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农村小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浅论农村小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摘 要:新课改明确指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然而,目前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形成了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现象;留守儿童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某些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认为读书是为父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较少,部分学生认为读书是为老师的;教师教学质量不高,讲课缺乏吸引力;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过大,造成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等方面的原因,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农村小学生学习动力的缺失。因此,目前在我国农村小学生中学习动力不足或缺失的现象极为严重,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及大家的重视,因而,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不断地得到改善。新课改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明确指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然而,目前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农村小学生学习动力的不足或缺失的极为严重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及大家的重视,因而,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近年来,我对上述情况作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也形成了一点初浅的认识,现提供给大家,以供大家在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与此同时,在我国的农村小学生中,却出现了学习动力不足或缺失的问题。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在社会上形成了“读书无用论”的现象,这一社会现象是造成农村小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或缺失极重要因素。学生由于年龄的因素,所以在许多问题上思考不成熟,对社会的认识也会有各种偏差,许多小学生他们不能像中学生那样,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看法和对社会的认识,已趋渐成熟。他们甚至他们的家长,不可能认识到由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机械化程度的逐渐加大,社会分工的日渐合理化,必然带来,就业竞争力加大,社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大学生职业难求的现象的实质,甚至在他们的周围也确实存在着一些“读书不如不读书”、“文化层次高的不如文化程度低”的“知识贬值”的个别现象,这些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他们学习动力的不足或缺失。
二、由于留守儿童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出现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固执、怪异、焦虑、偏激、孤僻感、自卑感、忧虑感、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多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造成他们学习动力的不足或缺失,他们在学习动力不足或缺失的农村小学生群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研究证明,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他们由于种种心理健康问题,自然也就造成他们学习动力的严重不足或缺失。
三、某些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认为读书是为父母,不愿意或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据统计,在现在的小学生中独生子女约占总数的70%—80%。而这些独生子女们,都是父母和家人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他们完全是自我独尊、为所欲为,他们总是认为别人都是为他的,父母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他们的现在及将来,哪还用得着去努力学习,即便是读书也是为父母的。因为独生子女占小学生总数的比重较大,所以他们也是造成农村小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或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师生之间情感交流较少,部分学生认为读书是为老师的。近年来,国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也引起了各级各类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对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视,特别是学校和老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和教学质量,在学生身上煞费苦心,想着法儿逼学生、整学生,甚至体罚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缺乏对学生的思想疏导;缺乏对学生的学习目标、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树立;缺乏对学生的情感的交流和培养,因而造成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认为学习是为老师和学校的,失去信念和学习动力。
五、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讲课缺乏吸引力,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毋庸置疑,我国随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教育教学的技术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有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的各种因素,其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仍不太理想,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不高。这些教师缺乏学生对其吸引力,他们所进行的教育教学,使学生失去兴趣。学生在他们手里学习,当然没有了动力。
六、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过大,造成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激烈的竞社会争中,让家长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孩子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在对子女教育中往往重视了对学习的监督,却忽视了对其进行思想品质的教育,情感的给予。而这个社会的功利性目的,也让许多家长产生了孩子只有学习好,才有出路、前途,别无选择的价值观。因此,家长们整天在孩子们面前,念念不忘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拼命拼命、再拼命。在学校里,老师们为了自己的荣誉、成绩也是对学生毫不留情,拼着劲儿地逼学生。小学生,小小的年龄,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那么的脆弱,因此,在他们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这么大,无论如何也是经受不住的,这样就造成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学习的动力。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或缺失的现状及成因的探究,我们就能准确而快捷地了解和把握其病因,使广大教师和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小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或缺失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总结出如下几点解决策略:
一、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把握学习目标
理想如同引路人,目标有如导航灯。有了远大的理想,有了明确的目标,小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巨大的力量,奋勇当先,永不畏缩。我们从确立学生的学习目标入手,通过主题班会队会课、晨间谈话,课余活动课等途径介绍名人、伟人成长事迹,使小学生明白,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做出巨大贡献,除了机遇之外,远大的理想树立崇高的追求目标和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激发小学生以他们的先进事迹鞭策自己,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追求崇高的奋斗目标。在毕业考试前夕,学生忧心忡忡,生怕自己考不出好成绩,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一次题为“把握命运、前途光明”的主题队会。班会课上,我引导学生朗读名言:“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等名言警句。接着,我和几位同学先后又讲了:司马迁发愤撰《史记》;闻鸡起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好几个古今名人小故事。从这些名人身上同学们深受教育和启迪,明确了“欲成才需先立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
