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年度总结会领导讲话

时间:2019-05-15 07:0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年度总结会领导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年度总结会领导讲话》。

第一篇: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年度总结会领导讲话

内部情况通报

第36期(总607期)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 2010年12月2日

在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年度总结会上的讲话

郑国光

(2010年11月29日)

尊敬的杨根平副秘书长、阎立市长,各位代表,同志们:

上午好!

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年度总结会今天在美丽、古老而又现代化的苏州市召开。首先,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党组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 祝贺!对江苏省委省政府和苏州市委市政府对会议在苏州召开所给予的重视和周到的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请大家转达中国气象局党组对全国天气预报业务科技人员亲切的问候!刚才,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杨根平同志和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阎立同志作了非常好的讲话,我完全赞成!

这是第六次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也是本世纪以来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筹备和召开,将其列入了中国气象局今年的重点会议。根据党组安排,梅燕同志从年初就开始部署筹备这次会议。一会儿,她还将代表局党组做工作报告。下面,我利用这次机会讲两点意见。

一、关于现代天气业务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现代天气业务是气象业务的核心,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是检验气象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重视气象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看气象部门所做的天气预报是否准确、是否有用。1996年江泽民同志视察中国气象局时指出气象预报准确与否,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这充分说明了天气预报在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气象局党组历来高度重视天气业务工作,始终把发展天气业务作为气象业务工作的核心,着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自2004年第五次全国天气预报(预测减灾)工 作会议以来,各级气象部门紧紧围绕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全国天气业务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天气预报的业务内涵不断丰富,产品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提升,预报员队伍的建设不断加强,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和发挥气象服务效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首都国庆60周年庆典、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以及历次重大气象灾害的气象保障服务中,气象部门提供了及时准确和精细化的预报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限的预报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虽然我国天气业务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着基础科学支撑薄弱,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不高,数值预报核心技术能力不强,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足,新技术和新资料综合应用不够,预报员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以及天气预报业务流程不尽合理等突出问题。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增多、增强、时空分布更加复杂多变的趋势,大气运 动变化和影响规律越来越难以把握,现代天气业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气象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致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贺信中要求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要努力探索和掌握气候规律,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国气象局时也殷切的期望广大气象工作者要继续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时效性,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预报能力。可以说,发展现代天气业务,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良好的机遇。在当前大力推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着力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努力提高气象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形势和压力面前,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天气业务,必须把发展现代天气业务作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抓紧抓好。

二、关于现代天气业务的发展问题

今年年初,中国气象局下发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发展现代天气业务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任务、关键技术、业务布局和业务流程以及保障 措施。一会儿,梅燕同志将在工作报告中,对发展现代天气业务的任务要求、科学内涵、重点任务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和具体部署。这里,我强调四个问题。

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在提高天气预报科技内涵和准确率上下工夫。要深刻理解《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关于“围绕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核心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预报技术”的要求,深刻认识“天气业务是研究型业务,依靠科技进步是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根本途径”的内涵,加大“天气研究计划”实施力度,加快数值天气预报等现代预报技术的发展,加强多种资料和方法综合应用的研发,发展建立更具有针对性的预报技术方法,努力提高现代天气业务的科技内涵,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二要紧紧围绕气象服务需求,在提高天气预报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上下工夫。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天气预报方式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气象服务的需求。我们要深刻理解《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关于“以公共气象服务需求为引领,努力提高天气预报产品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以多种资料融合技术和高分辨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发展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业务,继续深入推进精细化天气预报的试点工作,着力建立专业化的预报业务技术体系,发展完善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预报业务,制作发布精细化、个性化和专业化预报 产品,提升大城市气象预报、农业农村气象预报、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精细化水平,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

三要紧紧依托人才保障,在提高预报员队伍整体素质上下工夫。要深刻理解《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关于“以人才体系建设为保障,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预报员队伍”的要求,深刻认识“预报员在现代天气业务中起关键作用”的内涵,坚持把预报员队伍建设作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大预报员培训培养的力度,建立常态化的预报员岗位培训和集中轮训制度,继续做好国家级首席预报员评聘和预报员技术竞赛等工作,努力提高预报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适应现代天气业务发展对预报员能力素质的要求。

四要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在完善现代天气业务体制机制上下工夫。要深刻理解《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关于“依靠改革创新,完善预报业务体制,促进现代天气业务科学发展”的要求,深刻认识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天气业务布局和业务流程,建设科学化、集约化、规范化天气业务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认真分析各级气象台的业务优势、技术特点和服务要求,推进现代天气业务体制改革试点进程,合理布局各级气象台的业务任务和资源配置,发挥国家级业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流域气象中心的技术引领和业务指导作用。要进一步强化省级气象局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组织协 调作用,建立科学合理、高效集约的预报业务流程,进一步完善与现代天气业务相衔接的业务规范和业务规章,为发展现代天气业务提供制度保障。

“十二五”是构建气象现代化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确保国务院关于气象事业发展第二阶段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攻坚时期。《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任务,关键是要结合当地和本单位实际,切实做好《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各省(区、市)气象局、各单位要全面深入分析本省(区、市)、本单位天气业务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业务发展实施方案。各试点单位要继续创新,确保试点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试点的基础上,中国气象局将在全部门开展天气业务技术发展与业务布局流程的改革调整,加快建立现代天气业务。

同志们,推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以本次会议为新的起点,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勇于实践,努力工作,不断提高天气业务能力,为早日实现气象现代化,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依靠科技进步 坚持改革创新 扎实推进现代天气业务发展

——在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

与改革试点工作年度总结会上的报告

矫梅燕

(2010年11月29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工作年度总结会。这是继2004年全国预测减灾工作会议后,时隔6年的又一次关于天气业务发展的重要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领会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围绕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的核心,进一步深入扎实地贯彻落实《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认真总结“十一五”我国天气业务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分析现代天气业务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需求,总结交流2010年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的进展和经验,部署“十二五”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重点任务,推进现代天气业务的科学发展。

受中国气象局党组委托,我作会议工作报告。

一、我国“十一五”天气业务工作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回顾我国天气业务的发展,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需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带动发展,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发展,坚持以强化管理促进发展,天气业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天气预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天气业务能力明显加强 1.天气预报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气象服务需求推动天气预报精细化发展。受服务需求的牵引,气象要素预报的时空分辨率更高、预报要素的种类更多,预报的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延长预报时效和加强预报定量化为目标,重大天气过程和灾害性天气的中短期定量预报水平明显加强,延伸期预报逐步发展。面向防灾减灾以及农业、水利等各行业需求的专项预报针对性更强,预报产品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天气预报精细化发展的科研开发和业务能力不断加强,气象资料综合应用水平明显提高。雷暴、强对流和暴雨落区短期预报的动力诊断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分类别的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已开展试验。数值预报产品的动力统计释用技术进一步完善,基于格点和站点两种方式的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开始在中央气象台和部分省气象台进行业务试验,精细化乡镇气象要素预报也已在部分省气象台逐步开展。基于雷达、卫星和自动站资料的定量降水估测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集合预报技术在中期天气预报、台风路径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报中的应用逐步深入,台风路径概率预报和登陆台风精细化风雨预报业务稳步发展。

2.短时临近预警能力明显加强

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警预报是精细化天气预报的重点内容,也是近年来天气业务发展的重点领域。目前,我国各级气象台站已不同程度建立了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和技术体系,临近预报业务取得了明显的发展。实时天气监测、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预警预报业务的开展,使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高。依托北京奥运成果和广州、武汉区域气象中心的科研基础,首次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平台(SWAN1.0)。中央气象台和大部分省气象台初步建立了中尺度分析业务,雷达、探空、稠密地面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得到加强。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联防、指导业务流程不断完善,业务组织与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和强化。

