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缺失及矫正策略

时间:2019-05-14 23:1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缺失及矫正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缺失及矫正策略》。

第一篇: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缺失及矫正策略

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缺失及矫正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而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任何伟大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想最终都要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研究农村学校课堂一直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课题。本课题立足于农村小学的课堂,从农村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多,课堂表现能力差”入手,审视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缺失。本文在区分20种课堂行为的基础上,对本校的20堂课进行了观察统计,并进一步分析本校课堂教学的总体特征。通过这种定量研究的尝试,课题组对农村小学的课堂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反思并提出针对性的矫正策略,为目前新课改中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第一部分 课题的缘起

一、宏观背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是新课程视野下的新视点。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是教育最重要的空间,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最核心的活动,任何伟大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想最终都要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研究课堂、改进课堂教学一直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课题,课堂研究理当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学校的教学活动,人们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研究也开始活跃起来。但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研究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往往演变为所谓的优秀教师如何展示其授业技巧的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活动中,我们的视野所关注的是教师的精彩表演,是教师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忽略的是学生的主体表现行为,是学生真正的发展。

21世纪初,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以新的起点纳入了人们的视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书在理论的高度阐述了教学行为概念的重建、教学规范的转型、教学理念的改变等。重新审视、质疑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太多的缺失和遗憾,急切需要理性的冲击和碰撞。而在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缺失更是普遍、更是凸显。本课题的研究的意义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得以彰显的。

二、现实背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影响学生表现力的主因素。

1、当前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课堂问题行为,课堂表现能力不容乐观。据统计,在农村小学课堂里,8%至15%的学生有问题行为。从日常的课堂教学片断分析,可以看出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其中最普遍的课堂问题行为及其比例,如下表:

课堂问题行为 类型所占

比例课堂问题行为 类型所占 比例

大声说话7.8%思想开小差7.8%

吃零食2%不恰当地使用教材或设备2.9% 小动作17%随便下座位4.9% 故意大笑4%打架0.5%

不听从教师3.5%弄坏课本或设备2.5% 侮辱同学2.5%侮辱教师1% 讲废话12.1%迟到0.1% 另外,库宁(Kounin,J.)的研究表明:有55%的课堂问题行为属于上课时谈话、喧哗等,有26%属于上课迟到、不做功课和上课随意走动等,另有17%属于看无关的书籍、不专心上课,真正程度严重的问题行为只占极少数。可见,课堂问题行为都主要表现为轻度问题行为,而且持续时间短,易变性强。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应当从学生课堂表现行为做起。审视当前农村小学生课堂表现行为,其状况令人担忧:

其一:农村小学生在课堂表现欲望与行为普遍较差,而且随着年级的递增在减弱。相对而言,当前我国城镇小学生的课堂表现欲望与能力都较强,然而农村(特别是在偏僻山区)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缺乏自信心,缺乏表现自我的勇气。在同学面前(特别是在众多的听课老师面前),上课发言表现为声音小,扭捏,脸红害羞,不敢大方表现自己。长期以往,在以后的社会中面对竞争和挑战时,往往会因为害怕,怕被人嘲笑而退缩不前,从而失去了许多发展的机会。因此,这种“山坞佬”的性格将会使我们农村小学生长大以后,在激烈竞争的商品社会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观察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面对“谁上来为大家讲个故事或唱首歌”这个问题时,往往表现为情绪热烈、争先恐后,甚至还会为没有争取到这个表现的机会而伤心落泪。而同样的问题,在小学六年级学生中,就会显得气氛沉闷,互相推辞,哪怕是那些在讲故事或唱歌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也不愿参与。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那经过六年小学教育的学生反倒不会表现自己了,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教育的奇怪现象吗?如何改变这种教育某一方面的“倒退”现象,在我们小学教育这个基础阶段,在经济、文化条件都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这块阵地里面,我们更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农村学生个体的发展前途,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与进步。

其二:农村小学生表现欲望的衰退容易引起一些心理隐患。

农村小学生相对来说性格更内向、更怕羞,不敢大大方方地表现自己。从一个健康人的心理标准来说,这是有一定缺陷的,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正是我们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中忽视了对学生课堂表现行为方面的研究,如果学生这种表现欲望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长期以往可能会导致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疾病。因此,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我们农村小学教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行为方面的教育是很不成功的。

2、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学生表现不佳的最终根源。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学生的表现行为及其学习结果与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有直接关系。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然而,我们课题组在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中却发现了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我们选择了5所农村小学进行课堂教学调研。在调研中,我们也看到学生表现不佳的现状。在学生表现不佳的背后,我们课题组听得最多的是这样的话:“这些学生怎么这么不敢表现、不想表现,真是没办法”;“下课还生龙活虎的,一上课学生就是不肯和老师配合”;“学生不想表现,教师再怎么引导都没有用”„„这种埋怨所折射出来的观点让课题组忧心忡忡:我们的教师缺乏自我反省和理性思考的意识,不会剖析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有哪些缺失,不会寻找“老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根本缘由,却把学生推向问题剖析的首席台。当然也有老师能将矛盾指向自己,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分析自己教学行为的缺失。

3、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缺失导致学校教学进入“高原期”。由于教师一味地将学生课堂表现不佳的缘由推向学生,而对自己课堂教学行为缺乏理性剖析,导致学校教学进入“高原时期”。这是因为,在教师的潜意识里,学生是问题之“本”,自己已经是兢兢业业,并无什么过错。于是,自我反省意识的缺失,观念的陈旧,让老师的教学陷入一种“周而复始”的状态中,教学失去了新的生长点,失去了新的生命力,久而久之,学校的教学滞留不前,出现了“高原现象”。

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小学,但规模大,生源多,班级多,教师多。全校共有3000多名学生,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如此规模的一所学校如果陷入“高原期”,那后果实堪人忧!再说,我校也是一所农村学校的代表,是本县第二所实验小学,是全县农村学校的缩影,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缺失问题也是农村学校教学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缺失及矫正策略”的研究,不仅改变本校教学的“高原现象”,还能对周边的农村小学产生辐射和影响。

第二部分 课题的设计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技能方式,它涵盖两个方面:

一、是由可观察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各种外显性的技能表现构成;二是由教师既有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的理解、对教学情境的把握、对教学行为的选择等认知活动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包括课堂管理行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时间的效益。它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课堂经验、专业技能、人格素养。

