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收养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民发2003 181号
民政部、国家档案局
关于印发《收养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民发〔2003〕181号
2003年12月17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档案局、档案馆,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档案局、档案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档案局、档案馆:
现将《收养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收养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收养登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更好地为收养工作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华侨以及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的管辖以及所需要出具的证件和证明材料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收养登记档案是指收养登记机关在依法办理收养登记过程中形成的记载收养当事人收养情况、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收养登记档案是各级民政部门全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 收养登记档案由各级民政部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已有。第四条 收养登记档案工作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民政部门和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五条 收养登记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是:
(一)成立收养关系登记材料:
1.收养登记申请书;
2.询问笔录;
3.收养登记审批表;
4.《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五、六条,《华侨以及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的管辖以及所需要出具的证件和证明材料的规定》第三、四、五、六、七条,《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十条规定的各项证明材料;
5.收养登记证复印件;
6.收养协议;
7.其他有关材料。
(二)解除收养关系登记材料:
1.《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各项证明材料;
2.解除收养关系证明复印件;
3.其他有关材料。
(三)撤销收养登记材料:
1.收缴的收养登记证或者因故无法收缴收养登记证而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 2.其他有关材料。
第六条 收养登记文件材料的归档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凡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齐全完整。
(二)归档的文件材料中有照片或复印件的,应当图像清晰。
(三)在收养登记工作中形成的电子文件,应当按照《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规范》(GB/T18894-2002)进行整理归档,同时应当打印出纸质文件一并归档。
(四)收养登记文件材料应当在登记手续办理完毕后60日内归档。
(五)归档的文件材料除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回乡证、旅行证件、护照等身份证明和收养登记证为原件的复印件外,其余均为原件。
第七条 收养登记文件材料的整理应当符合以下规则:
(一)成立收养关系登记类文件材料、解除收养关系登记类文件材料和撤销收养登记类文件材料均以卷为单位整理编号,一案一卷。
(二)每卷收养登记文件材料按照以下顺序排列:
1.文件目录;
2.收养登记申请书;
3.询问笔录;
4.收养登记审批表;
5.撤销收养登记材料;
6.收养人证明材料;
7.被收养人证明材料; 8.送养人证明材料;
9.其他有关材料;
10.备考表。
第八条 收养登记档案的分类和类目设置为:
收养登记档案一般按照年度一国籍(居住地)一收养登记性质来分类。其中,国籍(居住地)分为内地(大陆)公民,华侨,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中国公民,外国人等类别;收养登记性质分为成立收养关系登记类、解除收养关系登记类和撤销收养登记类。
第九条 收养登记档案的保管期限为永久。
第十条 收养登记档案主要供收养登记管理机关使用;其他单位、组织或个人因特殊原因需要查借阅时,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并办理查借阅手续。
第十一条 对查借阅的档案严禁损毁、涂改、抽换、圈划、批注、污染等,如发生上述情况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十二条 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有关规定,严密保管档案,同时维护当事人的隐私权,不得泄露档案内容,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扩大查借阅范围。
第十三条 在办理外国人来华收养子女登记手续之前,形成的外国收养人档案,以及国内送养人和被养人档案的管理由民政部另行规定。
第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的具体实施细则。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收养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收养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发文单位:民政部、国家档案局
文
号:民发[2003]181号
发布日期:2003-12-18
执行日期:2003-12-18
第一条 为了加强收养登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更好地为收养工作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华侨以及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的管辖以及所需要出具的证件和证明材料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收养登记档案是指收养登记机关在依法办理收养登记过程中形成的记载收养当事人收养情况、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收养登记档案是各级民政部门全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 收养登记档案由各级民政部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
第四条 收养登记档案工作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民政部门和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五条 收养登记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是:
(一)成立收养关系登记材料:
1.收养登记申请书;
2.询问笔录;
3.收养登记审批表:
4.《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五、六条,《华侨以及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的管辖以及所需要出具的证件和证明材料的规定》第三、四、五、六、七条,《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十条规定的各项证明材料:
5.收养登记证复印件;
6.收养协议:
7.其他有关材料。
(二)解除收养关系登记材料:
