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市委[2010]20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浙委办〔2010〕1号)和《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委〔2010〕17号)精神,现就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一)基本内涵。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指以土地开发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采取综合措施,对农村“田、水、路、林、村、房”实施全面整治,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良方、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有希望”的目标。
(二)重大意义。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工作的一项战略性任务。组织实施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是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大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破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要求,以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统筹规划、综合整治,不断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努力挖掘耕地后备资源,提升耕地质量,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由政府统筹安排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鼓励引入企业、个人参与,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利益平衡机制。
2、统筹规划、集聚要素。按照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科学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整体开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居住向规划安置点集中,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
3、坚守红线、节约土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通过整治,确保耕地、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
4、改革创新、有序推进。正确处理好依法依规与改革创新、当前与长远、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在局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成果,强化示范带动,实现有序推进。
5、尊重民意、保障权益。充分尊重和依靠农民,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集体经济和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认真处理好整治过程中涉及土地权属关系调整的问题,依法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
6、注重特色、保护生态。注重保留当地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特色和风貌,妥善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的住宅和村庄。科学处理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制止因片面追求用地指标,违背自然规律搞过度整治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等行为的发生。
三、目标任务
围绕“规划科学、村容整洁、设施配套、服务齐全、生活舒适、管理民主”的目标,对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外的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进行开发整理复垦,加强耕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引导人口集聚,加快中心镇、中心村的培育发展。到2015年实现如下工作目标:
(一)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庄达到300个以上。其中2010年,启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庄达到56个(含省示范村庄14个),萧山区、余杭区和五县(市)各启动8个村庄(各含省示范村庄2个)。到2012年,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庄达到150个(含省示范村庄33个)以上。
(二)建设中心镇(含六大组团,下同)27个,中心村200个,其中五县(市)建设中心镇20个,中心村150个。围绕市委〔2010〕17号文件提出的五县(市)城区及中心镇人口规划目标,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含萧山、临平副城,下同)、中心镇和中心村集聚,努力提高人口集聚度。
(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积25万亩以上,其中建设用地复垦10万亩以上。
(四)改造农村住房27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县城改造1200万平方米以上,中心镇改造900万平方米以上,中心村改造600万平方米以上。
四、扶持政策
(一)保障资金,拓宽融资渠道
1、明确指标分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获取的建设用地复垦指标(以下简称复垦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以下简称占补平衡指标)全部归乡镇所有,由区、县(市)负责按乡镇建立账册。复垦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优先满足本乡镇农村建设用地需要,节余部分可申请区、县(市)回购或在全市范围内自行调剂,符合市有关条件的项目获取的节余指标可申请市本级回购,回购价格由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统一制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经批准立项后,市和区、县(市)在与项目所在乡镇政府签订回购协议的基础上,预先支付50%回购资金,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回购资金纳入年度预算,确保足额到位。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土地综合整治基金,专项用于土地综合整治和指标回购。
2、明确土地出让金返还政策。中心镇土地出让获取的收益,除按规定上缴国家和省部分外,剩余部分全额返还给中心镇,重点用于农民身份转换的社会保障支出、农民生活补贴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他乡镇土地出让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首先用于弥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的不足,具体返还比例由区、县(市)政府制定。
3、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区、县(市)或乡镇政府注册成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公司,积极向金融机构融资。鼓励乡镇政府与专业力量强、综合素质高、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国有企业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农居环境,彰显地方特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获取的复垦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收益,以及土地出让收益,由各方通过平等协商,签订相关协议进行合理分配。
4、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杭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杭州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要积极完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优势,确保满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合理融资需求,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交流,增强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的协同性。各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贷款,计入涉农贷款。有条件的地方可试行补充耕地指标收益抵押贷款和农民建房贷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二)保障用地,规范农村土地管理
