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提示(附案例解读)解读

时间:2019-05-13 17:2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融资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提示(附案例解读)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融资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提示(附案例解读)解读》。

第一篇:企业融资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提示(附案例解读)解读

企业融资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提示(附案例解读)

2014-09-13

一、企业融资的含义

企业融资是指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的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资金是企业体内的血液,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资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没有了保障。

二、企业融资的类型

企业融资按照有无金融中介分为两种方式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简单地说,直接融资是指不经过任何金融中介机构,而由资金短缺的单位直接从资金供应者处取得资金。而间接融资是指以金融机构为媒介进行的融资活动。

直接融资按照债权性融资和股权性融资的不同,又可划分为民间融资和私募融资,而间接融资依据企业赖以融资的资源不同,可以划分为银行贷款融资和内源融资。

民间融资是指出资人与受资人之间,在国家法定金融机构之外,以取得高额利息与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为目的而采用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形式暂时改变资金使用权的金融行为。

私募融资是指不采用公开方式,而通过私下与特定的投资人或债务人商谈,以招标等方式筹集资金。私募融资分为私募股权融资和私募债务融资。私募股权融资是指融资人通过协商、招标等非社会公开方式,向特定投资人出售股权进行的融资,包括股票发行以外的各种组建企业时股权筹资和随后的增资扩股。私募债务融资是指融资人通过协商、招标等非社会公开方式,向特定投资人出售债权进行的融资,包括债券发行以外的各种借款。

银行贷款融资,是指银行根据国家政策以一定的利率将资金贷放给资金需要者,并约定未来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一种经济行为。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主要包括留存盈利、折旧和定额负债)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的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内源融资是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三、企业常见融资中的法律风险

在上述融资类型中,最为常见也最为典型的融资方式是民间融资和银行贷款融资,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两个方式来讲述、探讨企业在进行这两类融资时,可能会引发的法律风险。其实风险在此主要包括民事法律风险和刑事法律风险;对于民事法律风险只要在制定和审查合同时能够仔细谨慎,风险是不会发生的。现在主要说的是刑事法律风险,触犯刑律面对的不单单是经济方面的损失,同时是牢狱之灾。下面从民间融资和银行融资两方面的刑事法律风险讲解。

1、民间融资中的刑事法律风险

民间融资可能是几种融资方式中风险最大的,其最主要的风险在于,与非法集资之间只有“一纸之隔”。民间融资沦为非法集资的风险具体有两种:其一是构成集资诈骗罪;其二是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首先,我们来分析企业在民间融资过程中有哪些行为容易触发集资诈骗罪的法律风险。

所谓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从这个概念中,我们不难确定,集资诈骗罪的主观方面需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方面需要行为人实施了诈骗方法及存在非法集资行为,并且达到了数额较大的追诉标准。这几项构成要件要素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引发集资诈骗罪。

1996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2001年12月21日《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以及2010年12月13日《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对于是否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做了具体规定,主要是看行为人有无下列行为:(1)携带集资款逃跑的;(2)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3)使用集资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4)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7)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8)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的;(9)具有其他欺诈行为,拒不返还集资款,或者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等等。

而集资诈骗罪中的“诈骗方法”是指行为人采取虚构集资用途,以虚假的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诱饵,骗取集资的手段;“非法集资”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既包括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也包括虽经批准,但经撤销后仍继续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的行为。

对于企业而言,使用诈骗方法进行非法集资数额必须达到10万元以上,才会引发集资诈骗罪的法律风险。

一旦企业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就将以集资诈骗罪被追究刑事责任,企业将被判处罚金,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被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有可能被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企业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就将面临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的刑罚;企业集资诈骗数额在250万元以上,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就将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如果数额在250万元以上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会被处以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例如2003年5月29日,原河北大午农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大午被指向三千多户农民借款达一亿八千多万元,并以非法集资的罪名被收押。最终徐水县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罪名对其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十万元,大午集团同时也被判处罚金三十万元。此案是第一个民间融资引发的犯罪案件。

由此,我们发现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出现资金链断裂,不仅仅牵涉到民事法律责任,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刑事法律风险。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对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刑事法律风险予以高度重视。

其次,我们来分析企业在民间融资过程中有哪些行为又容易触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法律风险。

企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行为,或者不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但承诺履行的义务与吸收公众存款性质相同,如以股息、红利的方式等,如果数额在100万元以上或者吸收公众存款150人以上或者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此时,企业就将被判处罚金,而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就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的刑罚。如果企业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500万元以上或者吸收公众存款对象500人以上或者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250万元以上的,就将引发“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这一档次的量刑。在实践中,企业往往会采用提高或者变相提高利率的方式吸收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例如:2007年3月16日,原浙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吴*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依法逮捕。2009年9月,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吴*于2005年5月至2007年2月间,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以高额利息为诱饵等手段,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人民币7.7亿元。案发时尚有3.8亿元无法归还,还有大量的欠债。2009年12月,吴*被一审法院以集资诈骗罪判处死刑。宣判后,吴*不服提起上诉。2012年1月18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012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未核准吴*死刑,该案发回浙江省高院重审。2012年5月21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以集资诈骗罪判处吴*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其个人全部财产。该案因涉及中国民间借贷诸多法律问题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11年4月13日,包头市**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内蒙古****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金**自焚身亡,其身后高达12.37亿元的巨额民间债务浮出水面。经过市公安局专案组的调查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从2004年6月至2011年4月13日,**公司共陆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22.25亿元,向国有金融机构贷款2.17亿元,两项合计融资贷款24.42亿元。2012年1月17日,该案经包头市九原区人民法院审理后宣判:被告单位包头市**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被告人王**等12人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并判处相应的刑罚。一审宣判后有9名被告提出上诉,该案经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维持原判。

企业实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目的往往在于获得他人资金的使用权,供自己投资或者发放贷款,主观上具有返还的意图,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如果企业主观上有非法占有他人资金的目的,那么就会引发集资诈骗罪的法律风险。另外,是否实施诈骗手段并非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必要构成要件,但却是集资诈骗罪的必要构成要件。企业虚构融资用途,以高回报率或高利息为诱饵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但如果不具有非法占有资金的目的,那么仅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追诉标准和量刑标准都要比集资诈骗罪低很多。这与两种罪的社会危害性也是相匹配的。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和第三条之规定,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另外,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主要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及时清退所吸资金,可以免于刑事处罚;情节显著轻微的,不作为犯罪处理。

2、银行贷款融资中的刑事法律风险

向金融机构贷款仍然是当前我国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主要渠道。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信用低、财务管理混乱、固定资产少、经营活动不透明、财务信息不公开等问题,这些恰好与银行对信贷资金安全性、收益性的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审查监督时成本明显增加,由此导致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的积极性降低。为了减小自身的风险,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往往设置了更为严苛的标准和程序,以致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的难度大大增加。中小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资金,在融资过程中可能会不择手段,采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等方式骗取银行贷款等,由此而引发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高利转贷罪、合同诈骗罪的刑事法律风险。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有哪些行为可能会引发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的刑事法律风险。

中小企业出于非经营目的,如获得贷款后用于炒股、投资等方式牟取利益,采用提供或者使用虚假交易项目、证明文件、物权证明等市场交易事实或者虽然不是虚假事实,但对金融机构隐瞒贷款等使用真相的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并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了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就会引发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的刑事法律风险。这里的“重大损失或者其他严重情节”是指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或者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或者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多次采用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如果企业构成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将被判处罚金,而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一旦损失达到了上述标准的五倍,构成特别重大损失,除了企业被判处罚金以外,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刑罚。其次,如果中小企业出于转贷牟利的目的,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给他人,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或者虽未达到十万元,但两年内因高利转贷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高利转贷的,其行为就将构成高利转贷罪,并被处以罚金,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最后,由于贷款诈骗罪不存在单位犯罪的情形,从理论上说,公司、企业作为单位本身不会引发贷款诈骗罪的风险,但在贷款过程中,其同样可能面临因贷款所引发的其他刑事法律风险,合同诈骗罪就是其中的风险之一。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企业十分明显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签订、履行借款合同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符合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的,就将引发合同诈骗罪的刑事法律风险。企业将被判处罚金,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就可能会面临拘役、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的刑罚。

