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民网舆情频道对网络问政平台的构建(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15:4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人民网舆情频道对网络问政平台的构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人民网舆情频道对网络问政平台的构建》。

第一篇:浅析人民网舆情频道对网络问政平台的构建

浅析人民网舆情频道对“网络问政”平台的构建

摘要:在互联网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今天,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监测、研究和引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网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开办了舆情频道,这是我国官方主流媒体中第一个从事舆情监测和研究的专业频道。舆情频道通过深度解读舆情信息,旨在为了解舆情提供快速通道,这极大地促进了“网络问政”模式在党政系统里的建立和运行。

本文紧抓人民网舆情频道,对其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加以分析,指出其对于构建“网络问政”平台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意义,同时,指出该频道建设上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民网舆情频道 网络问政 网络舆情

一、“网络问政”的兴起

在互联网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今天,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监测、研究和引导。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这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特殊方式表明了国家对于网络舆情的尊重和重视,互联网业已成为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新平台之一。

据《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面对网络在政治生活中的发酵、升温,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开始重视网络舆论的力量,他们通过在线交流、开通电子信箱或开设博客等方式,从网络上关注民意、汇聚民智、化解民怨、凝聚民气,“网络问政”由此兴起。

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效果,其所凸显的是倾听网络民意,从而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然而,网络舆论信息量极大,内容复杂多元,表达方式零乱无序,这对于领导干部清晰、准确、高效地了解网上民意无疑是一种阻碍。在这样的情况下,专业的网络舆情平台的建立就成了必然之势。

人民网作为我国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挥把握社情民意、引导舆论的作用,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正是开办了舆情频道,这是我国官方主流媒体中第一个从事舆情监测和研究的专业频道。人民网舆情频道深度解读舆情信息,旨在为了解舆情提供快速通道,最终实现帮助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建立高效工作信息应用平台。它的开通为增加舆论导向的有效性、反映多元化舆论格局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极大地有助于网络问政的制度化。

一转眼,已是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一周年的日子,人民网舆情频道也将迎来它的一周岁生日。我们关心的是:如今的舆情频道是个什么样子?它在监测、研究、解读网络舆情信息方面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又有哪些不足?下面,本文就将针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

二、人民网舆情频道对构建“网络问政”平台的优势和意义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舆论是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的表达。舆论可以通过口耳相传,也可以通过信息载体传播。在工业时代,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成为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使得舆论对人类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更加深远。当同样内容的舆论在较大范围内迅速传播时,就可能形成社会思潮,进而影响政治走向或社会稳定。

人民网舆情频道集网上时政信息、社会热点、网友言论、地方舆情等于一体,通过舆情监测,梳理网络言论和观点,是汇聚网民意见、看法和感想的平台,是党政系统了解最新信息和舆情的前沿阵地。人民网舆情频道对当今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施行“网络问政”,有其独有的特色和优势:

(一)依托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品牌权威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网是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人民网以报道全球传播中国为己任,保持了人民日报的权威性,以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为特色,在国内外网民中树立起了“权威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舆情频道以人民日报和人民网为依托,以高度权威、庄严、客观、准确、及时为特色,具有高度的公信力,形成其独特的传播优势。

(二)全面监测舆情并深入分析舆情,内容专业

人民网舆情频道包括论坛热帖排行、热点舆情专题、舆情理论研究、舆情分析报告案例库等栏目,为读者及时提供网络社区、论坛、博客中的舆情热点。

1、对象广泛,时时监控,全面监测舆情

舆情频道监测和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不仅运用“网络舆情监控技术”追踪海内外主要媒体的报道,整合各大新闻网站信息和信息跟帖,而且监测全国有影响的网络社区、论坛、BBS和很多知名人士的博客。

