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董叶桦事迹材料
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董叶桦的事迹材料
董叶桦,女,入党积极分子,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服务与管理1111班学生,现担任体育系宣传部部长,啦啦操社团负责人。
大一的我,还未褪去高中生的色彩,对各种社团活动充满热情。加入系学生会,成为宣传部的一员,和大家一起参与迎新晚会、元旦化妆舞会、急速眼镜蛇等活动的筹备工作,快乐并学习着。在我看来,大学生有为社会献出一份爱心的责任,所以我自2011年入学以来义无反顾的积极参加学校及社会各类青年志愿者服务。作为一名志愿者,奉献自己的爱,身体力行的服务同学、服务社会,是我一直努力地目标。在参与志愿服务中,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志愿者,明白了什么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体会到了什么是“志愿付出,奉献快乐”,同时也收获了无尽的感动与欢乐。大二的我,费尽全力地兼顾着学习、学生会和啦啦操团,一个字形容“忙”。从大一的宣传部干事空降至宣传部副部长再到正部长,记得当时感到的除了压力还是压力。对于陌生的工作,我请教着团委老师和上届的宣传部部长,自己努力学习和熟悉宣传部的工作,负责着我系各大活动的海报、手机报、横幅、展板、摄像、照相等宣传工作。作为啦啦操社团的负责人,策划组织了三次社团活动,活动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虽然不是班级里的班干部但是主动参与了班级的每一项活动,并认真积极的去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每次都及时的保质保量的完成。
但是除了这些一直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志愿者为最终目标。
不断提高个人自身素质,人格修养
从2011年入学以来,本人积极学习党中央的政策方针,牢固树立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思想。端正人品,谦虚谨慎,团结友善,顾全大局。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团结同学,服务大家,做到德为人先。在院系工作中,常常能提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认真的投入到工作当中,能很好的处理好志愿者服务与学习工作的时间问题。思想积极,要求上进,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并积极向组织靠拢,并于2011年写了入党申请书。
立足本职工作,深入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
1、我深知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所以始终把学习放在自己生活的重要位置。在校期间,系统全面地学习了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学能力,并通过了英语三级B、健美操教练证等,为踏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三等奖学金” 等荣誉的肯定让我对以后的学习、工作更充满动力。在做好学生本职工作学习的基础上,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志愿者服务工作。在2011—2012学年中:
1、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常州武进社区体育指导员宣传活动。
2、做志愿者为我系的各大型舞会发宣传单。
3、作为志愿者参加了食堂执勤。
4、作为志愿者多次参加了户外拓展的培训工作。
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班级、系部、学院开展的各项工作,热心为同学、老师服务,帮助生活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不求回报。用“心”做事,甘当老师与同学的服务员。用“情”敬长,乐做师长的知心朋友。真诚待友。
在2011—2012学年中:
1、参加“追逐1911”长跑活动获得团体第一名。
2、在第七节周末体育文化节羽毛球团体赛中获得第一名。
3、在我院“激扬五四,点燃青春”手抄报比赛中获得优秀奖。
4、参加江苏省农民运动会获得团体第一,个人项目获得第三和第八
5、参加常州市的大学生元旦长跑获得优异成绩。在2012—2013学年中:参加了全国农民运动会。
