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集镇申报第三批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新政字[2011]
号
关于申报第三批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的报告
县发改委:
我镇位于凤台县西部,距离凤台县城16.5公里,辖20个行政村,总人口愈7万人,行政区域面积66.95平方公里,是全县镇域面积较大的乡镇之一。新集镇作为全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本着“以商促镇、以路扩镇、以市兴镇”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镇域经济。2010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58亿元,增长450%;财政总收入完成8430万元,是上年的4.5倍;全年招商引资4.5亿元,为上年的4倍;农民纯收入6520,比上年增长10.1%。
为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尽早实现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推进全镇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使广大人民充分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特申报第三批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
特此报告
附件:新集镇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二Ο一一年九月十日 新集镇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根据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要求,现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新集镇位于凤台县西部,距离凤台县城16.5公里,辖20个行政村,总人口愈7万人,行政区域面积66.95平方公里,是全县镇域面积较大的乡镇之一。新集镇作为全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本着“以商促镇、以路扩镇、以市兴镇”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镇域经济。2010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58亿元,增长450%;财政总收入完成8430万元,是上年的4.5倍;全年招商引资4.5亿元,为上年的4倍;农民纯收入6520,比上年增长10.1%。新集镇作为全县发展战略“一主两副”的副中心之一,以煤炭采选、农产品加工、运输服务业为依托,举全镇之力打造综合型、工矿型新城镇。目前,全镇进城经营的个体户和民营业户已达563家,新增注册1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55家,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的农民达1.2万人。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农民新村建设、农民住宅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村镇规划和村容村貌整治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科学规划,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村镇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把我镇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措施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新集镇本着“以商促镇、以路扩镇、以市兴镇”的发展思路,围绕依托矿区建设提升镇域经济力、立足“扩权强镇”推进城镇化建设、挖掘民间艺术彰显文化号召力、实施民生工程增强群众幸福感等具体措施,统筹城乡发展,尽快缩小二元化差异。
1、依托矿区建设,提升镇域经济力
凤台县是我国煤电能源大县,亚洲深井开展第一大县。全县第一座煤矿国投新集一矿座落于新集镇。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依靠有利的政策支持,镇党委、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两型城市”,全力推进“3651”发展工程,以“务实、创新、团结、高效”的新集精神凝聚人、引领人,以“生态、文化、和谐”为发展主题,全力推进全镇经济实现大发展、大跨越。依托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集一矿、安徽楚源工贸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提升镇域经济力,提高人均收入;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特别是凤台惠邦食品有限公司、凤台银柳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等规模工业,为镇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加快省级乡镇工业聚集区建设,为外地企业在新集镇落户,为小型企业在新集发展提供优越的环境。加快实现煤电化、矿山机械、建材、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的“百花齐放”;继续推进煤炭产业链的延伸,利用采煤沉陷区探索新型水产养殖经验。
2、立足“扩权强镇”,奋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城市扩容、品味提升、基础完善、管理人性是新集镇规划城区和经营城市的先进理念。按照以东朱、郭郢、王集、胡马、大庄五村为中心,左集、胡岗为次中心,其他重点村为节点的村镇建设发展思路,努力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生态环境良好,符合新集实际,具有新集特色的村镇体系。加快垃圾中转站项目建设,推进污水处理项目申报进度,明确自来水厂施工周期,借助煤矿的辐射作用,牢牢把握“扩权强镇”试点镇的机遇,奋力推进进城镇化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级绿色生态园林城镇。
3、挖掘民间艺术,彰显文化感召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文化的繁荣也是一个地方的魅力所在。新集镇是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之乡,也是安徽花鼓灯陈氏流派的发源地,利用安徽花鼓灯陈氏流派原始生态村陈巷村打好文化牌。紧紧抓住传统文化优势,以花鼓灯艺术为基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增强群众文化活力,形成全镇群众都学花鼓灯、跳花鼓灯的浓厚氛围。充分展示新集镇靓丽形象及丰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淮河岸边的这支汉民族文化奇葩在新时代的深邃内涵。同时加大旅游业的开发,做到经济、文化两相顾、两促进。
4、实施民生工程,增强群众幸福感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思路,提升标杆,把项目、财力和精力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大力实施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和供养等民生工程是全镇人民共享发展带来的实惠和成果。加快完善农村综合服务机制。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保护地耕作和动植物保护体系,抓好动植物良种创新、疫病防控、农产品加工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加快健全城乡就业创业培训机制。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平等竞争的劳动就业体系,实现城乡劳动者权益同一化。
(三)实现目标
通过实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使全镇贫富差距得到明显缩小,科学发展体制初步建立,基本实现城乡发展规划布局一体化、城乡产业和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初步形成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步,到2012年,小城镇规划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村公共基础建设明显加快,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12%,达到73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拉大的势头得到遏制,东朱、郭郢、王集、胡马、大庄五村为中心的区域框架基本形成,左集、胡岗次中心规划落实。
第二步,到2014年,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以煤炭采选、农产品加工、运输服务业等为支柱的第二、三产业比重有明显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全面发展。与县城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
第三步,到2020年,全镇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建立。农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镇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全面进步,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形成小城镇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推进全镇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充分考虑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合理确定区域开发强度。营造与资源要素流动和产业发展要求相衔接的政策环境。贯彻实施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建设,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协调。完善乡镇、村规划体系,按照本地主体功能定位,统筹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生态环保规划,分区域确定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建设用地标准、投入产出强度、环境保护要求,建立各类规划统筹协调的新机制。
(二)加大老村庄改造力度。在全面完成无形改造的基础上,加快老村庄改造步伐,配套解决好农民身份转变和土地被征用后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将安置新区建设与老村庄改造相结合,将老村庄土地置换和新区建设用地相结合。按村民自治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农村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
(三)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调整、建设、改革、提升”的思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组织实施学校危房改造工程、素质教育推进及质量提升工程、师资素质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教学及实验设备配备更新工程等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和结构调整。将凤台十中打造成为凤台地区硬件设施一流、师资力量一流、学生素质一流的市重点中学。
(四)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减少农民就医自费项目、扩大用药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提高合作医疗统筹层次。通过建立统一的新农合管理制度,加强对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销工作的管理。同时,要扩大新农合覆盖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异地参合、异地结报工作,方便市内跨县区流动人口就近就医。整合城乡卫生资源,搞好区域卫生规划,建立健全镇卫生院为纽带、中心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和医务人员互派交流工作,加强农村医疗人员培训和医疗设备投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到2014年中心村卫生室达到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标准。
