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规定

时间:2019-05-13 17:0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规定》。

第一篇: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规定

证监会公告[2010]28号——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

〔2010〕28 号

现公布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年十月十二日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了规范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依据《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是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一种基本形式,指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价值、市场走势或者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形成证券估值、投资评级等投资分析意见,制作证券研究报告,并向客户发布的行为。

证券研究报告主要包括涉及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价值分析报告、行业研究报告、投资策略报告等。证券研究报告可以采用书面或者电子文件形式。

第三条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定,遵循独立、客观、公平、审慎原则,有效防范利益冲突,公平对待发布对象,禁止传播虚假、不实、误导性信息,禁止从事或者参与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活动。

第四条 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实行监督管理。

中国证券业协会对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实行自律管理,并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定,制定相应的执业规范和行为准则。

第五条在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上署名的人员,应当具有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并在中国证券业协会注册登记为证券分析师。证券分析师不得同时注册为证券投资顾问。

第六条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研究部门或者子公司,建立健全业务管理制度,对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及相关人员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从事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的相关人员,不得同时从事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等存在利益冲突的业务。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同时负责管理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和其他证券业务的,应当采取防范利益冲突的措施,并有充分证据证明已经有效防范利益冲突。

第七条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制作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不受证券发行人、上市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利益相关者的干涉和影响。

第八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证券研究报告”字样;

(二)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名称;

(三)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的说明;

(四)署名人员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编码;

(五)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时间;

(六)证券研究报告采用的信息和资料来源;

(七)使用证券研究报告的风险提示。

第九条制作证券研究报告应当合规、客观、专业、审慎。署名的证券分析师应当对证券研究报告的内容和观点负责,保证信息来源合法合规,研究方法专业审慎,分析结论具有合理依据。

第十条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建立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审阅机制,明确审阅流程,安排专门人员,做好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前的质量控制和合规审查。

第十一条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公平对待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对象,不得将证券研究报告的内容或者观点,优先提供给公司内部部门、人员或者特定对象。

第十二条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的利益冲突防范机制,明确管理流程、披露事项和操作要求,有效防范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与其他证券业务之间的利益冲突。

发布对具体股票作出明确估值和投资评级的证券研究报告时,公司持有该股票达到相关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应当在证券研究报告中向客户披露本公司持有该股票的情况,并且在证券研究报告发布日及第二个交易日,不得进行与证券研究报告观点相反的交易。

第十三条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采取有效管理措施,防止制作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相关人员利用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为自身及其利益相关者谋取不当利益,或者在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前泄露证券研究报告的内容和观点。

第十四条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与其他证券业务之间的隔离墙制度,防止存在利益冲突的部门及人员利用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谋取不当利益。

第十五条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证券分析师因公司业务需要,阶段性参与公司承销保荐、财务顾问等业务项目,撰写投资价值研究报告或者提供行业研究支持的,应当履行公司内部跨越隔离墙审批程序。

合规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应当对证券分析师跨越隔离墙后的业务活动实行监控。证券分析师参与公司承销保荐、财务顾问等业务项目期间,不得发布与该业务项目相关的证券研究报告。跨越隔离墙期满,证券分析师不得利用公司承销保荐、财务顾问等业务项目的非公开信息,发布证券研究报告。

第十六条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从事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同时从事证券承销与保荐、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的,应当根据有关规定,按照独立、客观、公平的原则,建立健全发布证券研究报告静默期制度和实施机制,并通过公司网站等途径向客户披露静默期安排。

第十七条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合规管理制度,对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的人员资格、利益冲突、跨越隔离墙等情形进行合规审查和监控。

第十八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对发布的时间、方式、内容、对象和审阅过程实行留痕管理。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业务档案的保存期限自证券研究报告发布之日起不得少于5年。

第十九条鼓励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组织安排证券分析师,按照证券信息传播的有关规定,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公众媒体,客观、专业、审慎地对宏观经济、行业状况、证券市场变动情况发表评论意见,为公众投资者提供证券资讯服务,传播证券知识,揭示投资风险,引导理性投资。

第二十条证券分析师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公众媒体以及报告会、交流会等形式,发表涉及具体证券的评论意见,或者解读其撰写的证券研究报告,应当符合证券信息传播的有关规定以及下列要求:

(一)由所在证券公司或者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统一安排;

(二)说明所依据的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日期;

(三)禁止明示或者暗示保证投资收益。

第二十一条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授权其他机构刊载或者转发证券研究报告或者摘要的,应当与相关机构作出协议约定,明确刊载或者转发责任,要求相关机构注明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人和发布日期,提示使用证券研究报告的风险。未经授权刊载或者转发证券研究报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其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定的,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以采取责令改正、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责令增加内部合规检查次数并提交合规检查报告、责令暂停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责令处分有关人员等监管措施;情节严重的,中国证监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规定作出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大纲

证券分析师胜任能力考试大纲(2015)

中国证券业协会

2015年1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业务监管

第一章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监管 第一节 资格管理 第二节 主要职责 第三节 工作规程 第四节 执业规范 第二部分 专业基础

