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家称空饷系维护公务员稳定的隐性福利
专家称空饷系维护公务员稳定的隐性福利
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北省武穴市教育局的人事怪现状:“该教育局,一方面大量人员超编,需挪用其下属单位的事业编制。另一方面,有官员占着编制,不上班,吃空饷。” 7月2日,湖北武穴市官方新闻网发布说明称,针对网络反映湖北武穴教育局超编200%的情况,市委、市政府迅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组织市政府办、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编办、市人社局等相关部门成立调查专班,于7月2日下午到市教育局调查相关情况,并将根据调查情况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武穴市教育局局长王卫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局机关确实存在超编的情况。对此,我们也正在想办法积极处理。”王卫平还回应,为了激发干部的积极性,武穴市教育局于2011年进行了相应调整,其中一项就是让30个年龄50岁以上的干部退居二线,这部分人只在高考、中考工作任务重的时候回单位参与工作,编制保留,工资照发,享受各种津贴。
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在“退居二线”之后,占着编制,工资照发而且享受在职人员的福利待遇,并非武穴市教育局独有的现象。今年5月,浙江省永康市的市委机关报刊登了《永康市在编不在岗人员自查情况结果通报》,曝光和公示了该市192名因各种原因“在编不在岗”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中一类“吃空饷”的情况就是“中层正职退居二线”,有岗位不上班,却照常拿工资。
湖北某县一位正科级干部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我们这里,现在的情况是,县一级的机关或者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到了53岁就必须要退居二线,因为没有到退休年龄,一般会被安排到另一个岗位上去。这些岗位通常不会像之前担任的领导职务那样有‘实权’,往往也比较清闲。同时,他们会继续占着编制,上班与否都可以拿到工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者梅赐琪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吃空饷”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类是“占坑”,一些干部亲属利用各种关系,人不上班,但是把编制占了;另一种是“挪坑”现象,就是这种“退居二线”的情况,把职位挪出来,但是把编制占住。
“在目前这种近乎终身制、封闭、名义低薪的官员体制之下,官员除了吃皇粮之外,并没有出口,因此,只能体制内解决。但是,如果他们长期滞留在一个岗位,就会影响到其他干部的上升空间。因此,让这样一部分人‘吃空饷’是在目前体制之下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梅赐琪说,“实际上,我们客观地来看,这些官员退居二线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而且他们退居二线之后所拿到的‘空饷’,与庞大的职务消费相比,可能并不是一个特别巨大的数据。”
一些机关事业单位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部人占着编制却不干活儿,单位需要干活儿的人,却可能遇到“无编可用”的情况。有专家认为,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退居二线”占编制却“吃空饷”现象,反映了目前编制管理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的弊病,干部“能上不能下”,一些“退居二线”的官员有一定职级,不愿放下架子或没有能力去做大量事务性工作。
梅赐琪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基层政府和单位都在说缺编制,工作人员不够用。事实上,各级政府都在应付各项自上而下、临时性或长期性政策任务,同时自身也会提出一些政策设想,再加上一些人还在‘吃空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部门的确都缺人,尤其在基层单位,无人可用,无编可用的情况非常突出”。
“要解决‘吃空饷’的问题,恐怕不是把人都清除出去那么简单。实际上,这些年曝光的‘吃空饷’的现象很多,相关部门的决心也很大,但是挪坑型的‘吃空饷’仍然屡禁不止。”梅赐琪认为,“问题的根源还是在转变政府职能上。政府职能不转变,政府还是去管理和‘包办’很多事情,就必须要维持一个庞大和稳定的官员体系。‘空饷’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维护这个体系稳定的一种隐性福利。”