四、如何防范企业融资的法律风险

1、融资前的工作

(1)制定完备的融资计划

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理性选择融资方式。

如果选择民间融资,就要考虑融资规模的大小,以及贷款利率或融资回报率的大小。综合实践中发生的案例,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就融资规模而言,应当合理控制融资对象的数量和类型。民间融资,对象贵在精而不在多。一般来说,借给企业的人数越少,影响面就越小,一旦发生纠纷,局面也较容易控制。由于司法解释规定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因此,企业应当尽量向企业内部人员及其亲友进行融资,而不要向社会大肆公开宣传。

其次,就贷款利率或融资回报率而言,企业应当依据实际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选择合适的贷款利率或融资回报率,而不要为了过分夸大企业经济实力而向贷款人许诺超出企业承受能力范围的高息作为融资回报,以防止其因无法承受高额利息而被套上还款的枷锁。

如果选择银行贷款融资,事先应当了解各大银行的信贷政策,选择贷款利率最优惠的银行作为融资对象。然后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贷款金额,并选择好合适的抵(质)押物,作为借款协议的担保。因为如果企业明知自己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以及用于抵押或质押的标的物的价值远远低于贷款本金,企业有可能被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从而面临刑事法律风险。

(2)制定完备的风险防控方案

风险防控主要落实到两个方面:一是对融资所需材料进行合规性审查,即无论最终选择以何种方式进行融资,都应当安排企业法务人员对融资所需材料如借款协议等合同进行法律审核与分析,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二是预先制定好危机处理办法,即事先考虑好若投资项目失败,如何归还借款的解决方案,以备不时之需。

2、融资过程中的工作(1)提供真实的信息与证明资料

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或者向其他主体借款时不能有不实陈述、提供虚假资料、编造不存在的贷款用途等做法。如果企业在融资时向资金出借者实施了上述行为,一旦被资金出借者发现,可能会引发相应的刑事法律风险。

(2)签订规范的借款协议并办理相关手续

企业若需要向他人借款,应当与之签订规范的借款协议,如果需要提供担保的,应该按照法律规定办理相关的手续,以免担保被认定无效后,进而追究企业的法律责任。

3、融资成功后的工作

(1)将融资用途限定在企业生产经营方面

只要企业将融资所获得的资金用于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即便因经营亏损或者资金周转困难而未能及时兑付本息引发纠纷,一般不会引发刑事法律风险。如果贷款对象是相对固定的人员如企业职工或其亲友,那么最多引发民间借贷纠纷,而如果贷款对象是不特定的多数人,只要后果不严重,没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就不会按犯罪处理。由此可见,将贷款资金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是企业避免融资过程中刑事法律风险的有效途径。

(2)有计划地合理使用贷款资金

企业在获得贷款资金后,除了应当按照协议中约定的借款用途利用贷款以外,还需要有计划地使用,不要肆意挥霍贷款以致贷款无法按期偿还,而面临刑事法律风险。

(3)发生纠纷后积极稳妥地处理

一旦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借款无法按期偿还时,企业管理者应当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予以解决,如可以向资金出借人进行说明与协商,请求给予宽限期,或者先偿还部分本息,以表明自己在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资金的目的,而不是采用消极的方式如逃跑、隐匿资金等,这样不仅不利于纠纷的解决,甚至可能被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解读《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

解读《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

——陈法仲

随着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世界各国对企业的法律监管要求都日趋严格,特别是上市公司面临的法律监管环境更为严苛。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市场竞争范围不断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复杂的经营环境必然给企业带来更为严重的法律风险暴露。由于法律风险伴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尤其是重大法律风险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影响巨大,使得企业必须加强法律风险管理。为了指导企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和所有经营环节中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以满足国内企业提高法律风险防范能力的迫切需求,2011年12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GB/T27914—2011国家标准,即《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以下称《指南》)国家标准,该标准于2012年2月1日正式实施。

律师作为从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主要人员,不但要了解该《指南》,而且要通过运用《指南》所提供的法律风险管理过程和相关的配套保障措施,有效管理客户企业法律风险,为客户企业提供更优质、更专业、更高端的法律服务,让大家更加了解《指南》,并能熟练运用《指南》。笔者从本期开始将通过一系列文章向大家介绍《指南》的主要内容及如何运用《指南》为客户提供服务。本文将通过对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指南》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价值与意义等方面为大家进行解读。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念 根据《指南》中的术语和定义,企业法律风险(terprise legal risk)引用了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中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的定义。该定义中,企业法律风险是基于法律规定、政策要求或合同约定,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其变化与企业及其利益相关人的作为与不作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对企业目标的影响。

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法律风险是基于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是企业法律风险的前提。其风险来源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其变化、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作为和不作为。其后果是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影响。

二、《指南》出台背景与过程

《指南》是2009年国家标准委计划立项,于2010年底完成报批,2011年12月30日正式公布,2012年2月1日开始实施的。

早在2008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就开展了对该标准的前期研究工作,调研了国内较早开展法律风险管理的企业。2009年4月,成立了《指南》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2009年6月,按照标准制定原则,在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征集了相关行业专家的意见,提出国家标准草案。2010年4月,工作组在反复讨论、交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0年7月,工作组对反馈后的意见进行了处理,形成标准送审稿,送审稿经专家讨论和处理后形成报批稿。2011年12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该标准,并通过2011年第23号国家标准公告予以公布,至此,《指南》国家标准正式出台。

三、《指南》的主要内容

《指南》由前言、引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原则、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及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前言、引言属于序言部分,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原则、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属于正文部分。

(一)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是介绍该标准的起草规则,提出该标准的单位,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二)引言

引言是说明编制该标准的原因。在该《指南》引言部分明确指出法律风险问题日益严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越来越大,所以就制定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标准,通过这个标准帮助和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三)范围

任何一个标准都不可能在任何专业领域都能用,因此就需要把界定标准的适用范围。《指南》在明确指出,本标准提供了企业实施法律风险管理的通用指南。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为企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和所有经营环节中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提供指导,企业以外的其他类似经营性主体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可参照本标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用指南在进行具体操作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和不同环节的应用展开和细化。

(四)规范性引用文件

该标准里有两个规范性引用文件,第一个是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第二个是GB/T27921--201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要注意的是,第一个文件没有注日期,也就是说将来如果标准修订了,修订后的版本也适用于本标准。而第二个文件注明了日期,就是说仅仅是该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如果修订,则修订后的版本不适用于本标准。

(五)术语和定义

如前所述,企业法律风险(terprise legal risk)引用了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中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的定义。《指南》中明确,GB/T23694界定的“企业法律风险”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六)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原则

《指南》给出了企业进行法律风险管理应遵循的八项原则,即:审慎管理、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纳入决策过程、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1、审慎管理,在进行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尊重法律,要在诚信的前提下进行。策略和方法不应违反法律的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2、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由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进行风险管理活动要充分考虑法律风险与企业战略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3、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为保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法律风险管理活动要充分考虑企业当前整体管理水平。

4、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由于法律风险发生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法律风险管理活动也都不可能脱离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因此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要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贯穿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5、纳入决策过程,企业所有决策都要综合考虑风险,以便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法律风险也是企业风险范畴,因此要纳入企业决策过程,作为企业决策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6、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与其他风险管理相整合,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7、全员参与,法律风险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发生,因此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参与并承担相关责任,各方人员要分工负责,并且要形成法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8、持续改进,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会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企业要持续不断地对各种变化保持敏感并及时做出恰当的反应。

(七)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由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法律风险评估、法律风险应对、监督和检查等四部分组成,而法律风险评估又包括法律风险识别、法律风险分析和法律风险评价等三个步骤。

1、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中与法律风险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归纳的一系列过程。通过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可以明确法律风险管理目标、明确与组织相关的内部和外部参数,并可以设定法律风险管理的范围和有关风险准则。

