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养老院入住率的十三大因素
影响养老院入住率的十三大因素
同国外成熟的机构养老模式相比较,我国还处于初步阶段,但对养老机构有入住意愿的老年人已占一定比例,潜在的养老机构服务需求也比较大。而老年人在选择机构养老作为养老方式时必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或者来源于老人本身的特殊意愿,或者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客观因素。现实生活的客观因素造成了家庭无法照顾老人的事实,按照中国国情以及中国老年人的特点,可以将中国老年人对养老机构入住意愿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特征
国内外研究所报道的与个人特征相关的影响因素大多类似,主要包括以下6点。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孤独感愈发增强,安全感逐渐减弱.因此,他们更加珍惜与家人共享天伦的时光,不愿与家人分开,不愿独自一人入住养老机构,故入住意愿降低。
2.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状况越差的老年人入住意愿越高,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意愿最为强烈而在心理健康方面,如心理抑郁的老年人希望将入住养老机构作为一种逃避家庭的方式,希望借助集体生活摆脱晚年的心理消沉故抑郁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入住意愿越强烈。
3.经济情况
经济保障是老年人的基础保障,经济条件越好的老年人可能会更关注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为了追求更好的医疗护理条件或者更周到的生活照料而对养老机构产生需求,故他们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较大。
4.文化程度
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思想观念可能更为开放,也可能会考虑到子女工作繁忙而没有足够时间照料自己,所以更容易接受机构养老这种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将入住养老机构视为一种“没面子的事情”。
5.个人观念
传统家庭观念认为家庭是人一生最重要的东西,甚至在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的农村地区,认为把父母送到养老机构是对父母的不孝顺。因此,受传统家庭观念影响越深的老人对养老机构的入住意愿越低而在传统的孝道观念中,老年人对于成年子女的孝顺期待很高,特别是持有“养儿防老”观念的老年人对于儿子的孝顺期待更甚,说明传统的孝顺观念对于中国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起到了阻碍作用。
6.晚年生活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高的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入住意愿较低,而生活满意度低的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入住意愿则较高。黄俊辉等的研究表明,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满意度与其对养老院的入住意愿呈负相关。
7.婚姻状况
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并未达成一致结论。一部分研究认为,有配偶的老人比无配偶老人对养老机构的入住意愿更高,因为无偶老人会更加依赖家庭与子女,进入养老机构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子女遗弃。然而,另一部分研究者则认为,大多数老人在生活自理能力不足或生病的情况下,首先依赖的是配偶的照顾,其次是子女。因此,终身未婚、离婚或丧偶的老人会有更强烈的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
8.居住模式
随着现代家庭趋向小型化的发展以及空巢家庭的出现,老年人的照料问题一旦不能由家庭解决,必然要交给社会,而入住养老机构则是选择之一,另外,大家庭中的老人,如三代人合住的老人对养老机构的入住意愿也较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家庭人数过多易导致生活环境相对拥挤,老人更倾向于宽敞、宁静、舒适的生活环境,而养老机构便是首选。
9.代际关系
在存活子女的数目方面,有子女的老年人相比无子女的老年人入住意愿低,且子女数越多,会使老年人感到居家养老越有保障,于是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越低而关于儿子数目或女儿数目哪者的影响更大,出现了不同观点。一部分老年人认为,女儿会给予年老父母更多的精神支持和关爱,使其留恋家庭,从而降低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而另一部分老年人由于受到“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儿子在赡养老人方面应比女儿更重要,故儿子数目的增多对于这部分老年人入住意愿的影响更大。在亲子支持方面,亲子关系中的婆媳关系对老人的入住意愿也有很大影响。婆婆和媳妇的关系越差,婆婆对养老机构的入住意愿越高。
10.养老机构的特征
老年人在思考机构养老这个问题时,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服务质量以及地理位置同样也是他们所要考虑的因素。
11.硬件设施
相比于医院,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机构时,会更加注重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因为养老机构是老人将要长期居住的“家”。养老机构设施的完善程度与高龄老人入住意愿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认为当地养老机构设施非常完善的高龄老人,其入住意愿是参照组的2.087倍。这种差异表明,机构设施完善与否是影响高龄老人入住意愿的重要因素。另外,老年人在描述对养老机构的期望时,表示希望养老机构空间应较大,可以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12.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的好坏与高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呈正相关。研究表明,相对于认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不好的老年人,认为服务质量很好及较好者入住养老机构的概率分别为1.872和1.38这表明,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好坏是影响高龄老人入住意愿的显著性因素。
