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莆田市地下管线普查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时间:2019-05-13 16:5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莆田市地下管线普查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莆田市地下管线普查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第一篇: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莆田市地下管线普查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发布单位】莆田市

【发布文号】莆政综〔2008〕70号 【发布日期】2008-04-22 【生效日期】2008-04-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莆田市地下管线普查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莆政综〔2008〕70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为加快推进莆田市地下管线探测及信息化工程建设步伐,全面查清地下管线分布情况,建立地下管线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构建分级地下管线管理应用系统,实现地下管线信息实时更新的数据共享,以及地下管线建设、使用、维护和管理的信息化。经研究,决定成立莆田市地下管线普查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现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及各单位联络员名单及各自职责通知如下:

一、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李力利(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陈万东(市政府副秘书长)

林天耀(市建设局局长)

郑瑞锦(市城乡规划局局长)

成员:陈扬楠(市建设局总工程师)

林宪龙(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

许文恩(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戴森(莆田军分区参谋长)

刘清林(武警8710部队副参谋长)

郑建明(市国家安全局副局长)

郑义波(市财政局副局长)

林国阳(市国家保密局局长)

林元斌(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

郑炳发(市公路局副局长)

陈寿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地下管线探测和普查工作概述

地下管线探测和普查工作概述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是一门涉及物探、测绘以及计算机、地理信息等多专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探测产品必然是多专业协作、多工序集成完成的,影响探测成果质量的因素也是多样和复杂的。因此,必须在城市地下管线探测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实行探测工程监理制度,监督和保证探测技术标准贯彻执行,保证探测工程质量,并为探测成果验收提供依据。

1.监理工作的技术依据

在城市地下管线探测工程中,常用的技术标准有如下几个:

(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

(2)《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3)《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l00—2004);

(4)《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

(5)《1:500、1:1 000、1:2 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6)本项目的技术设计书。

2.监理的主要职责

在城市地下管线监理活动中,监理单位一般要进行如下工作:(1)协助业主单位做好招投标工作;

(2)监督测绘生产单位对测绘生产合同的履行情况;

(3)审查《技术设计书》、《探测方法试验及一致性校验报告》、《质量自检报告》、《技术总结报告》等;

(4)负责对测绘生产单位作业全过程实施监理,做好资料编辑整理工作,编写监理报告;

(5)做好甲乙双方的协调工作,充分发挥监理的协调作用;

(6)在监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应及时通知测绘生产单位进行整改,并做好记录。当测绘生产单位未能按要求进行整改或发现重大质量问题时,应令测绘生产单位立即停工并及时报告业主单位;

(7)定期向业主单位汇报探测作业进度及监理工作情况;

(8)对测绘生产单位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通知测绘生产单位。

3.地下管线工程监理基本流程

监理任务的下达就是从监理委托合同签订之日算起,此时,监理就要及时与测绘生产单位取得联系,做好测绘生产的组织安排工作。同时协助测绘生产单位解决进场前需要业主协调解决的各项准备工作问题。监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如图8.2所示,图上所规定的各项检查比例因项目的不同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

图8.2监理流程图

第三篇: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和管线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定稿)

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和管线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作者市政协委员郭瑞)

一、资金投入的必要性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血管”和“神经”,是保障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北京7.21暴雨事件、青岛管线爆炸事件等,都在向我们敲响警钟。

2014年5月22日,李克强在赤峰考察时说:“我们的城市亮丽光鲜,但地下基础设施仍是短板,“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这是百年大计”。6月份,(国办〔2014〕27号)正式出台,要求各城市于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为贯彻落实国办27号文精神,自治区人民政府配套出台(内政发〔2014〕99号)。近期,五部委又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通知》建城〔2014〕179号,进一步强调,各城市于2015年底前,务必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完善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业管线信息系统。

二、我市现状情况

(一)管线普查任务繁重,资金缺口大。经初步测算,我市城市核心区需普查地下管线总长度约10000公里,各旗、各工业园区(开发区)需普查的地下管线总长度约8000公里。2015年,组长和副组长,相关责任单位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牵头单位主要领导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加强普查工作统筹协调,保障地下管线普查和管线信息化工作的同步推进。

(二)保障资金投入,全力推进普查。把管线普查经费列入政府计划,同时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地下管线普查的资金投入,保障地下管线普查财政资金的投入比例,确保普查如期完成。为避免公共性的缺失,后期需要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强化安排地下管线数据联测补测,以保证更新维护管理工作有效实施。

(三)建立管线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业管线信息系统,拓宽系统应用和资源共享。构建统一的管线数据中心,实现各单位之间数据共享与交换,提高效益。