1、保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用地空间。各地在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过程中,要做好与县(市)域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充分预留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用地空间。对近期难以定位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用地,要通过多划定基本农田并在规划文本中明确整治项目的办法,预留用地空间。
2、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新区块要尽量不占用耕地,少占用其他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积极鼓励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城镇安置集聚农民所需的住宅用地,应以国有土地划拨方式供地,集中建设公寓式住房,规划居住点人均用地面积不超过40平方米;中心村和特色村安置集聚农民的住房,提倡建设公寓式住宅,严格控制建设独立式住宅。建设联立式住宅的,规划居住点人均用地面积一般应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最多不超过100平方米。
3、保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新区块用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新区块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在满足项目区内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的条件下,随项目实行整体审批,不再办理农转用手续。涉及征收土地的,同步报送土地征收方案。
4、建立农村建设用地规模缩减补偿机制。以行政村为单位,整治后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缩减50亩以上,或建设用地规模缩减20%以上,且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的,按缩减面积的10%核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指标,但核拨指标总面积除以整治后户籍在册农业人口和转移农业人口数不得超过人均10平方米。核拨的经济发展留用地指标按照当地征地留用地政策进行管理,用于发展三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权益。获取的发展留用地指标,可在本区、县(市)范围内调剂使用。若今后因城镇发展需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庄列入撤村建居范围的,核拨的发展留用地指标按1∶1计入征地留用地指标,不重复计算。
5、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今后农民建房要全部向规划居住区集中,纳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除危旧房改造和抢险救灾外,停止规划区外审批宅基地。对跨村安置建房的,可由乡镇政府组织相关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权属调整。发生置换和经济补偿后,应及时向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申请权属变更。要严格按照“一户一宅”的要求,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开展农村“一户多宅”和“建新不拆旧”的专项整治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开展超占宅基地有偿使用试点工作,超占宅基地有偿使用收益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具体政策由区、县(市)政府自行制定。
(三)积极引导,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聚
1、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发展。各地要尽快明确中心镇、中心村建设目标,树立“做地、做环境”意识,完善规划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中心镇、中心村的品位和承载力,促进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加快中心镇向小城市转型升级。要大力实施中心镇、中心村培育建设工程,优先鼓励在中心镇、中心村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各区、县(市)要把中心镇、中心村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分配与其接纳异地农村人口和农村住房改造任务完成情况相挂钩。五县(市)放弃宅基地到中心镇、中心村安置落户的农户,要享受相应的补助政策。要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推进扩权强镇、扩权强村改革,增强中心镇、中心村的发展能力,适应发展需要。
2、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纳入市农村住房集中改造建设“二选一”试点工作范围,享受相关政策。对自愿放弃宅基地到城镇安置落户的农户,符合接纳地政府有关条件的,可凭退出证明,享受在县城和中心镇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的资格。本区、县(市)内跨乡镇转移的,人口迁出地乡镇政府应将一定数量的复垦指标无条件转让给迁入地乡镇或区、县(市)政府,并承担相应数量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具体政策由各区、县(市)政府自行制定。
3、落实好农民后续保障。各地要根据农村转移人口放弃宅基地和承包田(地)的具体情况,认真做好转移人口的户籍、教育、社会保险、就业等保障和服务工作,充分保障转移人口的权益,确保其应有待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银行或土地信托中心等各类农用地流转服务组织,要按照《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意见》(市委〔2009〕13号)要求,加大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涉及农用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服务和支持力度,促进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各地要根据当地二、三产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农民劳动力转岗转业。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部门联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和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考核。县级人民政府是组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单位,对未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任务的区、县(市)政府主要领导,市政府将对其进行问责。为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已成立杭州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各地也要成立由农办、发改委、财政、建设、规划、国土资源、公安、劳动保障、交通、环保、农业、水利、林业、统计、审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专门机构,推进工作。要建立市和区、县(市)领导联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乡镇、示范项目制度,狠抓重点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全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紧密配合、分类指导,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市农办作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总牵头部门,要牵头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需领导小组协调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相关政策的调研和制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总体审查、项目实施的指导协调及项目验收,中心村培育建设及人口集聚等工作;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指导和组织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审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编制和项目申报,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拟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涉及国土相关政策,做好各区、县(市)综合整治申报项目的受理、汇总和初审,项目报批以及项目实施工作,配合做好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参与综合整治项目的总体审核和验收工作;市发改委负责开展中心镇培育建设及