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远程教育学用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远程教育
学用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刘俊海,男,汉族,1961年08月出生,高陵县崇皇乡高墙村人,中共党员,现任高墙村党支部副书记。
一、模范带头、示范带动
2008年,乡党委政府得到县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高墙村推进农作物大棚种植。在高墙村动员大会上,群众议论纷纷,有的群众不想种,认为农作物大棚种植投资高,风险大,很难成功;有的想试,但不知道该种什么,没有技术,缺少资金,担心销路,不取大胆地干。刘俊海在大会上说:“任何新生事物,没有经过尝试,就不能说我们不行。我是村干部,这次我带头种8亩樱桃,你们要是有顾虑,可以跟着我干,我尽力帮助大家解决技术、资金、市场方面的问题,把这件事情办成功,为大家找到一条脱贫致富路子”。说干就干,他将自己的亲属都发动起来,把所有承包的大棚全部种了樱桃。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高墙村80多户群众都积极参与进来,共种植了特种经济作物300多栋大棚,建立了高墙村特种作物大棚种植基地。
二、带头学习、服务群众
为指导群众管理好大棚,刘俊海同志积极带头参与每一期农村适用技术远程教育培训活动,对有关大棚种植的相关知识,他都认真做学习笔记,按照课件上的操作规程给樱桃扣膜、施肥、打药、修枝、抹芽、除膜等等,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不仅如此,为让群众学习掌握大棚种植管理技术,他多次组织召开大棚种植樱桃、金针菇、黄瓜、西红柿等等专题学习培训会,请乡农业办、新农办派技术人员给大棚种植户讲课,学习观看有关大棚种植的远程教育课件,并请乡远程教育工作人员将一些重点知识刻录成光盘发放到每一户种植户手中,方便他们学习观看。在百忙中,他应个别群众的要求,进行个别辅导和亲自到大棚里面指导,自己不懂的,协调相关技术人员到现场培训指导。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他自己的大棚樱桃长势良好,一扭刚开始种植时的亏损状况,连续两年樱桃纯收入超过8万元。其他群众的大棚作物收入也连创新高,现在全村群众对大棚种植充满信心。三、四处奔走、钻研技术
2008年,由于刚开始大棚种植大家经验不足,大棚作物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病虫害,他指导农户按照课件上的操作规程对大棚樱桃、金针菇、茄子等进行治疗,但不管用什么办法,始终没有将病虫害控制下来,他又请来农业办的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但始终没有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的措施,一些群众见大棚种植无望,将大棚覆膜拆掉,改种其他农作物。眼看着大棚里作物一天天萎缩、枯死,自己在动员大会上向群众承诺“一定要把大棚种植办成功,给群众找一条致富路子”的承诺就要成为泡影。刘俊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行,得赶紧想办法,不能让这次大棚种植凉了群众的心。他一方面稳住群众,一方面积极想办法,外出联系、打听相关技术人员帮助解决。为此,他自己购买电脑,在网上查寻相关知识,一门心思潜心研究防治大棚病虫害的办法的措施,几乎网络和课件上的方法他都试过,没有什么效果。难道是气候水土原因这里不适宜搞大棚种植?不应该呀,要是不适宜,那离我们村不远的和村大棚种植为什么搞地那么好。是不是课件和网络上的知识不全面,核心技术没有公诸于众,他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是啊,要是核心技术人人都掌握了,那还要那么多专业技
术人员干什么,要是大棚种植像露天种植那样容易种成功,那肯定大棚作物就不会那么值钱。要怎样才能掌握到大棚种植病虫害防治的核心技术呢?他到处打听,到处联系,甚至不惜花钱向别人学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些内行人的指点下,他逐渐掌握了防治大棚樱桃、西红柿、金针菇、茄子等病虫害的核心技术,并在村大棚作物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成功。往日奄奄一息的大棚作物又恢复了生气,茁壮成长起来。今年他的大棚樱桃纯利润高达89500元。
四、传经送宝、带富群众
学成归来的刘俊海,在管护好自己8亩大棚樱桃的同时,主动承担全村大棚种植户的技术顾问,免费指导群众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扣膜除膜、温湿度调控和病虫害防治,许多晓得他创业艰辛的都说他应该收取一点技术咨询费,弥补自己过去的付出。但他认为,人要讲诚信,党员干部要讲责任。过去群众在心里没底的情况下,相信我,跟着我搞大棚种植,现在我成功了,不能失信于民,违背自己过去向群众作出的承诺,帮助群众找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再有,一人富不叫富,只有大家都富了,那才叫富。他这种诚信、责任,让他在百
忙之余,仍然不忘随时提醒农户什么时候该扣膜、施肥、浇水、剪枝、抹芽、打药、除膜、采摘等等,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律,跟着刘俊海做准没错,见他做什么,种植户就跟着做什么。几年下来,大棚的病虫害得到了控制,大棚种植户经济收益比往年持续增涨,群众靠大棚种植致富的信心又重新足起来,不少露天种植户也争先恐后地开始大棚种植。随着群众大棚种植管护经验的不断积累,大棚作物产量品质逐年提高,群众人均收入也是年年创新高。
望着效益越来越好的大棚特种农作物,刘俊海满怀信心的说,他准备联合先前搞大棚种植的示范户,成立一个大棚种植协会,巩固和扩大大棚种植面积,加强管护,提高产品质量,积极拓展外销市场,力争在10年内形成规模,形成产业,为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撞出一条路子,开创一片新天地。
第二篇:远程教育学用标兵
《内蒙古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学用标兵”》申报表
申报单位(盖章):鄂尔多斯市
注:此表正反面打印,一式三份
第三篇:远程教育学用标兵
远程教育学用标兵
