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四川成都为例
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四川成都为例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展战略目标,并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但目前在城乡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种种问题,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本文以四川成都为例,阐述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深入分析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早日实现。
关键词:统筹城乡;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党的十八大相继召开,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城乡文化建设一体化的核心,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辖区有19个区县,并且在2007年设立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在经历了汶川地震之后,成都市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必要对此展开研究。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1、农村文化含义
农村文化是一个相对于城市文化而言的地域文化概念,它与农村生活紧密联系,经过不断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内容的总和。
2、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
文化对一个民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民族的根、灵魂与血脉,是推动民族成长与进步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精神源泉。一个民族文化的进步是这个民族进步的基础,是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根基。(1)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2)帮助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3)
1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
3、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国务院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这其中也包括统筹城乡文化建设。而农村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内容,是促进新农村发展前进的文化。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一般包括有思想文化、道德文化、科学文化、休闲娱乐文化、产业文化等几大建设内容。也就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
4、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
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需要多措并举,齐头并进。
第一,要努力扩充文化资源。扩充家庭、广场、俱乐部、图书室等各种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资源的分布水平。
第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举行农民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文化节目演出等等。
第三,要进一步增加农村文化建设载体。通过图书、报纸、杂志等文字载体;录像、电视、露天电影等影响载体以及互联网、职能手机等网络载体,增加农村文化学习的方式,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二、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强调“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还指出“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的建设对经济、生活的建设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促使新农村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平衡发展[2]。进行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对农村文化进行改造,目的是早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2促使传统农民逐渐走向有知识、有文化的新时代农民。同时,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可以改变传统村民原有的方式,改变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使村民的知识面更加广阔,提升村民的道德素质,转变村民的世界观,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在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思想阻力,另外还能极大地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因此,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非常有必要。
二、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目标不明确
长期以来农村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对文化建设缺少正确的引导与统一的规划,乡镇领导与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从而导致一些干部、村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不清楚。具体表现在农村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没有定期开展文化活动,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明确,农村文化严重滞后。
2、农村文化建设措施不到位:
农村文化建设措施不到位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展战略目标,就是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一个“二元结构”,利用统筹的方式正确处理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但是长期以来,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是“重城轻农,重工轻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基层领导不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把大部分的经费都投入到公路、水电等经济建设中,财政投入的比例失衡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的矛盾。城市文化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却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因此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文化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种现象有很多原因造成,既有农村内部的因素,也有农村外在的因素,其中也包括体制方面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是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第二、对农村文化建设设施的投入不到位。在这一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投入的资金不足。政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是离不开政府的各方面支持。搞文化建设资金是基础条件。虽然近几年随着政府的重视,农村文化硬件设施建设较之前有了很大改观,但从整体来说资金的投入仍然比较缺
3少,特别是在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政府的财力有限,而乡镇而外收入少,开展文化建设得不到有利的资金保障。
3、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缺位
要想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完成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目标,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实践中主体缺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所谓主体缺位,以成都市为例,在成都一些乡镇重经济轻文化,大力发展各种经济建设,这样做的确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使农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但另外一方面而且重经济轻文化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男女青年劳动力、物力、资源都严重缺乏,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位。不仅在成都市乃至全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劳动力、物力、资源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其一,其二是当前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围绕城市居民,在众多文化中又以消费文化为主,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外界文化的灌输,所以很多农民对村里现有的一些文化活动持不满意态度,加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空闲的时间越来越多。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性导致农民出现心理上的众多不平衡。
三、解决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1、科学重构农村文化建设内涵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日益丰富,涵盖了文化价值观、文化认识、乡风文明、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所以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地域的、民族的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更是对农村文化的重构与创新,是“人的建设”,是农村多元文化价值体系的重构与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包括在广大农村开展和谐、文明、生态、科学的农村形态文化,满足农民对多样化文化的需求,充分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缔造新的农村精神与农村理想。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与必要手段,但这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是农民,所以只有唤醒了农民的文化自觉性,让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之中,感受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观念、重塑精神,促进农村文化机制的多元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改善,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渠道
4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就如前文所述,农村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国家拨款和基层政府投入单一的方式,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仅仅依靠这样的方式是没有好的建设效果。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多元化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渠道,除了依靠国家、政府以外,还要吸引外来力量进行投资建设。逐渐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模式,这样可以减轻在统筹城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压力。一是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投资的力度。首先是市政府、区政府、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正确意识到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使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二是加大宣传的力度,使村民正确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给他们带来什么便利之处,加强村民的参与意识、投资意识,自愿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来。三是政府要积极引导、宣传,让全社会都关心和关注农村文化的建设,并合理利用当地的有利资源,引进一些实力雄厚、收益好的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加大乡镇的财政收入,同时鼓励企业对农村文化基础进行投资或者是捐助,建立多元化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渠道既能减轻国家和政府的负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的问题。
3、进一步提高村级干部的对统筹城乡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基层干部与群众接触最多,是最容易接触农民群众也是可以最直接为群众做思想工作的群体,因此基层干部一定要及时转变观点,带领广大农民走出去。首先基层领导干部要要及时转变观念,基层干部在抓管理的时候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做到软硬兼施;其次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互助作用,为精神文化提供资金支持。只有将农村的文化建设搞好了,才能活跃农民的思想,开阔农民的思路与眼界,拓宽农民发财致富的渠道;再次作为基层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功能,通过适合农村发展实际的方式,营造即积极向上、农民又乐于接受的的文化氛围,落实好各项农村文化政策,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促进农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
4、加强农村队伍建设,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促进农村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一,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桥梁与纽带,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因此
要建立乡镇文化站,充分发挥文化站的作用,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激发自身的活力和动力。
二、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大学生村官在校园里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年纪轻、素质高、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文化素质水平比较高,但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下得来、待得住、干得好,为他们量身定任务、压担子,焕发大学生村官的活力,使他们成为农村民主管理与文化建设的“助推器”,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风尚,推进了和谐农村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四、结论
在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一体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长期发展所遗留下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只有真正认识到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实现城乡文化建设一体化的作用,并积极的付于行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存在的问题,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宁.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2]高善春.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8-70 [3]巴文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12(35):208-209 [4]张勋宗.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6-39 [5]王国敏;黄基秉;李玉峰.成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建议[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39 [6]谢力维.城乡统筹建设中新型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成都市武侯区机投桥街道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1):43-45
第二篇:城乡统筹背景下遂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西 南 交 通 大 学 本科毕业论文
城乡统筹背景下遂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年 级: 2007 级 学 号: 20075451 姓 名: 陈 春
专 业: 公共管理 指导老师: 韩 文 丽
2011年06月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I页 院 系 专 业 年 级 姓 名 题 目
指导教师
评 语
指导教师(签章)
评 阅 人
评 语
评 阅 人(签章)
成 绩
答辩委员会主任(签章)
年 月 日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II页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班 级 07公共管理01班 学生姓名 陈春 学 号 20075451 发题日期: 2011 年 1 月 15 日 完成日期: 2011年 6 月 1 日
