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党章修正看纪检机关的发展历程
从党章修正看纪检机关的发展历程 作为党代会选举产生的党内监督机关,纪委的首要任务是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完成好监督执纪问责主业。正如总书记所指出,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要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中心任务,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更好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各级纪委必须按照中央要求,严格遵守党章对纪律检查机关任务和职责的根本要求,明确主业主责,找准职责定位,向纪律检查机关的基本职能归位,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高度来认识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把力量聚焦到监督执纪问责上,提高监督执纪能力,落实纪委的监督责任。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是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纪律,推进作风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实施的重要机关。伴随着党章的修正和变化,其中有关纪律检查机关和纪检工作的规定,从无到有、从轻到重、从简到详,记录了党的纪检机关与纪检工作不断发展的历史。
党的纪检机关初步创立
我们党成立之初,由于党尚处于幼年时期,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党并没有成立专门的纪律检查机关。直至1927年4月,党的五大才第一次选举产生由七名正式委员和三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当时中国革命正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再加上时间紧迫,五大没有通过新的党章。同年6月,五届中央政治局代行党代会,通过新修正的党章。五大党章首次明确设立党的监察委员会,规定了中央、省级监察委员会与中央和省委之间制约的关系,对监察委员也进行了限定,如不得兼任中央委员和省委委员、监察委员参加同级党委会议有发言权但无表决权,等等。这些条款基本上参照了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党章的有关规定。虽然此时的党章没有细化监察委员会的具体任务和工作职责,但是它对于巩固党的团结与统一,对党员实现更强有力的领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国共合作破裂、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之际,1928年6月,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这次大会选举产生新的机构——中央审查委员会,由刘少奇任委员会书记。这次大会通过的党章撤销了刚刚成立的“监察委员会”,改由“审查委员会”代行其中部分职责。与监察委员会负责纪律检查的任务不同,审查委员会重在对财政、会计方面的审查、监督,职能有所缩小,不足以履行纪律检查工作的全部职能。这时期的纪律检查工作,主要由各级党组织承担,或者“成立特别委员会以预先审查关于违犯党纪的问题”。党内纪律检查机关的缺位,在很大程度上对此后党的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六大之后相当长时期内,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未能建立起来,其部分职责由其他机构代为行使。1933年,中共中央决定特设中央党务委员会。次年1月,党的六届五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李维汉为书记的中央党务委员会,代为执行党纪和党纪教育职能。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并通过了新的党章。七大党章取消了六大党章设立的审查委员会,规定“党的中央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得成立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及各地方党的监察委员会”,并明确其“在党委指导下工作”。这对后来确立纪律检查机关双重领导体制具有重要影响。遗憾的是,在七大之后、八大之前,党并没有成立中央及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
党的纪检机关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这种地位的变化,使党面临新的考验——官僚主义、腐化变质等等。成立专门的纪律检查机关,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和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1949年11月,党中央决定成立由朱德任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是党的最高纪律检查机关。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县以上的各级党委均提名了本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名单,部分县委设立经常性的办事机构。全国范围内党的纪律检查机构框架由此确立。
由于缺乏经验,各级纪委与各级党委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方面逐渐暴露出问题与不足。譬如: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同级党委缺乏有力监督;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对下级纪律检查委员会领导不够;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职责过于狭窄;集体领导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等。为规范纪委领导体制、加强组织纪律建设,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代替党的中央和地方纪律检查委员会。其目的是加强党的纪律,特别是防止类似高饶事件的再次发生。4月4日,党的七届五中全会批准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选出的中央监察委员会人选,董必武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设立监察委员会,实际上又回到了七大党章的相关规定。
监察委员会的设立,在八大新党章中得以确认。1956年党的八大党章规定,党的中央委员会及地方各级委员会都必须设立监察委员会,其任务主要是“经常监察和处理党员违反党的章程、党的纪律、共产主义道德和国家法律、法令的案件;决定和取消对于党员的处分;受理党员的控诉和申诉”。与七大党章相比,八大党章对监察委员会的工作内容增加了一项规定,即“经常检查和处理党员违反党章、党的纪律、共产主义道德和国家法律、法令的案件”,扩大了监察委员会的职权。同时,八大党章将党委和同级监察委员会的关系由“指导”改为“领导”,规定“各级监察委员会在各级党的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上级监察委员会有权检查下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并且有权批准和改变下级监察委员会对于案件所作的决定”。这些规定对后来党的纪律检查领导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八大党章在纪律检查机关的规定上有了很大突破,但它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全面贯彻。“文革”期间,党的监察机关实际上停止了工作。九大、十大党章取消了关于党的监察机关和党的纪律的条款,党的纪检工作遭到全面破坏。1977年党的十一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恢复了有关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条款,规定党的中央委员会,地方县和县以上、军队团和团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都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同级党的委员会选举产生。这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恢复重建纪律检查机关奠定了基础。
