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顺德与英国地方政府的比较)

时间:2019-05-13 15:3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府职能(顺德与英国地方政府的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府职能(顺德与英国地方政府的比较)》。

第一篇:政府职能(顺德与英国地方政府的比较)

顺德经验:政府的作用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顺德市经济发达,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位于全国“百强县”之前列。作为广东省综合改革的先行点,顺德在产权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一、改制的背景

顺德一直是以其集体经济发达著称。据1993年的统计,顺德工业企业注册资本中,公有经济占74%,外资占24.7%,民间资本仅占1.24%。在北旺镇,镇办企业占了80%,公有企业占90%,公有经济占绝对优势。顺德人推崇的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企业为主,骨干企业为主”,当然“三个为主”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创造出了一系列国内名牌产品,如美的空调、容声冰箱、万家乐热水器等。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政企不分的现象,企业变成了政府的附属物,政府主导经济运作方式。企业上新项目要由政府作担保向银行贷款。企业经营者不承担直接的经济责任。盲目投资,广铺摊子,重视经济的外延扩大,忽视经济的内涵式发展。企业领导制度不健全,企业领导权力过大,“厂长经理负责制”成了“厂长经理所有制”。结果是厂外有厂,账外有账,集体资产流失严重,一些企业的厂长、经理把利益转移到协作厂,通过交易,将一部分截留给私人,个人的腰包一天天膨胀起来。于是,出现“个人负盈、企业负亏、政府负债”的现象。市长冯润胜说:“当年靠政府担保,高投入、高负债起家,九成以上的企业是政府全资,现在有限的公有资本再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公有经济;政府有限的利益再难以承担无限的风险,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无法良性循环,再不变一变,改革开放的成果就没有了!”乡镇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二国营”,弄虚作假现象严重。一家长期戴着“先进企业”桂冠的工厂,每年上报盈利6000多万元,实际上却负债5000万元。公款消费恶性膨胀,有的企业领导用公款购买小汽车,请家送礼,任意挥霍。这些现象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到1993年全市197家市属企业中,资产负债率高达80%。

顺德市领导层看到,“政企不分是一切问题的总根源”。一位老镇委书记说:“从眼下来看,传统公有制模式,比那些以个体经济为主的市镇有更多的优越性,有更强的实力;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必将日益显现,前景不容乐观。”顺德人开始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地运转,必须实行政企分开,从政府包办转为由企业自主经营;从靠投资拉动转为以效益牵动,让市场、效益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即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政府职能。于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的改革在顺德拉开了序幕。

二、理顺产权 企业转制

顺德人认识到,尽管集体经济力量雄厚,但要有经济发展的后劲,必须对传统产权结构进行改造,触动“产权”这个尚未有人敢碰的“禁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分配机制。1993年9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转换企业机制,发展混合型经济试行办法》(下称“28条”或“35条”),明确提出要通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公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这个办法最初为28条,到1995年完善补充到35条,是顺德企业与政府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28条”,改制的第一步是对全市公有制企业进行全面清产核资,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然后界定产权。原国营企业和国家直接投资形成的资产为国有产权;各级政府的投资及其他行政部门担保投资兴办的企业所形成的资产,为地方政府产权;企业奖励金和福利金,可作为职工产权。产权理清以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对国有和乡镇集体所有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改造,实现政企分开。一是对关系全市国计民生、带有专营性质、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的骨干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改组为政府全资或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二是通过出让部分股权或扩股的办法,吸引外商注资,从而组建中外合资合作有限公司,调整产权结构;三是把企业全部资产作价转让给原企业全体或大部分员工,组建新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四是把企业的设备和流动资产转让给员工,把土地使用权和厂房租赁给员工,实行租赁经营;五是对微利、亏损的小企业公开拍卖,转为合伙制或私营企业。经过3年扎实稳妥的推进,到1995年底,顺德市、镇两级1001户企业全部转制完毕,由政府独资、控股、参股企业163家,企业职工持股企业566家,企业经营者持股和拍卖、兼并企业272家,租赁经营331家,停产21家,市、镇两级企业中,公有资产的比重由90%下降为62.4%,市、镇两级的国有资产重点转向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质量和创利能力大大提高。

这样,顺德“抓住一批,放开一批,发展一批”,将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改组为政府全资或控股企业,交由公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辖的投资公司经营;大多数企业则通过合作、转让、租赁、承包、拍卖等形式放开经营。如大良镇的德胜电机厂,前身是国有老厂,转制时资产评估为6000多万元。全厂900多职工集资买下该厂,成为工厂股东,投资150万元的最大股东做了董事长。该厂转制后,工厂员工既是工厂职工又是工厂股东,实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原来“人人有一份,人人都没有”的产权虚置的状况改变了,他们信奉“搞得好起楼,搞不好跳楼”的哲学,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普遍增强。成了企业的股东后,职工们说,“我们是企业的真正主人”,因此,比以往更加关心工厂,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企业的内部约束机制也逐渐形成:企业盲目贷款、盲目上新项目的现象少了;公款消费膨胀得到遏制,企业领导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有所扭转。总之,良性循环已经开始出现。1993年,顺德市固定资产投入达58亿元,1994年下降到41亿元,降幅达29.4%;1995年再降到31亿元,降幅达29%。3年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大幅度下降,说明盲目投资风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政府管什么

在传统的产权制度条件下,政府的行为事实上是企业行为;政府官员是在“经商”而不是行政,终日劳心费神的工作大多是企业的产、供、销问题;政府是整个公有经济的大管家,政府是个大企业。而在企业产权不明、企业还是政府附属物时,所谓的转变政府职能事实上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在条件尚未完全成熟时硬是将职能转移出去,“做夹生饭”,那也无疑会造成混乱的后果。道理很简单,就是在转移出去的职能尚未有新的载体时,必然造成管理的真空地段,导致市场的无序状态。现在顺德通过产权改革,可以说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出来,真正干起了政府的事,政府行为不再完全是去管“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从顺德的经验看,在产权制度改革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但正如政府不是万能的那样,市场同样不是万能的。按照与市场分工的原则,顺德市政府主要承担下列职能:

一是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私人不愿生产或无法生产的由政府提供的产品或劳务,包括城市环境、气象预报、邮政通讯、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以及理应由政府负责的其他事务,如社会治安、审计稽查、环境保护等。顺德在产权制度改革、政企分开以后,政府官员再不用为企业上哪个项目操心,也不用为产品找市场、搞推销忧愁,而是在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超前加以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市政府组织引入外资共同经营“四路八桥”,其中投资30多亿元建成准高速公路102公里。1994年,顺德市公路总里程达1027公里,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28.43公里,成为全国公路密度最高的县市。全市的电话装机容量达25万门,电话用户12万户,移动电话逾2万户。自发电厂能力也达64.5万千瓦,电力自给有余。自来水普及率达98%。政府还根据社会和群众需要,举办了大批公益事业。仅1994年就兴建公园8个,公厕44座,垃圾中转站27个,兴建改建中小学55所,新增派出所13个。

二是管理国有资产,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公有制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改组以后,政府的一大经济职能是设立专门的机构、专门的制度来管理国有资产。当然,这种管理既不同于传统上政企不分条件下对企业的直接、微观管理,也不同于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行为,而是严格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一般要求,保证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行为相对独立。这里,政府要管的仅仅局限于政府全资、控股或参股的企业。顺德市按照“抓住一批,放活一批,发展一批”、“抓住大的,放活小的”的原则,对大量一般性行业,则让经营者责权共享,风险与利益共担,自主经营。到1995年底,由市镇两级政府独资、控股、参股企业163家,公有股所占比例为62.4%。

三是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保障全社会的人道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方面要让全社会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市场竞争追求的是高效率,企业要根据资本的要求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像传统上那样,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这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资本运作的本质要求的,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在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要优先照顾效率的提高。而这样发展的结果,企业必然会把冗员推向社会,也会引发社会问题,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因而,政府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顺德市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产权制度的改革同步进行,这就保证了改革得以稳定、顺利进行。在顺德企业转制的纲领性文件“35条”中,有10条20多款专门详述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是剥离改制企业的离退休人员。企业必须为已离退休的人员投养老和住院保险。离退休人员由企业保障真正过渡到了社会保险。对在职职工,全市强制推行养老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到1997年中,全市100来万人口中有80万参加医疗保险;3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0万人参加养老保险。与此同时,政府还启动一系列“民心工程”,保证了转制期间政情民情的稳定。这样就保证了“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失业有靠、处处无冻饿、生病有治疗”。

案例分析提示

地方政府的职能究竟如何界定,各地情况不同,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从顺德市政府的职能配置,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他们有没有做不该做的事?还有什么该做的事没做?

英国地方政府的职能

所有地方政府的职能都要有法律授权,否则地方政府的行为便是无效或非法的。地方政府的权力基本上来自正式的法律条文,如《1936年公共卫生法》,以及地方产法。

教 育

职能的基础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教育经费是迄今为止地方政府单笔费用最高的项目,其总数达到了90亿英镑。在政府拨款的中小学校,学生总数达到了700万。然而,直到19世纪中期以前教育是自愿行为。第一笔政府拨款仅仅2万英镑——1833年拨给国民协会和英国和外国学校协会。1870年教育法在教育欠发达的地区建立教育基金会,提高拨款比例。也规定了5岁到13岁的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制度。1902年教育法建立了郡和郡学区的教育行政机构。

后来的发展 1918年教育法加强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把拨款提高到50%,废除了学费制,扩大了许可服务的范围,把离校年龄提高到14岁。该法责成郡和郡学区负责“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

1944年教育法 该法建立起了现代教育制度。第一章规定建立教育部作为中央的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提升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教育水平以及促进致力于这个目的的机构的发展„„并确保提供各种各样的、综合的教育服务”。教育大臣被授予广泛的指导和监督的权力。

委员会 每一个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必须任命一个由现会员选举产生的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所组成的委员会,与教育行政长官一道工作。

分类 地方政府管理的学校分为以下几类: 1.初级——11岁以下; 2.中级——11岁至16岁;

3.高级——包括郡学院、文科和商科学院、夜大学、成人教育和面对年轻人的服务。

职责 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责是确保在其辖区拥有足够数量的学校以及保证幼儿及特殊教育得到经费的保障。初级和中级学校的管理权,在教育行政机构和校董之间分配。长期教育则在教育行政机构的控制之下,除了接受社会捐款的中级学校外。教会学校必须得到有地方宗教机构代表参加的、由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主持的委员会的批准。

继续教育 每一个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拥有的职能都是保证为继续教育提供满意的设施。这意味着为超过入学适龄人士提供全日制和兼读制教育。

辅助功能 除了举办学校和任命教师外,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还承担一些与教育相关的重要职责:

1.年轻人就业服务; 2.身体检查; 3.服饰、牛奶和膳食; 4.娱乐、社会和身体锻炼; 5.儿童和年轻人的雇用问题; 6.规定交通条件; 7.教师培训。住 房

住宅局 尽管某些保留权力被授予郡委员会,但地区委员会是住宅局。在伦敦市,公有住房委员会是该管理机构,在大伦敦,主要的住房管理机构是有限职能的伦敦各区,如过剩人口的住房保留给大伦敦市委员会。主要负责的大臣是由中央住房咨询委员会协助的环境事务大臣。

住房的规定 住宅局的职能是对该地区的住房需求进行定期的检查,很多地方住房行政机构通过下列方法提供住房:

1.购买;

2.在地方公共土地上修建住房;

3.转换、改造、扩大、维修或改善由住宅局购买的住房。

为了实现这些权力,住宅局被授权提供商场购物、娱乐设施和其他环境服务。注:在农村地区,郡委员会被要求对住房状况进行连续性的检查。管理 住宅局有权对其所属的住房“管理和控制”。1.它可以做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房产主人所做的事情; 2.假定合理并经常被评估,它可以确定房屋的租金;

3.在挑选租户时,住宅局必须依照给予某些阶层人群优惠的《住宅法》办事。1957年《住宅法》规定的职能 其职能包括独立住宅和住宅群。独立住宅

1.危房 按照法律条文的界定(1957年《住宅法》),当一所房子被确定为“不宜居住”时,住宅局得依法要么把该房产作为一个单元处理或者作为某住宅群的一部分来处理。在前者,按照该房产是否能够按合理的成本修复,它的权力被进一步分割。

