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湖南省农补通知
湖南 省 财 政 厅
湘财建函 〔 2012 〕 2 号
湖南湖南省财政厅关于下达 2012 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及双季稻种植补贴资金的通知
各市州、省直管县市财政局:
根据中央相关文件要求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我省粮食生产、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精神,按照省政府 2011 年批准的种粮补贴发放原则,现就 2012 年我省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及双季稻种植补贴资金发放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12 年对种粮农民的粮食直补资金补贴标准为 每亩 13.5 元,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的发放标准为每亩 80.6 元。本次下达的补助资金金额仍按 2003 年度核定的各市州、省直管县市的农业税计税面积数包干测算,现将 2012 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全额拨付你市(州)、县(市、区)(具体金额见附件 1)。
各地在发放种粮补贴资金时,应按照统计上报的种粮农户 2011 年度农业税计税面积中的实际种粮面积进行发放,2013 年则按照 2012 年度农业税计税面积中的实际种粮面积进行发放,以后年度按此原则类推。
二、双季稻种植补贴资金发放对象为 2011 年实际种植了早稻及晚稻的农户(对 2011 年仅种植了 早稻或者晚稻的农户 不予补贴),资金额度实行一年一定、包干使用(具体金额见附件 2)。2012 年双季稻农资补贴测算面积为 2721.19 万亩(采用我省 2011年各地上报的双季早稻和双季晚稻的加权平均数),全省平均参考补贴标准为 21.8 元 / 亩。
各地应根据本次下达的双季稻种植补贴资金,加上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补贴资金中因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小于农业税计税面积结余的粮食补贴资金,结合本地区上年双季稻实际种植面积制定具体农民补贴方案(各地实际制定的双季稻种植补贴标准允许在参考标准的基础上最多上浮 50%,原则 上不允许下浮),并于 2 月 20 日前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后报我厅备案。
各地因测算采用的四舍五入等方式所导致的结余补贴资金尾款,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用于本地区种粮大户 奖励,不得挪作他用。
三、本次下达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及双季稻种植补贴资金,统一通过财政部门在农业发展银行开设的粮食风险基金专户下拨,并在粮食风险基金专户中单独核算、专账反映。
四、中央和省财政安排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及双季稻种植补贴资金由各市州、省直管县市包干使用。因农业税税面积上下不符,导致包干补贴资金不够的,由各地自 行筹集资金(可从包干的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解决,不得出现降低补贴标准、减少补贴面积的现象。今年省包干下达的补贴资金原则上要全部发放完毕,不允许出现结余。
五、各市州、省直管县市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按照中央和省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有关规定尽快下拨补贴资金,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种粮农户,确保春耕前将全部补贴落实到种粮农户手中(本次下达的三种粮食补贴资金要求 2012 年 2 月 20 日前全部兑付到种粮农户 手中)。
六、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直接从农户补贴存折(或补贴卡)中直接扣缴农业税费老欠或 “ 一事一议 ” 费用,农户 自 愿以补贴资金抵缴的,必须由农户 亲自 到信用社办理缴款手续,有关单位也必须向农户 逐一开具税费清算单或 “ 一事一议 ” 收款收据。开展 “ 一事一议 ” 或农业税费
清欠,必须符合农村税费改革时中央和省有关农民负担的规定,对违纪违规擅自 扣减对种粮农民补贴的单位和个人,将交由纪检、监察及纠风部门进行严肃查处。各地不得擅自 出台政策,将补贴资金直接扣减用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险等政策中应由农民自行缴纳的部分,上述行为一经发现,除责令改正外,当地的直补工作经费一律不予安排。
七、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应以银行 “ 一卡通 ” 形式发放到户,补贴发放之前乡 镇财政所要按规定格式编制粮食直补资金发放表并进行公示。公示结束后,要及时将分户 补贴数据上报县级财政部门,县级财政部门必须及时将补贴资金发放到户,并从补贴发放开始后每旬通过中国农民补贴网上报补贴发放数据,同时上报补贴旬报,直至补贴全部发放完毕(本次下达的三种粮食补贴资金发放数据要求各市州 2011 年 2 月 25 日前完成所辖县(市、区)上报审核工作,3 月 1 日分批次派有关负责同志带本辖区数据到省里集中会审,具体安排情况另文通知)。中国农民补贴网及补贴旬报的报送流程继续按照原有政策执行,各级财政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
八、财政部对各省补贴兑付情况建立半月 通报制度,省对市州、省直管县市也实行兑付情况半月通报制度。每
月 的 15 日和月 底,省财政根据各地已报送的分户 数据和进度报表有关数据,计算 “ 补贴综合兑付率 ”(见附件 3),对各市州及省直管县市补贴兑付进度分别进行统计排名。每年补贴兑付工作开始后,每半月,省财政将各市州、省直管县市补贴兑付情况及排名 通报各市州及省直管县市财政局,并抄送各市州及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各地补贴兑付情况,省财政将定期专报省人民政府。
九、排名 落后的市县要及时查找原因,及时采取提高兑付进度,并将兑付滞后原因和改进措施及时上报省财政。同时排名 将作为今后分配粮食直补工作经费等粮食财政资金的重要参考因素。
第二篇:粮食直补政策(农网)
粮食直补政策
