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

时间:2019-05-13 14:1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

第一篇:“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

“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

href=“#”>

[摘要]自2008级大学新生开始,我国高校的学生群体出现了“分水岭”式的变化,“90后”将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学生主体。“90后”一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独特产物,是大时代造就的综合体,他们的思想行为既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又集中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90后”具有明显的个人本位倾向,但同时具有高度的集体主义观念:既受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纲意识;他们独立自主、做事有目标、有规划,有较高的自我预期。“90后”大学生所具有的这些看似矛盾的思想行为特征,对高校的学生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挑战和要求。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9)09-0114-04

在2008年秋季,中国高校迎来了“90后”新一代大学生,他们进入大学校园成为08级本科新生的主体。这些“90后”大学生有着怎样的思想行为特质,他们的入学对高校教育有着怎样特别的意味,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面对“90后”这一群体做出适时的反应,理应成为大学学生工作新的研究课题。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为了真实把握当今“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能力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我们以北京某高校的08级新生为研究对象,遵循完整简洁、科学合理、明确单一的原则,设计调查问卷,并选取同学们初步熟悉大学环境,融入大学生活的入学三个月之后为时间段,进行了相关调研工作。

本研究问卷由前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共56题。前言主要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填答方法、注意事项、关于匿名和保密保证并对学生参与调查表示感谢;正文由基础信息和一系列问题组成,主要从大学入学适应、基本道德观念、人生观与价值观、政治态度及倾向、职业生涯规划等多个维度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能力特点进行综合测查。

本次调查按比例进行抽测,院系、专业分布多样,男、女生性别比例均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441份,回收有效问卷417份,占发放问卷的94.6%。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似乎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们既传统又前卫,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之快、生存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多样化及独立化程度,都是前人难以企及的。综合起来,“90后”大学生拥有以下特点:

1.个人本位价值取向明显,但又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调查显示,不少学生在对具体事件的判断和实际行为中,常以个人得失作为依据,并体现出明显的自利化倾向。有67.1%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对“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现象“严格管理、从严处理”或“学校应教育引导”,而对于“公共场合的亲昵行为”,选择上述严格管理或从严管理的只占26.9%,选择“这是个人自由,不应干涉”的占到50.8%。探寻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的行为会损害其自身的利益,所以同学们普遍比较反感。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部分大学新生刚刚开始恋爱,选择“公共场合的亲昵行为”是“个人自由不应干涉”实际上是对其自身行为的一种保护,且受现代开放观念的影响较多,因此对在公共场合表达爱意的方式大多持宽容的态度。

与此同时,大部分“90后”新生在涉及大是大非的国家或集体事件方面,仍然保有中华民族重视国家利益,集体主义意识强的优秀传统。在回答“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时,绝大多数(86.6%)学生选择“集体利益至上”或“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对于爱国主义精神,“90后”一代非常认同,有93.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甚至“十分必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点同样可以通过08年我国经历的大事要事得到印证,从抗击雨雪灾害,到反对“藏独”分裂,从奥运志愿服务,再到四川抗震救灾,“90后”一代的行为和价值取向正在改变我们的眼光。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当危难扑面而来的时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志愿精神在这一代人身上完美展现,这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集体主义优秀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的明证,也显示了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2.理想信念受实用主义影响,但仍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纲意识

在调查中,当问及“据你观察,现在许多同学积极要求入党的最主要动机是什么”时,只有9.6%的学生相信是基于“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相信是基于“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而入党的比例更是仅有3.6%,绝大多数"90后”新生(比例为78.3%)都认为同学是为了“有利于在校期间的发展”而入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目前“90后”大学新生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明显弱化,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已成为是否争取入党的基本原则,为了个人的顺利发展已成为多数学生入党的现实动机。

而对于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大部分的学生都给予了肯定的答案,73.9%的学生表示身边的同学具有“较强”或“很强”的社会责任感,77.4%的学生认为身边的热心人比较多。“90后”在汶川地震和奥运圣火传递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事件中表现出的令人吃惊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与民族未来前途及命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往的偏颇评价和片面认识。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文章称,四川地震固然是场悲剧,但它涤清了“中国新一代学生是自私的物质主义者”的偏见,地震灾害发生后年轻学子争相献血和志愿救援之举,非常令人钦佩。综合以上因素分析,我们认为,“90后”新生群体整体上积极进取,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纲意识。

3.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自主意识凸显

“90后”是新中国空前幸福的一代,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的是“小皇帝”与“小公主”般的待遇,所以往往被人们认为这一代人缺乏的是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遇到困难手足无措,不知如何解决。

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在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时,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例如,在回答“你的高考志愿是如何作出的”问题时,有72.8%的学生选择“综合各方信息自己拿主意”,按照亲属、老师、朋友的建议进行选择的学生合计只占22.2%。调查中,对于“开始独立的大学生活,你适应吗”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选择“非常适应”、“比较适应”和“基本适应”,分别占19.7%、39.1%和32.9%,合计达到91.7%。在回答“多数情况下,衣服脏了,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81%的同学都选择“自己洗”。这些都说明“90后”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此外,“90后”大学生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

不接受说教,希望自主探索。在调查中,多数学生表示学校应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3.6%的同学表示“完全没有必要”。但在问及“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的时候,只有5.8%选择“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大部分同学最认同的是“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比例分别是56.1%和26.6%,还有4.3%和6.5%的同学选择“以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典型教育”和“形势政策讲座”。这表明“90后”大学生在认同学校应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对于说教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抱有明显的反感和不接受的态度,他们更希望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和自主探索而受到教育。

最近在武汉大学的一份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也认为,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独立,在独立思考与选择上,“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

4.个人发展目标明确,成就动机较强,既有近期打算也有远期规划

调查显示,高达93.5%的“90后”大学新生对未来人生有明确目标;有82.2%的新生“正在规划”或更早就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有93.0%的学生对于大学毕业已有了初步的打算,其中:39.4%选择国内考研,29.8%计划出国留学,18.8%准备就业,5.O%准备创业。值得一提的是,在毕业打算这个问题上,来自大中城市的生源更倾向于“出国留学”,其比例达38.7%,而外地农村生源的学生则更多选择“就业”或“创业”,其比例为38.0%;外地农村生源选择出国留学的仅有16.5%,大中城市选择“就业”或“创业”的比例也只有15.1%。

调查还显示,80.9%的新生觉得生活的意义在于“实现自我,努力竞争”或“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有62.9%的新生对未来有信心。可见,大多数新生对未来既有清晰的目标,也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信心,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并愿意为了自己的目标付出相应的努力。

