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党在民主集中制建设方面的十大理论成果
新时期党在民主集中制建设方面的十大理论成果
蒲晓光
(甘肃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 741018)
[内容提要]文章系统总结了新时期党在民主集中制建设方面的十大理论成果,一方面说明党了党在民主集中制建设方面的理论贡献,另一方面强调了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对实现党的历史任务所具有的特殊重要作用,目的是为了提高全党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把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要求贯彻落实好。
[关键词] 民主集中制;新时期;理论成果;坚持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了过去在民主集中制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认真总结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背离民主集中制的沉痛教训,从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在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进一步深化了对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在民主集中制建设理论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重大成果。系统总结这些新的重大成果,对于提高全党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完成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各项历史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来认识,并强调坚持这一制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早在1962年的一次中央会议上,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我们传统的制度。坚持这个传统的制度,并且使它更加完善起来,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事情。凡是违反这个制度的,都要纠正过来。”[1] 在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更加重视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制度地位。1979年3月,在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不可分的组成部分”。[3]这就揭示了民主集中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密切关系,这是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得出一个新的重要的结论。邓小平还强调,一个党没有集中不行,如果没有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集体领导,这个党就没有战斗力;一个国家没有高度的集中也不行,如果没有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集中,国家就没有凝聚力。但是,这种集中必须以高度的民主作为基础,否则这种集中就是假的,因为离开了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党也就失去了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民主集中制既是规范党内生活的准则,也是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原则,更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民主集中制贯彻得好不好,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如果“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4]
二、强调民主集中制是最便利、最合理 的制度,永远不能丢,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苏联共产党在列宁时期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典范。后来,斯大林在党内打着民主集中制的旗号,搞起了一言堂、家长制、一人说了算,甚至搞个人独裁专制,破坏了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好传统。再加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又长期实行“垄断真理的意识形态制度,垄断权力的政治法律制度,垄断利益的封建特权制度”(久加诺夫语)。这种状况在后来的赫鲁晓夫时期虽有一定程度的转变,但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又退了回去。这就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集中制产生了许多误解,概括起来,就是认为民主集中制就是集中制、专制制甚至独裁制。急于改变现状的戈尔巴乔夫,在没有弄清问题的深层根源和改革思路不清、方向不明的情况下,迎合西方的政治宣传、顺应国内所谓一小撮“社会精英”的建议,匆匆忙忙地修改党章,把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取消了。对于苏联共产党来说,在民主集中制问题上走的是一条“坚持——背离——取消”的道路,由此就决定了苏联共产党所走的只能是一条“兴盛——衰退——垮台”的道路。
但是,我们的一些同志看问题时,习惯于只看现象,不分析本质。他们被苏联那些纷繁复杂的现象迷惑了头脑,错误的认为,苏联共产党的垮台与坚持民主集中制有关。因此,苏东巨变后,针对有些人提出的要不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问题,邓小平明确回答,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也是最便利的制度,最合理的制度,永远不能丢。后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同志对新形势下要不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甚至对坚持民主集中制产生了一些怀疑和动摇,针对这种错误认识,江泽民明确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主集中制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完善和发[5]展。”
三、在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认识 加强民主集中制和其他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在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后,我们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了“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思想。1980年3月他又指出:“单单讲毛泽东同志本人的错误不能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6]1980年8月,邓小平更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问题。他认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尤其是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危害极大,必须靠制度建设予以克服。邓小平认为,“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制定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因而他十分注重制度建设。他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他还强调:“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上反面。”[7]邓小平在这里所说的“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民主集中制。解决“这种制度问题”,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进行各项制度建设。这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建设,强调要靠制度制约、规范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
四、对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作了更为科学的 解释,强调民主与集中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1979年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的讲话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在七大报告、八大党章中对民主集中制的解释,指出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8]这一表述阐明了民主与集中的辨证统一关系,指明了我们党在新时期以来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集中关系的大方向。但是,十二大党章中又指出:
