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武汉
(一)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充分认识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意义。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是我市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涉及面最广的综合性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优先发展公交战略、解决特大城市公交问题、实现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完善城市综合交通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全市各部门和各单位必须深刻认识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加速推进轨道交通建设。
2、轨道交通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到2012年底之前,建成1号线、2号线一期和4号线一期工程,线路里程达72公里,形成连通长江两岸的“工”字型线网;到2020年前,建成227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形成覆盖三镇中心城区并与主要交通枢纽有机衔接的轨道交通网络系统;到2040年,建成总里程达54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包括3条市域快线和9条市区线,形成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3、轨道交通建设的基本原则。轨道交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建设、资源整合、创新驱动的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提供功能完备、运行安全、乘坐舒适、服务到位的轨道交通工具有效结合起来,优化设计、精细施工。二是坚持优先建设。将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摆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位置,优先安排建设计划,优先保证建设资金,并将其作为城市的交通骨架,安排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坚持资源整合。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全市合力。充分挖掘、集中、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高效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坚持科技先导,推进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服务创新,走出一条轨道交通建设发展新路。
4、轨道交通建设的基本模式。轨道交通建设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建立轨道交通统一领导和协调机构,研究解决轨道交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统筹、规划、协调轨道建设和发展;统筹规划轨道交通线网和站点布局,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轨道交通沿线城市设计等专项规划和设计有效衔接;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物业开发及招商工作,按市场运作方式规范操作,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轨道交通建设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1、健全轨道交通建设管理领导体制。成立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负责轨道交通重大事项的决策以及建设过程中的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由市政府市长任指挥长,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市政府联系此项工作的副秘书长任副指挥长,其他相关单位和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指挥部实行联席会议办公制度。
成立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公室。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公室作为市政府办事机构,也是指挥部日常办事机构,代表市政府履行轨道交通建设管理职责:负责研究制订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政策和管理措施;会同有关部门编制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负责研究招商政策,制订招商方案;组织拟订重大筹融资方案;负责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市政府轨道交通建设目标。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厅,由市政府联系此项工作的副秘书长兼任主任,并配备一名副局级专职副主任,工作人员从市直有关单位选调(编随人走)。
2、完善服务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手段,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原则,在依法依规前提下,为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审批开辟绿色通道,市权限范围内一般事项3天办结、重大事项7天办结。
(三)轨道交通建设的规划和用地管理
1、加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管理。严格按已批准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实施建设。总结轨道交通建设经验,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城市的成功做法,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适时优化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加强轨道交通站点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充分考虑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出租、社会车辆、长途客运、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合理确定综合换乘枢纽,做到轨道交通站点与大型交通枢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并实现零换乘。切实做好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利用,着重做好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尽可能实现站点与周边商业金融、居民小区、文化场馆、医院及城市公共活动场所相互连通。通过轨道交通建设,实现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沿线区域空间布局、经济发展规划的有效统一。