5.具有理性处理人际冲突的愿望,以及应对挫折的积极态度

“冲动”、“叛逆”、“另类”……提起90后,许多人习惯于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新生都表达了以理性的态度和方式处理矛盾和问题的意愿。例如,在问及“如果与同学发生矛盾和冲突,你会怎么处理”的问题时,62.8%的学生选择“委婉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6.7%的人选择“疏远与该同学的关系”。在问及“如果学校食堂价格偏高、质量偏低”时,有94.5%的同学选择“通过食堂意见栏提意见”、“通过互联网等途径表达”、“等等看”等较理性的处理方式,只有5.5%的学生选择“号召或相应罢餐”等比较激烈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样可以说明,“90后”的大学新生希望以理性、成熟的方式面对问题,并注意自我克制。

另外,在回答“如果你参与学生会、社团或班级学生干部的竞争失败,你会怎么做”的问题时,仅有6.5%选择“信心受挫,不再考虑此事”,而多数学生表示“保持信心,改进不足,争取下次当选”(50.1%)或“保持信心,下次再试”(17.0%)。可说明该群体具有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挫折和失败的自我期望和良好意愿。

三、归纳与建议

诚如上文所言,“90后”群体拥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质,实际上我们很难对其进行好坏优劣的价值判断,因为他们的思想行为特质是与整个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的,是适应于国情与时代而存在的。因此,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生代的“90后”大学生更能担当时代发展的重任,更能引领中国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未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既应给予“90后”大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也应根据“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1.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深入开展主体性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校园里依旧是一张张年轻稚气的笑脸,不同的是,他们的思想状态、行为特点都与三十年前的大学生迥然不同。“90后”新生群体主体意识强烈,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渴望独立探索,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将传统的“管理学生、约束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以认知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目标,以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为动力,以关注学生主体意愿和需求为基础,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途径,注重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在双向互动中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开发课外资源,增强学生体验,积极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僵化、生硬的倾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此次调查表明,“90后”大学生对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而对以主动参与为特点的教育活动,如社会实践等则有较高的认同。因此,仅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已经远远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还应积极探索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着重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课外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校情、国情、社情和民情,形成长效实践育人机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引领正确方向,提高大学生对文化思潮的辨识力,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资源,而网络、电视、广播、广告等媒介正成为各种文化和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在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群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辨别和选择,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90后”的大学新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实用主义、个人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凸显,理想信念逐渐弱化。同时,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丰富,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社会思潮,其辨别、筛选的能力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因此,在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增强现实针对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改进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综合运用课堂和课外两种渠道,增强学生在面对各类大众媒介所传播的文化思潮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同时,也应进一步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通过机制的创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广泛地参与其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维护、发展、创新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第二篇: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二)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1.调查对象的广泛性

教育调查研究的对象,可以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班级或某一所学校,也可以是某一市、某一省、或某一国家的教育情况,甚至可以是国际性的教育发展情况。调查对象的广泛性还表现在,教育调查研究是以活动形态或现实存在形态的教育问题、教育现状为研究内容的,它们广泛存在于教育的各个领域之中,因此从理论上说,一切教育现象都可以作为教育调查研究的对象。

2.调查手段的多样性

在进行教育调查研究时,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调查手段和方法。如问卷、访谈、测量等,其中每一种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根据课题的大小和性质以及研究者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

3.调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在进行教育调查研究时,要设计详细、具体的调查方案。在调查方案中,有各种研究变量的操作指示,有根据各种调查方法设计出的调查工具,如问卷、访谈提纲、测量表及试卷,也有供分析资料用的整理信息和统计的方法,等等。这样,在开展调查研究时,调查者就可以依据调查方案进行具体操作,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另外,教育调查研究法在设备条件的控制环境上没有太多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数据资料的收集,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数据资料,因此有较大的实用性。

4.调查结果的延时性

利用教育调查手段和方法获得的结果,一般是通过书面或口头语言等形式表达出来的关于事实的报告,具有延时性的特点。相对来说,其所得资料的信度、效度不及观察研究所得的资料。

1、概念

调查研究法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有关教育问题或教育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教育现象的科学事实,并形成关于教育现象的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调查法的主要类别

(1)调查法按照其收集资料的具体方式和依据的工具的不同而分为访问调查法、调查表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等

①访问调查法

访问者通过上门访问研究对象或利用电话直接与研究对象交谈,获取所需要的资料。

②调查表法

调查者以编制好的表格作为收集资料的工具发给调查对象,让他们依照表上的项目一一填写。

③问卷调查法

调查者运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书面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④观察法

研究者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设备,实地观察所研究的现象或对象,获得有关资料。

⑤测量法

研究者以测验量表或一定的测试题对研究对象施加测验,获得研究对象心理素质方面的资料。

(2)调查法按照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偶遇调查和专家调查

①普遍调查

对研究对象的全体无一例外地全部进行调查。其优点是调查资料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但是当研究对象数量比较大时,普遍调查的工作量会变得相当大,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②抽样调查

按照随机的原则从研究对象全体中抽取出部分个体作为样本进行调查,以便能够通过样本的情况来推测全体的情况。它既能达到研究 的要求,又能节省工作量,因而是一种普遍采用的调查方法。

③个案调查 专门对某一对象或某一事件进行调查。由于调查范围只集中于一个对象,所以调查能较为深入,取得比较细致的资料。

④偶遇调查

也叫随意调查。它与抽样调查一样只调查全体研究对象中的部分个体。但它与抽样调查不同的是没有经过科学的方法随机选择调查对象,因而当所得到的资料来反映全体的情况时,就很有可能出现较大的误差。其最大优是省时省力省钱。

⑤专家调查

又称特尔斐法,是国外一种比较流行的方法。它也是部分调查,只是其调查对象是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家、学者。由于专家在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领域有较多的研究和思考,因此通过专家调查,收集专家们的意见、态度,可以获得所研究的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资料。

3、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调查研究法尽管有上述各种不同的类别,程序上虽也各有所侧重,但都基本上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调查对象

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地点,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式。

(2)拟定调查计划

在拟定调查计划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确定所采用的调查方法。调查的方法依所要收集的资料的种类而定。态度方面的资料用问卷调查法;行为方面的资料可用观察法;智力、处性以及学业表现方面的资料可用测量法。有的研究用单一的调查方法,有的研究可能同时采用几种调查方法。

②确定调查项目。先从几个大的方面确定调查项目,并检验调查项目能否有效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再由此逐层分解成具体的小项目。最后分出的小项目要具有可操作性,即调查获得的资料能进行统计处理。

③确定调查进程。(3)进行试探性调查 调查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关于调查对象的详细资料,而是为了得到一些一般性的了解,从而考察调查项目和调查程序的合宜性,对调查项目和程序作出相应的调整修改。

