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煤补农-山西统筹城乡的支点

时间:2019-05-12 19:3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煤补农-山西统筹城乡的支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煤补农-山西统筹城乡的支点》。

第一篇:以煤补农-山西统筹城乡的支点

以煤补农---统筹城乡的支点

(提纲)

“以煤补农”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山西实际,提出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决策,是我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实践。

一、以煤补农是我省以工补农的具体实践

统筹城乡发展是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做到城市、乡村一盘棋,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起来,统筹解决。其实质是通过创新改革和政策调整,消除城乡之间的体制障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改变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传统观念和体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又明确提出:中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

1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以工补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支点。

以工补农,就山西来说又具有特殊性。山西省煤炭储量丰富,开采历史悠久。一方面,煤炭及其延伸产业作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将是我省经济建设的主发动机,并将长久影响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采煤形成的地质灾害十分频繁,受灾面也在不断增大,农业、农民和农村是矿山地质灾害的最大、最直接的受害者,煤炭开采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在农村,主要留给了农民,农村、农民理应成为煤炭产业最直接的受益者。以煤补农,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解决煤炭开采引发的社会矛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以工补农对山西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煤补农。以煤补农,就是以工补农在山西的具体实践。

二、以煤补农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近年来,全省各地特别是一些产煤大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造了许多以煤补农的成功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不完全统计,近5年,全省煤炭等资源型企业累计支持“三农”投入200多亿元,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达70多亿元。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将各地的成功做法归纳为以下几类做一简单介绍:

第一类以晋城市、长治市为代表的,统一征收“以煤补农”专项资金,由各县(市、区)财政统筹安排使用,主要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造林绿化、环境修复治理以及农村文教、卫生、社保等公共事业。在政策层面为“以煤补农”提供了资金保障。据相关部门测算,近两年市县级每年征收的“以煤补农”专项资金在50亿元左右,为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第二类是村企结对,共同发展。各地按照“一企帮一村”、“一矿一事一业”等模式, 鼓励企业结对帮扶新农村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煤炭企业帮建新农村数达到5700多个,累计投入帮建资金43.6亿元。为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构建和谐村企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我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柳林模式”。一种是“一矿一企开发治理一山一沟”的生态建设模式,治理了千沟万壑,使全县的造林面积达到60多万亩,占到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他们还创造性地采用“一矿包扶一个村”的做法,68户企业长期结对帮扶40个新农村和28个贫困村的基础上,针对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各种措施,多种形式推动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如采取资源臵换方式,23个村腾出地下资源供企业开发,企业为这些村出资建设新村;对19个涉及村实施整体移民搬迁,规划建设新农村;鼓励煤炭企业投资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凡属煤炭项目企业必须再新上一个非煤项目。这些办法既有效化解了村企矛盾,又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第三类则是依托煤炭产业实现集体经济多元发展,带动群众共同富裕。这类一个明显的特点拥有村办煤矿。发展起来的集体煤矿利用自身在资源、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多元化产业发展,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内生发展活力,带动农民共同富裕。泽州县东四义村依托煤炭企业,相继兴办了机砖厂、服装厂、预制板厂、伊健乳业、彩色印

制厂、编织袋厂等10多个集体企业,集体固定资产达9000余万元,年社会总产值6580万元,早在上世纪就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小康村。长治县荆圪道村在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累计投入1.2亿元新修了学校、村委办公楼、文体中心、村民活动广场、社区服务中心,全村所有男、女劳动力都在煤矿及其他产业得到安臵,村民享受多项福利待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90%的农户住上了别墅。

第四类为引导煤炭企业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动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在全省实施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的形势下,一些地方通过企业用地、用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资源型企业转产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省目前已有610多个煤焦铁企业转产和兼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总额达到68亿元,其中,25家企业投资达到了上亿元。

第五类动员煤炭企业参与农业融资。近年来,各地煤炭企业在直接出资参与“以煤补农”的同时,积极投身于农村金融服务,通过提供资金担保和小额贷款等形式,有效解决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群众贷款难的问题,为加快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晋源泰、日升隆作为我省最早的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其发起人正是依托煤炭发家并实现了从煤老板到金融家完美转身的韩士恭、王治信。此后,煤老板们纷纷加入小额贷款公司阵

营。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目前有小额贷款公司70多家,其中60%以上为煤老板出资创建。

