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商行政执法现状及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17:0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工商行政执法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工商行政执法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基层工商行政执法现状及对策

基层工商行政执法现状及对策

一直以来,依托自身职能,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中实现职能到位,进而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是现代工商人的使命和期盼。但是,由于立法层面、体制层面、管理层面和队伍层面等诸多因素掣肘,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衍生了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和弊端。

基层工商所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前沿阵地,是整个工商工作的基石,基层工商所的执法形象,是监管职能能否充分发挥是能否搞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当前,有关基层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主客观因素的看法和见解众说纷纭,这其中究竟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何在,以及如何破解?本文拟从工商职能定位及履行职责的角度出发,粗浅分析当前基层工商行政执法的现状,辅之以预防和矫治之策。

一、基层行政执法的现状

(1)行政执法的功利性倾向。任何主体总有各种层次的需求和利益,行为正是由主体的需求和利益决定的。工商部门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执法部门利用手中权力,使办案变成了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少数人在利益的驱动下,有利的争着管,无利的则弃之不管或相互推诿,为求私利滥用行政权力,导致权力发生异化,更多地表现为违法不究,以费代罚,玩忽职守不作为等。

(2)行政执法的高风险倾向。现代公共行政理念要求权力与责任对等。既然工商机关承担了相应的监管职能,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无法回避的职业风险。主要表现在:某些单位(个人)未能按照法定的职责范围,保证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到位,该管的没有管,该制止的没有制止,该处罚的没有处罚,该许可的没有许可等产生的不作为风险;有的对执法授权产生偏差,对职能认识出现误区,执法目的出现异化,导致作为不当,造成不良社会后果所带来的作为不当风险;有的在履行自身职能的过程中,承担了本该由他人(其他部门)承担的职能,行使了一些自己不能或不该行使的权力,造成不良社会后果的乱作为风险;还有的虽然履行了职能,实施了行政行为,但没有严格按法律规定或法定程序从事监管活动,人情监管、弹性监管或执法程序违法导致的作为不规范风险。如碍于熟人、上级“打招呼”,把不符合条件或不该进入的市场主体放进来,对涉嫌犯罪的案件该移交而不移交等,都可能埋下行政、乃至司法责任的风险隐患。

(3)行政执法的低效能问题。执法效能是指执法产生的有利作用,它是衡量执法水平和效果的标尺。实践中尚存一些问题影响着执法效能的提升。主要表现在:监管行为情绪化,由于市场监管面广、量大且情况复杂,一些执法人员随心所欲,不能正确地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能,工作中避重就轻、挑肥拣瘦,该管不管,管而不当、能管就管、难管就放、有利则管、无利则让,有的把管事片面地当作管人,在监管执法中居高临下、语言失当、行为失范,造成不良社会后果;行政处罚随意化,主要是对法律法规设置自由裁量权的目的理解不清,使用自由裁量权不合理,处罚标准不统一,畸轻畸重,甚至滥用自由裁量权,损害了法律的公平和统一,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个别执法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业务素质较低,对本部门执行的法律法规不熟悉,一知半解,执法不懂法,甚至执法违法。

(4)行政执法的公信力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长官意志色彩比较浓厚,多数基层执法者和领导者习惯于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处理问题,不重视按照法定程序操作;人情网和关系网干扰较多,基层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往往考虑法外因素,人情和关系渗入行政行为中,行政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政策观念淡化。部分行政执法人员特权思想严重,态度蛮横粗暴,不能以娴熟的执法技能,丰富的法律知识,入情、入理去说服管理对象,而是先靠“人治”的威力,违法侵权。一旦遇到硬的、横的或权势阶层的管理对象又患了软骨病,缩头缩脑,该罚的不罚或少罚。由此引起管理相对人的心理失衡和强烈不满,严重损害了法律尊严和执法者的形象。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遭到破坏,导致滥用职权或不公正行使行政职权,进而导致基层行政执法的公信力缺失。

二、产生原因

(1)职能泛化。体制改革后,工商部门的职责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但作为综合性执法部门,基层工商部门在各自辖区内除了要履行好自身职责外,还承担着当地政府分配的大量非本职工作。工商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坚持“三个不变”原则(即服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原则不变、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宗旨不变、坚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不变)理所当然。但应以依法行政为前提,而目前基层工商有时却成了“万金油”,如街道整治要求工商参与,卫生创建要求工商出力,甚至计划生育也要工商派人,往往“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职能泛化成为制约基层工商行政执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2)保障虚化。尽管工商系统已实行“收支两条线”,但实际上仍未摆脱“以收定支”的模式,有收才有支,且多收多支,少收少支。这种体制上实际上形成了规费、罚款数额与单位预算、个人待遇之间的利益链关系。由于财政供给有限,基层工商部门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削弱了执法效能。另一方面,这也是“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一些基层工商部门的领导出于本单位利益的考虑,往往会袒护甚至纵容某些违规行为;办案人员在查处案件时多倾向于罚款的方式,且尽量不移交;执法人员也存在着违法违章行为越多越好的思想,以保证案源,甚至采取“割韭菜”的方式办案。(3)激励弱化。从激励机制方面来看,基层工商部门存在明显的不足。表现在:一是经济激励措施由于财力资源的制约,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只能在较小的幅度内进行调节。二是职位激励措施由于职位数量少、职级低而困难重重。基层执法人员要晋升到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很难。三是激励方式单一。目前一般的基层工商执法人员除了靠职级晋升外,很难凭借岗位技术方面的提升来实现晋级目标。

(4)干扰强化。在招商引资的热潮中,不少地方把改善投资环境曲解为限制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上,有的还人为地设置执法障碍,基层工商执法受到干扰加大。如有的地方政府要求工商部门向社会提供超越权限的服务,承诺“首次不罚”、“先上车、后买票”等,将法律法规变为随意行为。基层工商部门如不遵守地方政府的规定,其工作得不到地方支持而难以展开,既使工作展开了也难有成效。造成基层工商“不敢为”、“不愿为”、“不思为”,严重影响了行政执法工作,同时削弱了法律的权威。

(5)考核滥化。目前基层工商部门除了要接受本系统上级业务部门的检查考核外,还要应对当地党委、政府和其他部门的检查或考核。如党风廉政、行风评议、综治考核、计划生育考核、审计、档案检查等。有些考核与系统内上级部门的考核相重复,比如党风廉政建设、政风行风建设、综治等;而有些检查考核却并不能反映出工商部门职能的履行状况。重复、多头的考核分散了基层工商部门的精力,有些基层单位不得不以牺牲职能为代价来换取考核的好名次。

