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监管在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探索运用研究(共五篇)

时间:2019-05-13 15:5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功能性监管在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探索运用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功能性监管在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探索运用研究》。

第一篇:功能性监管在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探索运用研究

功能性监管在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探索运用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深度快速发展,其社??的负外部性效应逐步显现扩散,传统监管体制在规制互联网金融发展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功能性监管的独特优势以及在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为促进互联网金融稳健规范发展、维护保持互联网金融创新活力提供了一剂良方。

关键词:功能性监管;互联网金融;稳健发展;创新活力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11)-0080-04

近年来,随着移动信息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互联网金融领域创新层次和普及深度不断深化拓展,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优化提升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丰富拓展了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对普惠金融服务的获得感,但随之而来的P2P公司倒闭潮,股权众筹欺诈问题,校园贷跳楼、裸贷等恶性事件也让互联网金融备受质疑,如何在深化创新与坚守底线之间实现优化平衡,是推动互联网金融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本文根据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视行为监管”的思路,试通过探索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强化功能监管运用的有效方法和模式,以更好地推动互联网金融在减少负能量前提下实现稳健最优发展。

一、功能性金融监管理论及特点

功能性金融监管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默顿1993年最先提出(在《功能视角下的金融体系运营与监管》一书中提出并阐释),他认为金融监管最重要的目标是保证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持续的促进作用和最优化实现资源的跨地域和时间配置,这是金融监管效率体现的根本所在。据此,他提出功能性金融监管的概念。所谓功能性金融监管是指依据金融体系基本功能而设计的监管,较之机构性监管,它能够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协调、且更有连续性和一致性,其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功能性金融监管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最有效率地实现金融体系基本功能的制度结构上,其目标是促进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构成与形式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必要的变化,而不是试图保护和维持现有的制度结构,因而功能性监管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可预见性。二是由于金融体系、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很少发生变化,使得据此设计的监管体制与监管规则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因而功能性监管能够更好地适应金融业在今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三是功能性监管强调的是跨产品、跨行业、跨市场的监管,并按照各监管部门最熟知的经济功能分配监管权限,因而能大大减少监管职能的冲突、交叉重叠和监管盲区,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防范在机构性监管体制下金融机构常见的“监管套利”行为,提高监管效率。

二、互联网金融加强功能性金融监管的内在机理

(一)传统机构性监管难以有效规制互联网金融活动。传统意义上的机构监管是直接把相关金融机构列为监管对象所形成的监管框架,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基本由对应金融监管部门职权来界定,不同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对相关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限制(或审批)能够比较直接顺畅地要求金融机构的各项经营行为符合监管部门的意图和政策要求;但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打破了原有只能由传统金融机构从事的金融业务界限,从事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各类市场主体得到了极大扩展,既有传统金融机构,也有第三方支付机构,更多地参与主体则是一些互联网技术企业或是金融中介公司,很难简单地以机构分类监管划定监管范围及职责权限,传统监管模式难以覆盖到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各个环节,易导致出现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现象,同时也使从事相同(或基本相同)业务的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在客观上要求金融监管按照金融功能定位,给进入金融市场的各类参与者以充分的市场选择权,使他们既分享金融市场带来的各种收益,又承担相关的投资运作风险,从而确保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

(二)传统机构性监管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深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不竭动力来自于其持续不断地创新,金融创新的本质在于促进不同类型的金融活动实现融合统筹发展,实现金融交易效率和质量最优化。在传统机构性监管模式背景下,监管部门把主要精力聚焦在已设定的职能边界内对相关金融机构实施微观监管,受职责和专业技术等因素制约影响,不同监管部门主观上会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或者禁止金融机构开展跨行业、跨领域经营来维护本行业金融运行安全,进而形成了不同行业的监管壁垒,监管壁垒的存在对金融创新的效率会产生迟滞和阻碍作用,不利于营造形成深化金融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同时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论是金融产品还是金融运作都呈现出愈加复杂的趋势,每种新的金融产品常常是多种金融机制的复合产物,每种新的金融运作也常常综合运用了多种金融机制,综合化多元性已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持续性和金融产品的综合化在客观上要求监管部门按照功能性监管规则,把监管重心从简单地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并重,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并举转变,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完善功能性监管体制以实现对金融创新产品的有效监管上,为金融创新深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传统机构性监管难以防范和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强化金融监管的主要目标就是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是高风险性金融与涉众性互联网结合的新兴事物,这让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金融更具涉众性风险,风险面更广,传染性更强,其表现出四个显著风险特征(即“长尾”特征):一是互联网金融服务人群的金融知识、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相对欠缺,属于金融领域的弱势群体,容易遭受误导、欺诈等不公正待遇;二是互联网投资金额小而分散,作为个体投入精力监督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成本远高于收益,所以“搭便车”问题更加突出,从而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市场纪律更容易失效;三是个体非理性和集体非理性更容易出现;四是一旦互联网金融出现风险,从涉及人数上衡量(涉及金额可能不大),但易于跨行业、跨市场、跨机构传染,形成连锁风险效应,极易诱发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危机,对社会造成的负外部性大。在传统机构性监管模式背景下,监管部门更多地是关注职责范围内的行业风险,对于跨行业、跨领域、涉及面大的交叉金融产品风险监测及防范能力和经验不足,加之缺少协同处置金融危机的监管联动机制,很难阻断风险扩散传染的渠道,应对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能力明显不足。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可控性在客观上要求按照功能性监管规则,建立责任清晰、协调高效的监管合作机制,构建复杂金融环境下的金融危机协同处置机制,努力在维护好互联网金融市场活力和做好风险控制之间实现平衡。

