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万全镇为切入点 大力推进全县城乡统筹工作
以万全镇为切入点 大力推进全县城乡统筹工作
从全国的社会经济形势来看,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滞后,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农村土地、资产、户籍等制度和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制约,各类要素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既严重阻碍了农村发展,也影响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从温州市的发展任务来看,自2003年以后,温州投资率从37%下降到2010年的31.8%,期间温州经济年均增速仅为12.1%,发展速度由全省首位后退到全省末位,因此强化投资是温州市“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但是,强化投资必须要解决“钱从哪里出”和“地从哪里来”两大要素问题,尤其是后者,平阳县土地总面积105068.38公顷,未利用地7847.70公顷,仅占7.5%,“地从哪里来”成了一个棘手问题,土地问题成了发展瓶颈。
一、万全镇城乡统筹改革的进展情况
万全镇经过2010年5月和2011年4月两轮行政区划调整,范围包括原宋桥、郑楼、县轻工园区、第一农场、原榆垟和宋埠,并率全省之先提出“镇区合一”的管理体制,实现万全镇和万全生态新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打破行政区划障碍,拓宽整体发展空间,走一条类似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路线。合并后的万全镇区域面积77.85平方公里,下辖87个行政村及农场四个作区,常住人口7.7万人。户籍人口7.7万人,在77.85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在87个行政村之中,相当于每村平均860人,占地1300亩。从上面村均占地千亩的态势可以看出,还有广阔的土地空间深深地囤积在农村。解决好农村建设用地高面积、低利用率的问题,不仅可以缓和乡镇发展的土地要素难题,还可减少各村公共配套重复性浪费以及管理散乱的问题。万全镇村居人口诸如陈交大之类的少数大村人口可达2000左右,而象宝兴、郑东之类的小村只有寥寥400人。虽然只有数百人口,水、电等公共服务设施却缺一不可,同时各村的服务配套处于政府服务链的末端,管理松散,效率低下。如何避免重复性投入,提高服务效率,通过农房集聚改造,集中服务配套设施,建立高档服务体系是有效手段。可见,万全镇要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崛起”,必须以农房集聚改造为切入点,把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作为化解诸多矛盾的重大课题来抓,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2010年底,万全镇被列为温州市11个城乡统筹发展试点乡镇之一,开始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和方法,以“四个一”为抓手,试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一是投融资平台建设:三月份通过工商注册成立了万全镇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平阳信用联社给予授信三亿元,已融资4800万,该农投公司作为政府直属国资营运公司,主要承担中心镇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农房建设的开发主体、宅基地的置换主体、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受让主体等市场主体功能,解决农房改造融资难题。
二是农房集聚建设规划:万全镇总体规划于3月份委托深规院编制,6月份通过评审。其中编制了农房集聚“1+3”规划,“1”为郑宋组合和宋榆组合城镇中心区,“3”为湖岭、陡门、象山三个农房集聚点。其中郑宋组合的控规已编制,榆宋组合的控规正委托编制,3个集聚点的选址以尊重意愿、地域邻近、文化保护、科学规划为原则,与交通、商业服务、教育、医疗等规划衔接,为集聚后的持续性发展预留了战略空间。
三是农房集聚试点建设:万全镇农房集聚改造两个试点分别为古农集聚点和金星小区集聚点。两个试点在5月16日和31日相继举行开工仪式,其中古农集聚点投资2.5个亿,占地100亩,金星小区总投资3个亿,用地106亩,建筑面积14万㎡,共有1188套,预计以上两个集聚点届时可安置8000人。金星小区分两期施工,第一期39亩已经竣工即可投入使用,第二期其中17亩已完成打桩,另50亩因调整容积率在报批。在注重安置房建设的同时,万全镇投入200多万对社区两岸景观进行改造,完全按照城市品味打造精品社区,进一步加大农户签约的吸引力。
四是农房集聚政策制定:农房集聚政策是农房集聚推进过程当中的重点和焦点,经过县镇两级多次讨论和修改,现已出台《万全镇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和《万全镇金星小区农房改造集聚建设项目实施细则(试行)》。
五是“三分三改”联动推进;在县农业局的指导下,万全镇的股改以下鲍垟村为试点,编写了《下鲍垟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实施方案》,实行静态股份制,设置全额享受股权人14种,半额2种,不享受股权对象9种。9月27日举行了下鲍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授牌仪式,已发放股东证。下步在全镇范围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改。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中,已经挂牌成立了镇土地流转服务站,下设八个信息点,并编写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实施意见》,引导农用地首先集中
到服务站,统一规划后再转租给种养大户,实现规模经营。试点在章桥村,目前该村已有50%农用地经过服务站实现流转,年底前还要争取全镇70%农用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统一集中到镇服务站,仿照“三圣花乡”模式,建设温州最美的田园乡村。
二、万全镇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统筹涉及方方面面,作为试点镇任务尤艰,随着改革进程不断深入,思考和发现的问题也很多。
从宏观上讲,主要是如何形成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现代化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三化同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从微观上讲,一是项目审批如何高效快速。万全镇总体规划已经编制,但中心区榆宋组团的控制性详规还在委托编制,而且在与市县交通、水利等规划对接时还有可能修改,若按照县委县府部署明年在此建设25万㎡农房集聚点项目,有可能规划编制跟不上招投标进度。二是政策制定如何实现政府可承受与农民可接受之间的平衡。万全镇在走村入户中了解到的农户意愿如:①资产尚可的村民一般户均4人,两间宅基地,全家年收入6-8万,安置面积折成三个小套型,出售一套,两套自住可平衡,村民表示意愿随众,但希能子女成家后妥善解决老人的安置;②资产中下的村民户均4人,一间宅基地,全家年收入4-5万,安置面积只够自住,还需支付17万,村民表示资金困难无力搬迁;③邻近火车站和中心区的村,房产价值一间20-30万,安置支付17万,再加上装修费用,合计50-60万,与金星小区一套房的市值(50
万)相比,资产并无增值。三是农房集聚点工程建设如何兼顾技术标准与农民生活实际需求。从村民调查掌握情况中了解到,大部分村民对多层较青睐,认为小高层和高层购价偏高,物业负担偏重。而且农民上楼后的生活习惯、农具堆放等问题也很突出,需要在技术标准上和农民意愿之间寻求平衡,使农民可接受。四是三分三改如何积极稳妥。如何通过“三分三改”的联动推进,解决农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传统农业变现代农业中的利益矛盾,真正实现要素市场化等等。
