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幼旭学校“合江县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
《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合江县幼旭学校课题组
尊敬的教研室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我代表《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课题组向大会作这一课题的开题论证报告,不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选题意义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施行,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本要求,《规范》从小处着眼,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提出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四章义务教育”中明确指出:“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它们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工作应以德育为首位,同时也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校地处县城城区,是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县委县府指定的进城务工子女就读学校,也是合江镇唯一一所初级中学。在校中小学生有1500人,在现有招生体制下,我们学校农民工子女占到20%
以上,有近40%的留守少年儿童,这些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机制尚未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存在各种问题。特别是初中学生中,集中了合江镇和县城周边乡镇各小学输送来的大量学困生和品困生。这些学生除了表现在学习困难外,内在为道德失范,外在为学习、生活和交际等行为失范。这类学生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失范不加以矫正,将对学生成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并产生大量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学校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同时,学校德育工作机制、管理和评价体系也有待完善,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政府行为作保障的德育运作机制并没有形成,家庭、社区和学校德育根本没有得到有机整合。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长效机制,没有真正解决“父母监护缺失”的问题,不少活动存在“运动式”、“一阵风”的问题,现有教育管理也多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缺乏针对性、科学性,效果不理想。德育工作评价虽然有制度可依,但这些制度缺乏对评价指标的量化,德育工作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多停留在教学成绩和学业分数上,德育评价虚多实少,学校、职能部门和班级的多级评估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或者有了雏形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在我校开展“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本课题预计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效果预测
(一)、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课题研究,逐步构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运作机制。
具体办法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网络,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政府行为作保证,形成家庭、社区、学校德育的有机整合。
2、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
采取的途径为:
(1)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转变育人观念,创设良好的师资环境。
(2)办好家长学校,更新家长育人观念,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2)找准活动的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构建适合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矫正的系列活动体系。
3、通过课题研究,形成适合我校的学生行为规范检测与评价体系。
我们的想法是:完善德育工作评价量化评价指标,德育评价要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建立学校、团支部、少先队和班级等的多级评价体系。
(二)、预计达到的效果。
1、学生道德素养得到提升,乐观向上,行为文明,习惯良好,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教师育人观念得到更新,育人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德育教师队伍。
3、学校管理理念得到优化,构建起先进的、可行的、高效的德育管理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4、育人环境等到改善,书香校园打造成型,学校社会声誉越来越好。
三、本课题的改革主张与改革措施
(一)本课题的改革主张