[9]民主集中制是“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这一表述,又给党内在民主集中制的认识和实践方面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党的认识,江泽民在1991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10]“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接着,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就是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集中,[11]就是全党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这里对民主集中制的解释说明,那种认为民主高于集中或集中高于民主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民主与集中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民主要受到集中的制约,又是集中的基础;另一方面,集中也要受到民主的制约,集中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是包含民主要素的集中。这里对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和民主集中制的集中的分别解释,既有利于防止一些人把民主集中制的集中理解为少数人说了算,而对多数人的意见置若罔闻;也有利于防止一些人把民主集中制的民主曲解为盲目地崇拜多数人的意见,而对少数人的意见特别是正确意见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这样,就划清了党内集中同自发的少数服从多数的界限,有利于正确理解民主集中制以及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有利于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五、提出要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进行各项制度 建设,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是二大以来,江泽民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制度建设的思想,提出要围绕民主集中制加强各项制度建设。他强调:“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12] 他认为,要把我们党丰富的建党经验以及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发扬光大、持之以恒,“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使之制度化,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的组织制度。我们要全面规划、精心设计,在民主集中制、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的培养和选拔等方面,进一步建立起科学的规章制度,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所要求的新机制、新规范。”[13] 由于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因此,民主集中制就是各项制度建设的核心。
六、提出要按照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要求加 强制度建设,为坚持民主集中制创造良好的法制条件 随着我们党对制度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并且强调,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可见,我们党所说的依法治国,就是民主集中制在国家管理方面具体而灵活的应用。此后,江泽民又认为,制度建设必须同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只有加强了人们的道德修养,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增强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好的制度才能得到顺利地贯彻执行。于是又在2001年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我们在治党治国方面的一个重要经验。我们党由此得出结论:“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14] 只有这样,才能为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创造更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条件。
七、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科学论断,认为大 力发展和保障党内民主是贯彻好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早就认为,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就要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内民主。他指出:“我们需要集中统一的领导,但是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1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以实现党和国家各项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发展党内民主是贯彻好民主集中制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江泽民也指出,民主集中制“这一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充分调动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党中央领导下,集中全党的正确意见,团结一致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16]“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17]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既深刻地揭示了发展党内民主对党的事业发展的特殊意义,又深刻地揭示了发展党内民主对贯彻好民主集中制的特殊意义,即只有大力发展和保障党内民主,才能贯彻好民主集中制。
八、强调要按照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的制度以及坚持“十六字”方针的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
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邓小平指出:集体领导很重要,“但是,同时必须把分工负责的制度建立起来。集体领导解决重大问题;某一件事、某一方面的事归谁负责,必须由他承担责任,责任要专。”[18]不能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互相推诿责任。他认为,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要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中的核心。“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19]只要这个领导集体是团结的,努力工作的,能够成为榜样的,那么,什么乱子出来都能挡得住。在完善党的集体领导制度方面,江泽民提出了“领导班子要坚 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20] 的“十六字”方针。并强调要按照“十六字”方针健全党委工作制度。他指出:要按照“十六字”方针,“进一步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发挥好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健全党委常委会的决策程序。凡属重大决策,都必须由党委集体讨论,不允许个人说了算。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二者不可偏废。”[21] “十六字”方针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是新形势下领导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
九、强调要按照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党和国 家集中统一的要求,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对于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如果允许她的党员完全按个人的意愿自由发表言论、自由行动,就不能形成全党的统一意志,就不能形成坚强的战斗力,就不能顺利完成党的各项任务。因此,邓小平指出:“个人必须服从组织,少数必须服从多数,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全党必须服从中央。必须严格执行这几条。否则,形成不了一个战斗的集体,也就没有资格当先锋队。”并强调,在“这几条里面,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只有全党严格服从中央,党才能够领导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任务而战斗。”“这是党的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全国
[22]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江泽民也强调:“如果我们思想上不清醒,工作中不注意是很容易搞散的。维护党和国家的统一,维护中央的权威是极端重要的。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大政方针和法律制度,以及重要工作部署等等必须统一,各个地方、部门和单位绝不能各行其是。”[23]“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24] 事实上,只有维护中央权威,才能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不断地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因此,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这既是党和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内在要求。