生活本平淡,有了奉献生活就增添了色彩,学会奉献人人有责,让我们一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第二篇:董娟事迹
董娟 女 31岁 护师 2003年6月毕业于南京中天专修学院,护理大专,本科在读。大专毕业后工作于扬州市中医院,分别在神经外科、消化内科、骨伤科、儿科、神经内科等一线临床科室工作,于2012年2月获得2011江苏省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称号。
事例1:一位大面积脑梗死的女病人,入院时神清,我与病人沟通良好,次日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喉中痰鸣,呼吸微弱,立即予以吸痰并气管切开,经及时抢救及近一个星期的精心护理,病人神志转清,病情明显好转。病人在气管切开期间,我经常去关心安慰患者,向她讲述其他病人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她的信心。最让我感动的是在为她气管堵管时,她说的第一句话是“小董,谢谢你!”。
事例2:一位脑出血的病人,言语蹇涩,肢体偏瘫,入院时因长期在家卧床,大便干结难以解出,经耳针、生大黄灌肠、口服润肠中药等护理措施后,效果不显。患者痛苦万分,家属非常着急,看着患者痛苦的表情,我就用手将粪石一粒粒抠出。患者长叹一口气,直朝我点头。我知道她是在向我表示感谢!此后经过腹部按摩、饮食调护等措施,患者大便终于不再秘结,可是因疾病使得大便不能控制,时有将裤子床铺弄脏,经常为患者擦洗身体,更换衣裤和床单,家属事后知道,直向我表示感谢,可我知道这只是我应该做的。
事例3:有位病人因脑梗死住院,因疾病使得性格孤僻难以沟通,对我不理不睬,我特别着急,于是我就先和病人家属沟通,了解她的喜好,并渐渐的亲近她,让她慢慢的接受我,接受我为她剪指甲、洗脸、梳头、床上洗头等日常生活护理。看着她逐渐展开的笑容,我也感到很欣慰。
事例4:有位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在家家人照顾不周,全身多处出现不可分期压疮,在为患者每日花大量时间于压疮处消毒、中药涂擦、艾灸等护理后,患者压疮范围明显变小。
事例5:经常病人出院时互留电话号码,打电话回访,节假日互通信息问候,经常有病人介绍自己的朋友、邻居、亲戚来找我住院。我知道他们是因为信任中医院的优质护理,信任中医院医生的精湛医术,信任我才会继续选择我们医院的。
第三篇:叶董“飞越未来”致词
飞越未来 拥抱春天
红黄蓝童装2012冬装订货会硕果累累
名师培训指点迷津;颁奖环节奖励诱人;时尚公益开启梦想;经验介绍令人顿悟;动态走秀高潮迭起;专业主持声情并茂„„春光明媚、春风送爽,4月14日至17日,红黄蓝童装2012冬装订货会胜利举行。共同的愿望把数百名代理商凝聚在一起,携手共创又一段荣耀时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企业和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董事长叶显东、总经理瞿猛啸分别致辞,他们在讲话中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经济下滑还在继续,GDP增速回落并不意味着经济步入下滑通道,这正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面对困境,服装企业以及经销商转型升级已是当务之急。公司与代理商一直是鱼和水的关系,面对困难,代理商、加盟商朋友也要行动起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把加盟作为一份事业来经营运作,加强学习,关注市场,有效沟通,做大规模,在合作中达到双赢。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用特有的方式,纪念一些特别有意义的事,记住一些特殊的面孔。公司表彰了2011优秀加盟商和代理商,其中,下吕浦、重庆代理商分别获得48万元、40万元的返利奖励;宁德代理商、新疆代理商、临沂代理商、福州代理商、南宁代理商获得“优秀代理商”称号;丽水、仙居、襄阳、银川、兰州、金清、路桥、安康、朔州、瑞安等地加盟商获得“优秀加盟商”;天台、泰顺、景德镇加盟商获得“优秀进步奖”;扬州维扬加盟商获得“优秀信息奖”。
而分量十足的“最佳大奖”也花落各家:江西代理商获得“最佳形象奖”,四川代理商获得“最佳潜力奖”,白象、义乌、慈溪、龙港、盐城加盟商获“最佳加盟商”,“最佳代理商”则被重庆、江苏、蚌埠、云南、河南代理商获得。分量最重的“杰出代理商”大奖众望所归,被下吕浦、湖南代理商摘取。15位“最佳大奖”将获得由公司提供的“时尚之旅”境外游一次。2012新的旅程,怀抱一颗美丽的心情,共同翱翔在品牌发展的蓝天下。
红黄蓝童装致力于做儿童的服装造型师,让时尚与公益同行。2012年,红黄蓝继续践行,启动“时尚校服进校园”全国大型公益活动,选择13个城市,将10万件“校服”送进幼儿园,扮靓他们的童年。董事长叶显东、总经理瞿猛啸和小朋友代表一起,开启“时尚魔盒”,红黄蓝三色气球腾空而起,现场掌声雷动。