我们认为本课题的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校教育的需要,课题的研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提出本课题《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脉搏,探索符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更好地解决我们德育工作中暴露的那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构建起先进的、可行的、高效的德育运作体系,使我们德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本课题的研究与我们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和教师日常工作密切相关,要研究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要做的工作;研究的内容力所能及,研究的条件基本能具备,研究的保障可以落实;该课题具有研究价值,且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只要我们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认真操作、加强管理,注意及时调整和修改完善,一定会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二)本课题的改革措施
本课题研究分为准备论证,实验验证,总结提炼三个阶段。具体措施是: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用于前期准备。
(2)教育调查:运用教育调查法研究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调查研究学生行为失范的现象等,从而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德育的方法和策略。主要用于实施初期。
(3)行动研究:在自然条件下让德育工作者进行亲身实践,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拟定具体计划、实施计划、反馈信息并对实践进行不断反思,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为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提供实践和研究的丰富信息。主要用于实施阶段。
(4)邀请师培部门、专家、优秀班主任教师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作专题学术报告,并对本课题研究给予指导、引领。适用于课题研究全过程。
(5)案例研究:注意抓住典型人物和典型事物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不同级别的学校和不同类别的学生的不同的德育工作范式。主要用于实施后期。
(6)经验总结: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重视资料数据的积累、归类并整理研究资料,寻找成果和过程蕴含的规律,并进行总结提炼,撰写研究报告。主要用于总结阶段。
四、本课题活动规划
①对学生生活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调查活动。②家庭环境、社区氛围、校园文化、学校制度、政府政策检视活动。③专家引领活
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对课题组人员及相应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④通过网络技术搭建交流平台展开交流活动。⑤学校及各部门的德育系列活动,具体为学校 每学年一次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每学年一次优秀班主任评选,每学年一次优秀教师评选,每学年一次师德标兵评选,开展“家长学校”各类活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每学期一次主题关爱教育活动,打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 学校支部每学期一次优秀共产党员评选,每学期评设党员示范岗,进行流动管理,师德师风学习活动,工会 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开展贫困生慰问活动。教导处 定期开展德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研活动,每学期拟定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每期一至二次班主任培训活动。团支部与少先队大队部“幼旭之星”评选(周星、月星和期星评选),每周一次班级百分竞赛(学期末总评一次),每周一次“国旗下的讲话”教育活动,每学期一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评选,按月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定期开展“留守学生之家”活动,每期“艺休周”活动。班主任 《学生守则》与《一日常规》学习系列活动,幼旭之星评选活动,每周开展主题班队活动,每月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开设“家校路路通”,每学期至少一次家长会。科任教师 每期写一篇德育工作论文,每月交一篇“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教学反思或教学心得体会,每期写一本读书笔记。
2011年5月
第二篇:师德失范行为自查报告
师德失范行为自查报告
这次的虐童事件。再一次表明类似这样的老师本身其职业道德和行为自律是缺失的,这样的老师心理是扭曲的、变态的、不健康的,因此她受到家长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有时也会出现情绪化,这都是由老师的心理所决定的。这次的虐童事件被曝光是有一定的偶然性,这位90后的老师不知道什么是爱,也因此不知道什么是敬畏,不不以为耻,反以为好玩,于是有了上传照片炫耀的动作,也因此在互联网上被放大,并让人神共愤的结果出现。但是,我们反过来想,如果她只是做了而没有上传照片,是不是一切都平静得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而同样的生活中是不是依然还有类似的行为天天发生,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对此感到深深的心寒。作为担当教书育人重任的我们,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对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没有健康的心态和道德怎能育人?最近我开始学习《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法律修养》《儿童发展心理学》,希望在座的老师也能去看看这三方面的书籍,其中《规范》我认真详读了一番,并结合自己工作情况适当修改了一下,现与大家共享互勉。
一、热爱幼儿,循循善诱
1.对幼儿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全身心地关爱每一个幼儿,熟悉每位孩子的发展状 况,了解、关心每位孩子的成长。
3.面对有害于学习、健康、安全的各种情况,应为保护 孩子而作出相应的努力。
4.不论性别、家庭出身,要对班内孩子一视同仁,不偏 爱,不歧视。5.要善于激发孩子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
6.要对困难儿、问题儿、特殊儿采取针对性教育,求得 每位孩子的发展。
二、尊重家长,互相配合
1.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调动家长在培养孩子全面发展上 的积极性。
