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改革创新 推动制度落实
坚持改革创新 推动制度落实
——落实就是创新
2011年是呼管处(局)全面进行改革、全面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一年,处(局)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都是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会议、自治区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和自治州八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围绕处(局)改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扎实推进新形势下处(局)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认真开展“抓落实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使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工作作风在处(局)蔚然成风,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抓落实促发展见成效的强大力量,为处(局)的改革创新,为昌吉州水利事业发展当好排头兵。
一、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
制度带有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和强制性的特点,是任何社会组织须臾不能离开的行为规范。制度和制度体系既然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人为设定的,那么它们应该而且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和变迁,从而适应组织建设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报告在提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时候,新增加了一个制度建设,使党的建设由“四大建设”变成了“五大建设”,用制度建设保证其他建设的进行。从当前情况来说,我处(局)在制度建设上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应该重点推进两个方面的改革创新:
1、健全领导体制。不断强化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推进处(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规划的制订和责任落实,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工 作;增强执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党政干部管理体制、领导政权的运行体制,应该作为改革创新的重点抓紧研究探索,使之尽早健全并规范处(局)的执政行为。
2、狠抓制度执行。我处(局)非常重视制度建设,过去建立的行之有效的和近期建立的切实可行的制度,有些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经常的严格执行,甚至形同虚设,束之高阁。由此可见,认真而又经常地执行各项制度,也是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建立制度需要改革创新的话,那么采取措施使有效的制度得到认真执行,也需要改革和创新,也是制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落实就是创新
缺乏改革创新的支持,水利工作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就会阻碍工作前进的步伐。要想适应新的形势,实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要求,真正把水利工作的每一项任务落到实处,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因此,改革创新的要求体现在抓落实的每一个环节中、体现在抓落实的每一细节上,贯穿于抓落实的全过程。
1、抓落实就必须创新思维思路。工作的新思维新思路始于新观念和新理念的引领,创新思维思路的过程实际上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对于水利人来讲,必须坚持以开放的心态探索对事物的认知,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交流、转换,以开放的心态包容别人的意见,尤其要勇于摒弃传统的、固有的、静止的思维定势,善于从社会发展趋势上分析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握水利工作发展的新趋势,以创造出科学的、前瞻的、可行的新思路,付诸实践,才能找到出路,才能抓好落实。
2、要抓落实就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好的机制和体制能有效推动工作的落实,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相反,在工作中因循守 旧、固步自封,就会阻碍工作的开展,影响工作的落实。因此,在工作中要及时研究新情况,找出新办法,制定新措施,形成新的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新形势下,要使工作更好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充分激发创造的潜能和进取的精神,在体制机制上不断突破,在落实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地推进落实。当前我处(局)制定了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解决优化用人机制的问题。处(局)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划分为行政管理和水利专业技术并重类、水利专业技术为主类、水利工程建设为主类等不同类型,分别实行不同的绩效考评办法,实施不同的激励方式和政策支持。这将进一步促进广大干部职工实现多轨道发展,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要抓落实就必须创新方式方法。在工作落实中,方式方法是破解不同难题的“助推器”和“金钥匙”,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才能保证工作落实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创新方式方法,就是要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着眼于全局进行理性思维,运用多种工作方法关注和解决问题。
4、要在破解难题中推动改革创新。创新就要破解难题,各项工作就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中发展进步的。处(局)水利建设进程加快,新情况新问题将不断涌现。能不能真正推进创新发展,关键取决于能否抓住和解决阻碍处(局)发展的难题。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认识到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掩盖矛盾必然出现更多的矛盾,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比看到成绩更可贵、更有价值。要探索科学手段和方法,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从全局上观察思考问题,学会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勇于在革故鼎新中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破解难题的素质和本领。
