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报第三批全国绿色学校有感
创建绿色学校,推进环境教育深入发展----申报第三批全国绿色学校有感 福建永安一中
学校实施环境教育,是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教育如何抓住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是每一所学校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我校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正是这样一种从实践到理论涉及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大胆探索。为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根据《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和福建省环保局、福建省教委《关于在全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通知》的要求,我校继2003年5月被评为三明市“绿色学校”后,又把创建福建省及国家级“绿色学校”确立为下一年度的工作重点,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4年4月被评为“省级绿色学校”,同年,2004年12月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授予“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学校”。创“绿”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奋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下面简要谈谈我校创“绿”过程的一些感想:
一、学校简介
福建永安一中,前身为“省立永安中学”,创办于1938年秋,1962年被确认为省首批47所重点中学之一。学校占地面积106亩,校园绿化覆盖面积达28575平方米,校园美丽,布局合理。近年来,投资1965万元,建成艺体馆、地理园,扩建300米标准跑道的新操场,建立了双向交互式校园网,实现了行政办公自动化,按“省一级达标校”标准配齐了电教设施,使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跻身全省先进行列。现有学生2546人,教职工203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55人,中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1.3%以上,12人为青年教师获省优秀青年教师称号,6人为被评为省学科带头人,1位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校长。学校以“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学有特长”为培养目标,确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教学质量高,连年高考成绩名列三明市前茅。
学校十分重视环境教育。我校自1996年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创建绿色学校、开展环境教育,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凸显办学特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我校绿色教育成果显著,2002年11月福建电视台4套“环保时刻”栏目作了专题报道,2003年1月《三明环保》“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文,介绍了我校环境教育工作的特色与成果。我校连续10年保持省绿化红旗单位,1999年被评为永安市唯一的一所“绿美园林示范校”,2002年7月被评为“永安市绿色学校”、“省级花园式单位”,2003年5月我校被评为“三明市绿色学校”。2004年4月被评为“省级绿色学校”。
二、创建过程和成果
我校十分重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环境教育,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一直列入学校规划和工作日程,常年把这项工作同常规教学及相关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同争创“八闽名校”结合起来。近年来,通过“绿色班子”的建立、“绿色队伍”的建设、“绿色课程”的创设、“绿色校园”的创建,全校师生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1、领导重视,目的明确,措施落实
我校各任领导对环境教育,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十分重视,拥有一个环保意识强的“绿色班子”。2000年校长张启生作为学校创“绿”工作的倡导者,几年来,他前瞻性地、创造性地以自己绿色的理念和言行去号召、带领全校师生投入到绿色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建立机构,制定制度,使我校环保工作规范化,曾多次在校行政会和教工大会上强调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适时渗透我校所实施的绿色管理、绿色教育等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全体教师转变单纯进行知识教学的观念,努力把四大板块(知识、科技、环保、道德)内容结合起来,形成立体的现代教育理念。2003年5月,张校长向全校教职工做了一次题为“澳大利亚之行--教育、环保、文化考察巡礼”的别开生面的多媒体讲座。张校长把“环保”作为讲座的一块重要内容,足见我校领导对环境教育的高度重视。胡鹰展副校长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身心关注环境教育,以身作则做出榜样;范纯正副校长作为永安市环境学会理事,我校环保学组组长,在语文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绿色的理念。为了更有效地实施环境教育,2001年4月20日,学校设立了以张启生校长为组长的“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并明确要求学校各处室、各教研组、各年段在每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中都要把环境教育工作列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努力把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活动和德育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务处把“教案能体现环境教育”作为一条基本要求来检查教师教案,政教处每学期都制定了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活动计划,同时把这项工作作为班级、班主任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
2、组织培训,建设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绿色队伍” 为提高环保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我校十分重视“绿色队伍”的建设。2000年以来,我校每年都有环境教育骨干教师参加市一级环境教育培训,张启生校长带头参加了学习和培训。培训结束后,请骨干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环境教育理论讲座,开设环境教育示范课、观摩课等。为加强交流、扩大视野,学校多次邀请有关专家来校举办环境教育的专题讲座或做普及环保知识的学术报告。为总结经验、推广成果,2003年9月,我们开展了永安一中环境教育优秀教案、优秀论文、优秀课件、优秀学生环保作品的评选活动,并整理汇编。为了更好地普及环境教育、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学校拨出专项资金,购买了有关书籍和音像资料,并设立了环境教育图书专柜,以便师生借阅和查找资料,现在图书馆有环境教育图书二千三百多册。此外,学校还常年征订了《中国环境报》、《福建环境报》、《环境与健康》、《大自然》等报刊杂志,有效地提高了老师们积极渗透环境教育的能力。