粮食直补就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是国家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而实行的对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民直接补贴政策。粮食直补资金来源于粮食风险基金,是原来在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的补贴给流通环节的钱,国家通过改革把它直接补到农民手里,也就是把原来的暗补直接变成明补。这部分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拿大头。国家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也是从2004年开始全面铺开的。至今已实施了八年。目前,全市农民每年得到国家粮食直补资金达3.5亿元。
2004年以前,国家一方面在生产环节领域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等投入,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流通环节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促进粮食有序流通,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流通流通环节,国家每年都支付大量粮食补贴,支持粮食的收购和存储等,通过补贴流通环节间接地补贴农民,保护好农民利益。这种补贴方式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粮食流通体制密切相关,对贯彻落实好“按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稳定粮食生产与供求、缓解农民“卖粮难”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其弊端也日渐突出,主 1
要是:
1、种粮农民难以完全享受到政策实惠。
2、财政补贴效率较低。
3、粮食流通不畅。
4、国有粮食企业缺乏改革压力和动力。
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家从2000年提出粮食直补的政策构想,到2004年全国实施,用了五个年头,先后经历了改革方案酝酿(2000-2001年)、试点(2002-2003年)和全面推广三个发展阶段。
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财政部开始酝酿研究粮食直补方案。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2001年3月24日,财政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完善粮改政策的建议》,提出了改革粮食补贴方式、实行对农民直补的初步设想,建议“完善粮改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建立“一个简便的、农民看得见好处的,直接对农民的调控手段”。
2001年国务院28号文件同意进行粮食直补试点。在财政部统一部署和指导下,2002年,安徽、吉林、湖南、湖北、河南、辽宁、内蒙古、江西、河北等粮食主产区进行了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试点,对不同的补贴方式,选择不同的县区进行试点。
2003年10月28日,国务院召开的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决定,从200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要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不少于100亿元的资金,主要用于对主产区种粮农民的补贴。2004年3月23日,在国务院召开的全
国农业及粮食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对粮食直补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尽可能在春播之前兑现部分补贴资金,全部补贴资金要在上半年基本兑现到农户”的直补工作任务,粮食直补工作全面推广开来。
自从2004年粮食直补制度全面推广以来,总体进行得比较顺利,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同和肯定。粮食直补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倒逼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定民心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粮食直补数额的核定和分配办法。首先,核定粮食商品量。省对市(州)、县(市、区)以农村税费改革时核定的1994-1998年5年计税常产为基数,扣除人均300公斤自留量,计算粮食商品量;城区粮食商品量的计算,在扣除自留量后,再扣除1994-1998年5年蔬菜平均产量(按蔬菜产量占粮食总产的比重,即25%计算)。城区乡(镇)蔬菜的扣除比例由区政府根据各乡(镇)蔬菜实际种植情况确定;国有农场粮食商品量,按2004年省核定的补贴面积和税费改革时确定的市州、县区平均计税单产、粮食商品率核定。其次,用全省补贴资金总额、全省粮食商品量计算出全省斤粮补贴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各地粮食商品量和全省斤粮补贴标准计算出市州、县区及国有农场补贴数额。市县(区)按照全省以上核定办法,将补贴资金核定分解到乡镇。乡镇对农户按计税面积(第二次税改时确认的数)核定补贴资金
数额。
(二)补贴资金的管理和发放。粮食直补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省、市、县(区)财政部门在同级农发行开设的粮食风险基金专户下设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专帐,对直补资金实行单独核算。乡镇财政所在乡镇所在地农村信用合作社开设“粮食直补资金”专户,办理补贴资金的收支业务。粮食直补资金由省直接拨付到市、县;城区补贴数额,由市拨付到区。直补资金发放由乡镇财政所通过农村信用社具体操作,财政所根据计税面积编制直补资金花名册,张榜公布后抄送信用社,信用社根据花名册打印各农户存折,并将其资金存入。
第三篇:2012农补农田水利兴修计划
新政【2011】49号
新村镇2011年冬至2012年春农田水利兴修
规划综合治理
一、社会经济及地理位置基本情况:
新村镇位于阜南县西北部,草河北岸,总面积90平方公里,人口5.1万人左右,耕地面积6.1万亩,辖11个行政村。全镇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缓倾,地面高度由30m至31.5m。镇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平均年降雨量为948mm,7、8、9月份雨量占全年的三分之一,年平均气温15。全镇主要大中沟四条,支流四条,其中边界河道二条,即南草河、北三十里河,境内涵闸三座,现有完好机井36眼,占全镇抗旱保苗田-1-
4.72%,大中沟取水保苗田14.75%,无抗旱取水能力田块占全镇耕地80.53%。要加大我镇农田水利兴修治理工程迫在眉睫。
二、水利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镇水系主要以大中沟、草河、三十里河为主,共有两涵一闸,治理区内有中心大沟、天棚一二沟、梁寨大沟、郑罗大沟、杨柳大沟,桥梁配套八座,经校核能满足五年一遇排涝要求。
近年来,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连续治理于洼高标准农田治理片以涝、溃、旱综合治理为原则。结合今年白郢村整村推进治理工程的实施,做到村、路、林、田、沟五位一体综合治理工程。
三、指导思想及工程目标:
今年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号和市委12号文件精神第一年,为强化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关键之年,为此,镇委镇政府针对历年洪涝灾害暴露出的问题,深入调研,认真反思,继续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切实转变工作思路,科学合理安排,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为原则,以发挥综合效益为目标,旱涝兼治、灌排并举,重点突出水毁修复,低洼地治理,旧村庄改造及百里经济长廊综合治理工程,坚决克服规划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在规划中要深入实地,科学论证,广泛了解民意,尊重民愿、珍惜民力、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效益最显著的工程入手,明确兴修内容,坚决杜绝劳民伤财的无效工程。
四、工程规划及内容
计划五个行政村道路两侧排水沟治理及路肩培土工程。
1、规划内容:
⑴计划路肩培土开挖路两侧排水沟。全长16km,计划开挖宽2m、深1.5m,坡比1:1,土方1.6万m3;⑵计划修复涵桥10座;⑶预计投资5万元;⑷计划用工0.4万个。
2、计划赵马路1侧路肩培土开挖排水沟。
赵马路全长7km。⑴计划开挖排水沟宽2m,深1.5m、坡比1:1,土方1.05万m3;⑵计划修复涵桥5座;⑶预计投资3万元;⑷计划用工0.3万人。
3、全镇计划11个行政村都要上报旧村塘改造一处,具体情况在附件中详细说明。
4、全镇计划良种小麦示范田实施四个。
每个村完成计划1000—1500亩优质示范田基地,做到开挖地头沟,腰沟,蛴沟,修好生产路,做到沟、渠、田、林、路五位一体农田建设,预计完成土方0.8万m3。
五、实施方案
针对历年洪涝灾害暴露出的问题,镇委、镇政府在认真掌握现有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上,明确兴修任务内容,全镇统一部署,统一出工,重点工程由镇统一实施,其他工程由村把关,分村实施,镇村党员干部积极带头,深入一线,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效益最显著的工程入手,在新的形势下,各村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用好用“一事一议”资金,认真搞好各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群众做出实实在在的好事。对部分工程量大,建设任务较重的村,遵循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原则,实行分年实施,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镇成立指挥部,镇委书记任政委,镇长任指挥,下设
办公室和工程组,严把质量关。同时要求各村也要成立专门组织、书记、主任要亲自挂帅。镇直职能部门要努力协作,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全面完成我镇今冬明春的水利兴修任务,为全镇人民造福。
附件:
1、2011年冬至2012年春新村镇水利兴修工程计划
表
(一);
2、2011年冬至2012年春新村镇水利兴修工程计划表
(二)。
新村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第四篇:两学一做补学通知
“两学一做”补学通知
根据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的工作方案》文件精神,为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对我院未进行“两学一做”学习的党员进行补学,具体内容如下:
一、时间:
2017年2月14日晚7:00,特殊情况除外。
二、学习内容:
学习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关重要讲话精神
三、地点: 医院急诊楼会议室
四、参会人员:
王春恒、张司勇、王洪美、孙敏、孙永利、张新军、魏本成、张传玉、李世香、陈长欣、魏茂华、滕志红、秦连美、陈彦兆
五、参会要求:
1、参会人员请提前10分钟到会;
2、将手机关闭或置于静音状态。
2017年2月13日
第五篇:沁源县以煤补农情况汇报
沁源县以煤补农情况汇报
一、全县以煤补农总体情况
沁源地处山西省中南部,长治市西北部,总面积2556平方公里,辖5镇9乡254个行政村,总人口16万,其中农业人口13.9万,境内山大沟深、矿产资源丰富,是全省优质主焦煤生产基地县,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总储量达到128.8亿吨,可采储量90亿吨,含煤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0%以上。截止2008年底,全县有煤炭企业29个,年生产原煤511万吨,焦炭产量20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4亿元,全县煤焦工业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85%。2008年全县财政收入达到14.86亿元,其中煤焦企业上交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90%以上。