第二篇:公务员遴选吃空饷
大作文题:吃空饷
【给定材料】
1.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各省市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中管金融企业、中管高校公务用车、“吃空饷”的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发布情况显示,截至9月25日,全国共清理清退 “吃空饷”人数为162629人。在各省区市中,河北、四川、河南清理“吃空饷”人数位居前三位。其中河北共清理“吃空饷”人员55793人,四川清理清退“吃空饷”的人数为28466人,河南共清理清退“吃空饷”人员15022人。
2.新华社此前报道称,根据审计、纪检等部门查处的情况,“吃空饷”者往往脸谱各异,手段更是五花八门,如:长期旷工但工资照领的“旷工饷”,长期请假却依然拿钱的“病假饷”,伪造人员虚报多领的“冒名饷”,瞒报去世继续代领的“死人饷”,一人领取两份以上工资的“多头饷”,未按规定核减或核销待遇的“违纪违法犯罪人员饷”,权力安插进编领钱的“挂名饷”等。
“吃空饷”现象不仅人数多,还有涉及的资金。根据此前的公开报道,2013年河南省就曾大力整治“吃空饷”,当时清理出2.2万人,查纠违纪违规资金1.19亿元。河北省今年加大“吃空饷”资金追缴力度,截至7月底,共追缴回资金上亿元,占应追缴额的55.12%。
3.据央视报道,今年1月3日,陕西省渭南市委全会通报,大荔县副县长任教训在其他县任副县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为正在上学的儿子办理了工资关系,从2011年11月至2013年5月,一年半时间里累计领取财政资金45000多元,随后其子违规领取的财政资金已全额上缴,任教训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今年4月,黑龙江在“吃空饷”专项清理工作中发现依兰县交通局原局长郭建立早在2011年就违规将其女儿郭培桐录用为交通局事业编制干部,一直未上班却工资照发。经查实,除责令交通局对郭培桐做辞职处理,追缴未上岗期间所领工资6.89万元外,又给予时任人社局局长费宏、时任编办副主任杨静野及现任交通局局长王铁汉党内警告处分,给予郭建立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时任县长赵长满诫勉谈话。
也有相对严格的城市。去年江西南昌市针对在编不在岗、死亡不注销、退而不休等各种“吃空饷”行为进行清理整治,将单位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超过清理期限若发现单位仍有2人及以上“吃空饷”,则对主要领导实行撤职处分。记者梳理报道发现,各地一把手对吃空饷行为较多是高举轻放,以党内处分、收缴违法所得等处罚较常见。4.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直言,目前对于“吃空饷”惩罚的力度太小太轻了。“现在惩罚得更多的是这些当事人,吃空饷的人免职,然后把吃空饷的钱退回来,就算了事。”
辛鸣说,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当事人觉得,等风头过去了,我继续吃也可以。其他的人一看原来如此,没事的,这样导致很多人在攀比。这种从轻处理,不是将吃空饷有效遏制,而是纵容和泛滥。
辛鸣建议,治理吃空饷不仅要治理吃空饷的人,更要治理发饷的人和决定发饷的人。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吃空饷?不是他想吃就可以吃的。他必须经过各个手续进到这个部门,那谁让他进来的,谁给拍的板,谁给决的策,那么拍板、决策的人就应当担当相应的责任。
“从这个地方免职了,到另外一个地方任职,仅仅是一种党内警告处分,这样一种处分力度有点太轻了。”辛鸣说。
“吃空饷”现象在教育实践活动期间得到了一次有力的“大扫除”。辛鸣认为,不应该把加大力度跟建立长效机制,这两者对立起来。加大力度本身就是很重要的长效机制之一,如果把加大力度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下来之后,它本身就是一个长效机制。
5.“吃空饷”的六种表现形式:
“旷工饷”:一些人无正当理由,长期旷工。“病假饷”:长期病事假或超假不归。
“多头饷”:未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擅自经商办企业或在企业兼职,一人领取双份工资。
“违纪违法犯罪人员饷”:一些受党政纪处理的人没有相应地降低其工资,或受到司法处理的人仍领取原工资。
“冒名饷”:一些本不属于财政供养的人员,冒用他人名义领取财政工资。在这一类中,“官二代”居多。
“死人饷”:主要表现为在职离退休死亡仍领工资或多领遗属补助。
【问题】
请围绕“吃空饷”这一话题,结合但不限于给定材料,写一篇议论文,字数在800-1400字之间。
参考范文
清理“吃空饷”先须堵制度漏洞