第六类也是最原始、最直接的。即煤炭企业向周边村农民提供福利补偿,让农民直接享受煤炭资源带来的实惠。多年来,一些地方煤矿让利于民,通过与企业所在村签订合同,以各种方式向农民提供福利补偿。比如,一些煤矿向所在村农民定期发放生活用品、生活补助或发放年节福利、燃煤补助等,一些煤矿资助当地农民子女上学或对考上大学的学生实行升学奖励,一些煤矿允许当地农民入股煤矿参与分红。在此基础上,一些县(市、区)统一出台政策,扩大福利补偿范围,使更多的群众直接得到了煤炭资源带来的实惠。如低价供给生活用煤等。

纵观上述六类做法,三、建立和完善“以煤补农”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地方政府“以煤补农”资金统筹能力。

进一步优化调整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分配比例,真正保护地方利益和农民利益。

在基金的使用上,要优先用于所在地农村产业培育、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环境修复治理,向农业项目倾斜。

(二)统一征收“以煤补农”财政专项资金。

统一征收“以煤补农”专项资金,把临时性的支农措施完善为长效性的惠农政策,走出一条煤炭大省“以煤补农”的新路子。(具体措施)

(三)大力支持和引导煤炭企业转产农业。

如果从煤炭领域退出来的3000亿元左右资金有一部分能投入农业产业化项目,就能大幅度提高我省农业生产的水平,而且会把工业生产的理念带入农业领域,极大地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

省委、省政府要鼓励和支持被兼并和关闭的煤炭企业实现就地转型发展并及时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从税收、工商、土地、贷款、审批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具体优惠办法)

(四)建立资源整合后村企结对帮建新机制。

制定煤炭资源整合的相关补充政策,实现有效衔接,建立村企结对帮建新机制。

第二篇:沁源县以煤补农情况汇报

沁源县以煤补农情况汇报

一、全县以煤补农总体情况

沁源地处山西省中南部,长治市西北部,总面积2556平方公里,辖5镇9乡254个行政村,总人口16万,其中农业人口13.9万,境内山大沟深、矿产资源丰富,是全省优质主焦煤生产基地县,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总储量达到128.8亿吨,可采储量90亿吨,含煤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0%以上。截止2008年底,全县有煤炭企业29个,年生产原煤511万吨,焦炭产量20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4亿元,全县煤焦工业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85%。2008年全县财政收入达到14.86亿元,其中煤焦企业上交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90%以上。独特丰裕的煤焦资源成为沁源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结合沁源实际,科学制定了“345567”工程建设规划,以发展产业为重点,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全县规划建设了脱毒马铃薯、优质小杂粮、食用菌、中药材、蔬菜、野生资源采集、肉牛育肥7大农产品基地;以“四化四改”“六个一工程”为重点,在10个省定试点村55个省重点推进村和24个市整治村大力开展了农村基顾设施建设;以“美好家园”民居改造建设为重点,在全县各乡镇规划改造建设农户住宅5800余户;以治理农村“六乱”为重点,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百村推进环境大整治”活动。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的实施,县委、县政府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以煤补农”战略,连续四年推行“百家企业帮百村”办法,扎实加大煤焦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帮建力度。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县煤焦企业用于农村的投入达到4.5亿余元,煤焦企业吸纳本县劳动力3.2万人,占到企业用工人数的90%以上,用于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投入达到6500余万元,帮扶新农村建设投入达到5300余万元。煤焦企业“以煤补农”投入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使沁源农村迈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二、主要做法

(一)转变发展方式,科学确立以煤补农工作思路

针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煤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以及煤农矛盾的日益突出,产煤乡镇和无煤乡镇收入差距日渐拉大的趋向,县委、县政府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审时度势,在深入分析全县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把目光从单纯追求煤焦生产效益转向了发展农村经济综合效益,将单一的挖煤、采矿、炼焦转向了循环农业的发展,将单一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转向了回报社会建设新农村。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科学提出了我县“以煤补农、以工促农”的发展思路。一是加强规划。在每年召开的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都要对以煤补农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并作为年终考核相关部门和企业的主要依据之一。明确要求每个煤焦企业至少兴办一项非煤产业,每个煤焦企业至少扶持一个村的新农村建设,每个煤焦企业至少办一件不少于100万元的公益事业,所有煤焦企业都要建成园林化企业。二是统筹协调。鼓励和协调企业一企帮多村和多企帮多村,尤其是注重对无煤地区的资助,使农村得到均衡发展。三是着眼长远。引导企业的资助项目实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重点扶持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学校教育、农民技术培训、产业发展等,变“输血”为“造血”。四是体现长效。县委、县政府通过“以煤补农”的政策机制、政府对煤炭企业的规定性要求、各煤炭企业设立的专项基金,以及煤炭企业与当地农村签订的《长期村企共建协议》等,为 1

