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管理细则
京财经一〔2015〕2307号附件
北京市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管理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规范政策性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根据《北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京财经一„2015‟305号)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订本细则。
第二条 北京市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以下简称“补偿基金”)是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对补偿基金合作机构开展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短期周转贷款、信用保证保险贷款等所产生的不良贷款本金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
第三条 补偿基金的宗旨是创新政府资金使用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弥补市场失灵或市场资源配置不足,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规模,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四条 本细则所称的小微企业是指在本市登记注册,符合国家划型标准的小型和微型企业。合作机构是指通过遴选方式与补偿基金合作的银行、保险、担保等社会投融资机构。
本细则所称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是指合作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的无抵押、无质押、无担保,或以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股权等抵押、质押的信用或准信用贷款。
本细则所称的小微企业短期周转贷款是指向小微企业发放的期限在一年期以内,金额在500万元以下,补充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本细则所称小微企业信用保证保险贷款是指小微企业以自身信用作为保险标的投保,获得保险公司为企业还款能力提供保险,并以此获得的银行贷款。
第五条 本细则所称的不良贷款,指合作银行按照人民银行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确定的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不含贴现)。
第六条 补偿基金的资金从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安排。
第二章 基金组织架构及其职责
第七条 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负责补偿基金的决策、指导、监督、协调和管理。补偿基金的日常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基金管理机构”)可通过设立或招标方式确定。
第八条 联席会议履行下列职责:
(一)合作银行开展贷款利率不超过同期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0%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业务,产生不良贷款的,该笔贷款的本金损失部分,补偿基金承担50%,合作银行承担50%。
(二)银行与保险机构开展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不超过12%的信用保证保险贷款业务,产生不良贷款的,银行和保险机构自行商定各自的风险分担比例。补偿基金分别承担保险机构和银行对于该笔贷款本金损失负担比例的50%。
(三)补偿基金按照“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与社会投融资机构共同建立小微企业风险补偿机制,按照实施方案和合作协议约定开展小微企业短期周转贷款产生不良贷款的,按协议约定给予风险补偿。
第十一条
合作银行、保险机构年度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保险保证贷款不良率达到2%的,应立即暂停该项业务,进行自查整改,经联席会议审核同意后再行开展业务;超过3%的,超出部分补偿基金不予补偿。
第十二条
小微企业贷款资金只能用于企业自身正常生产经营性开支,不得用于消费及其他用途。
第四章 合作机构选择
第十三条
通过公开征集、专家评审方式,择优选择小微企业贷款合作银行、保险机构等投融资机构。
(三)专家评审。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合作方案进行评审,提出推荐意见;
(四)决策公示。联席会议根据评审意见,审核同意拟合作机构名单后,进行社会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对公示期间发现问题并已核实的申报机构,补偿基金不予合作。
第十八条
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的企业需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符合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及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具备成长潜力的小微企业;
(二)在本市内登记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三)企业其法定代表人近两年无违法、违规、银行贷款逾期、银行欠息未还等不良信用记录;
(四)企业具备与贷款规模相匹配的经营及还贷能力。
第五章 申请程序
第十九条 项目备案:合作银行需定期向基金管理机构报送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进展情况,进行项目备案。
第二十条
补偿申请:合作机构每半年度可向基金管理机构申请不良贷款补偿。合作机构申请补偿基金时,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风险补偿申请书;
(二)贷款合同、相关合同资料复印件(加盖公章);
(三)不良贷款证明资料复印件(加盖公章);
第二十六条
补偿基金管理机构按季度、年度向联席会议报送补偿基金运营情况,联席会议可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对补偿基金运营管理及合作银行开展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未来是否与合作机构继续合作的重要参考。
第二十七条
补偿基金管理机构在运营管理中如发现重大问题,需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汇报,经联席会议批准后,及时调整、完善工作组织与相关政策。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细则由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小微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范文模版)
小微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
作者 张显峰
摘要
与境外企业垂直化、精英化的法律风险管理相比,中国内地企业更专注全员扁平化、全员化法律风险管理;小微企业受限于交易地位、资金和人力资源,其法律风险管理活动更趋向内部协同和加强全员执行力;律师通过开展法务外包服务,在小微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实务中发挥着外脑和延伸平台的作用。
关键词 小微企业 企业法律风险的动态化管理 法务外包
目录
一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概述 二 小微企业法律风险的独特属性 三 小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践
四 律师在小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五 关于关注《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建议 参考文献
一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概述
从1882年美国新泽西州的美孚石油公司设立第一位企业法律顾问到《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GB/T 27914-2011)》(下称《指南》)颁布的近130年间,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也与一个多世纪前不可同日而语,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手段向着更精细、更量化和更多元的方向发展。