三、落实就是创先争优
评价一个科室工作的优劣,检验一个干部能力的强弱、素质的高低,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工作的实际效果。工作落实与否,直接决定工作成败。创先争优是检验工作落实效果的一把标尺,工作中有没有敢争先进的思想和勇创一流的劲头,体现在落实上,主要是“三看”:
1、看谁落实得最好。“好”是创先争优的起码标准。凡事必须坚持“好”字当头, 切实做到落实的措施优中选优,落实的过程精益求精,落实的效果尽善尽美。一是要实实在在做事,做到没有事时常想事,有了事时敢管事,事情过后不忘事,事事抓落实,处处抓落实。二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出发,尊重客观实际,不断探寻组织工作的内在规律,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2、看谁落实得最快。“快”是创先争优的具体表现。工作落实得快,必定会抢占先机,先人一着,快人一步,胜人一筹。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创先争优”的责任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争先恐后的紧迫感,抢抓时机,迅速落实,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
3、看谁落实得最新。“新”是创先争优的必要条件,“新”是组织工作的“源头活水”,要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闯劲、迎难而上的韧劲、狠抓落实的干劲和奋发进取的拼劲,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要始终着眼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找新途径,总结新经验,在又好又快的基础上创新、求新,不断探索新举措,开拓新局面,创造新业绩。
第二篇:落实“两个普遍”要求 推动工会工作改革创新
落实“两个普遍”要求 推动工会工作改革创新 今年7月召开的全总十五届四次执委会议上,王兆国同志在代表党中央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如何正确领会和把握“两个普遍”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将其用于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会工作,是摆在各级工会和广大工会干部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两个普遍”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的理论指导性
“两个普遍”的要求,是适应当前形势任务需要,立足劳动关系发展变化实际,总结工会维权工作实践经验,推动工会工作改革与创新,切实解决工会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一项根本性举措,是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最大限度把职工组织起来,怎样更好地发挥工会作用”的科学回答和重大突破,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深化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两个普遍”的提出适应了形势任务发展变化对工会工作的新要求。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基本和谐稳定,但在一些地区、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中,影响职工合法权益实现和劳动关系健康发展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局部地区和个别企业还很突出。特别是近一个时期,在一些地方由劳动关系问题引发的职工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对企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也对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一些地方的企业没有组建工会,职工的合法权益缺乏有力的维护者;或者说虽然组建了工会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本应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企业工会成了“挂牌工会”、“空壳工会”,或不被职工所认可,或被职工群众所抛弃。所以,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队伍稳定的现实需要看,必须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让职工群众有维护合法权益的代言人;必须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切实发挥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通过“两个普遍”,真正让工会组织组建起来、运转起来、活跃起来,否则,劳动关系矛盾就会缺乏一个正常的化解途径,甚至会出现劳动关系矛盾不断积累,企业内部问题外部化、经济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的发展趋势,最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两个普遍”的提出是对新时期工会组织职责作用的进一步明确和具体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都申明,工会的基本职责是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领导下的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突出维护职能,始终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创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方法和途径,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方式方法。比如说建设职工之家、开展集体协商、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困难职工帮扶、送温暖工程、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等等,但这些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关系?应该以哪种方法为主线?“两个普遍”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工资是职工经济权益的核心,将“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和“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相提并论,说明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是基础,而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是普遍建立工会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工会工作的核心内容。新时期工会要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切实发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就应该以主动依法大力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为主线来统领工会各项维权工作。