主要教学行为: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事先作好准备的行为。它的决定因素是教师培养与培训的质量,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事先准备的程度。

辅助教学行为:直接指向具体学生和教学情境,面对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临时采取、调整的教学行为。它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课堂经验与教师的人格素养、教学机智。

2、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缺失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缺失是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缺乏对课堂科学的预设、缺乏课堂调控能力和教学机智、缺乏对教学情境的把握,而采取的不能或不够促进、甚至是阻滞学生表现、发展的一些教学行为。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缺失也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外显的而又不能真正促进学生表现发展的、有欠缺的教学技能方式;二是内隐的、不利于学生真正发展的内在的教育教学观念,这种观念导致了教师课堂上外显的有欠缺的教学行为。

3、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缺失及矫正 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缺失是指: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利于农村学生真正发展的教学行为及教学观念。

在理性剖析教师课堂行为的基础上,我们着眼于农村小学教师课堂上有缺失的教学行为进行诊断,对问题进行归因,并提出一系列整改措施,使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真正促进学生的课堂表现,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校层面:

·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缺失的追溯,寻找学校管理层面的根由,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

·通过对矫正策略的研究,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先进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通过课题实施,营造浓郁的具有反思精神的教学研究氛围,提高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对课堂洞察分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为兄弟学校提供一些共性经验。

2、教师层面:

·通过听课、评课、研讨,培植反思精神,积极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先进教学理念,以指导课堂教学行为。·培养反思课堂教学行为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剖析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学生层面:

·培养自我表现的欲望和能力,学会在课堂上大大方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高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促进学力的提高。·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品性。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校30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相应班级学生的表现。

2、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调查法:对样本进行实际调查,捕捉有关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信息。·观察法:观察教师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

·比较法:通过对样本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得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缺失。

·个案研究法: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个案追踪,研究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第三部分 课题研究的大致过程 我校课题自立项之日起,学校领导就相当重视课题的开展。我们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确定了课题研究成员,也聘请了专家为课题作指导,课题就有序地开展起来了。现将本课题研究的大致过程作一简单介绍:

一、制定课堂行为观察表

我们研究的思路,主要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周作宇教授及其研究生熊春文关于大学教学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开发出了一套课堂行为观察表。观察表把课堂行为分为20种,我们借鉴了此项研究成果,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下表格:(见下页)

二、对各项目进行界定

笔者带领研究小组在进入本校课堂观课之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理解和修订课堂行为观察表。为此研究小组进行了反复的讨论,确保每一个将进入课堂进行观察的人员都能对各个项目的含义达成共识,以保证同一项下的记录都表示同一种课堂行为。比如每个人对“团体沉默”的含义、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形式以及什么情况才算一次“团体沉默”都有足够的认识。现将课题组成员讨论的各项目的界定(见附件):

三、随堂观课

在课题组成员对各个项目的含义达成共识之后,每位成员手持观察表,在随机抽查的课堂现场进行观察,每出现一次行为就在相应的栏目内划一次(划“正”字),每十分钟为一个观察单元,提醒课题组成员时段的划分和教师课堂行为次数的记录。

(承上页)《课堂行为观察表》

观察的时间: 学校、班级: 学科、课题: 执教者: 序 号项 目时段

1—10分11—20分21—30分31—40分 1讲授 2板书 3教师提问 4指导阅读或练习5指导活动或试验 6声像展示 7形体展示 8师生互动 9学生讨论 10学生神入

11学生主动回答问题 12学生被动回答问题 13学生主动提问 14教师赞许 15教师批评 16教师回答问题 17团体沉默 18学生窃窃私语 19混乱 20布置作业 教师的主观感受: 观察者:

四、课后核实分析。

从05年2月至05年5月,我们课题组成员随机抽取了20堂课,涉及一到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思品、常识、劳技、计算机等十门课程。每节课后,课题组成员都对本节课的观察数据进行核实,以确保每节课观察的准确率。此外,我们还对执教的老师的教学风格和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其中包括大量调阅资料、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大量的访谈、座谈以及问卷调查,并作好详细的记录,以便积累第一手资料。

第四部分 课堂现象观察的结果分析

我们课题组成员将听课后记录的《课堂行为观察表》进行汇总,对课堂行为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主要剖析了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缺失以及查找了形成缺失的原因。

一、剖析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我们把观课的每一节课,按照自己所记录的课堂行为的次数,将每节课四个时段课堂行为的数据进行了统计,现将20节课的课堂行为数据统计如下: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接下来试着从十个方面来关注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

一、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教师教学要有“对象”意识,不能“唱独角戏”,因为离开了“学”,也就无所谓“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教师要用平和的心态,平等地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地接近学生,使每一个增长率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才能使有效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二、关注教学效益

教师教学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

三、关注教学的可测性

教师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应尽可能使目标具有可测性,教学完结时,能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测量。当然,不能简单地说“可量化”的教学就是好的、科学的教学。有效教学既反对拒绝量化,也反对过于量化。应该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成绩。

四、关注教学反思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五、关注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是准备策略,就是怎样备课,原来的备课主要是从教师的讲而不是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备课,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备课,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好好研究、积极实践的问题。二是实施策略。比如说,有很多教师经常用讨论的方法,但怎样讨论,讨论有几种,怎样安排,也都是应该研究的。三是评估策略,包括对学生的评估和对课堂教学的评估,对学生的评估可以引进“质的评估”的方法,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教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六、关注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

七、关注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八、关注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有效教学既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是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如果只讲“动态生成”,而抛弃了应有的“预设”,或者远离教学目标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学生想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那么这种教学实际上就是在开无轨电车,是无效的动态生成。同样,只讲预设,没有动态生成,不能根据教学实际作出灵活的调整和变化,就很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有效教学必定是预设和生成和谐、辩证的统一。

九、关注提高教学有效知识量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所谓教学的有效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真正理解并有助于其智慧发展的知识,是能提高学生有效知识的知识。教学有效性的法则就是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效果也为零,此时,教学内容不论如何正确、科学,都属于无效教学。

十、关注教学生态和谐平衡

当代教育生态学研究表明,只有当整个教学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和谐和平衡时,教学才能高效优质地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的目标。这方面有效教学区别于无效、低效教学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和学的和谐平衡

有效的教学既有赖于教师的优教,又有赖于学生的优学,两者和谐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其次,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的和谐平衡。