题 目 城乡统筹背景下遂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1、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由于计划生育以及生活、医疗条件改善而使我国人均寿命上涨,我国已经提前迎来了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随之而来的就是养老问题,这已经是一个我们需要面对的严峻社会问题。在市场经济下,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导致城乡各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虽然我国已经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仍然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农村,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有大量的年轻劳动力都转移到城市,导致农村人口中老年人的人口比例远高于城市。所以如何安置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的重点。本文希望通过运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进一步结合遂宁市经济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根据社会保障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有利于遂宁市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建议。
2、学生应完成的任务 1.了解题目主题的社会背景,对中国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现状有相关了解。2.进行文献的阅读工作,了解国内外关于养老保险理论、建设模式。3.查阅相关外文文献,并完成外文翻译的内容。4.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论高度分析遂宁市农村养老保险现状与问题。5.通过对成都与重庆两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比和经验借鉴,对于遂宁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III页
3、论文各部分内容及时间分配:(共 12 周)第一部分 经过与韩文丽老师的交流,完成论文选题的工作(1周)第二部分 查阅文献资料,补充论文相关理论知识(2周)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撰写论文的文献综述与论文的提纲(2周)撰写论文的初稿
(4周)修改论文初稿直至符合要求
装订论文,做好答辩准备
(2周)(1周)评阅及答辩
备 注
指导教师:
审 批 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IV页
摘
要
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一直是建设和谐社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就目前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状况来看,根据最新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仍然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而60岁以上的老人也占总人口的13.26%,说明人口老龄化已经比较严重。由于农村有大量青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建设,因此导致农村居民中老人所占人口比例肯定要大于这一个统计数据。但就目前我国农村现代的养老保障体系仍然处于建设阶段,还不能满足农民养老需求。导致农村居民养老仍然以传统的养老方式为主,很多最新的政策方针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例如本文的研究对象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覆盖面、保障水平以及具体的管理制度来看,都还有待于提高和完善。
本文以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相关的公共管理理论与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结合遂宁市农村居民养老问题以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过程与现状,探索影响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完善遂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建议。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第2章为遂宁市农村目前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现状分析,包括现有的养老模式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面临的问题。第3章为案例分析,主要包括成都与重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与相关问题分析。第4章主要结合前面几章的内容,提出完善遂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关键字: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建议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V页
Abstract Old-age security of rural residents has been the focus of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From the current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a's basic position,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sixth census data, there is still more than half of the population lives in rural areas in china, while people over the age of 60 are also 13.26%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ndicating that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has more serious.Because a large number of young labor force in rural areas to urban construction, leading to the elderly in rural residents will certainly be greater than the percentage of people that a statistical data.But for now, our modern age security system in rural areas is still in construction, it can not meet the pension needs of farmers.Led to the traditional lives ways of rural people is still the main way to support these lives, and some policy can not b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For example, the 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from coverage and the level of protection as well as specific management system point of views, which are needed to be improved and perfected.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based on the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and economic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ase studies are also been used.Combined with the rural old-age pension issues of rural residents in Suining City,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security system, to find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e the building of security system,.In order put forward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Suining’s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This paper totally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1 is an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status of domestic research and related theory.Chapter 2 is the analysis the rural endowment in Suining, including the traditional way of rural old-age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problems.Chapter 3 is for the case studies, including Chengdu and Chongqing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analysis and related issues.Chapter 4 combines the previous chapter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build the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in Suining.Key Words: old-age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s;rural old-age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s;policy suggestions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VI页
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思路方法..........................................1 1.2.1 文献综述..................................................1 1.2.2 研究思路和方法............................................2 1.3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3 1.3.1 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概念界定................................3 1.3.2 养老保险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4 第2章 遂宁市农村养老体系现状..........................................7 2.1 遂宁农村现有养老模式分析........................................7 2.1.1 家庭养老模式..............................................7 2.1.2 个人储蓄养老模式..........................................8 2.1.3 农村社会保险模式..........................................8 2.1.4 社会救济养老模式..........................................8 2.2 城乡统筹背景下遂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状况......................9 2.3 限制遂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原因.............................10 2.3.1 农村居民自身因素.........................................11 2.3.2 农村经济基础.............................................11 2.3.3 政府社会职能.............................................12 第3章 成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经验借鉴...............................14 3.1 成渝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概述...................................14 3.1.1 重庆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状况.................................14 3.1.2 成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状况.............................15 3.2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影响因素分析...............................15 3.2.1 农村居民支付能力.........................................15 3.2.2 整体经济结构.............................................17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VII页
3.2.3 政府职能.................................................18 第4章 完善遂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19 4.1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19 4.1.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19 4.1.2 调整产业结构.............................................20 4.2 加强养老资金的筹资与管理.......................................20 4.3 树立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责任意识.......................21 结 论................................................................23 致 谢................................................................24 参考文献..............................................................25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1页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由于计划生育以及生活、医疗条件改善而导致我国人口的人均寿命大幅上涨,我国已经提前迎来了人口老龄化的高峰。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还明显滞后于整体经济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因此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已经是一个我们需要面对的严峻社会问题。在市场经济下,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导致城乡各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虽然我国已经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仍然有一半的人口(50.32%)居住在农村,并且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有大量的年轻劳动力都转移到城市,导致农村常驻人口中老年人的人口比例远高于城市。所以如何安置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的重点。
在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都和重庆同时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拉开了西部内陆地区城乡统筹的步伐。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方面,成都和重庆通过实践和学习,都积累了相关经验,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就。而本文的研究的对象遂宁地处成都与重庆两地之间,可以向两地学习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方面的经验。本文以城乡统筹背景下遂宁养老保险制度分析作为论文题目。希望通过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结合城乡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进一步了解家乡经济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根据公共管理与经济学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从理论上提出一些有利于遂宁市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建议。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思路方法
1.2.1 文献综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和农村的经济水平发展不协调,导致城乡在各方面的差距逐渐增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腾飞,城乡经济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差距 [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2页 逐渐拉大,其中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人口老龄化情况日益严重,农村社会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针对我国特殊的情况,国内众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为国内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童广印认为,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就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考虑,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2]。在尹静、高勇在《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构建》(2008)中提出城市化建设需要建立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因为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两类特殊的庞大群体:进城务工人员与失地农民,前者一般被成为农民工,具有季节性迁移的特点,农忙时回家务农,在农闲时进城打工;后者的情况更为严重,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并且大多数没有其它的生活技能。在研究文献中,他们提出的解决途径包括补充养老金、“土地换保障”等。廖鸿(2004)在其所做的《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中提到,通过国外经验来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关乎国家一系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为应对老龄化高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带来的压力。必须要在老龄化高峰前二三十年,建立起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储备资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众多,城乡经济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平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低,因此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必须立足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现有水平,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只有采取适应农村实际养老情况的制度,才能走出一条新的社会保障发展之路[3]。目前关于城乡统筹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统筹的必要性、城乡统筹的含义、是否应该建立统一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如何建立等方面。通过文献的查阅,发现目前现有的文献都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对于具体某一地区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能够提供参考思路,但缺乏实际可行性实践。