2.对家长要以诚相待,以礼相见,互敬互重。3.尊重家长,虚心倾听家长意见,不挫伤家长的感情,不训斥家长。4.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正确教育孩子。5.不以任何理由向家长索要财物,以教谋私。三.严谨治学,勇于探索
1.刻苦钻研业务,努力精通专业。2.认真施教,掌握教育规律。
3.严谨求实,以知求善,掌握精深广博知识。4.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努力探索科学真理。5.不断研究教学艺术,反思教育实践。
6.自觉投身学校教育改革,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四、团结协作,服从领导
1.与每一位同事都要热情招呼,在工作中互相支持和配 合。
2.尊重同事,虚心倾听同事的想法,不挫伤同事的感情、不训斥他人,善于宽容同事。
3.遇到困难用协商的语气和人沟通,别人有难主动帮 助,别人有误悄悄提醒。
4.正确地对待和开展竞争,在各种竞赛中展现自我、相 互学习、共同提高。
5.服从领导安排,支持领导工作,恪守岗位职责。6.关心学校发展,善于接受领导的建议和意见。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 范。”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幼儿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教师对其的影响不仅是一 时的,更是一生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幼儿教师的职业是 神圣的,是需要我们付出大爱的。让我们能都能严格遵守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奉献幼教。
德才幼儿园
陈凤丽
2012年11月
第三篇:大学生道德失范及矫正措施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大学生道德失范及矫正措施
姓名:卜佳琪
学号:11141207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应用
班级:11计2S
大学生道德失范及矫正措施
摘要:爱因斯坦曾说,人类最需要的努力,是在我们的行为中追求道德;我们内心的安定,甚至我们的生存都离不开道德。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给生命以美好和尊严。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表现在社会道德领域就是道德严重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势必影响到大学校园内的莘莘学子。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正日趋严重。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除了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外,更关键的是当前大学生道德观的缺失。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失范,矫正措施
引言: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代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缺失,并且由此而引发的不良事件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小到大学生公交车上不让座位、该排队的不排队,大到打架、做二奶、杀人,都引起了社会的大讨论。我们不能否认我们的很多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是不敢恭维的,也不能否认那些媒体的报道是真实的,其实只要你到校园里一走,你就会发现道德失范的行为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满地皆是”。但是这仅仅是少数的人,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这样,个别学生的道德水准是让人担忧的,但总体上来说,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思想较以前来说还是有所下降。一.什么是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的含义有很多,而大学生道德失范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1] 二.大学生频现道德失范现象案例
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社会上是高层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是我们社会的精英,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大学生的努力与拼搏。大学生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人们将他们定位为“祖国的花朵、民族振兴的力量”。但是,或许是应了那句老话“不堪承受之重”,如今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人们评价大学生的诟病中最严重的一种。(1)诚信缺失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儿园小朋友占84%,小学生占51.3%,中学生占20.1%,大学生占0.48%。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净洁无瑕。随着接触社会,童心受到社会的玷污,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匮乏,到大学阶段达到了不诚实的最低点。
山西大学一位辅导员说,一名2010年入校的学生为申请贫困生名额,谎称父母双亡。因时间紧迫,辅导员未来得及核实就将该生认定为贫困生。不久这名学生请假,称父亲生病住院,老师追问他所谓的“孤儿”身份,他才实话实说。
“有些同学是非观、价值观淡漠,社会不良风气在校园里也明显增多。”山西某高校一名学生说,计算机、英语等各类等级考试作弊行为已屡见不鲜;评优、选干和贫困生评选中,有些学生弄虚作假欺骗组织,有的甚至让家长出面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
(2)被推三阻四的隔离宿舍
曾被评为山西省高校十佳的某高校张老师深感对一些“90”后学生束手无策。甲流传播高峰时,部分“90”后学生对隔离宿舍安排一事群起抵制,令他至今仍感愤愤。
2009年甲流传播高峰期学校发烧病例较多,由于学校医院容量不足,校方决定每个学院的每个年级设一个隔离宿舍,以集中发烧学生,避免交叉传染。
这件原本简单、在以往大学生看来“义不容辞”的事,在“90”后大学生们身上落实起来却格外艰难。“80”后为主的三四年级积极响应,“90”后学生们则推三阻四。