人口集聚工作,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政策拟制和综合整治项目的审查、验收等工作,配合做好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市建委负责开展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指导做好村镇规划的编制等工作,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政策拟制工作,配合做好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和综合整治项目的审查、验收等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监管工作;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做好转移农村人口社会保障、就业等工作;市农业局负责落实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的后续管理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衔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市电力局、杭州文广集团、杭州电信公司等部门负责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相关工作,确保形成合力,发挥综合效益。
(二)统筹考虑、确定项目。各地要按照省、市有关要求,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综合考虑资源、资金和政策的整合力度,按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要求,在认真分析镇、村领导班子工作能力、群众意愿,开展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项目区范围。项目区可涵盖单个或多个行政村,原则上以自然村为单位连片整治,同时可将其他零星建设用地复垦资源一并纳入项目区。涉及跨村安置的,要将安置住房用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产业用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平衡经营性用地等作为建新区块纳入项目区。今后,宅基地整村整理项目统一纳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不再另行组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涉及低丘缓坡改造的,要切实体现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不得将坡度超过25度、林相较好的土地纳入整治范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符合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村(镇)班子领导力量强,村民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意愿强烈;土地综合整治有潜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质量有保证;整治后项目区内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标准农田总量不减少,建设用地增减平衡有余;整治后农村住房改造基本完成,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三)科学规划、加强论证。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由乡镇政府组织编制。要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认真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工作。规划建设时要注重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古建筑的保护。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必须将上级下达给行政村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标准农田面积和建设用地规模落实到地块;明确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的实施方案;明确农村住房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案,及其他建新区块的面积、范围和拟开发用途;明确人口跨村、镇转移安置方案;提出资金筹措和平衡方案;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完成后,县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论证,并对论证后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公示、公告及组织听证,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
(四)加强管理、规范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实行项目管理,乡镇政府为项目实施主体,区、县(市)政府为申报主体,经市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政府批准实施。项目批准后,乡镇政府要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设计方案组织实施,不得擅自更改,项目实施周期原则上不得超过3年。项目实施完成后,由区、县(市)政府组织初验,市政府组织验收,通过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列入省级示范项目的由省有关部门组织复核确认。
项目实施中,必须严格执行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公告制、审计制等制度,确保项目质量和资金的规范使用。各区、县(市)政府要制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管理办法,设立区、县(市)和乡镇两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专户,专帐核算。
(五)注重结合、加大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庄整治、下山扶贫、农民饮用水工程、小流域治理、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农村电气化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相关资金,集中使用,发挥资金的叠加效应和规模效益。
(六)鼓励先进、实施奖惩。对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补充耕地数量多、质量好,盘活存量土地情况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人口集聚程度高,集镇建设、中心村建设成效明显的区、县(市)及有关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对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不力,或擅自更改项目规划设计、拖延工期、终止项目实施的区、县(市)和乡镇政府,给予批评和相关考核扣分处理,对项目区内建新区块用地指标在账册中予以扣回,责令补办用地手续,并可暂停项目所在乡镇新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立项。
(七)减免收费、让利于民。严格执行各项收费规定,要根据浙江省物价局《关于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中有关价格收费政策的若干意见》(浙价服〔2009〕192号)等精神,减免有关费税,规范收费标准。凡利用集体土地或国有土地(含依法征收为国有土地的)用于农民建房或农民住房安置的,一律不得收取耕地开垦费或补充耕地成本回收款等补充耕地的相关费用。加强对中介机构服务性收费的规范和管理,各类中介机构提供服务时必须坚持农民自愿、酌情减免的原则。
乡镇政府要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涉及农房拆迁和占用青苗给予合理补偿,确保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要在安置房及其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大对农户的补贴力度,尽量让利于民。
(八)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大意义和各项优惠政策,激发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抓好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并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引导带动全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第二篇:桐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提交讨论稿)
发布时间:(2011-01-20)
为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浙委办„2010‟1号),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委„2010‟17号),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委„2010‟20号),中共桐庐县委、桐庐县人民政府《关于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加快推进全县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县委„2010‟42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破解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二、基本原则