稳定“以煤补农”政策,实现长期扶助提供了长效保障。

(二)创新机制,积极探索以煤补农运作模式

1、兴建项目,开发非煤产业,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在实行一个煤焦企业兴办一项非煤产业政策的激励下,许多煤焦企业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开发和发展农业、旅游、建材等非煤项目,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发展。如康伟公司投资6000余万元,开发了菩提寺生态旅游开发区;明源煤焦公司投资430万元,开发土地126亩,兴建日光节能温室54座,初步建成了无公害蔬菜生态园区,实现了年产值162万元的经济效益。煤焦企业兴办非煤产业,有效激活了农村经济,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结对帮扶,以企带村,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为扎实加快全县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所有煤焦企业开展“一企帮一村”的结对帮扶活动。近四年来,全县结对帮扶企业共投入新农村建设公益事业和特色农业生产建设资金2050余万元,用于农村交通、供水、通电、土地整治、荒山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文体、卫生、养老等公益设施建设。如沁新公司投资1000万元,为李元中心医院兴建了高标准、高质量的综合住院部大楼,改善了驻地人民群众的就医条件,同时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了沁河镇至李元园区沿线行政村人畜引水工程项目,有效缓解了沿线各村人畜用水紧张状况,帮扶李元村、韩家沟村300余万元,建标准化小学、扎坝等工程。明源煤焦有限公司为郭道村投资500余万元新建标准化幼儿园。康伟公司投资1000万元,支助新建了灵空山镇卫生院,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帮扶灵空山镇,全镇实现“校校暖”。通洲公司投资1300余万元为聪子峪乡新店上村新建了单元住宅楼4幢,安置解决了68户农民的住宅困难;投资1100余万元,为该村实施了扎坝、造地、绿化等建设工程;投资120万元新修了校宿。黄土坡煤焦公司投资35万元为聪子峪乡5个行政村修建集中供水工程,解决2600余农户、1200余头大牧畜饮水困难,同时投资40余万元,为土岭底、才子坪两村架设了乡村公路大桥等。煤焦企业兴办农村公益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了农村居住环境,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3、转移农民,务工就业,努力促进农民增收。根据我县煤焦企业多的优势,我们在劳动力转移上确立了“就地转移为主,向外输出为辅”工作思路,积极开辟就业岗位,大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到煤焦企业就业。从2006年至今,全县就地转移安置富余劳动力3.2万人,为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据统计全县务工农民每人平均年收入可达2.2万元,最高可达3万余元。实现了“安置一个农民工,打造一个小康户”的良好效应。

4、企业出资,基金助学,积极救助贫困生上学。从2006年开始,县政府每年从各煤焦企业筹资100余万元,作为专项助学基金,支助100名以上贫困大学生和2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高中生上学,截止2009年8月底全县共支助贫困大学生600余人,支助贫困高中生800余人。此外,沁新集团每年出资100万元通过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资助沁源籍贫困学子圆大学梦,截止目前公司已资助了500余名因家境贫寒无力上学的大学生和高中生顺利完成学业。康伟公司每年拿出20万元支助农民工子女上大学,让贫困家庭的子女感受到了政府、企业、社会的温暖。

(三)创优环境,努力增强“以煤补农”发展后劲

实施“以煤补农”战略关键在于促进企业的规模发展,增强发展后劲。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产业的思路,整合资源,延伸链条,积极实施煤焦企业产权改革,大力发展了一批技术含量高、环保效能强、经济效益佳、产业链条长的循环经济项目,初步形成了工业“煤—洗精煤—余热发电—棕刚玉冶炼”,“煤—洗精煤—煤矸石发电(制砖)—粉煤灰建材”,“原煤—洗精煤—炼焦—化产品回收”三条循环产业链,规划建设了李元、灵空山、郭道、王陶、聪子峪五大工业园区和沁新、通洲、康伟、马军峪、黄土坡、明源等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规模生产企业,为实施“以煤补农”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取得的成效

“以煤补农”政策机制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沁源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煤焦企业的发展,为农民工就业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全县80%的农民工实现了就地转移,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36元,其中劳务收入占到60%以上。