第二章 经济学 第三章 金融学 第四章 数理方法 第三部分 专业技能

第五章 基本分析 第一节 宏观经济分析 第二节 行业分析 第三节 公司分析 第四节 策略分析 第六章 技术分析 第七章 量化分析 第四部分 证券估值

第八章 股票

第一节 基本理论 第二节 绝对估值法 第三节 相对估值法 第九章 固定收益证券 第一节 基本理论 第二节 债券定价 第三节 债券评级 第十章 衍生产品 第一节 基本理论 第二节 期货估值 第三节 期权估值

第四节 其他衍生产品估值...第一部分 业务监管

第一章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监管

第一节 资格管理

了解证券分析师执业资格的取得方式;熟悉证券分析师的监管、自律管理和机构管理;了解证券分析师后续职业培训的要求。

第二节 主要职责

熟悉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证券分析师在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中应履行的职责。

第三节 工作规程

掌握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分类;掌握证券研究报告的分类;掌握证券研究报告的基本要素、组织结构和撰写要求;熟悉证券研究报告对象覆盖的要求;熟悉 证券研究报告信息收集的要求;熟悉对上市公司调研活动管理的规范要求;熟悉证券研究报告制作的要求;掌握证券研究报告的质量控制要求;熟悉证券研究报告的 合规审查要求;熟悉发布研究报告的业务管理制度;熟悉证券研究报告的销售服务要求;掌握业务主体的主要职责、业务流程管理与合规管理。

第四节 执业规范

掌握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的相关法规;掌握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其人员从事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定的法律后果、监管措施及法律责任。

第二部分 专业基础

第二章 经济学

熟悉需求函数、需求曲线和需求弹性的含义;熟悉供给函数、供给曲线和供给弹性的含义;掌握市场均衡原理。

熟悉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熟悉利润最大化与完全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的含义;熟悉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熟悉垄断企业的需求和边际收益曲线的含义;熟悉垄断 企业的短期均衡与利润最大化原理;熟悉垄断企业供给曲线的含义;熟悉垄断企业的长期均衡与利润最大化原理;熟悉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熟悉垄断竞争企业的短 期均衡原理;熟悉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原理;熟悉寡头市场的特征;熟悉古诺模型的原理;熟悉纳什均衡的基本原理;熟悉囚徒困境的基本原理。

熟悉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的含义;掌握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原理;熟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掌握IS-LM模型;熟悉可贷资金市场均衡、外汇市场均衡及可贷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同时均衡。

第三章 金融学

熟悉单利和复利的含义;熟悉连续复利的含义;熟悉终值、现值与贴现因子的含义;掌握无风险利率和风险评价、风险偏好的概念;熟悉无风险利率的度量方法及主要影响因素;掌握风险溢价的度量方法及主要影响因素。

熟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假设条件;熟悉资本市场线和证券市场线的定义和图形;了解证券系数b的含义和应用;熟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含义及应用;掌握因素模型的含义及应用。

熟悉市场有效性和信息类型;熟悉有效市场假说的含义、特征、应用和缺陷;熟悉预期效用理论;熟悉判断与决策中的认知偏差;熟悉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偏差的原理;了解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了解行为资产组合理论。

第四章 数理方法

熟悉概率与随机变量的含义、计算和原理;熟悉多元分布函数及其数字特征;熟悉随机变量的函数;掌握对数正态分布等统计分布的特征和计算。

熟悉总体、样本和统计量的含义;熟悉统计推断的参数估计;熟悉统计推断的假设检验。

熟悉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含义和特征;熟悉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含义和特征;掌握非线性模型线性化的原理;掌握回归模型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

了解时间序列的基本概念;了解平稳时间序列模型的含义和应用;了解非平稳时间序列模型的含义和应用;熟悉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

熟悉常用统计软件及其应用。

第三部分 专业技能

第五章 基本分析

第一节 宏观经济分析

熟悉宏观经济分析的信息来源;熟悉宏观经济分析所需信息和数据的内容;熟悉宏观经济分析信息和数据的质量要求;熟悉宏观经济分析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法;熟悉宏观经济分析的总量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熟悉长期分析和短期分析的应用与局限。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经济增长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及分类;熟悉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概念;熟悉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概念及衡量方式;掌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采购经理指数(PMI)的概念及应用;掌握国际收支中 商品贸易、资本流动的概念;掌握各项指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掌握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熟悉宏观调控的手段和目标;熟悉宏观调控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熟悉主要的产业政策工具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掌握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掌握货币供应量的三个层次;掌握社会融资总量的含义与构成;熟悉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掌握货币政策变动对实体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影响。

掌握汇率的概念;熟悉汇率制度及汇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熟悉外汇储备与外汇占款的含义;了解货币当局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及含义;了解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了解资本账户改革方向;了解资本账户开放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掌握主要的财政政策工具;掌握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对实体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影响;熟悉财政收支以及财政赤字或结余的概念;熟悉 主权债务的概念;熟悉主权债务相关的分析预警指标;掌握主要的税收制度;熟悉税收制度变化对实体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影响;了解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

掌握影响证券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主要因素;熟悉股市制度改革的方向;熟悉股市制度变革对股市运行的影响;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第二节 行业分析