三、加快万全镇城乡统筹发展,以点带面推动全县跨越崛起。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是一项伟大课题,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各个试验区在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敢于亮剑的勇气,还要有兼顾全局的细心。面对城乡统筹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认为,从万全镇转型发展的瓶颈遭遇和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意义来看,要加快万全城乡统筹发展,以点带面推进全县跨越崛起,建议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统筹城乡规划,联动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注重镇域内城镇体系、产业布局、综合交通、公用事业、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专项规划的整体性。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沟通、协调,成立万全片项目前期工作协调机构,总揽万全片大统筹工作,重点落实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明确产业、居住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成“1+2”的总体框架体系(“l”就是1个中心镇建成区,“2”是建2个中心村),构建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休闲观光农业、休闲人居4个功能区。在西片和北片,建设新型工业功能区;在中心镇建成区内及南片物流集聚区构建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在湖岭片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功能区;在中心镇建成区及中心村社区布局内,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休闲人居功能区。建议对万全镇榆宋组团中心区控规编制的流程进行简化,以便控规编制能与中心区农房集聚项目同步。(二)统筹“三分三改”,大力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
认真总结章桥村地改试点、下鲍垟村股改试点和陈交大村户改试点工作,积极稳妥联动推进通过“三分三改”,切实保障农民其他利益不受到损害。同时大力推进农房集聚建设,使农民房产财富大幅度增值。一是要加快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土地综合整治是农房集聚改造的重要载体,农房改造集聚的做法包括集聚点建设、旧村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三种模式。万全镇从2010年被确定为试点镇以来,根据时间短、经验浅、起步低的特点,而且正处在城市化建设的开局阶段,将旧城区东南部1.8平方公里区域划为中心建成区,其中一块占地116亩原计划工业出让的地块通过功能置换,作为农房改造集聚点,即选择集聚点建设模式进行。根据《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文件)和《关于加快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通知》(浙土资发【2010】14号文件)要求,将农房改造集聚点作为建新区,在整村搬迁的前提条件下,吸引各村申报,并根据集聚点的容纳户数,选取4-5个村作为拆旧区。选取拆旧区的条件是①拆旧区面积大于建新区;②拆旧区复垦后的耕地面积大于建新区耕地面积。因此,拆旧区与建新区之间具备土地节余,节余出的土地指标一部分用于出让以弥补农 6
房集聚中带来的资金平衡,另一部分划入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项目区。将建新区、拆旧区、项目区三者打包,作为一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上报,推进农房集聚改造,节约土地指标。二是要慎重推进宅基地置换。农村宅基地置换是盘活农村资产、集约利用土地、解决农民购房、推动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重要措施。遵循政府引导,农民主体是置换政策的基本原则,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在宏观政策制定上发挥引导作用,万全镇在宅基地置换政策上多次进行讨论,考虑到置换面积要略低于拆迁补助政策,要防止农民换房后财产大幅度增值,但同时要避免流动资金短缺,生活出现困难,从最初基于拆迁政策的“落地四倍,保底50,依法自愿,违章不计”,经过模拟测试,结合万全镇实际情况,到“一间房105㎡,一户人30㎡,原房补偿、新房补助,违章不计,依法自愿,鼓励连片,整村优先”。从政策层面上看,“一间房105㎡,一户人30㎡”的置换比例与拆迁补助政策(1:4)相比,135㎡要小于户均宅基地面积(35㎡)的四倍。而一户一房可置换135㎡,一户三房只能置换345㎡,房户结合的置换政策使得置换面积并非单纯根据建筑面积正比例增长,保证了对住宅困难户的倾斜照顾。“原房补偿、新房补助”的置换补助使得农民在集聚过程中只需付出几万现金,即可获得135㎡的安置房,不至于为上楼而致贫。
(三)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按照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以新工业化和新城镇化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基础作用,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农业“接二
连三进四”,加快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工业集聚区、农业功能区、服务业街区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一二三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一是新型工业功能区建设。根据万全产业布局方案,建大平台,抓大企业,招大项目,以万全作为平阳新一轮工业化的主战场,加快中心镇建成区、高新技术产业园、装备制造园、传统产业提升园、配套产业园等“一区四园”的建设,重点引进新材料、装备制造业以及央企、国企新型产业。二是休闲观光农业功能区建设。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效益。主要是在湖岭片建设1000亩的现代化休闲农业观光区,并建设万亩现代粮食生产功能区。三是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万全现代服务业发展,做好万全商贸城改造提升工程,2011年启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国际会议中心建设。
(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管辖区域与人口适当、区域相对集中、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群众充分自愿的原则,科学合理的设定农村新社区布局,构建万全镇“1+2”(1个中心镇建成区,2个中心村)的总体框架结构。重点加大社区服务中心硬件设施投入,不断提升农村社区服务功能,重点推进农村社区救助、养老、计划生育、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从而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差距,局部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制度的衔接。让广大农民群众也实现“幼有好教、病有良医、老有乐养、弱有善助”。
(五)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新型农民的培育成长。