二是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全县254个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解决了14个乡镇144个村安全引水工程,解决了16000余人、4500多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户户通”有线电视工程,88%的农户已能收看到57套有线电视节目。

三是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通过煤焦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帮扶措施,有效地推进了10个示范村、55个省重点推进村和24个市整治村的 “四化四改”和“六个一”工程。全县街巷硬化累计达到420公里,绿化面积78740平方米,建成园林村71个,安装路灯3580余盏,建定点垃圾池1400余个,建成科技文化活动室151个,农民健身活动场所90个,建成甲级卫生所63个,64所乡村小学达到标准化,建成农村供销超市(便民连锁店)141个,村级活动场所254个。完成了“美好家园”民居改造5830户,完成农村沼气1094户,建成了大中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3处,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救助了农村弱势群体。从小学到高中实现了12年义务教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5%。落实弱势群体保障资金1000万元,70岁以上老人、重点优抚对象、农村低保户、五保户近1.2万人由县财政买单参与新型合作医疗,80岁以上老人享受健康生活补助,6487名农村低保对象救助标准提高到300元,农村卸职主职干部生活补贴的范围得到扩大,标准得以提高。

四、几点建议

以煤补农是一项长期的政策措施,是今后“三农”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我县在以煤补农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仅仅是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结合我县实际,在今后的工作中建议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以煤补农工作方案;二是建议各级政府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并形成长效机制;三是要出台对企业的扶持政策,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综上所述,实施“以煤补农”战略极大地提高了全县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改变了农村落后面貌,基本达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获、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的目的,实现了发展有产业、村貌有改观、设施有改善、民风有规范、管理有保障的良好效应。虽然我们在以煤补农工作中做出了不懈努力,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尝试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县区“以煤补农”的经验做法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大以煤补农力度,创新以煤补农机制,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我县特色的以煤补农新路子。

上一条:关于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美好家园”改造工程的通知 下一条:沁源县新农村建设简介

第三篇:老区建设促进会以煤补农调查报告

1、煤炭企业面临产业整合的考验,开工不足。我县44座煤矿中,除5座县营煤矿2002年改制外,其余39座,乡村煤矿(占85%),普遍存在起步迟(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办),规模小、产能低、设备差“先天不足”的缺陷,绝大多数因整合而关闭,煤矿数量锐减,开工严重不足,春节后几乎没有生产。从09年省政府制定的煤矿复产条件看,安全门槛空前提高,一些持有“六证”的煤矿也因短期内整改无法达到复产标准而放弃复产念头,即便有条件有信心整改也因无法预测未来整合的政策变数思想动摇。目前全县44座煤矿仅复产7座,占生产矿井27%,还是最近才批准生产。煤炭企业有波动、有担心、有牢骚、有怨言,似乎前途未卜,既影响了有煤矿的的乡村“以煤补农”工作,又暂时影响了全县的财政收入。

2、煤炭经济呈现减收下行压力,出现亏损。煤炭产业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可谓“一桩擎天”,煤矿数量减少,煤炭产量下降,势必出现行业亏损,最终会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据业内人士称,去年全县年产煤500多万吨,今年半年时间即将过去,估计全县煤炭产量很难达到400万吨,减收三成已是定局。原来依靠煤矿支撑和发展并且相当富裕的尉迟、加丰、五里庙等产煤村,已经出现经济危机,车辆封存停驶、欠费造成停电,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完全依靠煤炭经济维系的县级财政到底会受多大程度的波击,恐怕在后半年至年底就会显现出来。

3、“以煤补农”政策受到严重冲击。

“以煤补农”政策实施以来,尽管有范围、区域限制,时间不长,受众不广,分布不均,但毕竟还是惠及了一些地区农村和一方百姓,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乡村煤矿在“以煤补农”方面是最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它除了按政策规定上交一定比例的利税后,所有收入基本上都用于了“补农”,没有过多的消耗和“跑冒滴漏”,较之其它形式的“补农”效果更明显。但在整合过程中,恰恰是乡村煤矿这一块受影响最大,煤矿企业自身难保,“以煤补农”不会不受冲击。产煤乡村一下子可能“由富返贫”,新农村建设缺乏动力支撑,可能中途停滞;农村富裕劳力失去就业岗位,农民增收困难;靠煤炭带动的其它产业如运输等也会受到影响;“以煤补农”工作失去财力源泉,会举步维艰;财政收入成在煤,败也在煤,会出现大起大落。我县“三农"发展面临潜在危机,甚至诱发不稳定因素。

