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初探(剑斗中心学校王英才)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初探
剑 斗 中 心 学 校
王 英 才
联系电话:***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初探
201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的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以‘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为学校数学教育中心‛是国际数学界提出的口号。‚问题解决‛既是教学目的,也是教学过程,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几年来,我们以‚问题解决‛的数学观念为指导,构建了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其实问题解决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自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积极探索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实现‚再创造‛问题的过程。下面就浅谈小学数学这一‚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
一、自主发现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要做到的话,就必须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实现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适度地就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情绪饱满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领会和掌握自主发现问题这一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二、大胆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发现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要求是不同的,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只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有时是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给学生提供了机会,但学生却提不出来,要么提出的问题都一样。因此,为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在唤醒学生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因为大胆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大胆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题,静静地思考,再发现问题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大胆提出问题,把质疑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积极探索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探索的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探索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重要的信息,并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具体如下:
①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可以采取讨论、实验等方法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学
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甚至是可笑的,都没关系;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
②教师启发点拨。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重点在于精准的点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数学问题的关键,实现对小学生有效启发和精准的点拨。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独立思考新知识,形成数学知识的系统结构。在小学生思考陷入困境的时候,教师要发挥点拨作用,使小学生的思路打开。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以便指导学生解题策略。
四、创造性解决问题
教师要精心组织并引导各合作小组提出不同的想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怎样丰富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在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尽量使每位学生发挥其思维的最大潜能,使他们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
对于各层次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问题,在发现数学问题中,学生可大胆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可以让不同程度、不同表达水平的学生分别回答、讨论、反馈。让各类学生都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讨论时创造机会让中下等水平的学生优先发言,利用他们掌握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创造性地讨论。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归纳知识时,发挥水平较高学生能创造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和有效的网络学习方式,要充分利用这一学习方式,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五、‚再创造‛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小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问题解决。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学生要创造性地发现并提出问题,必须通过观察、思考和操作;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和新途径,必须经过分析、判断、推理等创造过程;要得到最后的正确答案,还必须经过综合、归纳、概括等创新思维活动。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反过来,学生的分析、观察、操作能力提高了。提出的问题就更加深刻,更富有新意;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后续学习就会更富有创新。
第二篇:初探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倍受中外教师的关注。笔者也对“问题解决”教学进行了实践,认为首先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然后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解题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合理的前提下有多种答案,并注重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反思来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最后要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践性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个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而不会用它来解决问题,将很难适应社会。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把解决问题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之一,并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可见,问题解决教学不容忽视。几年来,我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进行了“问题解决”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现阐述如下: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问,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的或实验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引导他们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在解决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时,教师通过演示使学生看到把圆柱16等分后,先分成两部分,再将两部分组合在一起,正好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学生看了兴趣很大。老师这时问:“看了演示,你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时学生踊跃发言:这个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是否相等?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它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在圆柱中叫什么?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又如:在解决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将自己拿来的圆柱的侧面剪下来,看看是什么形状,再问:“通过操作,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看着自己剪下的图形,争先恐后地说:剪下的图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会剪出不同的图形?它们的面积一样吗?剪下的图形的长(底)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高)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圆柱的侧面积该怎样求? 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慢慢有了提问题的兴趣和习惯,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题的方法如:1.在知识的“来龙”上找。如果对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或者与什么旧知识有相关又搞不清的,那就在此提问。2.在知识的“怎么样”上找。如果对某一事物究竟有哪些特征,说不出或不能说完整的,那就在此提问。3.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搞不清或说不出来就可据此提问。4.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找。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分不清类型,而把知识看成一盘散沙似的孤立个体、可在此提问。5.在知识的“去脉”上找。如果学习某个知识不了解它的发展趋向,也一样可以提问。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问题解决”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那么、如何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呢?