频道中,“论坛热帖排行榜”、“论坛排行”和“论坛聚焦”等板块针对网络社区、论坛和BBS做舆情监控,整合包括新华社区、天涯社区、凤凰论坛、中华网论坛等20多家网络社区、论坛和BBS的热点帖文和跟帖。“博文推荐”板块针对网络上近250位专家、学者、意见领袖的个人空间或博客进行监测,推荐出精彩文章置于频道首页。“媒体聚焦”和“报刊监测”板块则是针对纸媒进行监测,包括16家中央级媒体、47家地方级媒体、4家境外媒体和88家市场化媒体。“舆情专题”和“案例库”板块中集纳的案例涉及领域、地域甚广,包括经济生活、公共管理、司法事件、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社会思潮、教科文卫、港澳台国际等8个领域,涉及地域达20余个省市自治区。可见,整个频道监测的对象十分广泛。

舆情频道还对上述信息源进行24小时自动监控,随时采集最新的文章和帖子。全库每日更新,真实反映网民关注动态,全面了解网络聚焦热点,通过它们基本可以窥见中国互联网舆情的全貌。

2、科学统计,专家解读,深入分析舆情

舆情频道通过专业技术对采集的信息进行过滤和预处理,然后按照领域分门别类进行文章筛选和统计排行,再经过人工审校,排出干扰因素,最后形成成熟的舆情监测信息。舆情频道还有许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做深入的舆情解读,如“舆情监测室”、“舆情案例库”是对特定时期或特定事件舆情的集纳,学术色彩较浓。

“舆情监测室”通常以一周7天的时间为一个监测段,对此期间的3、4件社会事件舆情加以整合,围绕一个共同主题说明一个观点。如5月20日至5月26日的《司法公正是最后一道堤坝》这个案例,集纳了邓玉娇案、卢武铉跳崖自杀、满文军涉嫌聚众吸毒和黑河禁犬令四个事件,分别从“警惕民心的流失”、“前总统跳崖与韩国的政商勾结”、“公众人物应该爱惜羽毛”和“黑河的狗惹了谁”四个角度加以解读,引导出“司法公正是最后一道堤坝”的主题,既简明、客观地摆出了网民的看法,又加入了舆情分析专家的解读,更具参考价值。

(三)公司化运作支持科技研发,技术先进

舆情频道在技术上以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为依托,这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对频道建设和内容提供上给予了强大的支持。

人民日报社有关机构自2006年起就开始逐步探索网络舆情监测研究课题,并于2008年正式组建人民 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技术上,监测室整合了大量国内外比较先进的舆情监测技术,并拥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力量,开发出了一系列方便、实用的舆情应用技术和监测工作平台。另外,监测室还拥有具备舆论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等背景的舆情研究分析人员数十名,并邀请了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清华大学传播学院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作为顾问,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作业流程和应用技术。

(四)出版内参帮助领导干部读网,传播到位 网络舆情固然丰富,可如何在繁重公务之余读透互联网,是摆在每一位领导干部面前的难题。舆情频道以方便领导干部读取互联网舆情为初衷,出版了《网络舆情》杂志,经过几次改版,发展成为面向厅局级以上干部为主、以“帮领导干部读网”为特色的专业刊物,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份以网络信息为主要内容、反映网络民意和动向的内参杂志。

《网络舆情》主要栏目包括一周舆情综述、封面专题、热帖精选、新闻跟帖、网民看官员、图片内参、中央媒体看地方、外媒看点、社会沸点、草根民生、宏观经济、声音、意见领袖、排行榜、干部人事解读、突发事件案底、网络人文地图、网络流行语等,跟踪梳理网上新闻事件、流行话题和社会思潮,按周发布论坛帖文、博客文章、搜索引擎、外媒评论等热门词汇排行榜,归纳干群关系、警民关系、城管商贩关系、劳资关系、贫富关系、开发商拆迁户关系等社会沸点动态,揭示突发公共事件案底,汇集网上活跃意见领袖的深刻见解以及普通民众的网言网语和手机短信,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管理决策层、宣传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以及图书情报系统、高等院校领导提供最新的网络舆情资讯。