“两个普遍”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深化和发展。2003年,全总十四届三次主席团(扩大)会议提出“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方针。2008年,中国工会十五大提出了“坚持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新时期维权观。如果说“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是对维权方式方法的新要求,那么,“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则是对维权重点内容的新界定。“组织起来”就是要“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最大限度地组织职工加入工会;“切实维权”最主要的就是要“主动依法科学”地“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维护职工的核心经济利益。这样的理论发展和深化脉络,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维权的方式方法、重点内容的指向性越来越明确和具体,为各级工会更好地履行维权的基本职责提供了理论遵循。“两个普遍”之间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逻辑统一体
纵向看,“两个普遍”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横向看,两个“普遍”之间也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是辩证统一体。全面客观把握“两个普遍”的内在联系,对于深刻理解和切实贯彻
落实“两个普遍”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和“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客观要求和主要目的。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如果不通过建立工会把职工群众组织起来,就谈不上发挥工会桥梁纽带和支柱作用,也谈不上有力量去表达和维护。不能普遍建立起工会组织,缺乏一定程度的组织覆盖面,“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就会由于缺乏组织基础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工会组建是手段不是目的,工会组织建立起来之后,如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工会组织建立得再“普遍”,也不过是“挂牌工会”、“空壳工会”。而且,如果不能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维护职工的核心经济利益,充分发挥工会应有的作用,工会组织建立得越“普遍”,职工的认可度反而可能更低。这就要求必须全面客观把握“两个普遍”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通过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奠定组织基础,又要通过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来增强工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进一步促进工会的组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做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虽然“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是“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前提和基础,但建立工会组织并不等于就能够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更不等于切实发挥作用。两个“普遍”从逻辑上有先后之分,从困难程度上也有难易之别。相对来说,建立工会组织容易而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难,真正让职工感受到工资集体协商的实际作用则更难。由于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实质上是在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建立一种利益博弈和共享机制,对于习惯了单方面决定劳动者薪酬待遇的企业经营者而言,正常开展集体协商可能是一个“放权让利”的过程,自然会遭遇更多更大的阻力。对于组建工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的是,凡有会员二十五人以上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应当无条件的,根据职工的意愿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而《劳动合同法》对于集体合同的规定,是“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订立集体合同。”“应当”和“可以”在语义上的差别,意味着至少在理论上,“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和“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在难易程度上是有差别的。此外,工会组建是职工单方面的意思表达,只要工会组织上下齐心协力推动,就可以势如破竹地、在短时间内
实现“普遍”建立;但工资集体协商涉及劳动关系双方的权益和意愿,要实现“普遍”开展,相对而言就更为困难。另外,“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和“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之间也存在着不完全对称的现象,即虽然通常情况下,组建工会是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前提条件,没有组建工会的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难上加难,但也存在着建会的企业未必能单独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不组建工会的企业也未必不能被工资集体协商所覆盖的现象,这既涉及到工会组建问题,也涉及到理顺企业工会和行业工会联合会的关系问题。
这也充分证明,组建工会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作用,决不能只追求组建率、入会率,不重视工会应有作用的发挥。因而,这就要求在落实“两个普遍”的过程中,既要抓好组织发展,又要推动企业建立协商机制,全面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既要追求“两个普遍”的数量又要保证质量;既要稳扎稳打又要突破创新,把握好两者之间内在联系。
