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宗教——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是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或者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套信仰,是对宇宙存在的解释,通常包括信仰与仪式的遵从。宗教常常有一部道德准则,以调整人类自身行为。宗教包括了符号意义、信仰、叙事体的故事,应该给予修行者生命体验的宗教实践。无论宗教的中心意义体现在任一神性或众多神灵上,抑或是根本真理,宗教的普遍特征是由修行者的祈祷、仪轨、冥思、音乐和艺术形式所表现,除此以外,宗教还和社会及政治常常相互交织。宗教的特征可以集中表现为特殊的超自然现象、形而上学,出自于宗教法律的道德要求或生活方式。宗教史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既有反认识逻辑性、危害性和主观性又具有价值逻辑性、有益性和客观性。宗教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存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没有宗教。
现代在许多国家,公民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有信这种教的自由,也有信那种教的自由,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中世纪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采取政教合一的制度,国家政权与宗教合而为一,宗教首领就是国家首脑,直接掌握国家政权;设立单一的宗教成为国教,教规就是国法,公民必须信奉和遵守,公民没有信仰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否则会被认为是“异教徒”而遭到迫害。但在古代中国,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允许公民有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但各种其他宗教必须纳入儒家伦理的框架中。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认定的宗教必须以爱国为思想教条之一。
在当今西方社会,宗教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以它特有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对政治控制、道德教化以及培养公民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信仰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往往被宗教组织或统治阶级用来教化民众,从而为维护其自身利益或巩固其统治服务。宗教之所以在西方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同政府对宗教意识形态功能的掌控密切相关。为了有效地发挥宗教的意识形态功能,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采取了各种手段和措施,这成为西方国家掌控意识形态的一大特色。西方发达国家对宗教意识形态功能的掌控,对我们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具有借鉴意义。研探宗教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策略、方法,意在为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提高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寻求启示和借鉴。宗教的社会控制和宗教意识形态控制“社会控制”一词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的《社会控制》一书。他认为,“在人类与社会之间心理相互作用的知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个人优势、二是社会优势。个人优势涉及的是个人对社会的支配,包括领导能力、伟人角色之类的;社会优势涉及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支配,包括社会影响和社会控制。
而在当代中国宗教承担了其特殊的社会功能。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到新中国成立前,逐步形成了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等五大宗教为主体,兼有少数其他宗教和多种民间信仰的基本格局。在中国,全国性的宗教团体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中国,全国性的宗教团体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各宗教团体按照各自的章程选举、产生领导人和领导机构。中国各宗教团体自主地办理教务,并根据需要开办宗教院校,印刷发行宗教经典,出版宗教刊物,兴办社会公益服务事业。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在国民教育中,不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部分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在各宗教组织开办的宗教院校中,根据各教需要进行宗教专业教育。宗教教职人员履行的正常教务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及按宗教习惯在教徒自己家里进行的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如拜佛、诵经、礼拜、祈祷、讲经、讲道、弥撒、受洗、受戒、封斋、过宗教节日、终傅、追思等,都由宗教组织和教徒自理,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
发生于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对包括宗教在内的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造成了灾难性破坏。中国各级政府在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过程中,也为恢复、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做出了巨大努力,平反了宗教界人士蒙受的冤假错案,恢复开放了宗教活动场所。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基督教每年恢复、新建教堂约600所;到2011年底,累计印刷发行《圣经》达5800多万册,并受到多种免税优惠;从1958年至今,中国天主教已先后自选自圣主教近200位。近十余年中国天主教培养、祝圣的年轻神甫有900多人。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宗教徒有爱国爱教的传统。中国政府支持和鼓励宗教界团结信教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的建设。各宗教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如佛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天主教、基督教的“作光作盐”、“荣神益人”,道教的“慈爱和同,济世度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等。
在中国,各种宗教地位平等,和谐共处,未发生过宗教纷争;信教的与不信教的公民之间也彼此尊重,团结和睦。这既是由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兼容、宽容等精神的影响,更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建立起了符合国情的政教关系。