(6)资源短化。基层工商资源短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力资源短缺。目前大多数基层工商部门较少编制,特别是市场交易活跃、工作量大的区域,人员紧缺就显得特别突出。但由于编制数额的限制,工商人员补充的空间小、整个队伍年龄偏大,适应新形势的能力减弱。二是技术装备短缺。近几年,虽然各级工商部门都加大了投入,添置和改善了一些技术装备,但基层工商部门现有的设备仍远不能适应监管工作的需要。基层执法常常因无先进的检测手段而“望假兴叹”,导致行政执法效能的低下甚至行政失误的出现。三是由于历史原因,基层工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基层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紧缺,对一些新兴领域的监管往往不能及时跟进,这些都制约了基层监管和执法效能的提升。

三、对策措施

基于基层行政执法领域上述问题的存在,我们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探寻有效措施,纠正不良倾向,破解问题和弊端,谋求和谐发展之道。

(1)关注行政执法背后的利益诉求。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具有很强的超脱性才能保证严肃、公正执法,但现行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和执法手段却使工商机关难以超脱,基层工商部门行政执法往往要兼顾多方的利益和诉求。一是要正确处理部门利益与地方利益关系。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点是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秩序,在此前提下兼顾地方利益,因而在执法中与地方利益发生矛盾在所难免。基层工商部门驻在地方,许多事情都要依靠地方,正如个别地方领导所言“除非你们不喝地方的水,不用地方的电,不吃地方的粮”,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加上工商部门执法手段所限,执法活动遇阻不能正常进行时,常常需要地方政府出面协调,一般情况下不敢得罪地方,当然不易超脱地方而独立执法。二是要正确处理本部门利益与公安、司法等其他执法部门的利益关系。由于执法手段所限,基层工商部门在执法受阻时常常不得不依赖公安、法院等执法机关。如许多行政处罚因执法权限需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三是要正确处理部门利益与执法对象利益关系。行政执法部门自身并不创造财富,它们的收入必然来源于监管和执法对象。只有逐步实现所有行政执法队伍的工作经费由各级财政统一予以保障,使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与部门经济利益彻底脱钩,从源头克服利益驱动。

(2)规避行政执法的职业风险。一是全面履职。规避责任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折不扣地履行职能,按照法定的职责保证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行使到位。工商部门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管是全方位的,所有市场主体都是监管对象,所有市场行为都应纳入监管的范围,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同时,还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加强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的研究,不断扩大新的监管领域。二是正确履职。要准确理解“法”的内涵、目的和原意,正确把握法律法规对管辖、教育、规范、处罚的不同要求和适用,避免对执法授权在理解上产生偏差,从而导致行使职能的错位。在履行职能时,不但要考虑合法性,还要考虑合理性。三是有效履职。越权的行政行为,是无效的行政行为,是“乱作为”,必然要承担由于权力运用的“越位”所带来的责任。我们应在法定职责范围内,坚持做该做的,而不是做能做的,坚持管该管的,而不是管能管的,坚持干该干的,而不是干想干的。只有专注于本部门的法定授权职能,才能有效履行职能,做到不越位、不错位。四是规范履职。要严格规范行政行为,避免人情监管、弹性执法和程序违法。

(3)提升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人员是执法工作的主体,他们对法律内涵的深刻理解,对法律现象的理性思考,对法律功能的清醒认识,对法律规则的正确领会,是正确执法、高效执法的基本条件。一是严把“入口”。要明确规定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条件,并且要逐步提高门槛,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要坚持“逢进必考”的原则,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人员应至少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二是疏通“出口”。对于严重违法执法人员,要坚决将其清除出行政执法队伍,从整体上确保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三是抓好教育培训。通过开展“文明执法”竞赛,评选“文明执法单位”和“人民满意的执法者”等活动,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弘扬正气,树立行政执法队伍良好的形象。

(4)树立行政执法的公信力。在任何社会,只要有政府存在,政府的公信力都是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方面。所谓政府公信力,也就是政府信用,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评价。“政府讲诚信,百姓心中稳”。从制度层面看,工商部门公信力重建的途径和方式,具体在于以下方面:第一,完善和落实一系列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相关的法律制度。在当前的执罚背景条件下,社会大众对职能部门的信任属于制度信任,这种信任必须建立在一套可靠的制度基础之上。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既为社会公众找到可以依托对政府行为进行评价的标准,也为政府行为提供了合法性依据。目前,我们已经有了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听证制度、行政许可法等,这是树立部门权威的可喜变化。第二,建立完善行政执法的公众参与机制。工商部门在作出重大决策和政府运行过程中吸纳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能够使公众及时了解政府,了解工商行为,增强对工商行为的信任度,也能使工商部门及时了解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加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多数人社会责任感增强和个体需要的满足,推进行政执法部门公信力的提升。

第二篇:浅析基层工商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小编推荐)

浅析基层工商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石家庄正定县工商局副局长 干部张 农贾进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客观上需要国家采用立法规范、经济调节、执法监管、协调仲裁经济矛盾等方式适度干预,使之健康发展。行政执法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主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代表国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机关,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准入行为、市场交易和竞争行为、市场退出行为的监管有效地发挥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实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保证了经济发展方向,维护了安全稳定和谐的消费经营环境。同时,也应该看到,基层工商行政执法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本文从目前基层工商执法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以求商榷。

一、存在的问题

(一)执法环境难题突出。

1、地方行政干预依然存在。工商行政体制改革后,省以下工商机关虽然实现了垂直领导,然而工商执法与地方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要规范还是要发展”、“重服务还是重管理”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现实工作中,工商行政执法往往在面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个“软屏障”时,冲不破人 1

情网、跳不出地方保护主义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对法制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应有的认识,缺乏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从而导致个别地方政府将行政执法与经济发展软环境对立起来,要求众多执法部门,尤其工商、质检等行政执法机关对纳税大户和骨干企业放宽执法尺度,甚至下发文件,明确要求禁止到这些企业检查,需要检查必须征得当地纪律检查部门的许可,给正常执法工作增加了难度和深度。

2、执法管辖交叉、错位。工商部门与许多专职执法机关,如质检、卫生、高检、药检等部门职能重叠,执法范围模糊不清,常常出现某些领域的交叉执法、重复执法或监管的盲区和空白地带,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现象。这种不可避免的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权力之争有时会造成经营者无所适从,负担过重;有时又为违法违规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使之堂而皇之的打起了“擦边球”,政府的相关执法部门不能实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正常执法状态。