落实“两个普遍”需要不断推动工会工作改革创新
“两个普遍”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工会工作的目标任务,下一步关键是要集中精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当前,特别需要大力推动工会工作的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
创新工会组织体制,筑牢工会工作基础。“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难点是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中小企业。要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就要坚持“党建带动工建,工建服务党建”,深入推进“双措并举、二次覆盖”,着力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基层工会联合会,不断加大工会组建力度,切实提高工会组建质量,特别是要把贯彻落实自上而下的组建要求和积极启发职工群众的入会自觉性、主动性结合起来,最广泛地把包括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组织中来。当前,针对一些县区内非公有经济比重大、企业规模小而分散、职工流动频繁、劳动关系问题较多、矛盾突出等实际情况,短期内要求每个乡镇企业的基层工会变得十分健全完善确实有一定困难。因而,可以根据职工队伍的分布情况,依托工会工作比较好的单位,按照联合制代表制的原则,通过大力组建行业工会联合会,来实现对一些中小企业的覆盖,进而建立健全由行业工会联合会代行企业工会职责,还应健全由上一级工会代行企业工会部分维权职责的机制。这样做,虽然表面上看有些企业并没有直接建立工会组织,但从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发挥工会维权
作用的角度看,这样的工会组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工会组织和企业行政方直接博弈的尴尬,由与企业没有隶属关系的行业工会联合会或上一级工会来与企业协商确定劳动定额、工时工价等内容,协商的结果适用于同行业的所有企业,反倒更有利于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更有利于推动“两个普遍”的贯彻落实和目标的实现。
创新工会工作运行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按照“两个普遍”的要求,应该积极探索创新工会工作的运行机制,形成集中力量抓重点工作的工作格局。一方面要求各级工会领导机关要加强指导和服务,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工会特别是企业工会、行业工会联合会的组建上,从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从而充分激发企业工会活力、切实发挥企业工会作用。尤其应当完善基层工会主席民主产生机制和探索工会干部职业化、社会化的路子,使得既能把那些真正为职工说话办事、敢于开展维权服务、善于协调劳动关系、得到广大职工信任的人被选到工会领导岗位上,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基层工会干部的合法权益,让他们能够敢于维权、善于维权,坚定地站在通过开展集体协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最前列;另一方面各级工会领导机关也应该积极探索在机构设置上如何更好地围绕“两个普遍”的要求,从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出发,按照集中抓重、设置合理、相互衔接、形成合力的原则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打破不合理的条块分割,做到机构体制适应任务而不是任务适应机构体制,分工适应工作而不是工作适应分工,才能使各个部门的工作都能主动地与“两个普遍”的重点工作联系起来,自觉地围绕中心工作来开展,有效地以中心工作带动部门工作,形成抓重点的工作合力。
丰富工会活动内容,抓住关键带动全局。当前形势下,贯彻落实“两个普遍”的要求,工会组织应当多研究点政策,多研究点法律法规,多研究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向工会提出的新要求,而不是只停留在多搞一些具体活动上,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对工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就是说,工会既要大张旗鼓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具体活动,同时也应该让这些活动能够为“两个普遍”服务。“两个普遍”是真正能够牵动全局的重点工作,只有在抓好工会组建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抓住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这一关键举措,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把工会各方面的维权工作带动起来。比如说,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对于工会组建工作的推动作用
毋庸赘言。又比如,作为开展集体协商成果的集体合同草案,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这就从制度上把职代会与开展集体协商工作结合起来。再比如,开展集体协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要求工会干部不断提高能力水平,增强业务素质,这就会相应推动各级工会组织不断加强工会干部整体素质建设,逼着工会干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协商谈判能力、纠纷调解能力、思想疏导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媒体运用能力等。
创新舆论宣传模式,引导职工积极参与。“两个普遍”着眼于加强和改进工会自身建设,立足和服务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落实“两个普遍”的要求,离不开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各级工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工会本身具有的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优势和发扬善于做职工思想工作的传统,不断创新舆论引导模式,以职工群众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职工积极、有序参与推动“两个普遍”的贯彻落实。一方面,应启发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劳务派遣工依法组织和参加工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我国劳动关系矛盾现状和性质,增强对工会组织的认同感,通过工会组织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另一方面,还应引导职工积极参与集体协商,通过推动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科学地确定工资增长的标准、程序,既不断增加广大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劳动报酬,使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又确保职工不提出超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企业可承受程度的要求,确保“两个普遍”的要求在职工群众的积极、有序参与之下顺利得以贯彻落实。