第二篇:2018仁化事业单位社会心理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表现。在唯心史观看来,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因此,唯心史观既不能说明人的思想活动的基础和动因,也无法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其本质是社会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即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
各种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它们都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真实关系,以这种或那种形式把社会意识看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或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深刻揭示了人们思想动机的物质根源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得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结论,并进一步阐明了社会意识的本质及其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从而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1.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
(1)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
(2)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3)地理环境是影响社会性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1)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2)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3)地理环境的作用受社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指构成一定社会的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地理分布等。
1.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2)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1)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的更替。
(2)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影响。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为了生活,就必须进行生产。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归根到底决定于该社会的生产方式。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
第三,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一种生产方式必然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生产方式所代替。随着生产方式的变更,整个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和更替的历史。
四、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一)社会发展存在着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历史的发展不是个别人的意志的产物,而是许多人的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虽然无数的人都参与了历史的活动,但历史的发展绝不是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由其内在的必然性决定的,即历史按照参与历史活动的无数个别人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的方向发展。因此,社会历史的特殊性不仅没有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而且恰恰肯定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实现的
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离开了人的活动,就没有社会历史,也就无所谓社会规律。人们创造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规律形成的过程。人的活动对历史而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恰恰相反,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社会历史活动,每一个人的活动和选择都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说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群众的活动体现了历史的客观规律。因此,只有研究人民群众的活动,才能发现历史的规律;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选择,才有可能做到尊重历史的规律。
第三篇: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工具的话语权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工具的话语权
话语权是指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中国古代并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君无戏言”之类的古语。传统中,话语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修辞学和诗学,主要研究演讲和文学艺术,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典范性研究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随着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传播方式超越人际交流,话语概念及含义有了很大变化,其表现在,一是超越了对话语的工具性认知;二是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取向。在对话语的认识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以意识形态批评为中心),索绪尔、罗兰·巴特的符号学(以语言、文本为中心)以及后现代各种文化理论形成汇流,使话语成为当代文化与传媒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话语理论为当代文化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后现代的视角。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较早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涉及话语及话语权的问题,他认为,“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1]前一形式表现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机器,后一种形式则体现为文化领导权或曰话语权。突破了基础——上层建筑二元结构的意识形态奠定了文化研究的基础。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进一步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2]
