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状况
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状况
调查报告
2011-8-28
郝科 2008110
08HND2班
胡少宏 20081105796 08HND2班
王威 2008110
08HND2班
郭东霞 20081105809 08HND2班
柴娜 2008110
08HND2班
目录
一、题目
二、概述 1 调查目的 2 调查对象与内容 3 调查的时间与地点 4 调查意义
三、调查方法 1 调查对象 2 资料收集方法
四、调查情况分析 牧区居民与城镇生活差距现状 造成牧区居民与城镇居民生活差距的原因 3 缩小城镇与牧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建议与对策
二、概述
一,调查目的
进入21世纪,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呈现出了不断扩大的趋势。虽然近年来盟委、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各项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使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仍然快于农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我们针对关注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建设和谐锡林郭勒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对象及内容
调查对象: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状况
内容:个人基本情况,日常消费状况,居住交通状况,医疗状况,生活状况自评五个方面。
三、时间及地点
2011年 8月1日——8月25日 在锡林郭勒盟东乌旗,西乌旗,阿旗,苏尼特左旗,兰旗,太卜寺旗六个旗县分别进行了考察。
四、调查意义
我们针对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水平进行了有效的考察与统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而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又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环节。我们对于数据的统计与解析对建设和谐锡林郭勒与改善农牧区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针对牧区居民,我们采用家庭上门访谈的方式与之进行交流。这样的调查方法比较客观真实。更能反映出居民的生活状况与消费水平,同时,也能赢得牧民的支持与信任。
二、资料搜集方法
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总共发放了60份问卷,有效收回60份。所有问卷均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有效回收率达100%。问卷分为五个部分:个人基本情况,日常消费情况,居住交通情况,医疗情况与生活状况自评。
除此之外,我们还采取了网上查阅资料,试点调查法,与文献收集法等多种资料搜集方法来补充说明一些基本的数据与信息。
四、调查情况分析
一、城镇与牧区居民生活差距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城镇居民收入情况。2011年全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419元,同比增长19.2%。收入水平是2010年的3.18。高于全区平均水平5688元,增速高于自治区0.6个百分点。工薪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为80.9%、6.7%、3.7%、8.7%,工薪收入仍然占主导地位。
2、牧民收入情况。2011年全盟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155元,同比增长11.8%,为2010年的3倍。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农牧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8.7%、50.3%、4.6%、6.4%,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逐年提高,牧民来自二、三产业所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0%。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居民收入差距从1990年以来,尽管个别年份出现短暂回落,但整体呈现拉大趋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41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15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达到2.85(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下同),绝对收入差距达到132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4个百分点。2010年与1990年相比:用收入比率衡量的城乡收入差距由1.96扩大到2.85;其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平均增速分别为18.3%和15.9%,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民收入,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平均每年增加710元。我盟2.85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率虽然比自治区的3.10低,但已经超出合理范围(国内外公认的合理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应为1.5至2之间),而且从趋势上看,仍有进一步加大的可能,因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农村人口转移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入城镇,由于这些农民大多没有固定职业,仅靠打工为生,收入不稳定,形成了城镇中一个相对贫困的阶层,这就增大了城镇低收入群体,使得城镇居民间原本较大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008年全旗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收入之比为5.3:1,到2010年拉大到6.3:1, 而居民的实际感觉可能会比这一统计结果更大。
(二)城镇与牧区居民消费差距
全盟城镇和农村消费市场商品零售总额分别由2001年的2.64亿元、2.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8.11亿元和11.8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4.4%、21.8%。200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分别达到14821元和5993元,较2007年分别增长9.8%、8.1%。增速基本接近,表明全盟农村生活消费市场近年来呈快速发展态势,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步缩小,这既是缘于社会产品的日益丰富和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更是缘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提高牧民生活水平带来的实惠。但总量相差却达到1.5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足城镇居民的五分之二,相当于城镇居民2002年的消费水平。从消费支出情况看,全旗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由2001年的4712元、1008元增加到2010
