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信访办信工作应用规范(试行)》[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16:4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信访办信工作应用规范(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信访办信工作应用规范(试行)》》。

第一篇:《全国信访办信工作应用规范(试行)》

全国信访信息系统 办信工作应用规范(试行)

目 录

一、筛重...................................................................................................................................................................1

(一)明确筛重的定义...................................................................................................................................1

(二)区分“普通三级终结”和“国家信访局审批终结”............................................................................1

(三)区分“相同信访事项”、“相同信访人”、“相关信访事项”.................................................................2

(四)筛重后信访事项的办理.......................................................................................................................3

二、来信登记...........................................................................................................................................................5

(一)“信访人”栏的登记。.........................................................................................................................5

(二)“信访件”栏的登记。.........................................................................................................................6

(三)“信访事项”栏的登记。.....................................................................................................................7

(四)其他事项的登记。.............................................................................................................................10

三、来信办理.........................................................................................................................................................10

(一)转送.....................................................................................................................................................10

(二)交办......................................................................................................................................................11

(三)告知......................................................................................................................................................11

(四)报告.....................................................................................................................................................12

(五)通报.....................................................................................................................................................12

(六)自办.....................................................................................................................................................12

(七)协调处理.............................................................................................................................................13

(八)督办.....................................................................................................................................................13

(九)移交.....................................................................................................................................................13

(十)回复.....................................................................................................................................................13

(十一)送信电.............................................................................................................................................13

(十二)留综合.............................................................................................................................................13

(十三)审核汇报.........................................................................................................................................13

(十四)存.....................................................................................................................................................14

(十五)去向.................................................................................................................................................14

四、汇报办理.........................................................................................................................................................14

(一)报送汇报.............................................................................................................................................14

(二)审核汇报.............................................................................................................................................16

五、统计.................................................................................................................................................................17

(一)信访事项纯件数、纯人数的应用.....................................................................................................17

(二)区分“系统初信”、“机构初信”、“系统重信”、“机构重信”........................................................17

六、其他事项.........................................................................................................................................................17

(一)特殊人员.............................................................................................................................................17

(二)重大紧急信访事项.............................................................................................................................17

(三)信访事项状态.....................................................................................................................................18

一、筛重

(一)明确筛重的定义

筛重是指通过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对重复信访事项(在全国信访信息系统中第二次以上登记的相同信访事项)进行辨别,加以筛除。对筛重后的信访事项,根据《信访条例》的有关规定,区分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

(二)区分“普通三级终结”和“国家信访局认定终结” 1.普通三级终结,是指有关地方在全国信访信息系统中录入了处理、复查、复核信息的信访事项,在系统中标识为红色。可出具不再受理告知单,并按《信访条例》的规定酌情办理。

2.国家信访局认定终结,特指列入第一批推广应用工作范围的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6个省份在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录入了处理、复查、复核信息,并经国家信访局审批的信访事项,在系统中标识为紫色。必须出具不再受理告知单,不通报、不交办。

3.根据《通过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对信访事项三级终结复核意见进行认定的办法》(国信办发〔2009〕9 号)的要求,判断地方录入的三级终结复核意见是否规范,依据以下三点:一是由省级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或者负责复核工作的专门机构做出复核意见的。①省级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或者负责复核工作的专门机构做出复 核意见,信访人同意的,由该行政机关或复核机关的分管领导签字确认后报国家信访局。②省级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或者负责复核工作的专门机构做出复核意见,信访人不同意的,由省级分管领导签字确认后报国家信访局。二是由省级以下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或者负责复核工作的专门机构做出复核意见的。①省级以下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或者负责复核工作的专门机构做出复核意见,信访人同意的,由该行政机关或复核机关分管领导签字,经省级联席会议办公室或信访局(办)认定后报国家信访局。②省级以下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或者负责复核工作的专门机构做出复核意见,信访人不同意的,由省级联席会议办公室或信访工作机构认定,送省级分管领导签字确认后报国家信访局。三是对复核意见的程序性认定。①地方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或者负责复核工作的专门机构的复核工作必须在全国信访信息系统中进行流转。②国家信访局通过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对地方报送的复核意见进行程序性认定,符合要求的,按有关规定将该信访事项明确为不再受理的范围;不符合要求的,退回相关地方重新办理。

(三)区分“相同信访事项”、“相同信访人”、“相关信访事项” 1.相同信访事项,是指反映的情况、提出的意见建议或投诉请求相同的信访事项。

当筛重列表出现多条选择时,优先选择办信一司、办信二司登记过的信访事项作为相同信访事项。

选择相同信访事项后,系统自动带入姓名、住址、信访目的、内容分类、所属系统、产生信访事项原因、问题属地、历次概况等信息。其中,姓名、信访目的、内容分类、所属系统、产生信访事项原因、历次概况不能修改。

如以前登记的信访事项内容分类等信息不准确,可先录入一个新的信访事项,再申请并案,用准确录入的信访事项规范以前登记的信息。

2.相同信访人,是指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已有人员信息一致的信访人。

当筛重列表出现多条选择时,优先选择姓名和住址与身份证完全一致的信访人作为相同信访人。

选择相同信访人后,系统自动带入姓名、住址、问题属地等信息。其中,姓名不能修改。

3.相关信访事项,是指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意见建议的具体主题相同、或揭发控告的具体对象相同、或引发问题的具体原因相同的信访事项。例如:不同专家学者对我国发展磁悬浮列车的意见建议;不同信访人揭发检举同一村委会主任;某一拆迁项目涉及20个拆迁户,他们分别反映各自的补偿安置问题。选择相关信访事项,系统自动带入姓名、住址、信访目的、内容分类、所属系统、产生信访事项原因、问题属地等信息,这些信息均能修改。

(四)筛重后信访事项的办理

1.不予受理的重复信访事项的范围及办理。

1.1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或者属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 1.2 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且在规定期限内的。

对不予受理的,原则上只告知一次。对上述第1.1类重复信访事项,按相关规定登记办理;对上述第1.2类重复信访事项,一般登记后存档,如内容为补充信访材料或催办的,可视情转送。

2.不再受理的重复信访事项的范围及办理。2.1 已经省级复核终结或省级认定终结的;

2.2 由于信访人自身原因未在规定期限内申请复查或复核的; 2.3 在2005年5月1日前已经办结,且信访人未能提出新的事实或者理由的。

对不再受理的,原则上只告知一次,一般登记后存档;对上述第2.2、2.3类重复信访事项,可视情转送。

3.应当受理的重复信访事项的范围及办理。

3.1 有关行政机关或单位未在规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受理决定或处理、复查、复核意见的;

3.2 处理、复查、复核意见不符合规范性要求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

3.3其他需受理的。

对应当受理的,采用转送、交办、通报等方式予以办理,并按照“谁交办、谁督办”的原则进行督办。其他司(室、中心)已交办的,一般应将来信转相关司(室、中心)并卷办理。

4.特殊情况的处理。

4.1 筛重后,对内容涉及扬言制造事端、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要按照异常信件对待,根据“急事急办”原则和“扬言信”办理机制 的要求,及时妥善处理。

4.2 对相同信访事项在我局属于初次登记,而在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已登记过的来信,作为我局的初信、全系统的重信,参照上述意见办理。

二、来信登记

(一)“信访人”栏的登记。

登记时要求信访人姓名登记准确、住址登记详细。

1.来信人“姓名”。该项一般只录入一个人的姓名。联名来信的,登记联系人、投递人或署名中的第一个人的姓名(第一人姓名不清的,依次顺延);以“全体群众”、“全体村民”等形式来信的,按匿名来信登记。登记时只在“是否匿名”后面的小方框里打“√”,则系统中“信访人姓名”栏会自动生成“匿名”。

2.来信人“住址”。住址是指信访人户口所在地、常住地或工作单位所在地。住址栏填写时,县级以上地址,为选择项;县级以下地址,通过键盘录入。在选取和录入信访人具体住址时,要做到详细准确。

3.“相同信访人”、“相同信访事项”、“相关信访事项”。在录入信访人姓名和住址后,需要对是否为相同信访人、相同信访事项和相关信访事项进行判断。

(1)相同信访人是指与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已有人员信息一致的信访人。选择相同信访人,系统自动带入姓名、住址、问题属地等信息。其中,姓名不能修改。