(四)健全管线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制订《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从法律的层面明确管线规划、建设、管理的分工和责任,建立一套完善的地下管线动态更新机制,保证管线普查的生命力。明确城市地下管线的综合管理部门,解决管线管理混乱、多头建设、各自为政等问题。

第四篇: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莆田市新开工项目管理部门联席会议

【发布单位】莆田市

【发布文号】莆政办〔2008〕13号 【发布日期】2008-01-31 【生效日期】2008-01-3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莆田市新开工项目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

(莆政办〔2008〕1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根据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闽政办[2007]236号)精神,为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经研究,决定由市发改委牵头,成立莆田市新开工项目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组织开展全市新开工项目管理工作。具体成员名单如下:

召集人:黎瑞炼 市发改委副主任

成 员:林国华 市经贸委副主任

许文恩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黄光华 市统计局总统计师

徐益珊 市建设局副局长

郭凤来 市规划局总工程师

王明辉 市环保局副局长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挂靠市发改委,负责新开工项目管理日常性工作,办公室主任由黎瑞炼同志兼任。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应确定一名联席会议联络员,负责日常联络工作。

二OO八年一月三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温州市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实践

温州市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实践

温州市城建档案馆 吴轶

为适应温州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程序,提高温州市地下管线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温州市政府于1999年末决定进行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旨在通过对城市现状地下管线资料的调查建档,建立合理、高效、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的管理,理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的程序,以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来建设与管理好温州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更好地推进温州城市化进程。

一、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实践

根据温州市政府安排,由温州市规划局牵头于1999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城市地下管线普查的有关前期准备工作。由于该项工作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强,工作协调难度较大,为使工作能顺利开展,必须对此项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所以,市规划局抽调专门人员到有关城市去考察学习,在吸收和总结其他城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温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温州市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实施方案》。本着“统一领导、积极配合、协调工作、齐抓共管”的原则,温州市政府于2000年1月份批准成立了“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领导小组”,由阮晖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有关部门主管领导任小组成员,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管线办),抽调专门人员全面负责普查的具体工作。

由于我市是首次进行地下管线普查,对有关普查的具体程序、行业信息等都不太了解,为了保证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按时、合理、高效地完成,根据温州的具体情况,按照“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实施方案”要求,管线办决定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两家探测单位共同对温州市地下管线进行普查。2000年2月21日,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招投标工程问题澄清会在温州市规划局七楼举行,到会的投标单位有:福州雷力之星探测公司、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公司、保定金迪地下管线探测公司、国家测绘局地下管线勘测工程院、建设部勘测院等六家单位,管线办向与会的各家单位发放了《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招标说明书及评标细则》;3月1日早上管线办接收并登记保管了五家单位呈交的标书(一家单位弃权),下午在规划局六楼会议室召开对商务标的开标,并进行汇总,各管线权属单位均参加了会议。3月8日,经过对商务标和技术标的评审,领导小组按照综合评定的原则,最后选择了国家测绘局地下管线勘测院(国测)和保定金迪地下管线探测有限公司(金迪)两家单位共同进行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

按照管线办的普查工作组织方案,在对两家中标单位委托正式任务之前,先在试测区内进行地下管线普查试验工作。为了便于初期工作的开展和与各方面的协调我们选择了温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城区约计10平方公里作为两家单位在温州的试测区。3月21日试测区工作全面铺开,国测共投入生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48人,4个测量台组,11个物探台组,全站仪5台,探测仪12台,共探测面积7.2平方公里,涉及1:500地形图115幅;金迪共投入4个物探台组,1个物探检查台组,2个测量台组,2个内业处理台组,设项目经理1人,物探负责人1人,测量技术负责人1人,内业技术负责人1人,共计18人,探测面积约3.3平方公里,涉及1:500地形图53幅。管线办分别对两家单位的仪器精度校准、明显点调查成果、隐蔽点探查成果、测量精度和开挖隐蔽点进行了验收。通过对两家作业单位工作的组织实施、质保体系、探测方法、成果质量等方面工

作的检查,管线办认为两家作业单位在试验区中的工作是可行的,试验成果符合国家、建设部有关标准及规程的质量要求,可以接受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任务,同意进入下阶段的普查工作。