(4)选择和编制调查工具

制定调查表格、观察记录表、问卷、访谈提纲和编制测验题目。在编制中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要求,以保证调查工具的科学性、实用性。

(5)实施调查

用编制好的调查工具,根据各种调查方法的具体要求开展调查。(6)整理调查材料

对收集的调查材料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性的意见。(7)撰写调查报告

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解释,提出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实验研究法

1、概念

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假说,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而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教育准实验法是相对于严格地遵照实验方法要求进行的教育真实验而言。真实验是对所有影响因变量的因素有充分控制的实验;准实验则是对实验对象、环境等因素缺乏严格控制的实验。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真正严格所有影响因变量的因素很难做到的,所以有专家认为,教育实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只能是“准实验”。

2、教育实验的基本结构

从教育实验的含义不难看出,教育实验涉及三个基本的要素,即实验要改变的教育要素或教育条件、要控制的不被改变的相对稳定的要素和条件、要观测的结果。教育实验的基本结构就是由这三个具有逻辑联系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在教育实验方法论上,三个基本要素分别被称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1)自变量是指由研究者操纵对被试产生影响的条件或变量(即采取的教育方法或措施等),是研究者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变量。教育实验的自变量一般是根据研究目的来设计的,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材内容、课程结构、师生关系、德育方法、管理制度等等,都能作为一项实验的自变量。

(2)因变量,是指由自变量的作用而导致的被试变化的结果。因变量是对自变量的刺激作出的反应,是一种结果变量。在教育实验中,因变量往往与被试身心发展的水平、程度、状况有关,如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能力发展、思想品德的发展程度、情感的发展、教学质量、学校效能等等。

(3)无关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无关变量对实验并不是真的“无关”,它只是研究者在实验中未作为自变量的、不打算研究的变量。

教育实验的基本结构是由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对被试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类是研究者主动改变和操纵的自变量,另一类是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如果把无关变量对被试的影响控制到最小程度,或者使无关变量在各种情境下对被试的影响稳定,那么就很好地说明观测到的因变量就是自变量引起的。

第三篇: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二)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1.调查对象的广泛性

教育调查研究的对象,可以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班级或某一所学校,也可以是某一市、某一省、或某一国家的教育情况,甚至可以是国际性的教育发展情况。调查对象的广泛性还表现在,教育调查研究是以活动形态或现实存在形态的教育问题、教育现状为研究内容的,它们广泛存在于教育的各个领域之中,因此从理论上说,一切教育现象都可以作为教育调查研究的对象。

2.调查手段的多样性

在进行教育调查研究时,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调查手段和方法。如问卷、访谈、测量等,其中每一种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根据课题的大小和性质以及研究者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

3.调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在进行教育调查研究时,要设计详细、具体的调查方案。在调查方案中,有各种研究变量的操作指示,有根据各种调查方法设计出的调查工具,如问卷、访谈提纲、测量表及试卷,也有供分析资料用的整理信息和统计的方法,等等。这样,在开展调查研究时,调查者就可以依据调查方案进行具体操作,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另外,教育调查研究法在设备条件的控制环境上没有太多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数据资料的收集,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数据资料,因此有较大的实用性。

4.调查结果的延时性

利用教育调查手段和方法获得的结果,一般是通过书面或口头语言等形式表达出来的关于事实的报告,具有延时性的特点。相对来说,其所得资料的信度、效度不及观察研究所得的资料。

1、概念

调查研究法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有关教育问题或教育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教育现象的科学事实,并形成关于教育现象的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调查法的主要类别

(1)调查法按照其收集资料的具体方式和依据的工具的不同而分为访问调查法、调查表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等

①访问调查法

访问者通过上门访问研究对象或利用电话直接与研究对象交谈,获取所需要的资料。

②调查表法

调查者以编制好的表格作为收集资料的工具发给调查对象,让他们依照表上的项目一一填写。

③问卷调查法

调查者运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书面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④观察法

研究者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设备,实地观察所研究的现象或对象,获得有关资料。

⑤测量法

研究者以测验量表或一定的测试题对研究对象施加测验,获得研究对象心理素质方面的资料。

(2)调查法按照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偶遇调查和专家调查

①普遍调查

对研究对象的全体无一例外地全部进行调查。其优点是调查资料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但是当研究对象数量比较大时,普遍调查的工作量会变得相当大,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②抽样调查

按照随机的原则从研究对象全体中抽取出部分个体作为样本进行调查,以便能够通过样本的情况来推测全体的情况。它既能达到研究 的要求,又能节省工作量,因而是一种普遍采用的调查方法。

③个案调查

专门对某一对象或某一事件进行调查。由于调查范围只集中于一个对象,所以调查能较为深入,取得比较细致的资料。

④偶遇调查

也叫随意调查。它与抽样调查一样只调查全体研究对象中的部分个体。但它与抽样调查不同的是没有经过科学的方法随机选择调查对象,因而当所得到的资料来反映全体的情况时,就很有可能出现较大的误差。其最大优是省时省力省钱。

⑤专家调查

又称特尔斐法,是国外一种比较流行的方法。它也是部分调查,只是其调查对象是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家、学者。由于专家在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领域有较多的研究和思考,因此通过专家调查,收集专家们的意见、态度,可以获得所研究的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资料。

3、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调查研究法尽管有上述各种不同的类别,程序上虽也各有所侧重,但都基本上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调查对象

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地点,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式。

(2)拟定调查计划

在拟定调查计划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确定所采用的调查方法。调查的方法依所要收集的资料的种类而定。态度方面的资料用问卷调查法;行为方面的资料可用观察法;智力、处性以及学业表现方面的资料可用测量法。有的研究用单一的调查方法,有的研究可能同时采用几种调查方法。

②确定调查项目。先从几个大的方面确定调查项目,并检验调查项目能否有效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再由此逐层分解成具体的小项目。最后分出的小项目要具有可操作性,即调查获得的资料能进行统计处理。

③确定调查进程。

(3)进行试探性调查

调查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关于调查对象的详细资料,而是为了得到一些一般性的了解,从而考察调查项目和调查程序的合宜性,对调查项目和程序作出相应的调整修改。

(4)选择和编制调查工具

制定调查表格、观察记录表、问卷、访谈提纲和编制测验题目。在编制中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要求,以保证调查工具的科学性、实用性。

(5)实施调查

用编制好的调查工具,根据各种调查方法的具体要求开展调查。

(6)整理调查材料

对收集的调查材料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性的意见。

(7)撰写调查报告

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解释,提出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实验研究法