年的14821元和5993元。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79.6%下降到2010年的72.6%;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57.7%上升到2010年的83.8%,牧民生活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同时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另外,城乡消费支出结构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体现在消费层次上,城镇居民更加注重品质上的要求,吃讲营养,穿讲美观,用讲品牌,而农村居民则是首先改善基本居住条件和生存环境,有钱先盖房仍然是牧民传统消费模式。
二、牧区与城镇居民生活差距扩大的成因
城乡居民生活差距表现在诸多方面,但归根结底是由收入差距造成的,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消费水平决定供给水平,供给水平决定生活水平。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直接原因是农民收入相对于城镇增长较慢。制约城乡居民收入不能同步增长的原因,除农业效益比较低这一产业特性外,还有体制和政策等深层次的原因。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要素流动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关系有所改善。但是,由于
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依然向城市倾斜,城乡结构的失衡状态造成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从农牧业流向工业,从农村流向城市,城乡“剪刀差”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工业的发展,也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资产等要素带来的非劳动收入可能还会增加,这就使可以取得非劳动收入的群体(城镇高收入者)与贫困群体(牧区低收入者)收入差距出现继续扩大的趋势,这是原因之一。第二,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两个经济单元和两种发展水平,牧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城镇居民主要从事二、三产业,而第一产业由于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又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采取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劳动生产率低下,使牧民经营收入增长乏力。再加上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牧区只剩下中老年人和妇女,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积累效应更加明显,导致城市劳动力价值远高于农村劳动力价值。第三,城乡劳动力就业待遇差异也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城市劳动力就业相对稳定,有固定的工资和补贴,退休后还有社会统筹的退休金保障生活;而牧民就业则处于松散和放任状态,多数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移而不迁”,没有稳定的职业,收入不稳定。尽管这几年我盟牧民工资
性收入有了较大增加,但仍然只占总收入的约三分之一,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薪收入则占到80%左右。
(二)基础建设投资和社会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供应倾斜,是城乡生活差距拉大的现实因素
在市场配臵资源占主体的体制条件下,由于第一产业的弱质性,以及城镇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使流入农村的资金份额不断减少。就我盟而言,2007和2008年全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1%和0.8%,大量投资集中于城镇。在金融政策支持方面,现在的一些信贷政策给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带来的机会并不平等。牧民贷款相对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牧民的发展机会和增收空间。另外近年来物价的大幅上涨,增加了牧民的负担,直接影响到牧民的生活质量。相对而言,物价上涨对牧民生活所带来的压力远大于城镇居民。
(三)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众用品上的差别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生活差距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使城市建设越来越好,牧业发展进展缓慢。如果将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社会公共用品进行量化,那么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将达到四至五倍。在牧区,卫生资源短缺,医疗设备不尽人意,师资力量和
教学设备质量低且配备较差,牧区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城市而言功能较弱,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缩小城镇与牧区差距的对策建议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逆转。调整现有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农牧区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目标,为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 从现阶段经济发展需求看,准旗城乡经济发展关系日益密切,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向牧区拓展,需要牧区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的支持,而牧业经济的发展也急需工业现代化的支持,广大牧民更是需要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成果。首先,要科学统筹发展,突破影响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将城乡发展纳入统一规划,明确定位城市建设和牧区建设的相互补充作用,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城乡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第二,继续落实“以