《指南》对于企业法律风险的定义是:“基于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或者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作为或者不作为导致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在实务中,我们更熟悉的定义是:上述原因导致的与企业经营远望所背离的法律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其成因包括:违法行为、自甘冒险行为、法律的不确定性、法律环境的不完善性和管控的不规范性。
在境外公司的治理结构中,“首席法务官”(CLO)的头衔正日益成为其中重要的一极。它来自于英文“Chief Legal Officer”(CLO)的中文对译名,实际上,其意为企业法务管理的最高领导人,其必须具有法律专业背景和必备的管理能力。在中国内地企业中,与此相关的岗位或职务的称呼是:法务专员、法务经理、公司法律顾问或公司律师,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与境外企业存在着微妙的差别。
欧美企业凭借其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大量知识产权、凭借其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保证了企业常规利润的比较恒定的高附加值,其有财力储备通过提高所延聘得法务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来控制企业法律风险。在美国,公司律师人数为20万人,约占全美律师总数的20%,而在中国,经过近年的迅猛发展,截止2016年,全部律师执业人数也才有29.7万人,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以《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的形式,明确了对国有企业延聘公司律师的要求。但是中国内地企业主要以能源型和加工型为主,在企业成本设计中,一般难以负担高额的法律人力资源成本,加之中国的文化传承中,法律长期被弱化和异化,内地很多企业没有选择设立一个庞大的由法律精英组建的法务部,转而开发出了全员参与法律风险管理的模式,将垂直化的法律风险管理转变为扁平化的法律风险管理,营造出了具备中国企业特色的法律风险管理模式。
二 小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独特属性 1 小微企业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明确提出了中小企业的概念,随后,国家统计局下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提出了小微企业的标准,从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从业人数上做出了划分。比如营业收入方面,除了与房地产有关的行业,微型企业一般小于3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小微企业有8000万家。
在美国,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人将小企业发展为大企业作为专门课题来研究。在国外,从业人员不足10人,一般是微型企业的标志,从业人数不足50人是小企业的标志。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英国和原西德的制造业金额的1/4是由从业人员不足100人的企业完成的。
2小微企业法律风险的特点
小微企业法律风险的的特点是由其在市场中的交易地位决定的。由于小微企业一般占据大企业所忽略的、边缘化的市场,所以其涉及的法律风险也不是学界研究的热点。
小微企业法律风险的的特点表现如下:
(1)小微企业成长性强,弹性差,动态风险高,与清算破产有关的法律风险高。
(2)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强,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高(3)小微企业不同于大企业单维度、线性内部增长的模式,而采取多维度、网络化外向合作模式,外部法律风险更高
(4)小微企业为追求效率,不以组织结构性作为管理手段,突显出人力资源法律风险高
(5)小微企业受资金的限制,法律风险管理预算小,法律风险转化为对企业不利的法律事实的概率高
(6)小微企业区域色彩浓,与地方立法相关性强
(7)小微企业成长性好,受大资金和大企业青睐,与并购事务相关的法律风险高。
3小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现状
我们很难奢望小微企业在法律风险管理中系统地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等工作程序;很难想象小微企业会主动厘清什么是纯粹法律风险、什么是投机法律风险,什么是显性法律风险、什么是隐形法律风险,什么是外部法律风险、什么是内部法律风险;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开展法律风险成本分析和指数评价。
小微企业能够设置一个法务部或者一个法务岗位,能够明确这样的岗位兼具管理职能和救济职能已经是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初步成功。
三 小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践
小微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应当选择运营中的重点区域实施
受限于资金和人力资源,小微企业在法律风险管理中应当服从不等概抽样的理论,选择运营中的重点区域的风险进行防控。
比如,针对小微企业需要大量参与外部部门的协同合作,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就要向外部法律风险管理倾斜,通过积极介入商务调查,商务谈判,推广各类型法律文件的执行手册,提高全员执行力等来保障外部合作的安全性、有效性。
比如针对创新,就要积极地熟悉创新的形式,尽量理解创新的本质,通过对法律精神的理解,通过对国外案例的学习,保障企业在暂时性的法律盲区中发展。
2小微企业应当补强法律风险的动态性管理
受限于资金和人力资源,多数小微企业虽然建立了企业风险管理文件和设置法律风险管理岗位,但是不具备动态管理意识、不能开展有效的技能训练和不能实施实际操作,文件建立和岗位设置不能满足事前防范的要求,更遑论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小微企业的成长性、创新性决定了其经营行为超前于管理行为,法律风险管理行为更滞后于经营行为。这就需要企业主保有法律风险管理的补强意识,一方面能够周期性地参照经营行为对法律风险管理文件进行更新,一方面能够及时对偶发性、触发性的风险转化进行化解,一方面结合化解措施对管理文件和管理行为进行修正。
3小微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应当突出部门协同,全员参与法律风险管理
鉴于管理层级简单,在法律风险管理中,小微企业一般不会建设强大的垂直化管理体系,不会以复杂的法律文件完成内部交流,不会营造大企业特有的以组织结构化、部门差异化为标志的管理体系。小微企业通常会通过全员参与的形式、通过部门协同的形式、通过法律技能培训、法务工具资源共享的形式完成法律风险管理。
销售通常是小微企业的命脉。法务人员的一切管理工作如果以促成交易、促成安全交易为出发点,在企业运营中持开放、包容态度,那么他们对于销售部门的业务增长就是有帮助的,就容易得到销售部门的支持。
因为积极参与了企业的销售行为,小微企业的法务人员通常比大企业的法务人员更有能力识别企业运营的风险。
4以买卖合同为例看企业法务人员如何协调全员参与法律风险的动态管理。
小微企业通常在市场中不占据优势地位,参与的是一种不对称竞争,小微企业一般很难将自己的制式合同模本运用到每一次交易中,而由于小微企业的成长性、创新性决定了其交易的频繁性,法务人员很难参与到每一个合同的全称控制。
从合同设立前的市场调查、客户资信调查、商务谈判,到合同签订中的条款拟制、磋商、签订生效,到合同的履行,包括生产、运输、交付、验收、回款,到可能的质量争议、售出确认、账款确认、账款催收,到可能发生的合同变更、解除,其中一定有一些环节是销售人员、财务人员、储运人员等自行处理的,法务人员只有通过培训、协同才能完成全程法律风险管理。
小微企业法务人员的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是以网格化、人格化的方式渗入到企业各个部门,通过部门和全员协同完成的。
企业法务人员首先与销售部门会商,结合商务条款填充法律条款,制作买卖合同模本。对于法务人员来说,此时,法律风险的静态管理已经完成了。但是,更重要的工作将从第二步开始。第二步,要对销售部门从业人员的法律风险管理能力做出评估,并向销售部门主管人员作出提示;第三步,要根据销售部门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制作出《买卖合同执行手册》,对于合同中的静态风险点(主体适格、内容瑕疵等)、动态风险点(不当缔约、不当履行、不当变更、不当解除)做出提示;第四,手册中要明确指出哪些条款是必须坚持的,哪些条款是可以协商、变更的,哪些是可以放弃的;第五,当法务人员提出的风险点转化为确定的对企业不利的法律事实后,销售人员必要时有权利有义务依据手册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催告、制止、补救或证据保全;第六,当纠纷发生时,销售人员在必要时有权利有义务依据手册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与合同相对方进行和解,做息诉努力。甚至依据手册,依照授权向第三方机构采取行政举报、民事诉讼或刑事报案。
