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技领域人才流失严重

时间:2019-05-13 17:4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俄罗斯科技领域人才流失严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俄罗斯科技领域人才流失严重》。

第一篇:俄罗斯科技领域人才流失严重

俄罗斯科技领域人才流失严重

吴薇

2012-8-5 17:55:12 来源:《东北亚论坛》(长春)1995年04期

目前,俄罗斯科技领域正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已引起俄罗斯有关部门的不安和忧虑,特别是引起了知识界的强烈反响。笔者在俄罗斯学习期间曾对此问题作了一些调查了解。

一、人才流失的基本状况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俄罗斯科技领域人才锐减,许多有成绩的科学工作者,纷纷抛弃自己的工作岗位,到其他国家或其它行业,造成俄罗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规模的人才流失。在1989年之前,每年移居国外的俄罗斯科学工作者从未超过1000人,而最近3—4年中,每年约有10多万科学家和工作人员离开俄罗斯科技领域到国外去寻求发展机会。留在国内的很多人都弃科从商,或正在寻找离开科技领域的机会。1992年11个月中,俄罗斯科技人员减少35万。到1993年初,俄罗斯专家的人数还剩80万,各科研机构共减少专家28.4%,其中,科学院科研机构减少24%;各工业部门科研机构减少30.4%;大专院校减少11.8%。俄罗斯科学院冶金研究所原有1000多名研究人员,现在剩下不到500 人;莫斯科著名的理论物理学中心物理学研究所的人也已经走了一半以上。如是这样下去,到2000年,俄罗斯和科技人才只能剩不足于1992年的25%。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俄罗斯人才的流失可分为内流和外流两种形式。内流,一是指科技人才从科研机构转到商界或政界去工作。近年来,俄罗斯科技人才内流相当严重,90年代初,俄罗斯各种合作机构、合资和小型企业的科技工作者约15万人。现在,外流人才与内流经商、从政的比例是1:9,就是说,每有一个科技人才流向国外,就有9 个学者抛弃科研工作去经商或从政。俄罗斯大型商业机构的领导者,约30%原来是科学工作者。如今,仍留在科研单位或高等院校的一些学者,由于受商品经济的冲击,人心浮动,纷纷谋求第二职业或者第三职业。现在,俄罗斯一般的科研单位能坚持上班的学者还不到1/3。二是科研时间的流失,也就是说,科技工作人员虽然仍留在学术或科研单位工作,但每周用于科研工作的时间,仅两个多小时,而其他大部分时间则去从事科研工作以外的第二职业或第三职业。三是由于科研机构缩减编制,迫使一些科技人才离开科研岗位。1992年,因缩减编制而离队的人员约占7.8%,为1.93万人。俄罗斯科技人员的失业率已达到15%左右,其中20%是被迫离职或辞职的。

俄罗斯人才流失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外流,科技人才为了寻找更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纷纷移居国外。人才外流一是相当多的留学人员学成不归,俄罗斯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公派出国逾期不归的占该所研究人员总数的20%;二是大批去国外科学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临时工作的专家学者滞留国外;三是擅自离岗到国外寻求出路。俄罗斯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擅自离职去其他国家工作或移民的占全所研究人员的1/3。近10年来,俄罗斯科技人才移居国外的至少有7—9 万人以上。目前,俄罗斯有80%以上的知识分子只要有机会就去国外工作。他们经常给在国外的同事写信,请求帮助联系到国外。已经迁居国外的学者约75%以上年龄在31—45岁之间,他们在俄罗斯原科研单位都曾担任重大的科研任务,是科学界最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发表过科研论文和著作的学者中,外流学者比留在国内的还多。

俄罗斯人才外流的去向主要是德国、以色列、美国、希腊,目前,已扩大到日本、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北欧、中国等。1982年到1994年的12年间,苏联地区主要是俄罗斯地区的人才外流到美国的共有31.3万人,其中8000至9000人被美国方面公认为是科学界的优秀人才。1991年,俄罗斯流向德国的科技人才有4000人;到以色列的有31000人;法国1500人。1992年有37 名达到世界水平的俄罗斯科学家在法国工作,其中有16名是前苏联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 有4名是前苏联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员,在世界上都享有一定的威望。