十、提出要按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十六届三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无论是党的十六大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出的五种能力要求,还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全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都离不开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只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体来说,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有利于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有利于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有利于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党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做好党的宣传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党选拔优秀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有利于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加强党内监督,有效遏制腐败现象;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成党的历史任务;有利于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可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实现党内的和谐。实现党内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如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以及人与人和谐相处等目标,都离不开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我们要努力造成一个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就必须按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尽管如此,我们党在贯彻民主集中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对党的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但是,牢记并坚持以上十个方面的要求,就有利于解决目前在贯彻民主集中制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更好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4]《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12页,第303页,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3][6][7][8][15][18][2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4页,第168、175页,第297页,第333页,第175页,第144页,第282页,第271——272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0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5][10][12][13][16][17][20][21][23]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264页,第36页,第516页,第162页,第12页,第515页,第351页,第515页,第51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4][2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50页,第52页,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73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十四大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选编》第45页,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编1998年版。
[作者简介] 蒲晓光(1961——)男,甘肃天水人,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执政党建设理论研究。
联系电话:***
(0938)8382827
第二篇: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
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四梁八柱”梳理出来了
2016-07-06 15:12 学习大国
原标题: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四梁八柱”梳理出来了
总书记在庆祝党的95岁生日时,主要讲了什么?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什么、怎么学?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
党最新理论成果的“四梁八柱”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之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基础性、标志性的重要思想、重大战略,是构成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四梁八柱”,为我们向新的奋斗目标前进提供了基本遵循。
高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旗帜
——深入学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用先进思想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指导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理论对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立党兴党之本,牢牢坚守、不断加强。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高扬旗帜、固本培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为“中华号”巨轮破浪前行定好向、掌好舵。
立党兴党的根本所在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仰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5年,是在风云激荡中高擎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披荆斩棘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坚持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95年。回望近代中国,面对山河破碎、亡国灭种的危局,多少主义和主张一一出场,又一一破灭了;多少道路和方式都探索了,又都碰壁了。历经磨难和上下求索,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这柄思想火炬熊熊燃起,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给曾经屈辱的民族带来独立振兴的希望。95年来,我们党以高度的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以坚定不移的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根深叶茂、坚如磐石。正是因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我们党才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始终把握正确方向,使全党有了“共同语言”,铸就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战胜了前进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其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是人们观察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锐利思想武器,如燧石一般,“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马克思主义又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的,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善于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新的回答。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空前而不是绝后”。干革命、搞建设,老祖宗那里没有现成的“方子”,要敢于谱写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敢于创造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机活力。95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跨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使中国赶上时代,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关键就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95年来,我们党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以思想理论建设引领党的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等各方面建设,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比如,建党早期,针对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毛泽东同志强调,保持党和党员的先进性,根本途径是加强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使每一名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更要首先在思想上入党。