教育实践活动中,全国各地开展清理动真格、追究责任不留情、建章立制防“回潮”,对“吃空饷”现象进行了专项整治活动,有效地起到了“清”和“防”的效果。在“清”和“防”双管齐下看到清理效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思干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这次行动中,全国共清理清退“吃空饷”人数为162629人。河北、四川、河南清理“吃空饷”人数位居前三位。这16万多不劳而获者长期“寄生”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是官场不正之风,是不公平不公正乱象,也是干部管理出现了漏洞。制度漏洞让吃空饷者成为“漏网之鱼”。就这一次专项行动就清理清退“吃空饷”人数如此之多,无可回避的是干部管理制度有漏洞。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干部管理的主体,只是按照干部名册来管理干部是否在编,是否在岗,组织人事部门也不可能随时去核查。作为发饷银的财政部门只要有编制管理部门、组织人事部门、用人单位的相关审批就会按标准发放饷银。还有编制部门每年的编制核查,也是按照各单位上报的名册进行核查,也未到相关单位进行人编核实。种种原因,使得“吃空饷”就见怪不怪了。实事求是地讲,清理“吃空饷”已不是第一次,但下重拳、动真格是第一次。之所以让一些人钻空子,就是制度执行上出现了松动,有了漏洞。
把好关口,让“吃空饷”者无机可乘。作为用人单位,谁在谁不在,那自然是“门前清”。尤其是一把手,自己家里几口人,几人干活、几人挣钱、几人“吃干饭”,必须是清清楚楚。管理一个单位也是一样,要说对于领薪水不上班的现象一知半解,恐怕说不过去,不是失职就是“吃空饷”者攀附“大树”。如果是“一把手”给了这些“吃空饷”者以方便,那就要效仿江西南昌的做法,超过清理期限若发现单位仍有2人及以上“吃空饷”,则对主要领导实行撤职处分。另外,相关法律法规对旷工、事假、病假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普通职工如果长期不上班,其遭遇可想而知。所以说要从根本上堵住“吃空饷”的漏洞,关键还在于建章立制并认真执行。需要严格执行的首先是用人单位——绝不给任何人“网开一面”,“特殊照顾”。第一道关把好了,那些“不劳而获”者自然就会被拒之门外。
惩治、监督齐上,让“吃空饷”无处藏身。狠刹吃空饷的官场歪风,必须从严问责、对症下药。首先,“吃”了空饷必须吐出来。这是国家的财政,这是劳动者的薪水,任何人不能不劳而获。其次,凡有吃空饷者的单位,必须追究一把手和相关人员责任。比如,贵州赫章县为长效防治“吃空饷”现象,定期对乡镇和县直单位人员在编在岗的情况进行明察暗访,一经发现,除严肃处理本人外,还将按“吃空饷”数额的5倍扣发单位公用经费,并从严追究主要领导及有关责任人责任。这种重典治乱的做法应当长期执行,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纪检监察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让这种致使机关效能下降、形象受损、“坐享其成”的乱象暴露在阳光下。彻底铲除吃空饷这块不良土壤,不能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
第三篇:吉林公务员考试:中国体制内隐性福利
吉林市华图
吉林公务员考试:中国体制内隐性福利
作者:董董
来源:华图网站运营中心
暧昧的隐性福利
它可以是一块普通的香皂,也可以是北京闹市区的一套住房;
它可以是‚留住人才的法宝‛,也可以是‚赤裸裸的腐败‛;
它常常不合理地存在着,你却不能简单地否定它
‚‘空饷’,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维护这个体系(官员体系)稳定的一种隐性福利。‛
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北省武穴市教育局让30个年龄在50岁以上的干部‚退居二线‛吃空饷,以便把职位腾出来,为年轻一点的公务员留出‚发展空间‛。针对这一现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者梅赐琪如是说。当然,并非所有的‚吃空饷‛现象都是为了维护官员体系的稳定。今年以来,各地‚吃空饷‛被曝光事件屡见不鲜。1月,山西省静乐县原县委书记杨存虎之女被曝光:5年累计‚吃空饷‛10万元。2月,还在上学的山西省长子县教育局局长李某之子,入编为当地一所中学的正式教职工。4月,山东省沂南县检察院针对当地发生的数起国家工作人员‚带薪坐牢‛现象开展专项调查,发现近三年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已判刑的61人中,有32人的工资没有变动。6月,江西省武宁县清理出各类‚吃空饷‛人员85名。截至7月底,陕西省榆林市半年内已清理纠正‚吃空饷‛人员2100多名。‚‘吃空饷’正成为财政资金流失的黑洞。‛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在接受《检察日报》采访时指出:‚吃空饷‛是公共权力的滥用,是一种变了形式的比较严重的腐败。