3.预报技术平台和业务流程日趋完善

近几年来,在中国气象局的统一组织下,由国家气象中心牵头、区域气象中心及各省气象台积极参与,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天气预报基础业务平台。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3.0)成为全国各级台站天气预报的主要基本业务平台,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1.0)在全国省级气象台 站得到广泛应用,数值预报解释应用业务系统(MEOFIS)开始在部分省级气象台应用,初步建立了全国共享的预报产品数据库(NWFD)。

加强了以集约化为目标的天气预报业务流程改革和建设。实现了城镇气象要素预报以省级预报为主、中央气象台提供指导的业务分工布局。以全国共享的预报产品数据库为基础,完成了全国城镇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业务流程的调整改革,增加发布频次,统一发布时效,实现了城镇预报对外发布的一致性。积极推进国家级专业化业务中心建设,中央气象台台风海洋预报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等专业化中心的建设和灾害性天气预报、定量降水预报等业务流程的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4.天气预报准确率有了明显提高

2005-2009年全国分县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平均为84.4%,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平均为22.2%。暴雨预报准确率近10年提高了5%。2009年全国分县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为86.3%,相对于2004年提高了4.4%。2005-2009年台风24和48小时路径平均预报误差分别为119公里和203公里,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已达到发达国家的同等水平。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也取得了良好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果。在近年来的防汛抗台、抗击持续低温雨雪冰冻、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防灾减灾服务以及北 京奥运、国庆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中,准确、及时、精细的天气预报不仅取得良好的社会服务效益,也为气象部门赢得普遍的赞誉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二)数值预报研发和业务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持续努力,我国数值预报业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2007年,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由T213L31升级到T639L60,使我国的业务数值预报系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业务数值预报产品得到了各级气象台站预报员的广泛应用。GRAPES全球中期数值预报模式系统于2009年投入准业务运行,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进入到业务试用的关键阶段。针对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气象保障服务需求所发展建立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系统,标志着我国高分辨数值预报业务的新进展,有力地支持了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的新需求。以全球模式和区域高分辨模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台风数值预报系统、快速资料同化预报系统、集合预报系统及各类专业数值预报系统,带动了我国数值预报模式业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气象资料在数值预报中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精细化的天气预报业务及专业气象预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10年组建成立了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实现了新一代数值预报研发和应用人员的有效结合、模式研发和应用工作的协调推进,为我国 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预报员队伍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现代天气业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预报员队伍。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气象人才工作,始终坚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预报员队伍作为气象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预报员队伍建设,预报员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加强首席预报员队伍建设,从2007年开始,连续四年开展了“全国百名首席预报员”的评选,形成了由46位预报员组成的国家级首席预报员队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专家型预报员团队的建设。各省气象台也设立了首席预报岗位,开展了国家级与省级首席和骨干预报员的岗位交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由国家级首席和省级首席为主的骨干预报员队伍。加强了预报员业务技术和岗位技能培训。组织开展了对全国预报员的集中轮训工作,促进了预报员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2007和2009年开展了两次全行业的预报技能竞赛,带动了全国范围的预报技术岗位练兵和预报员业务能力的锻炼提升。不断优化预报员成长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通过修改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条件,使预报员的正研职称评审更加注重业务实践能力。目前全国具有正研高工职称的预报员已达56人,占正研总数的比例明显提高。建立了常态化的预报技术总结和技术交流制度,预报员对重大天气过程的科学分析和认识能力明显提高,科学 素养得到加强。通过全国性的预报业务手册编写工作,使预报技术和预报经验得到系统化的总结和提炼,为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奠定了科学基础。

(四)预报业务管理取得良好成效

加强天气业务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近年来,按照《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意见》的总体要求,先后制定下发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和《中国气象局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发展规划》、《气象卫星应用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明确了天气业务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业务发展的统一组织,推进天气业务的集约化发展。天气预报业务基础平台(MICAPS3.0)、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1.0)等系统的开发以及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初步形成了基础预报业务系统统一建设、各地特色化二次开发的集约化预报系统技术研发模式。实施了全国城镇气象要素预报业务流程的调整改革,实现各级台站预报产品制作与发布一致性和业务流程的集约化。加强业务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推动天气业务的持续、有效、规范发展。近年来,制定下发了《海洋气象预报业务规定》,修订了《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和《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制定了《全国电视天气会商业务规定》,编制了《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指导意见》,规范了国家级和省级气象灾害预警及预警信号发布办法。加强预报质量的考核评估管理,改革预报质量考核 办法。开展了省级气象台相对中央气象台指导预报订正技巧的检验和考核评估,不仅有效促进了预报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也推动了上级台站对下级台站指导预报业务流程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是预报质量评定管理的一次创新。今年以来,在推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的工作中,通过抓试点、以点带面带动天气业务发展取得良好成效,也形成了推动天气业务发展的有效管理模式。

(五)天气业务发展取得的基本经验

天气业务的发展实践也形成了值得总结的发展经验。一是始终坚持服务引领,着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天气业务始终面向国家防灾减灾的需求、面向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是天气业务精细化发展和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的根本动力。

二是始终坚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天气预报的科技支撑能力。天气业务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表明,数值预报水平的提高,卫星、雷达等现代化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天气业务能够不断适应气象服务需求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是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本,建立高素质的预报员队伍。人类现阶段对大气科学理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预报员仍将在天气预报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高素质的预报员队伍,是把握大气科学理论、驾驭现代预报技术、提高灾害性天气和高影响天气预报水平的关键因素。四是始终坚持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不断提高现代天气业务的效率和水平。近年来天气业务管理的实践表明,通过加强业务发展的规划设计和统一组织,强化质量管理、业务考核和业务规范化建设,是提高业务发展质量和预报业务水平的有效措施。

在充分肯定天气业务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现阶段天气业务的发展与国家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以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仍有待提高。适应防灾减灾需求的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特别是突发性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亟待提高;面向公众气象服务需求的天气预报精细化和预报产品针对性迫切需要改进。数值天气预报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现阶段我国全球数值预报模式的水平还只相当于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21世纪初的水平。在模式框架技术、资料同化和模式物理过程的研发应用能力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新一代全球数值预报模式(GRAPES)还不具备业务应用能力,高分辨数值预报模式面临迫切的发展需求。预报技术体系难以适应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要求。尚未形成适应天气预报精细化发展的现代天气业务技术体系。卫星、雷达以及近年来增加的新型探测资料的应用水平不高,集合预报、动力诊断等现代预报技术的 应用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天气图分析等基础业务薄弱的问题没有明显改变。天气预报业务面临着向灾害影响和风险评估延伸的挑战。集约化的天气业务布局有待完善。我国五级台站业务布局中各级业务分工不够清晰,预报业务、系统开发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简单重复的问题依然存在,预报岗位设置和指导业务流程不适应预报业务发展形势,基层台站业务技术薄弱而预报服务任务加重的矛盾越发突出。预报员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预报员队伍总量不足与预报业务量不断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影响和制约了预报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现代天气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新时期气象预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致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贺信中指出,要努力探索和掌握气候规律,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能力”要求对气象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具有较强的经济社会特征。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国气象局时要求,要继续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预警的时效性,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回良玉副总 理多次强调要提高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对新时期气象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天气预报工作提出的明确、具体要求,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是天气预报工作发展的根本方向。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天气预报工作提出了更多样化的需求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气象的敏感性以及对气象灾害的脆弱性不断增加,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对气象灾害预报服务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防灾减灾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的准确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特别是中小河流和水库防汛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范对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灾害影响评估的针对性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气象为农服务使天气预报向农村乡镇、农业生产一线延伸,对天气预报的精细化、专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气象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在不断增长,要求天气预报更有针对性和通俗性,社会公众对天气预报更加严格的监督评价,使传统的天气预报面临着创新变革的迫切要求。此外,能源、交通等专业领域对气象服务越来越多样化需求,也使天气预报面临着更加多样化发展的新形势。