(2)相同信访事项是指反映的情况、提出的意见建议或投诉请求 相同的信访事项。选择相同信访事项,系统自动带入姓名、住址、信访目的、内容分类、所属系统、产生信访事项原因、问题属地、历次概况等信息。其中,姓名、信访目的、内容分类、所属系统、产生信访事项原因、历次概况不能修改。

(3)相关信访事项是指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意见建议的具体主题相同、或揭发控告的具体对象相同,或引发问题的具体原因相同的信访事项。选择相关信访事项,系统自动带入姓名、住址、信访目的、内容分类、所属系统、产生信访事项原因、问题属地等信息,这些信息均能修改。

(二)“信访件”栏的登记。

该栏多为系统默认选项,登记时注意修改与系统默认选项不相符的选项。

1.“受信人”,即收件人。对于信封与信的内容中收信人不一致的来信,如果信的内容是手写的,登记信内收信人的姓名;如果信的内容是打印的,登记信封上所写收信人的姓名。

2.“来信人数”。来信人数,是指来信署名数。“来信人数”项,系统默认为“1”。如果来信人数多于1人时,要予以修改,如实登记。来信人数为5人以上时,系统会自动判定为联名来信。

3.“收信日期”。收信日期,是指有关机关签收群众来信的日期。系统将“收信日期”默认为登记当天日期,如果不符,要予以修改,如实登记。

4.“来源”。信访件“来源”项,系统默认为“信访人直接提出”。如果信访事项系领导同志交办、党的会议或“两会”转来、上级机关 转送交办、本级信访工作机构转送交办等,应当选择相应的选项。

5.“来信形式”。来信形式即来信人提出信访事项所采取的形式。“来信形式”系统默认为“信函”。如果来信形式为传真、电报、明信片等,应当选择相应选项。

(三)“信访事项”栏的登记。

要求对各选项在准确登记的基础上,保持相互间逻辑关系的有机联系和一致性。

1.“信访目的”。信访目的是指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的目标和要求。包括:意见建议、申诉、求决、揭发控告、其他。登记时需要区分具体情况,准确登记。

(1)“意见建议”。意见建议主要包括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出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中的有关情况表达态度和看法。

(2)“申诉”。申诉主要包括对法院判决、裁定、决定,行政执法、行政复议、仲裁,党纪政纪处分等处理不服,提出改变或纠正的要求。

(3)“求决”。求决主要包括对工作、生产、生活各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请求帮助解决的情况。

(4)“揭发控告”。揭发控告主要包括对各级党政军机关、人大政协、司法机关、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居)两委等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举报。

(5)“其他”。其他主要是无法按上述内容进行归类的情况,如询问、表扬、贺电等。信访目的分类的选择应与信访事项“概况”的登 记内容保持有机联系和一致性。

2.“内容分类”。内容分类下设三级目录,登记时应选至第三级目录。内容分类直接关系到信访事项统计分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登记时要认真判断,准确选择。内容分类选项应与信访事项“概况”的登记内容保持有机联系和一致性。

3.“所属系统”。所属系统是指发生信访活动的行政、行业管理系统。该概念与信访事项的内容无关。

4.“产生信访事项原因”。产生信访事项原因是指直接引起信访事项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参政议政、政策法规、工作原因、干部作风、信访人因素、自然灾害、涉外因素、其他。登记时,需要在对信访人所提信访事项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并作相应选择。

(1)参政议政主要针对信访目的是意见建议类的信访事项。(2)政策法规主要针对因政策法规不完善而引发的信访事项。(3)工作原因主要针对有关工作人员具体执行政策法规不到位而引发的信访事项。

(4)干部作风主要针对有关工作人员作风简单、粗暴而引发的信访事项。

(5)信访人因素主要针对信访人由于自身对政策法规的不理解而引发的信访事项。

(6)自然灾害主要针对因严重自然灾害而引发的求助信访事项。(7)涉外因素主要针对涉外事务的信访事项。(8)其他是除上述7种因素以外的原因。

5.“问题属地”。问题属地是指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或 单位所在地或者有权处理的垂直管理部门。在录入时,必须把省、地、县三级都录完整,并详细填到具体单位。“问题属地”栏,系统一般默认为与来信人地址相同(具体到县),如果来信地址与属地不一致的一定要在保存前予以修改,否则将无法自行更改。

6.“热点问题”。热点问题是指一个时期内信访人反映的比较集中、普遍、突出的信访事项,通过系统管理员设置项目。结合当前信访形势,目前热点问题包括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涉法涉诉、水库移民安置补偿、农民工工资、环境保护、企业退休教师、企业军转干部、复员退伍军人、三跨三分离等11类。如信访事项属于热点问题范围,必须录入,以便统计。

7.“概况”。概况是指信访人所提信访事项的主要内容。概况是全系统共享的信息,也是处理信访事项的主要依据。登记“概况”内容时,要做到事实清楚、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详略得当、文字通顺、标点准确,所登记内容要与“信访目的”、“内容分类”、“问题属地”等选项在逻辑关系上保持一致,不得出现各登记项之间自相矛盾的情况。具体做到:(1)属“意见建议”类的,应当登记清楚意见建议的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等内容;(2)属“申诉”、“求决”类的,应当登记信访事项产生的时间、地点、经过、事实、责任单位及主要诉求等基本因素;(3)属“揭发控告”类的,应当登记清楚被揭发控告对象的具体情况、揭发控告的事实情况等。

8.“被反映人”。对于“揭发控告”类的信访事项,要认真登记“被反映人”项的相关内容,要确保所登记的被反映人姓名、地址、身份和级别等准确无误。

(四)其他事项的登记。

其他事项主要是指对于比较重要的来信或信中夹带有其他物品,以及来信涉及的事项为“重大紧急信访事项”时启动登记的模块。

1.“详细信息”。对于比较重要的来信,应当在“详细信息”中登记信访人的相关信息;所提信访事项如属重大、紧急或涉及已经发生及可能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应当登记;来信中夹带除信件以外的其它物品,包括钱币、有价证券、重要证件等,要在“详细信息”中“夹带物信息”项目中予以登记,并注明处理情况。

2.“启动重大紧急”。重大紧急信访事项是指可能或已经对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的信访事项。包括:①已经或可能引发群体性聚集或集中投诉行为;②已经或即将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益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③已经或可能对公共秩序造成较大危害;④其他需要本级人民政府做出决定的情况。

一旦发现重大紧急信访事项,必须启动重大紧急信访事项管理模式。

三、来信办理

(一)转送

1.转送是指根据职责权限和级别管辖,将信访事项转送到有关部门办理的行为。分为直接转送、单件转送。直接转送必须点击办理按钮才生效。

有效初信必须直接转送,对直接转送的来信,应按《信访条例》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将处理结果录入全国信访信息系统。从而真正实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2.单件转送分为发函转送和电话转送。发函(电话)转送是指将应该由地方或部门办理的信访事项,以发函(电话)的方式转送省级信访工作机构、中央有关部门或地方、部门负责同志办理。

(二)交办

1.交办是指将信访事项交由有关部门办理,要求其在限办时间内反馈结果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每件信访事项只交办1次,如交办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及时启用督办。交办分为单件交办和集中交办。对交办件,要对原信及附件进行扫描。全国信访系统内的交办事项一律网上流转,不再转送纸质材料。交办到没有连通全国信访信息系统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信访事项,仍以纸质材料流转。

2.收到电子交办函的单位应在收件之日起90日内,向交办单位上报办结报告。上报材料应网上传输,发件人应同时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通知收件人。

3.没有实现连通的单位,收到纸质交办函时,应在发件之日起90日内向交办单位上报办结报告,同时以电话、传真等方式通知收件人。

4.交办函指定限办期限(小于60日)的,从其指定。

(三)告知

告知是指对信访事项受理或延期情况,通过书面形式通知信访人的行为。

1.告知分为受理告知、不予受理告知和不再受理告知。2.受理告知主要是程序性受理告知。

3.不予受理告知主要指对人大、法院、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信 访事项,以及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告知信访人依法向有关机关提出,信访机构不予受理。

4.不再受理告知是指不再重新受理告知,主要指信访人对于复核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