三、国际功能性监管与互联网监管经?借鉴

(一)国外功能性监管主要模式。统一监管型。即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无论是审慎监管还是业务监管,都由一个机构负责。如英国在上世纪90年代设立的金融服务局(FIA)就是由原来的银行监管部门、证券投资委员会和其他金融自律组织合并成立的。在这种监管体制下,每一种金融业务都由FIA下的部门负责,对有争议的业务则由FIA负责。目前实行这种模式的还有日本、韩国等国家。

牵头监管型。这种监管体制是在分业监管的基础上,建立及时磋商协调机制,相互交换信息,为防止监管机构之间的扯皮推诿,特指定一个监管机构为牵头机构,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分业监管体制下存在的监管真空和业务交叉问题。其典型代表是法国。

伞形监管。这是美国自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后,在改进原有分业监管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监管模式。根据该法规定,由美联储(FRB)继续作为综合管制的上级机构,对金融控股公司实行监管,另外由货币监理署(OCC)等银行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州保险厅分别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分业监管;另外,FRB 对金融控股公司集团整体实行监管,必要时对银行、证券、保险等公司的限制监督行使裁决权。

(二)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主要经验。1.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美国对第三方支付实行功能性监管,无专门针对第三方网络支付的法律法规,仅将其视为传统支付服务的延伸,在监管体制上实行联邦和州分管制,联邦层面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负责监管,而各州监管部门可在不违背本州上位法基础上,对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做出规定;在平台沉淀资金管理方面,明确将平台沉淀资金定义为负债,必须存放于 FDIC 在商业银行开立的无息账户中,产生的利息用于支付保险费(巴曙松和杨彪,2012)。欧盟则对第三方支付实行机构监管,欧盟明确要求电子支付服务商必须是银行,如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只有取得与银行机构有关的牌照后方可开展第三方支付服务,并明确将第三方支付平台界定为金融类企业;在沉淀资金管理方面,欧盟明确要求第三方支付平台将沉淀资金存放于其在中央银行开设的专门账户中,不得挪做他用。如法国就由法国金融审慎监管局(ACPR)进行监管(温信祥和叶晓璐,2014)。

2.对 P2P 网络信贷的监管。美国将 P2P 网络信贷纳入证券业监管,强调其市场准入和信息披露,比较严苛,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要求 P2P平台必须在 SEC 和各州证券监管部门进行双重注册,SEC 同时要求P2P平台必须注册成为证券经纪商(Dealer),在注册文件中载明平台的运营模式、经营现状、潜在风险、管理团队的薪酬、公司财务等信息,并向SEC 提交每天的贷款列表,持续披露贷款细节和风险揭示。英国和韩国对P2P 网络信贷的监管比较宽松,英国更多强调通过P2P金融委员会进行行业自律,主要通过《消费者信贷法》侧重对借贷双方行为的合规性审查(如要求借贷双方要履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对P2P平台的规制较少,仅要求其申领信贷牌照,且无最低资本金要求(张芬和吴江,2013)。韩国则利用既有法律,如《电子商业基本法》、《电信法》、《公平显示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鼓励包括 P2P 在内的电子商务发展,并将 P2P平台视为网络电商里的中介电商进行监管,实行有限的信息披露(吕祚成,2013)。

3.对股权众筹融资的监管。美国法律认定的众筹融资包括捐助模式(Donation)、回报和预售模式(Reward and Prepurchase)、P2P 模式、股权模式(Equity)(Bradford,2012)等。其中值得借鉴的是对股权众筹的监管,美国2012 年通过的《初创企业扶持法案》,承认了股权众筹的合法性,并定义了一个新的网上小额发行融资交易的中介机构――集资门户(Funding Portal),对股权众筹中介的资格和行为限制做出了明确规定。随后SEC 于2013 年10 月23 日发布了关于众筹融资的指导规则(Proposed Rules),就众筹企业的年度可融资总额、投资者的年度可投资额、众筹企业的信息披露、众筹融资平台的行为规范等,进一步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力求在资本形成与投资者保护之间达成合理的平衡。

4.对互联网货币的监管。由于互联网货币法律地位不确定,交易平台比较脆弱,与庞氏骗局相似,因此各国多对以比特币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的合法性持审慎态度。德国承认比特币合法地位,将其归为“货币单位”和“私人资金”;而法国央行则于2013 年12 月6 日发表对比特币的备忘录,认为比特币不是合法货币,具有高投机性,可能为洗钱等非法活动提供便利,要求对比特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平台进行监管(温信祥和叶晓璐,2014);美联储表示没有把比特币看作一种货币,美国财政部下属的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ancial Crime Enforcement Network)则在其发布的《关于个人申请、交换和使用虚拟货币的规定》中,将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纳入反洗钱监管范围(王刚和冯志勇,2013)。