1.建立学习小组。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如何让不同发展水平学生都能解决问题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学生为组长,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教师一方面巡视并聆听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另一方面注意收集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的知识以及学生的思维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精神等信息,以便确定讲解的切入点。
2.激励自主探索。既然“问题解决”是学生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那么在解决问题时就得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自主权,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自行解决。例如:解决“20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的苹果?”这一问题按传统观点是无法解的。但是通过教师的激励,有的学生想:我去学校附近的卖水果的地方问一问苹果的价格就可以解决了;有的学生想:我要挑选价格最便宜的和最贵的,再算出买苹果的千克数的范围„„只要学生自主探索,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创造力!
3.注重学具操作。“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以手(皮亚杰语)”。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来解决。如在解决圆锥体积怎样计算时,学生有的用泥团捏圆柱和圆椎,看到圆锥只用圆柱的泥团量的三分之一;有的往容器里装沙子进行测试;还有在圆锥体里装满沙子封口后放入装着水的长方形水槽里,看水上升的体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教必要的过程和方法。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一些比较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和常用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是:对问题有一个比较准确、清楚的认识;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计划并随时调整补充;回顾与总结。问题解决的常用方法有:画图;分类;转化;类比,联想;猜测;寻找不同解法;检验。这样,学生解决问题就有章可循,有道可走。
5.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问题解决的方法往往并不是唯一的。在解决问题时应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考虑并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也是思维灵活性、开放性的一种表现。
例如:在解决“一根铁丝,正好可围成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它围成长为15厘米的长方形,宽应是多少?”时,有的学生按一般思路分析,列出(10×4-15×2)÷2、10×4÷2-15等算式。还有的学生有特殊的解题思路,如有的学生想:正方形两条边的和恰好是围成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去掉一条长就得一条宽,列式为10×2-15;还有的学生想:围成的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长多少,那么长方形的宽就比正方形的边长短多少,用正方形的边长,剪去宽比正方形边长短的部分就得长方形的宽,列式为10-(15-10)。最后让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评价,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
6.允许学生在合理的前提下有多种答案。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是不唯一的,答案也并不唯一,现实生活是这样,解决问题更应该这样。因此,在解决问题中,教师除了提倡解法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猜测,允许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解释其合理性就行。
例如:在解决“小明有30多枝蜡笔,妈妈又买回24枝。现在小明大约有多少枝蜡笔?”有的学生说:“大约有50多枝,因为小明原来可能有31、32、33、34、35枝。”有的学生说:“大约有60多枝,因为小明原来还可能有36、37、38、39枝。”学生说的合情合理,答案也就不是唯一的了。
7.注重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反思是通过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它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去反思: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是什么?运用了哪些知识和解题技巧?你思考时错在哪里?你是怎样判断答案是否正确的?„„使学生在反思中前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应用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不仅要弄请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所想的问题,所学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使所学的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践性的问题。
1.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测定等。教学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用所学知识到社会实践中应用的机会。如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让学生回家数数爸爸妈妈钱包中的人民币有多少,是怎么数的;帮妈妈去购一次物,记下你买了什么,用了多少钱,你给营业员多少,找还多少,你一共用了多少钱。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说出来,写下来,通过交流、评比,提高他们到实践中去学数学的自觉性。
2.应用到其他学科中。新课标明确提出各学科之间要进行整合。通过整合,许多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其他学科知识也为学习数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学生在这种相辅相成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了有关垂线的知识后,学生能运用到体育课上来测量跳远;学了有关对策论的小知识后,学生能够理解语文课《田忌赛马》中田忌的对策是唯一能够取胜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应用能力得到锻炼。
通过几年来的实验,我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发挥;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我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颜遐遗、苏志强.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育,2001年第一期.[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朱募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应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小学科学教学应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胡向锋
一. 引言
科学课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一门生动有趣的课程。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组织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来解决问题。这一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那么,什么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呢?简单地说就是以设计有序问题解决教学内容的方法,简称问题教学或问题解决法。它是置学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围绕问题,重新组织已获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新知,并用它来解决当前的新问题。所以,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高级的学习,它符合科学教学的学科特点。
本文所要研讨的问题有:问题解决法的特点是什么?科学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包含哪些步骤?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因素又有哪些?