2.可以合理费用修复的独立房地产 这些可以下列方式处理:(1)按照发出的维修通知;(2)没有维修通知时做执行性的工作;从业主处获取维修费用。3.不能以修理费用维修的房产。住宅局可以:(1)接受业主的修复请求;

(2)发布拆除命令,要求拆除该建筑并清理现场;(3)发布关闭命令,禁止人们入住该房屋或其组成部分。住宅群 这些可以下列方式来处理,一般称之为“清理贫民窟”: 1.清理范围 当某地区的房子不适宜居住,或者因安排不合理而对健康机构威胁,惟一的解决办法是彻底拆除时,住宅局可以决定宣布某地区为清理区,倘若:

(1)资源足够。

(2)具备可供选择的合适的住宅。

如果行动得到环境部的确认,住宅局可以依照清除命令或强制采购令(住宅局有做出选择的自由裁量权),强制企业主清理现场。

2.再开发地区 住宅局可以在过分拥挤、不适宜居住的工人阶级住宅区采取措施。住宅局,可以决定某地区为再开发地区的方式,或以从环境部得到确认的方式,以协议或强制采购的方式获得该土地。这样这里就成为再开发地区。(注:这个程序被1962年的《城镇规划法》所取代)

3.过分拥挤 住宅局的职能是负责检查该地区是否存在过分拥挤现象,并向环境部提交清理报告。他们也可以在某地区临时确定过分拥挤。

1964年和1969年《住宅法》 该法案确认了当前改善现有住宅的政策,排除了拆除和再开发的昂贵的政策。1964年法案引入了住宅强制改造程序。这个程序被规定总体改造地区的1969年法案所替代。该法案的根本原因是,解决250万“曙光”住宅特别是租住房屋的问题的自愿改造拨款计划的失败。1969年法案的规定,使得住宅局能够在总体改造地区处理住宅改善和环境改善的问题。

住宅改善拨款 1958年《住宅(财政条款)法》和1959年《住宅法》引入了拨款制度。前者规定,建立自由拨款制度,而后者则规定建立必须拨款制度。1958年法授权,拨款要承担转换住宅所发生的费用,以提供更多的住宅;而1959年法则强制地方住宅局制定标准拨款,以承担安装某些标准设施,如浴池或淋浴,厕所,自来水等等。为了得到这笔拨款,一套住宅只得安装提高居住质量的标准设施。

住房 按照1961年《住宅法》,租住区的住宅管理权被授予地方住宅局。大臣规定了地方住宅局适用于这些房地产的“管理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包括排水、供水等等。住宅局可以要求这些住宅实施某些装修,做出关于防火逃生的规定,居住人数的限制,以及这些房产登记的计划。1969年《住宅法》扩大了住宅局的权力,它们有权制定紧急情况下的控制命令,这样住宅局就拥有了对这些住宅的直接控制权,使它们能够安置那些失去住所的住户并按照管理命令的要求实施一些工程。

其他职能

1.房屋购买 地方住宅局被授权提供用于购买住房之目的的抵押贷款(但这项便利条件在全国性的紧缩时期被缩减了)。

2.住房协会 地方住宅局被授权通过贷款、建议和获得土地来协助地方住房协会提供住房。在中央层次,同样的住房协会受按照1964《住宅法》建立的“住宅法人机构”协助。

3.1965年《房租法》 在租赁管理、受政府控制的住房的房租登记等方面,地方住宅局被授予了重要的管理职能。(作者注:本资料译自《地方政府》,即参考书目之十第152页至159页,由于篇幅所限,本书只摘译其“教育、住房”等前两项内容供参考,原书中“城市规划、公路、卫生和福利、公安消防”从略。)

案例分析提示

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成熟。因此,分析英国地方政府的职能对刚刚启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请把本案例与前面关于顺德市政府的职能转变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第二篇: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

抚宁五中高一年级政治学案班级:姓名:组长签字: 《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

基础理论:

1、政府的职能指的是:

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过程中所应该担付的职责和功能。政府的职能是通过提供管理和服务体现出来的,通俗的讲就是政府都应该做好哪些事情 2我国政府的性质?与我国国家性质的关系?

3、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一.政治职能: 内容;(6)

事例分析

二.经济建设职能: 内容;(4)

目的: 事例分析:

三.文化建设职能: 内容;(2)

事例分析:

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内容;(6)

事例分析:

4.我国政府的作用是什么?

5.公民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政府?

基础知识:

1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严打斗争,集中打击暴力犯罪,涉毒犯罪,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和流氓恶势力。这表明我国在行使()

A、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B、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D、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实行了投资倾斜和其他政策措施,这一事实表明我国政府具有

①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②协调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职能 ③调整地区经济发展的职能④制定法律和政策的职能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3、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这些职能的实施所达到的效果,就是政府的作用,我们在生活中主要通过哪些方面来体验政府的作用。

A。政府的管理与服务B。政府的职责和功能

C。政府所做事情的多少D。政府是否为人民服务

4、青藏铁路开通后,国家大力提倡青藏铁路精神,表明政府

A。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B。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 D。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5.辨析:政府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管得越多的政府就是好政府

6.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生活宽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等;“村容整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等;“管理民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等。结合材料中新农村建设的 “要求”,请你谈谈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履行哪些职能?

第三篇:转变政府职能与[最终版]

转变政府职能与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与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

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和新一届政府

主要采取的做法

如何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

础上,依法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全力协同推进简单政放权,放管结

合和优化服务的问题。

转变政府职能与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和新一届

政府主要采取的做法

内容为:

1、了解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及转变的政府采取的主要做法。

2、如何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做到依法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

能。

3、在新的形式下,如何进一步简

单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一)理清政府及其部门间的职责界限

我们在梳理清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会有很多职责边界不清的地方。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我们就要理清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各部门间的职责边界的问。

(一)理清政府及其部门间的职责界限

所以我们指的权利清单不仅仅是“

一张写着政府部门权力和责任的纸

”,而是要通过对权力边界的界定,解决好权力配置问题。

政府与部门的职权关系

有些法律规定了政府、政府部门以及部门之间的职权关系,如《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各级政府及其环保主管部门、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环保工作中的职权或责任,以及县级以上环保主管部门责令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或经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等处罚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关系