熟悉行业分析的信息来源;熟悉行业分析所需信息和数据的内容;熟悉行业分析信息和数据的质量要求;熟悉行业分析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法;了解对所获得的行业部门、行业内部竞争、部门需求和供给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掌握行业分类方法;掌握描述行业基本状况的各种指标;掌握行业的市场结构;掌握行业供需分析方法;熟悉行业盈利模式;熟悉行业集中度的概念;掌握以行业 集中度为划分标准的产业市场结构分类;了解产业价值链概念;熟悉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各种特征及竞争策略;熟悉各类行业的运行状态与经济周期的变动关系、具 体表现、产生原因及投资者偏好等;熟悉行业生命周期的含义、发展顺序、表现特征与判断标准;熟悉处于各周期阶段的企业的风险、盈利表现及投资者偏好。

掌握行业兴衰的实质及影响因素;熟悉技术进步的行业特征及影响;了解政府和行业监管、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行业的影响;熟悉重组、并购等对行业的影响。

第三节 公司分析

熟悉上市公司调研的目的和对象;熟悉上市公司调研的分类内容和重点;熟悉上市公司调研的流程;熟悉公司分析所需信息和数据的来源;熟悉公司分析所需信息和数据的内容;熟悉公司分析信息和数据的质量要求;熟悉公司分析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掌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权结构规范和相关利益者的含义;熟悉健全的法人治理机制的具体体现和独立董事制度的有关要求;熟悉监事会的作用及责任。

熟悉公司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分析的内容;掌握公司盈利预测的主要假设及实际预测方法;熟悉影响公司收益或增长预测的因素;了解经营战略的含义、内容和特征;熟悉公司规模变动特征和扩张潜力与公司成长性的关系;熟悉公司基本分析在上市公司调研中的实际运用。

熟悉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的含义、内容、格式、编制方式以及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现金流量的内在关系;熟悉建立、维持和更新公司财务表现的历史数据。

熟悉使用财务报表的主体、目的以及报表分析的功能、方法和原则;熟悉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熟悉财务比率的含义与分类;掌握公司变现能力、营运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投资收益和现金流量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其计算;熟悉或有负债的概念及内容;熟悉影响企业存货结构及周转速度的指标;熟悉资产负债 率与产权比率、有形资产净值债务率与产权比率的关系;熟悉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在会计处理方式上的区别;熟悉流动性与财务弹性的含义;了解本期到期债务的统 计对象;熟悉财务指标的评价作用、变动特征与对应的财务表现以及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熟悉公司会计报表附注项目的主要项目;掌握会计报表附注对基本财务比率 的影响。

熟悉预测公司潜在收益的方法;熟悉公司经营的安全边际;了解可能影响公司收益或增长预测的因素。

熟悉公司资产重组和 关联交易的主要方式、具体行为、特点、性质以及与其相关的法律规定;熟悉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对公司业绩和经营的影响;熟悉会计政策的含义以及会计政策与税 收政策变化对公司的影响;熟悉运用市场价值法、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评估公司资产价值的步骤和优缺点。

第四节 策略分析

掌握投资策略的分类;熟悉积极型投资策略、消极型投资策略及混合型投资策略。

掌握投资策略研究大势研判的方法;熟悉大势研判的超预期理论;熟悉驱动市场变动的重要因素和维度。

熟悉投资时钟的方法、逻辑和结论;熟悉全球资产配置和大类资产配置的方法和逻辑;了解投资时钟理论的局限性。

熟悉股票投资策略的含义与分类;掌握趋势型策略、事件驱动型策略、相对价值型策略、套利型策略的概念;掌握主题投资的含义和特征;熟悉主题投资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掌握主题投资的方法;熟悉主题投资介入时机的因素。

掌握行业比较的目的;掌握利用景气、估值进行行业基本面分析与行业比较的基本分析框架;熟悉行业板块绝对估值与相对估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熟悉行业景气与估值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了解主要行业景气与估值历史变动情况;了解行业比较方法的局限性。

第六章 技术分析

熟悉技术分析的含义、要素、假设和理论基础;熟悉量价关系变化规律;掌握道氏理论的原理。

熟悉K线理论;掌握K线的主要形状及其组合 的应用;熟悉切线理论;熟悉趋势的定义和类型;熟悉技术支撑和阻力的含义和作用;掌握趋势线、通道线、黄金分割线、百分比线的画法及应用;熟悉形态理论; 掌握各主要反转形态和整理形态的定义、特性及应用;熟悉各种缺口类型的定义、特性及应用。

熟悉技术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其特点;了解技术分析的应用前提和适用范围;了解技术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第七章 量化分析

熟悉量化投资分析的特点;了解量化投资分析的理论基础;了解量化投资分析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了解量化选股、量化择时、股指期货套利、商品期货套利、统计套利、算法交易、资产配置及风险控制等量化投资技术;了解量化投资技术的应用前提和适用范围;了解量化分析的主要应用。