省信访局负责告知处理权限在省一级的信访事项,其余需告知事项由各级分别告知。

(四)报告

1.报告是指将信访事项及有关情况报送上级机关或有关领导的行为。分为公文报告和原件上送。公文报告分摘要上报和综合上报。

2.原件上送是指将群众来信原信及附件等直接呈报有关领导同志。

3.摘要上报是指将群众来信内容简摘后,以《来信摘要》形式并附原信一并呈报相关领导同志。《来信摘要》可以是单件群众来信的摘要,也可以是多件内容相似的群众来信的综合摘要。

4.综合上报是将群众来信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后,以《群众反映》或给有关领导的《信电情况》形式呈报领导同志。

(五)通报

通报来信情况是指向有关领导同志报告、向下级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通报来信有关情况的行为。形式是《信访情况通报(信)》。分专题性通报和基本情况通报两种。

(六)自办

自办是指由本机构对信访事项直接处理的过程。选择自办,必须出具实体上的处理意见,只能选择1次。

(七)协调处理

协调处理是对重大疑难信访事项,协调有关部门分头处理的行为。选择协调处理,必须出具实体上的处理意见,只能选择1次。

(八)督办

督办是对重要信访事项的办理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的行为。督办一般按照“谁交办、谁督办”的原则进行,分电话督办、发函督办、实地督办、约谈督办。督办没有时间、次数的限制。

(九)移交

移交是指经有关领导批准,向同一信访工作机构的督查部门移送有关信访事项及相关材料的过程。

(十)回复

回复是指对部分咨询类或意见建议类信访事项,直接给予解释说明的行为。分电话回复和公文回复。

(十一)送信电

《信电情况》是我局定期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汇报群众写给他们个人的来信来电情况的简报。送信电是指将来信选送登《信电情况》的一种办理方式。

(十二)留综合

留综合是将来信留做综合分析材料用于整理上报或通报地方党委、政府相关情况的行为。

(十三)审核汇报

审核汇报是指对汇报进行审查、核实,作出评价的过程。对交办信访事项汇报材料的审核要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适用法律法 规和政策正确、处理意见恰当、程序规范、手续完备、意见落实”。

对信访事项的办结情况进行认真审查后,根据审查情况,分别按照以下情况进行处理:第一,经审查,符结案标准的,予以结案;第二,经审查,不符合结案标准的可以要求承办单位及时补查、补报;或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重新办理等。

(十四)存

存是指对已经复核不再受理的来信、不需要办理的重复来信、无参考价值的、内容不清的以及其他不需要办理的来信,作“存”处理的行为。作“存”处理的信访数据不向地方交换。存信按年份、问题类别和来信时间顺序打包,集中存放,定期销毁。

(十五)去向

去向是指将信访事项和相关材料报送或转之办理的部门名称或者领导。

去向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只能填写已存入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具有规范编号的部门名称,后部分可根据情况进行填写。前部分填写不准确将不能保存。

四、汇报办理

(一)报送汇报

1.交办事项办理情况的报送工作,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省级信访工作机构和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责任单位负责。

2.根据《国家信访局交办信访事项办理情况的报送办法》(国信办发〔2009〕20 号)规定,审核地方报送办理情况报告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交办事项中,省级信访工作机构自办的,由省级信访工作机构向国家信访局报送办理情况报告;省级信访工作机构将信访事项转交下一级信访工作机构和有权处理的责任单位的,先由承办单位写出承办报告,再由省级信访工作机构审核并向国家信访局报送审核报告。二是承办报告的内容要齐全,主要由承办单位名称、文号、签发人、标题、正文、落款、经办人及联系电话和附件组成。其中:签发人应为承办单位的负责人;标题要能反映报告事项的全貌,如:关于×××(信访人)反映×××(事由)信访事项办理情况的报告;正文中应有国家信访局交办文号及基本情况,信访人基本情况,反映的主要问题和诉求,调查处理情况(包含对信访事项的认定情况及其依据,承办单位的处理意见,回访信访人的情况及信访人的意见,处理意见的落实情况),落款为承办单位公章及领导签批日期;附件为有信访人签字的答复意见书,若有其他说明可一并作为附件。三是省级信访工作机构在对承办单位报送的承办报告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形成审核报告,主要由审核单位名称、文号、签发人、标题、正文、落款、经办人及联系电话和附件组成。其中:签发人为审核单位的负责人;标题要能反映审核情况全貌,如:关于×××(信访人)反映×××(事由)信访事项办理情况的审核报告;正文中应有国家信访局交办文号,承办单位处理意见,对承办单位处理情况的评价(包括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定性是否准确,处理意见是否恰当、处理意见是否得到落实等),落款为审核单位的公章及领导签批日期;附件为承办单位报送的承办报告及主要附件。四是出现事实不清、定性不准、处理意见不恰当,以及处理意见未得到落实的;承办报告或审核报告缺项或格式不规范 的;缺少必要附件等情况的,将承办报告退回重新办理。同一承办报告被连续退回2次以上的,交办部门应把该信访事项纳入重点督办范围,并责令报送单位写出书面检查。同一单位的承办报告被多次退回的,交办部门应对其予以通报批评。

3.报送渠道。给国家信访局的承办报告和审核报告,一律通过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报送,国家信访局不再接收纸质报告。

4.操作程序。拟写给国家信访局的报告,要在全国信访信息系统中与交办事项和交办函相关联,经本单位领导审批并生成文号后,通过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报送给国家信访局。

(二)审核汇报 1.办理情况审核。

1.1实质性审核: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定性是否准确,处理意见是否恰当、处理意见是否得到落实等;

1.2程序性审核:办理程序是否规范、完整,报告格式是否正确,附件是否齐全。

2.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审核单位将承办报告退回重新办理。2.1事实不清、定性不准、处理意见不恰当,以及处理意见未得到落实的;

2.2承办报告或审核报告缺项或格式不规范的; 2.3缺少必要附件的。

同一承办报告被连续退回2次以上的,交办部门应把该信访事项纳入重点督办范围,并责令报送单位写出书面检查。同一单位的承办报告被多次退回的,交办部门应对其予以通报批评。

五、统计

(一)信访事项纯件数、纯人数的应用

从2009年6月1日起,启用信访事项纯件数(指全国信访信息系统筛重后的信访事项的总量)、纯人数(指全国信访信息系统登记的不相同的信访人的总量,统计时段内重复信访事项按涉及信访人数最多的一次计算)的概念进行综合分析和信访情况通报。

(二)区分“系统初信”、“机构初信”、“系统重信”、“机构重信” 1.系统初信是指在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内,信访人提出某一信访事项的第一次来信。

2.机构初信是指对同一机构(地区、行业),信访人提出某一信访事项的第一次来信。

3.系统重信是指在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内,信访人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第二次及以上来信。

4.机构重信是指对同一机构(地区、行业),信访人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第二次及以上来信。

六、其他事项

(一)特殊人员

特殊人员是指在信访过程中可能、正在、或已经发生禁止行为的人员,也包括患有危、急疾病,以及受到意外伤害或者自杀的,疑似精神病人、患有按规定应当上报的传染病等,以及其他被列入特殊人员名单需要重点控制的人员。

一旦发现特殊人员,必须启动特殊人员管理模块。

(二)重大紧急信访事项 重大紧急信访事项是指可能或已经对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的信访事项。一旦发现重大经济信访事项,必须启动重大紧急信访事项管理模块。

(三)信访事项状态

信访事项状态是指信访事项在办理和处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包括受理申请审查中、不予受理、受理、已作出处理意见、超期未申请复查、复查、提出复查意见、超期未申请复核、复核、不再受理。

1.受理申请审查中,以登记保存为准。

2.不予受理,以出具不予受理告知单,生成文号为准。3.受理,以出具转送告知单,生成文号或选择自办、协调处理为准。

4.已作出处理意见,以录入送达日期为准。5.超期未申请复查,系统自动修改状态。6.复查,以复查登记为准。

7.提出复查意见,以录入复查意见书的送达日期为准。8.超期未申请复核,系统自动修改其状态。9.复核,以复核登记为准。

10.不再受理,以出具不再受理告知单,生成文号为准。工作人员应据此按照《信访条例》的规定选择最恰当的办理方式。

第二篇:《全国信访来访接待工作应用规范(试行)》

全国信访信息系统

来访接待工作应用规范(试行)

