善水利职工的生活待遇。
三、加强高效节水工程规模化、标准化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投资,实施优质高效示范工程,是推动高标准节水技术快速健康发展的关健
沙湾县农业种植是以每家农户为单元,因控制性水资源权属农八师,近几年我县也实施了土地整合,但推进缓慢,农作物灌溉时间落后于兵团,种植结构、规模、高效等方面仍与农八师有很大的差距。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高标准、高水平建设高产棉花、辣椒、番茄、蔬菜林果、大力建设设施农业基地,增大高效节水工程规模化、标准化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投资,实施优质高效示范工程,是构建具有沙湾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的前提。
四、推行水价综合改革,严格资源管理制定,提高农民节水意识
1、积极推进水价改革,用水水价调节杠杆,而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
水行业与其它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办法,提高农民节水意识。
2、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定额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1)用水定额管理的目标:通过实行用水定额管理、解决好我县农业灌溉水矛盾问题,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控制用水总量,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用水定额管理的原则:坚持“计划用水、定额管理、总量控制”的原则;坚持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的原则;坚持先计划内、后计划外的原则;坚持定额管理与水价调节、水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总量控制原则,根据综合灌溉定额,明确控制各村水量指标,明确各区域的水资源使用权,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水资源利用情况,加大种植结构的调整。
分类计价原则,用水定额管理必须与水价调节相结合,改革现行不利于水利健康发展的水价政策,实行超额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的措施,促进节约用水。
通过完善水利设施、新增高效节水、调整水价等一系列措施,不仅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并可推动相关行业科技创新。每年将节省的水量转向生态建设和二、三产业用
水,有力地支持了沙湾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沙湾县经济建设有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沙湾县水利局 二0一二年四月十一日
第二篇: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首先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其次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第三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第四要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二、在农村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考试,大收集整理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
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五、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第三篇:申论: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申论范文: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首先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其次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第三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第四要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二、在农村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五、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第四篇:台湾优势农业的发展
台湾优势农业的发展
科技经济组顾问 吴同权
关键词: 台湾农业
一、前言
早期台湾的农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农业的成长,不但充分供应国内所需粮食,稳定工资与物价,亦有大量农产品外销赚取外汇,以进口工业设施与原料,对于工业与总体经济的发展贡献至巨。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转变,农业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不断降低,而最近一、二十年来,在环保意识的抬头与经济国际化、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下,农业发展面临了困境。
在1950年代,农业占国内生产毛额比重在30%以上,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率在50%左右。至2004年,农业生产占国内生产毛额比重已降为1.7%,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亦降至6.6%。自1970年代以后,台湾农产品贸易亦由出超转变为入超,2004年台湾农产贸易逆差达53亿美元。虽然农业的相对重要性持续下降,但其绝对重要性并未稍减。农业在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维持农村社会安定,以及提供休闲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
现代的农业是「三生三农」的农业,三生系指生产、生活与生态,三农则指农业、农民与农村,两者的内涵大同小异。最近一、二十年来,台湾农政单位基于三生三农的观念,以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照顾农民,促进农业的永续发展为目标,并实行五项策略:
(一)发展优质农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发展安全农业,保障消费者权益;
(三)发展休闲农业,提供舒适游憩空间;
(四)发展生态农业,维护资源永续利用;
(五)强化农业综合发展,增进农民福祉。
