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办公室、办事处、行政村: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规定,现就我镇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重要意义,把握工作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围绕全面建设惠及人民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认真实施康庄工程、和谐生态村和强塘固房等一系列惠民工程,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当前农村普遍存在规划滞后、用地结构不合理、建新不拆旧、外延无序扩张、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农民建房难和建房乱还比较严重,农村土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农居点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共享度低,村容村貌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途径;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是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举措。各村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充分抓住此次机遇,从而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农民和村集体是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的利益主体、实施主体。村庄规划编制、房屋设计布局、宅基地安排、拆迁补偿、特困户安置等有关决策需征求广大村民的意见,并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由村级集体组织实施,切实保障农民和村集体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投身到空心村改造中来;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通过政策、项目、资金扶持等措施,让广大农户在空心村改造中得到实惠。
2、科学规划、整村推进。合理确定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加强村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实现“两图合一”。要优先完成空心村改造项目的村庄建设规划编制任务,对不切合实际的村庄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并严格按规划实施。优先选择村级组织团结、战斗力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庄(包括自然村)进行试点。同时,认真制定农村改造搬迁分期实施计划,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分期实施的工作思路,从面上稳步推开。列入整治改造的村,要以工程项目的方式,系统考虑,整村推进,连片改造或整体搬迁。
3、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镇中村要按城镇社区标准,进行统一集中改造建设,控制联排立地式住宅,提倡建设公寓式住宅;中心村要按农村社区标准,推行集中建设联排立地式住宅,鼓励建设公寓式住宅,引导合并迁建邻近村庄;县域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保留村,要适度推进改造建设,鼓励集中建设联排立地式住宅,严格控制新建独立式住宅;列入规划搬迁的村,要停止宅基地和建房审批,不得新建和改建,积极实施搬迁。要按照“宜建则建、宜耕则耕”的原则,对原农村建设用地进行重新整合利用,对废弃宅基地进行还耕整理,增加有效耕地。要注重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宅和古祠堂等,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在制定旧村改造方案时,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合理保护生态和历史文化遗产,努力实现改造与保护的“双赢”。
4、集聚人口、节约用地。鼓励整村异地转移,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建成一批农民集中安置小区,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防止产生新一轮的分散布点。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和退出、流转机制,盘活原有宅基地、自留地和空闲地等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先拆后建”的规定;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面积和农村住房建筑面积。
二、深刻领会县政府配套扶持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盘活农村闲置土地
1、探索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列入空心村改造的村,在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下:(1)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对本村建房用地进行有偿调剂(级差排基),根据区位条件等因素,向符合建房审批条件的宅基地安排对象户收取宅基地整理成本和区位差价;(2)经济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适宜人口集聚的城镇村、中心村,在满足本村村民建房需求的前提下,采取土地置换、有偿调剂等方式,将闲置房屋以及改造盘活的宅基地等置换给异地转移农民;(3)允许农民带退宅还耕指标移居,跨村建房;(4)允许在外人员回祖居村改造祖遗房屋。公安户籍管理部门凭宅基地安排村证明和原房屋退宅还耕或无房证明,将异地转移农民户口迁入安排宅基地所在村;国土、建设部门应及时办理异地转移农民以及在外人员回祖居村建房手续,并予以确权、登记、颁证。
2、公开出让集体经营性用地。对通过宅基地整治和改进建房方式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办理审批手续后,允许村集体通过入股、租赁等办法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允许作为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同等权益,出让收益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空心村改造。
3、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对于历史原因造成一户多宅、异地就业或户主已农转非导致人宅分离的,通过经济补偿等办法,鼓励农户退出农村宅基地。对自愿拆除原有房屋、将空闲宅基地交还村集体、自留地上的果树苗木受损等,村集体可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对自愿放弃老宅基地而不再安排新宅基地的农户可予以额外的经济补偿。具体补偿标准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协商确定。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1、增加公共财政投入。通过向上争取空心村改造资金,提高土地出让金中新农村建设基金比例,提高折抵指标费用收取标准和宅基地复垦费用收取标准等途径拓宽筹资渠道。县财政设立农房改造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空心村旧房拆除、收回宅基地(空闲地、自留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农民住房改造建设资金补助。
(1)推进拆旧房建新村。
拆除危旧房。村集体整村实施拆除危旧房占地面积(含道地、天井)2000平方米以上、而且全面实行宅基地“四统一”管理模式经重新规划建新房的,按照拆除、清理构(建)筑物后统一收回安排使用的土地面积50元/平方米的标准补助给村集体。
农民联合建房。统建村的规划、设计和监理,由政府统一采购,费用由天台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民住房改造建设办公室(简称县农房办)负责;统建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建筑企业施工的,有关县得部分税费返回给改造建设的村集体;凡采用环保、节能、新型墙体等建筑材料的,享受相应的财税政策。
困难家庭住房安置。对无能力建新房或修缮的农村困难家庭,各村要根据实际,通过帮助置换住房、建设村级安居等方式改善住房条件。村级集体建造普通住房用于孤寡老人、五保户等特殊群体集中居住的,按建筑面积8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建房补助。