“质问不是问题,但大学生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平日里和蔼的张老师不由得火冒三丈,因时间紧迫,他强制执行。
难题并未结束。隔离宿舍内未发烧的3名学生不愿搬离,张老师再三劝说才搬走;之后,接收这3人的宿舍又纷纷抗议,拒收来自发烧宿舍的同学。
“这次事件折射出一些‘90’后大学生自私、集体观念差等问题。”张老师说。(3)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6幢317号宿舍发现4具男性尸体,经查死者是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的4名学生,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龚博。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后的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后认定,4人的同学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而此时马加爵已失踪数天。
马加爵1981年5月4日出生,今年不到23岁,杀人手段却极其残忍。警方发现尸体死亡原因都为脑部钝器击打所致。
2月24日,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3月1日又向社会公开发布了通缉令,悬赏20万,查缉马加爵。此后,曾有10来个“疑似”马加爵,经指纹指认或DNA测试后被否定。
据介绍,马加爵平时爱踢足球和打篮球。四个死者中,除龚博住在另一幢楼外,马加爵和唐学礼、杨开红同住第6宿舍楼317房间,邵瑞杰则住在隔壁的316室。五个人同级,常在一起打球。据同学说,马加爵生性比较粗暴。平时打球,只要有人踢不好或无意间踢到他身上,他便会动怒,有时甚至翻脸骂人。马加爵有几个广西老乡以前常来找他玩,后来渐渐不来了。还有同学回忆,马加爵以前经过316室,只要听到里面的音乐声大一点就会破口大骂。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动了马的东西,马发现后便一直记恨在心,从此不再理睬该同学。同学都说他性格孤僻,不太好处。
广西当地媒体记者案发后曾到马加爵的家中———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12号。马加爵的父亲马建夫年已六旬,母亲则因病重卧床多日。自从马加爵涉嫌云南大学4人被杀案后,其家人一直心神不宁。该媒体记者在马加爵母亲做衣服的桌子上发现了一叠近期的报纸,或许是翻阅过多的缘故,报纸已经破旧。马加爵的母亲提起儿子,只说了句“我现在只想对儿子说一句话,就是希望他能早日自首。” 4名被害学生多为贫苦农村家庭的孩子,事发后,家人悲痛欲绝。在警方和校方安排下,4人的家属到云南大学处理后事。(4)女大学生做二奶
二奶,小三,情人,这些名词现在是大家耳熟能懂了。每个时代都会弄潮翻新,词语也是一样,不间断的总会蹦出几个来,弹弹你的神经,乱乱你的思维。每个新词的出现,后面必然会有相对应的方程式来求证。正所谓有因必有果,相互是牵系着的。
目前,就大学生来说,有很大一部分人群都喜欢去当二奶,做情人,更愿意做小三。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社会进步太快了,还是人心在慢慢堕落了?
大学生做二奶很普遍,北京某知名艺术高校的飘飘同学介绍说,她们学校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了,她身边就有10几个去当二奶的,不过现在她们都过得很惨,被抛弃了。同样,北京另外一所某高校的萍萍同学也介绍说,我身边也有几个同学,有的是没毕业就当二奶,有的是毕业后工作不到半个月就去当二奶的。
二.道德失范现象原因分析
(1)从根本上讲知行矛盾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导致的人的认识的多元化,不同的世界人生价值观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影响的结果。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在社会中存在不同道德认识,相互间联系日益增强,必然产生不同的道德行为,这是知行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2)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是相当重要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生理能力,外表看来已经是男人或女人了,但是心理还不够健全,大学生自控能力差,道德意志不坚强。在受到社会种种诱惑,腐朽落后思想面前无法保持足够的理智,易于冲动产生各种道德行为。
(3)家庭学校的教育对大学生的知行矛盾产生也是非常大的影响,家庭是教育最初的场所,俗话说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不少家长教育说的和做的不一样,无法使学生信服,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离,一方面是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注重知识的识记,不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到的科学知识道德观念,在现实中很少有得到实践的机会。给学生一种学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学习只是升学的工具。给学生形成了一种学校学到的东西只是理论上的大道理错觉,真正的实际生活中可以不管不问。按照自己需要行事个人主义。
(4)道德发展的相对滞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变化面前人们产生了不安,不仅有人们对未来变化的无知产生的,也有些是对一些传统文化由于社会发展巨大变化与人们的需要不相适应。比如说人们对婚姻观念的传统认识是夫妻白头偕老,婚前性行为传统道德不容得,而随着的大学生性成熟,有这方面的需要,要求有婚前性行为。而传统的道德观念无法解决这一矛盾,也就是传统道德与现代人得生活方式有冲突,传统道德没有与时俱进,发展相对滞后。
四.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对策分析
(一)道德失范问题经济基础上的解决
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解决要实现既包括实现社会财富分配上的公平,大学生基本上很少收入谈不上收入的公平,这里主要说的是指,大学生的家庭收入的公平。俗话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基础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
1.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要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满足广大人们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人们生活提供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