(五)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实施惠民文化体育工程,加强镇、村文化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镇综合文化站及村(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服务功能。支持农民兴办文化演出团队,引导城市文化体育组织到农村拓展服务,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实现广播电视等文化共享服务“村村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支援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事业,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性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信息服务。健全城乡邮政服务体系,在全镇行政村分期分批建立适应当地农村发展水平,满足农民邮政通信需求,配套设置邮政设施能够及时安全接转邮件报刊的新型村邮站,基本实现邮件接转到户,妥投率达到100%。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重点发展一批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切实提高家庭经营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力争到2014年80%的农民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七)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重点河道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完善灌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发展及推广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加快推进各类大中型水利工程更新改造建设,支持引大、引洮工程配套建设,增强抗旱防汛能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小型提灌站、集雨工程、库塘工程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灌溉供水保障能力。
(八)建立新型土地利用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严格执行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和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机制。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稳步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项目实行差异化供地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布局。规范和严格管理农村宅基地,盘活和高效利用宅基地,推广节地型住宅标准,鼓励农村居民自愿联建住宅和相对集中居住。
(九)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监测。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建设工程,加大小舟湾、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力度。建设高效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持续稳定的生态安全体系,逐步形成城镇园林化、通道(水系)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加强污染综合治理,以改水改厕、垃圾集中处理、养殖业废弃物无污染治理、农村沼气建设、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为重点,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推广沼气、秸秆利用等生物质能及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和可再生利用技术,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积极推行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十)加强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以农村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抓住培训、吸引、使用三个环节,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认真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全力抓好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劳动力培训和人才智力援助,强化农村教育、卫生、文化、法律及农业科技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到2012年,力争每年对乡村医疗卫生人员培训一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镇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推进城镇发展改革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真正给予倾斜。设立由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下设办公室,承担城镇发展改革有关工作。
(二)形成改革合力。作为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强力推进”的原则,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打破条块分割,整合各类资源,主动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工作重心,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抓好具体项目、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努力形成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格局。要建立经常性工作沟通机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群众在决策参与、投资投劳、建设管理和受益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
(三)积极营造氛围。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方针、政策,切实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深刻认识和把握城镇发展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时代性、紧迫性特征,不断消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旧思维、旧观念、旧体制、旧机制、旧办法的束缚。坚持围绕大局开展工作,从既得利益中解放思想,努力以富有时代特征的理念、敢为人先的精神、创业实干的作风,不断把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推向深入。
(四)完善政策保障。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关键是突破现有体制机制障碍。要结合我镇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在切实抓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实施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已经出台的与综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相配套的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在工作中鼓励“大胆想、大胆试、大胆干”,为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镇财政大力支持外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要求统筹安排,为各项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要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争取有关专项政策支持。
第二篇:若羌县若羌镇申报第三批全国城镇改革试点材料
若羌县若羌镇申报第三批全国城镇改革
试点材料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部署,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探索中心城市和小城镇践行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途径,根据《关于报送第三批全国城镇改革试点材料的通知》(巴发改明电[2011]18号)要求,借鉴先进地区的试点经验,结合若羌镇实际,特编制本申报材料。
一、试点镇概况
(一)基本情况
若羌镇位于县境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南缘,阿尔金山北麓冲积扇中部,北接铁干里克乡驻地,东与铁干里克乡萨依巴格村,果勒吾斯塘村、博斯坦村相邻,西临若羌河,南面是阿尔金山北麓山前冲积戈壁地。若羌镇冬季寒冷,夏季酷热少雨,风大尘多,日温差悬殊,属典型的大陆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年均气温11.5℃,年平均无霜期197天。面积28平方千米。下辖3个社区,镇人民政府驻建设路。镇区呈正立的瓶形,有胜利路、团结路、环城西路、建设路、文化路等主要街道。有3条公交线路,通往青海、库尔勒、且末及各乡镇主要居民点的客运班车均由此经过。
(二)历史沿革
若羌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若羌镇以若羌县而得名,1984年正式设立若羌镇。
(三)人口现状 全镇总人口9450人,其中维吾尔族3969人,汉族5284人,还有回、蒙古、满等民族。
(四)工业现状
若羌镇现有一个农副产品加工园,主要以红枣精深加工、棉纺、农产品物流、建材销售为主,辖区内便利的交通优势正在凸显,前景广阔。若羌金丰源纺织有限公司棉纺6万锭项目、新疆楼兰枣业有限公司5万吨红枣加工工业园一期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中。
(五)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镇区内供水工程全面实施,新建自来水厂及完成管道安装,镇区已全部贯通自来水。街区景观得到改善,主要街道两侧新建了高层商业楼,全部街道都安装了路灯。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和冬季集中供热。镇区绿化逐步开展,全部种植了树木花草,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获得“全国绿色小康县”、“自治区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镇容镇貌焕然一新,小城镇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六)道路交通
若羌镇自古以来就是内地通往中亚和新疆通往内地的第二条战略通道,是315国道进入新疆的门户,218、315国道在此交汇,218国道向北边接南疆重镇库尔勒,经伊宁到达霍尔果斯口岸;315国道向西经且末到达喀什,向东经青海、四川到达广西出海。目前218、315国道已全线改造完成,青新铁路库尔勒经若羌到格尔木铁路建设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随着境内国道相继改造和青新铁路的建设,若羌镇作为新疆东联西出和塔里木盆地东部枢纽重镇地位将日益凸显。
(七)公共设施 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迅猛。全镇目前共有中小学3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县直小学1所、县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2799人。全镇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新建了县人民医院,更新了医疗设备,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建了博物馆、体育馆及文化广场,并在两个广场安装了电子大屏幕。
(八)第三产业
近年来,全县随着种植红枣带来的经济效益,若羌镇商业得到飞速发展,已成了物流集散中心。旅游业蓬勃发展,若羌镇地处沙漠边缘,民族风情浓郁,现已成为旅客开展罗布泊、阿尔金山探险游的中转站。镇区内新建了多家宾馆及商业门面开发。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镇人民的艰苦奋斗,目前形成了以商品零售为主,农业、工业蓬勃发展,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的经济格局。
(九)具备的优势
若羌镇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状况具有明显优势:
一、农业发展态势良好。2007年以来,若羌镇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狠抓红枣林果、发展农区畜牧、提高粮棉品质、辅以瓜果蔬菜”的农业发展思路,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小麦、棉花新品种和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100%,红枣面积达1172亩。
二、基础建设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坚持以规划为龙头,高水平实施了若羌县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工作,县城规划区由5平方公里扩大至20平方公里。重点实施了天然气入户、垃圾及污水处理、县城道路改造等工程建设,城乡功能不断健全,城市承载力显著提升,为建立副中心城市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三、社区功能逐步完善,社会管理全面加强。社区建设明显进步,居委会的功能逐步完善,地位不断提高,作用得到突现。社区班子得到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社区党支部为事业核心的“领导层”、以社区居委会为办公机构的“执行层”,社区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制度性有了明显增强。各社区坚持创新开展工作,深化对低保人员的调查摸底、实行动态管理,扎实开展就业培训、扶贫帮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服务管理工作。