目 录

一、筛重...................................................................................................................................................................1

(一)明确筛重的定义...................................................................................................................................1

(二)区分“普通三级终结”和“国家信访局认定终结”............................................................................1

(三)区分“相同信访事项”、“相同信访人”、“相关信访事项”.................................................................2

(四)筛重后信访事项的办理.......................................................................................................................3

二、登记接谈...........................................................................................................................................................4

(一)区分“信访人姓名”、“本次信访人”和“随访人”........................................................................4

(二)保持“住址”和“问题属地”的完整性............................................................................................4

(三)科学选择“信访目的”.......................................................................................................................5

(四)科学选择“内容分类”和“热点问题”............................................................................................5

(五)区分“来访人数”、“群体意愿”、“集体访”、“涉及人数”............................................................6

(六)正确填写“是否越级”.......................................................................................................................6

(七)科学选择“所属系统”.......................................................................................................................6

(八)科学选择“产生信访事项原因”.......................................................................................................6

(九)正确录入“概况”和“备注”...........................................................................................................7

(十)区分“接谈”、“约谈”、“预约领导接待”........................................................................................7

三、办理...................................................................................................................................................................8

(一)区分“受理”、“办理”、“处理”.......................................................................................................8

(二)正确填写“去向”...............................................................................................................................8

(三)告知.......................................................................................................................................................8

(四)转送.......................................................................................................................................................8

(五)交办.......................................................................................................................................................9

(六)督办.......................................................................................................................................................9

(七)报告.....................................................................................................................................................10

(八)通报.....................................................................................................................................................10

(九)自办.....................................................................................................................................................10

(十)协调处理.............................................................................................................................................10

(十一)回复.................................................................................................................................................10

(十二)移交.................................................................................................................................................10

(十三)口头劝返.........................................................................................................................................10

(十四)区分“办结”、“审核汇报”..........................................................................................................11

四、统计.................................................................................................................................................................12

(一)信访事项纯件数、纯人数的应用.....................................................................................................12

(二)口头劝返事项数据的应用.................................................................................................................12

(三)区分“系统初访”、“机构初访”、“系统重访”、“机构重访”......................................................13

五、其他事项.........................................................................................................................................................13

(一)特殊人员.............................................................................................................................................13

(二)重大紧急信访事项.............................................................................................................................13

(三)信访事项状态.....................................................................................................................................13

一、筛重

(一)明确筛重的定义

筛重是指通过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对重复信访事项(在全国信访信息系统中第二次以上登记的相同信访事项)进行辨别筛除。

(二)区分“普通三级终结”和“国家信访局认定终结” 1.普通三级终结,是指有关地方在全国信访信息系统中录入了处理、复查、复核信息的信访事项,在系统中标识为红色。可出具不再受理告知单,并按《信访条例》的规定酌情办理。

2.国家信访局认定终结,特指列入第一批推广应用工作范围的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6个省份在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录入了处理、复查、复核信息,并经国家信访局审批的信访事项,在系统中标识为紫色。必须出具不再受理告知单,不通报、不交办。

3.根据《通过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对信访事项三级终结复核意见进行认定的办法》(国信办发〔2009〕9 号)的要求,判断地方录入的三级终结复核意见是否规范,依据以下三点:一是由省级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或者负责复核工作的专门机构做出复核意见的。①省级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或者负责复核工作的专门机构做出复核意见,信访人同意的,由该行政机关或复核机关的分管领导签字确 认后报国家信访局。②省级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或者负责复核工作的专门机构做出复核意见,信访人不同意的,由省级分管领导签字确认后报国家信访局。二是由省级以下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或者负责复核工作的专门机构做出复核意见的。①省级以下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或者负责复核工作的专门机构做出复核意见,信访人同意的,由该行政机关或复核机关分管领导签字,经省级联席会议办公室或信访局(办)认定后报国家信访局。②省级以下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或者负责复核工作的专门机构做出复核意见,信访人不同意的,由省级联席会议办公室或信访工作机构认定,送省级分管领导签字确认后报国家信访局。三是对复核意见的程序性认定。①地方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或者负责复核工作的专门机构的复核工作必须在全国信访信息系统中进行流转。②国家信访局通过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对地方报送的复核意见进行程序性认定,符合要求的,按有关规定将该信访事项明确为不再受理的范围;不符合要求的,退回相关地方重新办理。

(三)区分“相同信访事项”、“相同信访人”、“相关信访事项” 1.相同信访事项,是指反映的情况、提出的意见建议或投诉请求相同的信访事项。

当筛重列表出现多条选择时,优先选择本机构登记接谈过的信访事项作为相同信访事项。

选择相同信访事项后,系统自动带入姓名、住址、信访目的、内容分类、所属系统、产生信访事项原因、问题属地、历次概况等信息。其中,姓名、信访目的、内容分类、所属系统、产生信访事项原因、历次概况不能修改。

如以前登记的信访事项内容分类等信息不准确,可先录入一个新的信访事项,再申请并案,用准确录入的信访事项规范以前登记的信息。

2.相同信访人,是指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已有人员信息一致的信访人。

当筛重列表出现多条选择时,优先选择姓名和住址与身份证完全一致的信访人作为相同信访人。

选择相同信访人后,系统自动带入姓名、住址、问题属地等信息。其中,姓名不能修改。

3.相关信访事项,是指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意见建议的具体主题相同、或揭发控告的具体对象相同、或引发问题的具体原因相同的信访事项。例如:不同专家学者对我国发展磁悬浮列车的意见建议;不同信访人揭发检举同一村委会主任;某一拆迁项目涉及20个拆迁户,他们分别反映各自的补偿安置问题。选择相关信访事项,系统自动带入姓名、住址、信访目的、内容分类、所属系统、产生信访事项原因、问题属地等信息,这些信息均能修改。

(四)筛重后信访事项的办理

1.必须登记并安排接谈的情况:①属于《信访条例》规定受理范围和本级信访机构职权范围内的初次信访事项;②符合法律政策规定应该解决而未解决的;③集体访和涉及群体性利益的;④来访人情绪异常,有可能制造事端的;⑤外国人、无国籍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同胞以及华人、华侨、知名人士、特殊身份者 来访的;⑥未在规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受理决定的;⑦未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复查、复核意见的;⑧处理、复查、复核意见未得到有效执行的;⑨处理、复查、复核意见不符合规范性要求的;⑩其他需要安排接谈的。

2.予以登记但作口头劝返处理的情况:①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或者属于各级人大、法院、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②已经省级复核终结或认定终结;③在2005年5月1日前已经办结,且来访人未能提出新的事实或者理由的;④由于来访人自身原因未在规定时限内申请复查或复核的。

3.不予登记的情况:①已经进入司法程序,或法院、检察院已有生效法律文书的;②在受理期限内且正在办理过程中的;③国家信访局认定三级终结的;④二个月内重复来访的;⑤明显不属于本级信访机构职权范围的。

二、登记接谈

(一)区分“信访人姓名”、“本次信访人”和“随访人” 1.信访人姓名是指第一次提出某一信访事项信访人的姓名。2.本次信访人是指反映相同信访事项的当前信访人。该概念只适用于重访。

3.随访人是指除来访代表以外的其他来访人。

(二)保持“住址”和“问题属地”的完整性

1.住址是指信访人户口所在地、常住地或工作单位所在地。2.问题属地是指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或者有权处理的垂直管理部门。在实际录入时,必须把省、地、县三级都录完整,住址尽可能录入至街道、村(居)委会一级,保证查询、统计的准确性。如通过身份证读卡器读取的住址信息不完整,必须根据全国信访信息系统的提示进行手工修正。

(三)科学选择“信访目的”

信访目的是指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的目标或要求。包括:意见建议、申诉、求决、揭发控告、其他。

1.意见建议主要包括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出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中的有关情况表达态度和看法。

2.申诉主要包括对法院判决、裁定、决定,行政执法、行政复议、仲裁,党纪政纪处分等处理不服,提出改变或纠正的要求。

3.求决主要包括对工作、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请求帮助解决。

4.揭发控告主要包括对各级党政军机关、人大政协、司法机关、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居)两委等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举报。

5.其他主要指无法按上述内容进行归类的情况,如询问、表扬、贺电等。

(四)科学选择“内容分类”和“热点问题”

