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腐败法(定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反对浪费 第三章 反对采购腐败
第四章 反对审批腐败
第五章 反对用人腐败
第六章 预防腐败
第七章 反对资源性腐败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国家廉政建设,保障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扭转公共权力滥用的局面,进而预防腐败,遏制腐败、消除腐败,保障个人、集体、国家的权益不受侵犯,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指的腐败是指公务部门及公职人员违反或偏离职责,在履行公务行为过程中,私用或滥用公众赋予的公共权力,损害公共职务的廉洁,侵害公共管理秩序,使得国家权利异化,损害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的行为。
第三条 本法所指的公务部门包括但不限于各级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其工作人员第四条
第四条 本法所称财政拨款和资助,包括下列情形:
(一)政府以拨款、贷款、资本注入等形式直接提供资金,或者以贷款担保等形式潜在地直接转让资金或者债务;
(二)政府放弃或者不收缴应收收入;
(三)政府提供除一般基础设施以外的货物、服务,或者由政府购买货物;
(四)政府通过向筹资机构付款,或者委托、指令私营机构履行上述职能。
第四条 本法所指公职人员包括一切从事或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人员。第五条 本法所指公务行为是指切从事或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人员依其特定身份和职务行使的与其身份和职务相关的管理行为。第六条 中央纪检部门、监察部门负责全国范围的反腐败工作,地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纪检部门、监察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反腐败工作。
第七条 公职人员具有本法所规定的腐败行为的,按照公务员法或者刑法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刑事处罚
第二章 反对浪费
第一条 公务部门应当落实中央构建节约型社会要求,加快推进“三公”经费公开,自觉维护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杜绝浪费行为,不得建设“面子工程”,严禁奢华。
第二条 浪费行为是指公务部门违反规定进行不必要的公务活动,或者在履行公务中超出规定范围、标准和要求,故意或者过失不当使用公共资金、资产和资源或没有节制挥霍及损毁国家资源和物质财富,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的行为。
第三条 党政机关履行公务,反对浪费,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从严从简原则,降低公务活动成本;
(二)遵守法律法规原则,严格按程序办事;
(三)严格控制原则,严格控制经费支出总额,加强厉行节约绩效考评;
(四)实事求是原则,从实际出发安排公务活动,取消不必要的公务活动
(五)公开透明原则,除涉及国家秘密事项外,公务活动中的资金、资产、资源使用等情
第四条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信息公开制度。除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要求须保密的内容和事项外,下列内容应当按照及时、方便、多样的原则,以适当方式进行公开:
(一)预算和决算信息;
(二)政府采购文件、采购预算、中标成交结果、采购合同等情况;
(三)公务接待的批次、人数、经费总额等情况;
(四)会议的名称、主要内容、支出金额等情况;
(五)培训的项目、内容、人数、经费等情况;
(六)节会、庆典、论坛、博览会、展会、运动会、赛会等活动举办信息;
(七)办公用房建设、维修改造、使用、运行费用支出等情况;
(八)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的审计结果;
(九)其他需要公开的内容。况应予公开,接受各方面监督;
第五条 公务部门应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一)组织无实质内容的调研、会议、培训等活动,浪费公款巨大的。
(二)公车私用,浪费国家资源的
(四)超标准修建办公楼,超过当地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的;
(五)超标准购买公车,浪费公款巨大的;
(六)借出访调研为名,出国旅游,浪费公款巨大的;
(八)随意调配警力,阻碍安全保卫工作,交通管制不当,给人民群众造成损失的
(七)公款吃喝,浪费公款巨大的;
(八)重复建设,拆毁5年内建成的建筑和设施的;
(十)滥发钱物,讲排场、比阔气,搞铺张浪费。以各种名义年终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和实物
(十一)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相互收送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或者公务人员利用婚丧嫁娶等事宜借机敛财的。
(十二)公务部门进行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的
(九)其他严重浪费国家资金和财物的。
(一)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铺张浪费、奢侈奢华问题严重,(三)不履行内部审批、管理、监督职责造成浪费的;
(四)不按规定及时公开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有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信息的;
第六条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能够证明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虽然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不属于浪费行为:
(一)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
(二)为提高产品质量、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三)为提高经营效率,增强竞争力的;
(四)为实现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
(五)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
(六)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
(七)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条 公务部门应当进行部门预算编制管理,按照综合预算的要求,将各项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部门预算,严禁以任何形式隐瞒、截留、挤占、挪用、转移、坐支或者私分党政机关依法取得的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收益和处置所得等非税收入。
第五条 公务部门应严格执行预算,严禁超预算或者无预算安排支出,严禁虚列支出、转移或者套取预算资金。年度预算执行中不予追加,因特殊需要确需追加的,由财政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批。
第五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负责统筹协调、指导检查全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建立协调联络机制承办具体事务。地方各级党委办公厅(室)、政府办公厅(室)负责指导检查本地区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
第六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强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组织领导。党政机关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负总责,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七条 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宣传、外事、发展改革、财政、审计、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依法依规履行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相关工作的管理、监督等职责。