2、加强轨道交通沿线及站点周边土地的规划控制。根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对轨道交通沿线及站点周边土地进行有效控制。按照高强度开发和集约化利用的原则,进行轨道交通沿线特别是站点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沿线城中村和旧城改造等应结合站点周边综合开发统筹考虑。
轨道交通站点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用地以行政划拨方式供地;轨道交通站点上盖物业及相关配套设施中涉及其他用途的混合用地,由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公室组织市规划、国土和房产部门研究提出供地方案;站点站场综合开发建筑规划方案由武汉地铁集团负责组织编制,在落实其土地使用手续前由市规划、国土和房产部门先行进行审查。
(四)轨道交通建设的资金筹措
1、明确轨道交通建设资本金出资责任。轨道交通建设资本金由市财政局按国家规定的比例筹集落实,并与轨道交通建设施工计划同步到位。轨道交通建设资本金的构成为: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轨道交通建设专项资金;土地出让金用于轨道交通建设的部分;地铁集团代扣代缴施工企业营业税;地铁集团及所属公司减免的行政规费、营业税、所得税等;人防工程异地建设费的集中部分;国家、省补助的专项拨款以及其他来源。
2、利用土地储备和开发筹措轨道交通建设资金。抓紧出台轨道交通资金平衡打包方案并上报审批后组织实施。按照“地铁+物业”的思路,制订详细的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储备计划,通过轨道交通站点及沿线土地储备与综合开发筹措建设资金。根据规划,对轨道交通沿线特别是轨道交通站点及站点周边500米范围内的土地,能够储备的都要进行储备。对原已批未建或已划勘察红线但尚未实施的土地,由市发展改革、规划、国土房产等部门依法撤回或者变更许可。原则上平衡方案范围内的土地由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委托武汉地铁集团负责储备,平衡方案范围外的土地由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负责储备。
武汉地铁集团受托进行的土地储备项目,按一级开发模式运作。市规划、国土和房产等部门直接对其办理相关行政审批手续,需报市政府审批的,可实行单报。
3、加大轨道交通招商和融资力度。创新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体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金筹措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吸纳社会投资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轨道交通建设资金。要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合作伙伴,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市有关部门要为轨道交通招商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推进与潜在投资商的合资合作谈判。
4、实行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筹措支持政策。轨道交通工程享受市重点建设项目的有关优惠政策,免交市属权限内行政规费,减免部分列入政府投资。
(五)轨道交通建设的征地拆迁和安置
轨道交通拆迁安置工作实行“以区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轨道交通途经各区(管委会)是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的责任主体,按照征地拆迁政策和法规实施拆迁安置,征地拆迁安置所需资金由武汉地铁集团负责落实,按拆迁进度拨付。市政府与各区政府签订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目标责任书,武汉地铁集团与各区(管委会)签订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委托协议。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公室要加强对各区(管委会)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的督办检查,并定期进行通报。
(六)轨道交通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1、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及报批工作。由市发改委负责,根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抓紧编制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明确轨道交通线路建设时序。及时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审批工作。
2、统筹安排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根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按照“地面服从地下”的原则,编制年度轨道交通建设计划,列入当年城建计划,并与轨道交通同步配套建设必须的市政项目。对与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相冲突的新建市政、公用设施以及已有建筑,按照轨道交通建设优先的原则进行协调和处理。因轨道交通建设需要永久拆迁或临时迁改管线的,供电、供气、给排水、电信、有线电视等管线产权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协商确定管线迁移方案并协助实施。
3、切实做好轨道交通建设交通疏解。建立市轨道交通建设交通协调小组,负责轨道交通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在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的组织下,由市公安局交管局会同市建委、市交委、市城管局、武汉地铁集团制订完善局部和区域性交通组织疏解方案、城市交通堵塞应急处理方案,尽可能减少轨道交通施工对城市道路交通和环境的影响。市建委要按照交通疏解方案将相应的配套工程列入城建计划,并督促相关业主单位建设配套疏解工程。武汉地铁集团要科学组织施工,缩短轨道交通建设工期。
4、严格轨道交通建设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和管理,确保轨道交通工程优质高效。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保证体系,确保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轨道交通建设实行工程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武汉地铁集团是轨道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市建委对轨道交通建设质量安全进行监管。