(1)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指企业外部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法律等各种相关信息。主要包括:本行业的业务模式及特点;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等;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情况及其变化;与本企业相关的监管体制、机构、政策以及执行等情况;与本企业相关的市场竞争情况;本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定位;企业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对法律、合同、道德操守等的遵从情况;与企业法律风险及管理相关的其他信息。《指南》还特别提到,对于跨区域经营的企业,调查时还要特别关注不同地区问可能存在的环境差异。

(2)内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内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指企业内部与企业法律风险及其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主要包括:企业的战略目标;治理结构;盈利模式和业务模式;主要经营管理流程、部门职能分工等相关信息;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使命、愿景、价值理念;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职责、相关制度和资源配置情况;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及法律风险管理现状;利益相关者的法律遵从情况和激励约束方式;签订的重大合同及其管理情况;已发生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或法律风险事件的情况及相关的法律规范库和法律风险库;知识产权管理情况;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以及与法律风险及其管理相关的其他信息。

由于企业所在行业和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对内、外部信息收集范围、内容以及分析方式进行补充和调整,以便为法律风险评估和应对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

(3)确定企业法律风险准则

企业法律风险准则是衡量法律风险重要程度所依据的标准,需要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开始实施前制定,并且要体现企业对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价值观、资源、偏好和承受度,在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确定法律风险准则的因素包括:法律风险管理的范围、对象及分类;法律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以及法律风险的度量方法;法律风险等级的划分标准;利益相关者可接受的法律风险或可容许的法律风险等级;重大法律风险的确定原则。

2、法律风险评估

法律风险评估包括法律风险识别、分析、评价。(1)法律风险识别

法律风险识别是在法律风险收集的基础上,通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重要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描述、分类、分析归纳,最终形成企业的法律风险清单的过程。

法律风险识别的作用:通过法律风险识别,可全面、系统和准确地描述企业法律风险的状况,为下一步的法律风险分析明确对象和范围

法律风险识别的要点:要掌握相关的和最新的信息,必要时,需包括适用的背景信息,特别是法律法规的变化信息。除了识别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事件外,还要考虑其可能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所有重要的原因和后果。不论法律风险事件的风险源是否在企业的控制之下,或其原因是否已知,都要对其进行识别。

法律风险识别的工具:企业应当选择适合于其目标、能力及其所处环境的法律风险识别工具和技术。

法律风险识别中的工作:风险在哪里;风险的表现是什么;风险的动因和影响。

法律风险识别步骤:①构建法律风险识别框架。目的是为了保证法律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系统性。构建法律风险识别框架要符合自身经营管理需求,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主要的经营管理;企业组织机构;利益相关者;引发法律风险的原因;法律风险事件发生后承担的责任;法律领域、法律法规及以往发生的案例。②查找法律风险事件。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研、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检查表法等方法查找法律风险事件,查找法律风险事件要在前面构建的法律风险框架内进行。具体方法在《指南》里明确引用了GB/T27921-2011即《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中的方法。③形成法律风险清单。通过对查找出来的法律风险事件进行归类,确定法律风险,根据法律风险事件以及法律风险统一列表,列示出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可能产生的后果,相关的案例、法律分析意见以及涉及业务单元和部门、经营管理流程等信息,最终形成法律风险清单。

《指南》中提供了法律风险识别的一般框架和思路,不同企业可根据其行业、业务和管理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风险识别开展范围和方式,包括问卷设计、访谈等信息采集方式等。

(2)法律风险分析

法律风险分析是指对识别出的法律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为法律风险的评价和应对提供支持。

法律风险的可能性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外部监管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现有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与执行力度;相关人员法律素质;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状况;所涉及工作的频次。

法律风险的影响程度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后果的类型;后果的严重程度。

由于法律风险与其他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企业还要对法律风险与其它风险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明确各风险事件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风险组合对企业的影响。

(3)法律风险评价

法律风险评价是将法律风险分析的结果与企业的法律风险准则相比较,或在各种风险的分析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定法律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等级确定风险管理的先后顺序,以帮助企业做出应对的决策。

法律风险评价步骤:①在法律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法律风险进行不同维度的排序。②在法律风险水平排序的基础上,对照企业法律风险准则,可以对法律风险进行分级。③在法律风险排序和分级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其管理的需要,进一步确定需要重点关注和优先应对的法律风险。

3、法律风险应对

法律风险应对是指企业针对法律风险或法律风险事件采取相应措施,将法律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法律风险应对包括应对策略、对现状进行评估、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三个环节。

(1)应对策略

选择法律风险应对策略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企业的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等;企业对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价值观、资源、偏好和承受度等;法律风险应对策略的实施成本与预期收益;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价值观、对法律风险的认知和承受度以及对某些法律风险应对策略的偏好。

(2)对现状进行评估

评估法律风险应对现状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资源配置;职责权限;过程监控;奖惩机制;执行者能力要求;部门内法律审查;专业法律审查;法律风险意识。

(3)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

应对措施的实施计划中应包括以下信息:实施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的机构、人员安排,明确责任分配和奖惩机制;应对措施涉及的具体业务及管理活动;报告和监督、检查的要求;资源需求和配置方案;实施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的优先次序和条件;实施时间表。

企业在制定法律风险应对措施之后,还是要评估一下剩余风险是否可以接受,如果不可接受,就需要重新调整,或者制定新的应对措施。并且还要评估新的措施的效果,直到剩余风险可以接受,这是对于剩余风险的考虑。

在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时,还要考虑执行法律风险应对措施,会引起企业风险情况的改变,这个改变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需要进行跟踪、监督有关风险应对效果和企业环境信息,并且对这些变化进行评估。必要时要重新制定法律风险应对措施。也可以说,法律风险应对是递进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内外部整个法律风险的变化,对制定的措施进行评估调整,从而保证措施的有效性。

4、监督检查

应对之后,要进行监督检查,这也是贯穿始终的活动。监督检查包括风险管理测试计划的实施,还有环境和风险变化的监控,都是在监督与检查环节中做的工作,通过监督和检查,把信息反馈到法律风险信息当中,进行下一个循环。监督检查作为促进法律风险管理流程执行和改进的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监督检查内容的设置需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①企业相关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②具体法律风险事件的变化分析,针对企业辨识出的风险和风险预警指标进行跟踪分析,实行对风险的动态化监控管理。③对企业制定的法律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进行过程分析,必要时调整,提高执行的有效性。④根据具体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同时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管理需求,提出管理改进建议,完成风险管理流程的闭环管理。

5、沟通和记录

沟通和记录贯穿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是很重要的环节。有效的沟通能够使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目标和价值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促进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记录是实施和改进整个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作为整个管理过程的载体和沟通工具,有效保障相关数据的存储和利用。

由于企业各层级人员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点不同,其法律风险偏好和对法律风险管理的期望也不同,因此,企业在法律风险决策过程和法律风险管理执行中应当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沟通,并保存相关记录。同时企业也要保证法律风险管理的责任部门能够与企业其他相关人员能充分沟通,从而获取履行职责所需的相关记录和档案材料,在外部,还需要与监管机构、立法及司法机关之间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

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中,记录是实施和改进整个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建立记录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出于管理目的而重复使用信息的需要;②进一步分析法律风险和调整风险应对措施的需要;③可追溯要求;④沟通的需要;⑤法律法规和操作上对记录的需要;⑥企业本身持续学习的需要;⑦建立和维护记录所需的成本和工作量;⑧获取信息的方法、读取信息的容易程度和储存媒介;⑨记录保留期限管理。

(八)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

有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还需要具体实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实施同样也是一个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方针、组织职能、制度流程、资源配置、信息沟通和报告机制以及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等。

1、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方针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方针需明确下列事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理念;管理层对法律风险管理的承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目标;企业的法律风险偏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及其他风险管理目标的关系;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目标的层次分解和细化;持续改进的承诺。