在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增加反浪费职能,同时增设反浪费专职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浪费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研究拟订有关反浪费政策规定;
(二)组织调查、评估市场总体浪费状况,发布评估报告;(三)制定、发布反浪费指南;
(四)协调反浪费行政执法工作;
(五)党和国家规定的其他反浪费职责。
第八条在确定浪费所造成的损害时,应当审查下列事项:
(一)浪费造成的直接损失;
(二)浪费造成的间接损失;
(三)浪费造成的社会危害和影响
第六条 公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管理制度。申请活动项目预算应当提出项目资金使用绩效目标,无绩效的项目一律不得安排预算。应当加强绩效管理结果应用,扩大绩效跟踪和评价范围。
第七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经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建立开支标准调整机制,严格支出报销审核。
第十二条 公务部门对党政机关差旅审批、差旅费预算及规模控制等作出规定。从严控制国内差旅人数和天数,严禁无实质内容、无明确公务目的的差旅活动,严禁以公务差旅为名变相旅游,严禁异地部门间无实质内容的学习交流和考察调研。不得安排照顾性、无实质内容的一般性出访,不得安排考察性出访,不得把出国作为个人待遇、安排轮流出国,严禁集中安排赴热门国家和地区出访。
第十三条 出访人员应当严格按规定标准安排交通工具和食宿,不得违反规定乘坐民航包机,不得安排超标准住房和用车,在不影响公务、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当选乘相对经济便捷的交通工具;在住宿费标准限额内,选择安全、经济、便捷的宾馆住宿。
第十四条出访人员应当严格按规定使用差旅费,费用由所在单位承担,不得向下级单位、企业或其他单位转嫁。差旅人员住宿、交通、就餐由接待单位协助安排的,应由差旅人员自行支付相关费用,并按规定标准回所在单位报销。
第十五条出访人员不得向接待单位提出正常公务活动以外的要求,不得在出差期间接受违反规定用公款支付的宴请、游览和非工作需要的参观,不得接受礼金、礼品和土特产品等。
第十八条 加强出国培训总体规划和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出国培训规模,科学设置培训项目,择优选派培训对象,提高出国培训的质量和实效。严格遵守因公出境经费预算、支出、使用、核算等财务制度,加强因公临时出国经费预算总额控制,严禁违反规定使用出国经费预算以外资金作为出国经费,严禁向所属单位、企业、驻外机构等摊派或者转嫁出国费用。无出国经费预算安排的不予批准,确有特殊需要的,按规定程序报批。
出国期间,不得与驻外机构和其他中资机构、企业之间用公款互赠礼品或者纪念品,不得用公款相互宴请,不得接受超标准接待,不得参加娱乐活动,不得接受礼金、礼品、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
第二十二条 公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接待费用控制制度。禁止党政机关以任何名义新建、改建、扩建所属宾馆、招待所等具有接待功能的设施或者场所,禁止超标准装修、超标准配置家具和电器。
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标准,接待住宿应当严格执行公务接待的有关规定,不得擅自提高接待标准,浪费国家资源
第二十三条 公务部门应当开具公务接待清单。如实反映接待对象、公务活动、接待费用等情况。接待清单和财务票据、派出单位公函一起作为财务报销的凭证,并接受审计。
第二十五条地方招商引资等活动应当参照公务接待标准,严格审批,强化管理,严禁超规格、超标准接待,严禁扩大接待范围、增加接待项目,严禁以招商引资等名义变相安排公务接待。
第二十七条公务部门应当积极推动公车改革,禁止公车私用行为。第二十八条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必要的公务用车除外。普通公务出行可由公务人员自主选择,鼓励乘坐公共交通或其他社会化提供的车辆。
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应当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不得以车改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
第二十九条 公务用车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公务用车的采购审批管理,严格按规定报批公务用车购置。公务用车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应当选用国产汽车,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
公务用车严格按规定年限更新,已到更新年限尚能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不得因领导干部职务晋升、调任等原因提前更新。
各级党政机关应当全面实行公务用车加油、保险、维修的定点采购管理。
第三十条 公务部门在公务用车方面严禁下列行为
(一)占用下属单位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二)违规租用社会车辆,(三)接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赠送的车辆。
(四)擅自扩大专车配备范围或变相配备专车。
第三十二条公务用车应当根据公务活动需要,严格按规定使用。公务人员不得因私事使用配备给自身或部门的公务用车。
第三十三条除涉及国家安全、侦查办案等有保密要求的特殊工作用车外,执法执勤用车应当喷涂与执法执勤性质内容相一致的统一标识,否则应不予登记上牌或按规定拍卖处置。
因涉密没有喷涂统一标识的特殊工作用车,应当单独登记,严格管理。
第三十四条 公务部门应当在部门网站上定期公开公务用车使用和运行经费情况,切实降低公务用车的运行成本。
第三十五条 公务部门举办会议活动,应当从简,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会议规模,内容重复、主题不明确、准备不充分的会议坚决不开,能合并的会议坚决合并,能通过发布文件、现场协调等方式部署的工作一律不安排会议。
第三十六条 公务部门开展会议活动,会议经费应当经过审计部门的审核批准,未经批准以及超范围、超标准开支的会议费用,一律不予报销。并且应当在本单位网站上予以详细说明,公开相关信息,保障公民知情权。
严禁违规使用会议费购置办公设备,严禁列支公务接待费等与会议无关的任何费用,严禁套取会议资金。严格执行严禁党政机关到风景名胜区开会制度规定。
第三十七条 举办会议安排参会人员食宿,应当简洁俭朴,工作会议一律不摆放花草、不制作背景板。会议期间,不得安排宴请,不得组织旅游以及与会议无关的参观活动,不得以任何名义发放纪念品。
第三十八条建立健全培训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培训数量、时间、规模,严格执行分类培训经费开支标准,严禁以培训名义召开会议。
严格控制培训经费支出范围,严禁在培训经费中列支公务接待费、会议费等与培训无关的任何费用。严禁以培训名义进行公款宴请、公款旅游活动。
第三十九条严格控制各类节会、庆典活动。未经批准,党政机关不得举办大型庆典活动。
经批准的节会、庆典活动,应当严格控制规模和经费支出,不得超出规定标准。
第四十一条公务部门应当从严控制办公用房建设与改造,严格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不得以任何形式规避审批。坚决终止违反规定的或者未经批准的办公用房项目,凡是超规模、超标准、超投资概算建设的办公用房项目,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限期腾退超标准面积或者全部没收、拍卖。
第四十二条 公务部门办公用房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执行办公用房建设标准,不得奢华,不得攀比。
第五十一条 公务部门应当努力减少消耗,降低行政费用支出,建设节约型政府
第六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造成浪费的,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警告、责令作出检查;情节较重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者调离岗位、责令辞职、免职、降职等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以上责任追究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
第六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获得的经济利益,应当予以收缴或者纠正。违反本实施细则规定,用公款支付、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应当责令退赔。