在试测区工作开展过程中,管线办全体工作人员还进行了普查技术规程的编制、信息系统的选择与普查合同的拟定。《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是以《城市测量规范》基本原则为依据,参考《城市地下管线探测规程》,结合《温州市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实施方案》和新技术的要求而编写的。《规程》内容包括:总则、地下管线的探查、地下管线测量、管线图的编绘及数据处理、成果资料的检查和验收、管线数据库的建立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几大部分;《规程》还对地下管线代码和颜色、注记标准、探查表、开挖检查表、成果表、图例、地下管线横断面样图等做了详细规定。通过试测区的工作验证,对《规程》初稿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后,管线办于2000年5月将《规程》提交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领导小组进行审定,领导小组认为:《规程》编制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了与行业标准的关系,其实用性和操作性强,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科技成果,批准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按照本《规程》正式执行。与此同时,“温州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开发平台在管线办的共同努力下也基本确定了下来,考虑到系统平台应具有操作简单、界面友好、性能稳定、数据共享和在我国应有较多用户的要求,管线办决定采用ESRI(美国环境研究所)公司的桌面GIS-ARCVIEW系统平台,并与国家测绘局地下管线勘测工程院签定协议,互相合作共同开发“温州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信息系统&RDQUO。五月初,全市范围内的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正式铺开了。从大街到小巷,从清晨到黄昏,从和煦的春风到高温酷暑,哪里有管线哪里就有探测人员辛勤工作的身影:明显点调查、隐蔽点探测、不确定处开挖、钎探,管线点定位测量,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了细致的操作、严格的把关。探测单位对工作积极主动,管线办同志更是对工程的如期保质完成尽心尽责。为了更好地保证工程质量,管线办采用以局部控制整体的措施,把整个测区分成若干个区块,分别交给两家单位,对每个片区实行边探测边进行质量跟踪检查的办法进行管理,并且还从外地聘请了两位资深工程师对项目进行监督。这项措施不仅方便了监督组对作业单位外业探查质量的控制,而且加快了探查速度,保证了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工程的如期完成。由于两家作业单位经验丰富、组织健全,加上管线办协调配合工作的及时有效以及各管线权属单位的积极支持与参与,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开展顺利,外业调查探测工作于9月中旬全部完成,内业编辑整理工作也早在7月份开始,并与外业工作交叉滚动进行。考虑到各管线权属单位对其各自地下管线的情况有比较具体的了解,管线办要求两家作业单位将普查成果送交各管线权属部门进行初步错漏测检查,事实证明该项工作是地下管线普查验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提高与保证地下管线成果资料的可靠性。11月中旬,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初步成果提交到了管线办。在收到两家单位送交的1:500综合管线图与成果表后,管线办立即组织有关人员与权属单位对普查成果进行了预检查,按照《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成果质量检查验收评定细则》的规定,大家在肯定整体成果质量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修改意见,并按照10%的抽图比例对两家单位提交的成果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并返回了修改意见。12月下旬,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正式成果提交到了管线办,由管线办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全面验收与鉴定。根据《规程》要求,验收时应提交的普查成果资料包括:任务合同书、技术设计书、各种观测记录、计算资料、检查报告及精度统计表、技术总结报告书等七项内容,专家小组要对其探测技术是否满足规程规定,各种探测记录、计算资料和方法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各种专业管线图、综合管线图、断面图的绘制是否符合质量要求等十项内容做出评价。为了进一步了解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工程中测绘工作实施的质量情况,温州市管线办还委托浙江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对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工程进行测绘产品质量检验。省测绘产品质检站分别对给水、雨水、污水、雨污合流、燃气、电力、电信、信号、有线电视、军用电缆、联通电缆、工业管道、长途电缆等13类管线共2181.07公里,综合管线图1339幅,断面图1210幅进行了抽查,认为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工程测绘产品质量合格。

2001年1月5日,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成果专家鉴定会在温州市奥林匹克宾馆如期举行,国家工程院院士宁津生、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李国泮、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研究员黄久松、建设部规划司勘测处处长蔡立群、北京市测绘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洪立波、浙江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田雪强高工、温州市截污工程指挥部王学权高工等省、市有关专家出席了会议。专家委员会听取了工程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质量监督报告,观看了信息系统多媒体演示,查阅了有关成果资料,并对工程成果进行质询,经过认真讨论,专家一致认为: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工程成果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程管理经验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至此,历时整整一年的温州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暂告一段落。据统计本次普查涉及城区范围约83.7平方公里,普查对象为城区范围内主要道路上的主要管线的主干网络,共探测地下管线总长2181.289公里,其中:给水553.514公里、污水250.373公里、雨水417.265公里、雨污合流管线168.304公里、燃气91.174公里、电力95.432公里、电信359.065公里、联通管线45.074公里,军用线路41.029公里,有线电视50.468公里,工业管线32.707公里,信号线8.053公里,长途光缆16.757公里,试验区路灯52.074公里。测区管线平均密度为26.06公里/平方公里,涉及1/500地形图共1339幅。