(三)频发的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对天气预报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增多、增强、时空分布更加复杂多变的趋势,大气运动、变化和影响的规律越来越难以把握。今年以来,西南地区特大干旱、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和超强台风“凡亚比”、“鲇鱼”等灾害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力,充分反映出极端气象灾害复杂多变、难预难防的新特点。极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难度大,凭传统的经验和现有的技术手段难以做到有效的预报。这既对现代天气业务提出了重大挑战,也对气象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天气预报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数值预报是天气预报的核心技术,正处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综合遥感探测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模式的高分辨率化和天气气候模式一体化成为现阶段数值模式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将为天气预报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及快速同化分析预报技术将成为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和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的技术基础;天气气候模式的同步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延伸期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能力的提高;集合预报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将推动灾害性天气和高影响天气预报由确定性预报逐步 向表征预报不确定性的概率预报方向发展。多种专业模式(模块)的进一步发展,是天气业务向满足行业用户需求方向拓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预报技术和方法的进步以及预报业务系统的完善,也将对现代天气业务布局和业务流程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持,推动天气业务体制将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科学谋划新时期现代天气业务的发展

(一)充分认识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中天气业务发展面临的任务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气象现代化水平和业务服务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关键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没有明显缩小。我国气象业务发展还较多地体现在靠投入、靠硬件建设,核心技术发展、队伍素质能力建设、业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气象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就是要更加注重天气业务领域气象科技水平的提升和核心技术的发展,要将过去注重硬件建设和发展规模的方式转变到注重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因此,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依靠科技和人才,切实提高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的能力。

(二)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现代天气业务的科学内涵与客观要求

我国天气业务已经走过六十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建国初期天气预报工作起步的天气学经验预报阶段,到改革开放时期伴随雷达、卫星、数值预报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预报技术现代化发展阶段,以及进入到新世纪以来受气象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推动的天气预报精细化发展阶段。建立在现代预报技术基础上的天气预报精细化发展,使天气业务具有了现代化的特征。天气业务现代化发展的实践表明,天气业务始终围绕着不同时期气象服务的需求,紧紧依托气象现代化和气象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由此,我们可以概括总结出新时期现代天气业务的科学内涵,即现代天气业务以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发展为基本特征,以提高精细化预报基础上的预报准确率为根本要求,以数值预报等现代预报技术的发展及多种资料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为科技支撑,以能够驾驭现代科学技术的预报员为关键要素。

发展现代天气业务,需要科学地认识其客观要求。现代天气业务以数值预报为核心技术支撑。从预报技术的发展看,数值预报已成为构建现代天气业务技术体系的基础,成为预报员构建现代天气业务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的重要内容。数值预报是决定现代天气业务能力的核心因素。

发展现代天气业务要走专业化的预报技术路线,这是天 气预报精细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专业化的预报技术路线包括专业化的预报技术和业务体系。专业化的预报技术是在对大气运动规律更深入地把握和对预报业务细分基础上,更具有针对性的预报技术方法,通过预报技术的专业化发展促进预报业务的精细化发展。专业化的预报业务体系,是与预报技术体系相适应,按照预报技术特点布局业务分工,设置业务岗位,体现业务流程的集约化。

现代天气业务更加重视预报员作用的有效发挥。提高精细化预报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要求预报员具有更为扎实的大气科学基础和更强的驾驭现代预报技术的能力。发展专业化的预报业务和技术体系,需要预报员对某一领域预报技术的“精”和“专”。因此,发展专家型预报员队伍,是现代天气业务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全面把握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重点任务 发展现代天气业务的客观要求,决定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要以提高预报精细化和准确率为核心目标,以发展预报核心技术、加强专业化的业务技术体系和专家型预报员队伍建设为重点任务。

1.发展数值预报核心技术,提升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持续快速发展新一代GRAPES数值预报模式,实现数值预报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现代天气业务的首要战略任务。要立足GRAPES模式的战略发展,在模式框架、物理过程、资料同化等重点技术领域,加强科技攻关,培育核心技术优势。既要注重学习引进先进的模式技术,更要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形成模式的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立足GRAPES模式的战略发展,既要求在短期内实现业务化,体现业务应用效益,更要立足于追踪国际一流模式水平的长远发展目标。要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组织模式的研发,加强总体规划和设计,围绕目标定任务,基于效果做评估,坚持开放合作发展模式,营造有利于GRAPES模式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要面向业务需求,不断完善数值预报模式业务体系。进一步推进T639模式的业务应用,持续改进完善以T639和T213模式为基础的全球台风数值预报、集合数值预报业务系统,针对模式的应用需求,进一步提高模式产品的后处理和分发服务能力。为适应精细化天气预报和专业气象服务的需求,要加快发展高分辨率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依托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气象保障服务的科研成果,选择先进的或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尽快在区域气象中心建立起高分辨率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业务系统,为区域内各省级气象台提供应用服务。

加强数值预报的应用能力建设。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业务数值预报模式产品检验评估,提高预报员对模式 产品的误差订正和模式性能的综合诊断能力。要加强数值预报的动力统计解释应用技术研发,提高国家级和省级台站数值预报的释用水平。发展模式检验新技术,建立确定性模式和集合预报检验业务系统,构建业务模式全国统一检验平台,加强业务模式评估对比工作。加强数值预报模式业务运行管理,规范国家级、区域级、省级数值预报系统业务化标准,建立数值预报模式的业务准入机制。

2.完善专业化预报技术体系,为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发展天气预报关键技术。以数值预报为基础,发展针对不同类别预报业务的技术方法和分析应用手段。研发基于多种资料的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特征识别技术,建立实时天气监测分析业务。开展天气尺度和中尺度天气分析及热力动力诊断技术研发,强化天气分析基础业务。发展多种资料实时综合分析和外推预报技术,以及基于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的动力诊断技术,提高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能力。发展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技术,提高精细化定量降水预报能力。加强数值预报产品的动力统计释用技术研发,发展基于格点和站点的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业务。加大集合预报技术的应用研发力度,发展建立基于集合预报的灾害性天气和重大天气过程的中期、延伸期概率预报业务。

推进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加强统一组织,以集中研 发基础平台和本地化应用相结合,推进基本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集约化建设。继续发展完善天气预报业务基础平台MICAPS系统、短时临近预报业务SWAN系统、气象要素客观预报MEOFIS系统和全国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产品数据库NWFD系统,不断完善业务功能,提高业务系统统一研发的标准化水平,推动针对各级台站业务需求的本地化开发应用。

强化气象资料的综合应用能力。认真推动《气象卫星应用发展专项规划》的落实实施。突出重点,加强卫星资料在数值预报和实时天气监测分析中的应用。有计划地开展卫星、雷达和地面自动站资料的质量评估和数据集建设,为数值预报资料同化和天气业务应用提供支持。