《网络舆情》一周双刊,分为研究版和时政版两种,每刊仅24页。《网络舆情》以一种更为方便、更人性化的方式,帮助领导干部保持对网络舆论的高度敏感性,帮助领导干部了解网络舆情发生、发酵和消解机制,掌握危机管理、网民沟通、媒体关系的基本技能,是人民网舆情频道的一个独创。

三、供舆情频道建设完善的一些建议

人民网舆情频道虽然在舆论监测、研究和帮助领导干部施行“网络问政”方面首先迈出了一步,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舆情监测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都亟待完善。笔者发现,舆情频道在建设上也存在一些未尽之处,针对于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供舆情频道的建设部门参考。

(一)删减“重复建设”的板块,明确网站定位

目前,舆情频道上的个别板块的设置不是十分合适,有的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反映出频道定位不甚准确,导致频道特色不够突出。

比如,舆情频道中有“网上调查”板块,这和观点频道中的“调查”板块在形式上是重复的。舆情频道以展现、反映舆情为主,重在舆情监测和研究结果的呈现,那么“网上调查”这类较为初级的搜集舆情信息的环节,放在其他频道更为合适。

再比如,“舆情会商室”虽然题为“舆情”,但似乎与舆情关系不大。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舆情会商室”推出“汶川地震与舆论新格局系列访谈”,环节中虽然加入了与网友的在线互动,但话语权仍主要掌握在嘉宾方面,网友的参与度明显受到限制,只能提出简单的问题,后期的文字整理也缺乏对网友态度的重视。基于这样的栏目形式,笔者认为其既没有突出“注重群众的意见和态度”,也没有强调出“整体”,与一般访谈无异,放在访谈频道似乎更为合适。

(二)增加独创性内容,突出网站特色

笔者认为,舆情频道的优势在于对舆情信息的全面监测和研究,那么频道的内容设置应该以展现监测结果和研究结果为主,比如通过图表展现监测所得数据,用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和分析结果等。

“案例库”(在《网络传播》上命名为“舆情报告”)栏目就是该频道的特色栏目,它充分利用了该频道的媒介资源和技术优势,对特定事件舆论做定量统计,用饼状图阐释网络舆论的观点倾向,一目了然。比如,针对杭州飙车撞人案的网络观点统计中,受众可以通过饼状图读取到“批评警方失职渎职”的声音占的比重最大(34%),这就以最直观的方式反映了大多数网民的心声,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由于舆情频道的这种宏观视角是其他网站不具备的,由此,舆情频道更应该增加类似的独创性内容,减少“论坛排名”、“博文排名”之类缺乏新意的内容,建立起一个独一无二的“舆情监测专家”的品牌。

(三)加强整合与策划,方便受众使用

1、加强整合,突出集纳性

随着社会热点事件层出不穷,舆情也在网络上形成洪水泛滥之势,这就难免让重要舆情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比如2009年6月10日的“论坛聚焦”栏目中,有10条“最热”的帖子,其中3条是关于“新电脑须预装上网过滤软件”的,3条是关于“成都公交自燃事件”的,3条是关于“幼女卖淫被误捕”的,1条是关于“邓玉娇案”的。对于受众来说,哪个才是热点话题,哪个又是话题里的热门观点,就难以把握了。这是对网站内容缺乏整合的表现。

针对上面的问题,改进办法有很多种。比如,对内容进行汇编,按不同的关注事件划分成不同专题,突出当前热点话题,再在每个专题里,再按不同观点对帖子进行集纳,制作网友评论文集或建立观点数据库等,可以突出当下的舆论倾向。这样一种整合,突出了重点,自然地把受众的注意力引到特定方向,便于领导干部读网。

2、加强策划,突出互动性

在策划方面,舆情频道比较缺乏与受众的互动交流,而主要呈现出一种单向传播的模式。比如,频道中的“案例库”、“舆情监测室”这样的栏目,定期发布最新的舆情监测结果,有的以监测报告的形式呈现,学术性较强。这种监测结果的单一呈现,却不一定适合受众阅读,甚至容易导致受众在理解上出现问题。笔者认为,舆情频道可以策划一个类似“舆情解读”的栏目,定期(比如一周)邀请专业的舆情分析师出来与网友见面,在线对近期一段时间的舆情加以解读,在线回答网友提问。