在小微企业的买卖合同法律风险管理活动中,突出的是员工的执行力。在持有一份成熟的《买卖合同执行手册》的前提下,销售部门的员工就好比是野战部队的战场卫生员,必须具备基本的止血、包扎技能;而企业内部法务人员就好比战地医院,采用流水线方式最快时间完成基本的手术,保全伤员生命;之后,部分伤员就需要转回后方医院,此时,与小微企业对接的律师和律所就要出场了。
四律师在小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在小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定位
律师事务所一方面有义务承担企业的外脑职能,另一方面也有为企业搭建外部延伸平台的职能,借助这个平台,企业可以拓展交易,律所可以为企业之间开展法律风险管理交流提供机会。2 律师作为小微企业外脑的职能
一些律所将过去针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提供的法律顾问服务做了转型,重新定位为“虚拟法务总监“或”企业法务外包“。
这当中,首先有着市场推广的考虑,但更有着律师行业对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重新思考。随着创新企业、创业企业的发展,传统的法律顾问服务难以和企业产生共鸣。只懂法律、不懂管理,只懂法律、不懂销售的律师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法律需求。而借助虚拟法务总监或企业法务外包者的身份,律师可以与更多小微企业进行交流,更顺利地对小微企业的体系进行渗入,在这个过程中,律师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管理、销售实务,反过来提升自身与企业交流的能力、提升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同时这些技能可以应用于更多企业的服务中,也可以把A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经验推广到B企业。3 OA和CRM系统是帮助律师成为企业外脑的工具
互联网和IT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协作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普遍,小微企业甚至不需要做大,企业不再只有内生式发展这一条路可走,小微企业依靠外向型合作一样可以创造出可观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互联网和IT技术的发展将催生出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也催生出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准的法务外包类服务。
互联网技术和IT技术使得律师对企业的融入变得容易。许多企业欢迎律师进入企业的OA系统,参与流程管理,律师的审批工作变得不可或缺。由于OA,企业对于律师的依存度加强了,律师对于企业的熟悉度提升了。很多律所也在引导企业加入律所的CRM系统,通过CRM系统,律所的服务效率提高了,管理水平提升了,律所可以藉此建立大数据,借助大数据为企业群体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4律师作为企业外脑为企业制定执行手册,推进法律服务产品化
从2004年起,法院系统陆续对于执行案件信息和案件审判信息进行公开,律师借助这些信息可以充分开展大数据的建立和分析,从判决结果、执行结果对企业的法律风险实施反向控制,引导企业规避风险。律师对于诉讼案件的实体法研究工作包括对于己方违约、违法违规、侵权行为与对方违约、违法违规、侵权行为进行量化分析,对于诉讼引发的经营成本的变化进行分析;结合诉讼法的实践和研究,律师可以从证据、管辖、时效、举证责任等方面对企业提出风险管理建议。
相比较企业法务人员,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活动中,律师的绝对优势在于具备诉讼和仲裁实务经验和经过了必要的思维训练,这是企业法务人员无法比拟的。
律师可以将基于诉讼案件的经验、思维训练和法律研究应用于企业实务。依然以买卖合同为例,企业法务人员可以在扁平化的法律风险管理中,以提供《买卖合同执行手册》的形式实施法律风险控制;律师则通过以外脑形式对于企业实体法务人员的补强或对部分小微企业以虚拟法务总监的取代实体法务人员,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和成本控制的需求。
由律师拟制各类型法律文件执行手册,为法律服务产品化探索出了新的途径。
5律师事务所发挥延展平台作用
就像星巴克成为人们家庭外廊的延伸,为人们提供一个社交平台一样,律师事务所也能够凭借法律风险管理服务,为小微企业搭建一个社交平台,通过研讨、论坛、年会、培训和其他分享活动,让众多的小微企业在这里交流,甚至谋求交易机会。律所和律师服务的附加值开始显现,就像星巴克的咖啡不仅仅是咖啡。
五 关于关注《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建议
现实中,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无论是市场还是舆论,无论是法律共同体还是企业家群体,人们对于小微企业的关注度都远远不够。
自2003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就已经开始实施,小微企业应当通过这部法律在资金支持、创业辅导、清洁生产、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等方面寻求改进。
参考文献
1秦日伦,蒋海岩、王坤明、冷涛,宋真玮,李芳著《全方位动态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出版源《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2009(V00):44-50 2宋智宇、韩磊著《关于企业法律风险动态性控制的研究》出版源《经济研究导刊》, 2011(17):189-190 3李 刚,张晓健 著《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中的价值导向》出版源《中国律师网》
4刘宏强 著《首席法务官(CLO)一个崛起的法律职业群体》出版源 《法人杂志》 2009年01期
第三篇:惠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
惠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
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71号)、《广东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粤府函〔2015〕256号)、《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国知发管字〔2015〕21号),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和风险保障作用,有效防范化解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特设立惠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以下简称“风险补偿基金”)。为确保基金的高效、规范运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风险补偿基金”,是指由中央财政引导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共同组成的基金,专门用于支持由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放以专利权质押为主要担保方式的贷款后产生的风险损失按规定给予一定补偿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建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据库(以下简称“数据库”),合作银行为
数据库内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基金专项用于补偿贷款所发生的损失。
第四条 风险补偿基金以“多级联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共担、循环使用”为运作原则,具有明确的产业引导性和指向性,同时借助市场的力量来提高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引导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共同支持拥有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发展。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五条