工促牧,以城带乡”政策,加大工业生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与牧区经济发展相关的生产和企业实行优惠政策。统筹城乡资源配臵,搭建城乡共享的资源要素平台,加强城乡之间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第三,继续加大牧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加快牧区的城市化建设和农牧民的非农化、现代化转变,取消城乡户籍区别,建立生产要素自由流转机制,积极实现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通过牧区人口有序流入城市和城市建设向农村拓展,建立必要的牧民用工长效管理机制和劳动保障制度,实现工农平权,把农民变为产业工人,提高农牧民工资收入水平。此外,锡林郭勒盟城镇低收入阶层以进城牧民为主,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和保障力度,使牧民能进城、能留下、能稳定。第四,大力发展牧区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让牧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务工,既不误放牧,解决牧民的后顾之忧,又可以消除因牧民从业的不稳定而带来的收入不稳定,同时还可以带动农村消费市场繁荣发展。
(二)提升农牧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提高
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拉大,不是因为城镇居民收入过高,而是因为牧民收入较低。牧区经济的滞后发展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捷径。一要加大公共财政向牧区倾斜力度,让牧民享有更多政策性收入;二要坚定不移实施集中发展战略,继续推进农牧业规模化经营,把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和产业集中,把现代化的大型工商企业引入农业开发领域,用工业化理念办农业,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升生产效率,我旗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有益的探索,对增加农牧民收入成效显著。三要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产品价格,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牧民稳定增收。
(三)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按照我盟农牧业“三区”划分,找准突破口,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牧区基础建设投入,从水、电、路、讯、医、教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牧区社会事业,为牧区提供与城市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牧民日益增长的生产和消费需求,提高牧民生活质量,促进牧区社会全面进步。另外,要加快对牧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促其转变观念,提高素质,使牧区人口向城市转移具备相当于城市居民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素养,提升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第二篇:锡林郭勒盟禁牧区养老保险实施办法
锡林郭勒盟禁牧区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试行)(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盟农牧业局 盟财政局)
第一条 为解决禁牧区牧民的养老问题,保障其达到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办法的通知》(内政发[2009]86号)精神,结合我盟牧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本原则
(一)坚持从牧区实际出发,保障禁牧区牧民基本生活,筹资和待遇标准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
(二)既要与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制度相适应,又要保证禁牧区牧民生活水平不降低,以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办法》为基础,在享受待遇方面适当增加补贴。
(三)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牧民老年基本生活。
(四)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牧民,在享受当地养老金的基础上同时享受一定额度的禁牧区养老待遇补贴,不再从事畜牧业生产,所需资金由盟旗两级财政负担。
第三条 参保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禁牧区牧民,均可在户籍地参保。第四条 基金筹集
实行个人缴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参保牧民可自由选择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的任意一个档次,按年缴费,也可以超过500元的档次自愿选择多缴费,多缴多得。
对重度残疾人、低保户,政府按100元的标准筹集代缴养老保险费。
(一)集体补助。有条件的嘎查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嘎查村委会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二)政府补贴。政府对参保人员缴费及领取的基础养老金给予补贴,分别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政府对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参保人员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
(三)对参保人员缴费实行缴费补贴。缴费金额为100元的,补贴标准为30元;缴费金额为200元的,补贴标准为35元;缴费金额为300元的,补贴标准为40元;缴费金额为400元的,补贴标准为45元;缴费金额为500元及其以上的,补贴标准为50元。
第五条 建立个人账户
(一)旗县市区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规定负责为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员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员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分别记账。
(三)个人账户储存额每年暂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同期存款利率计息。
(四)参保人员跨统筹区域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全部转移。
(五)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只能用于参保人员年老时的养老,不得提前支取挪作他用。
(六)参保人员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