一般而言,农业的生产力与竞争力决定于土地、劳力、资本与技术(包括管理)等条件。台湾农地稀少,平均农场面积小,工资昂贵,在有限的农地上不能无限的增加资本与劳力投入,因此要提高生产力与竞争力,必须发展优势农业。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台湾发展优势农业的经验,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设施栽培的提倡,有机农业的推广,休闲农业的发展,运销体系的建构,产销组织的建立,以及农业科技的研发。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因应经济国际化、自由化的冲击,近年来以市场导向为原则,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具本土特性、市场竞争力、高附加价值、低社会成本的产业。
(一)在农作物方面,稻作面积配合进口量适度调降,但扩大良质米生产。对不具竞争力之杂粮废止保价收购,大幅减少玉米、高梁、黄豆之生产,而以直接给付方式补偿农民损失。对具有本土特性之特用作物及园艺作物,如花卉、种子(苗)、毛豆、食用甘薯、菇类、热带水果及高价蔬菜扩大生产,朝精致化、多样化发展,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并注重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之市场区隔。
(二)在畜牧业方面,以发展低污染、高效率的产业为目标,所实行之重要措施包括:改善畜牧业结构,促使养猪业及养鸡业转型;设立中央畜产会,强化畜牧业产销组织,发挥产销调节功能;加强经营管理之自动化,降低生产成本;强化防疫体系及畜产品卫生检验,以及加强畜牧污染防治。
(三)在渔业方面,改善远洋渔业经营环境,加强国际渔业合作,推动责任制渔业,提升经营层次;调整沿近海渔业生产结构,淘汰低效率老旧渔船,建立作业秩序,并推动娱乐渔业;规划发展海洋养殖,减少陆上鱼塭面积,建立养殖渔业登记制度,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养殖与环境之和谐。
三、提倡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系指排除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以构筑物及设备投资为主的农业生产。设施栽培原是为因应作物生长环境中低温的逆境,所开发出防寒、加温的生产技术,近年来配合环境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可控制并提高所种植作物的质量,因而成为温带地区一种重要的园艺作物生产设施与技术。但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低温并非重要的生产限制因子,且设施园艺需要大量投资,因此不如温带地区之普遍。在亚洲的中国、日本及韩国设施栽培相当盛行,尤其在大都市近郊地区。
台湾处于亚热带,冬季的寒流、春季的梅雨、夏季的台风及雷雨、高温和日夜温差小的海洋型气候,空污及酸雨的不良环境,对作物生长与质量亦有不利影响,因此,可利用设施栽培,以稳定生产及提高质量。目前设施栽培面积估计仅约四、五千公顷,尚非十分普遍。
台湾的设施农业种类甚多,诸如菇类栽培,简易设施的洋香瓜、草莓、葡萄栽培,网室(或温室)的蔬菜、种苗栽培,以及花卉的温室栽培;生产高价值园艺作物的温室或生产工厂,都配置环境自动控制设施,以调节温度、湿度,并采用机械化、自动化作业,以节省劳力成本。为鼓励蔬菜网室栽培,政府对农民亦提供补助。台湾中部的网室蔬菜栽培,在夏季遭遇台风豪雨时,对于稳定蔬菜的短期供应颇有帮助。花卉的设施栽培对于促进台湾花卉的生产与外销贡献至巨。
四、推广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系指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配合轮作制度,并利用有机资材生产农作物的方式。台湾自1990年代开始推行有机农业,目前生产面积不及三千公顷,作物种类包括稻米、蔬菜、水果、茶叶等。有机农产品质量及卫生安全优于一般农产品,因此,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价格,有机农产品价格通常较一般产品价格高出50%,甚至一倍以上。有机农产品的发展不但要注重生产技术与产销组织,更要有严格的产品认证制度。
为加强有机农产品质量管理,增进消费者之认同,并区隔有机与非有机农产品市场,必须办理有机农产品之认证。早期之验证机构为各地区农业改良场,近年来则委由民间机构办理。目前通过农委会认证审查,取得授权办理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之机构,计有「财团法人国际美育自然生态基金会」、「台湾省有机农业生产协会」及「财团法人慈心有机农业发展基金会」等三家。2004年经完成验证之有机农作物面积1,246公顷,农户954户。
今后应采用更严格的验证基准,所有上市有机农产品均应经验证程序,对未经验证之冒名有机农产品加强取缔。为加强验证工作,应增加验证机构家数,加强验证单位之管理监督及人员之专业训练,不同单位之验证标准应完全一致,并统一采用共同标章。同时鼓励产销班自发性的监控,保证每一班员均确实实行有机栽培,以昭信消费大众。
五、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系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游憩,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型态。由于工商业的发达,人口集中于都市,废气、污水、噪音及视觉污染充斥,使城市居民向往青山绿水、清新空气及宁静环境。国人为欣赏自然景观,体验农业与农村生活,造访农村者日增,休闲农业遂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国民所得增加及工作时间缩短,使一般人有余力从事休闲游憩活动,因此,近年来休闲农业迅速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的种类甚多,诸如观光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农场、森林游乐、娱乐渔业、民宿等。休闲农业亦由简单的观光农园发展到综合性的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区,由点而面逐渐扩大。休闲农业成为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业竞争力,增进农民所得的重要一环。休闲农业的发展,亦使农业由初级、次级产业扩及三级产业。
估计在2003年仅休闲农场创造之经济产值即达新台币33亿元,广义的休闲农业年收益更多达300亿元。除了经济功能外,休闲农业亦具有教育功能、生态功能与健身功能。鉴于休闲农业之重要性,政府积极辅导休闲农业之发展,如确立休闲农业发展目标与策略,研订相关法规,协助休闲农业之规划,提供休闲农业贷款与补助,以及推动休闲农业教育、训练与倡导工作。
六、健全农产运销体系
台湾在主要生产地及大都市(消费地)设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花卉市场及鱼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不仅提供交易场地,形成公开、公正、透明的决价,亦提供市场信息,调节农产品短期供给。农产品批发市场亦不断充实各种设施,并推动业务计算机化与自动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常透过产销班、农会与农业合作社调节货源,达成秩序运销,避免生鲜农产品短期供需的严重失衡。