—都督乡都督社区站点管理员郎启福 郎启福,现年46岁,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现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兼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2009年,社区建起了远程教育站点,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村干部,自担任远程教育管理员以来,凭着对远程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勇于探索、踏实工作、无私奉献,赢得了父老乡亲的认可,更受到了领导和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
以身作则,勤于学习,增强远教业务能力
为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有效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郎启福广泛动员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远教,有效带动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开展远程教育工作中,他刻苦钻研远程教育方面的业务知识,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技术,从“电脑门外汉”到“行家能手”;努力学习相关种植和养殖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致富本领。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先做好,要求别人学的,自己先学好。曾是人民教师的他,常常说一句话:“要教好别人,自己得先学会、学懂、学透”。
规范运行,强化管理,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郎启福认为,远程教育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管好用好设备是基础是前提。为了确保远程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在严格遵守站点管理制度基础上,他结合农家书屋、党建图书角,进一步细化了管理及使用等有关规定。他组织召开支部委员会,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还有就是定期清点、检查设备,并作好记录,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转,一旦设备出现故障,他作为责任人第一时间联系都督乡管理员,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故障问题。郎启福对设备的管理、爱护,两年多从未出现过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的问题,正是这样工作作风确保了远教工作的正常开展。”
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助推社区科学发展
为了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参学率和满意率,真正把远程教育站点变成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及科普知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大课堂。郎启福挖空心思地想办法、出点子,都督乡是全市出名的烤烟生产大乡,种烟户户平收入超过5万元,然而地理条件受地理条件限制,社区50%的农户并未种植烤烟,也没有其他支柱产业,带着这个问题,在培训形式上,他采取“远教+公司+农户”的形式,即:每月组织农户学习两次远程教育;每季度联系公司进行一次技术指导。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社区形成了食用菌、生姜、辣椒等新兴产业,其中食用菌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生产规模达到100亩,年产值300万元,解决了20个剩余劳力就业问题;种植生姜52亩、辣椒150亩,平均每亩收入4000元左右,一共带动了46户农户生产,丰富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第四篇:远程教育学用标兵
远程教育学用标兵
—记千阳县草碧镇董坊村远程教育管理员倪鸿年
倪鸿年同志于2010年担任董坊村远程教育兼职管理员,如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以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成了他工作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调研,村级站点远程教育管理员不专业,远程教育工作滞后。面对这些情况,倪鸿年下定决心要把远教工作抓出水平、抓出成效,让远程教育成为强村富民的有效载体。两年多来,他结合实际,以远程教育为平台,通过不断探索,在“建、管、教、用”四个环节上狠下功夫,促进了远程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抓阵地,高标准建好农村远程教育终端站点
倪鸿年严格按照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规范的要求,在办公设备配置、室内布置等方面要逐步达到“四通五防五有”的标准,即通光、通风、通电、通电话,防火、防盗、防尘、防潮、防雷,有配套设备、有醒目标牌、有足够桌椅、有资料专柜、有完善制度等。场所安排“细”。有了阵地和基本设施,接下来就是场所的布置安排。对电视放置、音响设备位置等细节,他都一一安排到位。
二、重管理,严要求管好远教设备
加强远教设备管理是抓好远教工作的基础,他坚信“管理不到位,力气全白费”,他也正是在努力实现规范管理。一是在设备的安全管理上,制定了设备管理责任制,实行谁损坏谁赔偿,杜绝远教设备失守被盗、人为损坏等现象发生。二是信号管理上做到确保畅通。如遇站点设备、网络信号等
出现异常,他都会及时联系维修人员上门检修,并在维修工作结束后做好相关记录。
三、求实效,多形式用好农村远教资源