第四部分 证券估值

第八章 股票

第一节 基本理论

熟悉股票估值原理;熟悉预期收益率和风险的含义和计算;掌握各类估值方法的特点;掌握公司价值和股权价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第二节 绝对估值法

熟悉现金流贴现法的原理;掌握自由现金流的含义;掌握各种口径自由现金流的计算方式;熟悉公司自由现金流(FCFF)、股权自由现金流(FCFE)、股利贴现模型(DDM)等现金流贴现法的步骤;了解贴现率的内涵;掌握股权资本成本与公司整体平均资金成本(WACC)的概念;掌握公司整体平均资金成本(WACC)的计算公式;掌握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参数的确定方式;熟悉终值的概念;掌握增长率法和可比法计算终值的原理和公式;熟悉两阶段、三 阶段模型的特点及参数设置的规则;熟悉各种绝对估值法的区别和优缺点。

第三节 相对估值法

掌握相对估值法的原理与步骤;了解可比公司的特征;熟悉计算股票市场价格的市盈率方法及其应用缺陷;熟悉市盈率倍数的概念及应用;熟悉企业价值 倍数(EV/EBITDA)的概念及应用;熟悉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PEG)法的概念及应用;熟悉市净率、市售率的概念及应用;了解收益倍数法和资产 倍数法的区别与联系。

第九章 固定收益证券

第一节 基本理论

熟悉基准利率、货币市场利率的概念;熟悉决定利率方向与变化幅度的因素;熟悉经济基本面、资金面与收益率曲线的关系;了解不同经济阶段收益率曲线的特点。

第二节 债券定价

掌握债券的概念和分类;熟悉不同类别债券累计利息的计算和实际支付价格的计算;熟悉债券现金流的确定因素;掌握债券贴现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熟 悉债券估值模型;熟悉零息债券、附息债券、累息债券的定价计算;熟悉债券当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即期利率、持有期收益率、赎回收益率的计算;掌握收益率 曲线的概念及类型;熟悉期限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熟悉资产证券化产品、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中小企业私募债、城投债、市政债、项目收益债券的风险及定价方法。

第三节 债券评级

掌握信用利差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计算;熟悉信用利差和信用评级的关系;了解债券评级的概念和主要等级标准;了解主要的债券评级机构;了解常见的影响债券评级的因素及其与评级的关系;熟悉常见的影响债券评级的财务指标及计算;了解我国信用体系的特点。

第十章 衍生产品

第一节 基本理论

掌握衍生产品的种类和特征;掌握股指期货合约乘数、保证金、交割结算价、基差、净基差等;掌握期权内在价值、时间价值、行权价、历史波动率、隐含波动率等;熟悉场外衍生品主要交易品种;了解场外衍生品的定价与对冲。

第二节 期货估值

熟悉股指期货定价理论;熟悉股指期货套利和套期保值的定义、原理;熟悉股指期货套利的主要方式;熟悉期现套利、跨期套利、跨市场套利和跨品种套 利的概念、原理;熟悉alpha套利的概念、原理;了解股指期货套期保值交易实务;熟悉套期保值与期现套利的区别;了解股指期货投资的风险。

掌握国债期货定价的基本原理;熟悉基本指标基差、净基差、隐含回购利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了解运用国债期货对冲利率风险、国债期货基差交易、国债期货跨期套利;了解国债期货空头交割期权的含义。

第三节 期权估值

了解期权定价原理和主要模型;熟悉二叉树定价模型;熟悉Black-Scholes定价模型和期权平价公式;熟悉影响期权价值的因素;熟悉期权 投资的风险;熟悉期权的分类;了解期权4种基本头寸的风险收益结构;了解期权方向性交易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期权套利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期权套期保值的原理 和方法;了解期权波动率交易的原理和方法。

第四节 其他衍生产品估值

掌握可转换债券的转股价、赎回、修正、回售和转换价值;了解可转换债券的定价原理;了解可转换债券套利的原理。

熟悉基金评价的指标体系和主要方法。

熟悉创新产品估值。

第三篇: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

(2012年6月19日发布,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依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章程》和《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中国证监会公告[2010]28号)的有关要求,制定本执业规范。

第二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平、审慎原则,加强合规管理,提升研究质量和专业服务水平。

第三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建立健全研究对象覆盖、信息收集、调研、证券研究报告制作、质量控制、合规审查、证券研究报告发布以及相关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制度,加强流程管理和内部控制。

第四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从组织设置、人员职责上,将证券研究报告制作发布环节与销售服务环节分开管理,以维护证券研究报告制作发布的独立性。

制作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相关人员,应当独立于证券研究报告相关销售服务人员;证券研究报告相关销售服务人员不得在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前干涉和影响证券研究报告的制作过程、研究观点和发布时间。

第五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加强研究对象覆盖范围管理。将上市公司纳入研究对象覆盖范围并作出证券估值或投资评级,或者将该上市公司移出研究对象覆盖范围的,应当由研究部门或者研究子公司独立作出决定并履行内部审核程序。

第六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建立证券研究报告的信息来源管理制度,加强信息收集环节的管理,维护信息来源的合法合规性。

第七条 证券研究报告可以使用的信息来源包括:

(一)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发布的政策、市场、行业以及企业相关信息;