市政府成立“惠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管委会),作为基金运作的监管机构。基金管委会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兼任主任,成员由市知识产权部门、财政、审计、金融工作等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负责人组成。
第六条 基金管委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称基金管委会办公室),作为基金运作的协调管理机构,负责基金管委会的日常运作。基金管委会办公室设在市知识产权局,由市知识产权局的局长、分管副局长分别兼任正、副主任。
第七条 基金管委会的主要职责。
(一)确定和变更基金的合作银行;
(二)提出完善基金管理办法的建议及日常工作规范;
(三)审议合作银行利用基金的贷款(以下称基金贷款)业务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
(四)审核上报基金补充资金方案,变更基金规模;
(五)核准基金的划拨;
(六)贷款的风险补偿损失确定、偿付和核销坏帐;
(七)核准进入数据库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名单;
(八)监督有关基金贷款的使用效益情况。
基金管委会各有关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一)市知识产权部门负责基金管委会的日常运作,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工作;协调解决基金设立、运作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与合作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开设基金专用存款账户;负责建立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企业数据库,并每月更新一次;
(二)市财政部门负责基金划拨、资金补充;协助审批基金补充资金方案、变更基金规模;负责对基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施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工作;
(三)市审计部门负责对基金的管理使用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四)市金融工作部门负责协调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等;
(五)中国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指导和协调合作银行创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和服务,建立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评审和风险控制制度。
第八条 合作银行的主要职责。
(一)执行经基金管委会批准的基金工作计划,定期向基金管委会报告有关授贷企业基金贷款使用情况;
(二)与数据库内的企业开展基金贷款业务
按低于四大银行同期运用其它资金发放给中小企业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提供基金总额10-20倍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服
务,负责受理入库企业贷款申请,并按本银行的企业贷款审理程序自行审核、调查、审批,办理贷款和专利权质押登记手续,发放贷款。
(三)对数据库内申请基金贷款的企业自行评审,评审结果不受基金管委会干预;
(四)依法和本办法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
(五)提请基金管委会审议基金的偿付和核销坏账;
(六)监督相关基金贷款的使用情况。
第三章 基金规模及期限
第九条
风险补偿基金总额不低于30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引导资金1000万元,市财政配套2000万元,欢迎县区财政参与。在合作银行开设由基金管委会管理的基金专用存款账户,基金划付须由基金管委会核准确认,利息纳入本金。基金设立期限暂定为5年。期限届满后,基金管委会须于2年内向财政退还基金本息;如发生风险补偿,按追偿实际结余退还市财政。
第十条 鼓励和支持本市各商业银行与基金管委会合作开展基金贷款业务。
基金运行初期将择优选择资金雄厚、财务制度健全、追偿机制完善的银行作为合作试点。经基金管委会批准后,由市知识产权部门与合作银行通过签订书面协议形式运作基金,协议期限为2年。在基金设立期限内,合作协议期满后,若基管会与合作银行均无书面提出终止合作意向,经协商一致可续签合作协议。
第四章 扶持对象
第十一条 扶持企业的条件。
(一)企业范围:在惠州市辖区内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以惠州为主要纳税地,符合国家有关中小微企业划型标准和我市产业发展方向,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持续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和服务,运用专利权进行质押融资的科技型企业。
(二)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年销售收入和利润持续正增长,资产(含无形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
(三)信用记录:企业及主要股东(含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近2年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市联合征信系统等征信机构中没有不良信息记录;
第十二条 风险补偿基金优先支持下列中小微企业:
(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
(二)国家、省或市创新创业大赛优胜企业;
(三)获得“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或“惠州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的企业。
(四)近5年内,获得1项(含)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或3项(含)以上有效实用新型专利或3项(含)以上的企业。
(五)惠州市各级各类孵化器在孵企业。
第十三条 接收贷款的企业每年向基金管委会办公室报送企业当年上半年和经营情况,包括企业的当年上半年和财务报表。
第十四条
每家企业每年最多可申请一个风险补偿项目,对于微型企业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小型企业最高不超过1000万
元,中型企业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项目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
第十五条
入库企业通过风险补偿项目获得的资金只能用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采购原材料、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等),严禁用于偿还旧债、发放拖欠工资和资本市场上的投资。
第六章 风险控制及代偿
第十六条 企业通过基金获得的贷款只能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采购原材料、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严禁用于偿还旧债、发放拖欠工资、转借他人和资本市场上的投资等。如发现企业挪用或改变基金贷款用途的情况,基金管委会有权要求合作银行提前向企业收回贷款,并按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第十八条处理。
第十七条 合作银行应建立风险预警信息传达机制,每季度向基金管委会汇报基金贷款企业的经营情况,并对贷款企业的以下预警信息进行监控。
(一)资产负债率连续3个月上升,并较贷款初期上升10个百分点以上;
(二)流动比率连续3个月下降,并较贷款初期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
(三)企业主要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四)存在虚增实收资本、抽资逃资现象;
(五)存在违法经营或经济、法律纠纷;
(六)认为有潜在风险损失的可能现象。
当出现以上一种或多种情况时,合作银行应报告基金管委会办公室,共同商讨应对方案,控制贷款风险的发生。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和个人,相关部门自发现之日起5天内报告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将其从数据库除名,并录入市联合征信系统,合作银行5年内不得给予本基金贷款。