俄罗斯人才外流主要以普遍物理学和天文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动力学的物理技术问题等。在外流的人才中,数学和物理学人才占52%;生物学人才占27%;化学人才占12%;社会科学人才占9%。

二、人才流失的原因

俄罗斯科技领域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俄罗斯政治混乱、经济崩溃、社会陷入全面危机,没有安定的科研环境,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盛行,使许多科技人才认为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前景渺茫,造成精神上的失落感。

第二,缺少必要的科研经费、资料和设施则是俄罗斯人才流失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从80年代以来,俄罗斯的科研经费年年短缺,致使科学工作者不能从事正常的科研工作。1990年科研经费占国民人均收入的5.5—6.0%;1991年占4%;1992年只占1.9%。1993年,国家的科学预算拨款总额为11615亿卢布,但实际拨款到位8499亿卢布,只完成了预算拨款的72.9%,拖欠科研单位的应拨款额达3000多亿卢布。俄罗斯科技部部长公开承认,目前,科技界的财政经济状况正在逐渐恶化。由于科研经费不足,致使很多研究项目中断,国际合作规模缩小,探索性研究工作减少,新技术产品开发量3年中减少90%多。目前,俄罗斯政府欠各行各业的工资已高达几十万亿卢布。高教系统的科研经费1994 年4—5月,只能得到国家许给的30%—60%,因物价暴涨,使一些学者不得不从商。目前,俄罗斯高校的科研经费平均20%—22%是来自商业活动,有的学校高达65%。科技领域经费的严重不足,势必造成科技人才无用武之地,从而导致人才流失。

第三,科技人员工资低、待遇差,处境极度艰难。目前,俄罗斯约有占50%的人生活水平连年下降,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其中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由于大多数知识分子处境极度艰难,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只好远走异国他乡或弃科从商,谋求新的出路。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中,单靠工资生活的仅占12%,大多数人除了基本工资以外,38%由于参与经济合同项目而获得额外补贴,50%左右在其他教学或科研单位兼职而获得额外收入,额外收入超出基本工资1倍以上者占45 %。但因教师工资太低,而且经常拖欠(特别是地方院校),即使有兼职,仍有50%的高校教师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在想离开高校的教师中,有68%是由于工资太低。1992年在俄罗斯高校的科研人员有7.2 万,到1994年1月就减少到5.8万,使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没有保证。

第四,一些国家的吸引和诱惑,是人才外流的一个重要原因。去国外的科技人员,主要是想获得充足的经费,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工作条件、生活待遇,以施展自己的才能。目前,很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工商界和政界人士对俄罗斯的科技人才发生极大兴趣,甚至制订专门的法令以吸引俄罗斯的科学家去他们国家工作。如1992年10月,美国国会就通过了一项关于向独联体各国某些类别的科学家主要指在制造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方面有特长,在基础研究方面有造诣以及承担一些尖端科研项目的专家,提供进入美国的特殊条件并确认其法律地位的专门法令。这项法令规定对此类专家简化办理入境和获得在美工作权的手续。根据该项法令,美国打算在4年内接纳750名这样的俄罗斯科学家。日本也加紧实施科学研究国际化政策,他们决定开放实验室吸引俄罗斯等国科学家来日本参加研究。根据国际移民组织的资料,在今后的几年内,西方国家还将接纳20万名俄罗斯高级专家和科学家去工作。

三、人才流失造成的后果

俄罗斯在科学技术方面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堪称世界强国。目前,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失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极大地削弱和动摇了俄罗斯已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阵地。俄罗斯目前人才的严重外流,使科技人才所创造的巨大经济价值为别国所用,这将给俄罗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俄罗斯因此每年约损失500—600亿美元。人才的内流,使国家投入巨大教育经费的科技人才去当推销员、厨师、清洁工、摆地摊,势必造成大才小用,学而非用。俄罗斯流失的人才大部分是科技界出类拔萃、年轻有为的科学家,长此下去,最严重的后果必将造成俄罗斯科技领域后继乏人。

