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分类检查工作规程(试行)(汇编)

时间:2019-05-13 17:2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辽宁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分类检查工作规程(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辽宁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分类检查工作规程(试行)》。

第一篇:辽宁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分类检查工作规程(试行)

税 务 博 览

一、税务稽查签证

《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规定,税务稽查结束时,应当将稽查的结果和主要问题向被查对象说明,核对事实,听取意见。

在实际工作中,浙江省国家税务局在向被查对象说明,核对事实,听取意见时,采用了税务稽查签证的方法。通过数年的实践,采用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税务稽查签证》是指税务稽查人员将税务稽查实施认定的税收违法事实告知当事人,并由当事人签署签证意见的一种方式。

(一)税务稽查签证的分类

办理《税务稽查签证》(见附表)时,可根据案情和当事人的具体情况,采用分项签证或综合签证的方法进行:

1.分项签证。是指按照税务稽查实施认定的单个或单类税收违法事实分别办理税务稽查签证。分项签证时,应将该项税收违法的证据资料编号后附后,并在《税务稽查签证》上予以注明。

2.综合签证,是指对税务稽查实施认定的税收违法事实统一汇总后,办理《税务稽查签证》手续。

(二)税务稽查签证的内容

《税务稽查签证》的主要内容包括:

1.涉税违法事实:告知的必须是依法认定的税收违法事实,并分项予以列明。

2.税务机关:须加盖实施税务稽查的稽查局公章。3.稽查人员:须由两名或两名以上税务稽查人员亲笔签名。4.签证意见:当事人在签署签证意见时,应态度明确,不得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

当事人在《税务稽查签证》的签证意见处不足以书写签证意见时,可另行书写签证意见,由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加盖当事人的公章,作为《税务稽查签证》的附件,并由当事人在《税务稽查签证》和附件上加盖骑缝章。

(5)签证人签名:须由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的其他人员亲笔签名,并加盖当事人的公章。

(三)《税务稽查签证》的处理

1.当事人对告知的税收违法事实无异议的,转入税务稽查终结。

2.当事人对告知的税收违法事实有异议时,税务稽查人员要认真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做好《询问笔录》,或由当事人提供书面材料,并提供有关的证据资料。

3.税务稽查人员对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意见和新提供的证据资料要进行认真的分析、认定,必要时应实施补充稽查。当重新认定的税收违法事实与原《税务稽查签证》的内容不符时,应重新办理《税务稽查签证》,但原《税务稽查签证》不得销毁,应保留在案卷内备查。

4.当事人拒绝办理税务稽查签证的,稽查人员应在《税务稽查签证》上注明拒绝办理税务稽查签证的情况,有其他人员在场的,请在场人签名见证。依照重事实、重证据的原则,对当事人拒绝办理税务稽查签证的,只要违法事实清楚,调取的证据合法、完整、确凿,就不影响违法事实的认定,也不影响案件的处理。

(四)《税务稽查签证》的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2号)第五十九条规定,被告在行政程序中依照法定程序要求原告提供证据,原告依法应当提供而拒不提供,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一般不予采纳。

稽查局对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要求当事人办理《税务稽查签证》事人手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将经稽查认定的税收违法事实局面告知当事人,可使当事人充分表达陈述申辩意见。二是在《税务稽查签证》中,告知当事人如对稽查认定的税收违法事实有异议,应如实申辩,并同时提供有关证据。如果当事人对稽查局告知的税收违法事实有异议,不向稽查局如实申辩,不提供有关证据,而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向人民法院提交否定性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依法不予采纳。三是通过《税务稽查签证》,审理人员在案件审理时,或以依法审理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意见,作出是否予以采纳的审定意见。

附表:税务稽查签证

税务稽查签证

经检查,你 有下列税务违法事实:

请阅后签证,如有异议,应如实申辩,并同时提供有关证据。

稽查单位(章)稽查人员:

年 月 日 被查单位(户)签证意见:

签证单位(章)签证人:

年 月 日

(如不足,请另附页)

二、税收分类检查

辽宁省国税系统从2007年4月开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针对现代稽查任务指向不同的纳税人,将纳税评估、审计和涉税侦察等方法嵌入到传统税务检查方法中,使之创新为管理型检查、审计型检查和打击型检查的税务检查方式。税收分类检查机制试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锦州市国税局在2007年的税收检查尤其是专项检查中,大胆采用“先评后查”的管理型检查,使稽查准确率达到69%,全年查补税额7000万元,人均查补税额69万元,在全省各市查补税额中名列前茅;省局稽查局组织的对13户重点税源企业的检查,由于实施审计型检查,落实税种查全、环节查到、项目查清、问题查透的要求,检查发现涉及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消费税方面的问题,查补税款近2亿元;葫芦岛市国税局加强税警协作,借助公安机关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活动的司法侦察,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该市2007年共查处偷税案件161件,占全年检查有问题户数的77%;虽然税收收入全市仅占全省的5.3%,但偷税案件查补税款全市(1631万元)却占全省的24%,;偷税案件罚款1442万元,占全年罚款总额的96%;查处涉嫌偷税犯罪案件30件并依法移送司法机关。目前葫芦岛市公安局驻葫芦岛市国税局税侦大队已正式挂牌并合署办公。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2008年5月辽宁省国税局对税收分类检查工作规程进行修订并印发全省执行。

附:《辽宁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分类检查工作规程(试行)

辽宁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分类检查工作规程(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现代税务稽查威慑、监督和规范的职能作用,增强稽查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和针对性,优化稽查资源配置,提高稽查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结合全省税务稽查工作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税收分类检查是税务稽查机关根据现代稽查职责和要求,对税收专项检查、重点企业检查(含汇总合并纳税企业,下同)、偷逃骗抗税案件检查三项主要任务指向的纳税人(含扣缴义务人,下同)采取不同类型检查方式实施的税务检查。