地方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行政工作,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事项,包括:外汇、金融、国家税收等等,由中央政府管理。另外,跨行政区域的,包括:海洋、流域管理,外交国防等等,由中央政府管理。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关系

我们说的能够下放的权利,都是指中央专属权力之外的共同事项,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行政的分级管理等等。垂直管理机构也要放到地方政府清单里,属于另外一个系列,一定要区分开。

省级政府与市县政府的职权关系

例如: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

处罚法规定,县级以上行政机关都

可以行使行政处罚权。)

地方政府要做好上一级政府下放权

力的承接工作。另外,省一级政府

可以具体划分地方各级政府的管理

权限。

省级政府与市县政府的职权关系

市场监管原则上由市县政府负责;对于涉及本地区重大规划布局、重要资源开发配置的项目,应充分发挥省级部门在政策把握、技术力量等方面的优势;要将基层政府承接能力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不宜简单地“一放到底”

省级政府与市县政府的职权关系

省级政府要制定本地区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工作方案,省市县政府要明确本级保留包括直接行使、委托下级行使、授权下级行使、共同职权以及由上级决定等事项另外,上级政府要加强对下级政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

◆ 除了要理清部门和部门之间、部门和政府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不同级之间的关系之外,还要把握好几个问题。

继承创新

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都是在原来基础上创新的。2005年国办要求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更早的是邯郸政府制定的市长责任权力清单,这些都是我们建立权力清单的探索过程和基础。

继承创新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无先例可循,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坚持攻坚克难,善于科学实施。

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权利清单的区别

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就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相关问题答疑》,主要执法职责分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确认等部分。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权利清单的区别

清单实际上范围应更广,不 限于行政执法,而主要是行政职 权行使主体对外行使的影响相对 人权利义务的活动或权力。

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权利清单的区别

理论上大致分为行政执法、行政管理、指导服务和其他,包括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确认、行政命令、行政补偿、行政执行、行政征用、行政征收、行政救助、行政奖励、行政规划、行政监督等。

动静平衡

建立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 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 行政权力事项、优化权力 运行流程,根据机构改 革和调整的情况,相应调 整权力清单,及时在政府 网站等载体向社会公布,建立权力清单动态调整和 长效管理机制

点面配合

要在完善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制度基础上推行政府及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梳理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行政权,科学界定行政审批与其他行政职权,着力解决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领域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点面配合指导服务和其他行政职权的范围和分类,规范行政裁量权,公开和优化权力运行流程

条块结合

条块关系:国务院各部门跟省 级政府的关系

块块关系:各地方不同层级政 府之间的相互关系

块条关系:地方政府和垂直管 理机构的关系

条条关系:地方政府工作部门 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关系(有 业务领导关系、业务指导关系)

条块结合目前国务院部门主要是推 行行政审批权力清单 地方政府主要是推行部门 权力清单

少数地方已推行政府权力 清单制度

◆按清单行权、履职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权力清单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体制创新也是依法行政的形式要求,但不能简单将依法行政等同于依清单行政

上下联动

推行政府及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改革内生动力不足,而且各地的分类、范围和标准等不统一。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确定省级政府权力清单的分类标准,而且省级政府要加强对市县级的指导。

◆要及时出台中央关于推行地方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工作手册,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和分类指导

◆地方特别是省级在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方面有一定的自主,可以加强对县区工作的指导,明确本系统政府及部门权力事项的名称、分类、依据、实施主体等口径和标准,形成上下对应、相互衔接的职权体系。事前控制与事后监管关系 事前控制就是行政许可

一单两表:首先确定,政府有哪 些权利;再确定政府有哪些职 责;再确立不依法行使权力,不依法履行职责,应当被问责 和追责的情形。三个内容:

1、权利;

2、职责;

3、不依法履行职责,应当被问责和追责的情形。

例:行政许可既是权利又是责任,受理----审查----决定—--送达。通过核查材料、抽检、实地检查或定期检验以及撤销审批等法定方式和告知承诺、举报奖励等,履行监管责任。

◆加强事后监管,不能弱化作 为事前控制方式的行政许可

◆创新监管机制:实行综合监 管和执法,健全监管制度

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关系

按照权责一致,有权必 有责的要求,建立权力清单,同时要建立责任清单。已 经制定权力清单的,要尽快 制定责任清单;没有建立权 利清单的,在建立权利清单 的同时,也要建立责任清单,尽量做到一单两表。

浙江省成为全国最早公布省级部门责任清单(浙江模式)

四个方面:

一、部门的职责

二、相关部门的职责边界

三、事中事后监管

四、公共服务

安徽省公布省级部门责 任清单(安徽模式)

两个方面:1.职责 2.追责情形

责任、内涵、包括应尽

职责、追责、问责情形

的层面

责任的范围:包括应尽职责 和追责情形两个层面,逐一 厘清与行政职权相对应的责 任事项,明确责任主体和责 任范围(如部门主要职责、对不依法行使权力和不依法 履行职责者的问责或追责情 形),建立责任清单,明确 责任主体

权力清单与负面清单

权力清单与负面清单

负面清单由国务院来制订,地方政府需要调整,应由省政府报国务院批准,不得擅自增减市场录入负面清单的条目。具体事务由国家商务部来操作

三定规定与清单关系

“三定”规定是中央机构委会编制办公室(简称中央编办)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对国务院所属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等所作规定的简称

三定规定与清单关系 “三定”规定六个方面:

一、主要职责

二、职责调整

三、人员编制

四、内设机构

五、其他事项

六、附则

三定规定与清单关系

三定规定是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政策法规性文件。三定规定经过国务院常委会通过,其效力相当于行政法规。地级市以上的地方政府的三定规定,其效力相当于规章。

三定规定

县区以上的地方政府的三定规定,其效力相当于规范性文件。200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若干意见 》里指出,三定规定也是依法行政的依据之一。◆

按照原商务部的文件,开发区管委会以及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等都 应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根据现有的国务院等部门 文件,开发区管委会是本 级政府的派出机构。

开发区管委会的三种模式:

一、法律法规授权,又同时具有行政职权的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

二、是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合一的管理体制

三、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体制

第四篇:论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精选)