第三篇:坚持依靠群众,推动工作落实
坚持依靠群众、推动工作落实
解放路办事处民主路社区位于中心地带,辖区面积0.29平方公里,东起二七路与管城区相邻,西至福寿街、东陈庄与铭功路办事处接壤,南起解放路、正兴街与德化街办事处、一马路办事处相连,北至西太康路与金水区分界。2012年以来,民主路社区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一步创新基层社区管理模式,大力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通过健全服务网络,激活社区资源,强化服务功能,改进社区管理服务,提高工作效能,实现社区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信息化,实现社区服务的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现将开展工作以来的主要经验做法汇报如下:—、实施背景
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把此项工作与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我区经济大发展结合起来;与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与整合各方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机制,维护社会平安稳定结合起来。通过这项工作,将社区划分成若干网格,并在每个网格区域内配臵相应的服务团队,组建社区党建网络、居民自治网络、计生服务网络、城市管理网络、社区服务网络、治安防控网络六大网络,将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分解下去,发挥机关干部、社区两委成员、党员、楼栋长、积极分子、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实时采集网格内家家户户的情况,点对点、面对面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实现联系群众全覆盖、服务群众经常化,从而达到强化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目的。
二、具体做法
(一)、夯实基础,为网格化管理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1、建章立制。以社区职责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了社区工作者、协管员例会制度、网格化责任分包制度、入户走访制度、汇报制度、综合服务管理员的考核制度等,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确保网格化管理顺利施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摸清家底。网格化管理实际上就是精细化管理,要做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社区的管理目的,人口信息不清是制约精细化管理的瓶颈。从2012年年初开始,我社区全面开展辖区内人口信息摸底工作,建网格、建立人口信息册最终实现基本群体,特殊群体,流动群体三项详实信息入库工作。以详实的基础信息,为网格化管理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注重实效,用“小网格”服务“大民生”
民主路社区依托现有的社区管理体系和信息平台,构建“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居民”的五级网络组织体系,按照界线清晰、任务适当、责任明确、便于考核的原则,将社区范围划分为2个区域网格,以网格化的方式,建立网格管理服务
队伍,将社区工作者落实到每一个区域,并在每个网格区域内对党小组、志愿者、辖区单位进行整合,以片带面、以面带块、上下联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形成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反映民情、迅速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的社区管理服务长效机制。
1、划网格。根据社区实际情况、结合居民住宅区、辖区单位分布现状,按照小区界线、楼栋分布将辖区合理划分2个网格,每个网格内居民约100-120户左右,人口约300人。
2、组团队。社区按照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了组织机构,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成立了各区域组织机构及楼栋长、志愿者、巡逻队等队伍。每个网格由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网格长,与网格内综合信息员、社区党员、社区民警、社区志愿者、社区治安巡逻队等共同组成网格管理队伍。
3、建机制。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在社区党支部领导下,录入网格内的人、地、物、情、事、组织等信息,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次使用,一家采集、多家使用的原则,网格责任人对网格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形成文字、图片等信息,通过网络信息系统进行上报。社区制定和出台一系列工作制度、工作规划和工作纪律,积极推行定期走访、挂牌上岗、限时办结、首问责任、快速处臵等工作方法,确保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正常和有效运行。
(三)、打造品牌,以“三活”、“四清”“五到家”为基础,打造“一口清”服务民生新格局
1、社区网格化管理要以“三活”、“四清”、“五到家”为基础。“三活”即社区工作人员对责任网格的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源准确掌握,成为本网格的“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四清”即每个社区居委会成员要对所负责区域的四大方面情况掌握到位,做到“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主要做好党建、综治、计生、城管、劳保等服务;“五到家”即:经常走访到家、各类意见听到家、建立感情心到家、细致工 作做到家、好事实事办到家。社区以此工作模式为基础,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2、落实五个百分百,打造民主路社区“一口清”的服务民生新格局。
①、对片区每户居民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户主姓名、家庭成员和工作单位等情况,做到100%了解。
②、对片区主要依靠对象情况,做到100%的掌握。责任区内在籍党员、楼栋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志愿者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的情况,适时进行联系,为社区工作保障优势资源。
③、对片区重点弱势群体情况,做到100%关注,重点关注失业下岗、孤寡老人、残疾人、低保人员、大病重病人员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力为这部分人提供便利和关怀。
