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分析上

时间:2019-05-13 15:4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分析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分析上》。

第一篇: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分析上

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分析(上)

2013年07月17日 13:49 来源:《经济论坛》2012年第2期 作者:刘春艳 吕喜明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8

摘 要:内蒙古是一个农业大省(区),许多自然灾害威胁着内蒙古的农业生产,农业保险无疑是消除这些威胁的方法之一。笔者研究了内蒙古农业保险的现状,分析了其发展中的问题,并从增加供给主体和开发有针对性的险种、培育需求市场等几方面提出了促进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供给,有效需求

内蒙古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大省(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对内蒙古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内蒙古自然灾害也比较严重,干旱、低温冷冻、大风、黄河溃堤、地震、火灾、洪涝、雷电、冰雹等多种自然灾害无时不刻地威胁着内蒙古的农业生产,而农业保险无疑是消除这些威胁的方法之一。加快和培育有内蒙古特色的农业保险市场,有助于促进内蒙古农业经济发展。

一、影响内蒙古农业的主要风险

影响内蒙古农业的自然风险有水灾、旱灾、风灾、霜灾、雹灾、雪灾、虫灾、火灾、雷电、寒潮和冷害等。其中,旱灾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内蒙古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3/5以上,从可记录的历史资料看,干旱年份占70%~75%,而且干旱的时间长,旱整整一年的年份约占整个干旱年数的54%,连旱时间长达两年的年份大约占整个干旱年数的20%~30%,连旱时间连续长达3年的约占整个干旱年数的10%~15%,更有些地区最长连续干旱时间可达7年!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农牧民的抵御能力非常脆弱,需要提供各种方式的风险保障。

二、内蒙古农业保险的现状

内蒙古农业保险近几年在政策性保险的促进下发展很快,扭转农业保险多年萎缩的局面。农业保险的保费增长较快,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领域逐步拓宽,功能作用逐步发挥,各项试点稳步推进。

(一)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长较快

近几年,随着内蒙古总保费的增长,农业保费增长也较快。农业保费已从2002年的35万元增至2010年的14.89亿元。但从图中可以看出,内蒙古农业保费占总保费和财产险保费的比例都较低。(二)农业保险承保种类及规模不断扩大

近几年,内蒙古农业保险承保的种类及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内蒙古农业保险的保费规模、承保面积和财政补贴继续位列全国第一。全年累计承保小麦、玉米及大豆等农作物6469.13万亩、各类牲畜77.42万头,为214.66万户(次)农牧民提供风险保障195.32亿元,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89亿元,支付农险赔款9.78亿元,共有约155.58万户次的受灾农户得到保险补偿,赔付覆盖面同比增长30.02%,实现承保利润1.36亿元。

(三)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和政策性养殖业保险稳步推进

内蒙古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采取的是联办模式,政府与保险公司共同承担风险。对于种植业保险:对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籽、葵花籽种植保险保费,国家财政补贴40%,盟市旗县承担相应比例,农牧户或者农牧户与龙头企业等共同承担10%的保费,其余部分由自治区级财政负担。对马铃薯保险保费,自治区财政补贴60%,盟市和旗县财政补贴30%,其余10%保费由农牧户或农牧户与龙头企业共同承担。对于养殖业保险:能繁母猪保险保费,中央财政补贴50%,自治区本级财政补贴20%,盟市、旗县级财政各补贴10%,其余10%保费由农牧户承担,或者由农牧户与养殖企业共同承担。奶牛保险保费,中央财政补贴30%,盟市旗县承担相应比例,农牧户或者农牧户与龙头企业等共同承担15%的保费,其余部分由自治区财政负担。表1是内蒙古种植业和养殖业政策性险种的保险金额、保险费率和保险费的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补贴的险种很少,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只是对一些特定险种给予补贴。从保费补贴方面来看,对于政策性的险种,农牧民自己承担的保费相对较少。

第二篇: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分析下

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分析(下)

2013年07月17日 13:43 来源:《经济论坛》2012年第2期 作者:刘春艳 吕喜明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15

3.购买力的因素。除了风险意识淡薄造成我国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外,购买力有限也是重要的原因。收入低下在任何时候都是制约保险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内蒙古农民的收入较低也构成了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内蒙古近几年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较大。对于没有政策性补贴的险种,农业保险制定的保险费率相对于保户的农业收入而言是很高的。而农牧民家庭90%的收入来自纯农业收入,这就意味着投保农业保险,无论是否出现险情,相当比例保户的农业收入都有可能降低。

(三)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存在许多弊端

一是使得农业保险的筹资陷入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与农民的博弈之中,不利于重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信任机制。二是由于上一级财政补贴拨付的滞后性,将影响农业保险基金的到位率,从而使基层管理部门在制定保障水平和补偿方案时非常保守。三是只对一些特定险种进行补贴不利于内蒙古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特定责任补贴没有考虑到各盟市的特点。五是特定保险金额的补贴不符合内蒙古的农业实际。六是农业保险结余的数额不大,难以充当大灾基金。

(四)内蒙古的农业保险缺乏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农业保险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一项制度安排,需要有相应的法律环境。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涉及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保险法》提出“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农业法》提出“国家鼓励和扶持对农业的保险事业的发展”。这些规定内容简单,没有针对农业保险的专门条款,也没有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保险性质,农业保险经营一直无法可依,法律法规的缺位不利于农业保险规范化、制度化,极大地制约了它的健康发展。