(二)执法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具有广泛性、综合性以及很强的专业性,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社会各方面都增加了科技含量,违法经营也呈现出新型化的趋势,如网络传销、股权传销、连锁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等。这就从客观上给工商行政执法人员增加了查处的难度。因此作为一名工商行政执法人员,就必须一专多能,既要熟知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又要熟悉法学基础理论、民法、刑法等综合性法律知识。既要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又要密切把握新形势、储备新知识,还要能够运用先进的办公设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监管新的领域。目前,我们工商行政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与上述要求尚有差距,主要表现为一些执法人员不熟悉法律法规,不懂得办案程序,不注重掌握办案技巧,不具备调查取证、查阅帐簿等专业知识,有相当一部分一线执法人员,不懂得微机操作,仍旧停留在上门收取管理费的“初级”水平,提升全员素质迫在眉睫。

(三)行政执法强制措施匮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代表国家履行职能的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体现的是国家权威。这就要求国家通过立法赋予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强制措施等国家强制力来依法保障职责的履行。

我国近几年的立法工作比较侧重于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这是大势所趋,是民主化进程加快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许多由工商机关执行的法律法规都因执法手段所限而无法到位,严重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过去某些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强行划拨权”、“物品扣留”等强制措施,现在大部分已成为“昨日黄花”,退出了执法程序。工商行政机关执法往往需要公安、法院等其它相关部门的配合。执法实践中,当事人不配合调查,拒绝检查,逃避处罚,甚至实施暴力抗法行为,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手段与肩负的重任严重不相符,责权不一

致,从而不能有效地惩处违法经营行为,使得工商执法的权威和力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二、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监管主体有方方面面,既有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牵涉到许多部门。工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要树立大局观念,讲协调,讲配合,正确处理部门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通过广泛宣传活动,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在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和氛围、忠于职守、勇于负责,依法履行自身职能优势,在服务上抓创新,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献策献力,用正义之剑维权增效,努力形成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合力,使工商队伍真正成为繁荣地方经济的生力军。

(二)全面统筹,明确划分工商与质监、卫生防疫等部门的职能分工。为了解决相关部门执法领域混乱的状况,进一步规范执法主体的行为,国务院应考虑尽快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明确划分工商部门与其它专职执法机关,如质检、卫生、商检等部门的职能权限,科学界定各自的执法范围,避免机构重复设臵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推诿扯皮现象,以保证各部门执法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三)强化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培训制度。工商机关应当按照《公务员法》的要求,从严把握,正确运用对公务员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资金。特别是要针对基层一线的执法人员建立起

科学合理的岗位培训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业务学习,让大家掌握并熟练运用现化办公手段,提高全员素质,保证执法质量,重点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使每一名执法人员明确行政行为的规范和行为法律后果,加强自身行为的能力。

(四)加强立法,要赋予工商部门实施相应强制措施的权力。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已颁布实施)。鉴于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活动要求工商机关具有综合性、超脱性、独立性等特征,国家应当通过立法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封、扣押物品(扣押物品难度较大或损失较大时,可扣押相应保证金)、查询、冻结、划拨银行存款及要求铁路、邮电等部门配合的执法权,以充分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使职能之需要,以减轻工商行政执法对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依赖程度,使自已的超脱性充分发挥。

工商行政执法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随着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的健全而完善的。我们相信,只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全面落实执法到位和职能到位,工商行政执法的局面必将会发生大的改观,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工商行政执法讲课稿

今天很荣幸能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办案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下面,我想主要讲一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当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案件时的违法所得计算问题

2、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抽逃出资以及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公司登记四类案件的定性区别

3、企业注销后的处罚问题

4、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后,对于违法行为发生在新法施行以前的,行政机关如何适用法律?

5、当前法制部门正在从事的涉及全系统执法几项工作,向大家作一个说明,也请大家支持。

一、当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案件时的违法所得计算问题

大家知道,工商部门查处经济违法案件,一般总会涉及到当事人违法所得的计算问题,这既是案件要求事实调查清楚的需要,也是在最终处罚时所要面对一个一般性问题,要不要没收,没收的违法所得倒底有多少?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执法办案的同志都知道,同一个案件,实践中违法所得计算宽严不一,最终结果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当然,在我们工商部门的执法实践中,我们一直是按国家工商局 按335、336号答复执行,具体规定为:

非法所得计算方法问题的通知 工商检字[1989]第3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根据各地的要求和已经变化了的新情况,为了实事求是地处理案件,现对投机倒把违法违章案件非法所得的计算方法问题作如下规定:

1、在生产经营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构成投机倒把违法违章行为的,其非法所得的计算方法是:凡有进销价(包括批发价、零售价)的,以销价与进价之差作为非法所得;属于生产加工的,以生产加工的产品的销价与成本价之差作为非法所得。

2、为投机倒把违法违章活动提供货源、支票、现金、银行帐户等其它方便条件,或者代出证明,代开发票,代订合同以及虽未直接参与违法经营活动,但在违法活动中采用各种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以全部非法收入作为非法所得。

3、投机倒把违法违章行为人如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出处理决定之前已缴纳税款的,在计算非法所得时应予以扣除,未交纳的不予扣除。

4、在计算非法所得时,如有商品已经售出,货款尚未收到的情况,也应包括在内。

自本文发布之日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投机倒把和违章案件非法所得的计算方法问题的复函》[(83)工商130号]停止使用。

****年十二月一日

非法所得计算方法问题的答复

工商公字[1994]第355号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你局《关于对查处无照经营的违法违章案件非法所得计算方法问题的请示》(京工商文字[1994]203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的经济违法违章案件,其非法所得的计算方法,均可依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投机倒把违法违章案件非法所得计算方法问题的通知》(工商检字[1989]第336号)的规定执行。该《通知》第一条中所称“成本价”,即生产加工产品的原材料购进价格,不含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其它费用。

对没有任何正式票据的无照经营案件,应以其全部收入作为非法所得,难以确认或计算非法所得的个人无照经营案件,可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确认的违法行为人的口述或提供的书面清单,作为确定其经营额及非法所得的依据。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在国家工商局后来在一系列答复中,许多经济违法案件违法所得的计算都是参照335、336号答复执行的。

针对这种违法所得的计算方式,我们苏州地区的司法实践也予以了坚定地支持。

案例:东丰建业制衣有限公司伪造产品产地案 1)处罚情况

一、案件的基本情况

苏州东丰建业制衣有限公司,住所地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兴业路西侧。法定代表人林金标,公司董事长。

2004年9月20日,苏州工商局以苏州东丰建业制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丰公司)伪造服装产地(在服装吊牌上标注“产地:上海,而实质为太仓代工生产”),欺骗消费者,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四项定性,根据《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决定没收其违法所得684577元。东丰公司不服处罚,于2004年11月15日向沧浪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法院经审理,以苏州工商局在处罚前未告知东丰公司听证权为由,撤销了苏州工商局的苏工商处字[2004]第33号行政处罚决定。