1.2.2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从理论入手,并且结合实际的案例,通过对理论和案例分析,总结影响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因素。再联系遂宁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状况,分析遂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建设过程中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 [2][3] 刘倩、刘萍萍、苏世海.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发展的文献综述.劳动保障世界.2010.29-30
王琳.大石桥市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学院.2010.2-3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3页 理论与实际,提出关于完善遂宁市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建议。以下是论文每一部分的内容概述:
第1章为绪论,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文献综述,进一步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最后介绍本文写作的理论基础。第2章为遂宁市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现状的一个总体的介绍,并且主要分析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体建设的过程与目前发展的状况。第3章主要介绍国务院首批批准的西部城乡统筹试点区成都与重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过程与现状与分析总结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因素。第4章主要内容是结合前几章节的内容,针对遂宁市如何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为了能够更好的说明问题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本论文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写作方式,在研究过程中把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取长补短,共同实现研究目的。其中本文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论文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1.3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
1.3.1 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概念界定
1.社会保障
褚福灵在《社会保障基础社》一书中对社会保障有如下定义: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通过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方式,预防和化解公民遭受的年老、疾病等社会风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并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准的制度。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保障主要的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群体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群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在满足一定条件 [4]
[4] 褚福灵.社会保障基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15-17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4页 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5]。
3.农村养老保险
农村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由国家和社会组织实施的,对农村老人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给予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的保障,包括生活上的扶助和精神上的慰籍,例如身心健康保障,以及安全感、受尊重等应有权益的保护,这里我们主要强调的是生活上的扶持[6]。
1.3.2 养老保险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出版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书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人的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生理的需求主要指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衣、食、住等方面。而排位第二的安全上的需求指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的威胁等方面的需要。而感情上的需求则包括人于人之间的感情,比如友情、亲情、爱情以及自我归属感的需要。这方面的需求非常细致,往往与个体差异有关。尊重的需求则是指人们希望自己能得到稳定的社会地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与信赖。最后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是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只有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才能转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而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群还在为满足第一层次的需求而奋斗着。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农村老龄人口在这方面的需求,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做贡献。
2.庇古福利经济学
“福利”是个人得到的某种效用或满足,但只有可以直接用货币计量的那部分 [5][6] 齐静芬.台州市黄岩区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云南大学.2009
上海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第二条.2002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5页 社会福利,才能称之为经济福利[7]。根据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一个人的收入越多,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越少。因此为了满足货币效用最大化原则,政府应该采取社会福利措施,对货币进行再分配。通过理论分析,庇古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实施社会保障计划的准则与措施,其中内容就包括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通过税收与社会救助等形式调节社会收入差距,以及建立普遍的养老金制度。
庇古福利经济学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1948年,英国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法后,宣布建立福利国家。随后西欧、北欧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相继迈向了福利国家。在福利国家模式下,保险费由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收取,按统一标准缴费,并且由政府负责,国家高度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以社会公正的原则,实施全民均享受的社会保障,其覆盖面广,保障水平高。
3.公共管理相关理论(1)政府的职能定位
关于政府行政职能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国学者夏书章在《行政管理学》中提出,政府职能是国家权力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政府该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8]。并且将政府的职能概括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职能四项。其中政治职能核心在于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包括专政和民主两个职能方面;经济职能指政府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建设;文化职能则包括对全民思想道德的建设及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管理;社会职能的狭义含义就是指政府对社会领域中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主要指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和搞好社会保障工作。在世界银行1997年发展报告中指出政府职能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法律基础;
2、保持一个未被破坏的政策环境;
3、投资于基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
4、为弱势群体提供保护;
5、保护环境。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方面,应该由政府主导、提倡、宣传,并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
[7][8][9][9] 王梦奎.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5).223-268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4
贾英健.社会哲学视野中的制度创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4).37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6页
(2)公共支出理论
公共支出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政府的法定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的支出活动[10]。公共支出按是否有直接补偿来划分,可以分为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支出。消耗支出是指政府各部门的消费性和投资性支出,包括对于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主要用于满足政府进行日常的活动,反映了政府对于社会资源的占有要求。而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受益人,主要包括债务利息支出,养老金、补贴、失业救济金等。社会保障支出是公共转移性支出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10] 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46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7页
第2章 遂宁市农村养老体系现状
1985年2月,遂宁经过国务院的批准,成为四川省辖市。它位于四川东部,全市辖遂宁船山区、安居区和射洪县、大英县、蓬溪县三县。总面积5300平方公里,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遂宁市常驻人口约325万,其中农村人口约200万,占总人口比例的61.62%。从人口的分布情况来看,遂宁市目前的城市化程度还不高,仍然有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因此目前遂宁市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下面本文将对遂宁市农村居民现有的养老模式进行分析,然后重点分析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过程与现状,并且阐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2.1 遂宁农村现有养老模式分析
由于遂宁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中小城市,城市化程度与经济基础建设都和成都、重庆等一些大城市有很大差距。并且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滞后,并没有实现养老保障的建设发展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相对应,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不能满足居民养老的需求。因此遂宁农村居民现有的养老模式中仍然以传统的养老模式为主,其中主要包括家庭养老模式、个人储蓄养老模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以及社会救济养老模式。
2.1.1 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指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收入水平低下,同时再加上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及农村相对封闭,农民养老所采取的主要是以“孝文化”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保障为基础的养老模式[12]。家庭养老模式传统养老模式中最常见的一种,这也是目前遂宁市农村居民目前最广泛的一种养老模式。家庭养老作为传统的养老模式,具有普遍性和低成本性的特点。虽然家庭养老不是农村居民唯一的养老方式,但是这确实是现在大多数农村居民选择的方式。农村老人往往对于物质上的要求很低,一方面想尽量减少子女的负担,另一方面因为农村的生活成本很低。在农村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的现状下,这种养老模式还将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这种保障模式具有非公开性的特点,靠家庭成员的道德和自觉性来实现,可以说约束力相对比 [12] 李宏、单学勇.农村养老保障:从“家庭”到“社会”.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9期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8页 较小,因为容易导致一些家庭纠纷问题。而这种保障模式的优点就在于能提供比较亲密的亲情关照和陪护,这一点是其他养老模式不可能替代的。
2.1.2 个人储蓄养老模式
个人养老模式指农村居民自己利用和积累各种资源,通过市场和非市场手段,为自己提供养老保障[13]。在遂宁市目前的农村居民选择的养老模式中,这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当然选择个人储蓄养老的农村居民大多家庭经济较好,并且农村居民一贯保持着勤劳节俭的习惯。他们的觉得个人可以有能力自己的养老负责人,有一定的个人风险意识;并且子女的数量减少,儿女的负担增加,所以他们也没有将自己养老的问题全部寄托在儿女身上,也尽量降低儿女负担的思想。这种养老模式与现阶段农村经济逐渐改善分不开的,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民的收入增加,只有在农村家庭收入大于开支的情况下,农民才会选择这种养老模式。
2.1.3 农村社会保险模式
社会养老保险是指以国家作为主体,运用立法手段对劳动者在年老缺乏劳动力或者失去生活来源的情况下,运用社会力量,给予这些老年劳动者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这种制度一开始并不覆盖农业劳动者,直至1992年我国出台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才开始试点允许农民自愿参保的制度模式,在1993年遂宁市也逐步展开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工作,最近几年也开始试点与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险与其他养老保险的主要区别在于法律的强制性。农村社会保险在遂宁市农村地区的普及程度不高,但是也为遂宁农村居民为自己的养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式,有助于农村居民联系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与个人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
2.1.4 社会救济养老模式
社会救济模式是指在农村社会救济制度下,对农村全年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困难者,采取现金补助、实物补助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救助模式。目前遂宁市农村地区社会救济模式下最主要的救济方式就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 [13] 梁鸿、赵德余.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9页 部分,因为只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能够直接、及时、最大程度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活困难问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优点在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以科学的方法制定保障线标准,使得有生存困难的农村居民能够获得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但是同时也有一些缺点,比如保障的标准偏低、救济的对象难以界定等制度以及工作上的缺陷。因此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传统的农村居民养老模式之外,在遂宁市的农村地区还存在一些其它的养老模式,比如商业养老、集体养老等,但是其适用性与普及性都不高,因此没有在论文中进行阐述。通过上面对于遂宁市农村居民现有主要的传统养老保险方式进行介绍,并且对于各种养老模式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有农村养老体系中各种养老模式的一些优缺点,明白现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上以及工作上的不足。从目前遂宁市农村居民养老体系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村居民的养老意识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仍然选择一些传统的养老模式。再加上经济基础的限制以及农村养老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这样就导致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能有效的实行。