第六条 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
年满60周岁的禁牧区户籍的老年人,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
本办法实施后,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自愿选择缴费档次后,按年正常缴费,也可一次性缴纳15年的养老保险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年限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自愿选择缴费档次后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年限不少于15年。
第七条 养老保险待遇
(一)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对年满70至79周岁的另加10元,年满80周岁及以上的另加20元。对年满60周岁以上的禁牧区牧民,在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每月再增加300元的养老补助金。
(二)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自治区依据国家规定统一。
(三)执行本办法的禁牧地区的人员,如遇国家、自治区新农保政策调整,则相应执行国家、自治区的规定政策,但我盟的补贴政策仍然不变。
第八条 基金管理与监督
(一)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
(二)参照新农保制度开展养老保险的禁牧地区,政府补贴资金与禁牧补贴专项资金应该分账管理,盟旗两级财政应设专户,补贴资金按年转入专户,用于发放养老金的补贴。
(三)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加强社会监督。
(四)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和专项禁牧补贴资金的安全。
(五)开展禁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地区,社保经办机构和嘎查村委会每年对参保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九条 本办法凡涉及新农保政策未尽事宜,按自治区新农保政策规定执行。
第十条 本办法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关于中山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
《关于中山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
实践课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关于中山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
姓名:张芸莹
学号:01080209
班级:艺术系服装一班
完成日期:2009年9月1日
指导教师:邱实
前言:我身为一个中山人,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居民的生活状况,我利用暑期8月到9月的时间,在网上组织了一次《中山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并参考市政府的统计资料,写成这篇报告,此次调查人员为两人,分别:08届工商管理五班 欧阳晓东;08届艺术系服装一班 张芸莹。此次调查,证明了中山居民生活状态为较好水平。
主体:
一.中山市居民目前生活状况和与过去的对比(以2008年为例)
(1)收入消费与就业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408.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0.5%,总量继续居全省第五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3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50.63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513.56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60.8:36.1调整为3.1:60.4:36.5。全市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56106元,按全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8102美元,增长10.1%;户籍人口人均生产总值96612元,按全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13951美元,增长9.0%。民营经济增加值636.39亿元,增长12.0%,占全社会GDP的比重达45.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5%。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5%,消费品价格上涨7.0%。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呈现“五升三降”态势,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分别上涨14.3%、2.1%、2.4%、3.0%和3.8%;衣着、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6.7%、0.4%和0.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6%。
年末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01万个;城镇从业人员24.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0.9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
(2)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29个,营业性文艺表演团体13个,文化艺术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2个、镇区文化站24个。全年举办省级以上高雅文艺演出22场、群众文化活动5140场、营业性演出4800场。市、镇两级共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站22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开通模拟电视节目46套, 开通数字电视节目78套。全年出版报纸3945万份,图书馆总藏书量89.0万册。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93个,医院床位8258张,分别增长10.4%和12.6%。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2099人,增长20.6%。其中,执业医师3884人、执业助理
医师674人、注册护士4432人、检验人员479人,分别增长10.6%、39.0%、17.9%和20.7%。
2008年,成功承办中国国家队与黎巴嫩、叙利亚国家队的南非世界杯亚洲区外围赛的对抗赛、中国队与古巴女篮热身赛、全国武术套路(女子)锦标赛、全国第13届全国跆拳道冠军赛等体育赛事。全市492名运动健儿在25项省级以上体育竞赛中获金牌150枚、银牌120枚、铜牌122枚。