5、建立轨道交通建设应急处理机制。武汉地铁集团要建立轨道交通项目风险防范应急机制,制订轨道交通建设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经市建委审核并报请市政府批准后,纳入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并开展经常性应急救援演练。
(七)促进轨道交通经济和文化发展
1、加快轨道交通相关制造业发展。建立市轨道交通产业促进小组,由市经委牵头,市科技局、信息产业局等部门参与。建立轨道交通经济发展促进协调机制,研究制定促进本地轨道交通相关制造业发展政策,按照同等优先的原则,鼓励、引导和支持本地企业参与轨道交通建设。要抢抓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大好时机,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在盾构机、轨道交通车辆、通信系统、电气通用设备、自动售检票系统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2、促进轨道交通经济发展。利用轨道交通带来的人流、物流等要素集聚,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推进轨道交通沿线房地产业、商贸业的发展。积极进行轨道交通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轨道交通物业、通信、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广告等。
3、培育和发展轨道交通文化。充分考虑轨道交通沿线的文化历史遗存,保护历史遗迹,整合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将轨道交通作为展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窗口,通过加强轨道交通站点和建筑造型设计、建筑和车辆内部装饰、轨道交通文化建设等,展现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文化底蕴,构建以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为内涵的城市品牌宣传推广平台。
(八)营造轨道交通建设的良好氛围
1、参照国内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成功经验,抓紧研究制定《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暂行办法》,对轨道交通规划、设计、投资、建设、开发、运营、管理等建设全过程进行规范,为轨道交通管理立法创造条件。
2、推进轨道交通建设中的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市国资委作为武汉地铁集团出资主体,要加强对工程建设成本及工期考核等工作。市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加强对轨道交通建设的项目审批、工程招标投标、资金运作等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高效、廉洁。要切实加强武汉地铁集团自身建设,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工作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化效能监察,推进“企务公开”,积极预防职务违纪违法行为。
3、营造支持轨道交通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对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情况的报道,宣扬轨道交通建设对发展我市经济、改善交通状况、提高生活和出行质量的积极作用,让市民认知、了解并积极参与和监督轨道交通建设。
第二篇: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武汉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意见
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武汉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意见
武政〔2008〕42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大力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对于推动武汉“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速武汉金融业发展,把武汉建设成为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创新活跃、金融服务高效的区域金融中心,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研究,现就促进武汉金融业加快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对新设或迁入本市的金融机构按注册资本(或营运资金)的1%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最高奖励金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
二、对新设或迁入本市的金融机构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补贴标准为每平方米1000元人民币,最高补贴为300万元人民币,未满3年不得转让出售;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连续3年按房租市场指导价格每年给予30%的补贴。
各区人民政府和市直各部门要为新设或迁入本市的金融机构购置、租赁适合的办公用房提供便利条件。
三、对新设或迁入本市的金融机构,自开业起3年内,由市级财政部门参照其实际缴纳营业税市级留成部分的50%给予补贴;自盈利起3年内,由市级财政部门参照其实际缴纳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的100%给予补贴。
四、在武汉任职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由市级财政部门按其上一实际缴纳的“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的50%予以补贴,补贴期为3年。
五、金融机构引进或聘用高级管理人员,需解决本市常住户口或本市居住证的,经市人事、公安部门审核批准,按政策解决其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常住户口或本市居住证。其子女需在义务教育学校入学的,市、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负责协调安排。
六、市外事、公安等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出国及赴港澳申请,在其上级人事主管部门出具同意意见后予以优先办理;为金融机构聘用的外籍专家申请1至5年有效的多次往返签证或居留许可证提供便利。