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我们从端正思想,健全机构;形成机制,建立网络;构筑活动平台,开展多样活动;付出真情关爱,解决实际困难等几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做到超前思维,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特别是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大力开展捐钱送物、联谊联欢、学习指导、知识讲座等活动,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广大农村留守儿童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走进城市,开展“亲情之旅”、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参观体验等活动。
通过活动的开展,不断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拓展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感受祖国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情操,促进他们树立信心,正确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三、举办家长学校,将小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融于家校合力之中
我们举办家长学校,密切联系家长,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心理教育讲座,传授心理教育、家庭教育知识,讲解心理教育家庭教育技巧,不时给家长“充电”。让家长在家庭中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场,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民主的人际关系,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孩子,认同孩子,教育孩子,鞭策孩子。使家长懂得对孩子溺爱的危害,同时也让家长们知道对孩子的管教更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通过家校配合教育,孩子们的学习态度改变了,学习动力大大提高了。
四、开设心理门诊,将学习动力的激发融入在师生交流、生生交友之中
我们开设了“心语室”、“心理门诊室”,开展心语对话、心理咨询来进行个别教育。“心语信箱”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沟通的桥梁。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友,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五、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力。
(1)开展有关少儿心理教育的智力竞赛和朗诵表演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少先队开展系列性寓心理教育于快乐的中队主题于一体的活动;(3)转化后进生和处理违规事件,坚持“攻心”为上。讲究策略,因材施教,给他们予以特别的爱。使他们在活动中,自觉与不自觉地得到学习的动力。
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力
1、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育手段
常言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亲近他的老师、喜欢他的老师,他们才能喜欢上他的课,才能对他讲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小学生更是如此。
教学中要以丰富有趣、生动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总会通过变换教学方式、创造问题情境,改进以往旧规则,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能大大强化其已形成了的间接的学习动力。
2、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动力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是学习中影响自觉性和积极性最直接的因素。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认为 “好学”、“乐学”对教育非常重要。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动力产生的基础。
3、正确评价,及时反馈,激发学习动力。
正确评价、及时反馈、适时表扬与鼓励,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给予肯定或否定,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课题时的正确与错误,以及学习成绩的进步与倒退等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荣誉感,激发起学生树立克服缺点弥补差距的决心,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
4、施加适当的压力,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如果说,兴趣、成功使学生获得了热情,那么压力则让学生多了一份冷静。给学生施加压力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学生无忧无虑地、轻松愉快地学习,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学生是变化着的、充满不同个性的个体。年龄、生理、心理、经历、家庭、环境等不同的差异,对学习也不可能产生完全一致的认识。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懒惰行为、放松情绪的时候,应施以适当的压力,激起奋发学习的动力。
俗话说,“挑着担子跑得快。”就很形象的说明了压力与动力的关系。我们通常也说压力产生动力。
5、给予不断的成功快乐,增添学习的动力
最能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还是学生取得的学习上的成功。确立一个个小的目标,并努力使学生达到这个目标,“当学生达到他们的目标时,动力与能力就会猛增。”(贝蒂.B.扬斯《自我尊重的几个关键要素》)完成目标,取得成功,它不仅使学生看到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也享受着学习的乐趣、成功的自豪,增添了学习的动力。
6、培养、树立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
自信是成才的决窍。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以充分的自信心为先导。自信心可使小学生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取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自信心能确信自己所追求目标是正确的,并坚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培养、树立自信心,能使小学生产生不竭的学习动力。
7、多种激励并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激励是最实用的动力。激励是小学生奋发向上的原动力。它能使懦弱变为坚强,使自卑变为自尊,学习消沉变为激昂。所以,我运用各种形式的激励技巧,激起每个学生健康的、积极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激励,一个人自身潜力只能发挥20~30%;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潜力的80~90%。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正确选择激励手段,能激发小学生的活力,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激发学习动力的方式方法还很多,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好的教学措施、教学手段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无论哪一种措施的采用,都必须讲求实效,避免兴趣主义,避免形式主义,我们反对脱离教材,脱离学生实际,一味追求“新”、“奇”的做法。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接受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等出发,实事求是地、恰当地运用各种手段,否则只能哗众取宠,事倍功半。
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在上面的各部分中,我已经做了详细的论述。其实,可以看的出,各部分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可以说是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关键看你怎么去把握。在这其中,起明显作用的应该是调节,学生是一个统一体,合理的调节各种动力间的关系,才会相得益彰,取得成效。
总之,教师要认真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培养和激发,务求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第二篇:浅析小学生学习力缺失现状及应对策略
浅析小学生学习力缺失现状及应对策略
辽宁小学 朱珠
如今的小学生读书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小小年纪的他们要应对沉重的课业负担,要应对没完没了的近乎于刁钻的考题,有的甚至连双休日也被逼往各种补习班。然而,仔细观察、理性分析不难发现,他们学习激情缺乏,学习方法缺失,学习效率不高。困扰小学生学习痛苦、低效的原因是学习力缺失。
一、何为学习力?