(五)农民保险意识淡薄

保险秉承“大数法则”,投保的人越多,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产品开发能力越能得到保证。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农牧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户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相当浓厚,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对商业保险的认识不足,相对于不是立竿见影的收益或者可能不发生的风险,相当多的农牧民抱有侥幸心理,“靠天吃饭”。而且,政府救济一直是内蒙古对受灾居民的重要补偿途径之一。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每遇大的自然灾害,农民首先会想到政府会来救济。虽然,政府救济是惯例,但这也确实影响到了农村居民的投保积极性:“灾后有政府,投保多余”。还有,保险条款很专业,一般人难以理解,也影响到农民购买保险产品的积极性。再加上部分营销员的专业性、责任心不强甚至欺骗投保人,引发的一些纠纷损害了农牧民的权益,导致农民抵触心理,影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四、促进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一)增加供给主体,开发有针对性的险种

一是有计划地增加农业保险主体,支持各类农业保险机构发展。内蒙古有101个旗县(旗52个、县17个、盟<市>辖县级市11个、区21个),对于农业保险来说,主要是健全县域保险服务组织体系,通过设立支公司、营销服务部,完善县域农村保险服务机构,使保险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和农户,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二是适当增加政策性保险公司。三是支持商业性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业务。

(二)培育需求市场

农业保险的主战场是县域保险市场。在内蒙古,一些地区农民的收入有了阶段性的增长。收入水平的增长也就预示着在部分农村地区农业保险起飞的良好发展条件已经具备。在幅员辽阔而且狭长的内蒙古,由于气候和自然条件的不同,既有东部地区的特殊需求,也有中西部地区的特殊需求;既有脱离贫困走向小康的农民,也有需要救助的贫困弱势群体,梯度效应十分明显。为此,在开发农业保险市场的过程中,无论是网点布局、产品费率、队伍建设、业务管理、客户服务、营销模式、宣传方式、风险控制还是政策扶持力度、监管方式等诸多方面都不能套用同一种模式,必须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来开发农业保险的需求市场。新险种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城市和农村市场的区别,以适应农村经济需求为前提,注意研究农村保险标的危险单位的划分、农民付费能力、保险需求乃至保险费率的制定等,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为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在新产品的设计上应考虑以下问题。

1.农业保险产品的保险金额要适当。保险金额过低,保费少,不能满足农业保险的保障要求;保险金额太高,又超过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提供与农民缴费能力相匹配的保障水平的农业保险产品非常重要。

2.保单设计简洁。设计简洁的保单,可以让农民清晰地迅速了解公司的保险产品,明确保险责任的范围,有效提高了保险信息的透明度,让农民买得放心。例如,安盟保险的保单设计就比较简洁,一张保单可买所有保险,农牧民无论是购买农村家庭保险的部分或全部保险,都可以在一张投保单上完成。

3.厘定费率要合理。内蒙古农业保险的费率厘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尤其农业保险的保险费率厘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大都采取十分简单的处理方式(假定服从正态分布或正态化处理),而保险费率的合理厘定也是保险产品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国外研究和实践经验,过于简单的处理方式可能会给保费厘定造成很大的误差。同时,国外经验表明,费率是农业保险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公平合理的费率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保险实施中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农业保险的更好发展。同时,做好农业保险统计工作也是科学厘定费率的关键。在农业保险中,经验数据尤其重要,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的过程中还应建立各年的承保数据、理赔数据等数据库,这些都是科学厘定费率、定灾、定损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实行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

由于“自愿投保”原则不利于规避“逆选择”风险,因而应根据不同的保险产品实行“自愿与强制相结合原则”,对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等实行强制保险,对其他产品则实行自愿保险。自治区种植业保险中的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均应实行以县为单位的强制保险,尤其是应在商品粮基地如河套、土默川平原、辽河和松嫩平原的粮食作物也应采取强制措施连片承保,形成规模;经济作物中油料、糖、烤烟、红干椒的生产也是内蒙古的主体作物,也应纳入强制保险范围;内蒙古是畜牧业大省(区),养殖业情况比较复杂,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和流通规模的迅速扩大,动物疫病控制工作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也更加突出。内蒙古地域辽阔,动物种类繁多,而牧业生产较为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难以进行防疫管理。但凡是有国家资本投入或提供保费补贴的养殖业基地或养殖专业户或企业,均应强制投保。而对于强制范围以外的险种、责任或是基本保障以外的保险业务,则可按自愿的原则办理。对于自然生态较差的生计农牧业,一般不采取强制措施。但自然生态条件较差且不易改造的地区根本不易开展保险,应采取其他风险管理手段为好。

(四)建立健全内蒙古农业保险风险防范体系

农业保险经营管理过程具有涉及的环节众多、内容广泛、展业成本高和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保险应加强风险防范,确保可持续发展。一是应对内蒙古农业保险的业务单独建账,独立核算。同时,对于农业保险要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保障基金,以应对农业巨灾可能对农业保险体系造成的毁灭性冲击。二是降低政策性风险。要加强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为内蒙古的农业保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科学厘定农业保险的费率、承保理赔,必须符合内蒙古的客观实际,既要准确计算平均损失,又要充分考虑经营管理费用。四是要建立内蒙古的自然灾害预警和防范体系,主动参与农业风险防灾防损工作,使之成为政府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对农业保险各项税赋优惠要落实到位。