意识形态是由一个人、一个集团或一种文化支持的一系列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设想和期望——一系列关于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想法,一种价值体系。它与某种哲学思想不同,一种意识形态很自然成为一个行动的方案。就大众传播的意义上说,它对一种文化的灌输十分彻底,以至于其成员根本意识不到还可以分享其它一些人的设想。一种意识形态能被想当然地认为,那就是世界运行或是世界应当如此运行的自然法则。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是从系列即定的物质利益中派生出来的一系列的思想,对意识形态的批判表现为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3]并且,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有是对现在物质生产关系的反映,属于意识范畴之内,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是将统治阶级内部的关于世界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上,将其制度化,固定化。并让被统治阶级成员接受下来,作为一种基本的世界观。而在社会生活中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此类意识形态就会有意无意的传播出去,意识形态的内容也会有形无形的隐含在信息内容之中,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传播中最基本的潜在力量无时无刻的存在着,而且在不断的改变受众的观点。现代批评家伯顿(1990)认为:意识形态附加着对世界和人、集团之间权力关系的独特看法的一系列信仰。每个人都有某类意识形态或世界观,对他们来说,意识形态是一种关于什么是对与错、世界是怎样一回事以及他如何才能被改造成更好的地方的观念,这些世界观受到生活中的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中大多被认为是平常的东西,其中也蕴含了意识形态的内容.例如: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中,人们普遍认为,自杀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行,自杀者死后会进地狱。在这种普遍观点的认识中,如果有人提出说自杀是一种善行,大多数人就会对这种观点持以抵触的态度,所以在基督社会中,这种观点只能是处于弱势地位。除非当这种观点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强势话语权。媒介话语权与媒介价值
媒介的话语权是指媒介在对受众人产生传播效果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一般来说,在信息传播活动中,话语权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信息传播主体的话语权,比如,随着信息传播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媒介帝国主义开始产生,媒介帝国主义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信息传播的不平等而向另一个或几个国家传播本国的意识形态。媒介帝国主义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到了冷战期间,东西方之间也分别用无线电波传播自己的思想意识,以此互相抗衡。到了20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之音(VOA)用66个超大功率的发射台对全球广播。而且,由于卫星技术的发展,西方的意识形态还在第三世界得到强化,导致本地文化的丧失,而发达国家的电视媒介有迎合消费主义的大都市里的中产阶级要求,媒介所倡导的品位、志趣、时尚、生活方式都有全部西方化。据统计,世界上大多数报刊发表的国际新闻,有90%来自西方“四大通讯社”:合众国际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国际社的新闻报道71%关于美国,9.6%关于欧洲,关于非洲的报道不到1.8%[4].坦桑尼亚前总统尼雷尔曾经讽刺的谈到:发展中国家的居民应该被允许参加美国的总统选举。因为他们与北美公民一样受到同样多的有关候选人信息的媒体轰炸;另一种是媒介之间的话语权控制,传统四大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中电视曾独占鳌头。1924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德发明了第一台电视机。不到80年的时间,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从有线电视到卫星传输,电视如今日渐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中国,至2003年止,全国共有49套卫星电视节目(中央台13套,教育2套,省级34套)有广播电台1272家,电视台3540家,电视的人口综合覆盖率93.65%,覆盖人口10亿[5]。在传统的四大媒体中,电视媒体从其面向社会,面向家庭,传播速度快以及不受年龄文化限制而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随着媒体发展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到来,网络传播变得越来越具有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媒体的影响将变得有限。
媒介价值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媒介传播所引起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另一层是指媒介传播信息过重中隐含的一些价值观或社会意识形态。语言学家索绪尔将符号分为“所指”与“能指”。能指(signifier)是物理形式,所指(signified)是与能指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心理上的概念。所指与能指只是由于要分析的目标才被截然分开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它们结合得如此严密,以至于它们的关系显得极其正常与自然。由于符号的所指与能指,一些媒介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并会隐含一些价值观,尽管看起来是客观公正的,而实际上或多或少的隐含有深层次的内容。罗兰,巴特在他的《神话学》中描述到:“„在封面上,一个穿着法国军服年轻黑人正在敬礼,眼睛上扬„„但是我看得非常真切,我清楚地看见它对于我的意指:法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因此面对一个更大的符号学系统:有一个能指,它自身已经凭着前一个系统(一个黑人士兵正在进么法国式的敬礼);还有所指(在这里是法国和军事的一种有目的的混合);最后,通过能指而呈现出所指——法兰西帝国,”[6]对于巴特而言,这张照片歪曲了法国殖民剥削的历史事实,从而构成了一个神话“法兰西帝国它仅仅是一个事实,看这位优秀的黑人,他正像我们的孩子一样行礼。” 不仅如此,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介所传输外界的信息是由把关人控制的。一些个人主观倾向不可避免的渗入信息当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曾指出:“美联社每天通过世界通讯服务从纽约向亚洲发送9万个单词,反过来亚洲每天只向全世界传送1.9万个单词。一个对于1977年某一天委内瑞拉本土的新闻只有7条,并且这些新闻是经过美联社或合众国际社转发的,而这两者也都是美国机构。”所以媒介价值中无可辟免的隐含有一些倾向性的价值观。而当这种倾向性的价值观传播给受众时,并起到了话语权的现实作用。
第四篇:礼仪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
关于礼仪的认识
摘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讲文明、树新风是群众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已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和参与。而在这两项内容中,学习礼仪、应用礼仪,便是顺应人心、合乎民意的一大重点。关键字:礼仪;社交;商务;政务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