1.内容分类是指根据信访事项具体内容的性质、特点等所作的分类。(详见附件)

2.热点问题是指一个时期内信访人反映的比较集中、普遍、突出 的事项。热点问题由各级信访机构根据信访形势进行统一调整,目前包括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涉法涉诉、水库移民安置补偿、农民工工资、环境保护、企业退休教师、企业军转干部、复员退伍军人等10类。如信访事项属于热点问题范围,必须录入,以便统计。

(五)区分“来访人数”、“群体意愿”、“集体访”、“涉及人数” 1.来访人数是指同一时间到同一部门反映同一信访事项实际参与人数。

2.群体意愿是指涉及群体性利益的信访事项。

3.集体访是指人数为5人(含)以上的来访。集体访一般是群体意愿,而群体意愿不一定引发集体访。

4.涉及人数是指群体性意愿信访事项所涉及具有直接利益的人数。

(六)正确填写“是否越级”

越级访是指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的,信访人在规定期限内以走访的形式向受理、办理机关的上级机关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信访行为。一般出具不予受理告知单。

(七)科学选择“所属系统”

所属系统是指发生信访活动的行政、行业管理系统。该概念与信访事项的内容无关。

(八)科学选择“产生信访事项原因”

产生信访事项原因是指直接引起信访事项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参政议政、政策法规、工作原因、干部作风、信访人因素、自然灾害、涉外因素、其他。

1.参政议政主要针对信访目的是意见建议类的信访事项。2.政策法规主要针对因政策法规不完善而引发信访。

3.工作原因主要针对有关工作人员具体执行政策法规不到位而引发信访。

4.干部作风主要针对有关工作人员作风简单、粗暴而引发信访。5.信访人因素主要针对信访人由于自身对政策法规的不理解而引发信访。

6.自然灾害主要针对因严重自然灾害而引发的求助信访事项。7.涉外因素主要针对涉及涉外事务的信访事项。8.其他是除上述7种因素以外的原因。

(九)正确录入“概况”和“备注”

1.概况是指信访事项的主要内容。概况是全系统共享的信息,也是处理信访事项的主要依据,必须按照《接谈记录规范》(附后)的要求如实填写。

重复访禁止简单复制历次概况。

2.备注主要用于提醒一些特殊事宜。备注只在登记单位内共享,不参与全系统信息交换。

(十)区分“接谈”、“约谈”、“预约领导接待”

1.接谈既可以是登记人本人,也可以根据问题分类发给他人接谈。2.约谈是在当前无法接谈的情况下,出具约谈单,与来访人约定接谈时间。

3.预约领导接待是出具预约单,约定有关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和 地点接待来访人。

三、办理

(一)区分“受理”、“办理”、“处理”

1.受理是指有关部门收到信访事项进行初步审查后,认为该事项属于受理范围和该部门管辖,决定进行处理的行为。

2.办理是指有关部门收到信访事项后,采取告知、转送、交办、通报、报告等方式进行的程序性活动。

3.处理是指有权处理机关依据职权,对已经受理的信访事项进行研究论证或者调查核实后,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规定作出决定,并予以执行的行为。

(二)正确填写“去向”

去向是指将信访事项和相关材料转给的部门名称或领导。去向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只能填写已存入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具有规范编号的部门名称,后部分可根据情况进行填写。前部分填写不准确将不能保存。

(三)告知

告知是指对信访事项受理或延期情况,通过书面形式通知信访人的行为。分为受理告知、不予受理告知、不再受理告知三种。告知单打印后必须保存。

(四)转送

转送是指根据职责权限和级别管辖,将信访事项转送到有关部门办理的行为。分为直接转送、单件转送、集中转送。直接转送必须点击办理按钮才生效。

(五)交办

交办是指转送信访事项中的重要情况需要反馈办理结果的,交由有关部门办理,要求其在限办时间内反馈结果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每件信访事项只交办1次,如交办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需及时启用督办。

根据《重要来访事项、特别重要来访事项界定标准》,重要来访事项和特别重要来访事项应发函交办;一般来访事项视情处理,如是涉法涉诉的个体访,不做转送、交办处理,如是涉法涉诉的集体访,可发函提醒有关地方和部门注意该批来访人员的动向,做好疏导和稳控工作。

重要来访事项包括:①30人以上集体初访事项;②有可能引发大规模集体进京上访的来访事项;③涉及人数较多的跨省、跨地区、跨部门来访事项;④反映政策执行过程中或地方制定政策引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来访事项;⑤反映问题虽经多次交办、催办、督办,仍未得到解决的来访事项;⑥涉及民族、宗教、外事以及其他敏感性问题的来访事项;⑦其他需要各级领导同志阅批的来访事项。

特别重要来访事项包括:①跨省、跨地区、跨部门200人以上的大规模集体来访事项;②曾在当地发生群体性事件,且来访中情绪激烈的来访事项;③由重大政策性问题引发,涉及范围广、人数多、矛盾尖锐的民生方面的来访事项;④其他问题严重,需要各级主要领导同志阅批的来访事项。

(六)督办

督办是指对重要信访事项的办理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的行 为。督办按照“谁交办、谁督办”的原则进行,分电话督办、发函督办、实地督办、约谈督办。督办没有时间、次数的限制。

(七)报告

报告是指将信访事项及有关情况报送上级机关或有关领导的行为。报告没有次数的限制,一般一件一报。

(八)通报

通报是指向平级或下级部门通告信访情况的行为。通报没有时间、次数的限制,既可以单件通报,也可以多件一起通报。

(九)自办

自办是指由本机构对信访事项直接处理的过程。选择自办,必须出具实体上的处理意见,只能选择1次。

(十)协调处理

协调处理是对重大疑难信访事项,协调有关部门分头处理的行为。选择协调处理,必须出具实体上的处理意见,只能选择1次。

(十一)回复

回复是指对部分咨询类或意见建议类信访事项,直接给予解释说明的行为。

(十二)移交

移交是指经有关领导批准,向同一信访工作机构的督查部门移送有关信访事项及相关材料的过程。移交后,移交部门将无法查看督查部门的具体办理情况。

(十三)口头劝返

口头劝返是对内容不清或无实质性内容的来访进行疏导教育的行 为。作口头劝返处理的信访数据只作本级信访机构内部工作量统计,不向下级交换,不纳入转送、交办、通报的范围。

(十四)区分“办结”、“审核汇报”

1.办结是指有权处理机关对信访事项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并落实处理意见,同时书面答复信访人的过程。

办结数是指统计期间信访事项状态变为作出处理意见的件数。2.审核汇报是指对汇报进行审查、核实,作出评价的过程。审核汇报通过数是指一定时间内审核汇报通过的案件数。3.根据《国家信访局交办信访事项办理情况的报送办法》(国信办发〔2009〕20 号)规定,审核报送办理情况报告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交办事项中,下一级信访工作机构自办的,由下一级信访工作机构向交办部门报送办理情况报告;下一级信访工作机构将信访事项转交下级信访工作机构和有权处理的责任单位的,先由承办单位写出承办报告,再由下一级信访工作机构审核并向交办部门报送审核报告。二是承办报告的内容要齐全,主要由承办单位名称、文号、签发人、标题、正文、落款、经办人及联系电话和附件组成。其中:签发人应为承办单位的负责人;标题要能反映报告事项的全貌,如:关于×××(信访人)反映×××(事由)信访事项办理情况的报告;正文中应有国家信访局交办文号及基本情况,信访人基本情况,反映的主要问题和诉求,调查处理情况(包含对信访事项的认定情况及其依据,承办单位的处理意见,回访信访人的情况及信访人的意见,处理意见的落实情况),落款为承办单位公章及领导签批日期;附件为有信访人签字的答复意见书,若有其他说明可一并作为附件。三是下一级级信 访工作机构在对承办单位报送的承办报告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形成审核报告,主要由审核单位名称、文号、签发人、标题、正文、落款、经办人及联系电话和附件组成。其中:签发人为审核单位的负责人;标题要能反映审核情况全貌,如:关于×××(信访人)反映×××(事由)信访事项办理情况的审核报告;正文中应有交办文号,承办单位处理意见,对承办单位处理情况的评价(包括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定性是否准确,处理意见是否恰当、处理意见是否得到落实等),落款为审核单位的公章及领导签批日期;附件为承办单位报送的承办报告及主要附件。四是出现事实不清、定性不准、处理意见不恰当,以及处理意见未得到落实的;承办报告或审核报告缺项或格式不规范的;缺少必要附件等情况的,将承办报告退回重新办理。同一承办报告被连续退回2次以上的,交办部门应把该信访事项纳入重点督办范围,并责令报送单位写出书面检查。同一单位的承办报告被多次退回的,交办部门应对其予以通报批评。