延安时期,我们党开展了整风运动,从思想上、组织上实现了全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过去不熟悉的东西,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党先后兴起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高潮,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得到普遍的、深刻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教育,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导、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历史昭示我们,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有了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中国共产党人清醒认识到: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追梦圆梦仍然在路上。当前,面对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执政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党员队伍结构、思想状况发生深刻变化,如何有效应对“四大考验”、更好战胜“四种危险”,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重大课题。
高擎思想旗帜,全党才知所趋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苦干实干,不断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性地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基础性、标志性的重要思想、重大战略,是构成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四梁八柱”,为我们向新的奋斗目标前进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开新局、谱新篇,根本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就在于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导。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在政治意义上,对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长远问题、战略问题,作出了深入、透彻的回答,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前进的政治宣言。在理论意义上,既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紧紧围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在实践意义上,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以深邃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提出了一整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赢得发展主动和优势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世界意义上,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为解决中国问题、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是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国方案、社会主义方案。
夯实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铸魂”工程、“固本”工程,必须深入推进、常抓不懈,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中国共产党人的“魂”和“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不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矢志不渝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才能实现。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保持对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既胸怀理想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来自理论上的清醒透彻。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牢牢抓住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坚持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相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凝聚理想信念之魂、筑牢理论武装之基。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共产党员的必修课。要把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思想理论建设的重中之重,系统掌握、自觉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切实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转化为提升能力、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正能量。理论重在指导实践,学习贵在实际运用。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实际,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更好地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强化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坚持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突破口,推动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切实破解改革发展的难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在攻坚克难中扎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走过95年非凡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朝气蓬勃、慷慨前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旗帜,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戮力同心、开拓进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黄坤明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
第三篇: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2009-11-11 13:33:00来源:《浙江日报》2002-09-16作者:黎宇
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学习、研究一个科学的革命的思想和理论,弄清楚它的历史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它,始终地坚持它,自觉地实践它。对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这样,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这样。因此,深入学习研究“三个代表”,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必须深刻认识、科学评价“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
从我们党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的评价中可以知道,所谓“历史地
位”,其含义有二:一是它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实质是它与老祖宗的关系问题;二是它在党的全部思想和工作中的地位,实质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对于“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加以理解。
关于“三个代表”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明确指出:“‘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这是从第一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说的是“三个代表”与老祖宗的关系。对此,我们必须把握两个要点:
首先,“三个代表”与老祖宗“一脉相承”。任何一个科学的革命的思想和理论,都是在前人创造的思想资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三个代表”思想不是离开老祖宗而“另起炉灶”,相反,它的最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寓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推动一切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关于工人阶级始终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中不断进步的观点;关于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内在统一,只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才能全面发展和进步的观点;关于工人阶级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除了这种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利益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历史发展的动力,共产党必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观点,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确立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坚持和继承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所以说,“三个代表”与老祖宗一脉相承。从本质上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
其次,“三个代表”反映了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这是指明“三个代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三个代表”对于老祖宗不光是坚持、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创新。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作出“三个代表”的高度概括,把“三个代表”作为完整的整体而提出。“三个代表”的有关思想,虽然早已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努力实践的目标,但是,把它们提炼、概括为“三个代表”,深刻透彻地阐明其内在辩证关系,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并把它确定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创。这类似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有关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我们党早已有之,并见
诸于实践。但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把它提炼、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提出,并被确立为立国之本,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四项基本原则虽然都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这些原则在目前的形势下却都有新的意义,都需要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与此同理,“三个代表”也是在世纪之交的重大历史关头,根据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作出了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江泽民同志的有关一系列讲话,就是作了这样的论证。
从“一个代表”推进到“三个代表”,扩展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共产党代表什么?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党的性质和先进性。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此说法不一,但基本精神一致,都是在党与阶级和人民的关系上,在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的关系上,认识、界定党的性质和先进性,宣布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一个代表”。这个基本精神没有错。但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一个代表”的认识和界定需要深化,提法和表述需要完善,于是就有了“三个代表”。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不仅是提法和表述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拓宽了研究党的先进性的思路,提高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标准。
进一步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升华了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都曾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提出过不少深刻的观点。“三个代表”则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问题提到坚持党的性质的高度,把它们作为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和衡量、检验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准,这也是理论上的一个提升。
深化了党的宗旨的内涵,指明了新时期实践党的宗旨的途径。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教导。但是,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出发,从一般的原则的角度论述党的宗旨的,还未涉及宗旨所应当包含的其他内容。“三个代表”则在此基础上前进一步,把党的宗旨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联系起来,指出这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基础条件,也是坚持党的宗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使党的宗旨的内涵、要求和实现途径得到深化和具体化,并且更加科学化和理论化了。
着眼于紧跟世界进步潮流,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精神。我们党自建立之日起,就有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但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如今就外部环境来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就国内而言,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稳定面临新的情况,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党如何认识自己,努力克服消极面,改善自身状况,成为最紧迫的课题。“三个代表”正是着眼于此而提出的,反映了当今时代和形势对党的先进性的特殊要求。它站在不断加深认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高度,把先进性的一般要求与体现时代特征的特殊要求统一起来,从而为党的先进性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内容。
以上五点,在党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5·31”讲话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三个代表”正是在这方面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归根结底,如同“5·31”讲话所说的,既不能丢老祖宗,特别是“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又不能搞教条主义,“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应当按这一基本精神,去理解“三个代表”与老祖宗的关系,认识“三个代表”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关于“三个代表”在我们党的全部思想和工作中的地位
早在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同志就说过,“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它来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同年6月9日,他重申了这一点,并明确指出它是为了回答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同年10月11日,他又指出要把“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2001年的“七一”讲话,把我们党八十年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以及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为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今年5月15日在纪念共青团建团八十周年的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5·31”讲话进而作了完整的表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并且强调,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以上这些,都是从第二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