七、积极鼓励和支持金融改革创新。积极支持金融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大力支持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对在全国先行先试、为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八、市财政部门对上述奖励和补贴资金列入预算予以保障。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九、工商、税务、规划、国土房产等各部门都要增强优质服务意识,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程序,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为金融机构办理登记入驻等各种事项提供“一站式”服务。市人民政府金融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金融机构的实际困难,为其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十、本意见适用于金融机构总部或地区总部。金融机构总部,是指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具有法人性质的机构。金融机构地区总部,是指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的区域性分公司(分行),以及直接隶属于金融机构总部单独设立的业务总部、营运总部、资金中心、研发中心等。
本意见所称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是指获得金融监管部门资格认定,并在金融机构总部或地区总部担任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行长)、副总经理(副行长)、监事长等职务的高级管理人员。由金融机构总部正式任命的隶属于金融机构总部单独设立的业务总部、营运总部、资金中心、研发中心等机构的负责人,视同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
十一、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由市人民政府金融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本意见实施前我市制发的有关文件规定凡与本意见精神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
二00八年七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意见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园区建设,打造项目落户、建设、生产、经营的“绿色通道”,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优良环境为保证,不断提升工业园区集约化发展水平、产业带动能力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转型示范园区和省级生态园区。
第二条
到2015年实现园区经济总量明显增大,产业布局明显优化,优势产业支撑力明显加强,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建立符合市场化运作的管理体制及部门联动机制,园区建设和管理体制更具活力,及时有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建设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符合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更积极作用。
第三条
按照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特色鲜明的要求,切实提高工业园区规划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城市新区和工业新区。充分发挥技术、资金、人才和园区配套设施等优势,重点发展金属特种材料、医药食品、机械电子、制衣制鞋、建材矿产等产业,倾力打造循环经济比较突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资源节约型和创新型工业园区。
第四条
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重新规
(一)园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入园企业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30%--39%,容积率控制在0.6以上,绿地率控制在20%以下,办公生活用地控制在7%以下;入园企业用地投资强度必须控制在100万元/亩以上,产出密度亩均缴纳税金2万元以上。
(二)采取腾笼换鸟的办法,加强园区闲置土地、使用效率低和无效益土地的整顿盘活,重点清理高升公司、保良生物、瑞洁卫生材料、茂源建材、兴达建材、樱和木业、杭莲生态农业等七家企业闲置土地。
(三)千方百计用足国家政策,争取多方面支持,尽早报批园区已征收的土地,确保引进的项目有地可用和及时供地。
(四)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入园协议》操作,对超占土地及时收回,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违规建筑坚决拆除,对停建的在建工程必须尽快复工,对规划内尚未动工的土建工程督促其尽快动工建设,对企业内部分土地撂荒限期增加投资补火。
(五)办好园区创业园,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乡镇及县直单位参与创业园标准厂房建设。对达不到供地条件的高新科技项目,在场地和租金等方面给予优惠,引导和激励其在创业园进行孵化成长。
(六)鼓励企业“零增地”扩张。积极引导并鼓励企业利用厂内存量土地改(扩)建多层厂房或实施厂房改造加层。对园区企业采取“零增地”方式新增《入园协议》之外的项目,视项目节约用地量予以相应奖励。
一次无条件补偿与之签订相关协议企业各2000元的损失。
第十二条
强化园区治安管理。公安部门必须加强园区治安管理,对强揽工程、无理取闹、强行阻碍园区企业正常生产和施工的事件,园区派出所在接到报警电话后10分钟之内赶到现场控制事态,及时调查取证,对造成严重后果者依法采取相关强制措施。
第十三条
实行园区封闭管理制度。县(市)直部门及有关条管部门(税务、消防、环保部门除外)须领取县园区管委会开出的通知书后,方可到企业开展收费、检查等工作。村及村民与企业的一切事务,原则上均由园区管委会直接办理,村及村民不得与企业发生直接关系。提倡联合执法、预约执法、集中执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企业对未经园区管委会许可,擅自进入企业开展相关业务工作人员,有权拒之厂外或强制带离厂区。
第十四条
完善客商保护制度。县委、县政府向入园投资企业业主、高级管理及高级技术人员颁发客商证,对持证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予以重点保护。有关职能部门在接到持证人求助信息时,要在第一时间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全力以赴给予无私帮助;持证人若有违规行为,相关部门在对其有关行为进行处理时,要坚持以教育为主,需采取强制措施时,事先必须向县委、县政府报告。
第十五条
实行园区企业办证代理服务制度。对入园企业的
问题,每季度由县分管领导在县工业园综合服务大楼召开一次银企洽谈会,积极实施政银企合作,实现银行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难题。