基础设施建设。村集体统一安排、配套建设改造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道路、污水管网、供水、供电、通信和科教文卫等设施,按“四统一”的土地面积(建造公寓式的,按建筑面积计算)2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补助。供电、供水、通信、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及时做好管线的迁移和接入,并按成本价收取相关费用。
(2)促进农村居民向城镇集聚。以乡镇为单位,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引导农民加快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农村村民在承诺自愿放弃村级地基安排和主动拆除原有住房的前提下,进入农民集中居住小区的给予适当补助(具体政策另行制订)。
2、整合支农资金。按照“资金分配权和分配渠道不变、资金用途不变、建设成果共享”的原则,坚持以宅基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资金为龙头,整合和谐生态村建设、康庄工程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林业、中低产田改造、村村通工程、农村住房困难群众救助、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整村搬迁、地质灾害移民、农村环境保护等各类涉地涉农资金,集中力量打好“组合拳”。各项惠民工程,优先安排与空心村改造项目进行配套,各专项经费重点向空心村改造项目倾斜,力求资金投入有规模、整理耕地有增加、村容村貌有变化。
3、提高宅基地复垦补助标准。整治改造过程中对清理回收的宅基地进行复垦的,由国土部门按县政府《关于加强宅基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的通知》(天政发[2005] 77号)规定(水田每亩2万元、旱地每亩1.8万元)予以补助。经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合格后,再以奖代补每亩2.5万元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复垦区内各类建筑物拆除宅基地回收不再补助。
(三)拓觅金融信贷渠道
对空心村改造中的小额信贷要适当放宽条件,予以政策倾斜和利率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创业小额贷款、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新农村安居建设专项贷款等多种信贷业务,允许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缓解农民建房资金压力,为空心村改造、异地农民转移、自主创业提供支持(浙江天台农村合作银行实施的“新农村安居建房贷款”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空心村改造。
三、严格按照农房改造工作步骤,规范项目实施
(一)加强领导 宣传发动
村级组织是此次农房改造工作的具体实施主体。各村要成立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工作班子,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实施整治改造的村要通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干部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采取座谈、走访、公告等多种途径,宣传实施农房改造的目的意义和优惠政策,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争取绝大多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二)按部就班做好农房改造工作
1、申请立项
村民委员会向镇政府提出书面申请,要求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民住房改造建设,经苍山第一国土资源所、苍山建设规划一所审核签字,报镇农房办。镇政府在审核后,以文件形式向县农房办申报立项(坦头镇全年指标最多为5个村)。县农房办审查后,符合条件的予以立项。项目立项条件为:
(1)符合县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且规划保留村庄;
(2)村民有改造意愿,且积极性高,村两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
(3)整村实施,连片拆旧建新,进行全面改造;
(4)计划拆除危旧房占地面积(包括天井、道地)不少于2000平方米,已拆除1000平方米以上;
(5)在符合村镇规划的前提下,宅基地按照“四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统一整治、统一安排使用、统一基础设施”,实行综合整治;
(6)村庄规模不扩大。
2、基础工作
各村要按照村级事务民主决策“五步法”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和具体可操作的整治改造实施方案(包括整治改造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计划,旧房拆除、宅基地统一收回集体的补偿方案,宅基地安排原则和方案)。村规民约、整治改造实施方案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修改完善后,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形成书面决议,并进行公告。各村还要在镇、土管所、规划所的指导下做好调查摸底工作,要求查清每户家庭基本情况、宅基地情况以及房屋(包括附属用房)结构状况,重点调查拆除改造区块、申请建房户和一户多宅情况,明确拆除区块范围和房屋拆除保留的对象。
3、宅基地清理
各村要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制订宅基地清理方案,并张榜公布。要与拆除户签订宅基地收回集体协议书;拆除地上建筑物和构建筑,清理空闲宅基地上杂物,收回集体土地使用权,并进行注销。各村规划区内的违法建筑物一律无条件拆除,应拆未拆的建筑物一律无条件拆除。
4、村庄建设
各村要修编村庄规划,经公示确认后,依照规定程序报批;房屋设计以套为单位,打破按“间”建房的固有观念,提供不同布局设计的多种套型,满足不同类型住户对建筑个性化的需求;严格执行“一户一宅,限额用地”规定,按大、中、小户不同标准安排用地(大户110平方米,5人以上;中户90平方米,3—4人;小户60平方米,1—2人),统一安排宅基地的建房户及其家庭人口、坐落位置、用地面积等相关信息,必须在本村公共场所醒目位置进行公告,接受群众监督。改造建设的区块应统一坪基(地梁);农户建房必须以幢为单位同时建造,严格按图施工,有条件的村应采取联建、统建方式,提高农民住房建设档次;加强农民建房监督管理,村集体落实专人负责日常跟踪管理工作。
5、设施配套
各改造村要统一给排水体系建设,实现雨污分离;统一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架设配套;完成主次道路路网配套硬化建设;配置文化、体育、环卫等公共服务设施;完成建设区住宅间绿化建设。
第二篇:浙江省台州市人民政府、中共台州市委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的意见
浙江省台州市人民政府、中共台州市委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
农民住房改造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各项决策部署,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若干意见,现就我市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重要意义,把握工作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认真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强塘固房”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取得较大成绩,农民住房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我市农民建房难问题和建房乱现象还比较严重,农村土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农居点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共享度低,村容村貌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建设,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是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举措。各地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作为保增长、保资源、保民生的战略工程和德政工程,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切实抓紧抓好,着力解决“地从哪里来、房在哪里建、钱从哪里筹、人往哪里走”等问题,实现保增长和惠民生、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保耕地和促发展的有机结合。