2、组织职能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法律风险管理机构或者岗位,职责包括:明确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构或岗位的人员组成,根据企业内部条件和管理需求,必要时可设置企业总法律顾问,从总体上负责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明确内外部法律风险管理资源的分工和合作方式;明确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制定、实施和维护人员的职责;明确执行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维护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和报告相关风险信息人员的职责;明确企业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在其本职工作中有关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职责;建立批准、授权制度;建立考核方法、奖惩制度。

3、制度流程 企业应根据其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建立完善适当的配套制度和行为规范。制度流程需要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将法律风险纳入到流程控制中,确保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切实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确保法律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的统一理解和执行。建立完善要考虑的因素: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范围和内容;法律风险管理制度、规范的制定要考虑企业的制度体系,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确保一致性;形成对制度规范的定期更新,确保时效性。

4、资源配置

企业需要根据法律风险管理计划,为法律风险管理分配适当的资源。

在资源配置时要考虑的因素:法律风险管理相关人员的技术、经验和能力要求;法律风险管理过程每一阶段所需要的资金及其他资源;法律风险管理目标、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5、信息沟通和报告机制

为保证相关部门信息的互动沟通,企业需要建立法律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和报告机制。既要建立内部沟通和报告机制,同是还要建立与外部利益相关者沟通机制。

建立内部沟通和报告机制的目的:保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及其调整得到适当的沟通;保证在企业内部充分报告法律风险应对计划实施的效果和效率;保证在适当的层次和时间提供法律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建立与利益相关者协商的程序。

需建立与外部利益相关者沟通机制的目的:对外报告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治理要求;与利益相关者保持有效的信息沟通;树立外部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信心;在发生突发事件、危机和紧急状况时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为企业提供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报告和反馈。

6、管理文化

《指南》中明确,企业应当注重法律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从而促进法律风险管理的贯彻实施,保障法律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在风险管理文化培养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全体员工中树立法律风险管理是大家共同责任的理念,在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上履行防范法律风险的职责;企业领导层对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态度、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承诺要特别重视;提高重要流程及核心岗位员工法律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制定系统化的法律风险管理培训计划,加强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知法、守法和用法水平;加强法律风险管理机构专业人员的法律实务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对内部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形成良好的法律风险管理文化。

(九)附录

附录部分收录了四份资料性附录。

附录A是法律风险识别框架示例。主要从“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活动”和“引发法律风险的原因”两个角度来构建。引发企业法律风险的原因,可分为法律环境、违规行为、违约行为、侵权行为、不当行为和怠于行使权利六种。附录B是法律风险清单示例。清单分三个信息区,包括基础信息区、法律信息区、管理信息区。基础信息区主要为编码、风险名称、行为代码及引发风险的具体行为;法律信息区,包括风险涉及到的法规、法条、案例、法律责任和后果、法律建议等;管理信息区,包括风险涉及到的企业内部部门、外部主体、经营管理活动或流程等。

附录C是法律风险可能性分析示例。法律风险可能性分析主要通过对法律风险发生可能性进行量化分析,分析的范围包括:内控制度的完善与执行、我方人员相关法律素质、风险对方综合状况、外部监管执行力度、工作频次等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可以进一步细化为若干评分标准,示例中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别赋予不同分值,从1分到5分,表示发生可能性依次加强,得分越高意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对照该评分标准,可计算出该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得分。

附录D是法律风险影响程度分析示例。

风险事件影响程度是指该风险事件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所产生影响的大小。对法律风险影响程度的量化分析,可以从财产损失大小、非财产损失大小、影响范围三个维度进行,每个维度可以进一步细化为若干评分标准,示例中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别赋予不同分值,从1分到5分,表示影响程度依次加强,得分越高意味风险影响程度越大。对照该评分标准,可计算出该风险影响程度的得分。

四、《指南》的价值与意义 《指南》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国家出台的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专项标准。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对法律风险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企业法律风险的内涵界定。

《指南》的基本框架体系遵循了国家标准GB/T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的基本框架体系,与国际风险管理标准ISO31000相一致,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前瞻性。

《指南》作为具体风险的管理标准,突出了法律风险的特点,并且进行了细化研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具有普遍实用性。同时在保证普适性和前瞻性的基础上赋予了处于不同阶段和层级企业使用该标准的灵活性,增强了自身可操作性。

第三篇:企业融资应注意防范非法集资风险资料解读

企业融资应注意防范非法集资风险

企业融资应注意防范非法集资风险

[摘要] 由于我国金融业具有高度垄断性、资金融通业务约束较多较严等原因,导致非法集资案件频发,各地几乎都为此专门成了打击非法集资办公室(简称“打非办”)。企业融资中最容易触犯的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本文首先界定非法集资的概念。其次对典型的两类非法集资犯罪的概念、认定和处罚进行梳理,并分别列举案例。此外,鉴于创新型融资渠道成为新的非法集资高危区,对此也进行了关注。最后针对企业融资过程中如何防范非法集资风险提出建议。

企业融资按是否通过金融中介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其中直接融资是指不经过金融中介机构,由资金短缺单位直接从资金供应者处取得资金;间接融资是指以金融机构为媒介进行融资活动,例如从银行获得贷款。

有调查显示,由于金融机构固有风险偏好认为贷款给国企更安全等原因,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尤其小微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其所需资金近80%通过自我积累或民间融资获得。长期以来我国对金融市场实行严格管制,存贷款业务被银行尤其是各大国有银行垄断,民间借贷融资处于夹缝中艰难求生的状态,而且与非法集资往往只有一纸之隔,一不小心就会触碰非法集资红线,危及企业生存发展,不少企业家甚至锒铛入狱,前功尽弃甚至家破人亡,媒体上常有这种令人扼腕叹息的报道。

据统计2005年至2010年6月我国非法集资类案件超过1万起,涉案金额超千亿,如今仍以每年约2000起、集资额200亿的规模迅速增加。2009年底28岁的浙江“女富豪”吴英曾因非法集资7.7亿被判死刑,虽然最终获得缓期二年执行,仍让人闻风丧胆。

因此企业融资过程中务必要强化法律风险防控意识,而最大的也是最先要防范的就是非法集资风险,尤其易发多发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

一、什么是非法集资

(一)非法集资的概念

第1页/共11页

企业融资应注意防范非法集资风险

根据《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和非法金融机构取缔办法》(国务院〔1998〕247号令)和《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9]41号)规定,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二)非法集资的特点

非法集资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集资以及有审批权限的问题超越权限批准的集资;(2)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还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货币形式为主外,还包括以实物形式或其他形式;(3)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即社会公众筹集资金;(4)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性质。

(三)常见的非法集资行为

根据《关于进一步打击非法集资等活动的通知》(银发[1999]289号)的相关规定,“非法集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通过发行有价证券、会员卡或债务凭证等形式吸收资金。比较常见的是以发行或变相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等权利凭证或者以期货交易、典当为名进行非法集资。通过认领股份、入股分红、委托投资、委托理财进行非法集资。通过会员卡、会员证、席位证、优惠卡、消费卡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

2、对物业、地产等资产进行等份分割,通过出售其份额的处置权进行高息集资,通过出售其份额并承诺售后返租、售后回购、定期返利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

3、利用民间会社形式进行非法集资,甚至是利用地下钱庄进行集资活动。

4、以签订商品经销等经济合同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例如以商品销售与返租、回购与转让、发展会员、商家加盟与“快速积分法”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

5、以发行或变相发行彩票的形式集资。

6、利用传销或秘密串联的形式非法集资。

7、利用果园或庄园开发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例如,借种植、养殖、项目开发、庄园开发、生态环保投资等名义非法集资。

第2页/共11页

企业融资应注意防范非法集资风险

8、利用现代电子网络技术构造的“虚拟”产品,如“电子商铺”、“电子百货”投资委托经营、到期回购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

9、利用互联网设立投资基金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

10、利用“电子黄金投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

(四)非法集资主要涉及的罪名

从司法实践的情况来看,以上多种多样而且还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各种非法集资行为,最终往往归入两种罪名,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最高人民法院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有关单位研究制定的《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句话就是“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因此我们需要予以重点关注。

