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预防煤矿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管理规定

时间:2019-05-13 17:5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5预防煤矿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管理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5预防煤矿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管理规定》。

第一篇:5预防煤矿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管理规定

预防煤矿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突出安全管理重点,强化安全生产过程管理,切实预防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企业安全平稳发展,根据陕西陕煤股份有限公司《预防煤矿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管理规定》(﹝2013﹞174号)文件精神,结合煤炭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各单位。

第二章 强化预防重大事故的基础管理

第三条 要建立预防重大事故责任体系。必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责任体系。各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本单位安全工作负总责。各分管领导在安全第一责任者的领导下,按照“一岗双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安全管理责任和监督管理责任,相关业务部门对业务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负全面监督管理责任。各单位要成立以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为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定期召开安全办公会,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 完善预防重大事故安全技术管理体系。各单位要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体系,按规定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完善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定期召 开技术例会,研究解决重大安全技术问题。矿井按规定配备通风副总工程师,水文地质类型复杂和极复杂、强矿压矿井要配备地质副总工程师。

第五条 优化矿井生产布局。矿井开拓、采区准备、采掘工作面布臵必须符合煤矿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的规定。一个矿井同时进行采煤生产的采区不得超过2 个,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最多只能布臵1 个回采工作面。矿井开拓系统形成后,方可进行采区准备巷道施工;准备采区必须按采区设计要求形成通风、供电、排水等系统及其它灾害治理系统后,方可施工回采巷道。矿井、采区、采面的通风、瓦斯抽采、防灭火、供电运输、排水、安全监控、防尘供水等系统必须满足灾害治理需要,采区和采面接续时间满足灾害治理的时间要求。

第六条 严格矿井设计管理。要制定设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设计编制、审批、变更等程序。新采(盘)区、新采面设计时,矿井总工程师必须组织有关部门探测查明设计区域及影响范围的开采技术条件,分析预测开采过程中的隐蔽致灾因素,制定灾害治理和风险防范专门措施。高瓦斯、受水害威胁、自燃易自燃、强矿压煤层、地热的采区设计、采面设计必须报公司总工程师审批。灾害治理工程与采掘工程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提前投入使用。采煤工作面开采前必须形成完整的通风、瓦斯抽采、防灭火、供电运输、排水、安全监控、防尘供水等安全生产系统,瓦斯、水害、强矿压、地热等灾害超前治理到位后方可回采。高瓦斯、受水害威胁、自燃易自燃、强矿压煤层的采煤工作面回采前,要组织进行 自检,并经公司组织验收和评估,确保灾害防治工程和措施到位有效后方可组织生产。

第七条 强化作业规程管理。矿井要制定《作业规程管理办法》,采掘工作面开工前必须有经批准的包含安全措施的作业规程。回采工作面初次放顶、过断层、过破碎带、过老巷、闭采以及巷道贯通、大型设备安装、火区启封、探放水、巷道维修、排放瓦斯、关键时段等特殊作业都必须编制专门安全技术措施。高瓦斯、受水害威胁、自燃易自燃、强矿压、地热煤层的采掘工作面必须编制防治灾害的专门安全技术措施,并与作业规程一并上报公司审批后执行。

第八条 加强重大事故的安全管控。矿井要按规定制定《重大隐患辨识标准》,矿长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安全生产系统和重大灾害超前治理情况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检查、检测、检验。每年按规定定期开展瓦斯、火灾、水灾等事故应急演练,建立和完善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安全避险“六大系统”,配备井下应急广播系统,按规定储备应急救援物资,提升矿井应急救援能力。

第三章 预防通风瓦斯事故

第九条 矿井必须有完整可靠的独立通风系统,改变矿井通风系统(包括一翼或一个水平)时,必须进行网络解算,编制通风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报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巷道贯通应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并经矿总工程师审批。井下爆破材料库、充电峒室、采区变电所有独立通风系统。第十条 生产水平和采区必须实行分区通风。采区进、回风巷必须贯穿整个采区,严禁一段为进风巷、一段为回风巷。主要进、回风巷及采区进、回风巷之间开掘联络巷必须经矿总工程师批准,不再使用的联络巷必须用防爆密闭墙封闭。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之间严禁布臵联络巷。

第十一条 矿井的每个采区必须设臵至少两条贯通整个采区的专用回风巷道,采区专用回风巷内不得运输物料、安设电器设备。

第十二条 煤矿必须建立测风制度,及时对通风系统和风量进行监测、调整,矿井总风量、采掘工作面、硐室及其它供风地点的配风量满足安全生产要求,风速、温度等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煤矿主要进、回风巷及采面进回风巷实际断面不小于设计的2/3,巷道失修率不超过规定,矿井有效风量率不低于85%。

第十三条 煤矿通风系统中严禁出现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串联通风、扩散通风、采空区通风、采煤工作面利用局部通风机通风、不稳定的角联通风和通风距离超过1000m的长距离通风,角联通风网络内不得布臵采掘工作面。

第十四条 矿井通风阻力符合《煤矿井工开采通风技术条件》(AQ1028-2006)的规定。煤矿每年安排采掘作业计划时必须按照《煤矿通风能力核定标准》(AQ1056-2008)核定矿井和采区的通风能力,严禁超通风能力组织生产。

第十五条 煤矿必须建立通风设施构筑标准和检查制度,井下通风设施必须按设计施工。所有闭墙、风门墙必须用不燃性材料构筑。废弃巷道、盲巷和与采空区联通的巷道 必须及时封闭,风门必须安装连锁装臵,主要风门安装开关传感器。井下严禁使用临时通风设施。

第十六条 井下临时停风地点应立即停止作业、切断电源、撤出人员、设臵栅栏和警示标志,长期停风地点应在24小时内封闭完毕。巷道恢复通风排放瓦斯,必须有经矿总工程师批准的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141 条规定。

第十七条 煤矿要建立瓦斯管理制度,按规定检查瓦斯,井下采掘面及其它地点瓦斯和其他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瓦斯超限必须立即切断电源、撤出人员,并按照事故处理,追查瓦斯超限原因,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制定和落实防范措施。

第十八条 所有掘进工作面必须使用对旋风机通风。局部通风机必须配备同型号的两台风机,一台工作,一台备用。工作和备用局部通风机的电源必须取自采区变电所不同母线段的电源,采用专用变压器、专用开关、专用电缆供电,实现运行风机和备用风机自动分风、自动切换。局部通风机安装使用符合规定,严禁出现循环风。

第十九条 使用局部通风机供风的地点必须实行风电、瓦斯电闭锁,保证停风后切断停风区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器设备的电源。使用两台局部通风机同时供风的,两台局部通风机都必须同时实现风电、瓦斯电闭锁的要求。

第二十条 严禁使用3台以上(含3台)局部通风机同时向1个掘进工作面供风,不得使用1台局部通风机同时向2个地点供风。局部通风机专人负责,实行挂牌管理。局部通风 机无计划停电停风一律按事故追查处理。

第二十一条 工作或备用局部通风机因故停止运转,另一台必须在15s 内自动启动通风。因停电同时停止运转后,恢复电源时,工作和备用局部通风机均不得自动启动,恢复通风前,必须首先检查瓦斯,只有当瓦斯和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规定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129 条时,方可人工开启局部通风机。当局部通风机有一台发生故障时,工作面必须停止生产,经检修达到一用一备时,方可恢复生产。

第二十二条 所有矿井必须按《煤矿安全规程》第145 条规定建立永久瓦斯抽采系统,抽采系统符合《煤矿瓦斯抽放规范》(AQ1027-2006)和《煤矿低浓度瓦斯管道输送安全保障系统设计规范》(AQ1076-2009)的规定,抽采能力要满足瓦斯抽采达标需要,实行“分源分压”抽采。

第二十三条 所有矿井要按规定测定、收集煤层瓦斯基础参数,建立煤层瓦斯参数数据库。所有抽采泵站和总、支管路都要安装瓦斯抽采在线监测计量系统,对抽采浓度、流量、负压和温度等参数进行准确监测和实时计量。

第二十四条 生产矿井每年要按照“一矿一策、一面一策”和“抽、掘、采”平衡的要求,编制瓦斯抽采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报公司审批后实施。公司制定瓦斯抽采管理考核办法,对矿井下达保护层开采面积、抽采巷道量、钻孔量、抽采量、抽采率、利用量等指标计划,严格考核奖惩。

第二十五条 公司要按照《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的要求,制定瓦斯抽采达标评判细则。生产矿井进行采掘作业前,矿总工程师组织进行瓦斯抽采达标评判,编制瓦斯抽 采达标评判报告,并报公司批准。只有抽采区域的瓦斯含量、瓦斯压力、抽采率等指标达到《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的要求后,方可在该区域进行采掘活动。抽采不达标的采掘面严禁组织生产。

第二十六条 煤矿监控系统的设臵、配备、使用及管理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做到覆盖全面、功能齐全、数据准确、断电可靠、处臵迅速。按规定设臵甲烷、CO、风速、风压、抽采参数、烟雾、温度、风筒、设备开停、风门开停、馈电等各类传感器,定期测试瓦斯超限断电闭锁和风电闭锁功能,保证瓦斯超限断电、停风断电功能的准确可靠和断电范围符合规定。

第二十七条 矿井采煤工作面落山角要安设CO传感器,带式输送机滚筒下风侧安设CO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机电硐室和采面回风巷安设温度传感器,自燃发火观测点、封闭火区防火墙栅栏外和采区回风巷、一翼回风、总回风巷设臵CO传感器。进风井安装温度传感器,进风井口以内的温度必须在2℃以上,否则严禁提升运输及行人。

第二十八条 矿井要建立通风系统实时动态监测系统,与矿井瓦斯监测系统联网,实现对通风系统及各种参数的实时监测监控。地面通风调度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根据监控系统报警信号及时做出正确的应急反应,发现瓦斯超限等异常情况,要及时汇报有关领导及矿调度中心,查明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第四章 预防火灾事故 第二十九条 新建矿井、生产矿井延深新水平时必须对所有开采煤层进行自燃倾向性鉴定。生产矿井必须建立完善矿井防灭火系统,同时必须采取以灌浆为主的两种以上综合防灭火措施及综合预防煤层自燃发火的措施。

第三十条 运输大巷和总回风巷、采区回风巷应布臵在岩层内或不易自燃的煤层内;如果布臵自燃或易自燃的煤层内,必须砌碹或锚喷,砌碹后的空隙和冒落处必须用不燃性材料充填密实,或用无腐蚀性、无毒性的材料进行处理。

第三十一条 生产矿井必须开展火灾预测预报工作,确定煤层自燃发火标志性气体,建立束管监测系统和自燃发火预测预报制度,在采面落山角、采空区、火区及其它可能发火地点安设束管进行监测,监测分析气体成分及变化情况,发现自燃发火气体指标达到或超过临界值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发出自燃发火预报,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第三十二条 生产矿井必须对采空区、冒落孔洞等空隙采取预防性灌浆或全部充填、喷洒阻化剂、注三相泡沫、注凝胶、注隋性气体、均压通风等综合防灭火措施,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233-238 条的规定,采面开采前必须编制专门的防灭火设计,并报公司审批后实施。

第三十三条 所有回采工作面按规定设臵防火门,超过1000 米的顺槽每条巷道应安装两道防火门,确保其中一道设臵在停采线以外,并能正常使用。

第三十四条 采煤工作面回撤前必须制定专门的防灭火措施,报公司审批。采煤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回撤及永久封闭时间应小于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采面封闭必须设臵防火 密闭墙,防火密闭墙同时构筑两道,每道墙厚度均不小于1m,间距不小于3m,两墙间用不燃性材料填实,墙体及周围顶、帮进行喷浆或其它措施封堵。与采空区连接的联络巷必须构筑防火墙封闭。

第三十五条 矿井必须绘制火区位臵关系图,标明所有火区和曾经发火地点,建立火区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火区的管理、启封或注销必须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第247-250 条规定,启封火区的安全措施必须经公司总工程师批准。

第三十六条 矿井应建立防止外因火灾的管理制度,明确井下火工品、油脂、机电设备、电火焊、消防材料等管理责任。生产矿井井下和井口房严禁从事一切电焊、气焊、喷灯焊等工作。基建矿井井下不得从事电焊、气焊、喷灯焊等工作。基建矿井井筒、井底车场进行设备、管路安装等工作确需实施电火焊时,必须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第223 条规定,并制定严密仔细安全可靠的施工措施,经矿总经理批准后,由矿分管领导现场跟班落实。

第三十七条 井上及井下每个生产水平必须建立消防材料库,按规定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井下爆破材料库、机电设备硐室、材料库、井底车场、带式输送机、采掘工作面附近的巷道及其它机电设备集中地点,必须按规定配备足够数量的灭火器、砂箱等消防器材。

第五章 预防煤尘事故

第三十八条 矿井要对所有开采煤层进行煤尘爆炸性鉴定,生产矿井每一采区、每延伸一个新水平,应进行一次煤 尘爆炸性试验工作。建立健全防尘供水系统,设臵容量不小于200m³的地面消防水池。主要运输巷、采区运输与回风大巷、采区上下山、采掘巷道及其它巷道必须安设供水管路,每隔100m设臵专用支管和阀门。带式输送机巷道应每隔50m设臵支管和阀门,防尘用水应过滤,并能正常使用。

第三十九条 所有运煤转载点和卸载点以及地面筛分厂、破碎车间、带式输送机走廊、转载点等地点应有完善的自动喷雾装臵或除尘器。采掘工作面顺槽回风口、巷道每500m应至少设臵1道净化水幕,巷道最里段净化水幕距工作面的距离不大于50m。净化水幕和转载点喷雾样式由公司统一规定,保证矿井各地点喷雾设施样式统一。采煤机、掘进机必须安设内外喷雾装臵,破碎机必须安装防尘罩和喷雾装臵或除尘器,喷雾设施使用正常。

第四十条 喷浆等产尘作业时,必须采取除尘措施。各单位应加强个体防护,接触粉尘人员必须佩带防尘口罩。

第四十一条 采煤工作面应按《煤矿安全规程》第154 条的规定采取煤体注水防尘措施,液压支架和放顶煤采面的放煤口,必须安装喷雾装臵,降柱、移架或放煤时同步喷雾;掘进巷道必须采取湿式钻眼、冲洗井壁巷帮、水炮泥、爆破喷雾、装岩(煤)洒水和净化风流等综合防尘措施。

第四十二条 矿井按规定安设隔爆设施,制定综合防尘管理制度,定期测定粉尘浓度,定期冲刷巷道积尘。井下巷道不得有连续长 5m、厚度超过 2mm 的煤尘堆积。

第四十三条 矿井必须有防尘管理与检查制度,配有足够的防尘专业队伍及人员。并建立健全各种记录、图纸、台 帐。矿井每年应制定综合防尘措施、预防和隔绝煤尘爆炸措施及制度,并组织实施。

第四十四条 矿井必须定期对生产性粉尘进行测定,对井下各地点总粉尘浓度、呼吸性粉尘浓度、粉尘分散度及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的测定周期按《煤矿安全规程》第740条的规定执行,根据测定结果分析尘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第六章 预防水灾事故