2.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应该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挥作用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注重国家宏观调控,发挥国家财政的作用,初次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形成良好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共同富裕。
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规范化,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统一管理和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与监督等问题。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
4.从大学生角度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多种形式就业为大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保障,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安全感,帮助解决大学生物质基础问题。
(二)大学生道德认识培养
大学生道德认识是社会是一种知识,一种技能,来源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以大致有两种道德认识培养途径。
1.从具体实践角度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道德实践中获得道德知识和加深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比如:参加社团活动,大学生下乡等活动。
2.在学习过程中
老师应该积极的指导学生进行道德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的理解道德,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通过道德行为体验,更好的理解道德认识。
(三)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2]所以要注重满足学生的社会需要。
1.加强家庭情感教育
使每个学生在爱心的关怀下成长,在生活中让学生明白父母的爱心,教育学生要多为别人考虑,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关注他人,关爱生命。热爱生活,多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明白,自己和别人一样重要,引导学生与他人相处,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加深对道德情感的理解。
2.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道德教育
(1)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在教育的同时应加强道德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课堂为主阵地激发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中通过以理服人以理孕情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课堂中根据不同德育教学内容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能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感情,在课堂中通过情境教学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诱发大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
(2)以活动为主要方式强化道德情感体验,实践活动中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3)以教育者高尚的情感人格感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加强情感的沟通,敏感发现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问题,用开放的教育理念教育大学生。
(四)道德意志的培养 1.学校教育方面
用理想信念来引导他们,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关于人的价值理论来影响他们,使学生明白做事的目的,让他们不会迷茫。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课选老师,教师在教学应该多联系实际,在班级管理方面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把体育教育放到重要的地位。改变不合理的升学制度,高考不能只考知识的多少及运用,鼓励高校自主招生。
2.家庭方面
从小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不要溺爱学生,培养学生自主自立意识,多参加社会实践,个人的意志培养要从小事做起,每一个要克服的障碍,都离不开意志努力,面对着所执行的每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靠的是内心的力量。事实上,意志力并非是生来就有或者不可能改变的,而是一种能够培养和发展的技能。我们可以通过正确制定计划明确计划的目标,目标要合理不要过高。计划定完了关键也在于执行,为了让执行起来更有动力,更容易完成,要注意计划要前紧后松,先难后易,订计划的时候都是最有动力的时候,俗称三分钟热乎气儿。计划分阶段进行,一个长达一个月的计划,分成四周进行,每周分别地明确任务和明确目标,非常便于检查进度,阶段数以三至五个为宜计划要有修改和弥补的余地。并且这个余地不能影响计划整体的实现进度,如果你时间紧,就要自己加把劲,把计划订得更紧一点,好歹的留一点时间在最后一两天,复习完了还能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工作更是如此,要有了解全局的能力。去主动的做事情不要懒惰,要尽量的能今天做的不要拖到明天。不要把做事看成痛苦的事情,其实它是人的需要。首先,下决心去做事情,做事要有动力,不仅仅是人的需要方面的,而且要意志的努力才可以实现。其次,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要有实际的行动来证明,不能老说空话。[3]再次,情感体验,要从自己的行动,自己的感悟中发现自己取得的成果,及时给自己心理暗示,让自己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提高自我效能感。
(五)良好道德行为培养