2.2 城乡统筹背景下遂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状况
在2007年成都和重庆率先在西部地区展开城乡统筹工作之后,遂宁也积极向两地学习,将统筹城乡的工作拿上了日程,并在同年印发了《遂宁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规划书》。在规划书中提出城乡统筹工作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农村发展的格局,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在社会保障方面,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在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工作方面,经过准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遂宁安居区于2008年10月31日启动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以参保人员个人缴费为主、财政给予补贴、集体经济组织适当补助,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实行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办法。养老保险费按规定的缴费基数和比例缴纳,采取按年缴费方式。缴费基数为区统计局公布的上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设三个档次,分别为缴费基数的100%、150%、200%。缴费标准的档次由参保人员自主选择,缴费比例为20%;区财政分别按当期缴费基数的2.5%给予补贴。但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也发现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上的一些缺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10页 陷,比如养老金的计算方法过于复杂,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老人不容易理解;还有就是遂宁安居区统筹城乡居规定,对于超龄(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老人,在2009年6月30日后就不能参加保险,这一点与加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初衷不符合。
2009年四川省制定了《四川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遂宁市政府也与2009年9月成立了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且选择遂宁安居区作为试点。政策规定,凡年满16周岁、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保。截至2010年4月底,遂宁安居区共有19.86万人参保,参保率达33.07%,享受参保待遇人数为7.75万人。2010年12月1日,遂宁市船山区被纳入全国第二批新农保的试点。同时在2010年遂宁市政府也印发了《遂宁市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实施意见》,对于遂宁市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方面做了具体的安排;在今年遂宁根据四川省《关于开展老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规定凡是具有我市农村户籍、年满60周岁及以上、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经民政部门审批纳入救助期间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可免费参加新农保,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55元[11]。
2.3 限制遂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原因
近几年中,在遂宁市实施城乡统筹的背景下,遂宁农村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于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方面,也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建设措施,特别是从2009年正式开始试点和推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但是从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的情况来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不能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但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与推广为遂宁市农村居民养老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式,对将来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甚至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言,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现有的政策背景与经济环境下,我们应该加大对于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在这里我对于限制遂宁市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发展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为提出完善遂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做准备。
[11] 关于开展老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遂宁市政府.2010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11页
2.3.1 农村居民自身因素
农村居民作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其本身的风险意识、传统养老思维等方面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有重要影响作用。在这里本文以风险因素为分析的对象。在个人与家庭风险处理方面,农村居民的风险意识和处理办法还有待提高。国外的有学者对于风险的定义为“风险是在给定条件下一段特殊时间所发生的可变动因素”。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就要面临各种风险。特别是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背景下,农村居民的收入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一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然因素的影响;二是农村居民对于风险并没有良好的防范意识。因为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传统思维的限制,并没有风险管理意识、或者是没有风险管理的能力,因此农村居民对于风险抵的抗力就相对较小了。风险管理不仅仅可以运用于养老方面,还可以用于医疗、生产等其它方面,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14]2.3.2 农村经济基础
农村养老保险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从资金来源方面来看,主要是个人支付与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因此农村居民的支付能力与各级政府的财政状况都是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查阅相关的数据,本文将遂宁市开始实施城乡统筹工作之后的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和增长速度与全国农村人口做一个简单的比较,简单的分析遂宁市农村居民的家庭支付能力。
表2-1 遂宁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对比表
年 限 遂宁农村人均纯收入(元/年)增长速度 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元/年)增长速度
3587 10.2%
4140 15.4%
4760 15%
5153 8.3%
5919 14.9%
9.9%
18%
16.9%
8.6%
15.8%
3108
3668
4287
4654
5390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注:数据来源于2006-2010年遂宁市政府报告以中国统计年鉴
[14] James S.Trieschmann,Sandra G.Gustavson,Robert E.Hot:《风险管理和保险》(英文第1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12页
遂宁市从2007年开始城乡统筹工作,从上面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在2007年以后,遂宁市农村居民的平均年收入的增长速度要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说明遂宁市城乡统筹工作对于农村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遂宁市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却略低于全国农村人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目前遂宁农村居民的支付能力不足的现状,因此还必须加强对于遂宁农村经济的发展。
当然在研究遂宁市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资金支出是否对家庭造成经济负担的时候,不能单看农村居民的年均纯收入,同时也要观察社会保障资金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我以遂宁船山区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普通缴费标准与2010遂宁农村人均纯收入做一个比较分析。
表2-2 遂宁新型养老保险各缴费档次占收入比例
档次 一档
二档 200 3.71
三档 300 5.57
四档 400 7.42
五档 500
六档 700
七档 900
八档 1100 缴费金额(元)100 缴费金额占收入比例(%)1.86
9.28 13.99 16.70 20.41 注:数据来源于《遂宁市船山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和细则》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遂宁市船山区试点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具有多选择性、多层次性的特点。最低与最高缴费标准差额较大,但是中间过渡比较平缓,农村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情况选择合适的缴费档次。根据四川统计局的数据,在2008年和2009年遂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人均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5.13%与75.18%[15],说明现阶段农村居民的绝大部分仍然用于生活消费,农村的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农村养老金的缴纳对农村居民还是有一定的经济压力。
2.3.3 政府社会职能
前面理论基础部分对于政府的职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经过分析我们知道政府的社会职能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建立并且规范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另一方面政府必须负责贯彻实施相应的政策法规、惠民政策,特别是对于基层政府执行力的要求就更高。
由于农村老龄人口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各种政策信息的理解有限。目前大部分老人的养老保险都是其子女替他们买的,有的 [15] 2009年四川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局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13页 老人根本不了解自己购买的相关养老保险。因此应该加大对于农村中青年关于养老保险的知识,促使他们为自己和自己父母购买养老保险,达到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的目的。对于遂宁市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而言,农村居民的养老制度还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遂宁市在城乡统筹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在养老保险制度上面得衔接还有待完善。政府对于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的扶持力度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相应的立法滞后和相关的优惠政策不能实施到位。
还有一个关于政府职能的重要问题,就是关于当地政府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际创新能力。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工程,各级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起决策、引导和辅助等作用。从另一个方面看,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也是一种政策性金融产品,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和经济环境做出相应的调节,才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服务。在遂宁市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中,有一个比较显著的问题就是缺乏保险制度方面的创新。从遂宁市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大多是以四川省的农村养老相关政策规定为指导,在养老模式和政府补贴标准上也严格要求四川省制定的标准来实施的。在这整个农村养老体系建设中,遂宁市并没有太多制度的创新和有针对性的方案。因此笔者认为遂宁市在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农村养老制度。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14页
第3章 成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经验借鉴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途径与进度也不一样。本文中选择西部地区离遂宁很近的成都与重庆作为案例分析,一方面成都与重庆是国务院在西部地区首批试点的城乡统筹地区,在城乡统筹方面走在了西部地区的前列,同时由于两地的整体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较好,在农村养老方面也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对于西部其它地区社会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3.1 成渝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概述
3.1.1 重庆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状况
2007年在《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若干意见》中,提到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支持重庆率先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重庆永川区率先在重庆远郊区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009年重庆市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研究制定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意见》。并且率先在永川展开试点工作,根据2009年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印发的《永川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办法(实行)》规定,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以区统计局公布的全区2007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2008的缴费基数。以后每年缴费基数按年均10%的比例递增。参保人员按缴费基数的20%或25%总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其中:区政府按缴费基数的5%补贴;有条件的村组可按不高于缴费基数的4%补助[16]。而根据第六条,老龄人员参保区政府按缴费总额的25%进行补贴,有缴费条件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可按不高于缴费总额的16%进行补助。根据参保者的缴费年限和年龄对应不同的标准。
在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方面,重庆市从启动试点工作,一共分三批,用一年多时间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面推开。率先于2011年在西部地区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标志着重庆市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迈上了新的台阶,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市参保人数已突破1000万人,其中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达到了340万人。到今年年底,确保全市40个区县80%以上的农村居民参保,300多万农村老年人应报尽保。
[16] 永川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办法(试行)实施细则.第五条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15页
3.1.2 成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状况
2007年成都也在西部地区开展城乡统筹工作,为统筹城乡、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成都加快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08年8月成都市政府第16次常委会议通过了《成都市农民养老办法》,并规定在市行政区内年满18周岁的农村居民,以家庭为单位,按照规定自愿参加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一共有三个可供选择的参保档次,根据不同的档次,对于参保时男年满60、女满55周岁的人员给予了25%-50%不等的政府补贴,对于未达到上面要求年龄的参保人员,政府补贴为2%[17]。