第四十五条 矿井要按规定划分水文地质类型。水文地质类型复杂、极复杂矿井必须配备专业人员、专职队伍、专用探放水设备。

第四十六条 矿井防治水工作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新采区、新采面在掘进施工前要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第286 条的规定,采用物探、化探、钻探等综合手段,查清水害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理。在水害情况未查明及未治理前,严禁进行一切采掘活动。

第四十七条 煤矿对探查出的异常区域,必须在掘进或回采前进行治理,治理结果要用物探或钻探进行验证,确认异常排除后方可进行采掘活动。承压开采必须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经有资质单位论证,并经公司组织评审批复,开采前按措施消除隐患,否则不得开采。凡与小煤矿直接或间接贯通处,都必须在适当位臵施工防水隔爆设施。

第四十八条 煤矿严格按照《防治水规定》第51、52 条的要求留设防隔水煤(岩)柱,并编制防隔水煤(岩)柱留设的专门设计,经矿总工程师组织有关单位审查批准后实施。严禁在各类防隔水煤(岩)柱中进行采掘活动。

第四十九条 井下作业地点发现有透水征兆时,应当立即停止作业,撤出受水害威胁区域内的作业人员到安全地点,分析查找透水原因,采取有效安全措施进行治理。在水害未彻底得到治理前,严禁进入工作场所施工作业。

第五十条 矿井应当配备与矿井涌水量相匹配的水泵、排水管路、配电设备和水仓等,排水能力符合《防治水规定》要求。水文地质类型复杂、极复杂的矿井要按规定设臵防水闸门或建立抗灾强排水系统,建立水文动态观测系统和水害检查预警系统。采区、采掘工作面也必须建立稳定可靠的防排水系统,防排水能力应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第五十一条 矿井应当建立健全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水害预测预报制度和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第七章 预防顶板和强矿压事故

第五十二条 各矿要及时根据煤层赋存状况、地质构造、顶底板煤岩性、煤岩物理力学特性和矿压显现规律,科学合理地确定采掘支护方案和支护参数。掘进巷道应根据顶底板煤岩性优先采用以锚网索支护方式,锚杆(索)预紧力、锚固力必须达到设计要求,按规定做好拉力试验;煤巷半煤岩巷道必须进行顶板离层监测。架棚巷道支架间应用牢固的金属拉杆。掘进工作面空顶距不得超过作业规程规定,严禁空顶作业。

第五十三条 采煤工作面支护的初撑力、工作面控顶距、两巷超前支护符合作业规程规定。采空区悬顶面积超过作业 规程规定时必须停止采煤,采取人工强制放顶或其他强支可靠的措施进行处理。采面遇底板松软或破碎带、过断层、过老空、过煤柱或冒顶区以及工作面处理倒架、歪架、压架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放顶煤开采必须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第86条的规定。

第五十四条 经鉴定有强矿压危害的矿井,必须编制《强矿压防治管理实施细则》。在开采具有强矿压危害的煤层时,必须编制强矿压防治专门设计,在编制矿井开拓设计、水平延深设计及采区开采设计方案时必须有强矿压防治的专项内容。

第五十五条 强矿压煤层开采必须遵循“预测预报、逢掘必卸、不卸不掘、强支强卸”原则,编制专门措施,采用超前卸压、爆破卸压、帮部钻孔卸压等措施,并经过效果检测,确认危险解除后方可进行采掘作业。

第五十六条 开采强矿压煤层的矿井必须建立全方位的强矿压监控体系,强矿压危险分析预测预报制度,推广应用应力在线监测系统等新技术,及时掌握煤层、顶底板及构造等地质参数,做好预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对井下强矿压危险区域进行划分,并对危险区域进行重点解危防治。

第五十七条 强矿压危险区内的掘进与回采工作,必须始终在卸压保护带内进行,卸压保护带的宽度一般为3.5倍的采高(或巷道高度)。强矿压危险区应避免双巷同时掘进,否则两平行巷道掘进工作面的前后错距不得小于100m,两巷道之间的煤柱不得小于8m,联络巷应与两条平行巷道垂直。掘进巷道严禁采用混凝土、金属等刚性支架。第五十八条 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建立材料摆放、固定管理制度,大型设备、配件等必须固定,小型工具、配件等必须集中装箱;建立采掘工作面人员准入制度和交接班制度;凡在有强矿压危险区域作业的所有人员,必须进行个体防护;制定巷道锚杆、锚索、U型支架等防护措施。

第五十九条 强矿压危害矿井必须开展强矿压隐患排查工作,定期对强矿压防治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对危及安全的问题,必须立即停产处理。

第六十条 加强强矿压危险预测预报,在强矿压危险区域作业的所有人员必须熟悉强矿压发生的征兆及应急措施,发现异常立即撤出或躲到安全地点。

第八章 预防机电运输事故

第六十一条 矿井应有两回路电源线路,当任一回路发生故障停止供电时,另一回路应能担负矿井全部负荷。供电系统及设备的相关保护应齐全、灵敏、可靠。地面供电系统必须加装可靠的防雷电装臵;井下供电系统必须加装可靠的防止越级跳闸装臵。无人值守开关、按钮、闭锁等应实行IC 卡或加锁管理。

第六十二条 进入采掘工作面的管路必须在工作面入口处进行接地,轨道必须在采掘工作面的入口处加装两级绝缘夹板。埋入采空区的管路必须按规定接地并加绝缘段,进入采空区的金属网必须按规定断开。

第六十三条 矿井使用的各种提升运输设备必须全部完好,保护装臵齐全、灵敏、可靠。主要提升装臵必须按《煤矿安全规程》第427、435 条的规定装备各类保护装臵,严 格按规定定期进行检测检验,按时取得具备检测资质的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或运行许可证。

第六十四条 所有立井、斜井的提升钢丝绳及斜巷主要提升、运输系统上的钢丝绳芯胶带输送机必须安装探伤透视装臵和在线监测系统。运送人员的机车及无轨胶轮车必须装臵车辆定位系统。小绞车必须严格执行授权开启及“五人联签”制度。主要运输线路及大型设备运输线路上的轨道、道岔质量必须全部达到合格标准,轨型符合要求。

第六十五条 矿井要制定强制检修、强制报废制度,按规定进行设备技术升级和更新改造,严禁机电设备带病运转或超期服役。

第六十六条 防爆电气设备防爆性能符合要求,严禁电气失爆。机电设备入井前,应严格检验设备的安全性能,检验合格并签发合格证后方准入井,严禁国家明令禁用或淘汰的煤矿机电设备和非阻燃材料、非防爆设备违规入井。

第九章 监督管理

第六十七条 集团公司每月开展一次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各单位每旬必须按照本规定开展一次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第六十八条 凡上级部门检查中,发现不符合本规定的隐患且未列入隐患排查治理报表进行督办的,每发现一条对矿井进行通报批评,发现三条及以上的公司相关部门在公司安全办公会上做检查。

第六十九条 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定制定或完善预防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办法。第七十条 公司各部门需要完善的制度(见附件1)。第七十一条 本规定解释权归陕西陕煤彬长矿业有限公司。

第七十二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1:

公司各部门需要建立或完善的制度及办法

一、安全环保监督管理部

1、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责任制

2、重大隐患辨识标准

3、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4、强矿压安全管理制度

二、生产技术部

1、安全技术管理制度

2、强矿压管理规定

三、通风管理部

1、测风管理制度

2、通风设施构筑标准和检查制度

3、瓦斯管理制度

4、瓦斯抽采管理考核办法

5、瓦斯抽采达标评判细则

6、火区管理制度

7、防止外因火灾管理制度

8、防尘管理与检查制度

四、地测部

1、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2、水害预测预报制度

3、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五、机电管理部

1、强制性检修制度

2、强制性报废制度

3、机电设备检查制度

第二篇:安全生产事故管理规定

事故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事故的管理工作,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等法律法规制定。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急性中毒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环境事故,及导致公司经济损失的其他生产安全事故的管理。

第四条 安全生产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理和统计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四不放过”的原则和公正、公开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和干涉事故报告、统计和调查处理工作。

第二章 事故分类与分级

第五条 事故的分类

1、人身事故: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与工作有关的人身伤亡和急性中毒事故;

2、火灾事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火灾,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

3、爆炸事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爆炸,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

4、设备事故:由于设计、制造、安装、施工、使用、检维修、管理等原因造成机械、动力、电气、电信、仪器(表)、容器、运输设备、管道等设备及建(构)筑物等损坏造成损失或影响生产的事故;

5、生产事故:由于“三违”或其他原因造成停产、减产以及跑料、串料等事故;

6、交通事故: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违反交通规则或因机械故障等造成车辆损坏、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事故。

7、环境事故:由于生产、检维修、物料运输、储存、装卸等作业和其他事故、事件,所形成的环境污染、破坏。

8、电气事故:是指由于设备故障、操作失误或外部原因,造成停止供电等影响生产或发生电气火灾、触电等事故。

9、职业病:指公司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因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粉尘、噪声、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列入国家职业病目录的疾病。

10、承包商及施工事故:指劳务承包商、工程承包商和供应商现场服务人员,在公司管辖区域内发生的工程质量、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事故。第六条 事故等级划分 公司安全事故分为以下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凡是超出重大事故规定范围的事故,一律视为特别重大事故。

2、重大事故,死亡1-2人;重伤(包括急性中毒,下同)3-9人;事故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上,50万元及以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料跑冒20吨以上。(注:不论回收多少,均以跑出贮罐、管线、设备的数量为准,下同)。

3、一级事故,重伤1-2人;轻伤10人及以上;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及以上,20万元以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料跑冒5-20吨。

4、二级事故,轻伤3-9人;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2万元及以上,5万元以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料跑冒2-5吨。

5、三级事故,轻伤1-2人;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及以上,2万元以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料跑冒0.2-2吨。

6、非等级事故,未达到以上规定范围的事故,为非等级事故或轻微事故。

7、未遂事故:未发生健康损害、人身伤亡、重大财产损失与环境破坏的事故。第七条 人身伤害程度分类

1、轻伤,是指员工受伤后歇工满三个工作日(不含三个工作日)以上,且工伤费用在5000元以内的,但未达到重伤程度的伤害。未达到轻伤程度的为轻微伤。

2、重伤,是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重伤:(1)经医生诊断为残废或可能为残废者;(2)伤势严重,需要进行较大手术才能挽救的;

(3)人体部位严重烧伤、烫伤、或虽非要害部位,但烧伤部位占全身面积三分之一以上;(4)严重骨折、严重脑震荡;(5)眼部受伤较重,有失明可能;

(6)手部伤害,大拇指轧断一节的;其他四指中任何一节轧断两节或任何两指各轧断一节的;局部肌肉受伤甚重、引起功能障碍,有不能自由伸屈的残废可能;

(7)脚部伤害,脚趾轧断三节以上;局部肌肉受伤甚重;引起机能障碍,有不能行走自如残废可能的;

(8)内脏伤害,指内出血或伤及腹膜等;(9)造成职业病的;

(10)工业毒物、有害气体中度以上中毒。

(11)不在上述范围内的伤害,经医生诊断后,认为受伤较重,可参照上述各点,报政府安监机构审查确定。第八条 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计算

1、人员伤亡等所支出的费用(1)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2)丧葬及抚恤费用。(3)补助及救济费用。(4)歇工工资。

2、善后处理费用

(1)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2)现场抢救费用。(3)清理现场费用。(4)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

3、财产损失价值

(1)固定资产损失价值。

①报废的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净值减去残值计算;

②损坏后能修复使用的固定资产,按实际损坏的修复费用计算。(3)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①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均按账面值减去残值计算; ②成品、半成品、在制品等均以公司实际成本减去残值计算。

第三章 事故的管理

第九条 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综合管理,各职能部门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对分工管理的事故,负责调查、报告、登记、统计和跟踪封闭。

第十条 生产(工艺)事故由生产部门负责管理,设备事故由设备部门负责管理,交通事故、火灾事故、人身伤亡事故、爆炸事故、环境事故和职业病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电力事故由电仪部门负责管理。承包商及施工事故由工程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管理的事故,可按起始原因判断事故类别。在界限不清时,由公司领导指定一个部门负责。第十一条 相关主管部门,应在事故单位完成事故防范措施和检查问题的整改后,组织对其完成情况和控制效果进行验证检查,事故单位应按时间要求完成事故纠正预防措施关闭。

第四章 事故的报告

第十二条 发生事故时,当事人或最先发现者应及时采取自救、互救措施,保护事故现场,立即报告并逐级上报,火灾事故应先报火警。事故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迅速采取有 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或发生次生事故,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十三条 发生二级以上事故,事故单位负责人要立即报告公司安全及有关部门。

第十四条 发生重大事故以上级别事故,并符合国务院第493号令一般事故以上伤亡和损失情况的,公司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县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五章 事故抢险与救援

第十五条 发生事故时,公司或车间领导应及时赶赴事故现场,协调、指挥抢险救灾工作,并视情况决定是否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的级别。

第十六条 企业发生一级及以上事故后,或事故还在继续,可能造成次生事故,以及需要抢修抢险时,公司应成立信息综合组,处理事故信息披露等相关工作。

第十七条 事故现场的重要证据应妥善保护,任何人不得破坏现场、毁灭有关证据。因事故抢救、防止事态扩大需要移动现场物件的,应做出标志、绘出现场简图、照相摄像,并做出书面记录。

第六章 事故调查

第十八条 发生重大级别以上事故,公司配合政府安监等部门调查;其他等级事故,公司组织车间或部门配合调查;非等级事故和未遂事故,由事故发生车间或部门负责调查。公司根据非等级事故和未遂事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也可指定主管部门负责调查。

第十九条 公司安全管理部门为事故综合管理部门,主管各类事故的汇总、统计、分析和上报工作,有责任对各类事故的调查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对不符合“四不放过”原则的事故报告有责任要求重新规范。各类事故的调查主管部门同事故的管理部门。第二十条 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要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第二十一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具有事故调查所需的某一方面专长;

2、与所发生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3、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坚持原则。第二十二条 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2、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3、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第二十三条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3、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5、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6、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第七章 事故处理

第二十四条 事故处理要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职工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第二十五条 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纪律、玩忽职守或者发现事故隐患、危险情况不采取有效措施、不积极处理以至造成事故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事故单位负责人和责任者给予处分或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在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拖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从重处分或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七条 对下列人员应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1、对工作不负责任,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劳动纪律,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2、对已列入事故隐患治理或安全技术措施的项目,既不按期实施,又不采取应急措施而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3、因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或不听劝阻而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4、因忽视劳动条件,削减劳动保护技术措施而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5、因设备长期失修、带病运转,又不采取紧急措施而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6、发生事故后,不按“四不放过”的原则处理,不认真吸取教训,不采取整改措施,造成事故重复发生的主要责任者。

第二十八条 因下列情况之一造成事故的,应追究公司、车间、有关主管部门领导的责任:

1、发布的指令、决定、规章制度等,违反劳动安全法则或有关安全生产条例的;

2、无视上级安全管理部门警告,未及时整改事故隐患的;

3、不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因职工缺乏安全生产知识而发生事故的;

4、设备设施有缺陷,不按规定检修,带病运行的;

5、作业环境不安全,安全装置不齐全,又不采取措施的;

6、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格,无安全操作规程作业的;

7、设计不符合标准规范或施工中违反设计规定,削减安全设施的;

8、未经竣工验收,或未达到验收条件擅自投产、使用的;