党的纪检机关步入正轨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社会主义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次全会选举产生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陈云任第一书记。之后,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的精神,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恢复和组建起来。从此,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纪律检查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尽管党的纪检机关恢复建立起来,但是各级纪委的领导体制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八大、十一大党章均规定纪委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工作,这样很难起到监督同级党委的作用。这个问题在十二大党章中得到解决。十二大党章把“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的规定,改变为“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并且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同级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这样就进一步提高了纪委的地位和权威。此后,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一直沿用下来,它不仅从制度上使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作用得到保证,而且建立了完整的纪委组织系统,有利于纪委行使监督职能。
十二大党章另一个特点是,把“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专列一章,明确指出,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第一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规定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协助党的委员会整顿党风,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其中,“协助党的委员会整顿党风”是此前党章所没有的。此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一章历经多次修改。1987年十三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取消中央纪委第一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产生这一项内容。1992年十四大党章对纪律检查机关的任务有所修改,将“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改为“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对于违犯党的纪律行为的检举,规范为“发现同级党的委员会委员有违犯党的纪律的行为,可以先进行初步核实,如果需要立案检查的,应当报同级党的委员会批准,涉及常务委员的,经报告同级党的委员会后报上一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批准”。2002年,党的十六大党章对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作了修改,增加“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在纪律检查机关经常性工作中,增加了“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和“保障党员的权利”两项内容。这些修改,不仅有利于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的工作机制,而且有利于更加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十七大、十八大党章关于纪律检查机关的条款沿袭了十六大党章的相关表述,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
纵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余年,可以充分肯定的是,我们党纪检机关的恢复重建与完善,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但是,随着纪检监察工作任务的不断增加、覆盖面的逐渐扩大,纪委工作出现了主业主责被众多具体事务挤压的状况,这对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和党的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针对这种现象,十八大后中央纪委依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形势新任务,对纪律检查工作提出了“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王岐山同志多次强调,纪律检查机关的职责是党章赋予的,要明确定位,聚焦中心任务,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为做好纪检监察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推动“三转”,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应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推动“三转”,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更好地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为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发挥作用。
第二篇:党章的发展历程
党章的发展历程
在我们党95年的历程中,每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根据时代的变化和需要对党章进行修改。自党的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章程。95年来,党章历经十六次修改,共产生过十七部党章。这十七部渗透着历史烟云的党章文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虽历经曲折仍不断获得成功的全部过程,记录着党的思想理论、政治主张、路线方针政策、制度机制不断发展的历史轨迹。党章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历程。
民主革命时期制定和通过了一部党的纲领、6部党章
党的二大至六大。这一时期我党处在幼年,独立性较差,党章的制定带有强烈的共产国际影响的色彩,但党章的修订内容也反映出早期的共产党人对自身建设的探索。
我们党的一大没有制定党章,而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纲领》,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我们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党员50名),最开始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个民居里召开,后为安全起见,会议地点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的船上继续召开。我们党的第一部纲领《中国共产党纲领》就是在嘉兴的船上讨论通过的。由于当时没有条件把档案保存下来,这部纲领现在没有中文原本,目前的版本是依据俄文版和英文版翻译过来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共15条不到1000字,非常简短,可第一条就确定了我们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宣告了党的诞生。
1922年党的二大(党员195名)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党章的制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立工作的完成。第一部党章对党的组织、党员的条件、接收党员的条件都做出具体规定。更重要的一点,虽然这部党章只有6章29条,但专门把纪律单独作为一章,并且用了9个条文进行规定。此外,党章还对党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党一开始就注重纪律建设。
1923年党的三大(党员420名)对党章条文只做了个别改动。主要规范了党员入党的程序。
1925年通过的四大(党员994名)党章,第一次将支部规定为党的基层单位。党章中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同时,规定将“中央委员会委员长”改称为“总书记”,将地方各级党的“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改称为“书记”。