1.《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各项证明材料;
2.解除收养关系证明复印件;
3.其他有关材料。
(三)撤销收养登记材料:
1.收缴的收养登记证或者因故无法收缴收养登记证而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
2.其他有关材料。
第六条 收养登记文件材料的归档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凡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齐全完整。
(二)归档的文件材料中有照片或复印件的,应当图像清晰。
(三)在收养登记工作中形成的电子文件,应当按照《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规范》(G8/T18894—2002)进行整理归档,同时应当打印出纸质文件一并归档。
(四)收养登记文件材料应当在登记手续办理完毕后60日内归档。
(五)归档的文件材料除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回乡证、旅行证件、护照等身份证明和收养登记证为原件的复印件外,其余均为原件。
第七条 收养登记文件材料的整理应当符合以下规则:
(一)成立收养关系登记类文件材料、解除收养关系登记类文件材料和撤销收养登记类文件材料均以卷为单位整理编号,一案一卷。
(二)每卷收养登记文件材料按照以下顺序排列:
1.文件目录;
2.收养登记申请书;
3.询问笔录;
4.收养登记审批表;
5.撤销收养登记材料;
6.收养人证明材料;
7.被收养人证明材料;
8.送养人证明材料;
9.其他有关材料;
10.备考表。
第八条 收养登记档案的分类和类目设置为:
收养登记档案一般按照—国籍(居住地)—收养登记性质来分类。其中,国籍(居住地)分为内地(大陆)公民,华侨,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中国公民,外国人等类别;收养登记性质分为成立收养关系登记类、解除收养关系登记类和撤销收养登记类。
第九条 收养登记档案的保管期限为永久。
第十条 收养登记档案主要供收养登记管理机关使用;其他单位、组织或个人因特殊原因需要查借阅时,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并办理查借阅手续。
第十一条 对查借阅的档案严禁损毁、涂改、抽换、圈划、批注、污染等,如发生上述情况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十二条 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有关规定,严密保管档案,同时维护当事人的隐私权,不得泄露档案内容,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扩大查借阅范围。
第十三条 在办理外国人来华收养子女登记手续之前,形成的外国收养人档案,以及国内送养人和被送养人档案的管理由民政部另行规定。
第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的具体实施细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民政部、国家档案局
第三篇:收养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收养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民发〔2003〕181号
2003年12月17日)
第一条为了加强收养登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更好地为收养工作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华侨以及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的管辖以及所需要出具的证件和证明材料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收养登记档案是指收养登记机关在依法办理收养登记过程中形成的记载收养当事人收养情况、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收养登记档案是各级民政部门全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收养登记档案由各级民政部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已有。第四条收养登记档案工作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民政部门和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五条收养登记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是:
(一)成立收养关系登记材料: 1.收养登记申请书; 2.询问笔录;
3.收养登记审批表; 4.《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五、六条,《华侨以及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的管辖以及所需要出具的证件和证明材料的规定》第三、四、五、六、七条,《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十条规定的各项证明材料; 5.收养登记证复印件; 6.收养协议; 7.其他有关材料。
(二)解除收养关系登记材料: 1.《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各项证明材料; 2.解除收养关系证明复印件; 3.其他有关材料。
(三)撤销收养登记材料:
1.收缴的收养登记证或者因故无法收缴收养登记证而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 2.其他有关材料。
第六条收养登记文件材料的归档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凡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齐全完整。
(二)归档的文件材料中有照片或复印件的,应当图像清晰。
(三)在收养登记工作中形成的电子文件,应当按照《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规范》(GB/T18894-2002)进行整理归档,同时应当打印出纸质文件一并归档。
(四)收养登记文件材料应当在登记手续办理完毕后60日内归档。
(五)归档的文件材料除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回乡证、旅行证件、护照等身份证明和收养登记证为原件的复印件外,其余均为原件。
第七条收养登记文件材料的整理应当符合以下规则:
(一)成立收养关系登记类文件材料、解除收养关系登记类文件材料和撤销收养登记类文件材料均以卷为单位整理编号,一案一卷。
(二)每卷收养登记文件材料按照以下顺序排列: 1.文件目录;
2.收养登记申请书; 3.询问笔录;
4.收养登记审批表; 5.撤销收养登记材料; 6.收养人证明材料; 7.被收养人证明材料; 8.送养人证明材料; 9.其他有关材料; 10.备考表。
第八条收养登记档案的分类和类目设置为:收养登记档案一般按照一国籍(居住地)一收养登记性质来分类。其中,国籍(居住地)分为内地(大陆)公民,华侨,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中国公民,外国人等类别;收养登记性质分为成立收养关系登记类、解除收养关系登记类和撤销收养登记类。第九条收养登记档案的保管期限为永久。
第十条收养登记档案主要供收养登记管理机关使用;其他单位、组织或个人因特殊原因需要查借阅时,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并办理查借阅手续。第十一条对查借阅的档案严禁损毁、涂改、抽换、圈划、批注、污染等,如发生上述情况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十二条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有关规定,严密保管档案,同时维护当事人的隐私权,不得泄露档案内容,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扩大查借阅范围。
第十三条在办理外国人来华收养子女登记手续之前,形成的外国收养人档案,以及国内送养人和被养人档案的管理由民政部另行规定。第十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的具体实施细则。
第四篇:关于印发《青岛市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附件五:
关于印发《青岛市事业单位登记档案
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青编办字„2006‟68号)
各区、市编办:
为加强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水平,现将《青岛市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对原有的档案按要求进行全面整理,遇到问题及时向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反映,市编办将根据执行情况适时对整理后的档案进行检查。
二○○六年十月十三日
青岛市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事业单位登记档案(以下简称“登记档案”)管理工作,促进登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登记档案,是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在依法对事业单位进行登记和监督管理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事业单位登记档案是登记管理机关所属机关档案的主要内容,其档案归属于该机关全宗,不得分散保存与管理。
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实行统一指导,分级管理。第四条
登记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依法加强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登记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统计、利用及其信息的开发与管理。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对登记档案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档案的收集与归档
第六条
凡是反映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活动的文件材料均应列入归档范围。
第七条 属于归档范围的主要文件材料:
(一)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备案)形成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
1、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备案)申请书;
2、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登记申请表;
3、事业单位章程草案;
4、审批机关批准设立的文件;
5、拟任法定代表人现任该单位行政职务的任职文件;
6、拟任法定代表人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
7、具有法定资格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8、住所证明;
9、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
10、按规定应提交的举办单位法人资格证明文件;
11、登记行政许可及相关管理文书;
12、其他相关材料。
(二)事业单位变更登记形成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
1、事业单位法人变更登记申请书;
2、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登记申请表;
3、现任法定代表人免职文件;
4、拟任法定代表人现任该单位行政职务的任职文件;
5、拟任法定代表人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
6、事业单位经费来源变更的批准文件;
7、具有法定资格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8、单位名称变更的批准文件;
9、举办单位变更的批准文件;
10、宗旨和业务范围变更的相关依据文件;
11、住所变更的证明文件;
12、《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
13、变更登记行政许可及相关管理文书;
14、其他有关材料。
(三)对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形成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
1、事业单位报告工作形成的文件材料:(1)事业单位法人报告书;
(2)资产负债表和收支总表或审计报告;
(3)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
(4)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5)住所证明;
(6)受奖惩和绩效评估的文件;(7)接收捐赠的有关文件;(8)其他有关材料。
2、登记管理机关对该单位实施行政处罚的有关文书;
3、其他有关材料。
(四)事业单位补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
1、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补领申请书;
2、现存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正本或副本;
3、在公开发行报纸上刊登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遗失公告;
4、其他有关材料。
(五)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备案)形成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
1、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备案)申请书;
2、撤销或者解散的证明文件;
3、有关机关确认的清理债权、债务完毕并且完税的清算报告;
4、发布该单位拟申请注销登记公告的凭证;
5、收回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
6、成立清算组织的文件;
7、完税证明文件;
8、注销登记行政许可及相关管理文书;
9、其他有关材料。
第八条 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等每一项活动结束后,具体承办的有关人员应及时收集、整理有关材料,于三个月内归档。
第九条 档案载体与书写材料应符合耐久性要求和有关技术标准,禁止使用纯蓝墨水、红墨水、铅笔、圆珠笔等不耐久书写材料。
第十条 档案管理人员在接受归档的文件材料时,应检查所交档案是否完整、齐全、清晰,符合相关规定。归档文件不得使用传真件。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应实行纸质文件、电子文件双套制。归档的电子文件必须转换成光盘储存形式,同时储存描述生成电子文件的职能活动、作用、办理过程、办理结果、形成环境等辅助信息。
第三章
档案的整理
第十二条 登记档案以登记单位分类整理。一个事业单位的登记档案可整理为一个或若干盒,不能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的文件材料合并为一盒。
第十三条 一个事业单位的登记档案分别由设立登记(备案)、变更登记、监督管理、证书补领、注销登记(备案)等五类的若干件组成。每类每件登记档案由若干份材料组成,按时间顺序排列、编号。第十四条 按件装订好的档案装入盒内,并填写盒封面和盒脊,逐盒内置盒内目录。
档案盒内的设立登记(备案)、变更登记、监督管理、证书补领、注销登记(备案)等五类应逐件附目录。
第十五条
档案盒内文件材料应逐件编号。档案盒内以件为单位编件内文件页码号,件内有图文的页面逐页在文件正面的右上角、反面的左上角以二位阿拉伯数字编写。
第四章 档案的保管、利用与移交
第十六条 档案的保管期限定为永久。
第十七条 登记管理机关对档案的使用,要建立有关制度,对借阅档案的权限、程序、时限等都要作出明确规定。
在对社会开放档案时,应严格执行《档案法》的以下规定:
(一)利用的方式应限于阅览、复制和摘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利用档案时,须持介绍信、工作证、身份证等合法证明;
(三)外国人或外国组织利用档案时,须经上级登记管理机关同意。
