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的法治内涵与实践路径
“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的法治内涵与实践路径
摘要: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是以国家刑事法律为依据、以国家工作人员罪与非罪为尺度的法治思维,不仅是对预防工作阻却职务犯罪、防止生产力要素蜕变的确信,而且是建立在法律事实基础上以减少负值为产出正值的效能判断。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要坚持把查找直接引发案件的主客观原因作为办案内容,把帮助发案单位整章建制作为法定职责,把防止同一类案件在同一单位重复发生作为基本要求,把为地方党委政府当好预防工作参谋作为战略任务,确立“有案必办”前提下以立案数是否下降为预防工作效果的评价标准,构建职能化为基础、专业化为主导、效能化为重心、法治化为保障,社会各界积极配合、人民群众有效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
关键词:职务犯罪;检察预防;出生产力;法治内涵;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9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3?A100?A7
“预防职务犯罪也出生产力”(以下简称“预防出生产力”)是总书记2013年“两会”期间参加江苏省人大代表团讨论时提出的重要思想[1]。这一思想既是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价值的肯定,也是对预防工作效果的明确要求。与打击职务犯罪相对应的预防工作既是司法领域的非诉讼活动和检察机关的专项职能,又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由于这一司法活动派生于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其理论准备不足。因而在预防工作的基本属性、职能定位、效果评价等方面至今仍未形成共识,总体上还停留在政治思维和政治热情层面。如何认识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的法治内涵,理解预防职务犯罪与出生产力的关系,把握新时期预防职务犯罪的基本定位,从内在逻辑上实现预防出生产力,这些事关总书记指示能否真正落实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无论是实务部门工作部署还是理论研究文献,均鲜有涉及。为此,笔者拟就上述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同仁。
一、“预防出生产力”的法治内涵
其一,“预防出生产力”是建立在法治思维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法治思维是以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思维,而不同于以政治信仰、经济规则、道德纪律等为依据和标准来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非法治思维。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是典型的以国家刑事法律为依椐、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罪与非罪为尺度的法治思维。从犯罪学的角度看,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中,其不当行为只要没有达到犯罪程度,就不应受到国家的刑罚追究。因而,作为生产力要素的管理者,其生产力要素的性质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只有当职务行为构成犯罪的时候,生产力要素才发生质的蜕变,由生产力的能动性因素变成破坏性因素。预防职务犯罪是对已然的构成犯罪的职务行为的打击处理和未然的可能触犯国家刑律的职务行为的防范。因而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可以理解为通过预防工作阻断、隔绝、排除职务犯罪因素、防止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或受到犯罪侵害,使这类极具管理能力的生产力要素不因犯罪而蜕变,从而取得“出生产力”的预防成效。
其二,“预防出生产力”是对职务犯罪直接危害的确信。在社会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最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劳动者。作为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工作人员一般是最具知识才干和能量释放的人,是劳动者中间的引领者、指挥者和管理者。而职务犯罪则使他们中一些人的劳动者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蜕变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者。而这种蜕变是以职务行为的法律评价为依据、以其职务行为构成犯罪为标准的。国家工作人员劳动者性质
收稿日期:2013ㄢ2?A8;修回日期:2014?A3ㄢ2
作者简介:吴建雄(1954),男,湖南津市人,法学博士,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二级高级检察官,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检察业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学与检察学;王力(1990),男,江西九江人,湘潭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学的蜕变,必然导致生产力另外两个要素: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即生产力资源发生变化――职务犯罪人掌管的资源由“公共”变为“私有”。这一变化的主要标志是国家集体财产变为私有,或直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见表1)。国家工作人员劳动者性质的蜕变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是职务犯罪的直接危害,其他间接损失和危害都以此为基础。
其三,“预防出生产力”是对防范职务犯罪法律效果的肯定。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效果,是依法适用惩治和防范措施后,取得的犯罪得到控制、生产力蜕变受抵御的直接效益。它是预防职务犯罪政治、经济、社会等效益的基础,是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首要价值。这是因为,无论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还是整个国家,职务犯罪的有效控制和消减,都会取得多层次的综合效益。如政治效益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经济效益是净化发展环境,社会效益是促进社会诚信、净化道德风气等。但这些效益都是宏观的、抽象的,它必须由一件件腐败犯罪案件的有效查处,一件件腐败犯罪案件的及时预防,一个个国家工作人员犯罪风险的有效防控为支撑才能实现,而这正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司法预防的具体体现。通过预防措施的实施,有腐败犯罪犯意的人打消了“犯罪”念头,正在实施一般腐败行为的人中止了向“犯罪”发展,轻微腐败犯罪者或严重腐败犯罪者有了中止犯罪或投案自首的“自知之明”,发案单位、领域通过查办案件和采取预防措施没有或减少了同类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等等,这就体现了预防职务犯罪的直接价值(见表2)。
表2反映的职务犯罪查办情况看,立案数逐年有所回落,但起诉、判决数逐年提升。立案数和起诉数的这种变化,客观反映了检察机关查办案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折射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可期待性。
其四,“预防出生产力”用法律事实评价实践效果。长期以来,预防职务犯罪的效果评价因存在犯罪“黑数”实际处于虚化状态。“黑数”论者认为,由于客观上存在潜伏的、未被发现的案件,就不能认为某单位查出多个案件,该单位的实际发案就多;某单位没有查出案件,该单位的就没有发生案件。因此,对预防效果的评价只能以“上了多少警示课”“写了多少案例分析”“提了多少预防建议”等预防措施为依据。这种预防效果的虚化,不仅阻碍着预防措施的落实,而且成为制约预防工作的瓶颈。②既然以客观存在的职务犯罪为依据无法评价预防工作,特别是无法确定预防职务犯罪的具体成效,那么,以职务犯罪的立案数来检验预防工作的成效便成为必然选择。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的立案,标志着有证据证明其犯罪事实存在。依此可以推断,一个查出案件的单位,客观上肯定发生了案件;一个没有查出案件单位,客观上可能发生了案件,也可能没有发生案件。两相比较,用职务犯罪的立案数来检验预防工作成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便不言而喻。
其五,“预防出生产力”的法律效果可以量化。法
表1中部某省2008―2012年职务犯罪造成经济损失情况表(单位:万元)
贪污 贿赂 挪用公款 玩忽职守 滥用职权 其他 合计
2008年 7 668.13 24 526.68 21 494.89 32 462.27 4 993.48 14 839.7 105 985.15
2009年 8 079.53 35 200.84 12 202.51 11 113.51 21 337.37 4 823.17 92 756.93
2010年 5 725.28 36 746.73 17 574.16 19 503.83 46 389.06 5 595.05 131 534.11
2011年 7 519.07 26 618.22 15 298.37 13 756.72 15 259.77 3 317.7 81 769.85
2012年 10 060.29 74 580.98 20 963.57 11 620.16 15 733.97 8 810.94 141 769.91
