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吴江市廉政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中共吴江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吴江市委组织部 吴江市监察局
吴纪发[2006]21号
━━━━━━━━━━━★━━━━━━━━━━━
关于印发《吴江市
廉政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吴江经济开发区、吴江临沪经济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办局,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人民团体,市各直属单位:
为加强领导干部廉政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吴江市领导干部廉政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动态监督作用,结合吴江实际,制定《吴江市廉政档案管理暂行办法》,1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共吴江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吴江市委组织部吴江市监察局二〇〇六年六月十二日
主题词:廉政建设档案通知
2
吴江市廉政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廉政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按照《保密法》和《档案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领导干部,系指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等在职副科级(镇、局)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
第三条廉政档案的内容:
(一)领导干部本人及家庭成员基本情况;
(二)领导干部个人收入情况;
(三)领导干部本人及家庭成员住房情况;
(四)领导干部本人及家庭成员车辆配备情况;
(五)领导干部家庭成员经商办企业情况;
(六)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情况;
(七)领导干部出国出境情况;
(八)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和父母因私出国出境情况;
(九)领导干部及其家庭成员婚丧喜庆操办情况;
(十)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情况;
(十一)领导干部收受礼品礼金上交情况;
(十二)领导干部廉政公示情况;
(十三)领导干部参加民主生活会情况;
(十四)领导干部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情况;
(十五)领导干部信访情况;
(十六)领导干部接受组织函询情况;
3
(十七)领导干部接受廉政谈话情况;
(十八)领导干部违规违纪问题处理及责任追究情况;(十九)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受到执纪执法机关查处或涉嫌犯罪情况;
(二十)领导干部奖惩情况;
(二十一)领导干部接受廉政教育培训情况;
(二十二)领导干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
第四条廉政档案的设立、收集、移交:
(一)组织、人事、审计、公安、检察、审判、信访等相关部门承担提供有关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信息的义务。有关材料每半年整理送交一次,重要材料及时送交;
(二)市纪委、监察局相关室和市级机关各单位纪检监察机构将领导干部呈报、提供的个人廉政信息材料及时报送;
(三)市纪委职能室按照职能分工,及时整理职责范围内有关领导干部廉政信息材料,每季度报送一次,重要信息应及时报送;
(四)领导干部本人填写或提供的材料,必须由本人签名确认;单位提供的材料,要在材料上载明出处和日期,由单位领导签字确认并加盖单位印章,档案材料经市纪委审核同意后,归入廉政档案并录入吴江市领导干部廉政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软件;
(五)市副科级(镇、局)以上领导干部晋级、退休、辞职、病故或被撤销党内职务、开除党籍,行政降级、撤职、开除公职,其廉政档案应继续保存三年。三年后经登记造册,归入本人档案。
第五条廉政档案运用范围:
(一)为推荐、提拔、任用领导干部提供情况;
4
(二)为对领导干部实施提醒谈话、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及采取组织措施等提供情况;
(三)为年度考核、业绩评定、评优评先、表彰奖励提供情况;
(四)为参加和指导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案件查处和责任追究提供情况;
(五)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专项治理和监督检查提供情况;
(六)为其它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提供相关情况。
第六条调阅廉政档案,须由单位出具介绍信,经市纪委批准,方可调阅允许查阅范围内的廉政档案。
第七条廉政档案的管理:
(一)纸质档案应专人管理,按件整理归档,分类排列,实行一人一档管理制度。具体按《苏州市档案管理办法》及其它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廉政电子档案应保持信息有效性,每季度对数据库更新一次,重要信息及时更新。具体按《关于加强电子文件管理的意见》及其它电子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建立回避制度,任何人未经批准不得调阅与自己有关联的领导干部的廉政档案。
第八条在廉政档案建立和管理过程中,有瞒报、不报、失密、泄密、弄虚作假、违规操作、失职渎职等行为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九条本办法由中共吴江市纪委、监察局商市委组织部、市档案局解释。
第十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5
第二篇:关于印发《吉林省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吉林省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吉劳社薪字〔2004〕13号
各市州、县(市、区)劳动保障局,档案局:
为适应当前劳动用工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经认真研究,制定了《吉林省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吉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吉 林 省 档 案 局
二○○四年一月十三日
吉林省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推动我省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进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中所称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系指: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集体及私营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中,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工档案管理,及非全日制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与原用人单位终止(解除)劳动关系的失业人员、自费出国等人员的档案管理。
第三条 用人单位、就业服务机构、劳动代理服务机构,为职工档案具体管理机构。档案管理机构要接受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档案行政综合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第四条 经劳动保障和档案管理行政部门认定,具备保管职工档案条件的用人单位,保管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工档案。不得代管其他人员的档案,严禁职工个人保管档案。