(3)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957元,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734元,增长15.1%。年末农村居民住房面积人均37.98平方米。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0元,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868元,增长8.4%。年末城镇居民住房建筑面积人均33.39平方米。全年城镇(不包括农户、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及个体户)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1696元,增长13.7%。
全市非农村参加各种社会保险共有460.12万人次,增加39.83万人次。其中,参加社会养老保险117.4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07.7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09.3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6.67万人,参加医疗保险118.93万人。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进,参保人数为53.20万人,增加9.73万人。参加城乡住院医疗保险人数为90.00万人,增加37.52万人。
全市社区服务设施数388个,其中城镇167个,农村221个。社会各项福利事业费12425万元,增长9.0%。其中,社会优抚事业费3528万元,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8605万元,自然灾害救济费292万元。全年社会困难救济人口40741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1852人,其中集中供养929人,分散供养923人;安排“四残”人员就业23人。全市共有9249户27126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镇7247人,农村19879人。全年全市发放低保金额3972万元,增长12.8%。
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3670宗,死亡362人,受伤3505人,直接经济损失2025.03万元,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6.2%、11.1%和18.8%,直接经济损失上升57.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5.23,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为
1.91,分别下降13.3%、16.1%和1.6%。
(4)人口、资源与环境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为251.09万人,城镇化水平86.14%,常住人口出生率
6.63‰,死亡率1.50‰,自然增长率5.13‰。公安户籍人口146.43万人,其中按居住地划分的非农人口为77.26万人。
全年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800个,增长11.4%;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本年投资额2.16亿元,下降45.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1%;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1.7%。
全年累计灰霾天气日数136天;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843.1小时,增长1.2%;全年平均降雨量2090.8毫米,增长 33.3%。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7个,增加5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65.4%,全市森林覆盖率16.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6%,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平方米。
年末全市水库蓄水总量4027万立方米,增加464万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47419.3万吨。其中,生活用水17471万吨,工业用水20730.3万吨;全市监测评价河长274.25公里,其中达标河长240.15公里,超标河长34.1公里;全市共监测14个水库,水质全部优良。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5)交通、邮电与旅游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713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95.17公里。全市机动车保有量61.93万辆,增长4.6%。其中,汽车保有量27.80万辆,增长12.4%。其中个人汽车22.32万辆,增长15.9%。全年货物周转量57.00亿吨公里,增长7.0%;旅客周转量70.29亿人公里,增长1.5%;港口货物吞吐量2756万吨,增长0.1%。
全年邮电通信业务总量158.92亿元,增长18.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94亿元,增长6.1%;电信业务总量155.98亿元,增长18.8%。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414.72万户,下降7.1%;本地电话用户167.89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89.84万户,下降5.1%;小灵通用户78.05万户,下降3.0%。全市国际互联网用户45.33万户,增长0.4%。
全年接待过夜海内外游客528.13万人次,增长3.5%。其中,国际游客65.18万人次,国内游客462.95万人次。旅游景点接待游客850.64万人次,增长10.1%;旅行社接待总游客259.22万人次,增长6.5%。组团国内游109.44万人次,增长3.6%;出境游16.17万人次,增长14.8%。全年旅游总收入97.23亿元,增长13.0%,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27亿美元,增长4.7%。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酒店41家,星级酒店客房数0.52万间,客房开房率58.8%。
(6)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33万人,增长3.4%;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4.42万人,增长3.4%;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学生3.39万人,增长2.1%;小学在校学生24.39万人,增长2.5%;幼儿园在园幼儿8.26万人,增长11.3%。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初中毛入学率分别为100%和106.8%,高中升学率达83.3%,普通高考录取率达8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1%。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中山小榄镇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全国首家镇一级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市现有14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新增1个;8个省级以上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新增2个。全市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0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64家,新增4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511家,新增21家;各级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68家,省级新增3家、市级新增28家。