二. 问题解决法的特点
首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初次遇到的,不容易直接用已知经验来处理。如《电从哪里来》,课题就要求学生来探索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而这一问题是学生从未遇到过的,是第一次接触,即使有些学生在以前发现过这一问题,但对这一问题的有意识探究,还是第一次。同时,这一问题,又不能用已知的知识经验来处理。譬如“地球引力”“大气的压力”等知识,都不能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时,新问题就确立了
其次,要把已掌握的概念,重新加以组合,教师要找出适合于当前问题的有效教学方法,以便解决问题,形成新的概念。对《雨和雪》这一课,学生原先已掌握的简单概念,有“水的三态变化”、“雾和云的形成”等知识,这些前概念只能算作解决问题的思维素材,要形成新的概念必须是把这些前概念重新组合起来。从“水的三态变化”可知:水可以通过蒸发、沸腾、凝结等方式,改变其形状,变成水蒸气、液态的水、冰;从“雾和云的形成”规律可知:雨和雪是由空中的水蒸气变成的。最后,启发学生把这两个简单知识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新的概念。
最后,问题解决后,所习得的概念必须能够迁移。在解决问题中产生的概念及相应的认知策略,不仅构成了学生的“知识宝库”和技能,而且在以后遇到类似情境时,就可借助回忆而能够解答了。如《凝结》,学生已掌握“水蒸气受冷凝结成水”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可以引导学生发生迁移。如“霜的形成”原因完全是这一概念迁移的直接结果。当探究“霜的形成”原因时,学生容易想到“露的形成”原因,只是形成的条件不同,“露是0℃以上,霜是0℃以下”。学生遇到的这种类似情境,使他们借助以往的概念轻而易举的解答了出来。
从问题的确立,到问题的解决,这一学习过程,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必须按照这一认知规律,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问题解决的步骤
科学教学实质上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我国著名学者蔡安、李祝华于1984年提出解决问题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定向─→逼近─→成型─→引深。根据这一理论思想,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我把问题解决的步骤分为: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就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提出学生第一次要解答的问题。问题的提出,首先应符合问题情境。如学习了“空气占据空间”、“压缩空气”、“大气压力”、“水的浮力”之后,向学生提出“同一物体为什么有时会沉,有时会浮呢?”即《沉浮的秘密》(第五册)。对这个新问题,必须综合应用“空气占据空间”、“压缩空气”中的有关知识以及“大气压力”、“水的浮力”中的知识来间接的处理。这一问题不能过早的提出,这样会使学生无法接受,很难理解;也不能过晚的提出,这样会错过教学的时机,从头开始。所以,提出问题要符合当时问题的情境。这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开始演示实验,把一团橡皮泥沉在水底,又把捏成船形的橡皮泥浮在水面,然后问学生:“两个都是橡皮泥,一个是球形的,一个是船形的,为什么捏成船形的会浮在水面呢?”
(二)逼近问题
问题提出之后,应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必要的时候要有所提示。为了使学生对问题有一个解决的方法,教师可先让学生讨论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种现象呢?这时,要让学生大胆的发言,把他们的想法讲出来,并说出自己的根据,哪怕是错误的,只要肯问答,就说明他在动脑筋,应给予表扬。
例如:要解决“沉浮的秘密”这个问题,首先是学生必须能够回忆有关的知识,如物体的重量、浮力的大小等等。其次,除了回忆先前学过的知识外,还要激活并运用以前学会的那些认知办法。如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物体重量的测量方法,思维上要有发散性思维,敢于想象,作出大胆的假设等。最后,把回忆出来的知识依靠认知的方法,重新组织,综合成新的知识,用它来解决提出的新问题。教师在让学生思考问题之后,就让学生作出如下假设:1、可能是橡皮泥变轻了。2、可能是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增大了。为了确定哪一个假设正确,教师提出用“水的浮力”这节课所学过的方法,验证刚才的假设。于是,学生开始设计实验方法,并按照自己的实验办法开始做实验。
(三)解决问题
教师让学生设计出实验之后,就指导学生做实验。实验可以这样做:A、用弹簧秤先后提起橡皮泥团和船形橡皮泥,通过比较两次被拉长的长度,可知后者不比前者轻,从而否定第一个假设;B、比较弹簧秤称橡皮泥团和船形橡皮泥放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可知船形橡皮泥受到的浮力比较大,从而肯定第二个假设。最后得出结论:从实验可知,把一团橡皮泥捏成船形后,它并没有变轻,而是船形橡皮泥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橡皮泥团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解决问题不仅是一个思考、探索的过程,而且也是研究科学方法的实践过程。科学课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具有想互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不易被学生发现,这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建立知识的体系。