二、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概念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非法吸收或者非法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即未经主管机关批准,面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二是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即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但承诺履行的义务与吸收公众存款相同,即都要还本付息。

这一罪名中,“非法”一般表现为主体不合法即未经主管机关批准赋予吸收存款的资格,或者行为方式及内容的不合法,如擅自提高利率吸收存款。“公众”是指多数人或者不特定的人,尤其要注意不仅是自然人,也包括单位,即向多数或者不特定单位非法吸收存款也构成此罪。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认定

根据《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1、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2、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3、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4、向社

第3页/共11页

企业融资应注意防范非法集资风险

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此外,在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情况下,以下行为也将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1、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2、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3、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4、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5、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6、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7、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8、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9、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10、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的;

11、其他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处罚

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第一款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该条第二款规定: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达到什么程度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分个人犯罪和单位犯罪两种情况。

个人:

1、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

2、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的;

3、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

4、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单位:

1、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

2、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

3、单位非法吸收或者 第4页/共11页

企业融资应注意防范非法集资风险

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

4、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达到什么程度算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所指的“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也分个人犯罪和单位犯罪两种情况。

个人:

1、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

2、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00人以上的;

3、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

4、造成特别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特别严重后果的。

单位:

1、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

2、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500人以上的;

3、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250万元以上的;

4、造成特别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特别严重后果的。

(四)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案例

朱梓君、徐苏宁、肖章定等13人以加盟巨鑫联盈公司可获高额回报的方式,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非法吸收4万余人的26亿余元。2014年8月6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朱梓君等13名被告人2年6个月至10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10万元至50万元不等的罚金。

2006年8月,肖章定在浙江衢州经营吾老七日用品公司期间,设计了一套消费者购买公司商品、公司在一定期限内向消费者返利的“购物返利”经营模式,朱梓君时任该公司讲师。2007年3月,肖章定因犯非法经营罪、诈骗罪被判刑。2009年,朱梓君在该“购物返利”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创设了“联合加盟方案”的经营模式,并依托巨鑫联盈公司付诸实施。肖章定出狱后,加入巨鑫联盈公司,积极配合朱梓君对“联合加盟方案”的推广。

法院审理查明,2009年12月至2012年5月,朱梓君、徐苏宁先后伙同张涛、刘京川、肖章定,并纠集倪志恩、邢安平、尹立强、刘颖、汤永花、张艳芳、郭强、李春华等人,假借销售商品之名,通过网络宣传、推介会等途径,以巨鑫联盈公司为依托,向社会公开宣传“联合加盟方案”,通过宣讲巨鑫联盈公司既往业绩,模拟营业额增长比例等方式,使社会公众认为加盟巨鑫联盈公司后,可通过领取运营补贴、招商补贴、顾问费、精英奖、排名奖等方式获取高额回报,第5页/共11页

企业融资应注意防范非法集资风险

变相吸收公众存款26亿余元。

法院认为,朱梓君等人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借用销售商品之名吸收资金,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破坏了金融管理秩序,其行为均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且犯罪数额巨大,依法均应予以惩处。根据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及其他量刑情节,最终作出上述判决。

三、关于集资诈骗罪

(一)集资诈骗罪的概念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二)集资诈骗罪的认定

1、“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

集资诈骗罪与前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最大区别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具体表现为具有不归还集资款的意思。是否具有不归还集资款的意思是个主观问题,判断起来有一定难度,很多犯罪嫌疑人即使非法集资时具有不归还集资款的意思,但案发后肯定不愿承认。对此应作出规定,如果符合某些客观情形即可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1)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2)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3)携带集资款逃匿的;(4)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7)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的;(8)其他可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应当区分情形进行具体认定。行为人部分非法集资行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对该部分非法集资行为所涉集资款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非法集资共同犯罪中部分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其他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集资款的共同故意和行为的,对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行为人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对于没有非法占有目的,在特定范围内如面向单位职工筹集资金,即使使用

第6页/共11页

企业融资应注意防范非法集资风险

了一定的欺诈手段,也不能认定为犯罪,而应该按照债务纠纷处理。

2、“数额较大”的认定

集资诈骗罪要求“数额较大”,对骗取数额较小的资金且情节较轻的行为,不宜认定为犯罪。

个人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单位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在1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集资诈骗的数额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案发前已归还的数额应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广告费、中介费、手续费、回扣,或者用于行贿、赠与等费用,不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利息,除本金未归还可予折抵本金以外,应当计入诈骗数额。

(三)集资诈骗罪的处罚

根据刑法第192条、第199条和第200条的规定,犯集资诈骗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数额特别巨大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四)集资诈骗罪案例

浙江本色控股法定代表人吴英集资诈骗案轰动一时,还引发了关于是否应该放宽民间资本限制的论战,是集资诈骗罪比较典型的案例之一。

第7页/共11页

企业融资应注意防范非法集资风险

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被告人吴英于2003年至2005年在东阳市开办美容店、理发休闲屋期间,以合伙或投资等为名高息集资,欠下巨额债务。为还债,吴英继续非法集资,玩起了庞氏骗局。2005年5月至2007年1月间,吴英以给付高额利息为诱饵,先后从林卫平等11人处非法集资人民币7.7亿余元,用于偿付集资款本息、购买房产等,实际诈骗金额为3.8亿余元。一审以集资诈骗罪判处吴英死刑,并处没收其个人全部财产。浙江高院二审维持原判,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复核。

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认为,综合全案考虑,对吴英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裁定发回浙江高院重新审判。2012年5月21日,浙江高院经重新审理后认为,鉴于吴英归案后如实供述所犯罪行,并主动供述了其贿赂多名公务人员的事实,其中已查证属实并追究刑事责任的3人。综合考虑,对吴英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四、创新型融资成为非法集资高危区

随着打破金融垄断、放宽民间资本限制的呼声日益高涨,融资渠道不断翻新,融资平台日益多样。但创新在带来机遇的同时,往往也伴随风险,这些渠道和平台也成了非法集资案件的高危区。

在融资担保行业,近年来爆发了大量风险事件,导致很多担保公司被合作银行清退,这其中很多是因为涉及非法集资案件导致资金链出问题,影响了代偿能力。2013年12月,某市经侦支队调查发现,一个以河南伊川籍为主要成员的犯罪团伙在全国各地成立投资担保公司,他们以高息揽储的方式非法吸收社会公众存款。经查,2013年7月-2014年5月,这些投资担保公司通过发放宣传册、公司业务员拉客户、打广告等方式,以企业经营为借口、以承诺高额月息为诱饵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骗的104名投资人中,中老年人占到80%以上。该市已查处65家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投资担保公司,刑事拘留113人,这些案件涉案金额高达4.53亿元。

在投资基金行业,最近爆发的华融普银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非法集资案涮新纪录,2012年10月至2014年5月,犯罪嫌疑人李明伙同魏薇等人在北京市朝阳区,利用华融普银山东高速等项目为招牌,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人民币38亿元。

第8页/共11页

企业融资应注意防范非法集资风险

近两年异常火爆的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也未能幸免。2014年7月15日,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对网贷P2P平台东方创投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进行了一审判决,该平台合伙人邓亮及李泽明被法院判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和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值得一提的是,这家P2P平台从成立至东窗事发仅四个月,但依靠3%-4%的高额月息,竟然吸引到1.3亿元资金,而实际上邓亮则将投资者的资金用于购买物业,根本未用于有实际资金需求的企业。

此外,第三方支付平台、众筹平台等新型网络金融行业企业,小额贷款、投资咨询、保险代理、房地产中介及第三方理财等中介机构,股权投资、电子商务、典当、融资及非融资租赁、高科技开发等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各类涉农互助合作组织,养老机构等也陆陆续续爆发了非法集资事件。

五、关于企业融资防范非法集资风险的建议

(一)融资要“取之有道”