第五条 不具备保管职工档案条件的用人单位,其职工档案交由经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档案管理行政部门批准的具备保管职工档案条件的劳动代理服务机构代保管。
第六条 就业服务机构负责辖区内与用人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失业人员的档案管理。
第七条 劳动代理服务机构经劳动保障和档案管理行政部门认定可开展代理档案保管业务。负责受用人单位委托职工档案的管理及职工自动离职、开除、终止(解除)劳动关系人员、非全日制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自费出国等人员的档案管理。
第八条 退休职工的档案,可交由户口所在地的社区保管,社区暂不具备保管职工档案条件的可由原档案保管部门保管。
第九条 死亡职工档案在原档案保管部门保管满十五年以上,可以按规定进行销毁。特殊贡献的获省级以上模范人物称号的职工死亡以后,其档案按管理权限向所在地档案馆移交。
第十条 职工档案具体管理机构的职责:
1、收集、整理、立卷、鉴别、保管、查阅、转递职工档案;
2、登记职工工作变动、签订、履行劳动合同等情况;
3、为有关部门提供职工情况;
4、做好职工档案的安全、保密、保护工作;
5、定期向本单位或相关的档案管理部门移交档案;
第十一条 就业服务机构、劳动代理服务机构应严格按照本规定要求,与档案保管单位或个人签订委托协议(式样附后),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为委托方出具调档、转移档案等手续,接到托管的档案后要进行审查登记,无误后方可归档。
第十二条 职工档案的内容包括(式样附后):
1、职工登记表;
2、劳动调配材料;
3、晋级、增资材料;
4、考核、考察材料;
5、学历记载材料;
6、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民主党派的材料;
7、奖惩材料;
8、政审材料;
9、个人诚信材料。
第十三条 档案具体管理机构要将职工工作中形成的材料及时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持档案的完整。
第十四条 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经过认真鉴别,以保证材料的真实性。第十五条 企业职工档案使用统一规格标准用纸,档案卷盒、卷皮、目录等样式、规格实行统一的制作标准,并用钢笔或碳素笔填写,字迹要端正、清晰。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红色墨水及复写纸书写。
第十六条 实行职工登记制度,《职工登记表》(样式附后)将作为职工档案的一项内容,所有用人单位职工应重新如实填写《职工登记表》放入本人档案,职工工作变动后,到新的用人单位应重新填写《职工登记表》。
第十七条 档案具体管理机构在做好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内容的充实工作的同时,要建立档案管理台账,防止丢失档案材料和擅自泄露档案内容,不得擅自涂改、抽取、销毁或伪造档案材料。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及档案管理机构要建立健全档案查阅借阅制度,明确档案查阅条件及利用范围。档案管理部门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涉及国家秘密的职工档案要严格保管,严格查阅手续。
第十九条 除特殊情况外职工档案一般不得借出查阅。如必须借出查阅时,应事先提交报告,说明理由,经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批准后,方可办理,严格履行登记手续,并按期归还。
第二十条 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亲属(包括父母、配偶、子女及兄弟姐妹等)的档案。
第二十一条 查阅档案必须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和查档规定,严禁涂改、圈划、抽取、撤换档案材料,查阅者不得泄露或擅自向外公布档案内容。
第二十二条 因工作需要从档案中取证的,须经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批准后,方可办理。
第二十三条 职工档案保管应具备以下条件:
1、要建立坚固的专用档案库房,配备铁质的档案柜;
2、库房要具备防火、防虫、防盗、防潮、防光、防高温、防尘等条件;
3、温度控制在14℃一24℃,相对湿度控制在45%一60%;
4、档案库房和档案工作人员办公室要二室分开;
5、档案保管人员应具有中专(或相当中专)以上学历,经过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要不断研究和改进档案的保管方法和保护技术,并要逐步实行微机管理,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第二十四条 转递档案应遵守下列规定:
1、对转出的档案,必须按省劳动和保障厅统一印制的《职工档案转递通知单》(式样附后)进行登记,并密封包装。
2、对转出的材料,不得扣留或分批转出。
3、用人单位、就业服务机构、劳动代理服务机构收到档案经核对无误后,在回执上签名盖章,并将回执立即退回。转出单位逾期30日未收到回
执的,应及时追查,以防丢失。《职工档案转递通知单》回执由原档案管理部门保存15年以上。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县以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档案管理行政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吉林省档案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造成经济损失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按本《办法》规定集中管理档案的;
2、擅自涂改档案内容或伪造档案材料的;
3、无故扣押职工档案的;
4、职工档案整理、保管、利用、转递过程中出现违反本办法,造成档案丢失或其它严重后果的;
5、拒不按本《办法》归档或按期移交或接收档案的;
6、档案保管部门明知所保存的档案面临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档案损失的;
7、损毁丢失或者擅自销毁档案的。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八条 自本《办法》下发之日起,原《吉林省工人档案管理试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关于印发《船舶检验技术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船舶检验技术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海船检[2003]234号 2003年6月16日
中国船级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船检局(处),各船检管理处:
现将《船舶检验技术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船舶检验技术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中所附的《船舶检验技术档案分类编号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船检档案的分类编号作出了统一的要求,各单位应严格遵照执行。考虑到一些单位已形成的船检档案案卷较多,如全部按照该《办法》进行重新编号,其工作量将会很大,因此对各船检机构已按原有分类编号办法进行整理的案卷,可不按该《办法》进行重新编号。但为便于统一管理,各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新旧档案号的对照表,以方便查找利用。二○○三年六月十六日 船舶检验技术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船舶检验技术档案的管理,发挥船舶检验技术档案的作用,提高船检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为航运事业服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订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船舶检验技术档案(以下简称“船检档案”)是指船舶检验机构及验船人员在船舶、海上设施和船用产品(含船运货物集装箱,以下同)法定检验活动及其相关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技术文件材料。本条所指的相关活动是指受中国海事局委托、由船舶检验机构实施的对焊工考试机构认可和对各类检测、检修机构的认可(以下简称“机构认可”)等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船舶检验机构对船检档案的搜集、整理、登记、统计、保管、利用等工作。