由于台湾每一家庭农场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不多,各自单独运销效率不高,必须结合众多农民实施共同(合作)运销,形成经济的运销规模,以降低运销成本,并提高农民集体的议价能力。目前生鲜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畜禽产品及养殖鱼类多实施共同运销,其市场占有率甚高,已成为农产运销体系中重要一环。
在改进重要农产品运销职能方面亦有具体成效,如实施食米小包装,改进蔬菜水果集货、分级、包装,建立肉品冷藏运销体系,加强鱼货预冷及处理流程,改善低温冷藏与运销设施。为扩大农产品市场领域,积极拓展外销,并加强国内农产品促销活动,区隔国产与进口农产品市场,建立消费者对国产农产品之信心,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质量与卫生安全,发展农产品加工,推动优良农产品认证制度。
今后将继续建构现代化物流系统,在大宗蔬果及鱼类生产区建立现代化集货中心及冷藏库,集中处理,规格化包装,有效配送农渔产品。并辅导农渔会及农业合作社设立全台性联合配销中心,充分运用农民组织营销系统,使其成为农产品运销现代化之通路。
七、产销组织的建立
现代的农业是一种企业,必须有适度的产销规模,也要讲究经营效率。近年来农政单位大力辅导农业产销班的设立,目前已有花卉、蔬菜、水果、特用作物、畜禽及养殖渔业的21种产品产销班约七千班,参加农民达14万人,对于促进农业经营企业化甚有帮助。农业产销班的功能在于:
(一)经由产销班可迅速地将新的品种、栽培饲养技术与企业经营观念供给农民。透过产销班农民亦可以藉互相观摩技术与交换经验,改进生产与经营管理。
(二)生产资材与设备的共同采购或利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三)参与产销班可以更有效运用农家人力,缺少劳力的农家可委托他人代耕。
(四)产销班的产品共同运销,甚至于建立自己的品牌,可降低运销成本及提高产品价格,并有助于建立秩序产销体系。
除了农业产销班之外,农(渔)会及农业合作社也是很重要的农民组织。台湾农产品的共同运销系由农业产销班、农(渔)会及农业合作社执行。农会也办理农业推广、农业生产资材供应及农业资金融通的业务。许多加工及外销农产品透过农会与加工或外销厂商订约实施契作。因此,农会及农业合作社亦具有促进农业产销的功能。
八、农业科技的创新
台湾的农业朝向技术与资本密集的「科技化」精致农业发展。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近年来持续增加农业科技研发之投资与人才之培育。农业科技研发重点为:
(一)生物科技研发与运用
加强生物科技在农业方面之运用,开发新品种、生物性农业生产资材(种苗、肥料、农药)、诊断检验试剂、疫苗、胚胎移植、复制技术,以发展高质量、高价值之精致农产品。
(二)发展优质农业科技
配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重点产业科技的研发,运用品种改良、田间管理、产期调整、收获后处理及设施栽培等科技,开发具本土性的稻米、农特产品、水产品及畜产品,提供消费者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与信息科技
开发高效率的农渔牧生产及农产运销的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与信息科技,以增进工作效率,降低产销成本。
(四)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
研发冷冻、冷藏及各种农产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其附加价值,并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五)资源保育与生态环境科技
开发水土资源保育利用、野生动植物保育、农业污染防治及废弃物处理技术,强化农业在自然生态环境保育方面之功能。
九、结语
(一)台湾的农业发展兼顾农业、农民与农村,或生产、生活与生态。
(二)发展优势农业就是要淘汰不具竞争力的产业,扩大高科技、高价值的精致农业,以供应消费者优质的农产品。
(三)目前台湾设施农业及有机农业的生产尚不多,未来应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健全的农产运销体系与农民产销组织为农业经营企业化的基础。
(五)农业科技的创新是提升农业生产力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六)在都市近郊地区适合生产水果、蔬菜、花卉及具有地区特性的农特产,以及发展设施
农业。
(七)休闲农业扩大农业经营的范畴,使农业由初级、次级产业提升为三级产业。
(八)台湾今后将继续发展科技导向、市场导向与生态导向的农业。
原文: 台湾优势农业的发展-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网址: http://www.xiexiebang.com.tw/post/2/5136
第五篇: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杨 一 中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辰溪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县,要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立足县域比较优势,走特色兴农之路,不断打造和强化特色农业,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依托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
我县共有山地面积251.5万亩,耕地面积32.7万亩,水域和其它面积14.3万亩,不仅是省、市重要粮食产区,还是全省100万亩用材林基地县及20万亩油茶丰产林示范基地县之一,现有林木总蓄积量278万立方米,油茶面积26万亩,柑桔、蔬菜、粮食、生猪等大宗农产品的年产量分别达7.2万吨、12万吨、19万吨和35万头,加快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较为明显。过来,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建成了大棚蔬菜、网箱养鱼、中药材种植等一批具有一定辐射性和带动性的农业基地,涌现出了汉清生物、沅江米业、江南木材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客观来讲,辰溪农业仍属于初级、粗放、低效的农业,布局大而散,生产小而全,竞争能力弱的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特色不够,规模不大,品牌较少,效益不高。辰溪农业要实现持续、跨越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特色立县的发展观,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十二五”期间,全县上下要按照“特色+规模+档次”的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我县资源优势、生产习惯和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群众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和壮大特色主导产