除了固定栏目外,舆情频道也可策划建立一至两个“弹性”栏目,在频道建设上建立起一种应变机制。比如针对可预见的重大事件,预先策划并推出一个临时专题栏目,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时时监测舆论,时时发布结果,时时解读舆情,为下一步开展工作和引导舆论提供支持。这种策划适用于可预见的、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大事件,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等。

四、结论

以汶川“5?12”地震为标志,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最重要的策源地,由网络建构起的公共领域汇聚四面八方的声音,形成强大的舆论,维护自身利益,影响政府决策,推动社会进步。回首2008年的网络舆情,与这一年的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一样,经历了跌宕起伏。在大喜大悲中,中国网民不断成长,他们主动掌握话语权,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来。在网民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声中,网络舆情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互联网也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

人民网舆情频道在国家大力推动信息化的背景下研究和利用互联网舆情,倾听百姓呼声,汲取民间智慧,将人民的“呼声”和“智慧”摆放到网络平台上来,真正地搭建起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便利通道,推动了党政系统“网络问政”模式的建立,推动了社会开放和民主进程,为我国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郑蕴彤,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参考文献:

[1]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03)[2]吴风,网络传播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M],2004 [3]林如鹏,网络媒体舆论传播分析[J],网络时代,2004(05)[4]李希光,切实主导新媒体时代大众话语的议题设置[J],文汇报,2005(04,27)[5]宋泠,我国网络新闻评论发展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6(04)[6]田秋生,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新闻评论的突破[J],军事记者,2008(11)[7]胡振华、曹辉,浅析人民网《观点》和《舆情》频道的异同[J],新闻天地,2008(10)[8]胡亮,网络问政需制度化[J],中国经济时报,2008(12,15)

第二篇:关于网络舆情与问政

网络舆情与问政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引用: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高速增长,网络已经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在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和网络媒介越来越深度介入的现阶段,如何认识、把握并有效引导,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2014年3月1日,四季春城昆明不冷不热,一片祥和。祥和的同时却正值美国总统接见完**喇嘛,疆独藏独两股势力沆瀣一气;乌克兰局势变幻莫测,引发美俄两国剑拔弩张;国内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安保工作日渐升级。然而,当晚21时许,昆明火车站广场发生蒙面暴徒砍人事件。截至2日6时,已造成29人死亡、140余人受伤。民警当场击毙4名暴徒、抓获1人。目前,云南官方将该事件被定性为恐怖袭击活动。

事件发生后,引起国内社会强烈反响。当事网友及后续记者陆续通过微博、论坛、贴吧、微信等网络互动媒体第一时间传递出这起暴力事件的细节和进展,网络舆论一片哗

然,纷纷谴责暴徒反人类的行径,并祝愿伤者早日康复,逝者安息。

总的来说,此次国人面对恐怖事件,除了愤慨和悲痛之外,在对事件后续的聚焦讨论中,理性面对恐怖事件的情绪得到了很好地彰显,众多网络正能量得到了很好的传递,这其中主要来源于开放性的讨论环境。媒体及时告知事件进展,意见领袖主动提倡守土有责,传播防暴自救手册。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开放的舆论环境只要有度、有责反而有利于公民社会心态的建立。在今后类似事件中,相关管理部门当应慎堵,慎行。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的时代,中国网民与日俱增,信息传播之快超乎我们的想象,人们在网络上接受信息并发表者自己的言论。古语有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网络舆情相当于水,国家相当于舟,所以遇到类似的事件,官方新闻媒体要把握方法策略,主动介入弄清真相,及时引导网络舆情。媒体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主动设置与事件相关的议题,通过吸引网民进行讨论,用理性精神引导网民建设性发言,通过讨论帮助网民明辨是非。

网民通过网上舆情参与社会热点的讨论,让政府看到了开辟网上平台让民众参与政治的可行性。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 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近年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