第四条 船检档案由船籍港船舶检验登记机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保存。第五条 船检档案是船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信息资源,各级检验机构要对船检档案管理有必要的投入,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应有领导分管档案工作,有专人负责档案的具体管理。第二章 管理与职责 第六条 遵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下,中国海事局对中国船级社和各省级船舶检验机构的船检档案工作实行行业领导;中国船级社和各省级船舶检验机构对所属的分支机构的船检档案管理工作实行业务领导和管理;各级船舶检验机构按照中国海事局的规定管理本单位的船检档案并接受中国海事局的监督、检查或查询,同时接受所在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七条 中国船级社和各省级船舶检验机构在船检档案管理中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交通部和中国海事局关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船检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
(二)对所属分支机构的船检档案工作进行业务领导、指导和检查。
(三)学习、研究和采用新技术,推行船检档案管理现代化。
(四)培训船检档案管理人员,交流船检档案管理工作经验。
第八条 各级船舶检验机构的船检档案管理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交通部和中国海事局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执行上级和本单位的船检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二)负责本检验机构的船检档案管理工作。
(三)在不违背保护知识产权和保密原则的情况下,积极开展档案利用工作。
(四)组织完成上级管理部门交办的档案业务工作。第三章 船检档案管理人员的任职条件与基本职责
第九条 船检档案管理人员任职条件:
(一)坚持原则,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相当的专业知识水平,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船检专业知识。
(二)熟悉本单位船检业务和船检工作情况。
(三)经船检档案管理知识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第十条 船检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
(一)认真贯彻执行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负责本检验机构船检档案的分类整理、装订、标识、登记、统计、归档保管工作,保证案卷质量。
(三)督促验船师送交应归档的完整检验资料。
(四)保护档案的安全,做好防护工作。
(五)协助做好档案利用工作,编制适用的档案检索工具,迅速准确地查调档案,汇编档案资料。
(六)遵守保密制度。未经批准,不准擅自利用职权扩大档案的利用范围,不得泄漏船检档案的机密内容。第四章 船检档案分类及立卷 第十一条 船检档案分类:船检档案分类按照《交通科学技术档案分类编号办法》的总体要求,在基本大类及属类之下,根据船舶和船用产品法定检验活动及其相关活动的分工及特性,分为船舶检验、海上设施检验、船用产品检验、机构认可等类别,以及若干个下级类别。具体分类编号办法参见《船舶检验档案分类编号办法》(见附件三)。中国船级社和各省级船舶检验机构可根据本单位检验业务的发展以及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增加新的类别或对各类别增加下级类别。第十二条 船检档案立卷要求:船检档案立卷应符合《交通部文件材料立卷归档办法》的要求,按照项目的类别或特征分别立卷,构成一个项目保管单位。在一个项目保管单位内,可以依据文件的数量按时间阶段或检验项目组成一个或若干个案卷。船检技术文件材料的立卷,由承办项目的检验人员负责。检验人员应认真执行档案归档制度,将处理完毕的文件及时收集、整理、归类,核对准确,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完整性,按规定手续送交档案管理人员整理归档。立卷通常按以下要求进行:
(一)船舶、海上设施检验按船舶、海上设施立卷,即一船(海上设施)为一个项目保管单位,其中可按图纸、建造检验、营运检验项目随时间顺序分别组卷。
(二)工厂认可和型式认可可按工厂立卷,即一个工厂为一个项目保管单位,单项产品检验可按产品类别或时间特征立卷。
(三)焊工考试和检修、检测机构认可可按不同的机构分别立卷,即一个机构为一个项目保管单位。第十三条 船舶(含海上设施,以下同)检验类档案立卷内容:船舶检验类档案立卷包括船舶图纸、建造检验(含初次检验)资料、营运检验资料三部分内容。
(一)船舶图纸,包括:
1.审图申请书
2.审图意见书(含审图意见书的答复及其底稿等相关文件)
3.送审图纸
4.完工图纸
5.改建图纸(如有时)审图机构保存以上1、2、3项内容,建造检验机构保存2(底稿除外)、3、4、5项内容;归档的送审图纸应至少包括“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技术规则”中要求提供的图纸和资料。
对用同一图纸批量建造的定型船舶也应做到一船一图立卷。
(二)船舶建造检验资料,包括:
1.建造检验申请书
2.船检登记号申请及批复
3.建造厂的资质证书复印件(如有)4.各项程序阶段检验项目单
5.各种质置反馈表
6.遗留项目备忘录
7.船舶建造检验报告、检验记录及其底稿
8.船舶检验证书副本及其底稿
9.吨位计算书
10.船舶出厂质量文件及有关技术问题函电文件
11.主要原材料、机电设备检验(认可)证书复印件
12.船厂、船东、船检机构有关船舶检验问题的来往文件资料
(三)船舶营运检验资料,包括:
1.检验申请书
2.检验报告及其底稿
3.检验证书副本及其底稿(包括签注的证书)
4.更换设备、产品的证书复印件
5.船舶出厂质量文件(如有时)
6.遗留项目备忘录
7.检验记录对于
(一)、(二)、(三)项中如有检验机构之间的检验委托书和检验机构认为需要归档的其他资料也应分别纳入相应项目中归档。第十四条 船用产品检验类立卷内容:
(一)工厂认可,包括:
1.认可申请书
2.工厂生产制度清单
3.工厂主要生产设备清单
4.工厂生产质量保证体系文件资料
5.认可报告和认可证书副本及其底稿
6.认可需要的其他各种技术文件资料
(二)船用产品型式认可,包括:
1.检验申请书
2.设计图纸
3.产品工艺技术文件
4.引用的技术标准的目录
5.型式认可的证书副本及其底稿
6.产品型式认可的其他各种技术文件资料、来往函电等
(三)单项产品检验,包括:
1.原材料质量证书
2.外购件质量证书
3.部件检验报告、整机性能、效能试验报告
4.产品制造检验或出厂检验报告
5.产品质量反馈表
6.船用产品证书副本及其底稿
7.工厂认可或型式认可证书副本
8.船用产品检验有关技术问题来往函电。
(四)审批产品图纸,包括:
1.审图申请书 2.产品图纸
3.审图意见书(含审图意见书的答复及其底稿等相关文件)对于
(一)(二)
(三)(四)项中如有检验机构之间的检验委托书和检验机构认为需要归档的其他资料也应分别纳入相应项目中归档。对于船厂自行制造、由驻厂验船师进行随船检验的产品,也可纳入船舶建造检验档案。
第十五条 机构认可类立卷内容:机构认可包括船厂技术条件认可、焊工考试机构认可,各类检测、检修机构认可。机构认可资料立卷,包括:
1.认可申请书
2.机构工商登记许可证书复印件
3.机构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体系文件清单
4.机构管理人员和检测、检修人员资质证明的复印件
5.检测、检修相应的技术资料和国际、国家标准目录
6.人员保护设备、设施相关资料
7.维修、检测工具、设备、仪器清单
8.认可的其他文件资料、来往函电等
9.认可报告和认可证书副本及其底稿
10.检验委托书(如有时)
11.检验机构认为需要归档的其他资料 第五章 档 案 管 理
第十六条 独立项目的检验活动在阶段性或全部完成后,承办项目的检验人员应及时系统整理所形成的技术文件材料。组成案卷或保管单位,填写移交资料目录,经项目或机构负责人审查后移交给档案管理人员。
第十七条 船检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对接收来的船检资料进行分类、编目、登记、统计和必要的加工整理,建立形式完整的档案。
第十八条 船检档案应做到分类清楚,装订整齐,排列系统,存放有序,查找方便。
第十九条 各船舶检验机构要建立健全档案借阅和复制制度。借阅和复制档案要有一定的批准手续。