红黄蓝事业的蓬勃发展包含了加盟商、代理商朋友的努力,也凝聚着公司各部门的协作与拼搏。公司各部门长分别从各自工作出发,向代理商、加盟商庄严承诺。
当天活动的高潮无疑是“梦幻费尔岛”动态秀,独特的舞台,20名可爱的小模特,漂亮的新装,给大家带来一场时尚视觉盛宴,带领与会者乘着梦想的翅膀,共同开始新一段梦幻旅程。
第四篇:董云阁烈士事迹
董云阁(1908~1932年),又名董光泰,历任厦门团市委书记、中共闽南特委副书记、福建团省委组织部长、福建团省委书记。其父早年往菲律宾经商,生意兴隆,家境颇宽裕。云阁童年入家乡董氏开办的“四合成”药铺附设的私塾念书。他天资聪明,认真好学,备受教师赞叹。1920年随父亲到马尼拉变读于普智小学,1925年随三叔父回国,就读于集美中学的厦门大学,在学校期间他接受了革命思想,参加反帝爱国运动,颇受同学尊敬,称之为“老董”。
1926年董云阁光荣加入共青团,工作十分出色,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不久转为共产党员。1926年底北阀军入闽,董云阁等人受到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泉州永宁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农会组织,播撒革命火种。1927年8月,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厦门上空,董云阁不顾生命危险,毅然回到厦门,参加中共厦门市委的领导工作,挑起了厦门团市委的重担,积极培养教育青年一代,多次组织青年工人和学生多次举行反对国民党的游行示威活动,开展革命斗争。
董云阁不辞辛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青年工作方面作出了极大的成绩,充分显示出其工作能力和组织才能。1929年6月被任命为共青团福建团省委组织部长,同年10月接任福建团委省书记。
1931年厦门发生了“三二五”事件,中共福建省委遭到破坏,在危难时期,董云阁挺身而出,与蔡协民、曾志等主动担负起领导全省革命斗争的重担。母亲担心他的安危,劝他到菲律宾去,他断然拒绝,说,“没有国,哪有家”。
在地下斗争中,生活非常的艰苦,党的活动经费有限,时常吃了上顿愁下顿,有时只能硬着头皮到亲朋故友家中蹭饭吃。出身富裕家庭不愁吃穿的董云阁,因为有坚定的信仰,从不叫苦叫累,从不后悔自己选择的道路。为了民族解放,党的大业,他毫不稀罕豪华大厦,宁愿在陋室中居住。
1932年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备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年仅24岁。董云阁烈士用他年轻的一生,向我们讲述了英勇不屈的烈士精神。
第五篇:董福财生前事迹
董福财生前事迹
扎根沙漠的“樟子松”——回访“治沙英雄”
题 记
本报6月15日刊发的人物通讯《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四十载圆了三个梦》,在辽宁省阜新市引起强烈反响。结合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及辽宁省委关于“学讲话、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鼓士气、促振兴”的大学习大讨论,阜新市把学习董福财同志闪光精神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的原动力。
董福财走了,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产。连日来,在辽宁阜新,“治沙英雄”、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成为这座城市鼓舞时代精神、凝聚向上力量的榜样。
再次踏上辽宁阜新的土地,正赶上该市举行的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先进事迹报告会,其儿子董伟朴实无华的话语令人印象深刻:“父亲没给我留下财产,却教会了我怎么做人,我要像他那样去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以此告慰父亲。”
学习董福财,践诺干实事。阜新人学习典型的态度,让人看到了这个转型城市的精神底蕴及以此为底色的振兴未来。
“我死了,把我埋在樟子松林边”
谈起与董福财交往的经历,辽宁省直机关工委驻北甸子村工作队队长张伟说:“老董和他的生活环境总让我想起‘樟子松’。”
樟子松是辽西北抗风固沙中担任主角的树种,越是在风沙肆虐、干旱少雨的恶劣环境下,越是长得郁郁葱葱。人和树,董福财和樟子松,如此相似。董福财生前说过:“如果我死了,就把我埋在樟子松林边。”
早些年,政府部门提出北甸子村整体搬迁,董福财说不:“国家只要给政策,治沙我们自己能行!”沙里栽树难度大,村民退却,董福财说不:“就是剩下我一个人,也得治住这沙坨子!”和他一起栽树,村民累得不行,栽树稍有差池,董福财说不:“你这不是糊弄我,是在糊弄子孙后代呀!”