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聊天,到各省官员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与百姓沟通,中国官员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使得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畅通。

无论是习近平主席在人民网与网友的在线聊天,还是李克强总理在新闻发布会上坦陈自己经常上网了解民意;无论是一些省、市级政府利用网络让网民对本地的发展献计献策,通过网络进行干部评议和政绩评估,还是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或实名登录论坛或实名开设博客,诸多频繁成为热点时政新闻的信息显示:互联网不仅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同时也开始逐渐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

在今年关于网络问政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是两会了。全国31个省区市两会陆续闭幕,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全国两会日渐临近,网上舆论氛围渐浓。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微视、移动客户端等各种媒体平台纷纷发力,各大媒体通过微博和微信征集两会关心的热点问题,解读分析两会看点。在微博上,“两会微问答”、“两会微访谈”等栏目吸引网民关注,传统媒体官方微博陆续推出两会策划,代表委员们纷纷开通个人政务微博,设置议政议题,征求网民意见。在微信上,“两会代表”、“两会记者”、“两会直通车”等公众账号每天推荐解读文章为两会预热,对两会进行及时报道。网

民对新一届政府的期待较高,一致希望代表委员多发出反映基层问题、关切民生的两会“好声音”。

两会前夕,新华网以及搜狐网、腾讯网等各大网站相继推出的“总理请听我说”、“我有问题问总理”、“为省部委建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征集”等互动平台,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网民积极参与。一位新华网友认为,只要符合法律,每个普通网民都可以通过发帖子、写博客等形式自由表达意愿,并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两会代表、委员以及各级政府领导打开了一个了解社情民意的崭新窗口。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前夕走进新华网直接问政于民,政府领导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与中南海互动的直通车,也体现了我们的政府是实实在在倾听人民呼声,时时刻刻留心民心民意,时刻把老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政府。网络交流体现了执政者真正把民心民意当作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重要参考。

政府要想更好地倾听民意,利用网络舆情的平台进行网络问政将是个极好的方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由此可见通过网络进行问政,将是一个方便快捷的方法。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虽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进行民主政治,但是人民代表的数量毕竟是少数,而且由于一些操作上的问题,人民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向国家反映民意。如今,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问政,能让政府乃至国家直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网络使得政府的工作更加透明化,加大了民众对政府的监督力度。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网络力量之巨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问政的同时不免会有一些负面的舆论出现,在一定限度内的负面舆论政府是可以允许的,但是如果出现了例如煽动民族分裂,推翻国家,或者扰乱社会秩序等的舆论,国家网络监管部门应该及时的制止。健康的网络问政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第三篇:论网络舆情与问政范文

网络舆情与问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如今网络信息传达的速度也日益迅速。不难看出,近几年来,各大地区所发生的大事件都能够以最快的时间传播至广大人民群众,或以微博,qq,论坛等等各种新老媒体的方式。毋庸置疑,网络舆情所波及的面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然而网络舆情真正的面目是什么呢?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

按网上查找的网络舆情的定义所说,网络舆情就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就我个人所理解的吧,网络舆情是一种对当代各种大小事件信息或对或错的折射。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也是巨大。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同时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以前网上常曝光的“表叔”杨达才、“房叔”蔡彬等等的官员贪污腐败以及现如今十八大召开以来多少官员纷纷下马的实例,许多民间维权者充分地利用了网络这个平台并且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方面的意见。网民并非因切身利益被剥夺,而是基于公民意识参与监督,倒逼了反腐调查,制造了舆论契机,助推了制度构建的反思、努力。这些是来自民间的正能量,这个能量更是在充分释放。一个社会的活力也正由此得到释放,它形成了社会进步的促进力,以及社会问题的自我修复力。在更宽广的层面上,这更是国家梦想的凝聚力。从网上出现了太多贪污腐败官员被检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网络舆情所显示的快捷性。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