论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

邢文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为了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迫切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并相应地进行政府机构的配套改革,这也是我国政府自我革命的重要手段。而这一进程中主要面临政府职能缺位、不到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机构间职能配置不合理以及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重大机构改革回顾的基础之上,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中的作用以及部分人群可能具有的几大误区加以简单论述。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 机构改革 公共服务职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的开展与深化,我国社会得以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当前面临的行政环境较之前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面对我国社会的新形势、新挑战,我国政府要不断地适时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及相应地进行机构改革,进而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最终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我国政府进行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哲学知识让我们明白了一切事物随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政府应该具有的职能与机构设置也不会例外,因而政府有必要进行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

(一)政府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所谓政府职能,即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国家利益和 推进社会发展而负有的职责和功能。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而政府应履行的职能也是不断变化的。而当前政府正在履行的职能未必是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能,所以政府要适时不断调整自身职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政环境与社会需要。而政府机构是政府履行自身职能的组织载体,是人员、职责以及权力的统一体。政府的任何职能都必须由一定的机构来履行,这样政府的职能才能够得以实现。与此同时,机构改革对政府职能也有一定的依赖,即政府机构设置是以政府职能为依据的。

上述社会历史条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内环境而言,建国初期主要体现为政治职能,即巩固并发展社会主义政权;一段时期之后政治职能便逐渐弱化,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是逐渐增强经济管理职能;就目前来说,应当是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样,建国以来我国的国际环境也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也就是有两大阵营的对立、逐渐开始并加强联系;进而发展到目前世界各国都无法置身世外,走上全球化、国际化道路。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当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得以巩固之后,我国政府逐渐增强经济职能。特别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我国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之后,我国逐渐加大经济方面的改革力度。在1993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尤其是初期国企改革的深化,使得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较以前发生重大转变。新时期,我国又致力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此过程之中,我国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不论在哪个时期,某些政府职能已不复存在或有些职能弱化了;相反,有些政府职能却需要强化或产生了新的职能;总归都是为了适应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不断出现新问题、面临新形势,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因此,我国政府进行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以保障政府职能的全面履行。所以,对于那行已不复存在、弱化了的政府职能,政府应当将与之相应的机构加以撤销或调整;而对于需要强化、新产生的职能,政府应当将于之相应的的机构加以扩充和进行组建。只有这样,政府职能机构的设置才能够与我国逐步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相适应。

(三)我国政府自我革命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为探索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决定了“我国的国家机关是属于人民群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它同旧中国的压迫人民的国家机关在本质上相反”,“人民群众第一次看到了廉洁的、认真办事的、艰苦奋斗的、联系群众的、同群众共甘苦共患难的自己的政府”①。然而,以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某些行政权力并未能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运作,有的权力运作甚至发生了严重扭曲。这些都说明我国政府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因而要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的自我革命。而转变政府职能以及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是解决上述问题和保障上述国家机关性质、作用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

当前,我国对内改革的不断开展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扩大和深化,我国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不断得以调整。在此进程之中,将一些问题加以解决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因而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并相应地改革与调整政府机构,才能促使我国政府自我革命的已成功。

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想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就必须首先了解在此进程之中政府应当解决些什么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在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中主要面临着政府职能缺位、不到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职能在机构间配置不合理以及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

(一)政府职能缺位、不到位

当前,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依然相当薄弱。一些涉及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或形势相当严峻。社会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安居工程、就业问题、医疗体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食品安全等等。现阶段我国社会表现出的这些问题相当突出,这些我们从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各种事件就可以得到佐证。当然,这些问题是各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会突出以及需要解决的社会发展中的常态问题,但也是需要各国政府及时进行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于社会服务职能方面:首先是社会发展中人们的基本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其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机构五十年》,党建读物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①是一些涉及几个部门交叉办理的事务没有良好的受理程序,是一些简单事务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面临这些问题,我国政府要加快机构改革对政府职能转变的配套,及时依据社会需要新设或强化相应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机构,从而真正地做到为人民办好事、服好务。

(二)政府职能越位、错位

当前,我国政府的有些部门依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同时也是管不好的事。生活中还存在一些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特别是行政审批和审批事项仍然过多。如:政府对于车辆驾驶的管理是应当采取的必要措施;但政府应当只是设定考核标准及对其进行考核,而对于个人的这项能力习得不应该多做限制。而目前生活中有关部门却作出相关限制规定。这些规定可以说是不合理、不正当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本可以规避的行政权力不良运作问题。

此外,在许多地方直接有意扭曲行政权力运作目的的现象也是屡禁不止,不仅对我国政府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危机政府在民众当中的公信力。不论中央下发多么完善的规范性文件,最终有些政策的执行力度到了地方总是趋于弱化。针对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的现状,一些越位、错位行使的政府职能应当做出转变和调整,相应的政府机构也必须加以撤销和改变。

(三)一些政府职能在机构间的配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政府职能在机构间的配置不够科学。首先是综合管理职能与行业管理职能配置不科学。总体来看,我国综合管理部门的权力过于集中,进而造成了行业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困难。其次是决策、执行和监督功能在部门内或部门间配置不科学。许多部门集决策和执行于一身,致使监督流于形式。如一些宏观管理部门既管宏观规划,又具体执行;进而容易造成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重在于重新科学地进行政府职能配置,以致于国家对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合理配置。

(四)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现象

当前,我国政府机构设置未能完全解决过多过细的状态,我国政府对于有些事务呈现多头管理而产生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现象;以致一些日常 事务不能够及时解决、政府办事效率低下。这一问题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配套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就目前来说,我国呈现出的这一行政体制特点还不能得以消除。因而我国政府应以为民服务为出发点,设立一些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来处理那些日常事务,进而提高行政效率。

此外,由于政府职能交叉也随之出现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社会现象。一些部门一部门利益为行政立足点,当有利可图时就互相争利;相反,当主要是一些责任时各部门间就互相推诿、扯皮,出现了“拍皮球”现象。所以社会中就出现了两个部门人员互相斗殴之类让人啼笑皆非的情景。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历次机构改革回顾及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主要进行过十多次的机构改革,而前几次改革收效甚微。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开展的几次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不断取得成就,推动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健全。

(一)历次改革要点及经验

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此次改革的成果主要有:一是废除了我国领导干部任职终身制;二是精简了中央及地方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我国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但此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我国固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职能未能适时得以转变。