④、对片区重点稳控和帮教对象动态,做到100%掌控。主要涵盖重点信访户、矫正人员、吸毒人员、流动人口等,为社区的稳定和谐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将问题解决在社区。
⑤、对政府最新社会保障救助等多项惠民政策,做到100%的解读。掌握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有利政策,为居民提供再就业扶助、医疗、养老、低保、助学助困等方面的信息。
我社区从2012年初开始实行网格化管理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社区在工作中不断的加强和深化,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在社区的推行,使社区充分发挥了在各项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提高了社区的凝聚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社区会在街道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完善和提升网格的功能,更好的树立社区的形象,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第四篇:完善制度 推动改革
完善制度 推动改革
2008年,宜春市制定下发了《宜春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制度改革方案》,标志着该市公务卡改革正式启动。目前,公务卡改革在我市已实施五年。五年来,这项改革开展得怎样?改革成效如何?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带着以上思考,笔者深入我市部分区县,对基层公务卡改革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有关调研情况如下:
一、宜春市公务卡改革的基本情况和成效
五年的实践探索,宜春市公务卡消费从无到有、由点及面,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面迅速扩大。从县市看,除三区外,均启动了此项改革,实现了县市全覆盖。从改革单位看,2013年,全市开展改革的预算单位共计1 661个,比上年新增958个,占预算单位总数的89.6%,基本实现了除乡镇以外单位的全覆盖。二是发卡量和消费金额快速增长。2013年,全市累计发卡11 583张,比上年底增加8 094张,累计刷卡消费7 062万元,比上年增加5 569万元,增长近4倍。三是单位用卡意识逐步提高。目前,大多数预算单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使用,逐渐养成了勤于用卡且乐于用卡的好习惯。
公务卡制度改革的实施,进一步深化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规范了财政财务行为,减少了现金支付结算,提高了公务支出的透明度,控制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和现金风险。改革进程中,部分县市结合本地实际摸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上高县将公务卡改革工作列入政府重点督办工作,由财政、纪检等部门具体落实;万载县大力压缩授权支付额度,严格控制预算单位使用现金消费;奉新县根据年初部门预算安排公用经费情况,结合本县实际,分单位下达公务卡消费参考目标,督促各单位落实;靖安县严格对照强制结算目录审核每一笔项目支出,违规支出一律不予报账。四县2013年公务卡消费金额分别为1 872.4万元、1 276.7万元、816.8万元和621.9万元,消费总额分别居我市10个县(市、区)前四位,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26.5%、18.1%、11.6% 和8.8%。
二、宜春市公务卡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尽管我市公务卡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全市整体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总体进度偏慢;二是县市间改革进度不均衡;三是乡镇改革明显滞后。
具体分析起来,阻碍我市公务卡改革进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改革触及不当利益,部分单位找各种借口延缓改革。公务卡具有“雁过留声、消费留痕”的特点,将公务消费置于阳光之下,堵住了过去现金结算“无迹可查、无据可寻”的漏洞。因此,公务卡改革触动了在财务工作中存在“浑水摸鱼”情况单位的利益,导致部分单位视公务卡为“杀伤性武器”,从而找各种借口拖延改革。如有些单位认为公务卡姓“公”,届时会导致单位承担私人消费引致的所有责任,又认为参与改革后单位所有职工都必须办理公务卡,反而不利于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有些单位表示对刷卡消费不习惯、嫌保管POS机小票麻烦、对公务卡消费信息的保密性不信任,即使发了卡也不想使用。有些单位认为公务卡报账程序繁琐,即使使用了公务卡消费,但仍按原程序报账。理由五花八门,看法莫衷一是,导致一些单位采取观望态度,能拖则拖。
2.刷卡条件有限,公务卡消费完整性大打折扣。因为公务卡消费主要通过POS机完成,所以公务卡的使用频率和POS机的布设情况直接相关。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商家安装POS机积极性不高。由于刷卡手续费均要商户承担,且公款消费均要索取发票,导致商户经营成本上升,部分商户特别是中小商户不愿安装POS机。这种现象在小县城、乡镇尤为突出。二是有POS机不用。有些商户出于成本考虑,经常以网络不通、设备故障或可以提供付现优惠等借口来诱使客户支付现金。三是许多单位将公务接待转移到刷卡环境较差的地方。为贯彻中央厉行节约的精神,一些单位在公务接待中,纷纷将餐饮招待由高档次酒店转移至乡下、学校食堂、私人会所或普通小店,这些地方刷卡环境更差。因此,受以上因素影响,许多消费无法通过公务卡来进行,公务卡消费的完整性大打折扣。
3.公务卡结算体系不完善,制约改革进程。公务卡结算体系主要由银行反馈消费信息――公务卡结算软件读取信息―按操作流程还款三个紧密相连的环节构成。公务卡还款是否方便快捷,主要取决于结算体系的完善度。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三个环节均有待完善。一是银行消费信息反馈速度偏慢。受制于跨行网络清算系统,不同代理银行间的用卡信息传递至少需要三天,如果代理银行经办人员未能熟练掌握相关业务,信息传递时间可能更长。2012年,奉新县某银行就出现过由于岗位变动,公务卡业务衔接未能到位,一段时间内信息传递均超过十天的现象。二是银行信息系统和公务卡结算软件的契合度不强。有时银行信息数据早已发送,但用友软件显示未接收到银行信息,反复查询后仍难以明确是在哪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奉新县曾出现因系统不能读取信息,最终持卡者逾期还款而在银行卡征信系统中留下了“污点”的情况。三是公务卡结算软件的成熟度不高。我市于2012年上线用友政务软件大平台,距今仅使用不到两年,软件的部分功能仍需完善。部分县市反映,公务卡结算模块存在着反应速度不够快、报销流程稍显繁琐、界面功能复杂等情况。公务卡结算体系的不完善,会让持卡者觉得公务卡是“麻烦卡”,会采用各种方式抵触使用公务卡。
4.相关问责机制落实不到位,对改革不力者威慑力