合计 39 052.3 197 673.45 87 533.5 88 456.49 103 713.65 37 386.56 553 815.95
表2中部某省2010―2012年查办职务犯罪情况统计表
内容年份 立案(件)逐年比 大案(件)要案 大要案
占比 挽回经
济损失
(亿元)起诉 判决
(件)逐年比
(人)厅级(件)逐年比
2010 1 611 ㈢.5% 1 014 117 12 78.2 3.588 948 27.4% 819 0.1%
2011 1 605 ?A.4% 1 070 127 8 74.6 4.191 950 0.2% 828 1.1%
2012 1 371 ㄢ4.6% 925 102 10 74.9 5.314 966 1.7% 865 4.5%
合计 4 587 3 009 346 13.093 2 864 2 612
律效果即建立在法律事实基础上的实践效果,其表现为用职务犯罪的立案数来检验预防工作。可以通过“预防出生产力”的构成公式和测算公式来进行量化,籍以评价一个单位、部门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实效。其测算公式是:某领域职务犯罪生产力减损的平均值,比照某领域所属单位职务犯罪生产力减损的平均值,某领域生产力减损的平均值高于某领域单位生产力减损的平均值部分,即为产生的“预防生产力”。如以我国中部某省为例,全省五年农田土地整理建设投资为300亿元,共查处职务犯罪人员600余人,造成经济损失3亿元。等于每投资5 000万元查处1名职务犯罪人员,每名职务犯罪人员造成经济损失50万元。
二、“预防出生产力”观照下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特征
第一,预防对象的特定性。职务犯罪预防的对象主要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并围绕“职务”和“犯罪”进行。预防职务犯罪与预防腐败的对象不尽相同,预防腐败的对象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共权力运行的场域及其工作人员或与之相关的公民。而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对象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职务犯罪的领域和部位,二是法律规定的诉讼环节。前者主要指检察机关正在查办和已经办理完毕的职务犯罪案件的发案单位,职务犯罪高发、多发和易发的行业和领域,社会关注热点和群众反映强烈的行业和领域,容易产发职务犯罪的关键环节、关键岗位、关键部位;后者主要指侦查监督、审判监督、民行监督、执法监督等检察业务所涉及的领域。对那些廉政建设好,从未发生过职务犯罪的单位,不能因其权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而视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重点领域,只能根据职务犯罪发生的可能性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二,预防手段的法定性。预防职务犯罪是以执法办案为依托、以减少和限制职务犯罪的发生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防范性、控制性、警示性、预测性的措施和行为,是法律监督职能的职权活动。[2]其主要措施有:一是检察建议,即依据查办职务犯案件形成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剖析,提出检察建议,防止同类犯罪再度发生。二是法律咨询,即采取建立重点部位重点人员档案、广泛收集和利用同职务犯罪有关的信息资料、对已经掌握的案件线索进行筛选和管理等方式,为相关机关、部门或单位提供避免职务犯罪风险的法律服务。三是预防调研,综合运用办案成果和有关信息,把职务犯罪监督成果转化为企业管理和廉政建设的决策参考。四是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
第三,预防对策的针对性。根据预防工作实际对预防对象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其主要包括预防工作教育对象、预防制度建设对策、预防监督对象等。预防腐败或预防职务犯罪都必须根据阶段性工作形成相应的工作措施。一般性预防腐败对策是建立在上级要求、问题预测、比较借鉴等基础之上,隐含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职务犯罪预防则是根据查办案件发现的具体漏洞问题而制定的预防对策,具有毋容置疑的准确性。有的放矢地开展监督教育和制度构建,并着力把对策措施加以落实,才能有效堵塞和解决诱发犯罪的漏洞和缺失。实践表明,制度预防具有天然的优越性,阻隔犯罪形成必须要靠理性的制度设计并加以正确实施,否则,无以从源头上遏制职务犯罪生成的土壤和条件。
第四,预防效果的法律性。职务犯罪预防效果的法律性是以刑事司法对犯罪行为的抑制价值为基础的。刑事司法的任务是查清案件真实情况,运用法律制裁犯罪,恢复被犯罪破坏的法律秩序。首先,通过对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抑制其再次犯罪的心理和能力。其次,刑事司法对于潜在的犯罪人可以起到一般预防作用。最后,刑事司法对于守法者可以加深其对权利与义务一致性的认识,对犯罪形成本能的厌恶感,从而长期地不实施犯罪行为。作为刑事司法组成或延伸部分的职务犯罪预防,其效果与一般腐败预防相比,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和可判断性,即在由群众举报职务犯罪的数量高低、立案侦查职务犯罪的数量多少、起诉判决职务犯罪的数量多少、发案单位职务犯罪再度发生的数量多少等具体数据的比较中,实现对预防效果的价值判断。而预防腐败的效果,一般靠民意测验、问卷调查等方式,而最能令人信服的是法律效果,即要看职务犯罪的发案率是否降低。
第五,预防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职务犯罪预防的直接价值,就是防控和避免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风险,实现对生产力的保护。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相当于一个人体黄金量的飞行员付出的还要多得多,更多的是我们倾注的大量精神、精力。”[3]职务犯罪的主体都是最具知识才干和能量释放的劳动者,如何保护这些干部不被腐败侵蚀、确保其在党和国家的事业中释放正能量,也是职务犯罪预防的重要任务。其二,预防职务犯罪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对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腐败是涉及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严肃查办和有效预防职务犯罪,无疑是对社会稳定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推进。其三,预防职务犯罪的制度价值,是凸显我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宪法定位。检察权的“控权性”在国家政治体制的层面,表现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就是这种监督和制约的具体体现。
三、法治视野下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发展进程
(一)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基本成效
各级检察机关按照党中央关于反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要求,在不断加大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力度的同时,更加重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针对新形势下职务犯罪的新特点、新动向,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从总体上适应了党和国家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
首先,预防工作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司法服务大局使命。各级检察机关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自觉把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放到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进一步延伸办案职能,认真查找监管漏洞及隐患,充分发挥检察建议的预防、警示和教育功能;把预防的触角从重点工程专项预防、重点行业系统预防延展到基层农村社会管理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盲点问题。深化检察机关的预防网络、预防制度、预防教育工作机制。全国已建立警示教育基地2 780个;建立和完善行贿档案查询制度,2012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查询89万余次,同比增加41%。[4]这些带有法律监督性质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的法定手段,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行政等预防手段相结合,增添了预防腐败社会化体系建设的法治含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其次,预防工作推进了预防腐败综合治理体系的形成。各地党委把预防职务犯罪纳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总体格局。至今,全国大部分省、市、县成立了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湖南等地方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决议或决定,采取视察、评议和执法检查等方式,监督政府、法院、检察院依法行使职权。