第十八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根据有关规定为社会各方面阅览、复制、摘录档案提供便利条件,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涉及保密的内容,事业单位因正当理由不愿公开而且没有规定必须公开的内容,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有关保密规定。
第十九条 借阅、查阅者应遵守档案使用的有关规定,办理有关使用手续;档案管理人员在办理登记档案借阅、归还手续时,应检查档案的完好情况;借阅、查阅档案严禁对档案勾划、涂改、标记号、折叠、抽取、污损、撤换、添加内容等,严禁将档案带走。
第二十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对档案信息实行有效保密的前提下,建立档案数据库,为信息共享、统计汇总、决策咨询、查找利用等创造便捷条件。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登记管辖变更后,原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称移交方)应当及时将事业单位的档案材料移交给有管辖权的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称接收方)。档案移交工作按以下办法进行:
(一)移交方
1、自收到登记管辖变更有关文件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确定应当移交档案材料的事业单位名单,并向接收方发出关于变更事业单位登记管辖的协商函。
2、自收到接收方关于变更事业单位登记管辖的确认函(以下简称确认函)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按照接收方确认的名单,将各事业单位完整的档案材料复印,并在每张复印件上加盖本机关印章或者档案专用章,连同填写的一式两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档案材料交接单(以下简称交接单)一并送达接收方。
3、将接收方送还的交接单与事业单位原始档案材料一并保存。
(二)接收方
1、自收到移交方协商函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根据登记管辖变更有关文件的规定完成确认,并向移交方发出确认函。
2、自收到事业单位档案材料复印件和交接单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填写一式两份交接单中的有关内容,一份送达移交方,一份存入事业单位档案。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由青岛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民政部关于印发《社会组织抽查暂行办法》的通知民发〔2017〕45号
【发布单位】民政部
【发布文号】民发〔2017〕45号 【发布日期】2017-03-13 【生效日期】2017-03-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民政部
民政部关于印发《社会组织抽查暂行办法》的通知
民发〔2017〕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社会组织抽查暂行办法》已经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对于实施中的意见和建议,请及时报告我部。
民政部
2017年3月13日
社会组织抽查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社会组织管理,改进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按照法定职责,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社会组织,对其依法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检查,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开展抽查工作应当坚持依法、公正、公开、规范的原则。
第四条 民政部负责指导全国社会组织抽查工作。
各级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开展对本级登记的社会组织抽查工作。
登记管理机关与其管辖的社会组织的住所不在一地的,可以委托社会组织住所地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委托范围内的抽查工作。
第五条 抽查分为定期抽查和不定期抽查两种方式。
定期抽查是指登记管理机关按随机抽取本级登记的社会组织开展检查。县级、市级、省级登记管理机关对本级登记的社会组织的抽查比例分别不低于3%、4%和5%,民政部对本级登记的社会组织的抽查比例不低于10%。
不定期抽查是指登记管理机关根据社会组织类别、所属行业、检查事项等条件,不定期随机抽取本级登记的社会组织开展检查。抽查比例根据工作需要合理确定。
第六条 登记管理机关开展定期抽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的报告、信息公开、内部治理、财务状况、业务活动等情况。不定期抽查可以在前款规定的检查内容中选择若干项开展检查,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其他检查内容。
第七条 登记管理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联合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或者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开展抽查工作。
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使用其他部门作出的检查结果。
第八条 在抽查工作中,登记管理机关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开展审计、咨询等相关工作。
第九条 登记管理机关可以采取书面检查、现场检查等方式开展抽查工作。
登记管理机关对社会组织开展检查时,应当将检查的内容和要求通知被检查社会组织。
第十条 登记管理机关对社会组织开展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出示相关工作证件和检查通知书。
检查人员与被检查社会组织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一条 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受委托现场开展相关工作时,工作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应当出示相关工作证件、检查通知书及委托证明。
第十二条 现场检查应当制作检查笔录,如实记录检查情况,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社会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在场工作人员签字或者盖章;无法取得签字或者盖章的,检查人员应当注明原因。
第十三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将抽查发现的问题告知被检查社会组织,并依法向社会公开。
第十四条 抽查发现社会组织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依法处理;应当由其他部门处理的,依法移交相关部门。
第十五条 社会组织应当配合检查工作,接受询问,如实反映情况,并根据检查需要,提供相关材料,不得以任何形式阻碍或者拒绝检查。
社会组织不按规定配合检查的,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依法处理。
第十六条 抽查结果作为社会组织评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也可以提供给相关政府部门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资格认定、评优评先等工作的参考因素。
第十七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依法将抽查过程中收集、形成的有关资料及时归档保存。
第十八条 抽查所需费用由登记管理机关按规定列支,不得向社会组织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九条 登记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抽查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民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