紧接着的是地下管线普查成果的维护管理和动态更新工作,这项工作更具长期性、艰巨性,地下管线普查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特点:

(一)地下管线普查组织健全、机构设置合理

(1)普查领导小组

此次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本着“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分工管理”的精神,市政府专门批准成立了地下管线普查领导小组,由主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任组长,主管城市建设的市府副秘书长和规划局局长任副组长,各权属单位的主管领导任小组成员,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为本次普查工作提供了系统的组织保证。

(2)日常办公机构

为了有利于此次普查日常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地下管线普查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简称管线办),具体负责管线普查工作的实施与协调工作。管线办以市规划局人员为主,抽调专人负责普查日常工作,与管线权属单位的人员建立固定的联系人制度,解决作业单位在普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定期向普查领导小组汇报普查工作情况。

(3)技术协调组与组织协调组

根据普查工作需要,管线办人员进行了合理的分工组织,成立了技术协调组和组

织协调组,对管线普查的日常工作实行分工管理。技术协调组负责普查工作中日常技术协调、普查监督、管线信息系统的建立、文档管理工作等;组织协调组负责组织作业单位的生产进度与各管线权属部门关系的协调和普查工作的总组织协调。实现日常工作有人管,技术工作有人抓。实践证明合理的组织管理和专门的工作机构是我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保证。

(二)普查实施方案较为完善

由于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起步时间不长,在我市更属首次,毫无经验可谈,因此,我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在开始时困难较大。管线办在学习和总结其他城市普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温州城市的具体特点,提出了“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实施方案”,确定了普查范围、内容、期限。为确保普查成果的质量,管线办本着“分片把关、层层负责,滚动进行”的原则,坚持把任务下达与片区成果质检相挂钩的原则,使组织体系整体贯穿于每个片区的普查作业中去。管线办建立了严格的周例会制度,坚持把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化解,及时沟通和了解普查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保证了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日常的工作中,管线办积极与管线权属单位进行协调,对于权属单位的有关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予以多地考虑,对于一些在目前国内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的目标,管线办也努力加以说明,使管线权属单位能充分了解和掌握地下管线普查的有关信息,共同解决与处理普查作业中的具体问题。

(三)质量保证措施到位

(1)择优选择作业队伍

本次管线普查时间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现状资料不完整,存在局部区域工作难度大等特点。管线办通过对目前国内几家地下管线探测单位的调查,邀请了6家单位来温州进行投标,我们本着“管理严,业务精,制度全,经验足”的原则,组织有关专家对几家投标单位的资料进行充分审查和研究,经综合考虑,最后报领导小组同意择优选取了两家探测单位(即国测,金迪)共同进行温州市地下管线的普查探测工作。

(2)技术措施较齐全

由于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技术性强,工程复杂,涉及专业多,现有规程对新技术没有统一技术标准。管线办在吸取和总结了我国其他城市管线普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并结合温州实际,经市管线办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编制了《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规程》。在《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的基础上,添加了管线图的编绘及由数据处理和管线数据库的建立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等技术规定,并根据本次工作要求对探测的取舍标准进行了调整。《温州市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规程》为整个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严格的技术保证。

(3)质量监督方法切实有效

探测工作的关键是普查成果的真实可靠、达到技术要求,更好地满足今后生产及城市建设的需要。管线办根据目前国内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监理机制尚不完善的实际情况,没有专门委托专业监理公司进行监理工作,而在管线办内部设立专职质量监督组进行普查工作全过程的质量跟踪检查监督工作。监督组从作业单位的质检体系监督入手,制定严格的监督规程,根据国家有关任务检验标准,进行普查作业过程及中间成果的质量检查,各项检查方法、数量、质量严格按技术标准执行。监督组由责任心强,思想素质高,技术过硬的人员组成,由管线办技术组负责管理,保证监督工作的及时、合理,监督数据的准确可靠,实事求是地反映普

查工作各环节的质量。确保有关技术标准措施的贯彻执行,避免随意性。监督工作实行作业现场跟踪监控,监督组成员从明显点调查到隐蔽点探测,从图根点控制到管线点测量,对整个探测过程实行现场跟踪巡视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反映到管线办,保证普查工作保质保量顺利进行。在日常工作中,质量监督组始终以服务与协助为宗旨,与作业单位一起研究解决普查工作中的问题,又起到管线办与普查作业单位之间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