俄罗斯科技领域的当务之急是如何保住现存的科技力量,使全社会认真重视科学和知识分子在经济改革与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俄罗斯联邦政府于1993年12月25日颁布了《采取紧急措施保障俄联邦国家科学中心活动的决定》,1994年2月3日颁布了《促进科技领域小型企业发展基金会的决定》,但仍没有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还必须增拨科研经费,改善科研工作者的条件,使他们真正有用武之地,施展才能。还要尽力改善科技人才的生活待遇,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的劳动得到合理的补偿,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政府要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和经济手段尽量控制人才外流,花大力气保住现存的力量并尽可能吸引科技人才回流,以减少损失。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否则,一切都将无法实现。

第二篇:上海专业社工人才流失严重

;作为今年司法社工试点区的浦东,专业社工所占比例不到1%;另一方面却是复旦22名社工专业毕业生仅2人从事社工行业,今年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下降达4成。上海的专业社工正面临着一边严重短缺,一边却在严重流失的惊人现状。人才流失速度加快据悉,目前上海开设社工专业的高校不超过9家,其中人才比较集中的分别是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今年四所高校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大概有150人,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呢?据复旦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小乐(化名)介绍,班里有22名学生,但真正从事社工行业的只有2人,从事相关行业的有3人,他们的工资都在2000元以内。因为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点,决意深造的7人中有4人出国,3人转考社会学专业。同时,据上海市社工协会秘书处透露,今年上海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为3670人,比去年的5586人减少了近4成。而去年通过上海社工职业资格考试的只有1462人,考试合格率仅为19%。据社区发展研究会透露,目前上海在岗社工的专业水平并不理想。浦东区为今年司法社工试点区,但其社工多由司法系统转岗或社会招聘而来,真正社会专业出身的所占比重不到1%。社会资助明显不够据了解,目前上海的社会工作者大量存在于民间组织当中。这些组织的生存主要靠政府购买服务。按照购买合同,政府以每个社工每年4万元的标准支付社团购买服务费。“仅仅靠政府购买服务还远远不够,也不合理。”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总干事、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社工处处长周建军解释道,社团要自主运作,除政府关注外,还需要社会各方民资民力的支持。在香港,社工的费用由政府和社会各方按3比2的比例支付,但在国内,这些费用几乎全由政府承担。而提起民间社工组织的生存状况,乐群社工服务社负责人申利民女士用“困难重重”来形容。“我们现在力量薄弱,资金完全靠为政府做项目来获得,项目也不能保证数量,因此在没活干的时候,不得不‘开’掉一些社工。”

社工有待社会认同今年7月1日社工国家职业标准颁布,我国“社会工作者”的执业地位被正式确立。但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姬中宪副秘书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对社工这一职业并未完全认同。姬秘书长进一步解释了毕业生就业不对口在所难免,但社工专业表现尤为明显。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个现象,一些可以提供岗位的单位却没有意识到社工的重要性;而另外一些单位意识到了社工的作用却没有相应的岗位提供。这样势必导致大量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无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顾东辉博士指出,社工的专业性较强,在国外被看作与医生、律师并列的专业性职业。但在国内,这种专业意识显然要弱得多。针对目前上海社工存在的权利义务不明确、缺乏激励机制等诸多问题。相关人士指出,要获得社会的认同,社工自身专业化的建设十分重要。顾东辉博士表示,11月16日,社会发展与工作政策学院在复旦成立,本月底,复旦拟成立社会工作与行政系,以进一步加强社工专业化建设。

第三篇:工科人才流失严重 理工生抱怨

工科人才流失严重 理工生抱怨:学习苦工作也苦 2014-03-29 10:25:20来源:工人日

日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外表示,我国未来的高考改革,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即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这项改革

能否落地有待验证,不过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渴求从这项方案中可见一斑。

事实上,据记者采访了解,由于诸多因素,许多理工科人才正在“逃离工科”。

经管专业 “ 吞噬 ” 理工生

“现在理科生填高考志愿,基本上要么报经济类院校,要么报综合院校的经济类专业,没有几个学生会主动报工科。”在北京市海淀区一所重点中学任教高三的郑老师告诉记者,“20年前,最好的学生愿意学工科,现在,成绩好的学生都想读金融和工商管理。”