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以提高全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文明素养教育为重点,建立城乡优质资源共享的教育体制,让城乡居民享有同等良好教育机会,让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以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素质为目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医疗救助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以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和文明家庭建设为载体,促进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城乡居民都拥有文明、富裕、健康、高品质的幸福生活。一是强化基础教育。努力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增加教育专项资金份额和教育投入总量。一方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标准,在对“五类”学生予以免费的基础上,每位学生每学期补助新增200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爱心营养餐标准,提高到每学生每学期700元。另一方面,加快学校建设,加强农村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邀请优秀青年教师到万全中小学校挂职任教。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加强万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加大对村卫生室的建设力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卫生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经费人均标准在20元以上。加强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建设,确保到2012年,平均每千居民拥有0.75名以上的社区责任医生。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11年,45-59周岁的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2012年达到95%以上。同时,建立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流转提升养老保障水平的新机制,实现全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统一城乡失业保险制度。把形成劳动关系的各类用人单位职工,不分城乡、不分户籍依法纳入失业保险范围, 实现全覆盖;建立失地农民与
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流转的农民平等的失业保险制度。加快农村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巩固和完善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在原有的宋桥、郑楼卫生院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单位基础上,再扩大到湖岭、练川2个卫生服务站,努力缓解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四是推进公共文化建设。积极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投入力度,重点做好宋之才纪念馆、马星野故居、杜整牌坊、宋恕故居、叶廷鹏纪念馆、附二中旧址修缮、岭下古栈道建设,实现建筑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重点做好万全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平瑞塘河休闲观光文化、湖岭文体活动中心和章周博士村建设。
(六)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构建和谐秀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为前提,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绿色制造业、绿色生态农业和绿色服务业,培育生态文化,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和美家园。以改善城乡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为重点,加快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等项目建设,特别是加大农村环境整治的推进力度,加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整治,统筹考虑、统一推进城乡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强城乡一体化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社区建设,整体推进田园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理想目标。
第二篇: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孙景淼(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为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这对于我市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4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扣“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大力抓好都市农业发展和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动力,整体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加快形成城乡产业融合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以都市农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以建设都市农业为主题,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重视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形成以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为重点的都市农业产业格局和“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圈层布局,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流通的扶持,引导和鼓励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都市农业外向度。
继续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着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育以推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为重点的人口集聚机制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要素市场化的产业集聚机制。引导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小城镇集聚,吸引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合理集聚。以产业化为依托,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纽带,发展块状物色经济,繁荣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积极推进家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健全都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杭州农网和农技110的作用,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更有效的科技信息服务。抓好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健全生产管理、检测检验、监督保障体系,强化全过程管理,不断满足群众对放心、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以实事项目实现城乡共同进步