公务员、国家企事业单位的‚隐性福利‛,近年来屡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每
2345678910-
第四篇: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遏制公务员“隐性福利”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遏制公务员“隐性福利”
公务员、国家企事业单位的隐性福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引起了社会的质疑。日前,有媒体刊文,揭开了中国“体制内”隐性福利的面纱。一位来自北京的专家表示,“隐性福利”已成为财政资金流失的黑洞。(8月14日中国经济周刊)
暧昧的隐性福利,可以是一块普通的香皂,也可以是北京闹市区的一套住房;可以是“留住人才的法宝”,也可以是“赤裸裸的腐败”。所谓“隐性福利”,说白了,就是权力福利、权力自肥。隐性福利的长期存在,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不公,放大“马太效应”,加剧社会矛盾,损害政府公信力。
“隐性福利”之所以成为公开的秘密,主要因为我国的隐性福利是在整个社会分配制度不健全、分配秩序不规范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公共财政和国企支出缺乏公开透明的全程监督,导致有的单位、有些人以“为职工为福利”为借口,巧立名目“解决”隐性福利。而且行业内自觉构建“攻守同盟”,在利益均占的链条上抱作一团,使查处无从下手。
没有权力的存在,就没有隐性福利的资金来源;就没有人为“大家拿”决策拍板;就没有多少“擦边球”好打;就没有“妙招”来暗度陈仓,遮人耳目;就没有心知肚明的“下不为例”。“权力福利”最典型的莫过于“执法经济”。部门利益作祟、个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冲动,是某些执法部门福利失控的内在动力,预算外收入的存在提供了灰色收入获取的可能性,而对预算外收入缺乏管理规范最终让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因此,遏制“隐性福利”必须从规范权力运行和阳光财政开始。
首先要建立公务员津贴补贴制度,改变现有政出多门、各自为政、滥发失控的乱象。其次,将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和福利列入财政预决算的公开范围,将支出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更重要的,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制度中,将隐性福利问题作为规制的一大重点,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分门别类地予以规范、限制和取缔。要将集体腐败列入刑法追究的范围予以严惩,以儆效尤。唯有此,才能让收入的公平与透明始终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一扇窗子。
第五篇:公务员考试热解读:隐性福利名目繁多
http://www.xiexiebang.com/
公务员考试热解读:隐性福利名目繁多
据3月25日出版的黑龙江晨报报道30岁的浩宇身家千万,却嫌经商没地位,开着奔驰去上公务员考试培训班,誓要考上公务员光宗耀祖。公务员,一个本应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位,为何会引起年轻人如此热衷?一个简单的“地位高”是不足以完全说明公务员的吸引力的。
学而优则仕
今年春节,34岁的周明(化名)深刻地体会了一把公务员身份带给自己的风光。当他所乘的大巴车缓缓驶入黑龙江一个边陲小县城的收费站时,当地的 政府官员早已等在了那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那一刻,说不陶醉是假的。”周明坦诚地说,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从小父母就告诉他,要好 好学习,长大了当官。大学毕业那年,周明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省政府的一个实权部门,成了吃“皇粮”的人。
“录取那天,我爸妈在村子里摆了十多桌宴席,放了1000响的鞭炮,村委会主任都到场了。”短短几年的历练,周明的工作调动了,他接近了省政府 的权力核心,找他办事的人越来越多,就连回家探亲,父母都要看着他的脸色,生怕他吃不好睡不好。七大姑八大姨家也都来求他,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考公务员,像 他一样“光耀门楣”。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公考”大军,家长们一听说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公务员,满脸艳羡的表情。大学生在毕业后由于没有收入,生活缺乏保 障,生活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寻求一个就业机会,就能有一条就业出路。目前,公务员在众多大学生的眼中有着以下好处:比较好的社会地 位;可以解决户口;有可观的收入;各项福利好、有保障、工作稳定、压力小,同时做公务员可以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来为自己储备社会资本。