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在此次改革中,我国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国务院在此次机构改革中撤消了一些职能交叉较大的部门,重新组建了新的部门;此外还将一些重要的部委下属部门升格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1993年,我国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此次改革中,我国政府将机构改革的重点放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将我国政府由全能政府逐渐转变为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但这次改革并未能彻底改变政府对于微观经济活动的主导作用。1998年机构改革是建国以来中央政府实施的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改革中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目的,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是目标。在此次改革中,中央撤销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立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从而真正地让政府放开了对于微观经济活动的控制,使得市场配置作用得到更大发挥。

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之下开展的。此次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从而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这次机构改革抓住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了政府职能。

(二)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现状

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制改革下政府职能整合的经验与模式的基础上,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府大部制改革道路。在2008年我国开展的大部制机构改革之后,我国政府组成部门减少到27个。经过历次机构改革,我国政府按综合管理职能合并一些职能交叉较大的政府部门,目前已大体形成了大部制的政府组织体制。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社会形势逐渐要求政府不断增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要全面履行这一职能,一方面还是继续改革完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另一方面还得加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力度,不断提升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和政策的落实。

四、关于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一些思考

在推进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过程之中,我国政府要在认清自身存在的影响因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些其他影响因素。此外,对于部分群体来说,一定要走出关于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一些误区。

(一)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这是有历史和人民作出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 党的执政理念和行为直接决定着行政意识和行政方向。“政府的组建、官员的任命、政策的制定,都是由中国共产党这个唯一的执政党其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因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和渗透于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和全部领域。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也就决定了我国政府的职能运行必须是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转变政府职能以及相应地进行机构改革来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二)走出对于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几点误区

误区之一: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转变政府经济职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经济发展,政府职能在经济方面的转变较为突出。因而,如果没有对于政府职能转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学习,一些人可能会认为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其实不然,正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几乎将我国推向经济崩溃边缘的社会现实,才使得我国政府不得不尽快走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一些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得以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持续攀升。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区域、城乡间差距的不断拉大,广大人民没有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社会不公问题日益突显。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健全。这些都表明当前我国政府应当尽快逐步增强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职能。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政府面临的职能转变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误区之二:先转变政府职能,后进行机构改革

我国在1988年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中抓住职能转变这一关键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之后,我国各级政府在历次机构改革中也确实把握住了这一核心。但是,在实际理解和执行中,一些政府人员、特别是一些领导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正确把握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之间的关系,错误地将“先转变职能,后进行机构改革”作为具体操作程序来遵循。

其实,正如前文所述,政府机构是政府职能的载体。政府机构若不存在,政府职能就无法运作;同样,一个机构若不存在明确具体的职能,也 刘明,《从服务型政党到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因素》②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而,转变职能与机构改革是相统一的整体;政府职能转变后就应有相应的机构设置,而机构设置要以政府职能为依据。所以政府的重点、难点任务是首先要在理念上认清其在所处社会阶段应当具备的职能,然后根据职能相应地进行机构改革。否则,不论是分解、转移还是合并,都难以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误区之三: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削减政府权力和精简机构

政府职能是政府行使权力的过程和效能,政府职能的强弱取决于行政权力的大小。因而政府职能的变化必然导致行政权力的变化。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认为转变职能就是要削减权力。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权力具有不断扩张的趋势。比如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网络及其相关产业的管理需求就不断显现出来;这必然就会赋予政府新的行政权力,相应地也必须要设立新的管理机构。

此外,削减政府权力和精简机构作为一种政府职能转变的手段,可以说只适用于那些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的问题。而各个时期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不单单表现为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的问题。面对那些政府职能缺位、不到位以及机构间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反而需要对政府相关行政权力予以加强或调整,相应地对相关机构加以扩充和调整改变。所以,政府职能转变所带来的权力变化是双重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误区之四:机构改革必然要削减政府开支

政府要维持公共权力的行使与职能的履行就必然会有所花费,而政府的财政支出主要由税费来提供。拿西方人的观点来说,花费纳税人的钱,就要为其办事。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办什么事,我们首先都会考虑成本问题。而政府也是一样,政府在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能时要尽可能地降低行政成本。但降低行政成本并不是代表行政开支在数量上的减少,还得具体分析行政开支的事项。

一方面,政府自身存在与活动所需要的直接开支是应当削减和节制的。如果我国能够改变文山会海中的那些比必要的额外开支以及政府人员冗多等造成政府浪费现象,就可以有效地减轻我国人民的负担、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可以说,这应当也是政府进行机构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政府还有用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保障的投入等方面的开支。由于这些开支具有不是为政府自身而是为广大社会公众 利益的特征,所以就仅存在如何合理投入使用和保障实施的问题。就目前我国社会形势来看,随着我国政府自身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用于公共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方面的开支必然会逐渐增加。

新时期,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正确处理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关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机构的配套改革。在此进程中,不仅要坚持全面、统一、精干、效能的原则,而且也要保障政府职权回归社会之后不能形成无管理的“真空地带”。其次,我国要积极运用历次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改革的宝贵经验。之后的政府机构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导向,逐渐增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的,进而全面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明.从服务型政党到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因素[M].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8.[2]李军鹏.新时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新思路[N].行政论坛.2007.[3]吴奕新.市场经济与地方职能转变[A].南方论丛.2005,6.22(2).[4]张继政.试论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M].理论学习与探索.2005,5.[5]夏海.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6]高荣,陈红琴.论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M].江海纵横.2004,4.[7]杨学渊.对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关系的认识[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6.[8]“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M].1998,5.[9]星星.改革政府——20世纪末的政治旋风[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10]章原.重塑政府’98政府机构改革焦点大透视[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11]孙学玉,耿弘.走出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误区.行政论坛[J].1996.[12] 改革开放以来五次重要的政府机构改革[N].人民日报.