4、产业结构必须面对调整的痛苦挟择,应尽早谋划科学发展。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需要多元化的,如果只靠一种资源一个产业去支撑,不仅是危险的,而且生命周期是很短的。我县产业结构中“一业独大”、“一柱擎天”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面对全省产业整合的大趋势,不能在“危”中寻“机”,果断转身,发展煤炭的接替产业,很容易使经济发展由大起走向大落,出现“经济衰败,财政崩盘”。当然,一个产业在最赚钱的时候要放弃,去寻找另一产业去创业发展,是会很艰难痛苦的。但煤炭产业调整的大政策,大走向,整合重组的大趋势、大格局迫使你不得不去转型,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是早调整还是晚调整,是主动调整还是被动调整,是提前调整还是滞后调整,是局部调整还是全方位调整,结果都是不一样的,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对“浴火重生”的痛苦抉择。

三、推进“以煤补农”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近年来,县乡村都出台了“以煤补农”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煤矿企业服务“三农”搭建了一个平台;为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了一个载体;为企村共建新农村提供了一个机遇。如果说煤炭资源的有偿使用是政府对企业的硬约束,那么“以煤补农”政策机制则颇具可持续发展的软效应。为了使煤炭产业在整合中健康发展,引导煤炭企业积聚更多的资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造福人民,积极推进“以煤补农”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如下思路和建议:

1、要加强政府引导。“以煤补农”的前提和基础是兴煤稳企,没有煤炭企业的兴旺发达,就没有“以煤补农”的财源动力。在产业整合过程中,政府虽不是主体,但不能放弃引导的责任,在当前煤炭企业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政府有责任引导帮助煤炭企业寻找接替产业,支持它们投资发展非煤产业项目,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逐步走向经济多元化。我县煤炭及其延伸产业是在全县人民及广大农民群众经过多年努力做出重大奉献和牺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议省政府对沁水这样的重点产煤县当前煤炭生产受到重大影响和波击的情况,予以关注,可否从非煤产业发展基金中切出一块,支持和引导沁水县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煤向非煤产业的平稳过渡,避免县域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2、建立“以煤补农”的长效机制。从全省和我县情况看,“以煤补农”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区域性、覆盖窄、规模小、不均衡和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同时“以煤补农”的做法都是由各地政府根据身自的实际情况采取的具体措施,临时性、随意性、活动性、应急性的因素较大,尚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一种政策机制,建议省委、省政府利用山西省作为全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省的有利时机,加大“以煤补农”的工作力度,尽快出台“以煤补农”的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四篇:老区建设促进会以煤补农调查报告

沁水县地处沁水煤田南部,拥有丰富的优质无烟煤资源,属于以煤为主的资源型县份,在全县2656平方公里面积中,含煤面积达2421.9平方公里,占91%。理论地质储量265.25亿吨,现已探明储量86.67亿吨。境内除晋煤集团寺河矿、煤运集团东大矿、兰花集团玉溪矿、沁城劳改矿等大型生产和基建矿外,共有县乡村各类煤矿44座(其中村办35座,乡办4座,县办5座,县营5座煤矿已于2002年改制为民营持股82%的沁和煤业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又变为外资企业)。设计生产能力1326万吨/年,其中生产矿井26座,设计生产能力783万吨/年,2008年原煤产量532万吨,是全省重点产业县之一。2008年全县财政收入14.25亿元,历年来煤炭企业创造的利税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80%以上,煤炭产业已经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这几年,全县经济增长速度名列全省前茅。在煤炭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够协调的现象,一是煤炭产业快速发展,非煤产业却发展缓慢,“一煤独大”;二是财政收入一路高涨,农民收入却增长不快,“一柱擎天”;三是少数产煤村相对富裕,多数非煤村贫困人口却大量存在;四是挖煤对当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当地社会事业发展却明显滞后,针对这种情况,县委、政府从本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矛盾的实际出发,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加大煤炭产业对“三农”的反哺力度,从2004年开始,积极探索“以煤补农”的有效形式,县政府出台了[2004]5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实施县以上煤矿一矿扶持一个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乡村两级煤矿在税后利润中吨煤提取l—3元支农资金,由乡(镇)政府统一协调使用,重点用于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我县“以煤补农”累计资金约3亿元,乡村级煤矿“以煤补农”达2.5亿元。