13.地址位置
国外文献报道,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位于郊区的养老机构;而我国的老年人则更愿意入住市中心的养老机构这种差异可能与居住地环境、国内外间的文化价值观不同有关。
我国的养老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的养老事业一定会原来越完善。以上问题的探讨与解答,望有助于养老机构了解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为政府和社会发展机构养老服务事业提供决策依据。
第二篇:养老院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结果
我们从生活满意度(需求方)和养老院服务质量(供给方)两方面出发,分析养老院需求因素,结果展示如下:
1、生活满意度主要通过老人对家人、邻居、亲朋、社区等的社会总体评价进行反应,主要包括个人特征、家庭特征、情感支持,个人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个人年收入、健康状况、籍贯方面,家庭特征主要包括婚姻状况和儿女数等,情感支持包括老人从子女方面获得的情感支持、经济支持及生活照料的获得和提供等内容。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与其对养老院的需求意愿存在负相关关系,即生活满意度越低,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入住养老院。通过分析个人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性别、年龄与老年人的需求意愿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文化程度与个人年收入与养老院的需求意愿存在明显相关关系,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威海市敬老院中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以小学或者无学历居多。在所研究的四个维度中,家庭状况影响较大,通过分析数据,我们看出养老院中的老人多数为丧偶,同时在情感支持方面,养老院老人获得的情感支持与经济支持与养老院医院需求状况存在负相关关系。
2、另一个方面的研究中,我们根据预先收集到的资料,选取了威海具有代表性的养老院进行了实地调研,与老人进行了交流,对相关负责人员进行了专访,在养老院的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养老院的餐厅,休闲场所,老人住所,在与相关负责人的专访中我们从养老院的服务质量、老人的需求状况以及养老院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与相关负责人员进行了交流讨论,通过负责人员提供给我们的相关数据材料以及对访谈内容的分析,我们重点从养老院服务质量状况角度出发来研究对于养老院需求意愿的影响,经过我们的初步研究分析,资金是限制养老院提升服务质量状况重要原因,资金短缺造成老年人健身器材、娱乐设施、医疗保健等资源稀缺,设备更新较为缓慢,其次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重点从员工的文化素质水平、专业素质、有无相关工作经验和在敬老院工作工龄四个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养老院服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再就业或者进城务工人员,大都没有专业背景,通过定期的培训成为敬老院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有限,同时敬老院服务项目的完备性直接影响到敬老院的服务状况水平,调查中我们发现,敬老院的服务功能其实比较简单,服务项目也较单一,大部分的服务项目都是在医、食、住这三个方面,这样就仅仅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娱乐活动较为单一,在访谈中负责人员还谈及到政府政策支持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应合理统一规划养老机构建设的地点,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在资金、土地等方面对养老机构予以支持。
3、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得到一个威海特有的数据现象,在本地还是外地的数据调研结果中,我们看出有四分之一的老人来自外地,针对这部分老人,我们专门与其进行交流,发现因为威海的空气质量状况较好,较适合居住,因此他们选择在威海进行养老,针对此项调查结果,我们建议威海政府可以重点重资打造具有威海特色的品牌养老院,依靠威海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吸引全省乃至全国老人前来养老。
4、同时我们发现在家庭养老支持力弱化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等背景下,养老机构在农村地区存在少量需求意愿,因此,需要更要关注农村居家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针对当前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整合农村各种力量,为老年人构建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第二,科学预测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和养老院的需求意愿,稳步推进农村地区养老机构事业发展。
第三,从农村地区实际出发,合理引导农村养老机构的资源配置和功能定位。
第三篇:教学效果影响因素
管理研究方法论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讨论报告书
学 院: 题 目: 研究对象: 组 别: 资料收集: 资料整理: 指导教师:
二O一二 年 十 月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讨论报告
一.内容摘要
教学效果是学校的生命线,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许多,例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授课水平、教学设备、班级规模等。当然教学效果的好差很大程度是同教与学环节密切相关,教与学的过程中最活跃的主体是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出假设
假设教师授课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设备、班级规模、课程内容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变量定义