(一)有重大违法、违规记录的;
(二)获基金贷款后,不履行合同、不按期付息还款或到期不能偿还银行贷款本息且造成基金损失的;
(三)有挪用或改变基金贷款用途的;
(四)提供虚假信息,骗取基金贷款行为的。
第十九条 当企业的基金贷款逾期率(逾期贷款额/贷款余额)超过5%时,合作银行应立即报告基金管委会办公室,并暂停发放新的基金贷款业务;逾期率下降后,可恢复基金贷款业务。
第二十条 基金承担基金贷款损失补偿最高不超过30%,其余的贷款损失由合作银行承担。
基金动态最大承担贷款损失为基金的累计余额。当基金余额不足于承担基金贷款损失补偿时,不足部分仍由合作银行承担。
第二十一条 基金贷款损失补偿程序。
(一)当企业的基金贷款到期无法偿还贷款本息,经合作银行按规定确认为不良贷款后,合作银行可向基金管委会书面报送相关情况并提出补偿申请。经基金管委会办公室核实并经基金管委会批准后,在60天内按不良贷款本息(不含复利和罚息)总额30%的比例,将基金先行代偿给合作银行;
(二)当企业的基金贷款到期未偿还银行贷款本息的,合作银行应积极及时追讨和清偿,或依法对贷款企业向法院提起诉讼。经采取追讨、清偿或仲裁、诉讼等所有相关法律手段后,如
无发生实际损失,合作银行应将基金管委会先行代偿的基金退还到基金账户;如发生实际损失,合作银行应将追偿后全部所得按30%的比例退还到基金账户。
第二十二条 基金支持的贷款出现逾期须使用基金进行代偿时,先使用市财政出资部份,后使用中央财政出资部分;归还基金时,先归还中央财政部分,后归还市财政出资部份。
第二十三条 基金代偿损失经确认后,由基金管委会办公室提请基金管委会进行坏账核销。
第六章
基金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风险补偿基金必须专项专用,禁止任何部门和单位截留、挪用;不得弄虚作假、骗取补偿基金。对违反规定的,除全额收回已拨付的专项资金外、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五条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进行责任追究,造成损失严重的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六条 各合作机构应确定一名联系人,及时反映损帐和债权追索情况,追索实现的债权要在1个月内按原补偿比例及时返还补偿基金。
第二十七条 对于违反财经纪律、骗取风险补偿基金贷款的企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由于恶意逃避债务导致风险补偿资金损失和银行贷款损失的借款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将借款企业及其责任人列入诚信黑名单,并在5年内不再受理其基金贷款申请。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五年。
第二十九条 风险补偿项目实施的期限原则上不能超出本办法有效期,否则风险补偿基金不承担任何风险补偿责任。
第三十条 风险补偿基金在本管理办法到期并履行相关风险补偿责任后,余额应资金来源退还财政。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惠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篇: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与对策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与对策
摘要:受当前国内外经济增速减缓影响,小微企业面临着经营压力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问题,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坏账风险也相应加大。文章分析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状况,提出商业银行从创新风险管理理念、科学定位客户目标、提升业务经营能力、加快服务产品创新等方面入手,加强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有效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关键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微企业大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小微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加上3800多万个体工商户,其从业人员已近2.8亿,小微企业在增加居民收入、满足市场需求、弘扬创业精神、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商业银行而言,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可以实现较高的贷款回报率,并可带来私人银行、代发工资甚至财务顾问、IPO资金归集等交叉综合效益,正逐步发展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2011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7.3%,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新增小微企业贷款已超过全行业新增小微企业贷款的60%。然而,由于小微企业自身在公司治理、财务报表、有效抵押等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大、管理成本高和业务规模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据银监会测算,商业银行对大企业的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微企业仅为20%,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融资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商业银行如何科学把握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在充分挖掘小微企业这片潜力巨大的市场的同时,切实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是值得积极探索的课题。
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特点
小微企业除了具有规模小、市场适应性强、市场反应快捷、富有创新精神等优势外,还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落后、竞争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下、资金人才缺乏等缺陷。同时,小微企业普遍缺乏长期规划与资金储备,对资金的需求往往比较突然与紧迫,要求授信到位的时间比较紧,授信频率相对比较高。小微企业这些因素和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不可能投入与大中型企业相同的人力物力去进行贷前调查、审批和贷后管理。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经营特点是“小、频、快”,而对应的信贷业务特点则是“量多、额小、信息少、流程短、监控难”:一是小微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沟通难度大。由于客户比较分散,企业主素质不一,经营行为多样,商业银行没有相对稳定的沟通渠道并及时收集企业相关材料。二是小微企业信息反馈来源少。小微企业在人行的征信系统中普遍信息量较少,同时难以像大中型企业一样可在海关、工商财税甚至网络信息中收集客户信息。三是企业行为个人化。经营良好的企业,往往会由于企业主的个人行为导致整体的经营风险;同时,企业主真实的资信行为亦难以核查掌握,基本都是事后信息的反馈。四是贷款监管难。由于商业银行人员配套少,管
理工具相对滞后,有些基层经营部门对贷后的管理力度仍然偏弱,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现象,对贷款的发放审核、贷后检查工作流于形式,很难确保贷款资金用途合理、合规。
三、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表现
(一)市场风险