“学习力”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
1、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动力取决于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动机取决于学习的需要,因此,要解决学习的动力问题,首先需要解决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只有当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主动的积极地学习。学习的动力着重解决为什么学习的问题。
2、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主要是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问题。当学习的方法正确,策略有效,并且能够准确、熟练和有效使用,学习的能力也就产生了。学习的能力解决能够学习的问题。
3、学习的毅力。学习的毅力主要是指行为强度和持久性问题。尽管学习的毅力与学习的动力、学习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它和人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于是,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意志、耐力、勇气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有了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可以知难而进,勇往直前。学习的毅力解决持续学习的问题。
4、学习的创造力。学习的创造力主要是指学习的改造、运用与创造的问题。学习需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甚至,根据已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想象,进行新的创造。这才是学习力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学习的创造力解决创新学习的问题。
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是学习的四个要素。四个要素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的逻辑顺序,地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个要素都决定着学生学习力的水平。
二、小学生学习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考试不当的“导”。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情况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考试无疑应该促进教学发展。然而有的考试命题随意,或难或偏,每每考试下来,学生云里雾里,考试结果必然不理想。目前许多学生害怕考试,因为一次考试便是对他们自尊心、自信心的一次伤害。不当考试和泛考试成了泯灭学生学习热情的罪魁祸首。考试科目的不均衡性,造成学生对统考科目的敬畏,对非统考科目的轻视,如此区别对待,使“培养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成为空头口号。由于各学科之间内在的相互关联,被学生忽视的科目必然阻碍学生学习力的发展。
2、教师不当的“引”。新课程倡导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可并非所有教育者都领会了其中的精髓,教师引导不当是造成学生学习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常见的不当引导有以下几种类型:
“母鸡型”——对学生呵护有加,展开的双翼成为学生的庇护伞。学生学习是安全的,一切困难都有老师顶着。书上做满笔记,记满答案,可是,离开老师离开书本自己却不知所措。
“放牛型”——牵着学生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全由教师做主,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忙于迎合教师,结果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自学能力低下。
“放任型”——过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不管学生年龄大小,也不管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都将学生自学、自我感悟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由于学生缺乏方法指引,学习目的不明,学习态度散漫,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3、家长不当的“管”。如今“2+1”式的家庭模式注定孩子幸福并痛苦着。家长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是衣食无忧,然而学习上的压力却是很大的。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每棵“独苗苗”都长成参天大树,都寄予孩子学业成绩过高的期望。家长对教育的干预是学生学习力丧失的又一重要原因。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人,对教育教学方法和规律知之甚少。然而,他们却把“管教”孩子当成自己的特权,不仅自认为该管,而且自认为会管。班上前十名、考分九十多的家长和排名三
十、考分八十几的家长都在骂孩子不争气。于是孩子书包里教辅资料多了,双休日被占了,大小城市的培训班火了,学生苦了,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多了。
三、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力?