而各大工科院校的高招录取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现象所言不虚。201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京录取的本科专业中,金融学最低录取分为617分,而物理学类、软件工程、化学类、环境工程录取最低分仅为609分,甚至该学校特色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录取最低分为611分。同年,北京理工大学在京录取各专业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最低分609分,为该校除实验班外,最低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远超其它工科专业。

被经管专业“撬走”的理科生中不乏顶尖人才。根据中国校友网统计显示,经管专业是各省市区高考状元的首选专业。对于理科生而言,工科与经管此消彼长的“分水岭”在2000年。2000年前,自动化、电子信息、物理、生命科学、建筑学等是理科高考状元们的通常选择,但在2000年之后,理科状元们开始集体转向经管类专业。

到了考研阶段,工科生本身具备较好的数学功底,经管专业课又较为简单,考经管硕士对于工科生来说“比考本专业都容易”。加之经济学和管理学就业前景更好,对应的工作岗位也大多是“坐办公室”,比工科岗位轻松,使得在读研阶段,又有一波理工科生被经管专业吞噬。

而经管类专业的火热,使得许多工科院校竞相开设经管专业,变身综合类院校。有工科院校经管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向记者坦言,自己现在带的研究生里,半数到三分之二都是工科背景,尤其是在职读研群体,不少学生打算读研后离开工科岗位。而本校工科专业的本科生,也争相希望能保送或者考上本校的经管专业。

拥有工科硕士文凭的工程师卢政也走上了这条路,重新攻读经管类的硕士学位,因为他发现,转读文科专业或经管专业,能有更多落户的机会。“一线城市对工科的需求少”。学习苦,工作也苦

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谢宇明,至今仍记得自己“惨不忍睹”的大学生活。“高数、物理、化学都得学,而且还有很多专业课,还有一些课需要实际操作,特别难,学起来也很苦。同校的经管学院,80分以上才有可能拿奖学金,我们这里,只要不挂科就能有奖学金,可想挂科的人数有多少。”而他的毕业设计,居然需要设计一个能实际应用的设备,并且还要“造出来”,而经管院系的毕业设计,只需要做一篇论文即可,“他们所有的内容都能„百度‟到”。

即便毕业,不少工科生的工作环境也不尽如人意。毕业于建筑专业的陶博,自从毕业的那天起,就盼望着自己能够离开这个行业。他给记者看了作为一名工程师,公司为自己制定的岗位说明书,各种大小职责事无巨细有四五十条。“项目离家太远,每月才能回去几天,而且每天一早起来,神经就绷紧,项目上出了任何事情,自己都跑不掉,任何小细节都不能出错。”

陶博的电脑里,存着大学同专业同学从非洲发过来的照片,照片里,他的同学在和AK47合影,旁边是人高马大的当地黑人——他们的保镖。陶先生自己刚刚从非洲回来不久,在一家建筑公司做工程工作,“2010年的时候,一年能给到20万元,现在更多,但真的,真的是太苦了。不仅是气候条件、饮食和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寂寞孤独”。而他在国内工作的同学,也不比身在国外者好到哪儿去,不少人也在“项目”上,而项目的所在地,往往是深山荒原。“那些地方,是你就算能上网买东西,都不知道该让人家寄到哪儿的地方。第一天兴奋,第二天是好奇,第三天感觉像郊游,第四天以后,就是寂寞,想家,想城市,想和工地外的人说话。但一个项目,往往一去就是几个月。”

从事通讯专业的工程师孙嘉燕,发现自己目前发愁的最大事情就是如何能让90后的工科毕业生安心工作,因为他们的实验室是隔离信号的,年轻的工程师耐不住寂寞,忍不了“几个小时不能看手机”,最终大量流失,辞职读研或转行去做其它与工科专业无关的行业。而这些年轻人的读研首选,是经济学和管理学。