1.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结合综合配套改造试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鼓励、支持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创新和实践,加快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2.统筹规划、集聚要素。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科学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整体开发、综合配套建设,坚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原则,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居住向规划安置点集中,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
3.政府统筹、市场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由政府统筹安排推进,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鼓励引导企业、个人参与,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利益平衡机制。
4.坚守红线、节约土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通过整治,确保耕地、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规模略有下降。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和退出、流转机制,加大宅基地整理力度,切实解决农民建房难、建房乱、重复建等问题,努力提高农村土地节约利用水平。5.尊重民意、保障权益。农民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利益主体,要尊重和依靠农民,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处理好整治过程中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
三、目标任务
围绕“规划科学、村容整洁、设施配套、服务齐全、生活舒适、管理民主”的目标,对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外的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实施开发整理复垦,加强耕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全面推进村庄住房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复垦缩减农村建设用地规模,积极引导人口集聚,加快中心镇、中心村的培育发展。到2015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积3.35万亩以上,其中土地开发和整理新增耕地1.5万亩以上,建设用地复垦新增耕地1.5万亩以上。2011年,分水镇、横村镇、富春江镇、江南镇等镇启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庄不少于2个,其他乡镇、街道不少于1个,创建省级示范村庄5个以上,土地开发和整理新增耕地3000亩,建设用地复垦新增耕地3000亩。
四、工作措施
(一)乡镇、村为主体
乡镇、村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负责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等管理工作,筹措项目所需资金,妥善处理与村集体的经济利益分配,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工作积极性和村民利益。
(二)合理确定项目区
各乡镇要按照省、市有关要求,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综合考虑资源、资金和政策整合力度,按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要求,在认真分析村级班子工作能力、群众意愿,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基础上,以单个或多个行政村为单位,合理确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原则上以自然村为单位连片整治,同时可将其它零星建设用地复垦资源一并纳入项目区。项目区主要包括四个区,分别为土地开发区、土地复垦区、农田质量提升区和新建区。土地开发区指的是对未利用地、废弃园地或林地等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垦造为耕地的区块;土地复垦区指的是将人口迁移后的遗弃宅基地、废弃工矿、废弃道路等进行复垦,以新增耕地的区块;农田质量提升区指的是通过路沟渠等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或土壤肥力提升,以提升耕地质量的集中连片农田区;新建区主要包括安置住房用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产业用地等。为确保项目实施资金平衡,可将城乡规划区范围内选择一定量的经营性用地捆绑纳入项目区的新建区。今后,宅基地整理项目统一纳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不再另行组织实施。项目区确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
2.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大,项目区内新增耕地面积不少于200亩,其中复垦面积不少于50亩;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质量有保证。
3.整治后项目区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标准农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总量总体下降。
4.整治后农村住房改造基本完成,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村庄面貌和环境明显改善。
5.从启动到验收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建设用地复垦不超过1年。
6.省、市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科学编制项目规划
项目规划方案由乡镇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制。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认真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建设时要注重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古建筑的保护。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编制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项目区农村建设用地总规模应有大幅度缩减。2.将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标准农田面积和建设用地规模落实到地块。3.明确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的实施方案。4.明确农村住房改造、公共配套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及其他新建区块的面积、范围和拟开发用途。
5.明确人口跨村(镇)转移安置方案;明确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的实施方案。
6.明确资金筹措和平衡方案。7.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编制完成后,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由乡镇收集所有资料报县政府;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论证,并进行公示、公告,组织听证。
(四)规范项目管理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实行项目管理,乡镇收集、整理资料,县政府申报,经市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政府批准实施。项目批准后,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组织实施,不得擅自更改规划设计、工期安排等,实施周期原则上不得超过3年。项目实施完成后,县政府组织初验,杭州市政府组织验收,通过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入省级示范项目的,由省有关部门组织复核确认。
项目实施中,必须严格执行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公告制、审计制等制度,确保项目质量和资金的规范使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统一纳入新农村专户,专帐核算。
五、政策措施
(一)保障资金,拓宽融资渠道