从国际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比较分析看,各国多是基于自己的国情和市场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监管路径,但其中的“把互联网金融纳入法治轨道、容忍互联网金融创新、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立法应正视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等监管经验,对我国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具有很强地借鉴意义。

四、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强化功能性监管措施的思路

2015年央行、工信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十部委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随后“一行三会”围绕各自职责也先后出台了互联网金融监管实施细则,初步构建了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总体框架。坚持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相结合,充分借鉴国际监管先进实践经验,根据功能性监管理论,综合发挥专业性监管机构与行业自律协会合力规制作用,统筹运用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穿透性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等多种监管手段,动态分类对互联网金融活动实施差异化管理,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相互支撑,持续促进互联网金融稳健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一是明确法律职责。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性质和地法律位,对其组织形式、资格条件、经营模式、风险防范和监督管理等作出规范;改进完善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监管机制,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许可设立、业务运作、资金存放与汇划以及网站的日常管理等实施全面监管。二是强化监管协调。在金融稳定委员会工作框架下进一步强化“一行三会”的监管协调,协调各监管机构以实现宏观审慎管理目标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主线,确定一个相对统一的监管总体目标原则,并以目标原则为基线分别制定对互联网金融的具体监管措施。三是强化市场准入和运营监管。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准入应以审批制为主、备案制为辅,监管部门在划定红线基础上为金融创新预留空间,通过市场竞争洗牌,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行业准入门槛;在市场运营监管中考虑到互联网金融产品之间差异性较大,建议根据平台规模、产品性质、业务类型实施分类监管,发放不同的牌照建立差异化监管标准。四是发挥互联网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尽快研究制定涵盖各类互联网金融活动的行业标准和规范,通过市场规则和行业自律,实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自我净化。

(二)进一步健全全面动态的监管调整机制。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孕育着无限创新活力的新兴产业,其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和监管机制的适时跟进,只有适时根据产品演进、态势变化对监管机制进行调整才能保证互联网金融的稳健持续发展。动态监管调整机制首先要从调整监管主体责任出发,对新产生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金融运行流程要定期更新到各监管主体的责任清单中,确保新业务运行各个环节全部纳入监管视野范围内;其次监管机构要实时研究互联网金融的新动态、新趋势,及时发现和识别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及早采取对应监管措施做好风险防范预警工作;此外还要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及时吸取国外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上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提前防范未预见的互联网金融问题。

(三)突出有差别化地分类行为监管措施。互联网金融企业经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各监管机构必须针对不同业务的经营特点实施各有侧重地行为监管。笔者依据功能性监管理论,按照“内容重于形式”的原?t,把现有互联网金融活动暂划分为中介服务类、证券服务类、资产管理类、贷款类、银行存贷款类五种形式,具体行为监管措施建议见下表:

(四)持续深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一是监管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应主动履行金融消费者教育职责,运用各种媒介载体持续深化对相关金融知识的普及宣讲,不断提高消费者的金融素养;二是探索建立互联网金融顾问制度,采取政府补贴方式维持其运行,指定由其向消费者提供专业咨询,减少消费者的盲从行为;三是建立快捷高效低成本的互联网金融纠纷处理机制,除了传统的政府投诉处理机构、行政调解、行业协会处理机构、法院诉讼之外,可借鉴国外经验设立金融督察员机制和线上仲裁制度,把仲裁服务嵌入到互联网金融交易流程之中,通过政府资金支持、担保、保险、保证金先行赔付、公布交易纠纷经营者排行榜等方式,确保仲裁结果得以快速执行;四是引入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冷静期制度,明确冷静期的期限和消费者任意撤销次数,让金融消费者免受因非理性情绪而遭受到的不必要损害。

参考文献

[1]齐亚莉,伍军.功能性监管: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4):51-55.[2]彭惠,张明雪.融资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分类监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5-24.[3]李有星,陈飞,金幼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35-39.[4]魏鹏.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2014,(7):44-49.[5]尹海员,王盼盼.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及体系构建[A].财经科学.2015,(9):65-68.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supervision in the

field of Internet finance in China

LIU GUANG

(Jinchang Municipal Sub-branch PBC,Jinchang Gan Su,737100)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ial depth,the social negative externality effect appeared gradually spread,the traditional regulatory system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Internet the co-action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functional reg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successful experience,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inancial robust specification,maintenance,keeping the Internet financial innovation provides a welcome antidote.Keywords: functional supervision,Internet finance,sound development,innovation and vitality

第二篇:互联网金融主要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主要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

摘 要: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有力推进了我国传统金融业的改革,但也对风险防控、金融稳定、监管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常态下,如何应对挑战,做到既能充分包容创新又能确保风险防控到位,亟需加强研究。本文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风险以及当前的管理政策,提出强化互联网风险防控、创新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防控 对策 研究

一、国内互联网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呈蓬勃发展态势。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9.22万亿元,P2P 市场规模约1000亿元,众筹市场规模约100亿元,网络小贷市场规模约5000亿元,基金销售约6000亿元,金融机构创新约1000亿元,财富管理约100亿元。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与其独特的优势密不可分,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方式更加先进,能为客户提供更自主灵活和方便快捷的金融体验。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风险