第二十条 档案借阅人员对所借档案有安全、保密的责任,不得自行转借、遗失和污损。严禁在档案上填注、涂改或擅自分拆案卷抽取。第二十一条 立卷归档后的档案,如发现档案内容本身有错误需要修改的,应在备考表中说明修改情况,不得在档案上直接涂改。
第二十二条 船检档案分别按永久、长期(16~50年)、短期(15年以下)三种期限保管。
(一)船舶、海上设施检验产生的技术文件材料档案,保管期限为长期(50年)。
(二)船舶、海上设施的图纸审批产生的技术文件材料以及批准的图纸等,保管期限为长期(50年)。
(三)船用产品工厂认可、型式认可和单项产品检验所产生的技术文件材料档案,保管期限为短期(15年)。
(四)船用产品图纸审批产生的技术文件材料以及批准的图纸等,保管期限为长期(25年)。
(五)船舶检验机构对焊工考试机构认可和对各类检测、检修机构认可检验所产生的技术文件材料,保管期限为短期(15年)。
(六)船检档案交接凭证,保存期限为永久。以船舶、海上设施、工厂或机构为单位立卷的船检档案属分批归档类档案,其保管期限的计算应从最后一批案卷归档以后的下一年一月一日算起。
第二十三条 各船舶检验机构应有专门的库房保管船检档案,配备必要的设备,认真做好防火、防盗、防晒、防虫、防尘、防潮、防鼠、防高温等安全措施。坚持库房检查制度,确保档案的安全。
第二十四条 对船检档案的鉴定、销毁等按照“交通档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船检档案超过规定保管期限时,各级船舶检验机构可以按规定程序销毁。第六章 档 案 转 移
第二十五条 各船舶检验机构应建立船检档案转移登记簿,及时把收入和移出的档案进行登记。
第二十六条 船舶检验机构对在当地建造的非本籍船舶进行建造检验或受委托对非本籍船舶进行营运检验后,应在检验完成后7个工作日内按规定将船检技术文件资料用可靠方式移交给船籍港船舶检验登记机构。第二十七条 船舶因买卖或其他正常原因需要转港的,转出的检验机构应把在本机构形成的船检档案全部移交给接收的船舶检验机构,并办理移交手续。转出的机构可对重要资料复印并保存5年。
第二十八条 转港转籍船舶的船检档案按照下述程序进行转移:
(一)转出船舶检验机构根据船东转港要求、并依据接收机构的“船舶检验技术档案调档函”(见附件一)将全部船检档案封好,填写详细记载转移档案内容的“船舶技术检档案移交表”(见附件二)一式三份。
(二)转出的船舶检验机构将一份经过签字盖章的移交表存档,另两份在签字盖章后连同船检档案一并寄、送(或其他可靠方式)交给接收的船舶检验机构。
(三)接收的船舶检验机构根据移交表内容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在两份移交表上签字盖章,7个工作日内将其中一份寄给转出的船舶检验机构。第二十九条 船舶检验机构之间在档案转移中应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和协作,不得故意阻碍正常的船检档案转移。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各船舶检验机构对所属资料不全的现有船舶档案必须分期分批进行清理和完善,逐步建立所有持证船舶的船检档案。
第三十一条 对于在船检档案管理中违反本办法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根据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十二条 中国船级社和各省级船检机构应根据本办法结合各自档案管理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报中国海事局备案。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中国海事局负责解释。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关于印发《青岛市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附件五:
关于印发《青岛市事业单位登记档案
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青编办字„2006‟68号)
各区、市编办:
为加强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水平,现将《青岛市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对原有的档案按要求进行全面整理,遇到问题及时向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反映,市编办将根据执行情况适时对整理后的档案进行检查。
二○○六年十月十三日
青岛市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事业单位登记档案(以下简称“登记档案”)管理工作,促进登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登记档案,是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在依法对事业单位进行登记和监督管理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事业单位登记档案是登记管理机关所属机关档案的主要内容,其档案归属于该机关全宗,不得分散保存与管理。
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实行统一指导,分级管理。第四条
登记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依法加强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登记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统计、利用及其信息的开发与管理。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对登记档案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档案的收集与归档
第六条
凡是反映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活动的文件材料均应列入归档范围。
第七条 属于归档范围的主要文件材料:
(一)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备案)形成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
1、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备案)申请书;
2、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登记申请表;
3、事业单位章程草案;
4、审批机关批准设立的文件;
5、拟任法定代表人现任该单位行政职务的任职文件;
6、拟任法定代表人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
7、具有法定资格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8、住所证明;
9、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
10、按规定应提交的举办单位法人资格证明文件;
11、登记行政许可及相关管理文书;
12、其他相关材料。
(二)事业单位变更登记形成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
1、事业单位法人变更登记申请书;
2、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登记申请表;
3、现任法定代表人免职文件;
4、拟任法定代表人现任该单位行政职务的任职文件;
5、拟任法定代表人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
6、事业单位经费来源变更的批准文件;
7、具有法定资格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8、单位名称变更的批准文件;
9、举办单位变更的批准文件;
10、宗旨和业务范围变更的相关依据文件;
11、住所变更的证明文件;
12、《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
13、变更登记行政许可及相关管理文书;
14、其他有关材料。
(三)对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形成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
1、事业单位报告工作形成的文件材料:(1)事业单位法人报告书;
(2)资产负债表和收支总表或审计报告;
(3)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
(4)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5)住所证明;
(6)受奖惩和绩效评估的文件;(7)接收捐赠的有关文件;(8)其他有关材料。