第七十条主要负责人、有关领导干部或者相关人员违反本法规定,需要查明事实、追究责任的,由有关机关或者部门按照职责和权限调查处理。其中需要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按照党纪政纪案件的调查处理程序办理;需要给予组织处理的,由组织人事部门或者由负责调查的纪检监察机关会同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有关权限和程序办理。
第七十一条实施责任追究不因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工作岗位或者职务的变动而免予追究。
第七十二条受到责任追究的人员,取消当年年度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单独受到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人员,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职务,工作的重新安排和重新任用,按照组织部门有关规定执行;受到降职处理的,两年内不得提升职务。同时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的,按影响期较长的执行。
第七十三条受到责任追究的人员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受理申诉机关应当依据有关规定认真受理并作出结论。
申诉期间,不停止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九条 开展对浪费行为的调查,各部门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被调查的单位或个人的其他有关场所进行检查;
(二)询问被调查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要求其说明有关情况;
(三)查阅、复制被调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利害关系人的有关材料、协议、会计账簿、业务函电、电子数据等文件、资料;
(四)查封、扣押相关证据;
(五)查询被调查的单位或者个人的银行账户。
采取前款规定的措施,应当向纪检监察部门主要负责人书面报告,并经批准。
第十条被调查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利害关系人应当配合纪检监察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拒绝、阻碍调查。
第十一条被调查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利害关系人有权陈述意见。纪检监察部门应当对被调查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利害关系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核实。
第十二条纪检监察部门对涉嫌浪费行为调查核实后,认为构成浪费行为的,应当依法做出处理决定,并可以向社会公布。
第十三条对纪检监察部门调查的涉嫌浪费行为,被调查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利害关系人承诺在纪检监察部门认可的期限内采取具体措施消除该行为后果的,纪检监察部门可以决定中止调查。中止调查的决定应当载明被调查者承诺的具体内容。
第十四条纪检监察部门决定中止调查的,应当对被调查者履行承诺的情况进行监督。被调查者履行承诺的,反浪费执法机构可以决定终止调查。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纪检监察部门应当恢复调查:
(一)被调查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未履行承诺的;
(二)做出中止调查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中止调查的决定是基于被调查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不完整或者不真实的信息做出的。
第十五条自然人、法人或者有关组织,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向纪检监察部门提出反浪费调查的书面申请或举报。
第十六条申请或举报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或举报人的名称、地址及有关情况;
(二)对被调查的浪费行为完整说明,包括浪费的成因、所造成的损失、危害后果等;
(三)申请人或举报人认为需要说明的其他内容。
(四)相关证据。
第十七条纪检监察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人或举报人提交的申请书及相关证据之日起60天内,对申请某单位是否构成巨大浪费问题进行审查,并决定立案调查或者不立案调查。在特殊情形下,可以适当延长审查期限。
第十八条在特殊情形下,纪检监察部门没有收到反浪费调查的书面申请,但有充分证据证明某单位或个人存在巨大浪费的,可以决定立案调查。
第十九条纪检监察部门可以采用问卷、抽样、听证会、现场核查等方式向利害关系方了解情况,进行调查。
纪检监察部门应当为被调查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提供陈述意见和辩驳的机会。
第二十条纪检监察部门进行调查时,利害关系方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利害关系方不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的,或者没有在合理时间内提供必要信息的,或者以其他方式严重妨碍调查的,纪检监察部门可以根据可获得的事实做出处理。
第二十一条纪检监察部门根据调查结果,就严重浪费行为作出相应裁定。
裁定应当载明重要的情况、事实、理由、依据、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第二十二条对纪检监察部门做出的裁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上一级纪检监察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第二十三条上一级纪检监察部门行政复议后,可以裁定维持、变更和撤销原裁定。上一级纪检监察部门做出的裁定为终裁,被裁定处罚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仍然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四条反浪费调查,应当自立案调查决定之日起6个月内结束;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但延长期不得超过6个月。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反浪费调查应当终止,并由纪检监察部门予以公告:
(一)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存在严重浪费问题的;
(二)浪费问题较小的;
(三)不适宜继续进行反浪费调查的。
第二十六条纪检监察部门调查涉嫌浪费行为,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
执法人员进行询问和调查,应当制作笔录,并由被询问人或者被调查人签字。
第二十七条纪检监察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执法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二十八条单位或个人违反本法规定,有第五条规定的浪费行为,造成国家和社会财富巨大浪费的,由纪检监察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浪费数额百分之二十的罚款。
单位或个人主动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有关浪费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纪检监察部门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单位或个人的处罚。
第二十九条纪检监察部门确定具体罚款数额时,应当考虑违法行为的性质、程度和持续的时间等因素。
第三十条被调查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实施浪费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施浪费行为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纪检监察部门可以向有关上级机关提出依法处理的建议。
第三十二条对纪检监察部门依法实施的审查和调查,拒绝提供有关材料、信息,或者提供虚假材料、信息,或者隐匿、销毁、转移证据,或者有其他拒绝、阻碍调查行为的,由纪检监察部门责令改正,对个人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可以处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对个人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执法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章 反对政府采购腐败