第五篇:论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课件

论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为了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迫切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并相应地进行政府机构的配套改革,这也是我国政府自我革命的重要手段。而这一进程中主要面临政府职能缺位、不到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机构间职能配置不合理以及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重大机构改革回顾的基础之上,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中的作用以及部分人群可能具有的几大误区加以简单论述。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 机构改革 公共服务职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的开展与深化,我国社会得以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当前面临的行政环境较之前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面对我国社会的新形势、新挑战,我国政府要不断地适时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及相应地进行机构改革,进而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最终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我国政府进行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哲学知识让我们明白了一切事物随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政府应该具有的职能与机构设置也不会例外,因而政府有必要进行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

(一)政府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所谓政府职能,即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国家利益和推进社会发展而负有的职责和功能。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 中,因而政府应履行的职能也是不断变化的。而当前政府正在履行的职能未必是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能,所以政府要适时不断调整自身职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政环境与社会需要。而政府机构是政府履行自身职能的组织载体,是人员、职责以及权力的统一体。政府的任何职能都必须由一定的机构来履行,这样政府的职能才能够得以实现。与此同时,机构改革对政府职能也有一定的依赖,即政府机构设置是以政府职能为依据的。

上述社会历史条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内环境而言,建国初期主要体现为政治职能,即巩固并发展社会主义政权;一段时期之后政治职能便逐渐弱化,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是逐渐增强经济管理职能;就目前来说,应当是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样,建国以来我国的国际环境也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也就是有两大阵营的对立、逐渐开始并加强联系;进而发展到目前世界各国都无法置身世外,走上全球化、国际化道路。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当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得以巩固之后,我国政府逐渐增强经济职能。特别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我国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之后,我国逐渐加大经济方面的改革力度。在1993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尤其是初期国企改革的深化,使得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较以前发生重大转变。新时期,我国又致力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此过程之中,我国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不论在哪个时期,某些政府职能已不复存在或有些职能弱化了;相反,有些政府职能却需要强化或产生了新的职能;总归都是为了适应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不断出现新问题、面临新形势,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因此,我国政府进行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以保障政府职能的全面履行。所以,对于那行已不复存在、弱化了的政府职能,政府应当将与之相应的机构加以撤销或调整;而对于需要强化、新产生的职能,政府应当将于之相应的的机构加以扩充和进行组建。只有这样,政府职能机构的设置才能够与我国逐步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相适应。

(三)我国政府自我革命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为探索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决定了“我国的国家机关是属于人民群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它同旧中国的压迫人民的国家机关在本质上相反”,“人民群众第一次看到了廉洁的、认真办事的、艰苦奋斗的、联系群众的、同群众共甘苦共患难的自己的政府”①。然而,以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某些行政权力并未能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运作,有的权力运作甚至发生了严重扭曲。这些都说明我国政府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因而要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的自我革命。而转变政府职能以及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是解决上述问题和保障上述国家机关性质、作用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

当前,我国对内改革的不断开展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扩大和深化,我国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不断得以调整。在此进程之中,将一些问题加以解决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因而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并相应地改革与调整政府机构,才能促使我国政府自我革命的已成功。

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想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就必须首先了解在此进程之中政府应当解决些什么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在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中主要面临着政府职能缺位、不到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职能在机构间配置不合理以及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

(一)政府职能缺位、不到位

当前,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依然相当薄弱。一些涉及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或形势相当严峻。社会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安居工程、就业问题、医疗体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食品安全等等。现阶段我国社会表现出的这些问题相当突出,这些我们从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各种事件就可以得到佐证。当然,这些问题是各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会突出以及需要解决的社会发展中的常态问题,但也是需要各国政府及时进行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于社会服务职能方面:首先是社会发展中人们的基本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其次是一些涉及几个部门交叉办理的事务没有良好的受理程序,是一些简单事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机构五十年》,党建读物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务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面临这些问题,我国政府要加快机构改革对政府职能转变的配套,及时依据社会需要新设或强化相应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机构,从而真正地做到为人民办好事、服好务。

(二)政府职能越位、错位

当前,我国政府的有些部门依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同时也是管不好的事。生活中还存在一些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特别是行政审批和审批事项仍然过多。如:政府对于车辆驾驶的管理是应当采取的必要措施;但政府应当只是设定考核标准及对其进行考核,而对于个人的这项能力习得不应该多做限制。而目前生活中有关部门却作出相关限制规定。这些规定可以说是不合理、不正当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本可以规避的行政权力不良运作问题。

此外,在许多地方直接有意扭曲行政权力运作目的的现象也是屡禁不止,不仅对我国政府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危机政府在民众当中的公信力。不论中央下发多么完善的规范性文件,最终有些政策的执行力度到了地方总是趋于弱化。针对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的现状,一些越位、错位行使的政府职能应当做出转变和调整,相应的政府机构也必须加以撤销和改变。

(三)一些政府职能在机构间的配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政府职能在机构间的配置不够科学。首先是综合管理职能与行业管理职能配置不科学。总体来看,我国综合管理部门的权力过于集中,进而造成了行业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困难。其次是决策、执行和监督功能在部门内或部门间配置不科学。许多部门集决策和执行于一身,致使监督流于形式。如一些宏观管理部门既管宏观规划,又具体执行;进而容易造成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重在于重新科学地进行政府职能配置,以致于国家对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合理配置。

(四)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现象

当前,我国政府机构设置未能完全解决过多过细的状态,我国政府对于有些事务呈现多头管理而产生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现象;以致一些日常事务不能够及时解决、政府办事效率低下。这一问题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与机构配套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就目前来说,我国呈现出的这一行政体制特点还不能得以消除。因而我国政府应以为民服务为出发点,设立一些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来处理那些日常事务,进而提高行政效率。

此外,由于政府职能交叉也随之出现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社会现象。一些部门一部门利益为行政立足点,当有利可图时就互相争利;相反,当主要是一些责任时各部门间就互相推诿、扯皮,出现了“拍皮球”现象。所以社会中就出现了两个部门人员互相斗殴之类让人啼笑皆非的情景。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历次机构改革回顾及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主要进行过十多次的机构改革,而前几次改革收效甚微。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开展的几次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不断取得成就,推动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健全。

(一)历次改革要点及经验

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此次改革的成果主要有:一是废除了我国领导干部任职终身制;二是精简了中央及地方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我国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但此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我国固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职能未能适时得以转变。

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在此次改革中,我国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国务院在此次机构改革中撤消了一些职能交叉较大的部门,重新组建了新的部门;此外还将一些重要的部委下属部门升格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1993年,我国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此次改革中,我国政府将机构改革的重点放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将我国政府由全能政府逐渐转变为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但这次改革并未能彻底改变政府对于微观经济活动的主导作用。