9、发生事故后,未采取措施,致使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

10、不据实列支安全生产费用或已列入安全生产费用的项目不按期实施、资金不到位,又不采取应急措施而造成事故的;

11、强令机动车驾驶员违章驾驶,纵容酒后开车,忽视管理造成机动车带病运行的。第二十九条 因下列情况之一造成事故的,应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1、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

2、擅自拆除、毁坏、挪用安全装置和设施;

3、玩忽职守、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

4、发现事故隐患、危险情况不采取有效措施,不积极处理以致造成事故;

5、机动车驾驶员不遵守职业道德,违章肇事、酒后驾车,无证驾车。

第三十条 在事故调查中,要实事求是地分清事故的性质和责任,并提出处理意见。对事故责任者的处分,可根据事故的大小、损失多小、情节轻重以及影响程度等情况进行责任追究,令其赔偿损失或给予警告、降薪、撤职、开除等处分。

第三十一条 发生国务院第493号令规定的各级事故,按上级政府安监及相关部门处理意见处理。

第三十二条事故的处理除根据事故调查对相关责任人做出处分、依据事故经济处罚通则做出处罚外,亦应按照责任大小对责任人补充经济处罚。第三十三条 公司等级事故经济处罚通则

1、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处理意见由公司领导层研究决定。

2、发生一级事故,扣罚公司分管领导、安全部门负责人、主管部门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当月安全奖的100%;扣罚事故车间主任、副主任、相关管理人员当月安全奖的100%,效益工资的20%;事故班组长、直接责任人当月安全奖的100%,效益工资的50%。

3、发生二级事故,扣罚公司分管领导、安全部门负责人、主管部门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当月安全奖的50%;扣罚事故车间主任、副主任、相关管理人员当月安全奖的100%;扣罚事故班组长、直接责任人当月安全奖的100%,效益工资的20%。

4、发生三级事故,扣罚公司分管领导、安全部门负责人、主管部门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当月安全奖的20%;扣罚事故车间主任、副主任、相关管理人员当月安全奖 的50%;扣罚事故班组长、直接责任人安全奖的100%。

5、发生非等级事故和未遂事故,根据事故性质和严重程度,对相关责任人罚款50-500元。第三十四条 对在生产安全事故处理中做出特殊贡献,使公司财产和员工生命避免重大损失的员工,公司给予特别奖励。对在工作中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并防止或制止重大、特别重大事故、火灾、自然灾害隐患的员工,公司给予适当奖励。由公司安全部门提出奖励方案报公司审批。第三十五条 事故处理的程序

1、非等级事故和未遂事故,由事故发生单位作出处理决定,报公司主管部门审核后实施。

2、一、二、三级事故,由公司主管部门提出初步处理决定,经公司办公会讨论后实施。

3、重大及以上事故,执行政府的事故处理决定。

第八章 事故档案管理 第三十六条 事故档案由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部门负责管理。

第三十七条 事故档案管理应与事故调查处理同步进行。事故调查组应有专门人员负责收集、整理事故调查和处理期间形成的文字材料,并在事故调查结束后及时移交有关人员。第三十八条 事故档案包括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和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等不同形式的记录,主要包括以下材料:(1)事故调查报告;

(2)事故调查组工作的有关材料,包括事故调查组成立及内部分工、调查组成员名单等;(3)事故现场抢险救援报告;

(4)现场勘查报告及事故现场勘查材料,包括事故现场图、照片、录像,勘查过程中形成的其他材料等;

(5)事故技术分析、取证、鉴定材料等;(6)安全生产管理情况调查报告;

(7)事故伤害人员抢救、治疗及伤害程度鉴定资料;(8)调查取证、谈话、询问笔录等;

(9)其他有关认定事故原因、管理责任的调查取证材料,包括事故责任单位营业执照、有关资质证书复印件、作业规程、安全教育培训等;(10)事故经济损失的材料;

(11)与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有关的会议记录及其他文件材料;(12)事故调查处理意见的请示;(13)事故处理决定、批复;

(14)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的文件材料;(15)其他与事故处理有关的文件材料。

第三篇: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知识

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知识(一)安全生产相关概念

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①同一个单位;②500m以内;③等于过超过临界量。

2、危险化学品分类:根据——--------细化 ①爆炸品;②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③易燃液体;④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⑤氧化剂;⑥有毒品;⑦放射物品;⑧腐蚀品。

3、重大危险源——与“临界量”对比(500m以内,不同物质)A百分比+B百分比≥1时,即为重大危险源;存量/临界量

注意:没有特殊说明在同一单元时或不能证明在同一单元时——不在同一单元;①计算所得;②特种设备:长输管道(200km+300mm)、工业管道、蒸汽锅炉(2.5Mpa+10t/h)、热水锅炉(出水120°)、压力容器(0.1mpa,中毒以上)、高瓦斯矿井;③危化品临界量:乙炔1t、氢、氯、硫化氢5t、氨10t、苯50t、汽油200t、甲苯、甲醇、乙醇500t、柴油5000t。

4、重大事故隐患:危害、整改难度大,需要全部或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排除事故隐患;(辨识依据:危险特性、数量)

5、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危险程度、整改难易程度分析、治理方案。

6、危险源VS事故隐患: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事故隐患一定是危险源。(二)危害因素辨识

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GB/T13861-2009(重点)①人的不安全行为:指挥错误、误操作、监护有误、违章作业;1 ②物的不安全状态:(物理)设计缺陷、防护缺陷、标志缺陷、信号缺陷、噪声、振动、辐射、高低温、有害光照;(化学):爆照品、压缩气体、氧化剂、有毒品、粉尘;③管理因素:组织机构、责任制、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安全培训、安全投入;④环境因素:(作为补充)场地、照明、地滑、不适应。

2、事故类别分类(按起因物分20类):——GB6441-1986(重点)①物体打击:不包括: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引发的物体打击;②车辆伤害: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车辆停止发生的事故;③机械伤害:不包括: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④起重伤害:起重安装、检修、试验、作业中坠落引起的物体打击;⑤触电:雷击伤亡;(必写)⑥淹溺:包括高出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⑦高处坠落:高处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⑧坍塌:如脚手架、土方倒塌,不包括矿山冒顶片帮,车辆其中伤害、爆破引起的坍塌。

⑨灼烫:不包括触电、火灾引起的。⑩中毒;其他爆炸: 汽油爆炸、粉尘爆炸、纤维爆炸、混合物爆炸;(重要)写清楚爆炸类别:锅炉爆炸、容器爆炸、瓦斯爆炸(甲烷)、火药爆炸。

3、职业(病)健康危害因素分类——重点 第一种分类:(可以得满分的回答)①粉尘类:各种尘;②化学物质类:铅、苯、氯气、氨气、CO、硫化氢、甲醛、中毒;③物理类:高/低温、高压、高湿、振动、噪声、高原;④职业性耳聋:噪声(机械、设备);⑤放射性物质类:辐射(焊接);⑥职业性眼病;⑦职业性皮肤病:(柴油);⑧职业性肿瘤;2 ⑨生物;⑩职业中毒:液氨。

第二种分类:(回答的最简单,容易记忆)①化学因素:粉尘、有毒物质铅、苯、氯气、氨气、CO、硫化氢、甲醛、柴油;②物理因素:高/低温、高压、高湿、噪声、振动、辐射。(三)危险有害因素控制基本知识

注意:问题如果安全措施(整改措施),应从“技术”、“管理”措施分类回答。

1、安全技术措施(事故预防对策)——从“事故”或“隐患”的角度回答 ①消除;②预防;③减弱;④隔离;⑤连锁;⑥警告;⑦个体防护(顺序)。1)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危害物质、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2)预防: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风装置、接地(防触电)、防护罩防护网(机械)防明火防静电(防爆防火);3)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4)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毒服、各类防护面具)等;5)联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联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6)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7)个体防护、避难和救援。

2、安全管理措施:(结合案例内容-参考回答)1)建立或完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2)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落实(通用);3 3)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通用);4)加强安全教育培训(通用);5)加强安全生产检查;6)编制或完善应急预案+整改措施方案;7)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机制。事故相关管理知识

(一)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

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存储)及300人以上单位,必须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管理人员。(无使用单位)(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1、综合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2)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指标和总体原则(3)安全管理定期例行工作制度(4)承包与发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5)安全措施和费用管理制度(6)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7)危险物品使用管理制度(8)消防安全管理制度(9)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10)交通安全管理制度(11)防灾减灾管理制度(12)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制度(13)应急管理制度(14)安全奖惩制度。

2、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教育培训制度(2)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和管理制度(3)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制度(4)特种作业及特殊作业管理制度(5)岗位安全规范(6)职业健康检查制度(7)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3、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

(1)三同时制度(2)定期巡视检查制度(3)定期维护检修制度(4)定期检测、检验制度(5)安全操作规程。

4、环境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标志管理制度(2)作业环境管理制度(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三)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与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

1、安全生产许可证-程序

①申请②受理申请及审查③决定④期限及延续⑤补办及变更⑥公告

2、安全生产许可-规定

①一级发证:由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颁发管理——爆破器材生产企业;②两级发证: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管理部门发证;(煤矿、非煤矿、烟花爆竹、危化品、建筑施工)注:煤矿——国家煤矿安监部门;非煤矿及其他——国家安监部门;建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爆破器材——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

3、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条件(1)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3)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4)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5)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6)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7)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8)有安全生产事故应急体系和应急救援预案。

4、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预评价(1)非煤矿山建设项目;(2)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包括使用长输管道输送危险化学品,下同)的建设项目;(3)生产、储存烟花爆竹的建设项目;(4)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化工、冶金、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军工、公路、水运、轨道交通、电力)。

5、安全认证报告的主要内容

(1)建设项目内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及对安全生产的影响;(2)建设项目与周边设施(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和居民生活在安全方面的相互影响;(3)当地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影响;(4)其他需要论证的内容。(四)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其他单位培训时间=3/4高危)5

1、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生产经营存储(包括焦化厂)、烟花爆竹、建筑施工单位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管人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6学时;新上岗的从业人员不得少于72学时,每年再培训不得少于20学时。

2、其他单位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管人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2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新上岗岗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五)特种作业与特种设备

1、特种作业种类(11类):电工、焊接+切割、高处(架子工)、制冷空调、煤矿、金属矿、石油+天然气、冶金、危化品、烟花爆竹。

2、特种设备(8种)①承压类特种设备:锅炉(30L)、压力容器(含气瓶氧舱)、压力管道(0.1mm);②机电类特种设备:电梯、起重机械(0.5t高2m)、客运索道、大型娱乐设施(2m/s)、场内专用机动车辆。安全检查

1、安全生产检查类型:定期性安全生产检查、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季节性安全生产检查或节假日前后检查、专项安全生产检查、综合性安全生产检查。

2、安全生产检查内容:

①查软件:查思想、查意识、查制度、查管理、查事故处理、查隐患、查整改;②查硬件:查生产设备、查辅助设施、查安全设施、查作业环境。安全评价

1、安全评价过程:辨识危险源、分析有害因素、预测危险度、提出措施建议、作出评价结论活动。

2、安全评价程序(也是评价内容:1~6条)1)前期准备:明确评价对象,收集各种资料;2)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危险危害因素存在的部位、方式、事故发生途径及其变化规律;3)划分评价单元:划分应科学合理,便于实施评价、相对独立具有明显的特征界限;4)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单元的特征,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评价其发生事 6 故的可能性和严重度;5)安全对策措施建议:根据辨识结果和评价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安全技术和管理对策措施;6)安全评价结论:列出评价结果,指出应重点防范的危险因素,明确应重视的安全措施;7)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依据安全评价结果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第四篇: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基本知识

一、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基本知识

1、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①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为6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和生理性、行为性、其他性;②参照事故类别分类分为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伤、火灾、高坠、坍塌、冒顶和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

2、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厂址、厂区平面布局、建(构)筑物、生产工艺过程、生产设置和装置。

3、重大危险源的辨识:①(《安全生产法》)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的或临时的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②事故隐患是指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

4、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优先顺序,设计时应遵循)①消除②预防③减弱④隔离⑤连锁⑥警告。

5、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①实行机械化、自动化②设置安全装置③增强机械强度④保证电气安全可靠⑤按规定保养和检修机械设备⑥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⑦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6、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类别、内容及编制方法:①根据预案责任主体的性质不同分为企业预案(包括总预案、程序文件、指导说明书和记录四部分)和政府预案。②主要内容(总则、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预警及预防措施、应急响应、后其处置、保障体系、附则、附录)③编制方法(组建编制队伍、危险与应急能力分析、预案编制、预案的评审与发布、预案的实施)。

7、预案培训的内容及演练的类型:①内容(报警、疏散、火灾应急培训、不同水平者应急培训)②类型(按演习规模分为:桌面、功能和全面演习三种;按基本内容分为:基础、专业、战术和自选科目训练四种)。

二、安全生产事故调查

1、伤亡事故调查的原则、程序:①原则:逐级上报、分级调查处理②程序:成立事故调查小组、事故的现场处理、物证搜集、事故事实材料搜集、证人材料搜集、现场摄影、事故图绘制、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调查报告编写、事故调查结案归档。

2、事故调查组的人员组成、工作程序、任务、责任和权力:①人员:轻伤、重伤事故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人员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等肖关人员以及工会组织人员组成;死亡和重大死亡事故由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会同公安、监察行业主管及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人员应当符合: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某一方面的专长、与发生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②职责: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查明事故的性质和责任,提出事故处理及预防此类事故再次发生所应采取的措施和建议,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检查控制事故的应急措施是否得当和落实,写出事故调查报告。③权力:有权向发生事故的企业和有关单位、有关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3、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①背景信息(事故单位的基本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故涉及到的人员及其他情况、职工伤亡情况登记表、操作人员及证人、事故应急救援情况。②事故描述(事故发生的顺序,破坏的程度,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事故的类型,事故的性质,承载物或能量。③事故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④事故教训及预防同类事故发生的建议。⑤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建议。⑥事故调查缓慢的成员名单。⑦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4、事故调查取证的主要几个方面:①事故现场处理②事故有关物证收集③事故事实材料收集④事故人证材料收集⑤事故现场摄影、拍照、绘制事故现场图。

四、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与整改措施

1、事故性质的认定:主要包括事故类型分析、事故原因分析、责任分析、事故性质的认定、事故经济损失分析。

2、事故责任划分:①事故责任分类(直接、主要、领导)②事故调查处理原则(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四不放过;公正、公开;分级分类调查处理)。

3、事故教训:总结事故教训要与确定的事故原因和性质为依据:是否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是否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制定合理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前述两项是否执行到位;安全培训教育是否到位;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是否到位;企业负责人是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是否存在官僚主义和腐败;是否落实有关“三同时”的要求;是否的合理、有效的应急救援预案和措施等。

4、整改措施:主要分为安全技术、安全管理、教育培训三个方面。

三、安全生产事故分析

1、事故的原因分析:①直接原因(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②间接原因(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教育培训不够或没有培训;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无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其他)。

2、事故的致因理论:①事故频发倾向论②事故因果连锁论(海因里希、博德、亚当斯、北川彻

三、事故统计分析因果连锁模型)③能量意外释放论。

3、事故统计分析:

①伤亡事故的统计范围和内容:范围(国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内容(企业的基本情况、伤亡程度、事故类别、事故原因、直接经济损失)。

②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A、直接经济损失统计范围(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财产的价值,包括:人身伤亡后支出的费用——医疗、护理费,丧葬及抚恤费用,补助及救济,相关工资;善后处理费用——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现场抢救费用,清理现场费用,事故罚款和赔偿;财产损失价值——固定资产损失价值,活动资产损失价值。B、间接损失的统计范围(停产、减产损失,工作损失,资源损失,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其他损失费用)。

③伤亡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伤亡事故计算公式:经济损失E=直接经济损失(Ed)+间接经济损失(Ei);工作损失价值计算公式(Vw万元):

Vw一起事故损失的工作日企业上年法定工作日DLD企业上年税利M

S 企业上年平均职工人数

固定资产损失价值计算(报废的以固定资产净值减去残值计算,损坏的以修复费用计算);流动资产损失价值计算(原材料按帐面值减去残值计算,成品以企业实际成本减去残值计算);事故处理结案而未能结算的医疗费、歇工工资等采用测算的方法计算;对分期支付的抚恤、补助等费用按审定支出的费用计算,从开始支付日期累计到停发日期;停产减产损失,按事故发生之日起到恢复正常生产水平时止,计算其损失价值。

④经济损失的评价指标和程度分级:经济损失评价指标:

千人经济的损失率Rs全年内经济损失企业职工平均人数ES100 百万元产值经济的损失率Rv全年内经济损失企业总产值VE100

经济损失程序分级:一般损失(小于1万元)、较大损失(1—10万元)、重大损失(10—100万元)、特大损失(大于100万元)。

4、伤亡事故的分类:

伤亡事故即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对其产生的后果的严重程度,一般用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逐项指标来进行衡量。

①按伤害程度分类:轻伤(损失工作日<105日),重伤(损失工作日>105日),死亡。

②《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中的分类: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特别重大人身伤亡或者巨大经济损失及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公路或其他发生一次死亡30人及其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的事故;民航客机发生的机毁人亡(死亡40人及以上)的事故;铁路、水运、矿山、水利、电力一次死亡50人及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事故;其他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

第五篇:《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 事故的特别规定》释义

您的位置-> 首页-> 安监局-> 政策法规-> 正文

《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 事故的特别规定》

释义

http:// 第一条 为了及时发现并排除煤矿安全生产隐患,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矿安全生产,制定本规定。

【释义】本条是关于本规定立法宗旨的规定。

(一)制定特别规定的背景

煤 炭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由于煤炭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要求煤炭生产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必须保证 生产安全,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最直接的体现。为了保护煤矿职工生命安全,实现煤炭工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煤矿安全生产放在非常重要 的位置,多次强调安全才能生产,生产必须安全。近几年来,各方面为了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从 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制定,实行特大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到充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队伍;从关闭非法开采煤矿,整顿和 规范小煤矿,实行一次又一次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到增加安全生产投入,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和条件,促进中小型煤矿重组、联合、改造,建设大型煤矿基地,培育大型 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为煤矿安全生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使得我国的煤炭生产在2004年产量翻一番的同时,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了一半,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整体上得到了加强。

但是,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存在的问题仍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第一,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2003年煤矿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51起,死亡1061人;2004年发生特大事故42起,死亡1008人。今年1月至11月,发生特大事故53起,死亡1544人,比去年同期上升47.2%和70.8%,事故涉及17个省(区、市)。第二,瓦斯爆炸事故居高不下。据统计,建国至2005年7月全国煤矿共发生19起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大事故,共死亡3162人。其中,15起是瓦斯爆炸事故,死亡2140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79%和68%。2002年至2005年8月,全国煤矿发生29起特大事故,死亡1743人。其中,瓦斯爆炸事故24起,死亡1578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83%和91%,瓦斯爆炸已经成为我国煤矿安全的“第一杀手”。

第三,小煤矿成为事故多发的重灾区。据统计,2004年底全国有小煤矿23388处,占煤矿总数的90%以上,平均每处年产量不足3万 吨。小煤矿煤炭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死亡人数却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小煤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规模小,投入能力不足,大多数设施简陋,开采 方式落后,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存在严重的安全生产隐患。二是开采秩序混乱,层层转包、越层越界、私挖乱采现象严重。不少小煤矿分布在大矿周围,形成“蚯 蚓洞”,蚕食破坏大矿煤柱,甚至打通邻矿巷道,造成并发事故。三是小煤矿资源回采率平均不到15%,严重浪费资源。有的采空后不封堵,造成煤层自燃,殃及整片煤田。有的地方小煤矿遍地开花,地表千疮百孔,废弃物随处堆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令人触目惊心。四是不少矿主根本不懂法,不守法,甚至无视法律,公然抗拒执法,违法生产,草菅人命。

第 四,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实际上这些规定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主要问题是企业安全生产责 任不落实。一些煤矿安全生产制度不健全,培训不到位,措施不落实,现场管理混乱。还有一些煤矿改制时,“一卖了之”或“以包代管”,安全生产无人负责。

第五,执法不力。现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但在实际执法中存在安全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惩处力度不够等问题,难以有效制止违法行为。

存在上述严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煤矿企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淡薄,没有把维护职工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事故隐患的危害及其整改认识不足,措施不力,甚至受利益驱动强迫职工突击蛮干,特别是在近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一些煤矿企业“以钱为本”,追求高额利润,置安全生产于不顾,带着安全隐患进行生产,更有一些非法和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为获得非法利益,违法违规生产,酿成生产安全事故。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对预防生产安全事故发生重视不够,执法不严,监督不力,也是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当前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把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及时发现并排除煤矿安全生产隐患,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矿的安全生产,2005年9月3日国务院公布施行了《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对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实行更加严格的制度和更加严厉的措施。把煤矿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狠抓事故预防这个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通过发现隐患,排除隐患,达到消灭事故的目的。因此,特别规定是国务院为遏制煤矿事故多发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制定特别规定的指导思想

在研究制定特别规定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指导思想:

一是,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长效机制。要遏制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从增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明确容易引发事故的主要隐患,加强证 照管理,保证煤矿职工教育培训,强化停产整顿和关闭措施,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加重对违法行为的处罚等多方面为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强化源头监管,突出对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在煤矿安全监督管理的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时应急和事后惩处的整个过程中,重视和加强事前预防,及时消除事故隐患,防患 于未然,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从近两年发生的特大、重大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要遏制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把监督管理的关口前移,从制度上把 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真正放到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上。

三是,抓住关键环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要遏制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落实各有关方面的安全生产责任,特别是突出煤矿企业在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中的主体责任,明确和加 重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预防事故中的责任,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四是,严肃惩处煤矿安 全生产领域的腐败行为。从已经查处的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情况看,相当一些重大事故的背后都存在着腐败行为,有的领导干部、执法人员与矿主搞权钱交易,充当非 法矿主的保护伞,有的甚至直接参与办矿。因此,惩治腐败应当是遏制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一项治本之策。

公布实施特别规定的重大意义在于,国务院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更加明确地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上,深化了安全生产重在预防的意识,反映了煤矿安全生产的规律。

(三)本条规定的含义

本条规定明确了特别规 定的主要目标:一是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放在及时发现并排除煤矿安全生产隐患上来,强调要防患于未燃,要更加重视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二是进一步强调落 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煤矿企业是煤矿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承担主体责任,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做到各负 其责,层层落实。三是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矿安全生产,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做到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才能生产。

第二条 煤矿企业是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责任主体。煤矿企业负责人(包括一些煤矿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下同)对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负主要责任。

【释义】本条是关于煤矿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在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方面的责任的规定。

这 一规定是安全生产法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责任规定的进一步深化、强化和具体化。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 单位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可以说,安全生产搞的好不好,关键在企业自身,企业的关键在其主要负责人。主要负责人能否切实负起责任,不仅关系到煤矿企业职 工的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煤矿企业的财产和利益,煤矿企业只有安全生产,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事故频发,只能使煤矿企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因此,煤矿企业及 其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承担主要责任,不仅是法定的义务,也是维护本企业利益的必然要求。煤矿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必须对本企业的生产安全工作承担 主体责任。

煤 矿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是建立健全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 证本企业安全生产的必要投入和有效使用;督促检查本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等。本条规定是针对目前煤矿企业生产 安全事故频发的突出问题,本着预防为主,从源头治理,关口前移的原则,进一步强化规定了煤矿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承担主要责 任,其目的就是要求煤矿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必须采取各种制度和措施,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入手,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消除事故隐患,防患于未然。

本 条规定中的煤矿企业负责人,是指在煤矿生产经营活动中负有领导责任,对煤矿生产经营活动有指挥权、决策权并享有相应利益的人。根据煤矿企业的性质不同,负 责人不仅包括法定代表人(如董事长、总经理、矿长等),而且也包括其他负责人(如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副矿长、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等),同时还 包括煤矿的投资人等。具体负责人是谁,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针对当前有些煤矿企业,特别是一些小煤矿,其真正负责人为了逃避承 担安全生产责任,往往会花钱请来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毫不相干的人做名义上的负责人,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本条还专门规定煤矿企业负责人“包括一些煤矿 企业的实际控制人”,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第三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并落实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责任制,监督检查煤矿企业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及时解决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释义】本条是关于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方面的责任的规定。

本条规定明确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并落实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责任制;二是,要加强对煤矿企业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情况的监督检查;三是,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及时解决煤矿生产安全预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关 于建立并落实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责任制。首先,应当明确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责任主体是煤矿企业,煤矿企业作为生产经营主体必须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 全面负责。既然煤矿企业是预防煤矿生产事故的责任主体,为什么本条还要规定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并落实预防煤矿生产安全责任制呢?这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这是由我们政府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行政的最高准则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煤矿的安全生产涉及到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生命安全是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所在。因此,作为人民政府,我们有责任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从而确保煤矿 职工的生命安全。第二,从已经发生的各类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看,煤矿的安全生产仅仅靠企业的自律是不够的。当前,许多企业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生产和安全 生产的关系,片面追求产量,这是近期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多发、频发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靠煤矿企业自律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因此,政府作为社会公 共事务的管理者必须负起责任,弥补企业自律的不足。特别规定强调政府建立预防事故发生的责任制,就是希望通过加大政府的责任,使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 级人民政府能够对煤矿生产从严监管,从而保证企业自身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各项制度和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关于加强对煤矿企业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监督检查。监 督检查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权力,也是其法定职责和义务。只有加强对煤矿企业的监督检查,才能发现其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依法作出停 产整顿或者关闭煤矿等处理决定,才能督促煤矿企业执行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事实表明,政府部门对煤矿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是有效果的。凡是监督检 查认真、频繁的地区,煤矿发生的事故就少,反之,监督检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检查时不认真,敷衍了事的地方,往往就容易出事故。

关于及时解决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这也是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法定职责之一。这里所说的“重大问题”,既可能 是有关部门在管理方面的问题,如部门之间的联合执法的协调、部门之间的职责争议的协调、解决,监管部门人员、编制、经费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强制措施以及处罚 的落实等;也可能是煤矿企业方面的重大问题,如安全投入资金的协调、重大隐患的排除等方面的问题。总之,无论哪方面的重大问题,只要是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 故需要解决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就要及时解决。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设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简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所辖区域的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负有检查和依法查处的职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不依法履行职责,不及时查处所辖区域的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的,对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释义】本条是关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检查和依法查处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的规定。同时,对其不履行职责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条所称的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是指特别规定第八条第二款所列的十五项情形,即:

(一)超能力、超强度或者超定员组织生产的;

(二)瓦斯超限作业的;

(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未依照规定实施防突出措施的;

(四)高瓦斯矿井未建立瓦斯抽放系统和监控系统,或者瓦斯监控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

(五)通风系统不完善、不可靠的;

(六)有严重水患,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七)超层越界开采的;

(八)有冲击地压危险,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九)自然发火严重,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十)使用明令禁止使用或者淘汰的设备、工艺的;

(十一)年产6万吨以上的煤矿没有双回路供电系统的;(十 二)新建煤矿边建设边生产,煤矿改扩建期间,在改扩建的区域生产,或者在其他区域的生产超出安全设计规定的范围和规模的;

(十三)煤矿实行整体承包生产经 营后,未重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从事生产的,或者承包方再次转包的,以及煤矿将井下采掘工作面和井巷维修作业进行劳务承包的;

(十四)煤矿改制期间,未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人和安全管理机构的,或者在完成改制后,未重新取得或者变更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

(十五)有其他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

本条将检查和依法查处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的职权同时赋予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 机构,这主要是根据中央编办《关于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规定作出的制度安排。根据该意见,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对煤矿安全实 施重点监察、专项监察和定期监察,对煤矿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作出现场处理决定或行政处罚;地方煤矿安全监管部门主要是对本地区煤矿安全进行经常性、日常性的 监督检查,对煤矿违法违规行为作出现场处理或行政处罚。由此可以看出,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均有权对煤矿的安全 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实施检查,并依法进行查处。据此,特别规定将检查和依法查处隐患及违法行为的权力同时赋予了两个部门。对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由两个执法 主体进行双重检查,有利于及早发现事故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这对于突出“预防为主”,切实加强事故预防工作的源头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需要 指出的是,检查事故隐患和查处违法行为可以由两个部门、机构进行,但是,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对同一个事故隐患或者违法行为不得作出两次以上罚款的 处罚。

为了保证、督促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本条还对两个执法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不及时查处所辖区域的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的情形,规定了明确的法律责任。

下 面简单介绍一下法律责任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其分类。法律责任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而依法应当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法律责任通常表现 为违法者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可以说,法律责任是对违反法律规定义务的人施加国家强制力影响,预防人们的违法行为,并通过制裁使人们普遍遵守法律的一种 基本方法。法律责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法律责任以违法行为为前提,凡是实施了违法行为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也就是说,法律责任,只对实施了违法行为的人实施。

二、法律责任以法律制裁为必然后果。任何法律责任最终都表现为一定的制裁,通过制裁迫使行为人放弃实施违法行为,同时达到教育和威慑其他人的目的。

三、法律责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责任就是通过国家强制力迫使违法行为人接受于己不利的法律后果,这种强制力来自国家的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

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法律责任可以分为公法责任和私法责任两大类。公法责任主要包括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私法责任就是指民事法律责任。由于本特别规定所规定的是国家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行政管理制度,因此违反本特别规定的行为人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是一种公法责任,即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

行政法律责任,是指法律规定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损害行政法保护的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行政管理相对人。行政法律责任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行政处分,是行政机关对公务员或者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的惩戒,它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六种处分方式。

二、行政处罚,是特定的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的组织,依法惩戒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不够给予刑事处罚的个人、组织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是由行政管理相对人承担的 一种法律责任方式。它包括以下几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本特别规定中涉及到的行政法律责任既有行政处分,也有行政处罚。

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的行为触犯刑事法律的规定,构成犯罪而应当承担的刑事处罚。刑事责任是法律责任中最严厉的一种。