以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致力城乡共同进步,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有新成果。坚持城乡统筹、执政为民、惠及农民,把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从农民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入手,设计和利用有效的载体,从需要和可能上考虑,明确内容、时间、标准,集中力量抓好和深化一批涉及实事项目,并以此为抓手积极探索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和现实途径。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加快改善农村发展条件。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载体,以改善农田水利、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为重点,推进农村建设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丰富农村文化精神生活,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多领域、多层次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需求。深化“49100”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群众共同富裕。重视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和困难户危房改造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困难。
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结合杭州实际,积极推进农业税征收办法改革,尽快实现农户零说赋。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农村征地制度,努力解决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到位等问题。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撤村建居单位的清产核资和股份改革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制度改革,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更好地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广大农民。
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流动。
积极探索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趋势,适时调整乡镇、村行政区划和管理范围,加快建立“精简、高效”服务型的乡镇、村管理体制。
第三篇:以三年发展规划为引领 大力推进学校统筹发展
以三年发展规划为引领
大力推进学校统筹发展
尊敬的李局长、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的安排,下面我就**镇中心小学三年发展规划工作作简要汇报,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镇中心小学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富宁县城30 公里,学校始建于1969年,迄今已有45年的办学历程,前身为**镇中心学校,2012年9月中小学分设,更名为**镇中心小学。
近年来,学校先后建成教学楼、学生住宿楼、学生食堂、集办公和各类教学用房为一体的综合楼等共8幢楼房,完成了各种配套设施建设。学校占地面积72492平方米,建筑面积17428平方米。全镇有一级完小15所(含镇级完小1所),二级完小2所,村小5所,一师一校3所,附属幼儿园1所,省级示范性成技校1所,村级成技校15所,自然村成技校6所。有教职工196人,教学班120个,在校学生3263人。
多年以来,学校获国家教育部“中华扫盲奖”,县级“平安单位”、“创平先进集体”、县级“文明单位”、州级“平安校园”等荣誉。在全县教育目标管理考核中获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一次,小考成绩多年位于全县前列,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的优秀生源。
二、思想理念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质量立校,服务立校”的工作宗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增强广大教职工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办学理念
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学生的一生幸福作准备”为学校办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
校训:海纳百川、自主发展 校风:文明、求实、严谨、创新 教风:严谨治学、谦和踏实
学风:勤奋学习、活泼开朗、自主发展、学有创新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调动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学校的各方面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各部门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文化,形成一套完整的、有效的、适合我校特点的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我校师生的整体素质,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学校内部管理规范、教师素质较高、教学条件优越、教育质量较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先进学校。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 — 培养道德良好、基础扎实、人格健全、个性鲜明、意识创新的小学生。
道德良好:举止文明,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基础扎实: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人格健全:有自治能力、适应能力和文明习惯。
个性鲜明:独立自主,有健康的个人情趣,勇于表达个人观点。
意识创新: 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
(三)、具体目标
1.学校管理。坚持以文化兴校抓管理,德育双馨抓落实,促进学校制度建设,营造以德育人、用心教育的良好工作氛围。
2.教师专业化发展。以教师发展为本,以人文素养引领教育教学工作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出发点,以学习型、创新型教师梯队建设为突破口,关注三种能力的培养(即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总结反思能力),把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人文素养的群体。
3.德育工作。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学生的一生幸福作准备”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工作,以《小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校本德育实践,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抓好学生行为习惯,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抓好家校共育。
— 3 — 4.教学工作。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和谐课堂教学文化。在教学管理、质量监测、教学评价、校本师训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5.教研工作。完成健全的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形成通畅、规范的科研网络,能将教育科研和日常的教学工作融合在一起,提高学校的整体形象,力求形成自己的风格。