业,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初具规模的主导产业群和优势产业带,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具体来讲,重点要做好稳粮、增油、扩菜、优果、壮药、重养“六篇文章”,发展壮大六大特色产业。“稳粮”,即以优质稻为重点,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认真落实上级惠农政策,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使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2万吨以上,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增油”,即以油茶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油料生产步伐,通过政策倾斜扶持、示范引路,着力增加油茶和油菜种植面积,到2015年,使全县丰产油茶林面积达到30万亩,油菜播种面积提高到23万亩。“扩菜”,即进一步扩大蔬菜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到2015年,使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12万亩,年产值突破3亿元。“优果”,即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大力发展高山葡萄、苹果桃、黄桃等名优水果,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到2015年,使全县优质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9万亩。“壮药”,即以金银花、博落回为重点,进一步发展壮大中药材种植业,到2015年,使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博落回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重养”,即在狠抓种殖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养殖业发展,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肉牛、山羊、商品猪和网箱养鱼等,拓宽增收渠道。在加快六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各乡村要以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为重点,统筹发展烟叶、葛根等各具特色的地方主导产业,扩大种植规模,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
二、引导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
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发展的导向产业,是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过来,我县农业之所以弱质低效,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目前全县农产品加
工转化率还不到21%,比全省的32%低11个百分点,比全国的48%低27个百分点,特别是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更低,且大多是初级加工。加快辰溪农业发展步伐,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必须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机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立足现有资源和加工企业,围绕大宗农产品深加工、主导产品精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三大重点,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努力把辰溪建成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一要切实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建好规范化、规模化农产品基地,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前提。要紧紧围绕全县六大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路,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加工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以龙头企业为支撑,通过推行大户带动和能人示范,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引导农户逐步实现由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发展到集中连片经营,努力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做到在发挥优势中扩大规模,在扩大规模中壮大特色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成10万亩优质超级稻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油茶生产基地、5万亩优质柑桔生产基地、10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10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5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二要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农户,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是抓好“三个一批”:扶持壮大一批。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积极扶持汉清生物、沅江米业、江南木材、爱民生态养殖等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努力做大做强。特别是对汉清生