3.完善专业化预报业务体系,促进天气业务的集约化发展

探索专业化的岗位设置。以预报技术体系的专业化发展为基础,通过业务组织结构的专业化设置,带动业务分工的细化。要完善国家级专业化业务中心建设,加强区域气象中心、流域气象中心和海洋气象中心的建设,推进实施省级专业化业务岗位设置。

合理布局预报业务分工。认真分析各级台站的业务优势和技术特点,合理布局国家、区域、省、市、县五级台站的业务任务和资源配置,突出国家级的技术引领和业务指导,加强区域级的技术指导和辐射,强化省级的业务组织和业务 指导。通过合理的业务分工,建立集约化的业务流程,减少多级台站预报业务的简单重复。通过上级台站对下的预报指导和下级台站的本地化预报分析订正,发挥各级台站的业务技术优势,形成多级台站优势互补的业务流程。要继续开展与指导预报流程相适应的下级台站相对上级台站的预报质量检验评估,促进各级台站业务优势的充分发挥。要将预报技术总结交流的制度化作为业务流程建设的一项内容,不断丰富业务流程的科技内涵。

4.建设专家型预报员团队,不断提升预报员在天气预报中的核心作用。

分领域组建专家型预报员团队。以全国百名首席预报员为骨干,组建暴雨、台风、强对流预报等领域的国家级专家型预报员团队,培养分领域的天气预报专家。省级气象台要组建以全国百名首席预报员为核心的预报员团队,培养有专长的预报专家。要充分发挥专家型预报员团队在各类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中的技术把关、业务指导作用和预报技术总结、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加强对专家型预报员团队的组织管理。要建立完善预报团队的运行管理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和必要的经费投入,支持专家型预报员团队的业务、科技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

四、扎实落实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任务

(一)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持续推进指导意见的实施 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今年启动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工作。力求通过抓试点建设,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推动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为目标的现代天气业务发展。通过近一年的业务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6个“专项指导意见”提交此次会议讨论。

1.稳步推进各项指导意见的落实

各单位要根据6个“专项指导意见”,结合本省实际,稳步有效地开展中尺度分析、强对流天气实时监测及短时临近预警、强对流天气落区短期预报、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和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的实施,要稳妥有序地推动省市县三级天气预报业务集约化布局工作的试验和实施。充分借鉴试点经验,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

2.进一步强化国家级和省级的业务指导能力建设 国家级和省级气象台是建设专业化预报技术和业务体系、实现天气业务集约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要丰富国家级指导预报业务的内涵,在全国天气预报业务的组织、预报质量的提高和预报产品的改进完善、新预报技术的应用以及预报技术总结交流等方面发挥更加全面的指导和带动示范作用。要强化省级台站对下的业务指导意识,各省气象台要在全省预报业务的组织、精细化预报业务的实施、以及市县预报业务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增强责任意识,发挥指导和带动示范作用。省级指导预报业务要不断提高定量化、精细化和可视化水平,支持市县级台站预警服务能力的提升。

3.继续开展现代天气业务建设试点工作

现代天气业务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试点工作也将持续地开展。结合气象服务需求的发展,2011年的试点工作将在延续今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精细化天气预报的试点。一是全国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试点,重点突出大城市灾害性和高影响天气的精细化预报和适应公众服务需求的预报产品表现形式的改进。二是开展农业农村精细化天气预报试点,支持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对精细化天气预报的需求;三是开展防灾减灾需要的精细化预报试点,探索和改进针对防汛抗灾需要的台风、暴雨等预报在内容和产品表现形式上的改进。重点结合国务院关于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防灾减灾工作开展精细化预报业务的试点工作。

(二)切实发挥人才科技和科学管理的保障作用 1.强化气象科技创新的保障作用

依靠科技进步是天气业务发展的根本途径,这已经被天气业务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新时期现代天气业务的发展,更 需要气象科技创新发挥有力的保障作用。扎实落实好《天气研究计划》,完善气象科研计划安排和组织方式,不断适应现代天气业务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要围绕不同阶段预报业务发展的重点任务组织科研立项,对数值预报、预报系统研发等关键领域,要形成持续科研支持的机制。要高度重视和有力地加强对科研成果业务应用的考核评估,提高科研面向预报业务需求的研发效率。各级台站要将天气业务作为一项“研究型”业务,加强对预报业务的科技和人才投入。

2.强化人才支撑的保障作用

要继续将现代天气业务的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重点任务,通过《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双百计划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的实施,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专家型预报员骨干队伍。要培养学习型的预报员队伍,建立常态化的岗位培训和集中轮训机制,不断促进预报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各级台站要高度重视预报员的岗位实践锻炼,注重在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实践和预报技术总结交流中发现和培养骨干预报员。同时,也要将预报系统开发和技术研发人员作为预报业务队伍的一部分,加强队伍建设。

3.强化科学管理的保障作用

要在总结近年来预报业务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天气业务的科学管理。要强化按照业务发展规划组织 实施天气业务的发展建设,实现天气业务持续有效发展。要强化整体设计、集中组织、突出重点的业务建设实施原则,推进天气业务的集约化发展。要进一步强化业务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天气业务的运行质量和效益。要加强调查研究和检查评估,推进各级台站天气业务的协调有序发展。

同志们,气象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多样化发展,决定了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发展现代天气业务,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依靠科技进步,坚持改革创新,以务实的作风、勇于探索的精神,大力推动现代天气业务的改革与发展,努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开创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本期发:中国气象局领导班子成员,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本期编辑

林琳

第二篇:金沙县气象局现代天气气候业务发展与改革工作总结

金沙县气象局现代天气气候业务发展与改革工作

总结

一、努力构建气象气象业务体系

1、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风防应工作,启动了气象灾害数据库建立工作,研究灾害空间化细化方法、气象灾害强度、频率分级评估工作正在开展。针对每年的气象灾害,开展了各种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工作。为了扩大气象灾情的收集渠道,动员各乡镇(村)气象信息员量积极参与气象灾情的收集工作,建立了乡镇兼职气象员及村义务气象应急信息员队伍,有关信息能及时传递至乡镇和村。我局制定了气象信息管理办法和奖励制度,并已开展了相关知识培训。与县委政府联系制定了突发气象灾害的各类应急预案,包括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干旱、冰雹、雷电、农业气象灾害等类别。

2、建立成由26个两要素区域自动站、4个山洪灾害2要素区域站自动站、5个单要素山洪灾害自动站、2个6要素山灾害洪自动站、一部小雷达以及 11个高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防灾减灾的监测观测站网。

3、搭建有贵州省气象资料查询系统、区域自动站监控预警系统、毕节气象综合信息网、气象信息浏览系统、短时临近监测预警平台、灾情直报及NOTES系统、县级雨量统计处理系统、县级四屏浏览系统、MICAPS系统及SWAN系统、CMACAST数据处理程序、贵州省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业务平台等软件的现代化平台。

二、加强为农服务能力建设

积极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针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紧紧围绕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发展,开发茶叶、果蔬、特种水产养殖、设施农业等气象服务产品。规范农业气象服务各类服务产品,如《茶叶气象预报》、《农气月报》、《葡萄气象预报》等,共制作发布各类农业气象服务材料 12期。重点做好茶叶、杨梅、葡萄等特色农产品针对性服务。建立特色农业数据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制作发布了农业气象预报和全年粮食产量趋势和定量预报,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准确率均在97%以上;对影响金沙县农业的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制作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在农作物病虫害多发期的6-8月,与农牧局多次会商制作“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制作发布了作物病虫害发生环境