(五)加快针对内蒙古农业保险的立法工作

在国家制定《农业保险法》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对于制定地方性法规,作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一要明确部分农业保险为政策性保险,受国家法律保护和政府政策支持。二要明确内蒙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工作职能,建立相互协调的运作机制。三要明确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应享受的优惠政策,并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四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立法经验。例如,美国于1938年颁布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日本于1947年颁布《农业灾害补偿法》、西班牙于1978年颁布了《农业保险法》、法国于1900年制定了《农业互助保险法》等。五要根据新的形势对农业保险法律及时做出调整,使其不断完善,确保其生命力。

(六)加强政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做好农业保险尤其是农业保险,在世界上也是一个难题,要根据农业保险的特点,构建政产学研同盟,以使政府更加了解农业保险市场,有效发挥行政管理和监管职能。对于企业来说,能够为保险企业注入创新发展的活力,更好地为农业保险服务。学校和科研机构则可以由此提高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增加科研成果,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解决这个世界性的难题。

(七)针对内蒙古实际,进行保险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在宣传中,要针对农牧民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较差的特点,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而农牧区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也决定了农村宣传工作的目的、内容、主体、对象、原则的特殊性。应充分把握这些特殊性,进行因地制宜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尽量活泼、通俗易懂,要与内蒙古农牧区的社会环境、农牧民的知识结构及生活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农牧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表现出来,长期不断地进行宣导,以求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刘春艳,内蒙古财经学院金融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保险学、风险管理;吕喜明,内蒙古财经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运筹学与控制论。

参考文献

[1]陶键,葛力大,张冰,贺涛.内蒙古区情[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2]庹国柱,王国军,段家喜,朱俊生.“三农”保险创新与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3]高炜.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4]卢万美,周桂贤.内蒙古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难点及发展构想[J].保险论坛,2010,(2).

第三篇:农业保险:安徽经验与内蒙古发展之路

余 雯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保险的大力发展,对于提高农业抵御灾害事故能力、保证农业和粮食生产安全、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完善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安徽农业保险历经多年探索,在当地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险模式。内蒙古应该在吸取安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规范与支持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关键词:农业保险;经验;借鉴;安徽;内蒙古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29-04 内蒙古是一个农牧业人口占多数的大省(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对内蒙古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内蒙古自然灾害也比较严重,干旱、雪灾、低温冷冻、大风、洪涝等多种自然灾害无时不刻地威胁着内蒙古的农牧业生产,而农业保险无疑是分散风险的最好途径之一。加快和培育有内蒙古特色的农业保险市场,有助于促进内蒙古农业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于稳定农业生产,改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安徽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保险一直处于平稳而健康的发展状态中。内蒙古应该如何在借鉴安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合内蒙古发展的农业保险之路,值得探讨。

一、安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安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

安徽省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保险是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以后发展起来的,总体上可分为4个阶段: 1.初探时期(1982~1991年)。安徽省农业保险起始于1982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办,改革开放初期,人保公司复出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享有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如财政兜底等)。按照“收支相抵、略有结余,以备大灾”的经营方针,人保公司在全省陆续开办了“棉花种植保险”、“水稻种植保险”、“麦场火灾保险”、“小麦种植保险”以及“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农作物保险”等20多个种植业险种。1982年安徽人保公司签发第一张牲畜保险单,全年保费收入1013元,到1990年底安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已达1500多万元。2.阶段性发展时期(1991~1993年)。1991年由于安徽遭受巨大洪水灾害,农业保险赔款支出6374.3万元,赔付率为212%。由于当时人保公司对大灾农险赔款及时到位,使得广大农民及全省各地政府切身感受到了保险的保障功能,空前地激发了当时人们的保险意识,各级政府和农户纷纷主动要求投保,导致了1992年后的保费收入出现了迅猛的增长,1992年保费收入6547.3万元,“水稻种植保险”承保了淮河以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50%;“小麦种植保险”承保了淮河以北地区种植面积的80%。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全省农林牧渔业总值的千分之一。

3.改革酝酿时期(1994~2003年)。在1993年之后,安徽农业保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逐渐市场化的背景下,财政取消了对农业保险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商业化、市场化下以最大利润为追求目标的保险公司逐步减少甚至取消农业保险这一亏损险种。可以说1993年到2003年10年间,安徽省农业保险几乎处于停办阶段。到2004年,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只有50多万元,仅相当于1992年的0.75%,11年间平均递减率高达22%,全省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保险完全处于空白状态。4.全面发展时期(2004年至今)。2004年,中国保监会决定在9个省市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安徽被确定为试点之一。2006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保险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标志着至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农业保险政策和发展思路出现重大改变,农业保险迎来了春天,文件明确地提出要把发展农业保险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合谐社会结合起来,积极稳妥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2007年安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6090.99万元,这一数字比2006年的123万余元增长了43倍。2008年,财政部宣布在原有的6个补贴试点省份基础上,增加安徽等四个省份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试点省份,全年拿出60.5亿财政补贴资金用于补贴农业保险,这一数字在2007年的21.5亿元补贴资金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倍。2007年人保财险公司安徽分公司全年实现农险保费收入6095.94元,主要是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的保费收入。全年累计承保能繁母猪100万头,累计承保面78.7%,能繁母猪保费收入5970.99万元。2008年,安徽省在被财政部确定为政策性农险试点补贴省份后,安徽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意见》(皖政42号),通过省招标办公开招标,2008年初成立的安徽省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和人保公司安徽分公司为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安徽省的种植业(水稻、棉花、玉米、小麦、油菜)和养殖业(能繁母猪、奶牛)保险试点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展开,2008年是安徽省农业保险的大发展之年。