从上述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所作的阐发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和根本指针。这就是“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之所在,也就是“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当前统一思想,首先要在科学认识“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问题上统一思想。只有在这个重要问题上思想统一了,认识一致了,才谈得上用“三个代表”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以“三个代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按“三个代表”要求来规范我们的言论和行动。
第四篇:中国石油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十大成果解读
中国石油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十大成果解读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创业发展,中国石油事业蓬勃向上,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这一历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党组大力推进“文化强企”战略,着力培育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符合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发展方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石油特色的企业文化,打造石油文化优势,提升了企业软实力。在3月底召开的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十大成果精彩亮相。
进一步坚定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企业之魂。持续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再深入活动,百万石油员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夯实。确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中国石油的企业精神,成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会,举办高层论坛,开展纪念铁人王进喜诞生80周年、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等活动,在企业内外三年组织“石油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巡回宣讲350多场,实现了所属国内企事业单位全覆盖,掀起学习、宣传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新高潮。
培育形成以“我为祖国献石油”为主导的基本理念体系。确立了“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核心价值观,“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核心经营管理理念;梳理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等石油人共同崇尚的人生信念;树立了“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的QHSE管理理念,“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等;“新中国成立60年最具影响力60句石油名言”、企业文化手册对广大员工的影响不断加深。
逐步实现以“六统一”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基本规范。在集团公司《思想政治保障体系》、《基层建设纲要》、《基层党支部工作条例》、《境外单位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条例》等文件中,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按照企业文化“六统一”要求,实现了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核心经营管理理念、企业标识和企业旗企业徽企业歌的规范一致。总结企事业单位、基层单位、海外项目、重点工程探索实践企业文化建设和专项文化建设的经验成果,进一步研究提炼形成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基本规范。培养选树以“三代铁人”为代表的著名石油英模群体。党组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选树和宣传重大先进典型的意见》,建立定期表彰、即时表彰和专项表彰相结合的制度。“中国石油榜样”系列宣传,召开中国石油新时期群英会和海外油气合作表彰大会,推出一批又一批模范践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先进典型。党组授予李新民“大庆新铁人”荣誉称号,形成了以铁人称号命名先进典型的选树机制,石油英模群体不断壮大,在社会上产生了引人瞩目的“石油英模现象”。
打造以“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为代表的百个企业精神教育基地。2004年开始,集团公司分五批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玉门油田“石油摇篮展览馆”、长庆油田“好汉坡”、塔里木油田“克拉二井”、青海油田冷湖“四号公墓”、炼化系统“五朵金花”装置等153个场所(单位)命名为中国石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同时也有效保留了珍贵史料。中国石油首创命名的企业精神教育基地,成为了员工思想教育的阵地、作风传承的示范场所。
创编以《企业文化辞典》为标志的石油文化典籍。为传承弘扬石油文化,组织编纂了中国石油《企业文化辞典》《企业文化故事集》《辉煌见证—60年新闻作品选编》等;编撰出版了《百年石油》《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等一批记载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的书籍;编辑出版了《大聚变—石油石化大重组纪实》《石油今天入世》等展现中国石油改革发展新成果的系列书籍。正在编写的《中国石油企业文化辞典》及其38个企业分册广泛征求意见、数易其稿,是对中国石油文化家底进行的一次大盘点。
创作以电视剧《奠基者》为代表的一批文艺精品。组织协同创作了电视剧《奠基者》、电影《铁人》、话剧《地质师》、舞剧《大漠女儿》,歌曲《石油圣火》、《石油人的歌》,政论片《大庆魂》,文学作品《中国动脉》、《走进塔里木》等一大批以石油为题材的文艺精品,在社会上影响重大。这些精品力作真实记录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辉煌历史,生动展示了石油生产生活的火热实践,成为社会了解石油、支持石油和记载历史的窗口与路径。凝聚以“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为目标的奋斗力量。围绕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打造绿色、国际、可持续的中石油,建设忠诚、放心、受尊重的中石油,采取集中教育、领导宣讲、媒体传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解读、教育引导和宣传贯彻。连续11年、每年一个主题,集中时间开展“形势、目标、任务、责任”主题教育,使集团公司战略目标深入人心,成为百万石油员工共同奋斗方向和动力,将企业文化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实力。
塑造树立以认真履行“三大责任”为使命的公司良好形象。全力推进“四个大庆”建设,八个千万吨炼油、三个百万吨乙烯石化基地建设,中亚-西二线管道等战略工程建设,努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两次组织共产党员捐建3万口“母亲水窖”,连续开展9届数千万人次参加的“昆仑奖”全国十大见义勇为英雄司机评选活动,扎实开展援疆援藏、定点扶贫、捐资助学,为汶川大地震等受灾地区捐款捐物。以《中国石油报》为主阵地抓“三突出、六重大”媒体宣传,立体展示中国石油形象和石油人风采,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构建形成以“双效”为标准的企业文化建设格局。坚持实效、长效标准,进一步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确立了“继承创新、系统思考、立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构建起由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组成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加强理念层、制度层、物质层三个层面建设,纵向上确定集团公司、企事业单位、基层单位三个层次实施,横向上抓好安全、环保、质量、廉洁、和谐等多个专项文化建设,形成了集中统一、上下联动、纵横创建、全员参与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格局。
国务院国资委曾在大庆油田召开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中国石油先后在全国国有企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座谈会、中外企业文化峰会等大会上介绍经验,70多个企事业单位被评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大庆精神被评为“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精神”,“石油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巡回宣讲活动被评为全国“企业文化30年实践十大典范案例”。
总结凝练的十个方面成果,是实践探索的心血,是思想智慧的结晶。新形势下,进一步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任重道远。大力发挥中国石油特有的文化优势,必将为全面建成世界水平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五篇: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民主集中制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民主集中制建设的思考
