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三化”促“三农”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以“三化”促“三农”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王 建
高港是泰州的滨江主城区,也是在乡镇基础上建立的新区。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努力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求实效 育龙头,打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驱动器”。一是加大引导服务力度。实行区四套班子领导和区级机关部门挂钩农业龙头企业制度,为企业在新品种开发、产品认证、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二是加大政策激励力度。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确保每年培植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以上、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个以上。
建基地,构筑特色农业发展的集聚区。一是推进布局
区域化。围绕“城郊农业和都市农业相结合”的发展定位,布局两大农业板块,即以现代园艺业、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乡镇农业板块和以生态旅游、休闲娱乐、新品会展为主的城区农业板块;打造七大园区,即腾龙林业科技园、白马千亩种植园、大泗千亩养殖园、高港农业生态公园、高港现代农业园、胡庄万亩银杏林果园、御庐园生态农业园。二是推进生产标准化。三是推进产业高端化。组织开展“农业企业院校行”和“农业专家高港行”活动,大力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占领行业高端,形成竞争优势,向科技要竞争力和附加值。
强队伍,打造农民连接市场的“生力军”。一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通过组织企业家沙龙、外出观摩、定期培训等方式,使农业企业的负责人不断开阔眼界、开拓思路,解放思想、抢占市场。二是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通过选拔优秀机关干部、经济能人到农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等途径,进一步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农村干部的培训培养力度,使他们通产业、通政策、通市场,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快由行政型干部向服务型和经济型干部转变、由单一的社会工作向经济工作和综合工作转变。三是加强农村经纪人队
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纪人的教育、培训、管理和支持力度,力促经纪人队伍规范化、组织化、专业化发展。
促进农村生态化,在优化农村环境上求实效 坚持规划引领。一是抓布局规划编制。按照“理念先进、布局合理和个性鲜明”的目标,高起点编制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合理安排重点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二是抓专项规划编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高标准编制文教卫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三是抓重点镇规划编制。按照“农村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要求,高质量编制重点镇发展规划,使重点镇成为城市的重要组团、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和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载体。
美化村容村貌。一是造绿景。形成“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的优美农村环境。二是保清洁。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三是建新居。加快建设“和谐、舒适、安全”的农民集中新社区。
培育现代文明。一是培育良好风尚。积极探索新风尚、好风气的养成机制,以科学技术引领农民、道德教育提升农民、村规民约规范农民,大力培养有自信、讲诚信,有文化、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丰富群众生活。实施文化
惠民工程,按照“镇有一站、村有一室”的要求,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把农民从麻将桌、神像桌中解放出来,走进活动室、图书室。三是加强法治建设。围绕“村村有法制宣讲员、有人民调解员、有法律顾问”目标,配齐村级法制宣传教育班子,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引导农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加快农民职业化,在提升农民素质上求实效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一是大力推广龙头引领型土地流转模式。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将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组合成专业生产联合体,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二是大力推广委托经营型土地流转模式。建立镇(街道)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农户直接将土地“存”入镇(街道)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然后由服务中心委托村经济合作社对农户土地进行流转、整理和承包经营。三是大力推广入股分红型土地流转模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着力推进“土地变股份、农民变股民”,有效实现“劳力去打工、土地拿分红”增收模式,通过以地生财,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一是打破城乡界限,将农民技能培训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列入财政预算,拨付专项资金。二是统筹教育资源,抓好农民培训基地建设。三是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农民技能培训的质量。通过政府引导,实行市场竞争机制,努力形成“政府买单、培训机构自由竞争、农民自主选择培训点和培训内容”的新型培训格局。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一是就业保障。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优先安排已流转土地的农民进行就业培训,安排初始就业岗位。二是生活保障。对于土地经营权整村、整组流转,已实行“两置换”入住城区的农户,经所在镇(街道)财政、经管、劳动社保部门审核确认后,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对土地已流转,迁居重点镇的农户,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享受城市人口应有的社会保障和待遇,做到应保尽保。三是养老保障。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过渡,实现无差别化目标。四是医疗保障。在将城市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学生儿童医疗保险“三险合一”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实现医疗保险制度全民覆盖目标。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高港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此文载于(《群众》2010年第7期总第473期,同时载于《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12月20日第97期总第596期)
第二篇:同步推进“三化” 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