(二)上市公司按照法定信息披露义务通过指定媒体公开披露的信息;

(三)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通过公司网站、新闻媒体等公开渠道发布的信息,以及上市公司通过股东大会、新闻发布会、产品推介会等非正式公告方式发布的信息;

(四)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通过上市公司调研或者市场调查,从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供应商、经销商等处获取的信息,但内幕信息和未公开重大信息除外;

(五)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从信息服务机构等第三方合法取得的市场、行业及企业相关信息;

(六)经公众媒体报道的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其他相关信息;

(七)其他合法合规信息来源。

第八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审慎使用信息,不得将无法确认来源合法合规性的信息写入证券研究报告,不得将无法认定真实性的市场传言作为确定性研究结论的依据。

第九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或者泄露国家保密信息、上市公司内幕信息以及未公开重大信息。

第十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建立调研活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调研活动的管理。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上市公司调研活动,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事先履行所在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审批程序;

(二)不得向证券研究报告相关销售服务人员、特定客户和其他无关人员泄露研究部门或研究子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整体调研计划、调研底稿,以及调研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计划、研究观点的调整信息;

(三)不得主动寻求上市公司相关内幕信息或者未公开重大信息;

(四)被动知悉上市公司内幕信息或者未公开重大信息的,应当对有关信息内容进行保密,并及时向所在机构的合规管理部门报告本人已获知有关信息的事实,在有关信息公开前不得发布涉及该上市公司的证券研究报告;

(五)在证券研究报告中使用调研信息的,应当保留必要的信息来源依据。第十一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制作证券研究报告应当秉承专业的态度,采用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分析逻辑,基于合理的数据基础和事实依据,审慎提出研究结论。

第十二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制作证券研究报告应当坚持客观原则,避免使用夸大、诱导性的标题或者用语,不得对证券估值、投资评级作出任何形式的保证。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提示投资者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

第十三条 证券研究报告中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提出投资评级的,应当披露所使用的投资评级分类及其含义。

第十四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建立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工作底稿制度。工作底稿包括必要的信息资料、调研纪要、分析模型等内容,纳入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业务档案予以保存和管理。

第十五条 证券分析师应当对其署名的证券研究报告的内容和观点负责。参与制作证券研究报告,但尚未注册为证券分析师的研究部门或者研究子公司相关证券从业人员,如果已通过证券投资咨询从业资格考试,经署名证券分析师和研究部门或研究子公司同意,可以用“研究助理”等名义在证券研究报告中列示。

第十六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前的质量控制机制,明确质量审核程序和审核人员职责,加强质量审核管理。证券研究报告应当由署名证券分析师之外的证券分析师或者专职质量审核人员进行质量审核。

质量审核应当涵盖信息处理、分析逻辑、研究结论等内容,重点关注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的专业性和审慎性。

第十七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前的合规审查机制,明确合规审查程序和合规审查人员职责。

证券研究报告应当由公司合规部门或者研究部门、研究子公司的合规人员进行合规审查。

合规审查应当涵盖人员资质、信息来源、风险提示等内容,重点关注证券研究报告可能涉及的利益冲突事项。

第十八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在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前,可以就证券研究报告涉及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向该上市公司进行确认,但不得透露该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时间、观点和结论。

第十九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通过公司规定的证券研究报告发布系统平台向发布对象统一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以保障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公平性。

在证券研究报告发布之前,制作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相关人员不得向证券研究报告相关销售服务人员、客户及其他无关人员泄露研究对象覆盖范围的调整、制作与发布研究报告的计划,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时间、观点和结论,以及涉及盈利预测、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的调整计划。

第二十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按照《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及《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指引》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信息隔离墙制度,并遵循下列静默期安排:

(一)担任发行人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的保荐机构、主承销商或者财务顾问,自确定并公告发行价格之日起40日内,不得发布与该发行人有关的证券研究报告;

(二)担任上市公司股票增发、配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再融资项目的保荐机构、主承销商或者财务顾问,自确定并公告公开发行价格之日起10日内,不得发布与该上市公司有关的证券研究报告;

(三)担任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在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合规部门将该上市公司列入相关限制名单期间,按照合规管理要求限制发布与该上市公司有关的证券研究报告。

第二十一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建立合理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人员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以维护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的独立性。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综合考虑研究质量、客户评价、工作量等多种因素,设立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人员的考核激励标准。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人员的薪酬标准不得与外部媒体评价单一指标直接挂钩。

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存在利益冲突的部门不得参与对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人员的考核。证券分析师跨越信息隔离墙参与公司承销保荐、财务顾问业务等项目的,其个人薪酬不得与相关项目的业务收入直接挂钩。

第二十二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研究部门或者研究子公司接受特定客户委托,按照协议约定就尚未覆盖的具体股票提供含有证券估值或投资评级的研究成果或者投资分析意见的,自提供之日起6个月内不得就该股票发布证券研究报告。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研究部门或者研究子公司不得就已经覆盖的具体股票接受委托提供仅供特定客户使用的、与最新已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结论不一致的研究成果或者投资分析意见。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研究部门或者研究子公司接受特定客户委托的,应当要求委托方同时提供对委托事项的合规意见。