这些“不”,有故土难离之情,更多的是董福财做事严谨认真,生怕村民对他的工作说“不”。他曾对村里的干部说:“咱只要把栽树的头带好了,村民就会跟着干,到那时绿树成荫,咱就是头功!”
作为一名党员,董福财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村民最终信服了这个“当家人”。在村民陈其华眼里,北甸子村那一片片林子,无论东西瞅、南北望还是斜着瞧,怎么看都成趟儿:“老董要求严,栽树一定要栽出规矩。”
樟子松挺拔屹立。北甸子村的护林员说,即使是成片樟子松林最边缘的几棵树,也是任凭风吹沙打笔直往上长。回忆起董福财,他还说:“董福财栽的树也死,最开始成活率也就30%,但他补苗补得‘邪乎’,有时候补的树苗比新栽的还要多!”
董福财把成活的樟子松当成“亲儿子”来看待。每年火灾高发季节,董福财总是第一个上山护林,特别是清明节前后,他拿起铁锹,跟在一些烧纸钱的村民后面,随时准备着把可能遗落的火星埋起来。
董福财对待樟子松,有时比亲儿子还“亲”。一次,儿子董伟养的牛跑进了林地,被董福财发现了,他当时就急了,狠狠地骂了董伟一顿。这之后,为避免林子被牲畜啃食,董福财说服全村人把牛羊圈养起来,还定下封山禁牧的规矩。
董福财栽活了树,树和倔强的董福财一起,迈过岁月,绿了沙坨子,白了少年头。数十载如一日,董福财用铮铮铁骨改写了北甸子村的发展过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阜新市委书记张铁民说:“阜新经济转型需要董福财式干部的精神,来激励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
“别人等得起,咱可等不起”
在亲友的印象中,董福财一心忙于村里的事,经常忘了家里。十多年前的一个雨季,大雨把董福财家里的马棚冲垮了,砸死了马,女儿几次到村部去找他都没找着。其他村干部说,你爸上镇上跑修路的事去了!实在找不到他,董福财的几个兄弟帮助把马处理掉了。董福财后来又买来的马叫“大傻子”,有劲,能干。妻子刘玉莲曾和董福财打趣说:“咱家这马和你一个性格!”
在村民的眼中,董福财有时真的是冒“傻气”。村民李树国回忆说:“就说给村里修路这件事吧,再等上几年政府实施‘村村通’也就给修了。可老董说,别人等得起,咱可等不起,咱要尽快改变咱村的面貌„„”
村民认为董福财冒“傻气”是有原因的——三面环沙的北甸子村本没有路,人畜车都是沙里行,村东面距镇里虽不过6公里,但中间有一个100多米高的巨大沙丘,村民去镇上办事,孩子去镇里上学,都得绕着走,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董福财却“敢教日月换新天”,那股执着的傻劲转化成了“愚公移山”的行动。“民事不可缓”,董福财太了解憋了几十年的村民的心情了。
村民邢守林回忆说,老董遇到难事一般不吱声,就拿挪沙丘这事来说,他是第一个赶着马车出工的。对此,马家、好宝起两个屯的几户村民也印象深刻,因为离镇里近些,他们对出义务工有抵触,董福财就白天辛苦干活,晚上找他们做通了工作。
就这样,全村老少齐上阵,手担肩扛,马拉人拽,硬是把压在村民心头的沙丘移走了。瘦了一圈的董福财鼓励村民:“看见没,没啥难的,人心齐,泰山移!”