四、统计

(一)信访事项纯件数、纯人数的应用

从2009年6月1日起,启用信访事项纯件数(指全国信访信息系统筛重后的信访事项的总量)、纯人数(指全国信访信息系统登记的不相同的信访人的总量,统计时段内重复信访事项按涉及信访人数最多的一次计算)的概念进行综合分析和信访情况通报。

(二)口头劝返事项数据的应用

口头劝返事项只作本级信访机构内部工作量统计,不向下级交换,不纳入转送、交办、通报的范围。

(三)区分“系统初访”、“机构初访”、“系统重访”、“机构重访” 1.系统初访是指在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内,信访人提出某一信访事项的第一次走访。

2.机构初访是指对同一机构(地区、行业),信访人提出某一信访事项的第一次走访。

3.系统重访是指在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内,信访人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第二次及以上走访。

4.机构重访是指对同一机构(地区、行业),信访人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第二次及以上走访。

五、其他事项

(一)特殊人员

特殊人员是指在信访过程中可能、正在、或已经发生禁止行为的人员,也包括患有危、急疾病,以及受到意外伤害或者自杀的,疑似精神病人、患有按规定应当上报的传染病等,以及其他被列入特殊人员名单需要重点控制的人员。

一旦发现特殊人员,必须启动特殊人员管理模块。

(二)重大紧急信访事项

重大紧急信访事项是指可能或已经对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的信访事项。一旦发现重大经济信访事项,必须启动重大紧急信访事项管理模块。

(三)信访事项状态

信访事项状态是指信访事项在办理和处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包括受理申请审查中、不予受理、受理、已作出处理意见、超期未申请 复查、复查、提出复查意见、超期未申请复核、复核、不再受理。

1.受理申请审查中,以登记保存为准。

2.不予受理,以出具不予受理告知单,生成文号为准。3.受理,以出具转送告知单,生成文号或选择自办、协调处理为准。

4.已作出处理意见,以录入送达日期为准。5.超期未申请复查,系统自动修改状态。6.复查,以复查登记为准。

7.提出复查意见,以录入复查意见书的送达日期为准。8.超期未申请复核,系统自动修改其状态。9.复核,以复核登记为准。

10.不再受理,以出具不再受理告知单,生成文号为准。工作人员应据此按照《信访条例》的规定选择最恰当的办理方式。

第三篇:工作规范试行

河北省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村级工作规范(试行)

第一条 村(居)人口计生工作在村(居)党支部领导下实行群众自治。全面推行“两委领导负总责、协会承做当骨干、依法建章立规矩、群众参与做主人”的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机制,组织带领广大群众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第二条 村(居)“两委”对村(居)人口计生工作负总责,接受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部门的工作指导,按照与乡(镇、街道办事处)签订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书》,确定本村(居)人口计生工作目标任务和方法措施。

第三条 整合村级人口计生组织。村(居)计生协是人口计生工作在村级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村(居)“两委”领导下,全面承做村(居)人口计生日常服务管理工作。原则上由村(居)党支部提名党支部书记担任计生协会会长,通过民主程序,选举计生协会会长。聘任计生专干为计生协秘书长,吸纳有威望的村(居)民代表和本村各类组织负责人担任计生协理事。按相关要求,落实好计生协秘书长和会员/育龄妇女小组长的待遇。

第四条 制定并落实计划生育村规民约。根据本村(居)的实际情况,通过宣传发动、组织起草、征求意见、会议通过、审查备案等步骤和程序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教育、引导和督促全体村民认真执行。村(居)集体福利的分配要突出对计生家庭的优惠和激励,因地制宜制定有效实用的优惠和限制条款。

第五条 制定并落实计划生育民主自治制度。实行计划生育村民代表会议、村(居)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等制度,计划生育相关事项要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讨论、表决和公开;村计生协通过理事访问、会员小组活动、民主听证等渠道,及时了解和反映会员及群众的要求和建议,对本村(居)计划生育工作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和 建议。

第六条 村级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内容:

1、宣传动员和组织带领广大群众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2、帮助政府落实计划生育奖扶、特扶、少生快富等制度和各项优先优惠政策;

3、组织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和各种帮扶救助活动,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生育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合理诉求;

4、发放避孕药具并帮助群众实行知情选择,采取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为符合政策的夫妇免费代办《第一个子女生育登记卡》、《第二个子女生育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免费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代办《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5、搞好月访视、季服务,收集和上报各种计划生育统计数据;协助上级人口计生部门做好社会抚养费征收、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等服务管理工作;

6、开展计划生育公开公示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活动,推动工作落实;

7、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活动,培树和宣传计划生育典型;

8、及时向乡镇和村“两委”汇报工作动态、反映群众诉求等; 第七条 村级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评估标准:

1、全面推行了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机制;

2、合理整合了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并切实承担起人口计生日常工作;

3、制定并切实落实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村规民约;

4、认真落实了计划生育村民代表会议、村(居)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等计划生育民主自治制度;

5、人口计生基层组织健全,人员待遇落实到位,基层协会按照“五有”、“六好”标准,建立健全村(居)会员之家、人口文化活动室、生殖健康服务室、计划生育宣传一条街等阵地;

6、圆满完成了村级人口计生各项工作任务和人口计生责任目标;

7、人口计生工作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

第四篇:全国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工作管理规范(试行)

附件2:

全国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工作管理规范

(试行)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工作的管理,提高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学科体系发展,满足卫生行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进行科学决策和开展规范化管理与优质服务的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卫生部《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卫生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工作是指卫生行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为实行科学管理和开展优质服务,掌握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妇幼保健和临床诊疗工作开展情况而组织开展的各项信息管理工作,是妇幼保健机构常规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按业务管理内容和范围划分,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工作包括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和医院信息管理等两个主要方面。

第三条 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工作管理规范是对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工作在组织管理、工作内容、资源配置、制度建设、考核评估等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适用于各级各类妇幼保健专业机构。

第四条 本规范内容不包括信息工作中关于数据搜集、整理、分析、上报、反馈等信息管理具体工作的规范化要求以及信息系统标准等,相关要求参照卫生部和有关部门制定的其它有关规定。

第五条 医院信息管理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开展以服务对象信息、临床诊疗信息、药品信息、后勤物资信息、病案统计信息、财务信息、医保结算信息和其它管理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院内信息管理及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主要围绕医院管理层、医护人员和就诊服务对象三方,实现辅助科学决策、提高内部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加强过程监管的医院管理目标。具体管理要求参照卫生部和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文件,不列入本规范内容。

第六条

各地可在本规范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实施细则。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七条

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工作应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妇幼保健机构院(所)长直接负责管理。妇幼保健机构内设置信息中心(科),根据业务开展的需要可下设二级科室,实行分工协作。

第八条

信息中心(科)是兼具信息化建设管理、信息服务和综合协调的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各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开展各项群体保健与临床诊疗信息管理工作,并具体承担信息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上报和反馈以及信息化建设等任务,保证信息资源统一规划和共享,实行信息归口管理。

第九条

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实行分级管理。

(一)妇幼保健机构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负责辖区内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中与妇女、儿童健康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上报、分析、反馈和监督管理,以及相关信息化建设。

(二)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辖区内妇幼卫生相关数据与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质控、上报和日常管理,是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的基础单位。

(三)县(区)、市(地)、省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实行妇幼卫生统计报表及相关个案信息的逐级汇总、上报、分析、反馈和共享。各级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实行向下逐级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四)妇幼保健机构应指导辖区内开展与妇女、儿童健康相关的医疗保健服务的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含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和保存各类业务数据与信息的原始记录,做好妇幼卫生信息搜集和上报工作。

第三章

工作内容

第十条

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的工作任务主要是:

(一)开展辖区内妇幼卫生信息的搜集、整理、上报、分析和反馈以及质量控制等信息管理工作。

(二)参与开展妇幼卫生专项调查活动,提供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和信息技术等专业技术服务,掌握本地区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等信息。