1、概念

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假说,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而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教育准实验法是相对于严格地遵照实验方法要求进行的教育真实验而言。真实验是对所有影响因变量的因素有充分控制的实验;准实验则是对实验对象、环境等因素缺乏严格控制的实验。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真正严格所有影响因变量的因素很难做到的,所以有专家认为,教育实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只能是“准实验”。

2、教育实验的基本结构

从教育实验的含义不难看出,教育实验涉及三个基本的要素,即实验要改变的教育要素或教育条件、要控制的不被改变的相对稳定的要素和条件、要观测的结果。教育实验的基本结构就是由这三个具有逻辑联系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在教育实验方法论上,三个基本要素分别被称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1)自变量是指由研究者操纵对被试产生影响的条件或变量(即采取的教育方法或措施等),是研究者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变量。教育实验的自变量一般是

根据研究目的来设计的,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材内容、课程结构、师生关系、德育方法、管理制度等等,都能作为一项实验的自变量。

(2)因变量,是指由自变量的作用而导致的被试变化的结果。因变量是对自变量的刺激作出的反应,是一种结果变量。在教育实验中,因变量往往与被试身心发展的水平、程度、状况有关,如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能力发展、思想品德的发展程度、情感的发展、教学质量、学校效能等等。

(3)无关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无关变量对实验并不是真的“无关”,它只是研究者在实验中未作为自变量的、不打算研究的变量。

教育实验的基本结构是由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对被试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类是研究者主动改变和操纵的自变量,另一类是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如果把无关变量对被试的影响控制到最小程度,或者使无关变量在各种情境下对被试的影响稳定,那么就很好地说明观测到的因变量就是自变量引起的。

3、教育实验的基本过程

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实验过程珂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基本阶段。准备阶段包含了选定课题、提出假设、确定变量、实验设计等基本环节;实施阶段包含了变量的控制、操作、测量环节;总结阶段包含了数据的统计分析、实验报告的撰写。

(1)实验的准备阶段

①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在概述假设的陈述句中,要清楚地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例如上海市教科所的“分层递进教学”实验的研究假设是:协调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关系、使之相互适应,可以推进教学过程有效地展开。一般来说,一个实验至少被一种假设指导,陈述两列变量间所期望的因果关系。

②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这咱指导性理论,启发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对实验研究的方向、范围以及如何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资料作出明确的具体规定。

③确定实验的自变量。选择被试和形成被试组,决定每组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假如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变量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在对变量的操作、测量中,必然造成较大的误差,所以要对变量进行界定。有些变量不容易观察,就要把之操作化,就是要把变量具体化为一些能够客观上易于观察的要项。例如,我们可以把学习态度操作化为学生按时交作业的比例、课堂主动参与的情况、出勤率等。

④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⑤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教育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一是被试的态度因素,指被试的消极型和评价担忧型态度,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二是被试的历史因素,指实验对象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以及个性特征会影响学生在实验中的行为表现。三是生长与成熟因素,指实验期间学生身心的成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四是被试的缺乏,指由于一些学生因转退学、生病、经常性旷课等而不能坚持参加实验,也会影响实验的结果。五是实验的处理与实施,由于各种原因,实验组的信息和程序会扩散到对照组,使对照组实际上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实验处理,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显著性。六是测量安排,由于前后测量的迁移作用,可能会造成高估实验效果;另外,各次测验在时间、地点以及施测人员安排上的差异,也有可能造成对结果的影响。

内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而外部效度中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总体条件、时间和背景中的程度。

(2)实验的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而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3)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

要对实验中取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第四篇:关于如何加强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于如何加强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摘要】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真实地掌握新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江西警察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西警察学院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和分析,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学生;影响因素;建议

为了解2016级新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加强和改进我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真实地掌握新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发展趋势,本课题组通过调查新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促进新生思想积极健康发展,为未来公安队伍注入健康政治活力。

此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法,共发放问卷799份,回收问卷687份,有效问卷668份,大致涵盖了新生在生活、学习、政治、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男生507人,女生161人,均为全日制本科学生。

一、当前新生思想政治状况

(一)生活观

在调查新生生活观上,考虑到男女日常生活的差异性,我们首先对性别进行了分组。在此基础上,我们从对于日常生活的态度,如何处理压力,如何看待社团以及关心的新闻种类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在对待警校生活的态度上,有48%的人选择了无所谓,甚至有7.6%人选择了不开心。这从一定方面反映出新生对于警务化管理的不习惯,从而导致了漠视和不开心的状态。而在处理压力的方式上,大多数人选择了倾向于向家人和朋友倾诉,小部分选择了跟老师或者心理医生沟通,只有极个别的憋在心里不说出来。可以看出,新生对于压力,绝大多数都能找到合理的方式发泄。在参与社团上,绝大多数人是抱着锻炼自己,充实生活,拓宽朋友圈,扩大交友范围等积极目的进入社团的。可以看出,新生内心期待被他人认可,被他人接受。对于新闻类型的关注,男生绝大多数选择关注体育、游戏和汽车等方面的新闻,女生倾向于娱乐方面的新闻,均较关注有关公务员备考的新闻,但是对于政治、经济和时事热点的新闻,关注度不高。新生在关注自身兴趣并且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缺失了对于国事的关注,这一点值得重视。

(二)学习观

在调查学习观念的时候,调查组让新生对比了高中与大学的政治课的区别,以及对于形势与政策课上课方式的看法,并了解了新生对期末考试的看法。在比较高中与大学政治课的区别时,44.6%的新生选择了“改变很多高中时的思想和看法”,33.4%选择了“加深和巩固了很多高中时的思想和看法”。可以看出,大学思政课程对于新生的政治观有着很大的影响,改变了一部分错误观点,同时加深了正确认识,绝大部分新生的政治观能达到一名警校生的标准。我们在相关思政课程中选取了“形势与政策”这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来调查新生对于这门课程上课方式的态度。从结果可以看出,新生对于这门课程最关心的是两点:第一,希望通过视频这种直观的方式快速地获取相关信息;第二,希望能获取新的消息,不要老调重弹很多遍。对于纯理论教学的方式同学们是不期待的。对于期末考试,新生的态度有很大不同,认为这种考查方式合适与不合适的人数分别占13.3%与20.4%,而59.7%的学生认为难以界定。从这组数据来看,对于期末考试,学校可以在保持现状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改革,从而能让大多数的学生接受这种考查方式。