全市有115个项目获得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立项;9个项目获得省科技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市级科技奖93项,其中科技重大贡献奖1人、产学研合作奖3项、科技进步奖89项;市级专利奖项目42项,其中专利金奖9项、专利优秀奖32项、优秀专利发明人1人。专利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全市专利申请6901件,增长7.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55件,增长89.4%;专利授权4342件,增长27.9%。
二.中山市居民生活主要问题
(1)经济发展问题
中山经济在经历了90年代中期国有经济改革的阵痛后,经济已有了明显的发展。但现在明显有些不明朗的因素。
1.中山经济的内源性经济明显不足。特别是以发展外贸经济为主的中山南部组团(中山北部内源经济好一些)。其镇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跟上当地经济的发展。
2.中山的经济虽然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对于中山城镇化水平不高的镇区来说,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供。
3.中山经济整体来说,都是以轻工业,劳动密集性产业为主。在长远来说,这对于提高中山的竞争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不利。
(2)农民增收难
虽然中山市农村经济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贫富差距拉大,相当多农民的收入还是低于全市农民收入平均水平。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相比,则差距更大。事实上,近年来,农民在劳动致富的道路上,遇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
1.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产品价格不稳定。
2.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就业困难。
3.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
(3)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据统计,至2005年末,中山市全市从业人数有188.83万人,其中外来劳动力从业人数126.53万人,全市已参保人数88.35万人,其中外来农民工的参保人数大约有33.5万人,只占全市参保人数38%,占外来劳动力人数的27%。显然,还有很多农民工仍没有纳入到社会保障范围,其主要原因有:
1.工作流动性大,季节性强,企业主诚信度不高,是影响农民工参保的直接原因。
2.社保政策有失公平,限制了农民工的参保权利。
3.农民工参保自觉性不高,对社会保障的好处认识不深、信心不足。
4.退保、转保制度不完善。
三.中山市居民生活问题解决建议
(1)对于经济发展问题的建议:
1.对应问题一,我认为政府必须为当地提供发展民营经济的条件(当地一部分人已经有投资的启动资金)。对于投资比较小的第三产业,政府应该给予优待。
2.对应问题二,就近期来说,我认为对于那些工业不是很好的镇区,应该大力发展养殖业和花草种植业。政府应该给予引导和帮助。例如,政府应该举办养殖和花草类的博览会。
3.对应问题三,我认为中山必须努力去改变自己的产业结构,提供重工业的比重。中山整体的工业水平提高了,中山的第三产业就会跟着水涨船高。我认为中山在重工业的发展初期,可以以汽配业,机器制造业来做起步(充分利用广州近来在汽车工业方能的优势)。长远来说,我希望中山在石化方面有所发展(我希望在南蓢发展石化,但我不清楚那里海边的条件)。
(2)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已制定出一系列的农村优惠政策,农民也因此得到实惠。但是,农民增收问题仍然是当前的一个难点问题。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我们建议:
1、发展农村经济,要有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3、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3)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几点建议
1.充分发挥地税征收主体作用,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
2.完善社会保险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从政策制定上,要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短暂性和流动性的特点,相应制定适应农民工参保的社会保险制度。如制定适合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或扩大城乡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
3.加快完善社保关系异地转移制度
4.加大市级财政补贴,为广大农民创造公平的社保环境
5.加大社保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参保意识和维权意识
四.总结:
中山古称香山,因境内五桂山多奇花异卉,四季飘香而得名。而因其亦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所以后来得以取“中山”为名。
中山市素为“鱼米之乡”,自被列入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后,经济发展迅速,从一个农业县变为工农商贸综合发展的外向型中等城市,被誉为广东“四小虎”之一。近年来中山市相继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联合国授予「人居奖」”、“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通过此次调查,我发现中山市民的生活状况还是比较好的,就业,收入,文化,社保等各方面,均处于全国较高水平。而且通过与往年的对比不难看出,中山市民的生活状况还保持着一个不错的发展势头。
虽然,城市中还是会出现大大小小的一些问题,但从目前看来,市政府还是以较高的工作效率,较好地处理着当前的问题。
从今往后,相信中山市定会再接再厉,为居民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在不久的将来,中山一定会迎来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武汉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总结报告
武汉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总结报告
一、调查目标