2011年08月24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以皖政办(2011)52号转发省财政厅、省农委、省政府金融办、安徽保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规范发展意见的通知》,大幅度调整安徽的农业保险政策,调整费率,提高保额,实行差异化补贴。该文成为继2008年省政府发布皖政42号文以后新的一份纲领性文件,进一步奠定了农业保险发挥强农惠农政策效应,提高服务“三农”全局能力的基础。在新政策的促进之下,安徽农业保险大踏步地发展起来。

(二)安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现状 1.覆盖范围和险种居全国前列。目前安徽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已覆盖全省所有的市、县(区),试点品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12年底,除了承保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玉米、大豆和能繁母猪、奶牛外,在合肥、黄山等8个省辖市、20多个县(市、区)还开展了蔬菜、草莓、生猪、果树、蛋鸭、林木等特色农业保险业务,还在不断加强产品创新,比如:开展了农房、农机具、农村家庭财产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涉农保险业务,40个特色农业和相关涉农保险产品领先于全国。目前全省种植业保险承保面积超过1亿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成为全国第一个承保面积超过亿亩的省份,种植业承保率高出全国平均数50多个百分点,全省的森林覆盖面80%已经纳入到保险范围。2012年,安徽全省农险保费收入17.6亿元,为2047万农户提供超过1100亿元风险保障,农险规模和保障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特色农险实现保费收入6042.9万元,同比增长487.4%,2013年上半年共为128.66万户农房提供428亿元风险保障,在今夏暴雨洪涝灾害的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有效发挥了保险损失补偿功能。截至2012年底,安徽农险累计赔付农户损失近34亿元,是农户自缴保费的3倍多,受益农户达到3000万户(次)。发挥了保险损失补偿功能,有力支持了灾后恢复生产,体现了农业保险“得民心、顺民意、谋民利、解民忧”的政策效应。3.基层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截至2012年底,保险经办机构设立乡镇“农业保险服务站”1314个,村级“农业保险服务点”15646个,聘用乡村专职或兼职协保员18005人,覆盖乡村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分工合理、协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工作新机制初步形成。

4.培养了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队伍。安徽农险部门和各级政府以“知农时、懂农事、察民情、体民心”为基本要求,特别注重对既懂保险又懂农业、懂气象、懂动植物病虫害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了一支工作责任心强、整体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队伍。发挥乡、村干部熟悉“三农”的优势,目前发展了18000名协保员。

二、安徽农业保险的经验

(一)因地制宜地选择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安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分险种采用两种方法:种植业保险采用“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办”模式,经营风险由地方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共同承担。养殖业保险采用“保险公司自营”模式,保险经办机构在政府保费补贴政策框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一句话就是“政府引导,市场动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

“政府引导”就是运用财政补贴等手段,发挥政府组织推动作用,引导和鼓励农户、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参加保险,促进农业保险业务的顺利开展。安徽省政府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协调机构——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办公室,设立在省财政厅,受省财政厅指导,为安徽省政策性农险具体操作、指导、检查、推动、协调机构。负责全省范围内的承保和理赔服务指导主要工作。“市场运作”就是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发挥保险机构风险控制优势,建立风险预警管控机制,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自主自愿”就是农户、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涉农企业以及市县政府、保险机构等有关各方自主自愿参与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各市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协同推进”就是将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与农业信贷以及其他支农惠农政策有机结合,发挥各项支农政策的综合效应。各级政府和财政、农业、保监、宣传、水利、气象、民政等部门,应协力推进试点工作,并对保险经办机构的承保、查勘、定损、理赔、防灾防损等各项工作给予积极支持。

(二)保费补贴差异化

安徽省农业保险试点主要险种包括种、养两业。种植业保险选择种植面广、对促进“三农”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宗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大豆。养殖业保险选择饲养量大、对保障人民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的养殖品种,包括:能繁母猪、奶牛。各险种保险均由中央、地方各级财政补贴,保险保费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险种采取弹性灵活的标准,以体现风险级差。

对皖北地区3市7县粮食主产区的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执行中央、省、市县财政分别补贴40%、30%、10%标准;省内其他地区的种植业保费补贴,相应执行补贴40%、25%、15%标准。养殖业保险保费根据不同品种,实行差异化补贴,其中,能繁母猪保险保费中央财政补贴50%,省财政补贴21%,市县财政补贴9%;奶牛保险保费中央财政补贴30%,省、市县财政补贴40%。目前有地方政府保费补贴的保险品种达23个。

(三)费率区域差异化

自从启动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以来,地区间农业生产条件与发展水平的差别,导致不同地区对农业保险的费率需求和赔偿标准也有所差别。安徽同全国一样,尽管省内不同地区间农业自然风险级数相差数10倍,但由于处于农业保险探索阶段,大多数农业保险产品在费率设计上未考虑这些差异性,没有采取差别费率,农险费率厘定难以充分体现农业保险的风险差异性,导致风险较小区域的农户投保积极性较低,影响农业保险基金积累;高风险区域,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为此,2012年,安徽开始尝试按区域制定不同的农业保险费率,现在安徽不同风险区域的种植业保险费率也不同,这在全国还是首创。