企业要慎重选择融资渠道,从合法合规的角度来看,银行贷款是最安全的融资渠道,因为非法集资犯罪基本发生在直接融资领域。如果确实因为银行信贷额度紧张、担保物不符合银行要求等原因,导致企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也不必完全放弃这个渠道,仍然可以继续利用这个渠道形式上的合法性,例如企业自己找到单位或个人出资者后,可以通过委托贷款的方式由银行作为形式上的出借方,这是法律允许、银行也欢迎的。还可以由出资方把资金存进银行产生信贷额度,资金方再以存单为企业融资提供质押担保。当然,也可以通过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发行经过合法审批或备案的信托产品、债券产品来融资。

虽然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融资成本,但因为符合法律规定而规避了非法集资造成更大损失的风险。

(二)慎对“内部集资”

向亲友或单位职工借钱这样的“内部集资”方式,确实为很多小微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是,这个“内部”的度如果把握不好,一不小心越过了界,就会触碰到非法集资的红线。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但同时也规定单位非法吸收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属于成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情节之一。因此

第9页/共11页

企业融资应注意防范非法集资风险

即使搞内部集资,务必注意集资对象不宜过多,原则就是只要能满足资金需求,向越少的人融资就越安全。

此外还应注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2014年新出台的《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这两种行为也会被认定为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1)在向亲友或者单位内部人员吸收资金的过程中,明知亲友或者单位内部人员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而予以放任的;(2)以吸收资金为目的,将社会人员吸收为单位内部人员,并向其吸收资金的。

(三)切莫“广而告之”

非法集资针对的就是向不特定的多数人集资的行为,而判断是否向不特定的多数人集资的重要标准是是否进行公开宣传,如果并没有进行公开宣传,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而如果进行了公开宣传,例如在媒体上刊登广告、在街头散发传单、召集潜在的出资人搞宣讲会等等,都被视为向不特定的多数人集资。所以企业在直接融资的过程中,切莫为了提高效率广而告之,欲速则不达,而且还有可能触碰非法集资红线。

(四)融资要“好借好还”

非法集资中,集资诈骗罪的社会危害性要比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为甚,因此处罚也更重,而轻罪转换为重罪的分水岭就是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俗点说就是借了之后想不想还了。所以,为了防止触犯更严重的罪刑,企业在通过直接融资、内部集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时,要明确表明还款意图,比如与出资者通过书面约定还款的时间,以免被推定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遭受更严重处罚。

(五)融资后要“用之有度”,更不要轻易“跑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1)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2)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3)携带集资款逃匿的;(4)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7)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的;(8)其他可以认定非法 第10页/共11页

企业融资应注意防范非法集资风险

占有目的的情形。

由此可知,企业融资后,应把所融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只把仅小的一部分用于生产经营或者肆意挥霍,更不能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发生债务纠纷后不能逃避,应该尽可能通过融资协议、账目、购置设备或投资建设的发票等证据,证明自己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否则,本来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民事领域债务纠纷,也会因为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错误应对,恶化成刑事犯罪,引来牢狱之灾。

(六)担保人小心“助纣为虐”

如果在企业融资过程中,为了使出资人更有安全感从而更快筹集到资金,融资企业很可能请担保人进行担保,则担保人有可能引火烧身成为非法集资的共同犯罪。

《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条“关于共同犯罪的处理问题”规定,为他人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资金提供帮助,从中收取代理费、好处费、返点费、佣金、提成等费用,构成非法集资共同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能够及时退缴上述费用的,可依法从轻处罚;其中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作为犯罪处理。

因此,如果融资担保公司等担保人发现被担保企业融资行为涉嫌非法集资的,应当拒绝为其提供担保;如果担保后才发现的,应以被担保人隐瞒被担保事项违法这一重要事实为由,提出解除担保合同,退还收取的担保费,以免成为非法集资的共犯。

(七)尽早聘请法律顾问

很多企业家在其所处行业都是摸爬滚打很多年的行家里手,行业知识和经验都很丰富,但对于企业融资涉及的法律知识和事务,不论民事领域还是刑事领域未必都懂,尤其在互联网金融、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新兴融资领域更是如此。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企业要强化融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尽早聘请法律顾问为企业融资等事务出谋划策保驾护航,这样一来既可以事前识别和预防风险,降低综合经营成本;二来即使发生纠纷甚至涉嫌犯罪,也可尽早制定风险处置和化解方案,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损失、维护权益。解除企业和企业家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专心致力于经营事务,企业才能发展得更快、更稳、更好。

第11页/共11页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1页/共11页

第四篇:企业常用融资方式解读

CFO必学秘技企业融资模式48招

——迄今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全面、实战性最强的融资方法

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有2.9年!每年都有30%左右的中小企业关门倒闭,在企业倒闭的众多原因中,62%是由于融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导致的,本次归纳了目前最全的融资模式供您参考。这是至今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全面、实战性最强的融资方法,将根本上提高企业的融资技术!融资能力是企业的造血能力,也是每一位管理精英必备市场生存能力。以下融资途径你都掌握了吗?

第一计:应收账款融资

1、付款方是有信用的,政府机构,大集团,银行,其他银行信任的单位。

2、应收账款证券化(信托)

第二计:应付帐款融资

1、远期承兑汇票

2、质量保证托管

3、应收账款证券偿付

重要提示:和政府部门打交道,心情,人情,事情。有国有资产1%的项目,不会投资

第三计:资产典当融资

1、急事告贷,典当最快

2、受理动产,库存,设备等市场上有价值的典当物

3、可分批赎回

第四计:企业债券融资

1、债权人不干涉经营

2、利息在税前支付

第五计:存货质押融资

1、一定时间内价值相对稳定

2、存放第三方仓库。

第六计:租赁融资(大设备)(买卖双方均可用)

1、有利于提高产能,行业竞争力

2、逐年分摊成本,实现避税

3、买断前几所有权

第七计:不动产抵押融资

1、不接受小产权

2、可评估后加贷

(小产权可以租给在银行用信用的大公司,按年租金可在银行贷款)

第八计:有价证券抵押贷款

1、可保留国债股票的预期收益

2、可分批赎回

3、一般为不记名债券

第九计:经营性贷款

1、已有的经营记录为基础

2、用于公司的主营业务

第十计:装修贷款

1、有抵押物无还款来源

2、额度范围和比例空间较大

第十一计:专利融资

1、有有效期限制

2、有成功的市场,有规模

深圳市福田区和南山区政府有专门针对企业专利贷款贴息政策。

第十二计:预期收益融资

1、能有效提前使用预期回报

2、一般需要用到担保工具

第十三计: 内部管理融资

1、留存利润融资

2、盘活存量融资 案例:万乐电器1亿

案例:产权转股权融资节税800万

第十四计:个人信用贷款

1.个人信用最大化 2.现金流最大化

第十五计:企业信用融资

1、企业信用最大化

2、企业现金流最大化

第十六计:商业信用融资

1、有形的商业融资

2、无形的商业融资

第十七计:民间借款融资

1、充分运用非正规软财务信息

2、手续便捷,方式灵活

3、特殊的风险控制和催收方式 第十八计:应收货款预期融资

1、预期是可以预见的

2、预期是增大的趋势

第十九计:补偿贸易融资

1、供应和需求是同一个系统的

2、需要明显大于供者

第二十计:BOT项目融资

1、A建设-A经营-移交B(公共工程特许权)

2、A建设-A经营-移交B(民间)

第二十一计:项目包装融资

1、价值无法体现或者是变现

2、可预见的升值空间

第二十二计:资产流动性融资

1、有价值无将来

2、新项目回报预期高

第二十三计:留存盈余融资(内部融资)

