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精准扶贫”,你需要了解的十个关键点
关于“精准扶贫”,你需要了解的十个关键点
2015年10月20日 12:54:23 来源:求是网
作者:“学习笔记”小组
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 2015.10.16
一、现状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
“学习笔记”评述:
——从贫困人口的数量看,贫困人口仍然较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还有贫困人口7017万人。
——从贫困人口的分布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经过多轮扶贫攻坚,目前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角落里”——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偏远山区,无论采取何种扶贫方式,难度都比以往增加,不少地方面临“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矛盾。
——从贫困群众的诉求看,日益呈现多样化。一方面,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另一方面,“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也增加了扶贫开发难度。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因此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距2020年还有不到6年时间,要确保7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任务非常重。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学习笔记”评述:
减贫与发展是反映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认识和掌握贫困化发生机理、演化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制定扶贫规划的重要依据。总书记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自己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日渐紧迫,“不容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建成”目标的实现与扶贫成败与否有巨大的关联。“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迫切期待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和政策“组合拳”取得看得见的成效。三、六个精准
“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四、四个施策
“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 五、五种渠道
“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六、十项工程
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
“学习笔记”评述:
有些地方扶贫投入不少,但实际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扶贫对象的精准性、因贫施策的科学性不够。而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六个精准、四个施策、五种渠道,十项工程”,就体现出精准扶贫中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的行动。贫穷是一种系统性弊病,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扶到点上、根上,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理解“精准扶贫”的要义,用我们老百姓的话,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其中,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2014年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七、多元主体
“我们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学习笔记”评述: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国已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不少人将“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最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目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互为支撑,拓展着全新的扶贫格局。从各方“单打独斗”到整合资源“握拳出击”,这也是精准扶贫思维的重要体现。从各地实践看,在吃透当地情况的基础上,搞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常常成效更加明显。以政府一元主体为核心的扶贫计划往往多依赖于行政力量,搞大水漫灌、一刀切,从而忽视市场与社会,群众不但没有富起来,大量的投入还打了水漂。精准扶贫的思路动员了我国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广泛参与到扶贫的行列中来,开创了多维联动的社会扶贫新格局,真正反映民情民心,将脱贫致富带入到寻常生活中。
八、管理
“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
“学习笔记”评述:
我国自1986年起开始设立贫困县,旨在集中资源扶助最贫困的地区。然而,在原有考核机制下,为争取政策扶持,部分地区出现了“哭穷”争戴“贫困帽”的现象。为创新扶贫县考核机制,2014年中组部、扶贫办印发了《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扶贫县考核、约束、退出三项机制改革。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文件,对贫困县必须作为、提倡作为、禁止作为等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在退出机制上,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研究,河北、贵州、甘肃等省份制定了贫困县退出标准、程序、奖励办法和脱贫时间表。
正在编制的“十三五”规划将把扶贫开发放在重要位置,从顶层设计着手,谋划了一整套制度保障,尤其强调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抓扶贫。除地方政府外,规划还拟对行业部门的扶贫责任做出明确要求,今后行业部门扶贫工作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顺手之举”,而是有一系列制度体系予以监督保障。
九、扶志与扶智
“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学习笔记”评述:
扶贫扶贫,关键是一个“扶”字。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安格斯·迪顿认为,没有国家与积极活跃的公民的有效互动,就很难形成战胜全球贫困所需要的增长。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拔除贫根。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观念,才能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引导民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说到底,扶起贫穷的人们,最终是要让他们自己站立。精准扶贫摆脱了以往社会保障制度中被动盲目投入的趋势,政府着力于建设一个环境,培育脱贫的能力。
十、展望
让精准扶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学习笔记”评述:
总书记在听取云南和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时均指出,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在精准扶贫政策影响下,贫困地区的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正在逐步释放,人力资源的运用,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技术都在刺激着贫困地区在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上找到新的“效益生长点”。
随着扶贫工作进入冲刺期,单纯依靠一个政策、一项举措让上百万人脱贫已不现实,扶贫政策边际效应不断递减。顺应这一趋势,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分类施策,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职业技能培训、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举措将成为扶贫开发工作“主轴”。而这些举措的实施,将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给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第二篇:关于“精准扶贫”,你需要了解的十个关键点
关于“精准扶贫”,你需要了解的十个关键点
发布时间: 2016-03-03 15:57 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 2015.10.16
一、现状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
“学习笔记”评述:
——从贫困人口的数量看,贫困人口仍然较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还有贫困人口7017万人。
——从贫困人口的分布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经过多轮扶贫攻坚,目前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角落里”——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偏远山区,无论采取何种扶贫方式,难度都比以往增加,不少地方面临“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矛盾。
——从贫困群众的诉求看,日益呈现多样化。一方面,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另一方面,“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也增加了扶贫开发难度。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因此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距2020年还有不到6年时间,要确保7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任务非常重。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学习笔记”评述:
减贫与发展是反映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认识和掌握贫困化发生机理、演化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制定扶贫规划的重要依据。总书记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自己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日渐紧迫,“不容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建成”目标的实现与扶贫成败与否有巨大的关联。“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迫切期待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和政策“组合拳”取得看得见的成效。三、六个精准
“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四、四个施策
“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 五、五种渠道
“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六、十项工程
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
“学习笔记”评述:
有些地方扶贫投入不少,但实际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扶贫对象的精准性、因贫施策的科学性不够。而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六个精准、四个施策、五种渠道,十项工程”,就体现出精准扶贫中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的行动。贫穷是一种系统性弊病,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扶到点上、根上,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理解“精准扶贫”的要义,用我们老百姓的话,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其中,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2014年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七、多元主体
“我们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学习笔记”评述: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国已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不少人将“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最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目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互为支撑,拓展着全新的扶贫格局。从各方“单打独斗”到整合资源“握拳出击”,这也是精准扶贫思维的重要体现。从各地实践看,在吃透当地情况的基础上,搞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常常成效更加明显。以政府一元主体为核心的扶贫计划往往多依赖于行政力量,搞大水漫灌、一刀切,从而忽视市场与社会,群众不但没有富起来,大量的投入还打了水漂。精准扶贫的思路动员了我国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广泛参与到扶贫的行列中来,开创了多维联动的社会扶贫新格局,真正反映民情民心,将脱贫致富带入到寻常生活中。
八、管理
“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
“学习笔记”评述:
我国自1986年起开始设立贫困县,旨在集中资源扶助最贫困的地区。然而,在原有考核机制下,为争取政策扶持,部分地区出现了“哭穷”争戴“贫困帽”的现象。为创新扶贫县考核机制,2014年中组部、扶贫办印发了《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扶贫县考核、约束、退出三项机制改革。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文件,对贫困县必须作为、提倡作为、禁止作为等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在退出机制上,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研究,河北、贵州、甘肃等省份制定了贫困县退出标准、程序、奖励办法和脱贫时间表。