根据本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不依法履行职责,不及时查处所辖区域的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的,对 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给予记过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对行政责任设置了较宽的处罚幅度,主要是 考虑到执法人员违反本条规定的情形在实践中比较复杂,情节的轻重差别也很大。比如,有的执法人员只是一时疏忽,没发现事故隐患或者违法行为;而有的执法人 员则是因收受贿赂等原因,故意包庇有违法行为的煤矿,不对其进行查处。二者的性质显然不同,对前者可以考虑给予较轻的行政处分,对后者则应当给予较重的行 政处分。因此,有必要赋予作出行政处分决定的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第五条 煤矿未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矿长未依法取得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擅自从事生产的,属非法煤矿。

负责颁发前款规定证照的部门,一经发现煤矿无证照或者证照不全从事生产的,应当责令该煤矿立即停止生产,没收违法所得和开采出的煤炭以及采掘设备,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于2日内提请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关闭,并可以向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报告。【释义】本条是关于煤矿未取得相应的行政许可或者行政许可不全擅自从事生产,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国家对煤矿开展生产设定了四项主要的行政许可,分别 是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同时,对煤矿矿长规定了两项任职资格,即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根据本条规定,未取得上 述六个证照或者证照不全的煤矿不得进行生产,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因为煤矿是生产安全事故高发、频发的生产领域,而且一旦 发生事故,后果往往十分严重。国家设置四项煤矿生产的行政许可和两项矿长任职资格,就是为了提高这一生产领域的安全准入门槛,使不具备安全条件的企业不能 投入生产,使不具备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人员不能担任矿长,进而从源头上降低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而煤矿未取得许可和矿长未取得任职资格,擅自从 事生产的行为从根本上破坏了这一整套制度。一方面,未取得上述证照的煤矿本身可能就不具备安全生产所需的条件,其生产行为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未取得上述证照就擅自从事生产的行为,大大增加了出现安全生产隐患,进而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未取得六项证照的煤矿擅自从事生产的后 果十分严重。所以,本条严令禁止了这种行为,并对违反规定擅自生产的,设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具体来讲,上述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一、行政处罚

对未取得六项证照擅自进行生产的煤矿,首先,由负责颁发证照的部门责令其停止生产;其次,没收该煤矿因非法生产而取得的全部违法所得和开采出的煤炭以及采掘设备;再次,对从事非法生产的煤矿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最后,于2日内提请当地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关闭。

对于设定上述行政处罚,需要说明的有三点:

第 一,本条规定的“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所得和开采出的煤炭以及采掘设备”和“处以罚款”这三种形式的行政处罚之间是并处关系,即三者缺一不可,不可 以互相替代,这里尤其要注意避免出现以“没收违法所得和开采出来的煤炭”或者“处以罚款”来代替“责令停止生产”和“没收采掘设备”的现象。本条设定“没 收违法所得和开采出的煤炭”和“处以罚款”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杜绝在未取得六项证照的情况下煤矿擅自从事生产的违法情形的存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生 产隐患,确保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因此,负责颁发证照的部门对于擅自从事生产的煤矿,一经发现,首先要做的就是责令其停止生产并没收采掘设备,即必须立刻 停止这种违法生产行为,然后才是没收其违法所得和开采出的煤炭并处以相应的罚款。

第 二,本条设定的罚款额度体现了从严、从重惩处这种擅自从事生产的违法行为的立法取向。本条对罚款数额的设定没有采用根据违法所得的多少,确定不同的罚款数 额的立法技术(如有的法律法规规定,违法所得在一定数额以上的,缴纳一个比较高的罚款数额,违法所得在这个数额以下的,则缴纳一个比较低的罚款数额),而 是直接规定对于未取六项证照或者证照不全擅自从事生产的煤矿,一律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这样规定加重了对违法者的处罚,有利于制止这类违法行为,提高煤矿安全生产许可制度的权威性,进而真正实现从源头和根本上消除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目标。

第三,本条还规定:对未取得六项证照或者六项证照不全擅自从事生产的,颁发证照的有关部门应当于2日内提请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关闭该煤矿。提请关闭煤矿本身不是一种行政处罚,而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但是,根据本特别规定第十三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关闭煤矿应当吊销相关证照。吊销证照是行政处罚的一种形式。

二、刑事责任

上 述违法行为有可能构成非法采矿罪和破坏性采矿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规定:“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的,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经责令停止开采后拒不停止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矿产资 源法的规定,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上述违法行为如果造成了重大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还可能构成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可以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六条 负 责颁发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的部门,向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煤矿或者矿长颁发有关证照的,对直 接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对主要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前款规定颁发证照的部门,应当加强对取得证照煤矿的日常监督管理,促使煤矿持续符合取得证照应当具备的条件。不依法履行日常监督管理职责的,对主要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释义】本条是关于负责颁发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的部门,向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煤矿或者矿长颁发有关证照,以及向符合法定条件的煤矿或者矿长颁发证照后不依法履行日常监督管理职责的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是向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煤矿或者矿长 颁发有关证照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同未取得相关证照煤矿擅自从事生产一样,向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煤矿和矿长发放有关证照,从根本上动摇了国家设立的一系列 许可制度,使煤矿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几率大大提高了。这种违法行为的后果十分严重,因此,本条对作出处分决定的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作了限制,提高了给予行政 处分的最低级别,规定:对直接责任人给予降级以上的行政处分;对主要负责人给予记大过以上的行政处分。

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是发放证照后,不依法履行日常监督 管理职责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发放证照”是指向符合法定条件的煤矿和矿长发放证照,这和本条第一款所指的情形是不同的。因此,二 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违法行为。向符合法定条件的煤矿和矿长发放证照,只能说明取得证照的煤矿和矿长在取得证照时是符合法定条件的,并不代表煤矿运营后煤矿 的生产条件将一直符合法定条件。因此,证照颁发部门必须依法履行日常监督管理的职责,加强对煤矿的日常监督管理,促使煤矿持续符合取得证照所应当具备的条 件。否则,相关的许可制度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本条对两类违法行为都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中,第一款规定的违法行为主要可能构成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第二款规定的违法行为主要可能构成玩忽职守罪。这里对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作必要的说明: 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擅自决定、处理其无权处理的事务,或者故意违法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务、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滥 用职权罪的主体是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即明知是越权行为或违法行为仍故意为之;滥用职权罪的客体是公务职责的公正、勤勉性和国家机关的正常职能活动;其罪的客观方面是滥用手中职权处理公务,并造成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的行为。在实践中,要注意滥用职权行为 和滥用职权罪之间的区分,只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时,才能认定构成滥用职权罪,否则,属于一般滥用职权 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和危害程度,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所谓重大损失,一般是指造成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重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巨大、造成严重政治影响等。

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的行为。

玩忽职守罪的主体和客体与滥用职权罪是一致的,不 同的是在罪的主、客观表现方面。玩忽职守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一种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却由于 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虽然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其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并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 大损失。这里,重大损失的标准与滥用职权罪基本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颁发相关证照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犯有滥用职权罪或者玩忽职守罪的同时,很有可能还犯有受贿罪。如果出现这种情形,应当本着从严、从重的原则,数罪并罚。

第七条 在乡、镇人民政府所辖区域内发现有非法煤矿并且没有采取有效制止措施的,对乡、镇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以及负有责任的相关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在县级人民政府所辖区域内1个月内发现有2处或者2处以上非法煤矿并且没有采取有效制止措施的,对县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以及负有责任的相关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他有关机关和部门对存在非法煤矿负有责任的,对主要负责人,属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不属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建议有关机关和部门给予相应的处分。

【释义】本条第一款是关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对所辖区域内发现非法煤矿而没有采取有效制止措施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第二款是关于其他机关和部门对存在非法煤矿负有责任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本特别规定第五条第一款规定:“煤矿未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矿长未依法取得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擅自从事生产的,属非法煤矿。” 本条第一款中所称的非法煤矿就是指未取得上述六项证照或者上述六项证照不全,并且擅自从事生产的煤矿。根据第五条的规定,非法煤矿一经发现就应当提请当地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关闭,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很难将非法煤矿关闭掉。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有的非法煤矿与一些官员进行权钱交 易,让官员们从煤矿中渔利,而这些官员就充当这些非法煤矿的保护伞。尽管非法煤矿可能会为地方带来一些眼前的利益,但是,它是以蕴藏着巨大的事故隐患,随 时可能威胁煤矿企业职工生命安全为代价的。因此,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正确、清醒的认识,要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 发,对辖区内的非法煤矿进行坚决的清理。从清理非法煤矿的实践看,县、乡政府是清理关闭非法煤矿的关键。据此,本条将关闭非法煤矿的主要责任直接落在县、乡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和负有责任的相关负责人身上,规定:发现非法煤矿没有采取有效制止措施的,对县、乡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和负有责任的相关负责人给予降级 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需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是,这里所称的县、乡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指县(市)长和乡(镇)长;这里所 称的负有责任的相关负责人,是指分管这方面工作的副县(市)长和副乡(镇)长。二是,县、乡政府构成本条第一款所规定的违法情形的要件是“没有采取有效制 止措施”,如果县、乡政府正在或者已经采取了有效制止措施,则不构成第一款所规定的违法情形。

本条第一款所称构成犯罪是指构成玩忽职守罪和受贿罪。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受贿罪:

所谓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务,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务,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受贿罪的四个基本要件是:(1)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包括以下几类人员:①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②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受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③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此外,根据受贿罪的特点,其主体不限于自然人,国家机关、国有 企业、人民团体等均可成为受贿罪的主体。(2)主观方面是故意,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务的目的。(3)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动。

本 条第二款规定的是关于对存在非法煤矿负有责任的其他机关和部门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款中所称的不属于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指依法 履行公职,但在非行政机关工作的人员。由于本特别规定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因此,作了衔接性的规定,建议有关机关和部门给予相应的处分。

第八条 煤矿的通风、防瓦斯、防水、防火、防煤尘、防冒顶等安全设备、设施和条件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有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措施和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

煤矿有下列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排除隐患:

(一)超能力、超强度或者超定员组织生产的;

(二)瓦斯超限作业的;

(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未依照规定实施防突出措施的;

(四)高瓦斯矿井未建立瓦斯抽放系统和监控系统,或者瓦斯监控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

(五)通风系统不完善、不可靠的;

(六)有严重水患,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七)超层越界开采的;

(八)有冲击地压危险,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九)自然发火严重,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十)使用明令禁止使用或者淘汰的设备、工艺的;

(十一)年产6万吨以上的煤矿没有双回路供电系统的;

(十二)新建煤矿边建设边生产,煤矿改扩建期间,在改扩建的区域生产,或者在其他区域的生产超出安全设计规定的范围和规模的;

(十三)煤矿实行整体承包生产经营后,未重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从事生产的,或者承包方再次转包的,以及煤矿将井下采掘工作面和井巷维修作业进行劳务承包的;

(十四)煤矿改制期间,未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人和安全管理机构的,或者在完成改制后,未重新取得或者变更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

(十五)有其他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

【释义】本条是关于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和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行为的规定。本 条第一款是针对煤矿如何防治顶板事故、瓦斯煤尘事故、煤矿水害、煤矿火灾等主要灾害提出的严格要求,是当前遏制煤矿事故的关键。《煤矿安全规程》对煤矿各 环节、各系统、设备、设施作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本款将当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单独列出并进一步提出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是《安全 生产法》有关安全生产设备、设施、条件的规定在煤矿上的具体化。具体讲本款有以下几层意思:

(一)预防煤矿瓦斯煤尘事故、水害事故、火灾事故、顶板事故的发生是当前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关键和主要矛盾;

(二)煤矿的通风、防瓦斯、防水、防火、防煤尘、防冒顶等安 全设备、设施和条件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这里主要是指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以及针对他们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三)煤矿要制定防范上述生产安全事故及其他事故发生的各种措施;

(四)煤矿要有完善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本条第二款规定的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行为,是 针对一些煤矿企业放松管理、出现了安全漏洞提出的,是从众多安全问题和隐患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是为进一步作好预防重大、特大事故发生作出的很有针对性的 规定,其中一些内容是从《煤矿安全规程》或是从近年来发生的典型事故教训中概括出来的,是落实煤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具体体现,是煤矿企业必须履行的安全 生产责任。首先,煤矿要针对生产实际及时排查隐患;其次,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煤矿必须立即停止生产,不得继续生产;再次,煤矿要立即采取措施,及时排 除隐患,保证安全生产。为此,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制定了《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认定办法》,对此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一、“超能力、超强度或者超定员组织生产”,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矿井全年产量超过矿井核定生产能力的;(二)矿井月产量超过当月产量计划10%的;

(三)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布置3个(含3个)以上回采工作面或5个(含5个)以上掘进工作面同时作业的;

(四)未按规定制定主要采掘设备、提升运输设备检修计划或者未按计划检修的;

(五)煤矿企业未制定井下劳动定员或实际入井人数超过规定人数的。

二、“瓦斯超限作业”,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瓦斯检查员配备数量不足的;

(二)不按规定检查瓦斯,存在漏检、假检的;

(三)井下瓦斯超限后不采取措施继续作业的。

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未依照规定实施防突出措施”,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未建立防治突出机构并配备相应专业人员的;

(二)未装备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和抽放瓦斯系统,未设置采区专用回风巷的;

(三)未进行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的,未采取区域与局部防突措施的,未进行防治突出措施效果检验的,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

(四)未按规定配备防治突出装备和仪器的。

四、“高瓦斯矿井未建立瓦斯抽放系统和监控系统,或者瓦斯监控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高瓦斯矿井未按《煤矿安全规程》第145条的规定建立抽放瓦斯系统的;

(二)虽建有矿井安全监控系统但未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管理、使用和维护的;

(三)传感器设置数量不足、安设位置不当、调校不及时,瓦斯超限后不能断电并发出声光报警的。

五、“通风系统不完善、不可靠”,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矿井总风量不足的;

(二)主井、回风井同时出煤的;

(三)没有备用主要通风机或者两台主要通风机能力不匹配的;

(四)违反规定串联通风的;

(五)没有按正规设计形成通风系统的;

(六)采掘工作面等主要用风地点风量不足的;

(七)采区进(回)风巷未贯穿整个采区,或者虽贯穿整个采区但一段进风、一段回风的;

(八)风门、风桥、密闭等通风设施构筑质量不符合标准、设置不能满足通风安全需要的;

(九)煤巷、半煤岩巷和有瓦斯涌出的岩巷的掘进工作面未装备甲烷风电闭锁装置或者甲烷断电仪和风电闭锁装置的。

六、“有严重水患,未采取有效措施的”,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未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相邻矿井及废弃老窑积水情况而组织生产的;

(二)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没有配备防治水机构或人员,未按规定设置防治水设施和配备有关技术装备、仪器的;

(三)在有突水威胁区域进行采掘作业而未按规定进行探放水的;

(四)擅自开采各种防隔水煤柱的;

(五)有明显透水征兆未撤出井下作业人员的。

七、“超层越界开采的”,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国土资源部门认定为超层越界的;

(二)超出采矿许可证规定开采煤层层位进行开采的;

(三)超出采矿许可证载明的平面坐标控制范围开采的;

(四)擅自开采保安煤柱的。

八、“有冲击地压危险,未采取有效措施的”,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未配备专业人员并编制专门设计的;

(二)未进行冲击地压预测预报、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

九、“自然发火严重,未采取有效措施的”,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的煤层时,未编制防止采空区自然发火设计或未按设计组织生产的;

(二)高瓦斯矿井采用放顶煤采煤法采取措施后仍不能有效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的;