(四)创新特色农险险种,服务农业产业化

安徽农业资源丰富,区域特色显著,拥有多种既有地方特色,又享有较高市场声誉的农产品,并初步形成了粮食与经济作物、茶叶、山珍果蔬、水产、畜禽、林特产、中药材等七大特色农产品产业,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但特色农业投入多、价值高、风险大,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特色农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安徽保险部门重点协调、具体指导,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服务农业产业化,并取得初步成效。

安徽保险机构以农业产业政策为导向,选择体现地方特色、具有产业规模、农户投保意愿强烈、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具有较大意义的农产品为保险对象,着力提高特色农险覆盖面。截至目前,安徽共开办了大棚蔬菜、茭白、果树、枇杷、瓜蒌、茶叶、蚕桑、滁菊、生猪等19类特色农险险种,并实现16个地市全覆盖。

2011年,特色农险承保种植业面积133.59万亩,养殖业38.25万头(羽/张),为5.36万户农户提供6.56亿元的风险保障,实际赔付支出4.36万元,在应对连旱、低温冻害、洪涝和风灾等重大自然灾害中,发挥了损失补偿和恢复生产功能,有效保障了全省特色农业和高效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着力建造农业保险协作机制

1.政保合作助推农险发展。针对农业保险政策依赖性高的特点,安徽农险部门着力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目前,安徽的农业保险已由单一的保险公司独立经营模式,逐步发展为保险公司独立经营、为政府代办、与政府联办等模式并存。如安庆岳西县茶叶、蚕桑保险就采取保险公司为政府代办模式,经办机构提取15%的保费作为基本运营费用,赔付支出以结余保费为限;再如茭白种植保险,就采取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模式,经办保险机构和地方政府结合农户保险需求协商确定保险保障范围和水平,并由地方政府引导推动,地方财政给予80%的保费补贴。

2.与不同金融业态合作开展产品创新。安徽农险部门加强与银行、农村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等不同金融业态的合作,将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结合,撬动信贷资金有效向“三农”投放,缓解特色农业生产资金不足、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像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政策性农险+信贷”、“政策性农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政策性农险+龙头企业+农户”、“政策性农险+利率优惠”等银保新品种。对投保农户所需贷款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和利率优惠,通过业务创新拓展农业保险市场。

如长丰县的“草莓种植小额信贷组合保险”,通过“保险+信贷”机制联动,转移农民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造成不能如期还贷的违约风险。国元农险推出的“草莓种植小额信贷组合保险”试点4年来撬动无担保无抵押贷款3994.8万元,促使当地扩大草莓种植面积9987亩,促进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2012年国元农险与银行、担保机构合作,在蚌埠市开展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和保单质押担保贷款试点,累计为各类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带来近7000万元专项贷款,有效支持了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扩大再生产。

(六)在全国首创天气指数保险

安徽国元农险公司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农科院、安徽省气象局等机构合作,开发根据气象数据理赔的天气指数保险,有效解决传统农险查勘定损难、理赔成本高、难度大的问题。

安徽国元农业保险公司联合安徽省气象局采用“局企共建”形式打造了国内首个“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与风险转移联合实验室”。双方成功开发、推出了水稻和小麦两种作物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并分别于2009年5月、2010年12月通过中国保监会备案。继长丰县水稻种植天气指数保险试点成功后,又积极推动宿州市埇桥区小麦降雨低温指数、南陵县超级稻高温热害指数保险试点,2011年以来,双方还依托宿州、合肥、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分别建立了面向干旱多发的淮北一年两熟旱作区、旱涝多发的江淮分水岭稻麦一年两熟区、洪涝多发的沿江江南单双季稻区的联合试验基地,开展了相关科研、中试转化和示范。2011年,天气指数保险累计承保4.15万亩,提供风险保障713.09万元。

三、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农险需求市场

农业保险的主战场是县域保险市场。在内蒙古,一些地区农民的收入有了阶段性的增长。收入水平的增长也就预示着在部分农村地区农业保险起飞的良好发展条件已经具备。在幅员辽阔而且狭长的内蒙古,由于气候和自然条件的不同,既有东部地区的特殊需求,也有中西部地区的特殊需求;既有脱离贫困走向小康的农民,也有需要救助的贫困弱势群体,梯度效应十分明显。为此,在开发农业保险市场的过程中,无论是网点布局、产品费率、队伍建设、业务管理、客户服务、营销模式、宣传方式、风险控制还是政策扶持力度、监管方式等诸多方面都不能套用同一种模式,必须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来开发农业保险的需求市场。新险种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城市和农村市场的区别,以适应农村经济需求为前提,注意研究农村保险标的危险单位的划分、农民付费能力、保险需求乃至保险费率的制定等,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为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增加供给主体,开发有针对性的险种

一是有计划地增加农业保险主体,支持各类农业保险机构发展。对于农业保险来说,主要是健全县域保险服务组织体系,通过设立支公司、营销服务部,完善县域农村保险服务机构,使保险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和农户,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二是适当增加政策性保险公司。三是支持商业性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业务。