四、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趋改善。大力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庆祝和纪念活动,全镇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各社区卫生室硬件设施进一步加强,灰质炎、宫颈癌等常见病筛查力度加大,广大居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五、社会秩序平安稳定,三个文明整体推进。广泛开展平安单位、平安机关、平安校园和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了“平安若羌”建设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实行“综治、信访、司法、调解”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成效显著,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应急民兵等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全镇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得到有效控制。
六、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施政水平明显提高。努力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着力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完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行政决策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改革试点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臶,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枣业富民、矿业强县、生态立县、文化塑县”战略,加速推进中心城镇化建设进程,努力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的新型社区,为实现“若羌率先发展年”目标和率先建成巴州副中心城市奠定基础。
(二)奋斗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更加健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建设文明和谐巴州副中心城市取得初步成效。
(三)具体措施
1、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打造巴州副中心城市。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关于“若羌率先发展年”各项部署要求,并以此为契机,深入配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打造“一主两翼一带”的城市发展布局。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公园绿地、环城绿化带、居住区绿地,大力开展庭院绿化活动,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县城。积极推进“扩城聚人”,加大县委关于放宽购房、落户、臵业等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吸引农民和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在县城安家立业。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居民生活同质化。配合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各类专业市场建设,构建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南疆地区、青海、西藏”的物流集散地和配送网络,打造南疆重要的物流集散地,率先建成巴州副中心城市。
2、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提升社区为民服务水平。一是加强社区“两委”班子和队伍建设。社区队伍是社区管理的直接承担者、是社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肩负着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服务居民的重要责任。要通过向社会招聘、从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中选聘等措施,不断壮大社区力量。大力选拔政治上坚强、宗旨观念强、创新意识强、带头能力强的优秀青年作为社区后备干部人选,着力改善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结构,提高社区班子的整体素质。
二是创新社区服务方式,拓宽社区服务领域。继续加强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建设,巩固文化社区星级便民服务大厅成果,力争团结、胜利社区创建成“星级服务大厅”。积极探索社区管理长效机制,把提高服务群众工作水平、改善民生、维护稳定贯彻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始终,继续强化“五百”服务、“四知四清四参与四报告”、“四进居民户”等活动,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加强社区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搞好小区环卫综合整治,优化人居环境。
三是不断强化社区阵地建设。加快推进团结、胜利两个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重新规划建设,同时设臵规范的“一站式”服务大厅,配齐办公用具。积极向上级争取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改善现有社区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为社区每名工作人员配齐功能相对完善的办公设备,并逐步建立标准文化室、卫生室,配备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器材。全力改善社区环境,每年春季开展社区植树种花活动,将社区打造成居民温馨之家。
四是建立和完善社区组织网络。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建设,横向加强驻社区单位的联系,建立以党建联席会议为平台的沟通协调机制,积极推动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开展志愿服务,增强驻社区单位的共建合力。完善居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居民代表大会为载体,纵向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五是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繁荣社区文化。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发掘民间艺人和艺术题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注重活动的经常化、系统化和长效化,着力构建服务群众方式灵活、务实管用,开展活动各具特色、争奇斗艳的新平台、新机制。用好用活党的相关方针政策和社区各种宣传平台,深入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社区成员的社会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
3、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巩固和完善城镇就业援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及政府补助标准,全面推行城镇未参加养老保险集体工参保工作,力争实现全覆盖;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社会就业。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三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地方特色产业、农民外出就业和创业等,大力实施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确保城镇居民收入的持续大幅增加;进一步落实小额创业贷款、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确保实现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目标;注重抓好党建带科协建设工作,务求科技、科普在居民群众增收致富中发挥领先作用;三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全面实现十五年免费及义务教育,“双语”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5%,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完善教育基础设施,配合教育部门,完成河北邢台援若“双语”幼儿园建设;四是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一法四规”,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五是继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活跃居民文化生活。依托县体育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完善各社区群众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加大对社区“四支队伍”的扶持力度,形成比较完备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六是做好武装、工、青、妇等工作,完善民兵队伍建设,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开展“双拥”活动,强化妇女、工会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4、强化稳控机制,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一是不断强化镇、社区综治组织体系建设,在全镇形成综治成员单位横向协调,各方面衔接互动的组织、运作体系;二是加强综治工作中心建设。按照“合力更增强、办事更方便、信息更灵敏、防范更有效、工作更落实、群众更满意”的目标,把中心建设成统筹落实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社会管理各项措施的大平台,真正做到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管理联建;三是进一步规范“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和辖区人口“四类管理法”,加强情报信息网络建设及房屋出租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确保常住人口管得实,流出人口管得好,流入人口管得紧;四是加强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明确党组织领导责任,配强工作力量,保障工作经费,严格落实“两项制度”(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联系清真寺和定期与宗教人士谈话),强化对“四类人员”的帮教转化工作;五是狠抓安全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活动,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监督检查,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六是积极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完善深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完善三级排查调处工作网络,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确保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七是认真落实维稳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完善治安防控、事故防范、维护社会稳定及突发性事件处臵等长效机制,加强反恐维稳防控工作的检查督察,落实责任追究;八是进一步加大对全镇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控网络投入力度。
5、加强四个文明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使全镇群众素质和文明程度与全县的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发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及“创先争优”活动的载体作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及“互帮互助互信互爱”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全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提升城市形象。结合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的工作要求,牵头建设、城管、卫生、工商、环保、公安等部门,深入开展对农贸市场、建筑工地、老旧居民区等重点、难点区域的环境专项整治。充分发挥社区紧密联系群众的优势,加大对创卫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居民文明卫生意识。