第二十一条
实行企业用工投保制度。为解决企业用工风险,引导和鼓励园区企业参加社会保险、工伤保险。
第二十二条
实行服务园区工作推广制度。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要把支持和服务工业园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人员分工有体现,在经费列支上有落实,在政策对接上有举措。使我县工业园区在扩大开放、体制创新、功能开发、产业集聚等方面,尽早发挥出应有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十二条
本意见由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解释。
第四篇:关于加快发展水产原良种场建设意见
水产原、良种是国家重要的水产种质资源,是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和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保护、开发和利用好水产原、良种是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我省水产种质资源,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快全省水产原、良种生产体系建设,依据我省渔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保存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种质资源、提高增养殖品种种质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促进良种产业化进程、提高良种覆盖率为目标,以推进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建设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目的,紧紧围绕我省优势主导品种、特色品种和出口创汇品种这条主线,结合渔业资源修复计划,努力建设结构优良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管理规范化的水产原良种生产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科技进步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整合我省雄厚的海洋科技资源,创新海洋科技体制和机制,保护原种、开发良种,全面提升我省水产种质资源的品质和水平。
(二)重点突破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优势主导品种、特色品种及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人工增殖放流品种为重点,兼顾常规品种,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特 1 色优势产业,大力提升渔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三)依法管理的原则。健全水产苗种生产、检验检疫等相关的法规体系,实行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和苗种质量强制检验检疫制度,把水产苗种生产纳入法制化轨道。
(四)动态管理的原则。省级原良种场验收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根据我省水产养殖业发展需要及苗种场建设水平,水产原良种场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在抽查与复查中不合格者,限期整改,到期仍不合格者注销命名,取消资格,确保水产原良种场建设目标的实现。
(五)统筹协调的原则。按照水产养殖品种的生产情况和区域分布,以主要养殖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与养殖生产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建设省级原、良种场45处,其中海水35处,淡水10处;形成涵盖九大类的20余个养殖品种的省级水产原种、良种体系。争取建设国家级原、良种场15处,其中海水13处,淡水2处。力争原、良种场生产苗种数量达到占苗种生产总量的30%。带动全省原、良种生产的发展,力争原、良种覆盖率达到90%。
四、发展重点
按照渔业生产发展需要,突出优势产品,突出当地原种,2 突出特色产品,突出创汇产品。海洋渔业重点发展海水鱼类、对虾、贝类、藻类、棘皮类、蟹类六大类产品,内陆渔业重点建设鱼类、蟹类、鳖类等三大类品种。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省级水产原良种体系。
每个养殖品种根据其养殖规模确定建设原种场、良种场数量,原则上每品种原种场建设1处,良种场1—3处,原种场、良种场可同建一处。具体建设如下:
1、海水鱼类12处
①鲆蝶类原种场2处、良种场4处 ②鲈鱼原种场1处。③黑鱼君 原种场1处。
④其它鱼类原种场1处、良种场3处。
2、对虾4处
① 对虾类原种场1处、良种场3处。
3、海水贝类9处
① 扇贝类原种场1处、良种场1处。② 皱纹盘鲍原种场1处、良种场2处 ③ 其他贝类原种场2处、良种场4处
4、海藻类2处 ① 海带良种场1处。② 紫菜良种场1处。
5、棘皮类4处
① 刺参原种场1处、海参良种场3处。
6、蟹类3处
① 三疣梭子蟹原种场1处、良种场1处。② 中华绒鳌蟹原种场1处。
7、海水其他品种2处
① 海蜇原种场1处、良种场1处。
8、淡水鱼类7处
①四大家鱼原种场1处、良种场1处。②乌鳢原种场1处。
③其它鱼类原种场1处、良种场3处
9、中华鳖2处
① 中华鳖原种场1处、良种场1处。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水产原良种场建设是渔业种子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这项工作的成败关系到水产养殖业能否健康、持续的发展,关系到“海上山东”建设战略能否顺利的实施,关系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渔区稳定。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水产原良种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各项工作的突破口抓实抓好。
(二)加大原良种保护开发力度,增加种质储备。充分 4 发挥我省海洋渔业科技优势,在原种保种、良种开发和种苗培育、生产、推广上下功夫,增加种质储备,做大做强水产种苗业。加快国家级、省级原良种场建设,重点培植原种场建设,强化苗种管理,实施苗种生产准入制度。结合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人工增殖苗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用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苗种。抓紧研究、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高效、抗逆新品种(系),搞好原有优良品种的提纯复壮及名、特、优、新、珍、稀品种的繁育和更新换代,把我省建成全国主要水产苗种生产基地。