不强。现行公务卡管理制度虽然对使用公务卡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如何对未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各地还处于观望阶段。一是相关部门未能形成合力。公务卡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工作需要由财政、监察、审计、人行等部门分工协作,配合推进。但即使在改革进展情况较好的县市,现阶段也主要是由财政部门“单兵突进”,县市反映,财政部门虽然可以利用会计核算和资金拨付等方式来规范单位的公务卡消费行为,但这仅仅是推进改革的一种技术手段,一旦遇到深层次的问题,财政部门就显得力不从心。二是问责机制未有效执行。在公务卡改革制度设计中,明确了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弹性过大,由此造成对未参与改革或改革不力者网开一面,改得好理所当然,改得不好也安然无事,无人问津。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问责机制落实缺位,没有对改革不力者起到应有的威慑力,同时也挫伤改革执行较好单位的积极性,更引起一些县市对公务卡改革观望情绪仍然浓厚,改革难以进一步深入。
三、推进我市公务卡改革的建议
公务卡制度改革作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延伸,在我市已开展5年之久,目前已到了从“量”到“质”的转变关键期。如不继续力推,改革将会半途而废。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四点完善建议。
1.加大公务卡的宣传培训工作,使改革深入人心。一是加大宣传,有的放矢。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介,对公务卡改革进行进一步的全方位宣传,大力介绍公务卡改革的相关知识等,使各预算单位尤其是单位领导,对公务卡改革形成正确的认识,引导其积极参与改革中来。二是加强培训,提升技能。将公务卡业务培训纳入部门决算培训范围,邀请相关技术人员,针对公务卡还款的流程和操作要点进行仔细讲解,以强化对各单位财务人员的培训,同时也可以解决单位财务人员因新老更替出现的业务操作脱节问题。
2.优化公务卡的使用环境,不断完善公务卡结算体系。一是加大对POS机的布设力度。鼓励银行抓住2012年底POS机刷卡手续费大幅度降低的契机,并将公务卡制度政策优势积极融入POS机营销理念,积极推广移动POS机,财政部门可考虑将银行的公务卡代理业务工作纳入对银行的工作考评,给予一定奖励。二是提高公务卡的结算效率。由于刷卡信息源均在各省分行,因此可向省财政厅反映相关情况,寻求高位推动,缩短刷卡信息反馈时间,并同时要求银行做好对本行公务卡业务经办人员的业务培训;针对公务卡结算模块中的一些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要求用友公司做好软件优化等服务工作,做好银行信息系统和公务卡结算软件“无缝对接”。
3.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客观评价改革情况。目前,各地公务卡仍处于“散兵游勇,各自摸索”的阶段,上级有关部门对该项工作的评判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套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用于指导评价各地改革开展。一是统一全市评价体系。将单位覆盖面、发卡量、开卡量、刷卡消费额等量化数据整合起来。对照公务消费量、强制结算目录情况,同时考虑县市经济发展程度、刷卡环境等因素,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实际的公务卡改革综合评价体系。二是将公务卡改革纳入县市工作范围。可利用公务卡改革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对县市改革工作的考评。对公务卡改革进展快、效果好的地区和单位,应给予通报表彰;对改革滞后的地区和单位,可以先予以口头警示,限期整改,到期仍“按兵不动”的,将进行约谈或进行全市通报,以达到激励和鞭策的效果。
4.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机制,严惩公务消费中违法违纪行为。一是高位推动,密切配合。将公务卡改革进程列入政府督导工作内容,由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组成核查小组,不定期对预算单位公务卡改革的情况进行抽查监管,对于未使用公务卡结算或不按规定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单位,可先进行提醒、警示,并限期整改,未及时完成整改的,暂停办理该单位的现金支出业务、暂停审批该单位的授权支付计划,达到震慑作用。二是落实制度,追究责任。完善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逐渐建立起使用公务卡的刚性机制,对于故意不使用公务卡、违反财经纪律或存在其他违规违纪行为的,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绝不姑息。
(作者单位:宜春市财政局)
第五篇: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创新
我国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实现平稳健康发展,主要指标处在合理区间,成绩有目共睹。同时,与会人员对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说,要运用法治思维,进一步提高简政放权实效。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提出,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就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谈了看法。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说,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必须破除跨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对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加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改善民生提了意见。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提出,要加强改革开放中的人才引进工作,完善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说,要切实落实科技体制改革重大举措,提高财政投入效率。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提出,要全方位推进理论、技术、管理等创新,迎接新技术革命。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说,要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无党派人士代表就促进企业和农业走出去提出了建议。
会上,李克强仔细倾听,不时与大家深入交流。听完发言后,李克强感谢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一直以来对政府工作的支持。他说,大家的发言对做好政府工作很有启发、很有帮助,国务院将认真研究采纳。政府要依法有效施政,妥善应对好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加强政府与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群众团体等的沟通协作,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同舟共济、形成合力,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和社会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