(一)对互联网金融本质认识不清导致投资者风险意识薄弱。

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传统金融的功能和本质,创新之处在于创造了新的业务技术、交易渠道和方式,主要功能仍是资金融通、价格发现、支付清算等方面,没有超越现有金融体系范畴。这也说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同样会具有较大风险,甚至面临的局部风险远大于传统金融。比如,“余额宝”等产品直接将收益冠以活期储蓄的若干倍,忽视了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特征。再如,人人贷(P2P)型网上借贷机构向企业发放贷款的行为缺乏足够贷后管理和风险防控措施,导致一部分网贷企业因为不良贷款不断积累或突发贷款损失而无法正常运营。然而,由于没有认清互联网金融本质,很多投资者把互联网金融当作“救命稻草”,一旦互联网金融局部风险扩大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

(二)混业经营加大分业监管风险。

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业务普遍具有跨行业、跨部门、业务交叉性强等特征,形成了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深度融合和交叉的模式。在目前分业监管格局下,对于涉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多方面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具体谁来监管、如何监管以及工信部、公安部等其他相关部门如何协调配合,已成为现有监管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跨部门监管协调机制尚不成熟、部门间职能不清等方面问题,导致互联网金融业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领域与灰色地带。如处理不当,既有可能影响金融创新,也有可能

带来监管套利,影响金融秩序稳定。

(三)技术漏洞和信用缺失风险。

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为平台,相应的互联网技术和信用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首先,互联网技术风险依然存在。一是由于互联网传输故障、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等因素,互联网金融交易面临网络瘫痪的技术风险。二是互联网相关技术障碍问题。既有互联网技术解决方案风险,也有互联网技术支持风险。其次,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客户身份认定问题。客户在身份认定上采取非实名制,且缺少对于客户信息安全的保护机制。二是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虚拟化程度高,真实性不易考察验证。三是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增加反洗钱的难度。

(四)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具有一般市场风险的同时还具有特殊市场风险。一是期限错配风险。“余额宝”、“理财通”等产品账户是短期的、甚至即时的,而其投资的货币市场基金却是较长时期的,资产与负债之间存在严重错配。二是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能投资到房地产、私募基金等具有相对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一旦遇到投资者大量同时撤资,管理方很难提供即时流动性。三是信用风险。由于P2P 等网上借贷机构缺乏信用担保、违约处置和资本金约束等信用担保要素,风

险防控机制和措施缺失,一旦发生违约等情况,风险也较大。

(五)互联网金融风险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已对传统银行业产生一定程度冲击,加剧银行间竞相抬升利率,并改变负债结构。在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竞争中,银行业面临存款被分流、利差空间被压缩的风险。一些银行开始竞相通过上浮存款利率以及调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争夺客户资金。同时,银行活期和定期存款被金融产品分流后,个人存款减少,企业和同业存款增加,导致银行负债结构改变。此外,互联网金融创新对货币市场也有负面影响。

三、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传统金融业的改革,但是互联网金融蕴含的风险较传统金融更为复杂,对于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监管涉及面广、监管主体多,既包括工信部、公安部等,也包括一行三会等。

(一)网上银行。

2005年11月,在总结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与监管历程、借鉴国际电子银行监管经验的基础上,银监会制定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电子银行业务的申请与变更、风险管理、数据交换与转移管理、业务外包管理、跨境业务活动管理、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细则。此外,为了推动电子银行系统的安全建设工作,银监会还发

布了《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2007年,银监会引发《关于做好网上银行风险管理和服务的通知》,促进网上银行健康持续发展,积极防范针对网上银行的不法活动,维护商业银行和客户权益。

(二)网上证券。

2012年5月18日证监会审议通过的《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中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之间建立双向回拨机制,根据申购情况调整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的比例。在证

券委托方面,2000年3月,证监会制定了《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对证券网上委托的业务规范、技术规范、信息披露、资格申请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为网上委托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同年4月,证监会依据此办法制定《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业务核准程序》。

(三)网上保险。

2011年4月,为促进互联网保险业务规范健康有序发展,防范网络保险欺诈风险,切实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保监会起草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针对互联网保险业务开展的资质条件、经营规则、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同年9月,保监会印发《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对互联网销售保险的准入门槛、经营规则以

及信息披露做出了规定,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四)网络支付。

2005年10月,为规范电子支付业务,防范支付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维护银行及其客户在电子支付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促进电子支付业务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明确将电子支付业务纳入监管范畴。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依据办法和细则向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机构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2011~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及《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在征集社会公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出台对应管理办法,逐步构建起网络支付监管体系。

(五)网络借贷。

目前,在国内成立一家经营性网络借贷平台一般需要三个步骤:第一,获得由工商行政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第二,向通信管理有关部门申请并获得《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第三,向工商行政机关申请增加“互联网信息服务”经营范围,并办理相应的经营性网站备案,这一过程并不需

要金融监管部门的介入。而且,我国尚未出台民间借贷相关法律法规,网络借贷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2011年8月,银监会印发了《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警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与P2P 网络借贷平台之间建立防火墙,防止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体系蔓延。2013年11月,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中国第一部民间借贷的地方性法规,旨在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活动健康发展,防范和化解民间融资风险,促进民间融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六)金融搜索

金融搜索作为金融产品的搜索比价平台,满足了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对于金融产品“货比三家”的需求。由于金融搜索平台只是充当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自身并不参与金融产品供求双方的交易环节,目前并没有相关政策对其进行监管。