(三)贯彻名牌战略,创建名牌苗种。结合山东省发展名牌水产品战略部署,培育具有山东特色和优势的品牌苗种,打造山东名牌苗种。在近三年名牌水产苗种认定工作中,要优先选择省级水产原良种场生产的苗种进入推荐范围;在推荐苗种具备同等条件下,优先认定省级原良种场生产的苗种。要积极培植和建设国家级原良种场,凡晋升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必须为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要对基础建设、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并能体现我省水产苗种生产特色的省级原良种场,进行积极培植和推荐,提高山东水产苗种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
(四)健全机制,加强管理。以《渔业法》、《水产苗种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产原、良种场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水产苗种生产管理,组织发 5 放《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对水产苗种进行检验检疫,为水产养殖提供健康苗种。对未取得《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仍进行苗种生产的,要按照《渔业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查处。要加强对省级原良种场的监督,实行动态管理,对其进行定期检验检疫,并对基础设施维护、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进行定期全面检查,提出整改意见,不合格者取消其资格,以确保省级原良种场建设质量,全面提升我省水产养殖整体水平。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原良种生产属于基础性产业,以社会效益为主,其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水产原良种场建设的支持和投入,扶持原良种体系建设。同时,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广泛吸纳其他行业投资,形成多元化投入相配合的资金投入机制,为水产原良种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第五篇: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意见
青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意见 工业园区是吸纳承接生产要素的有力平台。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集中集约、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举措。为加快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开发区(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和《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综合优势,不断加大我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努力培育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理顺管理机制
工业园区是指目前我县范围内正在建设及今后拟建的所有工业园区,现有园区主要包括:青县工业园区、韩商工业园区(马厂镇)、电子机箱工业园区(马厂镇)、金牛工业园区(金牛镇)、青崇路工业园区(清州镇)、104国道工业园区(上伍乡、清州镇、马厂镇)、古典家具工业园区(流河镇)、缝制设备工业园区(盘古乡)、上伍工业园区(上伍乡)。工业园区分县、镇两级管理。
(一)青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全县各工业园区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并具体负责青县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土地储备及招商洽谈等相关工作。
(二)青县工业园区之外的各园区实行乡镇负责制,由所属乡镇政府负责园区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和入区企业的服务等各项工作。各有关乡镇要建立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园区的建设和管理。
三、营造发展环境
(一)各县直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意识和服务意识,对国家政策没有明确禁止且有利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大胆探索尝试,为园区发展提供一切便利。国土部门要将各工业园区用地优先列入土地调规计划,积极上跑有关部门争取用地指标。交通部门要对各工业园区的交通路网建设给予倾斜。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可在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设置派出机构,为园区建设和发展搞好服务。
(二)严格落实审批服务包办制和收费“一票制”管理,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效能,促进各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三)进一步强化工业园区的“封闭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程序,严肃执法纪律,规范对园区企业的检查行为,杜绝对工业园区企业的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按照“集体领导、具体负责”的原则,青县园区建设暨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工业园区的统一领导,研究制订工业园区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县政府主管副县长负责指导各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招商等工作。
(二)青县园区建设暨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牵头,对全县工业园区建设情况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调度,并将调度情况在全县进行通报,对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行动迅速、成效明显的镇(乡、场)或单位给予表彰,对动作迟缓、进展不大的给予批评。
(三)青县园区建设暨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牵头建立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考核体系,对园区规划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财政贡献和管理服务等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考核评价结果与评价领导班子、兑现奖惩和干部使用挂钩。二〇〇八年十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