因为程序不合法而被法院撤销的行政处罚,按照《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完全可以再次作出行政处罚,甚至人民法院还可以判决苏州工商局重新作出行政处罚,所以苏州工商局在充分调查取证的基础上,扣除了一笔几百元的红票冲抵后,于2005年4月6日对东丰公司发出苏工商听告字(2005)年第2—1号听证告知书,拟对东丰公司作出没收683863.09元的行政处罚。东丰公司于4月11日提出听证要求,苏州工商局于4月19日发出了听证通知书,于4月28日召开听证会。

然后,苏州局就再次作出处罚决定,当事人当然不服,再次起诉,到法院一审,二审,最终工商部门胜诉。

应该说,这个案件对苏州工商局,甚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有三点:

1、管辖权争议问题

(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之争:因为东丰公司是一家生产制造企业,所以当时他就提出了这个反对管辖的理由。关于工商局的职能定位问题:流通领域中的产品质量监管,但对于发案于生产环节,工商部门究竟有没有管辖权,一直有争议,总局也有几个答复),在这个案件中,认定按反法定性,产法处罚有权。依据:打假处理,有权处罚,这是这个案件解决的同学会第一个问题。

2、没收较大违法所得告知听证权

行政处罚法规定:暂扣或者吊销执照、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应当给予当事人听证的权利。

(等外解释原则上是不可以的,特别对行政机关而言,“等”外解释一般不能成立。)

基层法院根据最高院答复新疆高院的一个答复:“在药品违法行为处罚时,对于得没收较大数额违法所得,应当给予当事人听证的权利,较大数额的计算参照罚款处罚执行”。判决工商局第一次诉讼败讼。

这个判决出来后,在全国工商中引起了强烈地反响,各地法制报、工商报纷纷进行分析评议,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北大宪法与行政法学教研室主任姜明安为此案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主张应当给予听证权。

尽管我们认为最高院答复新疆高院的答复有异议,但反过来考虑一下,没收违法所得60多万元,确属数额巨大,而且我们工商局,以及其他部门计算违法所得的方法均不相同,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给予其听证权并无明显不当,而且,在实践中,当事人提出听证,我认为反而是好事而不是坏事,至少可以提前暴露问题,5

解决隐患。因此,苏州局领导马上让法制处起草了“苏州工商系统行政处罚告知听证权通知”。

具体规定主要是:“……执法单位拟对当事人作出的处罚决定,罚没两项合计金额,对自然人超过人民币5000元、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超过人民币20000元的,应当告知当事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28号令出台后调整到3000元、20000元。

这个通知起草后,还专门以公文形式向省进行了请示,省局最终确认苏州局这一文件对于执法办案的指导是有效的。

2006年10月,总局召开了58号令及59号令的修订会议,……现在总局29号令也明确,对没收较大数额违法所得应当给予当事人听证权。

3、违法所得的认定。

东丰建业制衣有限公司这个案件,苏州局没收了对方60多万元的违法所得,而对方提出他们企业没有任何利润,所以他们很不服气,一定要和工商局打官司,这是也双方争议的最主要焦点。

长期以来工商局对于违法所得的认定:一般都是按照国家工商局关于335号答复来认定的,简单讲就是违法所得=产品销售价-产品成本价-已征税收。在本案中,我局在计算当事人违法所得时,按照工商公字[1997]第4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查处委托加工经营中违法经济案件违法所得计算问题的答复》,以定作方实际给付承揽方的加工费或者劳务费作为非法所得。原告因该经营行为获取的加工费扣除税收部分后的违法所得为683863.09元。不存在给对方扣除经营活动中的人工费,水电费,场租费,运输费等等费用。

最后,法院在违法所得计算这一点上判决综合认为,工商部门计 6

算违法所得的方式是正确的。

时间进入到2008年,现在问题来了,计算违法所得的依据出现了问题。

大家知道,335、336号答复是对投倒条例的答复。

在民间,要求废止投倒条例的呼声越来越高。起因可以追溯到1997年刑法,废止了投机倒把罪。全国各地,包括苏州在内,因适用投倒条例处罚而被法院判决败诉的案件也呈增多之势:……

在民间、学者及相关原有一些投倒行为适用有了调整法规的情形下,国务院下决心了,2008年1月,投倒及其施行细则予以废止(当然也留下了一些问题。如经营反党、反国家、反统一、涉黄、盗版光盘等行为的监管工商部门现在就不太好处理;(例如:对盗版光盘的处罚问题……原来是用投倒条例处理,比较得心应手,现在,很无奈:……

1、无照办法无法没收——用于无照经营的专用工具、设备、原材料;

2、江苏省惩治假冒伪劣商品管理条例,第六条有规定,但转致适用其他法规处理。

3、音像制品管理条例:有类似规定,但不适用。处理方法:向文化出版部门移交。)

同时,工商局准备主导制定的《市场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也是千呼万唤不出来,留下了不少的法律漏洞。),尽管有这些问题,国务院还是下定决心,废止投倒条例及其施行细则!

现实问题产生了。上位法——投倒条例及其施行细则废止,下位法?:依据335、336号答复的违法所得计算方式是否也无效?

但对于总局的335、336号答复,从性质上讲,它不属于下位法的范畴,应当属于是对相关法条中一般法律概念的理解问题,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说335、336号答复当然废止,似乎也没有依据。

问题产生了,总要有解决之道。面对现实,我想对于当前工商部门违法所得计算,个人有两点看法:

1、有特别规定的,照旧执行。例商标、广告违法行为的违法乱纪所得计算,总局另外有答复,暂时不涉及到335、336号答复。……

2、参照335、336号答复,对于确实有证据证明的合法、合理经营支出,在计算违法所得时应当扣除。这里基于两点考虑:

1)原来的总局1989年答复的原意:原来是要对经济违法案件严厉处罚,当时是有一个治理整顿的大环境的,但时过境迁,是否要这样严厉处罚,各方面都有不同的看法;

2)结合各方面大要案讨论的实际:对于一些案件中经营者的实际支出,应当可以考虑从违法所得计算中扣除。

综合这两点,我认为,对于A、确实有证据证明的B、合法的C、合理的D、经营性支出,在计算违法所得时应当可以考虑扣除。

从总体上看,这样一种计算方式,要比按335、336号答复计算的违法所得要少得多,但这又不简单地等于企业获利这一概念,要比企业获利高一些.另外,从实践中看,执法办案部门也可采用一种方法来计算违法所得: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一般这种做法是针对大要案件,也是为实 8

践所认可的.但对罚没数额较小的案件一般不适用,毕竟还要考虑一个行政成本的问题。

2、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抽逃出资、提供虚假材料取得公司登记四类案件的定性区别