2.课堂环境的和谐平衡。课堂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教学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环境和谐平衡就是指课堂的物理和心理环境能增进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师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充满人性关怀和具有较高心理安全感、舒适感、归属感的氛围中。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及矫正(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及矫正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反映对比较调皮的孩子的监管面临各种困难。如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般年纪偏大,和监护对象之间存在巨大的“代沟”,其他类型的监护人在管教孩子上也会遇到困难,对别人的孩子在管教上“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孩子的不妥当行为“有的不好管,有的管不住”。学校的班主任教师也反映,在对一些留守儿童管理上存在困难。

第一,日常行为问题。调查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也会出现问题。调查数据显示,57.6%的人有过失行为,35.2%的人有说谎行为,7.4%的人有偷窃行为,30.6%的人有攻击行为,41.3%的人有破坏行为[4]。初中阶段的男生行为问题表现尤为突出,主要有: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例如晚上偷偷外出上网,通宵不归,甚至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赌博等。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自控力较差,因失去父母监管,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一些留守的“二无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品行问题更多,在一些地区“二无一未”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40%以上[5]。

第二,学习行为问题。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1]。就考试及格率这一指标,留守儿童只能达到60%,少于普通学生27%,而他们对待批评教育往往采取逃学、游逛甚至离家出走的过激行为[6]。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学生。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个时期内学习上变得有些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持续性的学习成绩不能上升,很多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人在经过一到两个月后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总体上看,不少人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7]。

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和行为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毋庸置疑,父母进城务工和经商的确给农村留守儿童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那么,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笔者根据已有的研究和实际调查,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和行为问题作了分析和归纳。

1.自我认识存在“盲区”

有研究者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索时发现,年龄越小的孩子心理问题表现越是突出,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还有女生比男生更突出。就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小学生看到别人有父母照顾时容易产生短暂而明显的情绪体验,会在别人的父母来送东西的时候羡慕别的同学,或者在生病和失眠的情况下想念父母;就不同性别的孩子来说,女生的内心更脆弱敏感,对父母的思念更强,更容易期盼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时光,遇到困难不愿意或不好意思向他人求助。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留守儿童心理、性格等不成熟,对人和事物的认识有偏差,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人和事物的认识也有偏差。

与父母都在家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不如前者。因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不够,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成长的烦恼。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家人交流的机会,这对于儿童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而,在缺乏父母关爱的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8]。2.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每个家庭内部都有一定的角色分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常常担负不同的角色。然而,如今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大面积的“缺位”情况,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很少,只有假期、重大节日回家看看孩子,平时几乎与孩子没有多少交流。许多父母认为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就是爱孩子的表现,而不把孩子也作为一个成熟独立的个体加以看待,进行两个独立个体间的交流。

在家庭的一方外出后,单亲监护人往往面临很重的劳动负荷,身心的压力和较低的文化素质影响了他们对子女的生活照顾、教育的耐心和方式。因而,面对问题时,他们不是给予正确的引导、找出原因,或者找老师出主意、想办法,而是责骂,这样往往容易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使孩子不愿意同他们交流。

被祖辈照顾的孩子中,由于隔代监护人年老体衰、文化程度低,对留守儿童生活照顾不理想,行为管教少,思想沟通少,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不当,不懂得帮助留守儿童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学习缺乏监督和辅导能力,难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心理。

作为监护人的亲戚或邻居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主要体现在物质上,而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上的需求关注较少,他们不会象对自己的儿女那样管束和教导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自己也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无法顺畅地和监护人沟通思想感情。

另外,留守儿童自我监护时,他一方面要照顾自己的生活,应付家庭的劳动负担,另一方面要兼顾自己的学习,往往感觉身心疲惫,他们主要靠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稍有不慎便会滑向“问题儿童”的行列[9]。

3.学校教育存在“困区”

在农村,尽管有些学校对留守学生由指定老师管理或实行托管,但是随着留守学生队伍的日益庞大,加上师资力量原本就薄弱,老师很难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后,再有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如此多的留守学生。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新教学方式落空。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

目前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以致“教好几个差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生”。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管理,从而也在一定意义上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之所以不愿意将子女寄宿在学校,是因为他们嫌学校的寄宿条件太差。在住校生中,留守儿童不足一半。由此,学校不便管理那些住校外的孩子们,而监护人对他们的教育又很有限。这样,就在学校和监护人之间形成一种留守儿童的日常监护失控,使留守儿童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

另外,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7]。4.社会环境存在“雷区”

人口的流动和转移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城市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布状况使这种压力落到流动者身上,这就使得促进城市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而现在倍受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与此同时,保障农民工及其留守子女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不完善。如相关的教育政策,没有给农村打工者理性决定其子女是随带还是留守提供自由选择的制度空间;同时,政策中有关收取借读费和杂费的规定,为部分公办学校向农民工子女高收费和多收费提供了政策保护。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很多地方相继取消了收取借读费的规定,但某些学校却打着别的旗号继续收取高额费用,以此种方式接收外地孩子。如此这般,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利得不到相应地保障。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气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价值多元文化的冲击,农村中个体经营制度不完善,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诱惑很大,使其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等都极易受影响。而犯罪分子趁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法定人监护状态,故意接近他们,对其进行威胁恐吓或诱其犯罪,因而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有些犯罪分子还利用传媒网络,宣传暴力、色情等来误导儿童,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10]。由上可知,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和行为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留守儿童自身、家庭、学校及社会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没能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没能发挥好各自的功能。因此,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和行为等正常化。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和行为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和行为问题,需要留守儿童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之间的协调合作,笔者也就这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留守儿童自身 由于幼儿主要是被动地适应外界,几乎很难涉及到认识自我以至完善人格的问题,所以这一方面的建议主要是针对年龄稍大的留守儿童提出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自身已有了相对理性的认识,能发现自己想法和行为方面的不足,从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地完善自我。第一,发展积极的情感。留守儿童应积极探索,以促进自身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健康发展,并尽量进入并适应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和氛围,培养高尚的情操。还可通过帮助、关心、爱护别人,为自己创造情感表现和情感调控的条件,培养文明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情感修养。更重要的是,还要有意识地考虑他人的利益,控制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保证自身情感生活的健康发展。

第二,塑造良好的性格。留守儿童应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与生活信念,性格就会自然受到熏陶,表现出乐观、坦荡、自信等良好的性格特征;他们还应正确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进行性格的学习与磨练,不断形成良好的性格;留守儿童还要重视在实践中磨练性格,学习实践、生产实践都可以磨练自己的性格,特别要注重在艰苦生活中,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斗争的生活品格,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另外,留守儿童应重视环境对性格的影响,以此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形成良好的群体风格,以帮助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加速性格的强化与改造。