1927年党的五大(党员57967名)没有修改党章,党章是大会闭幕后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修改通过,这是唯一一部不是由党的代表大会修改的党章。因为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中共党员,在反革命政变后的半个月,我们党在武汉召开了五大,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下,党的代表大会就在闭幕后委托中央政治局修改。
五大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第一次规定入党者的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五大党章是建党以来对党章的一次较为全面的修改,充实了党章的内容,调整了结构,确立了基本框架,这是我们看到的党章文本中条款最多的党章。
六大(4万人)通过的党章是唯一一部在境外通过的党章。党的六大于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相比于此前的党章,六大党章特别强调共产国际的领导,比如在第一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之一部分,命名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支部”。
七大(121万人)党章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际、独立自主制定的第一部党章,第一次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入总纲。1945年七大召开时,共产国际已经解散,中国共产党靠自己的能力独立自主制定了这部党章。七大党章标志着党在政治上和党的建设上的完全成熟。
七大党章共11章70条,第一次增写了总纲部分;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入总纲,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规定了党员的四项义务、四项权利;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特别强调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写入党章。
建设时期制定和通过了四部党章
这一时期对中国革命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八大党章充分体现了执政党建设的新特点,明确提出了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探索执政党建设的新成果。
八大(1073万人)党章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后的第一部党章。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制定通过了新的党章。
八大党章共9章60条约1.5万字,其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重大历史转变,比如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正是在八大写进党章。
1969年党的九大(党员2200万人)党章和1973年的十大(党员2800万人)党章是在“文革”时期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党章。从1957年的反“右”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了失误,党的自身建设也遭到挫折。党自身状态在这20年中制定的九大、十大和十一大党章中体现出来,这三部党章都带有明显的“左”倾错误的痕迹。
1977年党的十一大(党员3500万人)制定的党章是转折时期的党章。十一大党章是一部既有积极作用又有严重缺陷的党章,尽管这部党章把“在本世纪内,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写进总纲,但是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十大党章的“左”倾错误观点,这些错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到彻底的纠正。
改革开放以来已制定和通过了7部党章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对执政党建设进行新的探索。在党章的修订中更具理论底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82年十二大(党员3900万人)党章是现行党章的蓝本,是党章发展史上继七大、八大党章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它是拨乱反正的产物,在七大、八大党章的基础上发展、提高形成的,吸取了九大、十大党章的教训并彻底清除了十一大党章中存在的思想错误。30年来,党章基本内容保持稳定,在党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行党章第10条中关于民主集中制规定的6项基本要求来源于十二大党章。我们现在的入党誓词也是在十二大时写进党章,此前,我们党的各个组织、各个地区根据不同特点确定入党誓词,十二大时对入党誓词作出统一,一直沿用至今。
从1987年十三大(党员4600万人)到2007年的十七大,历次党章修改最突出的特点是把我们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成果及时写进党章。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采用部分条文修改案的形式修改党章;1992年的十四大(党员5100万人)党章第一次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总纲,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贯穿党章全文;1997年党的十五大(党员5900万人)党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党员6600万人)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2007年党的十七大(党员7000万人)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十八大(党员8200万人)党章共11章53条,1.7万余字,内涵丰富。十八大党章修改的原则之一是“只作适当修改,不作大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普遍要求修改、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就改;不成熟的不改,可改可不改的原则上不改”。对比十七大党章,十八大党章共42处修改,新增1000余字。
十八大党章主要有6个特点: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新增写“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在党章进行完整表述;增写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增加了“纯洁性建设”;对关于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干部部分条文作了修改。
通过了解我们党一部党纲和17部党章,可以感受到党章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我们学习党章的历史一方面是了解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是,在学习党章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伟大品格,体会我们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伟大精神,体会我们党发扬民主、集中智慧的伟大作风,体会我们党高扬旗帜、凝聚力量的伟大作用,学习把握党章的脉络主线,在“不变”与“变化”的辩证关系中深化对党章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深入学习党章,我们应做到5个牢记:牢记入党誓词,始终践行诺言;牢记政治信仰,始终对党忠诚;牢记根本宗旨,始终为民服务;牢记党的纪律,始终坚守规矩;牢记政治本色,始终积极工作。
根据记者采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国喜的报道汇总。
第三篇:党章的发展历程
党章的发展历程
1、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有自己的章程
党章是政党内部最基本和最高的政治行为规范,是一个政党的政治态度和组织形态的集中体现,是完备的政党组织所不可缺少的。是党的一面旗帜。
中国共产党现在有7600多万党员(统计时间2010年5月),有上百万个基层党组织,作为一个严密的政治组织,党必须有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党章就是党内的普遍行为规范。
2、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
党章是党的宪法,是党内其他法规的基础,其他党内法规,如准则、条例、决议、决定等,都是以党章为依据制定出来的,都是对党章某一方面的具体化,任何党内法规如果与党章相抵触,都必须以党章为准。
要自觉执行和实践党章,这是每一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3、党章的制定和实施