(四)引深问题 通过引深可以激发思考,发展学生的探索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解决一个“会学”。学生主要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对实际用知有一定的困难,但教师可以利用多种现代化手段(投影、录像、录音)与实验相结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Z《沉浮的秘密》这一课我引深了这样一个问题“潜水艇为什么一会儿能浮出水面,一会儿又会沉入海底呢?”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维被我充分调动起来,很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提出问题─→逼近问题─→解决问题─→引深问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这对学生以后独立研究问题有很大帮助。教师就应该从小培养他们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在科学教学中更要体现这一教学思想。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在科学教学中,当教师把一个问题提出以后,有时学生很容易解决,有时却怎么也不能解决。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因素是什么呢?于是,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
我发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客观因素,包括问题的难易程度,呈现的方式,环境条件等;另一类是主观因素,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和个性特征等。客观因素一般是指外界的因素,教师对这种因素比较容易控制。1、问题的难易程度的影响
问题本身的难易程度会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热胀冷缩》(第七册)这一课,同样提问:“为什么塑料管中的水柱会上升?”(课本实验一)和“夏天拉电线时为什么不能拉得太紧?”后一个问题就要比前一个问题难。因为后一个问题由于联系了实际生活,从而加深了问题的难度,学生较难问答。但不是后一问题不能提出来,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较难的问题又变得容易起来。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时机进行了提问,前一问题在实验中探索现象时发问;后一问题在加深理解、发展智力时发问,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问题的呈现方式的影响
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同样一个问题,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如果用教具、实物、挂图、实验等方式呈现和单纯以言语陈述的方式呈现,难易就不同。不言而喻,前者较后者容易解决;因为问题呈现的越具体,就Q越易于理解其间的关系。例如:对“心脏是如何跳动的?”(第十册《血液的循环器官》)这一问题。如果教师单纯用言语描述,学生觉得非常抽象,很难理解,并且在陈述时,容易出差错,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阻碍了学生的思路。如果教师在陈述的过程中,能用活动挂图进行适当的演示:收缩时,把血液压入动脉血管;舒张时,让血液从静脉血管流回心脏。这样,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同时刺激下,解决问题就比较容易。
3、外界的环境条件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影响。
外界的环境条件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如教室外吵闹声、汽车声、音乐声等,都会引起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另外,实验时的环境也有很大影响。我在教《金属》(第七册)这一课时,当我在讲台上演示“金属的传热性”实验时,学生在座位上边看边大叫大嚷,实验效果很差。分析原因主要有:演示器较小后面的同学看不清,以至后面声音很大。教室外声音很响,当时,我校正在进行建设之中,施工时的声音嘈杂。这些环境因素就影响着学生解决问题的情绪和思路。
主观因素一般是指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教师对这种因素不易控制。
1、知识水平的影响。
没有相应的知识,要解决有关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为解决问题必须辨别问题,分析给予的条件,这就涉及到有关的知识。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探索的技能在解决问题中不能代替实质性的知识,思维的策略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理解和推想,没有有关的知识作背景,是难以进行的。如“你是如何听到铃声的?”(第十册《声音的传播》)这一问题。如果没有声音的产生,传播和“耳朵的科学”等知识,那么要理解这一问题,是不可能的。学生只有在相应的知识基础上,才能选择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解决问题。一般说,知识经验越多,解决问题越容易。然而,懂得有关的知识,尽管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还有其他的因素的影响。
2、智力技能的影响