气象预报产品,并对全县稻瘟病发生环境气象条件进行了预报服务。进行了相关种植业、养殖业气象专题服务,今年实地开展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三次。利用精细化农业区划成果,我局开展了烤烟、茶叶、油菜、金银花、辣椒等经济作物适宜区划,为相关区县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三、决策气象服务、把“防灾减灾、气象先行”放在首位

为提高决策气象服务针对性,我局结合金沙县天气气候特点,建立了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机制,加强了对政府决策部门的需求分析,每年根据气候趋势预测和主要气象灾害趋势;与县政府修订完善决策气象服务方案,明确了决策气象服务关注重点。在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在对县政府积极开展决策服务的同时,与各相关部门尤其是交通部门紧密合作,每天向金沙县公众发布滚动未来三天的预报和当天的天气实况信息,为金沙县交通局科学安排调度能源运输和春运交通等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为了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敏感性,认真研究和把握政府决策部门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和热点、焦点,进一步增强决策服务的敏感性、预见性和主动性。例今年汛期,降水过程频繁,过程水量大,24小时值班守班,进行降水趋势跟踪服务到每乡镇(村)主要领导和信息员。每日8时通过手机短信、电子显向县委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公众发布前一日降水实况和未来三天预报,做到了对灾情发展的实时报告,及时通过灾情直报、农经网灾情速报等系统上报。

努力拓展服务领导域,包括煤矿安全、雷电预报等服务领域,开展前期的研究和相关业务工作,决策气象服务材料的综合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决策服务正逐步向直接提供决策建议转变。同时已建立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至政府决策部门的电话、网络、短信等发送渠道,并已建立专人专送制度和文件交换渠道。建立了预警信息短信发布平台,收集了2218位决策和应急人员的手机号码录入发布系统。

四、加强人影工作建设

为做好每年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我局人影办2月底完成所有高炮和火箭作业装备的年检工作,并已完成作业人员培训工作,各高炮、火箭装备到位,人影炮弹、火箭弹已购置到位。将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

五、科学预测预警,为公众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面对复杂天气形势,我局严密监视、滚动预报、及时预警,为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共发布?次暴雨、雷电、高温、大雾、寒潮、暴雪等预警信号。积极主动地做好决策服务,报送决策服务材料54期,发布预警决策短信33541条。分别与林业局、教育局、国土局等10多家部门签订《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合作框架协议》,初步形成多部门联动预警机制;与安监局合作建设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安全气象预警防灾平台,增强安监部门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有效地提高了安监部门防灾减灾的能力。

六、加强宣传,提升服务新气象

围绕“3.23”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活动周、安全生产月等主题活动,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资料3万余份。积极开展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工作,满意度达到99.8%。今年我局通过印发气象台历、科普环保袋、气象科普隶书、防雷歌、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册等途径,积极宣传气象知识,提高广大市民的气象科普知识。结合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全年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万多份。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极大的提升了大众对气象部门的认识,公共气象服务更大深入人心。一年来,金沙县气象局围绕“防灾减灾、气象先行”、“四个能力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上级部门的要求,距离百姓的殷切期望,距离金沙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很大具体,我们将铭记使命,以更加严谨的作风,开拓进取,实现金沙公共气象服务再上新台阶。

七、全面加强公众气象服务

主动加强了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发布了地质灾害等级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旅游预报等预报产品,加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引导媒体舆论,每年分别在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期间和汛期降水过程出现频繁时期召开了新闻通气会,发布公众关心的天气趋势和气象服务工作开展情况等信息。依托精细化预报产品,进一步加强了服务产品的深加工和包装,根据省气象局的防灾减灾、气象先行和气象明星打造等方案,以不断满足用户精细化和个性化需求。其中对我县工业、农业已做到分段预报,其预报尺度从年、月、日到小时,能够做到无缝隙不问断;地质灾害等级预报也已能够精确到乡镇。充分利用电视、网络、12121、96121、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媒体,提高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发布频次,在公众覆盖面最广的电视上,已经可以实现预报预警信息的滚动发布。为扩大公众气象服务覆盖面,已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等移动运营商达成协议,对气象预警信息进行全网用户发布,同时下发1台DAB安装到沙土镇。常规气象信息和气象预警信息已可以电视、电机短信、电子显示屏、便民利民服务站点等发布,覆盖率已达100%。

八、逐步完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体系

在专业服务领域方面,已开展矿山、农牧、林业、国土、水文、交通、旅游、医疗、保险、、电业、仓储物流等业气象服务,气象信息采用QQ直接发送。为做好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我局提前对各季节、各农事、各节假日、各重大会议等制定气象保障服务方案,方案中确定了气象服务保障任务和服务重点,明确了服务流程和职责分工。圆满完成了各项活动的专题气象服务保障任务。

九、建设金沙县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以web的形式建设金沙县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在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库建设方面,建立了公共气象服务所需的相关气象常规观测数据库,包括卫星云图、雷达图、雨量、能见度、温度、日照等要素。根据省市局下发的灾情直报2.3、常资料查询、贵州短时临近监测预警、SWAN、毕节市信息浏览、毕节市自动站雨量分析、绘图数据库等系统进行了培训试用和业务化工作。建立了金沙县气象灾害数据库,包括冰雹、干旱、洪涝、暴雨、泥石流、秋棉雨等灾害。建立了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并实现了市级与县气象局的信息共享。建立了省、市、县气象会商平台和决策服务平台。每年开展气象服务需求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各级政府、公众和专业用户的潜在需求,制定气象服务服务方案。每年不定期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对用户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分析。

十、存在问题

县级现代现代天气气候业务发展,面临着在人员结构上和技术能力上存在的缺陷,以后现代天气气候业务发展必须有人才和技术能力的支撑,在发展中要重视人才机制的建设及县级气象机构的建设,希望上级部门对这些问题加于关注。

金沙县气象局

2012年9月20日

第三篇:全军无线电短波通信组织改革试点研讨会暨无线业务工作会议召开

全军无线电短波通信组织改革试点研讨会暨无线业务工作会议召开

刘冰

文章摘要:为落实2005年全军通信工作要点,加强应急作战通信准备,5月25日至27日,总参通信部在广州组织召开全军无线电短波通信组织改革试点研讨会暨无线业务工作会。各大单位通信处长、无线参谋、网管中心主任,部分军兵种、集团军通信处长、通信总站和部分通信团的领导,以及有关院校、研究所的领导等100余人参加会议。听取了广州军区无线电短波通信组织改革试点工作情况介绍,观摩了短波综合接入网系统功能演示,听取了专家授课,进行了座谈研讨,文章主题:中国 军事通信 无线电短波通信 改革目标 发展方向