道德行为是道德的最终的体现形式,是道德的关键,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及对道德的评价是依靠道德行为产生的效果来认识和评价的。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是道德最终环节,但是道德行为的产生是道德其他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包括道德知情意。还有道德外部制约因素。
1.从制度方面推进道德法制化
我们知道道德是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的,靠的是人们的舆论约束,信念的约束,而人的需要如果超过社会能提供的需要量,有些人可能为了生存不顾道德约束,因而光有信念和舆论约束是不够的,使道德具有国家强制力保证是必不可少,也就是道德法制化。比如在我们学校周围的网吧里乱吸烟大学生非常多,严重影响了自己和其他人的身体健康,大学生都明白不应该。我也曾经试过制止,一般他们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他们不会停止,问原因他们会说别人也在吸是的大家都在吸,于是我也就沉默了,是的大家都在吸烟,我能说服谁呢,他们形成了一定违背道德的力量,单个人已经无能为力了,这个时候要靠什么,只有国家法律国家强制力,要有强力的制度保障。把具体的不道德行为纳入法律制约之下,使其受国家强制力的约束。中新社北京5月10日电自2011年1月起,中国内地将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它可能的室外工作场所完全禁止吸烟。这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要求提出的目标。[4]相关的法律出台中,比如,三审通过的《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办公室、会议室、礼堂、公共走廊、电梯以及本单位的餐厅、咖啡厅”也明确为禁烟范围”。[5]
2.个人信念上要求树立高尚道德观念,促进观念向信念转化(1)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
道德是具有崇高性的,这种崇高性指的是道德的对于人们的有用性而言的,道德本身只是一个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工具,本身不是说好的或者是坏的,关键在于人们怎么用它,它的使用价值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利益的就是高尚的道德,不满足的就是不道德的,或道德失范。下面是一些满足人民群众利益的普遍的道德,对大学生道德失范有一定帮助,尊重生命生命存在是人们的第一需要,即安全的需要,只有大家生命安全又保证了才有可能进行更加进步的需要;不恶意伤害道德的这一原则是处理与人,人与社会最重要的原则,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我们的存在不能去否定别人的存在,要尊重别人的存在,要尊重他人的利益。不恶意伤害不是说不伤害,人们为了生存,生存资料是有限的,你的获得必然会伤害他人获得,因此伤害要有原则。就是不恶意伤害他人,一般的说来就是明知道这样会伤害她人,就不要这样做,古语:“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发展发展是人的重要需要,大家在竞争中和谐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这些原则要通过道德内化作用,转化为道德信念。
(2)促进观念向信念转化
上述的道德观念虽好,但是要不能转化为道德信念,其效用就会大打折扣。实现道德观念向道德信念转化要重视道德的内化作用,把道德观念内化为我们的信念,把上述的道德观念转化道德信念,从而指导我们的道德行为。道德内化要在日常行为中树立良好的榜样模仿学习,和通过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认同自居和自我强化等方式实现。
3.从学校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1)加强道德的制度建设
道德作为人于人之间的规范,本身道德形成靠的是道德社会约束力,也就是每个人保护自己的力量,集中起来就是社会的力量,这种力量本身是没有的,他是依赖于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不可避免的和其他人产生冲突,冲突的避免靠的就是大家都放弃一定利益,形成一定规则,避免他人伤害。道德行为的形成离不开校规校纪及家规等规则的影响,形成良好的校规校纪及家规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注重校规校纪的制定和执行,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注重道德外化作用。
(2)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和意志努力既可自动实现的道德行为。它可使道德行为经常化、巩固化和自动化,因此它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道德行为习惯是在反复训练和实践的基础上养成的。
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在实践中教给学生学生合理的道德行为方式,使学生懂得在什么场合应该怎样去做;第二,坚持长期的练习与实践,不怕行为出现反复;第三,为学生创设良好行为情境,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第四,可采用一些具体方法如活动替代法、铭记警句等办法来巩固好的行为习惯;第五,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树立对良好道德行为形成有重要意义,对学生道德行为行为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用马克思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引导学生。
五﹑总结
总之,在大学生泛滥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不良思想的影响,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从而提升自己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来迎接更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江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8卷(第2期).14-16.[2]潘宗秋.大学生日常行为道德自律及相关情境研究[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年,第4卷(第2期).23-26.[3] 史玉玲.道德发展认知理论对当前学生道德发展中知行矛盾冲突解决策略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77-80.[4]李建华.道德情感培育的个体之维[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1卷(第5期).1-8.[5] 贾乐芳.当代青年的道德失范与重构[J].北方经贸,2009年,第7期.139-140.