同步推进“三化” 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是中央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充分认识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同步推进“三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十二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则。同步推进“三化”,本质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核心是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让农民平等参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公平分享工业化、城镇化成果;目标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化”互促共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同步推进“三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的起步和发展有赖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领域中资源要素的转移,而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则将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量,为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需要两者相互促进。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不断缩小的“三化”同步发展格局,否则就会引发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我们应充分认识和牢牢把握同步推进“三化”这一现代化的基本规律,认真分析当前“三化”不够同步的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加快补齐“短腿”、拉平“短板”。
同步推进“三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水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村居民和困难群众。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三化”不够同步的问题还在凸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局面尚未扭转,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尚未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打破,工业化本身也任重而道远。在这种情况下,应牢牢把握“三化”同步发展的规律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切实找准制约“三化”同步发展的主要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在新阶段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路子。
正确把握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就浙江省而言,“十二五”时期应把推动“三农”加快发展作为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基本要求,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龙头,以提升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加快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为突破口,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村公共服务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口集聚和农民普遍较快增收,不断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扩大是在一定时期内“三化”不够同步、发展不够科学的集中表现,也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应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机制和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着力推动“三农”走上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为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建立健全财政转移、生态补偿、山海协作、结对帮扶等工作机制,着力推动欠发达地区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转型发展之路。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现代化滞后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表现,也是影响和制约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的主要因素。应以推动现代要素更多更快地投入改造农业、促进农村人口更多更稳地转移落户城镇为重点,进一步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城乡人口布局优化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以建设现代农业综合载体、经营主体、产业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化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的发展导向,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服务体系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是城乡社会二元发展的直接后果,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应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人群覆盖面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大城乡互动力度,把推进城市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配置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结合起来,加快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人群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标准的差距为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大以城带乡力度,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努力让广大农民享受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三化”不够同步的突出表现。应以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机结合的理念,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心灵美”的目标,推进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化培育“四大行动”,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把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和人口布局,建设农村人口集聚、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家园。
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农业人口转移滞后于职业转移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企业员工队伍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重要因素。应以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为重点,转变农民培训方式,全面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促进更多农民成为自主创业者、稳定就业者和进城落户者,为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以建设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强化以城带乡功能,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迁移落户城镇。
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是导致“三化”不够同步的体制原因,是阻碍“三化”同步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障碍。应以增进农民利益、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深化研究、审慎决策,大胆试验、稳步推广,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继续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
切实提高对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领导水平