第一条 政府应当规范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费用使用的公开性与透明性,杜绝利用采购为本人或者他人牟取利益的行为,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廉政建设,遏制采购腐败。
第二条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采购,是指以合同方式有偿取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包括购买、租赁、委托、雇用等。
货物,是指各种形态和种类的物品,包括原材料、燃料、设备、产品等。
工程,是指建设工程,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装修、拆除、修缮等。
本法所称服务,是指除货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政府采购对象。
第三条 政府采购应当先由采购单位报预算到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批后,将采购通知下发政府采购中心,采购中心组织招投标,由评标委员会推荐得分高的投标商,并进行选择,中标后,在政府采购网上发布中标公示。
第四条 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模式,采取强制委托和自愿委托的形式。
第五条 公务部门采购预算由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或授权部门制定并颁布。
第十条 公务部门采购工作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公平竞争、诚实信用原则,依法完整编制采购预算,严格执行经费预算和资产配置标准,合理确定采购需求,不得超标准采购,不得超出办公需要采购服务。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不得违反规定以任何方式和理由指定或者变相指定品牌、型号、产地。
第八条 加快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建设,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
第五条 采购公开招标数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依法必须进行招投标的,应当进行公开招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任何单位和个人也不得违法限制或者排斥本地区、本系统以外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参加投标,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干涉招标投标活动,确需改变采购方式的,应当严格执行有关公示和审批程序。
第十四条 公开招标应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但只能从唯一供应商处采购或者因不可抗力不能从其他供应商处采购的除外。
第六条 列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范围的,应当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并逐步实行批量集中采购。严格控制协议供货采购的数量和规模,不得以协议供货拆分项目的方式规避公开招标。
第六条 公务部门应当按照政府采购合同规定的采购需求组织验收。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逐步建立政府采购结果评价制度,对政府采购的资金节约、政策效能、透明程度以及专业化水平进行综合、客观评价。
第五条公务部门及公职人员采购应当自觉接受外部监督。
第六条 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依法对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依法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第六条 负有编制部门预算职责的部门在编制下一财政年度部门预算时,应当将该财政年度政府采购的项目及资金预算列出,报本级财政部门汇总。部门预算的审批,按预算管理权限和程序进行。
第七条 政府采购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并且应当应当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但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的除外,同时禁止任何虚报、伪报采购经费的行为,如虚报经费数额过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作出行政处分或者承担刑事责任。
第八条 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属于中央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由国务院确定并公布;属于地方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确定并公布。
第九条 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采购人员及相关人员与供应商有利害关系的,必须回避。供应商认为采购人员及相关人员与其他供应商有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其回避。
前款所称相关人员,包括招标采购中评标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竞争性谈判采购中谈判小组的组成人员,询价采购中询价小组的组成人员等。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负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
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与政府采购活动有关的监督管理职责。第十一条 有关部门进行政府采购活动,应当符合采购价格低于市场平均价格、采购效率更高、采购质量优良和服务良好的要求。
第十二条 政府采购可以根据采购项目的特殊要求,规定供应商的特定条件,采购单位有权自行选择,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
第十三条 政府采购不得与供应商相互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得以任何手段排斥其他供应商参与竞争。供应商不得以向政府部门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评标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竞争性谈判小组的组成人员、询价小组的组成人员行贿或者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谋取中标或者成交。采购代理机构不得以向采购人行贿或者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谋取非法利益。
第十五条 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供应商认为采购文件、采购过程及采购结果使自己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在知道或者应知其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采购人提出询问,第十六条 供应商认为采购文件、采购过程和中标、成交结果使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的,以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出质疑。
第十七条 采购人应当对政府采购供应商质疑、投诉按规定进行受理,并在受理供应商的书面质疑后七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并以书面形式通知质疑供应商和其他有关供应商,但答复的内容不得涉及商业秘密,否则,供应商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第三十二条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对供应商的投诉逾期未作处理的,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十八条 公务部门采购统一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监管,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及集中采购机构的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执行情况;