6、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服务百姓的能力。
一要更新思想观念,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思想基础。2011年是州委确定的“若羌率先发展年”,也是县委确定的“效能建设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镇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和艰苦创业的意识,树立敢于突破、敢于担当、敢于争先的精神,树立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理念,彻底打破传统旧习,破除狭隘观念,转变工作作风,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以坚定的信心、决心和创先精神推动全镇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
二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主要是加强领导班子驾驭全局、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和水平,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提高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等方面的能力,建成一支政治上坚强有力、抢抓机遇上先人一步、机制创新上快人一拍、工作措施上高人一招的高素质领导班子。
三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要以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思想解放不够、为民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为重点,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群众,扎实工作,真抓实干,努力把跨越发展、创先争优的目标变为具体行动、实际效果;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在全镇范围内兴起比发展、比服务、党员干部比贡献的良好氛围,切实按照“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体制,增强镇党委对社区组织和居民社会事务的调控力。大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等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科学制定党员发展规划,注重把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带头能力强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完善社区党组织和干部绩效考核机制,规范公益性岗位人员报酬正常增长长效机制,稳定社区干部队伍。建立健全社区“两委”干部的激励、保障和监督约束机制,全面在社区推行以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居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组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五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要以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为重点,切实加强党章和法纪教育,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围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要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督促广大基层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三、发展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
(一)推进发展规划创新
一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优秀人才、紧缺人才,在工资待遇、职称聘任方面实行特殊优惠,可突破原有的聘任办法,增设岗位,扩大镇政府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
二是编制好城镇体系规划,使小城镇在空间上有合理布局,在数量和发展方向、发展规划上有科学预测。
三是组织编制好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深度分别要达到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要求。小城镇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突出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各具特色。
(二)完善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 一是将外来或者长期在本镇居住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范围内,完善全镇供排水、垃圾处理、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送电影到工地活动,满足农民工在休息期间的文化、娱乐需求。
二是修建公共租赁住房,住房内实现水电气通畅,以较低价格出租给农民工居住,并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居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放宽落户准入条件,促进人口向试点镇聚集,做好人口聚集规划。加快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和鼓励农民工、外来人口及本镇农业人口进入小城镇安居创业,提高小城镇城市化水平。
(三)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使之真正成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切实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提高建设标准和起点,启动一批具有基础性、拉动力的城镇建设项目,建成城镇整体框架,以此吸引社会投资,加快推进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步伐。
二是逐步完善城镇供水、供电、排洪、排污、道路、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是重点支持农副产品加工园内企业建设,为做好企业后勤保障,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需求。
四是完善镇区内商业网点的布局,使部分商业功能有计划地向园区周边转移,进一步提高商贸区的服务功能和档次水平。
五是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完善蔬菜仓储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业,形成农、工、商贸、服务业一体化建设格局。
(四)健全政府管理体制 一是按照“转变职能、精简高效”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试点镇可在人员编制限额内,根据实际需要设臵机构和配备人员,并按工作需要增加领导班子职数配备。
二是镇内的有关审批事项可接受县级相关职能部门的委托,由镇行政服务中心负责办理。办理完后报相关职能部门备案,县相关部门负责指导、督促和检查。
三是加大对试点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将农民工公共服务支出纳入政府预算内支出,根据实际财力的增加逐步提高增长比例,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政权建设的投入。
四是利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筹集建设资金,扩大试点镇的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实行土地行政许可制度,推进招拍挂方式供地。镇政府受县政府委托对建设用地实行初审并有确定建设用地选址、规划、用地指标自行调剂权限,增加用地指标。
五是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坚持走合作化道路,采取合股、合租、合作等形式,以开发带就业,使土地向产业集中。
第三篇: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名单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名单的通知
发改办规划[2012]507号
日期: 2012年03月15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北京市农委: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三批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规划[2011]2085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各地发展改革委推荐了一批具有一定发展潜力、能代表该地区城镇发展水平、改革创新意识强、对承担试点任务积极性高、勇于探索和实验、不同类型的城市和小城镇。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将天津市东丽区等64个市(区)和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等369个镇列为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现将名单予以公布(见附件)。
试点城镇要在当地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深入贯砌“十二五”规划《纲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积极推进发展规划创新,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健全政府管理体制,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加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合理分配公共资源,探索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途径,为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科学制定城镇化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示范。
各地发展改革委、有关主管部门及试点城镇的上级政府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根据《通知》中有关试点内容的要求,积极指导和帮助试点城镇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和试点方案,指导试点城镇积极探索,及时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地级市的试点方案报上级政府、发展改革委和我委备案,县级市、市辖区及小城镇的试点方案应在上级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省级发展改革委和我委备案。各地发展改革委要制定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对试点城镇给予积极支持,资金、政策和重大项目在同等条件下要向试点城镇倾斜;要在年终对本省(区、市)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形成综合性报告,重点内容包括采取的改革创新措施和成效、可供借鉴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开展工作的对策措施建议,连同各试点城镇的经验总结一并报我委。各试点城镇要确定试点工作主要负责人和日常工作联络人,并将名单和联系方式报我委。
我委将通过调查研究、政策咨询、规划指导、组织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城镇改革发展经验,帮助解决试点城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使试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我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负责具体的指导工作。
附件: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名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
二○一二年三月八日
附件:
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名单
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区)
天津市:东丽区、津南区
河北省:张家口市、迁安市、高碑店市、武安市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辽宁省:海城市、开原市、营口市老边区
吉林省:白山市、公主岭市、延吉市、磐石市、梅河口市、珲春市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黑河市、绥芬河市、哈尔滨市道外区、双城市、北安市
江苏省:金坛市、高邮市、东台市
安徽省:铜陵市
福建省:邵武市
江西省:鹰潭市、共青城市、吉安市吉州区
山东省:高密市、肥城市
河南省:新乡市、南阳市、禹州市
湖北省:鄂州市、潜江市、武汉市汉南区
湖南省:浏阳市、洪江市、沅江市
广东省:韶关市、云浮市、广州市番禺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崇左市江洲区
四川省:绵竹市、华蓥市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六盘水市钟山区、安顺市西秀区