(七)网络金融超市

网络金融超市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产品与一站式金融服务。目前,在市场准入方面,监管部门已出台相关政策,如2012年12月,证监会公布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但是在具体管理措

施方面,现行监管政策仍留有空白。

四、强化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监管的建议

(一)全面认识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力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

为了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支持新业态发展,应鼓励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创新工具和方式。一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产生了一定风险,部分原因是监管措施滞后于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同时也说明互联网金融产品需要规范,并通过设计相应制度和出台相关政策防止出现互联网金融过度发展冲击传统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二)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监管体系。

1.要防范法律制度风险。应构建多层次互联网相关法律监管体系,既要修补现有法律法规漏洞,又要根据新变化制定专门规范规则,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坚持依法行政,减少政策变动随意性,并强化对监管者和监管措施的硬约束。

2.建立健全综合监管框架,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共同提高监管效率。一是继续加强沟通协调机制建设,确保提高银行、证券、保险、工信等相关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性,既要避免业务过多交叉,又要避免出现真空领域或灰色地带。二是采取机构监管和业务监管并重的模式,既重视机构监管,也重视业务监管。三是处理好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的关系,监管部门履行他律性监管,行业协会要形成自律。四是督促互联网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内控机制,并进行稳健合规经营。

3.采取适度审慎原则,处理好创新、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一是放宽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明确业务范围,通过设定特定交易条件强化监管来保证交易安全。探索国内互联网金融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真正实现“非禁即入”。同时,从资本充足金、内部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合理确定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二是对业务规模较小、处于成长阶段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可按相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相关政策支持。三是在考虑互联网金融业务合规性和潜在风险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创新加以引导。

(三)完善配套措施,营造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继续扩大、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壮大,应通过制度创新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

是加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平台,并加强投资者与管理方相互监督、良性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二是完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税收征管,互联网金融交易符合现行税收制度规定,应按规定纳税,研究完善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征管方式。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相关国家和国际机

构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上的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学习先进技术,完善监管框架、提高监管能力。

第三篇:互联网金融主要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主要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

摘 要: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有力推进了我国传统金融业的改革,但也对风险防控、金融稳定、监管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常态下,如何应对挑战,做到既能充分包容创新又能确保风险防控到位,亟需加强研究。本文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风险以及当前的管理政策,提出强化互联网风险防控、创新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防控

对策

研究

一、国内互联网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呈蓬勃发展态势。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9.22万亿元,P2P市场规模约1000亿元,众筹市场规模约100亿元,网络小贷市场规模约5000亿元,基金销售约6000亿元,金融机构创新约1000亿元,财富管理约100亿元。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与其独特的优势密不可分,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方式更加先进,能为客户提供更自主灵活和方便快捷的金融体验。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风险

(一)对互联网金融本质认识不清导致投资者风险意识薄弱。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传统金融的功能和本质,创新之处在于创造了新的业务技术、交易渠道和方式,主要功能仍是资金融通、价格发现、支付清算等方面,没有超越现有金融体系范畴。这也说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同样会具有较大风险,甚至面临的局部风险远大于传统金融。比如,“余额宝”等产品直接将收益冠以活期储蓄的若干倍,忽视了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特征。再如,人人贷(P2P)型网上借贷机构向企业发放贷款的行为缺乏足够贷后管理和风险防控措施,导致一部分网贷企业因为不良贷款不断积累或突发贷款损失而无法正常运营。然而,由于没有认清互联网金融本质,很多投资者把互联网金融当作“救命稻草”,一旦互联网金融局部风险扩大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

(二)混业经营加大分业监管风险。

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业务普遍具有跨行业、跨部门、业务交叉性强等特征,形成了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深度融合和交叉的模式。在目前分业监管格局下,对于涉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多方面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具体谁来监管、如何监管以及工信部、公安部等其他相关部门如何协调配合,已成为现有监管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跨部门监管协调机制尚不成熟、部门间职能不清等方面问题,导致互联网金融业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领域与灰色地带。如处理不当,既有可能影响金融创新,也有可能带来监管套利,影响金融秩序稳定。

(三)技术漏洞和信用缺失风险。

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为平台,相应的互联网技术和信用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首先,互联网技术风险依然存在。一是由于互联网传输故障、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等因素,互联网金融交易面临网络瘫痪的技术风险。二是互联网相关技术障碍问题。既有互联网技术解决方案风险,也有互联网技术支持风险。其次,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客户身份认定问题。客户在身份认定上采取非实名制,且缺少对于客户信息安全的保护机制。二是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虚拟化程度高,真实性不易考察验证。三是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增加反洗钱的难度。

(四)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具有一般市场风险的同时还具有特殊市场风险。一是期限错配风险。“余额宝”、“理财通”等产品账户是短期的、甚至即时的,而其投资的货币市场基金却是较长时期的,资产与负债之间存在严重错配。二是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能投资到房地产、私募基金等具有相对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一旦遇到投资者大量同时撤资,管理方很难提供即时流动性。三是信用风险。由于P2P等网上借贷机构缺乏信用担保、违约处置和资本金约束等信用担保要素,风险防控机制和措施缺失,一旦发生违约等情况,风险也较大。