2、登记管理机关对该单位实施行政处罚的有关文书;
3、其他有关材料。
(四)事业单位补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
1、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补领申请书;
2、现存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正本或副本;
3、在公开发行报纸上刊登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遗失公告;
4、其他有关材料。
(五)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备案)形成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
1、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备案)申请书;
2、撤销或者解散的证明文件;
3、有关机关确认的清理债权、债务完毕并且完税的清算报告;
4、发布该单位拟申请注销登记公告的凭证;
5、收回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
6、成立清算组织的文件;
7、完税证明文件;
8、注销登记行政许可及相关管理文书;
9、其他有关材料。
第八条 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等每一项活动结束后,具体承办的有关人员应及时收集、整理有关材料,于三个月内归档。
第九条 档案载体与书写材料应符合耐久性要求和有关技术标准,禁止使用纯蓝墨水、红墨水、铅笔、圆珠笔等不耐久书写材料。
第十条 档案管理人员在接受归档的文件材料时,应检查所交档案是否完整、齐全、清晰,符合相关规定。归档文件不得使用传真件。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应实行纸质文件、电子文件双套制。归档的电子文件必须转换成光盘储存形式,同时储存描述生成电子文件的职能活动、作用、办理过程、办理结果、形成环境等辅助信息。
第三章
档案的整理
第十二条 登记档案以登记单位分类整理。一个事业单位的登记档案可整理为一个或若干盒,不能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的文件材料合并为一盒。
第十三条 一个事业单位的登记档案分别由设立登记(备案)、变更登记、监督管理、证书补领、注销登记(备案)等五类的若干件组成。每类每件登记档案由若干份材料组成,按时间顺序排列、编号。第十四条 按件装订好的档案装入盒内,并填写盒封面和盒脊,逐盒内置盒内目录。
档案盒内的设立登记(备案)、变更登记、监督管理、证书补领、注销登记(备案)等五类应逐件附目录。
第十五条
档案盒内文件材料应逐件编号。档案盒内以件为单位编件内文件页码号,件内有图文的页面逐页在文件正面的右上角、反面的左上角以二位阿拉伯数字编写。
第四章 档案的保管、利用与移交
第十六条 档案的保管期限定为永久。
第十七条 登记管理机关对档案的使用,要建立有关制度,对借阅档案的权限、程序、时限等都要作出明确规定。
在对社会开放档案时,应严格执行《档案法》的以下规定:
(一)利用的方式应限于阅览、复制和摘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利用档案时,须持介绍信、工作证、身份证等合法证明;
(三)外国人或外国组织利用档案时,须经上级登记管理机关同意。
第十八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根据有关规定为社会各方面阅览、复制、摘录档案提供便利条件,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涉及保密的内容,事业单位因正当理由不愿公开而且没有规定必须公开的内容,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有关保密规定。
第十九条 借阅、查阅者应遵守档案使用的有关规定,办理有关使用手续;档案管理人员在办理登记档案借阅、归还手续时,应检查档案的完好情况;借阅、查阅档案严禁对档案勾划、涂改、标记号、折叠、抽取、污损、撤换、添加内容等,严禁将档案带走。
第二十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对档案信息实行有效保密的前提下,建立档案数据库,为信息共享、统计汇总、决策咨询、查找利用等创造便捷条件。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登记管辖变更后,原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称移交方)应当及时将事业单位的档案材料移交给有管辖权的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称接收方)。档案移交工作按以下办法进行:
(一)移交方
1、自收到登记管辖变更有关文件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确定应当移交档案材料的事业单位名单,并向接收方发出关于变更事业单位登记管辖的协商函。
2、自收到接收方关于变更事业单位登记管辖的确认函(以下简称确认函)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按照接收方确认的名单,将各事业单位完整的档案材料复印,并在每张复印件上加盖本机关印章或者档案专用章,连同填写的一式两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档案材料交接单(以下简称交接单)一并送达接收方。
3、将接收方送还的交接单与事业单位原始档案材料一并保存。
(二)接收方
1、自收到移交方协商函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根据登记管辖变更有关文件的规定完成确认,并向移交方发出确认函。
2、自收到事业单位档案材料复印件和交接单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填写一式两份交接单中的有关内容,一份送达移交方,一份存入事业单位档案。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由青岛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关于印发《吴江市2008年公共卫生工作意见》的通知
吴卫预„2008‟8号
关于印发《吴江市2008年公共卫生
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吴江市2008年公共卫生工作意见》印发给你们,请根据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吴江市2008年公共卫生工作意见
吴江市卫生局 二○○八年三月四日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苏州市卫生局 附件:
吴江市2008年公共卫生工作意见
2008年全市公共卫生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实施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工程为目标,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为方向,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降低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和传染病发病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现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推进政府实事工程
巩固省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市成果,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落实重点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推进农村卫生现代化建设,争取年内通过江苏省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市的考核检收。同时根据农民健康工程考核评估标准的要求,做好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和报表上报工作,定期报告进展情况,确保各项任务按序完成。