文章内容:2005年第3期外军研究和稳定.二是使指挥通信手段立体化.目前,美军已形成远,中,近程配套,陆,海,空,天,电五维结合的立体化多源情报搜集,探测与情报信息传递共用体系.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动用了30多颗侦察卫星和70多架侦察机,昼夜不停地对伊军情况进行侦察和监控,提供及时,准确的战场情报,确保了指挥能够连续有效地实施.三是使指挥通信手段多样化.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调用了10多个系列的通信卫星,直接为前线的美军提供战略和战役战术指挥通信服务:各级指挥所和战地指挥员使用了固定式,车载式,机载式,舰载式和背负式等多种类型的卫星通信终端;美军还建立了战场地域网,即把军一级移动用户设备()与三军战术指挥通信网,机载警戒控制系统,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连接起来,为各级作战指挥提供了多手段,多路由,多网系的可靠通信保障.四,通过改善指挥机构建设来促进指挥的稳定美军认为:战时指挥所的设置科学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提高指挥效率,而且关系到生存问题.采取的策略有:一是使指挥人员精干.美军将指挥机关分为军令,军政两大系统,军令系统负责指挥作战,军政系统负责行政管理和军队建设.这就使负责作战指挥的司令部得以摆脱庞杂的行政工作,专事指挥作战,从而保证了人员的精干.据有关资料分析,美军中央总部指挥参谋人员仅有400人左右,中央总部陆军司令部有270人左右,师司令部只有80人左右.二是使指挥作业自动化.美军广泛采用先进的指挥自动化技术,促进指挥的稳定.比如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有效简化了命令文电的处理,大幅压缩了参谋人数;运用通信自动加密技术,实现机要与通信的一体化,精减了机要部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已成功使用了一2,一57,一2400等保密话报系统.三是使指挥平台机动.为了更加有效地保证指挥的不问断和安全稳定,美军指挥所的依托平台正在向机动化发展.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除了本土的中央总部指挥所和设在利雅得前线的固定指挥中心外,海,空军开设了海上和空中指挥所,地面部队开设了由各型指挥车辆组成的移动指挥所.每个指挥所配有1部移动式战术卫星接收机和数部小型电台,保障对快速推进部队实施不间断的指挥.口(作者:云南蒙自军分区司令员)?要闻简讯?全军无线电短波通信组织改革试点研讨会暨无线业务工作会议召开为落实2005年全军通信工作要点,加强应急作战通信准备,5月25日至27日,总参通信部在广州组织召开全军无线电短波通信组织改革试点研讨会暨无线业务工作会.各大单位通信处长,无线参谋,网管中心主任,部分军兵种,集团军通信处长,通信总站和部分通信团的领导,以及有关院校,研究所的领导等100余人参加会议.听取了广州军区无线电短波通信组织改革试点工作情况介绍,观摩了短波综合接入网系统功能演示,听取了专家授课,进行了座谈研讨,部署了全军无线业务工作任务.代表们普遍认为,试点工作为我军无线电短波通信组织改革探索了新路子,是今后一个时期无线电通信建设发展的方向;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军无线短波通信组织开始向新的组织运用方式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对深化军事通信领域各项改革产生深远影响.广州军区李作成副参谋长,广东省军区倪善学副司令员到会指导.总参通信部陈东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各级业务部门领导,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以提高短波通信综合能力,保障“打赢”为目标,以改革短波组织运用为突破口,扎实做好应急作战无线电通信准备;要认清形势,需求牵引,切实增强短波通信组织改革的紧迫感;要理清思路,突破难点,大力推进短波通信组织改革的深入发展:要科学组织,稳步推进,确保实现短波通信组织改革目标.会议由总参通信部通信和指挥自动化局周绍荣局长主持.(刘冰)?53?

第四篇:2010年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会议暨区域合作座谈会召开

2010年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会议暨区域合作座谈会召开

2010-12-13 14:26:36 来源: 发改委网站

2010年12月13日,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会议暨区域合作座谈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出席会议并讲话。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出席会议并致辞,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正富出席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主持会议开幕式。

会议围绕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谱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这一主题,全面回顾总结“十一五”和2010年地区经济工作,认真分析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地区经济形势,研究部署“十二五”和2011年地区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会上,杜鹰同志作了题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的主题报告。杜鹰同志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中央的强力推动和各地区的不懈努力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这五年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立、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强化的五年,是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区域发展差距趋于缩小的五年,是新的区域增长极不断涌现、区域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的五年,是区域管理手段更加有效有力、区域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的五年,也是地区经济工作不断开拓创新、积累丰富经验和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五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发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变化,区域发展的增长格局从东部地区“一马当先”向中西部地区全面加速、各区域协同并进转变,目标任务从过去单纯追求GDP增长向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转变,区际关系从不够协调向更加协调转变,调节机制从相对单一的手段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转变。五年来,地区经济工作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始终坚持地区经济工作服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大局这个指导方针,始终坚持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始终坚持把国家战略意图与地方实际需要有机结合这个工作着力点,始终坚持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这个工作方法,始终坚持系统联动与部门协调相结合这一工作机制,开创了地区经济工作的崭新局面,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杜鹰同志指出,“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认真分析“十二五”区域发展基本形势,紧紧抓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全面做好“十二五”地区经济工作。今后五年,地区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逐步建立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为保障,着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

第五篇:在全市项目暨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项目暨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周吉平)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吉平

2010年4月27日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项目暨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对于总结经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做好今年项目建设和发展改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等会,郭市长将做重要指示,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市项目建设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2009年项目建设年活动成效显著

2009年,项目建设年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抓项目建设的共识已经形成。去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形成了“想项目、抓项目、促项目”的工作格局和氛围。一是认识不断提高。市委、市政府为推进项目建设的有效实施,相继出台了《邵阳市关于推进项目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意见》、《关于扎实做好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意见》、《关于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基金管理办法》、《投资目标管理责任考核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督促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市人大、市政协组织开展了相关的专题调研。市直各部门及县市区主要领导抓项目建设的意识大为增强,都把项目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二是机制逐步完善。重点工程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领导挂点联系制度得到完善和加强,对每个重大项目进行定期调度,召开高规格的市级领导挂点联系重大项目建设调度会议,着力研究和解决重大项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合力大为增强。围绕重大项目推进,各级各部门加强协调,强化服务,创造了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发改部门多次深入调研,出谋划策,切实当好市委、市政府参谋和助手;建设部门出台了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政法系统开展了项目建设环境百日整治专项活动,为重大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宣传部门加大了对项目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市直机关工委把推进项目建设作为转变机关作风的主要内容;市人事局、市文明办分别将项目建设与投资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农口、工交、教科文体等部门以及各县市区均全力投入到项目建设年活动中,为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作出了积极贡献。

2、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建立起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工作机制和责任目标考评机制,成立了重大项目前期办公室,安排了专人和经费。一些事关发展全局、跨区域的重大项目,如怀邵衡铁路、机场建设等,沿途相关县市区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参与。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去年确定的100个重大前期项目中,51个已开工建设,43个取得较快进展。尤其是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如全市上下期盼已久的宝庆煤电一体化项目,去年3月获得国家能源局“路条”,前不久已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全市人民翘首盼望了几十年的怀邵衡铁路,先后列入国家铁路中长期规划及“十一五”建设规划,去年已完成预可研评估,并按时速200公里/小时的高速铁路标准上报国家发改委立项,力争今年第三季度开工建设。全市上下高度关注的沪昆高速铁路,经努力争取,由原来的北线方案,调整为经过邵阳并设站,且以市级站标准建设,全部由部省出资。关系到全市人民切身利益的天然气管输工程,已完成可研报告和专家评审,进入勘测走线阶段,争取今年开工建设。南山风电场,今年4月10日已正式奠基。娄邵铁路扩能改造,2008年完成立项、可研工作,去年7月28日开工建设。邵永铁路扩能改造,去年7月,铁道部、湖南省联席会议研究同意开展前期工作。邵东和武冈机场项目,被列入了全国机场建设布局规划。同时,各县市区也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安排了人员和专项经费,特别是新邵、隆回、新宁、城步等县做得很好。