推进“三化”同步发展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新要求、新考验,需要我们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深化研究,切实提高认识规律和把握规律的水平,着力增强领导发展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把握规律,摆正位置。从历史进程和发展全局中深刻把握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变迁规律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强化“同步”意识,确立“同步”理念,把推进“三化”同步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重大原则。把加快“三农”发展作为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根本任务,认真分析突出问题,找准突破口,抓住着力点,扎实有效地加以推进。
增加投入,强化保障。把增加“三农”投入作为推动“三农”加快发展和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保障,健全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机制和“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特别是认真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增加水利投入的政策,全面推进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提高防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和水利基础保障水平。进一步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三农”。
整合资源,增强合力。把延伸部门服务、整合部门资源、强化部门协同作为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基本力量和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基本途径。进一步强化“工农一家人、城乡一盘棋”理念,更加自觉地将工作和服务延伸到“三农”领域,更大力度地将资源和要素配置到“三农”领域,更为有效地将资金和项目整合到“三农”领域的重点工作上,进一步形成公共资源向“三农”倾斜配置和协同配置的机制以及各个部门合力兴农的格局。
优化队伍,夯实基础。积极适应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对干部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拓宽干部的知识面,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增强干部的工作能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集中精力抓好村级组织换届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开展新任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村级组织主要干部的集中轮训,提高新任干部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增进感情,改进作风。深入开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主题教育,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干部对农民的感情、对工作的热情、对创新的激情和对事业的痴情,使干部心里始终装着群众、真心实意帮助群众、由衷敬畏爱护群众,以公仆之心对待群众、以扎实工作服务群众、以真诚态度问计群众,排群众之忧、解群众之难,真正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三篇:“双线就业”开创前郭“三化统筹”新局面
“双线就业”开创前郭“三化统筹”新局面
前郭县2011年以全面落实统筹城乡就业优惠政策为重点,以培训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创业为动力,以企业为载体,以就业为目标,围绕全县主导产业的发展,打造‚双线就业‛工程,‚双线就业‛工程即:以围绕本县招商引资上大项目开发就业岗位安置就业、以手工编织项目吸纳城乡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为第一条主线;以长向国外、省内外输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为第二条主线扩大城乡就业。
县委、县政府把‚双线就业‛工程定位在推动‚三化统筹‛在全县高速发展的高度来抓。2010年,县政府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从黑龙江省引进了手工编织项目,该项目可在全县培养手工编织人员3万人,每名学员通过手工编织项目年创收1万元,全县年创收3亿元。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推广手工编织项目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推广,召开了全县动员大会,举办了骨干培训班,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城镇下岗职工、进城务工陪读人员等进行免费技术培训。通过手工编织,每人每天可收入30-45元,年可创收,9000-13,000元。并在全县开展了‚一家一名手工编织能手‛活动,投资2亿元在王府站镇建设了一座‚守望乡村手工编织产业园‛,项目落成后,引入企业30户,年产汽车坐垫320万套,年可实现产 值9.6亿元,缴纳税金2,880万元。园区设有纺纱、纺织、编织、加工、订做等生产区,以此形成相关行业互动配套,环环相扣的大产业链,将前郭县打造成为吉林省最大的汽车坐垫编织基地和城乡劳动力就地转移基地。
县委书记赵彪在前郭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把‚双线就业‛工程定位在‚打造外出务工人员放心、安心、舒心的工作生话环境‛和‚打造每个家庭都是‘加工厂’、每个村屯都是‘创业园’的就业大格局‛上,层层落实责任、层层落实目标,全县上下掀起了以‚双线就业‛工程推进‚三化统等‛进程的新高潮。使前郭县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亮点不断涌现:
--2011年截止10月底全县新增就业16986人,占目标计划的164.9 %,下岗失业再就业4015人,占计划的182.5%,建设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1个,省级充分就业社区2个;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达100%;城镇失业率控制在2.349%以内。
--劳务输出截止10月底实现159655人次,占计划的 155 %,其中异地转移就业111549 次,占目标计划的129.7%,境外输出1200 人,创劳务收入16亿元。
--围绕本县上大项目和招商引资这条主线,促进城乡10309人就业。
--以手工编织项目吸纳城乡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15000多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实现创业促就业成功项目80个,带动 1300多人就业。--郭尔罗斯大商圈带动城乡6000多人就业。
--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截止10月底达1497万元,占计划的288%,使 496人通过自主创业带动1504 人就业。
--创业培训到10月底已完成3020人,占目标计划的116%。--职业技能培训到10月底已完成3000人,占目 标计划的100%。--县人力资源市场每周四定期举办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匹配9800多人就业。
--以查干湖为龙头的旅游业,直接或间接拉动25000人就业。--驻大连劳务输出工作站在津、京、唐地区开辟新的就业基地128个。发回当地企业用工信息 200多条、提供就业岗位80000 多个,协调劳务输出60000人次。
--举办大型招聘会十场,邀请全国各地企业260多家,16000多城乡劳动力参加、750多人现场与用工企业签定劳动用工合同、3700余人签定意向协议。
--县司法局在驻大连劳务输出工作站成立了‚前郭县驻大连农民工维权工作站‛。1-10月,由县司法、劳动监察大队组成农民工维权机构,先后四次到大连、青岛、沈阳等地前郭籍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城市企业进行调查,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倾听打工人员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及企业工资待遇情况,帮助打工人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工作。到10月底15名外出务工被侵权人员权益得到维护,挽回经济损失23000多元。
‚双线就业‛工程,使前郭县在‚十一五‛期间,多渠道创新保 持就业局势稳定。五年来,全县新增就业3.8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2.9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200个,使前郭县经济调整转轨时期遗留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连续5年零就业家庭就业率达100%;‚4050‛人员、毕业大学生、退伍军人、失地农民通过各种就业渠道实现就业;5年平均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五年来,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55万人次,其中向省外转移就业34万人次,向国外转移就业6000余人次。累计创劳务收入达65亿元。创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2个,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1个;县人力资源市场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推荐为‚全国就业优质服务窗口‛。有力的促进了前郭县的社会稳定和经济高速增长。并使前郭县2007、2008、2009、2010连续四年获省‚农村劳动转移就业先进县‛。