(三)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的矿井,未选定自然发火观测站或者观测点位置并建立监测系统、未建立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制度,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性灌浆或者全部充填、注惰性气体等措施的;

(四)有自然发火征兆而没有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并继续生产的;

(五)开采容易自燃煤层而未设置采区专用回风巷的。

十、“使用明令禁止使用或者淘汰的设备、工艺”,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被列入国家应予淘汰的煤矿机电设备和工艺目录的产品或工艺,超过规定期限仍在使用的。

(二)突出矿井在2006年1月6日之前未采取安全措施使用架线式电机车或在此之后仍继续使用架线式电机车的;

(三)矿井提升人员的绞车、钢丝绳、提升容器、斜井人车及采区内电气设备等未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未按规定进行定期检验的;

(四)使用非阻燃皮带、非阻燃电缆,采区内电气设备未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

(五)未按矿井瓦斯等级选用相应的煤矿许用炸药和雷管、未使用专用发爆器的;

(六)采用不能保证2个畅通安全出口采煤工艺开采(三角煤、残留煤柱按规定开采者除外)的;

(七)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薄煤层除外)矿井采用前进式采煤方法的;

十一、“年产6万吨以上的煤矿没有双回路供电系统”,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单回路供电的;

(二)有两个回路但取自一个区域变电所同一母线端的。

十二、“新建煤矿边建设边生产,煤矿改扩建期间,在改扩建的区域生产,或者在其他区域的生产超出安全设计规定的范围和规模”,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未经批准擅自组织施工的;

(二)对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作出重大变更后未经再次审批即组织施工的;

(三)改扩建矿井在改扩建区域生产的;

(四)改扩建矿井在非改扩建区域超出安全设计规定范围和规模生产的;

(五)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未经竣工验收并批准而擅自组织生产的。

十三、“煤矿实行整体承包生产经营后,未重新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从事生产的,或者承包方再次转包的,以及煤矿将井下采掘工作面和井巷维修作业进行劳务承包”,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生产经营单位将煤矿(矿井)整体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二)煤矿(含矿井)实行整体承包(含托管)但未签订安全管理协议书(或载有双方安全责任与权力内容的承包合同)进行生产的;

(三)整体承包方(含承托方)未重新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进行生产的;

(四)整体承包方(含托管)再次转包的;

(五)煤矿将井下采掘工作面或井巷维修作业对外承包的。

十四、“煤矿改制期间,未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人和安全管理机构的,或者在完成改制后,未重新取得或者变更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煤矿改制期间,未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人进行生产的;

(二)煤矿改制期间,未明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其管理人员进行生产的;

(三)完成改制后,未重新取得或者变更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进行生产的。

十五、“有其他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行为”,是指存在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其他安全生产隐患。

第九条 煤矿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报告制度。煤矿企业应当对本规定第八条第二款所列情形定期组织排查,并将排查情况每季度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写出书面报告。报告应当经煤矿企业负责人签字。

煤矿企业未依照前款规定排查和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整顿,并对煤矿企业负责人处3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释义】本条是关于煤矿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报告制度以及不履行上述责任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本条规定是对本规定第二条的展开和延伸。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不能离开煤矿企业这一责任主体,必须从责任主体抓起。

(1)由于煤矿井下作业场所、作业对象的多变性、不可预知性,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并落实安全隐患排查制度、治理制度和报告制度。这三项制度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缺一不可,其中排查是前提、治理是目的、报告是保证,通过报告,增加透明度,加大自身压力,有效获取外部推动力。

(2)煤矿企业内部和矿井在不同管理层次均要制定隐患排查制度,明确规定检查范围、检查内容、检查频率、检查时间和检查方法;明确组织单位、参加人员;其中每月 应组织一次重大隐患的排查;检查情况要造册、存档。企业主要负责人要组织制定、修改和落实本单位的隐患排查制度,定期听取隐患排查情况汇报,可能的情况下 要亲自参加隐患排查活动。

(3)煤矿企业要建立隐患治理制度。针对各种事故隐患的整治,企业和矿井应分别制定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要确定目标、落实资金,有监督、有验收;要制 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和补充完善。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定期听取隐患治理情况汇报或实地考察隐患治理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隐患治理中存在的重 点、难点问题,督促隐患治理计划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4)煤矿企业要建立事故隐患逐级报告制度。矿井各班组、各区队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及时向分管领导或管理部门汇报。煤矿企业每季度要将重大事故隐患情况向有关部 门作出书面汇报,其报告要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并经企业主要负责人审定后报出;乡镇煤矿、县属煤矿要报到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 部门,市属煤矿要报到当地市级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省属煤矿要报到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与此同时,前两类煤 矿还要向当地煤矿安全监察分局报告,后一类煤矿要向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报告。书面报告内容要具体、真实、有连贯性。

(5)对煤矿井下作业场所没有进行隐患排查,就不能确定井下有没有隐患;存在的隐患不能及时消除,小事就有变成大事并最终酿成大祸的可能。因此为了及时发现、彻 底消除事故隐患,预防生产安全事故,对没有建立排查、报告制度,没有按规定进行排查和报告的,必须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整顿,并对企业和 负责人必须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

第十条 煤矿有本规定第八条第二款所列情形之一,仍然进行生产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停产整顿,提出整顿的内容、时间等具体要求,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煤矿企业负责人处3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

对3个月内2次或者2次以上发现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仍然进行生产的煤矿,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提请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关闭该煤矿,并由颁发证照的部门立即吊销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该煤矿的法定代表人和矿长5年内不得再担任任何煤矿的法定代表人或者矿长。

【释义】本条是关于煤矿企业存在重大隐患违规生产的处罚规定。本条规定是从企业自我约束的客观局限性出发所制定的预防事故的第二道防线,强调了企业外部安全监督保障机制的重要作用。

(一)责令停产整顿的主体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意见》,我国煤矿安全实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工作格局,办规定明确责令煤矿停产整顿的主体为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二)责令停产整顿的情形

1、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辖区内煤矿企业上报的重大事故隐患要明确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汇总建档并制定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检查,发现煤矿存在第八条第二款所列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之一,仍在进行生产的,要作出停产整顿处理决定。

2、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安全执法检查中应全面排查、突出重点,特别要突出重大隐患的检查,发现煤矿存在第八条第二款所列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之一,仍在进行生产的,要作出停产整顿处理决定。

3、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接到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仍在进行生产等事项举报的,要在2日内安排专人进行现场核查,情况属实的,也要作出停产整顿处理决定。

(三)对停产整顿煤矿的处罚

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发现煤矿企业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的必须立即责令停产整顿,并明确整改的具体内容、确定合理的整改期限。

作出停产整顿指令的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根据情节轻重,对被责令停产整顿的煤矿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煤矿企业负责人处3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处罚决定应集体讨论决定,并告知当事人享有申诉和听证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3个月内2次或者2次以上发现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仍然进行生产的煤矿,本规定作出了以下更加严格的处罚规定:

1、提请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关闭该煤矿;

2、立即吊销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

3、该煤矿的法定代表人和矿长5年内不得再担任任何煤矿的法定代表人或者矿长。

第十一条 对被责令停产整顿的煤矿,颁发证照的部门应当暂扣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

被责令停产整顿的煤矿应当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和安全技术规定;整改结束后要求恢复生产的,应当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自收到恢复生产申请之日起60日 内组织验收完毕;验收合格的,经组织验收的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签字,并经有关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审核同意,报请有关地 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签字批准,颁发证照的部门发还证照,煤矿方可恢复生产;验收不合格的,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关闭。

被责令停产整顿的煤矿擅自从事生产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提请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关闭,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释义】本条是关于煤矿企业停产整顿的相关规定。

(1)因安全问题责令煤矿企业停产整顿后,颁发证照的部门应当及时完成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收扣工作。停止采矿、生产、经营活动,保证企业集中精力进行安全整改,尽快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2)被责令停产整顿的煤矿应当制定整改计划和安全保障措施,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任务,不发生意外事故。(3)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要制定验收实施方案和验收标准,其中验收内容和范围以停产整顿决定中确定的整改内容为主;根据收到申请数量情况合理排定验收工作计划,保证对申请煤矿在60日内组织验收完毕。其中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参与验收工作,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加强验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4)在验收中,应坚持合格一个、批准一个。验收合格的,经批准并领取全部证照后,煤矿方可恢复生产,发放证照部门要规定返还证照时间,对批准生产的及时将证照 返还煤矿;验收不合格的、逾期不提出验收申请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及时向有关人民政府报告并要求予以关闭。

(5)因为不符合安全条件受到执法部门停产整顿处罚,企业应当对面临的严峻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再生产,可能就要引发大事故,再生产就是违法,要受到法律的处罚。被责令停产整顿煤矿擅自从事生产而酿成恶性事故的例证也并非罕见。这些煤矿根本无意进行安全整改,没有安全生产的意愿,已失去了继续存在的合法性,一经发 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提请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关闭,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其中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对 被责令停产整顿的煤矿,在停产整顿期间,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因监督检查不力,煤矿在停产整顿期间继续生产的,对直接责任人,根 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对有关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 任。

【释义】本条是从有效监控停产整顿方面对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职责作出的规定。

(1)目前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一些企业和个人对行政机关的指令、法院的判决毫不在意、阳奉阴违或公然对抗者一再发生。2005年7月至8月,全国煤矿发生的67起重大、特大事故中,有39起是在已责令停产整顿或关闭但仍在违法生产的煤矿中发生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局面尚未真正形成,不法企业有机可乘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未充分重视,监督检查措施不到位等。

(2)在当前特殊时期,通过政府的监督、通过联合执法,有力打击抗法歪风,切实解决停不死、关不实的问题,不光是遏制重大事故多发的权宜之计,这对树立和维护法 律威严,实现人治到法制的跨越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地方人民政府应制定有效的停产整顿煤矿监督检查措施,要指定具体部门和人员,做到矿矿有人管,时时有人 看;要明确责任和权力,既有正常请示报告程序又有紧急处置办法。要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及时受理人民群众对停产整顿煤矿举报;要定期组织或随机抽查停 产整顿煤矿安全整改情况,以切实保证企业安全整改活动得以落实,保证停产整顿的煤矿真正停止生产活动。

(3)因监督检查不力,停产整顿煤矿继续生产的,一经发现,无论是否发生事故,对地方人民政府的直接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对有关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 对提请关闭的煤矿,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责令立即停止生产;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7日内作出关闭或者不予关闭的决定,并由其主要负责人签字存档。对决定关闭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实施。

关闭煤矿应当达到下列要求:

(一)吊销相关证照;

(二)停止供应并处理火工用品;

(三)停止供电,拆除矿井生产设备、供电、通信线路;

(四)封闭、填实矿井井筒,平整井口场地,恢复地貌;

(五)妥善遣散从业人员。

关闭煤矿未达到前款规定要求的,对组织实施关闭的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决定关闭的煤矿,仍有开采价值的,经依法批准可以进行拍卖。

关闭的煤矿擅自恢复生产的,依照本规定第五条第二款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释义】本条是关于关闭煤矿实施程序和要求以及违反要求应当承担的责任的规定。

(1)关闭措施是一种严厉的处理措施,必须严格依法定程序进行。由于政府是关闭与否的决策人,从提请到实施关闭必定要经过一段时间,为预防企业在提请关闭期间内 继续生产导致生产事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提请关闭煤矿的同时,应当责令立即停止生产。

(2)提请关闭矿井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由其主要负责人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认真研究,尽快做出决定,最迟不能超过7天的规定期限。决定关闭的,要责成牵头部门、制定关闭措施和方案,按照关闭标准付诸实施。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在关闭决定上签字。

(3)为了保证关闭煤矿真正做到关死,本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既有法律上的,如吊销证照,也有实际措施。达不到上述关闭要求的,被关闭的煤矿就会关不彻底,就有死灰复燃的可能,必须认真追究,查清责任,对组织实施关闭的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做出严肃处理。

(4)为了避免浪费,本条规定,对仍有开采价值的煤矿,可以进行拍卖。但新的采矿权人要符合煤矿安全生产的条件和要求。

(5)关闭煤矿擅自恢复生产的,视为无证照非法生产,按本规定第五条第二款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发现煤矿有本规定第八条第二款所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将情况报送有关地方人民政府。

【释义】本条是关于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安全监察机构要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制度的规定。

本条规定目的在于强化部门责任意识,并通过政府的力量,从外部帮助、督促和强迫企业有效治理存在的重大事故隐。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是影响煤矿正常生产,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务院302号 令第五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个季度至少召开一次防范特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由政府主要领导人或者政府主要领导人委托政府分管领导人召集有关部 门正职负责人参加,分析、布置、督促、检查本地区防范特大安全事故的工作。会议应当作出决定并形成纪要,会议确定的各项防范措施必须严格实施”。地方煤矿 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必须及时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使政府了解隐患情况,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借助 政府力量加大安全整改力度,促成煤矿重大隐患及时有效解决。

第十五条 煤 矿存在瓦斯突出、自然发火、冲击地压、水害威胁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该煤矿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防治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的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责令其立即停止生产,并提请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专家论证应当客观、公正、科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 论证结论,作出是否关闭煤矿的决定,并组织实施。

【释义】本条是关于存在瓦斯突出、自然发火、冲击地压、水害威胁等四大灾害的煤矿的处理措施的规定。

我 国煤矿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严重,尤其是瓦斯突出、自然发火、冲击地压、水害威胁等四大灾害长期困扰和制约着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针对存在上述四大 灾害的煤矿作出的停产关闭的程序性规定,目的一是进一步强化对四大灾害的防治手段和措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二是促使有关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有效解决灾害治理中的难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三是减少和预防因不可抗力造成的煤矿事故;四是提高我国煤矿整体的抗灾能力和水平。本条规定有 很强的针对性。

瓦 斯突出:又称煤(岩)与瓦斯突出,是煤矿井下生产过程中,瞬间从煤(岩)体内部向外部巷道或者采场空间喷出大量的煤(岩)和大量瓦斯的现象。瓦斯突出是一 种破坏力十分巨大的动力现象,其常伴有猛烈的声响和强大的动能,使井巷设施摧毁,通风系统破坏,甚至引起火灾和瓦斯爆炸事故,严重时会导致整个矿井正常生 产系统瘫痪。我国和世界其他主要产煤国家对瓦斯突出的防治技术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索,但距完全控制瓦斯突出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瓦斯突出是当前和今后一 段时间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世界性难题。

自然发火是指具有自燃倾向性的煤层中的碳化物质与空气中的氧在常温下相互作用,产生热量积聚而引起的煤层内因火灾。当前对其发生、发展的准确规律,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冲 击地压是煤矿井巷或者采场周围在其力学平衡状态破坏时,由于弹性变形能突然释放而产生的突然、急剧、猛烈的动力现象。它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常伴有很大的声 响、岩体的震动和冲击波,在一定范围内能感到周围介质的剧烈震动;有时会向采空空间抛出大量的碎煤和岩块,形成大量煤尘;有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瓦斯。冲击 地压常常导致巷道支架破坏、设备移动和空间被堵塞,危害程度比一般矿山压力显现更为严重,是非常严重的煤矿自然灾害。目前,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 加,冲击地压的危害会日益突出。