(三)实行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

由于“自愿投保”原则不利于规避“逆选择”风险,因而应根据不同的保险产品实行“自愿与强制相结合原则”,对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等实行强制保险,对其他产品则实行自愿保险。自治区种植业保险中的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均应实行以县为单位的强制保险,连片承保,形成规模;经济作物中油料、糖、烤烟、红干椒的生产也是内蒙古的主体作物,也应纳入强制保险范围;内蒙古是畜牧业大省(区),养殖业情况比较复杂,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和流通规模的迅速扩大,动物疫病控制工作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也更加突出。内蒙古地域辽阔,动物种类繁多,而牧业生产较为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难以进行防疫管理。但凡是有国家资本投入或提供保费补贴的养殖业基地或养殖专业户或企业,均应强制投保。而对于强制范围以外的险种、责任或是基本保障以外的保险业务,则可按自愿的原则办理。对于自然生态较差的生计农牧业,一般不采取强制措施。但自然生态条件较差且不易改造的地区根本不易开展保险,应采取其他风险管理手段。

(四)建立健全内蒙古农业保险风险防范体系

农业保险经营管理过程具有涉及的环节众多、内容广泛、展业成本高和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保险应加强风险防范,确保可持续发展。一是应对内蒙古农业保险的业务单独建账,独立核算。同时,对于农业保险要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保障基金,以应对农业巨灾可能对农业保险体系造成的毁灭性冲击。二是降低政策性风险。要加强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为内蒙古的农业保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科学厘定农业保险的费率、承保理赔,必须符合内蒙古的客观实际,既要准确计算平均损失,又要充分考虑经营管理费用。四是要建立内蒙古的自然灾害预警和防范体系,主动参与农业风险防灾防损工作,使之成为政府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对农业保险各项税赋优惠要落实到位。

第四篇:巴基斯坦保险发展状况[范文模版]

巴基斯坦保险业发展情况及中巴合作建议

2008-06-20 09:22 文章来源:驻巴基斯坦使馆经商处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调研

独立之初,巴基斯坦保险业的基础较差,险种单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整体实力日渐增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扩大。

一、巴基斯坦保险业发展历程

(一)初级阶段(1947-1972年)。巴基斯坦保险业起点较低,为推动保险业发展,政府建国初期即着手构建保险市场体系,于1952年成立了巴基斯坦再保险公司,同时鼓励私人投资保险业。上述措施使本土保险公司的数量从独立之初的2家增加到1972年24家,保费收入从1949年的1.3亿卢比上升至1972年的51.7亿卢比。

(二)垄断经营阶段(1973-1991)。1973年,佐克菲勒•布托政府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人寿保险公司收归国有,业务由国家人寿保险公司独家经营;1976年成立了国民保险有限公司,经营全国非寿险类业务,同时出台许多措施限制其他非寿险企业的发展。政府后来虽取消了国有化政策,但一直没有开放保险市场,行业处于垄断经营状态。但这一时期巴政府将保费整体下调了33%,吸引了大批民众投保,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行业的发展,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

(三)起伏跌宕阶段(1992-1999)。1992年巴政府重新开放保险市场,巴保险业一度迅速增长,1992年当年增长了24%。随后几年由于贝•布托和谢里夫轮流执政期间国内政局动荡不安、1998年巴进行核试验后西方国家对其实行经济制裁等原因,巴经济遭

受沉重打击,加之巴政府对外资进入保险业一直实行严格限制,保险业发展步伐明显放缓,1999年的增速仅为6%。

(四)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穆沙拉夫军政府接管政权后,通过立法推动和规范保险业的发展,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台的《保险条例》和《保险业新规定》,大大促进了该行业的发展,2001-2006年保险业年均增速达22%。但由于传统保险业经营理念与伊斯兰教义冲突,许多民众仍不愿投保。2005年9月,巴政府为此批准成立了伊斯兰性质的大家福(TAKAFUL)保险公司,普通穆斯林民众开始参保。

二、巴基斯坦保险业现状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巴保险业市场体系逐步健全。截至2007年底,巴共有52家保险公司,从业人员逾5000人,其中34家在卡拉奇证券交易所上市。按企业性质分,国营3家,约占市场份额的35%,私营49家;按业务性质分,寿险5家,非寿险42家,再保险1家,大家福4家。

据巴证券委员会统计,截至2007年底,巴全国保费收入达663.7亿卢比(合11.1亿美元),同比增长20%;保险业总资产为3157.9亿卢比(合52.6亿美元),同比增长51%。保险在经济生活中的补偿功能逐步得到发挥,巴保险公司2007年共赔付378.3亿卢比(合6.3亿美元),其中寿险赔付135.4亿卢比,非寿险赔付242.9亿卢比,对迅速恢复生产、保持经济稳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各保险公司针对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需要,纷纷推出商业险、责任险、健康险和医疗险等险种,业务范围逐步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民众参保意识也随之增强。

但相对于其人口及经济发展速度而言,巴保险业发展仍相对滞后。到2007年底,巴国内保险深度仅占GDP的0.8%,保险密度仅为4.6美元,远低于印度(3.1%和22.7美元)

和斯里兰卡(1.4%, 16.3美元)等南亚国家。制约巴保险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国内政局动荡,经济无法实现长期持续稳定发展,保险业缺乏良好发展的根基。