检察机关坚持以查办案件为基础,以查找漏洞为关键,以检察建议为手段,以决策建言为参谋,促成相关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相结合,构建预防职务犯罪风险防控网络,形成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落实预防职务犯罪管理措施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检察机关专门预防与纪委、审计、监察等各预防成员单位、部门参与的社会预防相结合的工作网络,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及行政执法机关的沟通与联系,共同做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最后,预防工作强化和拓展法律监督的职务犯罪防范功能。检察机关在国家权力架构中的法律监督职能定位,决定了检察机关不仅与审判机关共同分享司法权,而且是国家政治格局中的权力制约机制。[5]检察机关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既有事前预防,即结合具体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或者组织到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教育,对预防对象产生一定的警醒和阻遏作用;又有事中预防,即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发现有关单位存在影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促使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及时发出检察建议。还有事后预防,即在职务犯罪发生以后,向发案单位提出检察建议等。可见,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不仅是单纯的事前的预防性监督,而且是事前、事中、事后的综合性的预防。
(二)法治思维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在持续升温的政治热情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职能边界模糊不清。政治热情是受政治信仰、政治责任等支配的一种激情,其产生的正能量对工作的推进、任务的完成都是必要的、有益的。职务犯罪预防当然也需要这种正能量。但如果这种正能量过度释放,就会使法定的职能边界遭到突破,使刑事法律意义上的犯罪预防,泛化为政治道德意义上的教育预防。实践中一些检察机关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开展了以“五进”为内容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创新,即为一例。③“五进”活动,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是脱离执法办案的廉政教育活动,超越了法律监督的职能边界。职务犯罪预防是法律监督的非诉讼活动,属司法预防的范畴。因而职务犯罪预防一般应同执法办案紧密结合起来,其预防工作的范围应该是正在查办和已经办理完毕的职务犯罪案件的发案单位,职务犯罪高发、多发和易发的行业和领域,社会关注热点和群众反映强烈的行业和领域,容易产发职务犯罪的关键环节、关键岗位、关键部位等。
其二,用预防腐败的思维方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难以推进决策部署和行动上的法治化。人们往往习惯于将预防职务犯罪等同于预防腐败,用政治层面的思想、道德、体制、机制等建设来思考预防工 作。[6]政治思维对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当然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种思维,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就会迷失方向。预防腐败的思维方式是以党的宗旨和廉政规则等为依据的处理相关人和事的认识和判断。以预防腐败的思维模式来预防职务犯罪,最大的弊端就是司法机关的职能错位和预防工作的效能虚化。显然,仅有政治思维是不够的。犯罪预防作为一种司法预防,是以刑事法律为依据,以罪与非罪为尺度的法律监督活动,只有职务行为构成犯罪和可能犯罪,才是开展司法预防工作的逻辑起点,它要求在查办职务犯罪中,正确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使不构成犯罪的一般腐败行为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党政纪教育下,防控犯罪风险;使可能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单位,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消灭犯罪因素;使职务犯罪的发案单位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教育和建章立制,防止犯罪再度发生。这才是预防职务犯罪的法治思维。
其三,单纯以反腐倡廉的目标要求评价预防工作,容易出现重政治效果,轻法律效果的倾向。职务犯罪预防同样需要建立健全符合司法规律和预防特点的工作措施和评价机制。但纵观检察预防决策要求,似乎与党政机关没有什么区别。同时,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考评也一直停留在 “预防建议”“预防咨询”“预防授课”“预防报告”等层面上。而如群众对职务犯罪的投诉是增加还是减少,职务犯罪的立案数是增加还是减少,发案单位同类犯罪立案是增加还是减少,同一领域、同等条件下不同单位立案数的比较等,这些体现预防法律效果的数据,在所有的预防工作业务指导统计中均未提及,客观形成了重政治效果、轻法律效果的倾向。
四、“预防出生产力”语境下的职务犯罪预防策略与路径
“出生产力”语境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发展进路,应围绕“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的预防目标[7],坚持以法定职责和法律边界为本位,强化法治思维,把握工作重点,落实职能责任,提高预防效能,大力加强专业化建设,努力推动预防工作的立法完善,将司法预防融入国家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之中,依法构建预防职务犯罪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
(一)“四位一体”之预防策略
用“出生产力”的价值目标审视当下预防工作,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把“政治热情”与“司法理性”结合起来,把政治层面的“大预防”与司法层面的“小预防”结合起来。实施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体现司法能动品格的查案预防、警示预防、建制预防、咨询预防“四位一体”基本策略。
1.查案预防
查办案件兼有特殊预防功能,它通过案件的侦查,揭露、证实犯罪,增强犯罪的揭露和惩处机率,改变犯罪心理结构,从而达到遏制犯罪发生的预防目的。立足查案抓预防是由检察机关的地位和性质所决定的。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熟知职务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对发案单位或系统在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漏洞有着切身的感受。显然,检察机关开展职务犯罪工作,既有其独特的职能优势,又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同时,查案预防因其亲历性、客观性的特点,在整个预防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因此,强化查案预防效能,必须坚持“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搞准”[8]和“以打促防”[9]思想,实现依法惩治犯罪、不构成犯罪者免受刑责和在办案中查找监管疏漏等三重目的。
2.警示预防
它是依托办案开展的、以威慑为主的思想教育和释法说理活动。简言之,检察机关通过对职务犯罪主体的惩办及对个案的剖析,强化刑事法律的震慑、教化功能,昭示正义与良知,形成控制职务犯罪的高压态势,促使有犯罪动机的人悬崖勒马,使无犯罪念头的人心灵受到洗礼,从思想上铲除职务犯罪的土壤,堵塞职务犯罪的机会。古话“惩一儆百”“以儆效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听一听,管半年,看一看,管一年”,也就是警示教育效果的直接反映。通过警示教育,特别是警示教育基地,可以成为国家工作人员的心灵净化之地,自律自省之所。在实践中,警示预防要以发案单位的预防教育为基本职责,并向发案单位、行业系统适度延伸,从而实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的目的。
3.建制预防
它是以检察建议为手段,帮助发案单位分析犯罪成因,总结监管漏洞,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权力行为的检察职能活动。具体而言,作为针对发案漏洞而采取的预防措施,建制预防是对构建“不想为”“不敢为”“不能为”机制、“权力进笼”的具体落实[10],体现出规范性、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的特点。作为建制预防的法定手段,检察建议在实体上至少包括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特点,应当消除的隐患和违法现象,以及治理防范的意见、建议等。程序上采用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定的检察建议文书格式,经检察长审核签发,同时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部门备案,并主动了解落实情况。预防建议因其广泛适用性和相对实用性,已成为检察机关开展职务犯罪预防的重要方式。
4.咨询预防