1998年机构改革是建国以来中央政府实施的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 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改革中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目的,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是目标。在此次改革中,中央撤销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立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从而真正地让政府放开了对于微观经济活动的控制,使得市场配置作用得到更大发挥。

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之下开展的。此次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从而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这次机构改革抓住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了政府职能。

(二)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现状

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制改革下政府职能整合的经验与模式的基础上,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府大部制改革道路。在2008年我国开展的大部制机构改革之后,我国政府组成部门减少到27个。经过历次机构改革,我国政府按综合管理职能合并一些职能交叉较大的政府部门,目前已大体形成了大部制的政府组织体制。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社会形势逐渐要求政府不断增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要全面履行这一职能,一方面还是继续改革完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另一方面还得加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力度,不断提升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和政策的落实。

四、关于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一些思考

在推进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过程之中,我国政府要在认清自身存在的影响因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些其他影响因素。此外,对于部分群体来说,一定要走出关于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一些误区。

(一)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这是有历史和人民作出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行为直接决定着行政意识和行政方向。“政府的组建、官员 的任命、政策的制定,都是由中国共产党这个唯一的执政党其直接或间接的作用。”②因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和渗透于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和全部领域。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也就决定了我国政府的职能运行必须是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转变政府职能以及相应地进行机构改革来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二)走出对于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几点误区

误区之一: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转变政府经济职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经济发展,政府职能在经济方面的转变较为突出。因而,如果没有对于政府职能转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学习,一些人可能会认为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其实不然,正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几乎将我国推向经济崩溃边缘的社会现实,才使得我国政府不得不尽快走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一些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得以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持续攀升。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区域、城乡间差距的不断拉大,广大人民没有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社会不公问题日益突显。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健全。这些都表明当前我国政府应当尽快逐步增强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职能。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政府面临的职能转变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误区之二:先转变政府职能,后进行机构改革

我国在1988年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中抓住职能转变这一关键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之后,我国各级政府在历次机构改革中也确实把握住了这一核心。但是,在实际理解和执行中,一些政府人员、特别是一些领导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正确把握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之间的关系,错误地将“先转变职能,后进行机构改革”作为具体操作程序来遵循。

其实,正如前文所述,政府机构是政府职能的载体。政府机构若不存在,政府职能就无法运作;同样,一个机构若不存在明确具体的职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而,转变职能与机构改革是相统一的整体;政府 ② 刘明,《从服务型政党到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因素》职能转变后就应有相应的机构设置,而机构设置要以政府职能为依据。所以政府的重点、难点任务是首先要在理念上认清其在所处社会阶段应当具备的职能,然后根据职能相应地进行机构改革。否则,不论是分解、转移还是合并,都难以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误区之三: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削减政府权力和精简机构

政府职能是政府行使权力的过程和效能,政府职能的强弱取决于行政权力的大小。因而政府职能的变化必然导致行政权力的变化。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认为转变职能就是要削减权力。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权力具有不断扩张的趋势。比如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网络及其相关产业的管理需求就不断显现出来;这必然就会赋予政府新的行政权力,相应地也必须要设立新的管理机构。

此外,削减政府权力和精简机构作为一种政府职能转变的手段,可以说只适用于那些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的问题。而各个时期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不单单表现为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的问题。面对那些政府职能缺位、不到位以及机构间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反而需要对政府相关行政权力予以加强或调整,相应地对相关机构加以扩充和调整改变。所以,政府职能转变所带来的权力变化是双重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误区之四:机构改革必然要削减政府开支

政府要维持公共权力的行使与职能的履行就必然会有所花费,而政府的财政支出主要由税费来提供。拿西方人的观点来说,花费纳税人的钱,就要为其办事。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办什么事,我们首先都会考虑成本问题。而政府也是一样,政府在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能时要尽可能地降低行政成本。但降低行政成本并不是代表行政开支在数量上的减少,还得具体分析行政开支的事项。

一方面,政府自身存在与活动所需要的直接开支是应当削减和节制的。如果我国能够改变文山会海中的那些比必要的额外开支以及政府人员冗多等造成政府浪费现象,就可以有效地减轻我国人民的负担、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可以说,这应当也是政府进行机构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政府还有用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保障的投入等方面的开支。由于这些开支具有不是为政府自身而是为广大社会公众利益的特征,所以就仅存在如何合理投入使用和保障实施的问题。就目前 我国社会形势来看,随着我国政府自身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用于公共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方面的开支必然会逐渐增加。

新时期,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正确处理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关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机构的配套改革。在此进程中,不仅要坚持全面、统一、精干、效能的原则,而且也要保障政府职权回归社会之后不能形成无管理的“真空地带”。其次,我国要积极运用历次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改革的宝贵经验。之后的政府机构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导向,逐渐增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的,进而全面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下载政府职能(顺德与英国地方政府的比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府职能(顺德与英国地方政府的比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论科学发展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提出的一个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立体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有赖于政府的努力,而政府职能现状......

    减少行政审批与转变政府职能

    减少行政审批与转变政府职能作者:张霁星时间:2012-04-03浏览次数:352 次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改革问题提出“五个理顺”,其中之一就包括......

    论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管理转型

    府的本职是实施行政管理,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政府管理必须依法行政。行政管理的主要形式就是行政执法,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等类型。本文从贯彻落实《行......

    论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管理转型

    府的本职是实施行政管理,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政府管理必须依法行政。行政管理的主要形式就是行政执法,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等类型。本文从贯彻落实《行......

    《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教学设计方案

    《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教学设计 题目: 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 所属学科:政治 授课时间:2009-6-30 适用年级:高一 授课教师:何薇 单位: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

    招商引资与政府职能关系原理与要求

    招商引资与政府职能关系原理与要求管大玉王迪1(宿迁学院 江苏 宿迁 223800)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招商引资与政府职能的关系认识模糊,文章对政府职能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指出政府......

    城市规划的制度化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城市规划的制度化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摘要:现代城市规划已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规划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性的活动。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及现有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并......

    英国的基本法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能作了具体规定

    英国的基本法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能作了具体规定。 中央财政职能包括资源配置职能、稳定经济职能、提供公共劳务职能。国防、外交、对外援助、教育、空间开发、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