(五)互联网金融风险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已对传统银行业产生一定程度冲击,加剧银行间竞相抬升利率,并改变负债结构。在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竞争中,银行业面临存款被分流、利差空间被压缩的风险。一些银行开始竞相通过上浮存款利率以及调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争夺客户资金。同时,银行活期和定期存款被金融产品分流后,个人存款减少,企业和同业存款增加,导致银行负债结构改变。此外,互联网金融创新对货币市场也有负面影响。

三、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传统金融业的改革,但是互联网金融蕴含的风险较传统金融更为复杂,对于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监管涉及面广、监管主体多,既包括工信部、公安部等,也包括一行三会等。

(一)网上银行。

2005年11月,在总结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与监管历程、借鉴国际电子银行监管经验的基础上,银监会制定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电子银行业务的申请与变更、风险管理、数据交换与转移管理、业务外包管理、跨境业务活动管理、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细则。此外,为了推动电子银行系统的安全建设工作,银监会还发布了《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2007年,银监会引发《关于做好网上银行风险管理和服务的通知》,促进网上银行健康持续发展,积极防范针对网上银行的不法活动,维护商业银行和客户权益。

(二)网上证券。

2012年5月18日证监会审议通过的《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中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之间建立双向回拨机制,根据申购情况调整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的比例。在证券委托方面,2000年3月,证监会制定了《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对证券网上委托的业务规范、技术规范、信息披露、资格申请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为网上委托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同年4月,证监会依据此办法制定《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业务核准程序》。

(三)网上保险。

2011年4月,为促进互联网保险业务规范健康有序发展,防范网络保险欺诈风险,切实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保监会起草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针对互联网保险业务开展的资质条件、经营规则、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同年9月,保监会印发《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对互联网销售保险的准入门槛、经营规则以及信息披露做出了规定,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四)网络支付。

2005年10月,为规范电子支付业务,防范支付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维护银行及其客户在电子支付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促进电子支付业务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明确将电子支付业务纳入监管范畴。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依据办法和细则向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机构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2011~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及《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在征集社会公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出台对应管理办法,逐步构建起网络支付监管体系。

(五)网络借贷。

目前,在国内成立一家经营性网络借贷平台一般需要三个步骤:第一,获得由工商行政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第二,向通信管理有关部门申请并获得《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第三,向工商行政机关申请增加“互联网信息服务”经营范围,并办理相应的经营性网站备案,这一过程并不需要金融监管部门的介入。而且,我国尚未出台民间借贷相关法律法规,网络借贷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2011年8月,银监会印发了《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警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与P2P网络借贷平台之间建立防火墙,防止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体系蔓延。2013年11月,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中国第一部民间借贷的地方性法规,旨在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活动健康发展,防范和化解民间融资风险,促进民间融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六)金融搜索

金融搜索作为金融产品的搜索比价平台,满足了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对于金融产品“货比三家”的需求。由于金融搜索平台只是充当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自身并不参与金融产品供求双方的交易环节,目前并没有相关政策对其进行监管。

(七)网络金融超市

网络金融超市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产品与一站式金融服务。目前,在市场准入方面,监管部门已出台相关政策,如2012年12月,证监会公布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但是在具体管理措施方面,现行监管政策仍留有空白。

四、强化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监管的建议

(一)全面认识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力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

为了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支持新业态发展,应鼓励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创新工具和方式。一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产生了一定风险,部分原因是监管措施滞后于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同时也说明互联网金融产品需要规范,并通过设计相应制度和出台相关政策防止出现互联网金融过度发展冲击传统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二)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监管体系。1.要防范法律制度风险。应构建多层次互联网相关法律监管体系,既要修补现有法律法规漏洞,又要根据新变化制定专门规范规则,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坚持依法行政,减少政策变动随意性,并强化对监管者和监管措施的硬约束。

2.建立健全综合监管框架,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共同提高监管效率。一是继续加强沟通协调机制建设,确保提高银行、证券、保险、工信等相关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性,既要避免业务过多交叉,又要避免出现真空领域或灰色地带。二是采取机构监管和业务监管并重的模式,既重视机构监管,也重视业务监管。三是处理好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的关系,监管部门履行他律性监管,行业协会要形成自律。四是督促互联网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内控机制,并进行稳健合规经营。

3.采取适度审慎原则,处理好创新、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一是放宽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明确业务范围,通过设定特定交易条件强化监管来保证交易安全。探索国内互联网金融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真正实现“非禁即入”。同时,从资本充足金、内部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合理确定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二是对业务规模较小、处于成长阶段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可按相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相关政策支持。三是在考虑互联网金融业务合规性和潜在风险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创新加以引导。

(三)完善配套措施,营造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继续扩大、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壮大,应通过制度创新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是加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平台,并加强投资者与管理方相互监督、良性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二是完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税收征管,互联网金融交易符合现行税收制度规定,应按规定纳税,研究完善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征管方式。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相关国家和国际机构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上的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学习先进技术,完善监管框架、提高监管能力。

第四篇: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探索和研究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探索和研究

【摘 要】 自普惠金融概念提出后,全球都在发展普惠金融,本文首先介绍了普惠金融的基本内涵,提出普惠金融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理解。接着介绍了普惠金融的特点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相应建议。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弱势群体 问题 建议

一、普惠金融的基本内涵

普惠金融英文名称是“inclusive finance ”,是联合国系统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提出的。基本含义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其中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重点服务对象。