小学生的学习力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升小学生学习力学校教育责无旁贷。
1、加强提升学习力的研究。教学质量好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试金石,教学质量的好坏又和学生的学习力强弱息息相关。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重视学生学习力的培养,这才是抓住了根本。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学校应成立专题小组,拟定研究计划,构想管理策略,适时监控与反馈。各学科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找准切入点实施培养计划。
2、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对小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比考试分数更重要,心理品质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当然,有了良好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就会有满意的考试成绩。所以,作为学校,作为教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学习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的享受,引入竞争的机制,关注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适时适度的赞扬鼓励,都是学习的快乐源、动力源。所以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去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学习的兴趣为学习的需求。
3、渗透学习方法指导。没有哪个学生没有学好的愿望,可往往不知道怎么学。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它精炼地说明了传授方法的重要意义。班级授课的方式在学生一生中大约只占20%,伴随学生更多的学习方式是自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交给学生一些学习的套路,学生才会独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由之路。
4、该放手时就放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要逐步由辅助学习到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学;根据学生水平差异,确定辅助与放手对象;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握辅助与放手的分寸。习惯方成自然,教师只有适时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勇敢战胜困难,持之以恒,学生学习毅力才会得以形成。
5、拓宽学习领域。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树立“大课堂”意识,让学生明白广泛意义上的学习活动不仅只发生在学校课堂,在书店、图书馆、街道、家里等场合也可以学习,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总之,教学的目的在于不教而教,在于令学生为学而乐、学有所获、学有所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势在必行。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成因分析及解决(定稿)
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成因分析及解决 对策 摘要:
本人对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进行探讨,经过对我校学生调查和家访,小学生身上确实存在着某些心理问题,其中或多或少存在常见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心理敏感、容易自卑、孤独,焦虑等,这些极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我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寻找其原因所在,并认真地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积极思考问题,寻求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应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常见心理问题 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现在的农村小学生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他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尤其是电视、游戏的影响„„使有的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难以处理的矛盾,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经过对我校学生调查和家访,小学生身上确实存在着某些心理问 1题,其中或多或少存在常见心理问题,表现诸如:注意力分散、多动、易冲动,对立师长、处处违抗、难于管教,厌学、兴趣变淡、情绪低落等,这些极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综合上因,我们有必要且有责任在当前的所在的小学中开展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的研究,发挥心理育人的积极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各种潜能,促进其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以此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早日成材夯实基础,因此我们确立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的研究课题。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就像我校六(3)班的陈小龙同学,由于他妈妈改嫁了,他觉得他妈妈遗弃了他,全世界都亏欠了他,小小事情就大发雷霆。有一次,他怀疑别人讲他闲话,就拉那位同学到厕所“算账”,打了那位同学一顿,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就把老师办公室的所有书本撕破、灭火筒也仍掉,玻璃也打碎,好像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搞到整个办公室乱七八糟,制止他搞事的男老师也被他打伤。班主任也给他吓哭了,校长在几十公里外开会也赶回来处理。这样的事情不下十多次,经常怀疑别人对不起他,然后就生气闹事。
(二)自卑:它是一种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例如我班 2 的小杰同学,他个子矮小,经常在叹气,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敢和同学一起玩耍,独来独往。我同他谈话中知道他喜欢打篮球,就鼓励其他男同学带他去打篮球,挖掘他的优点,让他找回自信,并向他解释,男孩子一般到中学才慢慢发育,就会长高了,到时可能你比其他男生还要高大英俊。
(三)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就如我们班的小容同学,她接受能力比较差,基础知识不好,班上许多同学都不愿意和她做朋友,从而使她也失去了自信心,不敢接近同学。但我发现她在劳动方面较积极,做起班务事都很好,我便“聘请”她当我的“小助手”,每天帮我收拾讲台,放学后锁门等。让她觉得“我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是老师的好帮手。”然而她做每件事情都很认真,都完成得在非常好。一段时间下来,让她重拾了信心,她开始走进人群,从“听”到“讲”到“谈”了,同学们也开始改变了对她的看法。慢慢地她的成绩也有了进步。