第三条 税收分类检查的关键是创新检查方式,因此,税收分类检查属于税务稽查实施范畴,是对稽查实施环节工作的科学化和具体化。稽查实施环节工作在遵循《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 细则、《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以及其他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应当依照本规程的规定执行。

税务稽查的选案、审理、执行工作按照原规定执行。第三条 税收分类检查方式分为管理型检查、审计型检查、打击型检查三种检查方式。

第四条 省、市国税局稽查局负责“三型”检查的组织,负责实施审计型和打击型检查;各市跨区稽查局、县(区)国税局稽查局负责实施管理型和打击型检查。

第五条 除税收专项检查、重点企业检查、偷逃骗抗税案件查处三项主要任务外,其他任务指向的稽查工作按原规定执行。

第二章 管理型检查

第六条 管理型检查是借鉴税收经济分析、纳税评估等税源管理方法,采取“先评后查”的程序,对评估后有涉税疑点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实施的针对性税务检查。

第七条 管理型检查的实施对象是列入行业性专项检查范围的纳税人(行业内列入省、市二级重点税源管理范围的纳税人及汇总合并纳税的纳税人除外)。

第八条 各级国税局稽查局案源管理部门应根据上级机关规定的行业性税收专项检查的重点行业,结合本地区实际,对范围内纳税人进行技术筛选,按照省局下发的税收专项检查名单的50%,作为管理型检查的具体实施对象。

技术筛选是以稽查效能为原则,通过对所检查行业的横向对 比,筛选可能存在疑点的纳税人,作为管理型检查的对象。技术筛选可以采用区分经济性质、经营规模、采集第三方信息、选择预警值等方法进行。

采集第三方信息时,案源管理部门应选择与所检查行业在购进货物、销售货物、提供劳务有密切联系的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主要有房产、电业、自来水、煤气、保险、银行、工商、海关、地税、民政、烟草、石油、行业协会等。

纳税人所属行业技术标准与税收有密切联系的,各级稽查局案源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人员到行业协会或行业专家等处了解该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行业技术标准,并将相关资料提供给检查人员。

纳税人的行业特点和近年的生产经营趋势难以掌握的,各级稽查局案源管理部门应组织检查人员在开展管理型检查前,选取有代表性的纳税人进行典型调查,总结行业特点和生产经营趋势,并将相关资料提供给检查人员。

选择预警值时,案源管理部门应根据现有的数据分析应用系统、综合数据平台等信息化成果,选择与纳税人相关的指标进行。可以选择低税负、税负变动过大、增值税的抵扣凭证所占比例异常、所得税连续亏损等指标,并将相关资料提供给检查人员。

第九条 案源管理部门将拟实施管理型检查的纳税人按季度提出实施计划,经主管局长批准后,制作《管理型检查任务通知书》向检查部门下达任务。检查部门指定检查人员后,向检查人员发出《管理型检查任务委派书》。

第十条 管理型检查分为检查准备、全面检查和检查终结三个阶段。检查准备阶段不对纳税人发出《税务检查通知书》,经准备阶段分析确认,决定对纳税人实施全面检查的,发出《税务检查通知书》,进入实施全面检查阶段。

第十一条 管理型检查准备阶段包括案头分析和查前约谈两个步骤:

(一)案头分析

案头分析是管理型检查主要方法和步骤之一,检查人员的案头分析主要是通过单户的纵向对比分析、财务数据的配比分析、税收政策的相关分析等,筛选纳税人的涉税疑点。

1、利用综合征管软件(CTAIS)、纳税人关联查询系统、综合数据平台等系统,收集纳税人涉税信息和资料,制作《纳税人涉税信息表》,满足案头分析和全面检查的基本要求。

2、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与案源管理部门提供的行业特点和生产经营趋势相比较,找出单户企业与行业规律的差异,确定查前约谈或实施全面检查的重点。

3、将纳税人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与案源管理部门提供的第三方信息、行业技术标准相比较,找出单户企业与行业标准、第三方信息的差异,确定查前约谈或实施全面检查的重点。4、通过单户的纵向分析、财务数据的配比分析等,与预警指标相比较,查找纳税人的涉税疑点问题,确定查前约谈或实施全面检查的重点。

案头分析后,检查人员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 分析表》和《检查(约谈)重点汇总表》。

(二)查前约谈:检查人员根据案头分析的结果,向纳税人发出《税务事项通知书》,进行查前约谈。

在约谈过程中,检查人员应根据案头分析确定的疑点问题,选择纳税人法定代表人、财务、销售、技术、保管等相关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约谈,对疑点问题进行逐一确认。

查前约谈应形成《查前约谈笔录》。

检查同一所属期已经进行过纳税评估的,可以不经过查前约谈,直接实施全面检查。

第十二条 检查人员应根据案头分析和查前约谈的结果,决定是否对纳税人实施全面检查。实施全面检查的户数应不低于省局下发的税收专项检查名单的35%。

(一)经案头分析没有发现纳税人存在涉税疑点问题,且经查前约谈仍未发现新的问题,检查人员认为不需要实施全面检查的,将《案头分析报告》及相关资料报本级稽查局主管局长审批同意后归档,并将结果反馈给案源管理部门。

(二)经案头分析没有发现纳税人存在涉税疑点问题,但经查前约谈发现存在涉税疑点问题的,向纳税人发出《税务检查通 知书》,实施全面检查。

(三)经案头分析发现纳税人存在涉税疑点问题,但经查前约谈全部得到澄清,检查人员认为不需要实施全面检查的,将《案头分析报告》报本级稽查局主管局长审批同意后,将相关资料归档,并将结果反馈给案源管理部门。