2、总体目标。实施“123”农村康居工程,到 2012 年,全市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1000个村,改造建设农房20万户,计划投入资金300亿元。
(1)基本实现农民住房改造建设在县(市、区)域范围内新占用耕地与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总量动态平衡。2009—2012年,全市完成农村土地整治1000个村,农村建设用地复垦8700亩,盘活农村建设用地 10000 亩,到 2012 年,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明显下降。其中,2009年,全市完成农村土地整治 254 个村,农村建设用地复垦 1200 亩,盘活农村建设用地2540亩。
(2)基本完成农村低保标准150%以下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任务。2009 年,全市提前一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 2006—2010年4000户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任务。从2010年起,将救助范围扩大到农村低保标准150%以下的农村困难群众。
(3)基本满足农民正常的住房改造建设需求。2009—2012年,全市改造建设农房 20 万户,计划投入资金 300 亿元。其中,2009年全市改造建设农房5万户,计划投入资金75亿元。
(4)基本形成方便生产生活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
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统筹安排、配套建设村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基本原则
(1)规划先行。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对农民住房建设的基础性指导地位,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坚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原则,在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着眼全域,编制分区规划,修编和完善镇(乡)总体规划,明确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通过“城中村”改造、“空心村”整治、自然村撤并、高山移民安置、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建设项目征地拆迁“立改套”安置等形式和途径,落实村镇建设规划。
(2)节约集约。按照统一规划、集约用地、规模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重点探索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防止产生新一轮的分散布点。结合旧村改造和整村异地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坚持引导、规范和整治相结合,推广应用节地节能型农民建房模式,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和退出、流转机制,加大宅基地复垦力度,切实解决农民建房难、农民建房乱问题,努力提高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3)尊重民意。农民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住房改造建设的实施主体、利益主体,必须保障村集体和农民受惠得益,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村庄规划编制、农居点布局、宅基地安排、老宅基地复垦、拆迁补偿等,必须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强化民管,有关决策需经村民代表会议、民主恳谈等民主程序通过,做到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得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
(4)循序渐进。实施农民住房改造建设,要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土地管理、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坚持依法办事、规范操作、有序推进。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面积和农村住房建筑面积,加强农村分户建房的规范和引导。必须坚持“一户一宅、拆旧建新”的原则,引导农民合理用地、依法建房,确保平稳推进。
二、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行“四统一”管理
1、加强规划衔接,实现“两图合一”。村庄规划编制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特色鲜明,最终形成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梯次合理的规划体系。坚持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倡导组团式规划,鼓励利用现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低丘缓坡等非耕地规划新村。村庄规划编制要立足现有村庄格局,注重村庄历史和文化特色。村庄规划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根据农民不同的经济状况和建房意愿,选择不同的农房建筑形式,并考虑低收入困难群众救助房建设。村庄规划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充分利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机遇,各县、市、区政
府在统筹兼顾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前提下,优先将村庄规划建设用地纳入所在乡(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要协调好村庄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的关系,确保各规划之间有机衔接。
2、村庄建设实行“四统一”管理。各地编制村庄规划要因地制宜,坚持宜撤并则撤并、宜建则建、宜农则农,充分整合利用,新村用地原则上不大于现有村庄规模。将村庄宅基地、空闲地等收归村集体,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整治、统一安排使用、统一基础设施,按照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功能,合理划分为建设区、控制区和复垦区三个区,分步组织实施。建设区要相对集中,农民建新房应有序安排在建设区内,不得跳幢建造,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村。控制区只拆不建,村庄规划要撤并的自然村的农民建新房,必须建到规划的中心村建设区内,分期分批撤并,逐步消灭自然村;腾空的老宅基地和废弃宅基地要作为复垦区,及时组织复垦,退宅还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村或乡镇(街道)为单位,以工程项目形式报经县、市、区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组织实施。
3、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从严控制农民建房人均占地面积。鼓励不占或少占耕地,对利用低丘缓坡等非耕地建造住宅的,户宅基地面积可以在限额标准基础上增加 25平方米。农民建房应“拆旧建新”,县、市、区政府在审批建新房用地时,必须注销旧宅的所有权证和集体土地使用权证。确实由于房屋结构原因实施拆除后危及相邻房屋安全的,可由村级组织对旧宅的地上建筑物进行适当补偿后收回。农村五保户、建房困难户可通过兴建老年公寓、过渡房或调剂住房的办法,予以解决。
4、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在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下,村民委员会可对本村建房用地进行有偿调剂。同时,允许村民委员会探索采取土地置换、有偿调剂等方式,将富余宅基地调剂给其他村的农民建房,允许农民带退宅还耕指标移居,跨村建房。对于历史原因造成一户多宅、异地就业或户主已农转非导致人宅分离的,通过经济补偿、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等办法,鼓励农户退出农村宅基地。具体实施意见由各县、市、区政府制定。