3、构建各类课程板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绿色课程”(1)以必修课渗透为主渠道,奠定环境教育的坚实基础。我校多数教师在备课时都十分注重挖掘与整合,并在教学中坚持紧密性、适度性、适时性的教育原则,从而使必修课的教学活动与环境渗透式教育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此外,我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还特别注意了协同性原则,即各学科协同一致开展环境教育。除了要求地理、生物、化学、物理学科的教师从学中导思,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环境教育的重任外,也要求其他学科的教师在其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环境教育。如今,发挥必修课主渠道作用、积极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的课题研究已经在全校教师中展开,全体教师已经有了比较强的环境意识,并且能够自觉地、自然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在选修课中提升环境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为适应全国课程改革的需要,深化环境教育目标,我校特设环境教育选修课,有专任教师任教。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以拓展现代化知识视野为重点,加大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科学应用基础知识的比重,精心选择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强的内容进行讲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互动式、探究式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将环境知识的传授、环境意识的熏陶、环境技能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断深化环境教育的知识目标、意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3)在活动课中开创环境教育的新局面。①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我校在学生活动场所设有许多醒目的环保标语,形成了处处会说法的大课堂;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宣传栏等文化阵地进行环保宣传教育;“科技走廊”广泛地宣传环保知识,图书馆管理人员利用图书馆橱窗不定期地刊出最新研究成果、张贴图片展示我国环境建设的巨大成就;政教处、团委以及环保小组在“爱鸟周”、“地球日”、“环境日”等环保宣传日,开展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宣传活动;校学生会《小记者快报》有专门的环保栏目。此外,还不定期地举办大型环保图片展和环保“三小”作品展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②内容丰富的兴趣小组活动。几年来,我校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以环境教育为主的兴趣小组活动,学校常年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参加社区环保行动,到风景区清理白色污染物;组织学生参加市环保夏令营活动,参观环境教育基地,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③成果喜人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我校近三年来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近三年高一年级共有四十多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以研究环境问题为课题,不少研究成果喜人。生物小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校园树种进行了普查,撰写的论文《永安林业资源的考察和标本的制作》获三明市第五届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探索活动优秀奖;2002年,生物组吴兰英、赖忠诚老师指导张德星同学参加福建省“大手拉小手”科研课题的调查研究,论文《永安市河流鱼类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在第十七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劳技组林胜贵、郑志亮两位教师利用“创思”课,融科技教育与环境教育于一体,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3年罗春和等三位学生考察并撰写的论文《揭开安贞堡无蜘蛛、蚊子之谜》在第十八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金奖,为此而设计的展板也获得了一等奖;柯洁平同学制作的《定时叫醒按摩枕头》在第十八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三等奖;王祖威同学设计的“双层环保包装袋”已申请了专利,所撰写的论文《双层环保包装袋的设计及应用价值》参加第十八届三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优秀项目二等奖;廖景明同学设计的《生态防盗报警器》获第十八届三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二等奖。文学社和环保小组的学生用笔墨来歌颂美好的江山,表达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如张淑媚老师指导陈雯雯同学撰写的《熠熠明珠耀燕江》一文,在“全国中学生地理小论文征文竞赛”活动中获一等奖;江晓帆同学撰写的《万年文化发祥地,千里枯滩断流河--黄河断流的思考》一文获“全国首届学生地理论文竞赛”优秀论文奖;薛卫平老师指导郑洁同学在福建省“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此外还有大量的环保小论文和书画作品获得市级以上奖励。
4、优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环境优美的“绿色校园” 绿化、美化、净化学校环境,是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自2000年我校创建“绿色学校”以来,我校领导班子就坚持高品位、高质量、精品化原则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为此,我校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对校园进行规划,并多方筹集资金,力使校园环境建设合理。目前,学校绿地面积多达28575M2,生均11.7M2,投入资金60多万元。2001年10月,我校投资27万元人民币建成了一座融教学、观赏为一体的“地理园”。它既是我校校园靓丽的绿色景点,更是我校乃至整个永安市,具体实施环境教育的优良场所。2002年下半年,学校重点整理了“艺体馆”周边环境,种上草、篱、树,配上花盆和石桌石凳,校园又出现了新的绿色景点。今天,走进永安一中,校园环境整洁优美,绿树成荫、花香鸟语、草坪绿篱、花木景点、地理园、教室文化、“美室杯”宿舍风景、环保宣传栏等校园文化环境,都为我们实施环境教育创造了富有人文气息的绿色空间。