(二)采购范围、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的执行情况;
(三)政府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四)采购预算的使用情况
(五)在采购过程中,是否存在公务部门与供应商恶意串通,损害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
(六)公务部门收受贿赂,利用采购行为为他人牟取不正当利益
第十九条 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标准应当公开。采购人在采购活动完成后,应当将采购结果予以公布。
第二十八条 应当依法公布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标准和采购结果而有关部门未按照要求公布的,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条 采购人必须按照本法规定的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进行采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本法规定,要求采购人或者采购工作人员向其指定的供应商进行采购。第二十一条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活动进行检查,政府采购当事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材料。
第二十二条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公务部门采购行为的绩效考核,对,必须定期对政府采购成本、采购价格、采购效率、节约资金效果、服务质量、信誉状况、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发展前景、有无违法行为等事项进行考核,并如实公布考核结果。
第二十三条 审计机关有权对公务部门采购进行审计监督。公务部门应当自觉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第二十四条 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
第二十五条 政府采购部门在采购过程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将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挪作他用的
(一)应当采用招投标方式采购而未举行公开招投标的
(二)没有正当理由擅自增加经费用于采购的;
(三)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妨碍供应商之间公平竞争的;
(四)在招投标采购过程中与投标人进行协商谈判的;
(五)拒绝有关部门对本部门采购行为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的。
(六)与供应商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
(七)在采购过程中接受贿赂,收受回扣或者获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八)在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中提供虚假情况的;
(九)开标前泄露标底的;
(十)内定供应商为近亲属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牟利的;
(十一)采取不正当手段阻挠和限制供应商进入本地区或者本行业政府采购市场的
(十一)其他在采购过程中滥用职权为自己或者他人牟利的行为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政府采购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权控告和检举,有关部门、机关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及时处理。
第二十七条 采购人有本法第二十五条所述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以上责任追究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 第二十八条 公务部门采购过程中存在滥用权力的行为,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停止按预算向其支付资金,由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依法给予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分。
第二十九条 采购单位不得隐匿、销毁应当保存的采购文件或者伪造、变造采购文件,否则,应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政府采购当事人有本法第二十五条违法行为之一,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并应依照有关民事法律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在实施监督检查中,利害关系方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利害关系方不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的,或者没有在合理时间内提供必要信息的,或者以其他方式严重妨碍调查的,纪检监察部门可以根据可获得的事实做出处理。
第二十一条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据事实,客观就被调查部门是否存在采购腐败行为作出相应裁定。
裁定应当载明重要的情况、事实、理由、依据、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第二十二条公务部门对纪检监察部门做出的裁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上一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第四章 反对审批腐败
第一条
国家机关及授权组织应当转化政府职能,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加大对行政审批权的制约与监督,减少与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杜绝滥用审批权所引发的腐败行为。第二条
行政审批,是指行政机关经依法审查,批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但是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者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除外。
第三条 行政审批的法定依据,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审批的依据,不具有法律效力。
第四条 行政审批的实施机关、条件、程序、期限等信息应予公布。
第四条 行政审批过程与审批进度应予公开,并且应当对申请审批的主体和资质、申请项目开工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说明。第五条
行政审批的结果应予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
第六条人 民群众、有关团体、其他上下级机关有权对结果提出质疑,有关部门应当在7日之内对公众的咨询和请求进行解释和回复,并且提出相应证据。
第六条 国家有关法律对行政审批权的设置应当分散,不得过分集中,尤其对公共工程建设权力集中的部门,应当强化内部控制,防止权力滥用,重点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
第五条 行政审批的实施,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的原则。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有依法取得行政审批的平等权利,行政机关不得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对行政区域内所有公务部门审批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审批的监督制度,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审批的监督检查,预防审批过程中出现的腐败行为。
第十二条 国家应当尽量减少行政审批的项目数目,只有下列事项才需要依法予以审批:
(一)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