云南省:楚雄市、保山市隆阳区、大理市
陕西省:安康市、西安市阎良区、华阴市
青海省:德令哈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
大连市:瓦房店市
青岛市:平度市、胶州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家渠市
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
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房山区长沟镇、房山区琉璃河镇、大兴区庞各庄镇、延庆县康庄镇、顺义区李遂镇、平谷区金海湖镇、密云县穆家峪镇、门头沟区斋堂镇、怀柔区桥梓镇
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镇、北辰区小淀镇、西青区大寺镇、滨海新区茶淀镇、津南区八里台镇、蓟县渔阳镇
河北省:晋州市晋州镇、深泽县铁杆镇、唐山市丰润区沙流河镇、唐山市丰南区小集镇、迁西县洒河桥镇、昌黎县荒佃庄镇、青龙县马圈子镇、永清县韩村镇、香河县安平镇、定州市李亲顾镇、涞水县石亭镇、徐水县安肃镇、平乡县河古庙镇、涉县井店镇、磁县观台镇、泊头市交河镇、蔚县蔚州镇、衡水市桃城区赵家圈镇
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镇、五台县台怀镇、灵丘县武灵镇、繁峙县砂河镇、平遥县洪善镇、沁县定昌镇、平定县娘子关镇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准格尔旗薛家湾镇、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
辽宁省:新民市张家屯镇、辽阳县兴隆镇、抚顺县石文镇、黑山县八道壕镇、凤城市通远堡镇、葫芦岛市南票区高桥镇、海城市腾鳌镇、阜新市细河区四合镇、盖州市九寨镇、开原市八宝镇、盘山县高升镇、大洼县东风镇、彰武县彰武镇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合心镇、长春市双阳区奢岭镇、德惠市米沙子镇、农安县合隆镇、四平市辽河垦区管理局孤家子镇、双辽市双山镇、长白县长白镇、靖宇县靖宇镇、通榆县兴隆山镇、图们市石岘镇、汪清县汪清镇、敦化市大石头镇、辉南县金川镇、通化县快大茂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农镇、哈尔滨市道里太平镇、哈尔滨市香坊区成高子镇、五常市牛家满族镇、抚远县抓吉镇、同江市同江镇、密山市知一镇、虎林市虎头镇、林口县莲花镇、肇东市五站镇、望奎县望奎镇、海伦市海北镇、龙江县龙兴镇、富裕县富路镇、塔河县塔河镇、逊克县奇克镇、林甸县四季青镇、黑龙江农垦总局五大连池农场
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金山区枫泾镇、青浦区练塘镇、闵行区浦江镇、宝山区罗店镇
江苏省:南市市江宁区江宁街道、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吴江市汾湖镇、张家港市凤凰镇、无锡市锡山区鸿山街道、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常州市武进区嘉泽镇、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溧阳市天目湖镇、丹阳市皇塘镇、姜堰市姜堰镇、大丰市西团镇、阜宁县阜城镇、赣榆县柘汪镇、徐州市铜山区利国镇、扬州市广陵区杭集镇、江都市邵伯镇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桐庐县分水镇、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嘉善县
姚庄镇、海盐县武原街道、瑞安市塘下镇、乐清市柳市镇、德清县新市镇、绍兴县钱清镇、东阳市横店镇、义乌市苏溪镇、温岭市泽国镇、永嘉县桥头镇、长兴县泗安镇、缙云县壶镇镇、青田县温溪镇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肥东县长临河镇、潜山县黄铺镇、宿松县汇口镇、桐城市范岗镇、枞阳县老洲镇、怀远县龙亢镇、东至县大渡口镇、定远县炉桥镇、舒城县杭埠镇、寿县炎刘镇、霍邱县姚李镇、含山县清溪镇、绩溪县临涣镇、阜阳市颍州区程集镇、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
福建省:闽侯县青口镇、尤溪县城关镇、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福安市赛岐镇、安溪县龙门镇、龙海市角美镇、建阳市水吉镇、永定县高陂镇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罗家镇、南昌县向塘镇、分宜县双林镇、乐安县鳌溪镇、赣县储潭镇、赣县五云镇、瑞昌市码头镇、彭泽县马当镇、浮梁县湘湖镇、上栗县上栗镇、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莲花县路口镇、广丰县洋口镇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桓台县马桥镇、枣庄市山亭区桑村镇、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利津县陈庄镇、烟台市福山区门楼镇、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蓬莱市北沟镇、陵县边临镇、武城县鲁权屯镇、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文登市界石镇、荣成市成山镇、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莒县城阳街道、郯城县李庄镇、冠县柳林镇、郓城县随官屯镇
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民权县北关镇、柘城县胡裹镇、巩义市回郭镇、滑县留固镇、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镇、浚县王庄镇、社旗县赊店镇、嵩县田湖镇、安阳县铜冶镇、项城市高寺镇、长垣县恼里镇、新乡县七里营镇、长葛市后河镇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奓山街道、潜江市熊口镇、仙桃市彭场镇、沙洋县后港镇、神农架林区松柏镇、巴东县野三关镇、竹山县宝丰镇、谷城县石花镇、嘉鱼县潘家湾镇、宜都市枝城镇、黄梅县小池镇、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天门市皂市镇、大冶市保安镇、随县唐县镇
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株洲市芦淞区白关镇、株洲市天元区三门镇、湘潭县石潭镇、衡南县云集镇、衡东县新塘镇、衡阳县金兰镇、嘉禾县龙潭镇、宜章县白石渡镇、沅陵县官庄镇、平江县长寿镇、隆回县桃洪镇、汉寿县西湖镇、慈利县零阳镇、祁阳县黎家坪镇、辰溪县火马冲镇、涟源市白马镇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韶关市浈江区新韶镇、韶关市曲江区大塘镇、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连平县忠信镇、紫金县紫城镇、博罗县园洲镇、惠州市惠城区河南岸街道、惠州市惠城区马安镇、中山市三角镇、中山市阜沙镇、中山市南头镇、恩平市恩城街道、云安县六都镇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浦北县寨圩镇、苍梧县石桥镇、田阳县头塘镇、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贵港市覃塘区覃塘镇、河池市金城江区河池镇、合浦县白沙镇、柳州市柳北区沙塘镇、兴安县兴安镇
海南省:澄迈县永发镇、儋州市白马井镇、东方市八所镇
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沙坪坝区青木关镇、黔江区濯水镇、铜梁县安居镇、垫江区澄溪镇、丰都县三元镇、大渡口区跳蹬镇、南川区水江镇、合川区三汇镇、大足区邮亭镇、巫溪县上磺镇、永川区何埂镇、江津区白沙镇、北碚区静观镇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新津县花源镇、仁寿县汪洋镇、仁寿县兴盛镇、自贡市贡井区成佳镇、梓潼县许州镇、威远县连界镇、宜宾县观音镇、大竹县庙坝镇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开阳县双流镇、清镇市卫城镇、水城县滥坝镇、务川县浞水镇、平坝县夏云镇、毕节市海子镇、金沙县沙土镇、德江县青龙镇、贞丰县珉谷镇、龙里县龙山镇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陆良县三岔河镇、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玉溪市红塔区研和街道、蒙自市文澜镇、水富县向家坝镇、墨江县联珠镇、耿马县孟定镇、景洪市嘎洒镇、泸水县六库镇、永胜县程海镇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华县柳枝镇、富平县庄里镇、佳县王家砭镇、神木县神木镇、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三原县西阳镇、扶风县法门镇、凤翔县柳林镇、城固县崔家山镇、西乡县堰口镇、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
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华亭县东华镇、庆城县驿马镇、天水市麦积区中滩镇、古浪县大靖镇、玉门市花海镇
青海省:湟中县多巴镇、共和县恰卜恰镇、化隆县群科镇、平安县三合镇、民和县川口镇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平罗县崇岗镇、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青铜峡市陈袁滩镇、中卫市沙坡头区柔远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焉耆县七个星镇、沙湾县金沟河镇、托里县铁厂沟镇、温泉县哈日布呼镇、新源县那拉提镇、富蕴县可可托海镇、昌吉市大西渠镇、库车县齐满镇、和田县巴格其镇、哈密布五堡镇
大连市:金州区大魏家街道、长海县獐子岛镇、庄河市大郑镇、瓦房店市谢屯镇
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鄞州区集士港镇、余姚市陆埠镇
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翔安区新圩镇
青岛市:平度市南村镇、莱西市姜山镇、胶南市王台镇、胶州市马店镇
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九团吾瓦镇、农四师六十六团金梁子镇
第四篇:总报告: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经验总结
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经验总结:总报告
2013年04月22日 15:01来源:城市中国网
[打印本稿]
[字号 大 中 小]
编者按:由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的服务于城镇化工作的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已进行了近十年,在国家发改委领导和各司局的大力支持下,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试点城镇围绕我国城镇化特别是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特大镇行政体制改革、绿色低碳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中央制定有关城镇化的政策,推动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试验、研究、咨询和示范作用。本网推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经验总结系列报道,以期为全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经验总结之一:总报告
党的十八大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李克强同志也多次强调,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
由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的服务于城镇化工作的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已进行了近十年,在国家发改委领导和各司局的大力支持下,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试点城镇围绕我国城镇化特别是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特大镇行政体制改革、绿色低碳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中央制定有关城镇化的政策,推动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试验、研究、咨询和示范作用。
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在国家行政学院2012年秋季开学典礼暨省部级领导干部和市长“推进城镇化建设”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指出,国家发改委一直将城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抓,抓了几批试点,总结了一些经验,为我国城镇化进行了研究和政策储备。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总结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经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抓紧研究制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高度重视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牵头组织开展了第三批试点工作,将中小城市纳入试点范围,并多次就试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徐宪平副主任指出,要认真做好试点工作,出一批可推广的城镇化试点成果。
一、从小城镇试点到中小城市试点的基本情况