6.总务工作。树立全心全意的后勤服务意识,为师生提供更好服务,努力实现及时、到位、优质。
四、工作措施
一是通过领导班子以身作则,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要求、民主管理,人文关怀激励考核,以和谐进取的团队推动学校稳健发展。
二是通过完善管理,不断创新德育手段,拓展教育渠道促进养成教育及育人环境的形成,以生动深刻的德育活动提升教育品质。
三是通过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抓实公开课堂教学,抓好集体研讨备课,以生动多样的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成长。
四是通过不断完善管理计划,严格执行课程,抓实起始与毕业,打造高效课堂,加大研究力度,以扎实规范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 4 — 五是通过打造集体育、文化于一体的“公园式”校园,实施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多元人文评价体系,以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凸显校园文化品味。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由于镇区生源少,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原因,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学校领导班子规划学校工作及教师个人发展计划的整体设计,导致学校发展定位不够清晰,无法实现共同“愿景”。
2.骨干教师比例小,缺乏引领。会导致教育科研纵向横向发展深度不够,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
各位领导,以上是我对**镇中心小学三年发展规划的汇报,不足的地方还很多,恳请各位领导多提意见,我们将在县教育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扎实推进学校建设,力争把**镇中心小学建设成为师生和谐发展、家长满意度高、社会评价优秀的文明校园。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城乡一体化专题资料选
统筹城乡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是我国进入新世纪后的基本发展方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发展机制、工作机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具体体现在:
第一,明确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确定了“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理念;全市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方面加快一体化进程;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又站在城乡一体化的高度,提出要重新认识“三农”,深化对三农问题的具体认识,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第二,初步形成了规划引导的发展机制。2006年以来,我市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先后出台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北京市新农村“三起来”工程建设规划》、《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综合开发规划》等一系列重要规划,正在编制畜牧业发展、沟域经济发展等多项规划,规划引导、政策支撑、服务协调、督促检查的发展机制逐步确立,使以规划为引导的方法成为科学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
第三,基本建立了城乡统筹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各部门积极将职能向农村延伸,创建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对郊区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08年市级固定资产投资中郊区与城区的比例达到51.4∶48.6,连续四年超过50%,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第四,初步搭建了多元化的农村投融资体系。农业投资公司、农业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陆续成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即将正式注册,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不断健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已设立。2007年正式建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迅速推开,2009年上半年参保农户达到了39.25万户次,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险保障149.24亿元,2009年7月30日又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业再保险制度。形式多样的农村投融资渠道为农村发展不断输入了“新鲜血液”。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在看到成绩和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长期持久、不断深化的过程,要落实北京市“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工作理念,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为此,我提出以下四点意见建议:
第一,以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和动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加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力度。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切实认真贯彻和力求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工作理念,使这一工作理念“一条主线贯始终”,“一条红线串全篇”。要尊重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认真抓好规划落实。在规划实施工作中,要切实增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自觉性、坚定性,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通过实施“十二五”规划,使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得到新的显著提升。第二,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切实处理好各种关系。一要坚持统筹区域发展,兼顾城区与郊区发展,加大向郊区倾斜的力度;兼顾各郊区县发展,加大向重点新城倾斜的力度;兼顾各乡镇发展,加大向重点镇倾斜的力度。对重点区域在干部人才、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配置上重点给予支持,尤其要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方面,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扶持。二要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加大重点新城、重点镇文、教、卫、体、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相关资源配置,支持各重点新城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在全市形成若干新的文、教、卫、体、商分中心,提升重点新城城市功能,方便郊区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有效舒解中心城市压力。三要坚持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充分考虑、切实提高重点新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和有效调控重点新城人口规模和结构,坚持产业转移与人口流动相对应,防止无效益、低效益人口的流入和聚集,防止中心城区的各种“城市病”向重点新城转移、扩散或在重点新城复制。