(四)冷漠:通过对本校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受到重大刺激、不流泪”一项中,38%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如前两年我教的一位学生王健强同学,他学习成绩很好,但他就是不爱说话,班里的同学想跟他说几句话,却总是受到他的冷眼反击。甚至是老师表扬他或者批评他,他总是向别人投向冷漠的眼神,真让人对他 3 捉摸不透。
(五)焦虑: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低年级的小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表明,小学中、高段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适当调节学生的心理,作业要适量布置,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关心下身边的事情,例如看电视新闻、和家长聊天,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松弛白天紧张的学习心情,明天才有精神再继续奋斗。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与父母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具有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甚至几代人未竟的希望与梦想。再加上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特殊国情,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 第4/8页
上。因此,孩子从小就像一只身负重托的蜗牛,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不少家长培养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是出于个人虚荣心的满足,他们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目标或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从小就按家长的意志发展,根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其他个性特点。当孩子达不到自己期望的目标时,他们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前不久震惊全国的“徐力杀母事件”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事情天天照样进行着:可怜的父母们,正在为塑造他们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外交家、国际象棋大师„„而忙碌着。他们哪里知道在孩子心里深处早已播下了厌倦的种子!如此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给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三)儿童个性发展与成人化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人的心理卫生问题,大多是在成长过程中,因受到各种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出了无知便无畏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不少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变得越来越“胆小”起来,越没有个性呢?原因很简单,在这个成人化的社会里,孩子毕竟是弱小者,顺从者,他们要想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要求,必须从小就得学习和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记得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一个《保护儿童权益公约》的广告拍得很有意思,描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一阵车鸣声、传呼声、麻将声、成人吵闹声中,一直不停地在倾述着什么,但他发出来的微弱声音,早已被成人社会的“燥声”淹没了,最后当一切噪声停止,才听清孩子说了一句:“你们为什么都不听我说呢?”我想这 第5/8页
个公益广告的确把儿童的生活处境揭示得淋漓尽致!难怪那么多小学生感到孤独,认为谁也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父母、教师总是要管这管那。还好,有电视当中的大风车、动画城陪伴他们成长。
三、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二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1.端正办学思想,坚持素质教育。学校领导办学的思想要科学合理,不以分划线,重视素质教育,这样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以团队活动为中心,组织开展丰富多采的科技文体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在学习文化 第6/8页
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更好地培养多样的兴趣和爱好,活跃校园文化,优化校园文化生活;组织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团队及班会活动,既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卫生知识传授,又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和思想品质教育。创造一种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师生之间友爱团结,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彼此敞开心扉,倾吐心声,任课教师、班主任要成为小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以上活动,使小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向全体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采取情境导入,讨论辨析、传授训练等方法,循序渐进,系统传授初步的心理卫生知识。有针对性地围绕小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灵活进行,重点突破疏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指导小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对全体小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发展。4.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设立心理问题信箱,定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订阅有关报刊,购买有关书籍,学生自由阅读,自我寻求答案。建立心理档案,开展经常性的定期的心理检查及咨询服务。购置常用的心理训练、测试仪器设备,提高小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协助教师科学准确地掌握心理问题。有计划地组织心理问题问卷调查,认真统计分析,面向全体小学生,加强心理指导。总之,通过咨询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因人疏导,因材施教。
5.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高尚品质 第7/8页
是培养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全面和谐的跨世纪人才,学校教师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的衣着、表情、言谈举止的风度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都可能直接给小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高素质的教师在教育中,能给小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小学生如沐春风、兴味盎然、心情舒畅。教师无声的语言悄悄打动小学生的心,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健康地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2]杨立红: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5,(02)