3、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9年组织实施的重点工程是邵阳有史以来投资最多、范围最广、力度最大、成效最好的一年。108个重点工程总投资611亿元,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62亿元。71个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投资计划,邵阳学院扩建工程、魏源东路、财神路、双清公园扩改、西湖桥维修、崀山申遗建设工程等22个项目实现竣工或投产;立得皮革猪皮生产线、李文食品桔罐和藠头扩建工程、市电网建设、6个县市污水处理厂、市移动通信和电信工程等20个项目实现单项投产。去年重点工程建设亮点纷呈、特点突出:

一批基础设施项目进展很快,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交通基础设施方面,邵永高速建成通车;衡邵高速、娄新高速新邵段、怀通高速绥宁段路基、桥涵施工正在快速推进;洞兴高速实现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当年完成征地拆迁,创造了湖南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的高速度。安邵高速邵阳段进入征地拆迁收尾阶段。娄邵铁路扩改工程已经开工,进入打桩放线阶段。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取得新的进展,洞绥公路建成通车。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城区路网建设不断推进,市本级修建及扩改城市道路21条、18公里。魏源东路竣工通车,财神路全线贯通,雪峰南路、北塔路等完成路基工程,邵水东路、邵水西路、桃花路、大祥立交桥、新华南路等加快推进;双清公园扩改竣工开园;祥凤学校开工;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进展顺利。通信基础设施方面,邵阳电信新开通231个行政村宽带上网,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61个,新建及扩容宽带端口4万个,完成179个CDMA基站建设,开通3G基站223个,城区实现3G信号覆盖;邵阳移动已开通141个TD基站。

一批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工程相继开工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发展的后劲。投资8亿元、年产值100亿元、税收5亿元的三一湖汽二期工程已奠基开工;投资11.35亿元、年产值30亿元、年税收3亿元的湘窖酒业二期工程已正式奠基;投资63亿元、年产值30亿元、税收2亿元的宝庆电厂煤电一体化工程和投资3.2亿元、年产值15亿元、年税收1亿元的合力化纤短丝工程进展顺利。

一批民生工程陆续建成,进一步改善了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全年完成通乡公路232公里,农村公路通畅工程2462公里;全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32所;全市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完成54所;全市农村广电“村村通”完成1145个村;全市农村饮水安全解决了31.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此外,从财政安排1亿元用于解决市区超期拆迁安置户问题。

一批县市重点工程推进很快,进一步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新宁县举全县之力,以崀山申世遗项目建设为重点,共投入3.6亿元用于崀山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环境整治工程,已顺利通过联合国专家现场考察。邵阳县千方百计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进度,南方水泥、孔雀滩水电站等项目进度很快。新邵县资江二桥竣工通车。全市城镇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进展顺利,洞口、邵东、隆回等6座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4、项目建设管理不断规范。市发改委建立起新增中央投资项目旬报、月报制度,定期向省里上报项目开工、建设进展等情况。市纪委、监察局牵头,组织发改、财政、督查室、审计等部门,按照中央“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进行了六次督查,政府办下发了六期督查通报。中央和省对我市新增中央投资项目也进行了2次检查和1次审计,从检查审计结果看,我市的中央投资项目实施情况是好的,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基本符合中央的投向和要求。目前,1267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5.7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8.7%。同时,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单位在综合管理、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积极探索,成效明显。108个重点工程全年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没有发生一起重大质量问题、没有发生一起廉政建设违纪违规事件。

5、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取得新的成绩。为解决项目建设瓶颈问题,市县两级领导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一是争取国家投入。去年共获得四批新增中央投资10.4亿元,占全省争取中央投资125亿元的8.2%。争取中央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资金2.9亿元。为保证中央项目地方配套,市县两级政府紧缩行政开支,尽最大努力安排配套,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建设。二是加强信贷投入。各类金融机构全年新增贷款45.5亿元,同比多增21.6亿元。三是全方位招商引资。全年实际引进境外资金9027万美元,同比增长21%,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利用市外境内资金306.7亿元,增长22%。努力建设市城建投等融资平台,建立中小企业投资担保机构,积极探索BOT、TOT等新型投融资模式。如市污水处理厂采用TOT建设运营方式,洞口、邵东、隆回等6县污水处理设施采用BOT建设方式,取得明显成效。四是激活民间投资。努力保持社会民间投资信心,去年我市民间投入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左右。

去年全市“项目建设年”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支撑了投资高速增长,确保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带动作用。一是发展进一步提速。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00.7亿元,同比增长12.9%,为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4.51亿元,同比增长41.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为我市近5年来的最快增速。投资对GDP贡献率达到80%,带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二是基础进一步巩固。区位

条件明显改善,高速公路正式构成“十”字形骨架,铁路即将由单线贯穿变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各县市1小时上高速和以市区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建设“生态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迈出了坚实步伐。三是产业进一步提质。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4亿元,增长30%。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完成85亿元,增速位于全省第一位。全国500强企业有7家落户邵阳,一批产值过亿元、十亿元的企业梯队正在形成。全市整体纳入湘西开发的政策性文件正式出台,53个产业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49.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63.3亿元,上缴税金7.09亿元,安排就业岗位3.86万个。企业的提速增效促进了财政增长,全市财政收入39.6亿元,增长14.7%。四是民生进一步改善。去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别为4.4万人、2.8万人、12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和9.9%。

然而我市项目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重大产业项目仍显不足。去年全省176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有59个产业项目,总投资836亿,我市仅有2个。二是项目前期工作仍需加强。开发策划的项目储备不多、质效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争取上级资金和招商引资。三是融资渠道有待拓宽。信贷投入尚显不足;资本市场融资和企业债券发行尚未突破;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较差。四是建设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极少数单位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死抠条条框框,影响了项目推进,损害了发展大局;一些重点项目周边环境不优,各种阻工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项目建设进程。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切实改进我们的工作。

二、2010年项目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

为落实市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加快后发赶超”战略目标和今年市委经济工作会、人大会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根据近5年来我市投资与经济的弹性系数来测算,今年投资要增长35%以上,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要达到670亿元。为确保投资高速增长,今年项目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为:组织实施重点工程项目107个,总投资870亿元,投资142亿元,重点工程竣工率(含单项投产)40%以上;安排前期工作重大项目100个,总投资1500亿元,项目开工率达50%。包装储备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100个。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把握投资导向,增强项目申报针对性。认真解读政策,找准切入点,是立项争资的基础和前提。今年全国投资目标增长20%,全省增长25%,无论是总规模还是政府投资力度都充分体现了积极、稳定的政策取向,投资仍将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投资方向上,重点向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倾斜。包括“三农”、教育卫生、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等领域,以及欠发达地区等。投资调控上,有保有压。重点保续建、保投产,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严格控制“两高”、产能过剩行业的新上项目。各地各部门要深刻领会把握好中央投资导向,精心策划、论证、筛选一批项目,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把项目选准选好。

2、立足深谋细研,加快项目开发储备。目前,我市 “十一五”规划储备的项目、完成前期工作的项目,基本上都已进行申报并正在实施,后续项目十分缺乏。因此,各地各部门要突出抓好项目开发的三个环节:一是建好项目库。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立足市情,进一步拓宽思路,谋划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支撑作用强的项目,发掘出有特色、有优势、有竞争力的项目。各县市区和各部门、重点企业都要建立项目储备库,并实现与市发改委中心项目库联网。今年,全市要包装策划100个质量较高、规模较大的重大前期项目。二是注重项目包装。要舍得项目前期投入,聘请专业机构和权威专家对项目进行高水平的策划、论证、包装,力争30个项目挤进国家或省“十二五”项目库,为争取投资获取主动。三是做好项目推介。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把投资政策信息、规划项目名单、前期工作进展情况等,以有效的方式向市场发布,进而实现项目谋划与市场投资相对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社会投资者能够找到好的项目。