5、大力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通过平整农村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建设沟渠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和整治“空心村”等方式,对宅基地、废弃工矿用地、废弃采石场进行复垦,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原村庄建设用地复垦的要给予鼓励和扶持,复垦项目优先立项和验收。明确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拆迁范围,对按照村镇规划必须拆迁的建(构)筑物、非法占地的违章建(构)筑物、农户建房批文中规定应拆未拆的旧宅、不符合“一户一宅”且超过户型标准的旧宅,以及其它应当拆除的建(构)筑物,应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限期予以拆除。
干字,欲需查看全文请成为法意会员或购买 法意检索阅读卡)
……
第三篇: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意见
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意见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十二五”后两年和“十三五”期间,分步建设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水利建设进度。为全面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切实加快水利投资计划执行进度,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明确投资计划执行总体目标
对于当年安排的中央水利投资计划,在年底前,重大水利工程中央投资计划完成率要达到90%以上,其他水利工程中央投资计划完成率要达到80%以上。2015年要力争完成重大水利工程总投资124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600亿元左右(不含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的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各地、各单位要按照上述目标要求,狠抓投资计划执行,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二、推进各类水利工程前期工作
对于重大水利工程,要按照今年年初召开的加快推进2015年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座谈会和《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的安排意见》(办规计[2015]30号)要求,在今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2014年新开工项目初步设计审批;7月底前完成今年拟开工的27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可研一经批准,立即启动初步设计审批,力争4个月内完成概算核定和初步设计审批。同时,按照新开工项目动态管理的要求,加快2015年储备项目前期工作进度,条件具备的可在2015年开工建设,统筹推进“十三五”拟开工项目前期工作。
对于点多面广量大的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新建小型水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面上水利工程,要根据相关建设规划,提前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提前2年做好项目储备,原则上按照上一落实投资规模的2倍全面完成当年项目前期工作,并于当年6月底前完成审批工作,改变投资计划下达后开始组织前期工作的情况,确保投资计划下达后能够立即组织实施。
对于地方立项并申请中央补助的项目,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完善前期工作,在完成项目初步设计审批后,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相关部门报送资金申请报告。未批复初步设计的项目,不再列入当年中央投资计划。
各地、各单位要加强前期工作组织协调,抓紧制定前期工作进度方案,逐项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合理配置勘测设计及审查力量,保证前期工作进度和质量。
三、加快投资计划下达进度
水利部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尽早下达中央水利投资计划和资金预算。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力争中央财政专项水利资金5月底前全部下达,中央预算内水利投资6月底前下达90%以上;其他项目中央投资计划争取上半年基本下达完毕。积极商有关部门,落实好开发性金融支持水利的政策,通过专项过桥贷款等方式,为地方水利建设提供过渡性资金支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试点工作,选择一些地方积极性高、具有一定前期工作基础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作为国家层面试点,明确支持政策,加强跟踪指导,及时总结经验。
各地、各单位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优化分解下达工作流程,缩短工作周期,在1个月内将投资计划和资金预算下达至具体项目。要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地方建设资金需求和落实情况,研究提出利用过桥贷款的具体方案,及早落实配套资金,与中央投资同步到位,保证工程建设需要。各地要选择一批项目开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省级试点。
四、编制水利投资三年滚动规划
按照国务院部署,从今年起开展水利投资运营三年滚动规划试点,中央转移支付地方水利资金和部门预算同步编制三年滚动规划,每执行完一个,向前滚动一年,超前储备项目,增强资金安排的预期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根据项目执行情况,在年际之间、地区之间、项目之间进行动态调整,确保预算资金及时支付,避免资金沉淀,使水利投资执行进度始终保持在合理的水平。
各地、各单位要科学谋划建设任务和资金需求,探索编制本地区、本部门水利投资三年滚动规划,超前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具备实施条件的方可申报项目和资金,确保资金下达后能够及时支付。
五、实行投资计划执行月调度制度
自2015年3月起,每月10日左右,水利部将对水利投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月调度,调度范围包括中央安排投资尚未执行完毕的所有水利建设项目,重点是近2年安排的中央水利投资项目。调度内容主要为项目前期工作、投资计划下达、配套资金到位、投资计划完成、资金支付等情况。调度单元按省级行政区、工程类型和重大工程三种类别进行调度,检查当月工程建设情况和投资计划执行进度。
调度会商会由分管部领导主持,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和流域机构参加会商,根据会议议题和工作需要,可邀请有关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调度会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议定事项,通报省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及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和流域机构,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及时上报有关事项落实情况。
对于存在问题较多、投资计划执行较慢的省份,水利部部将约谈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必要时下发督办函,要求10日内提出分析报告和整改方案,部领导将根据有关情况赴相关省份开展约谈和专项督办。根据工程建设实际和调度情况,商国家有关部门开展投资计划和资金预算调整。
各地、各单位要相应建立调度会商制度,落实分级监管职责。要按具体项目或打捆项目类型制订本地区、本单位水利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逐月明确当月完成的工作任务,其中,对重大工程要逐项制定实施方案和月进度计划。要以统计月报数据为基础,编制投资计划执行月度分析报告,按照实施方案目标,对投资计划执行进度慢的项目逐项分析原因,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提出下一个月的工作措施和有关建议。
六、加强投资计划执行监督检查
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和投资计划执行督导检查工作制度,健全水利部、流域机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三级监督检查机制,覆盖所有工程类型和所有有建设任务的地区。水利部在常规监督检查和稽察的基础上,重点根据调度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挂牌督办,重点对工程前期工作、计划下达、资金到位、计划执行、资金使用、统计数据等进行监督检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投资计划执行动态监管。