一般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审议通过、解释党章。党章一般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是党章总纲,是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纲领。第二部分是党章条文,对党内各种关系、党的建设、党的活动作出明确规定。
与党章的制定相比,党章的执行更为重要,除了要教育党员增强党章意识以外,还要通过一系列的监督机制来保证党章的实施。“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党章的四个体系
1、建党初期党章体系
(1-6大,受共产国际指导)
2、七大党章体系
(7-8大,中共首次独立制定)
3、九大党章体系
(9-11大,左!)
4、十二大党章体系
(12-17大,规范,与时俱进)一大:提出党的政治主张
一大表示功过共产党成立了
1921年7月23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浙江嘉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党的正式创立。通过了一个500多字、内容简略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提出了党的政治主张。就是一个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二大:详细规定了党内的纪律规范
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我们党第一部正式党章,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基本完成。二大党章把“纪律”单独列为一章,详细规定了党内的纪律规范,以及对违纪党员的纪律处分。三大:严格党员发展程序
1923年6月,党的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把入党介绍人从原来的一人增加为二人,第一次规定了党员候补期,这对于严格党员发展程序、提高党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四大:重视党支部的作用
1925年1月,党的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第一次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党支部。这表明我们党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注意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四大党章首次把中央最高领导人的称谓改为总书记。五大:提出党的组织原则
1927年6月1日,由五大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是唯一的不是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这部党章共12章85条,是我们党历史上条目最多的党章,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在党章史上提出了很多个第一。第一次明确规定党员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 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
第一次将党的组织系统划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省委、市委或县委、区委)和基层组织三个层次,并明确规定了各级党组织的职责任务; 第一次规定设立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常务委员会;
第一次规定选举产生中央及省监察委员会这一早期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团(即党组)的设置及其职责;第一次把党与青年团的关系单独列为一章,六大:对民主集中制的完善
1928年6月至7月,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低潮中,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郊外一座旧式贵族庄园里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六大通过的党章具体规定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三条原则,这对于完善民主集中制具有重要意义。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1945年4月至6月,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前夕,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在长期斗争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七大党章最重要的内容是:第一次增写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总纲,明确阐述了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指导思想,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任务和特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等,极大地增强了党章的理论性和指导性;第一次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第一次规定了党员的四项义务和四项权利;第一次对民主集中制作了科学表述;第一次把“四个服从”载入党章。八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1956年9月召开的八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党章充分体现了执政党建设的新特点,明确提出了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成果。
八大党章的主要内容:一是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了执政党工作重心的转变。二是提出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群众路线的传统。三是提出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六条原则。四是明确规定了党员的十项义务和七项权利。
九大至十一大党章
从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失误,党的自身建设也遭到严重挫折。在这20年当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三部党章,即九大党章、十大党章和十一大党章。这些党章都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制定出来的,不可避免带有“左”的错误的痕迹。十二大: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
1982年9月,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和两年徘徊之后,在全面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制定的十二大党章,最具特色之处是:在总纲中体现了新形势新任务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增加了禁止个人崇拜的内容;增加了“党的干部”一章,提出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这表明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执政党建设的新探索。十三大:突出改革和制度建设 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是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用部分条文修正的形式对党章进行修改。修正案共10条,总共有13处增删改动,着重体现在党的领导体制和党内选举制度的改革方面,表明党的建设正在走上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十三大的修改主要是:规定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会候选人名单采用差额选举;规定党组织讨论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增写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职权等。