在2009年,成都市颁布了《成都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针对年满16岁以上的农村居民和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覆盖以外的城镇居民提供养老保障服务,并且于2010年正式实施。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以个人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给予适当补助。总的说来,成都市在处理城乡统筹进程中,对于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建设和实施是非常成功的,明确了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初步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特别是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的试点等一些创新性制度,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养老制度的探索和改进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3.2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从成都与重庆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过程与现状来看,两地都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探索与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才形成了今天比较满意的结果。虽然遂宁的整体社会经济建设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程度与这两地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在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方面的工作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同时还可以从重庆与成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因素,为其它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供改进和完善的方向。下面本文联系重庆与成都的一些实际情况,对影响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一些因素做简单的分析。
3.2.1 农村居民支付能力
农村居民作为养老保险金的主要支付者,其家庭的支付能力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与推广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中,农 [17] 成都市农民养老办法.成都市政府.2008年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16页 村居民的个人支付能力是养老保险制度能够顺利推广的关键。因此我们在下面对于成都与重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做一个比较,分析农村个人支付能力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影响。
表3-1 成都与重庆农村人均纯收入(元):
年份 成都 重庆 全国 2003 3655 2215 2622
2004 4072 2535 2936
2005 4485 2809 3255
2006 4905 2874 3587
2007 5642 3509 4140
2008 6481 4126 4760
2009 7129 4621 5153
2010 8205 5277 5919
注:数据来源于2003-2010年成都、重庆和全国统计年鉴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成都的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明显要高于重庆和全国的收入水平。因此直接反应出成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要明显高于西部其他地区。本文通过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金的支出所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例来分析个人的支付能力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影响,因此本文对成都与重庆最新的农村养老保险金缴费标准与农村居民纯收入做一个比较分析。由成都市现行的《成都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中农村居民的缴费标准计算方法,本文算出2009年农村居民的每一个缴费档次的具体金额如下表:
表3-2 2010年成渝农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占收入比例
缴费档次 成都缴费金额(元)占人均收入比例(%)重庆缴费金额(元)占人均收入比例(%)
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成都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农村居民自己负担的资金部分占个人纯收入的3.48%-17.41%之间,而成都农村居民在生活费用的支出在2008年约占个人纯收入的70.44%,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思想,消费的增加不
1.9
3.79
7.58
11.37
17.05
200
400
600
900
3.48
6.96
10.44
13.92
17.41
一档 285.63
二档 571.26
三档 856.89
四档 1142.52
五档 1428.15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17页 及收入增加的多,因此我们可以估计在2010年成都的农村居民的消费占收入的比例会低于70.44%,按照这一比例来计算,那么成都市农村居民对于养老保险金的支出,在一般情况下不会给农村居民带来经济上的压力,本文认为这是成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顺利的最重要原因。而重庆的农村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明显低于成都,在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占收入的比例也略低于成都,间接说明其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是低于成都的,当然这与两地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组成比例、以及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分不开的。重庆在今年4月已经实现了农村养老制度的全面覆盖,这与当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体系“低负担与高覆盖率”的建设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当然重庆市各级政府在补贴方面也做的很到位,比如残疾人与老年人口等特殊人员的参保补贴都较高,更加有利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
3.2.2 整体经济结构
在经济基础方面,从整体经济基础来看,成都与重庆可以说都处于西部地区的领先地位。从农村具体经济发展程度来说,成都的农村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而重庆由于农村地区较广,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致,导致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这一点可以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比较看出。由于地理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不同,两地的经济结构肯定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总的说来成都与重庆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优势,下面先从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成都与重庆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优势。
表3-3 成都与重庆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比例(%)
年份 成都 重庆 全国 2003 8.2 15.2 14.8
2004 7.6 16.2 15.2
2005 7.7 15.1 12.4
2006 7.0 12.3 11.8
2007 7.1 12.9 11.7
2008 6.9 11.3 11.3
2009 5.9 9.3 10.6
2010 5.1 8.9 10.2
从上面数据的整体变化趋势来看,我国第一产业每年的生产总值所占比例在逐渐减小,说明我国的经济结构中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从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也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而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正是工业反哺的财政政策取向之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与推广都离不开政府财政方面的支持。从上面的数据来看,成都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小,并且大幅度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成都的工业化程度在西部地区处于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18页 领先的水平,所以从整体经济基础来看,成都在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有经济优势。而重庆这方面的数据就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差异较小,但是经济结构变动趋势很明显,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经济结构转型成功。再加上作为2007年直辖之后的重庆市,在行政损耗、运行成本与执行效率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中央政府也在经济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因此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方面走在了西部地区的前列。
3.2.3 政府职能
在前面的理论基础部分,我介绍了政府职能定位的相关内容。由于农村社会保险的公共性,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的作用。在重庆与成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对于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作用都有深刻的体现。下面结合成都各级政府在试点与推广新型养老保险制度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成都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过程,个人觉得成都各级政府所起到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
2、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
3、调动农村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在制度创新方面,在成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对于农村养老保险进行了制度上的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成都温江区的“双放弃换社保”、邛崃市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等,这些针对实际情况而创新的制度,对于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推广中所遇见的问题有很大的针对性,因此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类的问题。同时成都市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以《成都市农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为例,在试行办法对于从业年龄人员缴费标准、超过从业年龄人员缴费标准以及超过从业年龄人员缴费标准补贴金额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对于从业年龄人员以及超过从业年龄人员所享受的待遇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该办法的实际可行性,能够更好的适应不同的保险主体情况。还有就是成都与重庆对于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的养老金补贴比例都高于其他地区,加上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较好,因此更加能够调动农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19页
第4章 完善遂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经过前面几章的内容,本文对于对遂宁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情况与限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原因进行了相关分析。同时进一步结合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际案例情况,总结了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一些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关于完善遂宁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4.1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本文的研究背景是城乡统筹条件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而城市和农村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方面,之所以存在这样巨大的差异,其根源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生,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因此在本文对于完善遂宁市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关于农村经济基础的发展。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应该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以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对接为手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
4.1.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2010年遂宁农民人均纯收入5390元,增长15.8%,但是却略低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5919元)。由下面的最近几年农民纯收入及增长速度的图我们可以看出,遂宁农村居民的收入虽然持续增加,但是增长的速度波动较大。
6000500040009.***000366842878.64654539018.02016.9***210864202006年2007年2008年农民纯收入(元)2009年增长(%)2010年
图4-1.2006—2010年农民纯收入及增长速度
注:数据来源于2010年遂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20页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保障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作为受益者的农村居民同时也是主要的投入者。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需要农村居民缴纳一定比例的资金,并且根据不同的缴费档次,缴费档次越高,享受的保障水平越高。所以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落实农产品价格支持和农业补贴等惠民政策。
4.1.2 调整产业结构
通过前面成都与重庆经济结构的分析,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整体经济结构可以看出其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遂宁作为一个中小城市,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肯定与成都和重庆这样的西部城市有差距。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离不开整体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各级政府对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各种补贴和针对特殊群体的优惠措施,实质上也属于工业反哺农业的公共财政支农的政策取向之一,因此应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表4-1 遂宁与全国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比例
年份 遂宁 全国 2003 30.4 14.8
2004 31 15.2
2005 31.9 12.4
2006 29.4 11.8
2007 29.4 11.7
2008 26.7 11.3
2009 24.4 10.6
2010 22.1 10.2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遂宁的整体经济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依赖性还是较强的。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虽然第一产业在遂宁生产总值的比例在逐渐下降,但是下降的速度很慢,同时到2010年为止,农业的生产总值仍然占全市GDP的22.1%,与全国的10%这个数字的差距还比较大。充分说明了遂宁市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程度还有待提高。遂宁应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促进遂宁整体经济基础的建设。
4.2 加强养老资金的筹资与管理
目前遂宁市农村养老保障资金的来源单一,主要靠农村居民自己筹集和政府财政的支持,以及相关的社会福利组织资助。为了改变农村养老保障资金短缺的现状,因此需要改革养老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社保基金的运行方式。政府首先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并且强化资金投入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参加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同时要拓展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资方式,新的社保资金筹资方式可以包括:征收社会保障税、发行社会保险彩票、社会保障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21页 类的债券、接受捐赠、服务收费,基金运营收益等都可以作为扩大筹资渠道的辅助性措施。
在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的筹集问题的同时,应该考虑资金的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能够探索基金的保值增值方式,使资金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于养老保障资金的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体现公开、公正的原则,强化审计与监督工作,及时公布有关的实际情况,增加资金运行、使用的透明度,最大限度确保资金安全,最后要加大经济处罚、法律追究的力度。总之,要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都为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创造有利的条件。
4.3 树立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责任意识
文章前面部分已经充分讨论了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分析了遂宁市各级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存在的职能缺位。在这里我对如何加强政府职能建设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1.提升基层政府的积极性