水 害威胁是指威胁煤矿采区、水平或者矿井安全,能够导致矿井局部或者全部被淹没的矿井水害。按照水源不同矿井水害可以分为地表水水害、老窑水水害、孔隙水水 害、裂隙水水害、岩溶水水害等等。我国矿井水害严重,经过多年研究,虽然积累了一些防止矿井水害的经验和办法,但因我国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地质勘探、矿井 地质工作和历史开采资料、新技术等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造成近几年重大、特大水灾事故不断发生,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减少水害威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 课题。

具体讲本条有以下几层含义:

1. 本条规定是针对存在瓦斯突出、自然发火、冲击地压、水害威胁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煤矿。这四大灾害包含在本规定第八条第二款所列的重大安全生产隐患之中,与第八条第二款所列的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相比,这四大灾害更具突发性、自然性、破坏性。由于治理技术和手段对其尚不能完全控制和掌握,因此存在瓦斯突出、自 然发火、冲击地压、水害威胁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煤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更大、危害性更大、安全生产风险更大、治理难度更高、技术要求更严。

2.现有技术条件难以有效防治包括:一是对四大灾害的基本情况和相关资料掌握不清、不全;二是煤矿本身的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足以有效预防;三是虽然按照本条例和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采取了相应措施,但仍然不具备消除隐患的能力。

3. 存在瓦斯突出、自然发火、冲击地压、水害威胁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煤矿是煤矿安全的重中之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煤矿 安全监察机构对这类煤矿要全面了解、掌握情况并进行深入分析。对该煤矿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驻难以有效防治治的,应当责令该煤矿停止生产,并提请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组织专家论证,这里的提请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组织专家论证,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既可以单独提请,也可以联合提请。

4. 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是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责。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辖区内煤矿灾害的实际情况组织成立专家组,在具体组织论证时,要聘请责任心强、专业 水平高的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专家论证时,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被提请的煤矿应当派员陈述意见。专家作为个人发表意见,不受 组织者的影响和左右,以保证论证的客观、公正、科学。

5、专家论证结论是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关闭煤矿的依据,对论证结论是应予关闭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作出关闭的决定,并组织实施;对论证结论是可以不予关 闭的,要提出对控制自然灾害的相应措施和办法,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责成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督促被提请的煤矿予以落实。

第十六条 煤矿企业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井下作业人员具有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并建立培训档案。未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者经教育和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下井作业。

县 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对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对煤矿特种作业人 员持证上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煤矿企业未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者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整顿。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未履行前款规定的监督检查职责的,对主要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的行政处分。

【释义】本条是关于煤矿企业井下作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及其监督检查的规定。

《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煤矿安全规程》等对煤矿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作出了相应规定。

煤矿企业必须对井下作业人员在上岗前进行不少于72学 时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有:

(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

(二)矿井概况、工作环境及井下危险因素,所从事工种可能造成的职业健康伤害和伤亡事 故,该工种的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

(三)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紧急情况下停止作业和撤离现场的责任、义务与权利;

(四)应急救援预案 和发生瓦斯爆炸、水害、火灾、顶板等灾害的自救、互救方法与避灾路线;

(五)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

(六)自救器等安全逃生装备和设施的使用与维 护;

(七)入井需知、通风安全系统、报警系统和安全指示标志;

(八)瓦斯、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性质、危害及瓦斯积聚的预防等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经考试 合格并在有安全生产工作经验的职工带领下工作满4个月后,再经考核合格,方可独立工作。

本条针对当前煤矿尤其是小煤矿培训工作不到位、主体责任不落实的具体情况,为规范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强化监督检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1. 培训主体。煤矿企业是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主体,应当对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负责,必须按照上述有关时间和内容要求并结合煤矿实际情况对所 有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者教育和培训不合格的不得下井作业。同时要求煤矿企业为所有井下作业人员建立培训档案,这样能全面掌握井下作业人员的培训情况和效果,是强化井下作业人员培训工作的具体体现。

2. 监督检查主体。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对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实施监督检查;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煤矿特种作 业人员的安全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未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对其 主要负责人,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的行政处罚。

3.处罚的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发现煤矿企业未按照规定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发现煤矿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应当责令作业人员立即停止作业,责令煤矿企业限期改正,并对煤矿企业处以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煤矿企业逾期未改正的,要责令停产整顿,对停产整顿的煤矿按本规定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监督检查中,1个月内3次或者3次以上发现煤矿企业未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者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应当提请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对该煤矿予以关闭。

【释义】本条是关于未对煤矿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者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情节严重的处理规定。

1个月内3次或者3次 以上发现煤矿企业未按照规定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者煤矿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情形,说明该煤矿对上述工作根本不重视,或者屡教不改,应当采取比较严厉的措施。因此,本条规定,发现煤矿有上述情形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提请有关地 方人民政府对该煤矿予以关闭,对提请关闭的煤矿按本规定第十三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煤矿拒不执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下达的执法指令的,由颁发证照的部门吊销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释义】本条是关于煤矿拒不执行执法指令的处罚规定。

对 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执法指令,煤矿企业必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严格执法,真正预防和减少事故。实践中,有关煤矿安 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落实不下去、严不起来”的问题较为普遍,有些煤矿甚至拒不执行有关监管部门和监察机构的执法指令。比如今年3月9日、3月19日山西的两次煤矿事故就与不执行执法指令有关。监管部门贴的封条几次被撕掉,上了锁,给砸掉,胆大妄为,无视法律的尊严;河北承德“5.19”事故,50人死亡,今年1月18日、4月13日有关部门两次发了停产整顿通知书,但煤矿拒不执行,照样生产;今年 6月8日湖南娄底资江煤矿发生的煤与瓦斯突出事故,3年前发生过同样事故,当时井下232人,大部分逃生了,如果要有火源爆炸的话,就不堪设想了。4月8日当地煤监局对这个矿发了停产通知书,但未执行,5月27日国家煤监局对停产整顿的矿井登报公告,这个矿榜上有名,仍不执行,结果造成死亡22人的重大事故。据统计,今年7-8月,全国煤矿发生的51起重、特大事故中,有31起 就发生在已被责令关闭或停产整顿、但仍然违法生产的煤矿。因此,必须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监管监察部门的权威,要让安全生产执法指令切实有效,做到“有令 必行、有禁必止”,解决“执法白条”和“落实不下去”的问题,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好局面。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严厉处罚拒不执行安 全生产执法指令的行为。因此,本条规定,煤矿拒不执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下达的执法指令的,由发证 机关作出吊销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的行政处罚,使其不能再继续生产,以保证执法到位,令行禁止。对公开抗法、阻挠监管监察部门执法的人员和单位,要 按照治安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由公安机关实施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被责令停产整顿或者关闭的煤矿,应当自煤矿被责令停产整顿或者关闭之日起3日内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告。

被责令停产整顿的煤矿经验收合格恢复生产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自煤矿验收合格恢复生产之日起3日内在同一媒体公告。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未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进行公告的,对有关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的行政处分。

公告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列支。

【释义】 本条是关于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将被责令停产整顿和关闭的煤矿在媒体进行公告的规定。同时,对违反本条规定的违法行为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要求行政执法机关将被责令停产整顿和关闭的煤矿在当 地主要媒体上进行公告是本特别规定确立的一项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新制度。通过对以往发生的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原因的总结,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事故隐患和违 法行为的煤矿被责令停产整顿或者关闭后仍擅自从事生产,即所谓的“停不实、关不死”,带着隐患进行生产,这是导致煤矿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本条所确立的公 告制度就是为有效地解决“停不实、关不死”的问题而设计的。存在隐患和违法行为的煤矿之所以“停不实、关不死”,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些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和煤矿企业相互勾结,对被责令停产整顿和关闭的煤矿擅自从事生产的情形,睁一眼闭一眼,包庇纵容其 违法行为。二是,煤矿因存在事故隐患或者违法行为被责令停产整顿或者关闭后,有的矿主对员工封锁消息,致使煤矿企业员工对身边存在的险情并不知情,仍然下 井作业。公告制度就是要将存在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的煤矿公诸于众,从而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力量。

为了保证这项新制度能够有效运行,本条还对发布公告的时限、不依法发布公告的法律责任以及公告的费用来源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被责令停产整顿的煤矿经验收合格恢复生产的,由发布其被责令停产整顿公告的执法机关,自煤矿验收合格恢复生产之日起3日内在同一媒体公告其恢复生产。

第二十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投资入股煤矿(依法取得上市公司股票的除外),不得对煤矿的违法行为予以纵容、包庇。

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违反前款规定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释义】本条是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投资入股煤矿(依法取得上市公司股票的除外)的禁止性规定和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违反国家规定投资入股煤矿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本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投资入股煤矿(依法取得上市公司股票的除外),不得对煤矿的违法行为予以纵容、包庇。” 国 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违反国家规定投资入股煤矿,产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首先,影响本职工作。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 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经商办企业必然会牵扯和分散其精力,尤其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参与经营煤矿企业,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考 虑个人利益的多,考虑集体利益的少,从而难以集中精力干好本职工作。其次,严重干扰煤矿安全生产,扰乱国家正常的管理秩序。由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 业负责人违反国家规定投资入股煤矿,从而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充当起这些煤矿企业的“保护伞”,使各项安全检查流于形式,安全隐患得不到消除,从而造成事故频 发。例如,湖南省永兴县香梅五矿由于瓦斯严重超标,一个月内连续收到3份停产整顿通知书。但因为该矿有干部参股“保护”而仍然继续生产,结果在最后一份停产整顿通知书下达的第3天,即2002年1月6日,该矿发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井下7名 矿工不幸遇难。第三,容易导致不公平竞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小煤矿,可能为小煤矿在税费上缴、资源划分、纠纷处理等方面带来意想 不到的好处,而使其他煤矿相对处于劣势地位,不能得到公正、公平、平等的待遇。第四,容易导致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 人违反国家规定投资入股煤矿,有的并不是现金入股,而是利用职权入干股,坐享其成,为非法矿主、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产生的影响十分恶劣。为此,必须 严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违反国家规定到煤矿企业投资入股。

近年来,全国一些地方相继发生非法煤矿、停产整顿煤矿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继续非法生产,造成重大、特大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例如,2004年10月20日,河南省郑州煤炭工业(集团)公司大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148人死亡,3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3935.7万元;2005年7月11日,新疆昌吉自治州阜康市神龙有限责任公司煤矿发生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83人死亡,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17万 元,等等。从已经查处的重、特大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来看,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有多方面,如煤矿安全生产制度不健全,安全资金投入不够、安全设备、设 施不达标等;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少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违反国家规定在煤矿投资入股,公开或暗中包庇、袒护非法矿主,使一些不具备安 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不能停产整顿或关闭取缔,违法生产不能真正得到有效制止。所以,本规定再次重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不得投资入股煤矿、不得对对煤矿的违法行为予以纵容、包庇是非常必要的。

本 条所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机关”,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所 称“国家规定”,是指党和国家以法律、法规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确做出的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不得投资入股的有关规定。例如,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三条第(十四)项中规定,国家公务员不得“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1997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中发[1997]9号)第二条规定,党员领导干部要严防商品交换原则侵入党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的政务活动。禁止私自从事营利活动。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个人经商、办企业;

(二)违反规定在经济实体中兼职或者兼职取酬;

(三)违反规定买卖股票;

(四)个人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者投资入股。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发[2003]18号)第七十七条第(四)项规定,共产党员不得“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者投资入股”; 2004年12月12日,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国资委联合印发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中纪发[2004]25号)第五条第(一)项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得“私自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或者在本企业的同类经营企业、关联企业和与本企业有业务关系的企业从事证券投资以外的投资入股”;等等。

本条第一款所称“纵容”,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对煤矿的违法行为不加以制止、纠正,放任违法行为继续存在或者发展的行为。“包庇”,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对煤矿的违法行为予以掩护或袒护,旨在使其逃脱应有的处罚或者制裁的行为。

纵容、包庇煤矿违法行为的构成:

1、本行为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

2、本行为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煤矿的行为是违法的,却予以纵容、包庇。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小团体或个人的非法或不正当的利益。

3、本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正常的管理秩序。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利用职权,与非法矿主相互勾结,纵容、包庇煤矿的违法行为,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严重干扰了社会生产和国家正常的管理秩序,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4、本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对煤矿的违法行为进行了纵容、包庇。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有的行为人利用职权,对本应 停产整顿的煤矿允许其继续生产;有的行为人违反规定给有关矿主通风报信,应付上级监管部门的检查或查处;有的行为人帮助已经发生事故的煤矿隐瞒真实情况,欺骗上级有关部门,等等。

近年来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的领导干部、执法人员与矿主相互勾结,搞权钱交易,充当非法矿主的保护伞,对煤矿安全生产中的违法行为坐视不管,甚至包庇纵容。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报告显示,2000年以来,国务院调查处理了64起 特别重大事故,从已查处的案件来看,“每一次矿难几乎都发现了权钱交易”。在这些案件中,有些是地方官员在煤矿中参股,与一些矿主结成利益共同体,官商勾 结,一有检查,便向其打招呼,使其逃脱检查,安全隐患难以消除。有些是政府官员充当不法矿主的保护伞。在这些政府官员的庇护下,不法矿主对抗安全生产专项 整治,对有关部门下达的整改通知置若罔闻。更有甚者,一些政府官员竟然和矿主相互勾结,瞒报事故。事故发生后,他们不是积极组织力量进行抢救,而是极力封 锁消息,隐瞒事故真相,或者大事化小,蒙混过关,或设置层层障碍,阻碍事故调查。例如,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1.22”阳泉沟煤矿爆炸事故发生后,一位副区长与矿主共同策划瞒报,死亡30人仅上报为8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也是我们党80多年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拥护的执政党的根本原因。所有公务员都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绝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他人或自己谋取私利,更不允许为违法行为充当保护伞。为此,对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有纵容、包庇煤矿违法行为的,必须予以严厉打击和制裁。

本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违反前款规定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关于处分,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本款关于主体的规定与第一款有很大差别。第一款的禁止性规定的适用主体除国有企业负责人外,还有所有国家机 关工作人员,包括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而本款规定的适用主体除国有企业负责人外,仅限于国家行政机关 工作人员。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本规定作为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不能对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规定行政处分。

2、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国家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不得在煤矿投资入股(依法取得上市公司股票的除外),却违反国家规定投资入股煤矿。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个人谋取非法或者不正当利益。

3、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国家行政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 资入股煤矿的行为,不仅影响行为人的本职工作,扰乱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而且容易诱发利用职权、损公肥私,或者仗势欺人、与民争利等问题,严重的可能形成 官商勾结,破坏国家正常的矿业管理秩序。

4、客观方面表现为:第一,行为人违反了国家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不得投资入股办企业的规定;第二,行为人有投资入股煤 矿的行为,但依法取得上市公司股票的除外。这里所说的“依法取得上市公司股票”,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 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个人证券投资行为若干规定》(中办发〔2001〕10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将其合法的财产以合法的方式投资于证券市场,买卖股票和其他证券产品的行为。

根 据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如果有违反国家规定投资入股煤矿(依法取得上市公司股票的除外)的行为,或者纵容、包庇煤矿违 法行为的,要根据其错误性质、情节轻重、危害大小等,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行政纪律责任外,还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 其刑事责任。对于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投资入股煤矿的,可以建议有关机关或者部门给予相应的处分。