基本目标是通过调查,了解武汉市居民现在的生活状况,并对当前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从中挖掘出武汉市居民生活状况的共性,并以此为基础,剖析现象成因,找到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幸福和谐的生活环境。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与人交往、交谈的能力和水平,磨砺意志,增强团队意识。
二、调查方式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不同类型的武汉市居民中广泛发放问卷。本次问卷由二十一道客观题,一道主观题构成。问卷分别从对于衣、食、住、行、教育等方面武汉市居民的看法意见,考察了武汉市居民的生活状况。本次问卷共发放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20份。问卷发放分布年龄段广泛,其中男性占总人数的48.3%,女性占总人数的51.7%。
三、结果分析
1、在实际出行方式与理想出行方式这一问题上,选择以公交出行的比例分别是89.9% 和53.4%,理想出行选择私家车的有25.4%。部分居民选择公交出行是由客观条件所制约,便宜、方便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对公交站牌改革政策支持并看好的占51.2%,不看好的占27.6%,可见部分居民对武汉市公交存在一定的不满之处,公交系统还存在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
2、衣着方面,告别了蓝和黑的海洋,人们对衣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调查中 54.5%的人对服装不仅要求舒适合身,还追求美感、时尚感。每年在服装方面的花费,一千元到三千元之间的占46.3%,人们在保证温饱的前提下,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自信,同时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3、在住房方面,48.3% 的人均居住面积在12平米以上,人均居住面积在5—8平米和9—12平米的比例分别为24.2% 和25.0%。仅有 40.0% 的居民住房已付完全款或贷款中,仍有半数人没有自己的固定住房,在房价飙升的今天,住房问题迫在眉睫,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经济适用房的数量应再加大。
4、43.3%的居民的居住地周围有一个公园,但仍有42.5% 的周围没有公园,武汉市的娱乐绿化设施基本健全,仍有部分地区不完备,政府应致力于市民的娱乐健身生活。
5、70.0% 的居民对武汉市出台的一些政策仅是听说一些,71.2% 的居民以网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政府可大加网络的利用率,通过网络发布更多的资讯政策。
6、对武汉的教育实力,38.7% 非常看好,51.3% 的人较为看好,可见武汉市的教育水平较高,有利于居民整体教育素质的提高。65.5% 的居民在过去五年内参观过1—5次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地,说明居民的思想境界整体较高。
7、对自己生活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心态、生活态度;收入、物价水平;交通、环境问题;医疗、上学、就业问题;学习压力、工作压力。
8、以百分制给自己的生活现状打分,分数在90—80分之间的占 23.9%,80—70分之间的占56.4%,可见武汉市居民对自己的生活现状较为满意,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较高。
四、建议总结
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针对其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武汉市政府应加强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为居民营造方便、快捷的交通环境,同时可减缓私家车过多所带来的交通堵塞等不良影响。加大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力度,增大对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力度,确保大多数居民有自己的固定住房。加大对政府出台政策的宣传,让更多的居民了解相关信息,可以提高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居民的配合程度,有利于政府与居民交流。
通过此次社会调查,提高了与人交往、交谈的能力和水平,极大地磨砺了意志。总体来说,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得较为顺利,但其中也暴露出了一部分问题,最终都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克服。此次活动,为我们积累了调查研究方面的相关经验,提升了我们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与水平,丰富了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有利于自己逐步走向社会、心系社会、最终回报社会。
第五篇:关于鼓浪屿旅游发展和居民生活状况调研
关于鼓浪屿旅游发展和居民生活状况调研论文
摘要:十几年前前往鼓浪屿游玩,还没有拥挤的渡轮,还没有嘈杂的街巷,还没有人山人海的游客;近几年来,随着鼓浪屿成为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越来越多的各国游客蜂拥至此,名声享誉国内外,旅游业成为鼓浪屿一大经济支柱;但是随着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卫生环境、交通、安全等问题,给岛上的居民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了解目前鼓浪屿小岛上的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管理者带给岛上居民的生活条件,在龙头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我再次登上鼓浪屿,对小岛的旅游和居民生活进行调查走访。
关键词:鼓浪屿 旅游 经济发展 居民生活
一、关于鼓浪屿的旅游经济发展
鼓浪屿是厦门市最大的一个卫星岛,素有“海上花园”的美称。它位于厦门岛的西南方向,因海滩上有一块二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风浪冲击会发出声音,和鼓声十分相似,所以人称“鼓浪石”,岛也因之得名为“鼓浪屿”。现在为思明区所辖,和厦门岛仅仅只隔着一条600米宽的鹭江;站在厦门轮渡码头,就能清楚的看到鼓浪屿上伫立着的郑成功石像。从轮渡码头坐渡船仅需不到10分钟。鼓浪屿的面积为1.87平方公里,约有2万左右的固定居民。在2007年,鼓浪屿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5A级风景名胜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游客络绎不绝,每年都有数以百万的中外游客慕名而来。作为该风景名胜区它不仅仅拥有核心的景点——日光岩,这种大自然的杰作,更重要的是它的人文魅力,鼓浪屿岛上完好地保留着许多具有中外各种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许多建筑有浓烈的欧陆风格,罗马式的圆柱,巴洛克式的浮雕,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彩,所以也拥有了“万国建筑博览馆”的美称。