它是综合运用办案成果和相关信息,把职务犯罪监督成果转化为党政领导机关决策参考和相关单位风险防控的司法服务活动。既是促进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预防职务犯罪的方式,也大大拓展了检察机关介入社会预防领域的途径。预防咨询既包括检察机关对单位、公民的询问、建议作出解释与答复,也包括检察机关与其他预防主体之间就制定预防对策、实施预防措施而进行的征询与协商行为。[11]其中,风险防控式的咨询预防,是检察机关顺应相关部门特别重大项目建设领域防控职务犯罪风险诉求而开展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则是检察机关深化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探索。此外,检察机关通过与有关行业、系统、部门、单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一定程度上使预防咨询常态化,如及时为行政执法案件提供刑事法律咨询等。
(二)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1.以职能化为基础
这是检察预防工作法律监督属性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职务犯罪预防中的重要体现。检察预防工作必须与办案结合起来,并以案件的查办为基础,实现由个案到类案的适度延伸,借以强化法律监督预防功能。唯此,检察机关强化了内设机构的分工合作,形成检察长领导下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协调机制、各业务部门工作责任制、查办案件和预防工作的联动机制,将预防职务犯罪的任务落实到法律监督和查办案件工作的各个环节。预防机构自身要集中精力抓好预防对策研究,加强与各部门的配合协调,建立健全各司其责、协同、联动的预防机制,发挥各自职能优势,不断加强和推进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工作。各业务部门要结合案件的查办,依法履行警示教育、检察建议纠正违法、查处职务犯罪的检察职能。
2.以效能化为重心
简言之,就是所有的预防措施和手段,都必须在减少和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上见成效。预防工作要“接地气”,具有可操作性,使每一项对策措施都能落地生花,就要坚持在“有案必办”前提下,以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立案数是否下降为预防工作效果的评价标准,深入了解职务犯罪行为的演变过程,有针对性地搞好剖析,写出个案分析报告,包括犯罪原因、手段、存在问题及预防对策;深入隐蔽部位、群体,对职务犯罪多发、易发部位、环节,与有关单位配合,搞好防范措施,通过实在、具体、形象地讲事实、摆证据、明是非、释法理,使其受到警示告诫。真正把检察预防工作的着力点和着眼点从政治层面的“大预防”转移到司法层面的“小预防”上来。
3.以专业化为主导
这是推进检察预防职能化的现实需要。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既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同时涉及机制、体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这也就决定了预防工作具有很强的思辩性、实践性和专业性,因而也对预防工作特别是履行预防职务犯罪职能的干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备相应的检察业务素能,而且要了解掌握从事预防工作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方针和政策。因此,必须重视预防业务特有能力的养成,不断提高检察队伍的专业化素养,不断提高掌握犯罪特点、规律以及综合运用预防手段、防患于未然的能力等等,以较强的专业素质,推进以法律监督为职能特征的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
4.以法制化为保障
即通过修改相关法律、向人大提立法建议和出台司法解释等方式,使预防工作的责任主体有法可依。一是立法赋予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预防职责。建议在检察院组织法中明确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监督性质,并赋予检察机关预防调查、检察建议等相应权力,以司法解释的形式规范各业务部门的预防职责;法院组织法也应原则规定审判机关结合审判职务犯罪案件开展预防工作的职能责任。二是明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预防职责。建议全国人大以《决定》形式规范检察机关和各部门、单位在查办案件、预防教育、整章建制、强化监督等方面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三是将网络反腐纳入到法治化轨道。建议在全国人大《决定》中设专章规范网络反腐的制度衔接,建立统一、权威的网络举报和揭露平台,引导网络舆论理性反腐,整合社会反腐资源。四是加强人大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监督检查,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监督支持。
注释:
① 本文表1㈢?L灶?>?来源于中部某省检察院案件管理处统计科。
② 有观点认为,预防职务犯罪即防范职务犯罪的发生,黑数是已然发生的犯罪,因此,从逻辑上讲似乎控制和减少犯罪“黑数”仅为查办职务犯罪的目的。笔者不以为然,认为“黑数”只是一种可能发生职务犯罪的主观判断,不是已然发生的犯罪。
③ “五进”即针对机关、企业、乡村、学校、社区不同的特点开展法治宣传和预防教育。参见陈正云:《在全国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培训班上的讲话》,载“正义网”,访问时间:2014年1月26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 我很以为然[N].检察日报, 2013?A3ㄢ,(01).[2] 苏栋文, 黄树清.防城港市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的做法和启示[J].今日南国, 2006(24): 9596.[3] 顾雷鸣, 王晓映.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侧记[N].新华日报, 2013?A3?A9,(01).[4] 戴佳.去年检察机关共受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89万余次625家单位1 253名个人受到处置[N].检察日报, 2013?A3?A2,(01).[5] 梁木生, 苟红兵.论我国检察权的定位[J].政治学研究,2008(3): 2232.[6] 陈正云.预防工作要实现理论实践制度创新[N].检察日报, 2013?A8ㄢ2,(03).[7]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工作规划[R].中国新闻网, 2013?A8㈢9.[8] 刘复之.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C]// 中国反贪调查(第1卷).北京: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141.[9] 韩杼滨.在全国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经验交流会议上的讲话[C]// 中国反贪调查(第1卷).北京: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240.[10]习近平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R].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3?A1㈢4.[11] 李宪民.浅析预防咨询[J].人民检察, 2002(10): 5455.The law ruling connotation of the Prevention of Duty Crime Making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its approach for implementation
WU Jianxiong, WANG Li
(Law School,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China;
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1, China)
Abstract: The prevention of duty crime making the productive forces, which takes the national criminal laws as the foundation and takes the yardstick of state personnel’s crime and noncrime as the law ruling thinking, is not only an assurance towards the prevention work which can prevent duty crime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vity elements, but also an efficiency judgment, which is based on the legal facts, and can reduce the negative value in order to make the positive value.The prevention work of duty crime of the procuratorial authority should always take finding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reasons which can directly cause the case as the main content of handling the case, and take helping the case arising unit to make the regulations and systems as the legal obligations, and take preventing the reappearance of similar case in the same unit as the basic demand;and