修改完善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执行考核办法,将投资计划考核节点由9月、12月和次年3月提前到6月、9月和12月,水利部将进一步强化考核,考核结果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对考核不合格的地区和项目落实惩处措施,并向省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提出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责任的建议。
各地、各单位要积极开展自查,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强化对市、县负责实施水利工程的指导和监督,加强统计监督,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开展督导检查、稽察、审计、第三方评估等有关工作,同时建立问责制度,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七、延伸水利审计免疫系统
近年来,水利部与审计署共同构建了覆盖水利部直属单位的水利审计免疫系统,对各单位财政资金进行全年不间断动态监督检查。水利部将会同审计署等有关部门推动水利审计免疫系统向省市县三级拓展和延伸,逐步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水利审计免疫体系,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监督,最大程度堵塞资金监管漏洞,切实管好用好水利资金,全面提高水利资金监管水平。2015年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部分省(市)进行试点,2016年起全面推开。
各地要积极配合和推进水利审计免疫系统的拓展和延伸工作,充分利用免疫系统加强水利建设资金监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
八、完善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的保障机制
水利部成立以部长为组长的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水利工程建设和投资计划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商国家有关部门与省级人民政府签订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责任书,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落实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部有关司局和单位组织开展前期工作、投资计划执行、工程建设管理、资金使用、统计等重点工作环节的业务培训,不断扩大培训的覆盖范围,发挥培训实效。
各地、各单位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组织协调机构,针对投资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明确责任部门、单位和人员,切实落实责任。要加大培训力度,向基层水利部门和工程参建单位延伸。
第四篇:关于加快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瑞安市委文件
瑞委〔2011〕9号
★ 中共瑞安市委 瑞安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市直属各单位:
根据《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温委〔2011〕1号)精神及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置换原则
(一)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三)农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原则。
(四)以户为单位,全村、团块(自然村)优先,竞争选择原则。
二、置换范围与对象
(一)置换范围
市域范围内“1+X”(即一个中心镇主集聚区,以及X个农村新社区)规划需搬迁集聚建设的、重点工程建设和城镇规划用地控制需搬迁集聚建设的、城镇和新社区建设需搬迁集聚置换的村庄或居民点。
(二)置换对象
在上述置换范围内,有合法宅基地(房屋)且自愿参与以宅基地有偿置换城镇或农村新社区公寓房的在册农户住房及其他住户住房。
对其他住户自愿申请置换公寓房的应区别于农户,具体政策由镇、街道在实施细则中明确。
(三)商业用房、工业用房、村集体用房、学校、医院、敬老院、宗教场所、祠堂等特殊用房的认定、补偿与置换,由镇、街道根据相关政策法规,在实施细则中明确。
三、置换方式
置换户可自愿选择下列方式之一:
(一)以宅基地(房屋)有偿置换公寓房。
(二)作价领取货币补贴自行到城镇购置商品房。
四、置换政策
(一)置换公寓房的置换标准
以置换户合法住宅建筑基底面积为基础,对安置人口人均安置建筑面积设置保底,计算置换安置建筑面积。
镇、街道可结合具体实施项目,在下述置换标准范围内,具体确定置换安置标准,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1.中心镇(即陶山镇、湖岭镇、马屿镇、高楼镇,下同)主集聚区外的住户集聚到中心镇主集聚区规划新社区有偿置换公寓房的,按合法住宅建筑基底面积1:3,计算安置的建筑面积。若按此标准计算:
⑴一自然间(自然间指建筑基底面积大于或等于30平方米的住宅,下同)安置的建筑面积超过180m2的,按180m2计算。
⑵一置换户在本市范围内有多处农房的,应一并予以计算置换。农房建筑基底面积合并计算后根据户籍人口设定上限:户籍人口在3人以下的,不得超过60m2;4-5人的,不得超过80m2;6人以上的,不得超过125m2。农房建筑基底面积超出设定上限的部分,按1:1计算置换面积。
⑶一置换户人均安置面积小于35m2的,按35m2计算。
2.中心城区(即各街道和塘下镇,下同)外的住户集聚到中心城区新社区有偿置换公寓房的,按合法住宅建筑基底面积1:2.5,计算安置的建筑面积。若按此标准计算:
⑴一自然间安置的建筑面积超过160m2的,按160m2计算。
⑵一置换户在本市范围内有多处农房的,应一并予以计算置换,计算后人均安置面积超过45m2的,按45m2计算。
⑶一置换户人均安置面积小于25m2的,按25m2计算。
3.中心城区内的农户集聚到中心城区新社区、中心镇主集聚区内的农户集聚到中心镇主集聚区规划新社区有偿置换公寓房的,按合法住宅建筑基底面积1:3,计算安置的建筑面积。若按此标准计算:
⑴被置换的合法住宅建筑面积大于该住宅应安置的建筑面积的,如被置换的合法建筑面积小于200m2的,按合法建筑面积1:1置换;如被置换的合法建筑面积超过200m2的,超出部分按1:0.5计算,计算后安置面积超过230m2的,按230m2计算。
⑵一置换户人均安置面积小于35m2的,按35m2计算。
(二)货币补偿安置标准
按置换户应安置的建筑面积乘以具体项目的政府回购单价,予以结算。
(三)宅基地(房屋)面积确认
1.列入置换计算安置面积的宅基地(房屋),是指合法的住宅房屋建筑,不包括已取得土地、房产权属证明的附属用房和住宅前后庭院上搭建、改建的其他用房。
2.已有宅基地未建房的,以宅基地使用权证或用地批复为准。
3.违法建筑一律不计置换面积和政策补偿。
(四)置换人口认定
1.以置换户公安登记在册常住人口为准(不含外嫁和挂靠子女),不得重复享受。
2.子女未外出定居的老年人,挂靠子女安置。
3.独生子女家庭(凭独生子女证)、一人户家庭(不包括有子女的老年人)、已婚未育家庭,在安置人口中增计1人。
4.户籍不在册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和未提干的现役军人、劳教及服役人员、符合法规政策规定的其他特殊人员,可列为置换人口。
5.具体认定办法(含有效分户时间节点)由镇、街道制订,报市政府审核。
(五)对自愿放弃安置,进入城镇购买商品房的住户,参照上述置换安置标准,给予相应的货币补偿,不再安置。
(六)已享受过移民、地质灾害等用地指标的住户,不再列入置换安置,仅对其拆除房屋作适当的经济补偿。
(七)原房补偿与新房置换价格
1.原房残值按合法房屋产权面积给予适当补偿,具体补偿政策由镇、街道制订,报市政府批准。
2.新房置换价格,为项目综合成本价乘以调节系数。调节系数由所在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项目点区位条件设定,报市政府审定后执行。
(八)置换户在留足自住房后(人均不低于30m2),允许多余的房源作为公共租赁房出租,也可将土地性质属于国有划拨的多余房源在补交土地出让金后上市交易。
在保证人均30m2或户保底面积80m2前提下,允许置换户将多余的面积,由投资建设主体收购,其退购款应用于支付集聚房房款,收购价格应按房屋置换当年市场评估价扣除购房价计算,具体标准由各镇、街道在实施细则中明确。
(九)自愿退出宅基地(房屋),参与有偿置换城镇或农村新社区公寓房,或选择货币补偿安置的住户,今后不再享有使用农村宅基地权利。实行“三分三改”后,其在原村内待遇不变、土地承包权不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立项的宅基地复垦的耕地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情形除外)、股份分红权不变,并继续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相关权利。
五、优先置换顺序
(一)地质灾害区、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住户,重点工程建设拆迁户、农村住房困难户、危旧房户、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户等。