前郭县就业服务局
2011年11月18日
第四篇:以三化建设为契机,努力开创物业公司工作新局面
以“三化”建设为契机努力开创物业公司工作新局面
2011年,我公司将在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的工作,积极谋划“十二五”的未来,紧紧抓住“三化”建设这个主题,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自加压力,开拓创新,在努力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使物业经营大幅度减亏,市场及水电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同时,关心职工群众的疾苦,认真解决他们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规范用工行为,认真解决目前公司临时工的问题。
物业服务工作:首先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入手,细化各部门考核细则,量化各工种工作任务,明确各岗位职责,优化各岗位人员结构,完善各种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强化物业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您的满意、我的追求”这一服务理念,注重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做好节约挖潜工作,努力从一点一滴做起,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
市场管理工作:以市政府“取缔马路市场”为契机,千方百计扩大中心市场的经营管理和经营规模,同事按照“双百市场”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使农贸市场经营收徒有新的突破。
水电管理工作: 继续完成审批“2011年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的工作。力争项目早日启动实施,同时细化水电费管理工作落实管理责任制,坚决杜绝水电费亏损现象。电气安装公司工作: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努力完成300万元产值的目标任务,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历程承载新的梦想。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创造梦想、扬帆启航的关键之年,我们将秉承《用规范的管理提升企业品质,用一流的服务满足业主的需求,用敬业的精神创建和谐团场,用超前的理念铸造物业品牌》的服务理念,团结协做,勇于创新,努力使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为104团和谐团场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实现三农工作新跨越__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实现三农工作新跨越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常州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全力实施《新北区新农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04亿元,同比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同比增长17.4%。主要工作体现为“四先”:
1.万顷良田领先建成。全力以赴把万顷良田打造成全国“万村整治”示范工程,尊重群众意愿,实施万顷良田动拆工程,引导规划区内2700余户农民进入镇区集中居住,成为全区速度最快、矛盾最少、执行政策最好的动迁项目之一。按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组织12个行政村、4060户农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逐步提高土地流转费标准,增加农民土地分红收入。建成高标准良田2.17万亩,新增耕地面积5013亩,争取用地指标1628亩。沟渠路林桥涵闸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土地复垦工作顺利通过省国土厅验收。万顷良田工程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成为目前全省规模最大、建设最快、效益最佳的土地治理示范工程,并作为全国农村土地整理的先进典型在国土资源报上刊登。
2.现代农业率先转型。集中精力把新北现代农业园区创成全区首家省级农业园区,大力提升园区载体功能,引进大娘水饺、菜根香、丰土农科等9家高品质农业龙头项目,发展现代农业。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新北区新农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攻坚之年。对照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三农”工作是高新区的短腿,我区将突破重点、攻克难点,不断放大“四大效应”,努力形成后发优势,着力打造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1.围绕社会建设创新,放大改革利民效应。社会建设创新是安民利民惠民的重要举措,是打造平安和谐高新区的重要抓手。一是启动行政村优化合并试点工作,按照 3000人/村左右的规模,加快建设中心村、撤并弱小村、发展重点村、培植特色村;坚持“区域相邻、规模相当、资源相通”的原则,按照3000户/社区左右的规模,科学规划调整社区布局。二是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出台撤村建居、户籍管理改革、规范村(社区)工作、加强物业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实施意见,全面实施以“三证”(股民证、房产证、土地证)齐全为重点的户籍管理改革工作,实施以社会养老保险为重点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工作及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重点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三是加快实施村级“四有一责”建设,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整个经济发展规划,实现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的根本转变,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转方式,采用股份、合作、联营等经营方式,使村级组织拥有一部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全面消灭集体经济收入低于5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
2.依托万顷良田创业,放大强农富民效应。加快农业现代化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挑战更是希望。一是依托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万顷良田,建设集生态高
好政府有效引导与群众广泛参与的关系,在行政推动、有效引导的同时,广泛发动群众支持并参与到康居乡村创建工作中来。三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把财政支农项目与康居乡村创建相结合,不断加大创建投入;同时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形成人人关心、个个出力、踊跃投身康居乡村创建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配套”的创建目标。
4.着重水系规划创优,放大水利泽民效应。水利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民生保障工程。一是以水利重点工程建设为契机,按照水利现代化建设要求,注重民生优先、人水和谐,把水利建设作为城乡建设的优先领域,按照“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水经济”五水联动要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水资源管理机制,全力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二是结合高标准良田和全市“双百万亩”工程,全力推进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区建设,重点实施汛期中存在的险工隐患工程和群众呼声较高的生态水利项目,大幅提高农田水利灌排效率。三是深化孟河镇、西夏墅镇、罗溪镇整体发展规划,借助新孟河拓浚工程,高起点规划建设滨水景观,用好用足有关政策,结合老镇区改造、新镇区建设和乡镇工业园区开发,加快建立系统化、现代化的中心镇基础设施主框架,推动城乡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环境等基础设施实现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