第三,推进城乡一体化要进一步加大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和转非的工作力度。解决我市“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分流农民、致富农民。为此,要加快实施以吸纳农民为主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战略,大力推进郊区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要进一步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网络,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训力度,彻底消除对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和落户的不合理限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的主导作用。
第四,推进城乡一体化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要着力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展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作者系顺义区政协主席,界别为特邀)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第五篇: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彬县、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县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入了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点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根据这一阶段调研情况,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目前我县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基本情况
(一)劳动就业结构日趋合理。近年来,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劳动就业岗位大量增长、劳动者实现充分就业的黄金时期。随着招商引资的深入、重大项目的落户、全民创业的兴起,整个社会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日益增强,为有劳动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完全就业提供了充分条件。据统计,三年来,实现新增就业17840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2007年17.7%提高到26.8%,第二产业就业群体相对稳定,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显著下降,就业结构趋予合理。同时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也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为多样化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由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相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我县社会保障工作走 在全省前列。2007年-2009年,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累计新增参保 14912人,增长了38 %。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由2006年的63.1%提高到了2009年的93.3%。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由2006年的3.2%提高到了2009年的91%。新农合参保率达到 97.4 %。城镇居民参加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新农保参保率达到78.9 %。基本实现了五大保险体系全部建立、城镇居民有序推进,新农保全面试点,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城乡社会保障整体推进。
(三)统筹城乡取得实质进展。近年来,我县积极统筹城乡就业,按照“城乡互动、内就外输”要求,和 “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总体思路,着力营造平等就业环境,推进城乡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功能,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技能培训、用工管理、社会保障四大体系,为进一步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我县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主要做法
(一)创新机制体制,使城乡居民就业更加充分。一是制定落实政策。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彬政发[2007]29号)、《关于加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彬字[2007]35号)《关于切实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支持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彬政发[2009]7号)等文件,将城镇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统一纳 入城乡充分就业;同时,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劳动保障工作发展的投入力度,较大幅度增加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形成与城乡一体化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三年来,财政累计投入400万元,对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实行培训;累计投入707.4万元,对公益性岗位进行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免收证照类、登记类等行政事业收费。二是强化目标责任。县委、县政府将城镇就业和劳务输出纳入目标考核体系,每年分解目标任务,年底统一考核。同时,对就业统计工作实行月报、季查、年考核制度,定期通报情况。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就业培训网络,充分利用“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培训项目以及职教中心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培训、在岗职工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从源头上促进高质量就业、稳定就业。四是完善机制体系。