普惠金融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

微观层面:主要包括穷人和低收入者等金融服务需求者和从民间借贷到商业银行以及位于中间的各种零售金融服务供给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共同构成了普惠金融的微观基础。

中观层面:一系列能使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更好地降低交易成本、扩大服务规模和提高服务质量的规则和基础的金融设施。包含了很多与金融服务相关的职业和活动,如专业业务网络、行业协会、评级机构、技术咨询服务等。

宏观层面: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机构,如金融监管机构,财政部等。

二、普惠金融的主要特点

(1)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大企业和富人已经拥有了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传统金融机构集中精力于这些财务状况清晰,信用状况良好且能给其带来丰厚的利润的大客户,而小微企业、农民、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由于财务信息缺乏,主体征信缺失,缺乏抵押担保物等往往得不到想要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目标是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所以目前得不到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农民、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是重点服务对象。(2)普惠金融不是慈善活动,注重商?I可持续性。普惠金融的重点仍是金融业务,金融具有趋利性,普惠金融是帮助贫困客户摆脱“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但它仍以盈利性为目标,不会无偿提供金融服务。(3)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普惠金融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政府会支持普惠金融满足更多群体的需求,同时普惠金融也要让供给方合理受益。(4)普惠金融不是普遍放贷。普惠金融在追求“普”的同时,也要兼顾“惠”。具体来说,放贷应该注意适当和有效。适当是以合适的成本把钱借给真正有需要的人,有效是借出去的钱和借出的时机真正能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三、普惠金融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一)金融服务覆盖不均衡,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排斥问题。我国普惠金融突出的问题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少,金融服务贫乏,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缺乏严重。虽然近年来,我国小额信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仍存在市场化程度不够,发展深度不足,商业性机构发展不到位,公益性机构发展政策缺乏等问题。金融服务覆盖不均衡,呈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大客户与小散客户”的二元结构特征,而这种二元结构充分反映了我国现有金融体系存在的结构性排斥问题,即越是需要金融支持的主体,获得金融服务反而越困难。

建议一: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突出普惠金融重点群体。明确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对其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服务对其覆盖。

(二)普惠金融在互联网时代突破数据信息壁垒的成本太高。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现有普惠金融服务的供给者(例如小额贷款公司)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库来辨别目标客户的风险状况从而确定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使得线上或者线下无担保无抵押的小额快速贷款成为现实。但在中国,个人银行账户信息是作为个人隐私被保护的,而通过这种互联网数据库突破数据信息壁垒的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透明,这存在着伦理方面的冲突,同时也需要解决相关法律的冲突。

建议二:积极寻找技术进步和隐私安全保护的平衡点,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三)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由于普惠金融的发展依赖大数据风控,也需要大数据支持的个人信贷数据库。但是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的规制,数据来源违法,数据污染,数据被滥用等问题会导致人人自危。此外个人破产法律保护缺位,暴力催收,诱骗贷款等非法行为会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阻碍普惠金融的发展。

建议三: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并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从事违法犯罪的行为。

(四)由于过去长期的金融服务缺失造成普惠金融目标群体观念陈旧。很多农民与低收入者只会在金融机构进行存取款,很少会选择通过贷款解决自己的资金需求,他们倾向于民间借贷,尤其是向亲朋好友借钱。这说明我国过去长期的金融服务缺失导致普惠金融目标群体依靠传统的社交关系网络关系“借钱”满足自己金融需求的意识较强烈,但通过正式渠道、使用现代金融手段的意识不强。这说明我国普惠金融整体建设仍然非常滞后。

建议四: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教育,增强低收入者利用现代金融的观念,同时加强落后地区现代金融服务的供给,满足其需求。

(五)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金融资本具有逐利性,而普惠性金融的发展需要政策扶持,如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那么低收入者,农民,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仍得不到所需的金融服务。2017 年 6 月,中国拥有金融服务机构数量为22.8万个,总量有所增长,但是金融服务网点的地区分布差异较为明显,均呈现出东部 > 西部 > 中部 > 东北的金融机构分布态势,并且东北地区机构和营业网点占比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地区。这说明普惠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建议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弱获得对象、造血型领域和公益性服务,促进普惠金融资金最大化集聚和利用。

【参考文献】

[1][3] 王茜.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6(08):101-104.[2] 刘思源.我国普惠金融面临的障碍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8(08):28-29.

第五篇:互联网金融借贷行业中大数据的运用研究

互联网金融借贷行业中大数据的运用

摘 要: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借贷是一种新型的民间借贷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迅速发展。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两面性的,网络时代信息的虚拟性、平台监管缺失、法律不完善等情况都影响着个人信息的安全。本文在大数据背景下,针对互联网中的借贷行业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完善网贷体系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金融;大数据;网贷行业

互联网时代,公众生活中的点滴都会被记载下来,然后每隔一段时间数据都会被整合分析,准确反映人们的生活喜好以及消费习惯、信用情况等等。大数据将这些信息归集,然后分析出这个时代的需要,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等。网络借贷品牌中最早崛起的是拍拍贷,它凭借了网络的发展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根据借款人注册时填写的联系电话、身份信息、收入情况等发布实时信息。大数据归集后,系统会自动分析其经济实力等,便于企业更好的发展与经营。