1.指标收益与分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获取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以下简称“复垦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以下简称“占补平衡指标”)全部归乡镇所有,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按乡(镇)建立账册,今后各乡镇各类建设所需用地指标不再另行安排。复垦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优先保障农民安置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等新农村建设项目需要后确有节余的,可申请县政府回购,回购价格由县政府统一制定(2010-2011年暂定复垦指标25万元/亩、占补平衡指标5万元/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批准立项后,县政府与项目所在乡镇政府签订回购协议的基础上,预付一定回购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回购资金纳入预算,确保足额到位。
2.土地出让金分配。项目区内通过土地出让获取的出让净收益全额返还所在乡镇;返还资金主要用于农民身份转换的社会保障支出、农民安置房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鼓励乡(镇)政府与专业力量强、综合素质高、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国有或民营企业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农居环境,彰显地方特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获取的补充耕地指标收益和土地出让收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签订相关协议的基础上,合理分配。
4.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桐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完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各金融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确保满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合理融资需求,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交流,增强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的协同性。各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贷款,计入涉农贷款。
(二)保障用地,规范农村土地管理。
1.保障新建区块建设用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建区块需符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项目区内获取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满足农村建设用地需要。新建区块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在满足项目区内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的条件下,随项目实行整体审批,不再办理农转用手续。涉及征收土地的,同步报送土地征收方案。结合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支持村集体经济适度开发三产配套用房及营利性物业项目建设。
2.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为促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防止重复建设,停止单家独户的审批方式,今后农民建房要全部向规划居住区集中,一律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方式解决。对确属危房的,经审批允许原地改造。从严控制农村居民点面积,从严控制农民建房人均占地面积,从严控制农民建房占用耕地。列入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村,在安排农民建新房时必须实行“一户一宅”。规划农居点位于县城和中心镇规划区范围内建造多层或高层农民公寓,以国有划拨方式供地,人均用地面积不超过40平方米;其他地方建造联排连建,人均用地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鼓励建造多层农民公寓,农民公寓以国有划拨方式供地;禁止建造单家独院式住房。按照“规定范围、规范操作、结果可控”的原则,完善农村宅基地流转办法。对跨村集中居住区建房的情况,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按照“平等协商、同类土地等价交换”原则,落实新建宅基地。
3.鼓励盘活农村建设用地。通过对成片危旧房拆除、改造,加大盘活存量农村建设用地力度。盘活后存量农村建设用地,优先安排用于村民建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安排用于村民建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之后尚有多余的,鼓励复垦为耕地。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后,县财政对农村建设用地面积缩减明显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缩减面积奖励,10亩~20亩的,奖励2万元/亩,20~50亩的,奖励3万元/亩,50亩以上的,奖励4万元/亩;同时,按缩减面积的10%核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指标,按照征地留用地政策管理,用于发展三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权益。鼓励对搬迁后的遗弃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为耕地,县财政按复垦新增耕地补助1万元/亩;鼓励合理开发未利用地、废弃林(园)地等,县财政按新垦造耕地补助0.5万元/亩。
(三)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聚。1.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发展。根据中心镇、中心村建设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口、用地和产业集聚,提高中心镇、中心村的承载力,把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作为我县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抓手。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推进扩权强镇,增强中心镇、中心村的发展能力,适应发展需要。
2.落实农民后续保障。根据农村转移人口放弃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具体情况,做好转移人口的住房、户口、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就业等保障和服务工作,充分保障转移人口的权益,确保应有待遇。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农民劳动力转岗转业。
六、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全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由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工作班子具体负责置换工作的组织协调、政策研究、工作指导和督察考核。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及时开展工作。同时,实行县领导挂钩联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制度。
2.加强部门联动。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紧密配合、分类指导,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县农办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总牵头部门,综合协调各类农村建设项目,负责实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工程,制定中心村扶持政策,推进中心村建设;发改部门负责制定中心镇扶持政策,推进中心镇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搭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土地政策平台,配合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审查、申报,指导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子项目实施和质量监管;建设部门负责指导做好村镇规划的编制、审查、审批等工作,指导农村住房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子项目的实施和质量监管;财政部门负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筹措,按项目统一拨付和使用,对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农业部门负责落实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的后续管理;交通、环境保护、民政、劳动、水利、金融、审计、金融、电力、通信等部门按各自职责,积极支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确保形成合力,发挥项目综合效益。