耗到最后,孙嘉燕自己也打算转行,去读MBA,“工科太累,干不下去。国内企业,尤其是民企,都是把工程师当机器人用”。

工科人才出现流失

除了被经管类专业吞噬外,还有更多工科人才最终流失海外。

在一些移民国家,来自中国的技术移民正在成为新移民的主力军。这些技术移民既有从国内高校毕业后在国内工作者,也有在当地工作的中国留学生。技术移民会按照申请人的专业不同而设置不同的分数,工科专业可以获得更多加分,在同等条件下拥有比经管类人才更多的工作签证几率和移民机会,移民成功后也在当地更容易找到工作。

也就是说,发达国家正在不断吸纳发展中国家的工科人才,来填补本国的理工科人才缺口。在硅谷,软件公司35%的技术主管和实验室主任是华人。目前中国流失的留学生人才中,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滞留率平均达87%,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全球首位。

已经拥有本科学位的北京青年刘先生,如今却要赴北美重读本科,专业是工科类,而他在国内的本科专业是会展。“高中时,成绩最差的两科是数学和物理,所以本科才选文科类专业”,但即便如此,他发现海外的工科专业对于数理化水平较好的中国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毕业后很容易留在当地。

原本应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工科生流失海外,使得国内出现部分行业的工程师缺口,尤其是在一些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仅深圳一地,在2013年,高技能人才缺口达30万人,建筑工程师、通信工程师等工科人才奇缺。

为了延揽到工科人才来维持运营,不少国内企业开出了相当诱人的价码。一名在央企从事信号专业的工程师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单位,每年都会去西北某高校招聘相关专业的工科生,“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农村考出来的,城里孩子不愿意学这个专业,这些农村生源都没有什么关系,最后也都招进来了,给了户口,收入也不低”。

有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工科人才不具备“可替代性”,“学工科的人可以从事文科和经管类工作,但文科生和经管类学生,无法经过简单培训变成工程师”。

“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

第四篇:企业科技领域发展规划

#############单位

科技领域发展规划

(企业图标)

#########单位

2011年1月26日

目录

一、前 言..........3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思路和发展目标......5

(一)指导思想..........5

(二)基本原则..........5

(三)发展思路..........5

(四)发展目标..........6

三、科技发展规划...........6一、前 言

未来五年是实现####单位“########”愿景目标的重要五年,也是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五年。根据公司的发展定位明确新的战略定位,健全和发展技术领域研究开发体系,完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的培养,建立世界一流的科技研发中心,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成果和一流的人才支撑###公司成为“#####”是####单位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迫切要求####单位在新时期国家科技发展方针的指引下,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依据公司《科技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科学制定技术领域发展规划,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模式,积极实施,稳步推进。

国家科技部在制定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高层研讨会上要求,科技工作要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制定并组织实施####单位技术领域发展规划,对于落实科技兴院和人才强院战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进步与创新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紧紧围绕公司实现战略目标,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研究提出了####单位未来五年技术领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确立了每个技术领域的建设目标、发展方向、优先主题、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设备添置计划,提出了促进技术领域发展的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

“十一五”期间,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单位深入贯彻落实公司“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精神,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为目标,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优势,以##工业战略性前瞻

技术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为己任,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为公司的控亏增盈攻坚战和深度结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圆满地完成了十一五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取得了以下主要成就:

1、承担了#项科研项目

####单位紧紧抓住“####”这一首要任务,面向公司产业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产品结构调整四大主题,并重点开展目标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个主题的研究开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励精图治、创新求强,自主研发了一批意义重大的科技项目,“十一五”期间先后承担国家、公司、##省及##市的重大、关键、前瞻项目##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国家“863” 计划项目#项,国家“973”计划项目#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项,国家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项,##市项目#项。

2、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项

在###工业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领域,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科技成果,提升了###工业前沿高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部分技术领域在国际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国际影响力日益显现,在####单位的发展历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先后获得#####奖项,其中十大推广应用的重大关键技术为###工业科技创新和公司实现战略目标,引领行业发展潮流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公司迎战市场,实现新增长点的撒手锏。