(二)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
(三)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
(四)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
(五)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审批的其他事项。第十三条 如果特定活动能由下列方式解决的,可以不需要行政审批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
(二)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
(三)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
(四)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
第十四条 有权机关不得随意增设行政审批项目。如需增加行政审批项目,应当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并向上级机关说明设定该行政审批的必要性、对经济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听取和采纳意见的情况。
第二十二条 行政审批由具有行政审批权的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第二十三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审批。被授权的组织行使行政审批权参照行政机关。
第二十五条 为进一步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审批权。
第二十七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审批,不得向申请人提出购买指定商品、接受有偿服务等不正当要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办理行政审批事项,不得索取或者收受申请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非物质性利益。
第二十八条 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设备、设施、产品、物品的检验、检测、检疫,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行政机关实施的外,应当逐步由符合法定条件的专业技术组织实施。行政机关对专业技术组织必须制定特定的要求,筛选符合资质的组织。
第三十条 行政机关应当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
申请人要求行政机关对公示内容予以说明、解释的,行政机关应当说明、解释,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第三十一条 申请人申请行政审批,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行政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交与其申请的行政审批事项无关的技术资料和其他材料。
第三十三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推行电子政务,在行政机关的网站上公布行政审批事项,方便申请人采取数据电文等方式提出行政审批申请 害关第三十七条 有关部门对符合审批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按照规定程序作出批准决定,不得随意拖延时限,行政机关依法作出不予审批的书面决定,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四十条 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审批,应当予以公开,公众有权查阅。
第五十三条 作出行政审批,行政机关需要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作出决定的,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方式,如果违反招标、拍卖程序,损害申请人合法权益的,申请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十四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审批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行政机关的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按照批准的预算予以核拨。
第五十九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审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收取费用的,应当按照公布的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所收取的费用必须全部上缴国库,任何机关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行政机关返还或者变相返还实施行政审批所收取的费用。
第六十条 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审批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行政审批实施中的违法行为。
第六十一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通过核查反映被许可人从事行政审批事项活动情况的有关材料,履行监督责任。
第六十三条 行政机关实施审批,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被许可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第六十九条 在审批过程中,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有下列形式的行为,(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行政审批决定;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审批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审批决定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审批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行政审批的其他情形。
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审批的,应当予以撤销。
撤销行政审批,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除外
第七十一条 行政机关滥用行政审批权为自己或者他人牟取利益,有关机关应当责令其改正,或者依法予以撤销。
第七十二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法的规定,有下列腐败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特别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审批申请不予受理、不予审批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审批决定的;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予以审批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行政审批的;
(三)(二)滥用职权,违规审批、对同等条件的申请人予以差别待遇和歧视待遇的
(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办理行政审批、实施监督检查,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五)依法应当根据招标、拍卖结果或者考试成绩择优作出准予行政审批决定,未经招标、拍卖或者考试,或者不根据招标、拍卖结果或者考试成绩择优作出准予行政审批决定的。
第七十五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审批,不得擅自收费或者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对于其违法所得,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退还非法收取的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实施行政审批依法收取的费用的,予以追缴;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六条 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审批,给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给予赔偿。