(四)经案头分析发现纳税人存在涉税疑点问题,但经查前约谈不能全部澄清的,或在查前约谈过程中又发现新的疑点问题的,向纳税人发出《税务检查通知书》,实施全面检查。

(五)列入管理型检查对象的纳税人拒绝查前约谈的,向纳税人发出《税务检查通知书》,实施全面检查。

(六)经案头分析发现纳税人存在明显问题或重大涉税疑点问题的,可以不经过查前约谈,直接实施全面检查,或立案实施打击型检查。

检查人员应注重案头分析和查前约谈过程,对经过案头分析和查前约谈即终止检查的,检查人员应负担与选案岗位同样的责任。

对经过案头分析和查前约谈即终止检查的,检查人员提交的《案头分析报告》交案源管理部门。对需要全面检查的,案源管理部门在综合征管软件中进行选案和案源下达。

第十三条 全面检查阶段的实施过程除必须严格依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及相关规定实施检查外,还应采用以下工作方法:

(一)结合检查准备阶段案头分析结果和查前约谈情况,应 针对被查对象的特点,选择投入产出法、第三方信息比对法、技术标准法、费用对比法、资金流向测算法、货物流向测算法或其他合理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检查,并根据所采取的各种检查方法分别制作《 方法工作底稿》。

(二)结合准备阶段案头分析结果和查前约谈确定的疑点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核实,并制作《检查重点核实情况报告表》。

(三)检查人员在全面检查过程中,发现被查对象与第三方在购进货物、销售货物、提供劳务有密切联系的,可提请所属稽查机关采集第三方信息。

第十四条 检查人员在实施管理型检查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有本规程第三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检查人员应立即制作《打击型检查移交单》提请转型,经主管局长批准后实施打击型检查。

第十五条 管理型检查终结阶段要归纳全面检查结果、整理检查工作底稿、制作相关文书,做出进一步处理。

(一)对经全面检查未发现涉税问题的纳税人,制作《税务稽查结论》,提交主管局长批准后,相关材料归档;

(二)对经全面检查发现纳税人存在涉税问题的,制作《税务稽查报告》,按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规定处理。《税务稽查报告》除反映《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规定的内容外,还要全面反映案头分析、查前约谈和全面检查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检查的有关情况内容。并制作《提交资料目录》。

第十六条 检查人员应根据检查出的涉税违法事实,总结具 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在专项检查结束后,以各级税务稽查局为单位,制作《征管工作建议书》,向有关国税局提出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建议。

第三章 审计型检查

第十七条 审计型检查是借鉴现代审计技术及方法,以《专用工作底稿》为载体和检查责任依据,以监控重点税源、防范税收风险为目的,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实施的结论性税务检查。

第十八条 审计型检查的实施对象是列入省、市二级重点税源管理范围的纳税人及汇总合并纳税的纳税人。

第十九条 列入省级重点税源管理范围的纳税人由省局稽查局直接组织实施检查,或由省局稽查局督查、委托各市局稽查局实施检查。

列入市级重点税源管理范围的纳税人由市局稽查局直接组织实施检查,或由市局稽查局督查、委托本市跨区稽查局实施检查。

第二十条 实施审计型检查,必须由省、市局稽查局长对检查人员进行审核、签发《审计型检查任务委派书》后,方可向纳税人下达《税务检查通知书》。

第二十一条 审计型检查应根据纳税人实际情况和检查人员的特点,原则上根据业务循环的类别,将检查人员分成若干检查小组,合理安排各检查小组分工,确定检查内容。省局稽查局组织实施的审计型检查组原则上不少于10人,市局稽查局组织实施的审计型检查组原则上不少于6人。

第二十二条 审计型检查的各类工作底稿,是实施审计型检查的重要载体,是记载审计型检查对象涉税事项、表述审计型检查工作过程的一种专业纪录。检察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程序和规范收集编排,支持《税务稽查报告》。

审计型检查工作底稿和相应的文书是确定检查人员责任的重要依据,是实行责任追究的载体,检查人员在制作工作底稿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文书规定的内容进行填写,确定税种是否查全、环节是否查到、项目是否查清,问题是否查透。同时,将相关工作底稿和文书进行归档。

审计型工作底稿分为审批类、查询类、分析类文书、会计审计类、税务检查类、报告类、备查类七大类。

第二十三条 审计型检查分为接受指令、检查准备、全面检查、检查终结四个阶段,检查时限原则上不得超过90日。

第二十四条 接受指令阶段是指接收任务委派,取得检查批准的过程,在接受指令阶段应取得及制作审批类工作底稿。

第二十五条 检查准备阶段要从税务系统了解被查单位基本信息,制作查询类工作底稿;向被查单位收集基本信息,制作备查类工作底稿;进行检查组讨论,评估被查单位纳税遵从风险和检查组检查风险,制作分析类工作底稿。

第二十六条 全面检查阶段是审计型检查的核心阶段,借鉴 现代审计的方法对被查单位在审查其会计核算准确性基础上进行纳税结论性检查,做到税种查全、环节查到、项目查清、问题查透。基本程序包括对被查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调查了解、初步评价、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等程序。在全面检查阶段要制作会计审计类、税务检查类工作底稿。

(一)被查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调查了解

检查人员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按照采购与付款循环、工薪与人事循环、生产与仓储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固定资产循环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调查的方法主要有观察、询问和检测三种方法。

观察就是指调查人员亲临现场,察看被查单位内控制度的实际状况,如岗位分工、实物保管和作业流程等实际情况,并做好现场记录。

询问是指按照预先准备好的调查提纲,向相关人员进行查询,并做好调查记录。

检测是指检查人员根据需要对较为重要的内控制度进行抽样检查,并做好审阅记录。

在调查了解完成以后,根据收集的工作底稿进行整理和汇总,以文字表述为主,辅以内控制度调查表和内控作业流程图,力求对被查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较为准确和全面的描述。