礼仪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是和谐人际关系,改善交际生活的重要手段。
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的内容很广泛,很深刻,它直指着我们文明修养,蕴涵着我们的文化素养,解读着我们的人格和心态,标显着我们的人生品味。人类礼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社交礼仪产生的直接动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是交际主体的社会需要。交际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这些需要包括了交流知识和信息的需要;寻求理解和友谊的需要;塑造自身形象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使人们通过讲究社交礼仪,使人与同事、同伴保持良好的和谐关系,得到友谊、忠诚、合作等,并使个人被群体所接纳,能关心和帮助别人,同时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社会交往使个人的人格、能力、才华、业绩、成就、形象得到社会的承认、欣赏,进而逐步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并由此产生自信心和威望感,让人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社交礼仪——朋友之间的礼仪。朋友之间应该诚实。真正的朋友是一个可以信任,能向他倾吐心意,并在一切环境之中都能对你表达他真实看法的人。最能破坏友情的莫过于使用欺骗的手段。在交朋友上,诚实的习惯报酬最丰富。你的诚实能吸引人来作你的朋友,因为他们会羡慕你的诚实。有些人,为了快些赢得朋友,就采用谄媚的方法。他们奉承阿谀,说好听的话,不管其是否真实。谄媚乃是一种不诚实,起先可能给人一种好印象,但是时间久了,它会催毁友情。
在友谊面前我们还需要有一点小智慧,与朋友交谈时一般有两种方法说同一件事:一种是粗鲁不仁慈;别一种是表明你乐于帮助。简单的说,机智就是不伤害人的感情。一个人在这方面谨慎时,他的朋友就会重视他、喜爱他。朋友之间要学会倾听。要作一个会谈话的人,不但要会说,也要会听。认真倾听是表达自己对朋友尊重的最好方式。说到自己也同意的观点时,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会使交谈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和谐,使彼此间的距离更加拉近一点。当然,那些真正乐意做朋友的人必能在谈话中,当对方无话可说之时,找到新的话题。不管是开心还是难过的话题,只要认真倾听,让朋友感到你对他的尊重,他的心情也会变得更加舒畅。
朋友间也有一些礼仪禁忌:朋友犯错时,只知道嘲笑和指责;答应替朋友保守秘密,但转头就告诉了别人;对朋友不能以诚相待;经常捉弄朋友;没有听懂朋友的意思时,就会发脾气;如果朋友和自己的意见不同,就会吵起来;明明是自己错了,还要争辩;交朋友的时候,注重外表;不愿听朋友说心事;当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躲到一边,就是装做不知道。
商务礼仪
礼仪,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在工作和社交中起到重要的润滑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礼仪可以直接影响商务拜访的成败,它在商务拜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务礼仪包括商务礼节和仪式两方面的内容,商务礼节就是人们在商务交往中为了表示尊重对方而采用的人们共同约定并形成的规范形式,而商务仪式就是按程序进行的商务礼节形式。商务礼仪具有规范性、对象性、信用性、差异性和技巧性等特征,是人在商务交往中的艺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人把商业竞争看成是无硝烟的战场,在这无硝烟的战争中,商务礼仪非常重要。古人云,“无奸不商”。但在市场竞争如此之激烈的今天,商界的尔虞我诈越来越不为人们所认同,人们更加青睐文明经商。商务礼仪显得越来越霞要,它甚至是商业竞争成功的关键。
商务礼仪是企业进行人性化管理以至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企业,作为员工生活和工作的载体,进行人性化管理,才能满足员工工作、生活、学习各方面不同层次的需要。员工归属感加强,就会有责任感和积极的工作心态,乐于工作,勤于工作,创造出良好工作绩效。
商务礼仪是商务交往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比尔·盖茨说过“企业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修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待人接物时尽量欣赏、赞美别人的优点;在工作场合中应依据地点,身份的需要讲合适的话,作合适的举止应对进退;在公众场合应“少说多听”,多思考别人说话的内容,以掌握合适的表现时机。
商业礼仪是企业愉快合作的保证。商务礼仪是企业在平等互利、公平公正、相互尊重下愉快合作的有力保证。良好的商务礼节能营造良好的商务交流气氛,为企业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带来巨大的损失。商务礼仪是显示企业实力,宣扬企业文化,展示企业风采、获得对方信任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合作和发展起着小可忽视的作用。掌握商务礼仪塑造好个人与企业的良好形象,能展示企业的文明程度、管理风格和道德水准。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无疑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卡耐基说,一个成功的企业,1 8%需要专业技术,82%需要有效的人际关系的沟通。商务礼仪作为沟通的艺术,是时代商业竞争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政务礼仪
所谓政务礼仪,是指党和国家各级机关(包括群众组织)工作人员在工作场合所应该恪守的有关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党和国家各级机关、各级群众组织的工作人员都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因此,政务礼仪从适用对象角度来讲,又叫公务员礼仪。
它以机关工作人员为适用对象,以机关公务活动为适用范围。政务礼仪具有鲜明的强制性特点,它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必须严格遵守。其核心是要求干部真正自觉地恪守职责,勤于政务,廉洁奉公,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在公务活动中的行为。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整个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维护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和个人形象。每一个党政干部在履行职责、执行公务时,遵守行为规范,恪守政务礼仪是义不容辞的。在现代政务活动中,礼仪对个人来讲,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组织、一个单位而言,是组织形象和干部队伍素质的体现;对于国家来讲来讲,是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风尚的的反映。
总结
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交往尺度,协调人际关系,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努力探索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性化的现代文明社交方式,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和谐的利益关系,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创造力的全面发挥,提升社会各阶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使中国的发展道路因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软实力而广受世界的尊敬。参考文献