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苏州市政府《关于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全面加快实现农村卫生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在以市公共卫生中心为核心、基层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医疗机构为哨点的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已初步形成的基础上,探索镇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改革和运作机制,构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继续加强建制镇等基层监督网络建设,卫生监督分支机构建成率达到70%以上。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推进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三大类八大项)工作,制定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规范与考核指标,积极会同财政部门,督促地方政府落实农村居民人均不低于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继续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完成率和完成质量与资金分配挂钩,定期通报资金落实和工作进展情况,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做到项目工作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让老百姓切实得到实惠。
三、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的作用,形成分级负责、信息畅通、指挥有力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积极创建“江苏省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县(市)”,认真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2006—2010年吴江市卫生应急培训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制度和应急处理要求,强化人员的培训和应急演练工作,并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加强预警监测能力建设,落实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工作,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月报告制度,建立通畅、快速、准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体系。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系统,充实应急防治队伍,加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
四、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
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做好艾滋病、结核病、鼠疫、霍乱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等传染病防治工作,重视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监测,做好O157、病毒性肝炎等肠道传染病的防制,抓好防治预案的落实,普及各级临床和预防保健人员救治、流调、消毒隔离等知识,建立健全有效应对疫情的各项工作制度,强化各级人员的责任意识,落实对基层的指导,构筑坚固的防控屏障。
(一)艾滋病防治
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和感染者的管理,做好对娱乐场所、监管场所等重点人群的监测工作,落实防控措施,干预高危行为,以城区为重点,开展对高危人群的艾滋病防治行为干预工作。开展HIV/STD专题调查活动。加强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的管理,提高检测能力;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培训和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实施娱乐场所100%推行安全套工程,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和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任务,市疾控中心、市一院作为全市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要继续做好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扩大重点人群的筛查面,提高筛查质量。
(二)结核病防治
完善结核病控制策略,严格执行结核病防治各项各项政策措施和技术规范,继续做好结核病病人的发现、督导管理和免费治疗工作,确保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治愈率达标,巩固提高 “五率”(医疗机构病人报告率、病人转诊率、病人追踪到位率、病人系统管理率、病人家属筛查率)水平。加强业务指导、培训、督导,提高网络报告工作质量,落实兼职人员,提高结核病管理水平。加强流动人口的结核病防治工作,做好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江苏省第五轮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子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三)计划免疫
根据江苏省卫生厅制定的扩大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和工作部署,落实扩大的免疫规划。抓紧做好疫苗和注射器计划分配等前期准备工作,开展预防接种专业人员培训和社会宣传,确保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同等免费接种扩大的免疫规划疫苗,巩固提高计划免疫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加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保持脊髓灰质炎系统正常运转和高敏感性,做好脊灰、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有效控制麻疹流行。做好流脑、乙脑疫情的监测,控制暴发疫情。实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长效管理,巩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先进市”和“苏州市流动儿童计划免疫达标镇”成果。根据苏州市卫生局要求,做好以接种点为单位的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达标工作,迎接苏州市卫生局考评(13个接种点)。
(四)其他传染病防治
认真做好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霍乱、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等腹泻病监测与防治,落实腹泻病门诊制度。加强传染病监测哨点的能力建设和督导,确保监测系统正常运行,提升流感、人禽流感监测水平,重点做好学校等集体单位的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控制工作。贯彻乙肝防治规划,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继续普及乙肝疫苗接种,加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规范管理,提高首次接种及时率,构建乙肝免疫屏障。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的体检行为,既要做好防治,又要保护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合法权益,消除社会歧视。