1、主动,可控,底利息成本,2、有稳定团队的作用

第二十四计:产权交易融资

1、以资产交易融资

2、能优化股权结构,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源使用率

3、含国有资产的企业使用多

第二十五计:买壳上市融资

1、曲线上市融资

2、综合成本小,市盈率也较低

第二十六计:商品购销融资

1、预收货款融资„„

案例:顺驰快速制胜之道

第二十七计:经营融资

1、会员卡融资

2、促销融资

第二十八计:股权转让融资

1、战略性合作伙伴融资

2、优先股,债转股

第二十九计:增资扩股融资

1、股本增加,股权比例发生变化

2、规模扩大,原股东投资额不变

第三十计:杠杆收购融资

1、以小搏大的工具

2、集资、收购、拆卖、重组、上市

第三十一计:私募股权融资

1、成长性,竞争性,优秀团队

2、良好的退出渠道和回报预期

第三十二计:私募债权融资

1、稳定的现金流

2、良好的信用系统

第三十三计:上市融资

1、国内,国外上市,美国 香港 新加坡 澳大利亚 台湾

2、主板,中小板,创业板

第三十四计:资产信托融资

1、有较高的成本17%左右

2、有效规模的要求

第三十五计:股权质押融资

1、公司价值可有效评估

2、股权结构清晰

第三十六计:引进风险投资

1、风险投资的价值不仅仅是钱

2、以上市退出为目的

第三十七计:股权置换融资

1、股权清晰可评估

2、以战略性置换为重点

第三十八计:保险融资

1、是最后一道保护屏障

2、不可不买,不可多买

第三十九计:衍生工具融资

1、适用于大型企业

2、有很高的金融风险

第四十计:民间融资(个人借贷和委托贷款)

1、个人借贷融资

2、企业拆借融资

案例:粤东自来水厂项目

第四十一计:不动产、动产抵押贷款

1、房地产抵押贷款

2、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

3、设备抵押融资

4、动产质押融资

5、浮动抵押(产品、半成品等)

第四十二计:票据贴现贷款

1、商业票据贴现贷款

2、买方或协议付息票据贴现贷款 案例:思路决定出路 案例:猛龙过江震京津 案例:产权式公寓模式

第四十三计:融资租赁

1、简单融资租赁

案例:广华出租车项目

2、BOT(BLT、BTO、BCC、BOO、BOOT、BT)

3、ABS 案例:欧洲迪斯尼乐园项目 第四十四计:投资银行融资

1、投资银行 案例:蒙牛腾飞

2、风险投资公司

3、科技风险投资基金 资料:风险评估指标

4、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

5、证券投资基金

第四十五计:资产证券化融资

1、(房地产)资产证券化

2、抵押贷款证券化 案例:奥运3000亿融资

3、可转换债券

第四十六计:场外交易市场

1、中小企业私募。需要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目前综合成本在12%-18%

2、深圳前海股权中心梧桐私募债。操作灵活,方式多样,放款时间快。年利息成本在8-12%。

3、国内三板市场。融资渠道多,影响大。

第四十七计:众筹模式

通过互联网集资,应操作规范,避免非法集资红线,适合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

第四十八计:保理

保理业务是指企业将现在或未来的基于企业与其客户(买方)订立的销售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银行或者保理公司,由银行或者保理公司提供买方信用风险担保、资金融通、账务管理及应收账款收款服务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总之,融资模式有很多种,渠道多样,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行业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最终决定选择采取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抑或引进战略投资者等等。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五篇:人身触电案件的法律风险防范解读

人身触电案件的法律风险防范

人身触电案件处理的司法实践中,对性质相同的案件,法院判决结果有时却出现较大的差异,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法律的适用问题。因为民法和电力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的司法解释等,针对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有着不同的规定,造成理解和适用法律的困难。判断案件适用的法律法规就是犹太法律所说的“界石”。只有居于中正的“界石”,才能做出公平的裁判。因此,从社会和司法实践需要的角度出发,弄清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法律法规的适用,对触电人身损害损害赔偿做出正确的处理大有必要。

与此同时,触电人身损害事故屡屡引发群体性事件,给供电企业正常工作秩序、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压力,对供电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同情弱势群体、以人为本、和谐维稳大局背景下,面临受害人亲属、社会、政府、法院越来越大的各种方式压力,供电企业正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补偿或赔偿责任。

一、触电事故的责任认定(归责原则)

1、高压触电属于特殊侵权,承担无过错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规定,从事高压造成他人损害的,经营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担责任。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失的,可以减轻经营者的责任。《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从事高压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故意如自杀、盗窃、破坏电力设施或者因其他犯罪等。另外,对因高压电引起的人身损害是由多个原因造成 的,按照致害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原因确定各自的责任。致害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致害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则承担相应的责任。

特别提醒的是:其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3年4月8日被废止,因此今后审理高压触电案件,供电企业只能依据《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进行免责事由的抗辩,而不能依据该解释第三条第(四)项“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从事电力法律、行政法规所禁止的行为”来免责抗辩;其二,司法实践对《侵权责任法》理解存在差异:(1)如何理解《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的经营者概念?该经营者是否只限于供电企业,其他非供电企业的产权人如专变电户和发电厂等是否认为经营者?《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比《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加重供电企业责任;(2)责任比例。被侵权人无过错时,无过错责任是否100%,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经营者的责任比例最高和最低是多少?其三,正确理解和适用《侵权责任法》第七十六条措施,用其与《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法律适用关系。

2、低压触电属于一般侵权,供电企业承担过错责任。其依据是《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二款“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电力法》第六十条第一款“因电力运行事故给用户或者第三人造成损害的,电力企业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一款“因电力运行事故给用户或者第三人造成损害的,供电企业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等规定。同时,《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七条“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为人不承担责任”、第二十八条“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二十九条“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电力法》第六十条第二款“电力运行事故由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的,电力企业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不可抗力;

(二)用户自身的过错”、《电力法》第六十条第三款“因用户或者第三人的过错给电力企业或者其他用户造成损害的,该用户或者第三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二款“因用户或者第三人的过错给供电企业或者其他用户造成损害的,该用户或者第三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等规定,低压触电时供电企业可免责的情况包括因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用户自身过错、第三人责任造成等。

特别提醒的是,需要改变产权分界点为责任划分的绝对观点。《供电营业规则》第五十一条规定“在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按供电设施产权归属确定。产权归属于谁,谁就承担其拥有的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但是,司法实践已突破该产权责任分界说,并有扩张趋势,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中也明确认定,供电企业如果依据产权责任说免责或减轻责任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在供配电设施的设计、施工、中间检查、竣工验收、后期运行维护、日常管理中没有瑕疵方能免责,否则,任何疏忽大意或管理不善都必须承担责任,只是承担责任大小的问题。也就是说,即使电力设施不属于供电企业所有,只要供电企业疏于检查、管理和维护,法院也可能以供电企业没有尽到安全检查和维护管理义务为由,判决供电企业承担责任。

二、触电事故的举证责任

1、高压触电中,被侵权人只需举证证明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二个要件,而 供电企业在被侵权人完成上述证明责任后,对主张不构成侵权责任(或免责)或减轻责任时,负举证责任,即举证责任倒置。

在此,供电企业要承担反证及减责、免责的举证责任。反证包括证明不是事故高电压设施的作业人、产权人、使用人和管理人;免责证明包括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或犯罪等情形;减责证明包括第三人过错、受害人自身有过错等。

2、低压触电中属于一般侵权行为,适用一般举证原则,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即应由被侵害人就损害事实、供电企业过错、因果关系、电力企业的侵害行为承担举证责任。

供电企业举证责任则包括反驳受害人证据,证明己方非产权人、作业人、使用人、管理人,证明己方的事故电力设施符合规程和标准,证明在电力设施管理方面没有过错并恪尽职守,证明受害人在受害过程中的自身过错等一些反证。

三、触电事故的承担责任形式

供电企业作为电力设施的管理人、产权人,有对其财产的管理和维护义务。电力设施运行过程中,由于供电企业自身过错导致维护不当、第三人破坏电力设备、从业人员违规作业、供电企业安保措施违规等行为引起安全隐患,导致触电事故频发。在出现损害他人生命健康、损毁他人财产事故时,供电企业可能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严重的可能要承担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1、人身触电事故可能承担的民事责任:

(1)高压触电时,承担无过错责任,依据《侵权责任法》七十三条、《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承担赔偿责任;供电企业电力设施存在隐患而未能及时排除或用户用电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供电企业未尽用电检查职责,供电企业还要承担过错责任。