省社科院研究员董鸿扬认为,这与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存在的“学而优则仕”的信条有很大关系,这个信条就是将做官当作人生奋斗中唯一的、最高的目 标。因为做官会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并能摆脱体力劳动进入“治人”者的行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当了官就可以实现政治抱负。同时,“升官”与 “发财”是紧密相连的,“千里做官为求财”,一旦获得官职,发财之路便打开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只要家中有一人做官,不但能光宗耀祖,而且整个家 族也跟着沾光。
“强大的‘官本位’思维惯性使得一些人形成了对权力的崇拜、膜拜,几乎毫不怀疑地坚信,只要有了权力,就会有钱。”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院长鲍海春说,尽管改革开放后,改变命运的机会增多了,但“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公务员是“铁饭碗”
2004年,哈尔滨人江风(化名)大学毕业后凭着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应聘到了一家世界排名前十的外企,工作地点在北京。工作两年,江风 的月薪已经达到了2万元以上,算上各种报销补助,月入3万元,每个季度、年终都有奖金,各种保险一一俱全,公司的其他待遇也能让他过上很体面的生活。但 是,2009年,江风还是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他放弃了外企的工作,考入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一些朋友对此很不理解,江风承认自己也确实是 挣扎了好久,但最终还是选择当公务员。
“这个工作毕竟是一辈子的铁饭碗,不出大的意外是不可能被辞退的,但外企就不一样了,不仅竞争激烈,一着不慎就可能丢掉工作,干着没有安全 感。”江风说,第一个月发工资的时候,看着卡里的数字,他舒了一口气。“没有想象中那么低,基本工资是不高,但各种补助很多,最重要的是,当我退休后,我 会一直赚着在职时一样的月薪,直到死,这个很吸引我。”江风考上公务员后,他的父母都很高兴,在他们眼中,这才是正经工作。
据统计,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有近百万考生参加,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有104万考生参加,2011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生人数飙升到129万,2012年达到133万。
省政协委员冯洪滨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哭着喊着朝“体制内”奔去,宁可牺牲曾经的http://www.xiexiebang.com/ 理想,也要勉为其难地“为人民服务”,究其因,稳定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考上公务员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
在齐齐哈尔富裕县某税务部门工作的张红(化名)对这个铁饭碗更是情有独钟。当年大学毕业她放弃留在省会城市的机会,甘愿回到老家当一名体制内的 公务员,不仅如此,她还鼓动自己做小学教师的老公放弃工作,考入了当地县政府,也成了体制内的人。在张红看来,这才是自己想要的稳定生活。“挣得肯定没有 白领精英们多,但没有压力啊,不用扛业绩,不用担心被炒鱿鱼,干多干少都一样,混到年龄如果运气好再当个科长,挺开心的。”
在黑龙江大学教授石敏看来,公务员工作的高度稳定性是催生“公考热”的一个关键因素。据国家人事部门统计,我国公务员的被辞退率约为0.05%,而市场中企业的辞退率则远高于此,在工作越来越难找的当下,更多的人选择端起这个“铁饭碗”也就不难理解了。
“隐性”福利名目繁多
曾有媒体报道,某机关食堂一元钱就能吃饱吃好,能够吃到:“A餐:烧鸭、尖椒萝卜、菜心;B餐:花生焖猪手、尖椒萝卜、生菜,配汤是鸡骨草猪横脷汤”。有人讽刺说,公务员群体离“吃饭不要钱”的“共产主义”仅有半步之遥了。
石敏认为,这点福利对公务员来说只是“毛毛雨”。记者曾见到过某省直女公务员的工资条,上面除了基本工资,各种名目的补助五花八门,就连女同志买卫生巾的钱都有补助,这是体制外的人根本无法享受到的。