1.自变量:教师授课水平
教师的讲课水平是教师在讲课时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课件、语言、教学风格等传授知识并被学生认可接受的能力。也跟老师的责任心有关,老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互动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中介变量:学生学习兴趣
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习兴趣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两种。前者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
3.因变量:教学效果
驾驭程度、学生的理解程度及运用能力。教学效果综合反映了教师对课堂信息的掌握程度、教师课堂的 4.控制变量:教学设备、班级规模、座位安排、上课时间等
教学设备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班级规模指的是上课的人数;座位安排前后左右安排,性别安插等情况;上课时间是上课的具体时间段及持续时间。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
5.调节变量: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课程名称及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那些容易激发学生思维并且内容丰富的课程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变量间的关系
在教学设备、班级规模、座位安排、上课时间等条件确定的情况下,教师授课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授课水平高,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随之提高,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影响,一般丰富的课程内容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 变量模型化
教师授课水平(IV)→ 学生学习兴趣(MV)→ 教学效果(DV)
↑ ↑ 课程内容(EMV)教学设备(CV)班级规模、座位安排 上课时间等
六.总结
授课水平较高的老师;先进的教学设备;合理的班级规模、座位安排、上课时间等;丰富的课程内容;较高的学习兴趣,能产生更好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企业文化及其影响因素
企业文化及其影响因素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明确的价值观。是在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涵盖企业各个方面的管理准则和思想体系。
企业文化主要三个层次的主要内容: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物质文化。
一般来说,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宗旨、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管理哲学、道德准则、企业口号等;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经营规模、运作方式、治理形式、人际关系、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利益分配等;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生产或服务、工作环境或厂容厂貌、技术装备、后援服务、人力资源、福利待遇等。企业文化作为一个观念系统,要传达到企业员工、社会和公众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将企业文化特质形成一个统一概念,必须通过个性化、鲜明的视觉形象(图形、图案)表达出来,在传导给社会才会更有效率、效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企业形象系统CIS。CIS主要由三个内容构成:企业理念系统MI、企业行为系统BI、企业视觉系统VI。
很多人认为,有了企业才会形成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成功之后总结才形成的自己企业文化的模式。其实,企业文化的萌芽不自觉地植根于创办企业及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动机和观念中之中。
从企业文化的发展和经验总结分析,影响企业文化的因素众多,但至少有一下几个重要因素必须给予特别关注。
一是企业特征。企业主要属于哪个行业,哪个门类。那么该企业特征应反映在企业文化中。例如对制造业,强调“个人向上的资质”,即以人为本,自我实现,输出并实现技术、可信度、安全性、规模;对一般服务业,强调“对顾客的服务”;对传媒业、金融业强调“对社会的服务”。
二是企业家特质。实践已经证明,企业家对企业决定性作用毋容置疑。企业家特质、个人魅力、工作作风和经营哲学均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三是国内国际企业文化新潮。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均具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模式,并形成了一些流行概念。不难发现使用较多的概念有和谐、诚实、努力、敬业、信用、服务、责任、奉献、创造力、创新力、安全、满意等,不一而足。
四是追求独特模式。企业文化最忌流于形式,趋于雷同。应在大同小异的大背景下,刻意追求自身特有的、特点鲜明的企业文化。
五是长期形成。企业文化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和渗透到心灵深处,通过不断培育才能成为企业员工的共同行为规范和共同意志。
企业文化及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企业文化在企业的不断倡导下,以企业全体员工集体意识为基础,达到全企业的共识和认同,最终融合为全体企业人的默契、习惯和氛围才是最高境界。有时为了企业文化的深入人心,还必须进行“洗
脑”,强化企业文化的灌输教育及企业内亚态文化的整合。加强与企业政治思想、群工工作的紧密结合。甚至于注重调动和发挥有益的非正式组织的积极性。
第五篇:影响角色游戏因素
影响幼儿角色游戏的因素
一、角色游戏中要有主题