我这里想讲一下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抽逃出资、提供虚假材料取得公司登记四者的定性区别,因为一是这几者确实在规定上存在一定近似,公司法与刑法规定也不相同,同时,通过近几年的执法检查,发现这几类案件在定性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混淆,所以对这几类案件的定性区别,也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先看一下相关法规的规定:比较多,有四组可以参考 1)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

2)刑法有关虚报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相关规定;

3)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2003年6月3日)第49条“股东在公司成立前未实际足额出资或将其缴纳的出资款抽回的,应认定为虚假出资;股东在公司成立后抽回的,应认定为抽逃出资,但根据出资款的来源、抽逃的时间等足以证明其有虚假出资意图的视为虚假出资”;

4、国家工商局的四个相关答复:

1)关于对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股东能否由县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处罚问题的答复(工商外企字[2002]第71号);

2)关于虚假出资认定问题的答复(工商企字[2002]第97号); 3)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股东借款是否属于抽逃出资行为 9

问题的答复(工商企字[2002]第180号);

4)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山东省大同宏业投资有限公司是否构成抽逃出资行为问题的答复。

分析这四组法规,我的看法是:

1)公司法、公司条例以及刑法有关虚报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相关规定,仅仅是讲对这几类违法行为要处罚、要追究刑事责任,但没有明确的概念;

2)总局的答复,在能否处罚这几类违法行为的问题上,也不十分明确,或可操作性不强。

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倾向于江苏省人民法院/省高院2003年的解释:股东在公司成立前未实际足额出资或将其缴纳的出资款抽回的,应认定为虚假出资;股东在公司成立后抽回的,应认定为抽逃出资,但根据出资款的来源、抽逃的时间等足以证明其有虚假出资意图的视为虚假出资。

从省高院的这个解释来看,一是他确实解决了问题,将违法行为的主观故意与客观行为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主客观的统一,这是认可这个解释的基础;二是对执法机关来说,比较便于操作掌握,三是在具体实践中复议诉讼我看在江苏地区这个解释还是具有权威性的。所以,我认为江苏省人民法院/省高院2003年的这个解释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十分可取的。

当然,江苏省人民法院/省高院2003年的这个解释主要是解决了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与抽逃出资的区别(虚报注册资本与抽逃出资的区别可以参照适用),但对于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这两类行为,未作规定,我们经过组织法制科长讨论,认为虚假出资主要是指 10

向于单独地个人行为,虚报注册资本主要是指向于共同的公司行为,或者可以说是股东之间的合谋行为,也就是说,没有证据证明公司所有股东都参与违法出资的,一般应当定为虚假出资,而对于有证据证明公司所有股东都参与违法出资的,一般应当定为虚报注册资本。例如实践中我们曾经核审一个案件,我们发现一是两个股东都知道公司的增资行为,也委托了一个代理人去办理相关变更登记事宜,而几百万元增资是统一由公司负责对外借的,变更登记完成后也是统一从公司的账户中归还给了出借方,对于这个案件,我们核审后,认为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虚报注册资本案件。

在“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公司、”这一类案件与其他三类案件的定性区别上,我想主要还是突出“虚假材料”这四个字,对于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抽逃出资这三类案件,在会计事务所验资和资金打入银行账户这个环节中,不管这些资金来源合与否,毕竟相关文书是有权部门出具的,相关资金也是按要求到帐的,换句话说,可能这个资金在实际的所有权方面没有发生转移,但在形式上看是真实的。

对于“提供虚假材料取得公司登记”这一类案件,我想举一个例子说明问题:

某局接会计事务所举报:讲有人假冒他们事务所名义出具验资报告

一查,发现事情是这样的:有个验资公司,刚开始也就是从事公司登记资询、垫资等业务,经过一段时间,业务也熟了,人员也熟了,就开始从事起一条龙造假服务,私下刻了章,从验资报告,到银行进账单,全部在自己公司内完成,自己公司的资金不需要动一动,轻轻松松就完成了垫资业务,按照点数,收取一笔可观的垫资费。结果人 11

家一封举报信,最终东窗事发。

另外,从执法的实践看,我发现当前对于公司登记过程中四类违法行为的处罚来看,绝大多数都是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案件,而抽逃出资案件和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公司登记这两类案件相对要少得多。当然,这纯属个人观点,也没有经过非常仔细的统计分析,完全是个人的感觉。

3、企业注销后的处罚问题

企业(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个体户)的违法行为在《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两年时效内,行政机关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却发现企业已经注销(主体资格消亡)了,行政执法机关该如何处理?

这个问题,在民事上能找到答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9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登记而未登记即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名义进行民事活动,或者他人冒用法人、其他组织名义进行民事活动,或者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终止后仍以其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以直接责任人为当事人。

但是在行政处罚上,如果企业已经因为种种原因而注销,是否可以对直接责任人追究其行政责任,实践中也有分岐。

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企业已经注销,主体资格已消灭,但注销仅仅表示企业的民事责任归于消来,但该企业违法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其应当承担的企业存续期间的行政责任,并不当然归于消灭,在两年追责时效内,是可以追究相关责任人行政责任的。同时,《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经济违法违章企业终止后的行政处罚办法》也明确规定了企业终止后的行政处罚权限、方式、幅度等事项,虽为规章,但 12

首先对工商部门而言应当执行,其次,对其他行政执法单位的类似执法也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处罚的目的是“纠正违法行为……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行政处罚法》第五条规定),行政处罚应当有明确的被处罚主体,《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追责时效在原违法主体未失去主体资格的情形下才适用,如果被处罚主体已经消失,则不宜再实施行政处罚。

这个问题,我们提交给了两级法院与行政机关联席会议讨论。最后,联席会议认为:已注销的企业及其他经营组织,不能再给予行政处罚。不仅对工商部门是这样的,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的行政执法机关。

[个人观点,对于某些企业或者其他经营者一年一注销这一行为,正常的、信用健全的社会,这样的信用污点是很难接受的,但在现阶段,我们国家有些经营者不以为耻,反而利用这一点钻法律空子,在深层次上考虑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导致的结果。]

4、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后,对于违法行为发生在新法施行以前的,行政机关如何适用法律?