(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贯彻慢病防治规划,健全慢病防治网络,形成能级清晰、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及其它慢病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做好病人随访、健康指导工作。并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和特困人群中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供免费药物治疗。逐步完善慢病预防控制的策略、措施和技术规范,继续开展死因监测、发病率监测和危险因素监测,逐步健全疾病监测体系,提升监测水平。全面开展肿瘤和常见慢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报病工作,肿瘤报告率达到100%,常见慢病报告率达到90%以上,及时总结经验,减少漏报,提高报病质量。
贯彻落实《江苏省2004—2010年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巩固“牙防先进市”的成果,完善牙防软硬件建设,加强儿童龋齿的防治,做好成人疾病的儿童期预防。
(六)精神病防治康复
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网络,发挥临床和预防的互动作用。加强市康复医院业务指导,规范服务行为。对全市重型精神病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及情感型精神病)实施规范化管理,提供有效干预措施并对符合条件患者提供免费药物治疗。为其它精神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咨询和指导。积极开展精神卫生日间康复建设的试点工作,依托社区做好精神卫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做好日间康复、心理卫生咨询,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监护率,减少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促进社会的稳定。
五、加强血寄地防工作
(一)血防工作
1、加强螺情监测,今年全市要完成查螺260万平方米。各单位要利用春季有利时期,认真组织查螺专业队,开展多层次多回合的反复查螺,确保查螺质量。严密关注钉螺动向,切实控制外源钉螺的输入,继续做好太湖水系的螺情监测工作,春季沿太湖的镇要继续组织专业队对沿湖芦草滩进行查螺;秋季沿太湖和太浦河的镇继续开展诱螺和打捞漂浮物工作。平望镇要做好船泊交易中心的螺情监测工作。七都镇继续开展太湖芦滩螺情监测工作。桃源镇需加强烂溪塘和新塍塘等水系的监测。联防镇要继续做好血防联防工作。
2、重视疾病监测
全面贯彻实施《苏州市血吸虫防治中长期规划》,继续加强对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各医疗卫生单位仍应将门诊肝功能剩余血清查病作为本地血吸虫病监测的常规工作,有的放矢地调整新感染监测。积极开展晚血病人复查和尚需治疗晚血病人的治疗救助工作。继续在七都镇庙港社区开展苏州市血防监测点工作,具体按《苏州市血吸虫病监测点工作实施细则》进行。
(二)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所有一级以上医疗单位均应设立门诊镜检站,认真做好疟疾及丝虫病的血检工作。做好疟疾疑似病人的血检,提高血检质量,及时发现和管理病人,控制疟疾在我市的流行,为达到“消灭”标准做好充分准备。巩固丝防成果,完善丝防监测,继续在震泽镇开展慢性丝虫病的照料试点工作。
巩固省有效控制肠道寄生虫感染考核达标成果,做好控制标准的远期效果监测工作。今年要在七都镇抽查1所民工子弟学校开展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调查。继续在平望镇莺湖村开展江苏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工作。肠道寄生虫防治工作要以查病为主,阳性者服药;定期定点抽查人群感染率,观察防治效果;肠道寄生虫高发年龄人群和从事农业耕作为主的人群可有计划分批集体驱虫。
(三)地方病防治工作
巩固碘缺乏病消除成果,健全碘盐监测网络,将碘含量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确保市民食用合格碘盐。加强碘盐的市场抽查力度,重点打击私盐和非碘盐,开展居民户碘盐调查,努力提高碘盐合格率和合格碘盐人群覆盖率。
六、加强卫生监测,促进平衡发展
(一)职业病防治工作。
开展新、改、扩建项目卫生学评价,完善行政中心窗口审批的运行机制,从源头上把关。做好重点职业危害的监测、监护工作,进一步提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加强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依法规范职业病诊断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行为,建立职业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职业卫生监测与临床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加强职业中毒信息及相关知识的收集整理工作,为社会提供职业中毒控制的技术支持。
(二)食品与学校卫生工作。
加大食品污染监测力度,建立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和监测工作,继续做好学生传染病、常见病、多发病的监测工作,落实入托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工作,建立健全学生群体性疾病的报告和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学校饮水卫生、教学卫生、用眼卫生、口腔卫生的管理工作,提高学校食堂卫生安全和营养水平,开展以青春期生殖健康、性病艾滋病预防、青少年危险行为预防为核心的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推进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因素监测工作。
(三)环卫消杀工作。
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健康危害进行调查,开展环境卫生监测及卫生学评价,定期向社会发布信息。建立农村饮用水监测系统直报系统;进一步加大公共场所卫生检测的覆盖面,做好室内空气和中央空调的卫生检测;继续加强医院废物、医院污水处理,进行监测效果评价及技术指导,组织全市医院污水处理的专项检查。
七、加强卫生监管,提高服务理念
(一)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争取增加现场快速检验检测设备、执法办案设备和执法经费投入,不断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加强卫生监督网络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卫生监督分所建设,加强各医疗单位的考核管理。继续加强监督员业务能力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卫生监督员队伍。
(二)提高卫生监督业务水平
1、食品卫生:一是在餐饮业试行4C5S管理模式,抓住冷菜制作、生熟分开、严格消毒、食品进货索证等关键环节,试行餐饮业卫生等级公示制度。二是市区及各镇区学校食堂100%实行量化分级管理,争取消灭C级单位,把外来工子弟学校食堂纳入量化分级评比管理。三是每个分所重点培育2~3个亮点单位,把市区花园路“食品卫生示范单位”一条街各项管理工作做深做实。四是继续实施“企事业单位食堂卫生达标工程”,力争到年底,使我市绝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食堂的卫生要求基本达标,整体卫生水平明显提高,发生食源性疾患的隐患明显减少。五是规范重大活动的卫生保障工作,制定相对完善的保障机制。
2、医政执法:一是推进全市医疗机构信誉度等级评估和完善打击非法行医长效管理机制。二是有重点地开展各类专项执法检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厉打击医疗机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无证行医,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联手开展打击无证行医行动。三是加强有关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相对人的守法意识和服务水平。
3、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预评价工作,在职责范围内开展《职业病防治法》的监督执法工作。加强职业病防治监管和职业健康监护,开展职业危害企业和放射应用单位的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