1.大数据与金融借贷行业

1.1 大数据的特点

大数据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多样性、高速性以及前沿性。当初大数据出现主要是电商为了方便统计商品的成交数量,而后根据成交率以及收益成本进行商品进货比例统计。在信息统计与操作的复杂过程中,因为会经历收藏、点击、对比等一系列的过程,所以信息非常容易被遗漏。而在当前便捷的互联网社会,社交软件的发展使得大数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交媒体将人们的个性特征以及消费行为、喜好等进行搜集,推动了网贷平台的发展,在复杂多样的大数据模式下减少了误差。大数据时代的高速性主要表现在对信息更新的需求上,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人们对于数据的实时需求更为普遍,比如关注客户端的时事热点。大数据的前沿性主要表现在技术领域与工业领域的结合,因为大数据的跨度大,此领域的研究需要广泛深度的数据累积。

1.2 网贷行业的发展现状

从2007年的拍拍贷诞生,到2009年的红岭创投崛起,再到现在网贷平台的纷繁复杂、平分秋色,网贷发展的如火如荼。在互联网模式中,借款人需要承担平台的违约风险,而投资人需要牢牢锁定平台的经营与发展。但由于投资者无法有效控制平台风险,所以很可能会爆发危机。近几年的互联网平台问题层出不穷,诈骗、清盘、停业等都是经常出现的问题,其中牵涉的金额庞大,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深思。

出书11年荐刊老编辑Q2315126918 专利申请论文斧正老师Q2966910228

2.大数据在网贷行业中的运用

2.1 信用征信

大数据在互联网领域应用广泛。企业借助大数据能够预测企业的发展与未来,通过大数据进行风险控制与分析。大数据中的信用征信可以从个体状况、社交网络、网络购物方面进行分析。其中个体状况涵盖着个人的姓名、银行卡信息、身份证号、住所、个人收入、工作信息、婚姻状况等。最早进行分析的网贷平台是拍拍贷,09年居民信息的开放提升了网贷的准确率,提升了交易规模。除了用户公开的信息,网贷平台还可要求借款人向平台提供相应的收入证明,确定还款人的还款能力,保证网贷平台的安全。从社交网络层面分析可以从微信、微博方面着手,记录粉丝的数量等。当前人们对于社交软件的依赖,使得更多的社交信息能够集合起来,使得网贷体系能够更好发展。

2.2 信贷审核

网贷平台在甄选出目标客户后,需要认真审核客户的申请,然后最终决定放多少额度。在大数据的影响下,各大网贷平台已经实现了审核的标准化,大数据下的风控成为可能。根据人们上网留下的痕迹,挖掘衍生的数据,将数据分成多中子科目,比如风险特征、用户偏好、用户属性等等。通过对用户的特征分析,风控平台构建好系统架构,借助模型构建贷款推荐等一系列产品。基于在互联网上的痕迹,大数据软件在分析后就能够得出专业性的数据,当然用户并不能看到信用报告,他们看到的只会是最后的额度以及期限等。

就阿里巴巴而言,阿里的小贷总额不良率远远低于传统的银行。在对目标客户甄别时,需要掌握好用户的动态情况。支付宝平台作为一种第三方软件及时控制了借款者的资金流向。阿里在分析每天的数据后,通过评估进行风险预警。对于那些有可能逾期的款项,会尽量避免更大的损失。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小贷能够使得客户详细了解平台盈利,客户若是违约会直接关闭其在天猫、淘宝的注册账号,客户的损失会超过贷款额。在这里面只要一出现逾期,系统就会开始自动的追款。最终阿里大数据会和央行系统连接,很有可能客户的逾期会在全国征信中显示,影响客户未来的信誉。

2.3 网贷公司的客户价值挖掘

信息的不透明与不对称是互联网行业频繁出现违约甚至欺诈现象的最主要原因,而大数据技术能够及时解决上述难点。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网贷公司自身构建数据系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成本的投入也不低。一些小型的网贷公司若想使用大数据可能还需要独辟蹊径,比如租用其他公司的系统掌握信息,分层控制。也可以由小贷公司出资,大公司提供大数据信息,保证信息真实安全。

从大数据的角度而言,对一些身份信息的分析能够帮助构建现有的客户群体数据库,分析出一群相似的人,然后有针对性的推荐合适的金融产品。当有了一定老客户的积累,借助于标签设定可以转化部分老客户,随后选择媒体平台投放,优化投放结果,降低获取客户的成本。

3.如何完善当前网络信贷体系

3.1 加强网络信贷中的隐私保护

隐私保护根据保护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位置保护、标识保护、连接关系保护等。针对大数据信息在立法中的空白应当引入一定的规范,可以从如下角度着手:首先,应增强违法成本,进行高额罚款与信息的曝光,降低违法者的信用等级。其次,平衡好个人信息的流通与保护。第三,在立法中应当限制各个平台的信息公开范围,保护客户的信息安全。

作为网贷借款用户,应当提升自我安全意识,对于网站的信息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明确信息的填写与审核,清理上网痕迹,注意保护私人信息,避免因为自身操作不正确而泄露信息,为保障个人安全可以设置密码保护,做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下载功能性监管在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探索运用研究(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功能性监管在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探索运用研究(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