首先看一下国家工商总局在此问题上的一个答复:“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工商标字[2001]第374号)指出“商标违法行为发生在2001年12月1日以前的,适用修改前的《商标法》处理;商标违法行为在2001年12月1日前发生,且持续到2001年12月1日以后的,按行为发生时间分别适用修改前后的《商标法》处理。”因为现在距《商标法》修订已有7年时间,因此这一 13

问题不具有普遍性。

那么,普遍性的规定有哪些呢?[有3个]

1、法院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法第十二条溯及力问题的规定法释„一九九七‟十二号)第三条指出: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后审理一九九七年九月三十日以前发生的刑事案件,如果刑法规定的定罪处刑标准、法定刑与修订前刑法相同的,应当适用修订前的刑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的通知(2004年5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文件法„2004‟96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也明确指出:实体问题适用旧法规定,程序问题适用新法规定,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法律、法规或规章另有规定的;

(二)适用新法对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更为有利的;

(三)按照具体行政行为的性质应当适用新法的实体规定的。

2、检察院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按照下列原则决定如何适用法律:(1)对于开始于1997年9月30日以前,继续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终了的连续犯罪,应当适用修订刑法,一并进行追诉。(2)对于开始于1997年9月30日以前,连续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连续犯罪,或者在1997年10月1日前后分别实施同种类数罪,其中罪名、构成要件、情节以及法定刑均没有变化的,应当适用修订刑法,一并进行追诉;罪名、构成要件、情节以及法定刑已经变化的,也应当适用修订刑法,一并进行追诉;(3)从轻原则。

3、在行政法领域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溯及力问题的规定,许多行政机关在此问题上是参照刑法相关规定、原则执行的,行政相对人 14 的行为发生在新法施行以前,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在新法施行以后,原则上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上述规定对相关法律适用溯及力问题进行了规范,但在实践中,对上述规定仍有一定分岐:从行政处罚的幅度看,行政机关可以根据“自由裁量权”,遵守“从旧兼从轻原则”,但在具体适用法规条文中,应当如何处理?是按原来法律、法规的条文(另用括号予以注明)定性处罚,还是按新的法律、法规条文定性(处罚幅度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处罚?

对此,联席会议明确,对于发生在新法施行以前的违法行为,可以按行为性质及时间作两类区分,一是即时性违法行为;二是连续性或继续性的违法行为,行为或状态跨越新法施行日期。

1)对于第一种行为,行政机关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适用旧法的,具体法律法规条文适用“原来法律、法规的条文,可以另用括号予以注明”。行政机关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适用新法的,则按正常法律法规条文表述即可,不必用括号另行注明。

2)对于连续性或继续性的违法行为,在处罚幅度上遵守“从旧兼从轻原则”的基础上,适用行为终了时的法律法规条文。

联席会议明确了前面所说情形适用法律规定的一般原则,但对于涉及到工商部门的另外一个普遍性问题,仍然没有明确:即对于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究竟是一个即时性的行为,还是一个连续性或继续性的违法行为。这个问题对我们工商部门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

工商总局原来是有答复,认为是连续性或继续性的违法行为,只要企业不改正,在2年时间内工商部门就可以进行处罚。但在公司法 15

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修订后,工商总局的这一个答复就废止了。比较遗憾,联席会议对这一问题没有明确。

对此,我的个人看法是,对于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这一类监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虽然其行为本身在当时就成立了,但其不法状态是连续或继续存在的,我倾向于可以在2年时间依法查处。

5、当前法制部门正在从事的涉及全系统执法几项工作: 1)行政处罚文书的修订问题,总局2007年出台了《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28号令,对原来的58号令作了较大的修改,这样,原来总局的60种执法文书也就要作相应的调整,有些地方进行了一定探索修订,现在,总局制订了工商部门相关执法的70种文书,现在正在征求意见,我想,一是各个单位可以对照28号令,进行相应的探索,苏州局目前不制订统一的文书了;第二,一旦总局70种文书修订完成,马上发给全系统,全面执行,同时,对于总局70种文书没有明确,而执法实践中需要的,苏州局再行补充,比如我目前就发现总局70种文书之外,还有些文书是实际需要的,这可以再补充,也请大家,特别是法制、经检和监管条线的弟兄多提意见;

2)说理式终结报告工作,说理式处罚决定书,这几年省局公平交易部门一直在着力推行,刚刚省局开了一个依法行政领导小组会议,明确:“从今年起在省直属局机关层面全面推行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制度。省直属局公平交易局(处)及经检支队自办案件要求百分之百推行,省直属局机关其他 16

有行政处罚权的业务处室自办案件推行率应不低于50%,并建议将此项要求作为全系统本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一项具体措施,纳入对省直属局的综合考核之中”

为此,我们法制处制订了苏州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行政处罚案件评查标准,其中规定了说理式终结报告应当具备的一些基本要素,采取制订标准,用案件评查标准这样一种方式来规范、推行说理式终结报告,目前已征求了法制条线的意见,正准备再次征求苏州局机关其他执法条线的意见。这次根据28号令修订的评查标准应该也是需要不断完善的,因此,也希望大家到时候多加关注。

3)两库建设问题

目前,省局法制处在全系统征集完善了与工商有关的法律法规,我看了一下,确实是比较完整,更新也较及时。另外省局法制处全系统征集意见的基础上,还将建立一个违法行为字典库,也就是一个违法行为,通过字典库马上比较准确、统一地对照适用相关执法依据。这个违法行为字典库和法律法规数据库,俗称“两库”,最后都要挂到内部网上,供全系统共享,当然,这么一项庞大的工程,要出现一些小问题是可以预见的,在此,我也真诚地欢迎相城局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多给我们发邮件,我们收到邮件后,将迅速、直接地查证、反馈,为全系统的两库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出一点力,在此先行感谢。

今天我的交流、讨论就到这里,由于许多观点纯属个人理解,不当之处,也大家多多指正。

谢谢大家。

钱英龙

2008年4月9日

第四篇:浅议工商行政执法问题

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执法队伍,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发展,队伍的执法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依法行政、优质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但从当前的实践情况来看,随着经济发展的多样化,社会的不断进步,工商部门监管市场的任务不断加重,对工商行政执法的要求不断提高,工商执法办案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

一、执法环境亟待优化

1.地方行政干预依然存在。省以下工商机关虽然是垂直领导,但工商行政执法往往冲不破人情网、跳不出地方保护主义的怪圈。某些地方领导将行政执法与经济发展软环境对立起来,对纳税大户和骨干企业实行特别保护,致使工商执法的一些工作难以开展。

2.执法管辖交叉、错位。工商部门与许多专职执法机构,如质监、药监、卫生等部门职能重叠,执法范围模糊不清,实践中常常出现管辖上的争与推。

二、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一些执法人员不熟悉法律法规,不懂得执法程序、执法技巧及查帐、取证等专业知识,在办案过程中不免出现实体或程序上的错误。

(一)重罚轻纠

实践中,一些办案机构在办案时,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纠正不重视,而只注重对当事人罚款,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存在着“只罚不纠、罚款放行”的现象。部分执法人员对行政法律规定的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不领会,某些违法人员误认为执法机关只要罚款,不管纠正,处罚决定书的处罚条款往往只有罚款一项,而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改正、责令停业整顿等措施往往撇开不谈。