第二篇:反腐败
关键字:反腐败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指出要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各级纪委要履行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职责,加强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的监督,更好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作用。
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
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派驻机构对派出机关负责,履行监督职责。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任职回避等方面法律法规,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
第三篇:反腐败
新华网北京1月22日电(记者周英峰)1月22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廉政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讲话精神进行了解读。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总书记的讲话发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动员令,也为实现“三清”目标绘就了路线图。
从严治党 彰显决心恒心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总书记的这个提法,给《求是》杂志社研究员黄苇町留下了深刻印象。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十八大以来,中央进一步加大反腐纠风力度,李春城等省部级官员相继被免职甚至接受调查。各地也查办了一批腐败堕落官员,人民群众对党惩治腐败充满期待。
黄苇町说,腐败现象短期难以根除,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常”、“长”二字,体现了党对反腐倡廉形势的清醒认识,既宣示了从严治党的决心、长期作战的恒心,也进一步强化全党和全体人民反对腐败的信心。
严明纪律 维护团结统一
习近平在讲话中说,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总书记特别强调严明政治纪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说。
黄苇町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当前有少数党员干部政治纪律意识淡漠,个别地方和部门对中央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阳奉阴违。在经济快速转轨、社会加速转型的特殊时期,各说各话、各行其是对党是非常危险的。
为严明政治纪律,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要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加强对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狠抓作风 强化源头防治
“分析以往腐败案例,腐败分子大都是从不良作风滑向腐败堕落的。在中纪委全会的讲话中,总书记用了很大篇幅讲改进工作作风,揭示了改进作风与防治腐败的密切关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总书记的话非常有现实针对性。当前,党内存在的奢侈浪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腐蚀党群、干群关系。总书记的话,无疑给全党服了一副清醒剂。”黄苇町说。
中国人民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周淑真指出,八项规定对改进工作作风开了一个好头,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这为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从源头防治腐败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惩防并举 科学有效防腐
习近平强调,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在汪玉凯看来,总书记的这个要求,实际上回应了老百姓一个普遍的疑虑,那就是反腐败是不是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强调“老虎”、“苍蝇”一起打,让人民群众进一步看到了中央反腐的决心。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程文浩认为,总书记用了一个形象说法,表明党将进一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也表明党更加注重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周淑真说,十八大提出建设廉洁政治,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在万众期待之中,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党中央防治腐败的信心,也迈出了建设廉洁政治坚实的一步。
第四篇:反腐败
积极开展反复倡廉,永葆教师良好形象
——学习反腐倡廉活动心得体会
党岘希望小学
丁少乾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保证教师廉洁从教,正直做人,快乐生活,二00九年四月份以来,根据学校反腐倡廉活动实施计划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学习有关教育系统反腐倡廉活动方针、政策,《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规,《教师十不准》、《教师师德师风学习资料》等师德师风建设材料、观看相关影片,撰写体会,通过学习本人有如下感受: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是精神的支柱,信念是行为的源头,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动摇。近年来,极少数党员干部淡化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淡漠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滋长了消极错误的人生观,理想信念危机成为他们违法违纪的思想根源。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糖衣炮弹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进攻无孔不入,理想信念一旦发生动摇,就会丧失政治上的警惕性和鉴别力,就很容易被击倒。有的人亲手盖起了楼房,自己却住进了牢房;有的人“回扣”装上腰,买回了法院判决书。我们的党员干部要以案为鉴,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不能放松思想改造;必须执政为民,不能淡忘责任;必须廉洁自律,不能放纵欲望;必须秉公办事,不能为情所困;必须接受监督,不能为所欲为;必须警钟长鸣,不能心存侥幸。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保持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真正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物不拿,不净之地不去,不规之权不用,大利不图,小利不沾,努力做一个人民群众拥护的人,同事部下信服的人,家属子女引以为荣的人,昂头挺胸走路的人,回顾人生问心无愧的。