民主集中制作为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根本组织制度,也是党的根本领导制度,在90年的历史实践中经受了考验并不断发展完善。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不仅要求我们从理论上深化认识,更要求我们从实践中去深入研究和探索。
一、建党90周年看民主集中制的发展趋势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国民党反动的白色恐怖之下和内战的武装斗争环境中,没有民主活动的条件,实行民主集中制而主要强调其中的集中制,这是必要的;党的八大对民主集中制作出的科学解释和倡导的向着民主的方面和民主制的转型,以及逐渐开展的党内民主实践,显示了民主集中制正确的发展趋势。可惜的是,随着不久后1957年开展的反右斗争扩大化,这一趋势被打断了,由于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导致1966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党的八大以后党所实行的民主集中制,事实上等同于集中制;自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在认识和实践民主集中制问题上把民主集中制重点转向民主和民主制;在现阶段,我们党肯定和强调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民主制,以着重推动党内民主的发展来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最高命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地提出了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在党内和全国人民内部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从而推进党的建设和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90年的经验显示,特别是从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认识和运用民主集中制的不同情况与党内民主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什么时候对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制方面认识的多一点、深一点,党内民主就发展的好一点、顺一点。因此,我们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二、当前党的基层组织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规范着党员的行为和党的领 1
导机关的决策。可是在现实中党的基层组织却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不可忽视:
1、有些人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不清甚至错误。现在许多人把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称为“一把手”,这种称呼是错误的,在现实中却很普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在政府决策过程中,行政首长具有一票决定和否决的合法权力并承担相应责任,称其为一把手还算得过去;《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党委决策过程中书记与党委班子其他成员的表决权效力相同,怎么能称其为一把手呢?把党委书记当成“一把手”于党章无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其根源在于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不清甚至错误,把行政首长问责制与党委民主集中制相混淆。
2、有些地方对民主集中制的执行偏颇乃至错误。某些被认为比较重要的工作,上级往往要求下级党委“书记亲自抓”,有的地方公开把“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当作经验予以肯定和推广,甚至有些方面性的工作不管是否真正需要,也要正式将“书记是否亲自出面”作为党委或者领导是否重视的标志;有的地方以党委名义发出文件、上报情况或者领导者代表本级党委作出公开正式讲话,其内容有时不经集体讨论和审议即行发布;有的把书记的个人意见等同于党委的意见,对党委班子其他领导成员的意见不重视甚至不过问。凡此种种,不仅形成党内有意无意之间对个人领导体制的默认,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和强化了这种体制的合法性。
3、有些党组织内的民主集中制发展环境严重缺失。尽管党中央一再提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可是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党组织内缺乏民主的环境。有的基层党组织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民主可有可无,而集中却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他们认为是个别领导的集中,这种“集中”可以否决别人的意见。有的负责同志担心党内民主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怕失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有些负责同志把党内民主作为一种工具,符合自己心意识就拿来用,否则就扔在一边。更有相当多的同志担心开展“党内民主”遭致向上要权的嫌疑,抓党内民主建设理不直气不壮。
三、进一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着力点
解决问题,贵在治本。目前,违背民主集中制的现实问题虽然错综复杂,仍然可以找准着力点解决它们,达到进一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目的。
1、加强思想教育力度注重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执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必须建立在广大党员自觉的基础上,离开了自觉性,往往是纸上谈兵;人的素质不高,即使勉强去执行,实际上难以凑效。为此,必须在思想教育上花大力气,狠下功夫,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要着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民主集中制的论述的学习,深入了解集中制的由来和发展,了解民主集中制在建党原则上的重大意义;要加强《党章》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学习,使党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规定和内容,认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加强中共党史的学习,了解和认识我们党继承、发扬马列主义民主集中制的理论的实践过程,提高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
2、加强党内民主落实来促进民主集中制的实施。党员的主体地位是通过党员的民主权利来实现的,离开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和切实保障,党内民主就无从谈起。在现阶段,我们党以着重推动党内民主的发展来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并制定了许多相关制度和措施加以保障。在现实中要把能否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坚定的重要标准;要把能否虚心接受批评监督,作为衡量班子成员党性观念强弱的重要标准。要培育民主作风,强化班子成员议事决策的民主意识。要鼓励大家讲真话、报实情,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强化班子成员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在班子内营造民主的良好氛围。
3、加强全方位的监督保证民主集中制的落实。
贯彻民主集中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发扬民主,强化监督。加强党内外民主监督是有效的“防腐剂”。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也就不会失控了。要加强党委全会的监督作用按照党章规定,常委会要定期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委员会全体会议监督;要搞好班子内部监督。班子内部成员比较了解,监督起来比较有效要形成内部监督得以顺利实施的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要发挥纪委在政策监督、过程监督、程序监督方面的作用,及时纠正程序疏失,对决策、执行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上级党组织要把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作为考核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经常进行检查督促,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
4、加强具体制度建设健全民主集中制的运行机制。
只有使民主集中制制度化、规范化,才能把民主集中制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从基层情况看,凡是民主集中制贯彻得好的地方,都有一套看得见、摸得着、能执行、较科学的制度。当前还需将一些模糊的问题具体化,使民主集中制更具可操作性。例如党章规定重大问题必须经集体讨论决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对“重大问题”的界定和把握急需确定。党委书记是党委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关键环节,要通过制度建设把其变成动力源,防止成为瓶颈。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这是防止个人独断和无人负责的有效手段,但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的界限要进一步明确。因此,亟需制定出一个规范来,让民主集中制运行在明处,执行在明处,监督在明处。
(作者:孟祥贵,中共阳谷县委党校理论室,讲师。
邮箱:klxbb52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