(4)实行监督检查日记制

监督组成员对日常跟踪检查情况均记入监督日记,记录检查路线、作业分组、存在问题、处理办法等,做到每日一记,避免检查人员对工作的敷衍。监督组根据日记内容编辑监督简报,在每周例会中进行通报。此举促进了作业单位的质量管理,加强了作业人员的任务意识,同时在跟踪检查过程中,随时了解作业人员有对关规程的掌握情况。

(5)建立检查信息反馈制度。

管线办对检查中发现了的重要问题,以监督检查反馈表的形式反馈给作业单位。要求作业单位提出整改措施,项目经理和整改人分别在该表上对整改情况进行说明,并签字。监督组人员对整改情况进行抽查,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标准为准绳,让作业单位切实体会到监督工作的公正合理,这一做法对控制整个工程任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四)及时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

由于温州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普查资金到位比较及时,这为普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各管线权属单位对此次普查工作都给以积极配合,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了此项工作,及时解决普查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认真审查普查成果,为普查成果的质量保证打下基础。另外,温州市基础地形图的及时提供,是此次地下管线普查成果能按时完成的重要保证。在普查工作中,管线办及时与测绘局进行协调,根据目前温州市基础地形图测量工作正在全面进行的实际,及时调整工作重点,以普查工作用图为目标,合理地安排局部地形的修测补测,使部分没有地形图的普查成果得以完善,保证了普查成果的按时完成。在同年温州市政府组织的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工作中,由于地下管线普查资料的及时提供,给塘河截污工程调查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旧城解放南路的改造过程中,有关部门根据地下管线普查准确详实的资料,合理确定了施工方案,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大南门交叉口交通复杂地段的施工任务。还有信河街改造工程等等,种种情况表明,地下管线普查成果已经在我市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发挥着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必将促进温州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三、今后的工作与建议

城市地下管线普查的直接目的虽然是要查清现状地下管线的情况,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在管线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加强地下管线建设的规划管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新的地下管线将不断增加,而原有不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的地下管线将被废弃或更换。因此,普查成果数据库应及时补充更新信息,否则便不能反应现况。因此,这次我市地下管线普查始终以建立一套高效、合理、便捷、可靠的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为目标,充分考虑各种技术因素,为实行动态管理作准备,管线办与国家测绘局地下管线探测工程院联合开发了“温州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补充与完善,促使城市地下管线建设与管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建立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

(1)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是地下管线普查成果的组成部分

利用此次普查成果,实现动态更新,为城市建设管理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现势性的地下管线信息,这样将大大提高地下管线普查的社会经济效益。

(2)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是地下管线普查成果广泛应用的重要保证 系统的建立将对加强地下管线的管理起着重大作用,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管理水平,利用查询检索功能,提高了地下管线建设和使用的效率;通过不断对管线资料进行补充和更新,实行动态管理,使系统保持较好的现势性,达到有效地为城市建设服务的目的。

(3)面向城市规划与管理的管线信息系统

通过这次地下管线普查,要在规划部门建立全市范围的综合性地下管线信息系统,这一系统存储全市范围的各类管线的主要内容,采用1/500比例尺成图为基本成图方式,其管线、管线点的平面位置与竖向位置必须满足“管线工程综合”的规划设计要求;目的是加强对全市各种地下管线的规划管理以及为设计和施工服务。在以上基础上,对经济、技术与管理条件成熟的专业部门再建立专业管线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2、城市地下管线动态管理

过去由于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的无序性,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缺乏整体性,给城市的发展留下了较大的隐患。面对眼前的地下管线普查成果,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为维护地下管线普查成果的真实可靠,必须及时对普查成果进行动态更新。由于目前我市在城市地下管线建设方面的程序尚不规范,制约着地下管线普查成果的维护和更新。所以,要尽快建立专门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严格按照城市各项基础设施规划的要求,努力建设温州的现代化基础设施。

3、加强制度法规建设,建立完善的地下管线规划及建设管理体系

(1)制定相应的地下管线规划管理办法,健全地下管线规划审批制度。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意义重大,为维护和提高普查成果的现势性,同时为了对地下管线信息系统进行动态管理,必须制定一套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建立起一种有法可依的制度,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管理地下管线系统。

(2)由于城市地下管线系统牵涉面广,随着城市的发展,该系统必将越来越复杂,管理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各专业管线主管单位及权属单位应严格执行城市地下管线有关管理规定,服从统一管理,积极配合,不断完善温州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体系。

(3)随着未来形势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地下空间化趋势不断加强,这更决定了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艰巨任务,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待这项工作,做到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下载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莆田市地下管线普查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莆田市地下管线普查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