在哈尔滨市群力新区,在寸土寸金的沿江地带,公务员小区正在建设,只有公务员才有资格购买这里的房子,各单位论资排辈,按照级别、工作年限等等 分面积,至于哪栋楼哪个楼层则需要抓阄。2011年,在周围房价已达一万平方米的情况下,公务员小区的房价据传只需要四千多,一时间,体制外的人都开始托 关系找人,想要从体制内的人手里买房子。
在哈市某媒体工作的王月(化名)花了近20万元的价格从某局一公务员手里买了一个“房号”,5楼,80多平方米,不挡光。2012年,一度被炒 到30万元一个的“房号”价格开始回落,虽然自己可能比别的人多花了买“房号”的钱,但王月觉得值,“房子价格比市场价低了好多,买了只赚不赔。”王月觉 得捡了便宜,而对公务员来说,单位分房,无论是以低价买到这套房子,还是以高价卖出“房号”,无疑都是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石敏说,如果仅就工资来说,公务员的待遇并不优厚,但是评判一个职业的福利待遇并不能只从工资的多寡来衡量,而是要综合其他方面的各种要素进行权衡。企业员工退休之后只能够从社会统筹中获得原来工资的1/3作为退休金,而公务员却能够领取和在职时一样多的退休金。
方舟(化名)是哈市某局副局长,车改后,单位不给配车,她每月可领到的车补就有1000多元,本身不会开车的她也没打算自己买车,揣着这笔车补,每天坐着通勤车上下班,她觉得也挺方便,如果平时公出办事,还是用单位的车。
刚刚过完“三八节”,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开发区某机关工作的李丹丹(化名)拿到了300元的补助,一年到头,各种名目的补助应接不暇,每个季度发 1000元的超市购物卡、秋天有秋菜款、“五一”、中秋、“十一”、元旦、春节„„凡是节假日,单位都会发钱,少则三五百,多则上千元。“不仅我们在职的 有,退休的人也有,体制内的单位就是好,退休了也一样能享受到各种福利待遇。”李丹丹说,她的姑姑是哈尔滨某工厂的退休工人,一个月才能领到1200元 钱,而他们单位退休的处级干部,每个月都四五千元。“现在不是流行这句话吗,死也要死在体制内。”
“权力寻租”机会多
一个公务员职位能出现5000:1的竞争场面,人们看中了公务员职位的什么?无疑是看中他们手中拥有的公共权力,这种权力能够带来收入、地位、声誉等合法或非法的利益。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院长鲍海春介绍说,从历年公务员考试的数据分析来看,多数考生
http://www.xiexiebang.com/ 都会选择报考海关、执法局、公安、工商、税务、药监等有“油 水”的部门,而报考政府服务性岗位、所谓“穷衙门”的却寥寥无几。在西方国家,决策的环节是公开的,是通过立法机关来参与和最终决定的。在我国,决策都是 地方政府内部来决定的,而且地方政府受制约监督的空间很小。这就给了公务员“寻租”的机会。
刘瑞(化名)在哈尔滨做了很多年的医药销售生意,他深知与政府公务员打交道的规则。“那个叫浩宇的年轻人说的一点儿都不假,做生意要做到百分之 百没毛病,那绝对不可能,有了问题怎么办?就得‘表示’,只要下面人能解决的,绝不往上找,找的官越大,‘表示’的数额越高。”刘瑞说,平时请客吃饭都是 小意思,逢年过节,他都要去主管部门打点,一级一级,从科员到领导,只要能管到自己的,都不能落下,一般都是购物卡,关系近的直接给现金,如果遇到大的检 查,出了问题,一次送个十万八万的都很正常。
在某税务部门工作的小王说,一到年底,他们就通知企业要查账,企业的老板们心里都清楚,要真是查起来,百分之百都有问题,自然也就明白该怎么做 了。在南岗某商场工作的美容顾问小李告诉记者,一到节假日之前,卫生部门的执法人员肯定要到她家检查,开始的时候每次查出问题,老板都积极整改,也认罚,但这样做就得罪了执法人员。
“他们要的不是你认错改错,而是让你明白该怎么对待他们。”小李说,今年春节前,那个执法人员又来了,说她家不该给顾客准备拖鞋,不卫生,应该 让顾客自带拖鞋。“哪个做美容的人能背双拖鞋来呢?再说我们的拖鞋也都是消过毒的呀!”这回,小李的老板认了,准备了一张购物卡给那个人送去了。
王平(化名)是哈市某县城交警队事故中队中队长。2011年4月的一天,他接到一起案子,私家车车主戴某撞人后逃逸,被现场的出租车司机抓住了,行人当场死亡。
事故发生后,戴某托亲属找到王平,让他在汇报工作的时候,简单汇报,隐瞒戴某逃逸的行为,王平因此得到了5万元的“好处费”。后来,出租车司机 将这一情况反映到交警部门,彻查后,交警部门重新认定了戴某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王平也被处以免除公职。王平虽然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公务员“权力寻租”,钱来得很容易。
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泓扬认为,“考公务员热”带来的不是人民公仆,而是怀着升官发财美梦的一个个利益追逐者,很多人报考公务员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有的人可能已经准备好进到公务员系统就开始“寻租”了。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