3、专利

4、十大推广应用的重大关键技术

5、实施人才工程

6、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在国家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引下,围绕公司“#############”的发展方向,及未来5至10年“####公司”的目标,####单位技术领域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二)基本原则

####单位技术领域发展将遵从“以人为本、需求引导、强化创新、重点突破”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是####单位技术领域发展的战略思想,强化科技人才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需求引导是####单位技术领域发展的战略基点,强调科技创新必须面向公司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满足公司“#####”的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

3、强化创新是####单位技术领域发展的战略导向,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实现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相结合,实现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技人才培养、科技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大力增强公司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4、重点突破是####单位技术领域发展的战略选择,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以对公司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技术为切入点,突破牵动性技术,攻克关键性技术,着力应用基础性技术,储备前瞻性技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三)发展思路

####单位技术领域发展的发展思路是“围绕##公司、优化整体布局、突出#特色、做强传统领域、发展新兴领域、提升创新能力”:

1、围绕##公司就是作为公司的研发中心,要在公司转型中发挥技术优势,进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做建设世界一流##公司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者。

2、优化整体布局就是要突出技术领域发展的系统性,从完善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高度提出对技术领域发展的战略需求,从完善技术创新链条、支撑中长期重大战略任务出发,优化技术领域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整体布局。

3、突出#特色就是要贯彻公司优化发展##略思想,发挥在##的基础研究、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程化、产业化完整研发体系,和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模式的优势,保持在###技术领先地位,为公司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业提供技术支撑。

4、做强传统领域就是做####具有十年发展史的传统领域和学科,要开发引领这些领域科学发展方向的重大技术和成果,引领#工业的科学发展。

5、发展新兴领域就是要突出技术领域发展的创新性,按照国家“十二五”鼓励发展新兴战略领域,在公司支持下重点##领域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6、提升创新能力就是要坚持“####”方针,强化以人为本,注重基础研究、完善平台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四)发展目标

三、科技发展规划

未来五年是实现####单位“#####”愿景目标的重要五年,我单位科技的发展,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对各技术领域中的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具体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规划和布局,为解决公司科技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的支撑。

第五篇:科技领域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报道

科技领域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报道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的事业必有科技领军人物。记者深入院所高校、科研场所、企业单位,以文字、图片、音视频、新媒体报道方式,讲述科技领军人物创新、创业的精彩故事及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弘扬他们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精神动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茹振钢:麦田里的“守望者”

茹振钢是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他和小麦已经打了三十多年交道,培育出多个优质小麦品种,其中“矮抗58”播种面积就占到全国播种小麦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实现增产效益200多亿元。今天的“领航科技 创新中国系列报道”,让我们走近这位“麦田里的守望者”。

范云六:用科学务农

磷是动物生长所必需的一种元素,玉米作为畜牧业的主要饲料,含有丰富的磷,由于畜禽体内缺乏一种叫做“植酸酶”的蛋白质,所以很难吸收饲料中的磷,因此每年我国有300多万吨磷随畜禽粪便流失到环境中,极大地污染了环境。今天的领航科技创新中国节目,我们去认识一位中国植物基因工程的开拓者范云六,她通过分子生物技术,将一粒粒普通的玉米种子进行了改良,破解了这一困扰我国畜牧业多年的难题。

范云六,85岁,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植物基因工程开创者之一,率先将分子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作物遗传改良。

刘伟:打造智能技术民族品牌

人脸识别系统是刘伟和中科院科研团队合作研发的,今年4月开始投入试验性使用,这一智能技术大大提高了证券、银行、电子商务等行业的系统安全性。依托轨道交通安检方面的先进技术,刘伟他们今年还参加了美国洛杉矶地铁系统的竞标。

1992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刘伟辞职办起了公司,2005年,在营业额超过100亿的时候,不甘心只做国外电子产品分销商的刘伟决定转型发展。

汪滔:成功留给有梦想的人

大疆无人机目前已经占领了全球民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研发生产这个小型一体化多旋翼航拍飞行器的初衷,是因为汪滔从小的一个梦想,他要做一个人人都能用的、会飞的照相机。