3、突出工作重点,全力抓好项目申报。要按照行政推动、科学决策、市场运作、加大深度、多方衔接的要求,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如工业方面,重点抓好传统优势产业项目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农业方面,重点抓好粮食产能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农民工培训、农村能源、生猪标准化养殖、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奶牛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争资工作;支持做好乳业、油茶、柑桔、药材、竹木等农业产业化工程项目。湘西开发方面,突出抓好第二轮53个省

规划产业项目的建设,力争53个省规划产业项目建设完成工程量95%以上;认真做好新一轮产业项目的轮换工作,努力将一些规模大、税收多、市场前景好且条件成熟的项目调整到省规划项目中来;加大向省的呼吁力度,促进湘西地区开发长效机制建设。继续抓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确保我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取得预期效果。水利方面,重点抓好安全饮水,木瓜山、三联、宝田等5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六都寨水库和大圳水库大坝加固和灌区渠系配套工程等项目争资工作。林业方面,继续抓好石漠化治理、长防林、油茶林建设、南方红豆杉基地建设、重点林区综合治理建设等项目争资工作。城市建设方面,抓好各县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城镇供水管网、城市防洪等续建项目和城市管输天然气等新建项目资金的争取。交通方面,抓紧推进永乐、洞张、武龙高速公路和市区至沪昆高速铁路连接线前期工作,加大邵金高速衔接力度。进一步衔接和落实沪昆客运专线有关工作,支持沪昆客运专线顺利开工建设;力争怀邵衡铁路年内开工;积极做好邵永铁路扩改、邵冷铁路前期工作;努力争取常桂铁路、靖永郴铁路、邵阳城际铁路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并尽可能进入“十二五”规划。积极开展武冈、邵东机场建设改造前期工作。电力方面,抓好南山风电项目和输变电改造及农网城网改造等项目争资工作。公检法司方面,抓好公检法司等政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两所一庭”(乡镇司法所、基层派出所、法庭)项目的争资工作。科教卫生方面,重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中小学校舍改造等项目的争资工作;继续加大农村合作医疗、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县级医院及农村基层计生服务站建设等项目的争资力度。文化旅游商贸方面,积极抓好市文化艺术中心、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项目争资工作,积极推进市博物馆建设前期工作;围绕打造生态旅游、历史人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品牌,深度开发旅游精品景区和配套设施项目,重点抓好崀山申遗;围绕大宗农产品仓储、粮食现代物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现代物流建设,发掘、储备、申报新的物流业项目。社会保障方面,突出做好救灾、低保、优抚、军休、库区移民、特困救助、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等项目资金的争取工作;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养老保险、农民工培训、劳动力转移体系建设等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

4、提升项目管理,狠抓重点工程建设。要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今年要组织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07个,投资额为142亿元。工业方面:要加快三一湖汽年产2万台混凝土搅拌车及专用底盘项目、湘窖酒业二期、宝庆电厂、合力化纤、广信造纸、南方水泥、宝兴科肥、立得皮革、湘中制药等项目建设进度。农业方面:要抓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大型优质稻基地续建工程,积极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抓好中富油脂、李文食品等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建设。交通方面:要抓好娄邵铁路扩改、国省干道改造、农村公路通畅工程、邵衡、洞新、邵安高速等项目建设。城市建设:要抓好东南西互通、行政中心周边道路、艺术中心、祥凤学校、佘湖新城、桃花新城、宝庆科技工业园路网等项目建设,加速市区和各县城的城市扩容提质步伐,进一步推进城市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及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要着力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继续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加大重大项目跟踪落实力度,集中力量抓好在建项目,确保开工一个、建成一个、见效一个。严格落实项目工作与各单位的目标考核挂钩、与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挂钩。在全市形成主要领导抓项目、精干力量跑项目、以项目促投入、以投资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5、创新工作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建设资金紧张,这是项目建设的普遍现象,在邵阳显得更为突出。去年,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要求地方配套资金100%到位,我们想方设法挤出一些资金,但缺口依然很大。如何筹措建设资金,这既是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各项目单位、各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一要争取上级投入。紧密跟踪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投资和部委专项资金的安排方向,确保全市争取资金不低于全省的8%。希望市直各相关部门要及时捕捉信息,发扬锲而不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积极主动与上级对口部门搞好沟通联系,进一步加大“跑省进京”力度,争取上级的支持。二要争取信贷投入。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及政府推荐的优质项目增加信贷投放。银行要站在全市发展的大局,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企业要多与银行沟通,主动做好还贷计划,提高自身信用。三要利用政策融资投入。要加快上市融资步伐,支持和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积极做好维克液压、广信纸业等企业上市的前期工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四要激活民间投入。各地各部门要像重视中央资

金争取一样重视招商引资,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和项目信息发布系统。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以及老乡、中介组织的招商作用。

6、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强化责任。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是项目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把项目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经常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动带头跑项目。要层层分解任务,继续实行市县两级领导挂点联系项目责任制。二是形成合力。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项目建设“一盘棋”的思想,特别是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投资项目,各县市区要按照市里总体要求,统筹资金,统一行动,形成合力。市直各部门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全力搞好服务,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间,提供政策优惠,主动出具项目申报所需的有关手续。要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审批效率。公安部门要加大项目建设环境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强买强卖、强揽工程、偷盗哄抢、敲诈勒索、强行阻工、恶意闹事等破坏行为。宣传部门及其新闻媒体要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报道力度。三是严格考核。市政府今年继续将项目建设及投资工作纳入考核范围。纪检监察、组织部、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等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对项目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表彰,对完不成项目建设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惩罚。市重点办要加强工作调度,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供市委市政府决策。

三、认真编制“十二五”规划

去年11月初召开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大会,到现在,多数部门和县市区已成立了班子,安排了专门人员和经费,对本部门、本行业、本地区的规划基本思路进行了研究;然而也有一些部门和县市区进度十分缓慢,既没有成立专门的班子,也没有安排专门的力量。在此,我对“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再次强调几点。一要高度重视。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一项重要的前瞻性工作,它对于邵阳未来5年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对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认真研究,明确分管领导,建立工作班子,确保规划编制工作有专人、有职责、有经费。二要加快进度。市发改委是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职能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全市规划编制的牵头、组织和协调职能。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总体规划的进度和要求,量化目标、细化措施、发挥优势、履行职责,做好本领域的专项规划和重点课题研究。要明确各阶段重点工作,保证总体规划、地区规划、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快速有序推进,确保按质按期完成各项规划编制任务。三要落实项目。项目是规划的核心内容。各部门要切实抓好项目前期研究工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根据我市发展需求,结合行业自身发展前景,建立起部门的项目库。要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并搞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四要加强衔接。既要加强上下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尽可能多的争取我市重大项目纳入到国家和省里的规划;又要加强横向协调,增强部门间的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合力。总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我市今年政治经济生活上的一件大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要相互支持,共同努力,高质量、高标准的编制出“十二五”规划文本。

同志们,做好发展和改革、项目建设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抓好项目工作,更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把握发展机遇和驾驭经济全局能力的最现实的考验。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十倍的努力,百倍的辛劳,推动全市项目建设工作上规模、上水平,为加快后发赶超、实现富民强市,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下载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年度总结会领导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年度总结会领导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