第三,培养正确的行为观。留守儿童要提高辨别自身和他人行为正确性的能力,学习并采取正确的、符合自己年龄段的行为参与社会活动。留守儿童应该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别人、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他们还要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所创造的条件,抓住那些参加活动、经受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从实践中感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总的来说,留守儿童应培养一种宽广、积极、热情向上的健康心理,逐步产生正确的行为观[8]。2.家庭方面

第一,亲子之间常沟通。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他们在外打工时不忘与孩子沟通交流:有可能面对面接触固然好,不可能的话,也该通过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方式进行联络,在联系过程中渗透教育因素。不要只顾挣钱,忘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更多地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同时如果经济允许,应尽可能在农忙或春节时多回家看看孩子,或者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第二,选好托管对象。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接触的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将孩子托付给亲人照管,不仅要考虑孩子的生活问题,更要考虑孩子的教育环境。因此,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选择有精力和能力照顾他生活和学习的监护人。

第三,为子女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如不要让孩子干过多的家务、农活,应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为子女提供一个较为安静、不容易分心的学习环境;外出前主动与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联系,委托老师多多管教和关注;在外时时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11]。3.学校方面

因为农村中小学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问题,丰厚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具备教育专业的基本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教师成为了农村中小学的当务之急。提高人口素养、传播先进文化是学校应尽的社会义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因此在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中,学校和教师应利用其自身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性作用,积极探索教育新路,勇于承担起更多的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责任。

课余时,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良好的教育来留住学生的人和心。除此之外,学校应多关注和改善农村未成年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利用中小学的现有条件,在节假日为学生提供夏令营之类学习活动机会,这样会大大有益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对班级里的留守儿童多关注、鼓励和帮助,通过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关注他们的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地了解和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另外,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上,老师应以鼓励为主。并且,还要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以能共同及时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学校应采取综合措施去处理。如加强寄宿管理,包括保育员的选用、培训,管理方式的改进,相关制度的落实等;还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开设心理课程和配备心理教育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等,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1]。4.社会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

第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就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

第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便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第三,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大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力度。在我国,社会组织尚欠发达,类似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政府部门应充分引导和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强协作,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第四,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中尚处于空白。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12]。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都会存在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他们由于受自我认识不够、家庭教育缺乏、学校教育不足和社会关注较少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健康和行为问题突出。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祖国未来的建设,因此必须发挥所有影响因素的功能,即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协调合作,预防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和行为问题,使他们能和正常儿童一样,幸福快乐地成长。

第三篇: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崔口中心小学:霍晓燕

摘要

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也是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具普遍意义的的教育问题。在这里从理论视角概述了问题行为的涵义、判断标准,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涵义、分类、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矫正的策略主要有:教师应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学生要参与制定有效的课堂规则,提高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等,旨在让学生处于一个健康有序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小学生;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判断标准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

通过本人对课堂的观察,对教师和学生访谈,我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影响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行为。其基本性质是与课堂目标不一致的消极课堂行为。基本特点是:经常发生,影响自己或他人的学习。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

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者的观点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大都从“质”与“量”两个层面来衡量。从“质”的层面来看,要以是否破坏课堂秩序、是否违反班规校纪作为判断标准。课堂问题行为的代表性定义就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从“量”的层面来看,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频率——此种行为是否经常发生;(2)维度——此种行为是否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影响面有多大;(3)强度——该种行为对个体及他人的干扰到了何种程度;(4)时间——该种行为持续多长时间。1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要受时间、空间、事件性质、环境气氛、教师好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判断学生的行为是否属于课堂问题行为并非易事。况且,上述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带有明显的规范—控制倾向,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何确立一个新的判断标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课程因素

包括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认为课程内容“无用”(有些学生认为课程对高考、中考“无用”,有些学生认为课程不实用)。另外,课程编排的不合理也是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有些学校将同一位教师的课安排在一起,造成学生思维的疲倦。有些学校没有活动课,或者活动课安排的时间不符合教育规律。

(2)教师因素

①教师教学水平欠缺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方法落后,讲课缺乏激情,枯燥乏味;教师表达能力差,语言和要求含糊不清;教师教学效率低,常采用拖堂或补课的方法„„这些教学

水平上的不足,使学生感到不愉快、烦闷、挫折和疲惫,也会诱发问题行为。

②教学过程不流畅

库宁的研究表明,一个教师讲授教材进度不当或缺乏从一个活动跳跃到另一个活动的过渡能力,不能进行交叉活动或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很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起乱来。③师生关系紧张 绝大多数学生总是把对教师的情感反映在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学习中。因此,如果师生关系不良,学生会对教师的言行举止反感,不听其教导,有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重要性就会淡化或忘记,就会缺乏学习上的积极和主动性,在课堂上表现出难以投入学习,课堂问题行为随之产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一旦下学习成绩下降,学生就会对教师更加反感,对课堂充满厌恶感。长期下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成绩越差,对学习和老师的教育就越反感,课堂问题行为难以消除。

四、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

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是进行有效矫治的前提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正。教师要明确问题行为对课堂秩序和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但又不要过分夸大问题行为的严重性,不宜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与品德败坏的学生等同起来。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优秀学生也仍然会产生问题行为。因此,作为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不宜持消极态度,更不能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未来做出草率的结论和悲观的预言。教师的正确态度是:对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要热爱、尊重、信任、宽容、体谅和帮助,而不是忙于责难、批评和歧视,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永远是希望。

(二)学生应参与制定有效课堂规则

明确的课堂规则,是一种有效的先入为主法,可以事先确定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期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明确是非标准,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哪些行为是大家认同的,哪些行为是大家不认同的。教师通常在学期或学年初期阶段,通过与学生讨论的方式,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的而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并以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绳。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一个素质较高的教师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一般地,他教的班级也较少产生问题行为。教师的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水平。教师要有一颗热爱、尊重学生的心,要有为人师表的责任感,还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技能技巧。