汪滔说,他小时候就喜欢遥控直升机,希望可以遥控着直升机拍摄到一般情况下看不到的风景。为了童年的梦想,汪滔在大学一直进行直升机稳定性的研究,毕业后,依然坚持朝这个方向努力。2008年,汪滔和他的研发团队用三年时间,先是成功研发出第一款较为成熟的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XP3.1。但汪滔并不满足,2011年,看到当时市场上流行的多轴飞行控制器,他希望能有飞得更稳定的产品。

赖远明:把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其中有一半是多年冻土地段。冻土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对温度极为敏感,遇冷冻结遇热融化下沉,铁路建在这样的路基上很容易出现破裂或者塌陷,这个被称为举世无双的世界冻土工程难题,却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赖远明团队攻克了。而攻克这个难题的钥匙竟然是普普通通的石块。

赖远明,53岁,中科院院士,在寒区隧道、冻土工程等方面首创多项世界级研究成果。被誉为世界冻土研究的领跑者。

李兰娟:独创人工肝技术 抗击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一直是传染病治疗领域的一道难题,一旦爆发病情在短期内就会迅速发展并危及生命。其死亡率曾一度高达近百分之八十。依靠独创的人工肝技术,李兰娟院士一次次地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使重型肝炎病死率大幅降低。

李兰娟,68岁,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建立了世界上首个肝病倡导菌群基因集。

鲁先平:做百姓用得起的救命药

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最大的敌人,通常不是治疗效果差,就是治不起。经过十年研发,一种可以精准“杀死”肿瘤细胞的新药诞生,并成为我国首个授权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原创新药。它的研发者就是我国新药研发的领航科学家——鲁先平。鲁先平说,他要做的不仅是一种新药,更要让它成为老百姓用得起的救命药。

鲁先平,今年52岁,十年攻关,鲁先平带领团队研发 出了中国首个原创的化学药——西达本胺,给恶性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生的希望。

裴端卿:挑战未知路上中国不应缺席

裴端卿,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再生细胞生物学分会会长。因为有趣,他选择了生命科学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因为有趣,他花费8年时间“打磨”一篇论文;因为有趣,他把看似废物的尿液变成了传说中的“不老泉”……

在外界看来,他是首届国家中长期规划“干细胞研究”计划专家组召集人,承担着为中国在该领域实现突破的重大责任;在研究领域,他是带着光环的领军“学霸”;在学生眼里,他是“身先士卒”的导师。而在他自己看来,能够代表国家成为人类未知领域的一名探索者,是一生最大的荣耀。

下载俄罗斯科技领域人才流失严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俄罗斯科技领域人才流失严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才流失调查报告样本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专科调查报告中石化南化公司薪酬管理制度现状的调查(黑体二号)作者:院系:常州电大专业:工商管理(企管)年级:2011 年春学号:指导教师:调查单位:调......

    人才流失问题

    人才流失的问题人才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发展人才才是硬道理。可是,每当年底也成了企业最“动荡”的时期,因为年底是人才流失......

    日本在材料科技领域的发展

    日本在材料科技领域的发展 作为一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日语,不仅是知道如何使用它,更是希望通过学习习日语,能够对日本这个国家有个更好的了解。因此,我在这简要介绍......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状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状 一、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能吸引住优秀的人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人才流失管理论文

    主题:试论酒店人才流失管理---以北京世豪酒店为例 引言: 目前,中国许多酒店企业都还没有意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也不愿意在员工培训方面进行经费投入,为了减少经营成本,一味地采......

    如何解决人才流失问题

    如何解决人才流失问题 人才流失, 解决 我们经常谈到人才流失问题,但人才流失究竟能造成哪些影响?通过调查了解到:一是导致单位技术力量的削弱和竞争力的下降。企业发展要靠人才......

    国企人才流失情况汇报

    近年来,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部分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出现了“三个缺乏”和“三个断层”,即:有学历、有技术的人才缺乏,高层次、高能力的人才缺乏,经营型、复合型的人才缺乏;人才年......

    浅析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

    浅析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摘要:中小企业是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乡镇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己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中小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