(三)政治观

在调查新生是否了解近期政治要闻时,12.1%的人选择了非常了解,53%的人一般了解,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政治要闻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我们特意设计了关于我国的政体、国体、政治制度等政治问题,考查同学们是否了解国家基本政治问题。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都是明白了解的,并且非常清楚。就“思想政治理论对自身的帮助”这一问题,半数以上学生认为加强思想深度这一帮助较为突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对自身还是有所帮助的,但是仍有7人选择了“全无帮助”。对于网络舆情态度这一问题,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理性对待,会去关注,但对于触及学校名誉和自身名誉的事情不随意转载和发布,说明同学们对待网络舆情有一定正确的认识和思想觉悟。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设立更多的国家补贴、助学金并进行有效监管。对于希望政治课堂怎样发展这一问题,同学们普遍希望增加最新的时事政治的比例,增加有特色的、符合当代社会的内容以及师生互动,说明同学们并不排斥政治课堂,还希望借此更多地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加强师生沟通。

(四)就业观

在调查就业观部分,调查对学校安排到公安基层实习的看法,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很适合,能够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都考虑到到公安基层实习的好处:可以了解公安基层工作的状况;可以向基层民警学习他们的办案经验;可以学以致用,实践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有人选择“无所谓,不在乎”,听从学校安排,都对到公安基层实习有自己的积极的看法,值得肯定。对于从何种途径获取从事职业的指导意见这一问题,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学校就业指导,说明新生对学校就业指导的信任。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五)访谈及主观问题调查

1.大部分学生提议希望在思修课上加强师生间的交流,部分学生希望在课上阐述时事热点,贴近实际。

2.大多数人提到食堂价格高、不卫生的问题;学校基础设施差;学校警务化管理过于苛刻,不符合实际情况,时间紧,经常来不及吃饭。

3.对部分学生穿警服去网吧这个问题,所有有效问卷的回答较为统一,都认为不合适,有损警察形象。

从总体上看,16级新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比较端正的,对于思想政治的认识是比较健康的,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态度是积极的,在学习观、生活观和就业观上的认识也是十分理性的。

二、对思想政治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招录体制改革

招录体制改革使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报考我院,且在经历了严格的政治审核后才可以进入我院。这一政策的保障使学生没有后顾之忧,能够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严格遵守校规校纪,积极培养健康向上的政治思想。

(二)我院的特殊性质

警察学院是专业性较强的特殊院校,公安类学生所占比重较大,而进入公安队伍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院的新生绝大多数都是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心迈入学院的,都具有良好的政治觉悟。

(三)我院的校训和课程安排

校训“忠诚奉献,知行合一”有效地感染了众新生,从军训到授衔仪式,再到各类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和学习贯穿了大家的学习生活,另外还有各中队指导员和各系政委等以身作则的积极影响。

(四)广大教职工的榜样力量

广大教职工的身体力行使得新生有了良好的学习榜样,毕竟思想政治的理论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和文字上,更应该表现在行动上。

(五)警务化管理的认真落实

警务化管理旨在培养新生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生活,且在真正实施过程中,新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六)文科生源多

我院属于文科类院校,而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科类学生比重多,他们在高中已经接受了较深层次的政治教育,对于我国的方针政策、体制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对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建议

(一)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热心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解惑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理论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良好习惯。

(二)改进学校的基础设施

改善学校食堂的卫生情况和伙食状况,解决食堂地面脏、饭菜有虫等问题,加强卫生管理;关于教学楼桌椅的损坏问题,加强基础设施的维修投入;对于寝室维修不及时的问题,加强和物业管理部门的联系。

(三)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在有利的政策支持下,学院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我院学生的就业关注,可以将实践范围扩大,不仅限于校内,而要与社会接轨,增加到基层派出所实?的机会等。指导员或者教师有条件的话,应亲自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并指导实践活动。在课堂上,要结合实际,对公安执法实践相关知识进行一定讲解,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更好地就业。

(四)激发学生对时政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政治思想觉悟

拓宽学生了解时政的渠道,建立长期的时政消息更新平台,利用网络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结合一些网络热门话题,贴近生活实际,让同学们在娱乐的同时学习了解国家大事。

(五)适当调整警务化管理

根据实际情况,在校规校纪的规定和警务化管理的具体细则下,可以根据每一天所安排的活动、课程,改变集合、查寝、查内务时间等。将警务化管理与学风建设相结合,使同学们积极优秀的发展,而不是过于形式化,成为学习的负累。

(六)必要的沟通及激励

建议学校学生工作管理的领导老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于表现良好以及思想品质端正的学生给予表扬,并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力图从学生内部加强他们的思想建设,并且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矫正,做学生的朋友,而不是居高临上的领导者。

第五篇:调适大学新生的思想困惑

跨越迷惘的沼泽-调适大学新生的思想困惑

作者:liyc 来源: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编辑:liyc 更新时间:2007-5-24 21:56:56 字体:

跨越迷惘的沼泽

--调适大学新生的思想困惑 吴 再 发

郑 怀 远

[摘要]:思想困惑,丧失方向感,适应难是部分大学新生的真实写照。研究大学新生思想困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新生尽快走出迷惘沼泽,迅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方式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归纳了新生思想困惑的主要表现形式,提出了相应的具有创造性的对策。[关键词]:大学新生

思想困惑

大学新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这群历经高考洗礼的年轻人,满怀憧憬地走进大学校园,他们的到来无疑是给大学校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充满活力、朝气蓬勃;他们有渴望、有追求,但是初来乍到的他们,面对新面孔、新环境、新生活、新挑战,有一部分新生逐渐表现出对真实大学生活的失望和不适,在五彩纷呈的大学生活前,他们显得迷惘和困惑。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高校中每年都有一半左右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思想困惑问题,那么,能否在入学期间帮助新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思想导向和心理转型的过程中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走出思想困惑的沼泽地,将直接影响到每个新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也将直接影响到新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为此,深入研究大学新生产生的思想困惑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帮助新生疏通思想困惑、超越迷惘,尽早适应大学生活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新生思想困惑的主要体现及根源

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拼杀,新生满怀期盼地走进大学校园,然而由于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的巨大差异,新生们要突然面对陌生的环境、接触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受陌生的教学模式,顿感迷惘和困惑,于是一些新生出现了适应难的问题,这在大学新生中带有普遍性质,有人把这种情况称之为人生的又一个“断奶期”或者说是“新生综合症”。其实质就是新生面对新环境出现的思想困惑问题而无法迅速融入新生活的一种现象,因此,研究大学新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及其根源对做好新生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大学新生思想困惑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带来的压抑和创伤

在中学时代,大部分学生都把大学想象得十分完美、神圣, 甚至想象得尤如天堂一般,在他们脑海里:大学校园是那样幽静、美丽,大学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而又紧张愉快,老师知识渊博,同学多才多艺,集体生活温暖可爱......。可到大学一体会,发现现实高校和理想高校相差甚远,于是有一部分学生便感到失望、怅惘和动力不足,严重者会产生空虚、无聊、压抑和挫折感。从而重重地击打了他们的高期望值,于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他们感到迷惘、不知所措。正如不少新生感叹的:大学生活根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究其原因主要有二点:

一、目前高校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家庭对其物质上的需求重视太高,而对其精神方面需求导向普遍重视不够,造成这部分学生一遇到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时就会产生严重的压抑挫折感。

二、新生普遍对自己和高校都有较高的期望值,初入高校的他们,依旧保持较高的自信惯力,希望高校是自己理想的奋斗场所,自己在高校能够再次出类拔萃。当理想与现实不符时,他们不能迅速调整适应,就出现了问题。

(二)、角色转换的冲突带来的打击和挫折

大学新生在中学时代大部分是比较优秀的学生,是同龄青年中的佼佼者,这些学生在中学时期已经习惯了老师的表扬、肯定,同学们的羡慕。他们当中有很多是学生干部,普遍受到老师的器重,在班集体中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很强的自信心理,同时他们在家里也是父母倍加呵护的娇子,特别是独生子女,更是家中的明珠。这些人在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高手云集、精英汇集,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从昔日的尖子生、班干部一下子变成了普通学生中的普通一员,自我优越感消失,善于表现的欲望受到抑制,这势必使大部分新生失去原有的优越感,这种角色的急剧转化、地位的强烈变化带来的结果是部分新生不能面对现实,心理失去平衡、产生严重的挫折感,甚至产生心理障碍等不良反应。

(三)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的不适和迷惘 高校学习生活方式与中学相比有着天壤之别,高校的学习生活对学生个体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众所周知,在高中时期,学生唯一的学习奋斗目标是高考,学习方式大多以老师的教为中心,长期以来,在推广素质教育过程中,升学的指挥棒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质量。能否升重点高中、能否上大学、能否上名牌大学,要看考试分数,升学率成为评价、衡量学校、教师、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必然过度地重视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初跨进大学校门,出现 “高分低能”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而大学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有高度自觉性,大学课余时间较多,许多新生不知如何安排课余时间,东游西逛,打扑克、下棋,甚至过早谈上了恋爱,很难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他们看书也有很大的盲目性,结果往往一个学期甚至一学年下来,许多学生感到长进不大,虚度了时光,以致心理烦闷,忧心忡忡。

并且,当前多数大学新生为独生子女,以往在中学时是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同时家庭对他们宠爱有加,日常生活依赖父母照料和安排,致使不少学生“骄”、“娇”二气滋长,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进入大学,脱离家庭,要过集体生活,个人财物、个人卫生都需要自行思考与处理,因而,往往依恋往日家庭的舒适生活,生活学习上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想家,甚至暗自哭泣,等等。此外,新生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们,那就是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一名新生踏进大学校门,他所面对的都是些陌生人。来自不同省、市的几个同学生活在同一房间里,相互间的性格、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不了解。他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才能熟悉起来,并建立友谊。但是,一些新生由于缺乏社交经验和社交能力,做事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习惯和情趣与别的同学格格不入,在与其他同学接近和沟通时出现困难。另一方面,教师不再像中小学教师那样对学生间的关系进行父母式的干预和协调。大学生必须主要依*自己来调节人际关系,消除同学间的某些误会,并与一些同学成为志趣相投的朋友。还有大学社团组织众多,新生如何融入其中,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也是问题之一。

此外,大学环境与中学时期的迥然不同带来的其他方面的巨大变化也使许多新生难以适应,他们面对新的环境变化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找不到方向。

总之,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角色的转变、环境的改变、学习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等一系列繁重的适应任务不免使新生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引起剧烈的情绪波动,并产生压抑、挫折、迷惘等思想困惑。这些思想问题的产生与学生自身的成长历程、家庭的教育方式、中小学教育应试教育的缺陷以及环境的变化都有着密切联系。为此,针对大学新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及其根源是帮助新生疏通思想困惑、走出心理迷惘、适应大学生活的有效途径。

二、跨越迷惘的沼泽--对调适新生思想困惑的若干思考 大学新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因其个体所处的环境的巨大变迁使个体产生心理变化,这种变化对个体适应的影响更加突出,由于入学前后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导致新生在适应新环境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出现适应难现象,针对新生出现的种种思想困惑,笔者认为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走出迷惘的沼泽地。

一、调适过高期望值、正视现实自我 一般地说,人们对将要产生的行为或者说对将要发生的事情都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进行预测评估,并抱有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就是一种期望。而这种对未来时间的期望程度,即期望值的高低将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高校新生对自己和高校普遍有较高的期望值,而一旦进入校园,发现现实中的高校、高校专业、高校教师、高校的各种活动与理想有较大差异,使得部分新生产生压抑、挫折等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思想困惑,高校应该在新生入学后对他们进行期望值指导,引导他们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缩小,调适过高的期望值,引导他们正视现实,尽快寻找自己的位置,重新确立新的人生坐标。让学生认识到:不管你报着什么样的心态和感受走进大学,不管学校的现实与你的理想有多大的差距,我们必须首先承认和接受这个现实,作为一个有作为的青年人应该正视现实,勇于接纳现实的自我,自强自立、迎接命运对自己的挑战,任何压抑、自卑、懊悔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注意心态调整、作好角色转换

心态的调整是极为重要的。中学和大学虽然都是学习的场所,但是毕竟有它们的不同,尤其是学生在其中的角色更有着天壤之别, 许多大学生在高中时是学校班级里的佼佼者,是深得老师同学注目的尖子。然而,在大学里,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辉煌的过去,而每个班级或整个学校就只能有少数人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多数同学都需要向普通角色转变,在这个转变中,自我评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种冲击基本上来自于两个方面:与别人学习成绩的比较和能力特长方面的比较。成绩的好坏,一直是中学生评价自我和他人的重要标准,但在大学里,即使是原来的高考状元也可能落后于高考成绩一般的同学。许多人因此导致了失眠、神经衰弱和抑郁症。因此,高校要注重对新生心态调整的引导,让新生确立自己在班级、学校的新角色、新位置。角色转换的适应对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新生不但要适应在校、系里的新角色,而且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发展自己。同时进入大学后,新生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还要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做出一番事业和成就。