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民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同时又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如此所说,网络舆情在问政这方面的报道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但是网络舆情并不是单单只有好的一方面。众所皆知,网络就相当于一把锋利的“双刃剑”,相对来说,网络舆情也是把“双刃剑”,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网络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也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更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在多元化的网络发展现状下,网上也相继地出现了许多虚假,恶意中伤等各种相当于“垃圾”的言论。对于这些恶意的信息,还是会有大量的网友认同,并进行相应的评论与转载,造成真实信息的严重扭曲的后果。如果是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就像2014年3月底曝光的“文章出轨”事件,瞬间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网上也陆续出现各种报道,点击率颇高。什么文章跟姚笛的地下恋情,文章与马伊琍的婚姻问题等等新闻报道闹得沸沸扬扬,跟随的网民们的评论也是出奇的犀

利,五花八门,看了让人触目惊心。更让人吃惊的是,霸占了国内娱乐圈头条的“文章出轨事件”,更是汹涌地漂洋过海到了全球各地,出现在多家国外媒体的版面上。包括英国BBC、《每日邮报》、美国《美联社》、《纽约每日新闻报》、《好莱坞记者报道》、《娱乐在线》、澳洲《悉尼先驱晨报》、加拿大CBC、越南《民智报》新闻网站(dantri.com.vn)等多家外媒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并集体关注文章道歉微博所打破的社交媒体转发记录。网络舆情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带来的影响严重到不言而喻。

小的方面来说,对于我们公民自身方面,给我们的身心或是精神方面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大的方面来说,对于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方面,更是构成了严重威胁。具体表现在:一是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网上思想舆论阵地的争夺战日趋激烈。二是传统的政治斗争手段,在网上将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利用网络串联、造谣、煽动将比在现实中容易得多,也隐蔽得多。三是通过网络,西方的观念、生活方式可以便捷地渗透进来。如此所说,网络舆情在问政这方面的报道上也可能起到了一定的消极阻碍作用。

网络舆情与问政相辅相成,二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如何使二者更好发展,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我们公民个人来说,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不管是文化上的,或是行为上的。虚假违法等具有不良性质的言论信息,就不能随意发至网上,避免引起严重的社会后果;对于政府来说,要高度重视对网络舆论的监督。对于网上有害的信息,要及时地做出处理,不留后患。对于那些因信息错乱而出现的紧急情况,要提前制定一份网络言论应急预案;对于政治场上的领导人,更是要及时地接收网民的合理意见与要求,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作用,积极与网民们开展互动,做到深入群众,然后进行充分合理的亲民实践。关于网络舆情这方面的

建设都得加强,这也是为日后发展更好的网络舆情氛围奠定了基础。

可以预见,中国互联网在未来若干年中,将依然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相对的来说,网络舆情和网络评论的作用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明显。所以现在更加要营造一种健康舆情氛围,才能使我们的政府工作更加透明化,让我们的政府真正地服务于大众,社会更加安定与和谐。

第四篇:网络舆情与问政

网络舆情与问政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成为全世界网民最多的国家。信息化助推全媒体时代强势来袭,其拥有跨媒介的报道体系,集合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电信等各种传播工具,涵盖了人们接受信息所需要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全部感官,不同阶层、喜好的受众可以选择合适的媒介接受信息和实时反馈,实现传播效用最大化,促使社会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各级政府在“人人皆记者、人人皆媒体”的时代环境下,在媒介高度融合的全媒体语境中,如何更好地开展网络问政,有效应对网络舆情,重塑政府形象成为政府面临的全新课题。

一、全媒体时代网络问政发展状况

网络问政作为全媒体时代民意表达的特殊方式,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注,网络问政平台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更加热衷“上网访民意、下网解民忧”,积极探索网络问政模式,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人民网“地方政府留言板”自2006年创办以来,品牌效应和社会美誉度逐步提高,在政府和网民之间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越来越多的省委书记省长、地级市领导与网民在线互动。2010年9月8日,人民网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共同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网友可直接与中央领导、代表委员、部委领导、省长书记、公安局长等政府领导、部门互动对话。网络问政在中央、地方领导的重视下,在网络媒体和广大网民的推动下,“草根们”的声音愈加铿锵有力,也使其自身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二、全媒体时代网络问政特点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网络问政更彰显出“普遍化、制度化、融合化、实体化”等发展趋势。