[1]于红.浅析社交礼仪的培养及意义.活力,2010(14)
[2]陈安萍.论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功用.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2)[3]邓小琼.商务礼仪在商业竞争中的重要性分析.现代商业,2009(23)[4]杨晓刚.政务礼仪:党政干部必备的素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7(4)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课程论文设计
(选修)
题目 关于礼仪的认识
专业 10城市管理
姓名 陆欢
学号 1017431018
第五篇: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经济关系的总和(本质)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调节教育.作用: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对是生产利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中国的传统道德是中国文化中心.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以整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自强不息和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倡导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中国革命传统的基本内容:追求真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当代中国社会共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实践核心价值方法: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坚定理想.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奋发有为..荣辱观的内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服务人民背离人民,崇尚科学愚昧无知,辛勤劳动好逸恶劳,团结互助损人利己,诚实守信见利忘义,遵纪守法违法乱纪艰苦奋斗骄奢淫逸.意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当代区别于其它社会显著的标志公民道德建设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公民基本道德的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维护公共秩序.文明礼貌诚实可靠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树立好网络道德风尚要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家庭美德主要内容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计划生育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职业道德是调整一定职业活动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职业道德产生了双重效应.职业道德基本特征:职业性从属.性强制性继承性实践性多样性业职业道德的功能促进职业活动的健康进行.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促使人们自我完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构成要素: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义务良心技能纪律作风信誉作用对经济和文化建设促进作用对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维护作用文化社会主义职业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学习的意义学习职业道德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措施.一般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原则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和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职业劳动.职业道德基本要求:正确认识职业价值.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对职业的真挚情感磨砺职业意志.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本职优质服务.热情友好群众至上.真诚公道不谋私利.不卑不亢一视同仁.钻研技艺提高技能.开源节流提高效应.遵守纪律服从调度,团结协作开拓进取.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职业道德的品质和境界职业道德品质是由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习惯五种要素构成职业道德境界有雇佣型.尽职型.献身型.加强修养的意义是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认真学习省察克治.知行统一.律己律人.积善成德防微杜渐.长期修养坚持不懈.职业道德教育是指无论促使人们职业职能对其实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道德教育活动.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目的性多元性具体性实践性自觉性重复性.内容:正确的职业观教育.主人翁劳动态度.履行职责遵守职业纪律.职业事业心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警示教育.荣辱观教育.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意义有助于个人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直接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体现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对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体现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阶层的愿望.道德要求以及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价值体系.反映人类是历史总体趋势的职业道德标准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职业道德评价的意义是职业行为的道德价值的仲裁者.可以促进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有效地调节职业内外的人际关系.法律泛指国家机关制定或者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狭义指国家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基本特征: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定了人们的和义务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法的本质法律的阶级性。意志性。法的类型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按照制定的机关的权限极效力不同分为:宪法.