三、转变学习方式、适应大学学习模式

高校的学习模式对学生自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有高度自觉性。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一下子很难适应大学这较为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因此,对新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显得尤为必要。学习方式的指导主要是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课程教学和有关课外活动等渠道进行的。通过学习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做到:一是要“善学”。学习方式有共同的规律,但也是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这和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和特点有关,不能生搬硬套。二是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学思结合、学问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专博结合。三是学习必须有计划性。四是必须合理用好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懂得预习可以对将要听课的内容有初步领会,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促进自学能力和课堂学习质量的提高。五是必须学会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好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提高学习效率。六是加深课外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迅速适应人际环境的变化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沟通过程。一般情况下,人都有友谊和归属的需要,都渴望有真挚的朋友,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从而促进身心健康。人际交往领域的拓宽,是大学生活的显著特点。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其语言、个性、生活习惯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的方式上有所转变。首先,应鼓励新生主动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增加与同学交往的机会,在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逐步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克服羞涩心理。其次,应引导新生在与同学交往中,遵循诚信的原则。如果能做到真诚去对待他人,他人也会用真诚回报你,即“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只有彼此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才能互相理解、接纳、信任,缩小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第三,引导新生在互相交往时,遵循宽容的原则,不要过分苛求别人,要学会容忍,宽以待人。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如果一个人总要求交往对方与自己一样,势必会缩小交往的空间,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人交往时,要作到自尊和尊重他人并重,即不要为了交往而有意委屈自己,同时也要尊重别人,与人发生不快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冷静处理,尊重他人。

五、培养新生自理能力、适应大学生活方式

许多新生是首次离家独立生活,一时间似乎感觉新鲜、自由。不过很多新生由于高中之前的日常生活都依赖父母亲照料和安排,致使不少学生“骄”、“娇”二气滋长,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因此、进入大学后应尽快地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适应大学的生活方式是当务之急。适应大学生活方式,首先,要有独立生活的心理准备,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独立生活包括自己安排日常生活,如洗衣服、买饭、以及自己“打扮”自己和自己“理财”等。一般大学新生没有太多理财的经验,因此要考虑哪些开支是必要的和可有可无的;还要了解自己家庭的承受能力。再制定自己的花钱计划,使之切实可行,杜绝“月初大手花钱,月底饿肚皮”的现象。其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代表着个人的生活方式,它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人的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身心健康是确保顺利、成功度过大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基础。要想身体健康,就应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要有严格的作息时间,生活的高度规律性是身体健康的保证;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规律,不可暴饮暴食;要坚持适度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当然,保持乐观而平静的心境、积极向上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最后,要适应高校所在地区的生活习性,众所周知,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风土人情存在的巨大差异,许多新生因不适应当地的饮食等方面的习惯,给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因此,新生要了解当地的饮食习惯、风土人情,尽快调整自己以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性。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高年级学长带新生的方式、举办心理辅导班,进行心理辅导咨询工作等方式引导新生度过困惑、迷惘的适应期,真正成为一名人格健康、思想上进、心理成熟的大学生。

总之,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黄金时光,四年看似漫长,实则短暂,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决定今后能否成功或成才。高校应多管齐下帮助每位新生尽快跨越迷惘的沼泽、适应大学生活,珍惜大学的美好时光,重新自我定位、调整学习方法,重视能力培养,提高自身素质,使之成为“顶天立地有本事”的接班人。浅析大一新生的转折期教育

作者:liyc 来源: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编辑:liyc 更新时间:2007-5-24 21:57:58 字体:

浅析大一新生的转折期教育

王圆圆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摘 要]进入大学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大学新生在适应这一转变过程中会产生诸多问题,如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生活独立、自我管理、心理调适等方面。对此,大学新生必须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尽快缩短由中学到大学的不适应时间和减小不适应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同时,大学教育工作者也要注意实事求是、调整教育培养方式,对学生加强学习指导和人生指引,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健康心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措施

步入大学校园,每一个大学新生都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全新的挑战。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生活环境,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与中学时代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将经历一段不可避免的转折期,将承受一种艰难的心理转换压力。大学新生能否顺利地度过这段转折期,顺利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本文试就大学新生在转折期将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和如何度过转折期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转折期的问题凸现

大一新生在转折期时的问题伴随着入学后的适应情况一一浮出水面。这种转折期时的适应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行为,它是指初上大学的学生在脱离原来熟悉的环境、进入大学新环境的变化过程中,根据新环境的要求,从而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以求顺利实现角色转换、达成与新环境的平衡的做法和内心波动。主体不同,对转折期的适应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适应时间上,一些学生在进校几周内就能习惯大学新环境,并开始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定下规划,一些学生却需要一到两个月时间,还有些学生则要用更长的时间。在适应范围上,另一方面,部分大学新生对大学这个“小社会”的不同方面的适应都较好,而部分学生只对某些方面习惯,还有一些学生则对什么都不习惯。综合起来,大学新生在转折期时期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目前大学新生不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具体表现为:第一,不适应大学教师的讲授方式。有的认为:“大学教师讲授内容与考试内容之间联系不紧;重点不明确;不完全按教材讲,速度太快”。有的认为“讲得太泛不知要考些什么”。第二,难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科学的学习方法。部分新生表示不知自己该学些什么以及怎样学。第三,缺乏科学合理地安排利用课余时间及学习计划的能力。有的新生抱怨“经常感到学得没劲儿,不想学”,或“常觉得自己学习能力不如别人”,“学习时,常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许多新生入学后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知如何安排课余时间。他们一方面抱怨课程太多,一方面又感觉课后没事做。

(二)人际交往成了大学新生心中难以启齿甚至迷茫无助的困惑因子。

进入大学,在最初的惊奇与激情过后,面对陌生的群体,有的新生因为自身性格开朗,已经基本习惯当前的大学人际交往方式,而一些大学新生感到慌乱,有些孤独,部分新生有着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如缺乏自信,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极少或根本不参加集体活动等。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属的需要,他们非常渴望从朋友那里获得感情的共鸣,但往往由于青春期的闭锁心理,阻碍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他们虽然同在一班,同住一室,但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故不易沟通,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发生冲突。当前大学新生人际不适应的特点为:行为冲突相对较少而心理矛盾较多,新生阶段基本没有打架斗殴等行为冲突,但大多数新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尤其是与异性交往的主动性严重缺乏,甚至部分新生很少或从不主动与人打招呼,尤其是与异性打招呼。

(三)生活能力的自理成为大学新生的一门“必修课”。

大学新生在适应学习环境变化的同时,还必须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中学,学生在生活上主要是依赖父母和老师,他们处于一种被动的姿态,主要任务是学习,只要抓紧时间学习就行了,其他事情几乎由家长采取包办制度。在大学,学生已经不可能再事事依赖父母和老师,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地面对新的生活,无论是学习、交友,认识人生与社会,都需要自己独立去思考、判断、选择与处理。面对地域差异带来的语言、风俗、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有的新生能习惯大学住校生活,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也有部分学生以前没有经历过住校生活,很不习惯集体宿舍生活,他们产生了诸如“想念中学的好友和同学”、“想家”、“莫名其妙地想哭”等想法,给紧张的学习生活造成了影响。