江泽民同志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使他们掌握科学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我们任重道远。我们决心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组织老师深入细致地开展环境教育,使之继续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迈进,共创美好的未来。
2006年.11月.28日
第二篇:关于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
关于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公示
根据中央文明办〔2011〕8号文件精神,现将拟推荐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明单位和现有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明单位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如发现有影响命名表彰的问题,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反映,我们将认真受理。
公示时间:2011年7月23日至7月29日。
受理部门: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协调处。
联系电话:(0931)8828613
通信地址:兰州市畅家巷2号
邮政编码730030
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公示名单
一、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
金昌市
嘉峪关市
兰州市
庆阳市
二、全国文明县城
瓜州县
高台县
华池县
两当县
三、全国文明村镇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
榆中县三角城乡高墩营村
嘉峪关市镜铁区文殊镇石桥村
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三角城村
永昌县水源镇胜利村
酒泉市肃州区泉湖乡四坝村
山丹县位奇镇芦堡村
武威市凉州区东河乡蔡家滩村
民勤县薛百乡宋和村
白银市白银区四龙镇民乐村
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
麦积区伯阳镇曹石村
泾川县党原乡丁寨村
灵台县星火乡蔡家塬村
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
临洮县玉井镇店子村
通渭县平襄镇店子村
成县店村镇张寨村
成县城关镇李武村
康县阳坝镇阴坝村
碌曲县玛艾镇花格村
卓尼县纳浪乡羊化村
康乐县鸣鹿乡郭家庄村
四、全国文明单位
甘肃省地方税务局(机关)
兰州市七里河地方税务局
甘肃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关)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兰州金城支行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本部)中国联通甘肃省分公司(本部)
甘肃大唐国际连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城关分局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市城关区地方税务一局
嘉峪关市国家税务局
嘉峪关供电公司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本部)
酒泉市国家税务局
酒泉市中级人民法院
张掖供电公司
张掖市国家税务局
武威市地方税务局
白银供电公司
白银市地方税务局
天水供电公司
天水市国家税务局
天水市地方税务局
华能平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平凉市地方税务局
华亭县国家税务局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本部)
中石油长庆钻井总公司
庆阳供电公司
庆阳市地方税务局
庆阳市国家税务局
临洮县地方税务局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定西分公司陇南市地方税务局
甘南州国家税务局
中共临夏州委办公室
国家电网公司刘家峡水电厂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临夏州分行
现有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公示名单
一、全国文明县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临泽县
华亭县
二、全国文明社区
嘉峪关市镜铁区峪苑街昌盛社区
金昌市金川区龙集里社区
三、全国文明村镇
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镇
榆中县和平镇
金昌市金川区宁远堡镇
山丹县清泉镇
临泽县平川镇
天祝藏族自治县炭山岭镇
庄浪县南湖镇
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
康县阳坝镇
东乡族自治县河滩镇
酒泉市肃州区铧尖乡
瓜州县瓜州乡
高台县合黎乡
华池县怀安乡
舟曲县峰迭乡
靖远县东湾镇大坝村
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暖和湾村
四、全国文明单位
甘肃省交通厅
甘肃省国家税务局
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
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城市学院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兰州供电公司
兰州公交集团有限公司
兰州市国家税务局
兰州市地方税务局
中国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嘉峪关市第一中学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金昌分行酒泉市地方税务局
张掖市邮政局
张掖市人民医院
武威供电公司
甘肃华鹭铝业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省税务干部学校
平凉市国家税务局
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定西市气象局
陇南市邮政局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甘南藏族自治州分公司临夏回族自治州国家税务局
第三篇:申报绿色学校电视解说词
申报“绿色学校”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绿色的希望
在岭南古邑,美丽的珠江三角洲之畔——东莞,座落着一所因教学质量高而引起社会、家长广泛瞩目的花园式现代化的国际学校,她就是全国中小学中,首家通过国际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现已被评为全国科普实验示范学校,广东省资源与国防教育基地,并有着“美丽学校”、“绿色学校”、“园林式”单位之称的——东明珠学校。