困难面前的董福财,不怕苦不怕累,总是那么乐观。村民费占军至今时常想起董福财:“那时拉沙子工程量非常大,我家的马有些吃不住劲了,董福财上前一把拽住车辕子帮忙,结果被马抬腿踢倒,他爬起来继续拉,可没走几步,一头栽倒,不得不被送到医院„„”
这头董福财住进了医院,那头挪沙丘的收尾工作快马加鞭。乡亲们疼在心里:老董为啥,还不是为了尽快修成咱村通往外界的“天路”!
沙丘移走了,“天路”修成了,村民欢呼雀跃。
2003年夏天,当地不多见的大雨把路面冲出了豁子。董福财赶着他的马,叫上几个人,到一里地以外的地方挖来草皮子,一股脑地填到豁口上,填上就冲跑了,冲跑了再填,直至豁口被堵住„„
董福财傻吗?北甸子人说“不”。一直在北甸子村教书的闫振辉说:“要是没有董书记,村里可成不了今天这样!”
“俯首甘为孺子牛”
北甸子村有养牛的传统。耕牛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不求所得,甘愿奉献,恰如北甸子人的性格。董福财文化不高,却记得鲁迅先生的那句“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北甸子村把养牛做成产业,是董福财一手张罗起来的。如今在当地已是养牛大户、开着越野车买牛的王辉感触颇深,15年前,没技术没经验更没资金的王辉,是在董福财的帮助下,成为今天的“牛人”。
在帮助王辉的同时,董福财还帮助很多村民。他把自己家养牛的事放下了,跑贷款、选良种、找信息,比自己养牛还上心。他对村民说:“咱得把这养牛做成产业,搞集中规模饲养,散放祸害树,卖价也上不去!”
这个“老黄牛”把村民带上了致富路,唯独忘了自己。养牛大户李万权说,董书记要是一直养牛,早发家了。
董福财走了,村民像是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亲人之间虽也磕磕绊绊,但亲情常驻心中。
时至今日,村民闫明哲还记得,5年前,他要在自家旁边的10亩地上建畜牧交易市场,董福财不让,而是另批50亩地给他,两人闹得不欢而散。现在想起这事,闫明哲说:“如果当初选那10亩地,手脚就被‘捆’住了,现在这50亩地咋干咋有理,董书记看得远,也敢当家!”
就这样,在磕磕绊绊与“争吵”中,北甸子村富了。2014年,北甸子村人均纯收入9700元,比2000年增加了近8倍,仅养殖业一项人均增收4000元。
富起来的村民想着董福财,再想和他“吵”两句的时候,就到他的墓碑旁,和他唠唠知心话,可只有樟子松在风中呜呜作响,好像在替董福财作答。
“定了的事,就要带头干,差一点都不行”
董福财得的是肝病,早前少有人知道他病得如此严重。摸着董福财腹部肿块的医生觉得不可思议:“这个病不是一天两天了,你是怎么挺过来的?”
即便是这样,董福财也是身体稍有好转就赶到村部。
自打当上村党支部书记那天起,他就对支部20多名党员提出,遇事党员要冲在前、打出样、有公心。近年来,村里又发展了七八名年轻党员。
好书记带出好队伍。在北甸子人的印象中,党员就是带领大家一直栽树、修路、共同致富的那群人。而党员们则说:“董书记虽然走了,但我们也要像他一样,为村里多作贡献!”
作为一名党员,董福财大公无私,严于律己。儿子工作的事他不管,女儿盖房子用树他不批,兄弟几个和他一起少分地,借不上一点光;而困难家庭没钱过年他给,鳏寡孤独老人盖房子他帮,早些年村里老人去世都是他和“大傻子”去送„„
村里一名党员说,老书记威望高,但从不搞“一言堂”,党支部定事,向来是谁说得对就听谁的。董福财常说:“定了的事,就必须认真带头干,差一点都不行!”
生命已逝,精神长存。回忆董福财生前事迹,仍有说不完的感动。他把“为人民服务”深深刻进骨子里,生长出令阜新人乃至更多人学习的精神。这些,也许是董福财生前不曾想过的。
董福财用一生奉献定格自己樟子松的形象:越是在风沙肆虐、干旱少雨的恶劣环境下,越是长得郁郁葱葱、挺拔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