正在编制的“十三五”规划将把扶贫开发放在重要位置,从顶层设计着手,谋划了一整套制度保障,尤其强调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抓扶贫。除地方政府外,规划还拟对行业部门的扶贫责任做出明确要求,今后行业部门扶贫工作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顺手之举”,而是有一系列制度体系予以监督保障。
九、扶志与扶智
“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学习笔记”评述:
扶贫扶贫,关键是一个“扶”字。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安格斯·迪顿认为,没有国家与积极活跃的公民的有效互动,就很难形成战胜全球贫困所需要的增长。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拔除贫根。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观念,才能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引导民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说到底,扶起贫穷的人们,最终是要让他们自己站立。精准扶贫摆脱了以往社会保障制度中被动盲目投入的趋势,政府着力于建设一个环境,培育脱贫的能力。
十、展望
让精准扶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学习笔记”评述:
总书记在听取云南和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时均指出,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在精准扶贫政策影响下,贫困地区的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正在逐步释放,人力资源的运用,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技术都在刺激着贫困地区在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上找到新的“效益生长点”。
随着扶贫工作进入冲刺期,单纯依靠一个政策、一项举措让上百万人脱贫已不现实,扶贫政策边际效应不断递减。顺应这一趋势,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分类施策,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职业技能培训、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举措将成为扶贫开发工作“主轴”。而这些举措的实施,将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给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第三篇:找准精准扶贫关键点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找准精准扶贫关键点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深化双联精准脱贫典型材料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xx镇认真落实市委“深化双联、精准帮扶、责任到人、限期脱贫”的工作思路和“四个六”的工作要求,根据区委、区政府精准扶贫总体部署,把精准扶贫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主体责任,狠抓政策扶贫、产业扶贫和基础设施扶贫关键点,着力建立“五双”工作机制,形成了市、区、镇、村、组五级立体式全覆盖的精准帮扶工作体系,确保了精准扶贫各项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我们的做法是:
一、狠抓精准识别关键点,着力落实各级帮扶责任
全镇现辖12个村,83个村民小组,4639户、16889人。按照对象精准的要求,我们通过认真摸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筛选确定435户、1538人为精准扶贫对象,全部由1名市级领导、27名县级领导、58名科级领导、144名副科级干部,共229人进行包抓联系。同时,根据区委、区政府总体脱贫目标和“十百千万工程”任务的要求,我镇提出2015年打基础,2016年实现整体脱贫目标,确定的西寨、观山口、丰乐口三个重点扶贫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履盖。
为了有力推进各项扶贫措施和任务目标的落实,镇党委及时安排动员部署,层层传导压力,并结合实际建立了xx镇“五双”工作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双包挂”机制。全镇科级领导干部对12个村包村挂户,全程指导包挂村开展工作;镇村全体干部对83个村民小级包组联户,与市区帮联干部齐心协力共同开展帮扶工作。
二是建立“双方案”机制。镇党委立足实际研究制定了《xx 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方案》,从全镇的层面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镇党委也组织各村按照因村施策、因户施法的要求,在区镇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经过村“三委会”充分研究论证,量身制定了符合各村实际的《村级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使村上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工作任务。
三是建立“双承诺”机制。市区镇帮联干部就与贫困户对接确定的帮扶措施做出承诺,贫困户就落实扶贫措施和使用小额贴息贷款用途做出承诺,两份承诺上墙公示,做到了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四是建立“双公示”机制。全镇建立了科级领导包挂扶贫户工作进度日公示制度和各村小额贴息贷款发放、牛羊调引及新改建圈舍任务完成进度日公示制度,每天下午7点以前在全镇进行上墙公示,促使使每个科级领导干部带头抓落实、带头抓督查、带头抓进度,在全镇营造了比拼赶超的工作氛围。
五是建立“双考核”机制。镇党委将深化双联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细化分解,与各村党组织、村委会和镇属部门签订了单项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大了考核分值权重,层层靠实了责任,传导了工作压力,保障了精准扶贫工作务实有序开展。
二是狠抓政策扶贫关键点,着力落实各项扶贫措施
xx镇贫困面广,整体脱贫任务艰巨。特别是有的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转不过弯子,有的因病因残劳动力少失去了发展信心,有的想发展缺资金又放不开胆子,致使市区非常好的到户扶持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扶贫攻坚成效如何,关键在干部能否主动作为、群众能否鼓足干劲。为此,镇党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着力破解阻碍精准脱贫的的观念束缚、思想障碍和制约瓶颈。从思想发动上、人文关怀上、提振了贫困户脱贫的信心,帮助贫困户从思想上精神上首先实现了脱贫。通过深入细致地工 作,在全镇形成了“党员干部受教育、扶贫工作上水平、贫困群众得实惠、精准脱贫促发展”的深度共识。
通过落实,全镇435户贫困户计划新建圈舍69栋,改建圈舍128栋,调引基础母牛492头,调引基础母羊362只。目前已新建圈舍71栋,占计划的102.9%;已改建圈舍132栋,占计划的103%;已调引基础母牛520头,占计划的105.7%;已调引基础母羊410只,占计划的113.2%。有324户贫困户计划申请精准扶贫贴息贷款928万元,现已发放327户930.5万元,占计划的100.4%。全镇享受产业政策扶贫、贴息贷款扶贫的户有347户,其它88户通过劳务输转、种植高效田、低保等措施实现整体脱贫。
三是狠抓产业扶贫关键点,着力助推整体脱贫步伐