2004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公布并确定了两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从2011年开始的第三批试点的范围从小城镇扩大到了中小城市,第三批试点确定了64个中小城市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三批试点共确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试点单位711家,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
试点的内容包括:农民工市民化,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三旧改造”与土地管理制度,城镇投融资体制,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城镇规划体制与三规合一试点,绿色低碳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发展改革探索和试验。
二、试点为城镇化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咨询
城镇发展改革试点为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定城镇化的各项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咨询,试点城镇的探索实践及其经验推广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
1、推动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是推进城镇化的核心任务。近年来,在全国户籍制度改革进展不大的情况下,部分试点城镇围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居住登记、积分落户、农民带地进城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为解决人口城镇化问题积累了一定经验。试点镇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积极探索“农民带地进城”的户籍制度改革,以“权利两地共享、义务两地共担”方式建立了居民“双向”管理服务制度。试点城市新疆库尔勒市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13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在就业、医疗、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权利。试点城镇江西省双林镇实施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将28058名农业户口和1710名非农业户口一次性转为居民户口,并实行按居住地划分的人口统计制度。试点城镇吉林省九台市卡伦镇规定本镇农民在镇内取得城镇户口,在农村的一切权利义务不变。2012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公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首次放开地级市户籍,试点城镇的改革和探索推动了此项政策的出台。
2、进行了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试点。2006年,试点城镇土地整治经验得到国土部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国土部同意在有条件的发展改革试点镇进行增减挂钩试点。到目前为止,全国几个较为成功的模式,如天津华明镇的“宅基地换房”、浙江嘉兴姚庄镇的“两分两换”等都出自试点的实践和探索。由于试点的成功及其示范效应,试点成果进入国土部挂钩政策实施工作手册,部分成果已经转化为相关政策。近年来,部分试点城镇还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一是探索进城农民的宅基地退出机制,广东佛山市北滘镇试点的宅基地固化和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有偿变性的做法有益于解决城市近郊农村宅基地的退出问题。二是对失地农民的补偿考虑其长远生计和社会保障,试点城市河南省新乡市将农民自愿拆迁复垦后节约的土地更多地用于村集体自身产业发展。三是城市用地空间逐步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转变,试点城市广东韶关市对城镇内部的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进行了“三旧改造”,将该市14000多亩低效废弃用地整理复垦成为优质高效的耕地资源,以此置换建设用地。四是多种主体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参与城市开发建设,如试点城市广州市番禺区的华创动漫产业园,由民营企业家租用农民土地,开发工业园转租给中小企业,农民不仅可长期就业,还可获得土地租金,保障了农民长期分享城镇化的土地收益。
3、开展了完善农民工管理和服务的试点探索。完善进城农民工的管理服务是试点的重要内容。2008年,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在全国大城市郊区,选择了11家试点城镇实施农民工社区融入计划。例如: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通过加强出租屋管理,改善农民工居住环境,完善对农民工公共服务,建立了“以屋管人”的工作机制;浙江诸暨市店口镇将“外来流动人口”统一为“外来建设者”,实施聘请输出地干部管理外来人口的互动式亲情管理。
4、进行了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2007年,扩权强镇,培育小城市的政策研讨和经验交流会在浙江绍兴市召开,会议总结推广了绍兴等地扩权强镇的经验,直接推动安徽、吉林、山东、上海、甘肃等省市出台相关文件,支持小城镇扩权。如浙江省选择了27个强镇,作为培育小城市试点,每年给予10亿元的小城市培育试点专项资金,并由设区市政府出台试点镇领导职级高配、行政区划调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政策予以支持。苏州市吴江区在对试点城镇汾湖镇实行“扩权强镇”过程中,结合实际工作,梳理并下放了124项与镇级政府管理相关的权限。
5、进行了城镇规划的创新和探索。在试点过程中,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强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2005年以来,部分试点城镇进行“三规合一”、“三规融合”的改革探索,统一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突出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导向性作用。通过“三规合一”试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难以“落地”、空间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不够透彻等问题。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等试点镇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外来人口全部纳入公共服务。
6、推进了绿色生态智慧城镇建设。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在建设绿色、低碳、生态、智慧城市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试点城镇广州市大岗镇在保持经济健康增长的同时,大力践行绿色生态理念,千方百计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全镇有镇级公园11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30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9.5%。试点城市江西省鹰潭市以智慧城市为抓手,推进“数字鹰潭”平台建设和社区电超市建设,实现百万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缴费、购票、购物等便捷服务。试点城镇江苏省阳山镇按规划“搬迁”,选择性“整治”,针对性“包装”,推动改善村庄环境面貌,达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效果。
三、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经验和做法
自2005年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开展以来特别是2009年以来,试点工作得到了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委领导和相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下,试点工作按委党组和分管领导的部署和要求,围绕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试点城镇不断改革创新,试点取得的经验也得到了有效的总结推广,在更大范围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健康良性发展。
1、委内各司通力合作,共同推动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得到了发改委各相关司局的全方位支持。正是在全委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才有可能为城镇化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有益的咨询。
2、联系有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中央编办、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部委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给予了支持,并对如何开展试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和意见。2006年,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与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部分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开展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为部分试点城镇提供了增减挂钩周转指标,项目区涉及十几个省区市。
3、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试点工作。各地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许多省市发改委整合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支持试点镇发展。浙江、吉林、甘肃、陕西、安徽、福建、上海等省市,在发展好全国试点镇的基础上,选择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小城镇作为省级试点镇,予以重点支持。吉林省出台了支持小城镇发展的十强镇政策,在财政、规划、土地、项目、管理权限等方面给予支持。北京市在市政府的引导下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支持重点小城镇发展。
4、召开现场会,进行经验交流。云浮经验交流和研讨会对试点城市云浮市以云安县为先行先试示范点,率先实施县域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乡镇政府职能,改革政绩考核体系,引导乡镇转变发展观的经验进行深入研讨和总结推广,这对推动各地相关改革探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智慧城市与社会管理创新经验交流会”总结了部分地方政府运用微博等新媒体形式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对城市运用先进技术,改善管理和服务,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2012年8月和12月,以都市圈中小城市发展和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重点的专题论坛在河北崇礼县举行,积极联络和动员企业、媒体、政府等各方力量关注和参与试点城镇建设。
5、开展国际合作,借鉴国际经验。2012年5月3日,国家发改委筹备召开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李克强同志亲自到会发表重要讲话,并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签署了《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共同宣言》。在发改委徐宪平副主任和规划司、外事司的推动下,中欧双方同意成立伙伴关系联合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秘书处,并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这将对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和试点的深入开展产生积极影响。我委还将与世界经济论坛在中国共同选择城
镇化发展试点城市,利用全球500强企业和国际专家的智慧,支持中国试点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6、规划先行,明确发展思路。到目前为止,我委有关单位已经为试点城市和小城镇制订和编制了上百个发展规划,通过发展思路的调整,指导试点在实现集约发展,低碳排放等方面进行实践。2011年10月,“以发展规划引导促进小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经验交流暨研讨会”在山东临沂召开,研讨会对社会管理创新,小城市培育等经验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试点经验。
7、深入开展调研,总结推广经验。我委在试点城市和小城镇大量开展调查研究、评估和追踪中央城镇化政策落实情况。近几年来,170多篇有关城镇化和试点城镇的调研报告刊发于《城乡动态》、《试点通讯》供领导和试点城镇负责人参阅。每年都有多篇调研报告被发改委《通讯》等摘发,其中多篇调研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和委领导的批示。