2007年在广州东莞成立“彬县人民政府驻东莞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常年驻外劳务输出和跟踪服务,服务处成立以来,累计安臵我县外出务工人员 10169名;积极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4个社区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三年来,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7840人。同时,创新劳动力输转就业工作模式,打造“彬县技工”劳务品牌,建设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溏三大劳务输出基地,政 府出资买路费、买保险,成规模组织劳动力输出就业,跟踪开展维权服务,实现基地-培训-输转-就业-维权“五位一体”有机融合,2007-2009年累计有组织输出35120人,县财政支出路费213万元,支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2.84万元。2009年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33165名,劳务年收入达2.4亿元以上,为统筹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开辟了新路子。五是搭建服务平台。对社区及乡镇劳动保障工作站实行标准化建设,统一了工作制度、服务内容、服务程序和服务标准。建立了求职登记、用工信息、就业安臵等9本台帐,实行工作台帐计算机管理,2008年以来共组织2次对城乡劳动力进行入户调查,建立城乡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为构建城乡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立健全制度,使城乡居民保障更加全面。一是健全城镇社会保险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全部纳入生育保险,事业单位职工全部纳入失业保险参保范围,积极启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到2009年末,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13929人,失业保险参保达到13149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485人,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941人,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301人,新农合参保292272人,城镇居民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0858人。二是破解被征地农民社保难题。为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我县制定出台了《彬县被征地农民就业培 训和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及时维护了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有效破解了我县2.7万人的社会保障难题。三是试点新型农村社保制度。2009年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截止2009年底,新农保参保缴费13.65万人,收缴保费1497万元,发放养老金528万元,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四完善城乡一体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了以城乡低保为核心,“帮困助学”、“帮困助医”、“帮困建房”救助工程为配套,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2009年农村24786名、城镇4872名困难群众纳入了低保范围,发放补助资金3483.6万元,救济款110.9万元、面粉25万公斤、棉衣1200套、棉被1000条,实现城乡低保对象应保尽保。
(三)强化服务管理使城乡劳动关系更加和谐。一是强化管理服务,贯彻《劳动合同合法》、《就业促进法》,落实招录用人员备案、劳动年检管理,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会保险,规范各类用工行为。二是强化维权服务,以规范建筑企业用工行为为重点,建立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妥善处理投诉举报案件;强化劳动仲裁工作,及时化解劳资纠纷;落实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三是强化监察服务,全面推行了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以街镇乡为网格,以社区(村)为基点,调查掌握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支付工资和遵守劳动保障法律 法规情况,规范全县用工秩序,扩大依法监察影响。
三、我县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难没有根本改变。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及新劳动力思维改变,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迅速扩大。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受过技能培训的人员少,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加之就业信息不畅,要实现完全就业相当困难。2009年我县农业富余劳动力为7.8万人,除7.18的人员从事非农生产和外出务工外,还有6200人处于无业或半失业状态。
(二)部分群体就业不充分。主要是“3848”城乡失业无业人员和“80后”大中专毕业生。一是“3848”城乡失业无业人员就业较难。多数人因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缺乏,就业愿望强,但就业难;二是“80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不够充分。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近年来“80后”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就业还不充分,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入库大中专毕业生1400多人,除已进入社会就业外,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在家待业。
(三)被征地农民培训和社会保障效果不理想。由于我县城镇化进程较快,致使我县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培训由镇乡具体组织实施,师资不强,设施设备不齐,培训经费少,培训时间短,培训面广,实用性不强,培训效果不理想。社会保险因政府投入不足,失地农民参保意识不强,失地农民 没有及时参加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对这一群体的老年生活将产生直截的影响。
(四)建筑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以及工伤保险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一是建筑施工单位流动性强、分包现象严重,建设、劳动部门管理手段单一,致使建筑施工单位存在拖欠农民工资现象;二是外地来彬施工单位没有在我县劳动备案,发生工资纠纷和工伤事故协调处理难度大;三是建筑施工和煤矿等单位没有给劳动者办理工伤保险,劳动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
(五)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参保率不高。外来务工人员参保率低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越是在工作一线,参保越少。“不知道、不想买、不给买”的问题同时存在。主要原因一是参保者意识淡薄。外来务工人员多数来自不发达的地区,打工挣钱是他们眼前生活的主要目的,且他们工资普遍不高,生活压力较大。二是业主不主动。有的企业主,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降低用工成本,以低工资招收外来人员,更不愿意主动为他们交纳社会保险。