第四篇:2017年上半年员工行为失范报告
XX公司
2017年上半年员工行为失范排查工作报告
XX银监分局:
为了切实有效地防范职业道德风险,做好案件防控工作,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对可能的发案苗头及倾向性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进一步加强员工行为管理,加大对员工行为的监督管理力度,XX公司对员工行为失范行为情况进行了全面的风险排查。
此次排查活动主要对全体员工开展,按照下查一级方式进行,即:董事长排查总经理及分管领导,分管领导排查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排查部门人员。
本次排查由董事长亲自安排部署,本着“谁排查、谁负责”的原则,始终坚持“严”字当头,每到一处,重点与被谈话人了解部门员工及其本人工作中是否是否参与民间借贷、社会融资、违规担保及非法集资活动,是否利用工作之便存在进行民间借贷或集资活动,是否有利用工作和职务之便,为融资中介提供便利等行为。重点排查各级员工有无参与民间借贷、非法集资、充当资金掮客、洗钱、涉黄、涉赌、涉毒、经商办企业、过度消费及负债、频繁请假等十种异常行为,以及有无涉嫌商业贿赂。通过找员工谈心,深入各部门了解、调查、排查,掌握员工思想动态,确保员工异常行为不走过场。此外还通过组织全体员工观看《再现真相》录像,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每一名员工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通过“一对一”谈话,在了解执行制度情况的基础上,统一了基层人员对执行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各级员工未发现违法违规违纪苗头和其他异常行为。XX公司员工在各方面表现均正常,严格按照各项制度开展工作,全体员工行为无违法违纪现象。
XX公司
二〇一七年七月三日
第五篇: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 赵晓斐
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当前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正发生着急剧变化,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规范失控。其中最典型的原因为社会道德失范,文化市场的失控,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
然而,在这几方面原因中,学校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学校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在现时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技能、任凭学生在生活的大海中随波逐流、让学生与社会生活相隔绝。因此,对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应先突出学校教育的失误问题:
一、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多元文化与观念的矛盾与冲突中,在青少年一代最需要学校德育的时候,学校德育却陷入适应困难:以不变应万变遭到新时期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干脆把德育拱手相让予社会;或者惟升学是追,把德育作为软任务,放弃了应有的任务。
14-15岁的学生是青少年越轨犯罪的多发年龄区,又是青少年个性最为突出,也是最为脆弱的时期。然而在升学至上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只按统一的教材,用同样的方法,朝着升学的方向教育学生,而不考虑学生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不同的生活经历。美国学者詹宁斯说:自然界用尽所有的心力,尽可能的使我们的孩子禀性各异,自然界不遗余力的把无限的可能性隐藏其中,没有人能够确定或预言这些可能性,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却往往要根除这种多样性。这意味着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必须重新纠正。
二、个别教师素质差 个别教师素质差导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紧张,是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客观上分析,教师在追求升学率的指挥下,易重视优秀生忽视学困生,导致学困生流入社会,走上犯罪道路;主观上分析,有些教师自身素质差甚至品质恶劣会导致学生厌学、恐学,最终走上越轨犯罪道路。教师低水平的教育技术甚至反教育的方法,是导致学生行为失范不可忽视的原因。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或本身不懂法,采用的方法本身就具有违法性,尤其教师的违法言行对学生影响十分巨大。例如有些教师体罚学生,将学生推出教室,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有些教师采取搜身和检查书包地方法来破获校内案件;有些教师私拆学生信件以杜绝早恋现象等,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对立、冲突,从而出现“反教育”的后果。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薄弱
1949年,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针对当时美国社会流行的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目的的“经济人”,从心理学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出发,提出了“心理人”的概念,呼吁人们注重生活品质,注重心理感受和意义。从此“心理健康”被人们广泛接受,并成为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确定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的,是指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方面,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最佳适应。但是,目前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还相对较少,缺乏专业人员,一些学校还往往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做“思想政治”问题对待,未能从心理学角度去正确把握教育对象,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例如,学生逃学,教师往往认为是思想品质问题造成的,导致学生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很少注意到学生逃学背后可能隐藏的心理障碍。
四、学校法制教育薄弱 学校中法制教育薄弱,往往使学生不能正确的把握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冲突。在没有接受法制教育以前,青少年不可能懂得什么是违法犯罪,他们一般只有道德判断的标准。有的中学生犯了罪,被公安机关传讯,在他交代了犯罪经过后,竟若无其事的说:“我现在可以回家了吧?”有不少学生竟然把违法犯罪当作儿戏。
青少年违法犯罪究其根源都是社会生活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校生活中加强法制教育,教育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使学生认识到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树立法制观念,对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这就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实践:认真分析学生的整体环境;反思学校生活环境;探讨教育是学生生活的过程还是为生活做准备;讨论学校生活与学生**常生活之间的协调性和适应性问题等。从学校教育方面做好学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失范的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