(二)个别保险企业偿付能力不足,有的甚至故意逃避赔付责任,留下“孤儿保单”,行业整体信用度较低。

(三)营销队伍良莠不齐,大部分从业人员只受过短期培训,金融保险方面专业知识明显不足,且流动性大,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都不尽人意。

(四)部分穆斯林民众认为传统保险业将保险资金用于投资获利是“不劳而获”的行为,与伊斯兰教义相悖,不愿参保。

三、巴基斯坦保险监管机构及主要保险公司

建国之初,巴商务部兼管保险和证券等行业,1992年巴政府重新开放保险市场后,成立了证券委员会负责规划和监管证券和保险市场的发展,同时保留商务部对国家寿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直接管理权及行业法规条例的最终审批权,实行两部门同监共管。巴政府还指导成立了保险业协会(IAP),绝大多数保险企业均已加入该协会。

国家人寿保险公司:成立于1973年,是巴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隶属巴商务部。2006年底的注册资本为9亿卢比(1500万美元),保费总收入159.9亿卢比(2.7亿美元),全国共有461个营业网点。主营业务包括团体寿险、养老险和个人寿险,近年开始推广健康和人身意外保险。

国民保险公司:成立于1976年,是巴最大的国营非寿险公司,承担了大部分政府保

险项目。2001年进行公司化改革后,注册资本增至20亿卢比(3300万美元)。2006年末,该公司保费总收入为4033.9万美元。

巴基斯坦再保险公司:成立于1952年,是巴唯一一家经营再保险业务的公司,隶属巴商务部。2006年底该公司再保险保费净收入为16.9亿卢比(2825万美元)。

EFU保险集团:始建于1932年,是巴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旗下公司包括EFU普通险公司、EFU人寿保险公司和Allianz - EFU健康保险公司,其中EFU人寿保险公司是巴第一家私营人寿保险公司。2007年该集团保费收入达61.1亿卢比(约1亿美元),赔付金额达50.9亿卢比(8483万美元)。

巴科(威特)大家福保险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5亿卢比(830万美元)由巴基斯坦、科威特、马来西亚、沙特和斯里兰卡5国共同投资设立,是巴首家伊斯兰性质的保险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机动车辆险、财产险和海运险等非寿险业务。该公司成立后,吸引了大批穆斯林民众投保,2006年保费收入达1.4亿卢比(226万美元),业务呈快速发展的趋势。

四、巴基斯坦保险业对外开放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巴政府近年逐步放宽了保险领域投资政策,允许外资最高持股比例达100%。截至2007年底,巴共有8家外资保险公司,其中寿险2家,非寿险2家,大家福4家(巴境内一共4家,均为外资背景)。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总体占有率仅有8.5%,但寿险市场占有率达43.7%。从长远发展趋势看,外资保险公司将在巴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资保险公司在巴发展的优势主要包括:

(一)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财务、会计、评估、精算的制度和规范健全,赔付能力

强。

(二)总部在海外有比较完备的投资网络,资金运用渠道多、运作方式灵活,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三)产品创新能力强,能够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和推出新的险种,在竞争处于有利地位。

(四)具有丰富的培训经验,营销人员整体素质较高。

巴政府近年也有意识吸引外资进入保险领域,以吸取先进经验,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外商在巴开设保险公司的主要条件包括:

(一)获得巴商务部的无异议证书(NOC),并在证券委员会注册。

(二)寿险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5亿卢比(约合830万美元),非寿险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3亿卢比(约合500万美元)。

(三)寿险公司最短经营期不少于10年,非寿险公司最短经营期不少于3年。

(四)各保险企业法定准备金不低于注册资本的10%,且必须存入巴国家银行(央行)或其分行,寿险公司的养老保险、健康和意外险、理财型寿险等业务的准备金另计,一并存入央行。

五、我与巴在保险领域开展合作的有关建议

巴基斯坦拥有1.6亿人口,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是南亚地区新兴的保险市场之一,我国保险公司可考虑适时在巴设立机构或通过收购当地保险公司的方式,进入和开拓这一市场,以推动双边经贸合作的全面发展。有关建议如下

(一)有关部门充分利用中巴自贸区服务贸易谈判之机,为我保险公司进入巴市场争取更多便利条件。

(二)深入了解和分析巴政治和经济发展态势,做好前期市场调研,有效规避相关风险。

(三)认真研究巴保险业的经营模式、产品设计、风险评估、费率厘定等方面的做法,审慎选择合作模式,通过参股或合资方式进入巴市场,以分散投资和经营风险。

(四)结合中资企业在巴开展业务情况确定主营业务,设计和开发险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我企业在巴开展经贸合作提供有效保障。

驻巴基斯坦使馆经商参处梁叶 执笔

二○○八年五月(首发子站:驻巴基斯坦经商参处子站)

第五篇:保险基金及其发展状况资料分析

保险基金及其发展状况资料分析

从狭义上来讲,保险基金是指由保险机构集中起来的后备基金,由保险机构根据大数法则,经过科学的测算,订出各种不同的保险费率。

一、保险基金可投资渠道: 1.存款。是银行最重要的信贷资金来源。

2.债券

3.股票

4.抵押贷款

5.寿险报单贷款。寿险报单具有现金价值。保险合同规定,保单持有人可以本人保单抵押向保险企业申请贷款,但需负担利息,这种贷款属保险投资性质。

6.不动产投资。不动产是指保险资金用于购买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此项目的变现性较差,故只能限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内。