(三)开展辖区内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承担各级各类从事妇幼卫生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与考核。

(四)负责信息归口管理,保证信息资源统一规划和共享。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严格管理妇幼卫生信息资料,保证信息安全,依法开展信息咨询服务。

(五)执行国家有关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规范和信息系统标准,贯彻落实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制度。

(六)开展与辖区内各类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公安户籍机构和民政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协作。

(七)开展辖区内妇幼卫生信息化建设。省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全省妇幼卫生信息网络系统的总体规划、设计、开发和运行管理;市级和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应严格按照省级妇幼保健机构要求使用统一的信息网络系统开展信息管理工作,对于省级妇幼保健机构尚未作统一部署要求的妇幼卫生类信息系统,市级和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在开发、引进之前须报省级妇幼保健机构审批备案。

(八)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妇幼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领域应用性科学研究项目并组织推广适宜技术;开展妇幼卫生信息领域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第四章

资源配置

第十一条

人员配置要求:

(一)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配备熟悉国家医疗卫生保健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熟练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保健与临床各项信息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工作。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

(二)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须配备专职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人员的配置数量应与妇幼保健机构的级别、辖区规模和业务开展情况相适应。

(三)信息管理人员应具备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相关方面的专业技术培训结业证明或相应技术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其中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还须具有国家法定执业资格。

(四)信息管理人员需依照国家规定接受有关继续教育培训,妇幼保健机构应对其参加相关培训和学术活动等给予支持。

第十二条

设施配置要求:

(一)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按照分级负责原则配备本级信息管理工作所必需的相关设备设施、办公场地和计算机房,确保各项信息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开发、引进和使用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系统等有关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应配备独立的计算机房,机房面积和相关安全防护要求参照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有关安全法规标准。

(三)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应根据各项信息系统运行需要,装备必要的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备份设备、网络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以及网络通讯线路等;用于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的设备和用于医院信息管理的设备应分别独立装备并实行内外网物理隔离,保证网络安全;机房和电源等相关基础设施可以共享。

(四)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应装备适当数量的、专门用于信息管理工作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通讯线路等。

第十三条

经费配置要求:

(一)信息工作经费主要指设备设施购置费、信息系统开发购置费、信息网络系统运维经费,以及调研、培训、督导、会议等业务工作经费。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信息工作经费应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原则,纳入到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常规工作经费预算计划,实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稳定投入。其中属于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范畴的,应报卫生行政部门在群体保健工作经费预算计划中予以审批、安排。

第五章

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信息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和信息标准,制定并落实本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具体工作规范,并根据信息工作开展情况不断健全和完善。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教育和监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差错和事故,确保信息安全。

第十五条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健全以下主要规章制度。

(一)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制度: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制度、妇幼卫生监测信息工作制度、妇幼卫生统计年报工作制度、妇幼卫生专项调查信息工作制度、妇幼卫生信息管理业务指导与培训制度、妇幼卫生信息资料管理与信息服务制度、妇幼卫生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等。

(二)医院信息管理制度:参照卫生部和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规范化管理规定。

(三)其他管理制度:信息管理中心(科)工作制度、信息管理工作考核评估制度、计算机房管理制度、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使用管理制度、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运维服务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监督管理制度、计算机设备档案管理制度、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使用管理制度等。

第六章

考核评估

第十六条

由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依据本规范的有关要求结合本省、市各项信息管理制度,负责制定统一的信息工作质量考核评估制度和考核评估办法,并定期组织开展考核评估工作。

第十七条

考核评估内容应围绕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工作的主要任务,从组织管理、资源配置、制度建设和实际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第十八条

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将信息工作质量考核评估结果纳入本辖区妇幼保健机构目标考核指标体系。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规范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负责解释。第二十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获得及时、准确的死亡登记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卫生部、公安部和民政部《关于使用〈出生医学证明书〉、〈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加强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卫生部《全国疾病控制调查制度》、《全国妇幼保健调查制度》、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全国疾病监测点(DSP)。其他开展死因登记网络报告工作的地区应参照本规范执行。

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

(一)信息收集 1.报告对象

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

公民。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1)报告单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死因信息报告的责任单位。

(2)报告人: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告人。2)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疗卫生人员方可填报《死亡医学证明

书》。3.死亡个案的填报(1)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2)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

在家中或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社区医生),将死亡信息定期报告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

医学证明书》。(3)涉法死亡个案

凡需公安司法部门介入的死亡个案,由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地区地段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生根据死亡证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4.报告内容

(1)《死亡医学证明书》(见附表1)填写项目包括: 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民族、主要职业及工种、身份证号、户口地址、现住址、生前工作单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实足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死亡地点、疾病最高诊断单位及诊断依据、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及住址或工作单位、联系电话。2)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按照其导致死亡的顺序(直接死因、间接死因)分别填写在第Ⅰ部分,其他重要医学情况填写在第Ⅱ部分。

3)其他项目:住院号、医师签名、单位盖章、填报日期。

(2)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除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外,还应填写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见附表2),副卡内容主要包括:《死亡医学证明书》编号、出生信息登记卡号、出生医学证明编号、儿童免疫接种卡号、儿童姓名、父亲姓名、母亲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出生体重、孕周、出生地点、死亡日期、死亡年龄、死亡诊断、死亡地点、诊断级别和死因诊断依据等。

(3)孕产妇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孕产妇死亡个案除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外,还应填写孕产妇死因登记报告副卡(见附表3),副卡内容主要包括:《死亡医学证明书》编号、姓名、年龄、死亡时间、孕产次、人工流产(引产)次、末次月经、分娩时间、分娩地点、死亡地点、分娩方式、新法接生、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死因诊断依据等。

5.填报要求

(1)《死亡医学证明书》共分四联:第一联由出证单位保存,用于网络报告。第二联由出证单位定期寄送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保存。如出证单位无网络报告条件,则当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用第二联进行网络代报。第三、四联由死者家属交给户籍管理部门,其中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由户籍管理部门保存。第四联由户籍管理部门加盖印鉴,交死者家属作为殡葬火化凭据,由殡葬管理部门保存。《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要求使用蓝色或黑色签字笔,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

报人签名,单位盖章。

(2)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除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外,还必须填写孕产妇或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二)网络报告 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

《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报告程序、时限(1)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指定专人每天收集本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并由病案室或防保科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络报告。网络填报时,需要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

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在7天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传真、邮寄)将填写完整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寄送属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卡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发现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中所规定的报告程序和要求进

行报告。

(2)县级以下医疗机构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将收集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完成审核,并通过网络进行报告,网络填报时,需要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

入。

没有条件实行网络报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填写和审核《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向属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

(3)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其他系统(军队、司法、农垦等)的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本规定

进行死因登记报告。

(三)信息管理 1.死亡信息的审核

医疗机构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应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每个工作日需上网对辖区内报出的死亡信息进行审核,发现填写不合格者应注明具体审核意见,并反馈、督促报告单位核实、纠正。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报告的死亡病例的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具备条件的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也可承担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工作。

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每个工作日需上网对辖区内报出的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

对于核实无误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应于7天内通过网络对报告的死亡信息进

行审核确认。2.死亡信息的订正

对已审核确认的报告信息,如发生报告死亡病例死因诊断变更或填卡、编码错误时,应由填报单位及时报告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由后者负责订正。

孕产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应由属地的妇幼机构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死亡医学证明书》或副卡信息有误时,应

及时做出订正。3.死亡信息的补报

各级疾控、妇幼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与公安、殡葬、计生等部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村医(社区医生)定期了解辖区内死亡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4.死亡信息的查重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每周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确认后删除。

(四)资料保存与管理

1.报告单位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报告单位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下载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

期备份。

3.死亡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

4.对于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二、信息的分析和利用

(一)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部门应对所属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因登记报告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发现某些疾病死亡水平异常波动时应及时向上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责任报告单位或报

告人进行反馈。

(二)全人群死因登记报告信息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相关部门应对监测点死因登记报告信息和其它全人群死因登记报告信息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并编写死因分析报告,报上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三、信息系统管理

(一)支持性环境

1.行政支持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本着“多部门参与,归口管理,统一协调”的工作策略,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协调财政、民政、公安、司法、统计等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形成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工作良性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定期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死因登记信息的报告和管理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与评估。