东方明珠学校创建于1994年,校园占地面积达184400㎡,错落有致的楼宇建筑约11万㎡,科技宫、艺术宫、天文台、理化实验室、现代信息技术中心、图书馆、气象站、生物园等一大批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配套齐全,横贯学校的小河边种有地被菊,学校西南角的香蕉园,东北边的生物园。校园内栽种有高大树木4800余棵,花草树木150多种,垂直绿化和草坪绿化面积达99022.8㎡,绿化覆盖率达53.7%。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小桥流水,荷湖喷泉,一派田园风光。走进东方明珠学校,处处都感觉到绿色的存在。从班级的黑板报、手抄报,到学部的宣传栏、橱窗、广播站、部办简报,再到总校的校报《东方明珠报》、校刊《小溪流》、广播台、电视台、电影俱乐部;从校园随处可见的标示、标牌到图书馆书库阅览室的书刊、报纸、艺术中心的书画作品等等,都体现着绿色理念的熏陶。食堂卫生洁净,公共区域干净整洁,道路走廊无泥土,阴沟渠道无污浊物,垃圾分类处理、及时拖运销毁;校园内无噪音、无烟尘、无污染,达到了高标准的绿化、美化、净化的要求。
办学伊始,学校就提出了让学生“在世界的概念下熏陶,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的办学理念,把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创建生态学校,增强师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师生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办学宗旨,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教育方面,确定“三优先”原则,经费优先投入,活动优先安排,设备优先保证,从学校创办至今,总计用于绿化环境建设的总投入就达500万元。
1999年,为配合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董事会依据《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和学校特点,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由有关科室学科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和办事小组,同年11月份三次召开了有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参与的创建绿色学校动员大会,制订了1999年至2002年长远而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东方明珠学校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开始了。
为全面实施绿色工程,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东方明珠学校把各门学科、各种活动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成功地创立了环境教育与课堂、科技、艺术、英语、德育相结合的“五结合”环境教育特色。
教师们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传授环境科学知识:语文课上,老师在讲写景散文时引导学生领略优美环境,陶冶性情;科技课上,组织学生认识研究各种植物和动物,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课外活动课时,给学生讲全球十大环境污染、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手工课上,如何将废品再利用,制作成精美的手工作品,成了最主要的课题。课余时间,学校组织学生收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专题片,还请生物学教授和环保专家来学校进行环保科普知识讲座。
为了让学生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学校于2000年11月至2001年3月,在全体小学生中开展了“呼唤绿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科学报告会;召开以“呼唤绿色,热爱自然”为主题的班会;开展“我们都做环保小卫士”为主题的图片宣传活动;开展以保护环境为题的征文活动,小学二至六年级学生积极撰写观察日记与环保作文,好文章和好的学生环保习作刊登在了《东方明珠报》和《小溪流》上,经常保持着环保思想的渗透。学校还组织全体师生到东莞“绿色世界”进行了生物考察与生态旅游活动;在学生中发出倡议,以 “我为校园添绿色”为题的捐树、植树活动,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并要求每个班创建一个班级绿色角。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全体师生知道了周围的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悉悉相关,了解了地球上的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于是一件件小发明从他们手中脱颖而出,一篇篇小论文从笔下诞生,师生们的环保知识丰富了,大家的环境意识增强了,环境保护能力提高了。
2002年10月,学校又开展了以“拒食野生动物,倡导饮食文明”为题的国际爱护动物行动周活动,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拒食野生动物,倡导饮食文明,组织全体师生观看“我们共有的家园,为后世子孙保护鲸类”和“拒食野生动物”光盘,并利用一节科技课时间向学生讲解野生动物的危害。还在全校范围内,动员师生员工开展“拒食野生动物,倡导饮食文明”签名、捐款活动,支持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的科学考察工作,动员社会、家长、孩子都来关心和保护野生动物,美术课上,美术老师还辅导学生做好以鲸类为主题画面的小台历设计大赛。十月底将向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推荐“保护动物杰出青少年”参加评选。
自2001年4月始,学校每年举办一届科技艺术节,把科技艺术活动与环境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全校教职工都受到了深刻的环境教育,激发师生的绿化环保意识,同时也使师生积极来参加美化校园、教室、宿舍的活动。
学校还多次开展绿色志愿者冬令营活动和远赴澳大利亚参加英语环保夏令营;组织师生多次到社区参加公益劳动和环保宣传活动,用实际行动履行着绿色的使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这里,我们发现了现代民房建筑对家燕筑巢的影响,我们还发现了地被菊能驱除害虫,蜥蜴也会吃蔬菜害虫,社会也给了我们丰厚的回报和极大的认可:《回声实验中的一个意外发现》、《民房建筑方式对家燕筑巢的影响》、“`呼唤绿色`主题教育”等37个项目的活动获得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探索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大奖;学校也连续两年荣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生物与环境科学探索活动优秀组织奖,在参加东莞市资源与国防教育知识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师生的绘画、书法作品和环保习作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已获得了808项奖励;高敏同学的英语环保演讲获得东莞市第一名,并被送往英国考察学习。
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广东卫视、《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羊城晚报》、《东莞日报》、等二十多家电视台和报社主动报道了我校开展素质教育与环境教育的情况。《中国基础教育网》、《青少年科技网》、《东莞教育网》等著名网站也登载了我校的素质教育与环境教育成果。其中东莞电视台《人在东莞》栏目专门拍摄播出了一期反映我校学生在环保活动与科技艺术教育获得成果的专题片。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我们播下绿色的种子;
一年一度的“爱鸟周”,我们创造人与鸟类的和谐;
一年一度的世界“水日”,我们珍惜着生命之源;
一年一度的科技艺术节,我们收获绿色的硕果。这里,是绿色的环境;
这里,是绿色的生活。
这里,实施的是绿色的工程!