一、我县“以煤补农”的形式和做法

“以煤补农”是沁水特色的“以工补农”,因为我县基本上没有什么地面企业或非煤企业,反哺农业唯有依靠煤炭企业。“以煤补农”总体说是一个农业投入问题,其内容就是将我县部分煤炭收入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逐步解决比较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煤农二元结构”问题。

1、产业带动。就是依托煤炭企业去带动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倡导鼓励煤矿企业“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一矿办一企,一矿带一业”,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格局。郑村镇湘峪村办煤矿,连续几年,几乎把煤矿的所有收入都拿出来,共投资3000余万元用于发展旅游产业,搬迁民居、整修城堡、修建广场牌楼、停车场等,使明代建筑“三都古城”旅游景点初具规模。加丰镇仅87平方、公里面积,境内有年产几十万吨到l000万吨大小煤矿十座,是矿井最密集的地区,他们把“以煤补农“资金捆绑使用,扶持非产煤村,积极发展畜牧产业,扶持建立了养猪、养鸡、养羊等四个养殖园区。卧虎庄村2004年投资350万元,成立惠丰科技养殖公司,生猪饲养量4000头,年出栏一万头。上坪村鸡场养鸡1.5万只,年销售土鸡蛋18万斤,年收入l08万元。全国十佳小康村之一的长畛村,依托村办煤矿,兴办第三产业,投资1500万元,建起了龙城大酒店,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搞得十分红火。端氏、加丰、侯村等l3座煤矿建立坑口瓦斯发电站,在给煤矿增加收益的同时,也给附近村民送上了洁净的生活用气,全县目前约有8900户居民使用了煤层气。其中加丰、郑村等3个乡镇18个村3600户农民免费用气。

2、兴办公益。就是鼓励煤矿企业出资捐款参与农村交通、供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和农村教育、文体、卫生、养老等公益事业发展,全县煤矿用于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资金累计约1亿元左右。郑村镇2008年利用“以煤补农”资金,投资6000余万元,修建了贯通全镇的一级出境公路,平坦宽广,标准高,水泥铺面,质量好。今年,又投资400万元,动工建设覆盖十几个村,涉及数千人口的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农民饮水困难问题。侯村、夏荷、永安、长畛、五里庙等产煤村,从煤炭收入中拿出不等资金,采用不同形式,补贴移民新村建设和农民住房建设,这些地方统一规划,统一修建,统一标准,统一格调的农民新居气派大方,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中村镇的所属煤矿,近年来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了各村的绿化、美化、整修等工作,这些举措,改善了生态环境,尽到了资源型企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义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结对帮扶。就是引导煤炭企业跨区域与无煤乡村结对子,开展“一矿帮一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沁水县共有246个行政村,其中有煤矿的村仅35个,就有200余个村既无煤矿,也无企业,这些纯农业乡村,基础条件较差,集体经济薄弱,经济发展缓慢,为了实现共同发展,我们以“穷富结对,企村联姻”的办法,采取“协商自愿,循序渐进,结对帮扶,互利双赢”的形式,鼓励引导煤炭企业自选区域,自择项目帮助纯农业乡村发展经济。郑村镇半峪煤矿近几年累计投资1500多万元,在固县乡云首村和当地联合办起了“万头”种猪繁育场和“万头育肥场”两个大型养猪厂,无论规模技术和效益在全县都是一流的,年出栏生猪2万头,带动了柿庄、十里等五个乡镇农村养殖业的发展。

4、基金助弱。就是凭借煤矿企业的资金优势,建立“扶困济弱”的帮扶基金。主要用于贫困学生就学、特困人群救助、残疾人员帮扶、农民大病医治、农村老党员和卸任村干部补贴等方面。据县煤炭局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08年,全县煤矿用于助学方面基金约260万元,用于特困、残疾人群救助资金约380万元,用于社会赈灾资金约2000余万元,对工龄达一定年限的农村干部和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都有一定数额的补贴。凡有煤矿的村,对本村考上大、中专学校的学生给予1000—2000元奖励,对年满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发放500—600元补贴。

二、在煤矿整合过程中“以煤补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煤炭经济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煤炭属一次性能源,总有挖完的时候,所以煤炭企业一般都会经历起步一兴盛一繁荣一衰落的过程。我县煤炭产业,真正起步还没几年,可以说还没有真正发展到兴盛阶段。正处于上升时期,今年以来,根据《山西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政策走势及我县煤炭企业的目前情况,不仅以“以煤补农”受到冲击,煤炭产业自身都受到严重影响。具体是:

1、煤炭企业面临产业整合的考验,开工不足。我县44座煤矿中,除5座县营煤矿2002年改制外,其余39座,乡村煤矿(占85%),普遍存在起步迟(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办),规模小、产能低、设备差“先天不足”的缺陷,绝大多数因整合而关闭,煤矿数量锐减,开工严重不足,春节后几乎没有生产。从09年省政府制定的煤矿复产条件看,安全门槛空前提高,一些持有“六证”的煤矿也因短期内整改无法达到复产标准而放弃复产念头,即便有条件有信心整改也因无法预测未来整合的政策变数思想动摇。目前全县44座煤矿仅复产7座,占生产矿井27%,还是最近才批准生产。煤炭企业有波动、有担心、有牢骚、有怨言,似乎前途未卜,既影响了有煤矿的的乡村“以煤补农”工作,又暂时影响了全县的财政收入。

2、煤炭经济呈现减收下行压力,出现亏损。煤炭产业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可谓“一桩擎天”,煤矿数量减少,煤炭产量下降,势必出现行业亏损,最终会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据业内人士称,去年全县年产煤500多万吨,今年半年时间即将过去,估计全县煤炭产量很难达到400万吨,减收三成已是定局。原来依靠煤矿支撑和发展并且相当富裕的尉迟、加丰、五里庙等产煤村,已经出现经济危机,车辆封存停驶、欠费造成停电,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完全依靠煤炭经济维系的县级财政到底会受多大程度的波击,恐怕在后半年至年底就会显现出来。

3、“以煤补农”政策受到严重冲击。

“以煤补农”政策实施以来,尽管有范围、区域限制,时间不长,受众不广,分布不均,但毕竟还是惠及了一些地区农村和一方百姓,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乡村煤矿在“以煤补农”方面是最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它除了按政策规定上交一定比例的利税后,所有收入基本上都用于了“补农”,没有过多的消耗和“跑冒滴漏”,较之其它形式的“补农”效果更明显。但在整合过程中,恰恰是乡村煤矿这一块受影响最大,煤矿企业自身难保,“以煤补农”不会不受冲击。产煤乡村一下子可能“由富返贫”,新农村建设缺乏动力支撑,可能中途停滞;农村富裕劳力失去就业岗位,农民增收困难;靠煤

炭带动的其它产业如运输等也会受到影响;“以煤补农”工作失去财力源泉,会举步维艰;财政收入成在煤,败也在煤,会出现大起大落。我县“三农”发展面临潜在危机,甚至诱发不稳定因素。

4、产业结构必须面对调整的痛苦挟择,应尽早谋划科学发展。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需要多元化的,如果只靠一种资源一个产业去支撑,不仅是危险的,而且生命周期是很短的。我县产业结构中“一业独大”、“一柱擎天”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面对全省产业整合的大趋势,不能在“危”中寻“机”,果断转身,发展煤炭的接替产业,很容易使经济发展由大起走向大落,出现“经济衰败,财政崩盘”。当然,一个产业在最赚钱的时候要放弃,去寻找另一产业去创业发展,是会很艰难痛苦的。但煤炭产业调整的大政策,大走向,整合重组的大趋势、大格局迫使你不得不去转型,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是早调整还是晚调整,是主动调整还是被动调整,是提前调整还是滞后调整,是局部调整还是全方位调整,结果都是不一样的,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对“浴火重生”的痛苦抉择。

三、推进“以煤补农”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近年来,县乡村都出台了“以煤补农”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煤矿企业服务“三农”搭建了一个平台;为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了一个载体;为企村共建新农村提供了一个机遇。如果说煤炭资源的有偿使用是政府对企业的硬约束,那么“以煤补农”政策机制则颇具可持续发展的软效应。为了使煤炭产业在整合中健康发展,引导煤炭企业积聚更多的资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造福人民,积极推进“以煤补农”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如下思路和建议:

1、要加强政府引导。“以煤补农”的前提和基础是兴煤稳企,没有煤炭企业的兴旺发达,就没有“以煤补农”的财源动力。在产业整合过程中,政府虽不是主体,但不能放弃引导的责任,在当前煤炭企业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政府有责任引导帮助煤炭企业寻找接替产业,支持它们投资发展非煤产业项目,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逐步走向经济多元化。我县煤炭及其延伸产业是在全县人民及广大农民群众经过多年努力做出重大奉献和牺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议省政府对沁水这样的重点产煤县当前煤炭生产受到重大影响和波击的情况,予以关注,可否从非煤产业发展基金中切出一块,支持和引导沁水县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煤向非煤产业的平稳过渡,避免县域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2、建立“以煤补农”的长效机制。从全省和我县情况看,“以煤补农”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区域性、覆盖窄、规模小、不均衡和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同时“以煤补农”的做法都是由各地政府根据身自的实际情况采取的具体措施,临时性、随意性、活动性、应急性的因素较大,尚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一种政策机制,建议省委、省政府利用山西省作为全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省的有利时机,加大“以煤补农”的工作力度,尽快出台“以煤补农”的实施意见,要明确政策界限,规范操作细则,建立长效机制,不论如何整合?不论整合成什么性质的企业都有义务支持补助当地“三农”发展,走出一条煤炭大省“以煤补农”,加快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3、完善“以煤补农”的配套政策措施。“以煤补农”不搞“一刀切”,特殊情况特殊对待,该倾斜的必须倾斜。在建立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非煤产业发展基金和提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基础上,针对沁水县除我们县乡村煤矿生产600万吨外,尚有省、市级大中型煤矿在我县境内开采的实际,诸如晋煤集团寺河矿、兰花集团玉溪矿、煤运集团东大矿和沁城劳改矿,以及“沁和煤业有限公司”等,全部投产后年产约在2000万吨以上,对我县农业生产条件、环境治理、生态建设都会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和影响。建议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煤炭资源开采对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造成破坏的合理补偿政策机制,这既是一种政策倾斜,也是“以煤补农”的具体体现。

第五篇:“以人为核心”推进山区城乡统筹

“以人为核心”推进山区城乡统筹

——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元市市长王菲

《 农民日报 》(2014年03月10日02 版)

本报记者 张艳玲

“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77次提到改革,表达了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元市市长王菲向记者表示,这也为广元市一直以来坚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探索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之路坚定了信念。

广元地处川陕甘结合部,是集边远山区、革命老区、连片贫困地区和地震重灾区“四区合一”的特殊地区。除此之外,广元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四川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

“中小城市带大农村的格局决定了广元市统筹城乡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而要以全域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为原则。”王菲表示,广元一直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以“产城一体、园城一体、产村一体”为着力重点,以新型工业园、现代农业园、文化旅游园和城乡新型社区“三园一区”建设为载体的山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思路。

2013年底,广元市全面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取消户口迁移逐级审批制度,以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广元市还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大力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林权等确权颁证工作。积极培育农村产权市场,促进农村产权流转,2013年全市流转耕地144.47万亩、林地189万亩。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是以人为核心的改革过程,必须不断创新完善新型城镇化工作体制机制。”王菲表示,2014年,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广元将进一步落实就业、养老保险、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加强新型城乡社区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积极引导已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推进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完善新型城镇化投融资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构建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

在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的同时,王菲表示,下一步,广元将加快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县两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一步简政放权,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玻璃门”、“弹簧门”、“中梗阻”等问题,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

下载以煤补农-山西统筹城乡的支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煤补农-山西统筹城乡的支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农网改造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五篇范文)

    加快农网改造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http://.cn/ 2010-12-14 新民网 电力的发展,一方面直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受益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四川各地采访,记者深切感受到近......

    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5篇)

    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刘立仁厅长回到南京的当天,一边处理繁忙的工作,一边接受记者的专访。统筹城乡、解决“三农”问题,是这位全国人大代表......

    石泉县统筹城乡农民进集镇居住思考5篇

    石泉县统筹城乡农民进集镇居住思考 作者:尹海燕 为了做好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石泉县提出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总体要求,坚持“全城规划,县域统筹,区域突破”的方针,以“三化联动......

    以移民安置为契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以移民安置为契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保护农民利益的一项主要措施。浙江青田县油竹新区管理委员会积极把握......

    以移民安置为契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保护农民利益的一项主要措施。浙江青田县油竹新区管理委员会积极把握该县建设省重点工程——滩坑水电站......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研究(合集五篇)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省科技顾问团2008年 系 列研究报告之四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研究 213 四川省科技顾问团办公室编 二○○八年八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破解“三......

    优秀-以移民安置为契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优秀范文:以移民安置为契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保护农民利益的一项主要措施。浙江青田县油竹新区管理委员......

    以队伍建设为抓手统筹城乡卫生发展(共5则)

    以队伍建设为抓手统筹城乡卫生发展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市农村和农村卫生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但**是集革命老区、连片贫困山区、地震重灾区三区合一的市,农村发展仍滞后,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