十四大:第一次郑重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概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郑重提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概念,阐述了这一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地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只有7处150个字的修改。这部改动最小却意义重大的党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把它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也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十六大党章的修改:对党的性质作了新的表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充实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对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提出了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等新的要求;增写了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可以申请入党的内容;增写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十六字原则;增写了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非公有制 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对纪检机关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进行了新的阐述;新增了党徽党旗一章。
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把科学发展观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载入党章,并把它贯穿始终,是十七大党章最具特色之处。
把科学发展观这一最重要、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载入党章,使党章具有更深厚的理论底蕴。
第四篇:从党章看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从党章看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曲青山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正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那么,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其科学内涵的准确、完整、规范、权威表述是什么?这种表述到哪里去找?笔者以为,要到《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下简称党章)里去找。党的十八大修正后的党章指出:“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概括地说,群众路线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两个一切”、“一来一去”。可以说,这个表述是迄今为止我们党对党的群众路线作出的最准确、最完整、最规范、最权威的表述。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个表述,有必要考察一下这个表述的由来。
■“为了谁、依靠谁”:群众路线问题的最早提出
翻阅党的一大的纲领和党的二大至六大的党章可以发现,其中都没有关于群众工作和群众路线的明确表述。但从党领导的革命实践来看,党对群众工作在1922年就有要求。群众路线的问题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初创的时候就已经提出,并开始孕育和产生。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会提出这个问题呢?这是因为,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于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块较为完整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时,根据地如何建设、如何巩固和发展的问题就提出来了,其中就涉及到党和红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1928年11月,李立三在与江浙地区党的负责同志的谈话中首先使用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紧接着,毛泽东、周恩来也使用了这个概念。由于毛泽东十分重视群众工作,所以他使用了这个概念以后,更多地是在一系列文章、指示、报告和讲话中阐述和强调深入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相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的问题。当时,关于红军是否要做群众工作,群众工作在党和红军工作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等问题,在党内和红军中有不同的认识,思想并不统一。而这方面问题又直接涉及到红军的性质,涉及到军事和政治的关系如何处理,以及红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等重要问题。毛泽东正是在说明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和阐发了党的群众观点的思想。他强调:“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他认为,政治观点即群众观点。他批评了红四军中一些同志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就这样历史地、不可回避地提出来了。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群众路线的初步阐述
党的群众路线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怎样实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1943年6月,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决定中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初步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1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段论述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即党对群众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基本工作方法进行的总结和概括。虽然这时还没有在表述中明确强调党的群众观点,但是党的群众工作如何去做,怎样实行党的群众路线,已经科学地阐述清楚了。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前,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了党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六大以来与“左”倾错误进行斗争的历史,总结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1945年4月至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和《愚公移山》的闭幕词讲话,都着重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这些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集中反映和体现在党的七大的党章中,其中指出:“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帮助他们组织起来,为实现他们的需要而斗争。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决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同时以革命精神不疲倦地去教育人民群众,启发与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中国共产党必须经常警戒自己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性,必须经常注意防止和清洗自己内部的尾巴主义、命令主义、关门主义、官僚主义与军阀主义等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党的七大党章虽然没有正式使用党的“群众路线”这个概念,但却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并概括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