这里的一草一木,孕育的是绿色的希望;
绿色是生命,绿色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镜头配字幕:中国声学研究所老所长关定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基因工程学会会长莽克强教授等著名科学家来校作科普报告,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来学校做环保示范课。
字幕:第一届科技艺术节以“让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为主题,历时近两个月,共收到各类作品2787件,700多名学生参加了科技艺术知识竞赛,竞赛包含了生态环保、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物理化学以及计算机和新兴科学知识等广泛内容,绿色角评比中小学部各班共培育盆景678个,栽培组培植物663株,人均1.8株,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绿化环保意识,同时也美化了教室环境,扩展了学校绿化面积。第二届科技艺术节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人类文明与环保意识”为主题,从4月8日至5月28日,历时50余天,收到各级各类作品2070件,参加人数达2878人次。
第四篇:关于表彰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
关于表彰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决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进展和显著成绩,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一批成绩突出、影响广泛的先进典型。
为充分展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丰硕成果,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长沙市等27个城市(区)全国文明城市(区)称号、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高碑店村等899个村镇全国文明村镇称号、首都博物馆等1794个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同时,决定继续保留厦门市等23个城市(区)的全国文明城市(区)荣誉称号。
希望受表彰的城市(区)、村镇、单位珍惜荣誉,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2011年12月20日
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名单(1794个)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南宁街道瑞东社区、云南省国家税务局(机关)、云南省审计厅(机关)、中共云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厅(机关)、云南省财政厅(机关)、云南电网公司(本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昆明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部)、昆明市第一中学、昆明市人民检察院、云南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曲靖市地方税务局(机关)、中国人民银行曲靖市中心支行、曲靖师范学院、昭通市国家税务局(机关)、鲁甸县人民检察院、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小湾水电厂、大理白族自治州国家税务局(机关)、丽江公路管理总段、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迪庆监管分局、楚雄彝族自治州审计局、楚雄彝族自治州烟草公司、楚雄公路管理总段、临沧市国家税务局(机关)、云南电网公司临沧供电局、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建水第一中学、云南省小龙潭监狱、云南文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电网公司文山供电局、文山公路管理总段、云南电网公司玉溪供电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玉溪分公司、玉溪师范学院、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中心支行、景东彝族自治县财政局、云南电网公司西双版纳供电局、怒江公路管理总段、德宏公路管理总段、保山市国家税务局(机关)、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保山分公司、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501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丽江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扎细社区、拉萨市城关区俄杰塘社区、拉萨市城关区绕赛社区、中共拉萨市委宣传部、拉萨市气象局、日喀则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西藏有限公司日喀则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西藏有限公司山南分公司、山南地区气象局、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巴河发电分公司、林芝地区交通局米林公路养护管理段、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中共昌都地委组织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西藏有限公司阿里分公司、西藏自治区公路局日喀则公路分局、昌都地区气象局、工布江达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拉萨市城关区第二小学、青藏铁路公司拉萨火车站、山南地区水利局、昌都地区质监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西藏有限公司(本部)、西藏自治区妇联、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气象局防雷中心、那曲地区国家税务局(机关)、西藏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山南地区雅砻河风景名胜区;
第五篇:若羌县若羌镇申报第三批全国城镇改革试点材料
若羌县若羌镇申报第三批全国城镇改革
试点材料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部署,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探索中心城市和小城镇践行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途径,根据《关于报送第三批全国城镇改革试点材料的通知》(巴发改明电[2011]18号)要求,借鉴先进地区的试点经验,结合若羌镇实际,特编制本申报材料。
一、试点镇概况
(一)基本情况
若羌镇位于县境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南缘,阿尔金山北麓冲积扇中部,北接铁干里克乡驻地,东与铁干里克乡萨依巴格村,果勒吾斯塘村、博斯坦村相邻,西临若羌河,南面是阿尔金山北麓山前冲积戈壁地。若羌镇冬季寒冷,夏季酷热少雨,风大尘多,日温差悬殊,属典型的大陆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年均气温11.5℃,年平均无霜期197天。面积28平方千米。下辖3个社区,镇人民政府驻建设路。镇区呈正立的瓶形,有胜利路、团结路、环城西路、建设路、文化路等主要街道。有3条公交线路,通往青海、库尔勒、且末及各乡镇主要居民点的客运班车均由此经过。
(二)历史沿革
若羌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若羌镇以若羌县而得名,1984年正式设立若羌镇。
(三)人口现状 全镇总人口9450人,其中维吾尔族3969人,汉族5284人,还有回、蒙古、满等民族。
(四)工业现状
若羌镇现有一个农副产品加工园,主要以红枣精深加工、棉纺、农产品物流、建材销售为主,辖区内便利的交通优势正在凸显,前景广阔。若羌金丰源纺织有限公司棉纺6万锭项目、新疆楼兰枣业有限公司5万吨红枣加工工业园一期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中。
(五)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镇区内供水工程全面实施,新建自来水厂及完成管道安装,镇区已全部贯通自来水。街区景观得到改善,主要街道两侧新建了高层商业楼,全部街道都安装了路灯。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和冬季集中供热。镇区绿化逐步开展,全部种植了树木花草,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获得“全国绿色小康县”、“自治区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镇容镇貌焕然一新,小城镇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六)道路交通