第二十三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明确要求证券分析师不得在公司内部部门或外部机构兼任有损其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其他职务,包括担任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

第二十四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授权公众媒体及其他机构刊载或者转发涉及具体上市公司的证券研究报告,应当慎重评估,充分论证必要性,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严格按照《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第21条规定,与相关公众媒体及其他机构作出协议约定,明确由被授权机构承担相关刊载或者转发责任;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供相应的后续解读服务,防止误导公众投资者;

(三)通过公司网站等途径披露本公司授权公众媒体及其他机构刊载或者转发证券研究报告有关情况,提醒公众投资者慎重使用未经授权刊载或者转发的本公司证券研究报告;

(四)具备相应的应对措施,妥善处理投资者投诉。

第二十五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采取下列措施,防止公众媒体或者其他机构未经授权私自刊载或者转发公司的证券研究报告:

(一)加强证券研究报告发布环节管理,要求公司相关人员不得将证券研究报告私自提供给未经公司授权的公众媒体或者其他机构,提示客户不要将证券研究报告转发给他人;

(二)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发现公司证券研究报告被私自刊载或者转发的,及时采取维权措施;

(三)加强投资者教育和客户沟通,提示客户及公众投资者慎重使用公众媒体刊载的证券研究报告。

第二十六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加强对制作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人员的业务、合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合规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

第二十七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其人员违反本执业规范的,中国证券业协会将根据自律规定,视情节轻重采取自律管理措施或纪律处分,并将纪律处分结果报送中国证监会。

第二十八条 本执业规范由中国证券业协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执业规范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

中国证券业协会

2012-02-21

第一条 为规范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防范和控制利益冲突,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依据《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是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一种基本形式,指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基于独立、客观的立场,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价值或者影响其市场价格的因素进行分析,制作证券研究报告,并向客户发布的行为。

本规定所称证券研究报告,是指含有对具体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价值分析、投资评级意见等内容的文件,主要包括涉及具体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上市公司价值分析报告、行业研究报告、投资策略报告等。证券研究报告可以采用书面或者电子文件形式。

对宏观经济、政策法规、行业状况、证券市场等发表分析、评论或者意见,不涉及具体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不属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本规定要求,遵循独立、客观、公平原则,有效防范和控制利益冲突,审慎处理影响证券价格的敏感信息,公平对待利益相关者,不得进行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以及传播虚假、不实、误导信息。

第四条 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实行监督管理。

中国证券业协会对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实行自律管理。

第五条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机构,应当是依法取得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者证券投资咨询机构。

第六条 在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上署名的研究人员,应当取得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在证券业协会注册登记为证券分析师。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为署名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人员办理注册登记。

第七条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设立相对独立的研究部门或者子公司,对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及相关人员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证券公司负责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同时负责自营、资产管理等存在利益冲突的证券业务。从事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人员,不得同时从事自营、资产管理等存在利益冲突的证券业务。

第八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研究部门及其人员制作和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不受公司其他部门和人员以及证券发行人、上市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资产管理公司、特定客户等利益相关方的干涉和影响。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不得向本公司有承销保荐、财务顾问等业务关系的证券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承诺,发布对其有利的证券研究报告。

第九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应当符合下列内容与格式要求:

(一)标注证券研究报告字样;

(二)注明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名称和业务资质;

(三)注明署名的研究人员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编码;

(四)注明证券研究报告发布时间;

(五)注明证券研究报告依据的信息来源;

(六)说明证券研究报告分析方法、依据和研究结论的局限性;

(七)提示投资风险。

第十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建立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审阅机制,在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前,由证券研究报告质量管理人员对证券研究报告进行质量管理,由合规管理人员对证券研究报告涉及的合规管理事项进行合规审查。

除本公司证券研究报告质量管理人员、合规管理人员外,公司其他人员以及上市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的人员均不得在发布前审阅证券研究报告。

第十一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公平对待证券研究报告使用者。不得将拟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内容或者观点,提前提供给公司内部部门及人员或者特定使用者,谋取不当利益。

第十二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建立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的利益冲突管理制度,规定管理流程、披露要求和合规审查等内容,有效管理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与公司其他证券业务之间的利益冲突。

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对具体股票做出明确的估值和投资评级的,应当经合规管理人员审查后,在证券研究报告中或者便于客户查询的渠道,披露截至证券研究报告发布日,本公司持有该股票的数量、市值及占公司自营投资总额的比例。证券研究报告发布日及第二个交易日,公司自营投资不得进行与证券研究报告观点相反的交易。

第十三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采取有效管理措施,防止证券分析师利用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为自身及其利益相关者谋取不当利益,防止相关人员在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前泄露证券研究报告的内容和观点。

第十四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与其他证券业务之间的隔离墙制度,防止存在利益冲突的部门及人员利用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谋取不当利益。

第十五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证券分析师因公司业务需要,阶段性参与公司承销保荐、财务顾问等业务项目,撰写投资价值研究报告或者提供行业研究支持的,应当履行公司内部跨越隔离墙审批程序。