(二)初步评价

检查人员在调查了解后,对被查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合 理性作出初步的综合评判。初步评价的目的在于确定针对被审单位的内控现状有无必要对其全部或一部进行符合性测试。

(三)符合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是指检查人员对初步调查了解中已确定其存在且认为有必要进行测试的那部分内部控制制度所进行的实际有效程度的一种检测。在测试中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逐一加以检验,然后作出符合、不符合、以及符合程度好、较好、一般、较差等评价,一般应就符合率或不符合率等指标得出量化的结论。

(四)实质性测试

实质性测试是在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按照内控制度符合程度的强弱,抽取不同的样本量,对其进行数量和金额方面的检测,检查它与正确数值的偏差,符合性好的少抽,符合性差的多抽,然后根据对样本对象测试的结果确定总体的正确性。

二十七条 审计型检查要以核对法为主,采用监盘、函证、查询等技术手段,做到账账、账证、账表、证证、账实相符。

二十八条 检查人员在实施审计型检查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有本规程第三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检查人员应立即制作《打击型检查移交单》提请转型,经主管局长批准后实施打击型检查。

第二十九条 检查终结阶段,检查人员必须根据全面检查阶段实施结果和相关分析材料,形成《税务稽查报告》,制作报告 类工作底稿,经本级稽查局主管局长同意后提交审理。

检查人员根据审理结果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扣缴义务情况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形成《纳税遵从评价报告》。

凡实施审计型检查的纳税人,除举报案件、发票协查案件及案件复查外,对已经检查的属期,不允许进行重复检查。

第四章 打击型检查

第三十条 打击型检查是通过税警协作,借助公安机关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活动的司法侦查,对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及重大发票违法的纳税人实施的专案税务检查。

第三十一条 打击型检查实施对象是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的纳税人。具体包括本规程第十二条第六款、第十四条、第二十八条规定的转型案件,以及上级交办、同级转办、社会举报、征管移送、发票协查等案件中达到本规程第三十三条标准的案件。

第三十二条 实施打击型检查要坚持组织周密、行动保密、配合紧密的办案原则。

第三十三条 有线索表明,或经初步检查发现被查对象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应立案并实施打击型检查:

1.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抗税以及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非法提供银行账户、发票、证明或者其他方便,导致税款流失的; 2.私自印制、伪造、倒卖、非法虚开发票,非法携带、邮寄、运输或者存放空白发票,伪造、私自制作发票监制章、发票防伪专用品的;

3.其他需要依法予以打击的涉税违法行为。

第三十四条 各级稽查局检查部门在实施管理型检查、审计型检查中,发现符合打击型检查条件,应转为打击型检查的一般案件,经批准后,仍由原检查部门及人员实施打击型检查。重大涉税、涉票案件以及上级税务机关认为需要另行组织查处的案件,经本级稽查局主管局长批准,按照案件的管理权限,另行组成打击型检查专案组实施专案检查。

第三十五条 打击型检查需组成专案组的,组长必须由本级稽查机构负责人担任;需公安机关提前介入的,专案组组长由公安机关有关负责人和本级稽查机构负责人共同担任。专案组成员应根据案件的特点,由首席打击型检查专家、技术检查专家、法制专家和公安机关相关人员等组成。

三十六条 在公安机关侦查涉税犯罪过程中,需要稽查机关介入案件调查工作的,稽查机关应按照公安机关的要求,充分行使税收行政职责。

第三十六条 打击型检查包括查前准备、实施检查和检查终结三个阶段。实施打击型检查时,不得事先向纳税人发出《税务检查通知书》,应进户检查时送达或补办送达。

第三十七条 查前准备阶段包括案情分析、审核立案、制定 预案和提请公安机关介入四个步骤:

(一)案情分析:复杂案件要由本级稽查局主管局长召集各方面专家和检查人员共同讨论分析案情,研究检查实施的方法、步骤等。查办涉税违法大要案件或涉及行业性、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技术工作的案件,应向专家咨询或者聘请特定行业专家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可以提请法定专门机构进行鉴定。

(二)审核立案:经过案情分析,认为明显符合本规程第三十三条规定情形的,应按照有关规定程序予以立案。

需要立案查处的案件,由检查人员制作《立案审批表》,经本级稽查局主管局长审核后,呈报给同级国家税务局主管稽查工作的局长审核批准。

(三)制订预案:在案情分析的基础上,检查人员应根据采集的相关数据,运用计算、分析、经验判断等方法,对纳税人存在的纳税疑点进行判断,确定重点检查项目、检查方法、检查内容、人员分工及是否需提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等事项,制作《打击型检查预案书》(《打击型检查预案书》参照《税务稽查预案的制作方法》制作),报本级稽查局主管局长批准后实施。

《打击型检查预案书》的制作与实施过程必须保密。

(四)有以下情形的,可提请当地公安机关适时介入: 1.经案情分析或实施打击型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涉税违法犯罪嫌疑,可能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涉税案件,且需要公安机关提前介入配合的; 2.拒绝税务机关检查,影响税务机关依法办案的; 3.拒绝提供账册凭证及相关资料,影响税务机关依法办案的;

4.纳税人的涉案人员可能畏惧自杀、逃匿或已经在逃的,影响税务机关依法办案的;

5.有迹象表明转移财产和资金,逃避纳税义务,影响税务机关依法办案的;

6.存在多次作案或多人团伙作案的; 7.在案发现场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8.采取追逐或拦截税务检查人员及车辆、强行进入纳税检查现场寻衅滋事、公然侮辱或诽谤税务检查人员、非法拘禁或围攻税务检查人员等手段阻碍税务机关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9.隐藏、转移、变卖或者损毁税务机关依法扣押、查封、冻结财物的;

10.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税务机关依法办案的;