(二)重实体、轻程序

长期以来,有部分执法人员或凭经验办事,或因粗心大意,忽视了程序上的完备,认为程序问题是工作上的步骤和方法的问题,只要实体上合法,即使程序不完备,也不影响案件的定性和处罚,从而在办案中随意简化程序或故意违反程序。一旦此类案件被复议或起诉,则必然面临被撤销的结果,程序问题不容忽视。

(三)滥用自由裁量权

一些执法人员在办案时受自身思想业务素质的影响办“关系案”、“人情案”,也有认识和业务水平的问题,把握不平衡,致使“重过轻罚”“轻过重罚”“过罚不当”。该处罚的没处罚,该移送的又未移送。

另外,执法机关在法律文书的制作在实践中也不够规范,主要有以下问题:

1.现场检查笔录和询问笔录内容(定案的证据)过于简单,未反映违法事实和违法现场涉案物品的数量、质量和状态;

2.有的当事人基本情况没有查清(自然人未提供身份证明或经营者未提供营业执照)

3.有的询问笔录修改过后不要求当事人签名;

4.处罚决定书和罚没收据上的当事人不一致;

5.收集的证据没有提供人签字,证据来源不清;

6.复议期间和复议机关交代不准确。

三、如何规范工商行政执法

(一)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工商行政执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工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是规范工商行政执法的关键。1.提高队伍的道德素养。要有严格依法办事的素养,要有公正执法、敢于坚持正义、刚正不阿的品德。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以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对事实负责的信念,办好每一个案件。2.提高队伍的执法水平。工商执法干部要切实加强对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培养辨证思维的能力,培养调查取证和分析研究的能力,通过案件探讨和交流等方式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以期我们在执法过程中正确适用法律进行定性和处罚。

(二)完善行政处罚程序

目前工商执法在程序上的依据主要是《行政处罚法》和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规定了工商行政执法部门在管辖、立案、调查、核审、告知、听证、处罚、执行以及行政复议等过程中应遵循的程序,工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中有关程序的规定,该告知的告知,该回避的回避,决不能图省事而故意规避或无视程序的完善。地方工商执法部门为了准确在理解和执行法律,可就法律法规尚不具体完备的地方加以细化。例贵池分局就案件核审和市场监管责任承担分别制定了《案件核审制度》和《池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贵池分局市场监管层级责任制》。只有程序上的完备,才有行政处罚实体上的公正。

(三)加强案件指导 重视经验推广

为防止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提高处罚的公正性和效能,应加强案件指导活动。一可将优秀案例汇编成册。由于执法实践中的个案具有具体性、复杂性和可借鉴性等特点,其中的典型案例对提高办案质量很有促进作用。二是加强案件交流探讨工作。一方面可推广地方执法中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可集中全系统的智慧来探讨执法中的执法问题。

(四)健全制度、完善办案机制

1.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分局可以通过制定制度明确办案人员在案件中的责

任,可以赋予案件主办人在案件查办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调查取证、应急处理、定性处罚等方面的权力,并实行案件主办人限时办结案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这样可以增强案件主办人的责任心、提高办案的实效。

2.案件回访制度。行政处罚后,绝对不能一罚了之,必要时可以聘请行风监督员对被处罚的当事人进行回访,了解案件实体和程序有无瑕疵、办案人员是

否廉洁自律、是否有徇私枉法和吃、拿、卡、要的情形等。.加强内部监督,虚心接受外部监督

行政系统内部的执法监督相对于司法审查成本更低,较之社会监督效果更好,应当着力研究和探索。贵池分局通过开案件评审会的形式对已办结的案件进行评比,互相揪错,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正和纠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司法机关、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是防止行政执法出现错误的保证,我们要虚心接受,认真对待。

面对机遇和挑战,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面提高执法水平、加大执法监督、健全各项制度,才能担负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卫士的重任。

第五篇:工商行政执法风险点及防控对策

工商行政执法风险点及防控对策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肩负着把好市场准入、清除市场障碍、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的领域不断拓宽,监管的责任不断加大,行政责任追究力度的加强,使很多基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深感执法风险的存在。阜阳奶粉、山西“黑砖窑”、海南“农夫山泉”等事件中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被问责就是很好的例证。如何正确认识和防范执法风险,对于确保工商队伍的稳定和安全,促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商系统监管执法风险产生的原因

引发行政执法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讲: 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当前,多数工商干部没有树立起责任风险意识,认为无论是行政赔偿还是职务犯罪离自己都很遥远。其实多数工商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辖区内均有一定数量的风险行业。这些风险行业就好比隐埋在你身边的定时炸弹,在不提高警惕、加强监管的情况下,随时将会被麻痹的思想所引爆。

二是业务素质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工商系统人员组成相当复杂,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不少人业务能力仍停留在只会收费的水平。这几年,随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地位的提升,工商部门监管的领域广,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各级培训工作无法及时跟上,加之有些人不加强业务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干什么工作都凭借老经验或跟着感觉走。导致转型后根本无法和无能力开展市场监管工作,不知道为什么要管、要管什么。

三是工作责任心不强。不少干部在市场巡查中走马观花,巡而不查、查而无迹,更有甚者对违法经营行为视而不见;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付了事,不认真搜索定案证据等。

四是工作程序不到位。基层工商部门普遍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认为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只要能够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就是好猫。如在市场巡查中表现为不填写市场巡查记录或填写的巡查记录不规范等;在执法办案中随意简化案件程序等。许多工商干部觉得无所谓,但在诉讼中或在责任追究过程中,往往这些“无所谓”的东西就会被责任追究。

从客观上讲:

一是法律法规的局限。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有些条文对部门责任的规定并不明确,导致部份不应由工商部门承担的责任却往往由工商部门来“买单”。以《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为例,该条规定,对于第一款第一项和第五项规定的两种行为(应当取得而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和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擅自从事应当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的违法经营行为)既可以由工商部门查处,也可以由公安、国土、建设、文化、卫生、质检、环保、安全监督管理等许可审批部门进行查处,并未明确应当由哪个部门先立案查处,也没有明确某个部门是主要负责查处的部门。从各地追究安全事故责任的惯例来看,凡是因该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第五项的行为引起的责任事故,多数地方都会将责任划给工商部门,而其他许可审批部门却依然可以稳坐“钓鱼台”。有些法规和规章甚至自绑了工商部门的手脚。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规定,商品质量监测事先必须制定计划,并委托质检部门人员抽检。那么,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市场巡査中发现的、群众举报的、部门和上级转办的涉嫌商品质量问题,都必须委托和聘请质检部门人员抽检、送检,否则就有因程序不合法被撤案的风险。