8、以会代训,拓宽试点思路。分地区召开试点城镇工作座谈会,进行分类指导,2012年召开了五个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工作座谈会。部分试点城市及小城镇介绍了各自做法,提出了当前城镇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建议。五个座谈会共汇编并印发了地方典型经验介绍80份,供各地在发展改革实践中参考。
9、联络各类媒体,加强试点宣传。以传播城市、小城镇以及城镇化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中国网”已发展成为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领域的大型门户网站。以服务城市和小城镇为宗旨的《城市舆情》也通过适时跟踪监测试点城镇舆情动态,及时以专刊形式向试点城镇提供舆情信息,给予试点城镇舆情处置建议。央视、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十分关注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有益的探索和经验,仅2013年以来,新华社内参部就组织开展了对八个省市试点城镇经验的调研,央视也多次深入全国各地试点城市和小城镇进行实地采访报道。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发展改革试点处
第五篇:黑龙江省五常市牛家满族镇申报国家第三批试点城镇材料
黑龙江省五常市牛家满族镇申报 国家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的材料
五常市发展改革委 二〇一一年九月
五常市牛家满族镇基本情况
牛家满族镇地处五常市最北段端,东临阿城、西接双城,距哈市仅39公里,辖区总面积206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69个自然屯,人口454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590人,非农业人口2850。现有耕地面积24万亩,林地2500亩。
2010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3.8 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45亿元、牧业产值0.57 亿元、工业产值2.0亿元、劳务及其他产值0.35亿元、农民人均村收入9217元。财政收入1100万元。
牛家满族镇建设发展思路
我们在省和哈市实施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的引领和带动下,抓住哈市南拓的有利契机,特别是在五常市委市政府在牛家设立工业园区、又被纳入哈南工业新城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机,党委和政府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建城、兴工、促农、强镇”的发展战略,确定了“立足本镇、服务园区、面向哈市、放眼未来”,在五常市范围内要达到“速度最快、力度最大、标准最高”的建设思路,我们的近期目标是:在决不放松农业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前提下,举全镇之力,高标准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实行小区开发,建一区、成一区,漂亮一处、美观一处;长远目标是要在十年内把牛家建设成“开放包容、特色鲜明、现代时尚、充满生机”的现代化小城镇。
五常市牛家满族镇改革试点方案
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三批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结合牛家满族镇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指示精神,以打造哈南明星城镇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更大气魄加大投入,以务实高效的工作态度,推进城镇发展改革试点,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文明新牛家。
二、基本情况和有利条件
牛家满族镇地处五常市最北段端,东临阿城、西接双城,距哈市仅39公里,辖区总面积206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69个自然屯,人口454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590人,非农业人口2850。现有耕地面积24万亩,林地2500亩。
2010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3.8 亿元,同比增长10 %。其中:农业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9 %;牧业产值0.57 亿 元,同比增长10%;工业产值2.0亿元,同比增长12%;劳务及其他产值0.35亿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村收入9217元,同比增长25%。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历史阶段,深化小城镇改革发展,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小城镇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积极推进小城镇的改革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小城镇发展空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集聚,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推进体制改革创新,推动试点镇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牛家满族镇镇进行小城镇改革发展,有很好的有利条件,一是地理位置优越。牛家满族镇是五常市的北大门、哈市近郊,是哈大齐工业走廊最南端,处于哈市南拓战略覆盖范围之内,得到哈市高度重视。二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到2010年达3.8亿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1200万元。三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果显著,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四是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成为牛家的发展引擎,已入住园区的近百家企业对城镇发展形成巨大推力。五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对居住环境、条件都产生更高的需求。
三、总体发展目标
按照“建城、兴工、促农、强镇”的发展战略,“立足本镇、服务园区、面向哈市、放眼未来”,在决不放松农业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前提下,举全镇之力,高标准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实行小区开发,建一区、成一区,漂亮一处、美观一处;要在十年内把牛家建设成“开放包容、特色鲜明、现代时尚、充满生机”的哈南明星城镇。
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城区面积扩大到五平方公里左右,城镇居民要达到五万人左右。工农业总产值实现1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5000万元,城镇人均纯收入15000元。城镇道路环境极大改善,道路硬化率100%;镇区路灯亮化率100%;人居环境极大改善,人均绿地面积5平方米;健全各种保洁服务系统,建设多功能休闲娱乐广场;自来水普及率 100%,居民达到100%安全饮水;为学生提供现代化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升学率达到100%;城镇居民养老和医疗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镇参加养老保险率95%,新农合参合率99% ;电话普及率95%,有线电视普及率98%。
四、发展改革重点项目
(一)高水平建设新老城区、拓展城镇发展空间(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辟建城镇道路5条,即南二道街东西贯通、风情园南路东西贯通、学府路东西贯通、铁路街南北贯通、科家北路东西贯通,这五条道路总长5000米,全部实现硬化,硬化面积75000平方米,投资450万元。安装路灯50盏,投入资金20万元;栽种绿化树5000株,投入资金30万元。二是建设自来水厂一处,铺设地下管网20千米,规模要满足牛家十年内的发展需求,总投资600万元。三是投资2000万元初步完成五平方公里内的地下排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厂建设。(2)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一是规划建设政新新型社区。以政新村为核心,建设中心区,包括牛家、政富两个村组建而成,预计人口规模可达10000余人,大力发展商贸服务、金融服务、文化会展、商业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建成牛家对外的物流及交通枢纽、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和综合性中心商业区。二是规划建设新友新型社区。合并石羊、新友七个村屯,预计人口规模5000余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健身、生活居住等为一体的,配套设施完善的大型住宅生活区。三是规划民旗社区。把兴山、兴福、兴富三个村合并迁出到这一社区,预计人口规模将达到12000余人,配套相关基础设施,加快村庄合并,建成集生活居住、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居住生活区。
(3)突出民族特色景观。按照建设哈南明星城镇的定位,加强民族特色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一是加强华雨路民族风情大街的开发建设,高标准建设民族特色景观和城市展示景观。华雨大街从隆盛门到火车站1.2公里,两侧所有的商服全部统一成独具民族风情的仿古建筑,商铺匾额统一定制,要配有满族文字。二是借助满族发祥地的传统优势,深入挖掘京旗文化,开发建设御花园遗址、兴隆寺、石羊、狐仙洞等旅游景点,弘扬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成旅游名胜景区。三是完善嘉馨园满族一条街的建设,发掘满族传统美食和小吃,打造特色街区。
7(4)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加快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为重点,全面落实惠农强农各项政策,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社区服务,提高农民的居住和生活质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等值化步伐。一是深化农村改革。在稳定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加快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重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大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农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的改革,提高“三农”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农村征地制度,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农业保险机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二是改善农村环境、改善居住条件。不断完善社区(农村)路网、给排水、供暖、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大力开展以保洁、拆违、治乱、整新、增亮、添绿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容貌整治工作,完善农村环境卫生设施,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三是完善公共服务。按照建设新型社区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调整优化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形成城乡联网、设施共享、服务功能一体化的格局,使更多的农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积极落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各项惠农政策,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提升城镇发展的承载能力(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大力发展“四瓜”种植业。大力发展 “四瓜”种植业。把“四瓜”种植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到2015年“四瓜”种植面积要达到3万亩,实现增收8000万元。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产业。以常庆乳业为依托,引导广大农户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到2015年达到3万头,实现奶牛业产值1.9亿元。三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业。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本领。每年转移劳动力12220人,实现收入2亿元。四是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种植业。2015年全镇绿色蔬菜种植面积要达到 1万亩,实现增收 3000万元。