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作用,这种权威作用的基础不仅仅是教师的地位,还包括他们的学识、品行与才能。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电”,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优化教学技能。试想,一个具有广博知识而又专业的教师,一个语言表达流畅、幽默风趣的教师,一个很会管理组织课堂的教师,一个讲课深入浅出的教师,一个洞察学生心灵、解开学生心理疙瘩的教师,学生会产生对立或不满厌烦的情绪吗?因此,教师的高素质可以减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四)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 个人问题行为往往起因于外界因素对自我实现的阻挠以及个人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首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其次,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改变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确立合适可行的目标;第三,应帮助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排除阻碍个人实现自我潜能的障碍。

心理辅导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来改变学生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诚恳地与学生交流意见,对学生充满信心。

(五)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在预防和纠正课堂问题行为这一重要任务面前,家庭也负有重要责任。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不良人格的起源在于不良的亲子关系,我们在中小学进行心理咨询时,来咨询最多的问题是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家长认为,我是为孩子好,孩子却说爱不能强加,要给我们做普通人的权利。这就要求学校应和家庭相互配合,才能取得预期教育效果。中国很多教育机构开设“家长学校”,聘请专门人士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效果比较良好。教师经常与家长联系,还可以全面了解学生,防止学生保持“单面人”的形象或借说谎来欺骗成人。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学生请别人代替自己的家长签名,冒用家长的名义写假条,旷课到校外玩闹。如果教师和家长能经常打个电话、写封信、见见面,就可杜绝此类问题行为的发生。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都会出现不同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对课堂的应付能力。将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根据本人对小学教师、学生的访谈和对课堂的观察,我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影响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行为。基本性质是与课堂目标不一致的消极课堂行为。基本特点是经常发生,影响自己或他人的学习。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既有内向性问题行为,也有外向性问题行为。产生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小学生的性格类型、认知水平、基本需要、情绪情感等内在因素,也有来自教师授课、师生关系、课堂环境、课堂规则和父母教养方式等外在因素。处理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应根据不同问题类型、学生个性特点等灵活实施,根据本人的观点,提出了几点引导和矫治策略:教师的正确认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建良好课堂环境、学生参与制定有效的课堂规则、进行心理辅导等,才能真正使一个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转变成积极有效的学习者,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四篇: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发展策略

目录

摘要、关键词„„„„„„„„„„„„„„„„„„„„„„„„„„„„1

一、教师教学素质的内涵„„„„„„„„„„„„„„„„„„„„„„„2

(一)什么是素质„„„„„„„„„„„„„„„„„„„„„„„„„„2

(二)什么是教师教学素质„„„„„„„„„„„„„„„„„„„„„„2

(三)教师教学素质的内容„„„„„„„„„„„„„„„„„„„„„„2

二、农村小学教师教学素质的现状„„„„„„„„„„„„„„„„„„„2

(一)教育观念陈旧„„„„„„„„„„„„„„„„„„„„„„„„„3

(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学历和能力不匹配„„„„„„„„„„„„„„3

(三)科研能力薄弱,没有准确地把握教改方向„„„„„„„„„„„„„3

(四)心理素质不容乐观„„„„„„„„„„„„„„„„„„„„„„„4

(五)知识更新缓慢,知识面窄„„„„„„„„„„„„„„„„„„„„4

三、素质教育对农村小学教师教学素质的要求„„„„„„„„„„„„„„4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5

(二)教学能力的提高„„„„„„„„„„„„„„„„„„„„„„„„5

(三)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6

(四)良好的个性修养„„„„„„„„„„„„„„„„„„„„„„„„7

(五)具有爱岗敬业、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精神„„„„„„„„„„„„„„7

四、农村小学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策略„„„„„„„„„„„„„„„„„7

(一)合理考虑农村教师编制„„„„„„„„„„„„„„„„„„„„„7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7

(三)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创设科研氛围„„„„„„„„„„„8

(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实践自觉性„„„„„„„„„„8

(五)提高新课程培训的实效性„„„„„„„„„„„„„„„„„„„„9

(六)强化校本培训„„„„„„„„„„„„„„„„„„„„„„„„„9 参考文献„„„„„„„„„„„„„„„„„„„„„„„„„„„„„10 2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素质现状及提高策略

倪彪

(安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7)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以上,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必须从农村基层教育抓起。2003年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9.47 % ,这意味着半数以上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要在农村完成。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初始阶段,是教育的奠基工程,只有基础牢固了,楼房才会建得高大、雄伟。那么,我们的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到底是怎样的?他们能不能承担起打下坚实基础的重任?带着这些问题,对某镇农村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在倍受关注的农村弱势群体中,小学教师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在多数人看来,教师是一个令人感到幸福、满足的职业:“工作稳定,环境单纯,假期多”。然而,在社会变革和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农村小学教师已成为一个饱含清苦酸楚、面临生存窘况的群体。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质量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的质量。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存在教育观念陈旧,教学能力的素质有待提高,科研能力薄弱,心理素质不容乐观,知识更新缓慢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门必须采取相关政策,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素质,促进农村与城市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教师素质;现状;提高策略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1]教师教学素质的高低是制约教育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脚步的加快,对提高农村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而农村教育水平提高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因此,了解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现状,探究相应的发展策略,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教师教学素质的内涵

(一)什么是素质

素质,一般指一个人在平日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它作为一种内在品质,是一个人在先存特性(遗传与禀赋之类)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学习、修炼而逐步形成起来的,一旦它形成并表现出来,就将在各种活动中产生效用,并越来越充分地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

(二)什么是教师教学素质

纵观有关教师教学素质的研究,可以看出各种研究所使用的概念、采用的方法、关注的焦点各不相同。如有的把教师教学素质称为专业素养、教师品质或教师特性等等。我国学者根据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结果,主张把教师教学素质理解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以一种结构形态存在,所谓教师教学素质被看作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所以,教师教学素质就是教师所拥有和带有教学情景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体,以教师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

(三)教师教学素质的内容

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学道德素质、教学文化素质、教学能力素质、教学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等。教师的教学素质可分为三个结构层面:一是生理素质结构层面,指体态、仪容等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生理条件。二是教师特有的气质与个性结构层面。三是教师特有的知识结构以及由知识转化的多重能力结构,还包括思想、政治以及职业倾向等等。

二、农村小学教师教学素质的现状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目前,在农村学校中,多数教师的政治道德素质较高,具备了教师所应有的理想,在工作中也是兢兢业业。但是,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加强,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陈旧