基层政府是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政策的执行者,也是直接与农村居民接触的政府组织,能够直接的了解农村居民的需求。因此基层政府的工作态度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养老保制度建设的相关政策不能得到贯彻执行,那也等于一纸空文。因此可以考虑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情况,直接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政府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积极性。2.加强政府的宣传职能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的另一个关键就是农村居民的参与积极性,要想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村养老制度之内,解决当前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就必须改变农村居民的传统意识,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进来。目前可以增加关于农村养老风险的宣传的力度,首先要保证传统的电视、广播、宣传单等常用的方式的宣传力度。同时应该鼓励基层政府人员,特别是村三职干部对农村居民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能够更深刻的了解新型养老保险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达到提高农村居民参与积极性的目的。
3.提高农村养老保险金的财政补贴
在农村居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对于居民养老金的补贴力度也是影响养老保险制度推广的一个关键因素。就目前遂宁市农村的经济发展程度而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22页 言,如果想再以后能有一个较高的保障水平,那么农村居民的养老金负担还是较重的。从遂宁船山区最新推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来看,最高档次的缴费额占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的20.41%,比成都的对应比例要高处接近3%。同时由于遂宁市的农村经济基础总体低于成都,因此遂宁的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支出费用占收入的比例要高于成都农村居民生活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从这两方面的因素综合来看,遂宁农村居民的经济压力较大,因此应该加大政府对于养老金的财政补贴。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23页
结 论
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结合社会保障学的相关理论和我国西部城乡统筹的试点地区关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经验: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不仅与农村经济基础相关,同时与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和具体的经济结构相关;农村居民的支付能力,养老风险处理观念意识等方面的不足,也是影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因素;另外政府职能的缺失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影响农村养老制度建设的最重要原因。针对遂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结合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原因,本文提出了加快农村经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政府职能建设等建议,以此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总体说来,遂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已经取开始逐步建立,经过试点与推广,目前已经在稳步的发展过程中。相信经过努力,最终我们将会完善遂宁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村居民养老的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24页
致 谢
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这段生活,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在这几年学习中,忙碌但是充实,我学习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在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同学和家人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这也是我能在忙碌中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
在韩文丽老师辛勤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我最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在论文的写作期间,韩文丽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包括督促我进行理论补充、论文写作的构思与结构安排,这种负责、严谨的育人方式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非常感动。因此在这里我首先对她表示最真诚的敬意。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论文的写作和资料收集的时候,他们给了我很多建议和帮助。
最后感谢公管学院的所有授课老师,你们是我终身受益,感谢和我共度四年美好大学生活的2007级公共管理01班的全体同学,感谢所有关心、鼓励、支持我的家人、亲戚和朋友。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25页
参考文献
[1] 梁鸿、赵德余等.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1 [2] 童广印、薛兴利.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路径与战略布置.特区经济.2009.1 [3] 童广印.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研究.山东农业大学.2007 [4] 伊静、高勇.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构建.消费导刊.2008.19 [5] 刘倩、刘萍萍、苏世海.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发展的文献综述.劳动保障世界.2010.29-30 [6] 王琳.大石桥市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学院.2010.2-3 [7] 褚福灵.社会保障基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8] 齐静芬.台州市黄岩区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云南大学.2009 [9] 宋晓梧.完善养老保险确保老有所养.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6 [10] 王梦奎.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5).223-268 [11]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4 [12] 贾英健.社会哲学视野中的制度创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4):37 [13] 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46 [14] 李宏、单学勇.农村养老保障:从“家庭”到“社会”.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9期
[15] 梁鸿、赵德余.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16] 关于开展老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遂宁市政府.2010 [17] James S.Trieschmann,Sandra G.Gustavson,Robert E.Hot:《风险管理和保险》(英文第1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 段家喜.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9] 马志毅.养老保险与失业保险.法律出版社.2001.3 [20] 张建波.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21] 曾婷婷.城乡统筹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电子科技大学.2009.2 [22] 钟莹.构建西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重庆市为例.西南大学.2008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26页 [23] 陈珊珊.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武汉科技大学.2009 [24] 李春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制度安排.江西社会科学.2006.3
第三篇:统筹城乡背景下满洲里市城镇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城镇体系的发育和完善程度是一个体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自工业革命以来,城镇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完善和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对区域经济的持续有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等级城市与城镇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区域城镇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不断完善城镇体系,能够实现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同时能够促进城镇化的进程。
1绪论
1.1研究意义
本文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满洲里市的城镇体系建设进行研究,总结了满洲里统筹城乡改革的实践经验,探索城镇体系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关系,有利于丰富区域经济的城镇体系建设理论。
在本文中,探讨了统筹城乡背景下城镇体系建设机制,并分析了其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有于推动满洲里市城乡一体化,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2统筹城乡及相关概念 1.2.1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是社会经济发展一定阶段时形成的。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时存在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性质和功能的产业经济。城市经济是指现代经济,主要是以现代工业产业为主,农村经济是指传统农村经济,主要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二是指城市和农村实施不同的政策管理制度,即“城乡分治”;三是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包括生活方式,社会服务水平等差距,农村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城市。
1.2.2统筹城乡
统筹城乡是将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城乡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在本质上,是通过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现代文明城市及美好农村、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的过程。
2统筹城乡背景下满洲里市城镇体系职能结构问题
满洲里市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在圈层上已经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中心城区集中发展第三产业,二圈层的近郊区县是工业经济的承载地,三圈层的远小城镇。
(1)小城镇发展缺乏主导产业支持,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小城镇的职能与产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产业的支撑才能形成城镇的特定职能。小城镇集聚度低,辐射效应极弱,无法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无法推动农村现代化产业的发展。
(2)新城分担中心城区功能及城市新增功能作用有限满洲里市自2007年开始,为拓展城市功能,发挥新城聚集,开始推进新城的建设。
2.1城镇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结构问题突出
在城镇体系职能结构上,目前在成都市各圈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功能分工,但小城镇的发展缺乏主导产业的支持,各城镇存在产业结构雷同,小城镇的发展没有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不利于小城镇的持续发展。
2.2城镇体系建设资金供给体系不完善
目前, 满洲里市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缺乏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政府财政包揽了小城镇的所有建设项目。资金供给体系由于受传统融资体制的影响,融资渠道单一,无法获得有力的资金支持,企业,社会,个人等其他主体参与投资很少,无法形成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的有效机制,无法调动社会闲散资金共同参与小城镇的建设。
2.3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矛盾较突出
在城镇体系建设中,许多小城镇为了加快建设步伐,城镇发展模式仍然保持粗放型扩张模式,对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网络保护重视度不够。尤其是在小城镇及广大农村地区,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更多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引进乡镇企业时,并没有建立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指标约束乡镇企业,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监督体系对乡镇企业进行合理的监督。
2.4城镇规划实施缺乏有利保障
满洲里市目前通过不断完善城镇体系规划,指导城镇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实质成效。但目前满洲里市城镇体系规划,并未形成相关的城乡规划法制体系与之配套,规划内容并未得到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度保障,规划与政策还未能形成一种合力共同推动城镇体系的建设。其次,规划监督体制有待完善。有效的规划监督体制的缺乏,无法保证规划内容在各城镇顺利的实施。规划内容与城镇经济发展有可能存在冲突,一些城镇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监督,不顾全局的发展,就造成了规划在一些城镇并不能够有力实施。再次,城镇的建设,规划实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只有在专业人才保障下,才能够顺利完成规划内容的实施。满洲里市城镇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满洲里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随着满洲里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满洲里市的城镇体系也随之不断的演变。对满洲里市城镇体系的建设历程进行研究,有利于把握和认识城镇体系形成,演化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揭示城镇体系建设中的
问题,这就需要深入城镇体系结构进行分析,尤其是对满洲里市城镇体系建设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以及空间结构进行现状分析。
3.1满洲里市城镇体系建设历程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环形+放射”的单中心城镇体系。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满洲里市的城镇体系。满洲里市的城镇建设和发展在这一阶段,主要还处于不断的整合与聚集阶段,整体呈现出单中心结构的城镇体系。1949到1958年, 满洲里市辖区范围内基本就是两县的行政区域。城市分为东城区和西城区。辖区面积没有增减变化,呈现出单一的中心城市。1953年, 满洲里开始了城市总体规划。1956年,对1953版规划进行修改,但这一时期的规划内容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始终以工业建设为中心,在规划整体上沿用了苏联模式,过分的强调形式。整体城市布局是以旧城改造为基础。在功能分区上,基本形成了东城生产,西城居住的格局。
第二阶段(1979年-2002年)城镇体系依托交通干线聚集 ,这一阶段是在改革开放过后, 满洲里市经济发展加速,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统筹城乡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在这一阶段, 满洲里市按照“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的规划原则,“五个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及坚持“全域满洲里”的理念,逐渐完善城镇体系的规划建设,加大对中小城镇和农村社区的建设,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3.2统筹城乡背景下满洲里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 满洲里市坚持“全域满洲里”旳理念,逐渐完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但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依然存在不足。
(1)主城区均衡惯性拓展,不利于中心城区的辐射满洲里市有超过40%的地形属于平原面积,“平原地形地貌使城市向外任意方向扩展的区位成本等距离化,从而使城市空间扩展和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呈现出典型的圈层空间结构”。
(2)圈层经济非均衡发展
满洲里市城市拓展呈现圈层发展,人口和产业一直倾向于向中心城区聚集,工业和服务业的布局倾向于在城区,而郊区的产业结构低,服务业发展缓慢。产业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导致了城郊之间的经济差异越来大,圈层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融合,不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3满洲里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为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背景条件,从总体上影响区域城镇群体的性质和空间结构。满洲里市地处平原地形,总体上地势平坦,城市在各个方向所受阻力基本一致,易于形成等距离的扩散。另外,平原地区农业资源一般较为丰富,只要水资源充足,很有可能形成特大城市和大城市。