take being a good adviser of prevention work for the local government as the strategic mission;and establish an evaluation criterion, that is on the premise of any case will be dealt with , to see that if the case registration number has reduced, which can be the evaluating standard of prevention work;and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attern which will take the function as the basis, the specialization as the leading factor, the efficiency as the core, the legalization as the guarantee, 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cooperate positively, and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should take an active part in it effectively and actively.Key Words: duty crime;the procuratorial prevention making the productive forces;the law ruling connotation;th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编辑: 苏慧]
第二篇:预防职务犯罪也是生产力
预防职务犯罪也是生产力
2013年03月15日05:59中国青年报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局局长林志梅鲜明地提出“预防职务犯罪能出生产力”,减少职务犯罪从预防开始,得到总书记的赞同。
3月8日,总书记与江苏代表团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林志梅代表做发言,8分钟的发言,没有带发言稿。林志梅力陈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性,在她看来,评价检察机关的工作,不仅要看抓了多少人,更要看预防了多少人犯罪。
没想到的是,总书记听完林志梅的发言后,给予肯定。接着,总书记就预防职务犯罪发表了7分钟的讲话。总书记回应的这番话,林志梅在心里记得一个字不差。在她看来,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春天已经来了。过去在检察院系统,有些人认为,相比反贪部门,职务犯罪预防的工作要虚得多,以至于一些年轻人要是被分到这个部门会觉得怀才不遇。就是在这样一个被认为没有什么实际抓手的工作岗位,林志梅已经干了16年,而且颇有成效,她本人也被评为“全国模范检察官”。
林志梅说,政府工作报告用48个字谈反腐倡廉,“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说法抓住了腐败的根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过去5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职务犯罪218639人,其中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173人(含厅局级950人、省部级以上30人)。林志梅说,“这些人因职务犯罪被查办,无论是对整个干部队伍还是对他们个人和家庭来说都是巨大损失。同时也表明,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任重道远。”
在林志梅接触的大量职务犯罪案件中,年轻干部的职务犯罪尤其令她痛心。几年前,南京职务犯罪预防局曾就26岁腐败现象做过调查,从大量案件中可以看出,法律意识淡漠成为年轻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主因。一些年轻人直到被检察机关立案调查了,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
她举了一个国企负责人挪用公款犯罪的例子。这个企业的负责人很年轻,在被检察院找去谈话时,还对检察官说:“快点儿谈吧,谈完了还要到市里面开会呢。”
林志梅至今还记得这个年轻人得知自己犯罪后异常惊讶的表情:“挪用一下也是犯罪吗?我不知道啊,早知道我无论如何不会挪用。”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有的农村娃多年奋斗后成为高级专家,一些干部为国家做过很大贡献,还有一些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都在职务犯罪上“倒下”了。
林志梅表示,正是因为一些干部的法律意识淡漠,检察部门的工作才要关口前移,让更多公职人员懂法、知法、守法。访谈中,林志梅还讲了另一个故事,南京有一家外贸公司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一笔大单总签不下来。后来,他们请对方来公司考察,对方看到这家企业挂着“预防职务犯罪”先进单位的牌子时,二话不说,很快签了合约。这家公司董事长后来找到林志梅说,原来预防职务犯罪也是生产力。
林志梅介绍,2000年前后,南京金融系统每年发案都有30多件,但自从南京市建立了检企预防联席会议制度、开展争创活动后,现在案件每年降到两件左右。
正是有了工作中的这些实际经验,林志梅在与总书记面对面时,提出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也是GDP,也出生产力”的观点。她发现,说到这里时,总书记听得很认真。
林志梅回忆说,听完她的发言,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而更多的还是我们倾注的精力。但是,一着不慎毁于一旦。不管
你以前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功罪不可相抵。如果搞不好,领导干部的岗位就真会变成高危职业。
为遏制职务犯罪,2007年以来,南京市成立了“预防职务犯罪宣讲团”和“南京市法制教育宣讲团”,两个宣讲团分别走进机关、企业、高校,6年来做了3600余场宣讲,让34万人了解到职务犯罪的危害。
林志梅说,检察机关一定要关口前移,让更多公职人员懂法、知法、守法。这对保护好干部,减少职务犯罪肯定是有效的。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提出:实现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全国联网,为有关单位提供查询223万余次。对于俗称“行贿黑名单”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林志梅介绍说,高检院从2006年开始做,到现在已经七八年了,已经实行全国联网对外开放。“目前可以公开查询的还只是构成犯罪的行贿,而对行贿行为还有没对社会开放。”
对于什么是行贿行为,林志梅解释说:“没有构成犯罪,但是有记录。”南京已在一些部门开始使用行贿行为查询,可以提供官员有无违纪行为的记录。林志梅说,对于行贿行为的判别标准,是法院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中认定的行为。这些行贿行为虽尚未构成犯罪,但被录入行贿黑名单。有行贿行为,干部的任用升迁无疑会受到影响。
“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林志梅表示,希望国家立法预防职务犯罪。目前,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来看,预防职务犯罪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果能有一部国家层面的预防职务犯罪法,相关工作的开展会更加有力,成效也会更明显。”
本报与搜狐独家合作
(原标题:预防职务犯罪也是生产力)
第三篇:法治培训班讲稿之二(预防职务犯罪)(模版)
法治培训班讲稿之二
预防职务犯罪
(2009年3月26日)
同志们:
刚才,沛县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的赵处长上了一堂精
彩的法制讲座,向大家介绍了职务犯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预防职务犯罪。赵处长的讲课内容丰富、分析透彻、讲解深刻,结合了大量生动真实的案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和指导性,进一步提高了同志们对预防职务犯罪重要性的认识,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使大家深受教育。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向赵处长的精彩讲课表示感谢。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局在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检察院的指导下,紧密联系建设系统实际,坚持从源头治理的方针,强化规范管理、突出工作重点,采取宣传教育、加强监督、完善机制等措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律和预防措施,不断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当前,我市城市建设事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任务不断加重,行业管理难度继续加大,如何用好手中的权力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决不能放松廉政建设,一定要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接下来我就加强建设局党风廉政建设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三点意见:
一、以教育为基础,树立自律意识。要扎实做好廉洁从政的基础教育、警示教育、法制教育和荣辱观教育,用教育的手段培养人、引导人、提高人;要做到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切实加强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重要岗位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全系统的干部职工必须牢固树立自律意识,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从政,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仔细算算“三笔帐”: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杜绝私心杂念,远离职务犯罪。
二、以监督为关键,完善制约机制。构筑严密的管理和监督体制,是把好廉政建设和预防职务犯罪的防线。预防职务犯罪要针对建设行业特点,抓住易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和重要岗位,进行重点监控,重抓重防,加大监督力度,建立反腐败预警机制,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真正把权力的行使置于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对于发现有违纪的不良苗头,及时采取得力措施,把有可能引发职务犯罪的不良现象消灭在萌芽之中,努力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
三、以制度为保障,推进制度建设。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制度化,用科学的制度来管人、管物、管事,用制度来规范教育、制约、监督和惩处腐败行为,是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以治本为主”新思路的具体体现。要针对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动机,注重分析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工作程序、权力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采取预防性措施,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制度、考核制度以及责任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责任落实到人,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要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细化具体的操作办法和程序,突出抓好制度的落实,彻底改变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
同志们,预防职务犯罪要切记“防为上,救为次,戒为下”,要切实加强同检察机关以及纪检监察部门的联系,采取有效措施,将预防关口前移,从源头上多形式、多途径预防职务犯罪,铲除职务犯罪滋生的土壤。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重点工程预防职务犯罪的思考与实践
重点工程职务犯罪预防
重点工程预防职务犯罪的思考与实践
——以黔西县人民检察院为例
内容摘要:近年来,重点工程建设领域成为职务犯罪的频发区,尤其是重大工程招投标环节更是重灾区。黔西县人民检察院一直把预防重大工程招投标领域的职务犯罪工作作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重点,抓源头、抓关键环节,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较为完善的重大工程招投标领域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监督工作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文结合基层检察工作实际,就检察机关如何在重点工程建设领域充分发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能,积极有效的服务、保障促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重点工程职务犯罪预防;思考与实践
近年来,重点工程建设领域贪污、受贿、玩忽职守等职务犯罪案件时有发生,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必须从源头上加以预防和治理。为此,贵州省黔西县人民检察院预防部门工作人员结合近年来其它地区发生的重大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案例,对该领域中发生的职务犯罪的表现形式、特点、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作如下分析探讨。
一、重点工程易产生职务犯罪的环节及其特点 通过对近年来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发案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除了在普通职务犯罪案件普遍存在的丧
重点工程职务犯罪预防
失理想信念、心存侥幸心理、法制观念淡薄等主观原因和权力制约监督不到位等客观原因外,还存在其独特原因:
(一)行业违法竞争行为日益突出,市场管理不规范。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大批建筑公司、工程公司、安装公司等。他们在规模、资质、管理、技术等许多方面参差不齐。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为了争取工程项目而各显神通,甚至不择手段,金钱敲门、贿赂开道被他们视为“捷径”和“灵丹妙药”,“揽工程、拿提成”成为公开的秘密。“好处费”不仅直接导致行贿受贿,而且“好处费”的帐务处理很容易诱发做假帐、设“小金库”和贪污、私分等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制约不到位。由于工程建设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国家虽然制定了《招投标法》、《建筑法》等法律法规,但对建设工程的每个环节的规定比较笼统,一些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或存在漏洞,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不规范,人为操作的空间很大。加上监督机制不畅,监督措施不力,监督效能不佳,使那些握有权力的人更加有恃无恐,无所顾忌,能够轻易甩开各种本已薄弱的制约和监督,个人决断,滥用权力,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损害国家利益。如在招投标环节企业资质管理混乱,出借现象普遍。目前,企业资质尤其是大企业、较高资质的企业资质管理不规范,随意出借资质,甚至有些企业出借资质呈现常态化,靠出借资质获得收入,导致工程建设领域出现围标串标等诸多问题。一些个体企业或包工头,虽无资质、无技术、无队伍,但很容易借到企业资质,甚至一个人能借到几个资质,操纵几个单位进行围标、串标。
重点工程职务犯罪预防
(三)职务犯罪惩防体系不完善,治理效果不理想。一方面,对行贿犯罪的惩处不力。我国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第二款规定: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判决非监禁刑、轻刑化的特征较为明显,办案部门往往通过免除对行贿人的追究让其提供相关证据,这无疑给行贿者吃了“定心丸”,如果交待了行贿事实,就可以免除处罚,如果不交待,则案件往往难以突破。刑罚对犯罪的威慑作用在这里已经失去了效力,造成了行贿行为的屡禁不绝,甚至出现一名行贿者向多人长期行贿的现象。
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预防机制不够完善。近年来,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开展专项预防工作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但这些做法既没有相关法律依据,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
(1)工程项目审批环节。项目审批部门严重不负责任,渎职、滥用职权或受利益驱动收受贿赂,对审批项目明知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政策而违规审批上马。
(2)施工、监理环节。工程施工中的每一道环节有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的监督与制约,工程质量才有保障,但有些工程管理、监理人员却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侵蚀。
(3)重要设备和材料的招投标环节。一些工程建设的设备、材料采购人员,因接受回扣或拿取“好处费”,购买以劣充优或质次价高的设备和材料用于工程建设,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
(4)招标合同签订环节。一些施工单位,为了拿到工程,签订
重点工程职务犯罪预防
施工合同,往往不择手段,用钱铺路贿赂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加之某些管理人员被钱收买,不认真履职,大搞暗箱操作,导致招标合同的签订大打折扣。
(5)款项支付环节。贿赂行为伴随在建筑行业的每个角落,一些建筑单位为了能尽早地从工程建设项目获取工程款,常采用贿赂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行贿、受贿可以说是腐败分子在该环节惯用的手段。
(6)工程质量检验、验收环节。为了浑水摸鱼或以次报优,一些技术力量薄弱的建筑企业或个体从业人员便用金钱,千方百计贿赂工程质量的检验、验收人员,取得名不副实的工程质量结果,后患无穷。
(7)工程完工后留守环节。一些大型工程完工后,常常会剩余大量的边角料或辅料,由于此环节的监管极易被忽视,这些东西被工程留守人员变卖后,个人贪污或是几人共同私分。
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易产生职务犯罪的原因