利用远教资源开展学用活动达到“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是农村远教工作取得实效的最终目的。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开展学用活动时,紧紧围绕如何让党员干部群众觉得“系统能用好用,内容丰富好看、学后管用实用”这个主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用活动。他还经常联系上级单位,争取各类电教片、文娱片等片源,选择群众感兴趣、喜欢看、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节目。二是开展经常性的远程教育活动。在节目上始终坚持播放电影、实用技术和文化娱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吸引农民朋友们坐下来、静下来、听进去,使他们从内心里觉得远程教育真的有意思,受益大,潜移默化地使他们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三是因材施教。为充分利用农村远教系统的应有优势,用好、用活远教资源,他根据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不同需求,对他们“划类分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确立不同的学习重点,开展个性化教学服务,因人施教,按需施教,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口味”来“点菜”,由管理员“主厨”,进行“面对面”指导、“菜单式”培训,从而极大地调动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自觉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学有所选、学有所用、用有所获,最大限度地提高终端站点的利用率。
四是注重学用结合。针对农民需求量大的养殖、种植技术,利用互联网为村民寻找所需的技术和资源,切实满足村民的需求。
两年多来,他通过不断的创新形式,提高自身能力,丰
富学习内容,实现了远教知识全覆盖,让董坊村的远程教育工作全面推进,也让不少的党员群众通过远程教育找到了发家致富的本领。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通过远程教育致富的党员群众约有20余人,增加群众收入30余万元以上,而且远程教育中的文化知识和文明新风也普及了千家万户。远程教育越来越成为党员群众生产生活离不开的好帮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器。
第五篇:远程教育学用标兵申报材料
远程教育学用标兵申报材料
一、学理论,提高知识水平。
党建理论知识是党员远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广大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汪光时总是按时地跟随远程教育课件认真学习,并且认真思考理论与实际工作的联系点,从而更加深刻地领会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方针。通过几年来认真的学习,汪光时的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可以配合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学、转、促、保、争”活动的开展,对全村党员进行学习指导;还可以用这些理论解决身边百姓遇到的一些政策难题或者是对村干部的矛盾误会,实现了村级事务管理的科学化,实现了黄集村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学技术,带富一方乡亲。
在进行远程教育学习时,汪光时特别将种植、养殖、苗木等实用技术作为了重点,并且对适宜在本村实施的种植技术详细做笔记,业余时间亲自进行试验。正是通过远程教育实用技术学习,汪光时掌握了香樟、桂花、银杏等多种苗木种植技术。他自己率先承包三亩土地种上了香樟树、桂花树等各种苗木共千余株。同时,他还倡议群众承包荒地荒山发展苗木种植。当时,群众议论纷纷,认为苗木种植投资高,风险大,很难成功;尤其没有技术,缺少资金,担心销路,不敢大胆地干。汪光时诚恳的对群众说道:“任何新生事物,没有经过尝试,就不能说我们不行。我是村干部,这次我带头种,你们要是有顾虑,可以跟着我干,我尽全力帮助大家解决技术、资金、市场方面的问题,把这件事情办成功,为大家找到一条脱贫致富路子”。说干就干,他把所有承包的荒山荒地都种上了经济林。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黄集村部分群众也参与进来,建立了黄集村苗木培育种植基地。苗木种植给他带来了很好的效益,为其每年增收近5万元,种植户每年创收约6000元。
三、学先进,争创标兵典型。
党员远程教育收录了许多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汪光时将其作为在全村党员中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现实榜样将以学习。他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与先进对照寻找差距,客观定位,树立目标,全力争创。正是在这样一种精神的感召下,他率先学会了计算机办公文档的操作使用,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成为了全村干部使用电脑办公的第一人。他致力于服务群众,服务村级发展,带领村民委奋战在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平安村镇建设的第一线。黄集村连续两年被评为“平安乡村”,“创优基石工程先进党组织”等。他自己也获得了上级党委的认可,先后镇党委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汪光时的先进事迹表既表明了远程教育对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知识水平、带富能力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更表明了只有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发挥出更加巨大的作用。他勤奋学习、活学活用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