(2)交通基础设施因素
交通基础设施是城镇之间进行经济社会联系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对城镇体系具有重要影响。城镇是区域的经济贸易中心,如果没有便捷的交通线路,人口,资本等要素将无法快捷的流通,有效的交通体系使空间上可达性变强,因而改变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就满洲里市而言,建国以后开始了新的城市建设,当时交通不发达,城市空间集中在建成区面积内。
(3)经济发展水平因素
一个区域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外在反映。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影响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变化。建国初期, 满洲里市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城市功能单一。
(4)人口分布因素
城镇发展的基础是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城镇的规模是由城镇的非农业人口规模决定,非农业人口在一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直接影响了城镇空间分布。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影响着非农人口在区域的空间分布。城市化在市域范围内的发展程度不同,就形成了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的不同,也就形成不同规模城镇在空间上的分布。
4.推进满洲里市城镇体系建城镇体系建设的策略
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 满洲里市通过不断的探索,通过政府,市场,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互动协调共同作用下不断推进城镇体系的合理建设, 满洲里市的城镇体系建设己经有了一定的成效。
4.1构建合理的满洲里市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目前, 满洲里市城镇体系在规模结构上存在中心城区首位度过高,极化效应过于严重,中等城市的缺失,阻碍了城乡要素的流通。另一方面,小城镇的规模偏小,无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不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因此要构建合理的满洲里市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
(1)优化发展中心城区,充分发挥其辖射能力
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辖射作用,能带动其他等级城镇的建设,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加快中心城区的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通过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为切入点,高强度整合土地资源为载体,通过提升产业功能,完善配套服务,以“两轴四片”为重点,加强中心城市与周围六个组团的联系,增强城市功能,发挥其辖射能力。
(2)加快培育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形成规模有序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满洲里市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存在中等城市位序的缺失,虽然满洲里已经开始培育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中等城市,但由于城镇集聚力和吸引力还不够,中等城市依然缺失。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必须要加快培育中等城市,弥补中等城市的缺失,同时积极发展小城市。
(3)加快建设小城镇,提高其发展规模
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一方面通过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乡镇企业的集聚,另一方面实施“新居工程”建设,加快全市规划区内农民居住方式的转变,为农民向城镇集中提供条件,加快农民向城镇集聚,进而实现小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
4.2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城镇化建设
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体制,彻底打破农民向城镇迁移的障碍,为农业人口向城镇聚集提供条件。制定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各个城镇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制定具备城镇特色的产业政策,同时继续深入推进“三个集中”,实施“三化联动”,实现产业人口在不同规模的合理聚集,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进而推动合理的城镇体系建设。
4.3拓展融资渠道,改善资金供给体系
城镇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有力的支撑。加快在创新体系、产权交易、风险投资、民间投资等方面的地方立法,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止不正当竞争和市场垄断、地方保护行为。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加大引入民间资本的投入。
4.4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首先,在城镇体系的建设中要建立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指标,尤其要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着重解决乡镇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城镇严禁发展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其次,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重点,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换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实施中心城区“双百工程”,“新农村绿色园建设”等惠民工程,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第三,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益的第三产业。
4.5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确保城镇体系规划落实
城镇体系的建设是在一定的规划指导中实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对规划内容形成相关配套法规政策的制度保障,同时不断引进专业人才,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一直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城乡统筹发展的失衡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了缩小城乡差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部署,城乡一体化发展尤为重要。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实现城市之间的区域经济以及城乡统筹一体化是任何一个城市谋求发展的保障。在新的 历史条件和国内外背景下,中国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将面临更多挑战与机遇。原有的发展模式及政策已经与边境地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因此,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政策”就成为未来边境口岸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袁岳驷: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0
[2] 梁振民,陈才。中俄边境城市满洲里口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2(02)[3] 梁振民,陈才。东北亚国际合作与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建设研究 [J].东北亚论坛。2012(05)
[4] 李慧娟。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0
[5] 坚持“链接俄蒙、融入东北”战略 实现“发展与惠民”两大目标 [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0(Z1)[6] 王之光。关于辟建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中俄国际自由经济贸易区的可行
性研究报告[J]。中国软科学。
第四篇:基于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关于土地流转问题的浅析
基于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关于土地流转问题的浅析
——以四川省自贡市为例
前言
直到着手这篇文章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对土地的制度和管理的确关注甚少。当我在网上查了诸多有关土地流转的资料时,才明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首先要在土地流动上有所突破。才知道土地流转既是农村经济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民变居民、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需要。
通过学习,知道了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指承包土地的农户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让一部分农民获得股权后安心从事二、三产业;另一部分农民可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现市郊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实现土地流转的方式通常有一下几种:
有代耕代种,这是指暂时无力或不愿经营承包地的农户,经自行协商临时把承包地交由别人(大多是亲友)代耕代种,原承包合同关系不变,时间、条件一般由双方口头约定。
转包、转让,以此种方式流转土地的主体一方是农户或农民集体组织.出租、反租倒包.出租是指农户或集体组织将土地的使用权有偿让与他人的行为。反租倒包是指乡镇政府或村组组织先从农户或集体组织那里租赁土地,然后进行转租并从中谋利的行为。
互换:单个或者一部分承包户主动或在集体组织指导下与本集体中的其他承包户自愿调整地块,使承包地连片集中的行为.基本情况
近年来,自贡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得到快速、有序、健康的发展。根据08年资料显示,全市农村目前流转土地面积251806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29%,其中流转耕地面积209579亩,占耕地面积的10.8%,流转“四荒”面积42227亩,占全市“四荒”面积的24.32%。
据统计,目前自贡市城镇职工到农村承租土地已达378户,经营面积13950亩;单位承租土地56个,面积5159亩;合伙经营350户,面积1107亩。自贡市流转土地用于种植蔬菜的面积12042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2%;水果9915亩、畜牧业10261亩、水产业5636亩、林业44580亩。
土地流转增加了农民收入,据调查,农村土地流转的收益一般为每年每亩500—900元,从土地上解脱出来的农民外出务工年收入为8000—12000元,而种植粮食每亩土地年净收入不会超过500元。所以,如果按一亩土地解脱一个农村劳动力计算,每流转出一亩土地会直接或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一万元左右。
具体实例:
自贡处于浅丘陵地区,人多地薄,基本上不可能依靠少量的土地致富。因此,在自贡推进土地流转是自贡农村发展的前提。农村土地流转的关键是产业选择,要突出区域产业特色优势,形成一定规模,才能增强农村产业竞争力。
以下是了解到的做的比较好的几个村镇:
城市近郊的大安区董家村有人口近5000人,人均耕地面积仅0.5亩。由于人均耕地太少,无论如何精耕细作,都无法让农民过上富足的生活。从2005年起,采用了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方法,通过土地使用权入股和土地使用权租赁的形式,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乡村工业、花卉苗木基地和现代观光农业。
五宝是贡井区的农业乡镇,五宝规划的是要建设农业产业大镇,当地农民是流转土地、发展产业的主要对象,当地的政策要求是流转的规模不一定要大,大多在几亩、10亩之间,让农民成为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力量,这样以保证发展高效农业、农民增收,同时因为规模适度,可相对降低种植风险。
仲权镇全胜村具备发展城郊型观光农业的良好条件,凭借离市区仅12公里的区位优势,已经有上十家农家乐在此定居。其中某休闲庄就以租赁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形式集中了100亩水面开展垂钓、餐饮、观光等服务项目。把土地租赁出去的村民还可以得到一份稳定的土地收益。
存在问题:
1、部份农民认为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就是土地的重新承包。同时,国家实施的惠农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土地收益,使广大外出务工者不愿放弃土地和农民身份。而城镇周边农民有了农业以外的就业渠道和经济收入,少量土地上的收益对他们已经没有实际的经济意义,他们对土地漠不关心,由此导致大量土地荒废。随着非农职业周期性的调整,当处于阶段性失业时,种地会成为农民的首选谋生之计。大部分农户,哪怕长期在外务工经商,也认为土地是生活的基本保障,是今后的退路,不愿转让。
2、土地流转的行为不规范,纠纷隐患较多。从资料分析,土地流转存在未经上级机关审查、口头协议流转的现象,一旦发生纠纷,调解缺乏依据。
3、土地流转范围较小,规模化经营的程度不高。事实表明,我市土地流转主要发生在同村村民之间,大多以村内流转为主,缺乏向科研单位、企业和村外人员等的流转。土地流转还处在一个自发的、分散的小规模状态。
4、农村医疗、养老、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不健全使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移有后顾之忧。
解决办法:
1、让农民解决思想上的误区,认识到土地流转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引导农民增强流转土地的自觉性。主要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还要加大典型实例的宣传力度。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外出创业有成人员和种田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使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从而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参与土地流转。
2、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流转程序,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3、强化中介服务。政府应组建专门服务于土地流转的工作站,为农民土地的流转提供需求登记,发布流转信息,进行项目推介,指导合同签订。
4、针对绝大多数农民素质不高、缺乏到城里谋生的技能的现实,政府相关机构应提前着手对农民进行培训,使之学到技术。让更多农民脱离土地融入城市,从而推动土地的有效流转。
第五篇: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老师:
所 在 电 大:
目录
摘要„„„„„„„„„„„„„(1)关键词„„„„„„„„„„„„„„(1)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不够导致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2)
2、老师结构失调,专业单一,教学质量严重滑坡„„„„„(2)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3)
二、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步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1、经济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4)
2、教育经费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5)
3、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待遇差„„„„„„„(5)
4、教育内容不适用,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6)
三、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1、教育资源配置要向农村校倾斜„„„„„„„„„(6)
2、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校“控辍”力度„„„„„„„„(8)
3、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并留住农村优秀教师„„„„(10)
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
及对策的研究
摘要: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在党的领导下,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部分农村学校,在一费制实行后,在教育方面存在着政府投入有限,公用经费严重不足;中小学校布局在撤点并校后仍存在布点不足或不合理;在教育管理方面,有的学校应试色彩浓厚,教师队伍方面也存在专业素质欠佳的状况。这些问题源于农村义务教育受师资质量,教学设施、经费,教育观念,农村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全面实施,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因此,笔者建议,对于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应科学合理地建立经费投入新机制,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破除升学率魔棒,优化农村教师队伍,设法培养并留住农村中小学的优秀教师;让优秀教师愿意留在农村中小学,并为农村义务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教育问题与对策、财政资助、师资队伍
近年来,随着国家陆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特别是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乡镇教师工资上划到县(区)级财政,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基本稳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普九”成果得到巩固。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实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以及物价上涨因素,农村义务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制约着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生源不够导致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
经调查的10个乡,每个乡基本只有1到2所完全小学。生源不够有两个原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二是很多孩子随打工的父母外出求学。不够到什么程度呢,一般一个学校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20名左右学生。每个乡只有一所完全学校,意味着10-20几里开外的孩子要么只能在简陋的学校宿舍寄宿(这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因为每个月需要缴纳一定的伙食费和住宿费,大部分农村家庭负担不起),要么每天一大清早(一般是5点多)起,翻山越岭10-20几里路,赶在早晨7点50前到学校,每天放学再花同样多的时间赶回家,典型的两头跑的状态。