由于受所在地区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农村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主动学习和接受新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创新意识,不能与时俱进。有的教师虽然接受了一些素质教育的思想,但只是零碎的、不系统的,而且教育观念也未真正转化为教师主动的教育教学行为。不少农村教师考察学生时缺乏全面发展的意识,对“全体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的期望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缺少创新意识,没有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因而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许多教师,还没有抛弃以考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陈旧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或信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对其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影响。农村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已严重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学历和能力不匹配

教师教学能力是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为根本的条件。教师的能力一般包括教学工作能力、思想品德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四个方面。但是,由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与调控、对学生思想的分析预测,以及教育科研、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及谈话、写作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普遍欠缺。而且,大部分教师是凭借个人的直观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知识老化、观念落后、教法陈旧,不少教师甚至连教数学常规都难以掌握。因此,农村小学教师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科研能力薄弱,没有准确地把握教改方向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有不少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开始默默地搞科研。学校也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组织教师撰写教育论文。但总体上,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对教改理论的学习不重视,教育研究的探讨风气也很淡薄,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改革的信息和方向。他们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心态:过去人们怎么教,我就怎么教,因而教学方法创新不足。一些教师教研能力缺乏,不懂教研方法,不能针对教育实践中的某些问题,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更缺乏集体攻关的意识。

(四)心理素质不容乐观

小学教师工作的繁重性和复杂性,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要求的提高,学生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日益增加和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等等,已严重影响到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据研究得知,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比其他人群和其他教师群体发生率更高、程度更严重,主要心理问题是强迫、心理焦虑、精神压力、抑郁和职业倦怠等。因此,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五)知识更新缓慢,知识面窄

“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有效的学习者。”但是,在农村小学教师中,有的教师安于现有学历,安于原有掌握的知识,对继续教育学习积极性不高。据浦江县统计,有84.3%的教师满足现有的知识和技能,44.6%的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没有购买过教师必备的工具书;把教师拥有的教育类与非教育类书籍、杂志、报纸的数量比较,其中教育类书籍占25%,杂志占33%,报纸竟不足1%,其它占41%;另外,农村小学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科学知识,尤其是教育学、教学论及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等一些教育科学新学科知识的缺乏最为突出,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普遍浅薄,许多心理学的分支科学和新学科知识尤为匮乏。

三、素质教育对农村小学教师教学素质的要求

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是学校教学的主力军,任何教

[2]学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态度。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从 1 4 思想观念到具体教育活动都要进行深刻的变革。新的教育形势对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人才观。小学教师应当有强烈的育人意识,热爱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幸福着想,而不是单纯的以学科知识的卷面分数高低论“成败”,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组织协调发展。[3]教师要主动学习和接受新的教育知识理念,发展创新,与时俱进,站在科学文化教育的最前端。

(二)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现代素质教育活动中有两个基本作用:第一,教师是知识与学生间的传递中介。第二,除传递知识经验外,教师与学生间还有其他相互活动。依据这两种基本作用,教师相应要具备两种基本能力,即对知识的处理能力和对学生的引领作用。

1.对知识的处理能力

(1)表达能力。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能把知识和经验尽可能有效地、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因而教师要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主题鲜明,简明扼要,富有条理,生动有趣。教师还要注意运用语调、语气及措词,准确地表情达意。表达能力也包括较强的文字能力。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要能掌握和运用动作、体态、表情等会影响到学生心理状态的特殊的表达能力,以便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组织能力。在现代素质教育中,教师面临的更重要的问题不是教什么给学生,而是如何教给学生。面对不同起点、不同个性、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教师必须要能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使教学适合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时还要明确知识重点,揭示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迁移和认知结构的调整。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在于具有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对知识的组织处理能力,以及组织各项教育活动的能力。

5(3)接受能力。教师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还要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也要不断更新知识。教师的职责,教育的发展都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接受能力,这样,教师才会站在科学文化的前沿。教育事业具有周期长的特点,要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就必须进行前瞻教育。这种职业特征也需要教师能及时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以保持教师队伍的新鲜活力。2.对学生的引领作用

(1)了解学生的能力。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现代教育的宗旨之一就是给每一个人以充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其能力得到最大发挥。[4]要实现这一宗旨,教师必须要能了解学生的心理要求和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心理水平得到发展;才能帮助问题学生分析原因,创造有利情境,指导学生矫正;才能有效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与方法,达到教与学的最佳配合。(2)管理能力。一个班级是一个群体,教师是自然的领导者,但要成为有威信的群体领袖,教师的管理能力不可缺少。在具有管理能力的教师的课堂中,学生们能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他们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的特长与才能有表现和发展的机会,而师生关系也更为融洽,因为教师懂得该如何与学生有效沟通。优秀教师还要具备动态的管理能力,即随着学生心理状态与外界情境的变化,而改变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使管理效果始终达到最佳。

(三)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

教育科研能力是基础教育教师所必备的能力。现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必须强调教师参与教育研究,教师也要树立“教师是研究者”的观点。

[5]要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和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教师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不断地进行教育研究。这一认识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亲自实践、接受和认同。教师研究能力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 1 6 力;对新问题、新思想和新方法等发面进行探索和研究;能够运用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综合地、创造地解决问题。

(四)良好的个性修养

作为教师,良好的个性修养不仅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与事业成功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的个性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一个教育者应该爱年轻人,但仅仅这一点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具有对人类优秀品质的正确理解”。无论从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还是从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来看,教师都应该具备良好的个性修养。生活丰富,爱好广泛;能与人热情交往;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具有现实性直觉;有自知之明和长远的人身目标。

(五)具有爱岗敬业、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精神

爱岗敬业是一位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尊重自己的职业,对教师职业有责任感,在职业与个人、职业与家庭发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候,能够理性地做出选择。爱岗敬业还表现在爱护自己的学生,尊重自己的学生等方面。

四、农村小学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策略

根据我国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推行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新课程改革的工作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根据这一部署,新课程培训已经开始,并且是全员培训。因此,在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中,应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受培训教师不仅提高实施新课程计划的能力,而且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合理考虑农村教师编制。

在核定编制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村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7 首先,打破“铁饭碗”的思想,对教学中滥竽充数的教师要彻底清退。其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聘期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待岗和降级处理,以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再次,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教师到边远穷乡支教,支教要落到实处,不能走过场。第四,教师设立岗位制,如管理岗位、任教岗位、后勤岗位等,让现有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第五,将农村教师的退休年龄提前,动员年龄偏大的教师提前退休,然后招聘一批实力派的大学毕业生来充实农村教师队伍。