7.基础设施项目投资。

8.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和往来.(1)短期 拆借与融资业务。(2)委托资金运用。9.向为保险配套服务的企业投资。比如,为保险汽车提供修理服务的汽车修理厂;为保险事故赔偿服务的公证或查询公司等。

10.海外投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限于下列投资形式或者投资品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投资形式或者投资品种。

二、我国目前国内保险基金状况: 我们国家保险投资经过三个阶段,一个是1987年是没有投资的阶段,一个是87到95年是盲目投资阶段,包括房地产投资等等,带来一些呆帐、坏帐,一个到了95年的时候,逐步规范阶段。间接入市是整个保险资金的运用带来很多问题,很难解决,再加上投资的新险种出现,保险基金的压力更大了。有些把购买保险当成投资的方式是不是错了,我很赞成这个讲法。买了股票没有经验,放在家里不安全就购买保险,这不过分。

看看我们投资结构2001年的情况,最大的是银行存款53%,22%这部分是国债,再看02年的情况,银行存款52%,银行存款比重是最高的,再一个是国债。看03年的情况,银行是52.06%,国债是16.1%,企业债券3.16%。看看收益率的情况,2001年是4.3,2002年是3.14,证券投资基金据说是比当年全国平均水平要高一些,负21.3%,全国比这个亏损的更多一些。我们看看国外的情况,承保的净利润率加上净投资的利润率再加上其他收益,最后得到税前利润是12.2%,这是美国情况、日本情况,在这中间日本和德国又是不一样的,日本把一部分投资利润算在承保利润里了,德国是把有一部分投资费用计到投保费用里了,所以承保是亏损的,寿险公司更是如此,寿险公司有些是必然支付的。

保险公司决定盈利是两个因素,一个承保问题,一个是投资问题。为了竞争需要往往是降低价格,增加保费,增加资金运用来源,所以就亏损了。看看台湾地区的情况,业主报酬率的问题比较高,高的时候到了87.4%,所以保险这个行业应该是收益率比较高的。看看国外的情况,欧美主要保险公司的资产分布第一个是债券,占49%,第二是股票,26%,再就是债款了,再就是不动产4%,现金3%,其他4%,这是资金运营结构

三、我国保险基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资金运用结构有待完善,投资压力日益增大。

近年来,银行存款在保险资金运用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国债和同业拆借占比不大,证券投资基金、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及其他投资比例更低。这种投资结构不利于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结合,难以起到保险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和达到保险资产与负债相互匹配的要求。

(二)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保险投资缺乏相应人才,投资水平不高

(四)保险资金运用潜在风险不断积累

由于投资工具缺乏、投资期限较短,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不匹配以及预期资金运用收益率与保单预定利率不匹配现象十分严重,而各家保险公司目前办理的协议存款大部分是5年期,到期日集中度过高,存在再投资风险。现在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各行各业,情况千差万别,其间蕴涵着极大的风险。保险资金投资于股权等领域也有很大的风险。低利率环境将在中长期制约投资收益率,而海外投资又面临货币错配和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在投资渠道放开后,又面临经济减速的风险,长期性保险资金应对经济周期的难度增大。

(五)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难度加大

(六)保险业的市场化过程没有完成,资金运用透明度不足

四、我国保险基金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严谨高效的保险资金运用监管体系

(二)健全风险管控体系,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三)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加大保险产品创新力度

(四)不断提高投资水平和员工素质

五、个人观点

我认为我国的保险基金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家的保险法规的限制以及保险公司对于保险基金的投资品种过于单一,各大保险公司基本上选择相同的基本策略,导致我国的保险基金投资收益和分散风险能力比较差。

另外,由于我国保险基金投资市场和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方面专业的人才也比较少,所以导致目前的保险基金投资不成体系。

下载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分析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分析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摘要:农业保险是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产生的损失而设置的一种保险。完善的农业保险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前进......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农业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四川攀枝花盐边农业2015年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四川省攀枝花市的盐边农业行业飞速发展,盐边县成为攀枝花市主要农产品输出产地之一,是什么造就了盐边县的农业贸易飞速前进? 2015年......

    外向型农业发展出口与投资状况分析

    一、2008年外贸出口状况分析1.农业利用外资 2008年1-10月份,沛县新上外商投资项目1个,即台湾客商威利集团董事长蔡辅雄先生注册资本50万美元的徐州富平菌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2......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方贵 绪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随着都市生活的节奏进一步加快,人们开始强调慢节奏生活,利用休闲时间外出游玩,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精选五篇)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现有101个旗县市区,除25个盟市辖区外,有76个属于县域经济范畴的旗县市。县域土地面积占全区土地总......

    农业状况分析 暑假社会实践

    家乡近年农业状况**学院管理系 会计**摘要:简单调查了鲁豫交界地梁堤头镇农业发展状况,浅显地综合了实习单位的资料,并跟企业的部分员工进行交流,,找出在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并提......

    河南农村保险发展状况调查

    河南农村保险发展状况调查 谭论 河南是农业大省,加快推进农村保险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河南保险业积极创新实践,不断拓展领域,在提高农村保险保障水平,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以......

    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补贴频频遭险企联手地方政府瓜分 2012年11月05日 09:29 经济参考报 补贴被骗取巨灾风险大险企“下乡难” 农业保险三大症结待破 记者白田田李唐宁周勉毛海峰北京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