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特别行政区法律国际条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成:宪法及相关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社会发.刑法.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物质制约性宪法基本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国国体.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特定公民的权利监督权利.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具有权.特定公民的权利.监督权公民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护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我国国家机构活动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国家机构组织活动的根本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原则.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效率和精简的原则.联系群众和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民事关系的主体包括公民(自然人)法人其它民事主体.民事权利主要有: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人身权民事责任赔偿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是: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继承法的原则:依法保护公民个人合法财产.继承权男女平等.养老育幼.权利与义务相一致.互谅互让..第一顺序继承:配偶子女父母,尽了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女婿.第二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最低3万元董事会成员3到13人可设1到2名监事股东按出资比例对公司财产获利和承担风险.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发行股票2到200人发起人认购和募集股本最低为500万元以全部资本承担责任.募集设立的公司,发起人必须认购百分之三十五.董事会成员5到19人.监事会不少于3人.应当包括股东代表与公司职工代表不低三分之一的比例.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行政应急性.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行政许可原则::合法性原则.信息公开公平合理一视同仁原则.便民原则.救济原则信赖保护原则.规范和约束权力原则.行政许可法实施行政许可申请后材料不全5日内告知,20日内作出决定,不能可延长10日,不能超过45天行政处罚的原则处罚法定原则.处罚公开公正原则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一事不在罚原则.行政处罚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经济法原则:国家调控原则.提高效率兼顾公平.坚持可持续发展.鼓励自由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相结合.经济法调整对象市场主体调控.市场运营调控关系.宏观经济调控.社会分配调控..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欺骗性交易行为.强制交易.商业贿赂行为.虚假宣传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降低排挤竞争对手行为.搭售行为.不正当奖售行为.诋毁商誉行为.通谋投标行为.行政垄断行为和地方封锁行为.违反的责任有:行政.民事.刑事责任三种.违反垄断法: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一年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尚未达成垄断协议处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消费者的权利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结社权.知识获得权.受尊重权.监督批评权.税收具有以下职能:成为组织国家财政收入,筹集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的主要股东来源.是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均衡分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以一个重要杠杆.是强化国家经济监督,健全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有力武器.税法构成要素:征税主体.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税种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我国税法可分为实体税法和程序税法实体税法主要内容 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险种的内容: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刑法的基本原则:罪行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刑法效力:凡在中国领域内犯罪都适用.领域外犯刑法,三年以下,可以不追究..犯罪的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刑事责任年龄:不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满14不满16犯故意杀人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最的应负刑事责任.满14到18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不满16不处罚.已满75的故意犯罪可以从轻减轻处罚刑法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刑法裁量制度:累犯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缓刑.刑法执行制度:减刑和假释刑法犯罪种类:危害
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最.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常见的刑事犯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抢劫盗窃最五种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共有原则.特有原则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当事人平等原则辩论原则调解原则处分原则.人民检察院监督民事诉讼原则.支持起诉原则。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两审终审制度陪审制度民事诉讼管辖的有:级别管辖.地域管辖裁定管辖民事诉讼的参加人:当事人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第三人.诉讼代理人民事诉讼程序第一普通程序,第一简易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涉外民事诉讼程序刑事诉讼程序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仲裁法的基本原则自愿原则.依法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原则.仲裁组织依法独立行使仲裁权原则.一裁终局原则仲裁程序申请和受理,仲裁庭的组成,开庭和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