(二)全村搬迁改造,自愿申请置换率达85%以上的住户。
(三)团块(自然村)搬迁改造,自愿申请置换率达90%以上,且用地规模在1公顷以上(独立团块〈自然村〉不受规模限制)的住户。
(四)受城镇规划公共配套设施用地控制或城镇、街道新社区建设需搬迁改造的地块,自愿申请置换率达80%以上的住户。
(五)整幢搬迁改造,自愿申请置换率达100%的住户。
同等条件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空间大、节约用地效果明显的优先。
六、置换程序
(一)自愿申请。符合条件的置换户,以户为单位向所在村提出自愿置换的书面申请。
(二)审核认定。经宅基地所在村村委会审核,报所在镇、街道认定。宅基地置换先后顺序,由镇、街道确定。
(三)公示公告。经认定符合条件的置换对象一律实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住户人口、置换面积、置换地点、旧房处理情况等。经公示无异议的,由镇、街道农房改造集聚建设领导小组按有关办法确定置换户,并进行公告。要坚持“三公开、一监督”,即公开置换政策、公开置换对象、公开置换房源,接受群众监督。
(四)建新拆旧
1.签定协议。公寓房由镇、街道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统一组织建设,并与置换户签定置换协议。协议需载明:农民以宅基地用益物权置换经济适用房土地使用权;原宅基地收回归村集体所有进行复垦或征收为国有建设用地;参与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后停止审批农村宅基地;置换地点、建筑面积、付款方式、交付时间及旧房拆除期限等。置换户应在交房之前自行拆除原住房及附属建筑物,经镇、街道验收合格后办理相关置换手续。
2.注销权证。在协议签订时,置换户上交原住房土地使用权证、房屋产权证,由镇、街道统一向主管部门申报注销。
3.收回宅基地。住户宅基地(房屋)置换公寓房后,所退出的宅基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政府根据规划需要进行宅基地复垦,或征收为国有按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
七、激励机制
(一)减免规费。根据《浙江省物价局关于印发〈关于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中有关价格收费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浙价服〔2009〕192号)精神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政策,对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规费予以减免。
(二)支持置换公寓房住户向银行申请办理住房按揭贷款、小额联保贷款。
(三)对一次性置换率高、复耕面积大的行政村、团块(自然村),给予适当奖励,具体办法由镇、街道制订。
(四)对符合生态搬迁条件的住户,同时享受生态搬迁补助有关政策。
八、组织管理
(一)各镇、街道为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实施主体,要建立农房改造集聚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承担实施细则制订、项目前期及立项、土地征收、公寓房建设、设施配套、补偿置换、政策处理、宅基地复垦、社会维稳等工作。
(二)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综合协调、政策制订、业务咨询、任务分解、信息汇总、督促考核、日常指导等工作。
(三)市农住建办承担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业务指导工作,指导开展入户调查,收集相关基础数据,负责城中村改造和农民保障房(安置留地)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
(四)市财政局要牵头指导各镇、街道做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资金筹措工作,加强资金监管,确保农房改造集聚建设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五)市国土资源局要做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土地保障工作,科学编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合理安排增减挂钩的规模、布局,协助做好置换户合法宅基地面积认定,做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证注销、宅基地复垦验收和置换房土地使用权登记等相关工作。
(六)市规划建设局负责规划编制,会同市国土资源局界定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范围,建设项目必须在界定的范围内实施。
(七)市发改、教育、公安、民政、劳动保障、卫生、审计、环保、房管、消防、金融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认真做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审批、管理和相关服务工作。
九、附则
(一)各镇、街道要根据本实施办法,按照“一镇街一政策、一点一方案”要求,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本意见发布后,在大力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并实施农村保障房建设的前提下,停止农村宅基地审批。
(三)已经实施的重点工程拆迁、旧村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建设项目,按照原政策执行。
(四)本意见由市农办(扶贫办)负责解释。
(五)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
中共瑞安市委
瑞安市人民政府
2011年8月13日
第五篇:桐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提交讨论稿)
发布时间:(2011-01-20)
为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浙委办„2010‟1号),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委„2010‟17号),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委„2010‟20号),中共桐庐县委、桐庐县人民政府《关于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加快推进全县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县委„2010‟42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破解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二、基本原则
1.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结合综合配套改造试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鼓励、支持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创新和实践,加快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2.统筹规划、集聚要素。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科学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整体开发、综合配套建设,坚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原则,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居住向规划安置点集中,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
3.政府统筹、市场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由政府统筹安排推进,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鼓励引导企业、个人参与,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利益平衡机制。
4.坚守红线、节约土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通过整治,确保耕地、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规模略有下降。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和退出、流转机制,加大宅基地整理力度,切实解决农民建房难、建房乱、重复建等问题,努力提高农村土地节约利用水平。5.尊重民意、保障权益。农民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利益主体,要尊重和依靠农民,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处理好整治过程中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