二是地方政府的压力。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营造所谓“良好的投资环境”,常常要求工商部门简化登记程序、放宽登记政策、降低登记门槛,对一些并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登记。有的地方专门出台文件,限制甚至阻止工商部门对一些企业进行执法检查。如果工商部门不遵守当地的“规矩”就要承受极大的压力,如果违心地执行“规矩”则又可能要面对严格的法律制裁。

三是执法软硬件条件的限制。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品种繁多,单是容易引起责任事故的食品就有上百种,要在现有的工商执法人员力量依然薄弱的状况下实现对辖区流通领域内所有商品类别的监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装备方面,工商部门无产品检测机构,即使有产品检测机构,《产品质量法》也不承认工商部门质量检测结果的法律效力。发现假冒伪劣商品常常只能靠观察产品外观或根据投诉,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工商部门职能的发挥。

四是各方面的利益驱动。主要体现在:一是经费保障体制的限制。各部门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利益最大化趋势,在现实工作中,有利益就上,没有利益就推。工商部门由于职能涉及面广而往往承担其他诸多部门推卸而来的风险。二是管理相对人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逐利性不断增强,管理相对人违法获利、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屡禁不止,导致工商部门存在潜在的风险。

二、工商系统行政处罚风险点 从当前工商部门的执法现状来看:

一是调查取证证据没有查实带来的风险。在实际的执法办案中,办案人员存在只注重收集证据而没有用证据查实证据,造成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问题。还存在依据一个询问笔录或现场检查笔录定案的现象,孤独的证据是没有查实的证据,用没有查实的证据认定事实,处罚就不能成立。

二是因行政处罚程序不当导致风险,如在行政处罚中不按程序进行送达,在作出责令停业、吊销营业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按规定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有的乱用强制措施,既无报批手续,又无解除措施。

三是在处罚中的不廉洁行为带来的风险。一些执法人员经不住当事人的利诱,接受当事人的吃请和礼品,没有按规定公平、公正执法,执法比例失之偏颇,畸轻畸重,引起群众不满。

四是随意增减处罚幅度带来的风险。一些执法人员,滥用自由裁量权,随意加大或降低处罚标准,不该罚的罚了,该严查的却不严查,该取缔的不取缔,结果是以罚代管,纵容不法当事人继续从事非法经营活动。

三、防范工商行政执法风险的几点建议

行政执法风险虽然存在,但并不是不可以防范和抵御的。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权力和责任的辩证关系,克服麻痹思想,坚持以使命为重、责任为先,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阵地意识,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确保队伍安全。另一方面,不能因为风险客观存在而杯弓蛇影,惶惶不可终日,或因噎废食,被风险吓倒。因为执法风险与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和相关制度密不可分,还与执法人员主观过错以及沟通、协调等能力不强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建议从以下六方面入手,自觉规避履职风险,将执法风险降至最低:

(一)发挥教育的基层作用,强自身。

开展“四项”教育:一是开展专业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一月一法学习考试等活动,认真、快速、实际化的提高干部的理论和专业水平;二是开展示范教育。市局可以考虑通过评选“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效能型”、“节约型”、“实干型”等六型典型,发挥先进典型模范带头作用,以点代面,全面提升全体干部的综合素质;三是开展警示教育。如阜阳奶粉、山西“黑砖窑”、海南“农夫山泉”、反腐倡廉教育,用反面典型事例教育广大干部,让他们知晓不依法履职的严重后果,促使他们不断提高执法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四是开展风险教育。有针对性地对行政执法环节的风险点进行专业评析,讲明执法风险的严重后果,强化执法人员的风险意思,有效防止行政行为中的“不作为”、“不当作为”和“乱作为”。

(二)发挥制定的规范作用,明确权责。

一是要牢固确立工商行政管理职权法定意识。正确理解职能、清理职能、履行职能,这样才能控制风险达到规范化管理要求。二是认真落实省局“三制”工作,进一步完善执法责任岗。三是严格履行国务院“三定”方案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神圣职责,该主管的事要认真履行主管职责,该牵头的事要义不容辞地发挥牵头作用;该配合的要积极予以配合;发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职责范围内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属其他职能部门管辖的该移交的要移交。四是改革现有经费保障体制。适当调整工商执法经费预算的比例,切实解决为案执法,以罚代管的现状。从而切断基层工商执法人员寄生在执法上的利益脐带,从经费保障体制上防止工商执法权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发生权力异化,达到减少执法风险的目的。五是端正执法观念。按照总局提出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的要求,做到全面作为,不缺位;正确作为,不错位;有效作为,不越位;规范作为,避免作为不到位。

(三)发挥监督的制度作用,强化追责力度。

一是强化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将信息化手段引入对执法行为的评议考核,减少人为因素对考核结果的干扰。认真做好每月评查、季度抽查、半年检查、考评的评议考核工作。二是强化执法监督。深化政务公开,做好案件回访工作,通过对执法人员的履职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明察暗访,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提醒,督促整改,把一些执法风险化解在初始的萌芽阶段。三是探索监管方式。在执法活动中,法规科可以发挥职权职能,做到善于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积极依法行政,针对一些法律法规规定的不明确,且在工作中难以把握的条文,根据立法原意,并参考其他法律规章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执法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四是严格过错责任追究。对存在执法过错的人员,由监察室对当事人进行训诫,诫勉谈话,对行为恶劣,后果严重的必须严格追究其责任,不能为了单纯的保护干部个人而毁坏整个工商系统的权威和尊严,从而有效地防范工商执法风险。

下载基层工商行政执法现状及对策(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工商行政执法现状及对策(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工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确立,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市场经济自身具有的无法自行解决的缺陷逐步暴露,需要国家采用立......

    工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工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市场经济自身具有的无法自行解决的缺陷逐步暴露,需要国家采用立法......

    浅析基层质监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行政执法工作现状及对策(优秀范文5篇)

    浅析基层质监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行政执法工作现状及对策 特种设备处 罗文斌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行政执法工作,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的综合能力,是新时期全省各基层质监......

    浅议基层农发行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议基层农发行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 农发行正定县支行 张华平档案是依据、是资源、是财富,是历史的见证,是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一个单位的档案是对其经营管理过程的客观......

    基层行政复议工作现状及对策

    基层行政复议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行政复议制度是由《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确立的一项行政争议救济途径。相比于行政诉讼制度,行政复议具有程序简便、迅速、成本低等......

    乡镇基层干部队伍现状及对策

    乡镇基层干部队伍现状及对策 乡镇基层机构承担着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广大农村群众等多种功能。自改革开放以来,乡镇政府由过去收钱、征粮的任务......

    工商行政执法风险及防范

    工商行政执法风险及防范 工商机关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管理部门,承担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公民及法人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经营者的维......

    工商行政执法问题解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工商部门监管市场的任务不断加重,特别是我国入世后,对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的要求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国工商体制改革成果卓著,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