(四)大学新生承受着多方面的巨大的心理压力。生活环境与社会角色的转变,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提出了挑战,能否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将极大地影响新生的心理适应过程和角色转换的进程。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指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状况的一种判断。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其自信心的确立以及大学生活中的学习效能等。进入大学后,每个学生都会面临对自己重新认识和评价的问题。一般来讲,能走入大学校门的学生相当一部分都曾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但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和赞誉,不少学生只能充当“平凡”甚至“平庸”的角色。面对这一事实,大学新生必须及时调整自我评价和心理落差,重新给自己定位。而且,还应注意的是,在大学里,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已由单纯*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转变为*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表达能力等构成的综合能力来进行评价,这就使得在这些方面有才能的同学在大学里非常引人注目,而对那些只顾埋头读“圣贤书”却没有其他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形成了挑战,给他们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使一些同学陷入深深的自卑,进而造成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评价自己。还有一些学生常因家庭经济困难等而自卑,对自己的评价也是自谦甚至是自卑的。面对城市的高消费与自身经济窘迫的反差,这些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导致对自己极低的自我评价,出现性格的偏差。

二、面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进入大学是个体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开端,大学新生的适应实质上就是其独立性的萌芽并发展时期,对其未来人生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加以科学地引导,做好特殊时期的教育工作,既要针对突出问题,又要统筹兼顾,以求学生全方面顺利发展。

(一)教育学生积极调整,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

让学生明确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中学,学生主要是学习基础性的知识,侧重于知识的积累,所学知识的范围相对明确,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常有老师和家长的督导。而大学无论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与中学有了很大的区别。在教学目标上,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传授各种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内容上,大学所传授的知识与中学相比,不仅有广度上的区别,更有深度上的不同。从广度上说,大学的课程多达几十门课,而中学最多十几门;从深度上说,大学传授的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本学科前沿的最新动向和成果,侧重于概念之间、原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因而,大学学习的知识许多都是“问号”。在教学方法上,与中学教学那种依赖性很强的教学活动相比,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总的来说,大学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宽松、自由、自主。大学生要掌握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除了课堂的学习之外,还必须课下自己去钻研、拓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要让学生懂得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大学教育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教育,应重在让学生获得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学生走出自我,适应新的人际关系的变化。

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首先,应清楚地认识新的人际关系的变化。其一,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了,不仅有学校内部的交往,还有与社会的交往,所交往的同学、老师的数量也远大于中学时期,而且在同学关系中,还出现了中学时所没有的同乡关系;其二,人际关系的内容更复杂了,不仅有生活内容方面的交往,学习上的竞争与合作,更多的是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其三,要跨越人际关系的障碍,主动寻求交往的机会。在大学新生的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有:第一,语言障碍。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学生是第一次走出县界、省界,各地的方言阻碍了大家的沟通与交流;第二,心理障碍,一些大学新生常因羞怯心理而害怕与人交往,在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时,总是感到紧张不安、拘束和尴尬,甚至心跳加快、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这是交往中典型的心理障碍。因此,大学新生要学会逐步克服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障碍,主动寻求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掌握各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使自己更好地适应从原先较为简单的人际关系到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过渡。大学生要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建立起独立、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同时,可聘请相关人士为新生作大学生人际交往专题讲座,介绍大学生交往特点、交往障碍及预防措施等,帮助他们主动克服自身不足,发展人际适应能力。多举办一些以班级为主体、以参与性为原则的学习文化活动,让新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增强了解,提高适应能力。

(三)教育学生要客观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

首先,要树立自信,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大学对每一个大学新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要在大学这个新的坐标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必须树立自信,既要看到自己的实力,又要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既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自己。其次,要避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过大的状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对自己的长处要发扬,不足之处努力弥补,无法弥补的缺陷安然处之,有勇气承认。大学新生要注重在自身修养、学业上下功夫,培养内在的真善美。同时,对由于自我评价偏差产生的心理困扰,要采取积极的、适当的心理防御措施。平时多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对于轻微的心理问题要能够进行自我调适,在必要时可求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会上的心理治疗机构。此外,还要确立新的奋斗目标,这对大学生步入以后的学习与生活意义重大。

(四)教师要明确工作目的,做好自我“最佳形象”,从而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

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使工作有层次、有深度、有水平地开展,还要提高管理水平,转变管理观念。以育人为本,变“管”为“引”,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向着既奉献社会又完善自我的方向发展。要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热爱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从而很好地与学生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要一视同仁,对学生一视同仁非常重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负有责任,所有学生都应当得到政治辅导员的关心和爱护。此外,教师还要做到严于律已。“言传不如身教”,“要想正人,心先律己”。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教师都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争当学生的表率,努力把知识力量和人格力量统一起来。

下载“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一新生大学入学思想调研报告

    大一新生大学入学思想调研报告 发布: 2011-3-22 08:11 |作者: gowod |来源: 述职报告 |查看: 98次 一,调研目的 现阶段中学的教育模式与大学的教育模式还不能很好的接轨,对......

    大学新生(合集)

    大学新生 1.进入大学,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人,你的过去所有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这是你最好的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没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应该以全新的形......

    大学新生

    大学新生 从九月一号开学到现在大家已经在大学有一个月的时间了,我不知道大家在经历了军训以及上课后是怎样定义你们的大学,现在我仅以我的经历来给大家一些建议,希望你们能够......

    大学新生

    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怀抱,第一次离开熟悉的朋友和同学,我这只菜鸟来到了大学,开始了新生活。我虽然已年满十八周岁,已顺利完成高中学业,但对于大学,我不得不承认我还是一只菜鸟。 有......

    大学新生必备[推荐]

    一、重要工具 1.录取通知书(必须带!!!);高考准考证、考分条( 1.录取通知书(必须带!!!);高考准考证、考分条(录取通知书丢失时有 录取通知书 !!!);高考准考证 还是带着吧) 用,还是带着吧); 2.户口本;......

    大学新生

    ( "New Day's Dawning" by Saturn Missiles) For Syd. (man) Syd. Yo, sign Syd's card. It's for Syd. Hey, Syd! Got a little something for you. What's......

    大学新生

    大学新生,你会适时度过心理失衡期吗? 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段心理问题高发期称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 相关研究表明,导致心理失衡的因素首......

    高中思想政治课现状调查研究

    调查报告 课题名称学 院专 业实习小组实习学校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现状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何海玲 杨国庆 颜争 肖慧飞 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