小微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在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更易受到冲击。2011年,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上升、能源供应紧张、融资成本加大、订单量减少以及资金链紧张等,对小微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2010年相比,产成品价格上涨幅度与原材料涨价相差约6%至7%,小微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了7%左右;而由于货币政策紧缩,小微企业银行贷款利率相比上年平均上升了22%左右。加之民间借贷因素对贷款利率的推高和生产要素的普遍涨价,大量小微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小微企业经营现金流出现下降的现象。目前,小微企业普遍出现了“订单荒”,尤其是广东、浙江、重庆等地制造业出口企业,订单普遍减少了20%-30%。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9万户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2012年一季度,工业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好或很好的比例仅为21.1%,比2011年底下降了1.7个百分点,其中微型企业经营状况好或很好的比例仅为18.3%。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因素变动对小微企业竞争能力和经营稳定性影响较大,其承受行业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
(二)信用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靠低成本的要素投入推动企业成长,很多小微企业的传统经营策略是通过成本低廉的资源进行生产,然后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并以低价格竞争,再以批量化生产占领市场。现在,我国各方面要素成本都在提升,面对“刚性”的环境变化,加之小微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核心竞争力缺乏、融资难且渠道单一等问题,小微企业关闭、重组、退出、破产将是一种长期现象。多方面信息资料显示,1986年至2000年,我国小微企业平均存活率不到3年。同时,由于小微企业股权结构简单,企业主一股独大,对财务监管要求不高,财务数据的统计得不到重视,造成小微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不完整、失真度大,财务报表往往没有经过审计,并且会计结算制度贯彻不严谨,变更会计制度比较随意,账目之间调整较大,诚信和道德风险成为产生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重要内因。
(三)抵押担保风险
部分小微企业信用等级偏低,担保措施主要靠抵押物,虽然抵押物本身具备一定的价值,但其抵押资产价值变化以及变现能力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此外,有些企业难以落实有效的抵押,采取关联企业、客户之间相互担保,以及相同行业链企业提供担保,一旦其中一方或同一个链条出现问题和系统性风险,则“骨牌效应”发生,形成一损俱损的局面。
四、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对策
目前,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区别考量小微企业与大中型公司客户的资产质量,而是按照统一标准考核,小微企业的准入门槛和经营理念没有根本改变,加之复杂的财务分析、冗繁的授信流程、苛刻的担保条件,致使一些发展潜力好的小微企业客户被拒之门外。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理念,将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由控制风险向经营风险转变,坚持“收益覆盖风险”和“大数定律”两个原则,考虑客户综合收益能否覆盖风险,而不是单纯考虑单户实际风险水平的高低。同时,完善考核机制,把小微企业不良资产单独考核,在不超过上限且不违背“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下,力促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长足发展。
(一)创新风险管理理念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世界难题,难就难在如何控制住风险。由于融资渠道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存在需求刚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做大做强小微企业业务的关键点是如何把握和控制好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风险控制门槛太高,没有有效客户,太低则易发生较大风险损失。科学地管理好风险,才能促进小微企业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应中切实把握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关系,将金融服务多样化和客户选择标准化相结合,即对小微企业在金融服务上、产品覆盖上、客户维护等方面追求多元化,通过多元化提高收益、分散单一客户风险,实现效益和风险的平衡;但在客户选择上坚持标准化,对客户的评级通过技术系统实现,保证评级结论的标准性、及时性以及客户选择风险偏好的一致性。标准化的管理也为小微企业服务的下沉创造了条件,避免了因为管理半径延长导致风险判断和客户准入操作性偏差,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提升业务经营能力
商业银行应按照“专业专注”的原则,进一步创新经营机制,建立完善二级分行直接经营管理下的“信贷工厂”专营模式,以“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提高市场响应能力”为原则,创新二级分行和三级支行构架下“小微企业经营中心-经营分中心”经营服务模式,有效推进专业化平台建设和中后台业务集中处理的经营管理机制。探索创新小微企业业务发展考核机制,改变以考核“信贷和客户增量、增速,全面覆盖”等办法,建立重在有效推动小微企业业务“从全面发展向重点地区优先发展转变;从经营信贷向经营客户转变;从单户营销向批量化营销转变;从主要发展中小型客户向小型、微小型客户延伸转变,提升小微企业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机制。同时,严格制定对客户经理的考核措施和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客户经理风险判断和控制能力,促进其加强对客户“三品三表”的尽职调查,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企业他行贷款情况、还款能力、企业主人品、是否有潜在风险点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综合评价企业实力。
(三)准确把握客户偿债能力
商业银行应关注小微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风险,通过对小微企业非财务指标的分析来验证企业提供财务指标的真实性,综合判断客户的实际偿债能力。一是通过查看小微企业的银行对账单、税单、水电费收据等凭证,分析企业的经营和资金周转是否正常;结合客户生产计划和生产订单或售货合同,判断销售收入实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二是分析实收资本的可靠性。通过验资报告查看资本金
是否足额到位,出资方式是现金还是实物;是否存在土地评估增值相应增加资本公积的方式来增加权益。三是分析小微企业盈利水平的真实性。如企业产品成本与历史同期、同业比较是否异常;其他应收应付款项是否存在非正常的大额资金转移现象等。
(四)加快服务产品创新
将传统商业银行服务与新型投行服务、融资类业务与融智类业务有效结合,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渠道优势,搭建客户交流沟通的平台,解决小微企业在发展中的资金瓶颈、人才瓶颈、市场瓶颈等问题,为其做大做强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支持。一是将信贷业务、投资银行、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企业理财、零售产品等综合运用,探索物流产业客户“结算通+联贷联保小微企业贷款+租赁权质押贷款+POS+信用卡+个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产业集聚区“标准厂房抵押借款+固定资产购置贷款+母公司担保贷款+联贷联保业务”等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二是在创新供应链条上应收账款池质押贷款、票据池质押贷款、定单项下封闭贷款、适合小微企业客户的保理、国内信用证等信贷产品;涉农方面重点推广林权抵押、保单质押、出口退税账户质押等担保方式贷款。三是大力拓展信贷业务以外的其他金融服务,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最大限度满足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帮助小微企业全面降低融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增强小微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从而防范和化解信贷业务风险。
(五)提升贷后管理能力