合规管理部门应当对证券分析师跨越隔离墙后的业务活动实行监控,防止证券分析师利用非公开信息发布证券研究报告。

第十六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遵循下列静默期安排:

(一)担任发行人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的保荐机构、主承销商或者财务顾问,自确定并公告发行价格之日起40日内,不得发布与该发行人有关的证券研究报告。

(二)担任上市公司股票增发、配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再融资项目的保荐机构、主承销商或者财务顾问,自确定并公告发行价格之日起10日内,不得发布与该上市公司有关的证券研究报告。

第十七条 证券分析师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公众媒体,就宏观经济、行业状况、证券市场发表评论或者意见,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经证券公司或者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同意;

(二)公示所在公司的名称和业务资质、证券分析师姓名和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编码;

(三)不得传播虚假、片面和误导性信息。

第十八条 证券分析师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公众媒体以及报告会、交流会等形式,发表涉及具体证券的评论或者意见,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经证券公司或者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同意;

(二)公示所在公司名称和业务资质、证券分析师姓名和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编码;

(三)发表的意见与公司已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观点一致,并说明该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日期;

(四)不得对具体证券做出明示或者暗示保证投资收益的表述。

通过报刊、网络等公众媒体发表证券研究报告或证券研究报告摘要的,应当说明该证券研究报告的首次发布日期。

第十九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合规管理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对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的人员资格、利益冲突、跨越隔离墙等审查和监控。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设立合规管理部门,建立健全有效的合规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对发布的时间、方式、内容、对象和审阅过程做出留痕记录。相关资料应当保存不少于5年。

第二十一条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其人员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违反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的,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以采取责令改正、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责令增加内部合规检查次数并提交合规检查报告、责令暂停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责令处分有关人员、责令注销有关人员的执业注册等监管措施;情节严重的,中国证监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规定作出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中国证监会发布私募监管办法

中国证监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发布实施《办法》具有两方面重要意义: 一方面,为贯彻落实《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央编办关于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职责分工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3]22号)、《中央编办综合司关于创业投资基金管理职责问题意见的函》(编综函字[2014]61号)和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7号)提供操作性管理规则,确立符合私募基金行业运作特点的适度监管制度,促进各类私募投资基金(以下简称私募基金)健康规范发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为建立健全促进各类私募基金特别是创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政策体系奠定法律基础,以便于下一步推动财税、工商等部门加快完善私募基金财政、税收和工商登记等相关政策,更好地促进私募基金发展,并发挥其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优化资源配置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办法》主要明确了以下五项制度安排:

一是明确了全口径登记备案制度。《办法》要求各类私募基金管理人均应当向基金业协会申请登记,各类私募基金募集完毕,均应当向基金业协会办理备案手续。基金业协会的登记备案,不构成对私募基金管理人投资能力、持续合规情况的认可;不作为对基金财产安全的保证。

二是确立了合格投资者制度。《办法》从资产规模或收入水平、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单笔最低认购金额三个方面规定了适度的合格投资者标准。考虑到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和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等具备专业能力,并能够识别和承担风险,《办法》将其视为合格投资者。为防止变相公开募集,《办法》明确了以合伙企业、契约等非法人形式通过汇集多数投资者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于私募基金的,应当穿透核查最终投资者是否为合格投资者,并合并计算投资者人数。但是,对依法设立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投资计划,《办法》将其视为单一合格投资者,豁免穿透核查和合并计算投资者人数。

三是明确了私募基金的募资规则。具体包括:(1)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2)不得向投资者承诺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3)要求对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评估,并由投资者书面承诺符合合格投资者条件;(4)要求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私募基金进行风险评级,选择向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相匹配的投资者推介私募基金;(5)要求投资者如实填写风险调查问卷,承诺资产或者收入情况;(6)要求投资者确保委托资金来源合法,不得非法汇集他人资金投资私募基金。

四是提出了规范投资运作行为的有关规则。具体包括:(1)要求根据或者参照《证券投资基金法》制定并签订基金合同;(2)根据基金合同约定安排基金托管事项,如不进行托管,应当明确保障私募基金财产安全的制度措施和纠纷

解决机制;(3)提出了坚持专业化管理、建立防范利益冲突和利益输送机制的要求;(4)列举了私募基金管理人、托管人、销售机构及其他私募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禁止从事的投资运作行为;(5)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如实向投资者披露信息。此外,还在信息报送及重要文件资料保存方面进行了规定。

五是确立了对不同类别私募基金进行差异化行业自律和监管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1)要求私募基金在基金业协会办理备案手续时,应当根据基金业协会的规定,明确主要投资方向及根据主要投资方向注明的基金类别(结合目前基金业协会已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和已在网上公开的登记备案流程,基金类别分为主要投资于公开交易证券的私募证券基金、主要投资于非公开交易股权的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投资于艺术品、红酒等特定商品的其他私募基金,其中创业投资基金被作为私募股权基金的特殊类别单独列出)。(2)要求“同一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不同类别私募基金的,应当坚持专业化管理原则”。至于具体采取设子公司、事业部还是相对独立管理团队,可由市场自行决定。(3)对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的管理人机构,不强制其加入基金业协会;对其从业人员,不要求其具备基金从业资格。按照《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证券基金的管理人机构则必须加入基金业协会,其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基金从业资格。(4)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有关规定的,按照《证券投资基金法》有关规定处罚。(5)对创业投资基金,《办法》设专章进行特别规定,强调基金业协会对创业投资基金采取区别于其他私募基金的差异化行业自律,并提供差异化会员服务;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创业投资基金采取区别于其他私募基金的差异化监督管理。