二、要正确运用权力。腐败和职务犯罪,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对待和运用权力。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认清自己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和权力的主人,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追求个人享受的老爷。党员干部的权力只能为人民服务,而不能用来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私利。权力是“双刃剑”,用权力为公,可以造福社会,用权谋私,迟早会身败名裂。我们教育战线上的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这次正在进行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深入剖析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还存在哪些问题,并认真加以整改。一定要把力量用在教育事业发展上,把智慧用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把心思用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上,绝不允许把权力用在以权谋私上。
三、是要切实加强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必须导致腐败。加强对干部用权的监督,是防止滥用职权和以权谋私的根本性措施。监督机制不够健全,财务管理不够完善是中小学产生教育腐败的主要原因,中小学专职行政人员相对较少,多数决定权掌握地校长(或副校长)手里,特别是一些“一把手”的权威在学校内部过大,监督只能流于形式;私设“小金库”、“账外帐”,会计、出纳会计分工不清、监控不严,还有的私招滥顾“知已”做临时会计,为自己开支提供方便等,财务管理混乱,也导致一些管理人员钻了漏洞。因此,切实加强对学校内部的监督,推行民主理财制度、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制度、政务财务公开制度等,及时地遏制和发现腐败现象的发生。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实施校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制度的公开,对学校财务收入(杂费、代办费、借读费、择校费、学费、服务费等)及开支(建设费、物品采购等)情况均应列出明细账,实行阳光操作,公布于众。我们每位党员干部既要虚心接受他律,又要严格自律。同志们要摆正个人和组织、个人和群众的关系,真心实意地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2-
第五篇:浅谈反腐败
浅谈反腐败
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場經濟推崇物質作用这一客觀事實,我们必须要承認這一點:腐敗問題是比以前变得更严重。過去物質匱乏、社會交往少、腐敗土壤少。现在,随着市場經濟的发展,物质相对丰富,滋生腐败的土壤变得相对丰富。既然不能拋棄市場經濟,在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必然要面對腐敗易發多發這一客觀事實。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極大增強。在這個社會劇變並轉型的過程中,其利益誘惑是巨大的。这是国家發展歷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問題,问题的关键在於如何縮短腐敗高發期。
我国目前腐败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可以用八个字进行概括:不容乐观、令人堪忧。在前不久召开的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第一次年会暨代表大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发言人公布了一个数字,即从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查处贪污贿赂犯罪分子达67505人;与前几年相比,腐败案件呈急剧上升趋势。据统计,从1998 年至2000 年三年中,全国共查处了3800个贪官,而且从最近发生的惊动全国乃至世界的上海社保案,到湖南郴州贪腐大案等一系列贪腐案件,这一方面说明,党中央和政府确确实实在采取措施惩治腐败,反映了反对腐败和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反腐败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似乎形成了“愈反腐败愈腐败”的怪现象。我们说,如果仅有几个大案子并不可怕,如果仅有几个高官贪污腐败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层层腐败,到处都有贪官污吏。可以说,目前中国反腐的现状,完全就像前几年那部曾经牵动中南海政治局全体成员的电视剧《生死抉择》的台词所说的:“不查没有问题,真查真有问题,小查小问题,大查大问题。”腐败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腐败问题是各国政府执政过程面临的一个共同现实问题。腐败是政治的大敌,纵观古今中外。多少政权的灭亡的主要原因最终都会归结于一个腐败。所以,如何治理腐败,将腐败问题控制在低水平可持续发展层次,是当前世界各国政治家的必须共同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当前反腐败斗争的总体态势是,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目前处于腐败现象的高发阶段,尤其是表现出了日益多样化、集团化和向高层次发展的趋势。如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案件日益严重;以权谋私问题突出,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问题屡禁屡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弄虚作假现象依然存在。只有充分认识这些问题,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自从有了国家,腐败就产生了,虽然古往今来不乏有识之士殚精竭虑想将腐败彻底根除,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显然他们忽视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腐败是与政体纠缠在一起的。是和人性的欲望以及道德水平紧密联系的。说白了,在一个物质发展水平出于低层次的社会结构中,腐败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要解决腐败问题,当政者不断切实采取措施推动社会发展,并采取有效措施将腐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腐败无论其形式和手段有多隐蔽,最终都要表现在是在的利益基础之
上。“让腐败者在政治上身败名裂,让腐败者在经济上倾家荡产!”这句名言体现了新加坡政治家反腐败的坚定决心。总结新加坡反腐的经验,无外乎四点:一是重处罚,让人闻腐色变。二是重预防,高效独立的反腐机构,使腐败失去滋生的土壤。三是高薪酬,让从政者感到满足,感觉贪腐无必要。四是重教育,行之有效的教育机制使新加坡的官员时刻受到警示。
当然,我国目前的现状,无法完全照搬象新加坡的反腐经验,毕竟我国还正处于一个低水平的发展阶段,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正处于飞速发展、快速转型的阶段。对政府工人员实施高薪酬财力难以达到,所以我国的反腐败工作必须在充分考虑当前国内实际情况下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我个人认为应该在以下五点上有所突破。一是继续加大处罚力度。二是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统一独立的反腐机构,不建立这个机构,无法形成有效威慑。对于当前反腐败工作十分不利。一个高效独立统一的反腐机构,将有效节约反腐败的成本,使反腐败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三是重视预防机制的建立。要从源头上制约腐败产生的基础,发现腐败苗头要利己予以纠正和处罚。四是适当提升反腐工作人员的薪酬。五是要重视与各国政府的沟通与联系,在反腐败问题上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国家反腐机制。
显然,我们国家已经在这条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近几年随着处罚力度的加大,诸如陈希同、陈良宇、郑绍基、许宗衡等一大批省部级贪官纷纷落马。这无疑使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得到控制。各地成立的预防腐败局以及国家在反腐机构协调配置上的探索,也让惩治腐败的效率得到提升。《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则在制度上明确领导干部反腐的主要责任。这些积极的探索表明,我们国家的反腐倡廉工作已经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只要这种探索能够进一步加强,只要各级反腐机构之间配合能够更加紧密,只要相关反腐倡廉的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严格的执行。一个清廉的中国自然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