11.税务稽查人员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

12.其他非提前介入不足以进一步查处,或可能导致案件查处更困难的。

需要公安机关介入的案件,应由检查人员制作《提请公安机关介入申请表》,报本级稽查局长审查批准后,送达公安机关有关部门。如协作出现异常情况,应报上级税务稽查部门予以解决。第三十八条 打击型检查必须注重证据收集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法定程序收集并保全证据。

第三十九条 检查人员在实施检查过程中遇到疑难情况的,应及时汇报,由稽查局长或主管局长召集首席稽查专家和有关人员对案件进行集体研究,提出下一步工作意见。

第四十条 检查人员在初步取得涉税违法证据,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并有明显转移、隐匿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等迹象的,应依法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或者强制执行措施。

第四十一条 检查人员实施打击型检查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种证据材料,应按有关规定整理归集,分别附于《打击型检查工作底稿》之后,并注明证据号,同时在《税务稽查报告》认定的违法事实中注明证据号。检查结束时,检查人员应将专用工作底稿交由纳税人有关人员逐栏核对认可,签注“属实无误”字样并签字盖章。

第四十二条 检查终结阶段,检查人员应根据全面检查阶段实施结果和相关分析材料,形成《税务稽查报告》,经本级稽查局主管局长同意后提交审理。

第四十三条 检查人员应根据检查出的涉税违法事实,总结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在专项检查结束后,以各级税务稽查局为单位,制作《征管工作建议书》,向有关国税局提出加强 税收征管工作建议。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本规程适用于全省各级国税稽查部门(不含大连)。

第四十五条 本规程由辽宁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第四十六条 本规程自发文之日起执行,《辽宁省国家税务局分类检查工作规程》(辽国税发„2007‟51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工作规程(试行)1998

       【法规标题】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工作规程(试行)【颁布单位】国家税务总局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1998-7-3 【失效时间】0:00:00

【全文】

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工作规程(试行)

国家税务总局

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工作规程(试行)1998年7月3日,国家税务总局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堵塞税收征管漏洞,规范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工作(以下简称专项检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所称专项检查,是指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缴纳、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情况所专门组织的检查和相关的税务处理。

第二章 目的和要求

第三条 开展专项检查,是做好个人所得税征收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征管的一项长期性工作。通过专项检查达到以下目的:

(一)促使各项征管办法和制度以及违法违章者应承担的相应责任落到实处。

(二)提高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自觉性,明了各自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三)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对税源实施有效控管,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第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每年应布置专项检查,并列入工作计划。

第五条 县以上(含县级)税务机关要成立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机关内部的税政、征管、稽查等部门要共同参与,积极协作配合,具体组织和做好专项检查工作。

第六条 各级税务机关组织专项检查应周密部署、细致安排,制订实施方案,对时间安排、检查范围和重点、实施步骤等提出具体要求。

第七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有一定数量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干部经必要业务培训后从事专项检查工作,同时要给予必需的经费和装备,确保专项检查质量。第八条 各级税务机关要主动向地方党政领导汇报专项检查工作情况,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确保专项检查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章 范围和重点

第九条 专项检查的范围,可以是所有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也可以选择部分行业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

第十条 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选定几个行业作为检查的重点。确定检查重点时,应着重选择:

(一)高收入行业和个人;

(二)社会关注的焦点行业和个人;

(三)以前履行扣缴义务存在问题较多的行业和单位;

(四)临时来华工作的外籍人员。

第十一条 专项检查应侧重检查上一及本的情况,对特殊情况可以追查到以前。

第四章 方式和步骤

第十二条 专项检查可以采取自查、抽查和交叉检查的方式。

自查。由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对照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有关税收规定,对自身履行纳税义务情况和代扣代缴义务情况进行检查。

抽查。由税务机关对一部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检查。交叉检查。由税务机关在其上级机关统一组织下,在各地区之间相互交叉进行的检查。

第十三条 专项检查分为宣传发动、自查自纠、抽查(交叉检查)和总结整改4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所需时间应依实际工作量确定。

第十四条 开展专项检查的时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根据工作计划及进展情况作出具体安排,检查工作应于当年年底前结束。

第五章 问题的处理

第十五条 专项检查中发现的税务违章、违法问题要及时依法处理。处理的原则是:自查从宽,被查从严;初犯从宽,累犯从严;实事求是,宽严适度。

第十六条 专项检查中查补的税款应及时组织入库。对重大偷抗税案件,税务稽查部门要立案查处并向公安机关移送,同时对大案要案要公开曝光。第十七条 纳税人偷逃税额达到5万元、扣缴义务人偷逃税额达到10万元的案件,应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报送材料内容应包括:偷逃税数额、手段等基本事实,查核过程,处理结果。

第六章 整改和总结

第十八条 认真做好整改工作。各级税务机关应通过专项检查,认真找出征管薄弱环节,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征管制度和办法,堵塞征管漏洞。通过整改,使个人所得税征管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第十九条 通过专项检查,每年要表彰一批一贯自觉认真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应将当年专项检查中查补的税款和罚款的数额于次年1月15日前电话或书面报告国家税务总局。第二十一条 专项检查结束后,要写出书面总结报告,并附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结果汇总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应于次年2月底以前向国家税务总局报送书面总结报告和汇总表。

第二十二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在做好专项检查总结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专项检查的考核和评比、表彰工作。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在必要情况下,国家税务总局对全国的专项检查作统一安排。第二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局可根据本规程制定具体规定,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第二十五条 本规程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 本规程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

第三篇:贵州省国家税务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办法(试行)范文

贵州省国家税务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新时期税收工作主题,落实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要求,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大企业是指省、市(州、地)国家税务局的定点联系企业。

第三条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工作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实施。

第二章定点联系企业

第四条省、市(州、地)国家税务局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等综合因素,确定本级定点联系企业。