八、继续深入推进妇幼卫生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规范妇幼保健服务,不断提高妇幼卫生工作质量,全面完成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迎接省“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全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
(一)着力推进实事工程,保障母婴健康
1、大力实施母婴保健“六免二关怀”工程,切实减轻孕产妇及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费用,确保我市广大孕产妇及儿童享有规范、系统、有效、安全、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
2、继续认真实施流动人口、低保人员孕产妇定点限价分娩及限价人流(药流)工程,提高服务人群的覆盖率。
3、进一步推进婚姻集中登记、免费婚检、计生咨询“一站式”服务工作,力争全市婚检率达到90%。落实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提高全市出生人口素质。
(二)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提高工作质量
1、严格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准入,加强出生医学证明、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合格证和执业许可证的严格管理。配合执法部门净化母婴保健服务市场,打击非法接产,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事件发生。
2、严格执行《苏州市围产保健常规》,规范围产保健工作,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95%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85%。加强高危妊娠的监护管理,中心卫生院以上必须开展妊娠期糖尿病筛查。认真执行《吴江市产后访视管理办法》,切实提高产后访视率。落实爱婴医院长效管理措施,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实施《吴江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方案》,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筛查率达80%。
3、严格执行《苏州市常用计划生育手术常规》,切实做到“三个规范、两个要求”,减少和防止手术并发症,落实知情措施。健全生育监测制度,落实查验有效生育证明制度。
4、抓好“一个重点”,提高“二个质量”,开展“一项活动”,全面落实儿童保健目标管理要求。7岁内儿童保健管理率达95%以上,3岁内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5%以上,省定三种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85%以上,7岁内儿童视力筛查率达60%以上,六一体检率达95%以上,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100%。(1)抓好“一个重点”,建设规范化儿保门诊。根据《吴江市儿童保健门诊分级分类标准》,开展规范化儿保门诊建设。做到三个统一:儿保门诊标识统一、设施设备统一、工作模式统一。
(2)提高“二个质量”,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切实提高0-6岁儿童健康查体质量,做好高危儿脑损伤筛查工作,做好“四病防治”工作;做好体弱儿专案管理,开展父母学校,进行科学育儿知识宣传,每季度一次。提高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质量,确保在园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加强保健老师、保育员儿童保健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指导。
(3)开展“一项活动”,降低婴幼儿死亡率。针对溺水是本地区5岁内儿童死亡第一位死因的现象,开展预防儿童意外伤亡的活动,降低儿童溺水死亡专率。
(三)制定应急预案,保障母婴安全
1、制定《吴江市产儿科应急处置工作预案》,有效预防、处置产儿科工作出现的应急事件,规范全市产儿科应急事件的处理工作。
2、制定《吴江市托幼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托幼机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切实保障在园儿童健康成长。
(四)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1、进一步完善生育健康电子监测系统,及时、正确、完整地做好“三大监测”的数据录入、上传工作,户籍孕产妇、0-6岁儿童磁卡建卡率98%以上,妊娠结案率95%。
2、提高妇幼卫生年报及“三网”监测工作质量,加强业务培训;在全面质控的基础上按要求分别于4月15日、10月15日前完成2次质量控制工作,防止漏报和错报,杜绝瞒报,定期分析有关数据,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五)开展妇幼卫生科研合作项目,拓展保健服务功能。
继续开展中美预防出生缺陷及残疾合作项目和中美妇女儿童与家庭健康合作项目。做好孕产妇及0-6岁儿童血微量元素检测工作,微量元素检测率达80%。
(六)健全妇幼保健网络,完善服务功能
1、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为契机,加强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落实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妇幼保健工作。
2、充分发挥围产保健、儿童保健两个协作组的业务技术指导作用,开展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死亡及围产儿死亡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切实降低孕产妇、围产儿、儿童死亡率。
3、健全妇儿保例会制度,加强三级网络之间的妇幼卫生信息交流,落实全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具体目标任务。
为确保2008年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卫生(血寄地防)工作任务的完成,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进一步争取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视,将公共卫生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在“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指导下,确保各项政策的及时到位和落实。
二是要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要结合建设健康城市,依托社区和互联网,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促进社会健康环境的建立和人群健康行为的形成;建立和发展健康教育信息网络,向社会提供预防保健的相关服务知识,组织开展大众卫生科普知识传播活动。
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尤其要深化基层防保体制的改革,重视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的配备和继续教育工作,落实工作责任,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公共卫生工作的需要。
四是要进一步完善专业机构的内部运行机制,调整工作重心,强化基层指导,结合专业工作特点,针对工作难点(如流动人口、外来儿童的卫生防病问题等)开展相关领域的调研和监测,确保政府公共卫生职能的全面落实。
五是要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预防保健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信息收集、处理、夯实基础,并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效能。
六是要根据健康城市建设的需要,建立信息平台,继续做好网络的技术服务和信息化管理,提高预防保健机构的服务和应急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