三、目标任务
围绕“规划科学、村容整洁、设施配套、服务齐全、生活舒适、管理民主”的目标,对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外的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实施开发整理复垦,加强耕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全面推进村庄住房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复垦缩减农村建设用地规模,积极引导人口集聚,加快中心镇、中心村的培育发展。到2015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积3.35万亩以上,其中土地开发和整理新增耕地1.5万亩以上,建设用地复垦新增耕地1.5万亩以上。2011年,分水镇、横村镇、富春江镇、江南镇等镇启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庄不少于2个,其他乡镇、街道不少于1个,创建省级示范村庄5个以上,土地开发和整理新增耕地3000亩,建设用地复垦新增耕地3000亩。
四、工作措施
(一)乡镇、村为主体
乡镇、村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负责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等管理工作,筹措项目所需资金,妥善处理与村集体的经济利益分配,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工作积极性和村民利益。
(二)合理确定项目区
各乡镇要按照省、市有关要求,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综合考虑资源、资金和政策整合力度,按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要求,在认真分析村级班子工作能力、群众意愿,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基础上,以单个或多个行政村为单位,合理确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原则上以自然村为单位连片整治,同时可将其它零星建设用地复垦资源一并纳入项目区。项目区主要包括四个区,分别为土地开发区、土地复垦区、农田质量提升区和新建区。土地开发区指的是对未利用地、废弃园地或林地等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垦造为耕地的区块;土地复垦区指的是将人口迁移后的遗弃宅基地、废弃工矿、废弃道路等进行复垦,以新增耕地的区块;农田质量提升区指的是通过路沟渠等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或土壤肥力提升,以提升耕地质量的集中连片农田区;新建区主要包括安置住房用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产业用地等。为确保项目实施资金平衡,可将城乡规划区范围内选择一定量的经营性用地捆绑纳入项目区的新建区。今后,宅基地整理项目统一纳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不再另行组织实施。项目区确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
2.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大,项目区内新增耕地面积不少于200亩,其中复垦面积不少于50亩;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质量有保证。
3.整治后项目区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标准农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总量总体下降。
4.整治后农村住房改造基本完成,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村庄面貌和环境明显改善。
5.从启动到验收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建设用地复垦不超过1年。
6.省、市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科学编制项目规划
项目规划方案由乡镇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制。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认真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建设时要注重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古建筑的保护。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编制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项目区农村建设用地总规模应有大幅度缩减。2.将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标准农田面积和建设用地规模落实到地块。3.明确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的实施方案。4.明确农村住房改造、公共配套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及其他新建区块的面积、范围和拟开发用途。
5.明确人口跨村(镇)转移安置方案;明确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的实施方案。
6.明确资金筹措和平衡方案。7.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编制完成后,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由乡镇收集所有资料报县政府;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论证,并进行公示、公告,组织听证。
(四)规范项目管理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实行项目管理,乡镇收集、整理资料,县政府申报,经市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政府批准实施。项目批准后,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组织实施,不得擅自更改规划设计、工期安排等,实施周期原则上不得超过3年。项目实施完成后,县政府组织初验,杭州市政府组织验收,通过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入省级示范项目的,由省有关部门组织复核确认。
项目实施中,必须严格执行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公告制、审计制等制度,确保项目质量和资金的规范使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统一纳入新农村专户,专帐核算。
五、政策措施
(一)保障资金,拓宽融资渠道
1.指标收益与分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获取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以下简称“复垦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以下简称“占补平衡指标”)全部归乡镇所有,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按乡(镇)建立账册,今后各乡镇各类建设所需用地指标不再另行安排。复垦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优先保障农民安置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等新农村建设项目需要后确有节余的,可申请县政府回购,回购价格由县政府统一制定(2010-2011年暂定复垦指标25万元/亩、占补平衡指标5万元/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批准立项后,县政府与项目所在乡镇政府签订回购协议的基础上,预付一定回购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回购资金纳入预算,确保足额到位。
2.土地出让金分配。项目区内通过土地出让获取的出让净收益全额返还所在乡镇;返还资金主要用于农民身份转换的社会保障支出、农民安置房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鼓励乡(镇)政府与专业力量强、综合素质高、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国有或民营企业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农居环境,彰显地方特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获取的补充耕地指标收益和土地出让收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签订相关协议的基础上,合理分配。