定点联系企业可根据经济税收发展变化进行调整。

定点联系企业由本级局长办公会审定通过,并报上级大企业管理部门备案。

第五条定点联系企业的选择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一)企业规模较大和税收收入较高,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为本区域内重点支柱产业中的领头企业。

(二)企业集团管理和决策相对集中,成员企业分布较广,主管税务机关实施属地管理有局限性。

(三)具有行业和所有制代表性。

第六条上级国家税务局已选取的定点联系企业原则上不再选为下级国家税务局的定点联系企业。

第三章管理职责

第七条大企业的税收管理与服务,由省、市(州、地)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负责。旨在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减少管理层级、开展个性化服务,实施专业化管理,提高大企业的税法遵从意愿和能力,降低税务风险。

第八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税务风险管理、纳税评估、个性化纳税服务、日常检查、反避税调查和审计。

第九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应建立专业化税收管理与服务工作机制,实现税务管理与服务重心前移。加强与各职能部门、上下级、主管税务机关的协调配合,提高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水平和效率。

第十条大企业的税收管理与服务实行专业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税务登记、日常征收、发票管理及一般性的日常税源管理、纳税服务等事项由主管税务机关负责;跨区域、带有系统性的涉税风险防控、税源监控和管理、纳税评估、反避税调查、日常检查,重大涉税诉求和相关纳税服务事项由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负责。

第十一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受理重大涉税诉求,要按照大企业涉税事项协调会议制度的程序和要求,做好组织协调及督办、回复等工作。

第十二条上级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可授权下级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或主管税务机关对其定点联系企业实施管理与服务。

第十三条主管税务机关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员为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的联系人。联系人协助、参与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税源监控和税收分析、涉税风险防控、纳税评估、反避税调查以及其它涉税事项。

第四章税务风险管理

第十四条税务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引导和帮助大企业建立健全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运用风险管理方法,识别评价大企业税务风险;根据税务风险等级,采取应对策略的一系列税务管理措施。第十五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以引导和帮助大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为切入点,将税务风险管理贯穿于大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强化大企业自我防控意识。

第十六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对大企业进行税务风险评估,并确定风险等级。

第十七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依据税务风险程度,实施差异化税收管理。即:低风险等级,以优化纳税服务为主,为大企业办税提供便利;中等风险等级,以协助遵从为主,对大企业存在的税务风险,提出加强风险防控的整改建议;高风险等级,转入纳税评估或启动税收专项检查或反避税调查,查找和堵塞税收管理漏洞。

第五章纳税评估

第十八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确定为纳税评估对象:

(一)经税务风险评估,风险等级较高的;

(二)对申报数据案头比对,发现有疑问且无法确认其合理成因或者无法消除疑点的;

(三)根据上级国家税务局的工作安排或本级国家税务局认为需要进行纳税评估的。

第十九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应根据纳税评估业务的相关规定,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第二十条大企业纳税评估工作由省、市(州、地)国家税务局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第二十一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应将纳入纳税评估的大企业名单和评估结果报送同级纳税评估领导小组备案。

第六章个性化纳税服务

第二十二条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相关规定,增强税法透明度,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理念,切实维护和保障大企业的合法权益。第二十三条根据行业特点和大企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辅导和宣传,提供多形式的个性化服务。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税企双方有效的沟通机制,帮助企业解决涉税问题。不断完善纳税服务的内容和方法,提高个性化纳税服务水平。

第二十四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要积极开展经常性调研,收集、研究和反映大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纳税服务与税收管理工作。

第七章日常检查、反避税调查和审计

第二十五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应依据税务风险评估结果,确定日常检查对象。对日常检查中发现的涉嫌税收违法问题,应按照相关规定移交稽查。第二十六条稽查部门对大企业的税收检查,应会商本级大企业税收管理

部门。并将稽查结果反馈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

第二十七条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可依法对存在以下避税嫌疑的大企业,启动反避税调查和审计:

(一)滥用税收优惠;

(二)滥用税收协定;

(三)滥用公司组织形式;

(四)利用避税港避税;

(五)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

第二十八条大企业的日常检查工作由省、市(州、地)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大企业的反避税调查和审计工作由省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所称的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是指贵州省国家税务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处、市(州、地)国家税务局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科(处)。第三十条本办法由贵州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从2010年9月1日起执行。

第四篇:国家税务局税收管理员绩效考核办法(试行)

国家税务局税收管理员绩效考核办法(试行)

为了落实《省国家税务局税收管理员工作制度(试行)》(简称管理员制度)和市局《国税局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意见》,确保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到位,以实现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目标。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考核办法。

对税收管理员的绩效考核采取人机结合办法,直接考核到片区管理小组,主辅责任按7:3分,实行二级考核,在分局考核基础上县局组织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管理员能级考核主要内容并与奖金挂钩,对涉及市局责任追究范围的同时按《责任追究办法》进行责任追究。分局长日常行政管理考核分由各分局结合本局实际情况自行细化。管理分局局长绩效考核分取本局管理员绩效考核分值的平均分,税收管理员的绩效考核分占能级考核分85%,县局、分局日常行政管理考核分分别占能级考核分10%、5%。税收管理员考核由县局人教科牵头,各部门分工负责,分局长日常行政管理考核部分由各分局局长负责并于月后10日内上报县局人教科。

一、税收管理员人工考核指标及分值(400分)

(一)税务登记率90分。指标(企业100%,个体99%),税务登记率=已登记户数/应登记户数*100%,扣分=(指标-税务登记率)*分值;由监察室牵头组织,定期抽查(每季 度后15日内抽查一次),按片区、路段、街道实地考核的办法。以营业执照办照日期或实际开业日期作为应登记户数。