2.制度建设

强化规范意识和管理意识,各地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现有死亡病例网络报告和管理方面的文件和规范,落实相关部门职能和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

3.技术培训

各报告单位应按照死亡病例网络报告、管理、监测、分析、预测、预警等疾病预防控制的客观需求,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死因登记报告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4.经费支持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对卫生行政部门的汇报,争取管理部门对网络直报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网络直报硬件设备购置、升级、维修维护经费以及互联网接入租用费的持续性投入,保证国家或省、市统一安排的漏报调查和其他专项调查、常规培训等经费。

(二)用户与权限管理

《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的用户和权限管理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统一负责。

1.用户管理的原则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有专门的系统管理员负责用户的管理与权限分配。

用户管理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每级系统管理员创建、管理本级的用户账号和下级系统管理员账号,按业务管理规定分配权限。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县(区)级的用户账号也可由省或市级系统管理员代为管理。医疗卫生机构账号由所在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管理。

2.各级用户的申请

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可到属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取《〈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用户申请表〉用户申请(变更)表》(以下简称《用户申请表》)(见附表4),或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上下载空白申请表,并按要求填写,经业务归口管理部门签批加盖单位公章后,送交属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开设用户账号。也可由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办理属地医疗卫生机构的用户账号。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业务科室用户的申请可到本单位相关部门领取《用户申请表》,也可自行下载空白申请表,并按要求填写,经业务归口管理部门签批加盖单位公章后,送交本单位系统管理员开设用户账号。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它机构如需进行信息查询,可到同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取《用户申请表》,也可自行下载空白申请表,并按要求填写,经同级卫生行政业务归口管理部门签批加盖单位公章后,送交属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开设用户账号。

3.权限管理的原则

用户的权限分配应以保障数据直报安全、准确、高效为原则。

(三)安全管理 1.系统安全

用户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单位规章制度。用户必须按照本规范要求对系统进行操作,尽量做到专人、专机运行使用本系统,严禁使用公共场所(如网吧)的计算机登录《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

用户应在运行本系统的计算机上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定期杀毒;禁止在运行本系统的计算机上安装、运行含有病毒、恶意代码、木马的程序或运行黑客程序及进行黑客操作。

《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分正式系统和测试系统。所有正式报告数据必须在正式系统中报告,测试系统仅供培训学习和测试使用。

登录用户需经培训考核合格,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系统管理员严格管理,具备正式系统使用权限的用户才可以使用测试系统。

2.账号安全

用户的账号密码应由8位以上的数字与英文字母组成,每月至少更改一次。

用户如发现账号信息泄露,须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最长不超过24小时)通知本级系统管理员,各级医疗机构通知本单位所在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在查明情况前,应暂停该用户的使用权限,并同时对该账号所报数据进行核查。待确认没有造成对报告数据的破坏后,修改密码,恢复该账号的报告权限,同时进行书面记录。

用户调离岗位时,应及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待原账号信息修改后,方可继续使用。

(四)数据共享与交换

1.数据共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定期将系统产生的历史死因数据移交数据共享平台,供相关部门查询利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及时将本辖区内报告数据的分析结果上传至《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信息反馈”模块,保证信息反馈的有效与及时。

2.数据交换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数据交换标准,在经过认证授权的区域进行死因监测信息系统与《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五)数据关联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配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系统)关联工作,在标准制定、方法研究等工作中给与配合与支持。

四、考核与评估

(一)考核方式

一般采取网络报告资料考评与现场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本辖区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内部的考核评估等。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至少每年考评一次,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全部报告单位的考评至少半年一次,医疗机构内部至少每季度考评一次。所有考评均需有书面记

录。

(二)考核内容

主要包括组织管理、网络建设、培训情况、报告质量、资料分析

与利用等综合评价指标。

(三)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管理:包括制度建设与落实、经费保障、机构建设、岗位

职责、人员配备及稳定性等。

2.网络建设:包括硬件设备、网络报告覆盖率、直报账户的管理

等。

3.人员培训:包括培训次数、培训人数、培训记录等。4.报告质量:包括卡片填写质量、报告及时性、审核率和审核及时性、死因准确性、死亡漏报情况等。

5.资料分析与利用:包括分析报告质量,数据质量分析频次

等。

五、制度保障

为确保工作质量,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如下管理制度:

1.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开展工作交流。

2.建立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规范医疗保健机构内部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报告,明确工作流程。

3.建立对死亡信息核实制度。重点加强对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的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4.建立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定期与户籍管理部门、殡葬管理部门、妇幼管理部门核对数据,及时进行查漏补报。5.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死因信息的档案管理。6.建立培训工作制度,确保死因登记报告业务的正常延续。7.建立定期考核评比通报制度,加强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质量控

制。

六、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遵循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建立死因登记信息报告网络系统,并指定专门人员进行网络维

护和死亡资料分析。

(2)制定、修订死因登记信息报告系统工作指南。

(3)制定死因登记信息报告系统人员培训计划,组织国家级培训,对省(市)级提供技术指导。

(4)负责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提供公民的健康指标,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

依据。

(5)定期开展现场督导,了解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开展情况。(6)负责对全国死因登记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7)开展全国死因登记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8)开展国际合作和应用性科学研究,促进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的技术发展。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死因监测和报告工作,具体负责本辖区的死因登记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实施本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死因登记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死因登记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的日常工作;定期召开例会;开展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工作考核和质量评价。(3)动态监视本辖区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报告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监测结果,同时向下级机构反馈相关信息。(4)负责本辖区死因登记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5)负责对本辖区的死因登记信息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

全。

(6)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死因登记信息的审核;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死因登记信

息的网络报告。

(二)妇幼保健机构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负责本辖区内的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病例信息管理。具有临床诊疗功能的机构还应负责死亡病例报告的相关职责。

(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1.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

(1)认真执行本规范与相关方案,建立健全本单位死因登记信息管

理制度。

(2)及时、准确、完整地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审核并按程序完成网络上报。

(3)做好《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日常管理与原始凭证保存。(4)参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召开的例会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

素质。

(5)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与妇幼保健机构开展死因登记信息的质量控

制和相关调查。2.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对辖区内需要进行调查的死亡个案进行入户调查,填报《死亡

医学证明书》。

(2)指定专门的部门及人员负责网络报告。

(3)参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召开的例会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

素质。

(4)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控制,对辖区内死亡报告工作进行培训和指导,定期检查所管辖村医(社区医生)的工作质量。(5)做好《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日常管理与原始凭证保存。(6)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与公安、民政等管理部门核对出生、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和错报,应及时组织进行入户调查,并及时按程序补报和订正。3.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收集辖区内死亡个案信息,上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协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进行入户调

查与核实。

下载《全国信访办信工作应用规范(试行)》[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信访办信工作应用规范(试行)》[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访办工作职责

    信访办工作职责一、受理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依法维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 二、负责向信访人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群众依法进行信访。 三、向相关单位转办信访事项......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推荐阅读]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 中疾控卫发[2005]372号 )居民死亡报告和死亡原因统计工作是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死亡水平、死亡原因......

    材料格式规范(试行)(范文)

    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 材料格式规范(试行) 为规范公司材料格式,实现材料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根据《国家行政机关材料处理办法》、《国家行政机关材料格式》和中国......

    临床药师工作规范(试行)

    井岸镇卫生院临床药师工作规范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探索建立医药互相协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工作模式,加强临床药师规范管理,特制定此规范。......

    全国医院医疗保险服务规范(试行)五篇

    全国医院医疗保险服务规范(2015.1.3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医院的医疗保险管理和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医院医疗保险工作制度和管理机制,实现医院医疗保险管理......

    微信工作群管理办法(试行)

    **集团微信工作群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集团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快集团信息化管理建设,充分发挥微信在工作交流、表达述求、信息共享、传递正能量、收集建......

    班主任管理与工作规范(试行)[范文]

    班主任管理与工作规范(试行) 班级是学校的基础组织形式,是学生教育的基本实施载体,而班主任则是班级最直接、最具体、最全面、最关键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班主任的责任意识、师德......

    企业团委基本工作规范(试行)[大全]

    企业团支部(总支)基本工作规范(试 行)一、组织团员青年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