[3]刘锦秀: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论丛,2004,(06)。
第四篇: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摘 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带来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助长了学生的攀比心理,在中学生群体中最为明显。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中学生的价值导向发生偏离,价值判断存在偏颇,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因此,做好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正确引导成为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本文以中学生攀比心理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实现对中学生的正确价值引导。
关键词:中学生;攀比心理;成因研究;对策分析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及科技的突飞猛进,中学生面对的诱惑已经从社会层面扩展到虚拟网络层面,此外中学阶段学生心智的不成熟、情绪的不稳定逐渐使其成为攀比心理的高发群体。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偏离正常轨道,攀比心理不断滋生的背后是令人担忧的中学教育与民族发展。当攀比心理膨胀到一定程度,往往会激发中学生的犯罪欲,在危害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做好中学生攀比心理成因分析并制订可行的解决策略成为中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分析
1.不良的社会环境扭曲中学生的消费观
不良的社会环境对中学生攀比心理的助长往往是直接而深刻的,一方面中学生狂热的追星热潮使得其过度效仿明星,不断膨胀的物欲需求使得中学生陷入消费误区;另一方面不良的社会风气带动中学生不良的跟风热潮,不健康信息及场所的客观存在加剧了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滋生。不良社会环境使得中学生很难有效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从而造成消费观念的扭曲畸变。
2.学校正确教育引导的缺失助长攀比性
学校在学生攀比心理纠正引导中的失职主要表现为教育引导的不到位。中学生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其认知与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需要学校做好心理的辅导与教育。学校从本质上说承担着比家庭更为重要的引导责任,但是我国大部分学校在学生攀比心理引导纠正方面努力不够,使得学生的攀比心理更趋严重。学校对学生消费心理引导方面的不足也使得学生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刺激下滋生攀比心理。
3.家长榜样示范不足强化既定攀比心理
计划生育的开展使得我国独生子女的比例大幅提升,造成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宠爱,对孩子的任何需求家长都最大限度满足,其中不乏孩子的无理需求。此外,部分家长错误的消费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学生,中学生受家长消费观念的影响养成了追求物质享受,过度挥霍金钱的消费趋向。
二、中学生攀比心理的解决策略分析
1.努力净化既有社会环境,以文明校园建设消除攀比心理
要想真正实现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消除,必须从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的净化开始。一方面加强社会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念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不良消费心理的危害性,在全社会形成文明消费、理性消费的消费风气与趋向。以大环境的优化消除中学生的攀比心理,从而引导其科学理性消费,自觉规范消费行为。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环境的净化,通过开展健康积极的校园活动,尤其是开展消费方面的知识讲座、消费案例的真实模拟等,让中学生认识到攀比心理的危害,从而自觉与攀比心理作斗争。
2.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中学生攀比心理的关注
我国大部分中学校园对学生攀比心理的忽视、消费心理教育的缺失助长了中学生的攀比心理。因此,学校一方面要注意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引导作用,鼓励教师通过鲜活的教学案例增强学生对攀比心理危害性的认识,使其在教师的引导启示下做出正确的消费判断。另一方面要开设心理教育专项课程,对以攀比心理为代表的一系列错误心理进行教育引导,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3.家长以身作则进行榜样示范,最大限度发挥家庭引导作用
家庭与家长对中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最为深远。通过家长的榜样示范,孩子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自觉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自觉规避不良的消费趋向与消费行为。此外,家长要承担起孩子成长成才的陪伴职责,从繁忙的日常工作与应酬中抽出时间回归家庭,给予孩子最基本的呵护与关怀。通过家庭角色的重新建构,真正发挥自己的教育指导作用,引导孩子自觉同错误的攀比心理作斗争。
第五篇:大班额形成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
新场镇中心学校(本部)大班额成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近年来,为了满足广大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和满足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我校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度扩大了一年级招生规模,进而造成一到三年级形成大班额,三个年级六个班每个班人数都在70人上下,人数最多的班达到了76人。
一、大班额成因分析:
1、适龄儿童就学需要:随着镇域经济的发展,我镇部分山上的家长陆续到场镇购买了房屋;因2000年左右村校的撤并,造成部分学生读书离校太远,家长不得不到场镇租住房屋;因中心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全镇相对领先,部分家长希望子女能享受更优质的教育。由于以上原因,适龄儿童就学需求很大。
2、学校现状:学校现有教室20间,其中幼儿园4个班占用4间教室,阅览室、计算机教室占用两间教室,能用于小学教学班的教室只有14间,因近3年毕业年级均只有两个班,所以每年一年级只能招收两个班。同时,学校现有编制62个,实有教职工数52个,缺编较为严重,师资不足也是造成不能多编班的原因。
二、大班额解决措施:
1、迁建幼儿园:学年已提出迁建规划,上报县教育局和县分管领导已同意实施,县发改局也进行了立项,现正办理土地用地手续。幼儿园迁建后能空出4间教室,大班额可以分班化解。
2、合理分流:学校根据进城或返乡农民工子女居住情况,将临近川心店小学的部分生源,进行分流安置,减少中心校部分招生压力。
3、招聘新教师:考虑缺编严重,学校拟每年招聘部分新教师,既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又更新教师年龄结构,补充新鲜血液,使教师结构更为合理。
新场镇中心学校 2014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