(二)重点税源户税源监控评价指标。税源监控评价指标包括定期下户了解情况、定期比对分析纳税人涉税指标。指标主要依据查看日常人工记录信息,包括税收管理员的每月《工作计划》、《重点户税源分析报告表》、《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表》记录,以及随机口头提问来考核,该项90分。每月缺一项或少报一次《重点户税源分析报告表》按管理员所管重点税源户(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我局已纳入重点户管征)的比例扣分,由计征科和征管科负责考核。

(三)定额软件纳税人定额基本信息采集准确率,要求100%,分值40分。由监察部门牵头组织,定期抽查,按片区、路段、街道实地考核的办法。每一户次每差错一项扣10分(按各行业必采项目确定)。

(四)税政管理类指标三项,认定资格准确率、“免、抵、退”税申报审核准确率、减免税审核准确率,分值40分。要求100%,每差错一户次扣5分;要求加强“免、抵、退”税企业的日常管征,未严格按照文件规定加强管理的,加倍扣分,分局长必须负连带责任。由税政法规科牵头,监察室、征管科配合考核。

(五)纳税评估业绩和纳税评估质量以人工考核为准,目标为100%,分值 30分。按纳税人被稽查等部门查处后,其查处结果与纳税评估结果不一致的(扣除企业有意设置二套帐,帐 外经营等不可比或不可预见的因素以及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已移送稽查的),纳税评估质量率=查补税额/企业当期应纳税额*100%,得分=纳税评估质量率*分值。由监察室负责考核。

(六)征管档案资料完整准确率,目标要求按各类纳税人征管资料信息采集要求达100%,分值20分。由征管部门负责牵头,定期(按季)组织抽查,每户次缺一项扣5分。

(七)发票控管准确率,分值20分。发票按时核销率=1-(到期未核销发票本数/当期应核销发票本数×100%)≥98%,分值20分,扣分=(98%-发票按时核销率)×分值。管理员对发票审核杷关不严,发现一户扣10分,由征管科负责考核。

(八)下户管理(含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率,以考核一般户为重点,月检查率不低于10%,季检查率达30%,分值50分,实行按月考核,季度总评;以下户管理记录(《户籍信息实地核查复核表》、《税收日常检查报告》、《纳税评估报告》和《税务处理决定书》)为依据(每月10日前报征管科一份,作为考核依据),由征管科负责考核。税收日常月检查率=本月已检查户数/一般户总户数,税收日常季检查率=本季已检查户数合计/一般户总户数,月得分=税收日常月检查率*分值,季得分=税收日常季检查率*分值。

(九)定期定额户按期调整面和调整幅度,达到县局要求,分值20分。根据县局定期下达的调整面和调整幅度为主要依据。由征管科负责考核。

二、税收管理员电脑自动生成指标及分值(600分)

(一)准期申报率、当期入库率,目标要求为100%,分值100分,每率各50分,按照市局主页公布的数据和CTAIS数据统计计分。扣分=(1-申报率或入库率)*50;

(二)催报催缴率目标要求为100%,分值40分,按照市局主页公布的数据和CTAIS数据统计计分。扣分=(1-催报催缴率)*分值;

(三)欠税增减率,分值80分,根据市局主页公布的数据和CTAIS数据统计计分。得分=欠税增减率*分值。当月产生新欠税款的,按比例扣分,即新欠税款每达1%,扣10分,达到8%(含8%)不得分;次月清回上月欠税的,按清回税款占欠税额的比例返还所扣分的80%;第三个月内清回所欠税款的,按清回税款占欠税额的比例返还所扣分的50%;超过四个月末清回欠税的(除不可抗拒的因素,经县局分管局长批准外),每户扣20分;同时对清回已录入CTAIS的旧欠税款采取奖励办法,管理员每清回1万元税款,奖励10分(比如:某企业老欠税款10万元,经税收管理员努力工作,全部清回入库,则给予奖励100分,奖励分不封顶)。

(四)防伪税控系统纳税人报税率,存根联采集率,一般纳税人档案信息采集准确率,要求达到100%,分值60分,每率各20分,不达100%该项不得分。

(五)ctais数据质量完整准确率,采取人机结合,电脑为主,要求严格按照“省局CTAIS运行标准”规范操作 每一项业务,数据质量和运行质量完整准确率达100%,分值60分,每差错一项次扣10分。

(六)公开办税效能监控按时完成率,要求100%,分值60分,每超期一项次每天扣50分。全局机关各岗位在三明市国税公开办税效能监控系统排名为全市前十名的,当月奖励20分;排名在全市前三名的奖励50分;排名在全市最后十名的当月扣20分。

(七)纳税评估完成率70分,要求100%,按实际比率计分。根据纳税评估预报警系统所确定的对象和市局人工确定的评估对象作为当期应完成的任务,纳税评估完成率=当期实际完成评估户数/当期应完成评估户数,扣分=(1-纳税评估完成率)*分值。

(八)双定户纳入银税划缴率、银税划缴成功率目标要求100%,分值60分,每率各30分,根据市局主页公布的数据和CTAIS数据统计计分。

(九)税收违法违章处罚率目标要求达90%以上,采取人机结合,电脑为主,分值70分,处罚率=当期已处罚户数/当期实际违法违章户数。扣分=(90%-处罚率)*分值。

三、管理员被市局检查发现存在问题的,加倍扣分,分局长负连带责任。

四、本《办法》从起实行。

第五篇: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

国税总局于日前印发《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对各级税务机关针对定点联系的大型企业进一步开展税务服务和管理,提供原则性规范。

《规程》组建了税务机关对于大型企业提供税收服务的完整框架,除了常规的政策服务、涉税诉求的受理回复外,在引导企业自己建立完善税务风险内控系统、大型企业的税收遵从管控、应对和保障等方面都划定了税务机关的职责权限。

一位税务部门人士对此表示,过去税务机关在工作安排和组织机构设置上一般都按照税种划分,而近年来,按照纳税人的类型不同来组织开展税务工作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发展的趋势之一。