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专门用了一个专题论述了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他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我们党的一切组织与一切工作必须密切地与群众相结合。”把群众路线放在这样的高度予以定位,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他还重点阐述了什么是党的群众观点的问题,并把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观点系统地进行了梳理,作了四个方面的概括,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他强调:“有了坚固的明确的这些群众观点,才能有明确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这里,他把党的群众观点的重要性,群众观点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阐述得非常清楚和深刻。
■把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方法统领起来:群众路线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上,我们党对党的群众路线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这集中体现在党的八大党章和邓小平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
党的八大党章的总纲中第一次写入了“群众路线”,并对党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阐述,其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主张的实现,都要通过党的组织和党员在人民群众中间的活动,都要通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的自觉的努力。因此,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但是,对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八大党章没有给出定义,也没有进行概括和提炼。
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章草案的总纲,着重地指出了党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并且指出了这个任务由于党成了执政的党而有更加重大的意义。”八大党章根据党执政后的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要求全党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并同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生活的官僚主义现象进行斗争。邓小平还根据毛泽东的论述,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作了进一步阐发,提出要通过建立制度和加强监督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使党不脱离群众。他所作的一个重要理论工作,就是概括了群众路线的内涵。他指出:“什么是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呢?简单地说来,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这样进行表述,就用群众路线这个大的范畴和总的概念,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方法都统领了起来,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更加明确了,内容更加丰富了,表述上也更加完整了。
■“两个一切”和“一来一去”:群众路线的高度提炼和概括
翻阅党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到,党的九大党章、十大党章在总纲中都取消了对群众路线的表述。党的十大党章只保留了党的三大作风的表述。党的十一大党章讲到了全党必须保持和发扬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党的三大作风问题,但对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没有论述,更没有具体地展开。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群众路线进行了高度概括,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文献中第一次从定义的角度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的阐述和概括。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党章恢复了党的七大党章、八大党章的许多内容,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其中对党的群众路线是这样表述的:“党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群众,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个表述是在《决议》基础上,减少了两句话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又增加了一句话“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党章恢复了《决议》中的两句话,并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这样的表述:“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样五句话的经典表述,一直沿用到党的十五大至十八大的党章中,形成了我们党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准确、完整、规范、权威的表述。党的十四大党章、十六大党章、十七大党章,在总纲阐述党的群众工作和党与人民
群众的关系时,还与时俱进地充实和增加了其他许多新内容。
综上所述,党章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表述中,“两个一切”强调的是党的最根本的群众观点,“一来一去”强调的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主要领导途径和工作方式方法,它们二者集中到一起,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最主要内容。而关于党的群众观点,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又有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例如提出和总结概括提炼了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等等,这些都是“两个一切”根本观点的拓展、延伸和丰富、完善,是对党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作者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来源:北京日报2013年07月08
第五篇:党章的发展历程[最终版]
党章的发展历程
1、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有自己的章程
党章是政党内部最基本和最高的政治行为规范,是一个政党的政治态度和组织形态的集中体现,是完备的政党组织所不可缺少的。是党的一面旗帜。
中国共产党现在有7600多万党员(统计时间2010年5月),有上百万个基层党组织,作为一个严密的政治组织,党必须有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党章就是党内的普遍行为规范。
2、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
党章是党的宪法,是党内其他法规的基础,其他党内法规,如准则、条例、决议、决定等,都是以党章为依据制定出来的,都是对党章某一方面的具体化,任何党内法规如果与党章相抵触,都必须以党章为准。
要自觉执行和实践党章,这是每一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3、党章的制定和实施
一般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审议通过、解释党章。党章一般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是党章总纲,是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纲领。第二部分是党章条文,对党内各种关系、党的建设、党的活动作出明确规定。
与党章的制定相比,党章的执行更为重要,除了要教育党员增强党章意识以外,还要通过一系列的监督机制来保证党章的实施。“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党章的四个体系
1、建党初期党章体系
(1-6大,受共产国际指导)
2、七大党章体系
(7-8大,中共首次独立制定)
3、九大党章体系
(9-11大,左!)