部分单位管理混乱,制度不落实。资金管理使用方面的法规、政策及规章制度虽然已经相继建立,且得到了不断健全,但有些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单位没有专设机构,管理混乱;有的单位有章不循,形同虚设;有的单位选人用人把关不严,致使少数腐败分子混入管理队伍。
(一)市场不规范导致无序竞争。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仍在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这就使得少数人有了可乘之机,本
重点工程职务犯罪预防
来是正常的经济活动,却被行贿受贿、高额回扣和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替代。一些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单位被迫参与到这种不正当的无序竞争中,不得不大幅度提高业务招待费用,为了避开财务制度的约束,一些企业还设立了小金库。
(二)缺乏有效监督,处罚力度不够。一是现在惩治腐败的法律不够完善,在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所有制关系并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形形色色贿赂国家公职人员的社会群体制约还不够,致使许多腐败分子及其帮凶逃脱了应有的处罚,削弱了法律的力量。二是监督执法机构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职能和手段不够强大,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三、遏制重大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对策与措施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既要把党政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可能发生的贪污类、渎职类、侵权类职务犯罪作为工作重点,也要把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国土资源规划和交通城建等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列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一)检察机关适时介入、及时开展专项预防调查立项工作。一是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承建单位,必须到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部门进行登记,预防部门视情形列出重点进行职务犯罪预防的专项项目。二是针对重大工程项目工作中的招标投标、材料设备购买、质量检验与验收、工程款拨付等关键环节,开展专项预防,认真落实建设合同、廉政合同的“双签”,实现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同创”。
重点工程职务犯罪预防
三是检察机关要适时介入、参与一些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重点指导、帮助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预防工作计划,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宣传教育。
(二)理顺行政职能,规范市场,公平竞争。
(1)通过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干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增强干部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心,从根本上达到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
(2)建立起规范的建设工程招投标交易市场,严格程序运作,杜绝“暗箱操作”,防止关系标、形式标和陪标等弄虚作假招投标的发生,把优秀的建设企业推向市场,实现重大工程项目公平、公开、公正的自由竞争。三要对重点工程项目的设备、物资采购实行公开招投标,禁止私下交易,增加透明度,有效遏制设备、物资采购环节中以次充好、高额回扣等不正之风。
(3)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加强预防性教育和制度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取得职务犯罪预防的主动性,一靠教育,二靠制度。加强预防教育,能使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的相关人员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消极腐败现象。
近年来,黔西县检察院立足本职工作,强化预防措施,建立和完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不断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推向深入。该院积极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职务犯罪的工作领域,加强侦防一体化建设;认真做好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宣传警示教育,集中开展预防职务犯罪
重点工程职务犯罪预防
工作专项活动;高度关注民生,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容易引发群体事件领域的村务公开、企业改制、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征地拆迁、移民补偿、医疗卫生、招生考试、土地出让、征用审批、环境评价等热点问题,结合查办案件,开展预防调查,帮助建立健全内部防控机制。针对容易发生职务犯罪的领域,该院注重抓好重点工程项目的专项预防工作,把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专项预防工作向纵深推进。该院抓住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中发现的职务犯罪突出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选择重点单位、重点部位集中开展防治工作。同时集思广益,切实规范和完善预防职务犯罪考评工作,推进预防工作社会管理创新。该院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探讨从根源上防止遏制职务犯罪的措施和对策。贵州省人大内司委副主任李文德要求该院进一步加大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充分发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在职能作用,为黔西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第五篇:浅议农村信用社职务犯罪与预防
浅议农村信用社职务犯罪与预防
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贪污受贿、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或者侵犯公民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管理职能,依照国家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农村信用社也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在农村信用社发生的案件中,职务犯罪居多,在新形势下如何切实有效防范金融职务犯罪,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对于稳定农村信用社、稳定农村经济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此谈点看法。
一、诱发农村信用社职务犯罪的原因
农村信用社发生的贪污、挪用、受贿、侵占等违法违纪行为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体制不完善、改革不力的原因,也有农村信用社内部思想、管理、用人、制度和队伍建设的原因。
1.职工的思想根源。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渐引发了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诱发了个别人的投机心理、冒险心理、侥幸心理,追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造成了一些人产生权钱交易、人情交易的心理,甚至不惜以职务、职权之便以身试法,满足自己的欲望。
2.农村信用社自身原因。从1996年行社脱钩以来,农村信用社经历2次改革,但改革的步伐和效果不是很理想,形成了农村信用社自身建设出现了问题。一是体制不健全,农村信用社在改革过程中,其制度的存在的漏洞和不完善之处,造成了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职务之便加以利用。二是有章不循,这是当前农村信用社诱发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少数农村信用社制度执行不力,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制度形同虚设,起不到防范与制约的作用,三是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由于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对一些重要岗位监督制约失衡,起不到监督检查应有的作用。四是用人机制不当,农村信用社是一个特殊的企业,每天要与金钱打交道,一些人因拜金主义、享乐思想恶性膨胀,而铤而走险,加之用人把关不严,一味重视关系户,使个别品行差、素质差的人留在了重要岗位上。
3.科技防范差。从金融职务犯罪来看,有的利用先进的技术伪造、变造各种凭证,以假乱真,钻检查人员的空子,蒙混过关。特别利用计算机、信用卡等新型金融附生工具作案,其隐蔽性强,难以防范,加上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防范尤为薄弱,给品行差的内部员工留下了空档。