针对全镇地处祁连山脚下、水资源调蓄能力差、农业结构调整难、农民增收缓慢的实际,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当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优势条件,规划制定了发展以李广杏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1万亩,以花卉为主的高效经作制种1万亩,以有机小米为主的小杂粮1万亩的“三个1万亩”的特色产业发展目标,以保障广大群众和贫困户持续增收。今年新发展李广杏2944亩,累计达到7300亩,发展花卉等高效经作制种7800亩,发展谷子等小杂粮950亩。特别是在林果产业发展上,为扩大我镇李广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功举办了第一届xx李广杏招商推介会和采摘节,有效地促进了销售、稳定了价格,保障了群众收入。经测算,今年全镇人均来自李广杏的收入达到500元,来自花卉等高效经作制种的收入达到1000元。我们计划明年再发展李广杏3000亩,总体达到1万亩,积极联系种子公司,发展花卉等高效经作制种1万亩,同时,我们在认真总结今年200亩小杂粮试验示范基地对比成果的基础上,逐年扩大小杂粮种植面积,力争到2018年达到1万亩。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为我镇贫困户按期实现脱贫、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有力 保障。
四是狠抓基础设施扶贫关键点,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镇党委以夯实发展基础,助力精准扶贫,造福子孙后代为已任,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建点扩面,年内完成小城镇主干道路铺油造面1.47万平方米,架设太阳能路灯96盏,村组架设太阳能路灯150盏,全镇硬化村组道路15公里,铺筑砂石道路5.1公里,修建渠道11.4公里,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示范点3个,修建组级文化室13个,投资1064万元的红山小学教学楼、师生公寓楼已竣工交付使用,全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得到了有力改善,为实现精准脱贫目标奠定了基础。
同时极争取将西寨、观山口、丰乐口等3个村列为全区精准扶贫重点示范村,力争2016年基础设施达到全履盖。今年面对贫困村林果基地道路交通条件差、道路不通畅的问题,经多次协调请区主要领导亲临现场办公,确定并重点实施了观山口村、观山村8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建成了连接2个千亩林果基地的林果运输大通道,解决了沿途3个居民点的道路硬化,1个居民点的整治改造,不但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还对进一步扩大林果基地规模,打造全镇生态农业观光、休闲采摘、生态文化旅游风情线创造了便利条件。
五是狠抓典型培树关键点,着力提高精准脱贫成效
镇党委始终把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培树推广典型作为助推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截止目前,全镇培育“各级领导以上率下、驻村工作队蹲点敬业、镇村干部爱心帮助、贫困户借势发展”等各类典型16个,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情节。市政协成茂和副主席多次亲临动员、督查指导,百忙之中集中三天对全镇12个村及30多户贫困户走访了解,召开座谈会,为全镇精准扶贫工作指明方向。区委李效雄副书记带头为镇村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改善出谋划策、积 极争取,使观山口及观山村林果大道项目得以实施。区教育局杜建生局长为包挂户帮扶水泥5吨,空心砖300块,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强了包挂户的信心和决心。致富典型上,上三截5组张本贵下决心脱贫,加大投入调牛2头、新建圈舍160平方米;红寺堡村5组陈国栋借势发展,调羊20只,调牛3头、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丰乐口村4组闫国林鼓足干劲,调牛2头,改圈60平方米,并硬化了院子,翻新了前门墙,家庭条件大为改善。驻村帮扶方面,区工会、区东苑学校、区教育局、区农牧局、区林业局、区工业园区等驻村工作队,长时间驻村蹲点,帮助村上宣传政策、发展产业、争取项目,帮助贫困户新改建圈舍、调引牛羊,发挥了很好的驻村帮联作用。
第四篇:精准扶贫的三个关键点
精准扶贫的三个关键点
2016年04月25日09:02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精准扶贫的三个关键点
建立精准扶贫识别机制
准确识别贫困对象。扶贫要精准,就必须先弄清楚贫困对象是谁,究竟有哪些人需要被纳入扶贫对象之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做法便是深入全县各乡镇,挨家挨户的调查了解情况。在了解情况之前应该成立由村委、“驻村工作队”和乡镇干部组成的联合调查小组,到每一个贫困户家中及其邻里亲友中展开调查、走访,并进行登记造册,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做到“户有卡、村有薄、乡有册、县有档”,建立起贫困人口信息网络系统,并做好动态管理工作,每年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相应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准确识别贫困原因。扶贫要精准,还必须找出各贫困个体的贫困原因。应该及时地对不同的贫困类型进行归纳分类,根据贫困原因、贫困程度“量身定做”扶贫脱困方案:针对丧失劳动力的百姓,通过低保或直接的社会帮助来保障其基本生活;针对劳动力少但学龄儿童多的家庭,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的青年劳动力,则通过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来保证其就业。这种缺啥补啥的工作方法真正实现了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的精准目标,使得民众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准确识别贫困标准。扶贫要精准,同样要确定合理的贫困标准,不能单纯以收入水平来衡量生活质量。以巫溪县为例,2015年县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了19687元和7121元,从绝对数额上来看,许多城市居民的收入要高于农村百姓的收入,但因为城区生活成本高,特别是一些城市住户受大病困扰,实际生活状况比农村百姓还要糟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严格规定一个死标准,而是要充分发挥基层民主,透明程序、规范操作,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老百姓按照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在不同地区,合理科学布局不同的收入标准,建立一个多元化、自主性的贫困评价体系。
建立产业扶贫机制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优先培育重点项目。一般来说,贫困地区大都比较偏远,交通不便,工业生产较为落后,但在农业和旅游业上却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应该着力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当地整体经济发展。以湖南十八洞村为例,该村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猕猴桃生产基地、当地特产出售等项目,当地居民受益颇丰,从这些项目发展中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加快整合社会资源,统筹推进扶贫工作。在推进扶贫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微信等新媒体持续、深入、全面宣传脱贫攻坚工作,营造出人人关心、支持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使各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拧成一气,共同参与到攻坚克难的实际工作中;另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群众参与、收益共享、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运作模式,通过企业把农民的原料、土地、劳动力和市场、技术、资金等联为一体,实现农产品到市场商品的成功转变。