(2)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一是培育高技术产业。以火龙神药业为突破口,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投资5000万元的新型材料项目建设,力争在新型材料上取得突破,打造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在谈项目尽快上马。三是扶持现有工业企业发展壮大。冲压摇臂轴厂、汽车材料锻造厂、超硬材料厂等要扩大生产规模,产值、利税要有大幅度提高。
(3)大力发展辅助产业。一是充分挖掘生态旅游景观潜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旅游业建成一业带多业的新兴产业。重点是结合城镇建设,抓好御花园、兴隆寺、狐仙洞、石羊等景区开发工程建设,建设休闲、娱乐、健 9 身的重点旅游地。同时加大旅游宣传,扩大景观影响力,积极吸引外地游客旅游参观。二是大力推进商贸、餐饮等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满足城镇扩张和园区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的需求。三是发展物流、交通、通讯、金融、等相关产业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畅通发展通道,提升城镇综合品位和承载能力。
(三)实行富民强镇,发展富民工程
坚持实施富民战略,把富民作为各项工作根本落脚点,加快实施富民强镇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力争到“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
(1)大力民营经济。把自主创业作为富民的根本,积极搞好农民创业培训,为农民提供创业信息,鼓励全镇居民勤劳致富、创业致富。积极扶持和推进云芳绿色等民营企业发展,不断扩大民营经济发展规模。认真落实国家、省、哈市和我市关于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完善各项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降低准入门槛和投资成本,切实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的矛盾。
(2)推进实施技术培训。一是大力发展惠农班。认真落实和实施农民工免费培训工程,鼓励农民工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让所有有劳动能力的都有一技之长,建立“培训-认证-就业”相衔接的机制,提高创业和就业技能,靠创业和就业增加收入。力争到“十二五”末,各类专业 技术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0%以上。二是学以致用,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开放公益性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努力增加就业人数,积极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劳务输出,靠工资性收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完善各种保障体系。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一是按照全市的有关政策,严格执行住房拆迁补偿和征地补偿的规定和标准,确保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所有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失地农民保险范围,确保农民失地不失收。二是落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扩大保险覆盖率,力争到“十二五”末,所有应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都参加养老保险。三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扩大力度,足额报销医疗费用,不断扩大参合率,力争到规划期末,农民参合率达到100%,确保农民病有所医,彻底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四是认真做好农村低保工作。按照上级有关规定,认真落实有关农村低保、城镇低保的相关政策,不断提高供养标准。扎实做好农村五保工作,确保老有所养。五是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以保障基本生活为原则,积极开展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各类救助活动。鼓励社会互助和对各种公益事业的赞助,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四)全面发展各项公益事业
(1)促进教育全面发展。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一所能容纳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的寄宿制学校,全面提高农村办学条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和管理队伍,提高教育质量。严格落实免费十二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帮助农村贫困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确保不出现因贫辍学的现象。
(2)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强乡村卫生院建设,切实提高医疗卫生整体服务水平,满足农民日常医疗、保健和农村防疫灭病的需要,改善农民群众的就医条件。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配合搞好医疗体制改革,注重维护群众利益,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医疗服务队伍、卫生监督队伍建设,积极争创先进卫生城镇。
(3)发展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加强镇文化馆建设,推进农村书屋建设。以村文化广场为基础,不断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改革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传统陋习。积极推进有线电视入村入户和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不断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努力构建全民健身体系。
12(4)不断加强人口管理。加强对人口布局的合理引导,引导农民入社区、入城镇集中。认真宣传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老年人、残疾人事业。普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维权力度。
(5)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农村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作用,为加快发展凝聚更为广泛的社会力量。坚持依法治镇,广泛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提高政府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全民法律素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依法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促进基层依法治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在体制、制度、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强化监督约束机制,提高廉政建设的整体功能。
(6)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宣传和弘扬先进人文精神,树立新时代社会主义新风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广泛深入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和综合素质。以开展各类社会信用活动为基础,以建立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培育信用服务行业为重点,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带动作用,逐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
(7)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以深化“平安牛家”创建为主线,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的工作新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及时合理地处理好群众反映的问题,积极预防、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巩固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衔接制度,形成整体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调解”格局。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实施步骤
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思路,牛家满族镇小城镇改革发展主要分三个阶段有序进行。
(一)动员规划阶段(2011年-2012年)。一是2012年上半年以前要完成整体建设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二是科学制定投资及建设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的建设;三是启动村屯撤并工作,编制新型社区规划,为下步工作打好基础。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2014年)。到2014年底一是完成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承载力。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有序进行,特色产业优势凸显成效,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二是基本构建成试点小城镇框架,框架内主要交通道路、排水和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三是进一步创新试点小城镇建设体制机制,日渐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缩短城乡差距,农村人口自愿、稳步、有序向镇区聚集。
(三)发展提高阶段(2014年-2015年)进一步完善城镇建设项目,推进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消除阻碍城镇化进程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六、主要措施
为完成城镇发展建设试点的各项工作任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
按照省、市、关于加强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工作要求,成立了牛家满族镇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领导组织。书记、镇长任组长,副职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二)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浓厚氛围 强化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意识,提高广大党员群众的素质。深入宣传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重要意义和在城镇发展改革试点中出现的先进典型,营造声势,鼓舞士气,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关心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真正为推进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做出更大贡献
(三)与工业园区建设通力配合,实现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全面开花结果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服务于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积极与建设、规划、交通、电力等部门沟通协调,确保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四)积极争取城镇发展建设试点扶持政策
努力抓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同时,申请国家、省、市各部门关于城镇发展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希望能够得到国家、省、市各部门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努力将牛家满族镇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哈南明星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