独特丰裕的煤焦资源成为沁源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结合沁源实际,科学制定了“345567”工程建设规划,以发展产业为重点,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全县规划建设了脱毒马铃薯、优质小杂粮、食用菌、中药材、蔬菜、野生资源采集、肉牛育肥7大农产品基地;以“四化四改”“六个一工程”为重点,在10个省定试点村55个省重点推进村和24个市整治村大力开展了农村基顾设施建设;以“美好家园”民居改造建设为重点,在全县各乡镇规划改造建设农户住宅5800余户;以治理农村“六乱”为重点,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百村推进环境大整治”活动。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的实施,县委、县政府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以煤补农”战略,连续四年推行“百家企业帮百村”办法,扎实加大煤焦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帮建力度。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县煤焦企业用于农村的投入达到4.5亿余元,煤焦企业吸纳本县劳动力3.2万人,占到企业用工人数的90%以上,用于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投入达到6500余万元,帮扶新农村建设投入达到5300余万元。煤焦企业“以煤补农”投入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使沁源农村迈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二、主要做法
(一)转变发展方式,科学确立以煤补农工作思路
针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煤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以及煤农矛盾的日益突出,产煤乡镇和无煤乡镇收入差距日渐拉大的趋向,县委、县政府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审时度势,在深入分析全县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把目光从单纯追求煤焦生产效益转向了发展农村经济综合效益,将单一的挖煤、采矿、炼焦转向了循环农业的发展,将单一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转向了回报社会建设新农村。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科学提出了我县“以煤补农、以工促农”的发展思路。一是加强规划。在每年召开的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都要对以煤补农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并作为年终考核相关部门和企业的主要依据之一。明确要求每个煤焦企业至少兴办一项非煤产业,每个煤焦企业至少扶持一个村的新农村建设,每个煤焦企业至少办一件不少于100万元的公益事业,所有煤焦企业都要建成园林化企业。二是统筹协调。鼓励和协调企业一企帮多村和多企帮多村,尤其是注重对无煤地区的资助,使农村得到均衡发展。三是着眼长远。引导企业的资助项目实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重点扶持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学校教育、农民技术培训、产业发展等,变“输血”为“造血”。四是体现长效。县委、县政府通过“以煤补农”的政策机制、政府对煤炭企业的规定性要求、各煤炭企业设立的专项基金,以及煤炭企业与当地农村签订的《长期村企共建协议》等,为 1
稳定“以煤补农”政策,实现长期扶助提供了长效保障。
(二)创新机制,积极探索以煤补农运作模式
1、兴建项目,开发非煤产业,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在实行一个煤焦企业兴办一项非煤产业政策的激励下,许多煤焦企业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开发和发展农业、旅游、建材等非煤项目,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发展。如康伟公司投资6000余万元,开发了菩提寺生态旅游开发区;明源煤焦公司投资430万元,开发土地126亩,兴建日光节能温室54座,初步建成了无公害蔬菜生态园区,实现了年产值162万元的经济效益。煤焦企业兴办非煤产业,有效激活了农村经济,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结对帮扶,以企带村,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为扎实加快全县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所有煤焦企业开展“一企帮一村”的结对帮扶活动。近四年来,全县结对帮扶企业共投入新农村建设公益事业和特色农业生产建设资金2050余万元,用于农村交通、供水、通电、土地整治、荒山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文体、卫生、养老等公益设施建设。如沁新公司投资1000万元,为李元中心医院兴建了高标准、高质量的综合住院部大楼,改善了驻地人民群众的就医条件,同时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了沁河镇至李元园区沿线行政村人畜引水工程项目,有效缓解了沿线各村人畜用水紧张状况,帮扶李元村、韩家沟村300余万元,建标准化小学、扎坝等工程。明源煤焦有限公司为郭道村投资500余万元新建标准化幼儿园。康伟公司投资1000万元,支助新建了灵空山镇卫生院,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帮扶灵空山镇,全镇实现“校校暖”。通洲公司投资1300余万元为聪子峪乡新店上村新建了单元住宅楼4幢,安置解决了68户农民的住宅困难;投资1100余万元,为该村实施了扎坝、造地、绿化等建设工程;投资120万元新修了校宿。黄土坡煤焦公司投资35万元为聪子峪乡5个行政村修建集中供水工程,解决2600余农户、1200余头大牧畜饮水困难,同时投资40余万元,为土岭底、才子坪两村架设了乡村公路大桥等。煤焦企业兴办农村公益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了农村居住环境,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3、转移农民,务工就业,努力促进农民增收。根据我县煤焦企业多的优势,我们在劳动力转移上确立了“就地转移为主,向外输出为辅”工作思路,积极开辟就业岗位,大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到煤焦企业就业。从2006年至今,全县就地转移安置富余劳动力3.2万人,为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据统计全县务工农民每人平均年收入可达2.2万元,最高可达3万余元。实现了“安置一个农民工,打造一个小康户”的良好效应。