4、十二大党章体系
(12-17大,规范,与时俱进)一大:提出党的政治主张
一大表示功过共产党成立了
1921年7月23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浙江嘉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党的正式创立。通过了一个500多字、内容简略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提出了党的政治主张。就是一个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
二大:详细规定了党内的纪律规范
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我们党第一部正式党章,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基本完成。二大党章把“纪律”单独列为一章,详细规定了党内的纪律规范,以及对违纪党员的纪律处分。三大:严格党员发展程序
1923年6月,党的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把入党介绍人从原来的一人增加为二人,第一次规定了党员候补期,这对于严格党员发展程序、提高党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四大:重视党支部的作用
1925年1月,党的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第一次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党支部。这表明我们党高度重视党 的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注意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四大党章首次把中央最高领导人的称谓改为总书记。五大:提出党的组织原则
1927年6月1日,由五大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是唯一的不是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这部党章共12章85条,是我们党历史上条目最多的党章,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在党章史上提出了很多个第一。第一次明确规定党员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 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
第一次将党的组织系统划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省委、市委或县委、区委)和基层组织三个层次,并明确规定了各级党组织的职责任务;
第一次规定设立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常务委员会;
第一次规定选举产生中央及省监察委员会这一早期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团(即党组)的设置及其职责;第一次把党与青年团的关系单独列为一章,六大:对民主集中制的完善
1928年6月至7月,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低潮中,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郊外一座旧式贵族庄园里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六大通过的党章具体规定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三条原则,这对于完善民主集中制具有重要意义。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1945年4月至6月,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前夕,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在长期斗争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七大党章最重要的内容是:第一次增写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总纲,明确阐述了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指导思想,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任务和特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等,极大地增强了党章的理论性和指导性;第一次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第一次规定了党员的四项义务和四项权利;第一次对民主集中制作了科学表述;第一次把“四个服从”载入党章。
八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1956年9月召开的八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党章充分体现了执政党建设的新特点,明确提出了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成果。
八大党章的主要内容:一是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了执政党工作重心的转变。二是提出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群众路线的传统。三是提出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六条原则。四是明确规定了党员的十项义务和七项权利。九大至十一大党章
从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失误,党的自身建设也遭到严重挫折。在这20年当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三部党章,即九大党章、十大党章和十一大党章。这些党章都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制定出来的,不可避免带有“左”的错误的痕迹。
十二大: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
1982年9月,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和两年徘徊之后,在全面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制定的十二大党章,最具特色之处是:在总纲中体现了新形势新任务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增加了禁止个人崇拜的内容;增加了“党的干部”一章,提出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这表明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执政党建设的新探索。十三大:突出改革和制度建设
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是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用部分条文修正的形式对党章进行修改。修正案共10条,总共有13处增删改动,着重体现在党的领导体制和党内选举制度的改革方面,表明党的建设正在走上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十三大的修改主要是:规定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会候选人名单采用差额选举;规定党组织讨论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增写 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职权等。
十四大:第一次郑重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概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郑重提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概念,阐述了这一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地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只有7处150个字的修改。这部改动最小却意义重大的党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把它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也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心愿。十六大党章的修改:对党的性质作了新的表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充实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对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提出了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等新的要求;增写了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可以申请入党的内容;增写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十六字原则;增写了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对纪检机关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进行了新的阐述;新增了党徽党旗一章。
2002年
十六大党章:新世纪第一个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党章对党的性质作了新的科学界定;增加了关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史进程的表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补充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内容;增写了“党徽党旗”一章
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把科学发展观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载入党章,并把它贯穿始终,是十七大党章最具特色之处。
把科学发展观这一最重要、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载入党章,使党章具有更深厚的理论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