第二十一条 煤矿企业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轮流带班下井,并建立下井登记档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发现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1周内其负责人或者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没有按照国家规定带班下井,或者下井登记档案虚假的,责令改正,并对该煤矿企业处3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

【释义】本条是关于煤矿企业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带班下井以及违反规定予以处罚的规定。

煤 炭开采业具有劳动环境艰苦、生产工艺复杂,自然灾害严重的特点。因此,安全生产是煤矿的头等大事。安全上出了问题,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都将蒙受重大损失,煤矿的各项工作也将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党和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历来都予以高度重视,曾多次下发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关文件,要求煤矿企业领导干部一 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煤矿安全工作,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下,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好安全 与生产、安全与改革、安全与利益的关系,切实负起安全的责任。

为 了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关键作用,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促使煤矿企业负责人和有关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和 掌握煤矿井下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生产隐患,真正树立“解决问题在井下,工作重点在现场”的观念,本特别规定明确规定了煤矿企业负责人和生产经 营管理人员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轮流带班下井。这里所称“国家规定”,主要是指为了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党和国家关于对煤矿领导干部带班下井工作的一 系列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中的规定。例如1982年2月13日,国务院关于发布《矿山安全条例》的通知(国发〔1982〕30号)中明确指出:“搞好矿山安全工作,关键在于矿山主管部门和矿山企业的领导干部要有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带头严格执行条例的规定,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跟班下井,调查研究,检查督促,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的隐患,做到预防为主”;1996年1月1日,煤炭部《关于切实抓好1996年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煤安字〔1996〕第1号)中规定:“各级领导和各业务职能部门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抓安全管理;坚持领导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和下井检查制度;领导干部和业务保安职能部门坚持现场安全办公制度,及时解决现场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对于作风浮飘、长时间不下井,严重官僚主义而导致发生重大事故的局矿长,要严肃处理”;1997年1月1日,煤炭工业部《关于依法强化煤矿安全管理实现1997年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稳定好转的决定》(煤安字〔1997〕)第1号)中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转变作风,坚持领导干部下井制度,及时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隐患和问题”;1999年1月15日,国家煤炭工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煤办字〔1999〕第17号)中规定“局、矿干部要坚持下井制度,区队干部要坚持跟班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安全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等等。

为进一步落实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10月31日批转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关于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的指导意见》,对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再次提出以下要求:

一、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要坚持下井带班

1、各类煤矿企业必须安排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确保每个班次至少有1名负责人或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在现场带班作业,与工人同下同上。

2、国有煤矿采煤、掘进、通风、维修、井下机电和运输作业,一律由区队负责人带班进行。

3、国有煤矿副总工程师以上的管理人员,每月在完成规定下井次数的同时,熟悉生产的,要保证1至2次下井带班。

4、国有煤矿集团公司管理人员,要经常下井了解安全生产情况,研究解决井下存在的问题。煤矿在贯通、初次放顶、排瓦斯、揭露煤层、处理火区、探放水、过断层等关键阶段,集团公司的负责人要按规定到现场指导,确保安全生产。

5、乡镇煤矿、其他民营煤矿的各类作业,必须由矿长、副矿长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在现场带班进行。

二、建立和完善下井带班制度

1、煤矿企业要建立健全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明确下井带班的作业种类、下井带班人员范围、每月下井带班的次数、在井下工作时间、下井带班的任务和职责权限、日班与夜班比例,以及考核奖惩办法等。

2、国有煤矿集团公司管理人员,以及集团公司机关处室负责人,所属各矿的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下井带班办法,由集团公司制订,报省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批 准,并报同级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备案。基层区队负责人、矿机关科室负责人下井带班的具体办法,由煤矿根据实际情况制订。

3、乡镇煤矿、其他民营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出资人下井带班的具体办法,由煤矿所在县(市)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制订并负责监督考核,报同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备案。

三、明确下井带班人员的职责

1、下井带班人员要把保证安全生产作为第一位的责任,切实掌握当班井下的安全生产状况,加强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检查巡视,及时发现和组织消除事故隐患,及时制止违章违纪行为,严禁违章指挥、严禁超能力组织生产。

2、煤矿矿长、区队长是矿、区队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下井带班人员协助矿长、区队长对当班安全生产负责。煤矿发生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和严重问题时,带 班人员必须立即组织采取停产、撤人、排除隐患等紧急处置措施,并及时向矿长、区队长报告。煤矿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要在追究矿长、区队长责任的同时,追 究当班带班人员相应的责任。

四、严格企业内部管理和考核

1、实行井下交接班制度。上一班的带班人员要在井下向接班的带班人员详细说明井下安全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并认真填记交接班记录簿。

2、建立下井带班档案。下井带班的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升井后,要将下井的时间、地点、经过路线、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等有关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并存档备查。

3、加强企业内部监督考核。要把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情况与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生产资格证及经济收入等挂钩,严格考核。要建立奖惩制度,对认真履行职责、防止事故有功人员要给予奖励;对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

五、加大监管监察力度

1、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是落实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的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有关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2、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监督检查,把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作为监管监察的重要内容,加强检查监督。

3、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把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的主要情况,及时向组织人事部门或国有资产监管部门通报,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4、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煤矿企业安全检查过程中,发现煤矿企业负责人或者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在一周内没有按照国家规定带班下井,或者下井登记档案有弄虚作假情况的,要对该煤矿企业处以3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1、各煤矿企业要把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的落实情况定期向全体职工及其家属和社会公开,接受职工群众监督。

2、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将有关监督检查情况,以一定方式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和煤矿企业要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对群众举报的问题要及时核查处理。

3、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监督,对作风扎实、经常深入井下解决安全生产实际问题、表现突出的下井带班人员要大力宣传;对不负责任、甚至弄虚作假的,要予以公开曝光。

第二十二条 煤矿企业应当免费为每位职工发放煤矿职工安全手册。

煤矿职工安全手册应当载明职工的权利、义务,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情形和应急保护措施、方法以及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的举报电话、受理部门。

煤矿企业没有为每位职工发放符合要求的职工安全手册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释义】本条是关于发放煤矿职工安全手册、煤矿职工安全手册应载明的内容及煤矿企业没有发放职工安全手册的处罚的规定。

一、发放煤矿职工安全手册

现 今煤矿企业的职工,大多是农民工、轮换工、合同工、协议工和临时工等,他们文化水平较低,又没有专业技术。因此,各煤矿企业除建立严格的用工制度外,要定 期对上岗职工进行强化性的安全技术岗位培训,并免费为每位职工发放煤矿职工安全手册。这里所说的“煤矿企业”,包括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国有地方煤矿企业、乡镇煤矿企业。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2002年全国百万吨死亡率为4.27。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为1.237,国有地方煤矿为2.74,乡镇煤矿为13.33。从数据上看,小煤矿的死亡比率比较高,是造成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小煤矿的规模较小、条件较差,管理水平又相对比较落后,加 之一些煤矿,只注重生产效率,忽视安全措施的保障,造成许多煤矿工人每天冒着危险作业,最终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事故。为此,《特别规定》明确规定,煤矿企业 应当免费为每位职工发放煤矿职工安全手册,以使每位职工真正了解自身的权利、义务,以及煤矿存在的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情形、应急保护措施、方法等,增强个 人安全保护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二、煤矿职工安全手册应载明的内容

对于煤矿职工安全手册应载明哪些内容,《特别规定》明确规定“煤矿职工安全手册应当载明职工的权利、义务,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情形和应急保护措施、方法以及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的举报电话、受理部门”。此外,为了进一步落实特别规定,2005年9月13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编写、发放<煤矿职工安全手册>的指导意见》,详细写明了煤矿职工安全手册应载明的内容、要求及发放时间。

(一)《手册》必须包括职工的权利、义务、煤矿各种灾害的表现形式及应对措施、矿工自救和互救知识,本地煤矿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电话及受理部门等内容(详细内容参见所附《煤矿职工安全手册》编写提纲),并按一般性的通用内容和结合本矿井灾害特点的专用内容两个部分编写。各企业编写、选用的《手册》,必须随矿井生产布局、灾害形式等变化随时进行修订,保证《手册》内容准确反映矿井的实际情况。

(二)《手册》的编写应遵循图文并茂、文字简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篇幅适当的原则;《手册》的印制要符合携带方便,经久耐用的原则。

(三)《手册》原则上由煤矿企业自行组织人员编写。技术力量和能力缺乏的乡镇煤矿企业,可委托中介机构组织编写或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统一组织编写。

(四)煤矿企业必须免费向职工发放《手册》,保证所有职工人手一册,并于2005年12月1日前发放到职工手中。

根据《煤矿职工安全手册》编写提纲的要求,《手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通用部分

本部分内容为各煤矿企业《煤矿职工安全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所必需包括的内容。

(一)煤矿工人的安全生产权利(《安全生产法》赋予的权力)。即:

1、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以及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社会保险的事项。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

2、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

3、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或者拒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4、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在前款紧急情况下停止作业或者采取紧急撤离措施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5、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二)煤矿工人的安全生产义务(《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义务)。即:

1、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2、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3、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三)入井须知。

(四)自救、互救基本知识。

(五)举报内容。对举报非法煤矿和存在国务院《特别规定》列举的15项重大隐患进行生产的行为的,经查实后,可以获得1000-10000元的举报奖励。

(六)矿井所在地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举报电话及通信地址;其他认为需要明确的举报电话及通信地址。

(七)其他相关内容

二、专用部分

本部分内容为各煤矿企业根据本企业灾害类型选编内容。要求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本企业的灾害形式、征兆及主要防范措施,针对性地列举职工在紧急状态下的应对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一)本矿井基本情况

1、本矿井地理位置、生产能力、开拓方式、通风系统,矿井安全管理机构和主要负责人及其通讯方式。

2、本矿井灾害紧急预案中井下各工作地点的避灾路线。

(二)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情形和应急保护措施、方法

1、瓦斯事故隐患及应急处理措施(1)瓦斯发生爆炸的条件

(2)瓦斯爆炸、燃烧和窒息事故常见发生地点。

(3)预防瓦斯爆炸的主要措施。

(4)《煤矿安全规程》关于采掘作业地点瓦斯浓度及瓦斯检查的规定。

(5)瓦斯监控系统在保证煤矿生产安全中的作用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转的有关规定和注意事项。

(6)通风设备、设施对安全生产的重要作用、影响和保证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

(7)发生瓦斯爆炸、燃烧及窒息事故后的应急原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8)重大瓦斯事故案例。

2、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隐患及应急处理措施

(1)本矿井发生突出的征兆及常见的发生环节。

(2)本矿井预防突出的主要措施及管理规定。

(3)发现瓦斯突出预兆和发生突出事故后的应急原则及安全注意事项。

3、水灾事故隐患及应急处理措施

(1)本矿井水害类型和易发生突水事故的地点。

(2)矿井发生突水事故时的预兆。

(3)本矿井防治矿井水害的主要措施。

(4)发现突水预兆和发生水灾事故后的应急原则及安全注意事项。

(5)水灾事故后成功脱险的事故案例。

4、火灾事故隐患及应急处理措施

(1)煤炭自然发火的预兆及常见发生地点。

(2)本矿井预防煤炭自燃的主要措施。

(3)接近本矿井已封闭火区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4)消防器材储备地点和使用方法。

(5)发现煤炭自燃征兆和发生火灾事故后的应急原则及安全注意事项。

5、顶板事故(包括冲击地压灾害)隐患及应急处理措施

(1)本矿井顶板类型、支护方式及采空区顶板控制方法。

(2)发生顶板事故的预兆。

(3)预防顶板事故的主要措施。

(4)发现顶板冒落(冲击地压)征兆和发生顶板事故后的紧急处理原则及安全注意事项。

6、煤尘危害及处理措施

(1)《煤矿安全规程》关于矿井作业地点粉尘(包括煤尘)浓度的规定。

(2)煤尘爆炸的条件。

(3)本矿井预防煤尘爆炸和预防煤尘爆炸传播的主要措施。

(4)关于职业危害防治的有关规定和因公身患尘肺病后应享受待遇的有关规定。

(5)发生煤尘爆炸事故后的应急原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7、电气事故形式及防范措施

(1)本矿井常见的电气伤人事故类型和预防措施。

(2)维修电气设备时的注意事项。

(3)掘进工作面恢复供电时的规定。

8、运输事故形式及防范措施

(1)本矿井主要运输方式和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

(2)在运输巷道中行走时的注意事项。

三、对企业没有发放职工安全手册行为的处罚

根 据本条规定,各煤矿企业没有为每位职工发放符合要求的职工安全手册的,首先,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责令限期改正;其次,对于逾期没有改正的煤矿企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其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煤矿有本规定第五条第一款和第八条第二款所列情形之一的,都有权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举报。

受理的举报经调查属实的,受理举报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给予最先举报人1000元至1万元的奖励,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列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不及时调查处理的,对有关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的行政处分。

【释义】本条是关于对非法煤矿及煤矿非法生产举报及其处理的规定。为落实该条规定,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鼓励和奖励举报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制止和惩处违法行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财政部于2005年9月24日联合制定了《举报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的奖励办法(试行)》,对此做出了具体规定:

一、举报人和举报事项

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举报人)有权对其发现 的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煤矿有关安全生产的违规违法行为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国家煤矿 安全监察机构及其设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煤矿矿区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举报。

举报人可以采取书信、电子邮件、电话、传真、走访等方式举报。举报人举报的事项应当客观真实,对其提供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

举报人举报的事项,应当是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没有发现,或者虽然发现但未按有关规定依法处理的。主要包括:

1、非法煤矿,即煤矿未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矿长未依法取得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擅自进行生产,或者未经批准擅自建设的;

2、非法生产的煤矿,即煤矿已被责令关闭、停产整顿、停止作业,而擅自进行生产的;

3、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煤矿;

4、隐瞒伤亡事故的煤矿;

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及其他与煤矿安全

下载5预防煤矿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管理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5预防煤矿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管理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产事故调查管理规定

    句容绿色动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 生产事故调查管理规定 第一章 目的 为了规范生产事故调查的管理,确保发生生产事故后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工作,特参照行业标准及结合公司部门实际制......

    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监控与管理规定

    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监控与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更好的控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指挥部的管理需求,特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监控与管理规定

    路桥集团公路一局洛湛铁路工程指挥部 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监控与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更好的控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

    煤矿重大隐患及各类事故报告(汇编)

    重大隐患及各类事故报告、统计和分析处理制度 为确保重大隐患和各类事故得到有效分析处理,促使责任单位及时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堵塞漏洞,真正做到“小事不过班,大事不过天”......

    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建议书

    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建议书 国际劳工组织大会经国际劳工局理事会召集,于一九九三年六月二日在日内瓦举行其第八十届会议,并经决定,采纳本届会议议程第四项关于预防重大工业事故的......

    14 事故安全管理规定

    事故安全管理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内事故的分类、事故的等级划分、事故的损失计算、事故的调查处理和报告等管理办法。 本标准仅适用于公司内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

    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工作总结”(合集五篇)

    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加强气电集团安全生产的紧急通知》及广东管网【2011】85号《关于加强公司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

    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 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 1. 按照事故、危害的直接原因,如何对危险、危害因素 进行分类? 答:按照事故、危害的直接原因,危险、危害因素分六类:即物理 性、化学性、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