4.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桐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完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各金融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确保满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合理融资需求,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交流,增强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的协同性。各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贷款,计入涉农贷款。
(二)保障用地,规范农村土地管理。
1.保障新建区块建设用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建区块需符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项目区内获取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满足农村建设用地需要。新建区块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在满足项目区内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的条件下,随项目实行整体审批,不再办理农转用手续。涉及征收土地的,同步报送土地征收方案。结合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支持村集体经济适度开发三产配套用房及营利性物业项目建设。
2.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为促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防止重复建设,停止单家独户的审批方式,今后农民建房要全部向规划居住区集中,一律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方式解决。对确属危房的,经审批允许原地改造。从严控制农村居民点面积,从严控制农民建房人均占地面积,从严控制农民建房占用耕地。列入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村,在安排农民建新房时必须实行“一户一宅”。规划农居点位于县城和中心镇规划区范围内建造多层或高层农民公寓,以国有划拨方式供地,人均用地面积不超过40平方米;其他地方建造联排连建,人均用地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鼓励建造多层农民公寓,农民公寓以国有划拨方式供地;禁止建造单家独院式住房。按照“规定范围、规范操作、结果可控”的原则,完善农村宅基地流转办法。对跨村集中居住区建房的情况,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按照“平等协商、同类土地等价交换”原则,落实新建宅基地。
3.鼓励盘活农村建设用地。通过对成片危旧房拆除、改造,加大盘活存量农村建设用地力度。盘活后存量农村建设用地,优先安排用于村民建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安排用于村民建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之后尚有多余的,鼓励复垦为耕地。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后,县财政对农村建设用地面积缩减明显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缩减面积奖励,10亩~20亩的,奖励2万元/亩,20~50亩的,奖励3万元/亩,50亩以上的,奖励4万元/亩;同时,按缩减面积的10%核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指标,按照征地留用地政策管理,用于发展三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权益。鼓励对搬迁后的遗弃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为耕地,县财政按复垦新增耕地补助1万元/亩;鼓励合理开发未利用地、废弃林(园)地等,县财政按新垦造耕地补助0.5万元/亩。
(三)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聚。1.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发展。根据中心镇、中心村建设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口、用地和产业集聚,提高中心镇、中心村的承载力,把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作为我县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抓手。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推进扩权强镇,增强中心镇、中心村的发展能力,适应发展需要。
2.落实农民后续保障。根据农村转移人口放弃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具体情况,做好转移人口的住房、户口、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就业等保障和服务工作,充分保障转移人口的权益,确保应有待遇。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农民劳动力转岗转业。
六、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全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由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工作班子具体负责置换工作的组织协调、政策研究、工作指导和督察考核。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及时开展工作。同时,实行县领导挂钩联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制度。
2.加强部门联动。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紧密配合、分类指导,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县农办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总牵头部门,综合协调各类农村建设项目,负责实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工程,制定中心村扶持政策,推进中心村建设;发改部门负责制定中心镇扶持政策,推进中心镇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搭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土地政策平台,配合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审查、申报,指导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子项目实施和质量监管;建设部门负责指导做好村镇规划的编制、审查、审批等工作,指导农村住房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子项目的实施和质量监管;财政部门负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筹措,按项目统一拨付和使用,对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农业部门负责落实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的后续管理;交通、环境保护、民政、劳动、水利、金融、审计、金融、电力、通信等部门按各自职责,积极支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确保形成合力,发挥项目综合效益。
3.加强督查考核。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县对乡镇综合考核内容,统一设定考核基数,进行专项考核(具体考核办法另定)。根据各乡镇的工作实绩,在年终进行统一评比。对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大、管理规范、成效显著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并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对在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
本意见从发文之日起施行。本意见未尽事宜由县农办、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