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实现自主就业创收。教育是斩断穷根的关键手段。提升产业劳动者的专业素质是实现永久脱贫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推动教育资源向贫困乡镇倾斜,提高贫困乡镇的教育水平,加大农村边远学校投入;另一方面,推进贫困农户的技能培训工程,以村为单位开展乡村旅游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手工艺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让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早日脱贫,走向发家致富。
建立可持续扶贫机制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为共同富裕创造条件。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一定要始终贯穿于精准扶贫的工作过程中,经济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环境也是我们拥有的财富,而且不仅是当代人的财富,更是与子孙后代共同拥有的财富。如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即使能脱贫致富,这种致富也只是一时的、是不可持续的,迟早我们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在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脱贫致富的历史任务,也要保护好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切实做到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的“双赢”。
转变干部群众思想,让新贫返贫断绝后路。在全国部分地区的扶贫工作中,一些干部思想落后,认为扶贫就是送钱送物,在扶贫对象上不作具体细分,“撒胡椒面”,均衡用力;部分地区贫困群众也并不主动寻求发家致富,而是单纯地等待政府的相关救济。这些腐朽思想不转变,就会不断出现新的贫困户,脱困的民众也会再次重返贫困。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必须不断革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对精准扶贫的认识把握,拒绝走过场、搞面子工程的假大空做法,展现出万众一心思扶贫、抓扶贫、干扶贫的精神气。群众也要自力更生,树立脱贫信心,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
(作者系重庆市巫溪县委书记)
第五篇:商标注册你需要了解的十个小知识
商标知识文库
(二)商标注册时需要了解的十大知识点
(一),什么是驰名商标?
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相关公众包括与使用商标所标示的某类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消费者,生产前述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其他经营者以厦经销渠道中所涉及的销售者和相关人员等。
(二),认定驰名商标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一、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
二、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三、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
四、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
五、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
(三),什么是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 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地理标识的基本特征有三点:
一、标明了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来源(即原产地的地理位置).
二、该商品或服务具有独特品质、声誉或其他特点.
三、该品质或特点本质上可归因于其特殊的地理来源。
(四),地理标志和商标的区别?
商标是企业为使其商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企业的商品或服本资料由知易商标转让网整理提供:http://mark.zhiyiwang.com/
务所使用的一种标识。它赋予其所有人排除他人使用该商标的权利。而地理标志则是告诉消费者一件产品是在某地生产并具备了某些与该生产地有关的特性。在地理标志指明的地方生产其产品的所有生产者均可使用这一地理标志,并且其产品玎都具有与产地相关的特殊品质。二者区别如下:
一、地理标志不具有独占性、专有’生,商标具有独占性、专有性.
二、地理标志具有永久性,不受时间限制,商标的保护有时间限制.
三、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无权转让地理标志,而商标是可以转让的。
(五),什么是证明商标?
证明商标,又称保证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人是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其本身不能使用自己注册的证明商标。使用证明商标必须经注册人认可,符合证明商标使用章程规定的条件。
(六),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规则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一,使用证明商标的宗旨
二,该商标证明的商品或者服务的特定品质和特点;
三,使用该商标的条件
四,使用该商标的手续
五,使用证明商标的权利义务和违反该规则应当承担的责任。
(七)什么是强商标?什么是弱商标?
商标分为强商标和弱商标。标记性强、商标文字或图形本身无任何实际含义的商标,称为强商标。如“s0NY”、海尔等.与之相反,标记性弱、叙述性强,商标文宇或图形本身还标示某种实际存在的物体或台有某种实际意义的商标,称为弱商标。如“长城”、“黄山”、“中华门”、“光明”等o
(九)不能作为商标使用的标志:
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一、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微、军旗、勋章相同或者近似的,以及同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特定地点的名称或者标志性建筑物的名称、图形相同的.
二、同外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相同或者近似的,但该国政府同意的除外,三、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名称、旗帜、微记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该组织同意或者不易误导公众的除外.
四、与表明实施控制、予以保证的官方标志、检验印记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授权的除外
五、同“红十字“、“红新月”的名称、标志相同或者近似的.
六、带有民族歧视性的,七、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的,八、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义或者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除外.已经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继续有效。
(十),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的标志是否可以作为商标使用?
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为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商标应保证产品的质量,如实地反映商品的特点,不应利用商标对其质量、原料、功用等夸大的宣传,借以欺骗消费者。由于历史的原因,实践中已有不少这方面的商标注册,如“永久”、“长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