(2)低压触电时,供电企业因过错承担责任。例如,供电企业未对供电设 施尽维护管理责任,供电设施抢修不及时,不及时清除线路搭挂物等等。依据《侵权责任法》第六条及《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等承担侵权责任。

2、人身触电事故中可能承担的行政责任:

(1)杆塔、变压器等触电事故高发区,未按照要求设立合格、规范的警示标志依据《安全生产法》第八十三条承担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的行政处罚责任;

(2)高压输电线路离地间距不足安全距离等,发生触电事故,依据《安全生产法》第八十三条承担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的行政处罚责任;

(3)设备、线路检修时,员工发生触电事故,如安全保护措施不到位发生触电、停电检修时提前送电发生触电、习惯性违章发生触电等依据《安全生产法》第八十九条承担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的行政处罚;

(4)员工违规作业,发生事故时,依据《安全生产法》第九十条承担由生产经营单位给予批评教育,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

3、人身触电事故可能承担的刑事责任:

杆塔、变压器等触电事故高发区,未按照要求设立合格、规范的警示标志依据《安全生产法》第八十三条承担刑事责任。

四、触电案件成因分析

从案件发生的具体原因上分析,这些案件既有受害人一方的原因,也有供电企业自身管理的原因,更多的是两者因素的混合。高压触电案中受害人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从事法律法规禁止行为是导致触电的最大诱因,约占高压触电案件90%,例如未成年人攀爬杆塔或变压器掏鸟窝,受害人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钓鱼、5 违章施工、采摘摈榔等。低压触电案中受害人或第三人私自接线是导致触电的最大原因,同时属于用户产权的低压线路存在隐患缺陷,也占低压触电的相当大部分。

据分析,与电网管理有关的触电案件主要体现在:

(一)高压线路高度不足。高压线路对地距离、线线距离、线树距离、线房距离、线路水面距离不足安全距离等。

(二)没有设立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杆塔、变压器、适宜钓鱼区、线路穿越道路、人员活动频繁区等触电事故高发区,未按照要求设立合格、规范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和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等。

(三)低压线路老化掉落未及时处理。

(四)未履行监督管理责任。对供电设施维护管理不力、巡视检查不到位、供电设施抢修不及时、不及时清除线路搭挂物、对事故隐患不及时制止或消除,用户用电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供电企业未尽用电安全监督检查职责。如私自拉线、三线(电力线、通讯线、电视线等)缭绕、擅自转供电、攀爬电力设施、违规作业及其他违法行为。

(五)高压线路设施附近的违章建筑清理不及时,发生隐患制止或消除不力。如在违章建筑顶端施工、玩耍等触电。根据《侵权责任法》高压触电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3年4月8日被废止,因此今后高压触电案件,即便受害人从事了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但除不可抗力或受害人故意外,供电企业仍无法免责。

(六)供电设施检修时,习惯性违章触电。如安全保护措施不到位、停电检修时提前送电、习惯性违章等类型。

(七)未按电力设施架设新标准更新线路。SDJ206-1987《架空配电线路设计规程》与DL/T5220-2005《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的正确性选用。

(八)供用电合同产权不清。未合法有效签订供用电合同,导致无合同可依;合同产权约定不清,维护管理责任约定不清,导致法院推定供电企业承担责任。

五、法律建议

人身触电案件是可防可控的。同时我们认为,防范触电事故需要政府、全社会等与供电企业通力合作、共同努力,需要加强电力安全的宣传、检查、维护、管理、查处。

(一)全面普查高低压线路设施。

1、对电网高低压线路设施进行全面普查,对线路高度不足、警示标志缺失、线路老化掉落、电力线路设施不符合最新规程标准、电杆拉线未使用绝缘、三线缭绕、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违章建筑、违章施工、线路走廊树障、私自拉线等安全隐患按照轻重缓急列入整改计划,及时有效送达《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跟踪监督安全隐患整改的落实,逐步消除已有的各类安全隐患。

2、电力设施运行管理单位加强日常电力线路设备巡视、检查、维护、管理,及时消除线路安全隐患,查处私拉乱接等非法用电行为,做好电力线路的全过程管理。由安监职能部门对电力设施运行管理单位上述工作进行检查考核。

(二)全面清理供用电合同。

清理供用电合同,全面签订合法有效供用电合同,明确产权分界点、电力设施的维护、运行、管理和责任,并开展供用电合同内容的培训。

(三)宣传电力法规和安全用电。

1、与政府和社会资源合作,加强电力法规和安全用电宣传。充分发挥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播放公益广告、安全用电知识,刊登或张贴安全用电宣传海报、法规政策,还可以与村联动,通过义务供用电宣传员,积极在涉电纠纷高发的城郊、农村地区开展宣传教育。

2、改变维稳与偏见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四)促进政府专项执法活动。

积极推动政府部门加强电力行政执法,协同政府部门开展专项活动:三线缭绕整治专项活动;线路走廊树障清理活动;打击盗窃或破坏电力设施活动;清理电力设施范围内的违章建筑活动;查处私自拉线、违法用电活动。

(五)完善准入制度。

提高物资采购标准,从采购源头防范警示标志缺失或不健全、钢管塔梯易攀爬、电杆顶端容易引起鸟儿筑巢等问题,要求供应商制作的电杆、铁塔刻制有警示标志、消除电杆顶端凹槽、提高钢管塔攀爬扶手高度等。

(六)转变“非我产权高高挂起”的观点。

1、转变传统产权责任意识,扩大运行维护管理范围,对露置于公共场所或者发现用户存在安全隐患的电力设施要及时并持续督促用户整改,改变过去不属于自己产权的电力设施就可以放任不管的不当想法。

2、全面通过商业保险转移触电法律风险。法律事务部门应参与到相关保险索赔条款的设计和谈判中,有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七)保证施工规范。

严格执行进网作业许可等相关规定,杜绝无作业资质人员进网作业;明确进网作业许可资质的标准;带电作业过程注意劳动保护,避免习惯性违章作业现象 以及不执行劳动保护措施等。

(八)触电急预案处理

制定人身触电事故预案,做好安全应急准备与响应流程管理,必要时对急预案进行演练;事故发生后应急处理,控制事态发展;并注意诉讼技巧,灵活处理,避免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

(九)重视证据的收集和保存,加强档案管理。做好涉案事故材料的收集、归档和保存。

(十)事故三不放过,总结事故经验教训。

做到事故三不放过,总结事故经验教训,举一反三,避免类似事故发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下载企业融资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提示(附案例解读)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融资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提示(附案例解读)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施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施工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形势及其法律风险防范 一、目前施工企业所面临的形势 (一)限购、限贷等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致使一部份中小房企破产或倒闭 作为与房地产开发紧密相关的......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80条

    (企业家必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80条 各位企业家: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市场主体无时不在同法律打交道,诸如物权法、合同法、公司法、破产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均是企业常用的......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讲稿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讲稿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是( ) A.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

    企业家的刑事法律风险防范解读

    企业家的刑事法律风险防范 各位同仁: 大家好,感谢大兴区司法局为我们提供这次机会,有幸与在座的各位共同学习、探讨有关企业家的刑事法律风险防范问题。 翻看法制新闻,一些著名......

    如何从法律角度防范政府融资风险(合集)

    如何从法律角度防范政府融资的风险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如何从法律角度防范政府融资的风险》的内容,具体内容:?下面由我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为......

    票据融资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南京担保》18期 风险管理 票据融资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文/朱林 一、票据融资的发展及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的鼓励,我国票据融资业务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

    物流企业法律风险提示(含五篇)

    物流企业法律风险提示近年来,物流业正向着规模化、信息化、专业化的方向飞速发展,国家扶持物流业发展的新政策为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由于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

    企业融资多元化趋势及其风险防范

    企业融资多元化趋势及其风险防范 我国企业融资在经历了传统体制下财政主导型融资方式和转轨体制下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之后,目前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据对河北省张家口、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