若羌镇自古以来就是内地通往中亚和新疆通往内地的第二条战略通道,是315国道进入新疆的门户,218、315国道在此交汇,218国道向北边接南疆重镇库尔勒,经伊宁到达霍尔果斯口岸;315国道向西经且末到达喀什,向东经青海、四川到达广西出海。目前218、315国道已全线改造完成,青新铁路库尔勒经若羌到格尔木铁路建设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随着境内国道相继改造和青新铁路的建设,若羌镇作为新疆东联西出和塔里木盆地东部枢纽重镇地位将日益凸显。
(七)公共设施 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迅猛。全镇目前共有中小学3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县直小学1所、县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2799人。全镇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新建了县人民医院,更新了医疗设备,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建了博物馆、体育馆及文化广场,并在两个广场安装了电子大屏幕。
(八)第三产业
近年来,全县随着种植红枣带来的经济效益,若羌镇商业得到飞速发展,已成了物流集散中心。旅游业蓬勃发展,若羌镇地处沙漠边缘,民族风情浓郁,现已成为旅客开展罗布泊、阿尔金山探险游的中转站。镇区内新建了多家宾馆及商业门面开发。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镇人民的艰苦奋斗,目前形成了以商品零售为主,农业、工业蓬勃发展,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的经济格局。
(九)具备的优势
若羌镇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状况具有明显优势:
一、农业发展态势良好。2007年以来,若羌镇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狠抓红枣林果、发展农区畜牧、提高粮棉品质、辅以瓜果蔬菜”的农业发展思路,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小麦、棉花新品种和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100%,红枣面积达1172亩。
二、基础建设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坚持以规划为龙头,高水平实施了若羌县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工作,县城规划区由5平方公里扩大至20平方公里。重点实施了天然气入户、垃圾及污水处理、县城道路改造等工程建设,城乡功能不断健全,城市承载力显著提升,为建立副中心城市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三、社区功能逐步完善,社会管理全面加强。社区建设明显进步,居委会的功能逐步完善,地位不断提高,作用得到突现。社区班子得到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社区党支部为事业核心的“领导层”、以社区居委会为办公机构的“执行层”,社区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制度性有了明显增强。各社区坚持创新开展工作,深化对低保人员的调查摸底、实行动态管理,扎实开展就业培训、扶贫帮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服务管理工作。
四、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趋改善。大力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庆祝和纪念活动,全镇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各社区卫生室硬件设施进一步加强,灰质炎、宫颈癌等常见病筛查力度加大,广大居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五、社会秩序平安稳定,三个文明整体推进。广泛开展平安单位、平安机关、平安校园和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了“平安若羌”建设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实行“综治、信访、司法、调解”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成效显著,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应急民兵等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全镇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得到有效控制。
六、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施政水平明显提高。努力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着力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完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行政决策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改革试点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臶,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枣业富民、矿业强县、生态立县、文化塑县”战略,加速推进中心城镇化建设进程,努力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的新型社区,为实现“若羌率先发展年”目标和率先建成巴州副中心城市奠定基础。
(二)奋斗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更加健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建设文明和谐巴州副中心城市取得初步成效。
(三)具体措施
1、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打造巴州副中心城市。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关于“若羌率先发展年”各项部署要求,并以此为契机,深入配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打造“一主两翼一带”的城市发展布局。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公园绿地、环城绿化带、居住区绿地,大力开展庭院绿化活动,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县城。积极推进“扩城聚人”,加大县委关于放宽购房、落户、臵业等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吸引农民和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在县城安家立业。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居民生活同质化。配合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各类专业市场建设,构建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南疆地区、青海、西藏”的物流集散地和配送网络,打造南疆重要的物流集散地,率先建成巴州副中心城市。
2、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提升社区为民服务水平。一是加强社区“两委”班子和队伍建设。社区队伍是社区管理的直接承担者、是社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肩负着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服务居民的重要责任。要通过向社会招聘、从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中选聘等措施,不断壮大社区力量。大力选拔政治上坚强、宗旨观念强、创新意识强、带头能力强的优秀青年作为社区后备干部人选,着力改善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结构,提高社区班子的整体素质。