物公司,要将其作为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将其打造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新技术企业,尽快形成年产值10亿元的生产规模。引进新上一批。建立健全农业特色产业招商项目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吸引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我县特色农业发展,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尤其是对于葛根淀粉、油茶和金银花深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全力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确保尽快落户我县或建成投产。技改扩建一批。积极鼓励现有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改力度,引进高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引导企业广泛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动其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变,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和工艺流程,实现产业升级。到2015年,使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三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打造精品名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品牌宣传和创建力度,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促使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培育和发展名、优、特、新产品,积极争取获批一批国家和省、市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促进品牌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到2015年,全县争取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三品”认证18个以上,建成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扩大基地规模12万亩以上。
三、强化扶持措施,创优发展环境
当前,我县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时期。全县上下务必要围绕特色兴农,多措并举,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打牢基础。
第一,要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乡两级要把发展特色农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在涉农项目和资金的使用安排上,集中向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倾斜。县财政要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投入,整合支农资金使用的同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扶持规范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特色农业贷款贴息,支持特色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种苗培育,并根据财力状况,做到财政投入逐年有所增加。此外,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农业产业项目的贷款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县外资本,投资开发特色农业,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和保障机制。对社会资本投资开发特色农业的重大项目,要给予优先立项,扶持建设。
第二,要加强政策引导。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步伐,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引导、规范操作,激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特色规模基地和专业大户集中,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和规模经营提供合法用地保障。同时,继续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和完善各项配套改革,切实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二是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尽快研究出台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规模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及农村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和流通大户等,在信贷、证照办理、项目审批和土地报批、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
倾斜支持,支持其做大做强,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健全农业服务体系。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紧扣主导产业,积极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增强中介服务力量,促进农产品销售;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和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借助多种渠道,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学历教育和就业培训教育,特别是技能培训,让农民群众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增收致富能力;要加强农村综合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种养、动植物保护、疫病防治、森林防火、防洪保安、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增强预警预测能力;要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帮助农户和企业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第三,要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前提。要积极抢抓国家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及我县列入“全国小农水建设重点县”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支持,切实加快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夯实特色农业发展基础。重点是加大农村机耕道、农田水利、人饮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抓好农田基础设施、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同时,认真组织实施一批病险水库、骨干山塘除险加固、灌区配套、中小流域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