《办法》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是体现了功能监管原则。《办法》将私募证券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以及市场上以艺术品、红酒等为投资对象的其他种类私募基金均纳入调整范围,并明确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从事私募基金业务适用《办法》。同时,考虑到机构监管的特殊要求,《办法》规定其他法律法规和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对上述机构从事私募基金业务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二是体现了适度监管原则。按照监管转型的要求,《办法》在市场准入环节,不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私募基金进行前置审批,而是基于基金业协会的登记备案信息,进行事后行业信息统计、风险监测和必要的检查;在基金托管环节,未强制要求基金财产进行托管;在信息披露环节,未要求进行公开信息披露,仅对需要向投资者披露的重大事项进行了规定,其他事项均由相关当事人在基金合同、公司章程或者合伙协议中自行约定;在行业自律环节,充分发挥基金行业协会作用,进行统计监测和纠纷调解等,并通过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实现会员的自我管理。

三是体现了负面清单式的监管探索。为维护并激发私募基金行业活力,《办法》秉承“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理念,在总体要求方面、私募基金募集和投资运作方面以及信息披露方面,均规定了若干禁止从事的行为。如《办法》第二十三条就私募基金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列出了不得将其固有财产或者他人财产混同于基金财产从事投资活动、不得不公平地对待其管理的不同基金财产、不得进行利益输送、不得侵占、挪用基金财产等九项禁止性规定。上述规定

便于市场机构了解运作底线,也便于其根据自身特点和投资者的具体情况,规定更高的运作标准。

公开征求意见以来,证监会共收到58份书面反馈意见,总体来看,社会各界对《办法》普遍认可,认为《办法》符合监管转型要求和市场化原则,体现了功能监管和适度监管的理念。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根据市场意见,《办法》主要作了八项修改:

一是为保障公司型、合伙型基金能够在各个环节适用《办法》,将有关表述补充完善为“非公开募集资金,以进行投资活动为目的设立的公司或者合伙企业„„,其登记备案、资金募集和投资运作适用本办法”。

二是为明确《办法》与相关规定的关系,体现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的协调配合,在第二条增加了其他法律法规和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对有关机构从事私募基金业务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的表述。

三是删除了自然人担任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规定。

四是为便于市场理解,明确“单只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人数累计不得超过《证券投资基金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法律规定的特定数量”。

五是为切实防范非法集资,增加了以合伙企业、契约等非法人形式汇集他人资金投资于私募基金的,应当穿透核查投资者并合并计算投资者人数的规定。考虑到银行理财、信托计划、保险资管等合格投资者标准要求较低,为防止监管套利,通过上述计划将非合格投资者卷入,《办法》将“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修改为“依法设立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投资计划”。

六是为更好体现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要求,将第十七条中的“向合格投资者说明”修改为“向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相匹配的投资者推介私募基金”。

七是为给合法汇集资金留出空间,将“不得汇集他人资金投资私募基金”修改为“不得非法汇集他人资金投资私募基金”。

八是为提高有关专业化管理和防范利益冲突规定的针对性,将相关表述修改完善为“同一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不同类别私募基金的,应当坚持专业化管理原则;管理可能导致利益输送或者利益冲突的不同私募基金的,应当建立防范利益输送和利益冲突的机制”。

《办法》没有采纳的意见主要有:

一是关于合格投资者标准。有意见认为《办法》规定的合格投资者标准比较适当,也有意见认为偏高。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实际情况,为避免将不具备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的公众投资者卷入其中,《办法》仍维持公开征求意见稿的标准。

二是关于宣传推介。有意见认为《办法》对私募基金的宣传推介方式限制过严。鉴于对私募基金宣传推介的规定是沿用《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表述,且近期最高法院等部门出台的《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变相公募方式作了趋严解释,《办法》仍维持公开征求意见稿的表述。按照《办法》第十四条,并不排除私募基金可以通过讲座、报告会、短信、微信等可以控制宣传推介对象和数量的方式,向事先已了解其风险识别能力和承担能力的特定对象进行宣传推介。

三是关于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的规定。有意见建议修改不得向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承诺最低收益的规定,为保本类基金的发展留有空间。鉴于私募基金在销售过程中向投资者承诺保本保收益容易误导投资者,并已成为导致非法集资的重要原因,为切实防范非法集资,培育投资者买者自负的意识,《办法》未予以采纳。

《办法》发布实施后,各类私募基金管理人均应当根据《办法》的规定向基金业协会申请登记,各类私募基金均应当申请备案。否则,将根据第三十八条和第四十条规定,给予相应处罚。同时,基金业协会也将为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下载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