二是创新社区服务方式,拓宽社区服务领域。继续加强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建设,巩固文化社区星级便民服务大厅成果,力争团结、胜利社区创建成“星级服务大厅”。积极探索社区管理长效机制,把提高服务群众工作水平、改善民生、维护稳定贯彻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始终,继续强化“五百”服务、“四知四清四参与四报告”、“四进居民户”等活动,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加强社区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搞好小区环卫综合整治,优化人居环境。
三是不断强化社区阵地建设。加快推进团结、胜利两个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重新规划建设,同时设臵规范的“一站式”服务大厅,配齐办公用具。积极向上级争取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改善现有社区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为社区每名工作人员配齐功能相对完善的办公设备,并逐步建立标准文化室、卫生室,配备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器材。全力改善社区环境,每年春季开展社区植树种花活动,将社区打造成居民温馨之家。
四是建立和完善社区组织网络。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建设,横向加强驻社区单位的联系,建立以党建联席会议为平台的沟通协调机制,积极推动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开展志愿服务,增强驻社区单位的共建合力。完善居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居民代表大会为载体,纵向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五是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繁荣社区文化。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发掘民间艺人和艺术题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注重活动的经常化、系统化和长效化,着力构建服务群众方式灵活、务实管用,开展活动各具特色、争奇斗艳的新平台、新机制。用好用活党的相关方针政策和社区各种宣传平台,深入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社区成员的社会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
3、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巩固和完善城镇就业援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及政府补助标准,全面推行城镇未参加养老保险集体工参保工作,力争实现全覆盖;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社会就业。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三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地方特色产业、农民外出就业和创业等,大力实施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确保城镇居民收入的持续大幅增加;进一步落实小额创业贷款、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确保实现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目标;注重抓好党建带科协建设工作,务求科技、科普在居民群众增收致富中发挥领先作用;三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全面实现十五年免费及义务教育,“双语”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5%,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完善教育基础设施,配合教育部门,完成河北邢台援若“双语”幼儿园建设;四是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一法四规”,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五是继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活跃居民文化生活。依托县体育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完善各社区群众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加大对社区“四支队伍”的扶持力度,形成比较完备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六是做好武装、工、青、妇等工作,完善民兵队伍建设,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开展“双拥”活动,强化妇女、工会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4、强化稳控机制,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一是不断强化镇、社区综治组织体系建设,在全镇形成综治成员单位横向协调,各方面衔接互动的组织、运作体系;二是加强综治工作中心建设。按照“合力更增强、办事更方便、信息更灵敏、防范更有效、工作更落实、群众更满意”的目标,把中心建设成统筹落实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社会管理各项措施的大平台,真正做到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管理联建;三是进一步规范“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和辖区人口“四类管理法”,加强情报信息网络建设及房屋出租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确保常住人口管得实,流出人口管得好,流入人口管得紧;四是加强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明确党组织领导责任,配强工作力量,保障工作经费,严格落实“两项制度”(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联系清真寺和定期与宗教人士谈话),强化对“四类人员”的帮教转化工作;五是狠抓安全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活动,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监督检查,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六是积极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完善深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完善三级排查调处工作网络,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确保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七是认真落实维稳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完善治安防控、事故防范、维护社会稳定及突发性事件处臵等长效机制,加强反恐维稳防控工作的检查督察,落实责任追究;八是进一步加大对全镇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控网络投入力度。
5、加强四个文明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使全镇群众素质和文明程度与全县的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发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及“创先争优”活动的载体作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及“互帮互助互信互爱”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全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提升城市形象。结合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的工作要求,牵头建设、城管、卫生、工商、环保、公安等部门,深入开展对农贸市场、建筑工地、老旧居民区等重点、难点区域的环境专项整治。充分发挥社区紧密联系群众的优势,加大对创卫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居民文明卫生意识。