(一)网络问政开展的普遍化

网络问政的普遍化是指经过多年的发展布局,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开展的网络问政,无论在地域、部门、机构、人员、行政级别还是受众等方面,都已具备规模化和普遍化特征。

(二)网络问政运作的制度化

网络问政的制度化是通过互联网延伸党政机关职能的一个长期过程,也是整个国家社会组织与群体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一方面表现为政民互动内容与形式变迁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表现为党政机关行政方式、组织机构、人事结构和制度体系的完备化。

(三)网络问政渠道的融合化

随着媒体融合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问政与传统问政方式结合,技术层多种媒体形式、多种技术工具融合。传统问政和网络问政实现了内容与技术形式的顺畅对接,问政效果得到极大提高。

(四)网络问政效果的实体化

网络问政效果的实体化是指广大群众和网民在网络问政活动中表达的各种诉求,反映的各种问题,都能收到党委政府的及时回复,网上反映的现实问题能够在网下得到妥善解决。网络问政也成为了密

切联系群众,关注民生民情的务实举措。

三、全媒体时代网络问政的效用

(一)职能转变: 助推服务型政府建设。网络问政开启了政府了解民意、排解民忧的新窗口,助推服务型政府建设。网络问政搭建了政府与群众沟通的平台,在社会矛盾越来越多的今天,网络舆论监督作为民众与政府二者之间的平台,有效缓解二者之间的紧张程度,一定程度的释放社会的不满情绪,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网民通过网络“晾晒”或者“吐槽”,使众多隐性的社会问题显性化;政府透过网民的境遇和心情,为显性化的社会问题分配政策资源,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确定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自下而上的分解服务目标,布置服务任务,划分责任范围有助于促进政府转变执政观念,有效提高了服务型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二)参政议政: 拓宽公民参与政治途径。博客、微博、论坛、手机等现代工具所带来的问政形式的多样化,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了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热情,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范围、渠道、手段和效果。传统问政形式也在全媒体时代的倒逼下谋求变革,比如网络信访、网络听证、电子市政厅等,拓宽了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参与需求。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参政议政方式,都可以畅通与政府对话的网络渠道。

(三)网络监督: 政府工作透明化的必要条件。权力的正常行使离不开对其规范、限制和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是确保权力规范、透明、阳光的必要条件。传统媒体的独立和成熟使其不再以党政喉舌、传声筒这个单一的角色存在,而是承担了更多社会监督任务,各种反映社会问题、矛盾的板块、栏目见诸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网络监督以其特有的优势从多种监督形式中脱颖而出,跨越中间环节,方便快捷,廉价高效。由众多网友编织的网络信息“监督网”促使政府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网民监督。

(四)引领舆论,化解矛盾:塑造政府崭新形象。网络问政的往往是多种矛盾激烈碰撞所引发的社会深层问题,政府检测、追踪网络舆情的能力,化解矛盾的态度直接关系全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由于网络与现实的双轮驱动,现实矛盾如得不到恰当解决便会在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水军的集体推动中膨胀,借助浩大的舆论声势逐步走到媒体、政府面前,吸引决策部门的眼球。网络问政帮助政府辨析问题的轻重缓急,使政府在应对危机中从容镇定,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政府处理问题的“导航仪”,塑造形象的强有力工具。

2009年7月江苏常州网友“认真”在常州中吴网、化龙巷等论坛发帖称该市环保局长不作为,必须引咎辞职。今年3月11日,常州市环保局通过网络发帖对网友“认真”发动“人肉搜索”,后来,环保局长周斌向他送上了2000元“网络监督奖”,以此感谢他对常州环保工作的监督。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认为,在当下部分地方政府的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把持批评态度的网民说成“别有用心”,甚至不惜千里迢迢地跨省抓捕网民的背景下,常州环保局长周斌对于批评其工作的网民的态度无疑博得了掌声一片。