鼓浪屿的旅游业是其毋庸置疑的支柱产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是管理者关注的重心,使鼓浪屿又好又快发展是管理者所希望的,从07年国家5A级风景区到申遗,以及游客的增长都可以看到鼓浪屿快速的发展。在鼓浪屿的走访调查中,我收集了部分有关鼓浪屿的旅游信息。根据调查的资料,2003年时,鼓浪屿全年的上岛游客数量为472.5万人,而进入岛上主要景点(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的人数为102.5万人,占总上岛游客人数的21.7%;到了2007年鼓浪屿获得正式批准成为5A级风景名胜区时全年上岛人数还只为487.3万人,仅仅增长了3 %;但是从2007年之后,鼓浪屿的全年上岛游客数量开始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得到了一些统计数据,仅仅在2010年的“五一”小长假期间,鼓浪
屿的平均每日接待游客数量就已经达到了7万多人次;而到了2011年时,全年上岛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了870.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鼓浪屿的游客之所以能够如此之快的增长,一方面是被批准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之后,在国内外拥有了更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另一方面,2007年之后,鼓浪屿制定了更多的管理政策,完善了旅游设施,加强了宣传方式和力度,也是游客数量快速增长的一个因素。这些数据截止到2012年1~6月(即2012年上半年),半年的时间鼓浪屿上岛游客数量已达到531.1万人次,比2011年同期增长了30.5%,进入岛上主要景点的人数为163.6万人次。这样预计2012全年游客数量将突破1000万人次。
在十几年前登上鼓浪屿的时候,还是较为平静、舒适的感觉,但是,这几年随着游客暴增,每年游客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这座小岛所能承受的最优人数400万人次的限制,俨然变成了一座闹市的样子;这座宁静的小岛越来越商业化,各式各样的不属于鼓浪屿的精致的商店开张了,并且有了收集各家商店印章的小册子,导致很多游客来到岛上之后为了收集完整的一套印章册子而奔波,忽略了真正重要的鼓浪屿的风景,因小失大。因为我经常穿梭于鼓浪屿的大街小巷中,所以在此次的调查走访中,我记录了一些道路上的游客人流数量,从数据中看出,在靠近鼓浪屿码头的龙头路上,有90%的游客会经过这里,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导游引导的原因;环鼓路、福建路和龙山洞附近则是人流较多的地方,这是因为它们都途径鼓浪屿的几个主要的景点;而在鼓新路、笔山路主要是岛上的居民,很少会有游客经过,但是这些远离繁华闹市的小巷,才真正是鼓浪屿的风采所在,各式风格的建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在到来游览鼓浪屿的游客中,我随机调查了一部分游客,并让他们填写一份有关鼓浪屿的调查表,从游客的一面更加客观的评价鼓浪屿旅游发展的优点以及不足;以下是归整之后的游客调查表:
1、对于鼓浪屿的各景点的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满意 81.8%普通 11.5%不满意 6.7%
2、对于鼓浪屿的卫生环境的满意度
满意 59.2%普通 19.1%不满意 21.7%
3、对于鼓浪屿的交通出行的满意度
满意 62.1%普通 27.6%不满意 10.3%
4、对于鼓浪屿各景点的门票价格是否适中
偏低 13.3%适中 75.9%偏高10.8%
5、对于岛上居民的好感度
友好 89.3%一般 7.1%冷淡 3.6%
6、如果有机会,您希望在岛上游玩几天
1天27.7%2~3天 48.2%4~5天 16.8%5天以上 7.3%
二、关于鼓浪屿居民生活的部分情况
鼓浪屿作为一个5A级风景名胜区的同时,这座小岛更是一座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的居住的宝地,岛上的居民让这座风景名胜展现出了人文魅力。在鼓浪屿管理委员会的帮助下,我了解到了部分有关岛上居民的信息,在岛上的居民中,有81.9%的居民是属于厦门本地的,而剩下18.9%则是从其他地方慕名而搬迁至此;岛上的居民主要以老人、学生、军人以及服务业者(包括景点工作人员、家庭旅馆及商铺)居多,鼓浪屿的环境和气候使得许多退休后的人定居于此,所以岛上的老人占到了38.8%,服务业者次之,有29.8%;岛上驻扎着“鼓浪屿好八连”,占7.9%,而学生人数占到了9.7%,剩下的分别为渔业和其他工作者,分别为3.5%和10.3%。每到傍晚时分,总会看到一些捕鱼归来的船只,一些捕鱼者会直接在路边销售刚刚捕捞上来的新鲜的鱼、虾等海产品;走在小岛上的小街巷中,不是会听到居民家中传出来的钢琴声,钢琴在鼓浪屿上的普及率十分高,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多;居民在岛上生活是较为闲适的。但是,随着游客的增多,难免会影响到岛上居民;在调查走访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比如:游客增多势必会导致携带而来的垃圾增加;居民乘船拥挤、不方便;喧闹的大街小巷影响居民休息等等。为此,我做了一份调查问卷,以便更好的看出目前居民对岛上生活的态度。以下是对于居民的调查问卷:
1、在鼓浪屿岛上居住的时间
<=3年:8.5%;3-5年:16.8%;6-10年:15.7%;11-20年:19.3%;>=20年:39.7%
2、对于鼓浪屿的生活环境满意度
满意 60.2%普通 32.3%不满意7.1%
3、相对于在其他地方生活,我更希望住在鼓浪屿上
同意 74.1%普通 20.7%不同意 5.2%
4、鼓浪屿的管理者能够较好的协调旅游开发和保护居民利益之间的关系同意 53.2%普通 35.5%不同意 11.3%
5、我会积极参加鼓浪屿上组织的相关活动
同意 66.3%普通 26.2%不同意 7.5%
6、对于岛上的交通是否满意
满意 51.1%普通 31.7%不满意 17.2%
7、日益增多的游客是否会影响到平时的正常生活(商品价格、噪声等)影响 82.7%不影响 4.8%没注意 12.5%
8、整理后,居民选择在鼓浪屿定居的理由是(选项2中“同意”的居民的理由):
a、在鼓浪屿的生活节奏较慢,可以较好地缓解我在工作上的压力;b、鼓浪屿充满着音乐的氛围,让我很享受;
c、鼓浪屿的气候和风景十分适合老人在此修养,锻炼;
在努力发展鼓浪屿的旅游业的同时,管理者也没有忘记出台实施便民利民的相关措施为人民服务。由于游客和居民都只能通过厦鼓渡轮往返,所以会导致居民也要向游客一样等候乘船,经过了解,管理者为方便出行,不仅新建了两艘850个客位的第五代厦鼓渡轮,并且开通了厦鼓居民专线,根据客流情况定期优化航班设置,缓解了居民出行拥挤的情况。虽然使得轮渡公司的运营成本有所增加,但是收到了市民们的一致好评。从在岛上居住了30多年的居民的口中,我听到了:“这些年游客越来越多,坐船都要选对的时间,之前没有专用通道的时候,坐渡轮都要满头大汗,居民也有不满的情绪,现在有了这个通道,不仅出行轻松,而且节省了时间,不用看着时间挤船了。”另一反面,游客增加所造成的大量垃圾、绿化环境受到破坏的问题也关乎岛上居民的生活条件,为了加大环境保护和绿化,新增了垃圾收集车和保洁人员,提高工作的效率;并且在小岛上实行了垃圾分类这一措施,垃圾收集率达到了95%,并且在绿化覆盖方面占到了约63%,使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保证。
三、总结
尽管在调查走访中得到了部分有用的信息,并且与游客、居民都有了一定的交流,获得较为客观的资料;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只有我一人进行调查,问题的调查只能提留在基本的部分,未能深入了解。在此次的调研中,可以看出鼓浪屿的管理者为居民和旅游者营造了一个有序、整洁、快捷的公共生活秩序;随着鼓浪屿的旅游经济的发展,小岛上公共生活的领域渐渐扩大,要提高旅游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只有维持良好、有序的公共生活秩序,同时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鼓浪屿管理者很好的管理公共生活和维护公共秩序,为游客和居民打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