6、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服务百姓的能力。
一要更新思想观念,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思想基础。2011年是州委确定的“若羌率先发展年”,也是县委确定的“效能建设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镇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和艰苦创业的意识,树立敢于突破、敢于担当、敢于争先的精神,树立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理念,彻底打破传统旧习,破除狭隘观念,转变工作作风,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以坚定的信心、决心和创先精神推动全镇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
二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主要是加强领导班子驾驭全局、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和水平,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提高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等方面的能力,建成一支政治上坚强有力、抢抓机遇上先人一步、机制创新上快人一拍、工作措施上高人一招的高素质领导班子。
三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要以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思想解放不够、为民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为重点,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群众,扎实工作,真抓实干,努力把跨越发展、创先争优的目标变为具体行动、实际效果;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在全镇范围内兴起比发展、比服务、党员干部比贡献的良好氛围,切实按照“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体制,增强镇党委对社区组织和居民社会事务的调控力。大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等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科学制定党员发展规划,注重把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带头能力强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完善社区党组织和干部绩效考核机制,规范公益性岗位人员报酬正常增长长效机制,稳定社区干部队伍。建立健全社区“两委”干部的激励、保障和监督约束机制,全面在社区推行以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居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组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五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要以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为重点,切实加强党章和法纪教育,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围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要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督促广大基层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三、发展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
(一)推进发展规划创新
一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优秀人才、紧缺人才,在工资待遇、职称聘任方面实行特殊优惠,可突破原有的聘任办法,增设岗位,扩大镇政府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
二是编制好城镇体系规划,使小城镇在空间上有合理布局,在数量和发展方向、发展规划上有科学预测。
三是组织编制好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深度分别要达到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要求。小城镇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突出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各具特色。
(二)完善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 一是将外来或者长期在本镇居住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范围内,完善全镇供排水、垃圾处理、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送电影到工地活动,满足农民工在休息期间的文化、娱乐需求。
二是修建公共租赁住房,住房内实现水电气通畅,以较低价格出租给农民工居住,并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居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放宽落户准入条件,促进人口向试点镇聚集,做好人口聚集规划。加快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和鼓励农民工、外来人口及本镇农业人口进入小城镇安居创业,提高小城镇城市化水平。
(三)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使之真正成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切实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提高建设标准和起点,启动一批具有基础性、拉动力的城镇建设项目,建成城镇整体框架,以此吸引社会投资,加快推进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步伐。
二是逐步完善城镇供水、供电、排洪、排污、道路、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是重点支持农副产品加工园内企业建设,为做好企业后勤保障,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需求。
四是完善镇区内商业网点的布局,使部分商业功能有计划地向园区周边转移,进一步提高商贸区的服务功能和档次水平。
五是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完善蔬菜仓储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业,形成农、工、商贸、服务业一体化建设格局。
(四)健全政府管理体制 一是按照“转变职能、精简高效”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试点镇可在人员编制限额内,根据实际需要设臵机构和配备人员,并按工作需要增加领导班子职数配备。
二是镇内的有关审批事项可接受县级相关职能部门的委托,由镇行政服务中心负责办理。办理完后报相关职能部门备案,县相关部门负责指导、督促和检查。
三是加大对试点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将农民工公共服务支出纳入政府预算内支出,根据实际财力的增加逐步提高增长比例,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政权建设的投入。
四是利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筹集建设资金,扩大试点镇的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实行土地行政许可制度,推进招拍挂方式供地。镇政府受县政府委托对建设用地实行初审并有确定建设用地选址、规划、用地指标自行调剂权限,增加用地指标。
五是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坚持走合作化道路,采取合股、合租、合作等形式,以开发带就业,使土地向产业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