个人的智力是影响解决问题的极重要的因素。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否,常常决定于智力技能的高低。我发现:解决问题经常成功的同学不但能集中注意于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还能用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对问题解决发挥作用,还能在探索时仔细、有条理的遵循一条推理的思路达到逻辑的结论。反之,则思想分散,叙述不清。在学完《它是什么》(第七册)这一课后,有些同学就能解决“鲸鱼为什么不是鱼?”“乌龟为什么是爬行动物?”等问题,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而有些同学简直跟没学一样,仍东凑西拼,不知所云。聪明的程度还影响解决问题的方法,当遇到复杂问题时,很多同学提出多种假设,能用“可能是„„也可能是„„”的句式回答,这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认知策略的影响 认知策略是指用来调节自己的注意,编码检查和思维等的技能。在问题解决中,思维的认知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如何寻找问题的有关特征,如何权衡那些假设的可能性等。容易解决问题的同学,他们敏感好奇,机动灵活,分析综合能力很强,有时还会向老师提出问题。在《物体的热胀冷缩》(第七册)一课中,当我呈现出“为什么瘪的乒乓球只要没破,用热水一烫就可恢复原样?”这一问题后,发现有些同学就可抓住问题的有关特征,迅速作出假设,并对各个假设作出判断。而有些同学则会走进死胡同,不知从何解决。
4、个性特征的影响。
动机、气质、性格等是人的个性特征,它们是解决问题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动机的过强过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过强则过分焦虑,往往会限制认知活动,所谓欲速而不达。太弱则没有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谈不上解决问题,只有动机强度适中时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每每当我呈现问题以后,学生有时会瞪着眼睛想,却不能解决,你越是催他,越是不能解答。如果你能让他们稍微讨论一下,也许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气质和性格特点亦然。好动、大胆、自信和自知等特点也要适中,它们可以促阽果大胆接近冲动,自信近于专横,自知变成自贬,则对问题的解决将带来消极影响。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控制客观因素,激发主观因素,使之产生最大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问题解决法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学习,它把学到的概念和简单知识以一定组合用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教育家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式,如:杜威的“五步模式”,华莱士的“四个阶段模式”。这些模式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不可“一刀切”,“绝对化”,而是要吸取其中的精华,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是主观因素,尤其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因素,对问题解决的影响较大。
科学教学应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之一。当然,任何的方法都必须以其它教学法合理结合,这在实践中也是十分必要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2、《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自然卷》,沈阳出版社,1993年版。3、《“三激三知”程序导学法研究方案》,《教育天地》,吴县市教科室出版,1996年第1期。
【此文发表于《吴中教育》1999/2】
第四篇:英才学校2013年小学四年级数学面试卷
英才学校2013年小学四年级数学面试卷
姓名:
1、用简便方法计算。(每题 10分,共 50分。)
569+68+132+31138×25×42300-165-3
523×32+68×2325×2042、(20分)2008年奥运会各项比赛门票销售正在火热进行中,一场手球比赛的最低票价为30元,一场游泳比赛的最低票价比手球比赛的4倍少20元,一场游泳比赛的最低票价比手球比赛贵多少元?
3、(12分)有3件上衣,3条裤子和2条裙子,任选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来穿有()种不同的穿法,任选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来穿有()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种不同的穿法。
5、(18分)小明家装修房屋,用面积9平方分米的方砖480块正好铺满书房的地面,如果改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第五篇:英才学校2013年小学三年级数学面试卷
英才学校2013年小学三年级数学面试卷
姓名:
1、计算,最后两题要验算(每题 10分,共 40分。)
164÷4=83×41=
615÷3=605÷5=
2、(20分)学校买回20箱粉笔,每箱24盒,用去158盒后,还剩多少盒?
3、(12分)□59÷6,如果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可以填(),如果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可以填()。
5、我会分辨方向。(28分)
“走进服装城大门,正北面是假山石和童装区,假山的东边是男装区,西边是女装区。女装区的北面是中老年服装区”。根据以上的描述请你把服装城的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①童装区②男装区③女装区④中老年服装区
服装城(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