一是提高账户管理能力。将开立基本结算账户作为申报授信或业务的主要条件之一,落实客户销售资金归集工作,全面掌握信贷客户资金流变动情况,加强第一还款来源的监控。二是提高贷款支用管理能力。差别化地明确约定贷款支用方式,确保小微企业贷款支用合规,建立健全贷款支用台账,规范和完善贷款支用层级审核制度,明确贷款支用逐级审核权限。三是提高押品管理能力。选择抵质押物要做到形式与品质并重,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市场变化对抵质押物的影响,审慎评估抵质押物价值,定期对抵质押物进行重检,切实起到风险缓释作用。在第二还款来源选择上,优先选择抵质押担保,严格控制关联担保。建立押品的动态监测机制,适时分析、处理押品风险信息,及时识别、评估押品风险,并进行风险提示和控制,实施持续有效监管。四是提高贷后管理自动化水平。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开发小微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私业务系统、对公结算系统的有效对接,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为贷后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风险管理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
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税收入和就业岗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小微企业融资却是长期难以破解的问题。商业银行在外部竞争压力和内部利润驱使之下,纷纷加大对小微金融的投入,将其视为业务转型的契机。然而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问题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尝试,使商业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举步维艰。因此,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小微金融业务的必然选择。
第一章 小微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现状
1.1小微企业的界定
本文中“小微企业”是指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国内对小型企业的定义主要来自国务院2002年下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文件规定了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相关部门根据企业职工人数、年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企业所在行业特点制定。例如,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小型企业”为从业人员300人以下,或企业资产总额在4000万元以内,或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达到上述三条标准中的一条即为小型企业。
1.2信贷风险定义及分类
1.2.1信贷风险的定义
所谓信贷风险(Loan Risk),从广义上讲就是贷款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波动性。贷款收益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是盈利的不确定性,由于贷款合同约定利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都是固定不变的,倘若市场利率、汇率等因素发生改变,那么信贷资产所带来的实际盈利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信贷资产的收益,就导致了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指信贷资产损失的不确定性,信贷资产损失的不确定性既包括数量上的不确定性,又包括时间上的不确定性。数量上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贷款的本金和利息的收回情况,是全部收回还是部分收回或者甚至是零收回,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贷款的本金和利息的收回期限,其能否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如期收回的不确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的却是信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因此,从狭义程度来讲,信贷风险也就是信贷资产在未来损失的可能性。总体而言,信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贷款无法按期收回本金和利息而使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收益发生损失甚至遭受资金损失的可能性。例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利率风险最为重要。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是金融资产,利率的波动会直接导致其资产价值的变化,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
1.2.2信贷风险的分类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可以归结为三大类:一是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银行的贷款业务中,指由于借款人发生违约或者信用品价值恶化所带来的潜在损失:二是操作风险,根源于银行治理机制漏洞或内部控制的实效,譬如信贷管理员业务操作的失误、从事违背职业道德的业务从而致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三是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所处的市场条件,如汇率、利率的变化对银行未来收益产生的不确定性。
第二章 光大银行 A 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
2.1光大银行 A 分行整体概况
2.1.1基本概况
光大银行 A 分行成立于 1999 年 1 月 9 日,同年 3 月 18 日全面接收中国投资银行。目前,共有 16 家营业网点,近600 名员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审慎经营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在公司业务、资金业务、理财业务、按揭业务等方面培育了比较竞争优势。
2.1.2资产结构情况
截至 2012 年末,光大银行 A 分行各项存款总额达到 258 亿,其中对公款达到 189 亿,个人存款达到 69 亿。各项贷款总额达到 295 亿,其中公司信贷 200亿,个人贷款 95 亿。
一方面从存款结构来看,光大银行 A 分行的存款中,有 70%以上的存款是来自授信客户,其中小微企业的存款贡献度较高。(见图 2.1)
图 2.1 2012 年光大银行 A 分行存款结构对比图
另一方面从贷款结构看,光大银行 A 分行的公司信贷中,小型企业贷款额达到 46 亿,占全部公司信贷的 23%,中型企业贷款额达到 95 亿,占全部公司信贷款的 47.5%。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微企业资金需求越来越大,从而使小微企业在银行中的贷款总量逐年增高。(见图 2.2)
图 2.2 2012 年光大银行 A 分行客户规模分布对比图
2.1.3光大银行 A 分行小微企业客户分布特点
从图 2.3 可以看出,截至 2012 年 7 月 31 日,光大银行 A 分行小微企业客户数量为 368 家,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及批发与零售业。
图 2.3 2012 年光大银行 A 分行小微企业客户分布对比图
2.2光大银行 A 分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分析
2.2.1贷前风险控制
首先,强化小微企业资信评级建设。为了揭示受评对象信用的好坏、违约风险的大小,光大银行 A 分行对小微企业进行了资信评级,从而进行风险防范。在风险可控制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对某些小微企业免除资信评级的步骤,直接进行贷款的发放,以便更好的解决资信评级对小微企业的制约。
其次,注重信息的软硬结合。硬信息就是注重分析与光大银行 A 分行银行往来账户上反应企业还款能力的信息;软信息则是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企业的经营动态、财务状况等,尽可能的减少借贷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使贷款在安全有效的环境下进行。