“批评有奖”应该成为尊重公民监督权、表达权,善待网民的又一个范本,“知政失者在草野”,政府的工作不可能完美无缺,可以说,网民们恰恰是监督政府施政的一面“明镜”,“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的目的也正是要把这面镜子擦得更亮。

四川省广元市地处川北,毗邻陕、甘两省。“数字鸿沟”的原因导致四川的网络问政在全国不算走在前列,广元实行网络问政是在2008年,时值“5·12”特大地震发生之后,政府工作千头万绪,群众也急需与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对话。广元市因此开通了网络社情民意直通车、建立书记、市(县)区长、部门网上信箱,开办“建言献策”论坛。2010年12月开通“微广元”官方微博。政府几年来共搜集到全国各大论坛涉及广元市的8500余条网民诉求贴文,市内“建言献策”论坛的3810条意见和建议,一一得到官方ID回应,广元因此成为“24小时在线政府”。市民与政府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积极投身于参政议政中去,为市政建设出谋划策。由于书记市长信箱的一封检举信,2010年4月市政府全面开展违法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因为建言献策论坛的一次讨论,2010年2月市区64座公厕陆续实现免费。截止2011年底,市网管中心收集来自人民网、四川在线、广元新闻网等留言板留言网民投诉、求助、咨询5.5万件,回复率100%,办结率99.8%。2008年以来,广元市连续保持非访“零进京”、集访“零到省”的记录。

总之,我认为网络问政不仅构建了政府、公众、媒体参与社会生活的现实图景,也诠释了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新媒介理念,这为构建和谐、多元的媒介生态环境的开辟了新途径。各级政府应该愈加重视网

络问政的积极效用,全面打造和丰富具有公信力、影响力和生命力的网络问政平台,把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和艺术,全力做好全媒体时代下的网络问政。

第五篇:网络问政平台办理回复格式

网络问政平台办理回复格式

(模板)

***(来件人):

您好!

您于*月*日来信咨询(投诉/建议)的信件收悉,经我单位**领导(领导姓名)批示,**单位(股、科室)**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姓名及手机号)调查(核实、走访),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正文略)

*月*日*时*分,**单位(处室)**工作人员电话联系**(来件人),经沟通(解释、答复),**表示满意(支持、理解或不满意)。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次来信。

(单位)

(日期)

下载浅析人民网舆情频道对网络问政平台的构建(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人民网舆情频道对网络问政平台的构建(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问政平台办理回复格式

    网络问政平台办理回复格式 (模板) ***网友: 您好! 您于*月*日咨询(投诉/建议)的信件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正文略)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单位) (日期)......

    构建舆情报告网络 打造三级联动平台(精选五篇)

    构建舆情报告网络 打造三级联动平台 中共方集镇委员会 方集镇人民政府 方集镇位于固始县西南部,辖1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3.86万人。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

    公选课论文:网络舆情与问政

    网络舆情与问政 舆情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简单来讲,舆情就是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

    浅谈对网络问政的认识

    浅谈对网络问政的认识近日,为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政府信息公开、引导社会舆论、畅通社情民意、助推执政为民的沟通桥梁作用,市委、市政府设立了“心通桥”网络问政平台,并发文要......

    曹村镇网络问政平台管理办法(暂行)

    曹村镇网络问政平台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网络问政是党委、政府听取民声、汇聚民智、推进民主决策的重要渠道,是党委、政府了解民情、释疑解惑、服务群众的重要途......

    创新政府服务理念 打造网络问政平台

    创新政府服务理念 全力打造网络问政平台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快速普及,网络问政风生水起,网络监督风起云涌,网络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做宣传和决策,了解......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分析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分析 摘要:校园网络舆情主要借助了虚拟的网络平台,将个人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迅速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在网络中获得及时的互动。这种新的公众舆情在......

    构建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构建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渗透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