2、老师结构失调,专业单一,教学质量严重滑坡。有绝大部分农村教师不会英语,不懂微机操作,带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老化,很多学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开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老化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主要有教师队伍的进口、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的待遇、现行教育用人机制、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问题。目前,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市教师低,工作条件也比城市差,因此,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都奔向大城市,致使农村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民办教师、教师年龄偏大的比重较大,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这种现象在当地学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民办教师、老教师知识层次低,缺乏一定的专业基 3
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传授的知识也明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因为如此,才会有50%的村民把本地农村教育问题归结于教师素质差。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
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由政府买单。但目前学校只有每生70元的经费(目前按两免计算,每期下拨的)对于学校工作来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随着财政分灶吃饭,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就业和收入问题凸现。为此,县乡政府只得开源节流,减少农村教育经费支出,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不断地被“抽血”。特别是一些农村边远山区,由于适龄入学儿童的减少,居住分散、办学效益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对本地区进行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布局调整过程中,由于未将一些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给学生上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导致部分学生因上学困难而辍学。
农村一些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少农村中小学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虽然全国小学统一都要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但很多农村学校因为缺乏师资或者设备不齐全,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即使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走走形式。在我们给孩子们上课时,孩子们既然告诉我们,他们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音乐、美术、舞蹈、电脑这些课程。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普通的课程,4
却是农村孩子的心里唯一的向往。但即便如此,农民们告诉我们对下一代的智力投资是必不可少的。很明显,这投资也是有在读子女的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调查可以看出,粗略估算一下,就可知道培养一个高中文凭的毕业生要3万多元,这对于当前这个村子的农民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几年的汗水都不一定换得到。但他们并没有埋怨,他们表示:就算教育费用再高,他们也一定要让子女完成学业。因为他们深知没有知识(或者说没有文凭)在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行不通了。就像他们自己,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外出打工好一点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到工地、矿井当劳工,这些地方的劳动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虽然他们自己不说,可家人都知道,他们在那些地方干活是拼了命的。
二、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步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1、经济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都去打工了,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组成了“386180留守部队”(即38指妇女、61指少年儿童和80指老人)。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但农村义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些是用钱买不回来的。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5
2、教育经费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大为缩减。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主要来源,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国家对于义务教育大概是承担9%,省里面承担13%,大头由县里承担。教育经费几乎要占去县财政经费的半壁江山,还有公务员工资等很多事务需要完成,县财政就经常扣留教育经费来维持县财政的正常运转。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填补的,学校公办、民办教师的津贴费和代课教师的工资没有了来源,只好纷纷外出打工。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距一般是在一倍以上,如班主任津贴城市中学班主任每月是300-600元,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每月是5-15元。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造成了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的马太效应,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3、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待遇差
虽然现代社会教师越来越受到尊重,但据调查显示,有百分之九十的教师觉得他们在社会上并不真正受人尊重。尤其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并不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又一主要原因。据统计数据显示,大约70%的小学教师认为其劳动收益率要 6
比教育系统外的员工低,还有20%的教师认为差不多,但是也有10%的认为高一点。虽然从2001年起,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管理权从乡镇收回,由县级财政统一发放,但由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环境和交通等差距,教师收入仍有差距,甚至校际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还有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随便被扣留,捐款任务繁重,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4、教育内容不适用,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
以高考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和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内容,使“升学”成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唯一目标,忽略了农村基础教育习惯养成、能力培养和思想观念更新的主要目标,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以外,不能从思想、观念、技术和生活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以至于高考落榜的农村学生“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挑担不如妹子”,并为此受到人们耻笑,再加上近几年大中专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的改革,一些农村大学毕业生不但不能成为国家干部,连固定单位也找不到了。农民送孩子念书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拥有一个“铁饭碗”。如今这个期望落空了,于是,农民们更加觉得“读书无用”了。
三、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1、教育资源配置要向农村校倾斜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a.经费投入要扶持薄弱校。教育经费是现代教育事业的血液,7
也是义务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总体来看,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几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不到4%的法定要求。而有限的经费在投入时,又人为地制造了种种差异: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重名牌校、重点校轻农村校、薄弱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必然造成办学条件的失衡。造成办学成效的差别,造成学校间发展的不平衡。缩小差距的措施有:一是在对学校拨款时,应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在拨款数额上予以倾斜。使城乡办学条件大致平衡,使城乡学生人人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
b.从教学硬件设置方面向农村倾斜。目前,我省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差距较大。为缩小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对教育器材、图书、电脑等的配备必须首先考虑农村中小学,使它们尽快达到省二类校配备标准。尤其是对农村校通过信息现代化技术与城市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所需经费由县(市、区)财政统筹解决。加快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及时对学校校舍进行安全检查、并及时维修、改造,改善寄宿生宿舍,改善生活配套设施的工作必须专款专用,专人负责。由于计划生育和城镇化建设原因,现今农村学生数减少,应尽快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校舍建设应向镇中心校倾斜较为妥当。
c.关注特殊群体教育。一要切实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切实落实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资助贫 8
困学生政策。建立有效机制,认真落实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杂费和提供必要寄宿生生活补助的经费。二要建立和完善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对以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为主学校的扶持,切实落实收费“一视同仁”的政策。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双高普九”工作之中,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优先保证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努力改善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条件。三要继续做好推进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工作,促进各类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加工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办学质量和吸引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要逐步建立完善县级政府统筹为主,社会广泛参与,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新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促使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2、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校“控辍”力度
城市办学条件好,教育资源好,家庭经济收入好,父母素质高,且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对子女读书非常重视。但农村却不同,子女多,经济困难,农村父母非常注重眼前经济利益,不顾长期效应。据了解,目前农村初中校有的辍学率达到10%。在我们家访中,确实了解到,上高中、上大学的子女父母住房基本上是又破又烂的一层平房,而初中中途辍学,让子女到外地打工,上羊毛厂等的家庭却盖起三层小洋楼。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有的农民认为培养子女就是一场赌博,能 9
找到工作,就算赌赢,找不到工作就是彻底赌输,大大降低了农民培养子女的积极性,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当地政府一定要意识到全面提高“双高普九”质量,核心是“控辍”,增强依法“控辍”的责任意识,树立“今天失学的儿童就是明天的青壮年文盲”和“一个辍学生就可能产生一个贫困户”的社会责任感,加大“控辍”政府行为和工作力度,强化各种有效措施。镇长、村长、校长是“控辍保学”的第一责任人。与行政官员绩效、考核挂钩。做好“拉网式”组织入学和依法“控辍”工作,要把初中“控辍”工作任务落实到县、乡、村和学校,做到责任到人,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抓出成效,象抓计划生育一样抓辍学生。解决初中“控辍”问题的最根本途径上依靠制度的建设和创新。要建立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交学杂费制度和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入学资助制度,建立鼓励社会各界对义务教育捐赠的优惠制度,建立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就学的有关制度,建立政府参与初中“辍学”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投诉、受理和处罚制度。要强化教育执法主体的工作责任,加大对乡镇政府落实“控辍”责任情况的督促检查。政府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重新制定的《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童工行为。作为学校,要尽最大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对学生要“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动员辍学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终究不是一级政府,学校就是对学生不收一分钱,且走破脚皮,磨破嘴皮,有的学生就是坚决不到校入学,学校也奈何不了他们,所以一定要靠政府行为才能确保“控辍”,实实在在追究监护人的责任,真真正正做到“依法入学”。10
3、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并留住农村优秀教师
a.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城镇教师下乡支教。一是积极做好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工作。鼓励和支持当地办学质量比较高的城市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义务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并组织开展短期执教等形式多样的支教活动。并把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硬性条件。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的结构比例,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
b.完善教师配置、交流制度,合理利用教师资源,缩小城乡差距。一是在教师调配过程中要尽量从教师缺额情况考虑,先满足教师缺额多的学校,要避免城市学校到农村中小学挖优秀骨干教师的做法,坚决杜绝机关事业单位到农村中小学借用教师的做法;二是规定城市学校都有接受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跟班学习的义务,县教育主管部门可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市中小学去挂职学习、锻炼;三是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定期交流轮换制度,这样可以把相对较好的学校校长和老师轮换到相对较差的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同时也避免了农村教师或校长产生惰性,以及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影响学校的发展。通过这些形式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c.建立教师的养老、医疗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后顾之忧。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是一个与其它因素具有较高相关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供给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师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所以要将所有农村教师纳入社会统筹养老、失业保险范围,其费用由个人、用人 11
单位和财政共同负担,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退休、落聘、下岗等状况下,都有生活保障;同时,建立教师医疗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为教师看病、买房提供资助,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后顾之忧。
总之,办法比问题多,我们农村义务教育要在地方政府的倡导与组织下,形成社会和家庭参与教育的机制。包括参与改善办学条件;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参与对教育的监督与评估;为学校教育提供各种社会实践场所等。当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融为一体、各显其能、各尽其力时,农村义务教育必将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