二、信合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个别信合工作人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败坏了党风党纪,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从中国银监会[2008]190号文件通报情况看,2008年1至6月,全国农村信用社共发生案件44件,涉案金额2.27亿元,处理直接涉案人员77人,追究责任人员386人,其中追究领导责任120人,从以上数据分析,农村信用社案防形势严峻。1.职务犯罪表现形式多样化。从农村信用社发生的职务犯罪看,其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一是贪污、受贿是农村信用社职务犯罪的主要形式。从查处的案件来看,作案金额越来越大。现在涉案金额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已经不算大案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从一个年轻的领导干部坠落为一个大贪官是发人深思的。农村信用社工作职务犯罪另一个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失职渎职,徇私舞弊。一些信合员工,为了徇私情、谋私利、违反规定,对应当按规定发放的贷款,却不坚持原则,违规发放跨区域贷款、顶名贷款、假名贷款、冒名贷款、化整为零贷款,抵押物价值高估贷款,甚至该抵押而不抵押,有的还伪造信贷材料、隐瞒真相、弄虚作假,给农村信用社加剧信贷风险,造成信贷资金损失。
2.连续作案时间长、次数多。这是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务犯罪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涉案人一般都是在行政管理、信贷发放工作中作文章,多次贪污、受贿或挪用信贷资金和库款,连续作案,有些干部职工与借款人长期勾兑,双方成了“朋友”,借款人为了不按信贷政策、制度优先贷到款,个别领导和信贷人员从中收爱借款人的贿赂。
3.犯罪手段狡猾,隐蔽性强。由于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在行业上具有其自身特点,其文化素质、社会地位较高、社会接触面较宽,这就决定了一旦这些人从事犯罪活动,一般都深思熟虑,考虑周全,作案手段狡猾,在作案过程中和作案后,他们又能巧妙伪装,积极掩饰,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三、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预防农村信用社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又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做好农村信用社职务犯罪工作既要做好人的工作,又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既要做好案后亡羊补牢工作,又要搞好超前防范,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我们强化预防教育,健全机制,深化“三权”监督,才能认真贯彻执行好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把农村信用社职务犯罪降到最低点。
㈠抓教育,增强预防职务犯罪意识
加强预防农村信用社职务犯罪教育,努力实现对职务犯罪的“不愿为”。扎实开展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不断改善心智模式,努力提升自我素养,实现由“他律”走向“自律”,由“不敢为、不能为”走向“不愿为”。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农村信用社各级领导要把预防职务犯罪拿上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认真防范。对案件防范要有超前意识,新业务出台要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在实际工作中要克服麻痹思想、放松管理,要教育职工时常绷紧风险防范这根弦,堵塞各种漏洞,充分发挥各级组织作用,做到群策群防。
2.加大力度,抓好教育。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针对各个岗位、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职责,积极开展信合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纪律、作风和反腐倡廉教育。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和纪律作风教育。二是对职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职工的优秀品质,树立良好的信合队伍形象,自觉爱岗敬业,大力弘扬正气,狠刹不正之风。三是开展警示教育。要利用有影响的案例和发生在本单位的案例适时对职工进行教育,剖析犯罪原因,深挖思想根源,让职工从思想上受到教育,吸取教训,让广大职工引以为戒,使有不良行为者悬崖勒马。
3.抓好教育,注重灵活性。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采取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使教育历久常新,取得最佳效果。
㈡抓机制,夯实预防职务犯罪基础
当前,农村信用社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实施意见》。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提出要建立新机制,各级信合系统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对新机制分别细化,具有可操作性。
1.建立领导机制。农村信用社“一把手”要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负总责,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建立协调工作制度。农村信用社要与检察机关按照《关于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通知》精神,制定协调制度,明确双方的职责,并强化落实,从源头上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3.建立防范机制。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着眼于防范于未然,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职务犯罪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注意弥补制度的缝隙,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一是坚持逐级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规范职工在工作中的行为,增强监督力度。二是坚持信贷审贷分离制,不得违规放贷,杜绝以贷谋私。三是坚持重要岗位轮换制,各重要岗位经常轮换,能及时发现问题。四是坚持重要物品保管制,农村信用社对重要空白凭证、印章、密押、有价单证等进行重点管理,消除案件隐患。
4.建立监督机制。把监督工作贯穿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认真贯彻落实《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要抓好检查落实,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㈢抓重点,防范职务犯罪易发环节
农村信用社按照分级管理、下管一级的原则,紧密本单位的实际,探索总结预防职务犯罪的新举措和新经验。
1.规范领导干部行为。信合管理领导干部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很容易出现用权不当,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等行为,并可能走向犯罪,因此,凡属重大决策、干部任免、基建和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不准个人和少数人专断。
2.规范信贷人员行为。县联社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管理和教育,社会上有些人员为了从农村信用社贷到款,不择手段与有权部门的人拉关系,甚至不惜重金收买一些意志薄弱的人,成为这些人的俘虏,为他们说话,为他们办事,放弃信贷原则违规放贷,形成新的信贷资金风险。
3.规范重要岗位人员行为。一是农村信用社管理人员经常对出纳库存现金进行检查,防止出纳人员贪污、挪用、盗窃库款。二是农村信用社要监督会计帐务是否做“五无六相符”,重空管理是否按规定,有无不严密之处。三是防止计算机操作人员利用管理上的漏洞盗取资金,只有通过对这些重要岗位人员的加强管理检查督促,才不会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㈣抓查处,纯洁信合干部队伍
上级农村信用社要经常对下级农村信用社进行检查监督,上级对下级的各网点负责人和信贷人员进行行为排查,各网点负责人对管钱、管帐、管信贷、计算机操作等重要岗位人员进行排查,稽核检查力度要加大,不仅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帐务、财务、信贷、制度执行等方面的稽核,还要加大监督各级、各职能部门对下级的监督排查是否到位。对确有问题的,而排查人员未排查出来的,要追究排查人员责任,对违章违制违纪的人员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对违法人员绝不手软无条件地移送司法机关查处,达到以政视听的效果,只有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才能纯洁信合干部队伍,才能减少和避免事故和案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