4、企业出资,基金助学,积极救助贫困生上学。从2006年开始,县政府每年从各煤焦企业筹资100余万元,作为专项助学基金,支助100名以上贫困大学生和2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高中生上学,截止2009年8月底全县共支助贫困大学生600余人,支助贫困高中生800余人。此外,沁新集团每年出资100万元通过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资助沁源籍贫困学子圆大学梦,截止目前公司已资助了500余名因家境贫寒无力上学的大学生和高中生顺利完成学业。康伟公司每年拿出20万元支助农民工子女上大学,让贫困家庭的子女感受到了政府、企业、社会的温暖。
(三)创优环境,努力增强“以煤补农”发展后劲
实施“以煤补农”战略关键在于促进企业的规模发展,增强发展后劲。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产业的思路,整合资源,延伸链条,积极实施煤焦企业产权改革,大力发展了一批技术含量高、环保效能强、经济效益佳、产业链条长的循环经济项目,初步形成了工业“煤—洗精煤—余热发电—棕刚玉冶炼”,“煤—洗精煤—煤矸石发电(制砖)—粉煤灰建材”,“原煤—洗精煤—炼焦—化产品回收”三条循环产业链,规划建设了李元、灵空山、郭道、王陶、聪子峪五大工业园区和沁新、通洲、康伟、马军峪、黄土坡、明源等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规模生产企业,为实施“以煤补农”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取得的成效
“以煤补农”政策机制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沁源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煤焦企业的发展,为农民工就业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全县80%的农民工实现了就地转移,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36元,其中劳务收入占到60%以上。
二是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全县254个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解决了14个乡镇144个村安全引水工程,解决了16000余人、4500多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户户通”有线电视工程,88%的农户已能收看到57套有线电视节目。
三是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通过煤焦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帮扶措施,有效地推进了10个示范村、55个省重点推进村和24个市整治村的 “四化四改”和“六个一”工程。全县街巷硬化累计达到420公里,绿化面积78740平方米,建成园林村71个,安装路灯3580余盏,建定点垃圾池1400余个,建成科技文化活动室151个,农民健身活动场所90个,建成甲级卫生所63个,64所乡村小学达到标准化,建成农村供销超市(便民连锁店)141个,村级活动场所254个。完成了“美好家园”民居改造5830户,完成农村沼气1094户,建成了大中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3处,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救助了农村弱势群体。从小学到高中实现了12年义务教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5%。落实弱势群体保障资金1000万元,70岁以上老人、重点优抚对象、农村低保户、五保户近1.2万人由县财政买单参与新型合作医疗,80岁以上老人享受健康生活补助,6487名农村低保对象救助标准提高到300元,农村卸职主职干部生活补贴的范围得到扩大,标准得以提高。
四、几点建议
以煤补农是一项长期的政策措施,是今后“三农”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我县在以煤补农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仅仅是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结合我县实际,在今后的工作中建议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以煤补农工作方案;二是建议各级政府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并形成长效机制;三是要出台对企业的扶持政策,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综上所述,实施“以煤补农”战略极大地提高了全县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改变了农村落后面貌,基本达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获、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的目的,实现了发展有产业、村貌有改观、设施有改善、民风有规范、管理有保障的良好效应。虽然我们在以煤补农工作中做出了不懈努力,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尝试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县区“以煤补农”的经验做法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大以煤补农力度,创新以煤补农机制,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我县特色的以煤补农新路子。
上一条:关于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美好家园”改造工程的通知 下一条:沁源县新农村建设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