角色游戏与其它游戏不同之处,首先就在于有主题(反映在名称上)。所谓主题,就是儿童在游戏中反映的周围人们的生活与活动中的一定动作、事件和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游戏名称。因此,主题取决于时代、地域、儿童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等。观察表明,某些角色游戏的主题无论在小、中、大班都会出现,例如:“娃娃家”、“医院”、“商店”等。主题的发展是从生活主题到生产主题,最后到社会政治事件的主题。这种顺序同儿童眼界的扩大、同儿童生活经验的增长有关。
二、角色游戏中的角色
儿童在角色游戏中扮演假装的角色,而不是他自己。撇开自己,扮演角色,这要求达到一定的心理水平,即了解和认识成人的行动,能脱离成人行动进行概括,把头脑中已有的人物表象重新组合,能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扮演新形象。在游戏中,角色是游戏的中心,儿童常扮演他们认为重要的人物。游戏的实质在于扮演某个角色、创造新地位。如果是自己,那就不是角色游戏了。例如:幼儿扮演“妈妈”,可能是因为妈妈可以指挥家中其他成员;幼儿扮演“医生”,可能是因为喜欢医生使用的听诊器。幼儿所扮演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相比是高度概括了的,他们表现的是人物的典型言语和行为,是以幼儿自己的标准选择的。例如:“医生”只是问“病人”:“哪里不舒服?”然后就什么也不问了。拿起听诊器听一会儿,一句话:“拿药去,吃了就好了”。“病人”一走,看病就结束了。而“病人”也不会对此提出异议,拿了药心满意足地走了。在现实生活中看病的许多细节,如:问病人的具体情况、各种检查、关照病人注意事项等都被省略了。这里表现的是概括化了的人物形象及主要活动过程,这与角色游戏的象征性特点是一致的,概括化了的角色就是现实人物的象征性代表。
三、角色游戏中的动作和语言
动作和语言是角色游戏中人物的基本行为方式。无论是小班幼儿简单的角色游戏,还是大班幼儿复杂的角色游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总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班幼儿抱着一个“娃娃”摇摇拍拍,然后放下“娃娃”,拿件衣服或别的东西盖在“娃娃”身上,最简单的娃娃家游戏就完成了。或者幼儿对别人说一句:“我是妈妈”。于是,一个象征性人物就诞生了,一场角色游戏就此拉开帷幕。语言和动作在角色游戏中的作用既是不可取代的,又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幼儿可以用语言来假设人物身份,假设情境,用语言规定特定的游戏情境,还可用语言来概括人物的动作,游戏的具体过程。另一方面,幼儿也可以用动作来表示人物的想法、感情,用动作完成游戏的一些情节。语言和动作成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相互作用的两种互相补充的主要方式。幼儿象征能力的发展为语言和动作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基础,随着象征能力的提高,语言和动作的概括性随之提高。
四、角色游戏中的物品
游戏材料是幼儿表现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水平的重要物质支柱。角色游戏情节的丰富、人物关系的发展也与物品材料的数量和种类密切相关。人物间关系因物品而发生,如:“妈妈”借助“锅、碗、饭、菜”等完成角色的规定动作。物品数量的充足与否和物品使用的形式、种类如何影响着情节的发展。例如:幼儿先用积塑装插成一个小“蛋糕”,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就可以为孩子过生日了。接着又用积塑装插成“电视机”,一家人就可以看电视了。一会儿又拆了“电视机”,装插成一架“照相机”,于是,一家人又可以出去拍照了。游戏的内容随物品的变化而显得多姿多彩了。物品在角色游戏中的作用显而易见,物品的主要特性是象征性,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使用的物品既可以是模拟物品,也可以是替代品,其中,象征性发挥着作用。例如:娃娃家里来了“客人”,当“客人”提出要打电话时,“爸爸”拿出一个插有吸管的空饮料盒,说是最新的“手机”,当“爷爷”提出要去看病,“爸爸”找出纸棍,让爷爷拄着拐杖出门。幼儿用言语或非言语的符号来表示具体的物品,物品的象征性也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替代品和符号物。
五、游戏情境
游戏情境指角色游戏进行的物质环境状况与心理气氛,它包括人和物这两大因素。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人物、物品及场所,同时还受到游戏者的影响,由不同的游戏参加者组成的游戏团体在心理氛围上也不是不同的。“娃娃家”中有“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亲密的、气氛是愉快的。但如果“哥哥”是任性的、“妈妈”是独断的,那么气氛就可能是令人不安的。另外,角色游戏的情境还受到角色游戏主题的制约。一旦主题确定了,情境也随之确定。不过,游戏主题只规定了情境的总趋势,情境的具体细节是受游戏开展的时间、空间及游戏者个体特点的影响的。如果空间狭小,“医院”只能有门诊,没有病床,或者看病的、挂号的、打针的挤在一起,“病人”、“医生”都草草了事。结果是“医院”里嘈杂一片。这样,尽管主题确定了,但情节不能展开,人物关系也就无从发生,角色游戏就只有形式而无甚内容可谈了。可见,情境与角色游戏的其它各种成分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综上所述,对角色游戏结构的分析使我们发现影响角色游戏的因素不少,而且影响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主观性因素和客观性因素两类。主观性因素包括个体的认知、模仿、象征等心理机制的发展水平、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个体的个性、性格特征等。一个活泼开朗的幼儿去“商场”做“营业员”,她主动招呼“顾客”,热情为之服务。游戏开展得热烈而丰富。反之,一个性格内向、孤言寡语的幼儿做“营业员”,只会消极地等待“顾客”的到来,并按“顾客”的命令行事。游戏便会缺乏生气、情节贫乏。具有初级象征能力的小班幼儿是无法在大班 幼儿的“娃娃家”中扮演“妈妈”的,只能充当“弟弟”、“妹妹”的角色。影响角色游戏的客观性因素包括幼儿的年龄、性别、游戏的空间状况、时间长短、物品材料的数量和种类等。如果游戏空间狭小,则游戏内容受到限制,且易引起混乱、争吵;如果时间仓促,则游戏情节不能充分展开,人物关系得不到体现;如果物品材料短缺或种类单一,则不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和创造,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关系表现就会受到限制。这些影响因素可能是平行地发生作用,也可能是交叉地发生作用。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正确地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恰当地控制这些因素,从而在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