最后,要准确定位市场。光大银行 A 分行及时研究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认真分析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按照信贷政策的要求,对辖区内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进行规划,光大银行 A 分行的信贷员定期深入小微企业内部开展调查,及时掌握当地小微企业生产、销售情况,做好项目的备案工作。
2.2.2贷中风险控制
在加强贷前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光大银行 A 分行对于小微企业批量受信贷中风险控制重点从把握贷款规模,限制授信总量;根据周期性和结构性确定贷款投放期限;合理设计产品结构,落实有效担保三方面风险防范展开。
首先,把握贷款规模,限制授信总量。光大银行 A 分行对小微企业进行科学授信,对小微行业或企业进行科学的评级,然后进行结构和总量的分析,确定授信总量和授信结构。银行应该合理的根据小微企业的发展形势、市场地位、产业规模等现状,并通过深入调查、科学预算等方法来确定其授信规模总量。这就相当于把小微企业作为一个集团客户来进行授信限额审核,在科学剖析的基础上,对小微企业的授信总量进行风险控制。
其次,根据周期性和结构性确定贷款投放期限。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包括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针对不同时期,光大银行 A 分行采取不同的信贷政策,根据动态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比较明确的界定,同时针对不同生命周期、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的特点,从产品导向型向企业需求型转变,创造一些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结算、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服务。对于处于形成期的企业,光大银行 A 分行对其未来的成长和前景进行充分的分析评估,在受控制的风险下确定授信总量,进行小额贷款;在企业的成长期,光大银行 A 分行根据各企业的授信额度进行规模放贷,但放贷总额不应超过其授信额度;当企业进入衰退期时,光大银行 A 分行果断的退出对企业的信贷业务,减少贷款无法偿还的风险。
最后,产品结构设计得当、落实有效的担保责任。对小微企业的一般额度授信方案,光大银行 A 分行采取了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光大银行 A 分行在核定企业授信额度时全面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偿债能力,并根据客户对资金的实际需求情况进行业务设计,例如在设计担保措施时,考虑担保资产的实际价值、担保人的法人情况等,做到充分考虑、有效执行;在产品设计时,考虑客户对产品的接受力,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并积极推广具有自偿性的产品。光大银行 A 分行在办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时,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基本业务,而是在基本业务的基础上进行了大
胆的尝试,将办理与企业的经济活动、现金流直接“捆绑”,形成了一整套跟踪调查的业务方法,做到了随时跟踪随时办理,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也产生了有效的影响。
2.2.3贷后风险控制
光大银行 A 分行通过加强对贷前、贷中风险控制,进而强化对于小微企业批量授信代后风险控制,重点涉及加强贷后资金动向和经营变化的监控、强化全流程的风险管理、加强岗位间制衡和监督约束等方面措施。
首先,加强贷后资金动向和经营变化的监控。光大银行 A 分行要求企业提供他行对账单和相应的划款凭证,从而进一步跟踪资金的走向,同时注意企业资金的回笼速度以及回笼资金的用途。定期对客户进行贷后检查,对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给予随时的关注并按时向一级领导部门汇报相关的企业情况,一旦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出现利润长期负增长、大量积压存货以及多家企业结构转型等问题,可能意味着企业进入了衰退期,光大银行 A 分行进行信贷政策的及时调整,果断退出企业的信贷业务,避免企业进入衰退期带来的风险。
其次,加强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光大银行 A 分行对小微企业开展的阳光助业贷款业务,包含着各类产品和义务的交叉、捆绑营销等,增加对小微企业的监控和措施。以小微企业为着眼点,从中甄别出高质量的小微企业;构建有效的小微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网络银企关系等,这些都是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因此,对小微企业信贷服务的整体过程进行梳理优化,对流程环节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的进行明晰,使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操作更加规范有序,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小微企业风险的发生。
最后,加强岗位间制衡和监督约束。光大银行 A 分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管理通过流程管理、岗位分离、阶段负责等模式,在不影响业务效率的前提下,加强监督约束和岗位制衡等,严格控制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一方面,由银行相关业务部开展对小微企业的市场调研、潜在目标客户的甄别、相关营销业务服务方案的制定等;通过筛选满足和开发已确定目标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并落实具体的小微企业授信方案,进行业务办理;风险部门主要负责的是业务风险的监督检查,包括授信调查、风险提示、信用等级评定、贷款分类等。另一方面,对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办理,可以采用驻派小组的方式来进行,从经办部抽出经营负责人、客户经理等人员组成小微企业信贷专组,按照其职责的不同,负责不同的方面并相互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共同提高业务效率和信息的掌控力。
结束语
本文是选取光大银行 A 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案例来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本文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概述,包括信贷风险的概念、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类与来源。随后介绍了光大银行 A 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案例,其中包括光大银行 A 分行介绍、资产结构状况,小微企业客户行业分布特点以及对小微企业所采取的相关风险管理措施等。通过对微小信贷进行科学风险管理促进我国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民生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李昆芳2013年
[2] 中国建设银行辽宁分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王海宁2012年
[3] 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李莉莉2005年
[4]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刘亚蕾2012年
[5]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吴小燕2012年
[6]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尚倩2012年
[7] 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贾生华2003年
[8]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董明明2012年
[9] 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段斌2008年
[10] 光大银行A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案例分析林春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