(六)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未建立。我县农村社会保险试点刚刚启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较高。但由于政策机制不明晰,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未建立,直接影响城镇老年居民的切身利益。
(七)镇乡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重视。镇乡领导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够重视,专职工作人员配备不够到位,还有 些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对法律政策和业务不够熟悉,直接影响工作的深入开展。镇乡干部对群众的就业愿望关注不多,甚至视而不见,镇乡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群众就业愿望与企业用工需求不能实现“无缝衔接”。另外,县人力资源市场和县乡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较为缓慢。
四、推进我县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建议
(一)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安臵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就业。一是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规模。根据我县经济发展的需要,重点开发建材、机械、现代农业等支柱产业及其配套服务业等领域的就业岗位,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特别是要鼓励支持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方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餐饮、商贸流通、旅游等行业,更多地增加这些行业的就业岗位。三是转变劳动就业人员的思想观念,鼓励劳动者通过非全日制、非固定单位、钟点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四是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五是将就业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对有关部门和乡镇的综合考核内容,促进劳动就业工作整体进步。六是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的就业优惠政策惠及所有劳动者。
(二)帮扶城乡“3848”失业人员就业和搭建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与就业平台。一要引导就业观念的转变,“以观念促 就业”。要通过宣传与教育,促使城乡“3848”失业无业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二要完善就业援助政策,“以政策促就业”。对安臵城乡“3848”失业人员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促进就业。三要在引进项目中安臵就业,“以项目促就业”。各村要建立就业档案,与落户的项目单位做好协调工作,优先考虑本地本村人员就业,并确保一些勤杂、食堂等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安排本地本村“3848”失业无业人员就业。四要加强见习基地建设。要总结和完善见习工作,适当延长见习时间,并进一步加强见习基地的建设,力争每个镇乡有1—2个见习基地,方便和吸引大中专毕业生见习,促进提高劳动技能,增加工作经验,促进充分就业。五要搭建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平台。大中专毕业生应该成为创业的主力军。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搭建平台。如建立创业基地,实施创业培训,建立创业风险基金,简化创业手续,减免创业开办费等,为大中专毕业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六要扩大小额担保贷款的范围。应进一步放宽小额担保贷款条件,扩大范围,使有创业需求的大中专毕业生都能享受到这一政策,促进自主创业,并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强化被征地农民培训和社会保障。一要加大投入。要加大对失地农民培训的投入,提高人均培训经费,特别是在土地出让金中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二要建立失地农民培训中心。要充分利用县职教中心的师资、场地及其他资源,确立职教中心在失地农民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县失地农民培训中心,具体组织与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同时,通过培训中心与企业挂钩,加强“校企联合”,发挥企业的参与作用,使培训更具针对性,更适应社会的需求。三要加强对失地农民培训工作的考核。要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考核,特别要注重对参加培训后获取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和就业情况的考核,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达到形式和内容统一,数量和效果并举,形成“培训促就业,就业促培训”的良性互动。四要加大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的征缴。对45岁以上失地农民社会保险费收缴给予制度保障。
(四)加强劳动关系管理,提高各类人员社会保险参保率。一是积极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与集体合同制度,以建筑、矿山、餐饮等企业为重点,对全县各类企业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实现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化、法制化。二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的日常工作巡查、检查、专项执法检查和群众投拆举报力度,完善农民工资保证金制度,规范劳动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三是创新征收和缴纳方式。尝试多种社会保险“统一交费”、“统一征收”,特别是工伤保险,应尽快委托税务机关“统一征收”,从而加大征缴力度,努力实现社会保险的全覆盖。
(五)有计划地完善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加快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和试点,调整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使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实现政策全覆盖。
(六)加强镇乡、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软件与硬件建设。一是各镇乡要进一步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并按规定配齐配好专职人员,并加强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二是加快镇乡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促进就业与用工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县政府应在建设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此外,县人劳社保局要强化宣传、咨询力量,提升服务水平,并加快县人力资源市场和办事服务大厅等场所的建设,进一步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