(三)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创设科研氛围

学校要提倡和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活动,让他们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体会、经验进行总结,撰写论文。把好教研关,经常组织观摩教学,使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研究,取长补短。有条件的小学,也可以经常组织教师观看著名教师的教学录像,或者是向到农村小学支教的城镇教师请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积极学习,积极研究,树立教师是研究者的观念。

(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实践自觉性

每一种角色都有特定的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现代教师角色理论强调教师角色的综合性,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因此,在农村小学教师教育培训中,应强化教师角色多样化意识,使教师对自己所承担的每一种角色如知识传播者、示范榜样者、组织管理者、心理健康医生等有清楚地认识,增强在教育实践中的自觉性。同时,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认为这几种角色也应该被强调: 1.学习者

教师有效地学习是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学习者的角色包括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作为教育者,身处信息社会,面对复杂的学生及教育情境,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掌握新知,丰富自己,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同时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研究者

教师研究者的角色意识越强,越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促进学生发展,因为小学教师的研究主要是行动研究,即以教育教学行为为研究题材,以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为目的,是一种问题解决式的研究,对于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有直接影响。同时,也能增强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也能够使教师体验到探索、研究、创造的乐趣。在培训过程中,应加强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学,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可操作性。3.实践者

教师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教师应该善于把学习、研究所得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领域,并转变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教师教育实践者的角色也是教师进行研究的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五)提高新课程培训的实效性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各校要把教师的培训作为课改实验的[6]首要工作来抓。在以往的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对培训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积极性不高,有效性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政府要加大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投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而且,新课程培训应该是很务实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培训的价值应该使被培训教师有清醒认识,提高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同时,应该注意培训方式的可接受性,充分尊重农村小学教师现有的经验,以此为基础,开展探索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使教师先于学生体验新课程的精神,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上,应采取分期分批培训,尽量避免大课形式,使教学体现个性化。在培训管理方面,严格管理措施,保证每位教师人认认真真地参加学习活动。

(六)强化校本培训

由于农村生活的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流较少,对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这在年纪较大的教师身上表现比较明显。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和学校管理者,一方面注意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应重视校本培训,使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基地。9 1.教学观念的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加强学习。例如,举办现代教育理论讲座,传递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开展关于教育思想的讨论。其次,是展示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或成果,举办经验交流会或成果报告会等,并让身边的教师介绍应用他人研究成果经验的体会,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再次,是要改革教师工作评价机制。要坚决摒弃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师工作好坏的片面性评价,这有助于减轻教师心理负担,激发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强化教师基本技能的培训。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是教师教学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备课,讲课以及演讲、板书、动作、图画、演示等五项讲课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侧重于讲好普通话、熟悉计算机操作和积极投身教育课题研究三个方面。三项基本技能的训练都应该有层次地展开。普通话训练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计算机技术培训要以提高教师实际应用能力为主,操作训练要规范,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骨干先行、滚动发展、全员推进的原则;教育课题研究的培训要坚持常规教学研究活动与教改实验并重的原则,在以导教导学为重点,听课、评课为主渠道的常规教研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促使教师走教育研究课题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于光远.教育人才素质研究[M].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8:60.[2]罗晓,孙晓燕.教育基础知识指南——理论和实践[M].四川: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1:70-72.[3]耿福生.教师教学专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7:45.[4]钟启泉.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7:20.1 [5]卢凤华,郑淑红.当前莆田市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报告[J].莆田学院学报,2006,(8).[6]欧阳德顺,朱成宁.当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教育科学,2010,(3).字数:约6000字 联系电话:*** E-mail:pengyou807979556@qq.com 通讯地址:皖阜阳市颍州区三塔镇倪寨村

1

第五篇:浅谈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

浅谈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

陆小芳

由于农村小学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教学设施很难配套。电化教室和录像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普及率非常低,相当多的学校连投影仪等设备也没有,部分小学英语教师没有最基本的教辅材料(比如活动手册、学生卡片和教师卡片、教学挂图),更没有录像带和VCD等,而小学英语教学又特别强调语言环境的创设,以及充分利用和开发多种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创设生动而真实的语言环境。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结合农村实际,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改变当前“一本书、一枝粉笔、一张嘴讲到底”的现状呢?我想:贫困不是理由,我们完全可以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一、巧用教具,辅助教学

对农村小学来说,运用现有条件,创造性地制作教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具,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学生更自觉、更有兴趣地参加课堂的交际活动。

1.自制人物、动物头饰,辅助教学。例如教材每册教材都有主要人物和动物图像,教师应带领学生动手制作头饰,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创设情景,操练语言。在角色表演中,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戴上头饰进行对话,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容易体现真实的交际情景。

2.自制生词卡片,辅助教学。在小学英语教材中都出现有一定数量的生词,课堂上,教师利用事先制好的生词卡片,既可巩固生词,又能节省时间,使教学真正达到方便、快捷、高效。有时通过变换操练形式,还可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如可先遮住卡片上生词的前部分或上部分,让学生猜猜是什么;还可进行“快看快说”“快听快指”“藏藏、找找、说说”或“英汉反向说”游戏等(制卡片时,正面写英语,反面写汉语意思,若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是英语,就让学生说汉语意思,反之,则相反)。

3.自制挂图,激发兴趣。有时根据教学的需要,依据教材内容,制作挂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直观化。如在学习颜色时,教师制作一幅彩虹图,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有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除制作挂图外还自制了一些其他教具。如有一位教师在教人教版小学英语第二册Unit 2 My Family C Story time时,Zoom说:“Look at me!”Zip见了之后说:“Beautiful!”教师做了一件彩纸衣服,整个课堂顿时沸腾了,学生争着穿“衣服”,个个抢着表演对话,这样一节难度较大的对话内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就掌握了。

4.利用实物,充实教学。其实教师、学生及教室内的一切陈设都是资源,课堂本身就是活生生的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语言的实践活动。

如:在PEP Primar English Book3中,在教到Unit1 My Classroom,Unit2 My Schoolbag时,就可充分利用教室的资源;在教到My Home时,学生的家庭就是很好的谈话题材; 在第二册教材中,当教到My Family时,教师和学生都拿出自己的家庭照片当作教具,有位教师还特意把自家的照片放大贴到黑板上进行教学,这就很真实,很生活化,效果相当不错。