“税务机关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税务工作的侧重点并不相同,”上述相关人士对此表示,“对中小企业我们主要是检查发票,但对大型企业则主要是检查其税务筹划是否有问题,其内部税务风险控制系统是否完善等。”

据记者了解,未来税务机关希望能够尽早地参与大型企业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交易过程,以帮助企业将税务风险尽早扼杀在摇篮中。但对此亦有企业代表表示了担忧,认为税务部门介入企业决策过程和企业进行正常的税收筹划以及商业机密保密之间仍有较多现实矛盾,如何把握个中平衡还需探索。

国内企业普遍缺乏税务内控机制

策层和执行层的距离太远,因为造成了大量的解释不一。

种种原因共同造成了当下大型企业隐含了大量的税收遵从风险,据相关人士透露,目前企业的税收遵从度中,70%已算是较高的水平。

对此《规程》中具体进行了规定,要求各级税务机关需定期调查评估大型企业税务风险内控体系情况,并定期按照行业、区域等进行风险识别,并按照企业风险类别实行针对式管理,通过税务部门的介入,以帮助企业改善自身风险控制系统。

“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好的税收遵从意识和统一的内部控制程序,”国税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司长张志勇表示,“这就为税务机关和企业之间展开更为紧密的合作提供了进一步否认空间。”

此前国税总局曾发布《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针对大型企业在税务风险控制的操作上提供一系列建议,主要旨在加强税务控制在企业运作中的地位,其中包括企业董事会直接负责督导税务风险控制并参与决策,企业税务管理机构要参与企业战略规划等建议。

但据国税总局相关人士介绍,目前这些建议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的普及效果并不理想,“当初在第一批大企业中开展税务管理试点的时候,大型跨国公司还是给予了较好回应,如通用在亚太区专门设立一个税务总监,专门负责税务合规等问题。

“相比较而言,国内一些企业在观念上还有待改善,”上述人士举例,在税务问题上企业往往倾向于寻求外部资源,而缺乏一个自身的内部税务控制管理体系。此外在企业内部的税务部,部门最高人员往往是主管税收筹划,即降低企业合法税务成本的工作,而不是做税收合规,反之从事税收合规工作的往往是层级较低的工作,“组织架构上就隐含了税收风险。”此外,目前税法透明度不高、税务机关各层级解释混乱也是造成税务风险的原因之一。上述人士表示,目前税务机关各层级中面对纳税人最基本的层级是基层,但最终解释权在国税总局。多层级中税务管理决

税企能否互信?

“对税务机关工作比较了解的人都知道,过去我们经常强调一个词,叫重点稽查。”上述税务部门人士表示。

而上述人士介绍,过去这种工作方式的效果并不好,造成对抗性太强以及成本太高。因此现在税务机关已经尽量把重点放在合作和引导上,能用这种方式就尽量不要用惩罚。张志勇亦表示,过去总是把税务机关和企业对立起来,而没有意识到两者在税务风险控

制上是有共同的诉求的,“因此我们现在更强调与企业合作,除了税务管理外,希望能通过对企业提供及时的税务服务来共同规避税务风险,我们希望这种理念的推进能从大型企业开始。”

据记者了解,目前企业大量的税务风险都是由于企业自身风控意识较差,以及对税法规定的解读上存在随意性等,因此税务部门未来的构想之一是希望大型企业在进行重大交易决策、重大项目开展时,税务机关能够尽早参与和企业展开合作,全程服务以降低税务风险。但对此设想并不乏企业提出质疑。“不用说,税务机关肯定是希望多收税,如果税务机关在项目早期就参与进公司决策中,公司正常合法的税务筹划肯定会受到影响,”一位大型企业的税务代表即如此认为,“除此之外,商业机密也是考量之一。”

对此张志勇承认,此前“派任务、分指标”式的工作方式,的确导致地方税务机关以追求多收税为目标,因此造成了税务机关和企业间的互不信任。未来要进一步推进合作,则需对这种工作方式进行改革。

“我们过去在税务工作中提的表扬、打击,或是帮助企业发展,其实都不应该是税务机关的工作,”张志勇表示,“理想的情况就是税法规定交多少税,就交多少税,税务机关只是帮助企业依法纳税,只有建立这种互信,才能让税务机关帮助企业降低风险

下载辽宁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分类检查工作规程(试行)(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辽宁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分类检查工作规程(试行)(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税务局税收工作思路

    国家税务局2009年税收工作思路***国税局2009年税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依法行政,强化税源管理,优化税收服务,加强队伍建设,为在新的......

    工程质量检查工作规程

    工程质量检查工作规程 1. 目的 通过开展日常检查、对口检查和重点检查活动,发现工程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地整改,保证工程质量始终处于稳定、良好状态。 2. 适用范围......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特别纳税调整工作规程(试行)

    附件4: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特别纳税调整工作规程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核查企业申报纳税情况为重点,以构建“上下联动、横向互动......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审计型检查管理工作规程(试行)

    附件8: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审计型检查管理工作规程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审计型检查管理、推动审计型检查工作有效开展,根据《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安徽省国税系统......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组织查办案件工作规程(试行)

    附件9: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组织查办案件工作规程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动稽查管理方式创新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省局组织查办税务案件的管理,根据安徽省国税局税源专业化......

    海南国家税务局税收减免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海南国家税务局5篇范文

    附件1 关于《海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明确备案类 减免税备案时间的公告》的起草说明 一、出台背景 自《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43号)发布以来,各......

    国家税务局2010年税收工作总结

    2009年,××市国家税务局在州国税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及省、州国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创......

    金华市国家税务局税收催报催缴工作办法(试行)

    乐山市国家税务局税收催报催缴制度(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按照综合征管软件V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