二、运用简笔画,美化教学

简笔画可以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它的特征是简单、快捷且达意传神。教师用寥寥数笔,简单的线条,就能画出要教学的内容,以最小的教学代价(一枝笔,一块黑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教师在课堂上边讲边画,展示事物的变化,生动直观,能很好地吸引学生,这是图片、实物等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如表示方位的on,under,in,above和over用简笔画教学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践证明,简笔画教学既可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又使课堂活而不乱,变而有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这种手段。

三、运用肢体语言,优化教学 小学英语内容简单,但学生大多初次接触,因此教起来却不太容易。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及动作。可见形体语言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形象、生动、新奇、有趣的方法,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1.在字母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优化教学。教师在字母教学时,如果枯燥地领读、跟读,学生很快感到厌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用手势表示大小写字母,有时还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想象怎样用手势表示字母,学生的兴趣会很高。在指导书写时,教师可教学生学会使用左手当“四线三格”,伸直左手,大拇指向内弯曲,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微微张开就构成了“四线三格”。教师要求学生用右食指在“四线三格”上练写字母,同时口述笔顺。对于这种有趣的字母学习法,学生乐于接受,乐于使用,课堂学习氛围很浓厚。

2.在单词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优化教学。在教单词时可边做动作边教单词。如在教到jeep时,教师可边教读单词边用双手作开车握方向盘状,学生边做动作边念单词,多种感官并用,增强记忆;再如,教jump时可做跳的动作;教key时,可做用钥匙开门的动作;教kangaroo时,可学袋鼠向上跳的动作;等等。

在巩固生词教学时,利用肢体语言,同样可达到满意的效果。如巩固music、sports、computer game、painting等单词时,教师可让一个学生做拉小提琴的动作,其余学生答music;一个学生做运动,其余学生答sports;一个学生做打字动作,其余学生答computer game。还可倒过来,让一个学生说单词,如painTing,其余的学生做画画的动作;一个学生说Sports,其余的学生做运动状等。这些方法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在说唱歌谣时,运用肢体语言,优化教学。如在教Let’s chant时,教师边教边做动作,学生边说边做,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激发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如PEP小学英语Book2 Unit2 My Family中的Let’s chant:

Father and mother help each other

Sister and brother play together!

有一位教师这样编动作,效果不错:双拳紧握(左大拇指代表father,右大拇指代表mother,左小指代表sister,右小指代表brother),吟唱fatherand mother时,依次伸出左右拇指;吟唱help each other时,做出两拇指合并状;吟唱sister and brother时,依次伸出左右小指;吟唱play together时,两小指相互弯曲互动做玩耍状。学生边听录音,边念歌谣,边做动作,易学便唱,兴趣盎然。

在教学中,肢体语言可贯穿教学始终,无论是教字母、单词、句子,还是歌谣、儿歌,我们都可利用形体动作来优化教学。另外,在使用课堂用语或进行对话交流中,运用肢体语言,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四、吟唱儿歌,丰富教学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说爱唱。根据这些特点,教学中,利用歌曲、歌谣、小韵文或顺口溜等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而且学得快、记得牢。

1.利用英语儿歌,激情激趣。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儿歌,可激发兴趣,在课中又可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唱儿歌时,一定要给歌曲配上相应的简易动作,让学生在唱起来的同时动起来、演起来、乐起来。

2.老歌新唱,丰富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老歌新唱的方式,把对话编成学生熟悉的曲调进行吟唱。如有位教师在教下面的对话时,配上《两只老虎》的曲调,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A:I have a Teddy bear.

B:Oh,really?May I have a look? A:Sure.

(此单词可直接读出)Here you are!

3.编生词歌谣,易学易记。教师为减少生词在教学中枯燥的领读形式,也可把生词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并配上动作。有一位教师在教到动物单词时是这样编的:小兔rabbit跑得快,国宝panda最可爱;小猫cat喵喵叫,小狗dog把家照;小鸭duck左右摇,小猴monkey爱蹦跳。学生兴奋得下课后还在不停地吟唱歌谣。

还有的教师把生词编成“小韵文”或“顺口溜”,并注意用升降调朗读,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祖父爷爷grandfather(grandpa)grandfather(grandpa);祖母 奶奶grandmother(grandma)grandmother(grandma);父亲爸爸father(dad)father(dad);母亲 妈妈mother(mom)mother(mom);哥哥 弟弟brotherbrother;姐姐 妹妹sistersister。

五、巧设游戏,巩固教学

游戏教学通常用于对所学知识巩固,帮助教师将单调乏味的复习巩固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教师在设计游戏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游戏涉及学生的面越宽越好,不要一两个人做,其他学生仅当观众,使一些平常不爱说、不好动的学生得不到机会。如在教学巩固rainbow,rain,squirrel,snake,tiger,taxi这几个生词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游戏:(黑板上贴上这些生词卡片或写上生词)找三位学生上台,其中一个学生做画彩虹、下雨、松鼠跳、蛇爬行等动作,全班学生根据这个学生的动作说出单词,台上另外两个学生比谁指得准、指得快。这个游戏的覆盖面就很广,达到了全员参与的目的。

要使学生参与和配合,游戏的形式多样化显得非常重要。“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就没有新鲜感。因此教师应不断收集游戏,设计、翻新游戏。

小学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个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音基础知识及较高的语言水准,同时还应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课堂教学技能。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创造性地通过自制教具、运用简笔画、肢体语言、歌曲吟唱,巧设游戏等各种形式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一定会使农村的小学英语课堂焕发光彩。

下载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缺失及矫正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缺失及矫正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小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初探大全

    农村小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初探 (广西梧州市龙平小学 曾益源) 摘要本文主要从创设情境、精讲精练、互动生成、激情教学、恰当评价几个方面探讨农村小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

    济源市教育体育局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 研 究 报 告 济源市思礼镇洛峪学校课题组 摘要: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学中普遍存在......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中学生行为问题及矫正 黄茹 ( 陕西省宁强天津高级中学,陕西宁强 724400)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的不断上升,状况不容乐观。通过比较大量研究者对问题行为的界定......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摘要: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里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虽属少数,但其负面作用却很大,给正常 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若这些有品德行......

    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幼旭学校“合江县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 《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合江县幼旭学校课题组 尊敬的教研室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我代表《......

    浅论农村小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成因及解决策略(合集)

    浅论农村小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摘 要:新课改明确指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中学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策略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策略思考 山东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隋慧成摘要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老话题,但是如何从新的视角去观察、指导以及评价却是一个......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及应对策略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及应对策略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