3.加强督查考核。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县对乡镇综合考核内容,统一设定考核基数,进行专项考核(具体考核办法另定)。根据各乡镇的工作实绩,在年终进行统一评比。对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大、管理规范、成效显著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并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对在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
本意见从发文之日起施行。本意见未尽事宜由县农办、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近几年来,特别是《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湘发[2009]26)下发以后,全省各地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统筹规划、聚合资金、整村推进、集中连片开展“田水路林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优化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加强了耕地和生态的保护与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但这一工作也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管理不规范,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对此,各级党委政府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各地要以贯彻落实国发[2010]47号文件精神为契机,认真总结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经验教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一、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各地在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要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搞强迫命令,不搞整治工程,不搞形式主义。对项目运作模式、规划设计、耕地平整、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应有群众代表全程参与。要按照湘办发
[2009]71号文件的要求,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进行评价与考核,以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农村综合政治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
二、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必须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各地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要充分挖掘农村土地复垦潜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稳步提升新增耕地产能,要以提高基本农田比重为目标,集中连片推进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田间防护林网建设,提升地力等级,促进基本农田集中
布局,大幅度提高耕地质量。要围绕全省新增46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紧环洞庭湖基本农田整理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启动岑天河流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
三、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各地在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要根据村、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着提高村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推进“空心村”治理和旧城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充分发挥土地综合整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效应。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县市,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和“旧村改造”后形成的建设用地富余指标,在省厅规定的指标内,可以置换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偿调剂到本行政区域的城镇使用。
第四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县开发区、高新区、城南新区、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县各委办局,县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积极开展美好城乡建设,全面推进我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向纵深发展,根据省、市部署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总揽,以镇域建成区、交通干道沿线和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大力开展“城乡建设提升年”活动,带动全县环境状况的整体改观,逐步营造整洁优美的人居和发展环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块为主、属地负责的原则。各镇(区)、村居为本辖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第一责任主体,负责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推进落实。
2.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集中开展整治行动,迅速解决重点区域的突出问题,不断拓展延伸,培育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3.坚持健全机制、长效管理的原则。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治标与治本同时推进,完善保障措施,健全管理体系,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持久、深入开展。
三、整治任务
(一)镇区环境整治
1.市政设施整治。镇区主要道路能分道要进行分道改造,修残补缺、填平补齐;对破损、低洼不平路面进行维修改造;对破损的人行道、路沿石、井盖、下水道箅子等市政设施及时维修和更换,确保道路设施完好率90%以上;加强对主干道路灯管理,维修维护好两侧路灯,确保亮灯率和完好率均在95%以上。结合社区建设,按照“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标准,加大镇区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力度,清理有碍通行的各种堆放物料,完善排水设施,增加绿化。按照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要求,在镇区合理增设垃圾箱、垃圾池等环卫设施,对原有个别破损垃圾箱、垃圾池进行修理粉刷。
2.环境卫生整治。对镇区内所有主次干道、大街小巷、集贸市场及镇村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及时清理乱堆乱放的垃圾堆、沙石堆、货堆,不留盲点,不留死角;宣传并做好垃圾入池工作,所有垃圾及时入池,及时清运,严禁垃圾池(箱)垃圾外溢,周边垃圾成堆,做到箱(池)体整洁,周边干净。
3.园林绿化整治。加大镇区内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单位绿化、居住区绿化苗木补植力度,杜绝残株、枯株、死株及缺苗现象;加强树木、花草管护,定期修剪,及时清理绿地内的垃圾、杂草,保持整洁美观;完善庭院绿化和居住区绿化,单位庭院和居住区内现有空地、原来已经规划的绿地和应绿化而没有绿化的土地,要按照规划要求恢复成绿地,确保绿化数量和质量;加大对违规侵占绿地和非法破坏绿地设施的整治力度,依法查处损坏树木花草行为。
4.占道经营整治。集中力量开展出店经营、马路市场、室外烧烤、洗车店、瓜果、饮食、修补摊点等各类违章占道经营行为的整治活动;在清理和取缔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进店进市场经营,恢复秩序,还路于民。
5.乱搭乱建整治。要突出抓好镇区主要街道及交通干道两侧、镇村结合部等重点部位和区域的巡查工作,对违法建设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处理”,科学制定预案,精心策划、周密组织集中拆除行动。
6.河道环境整治。各镇区要重点整治黑臭河道,清理河道与河岸垃圾杂物,加强日常保洁,做到垃圾不入河、河岸无暴露垃圾。推进河道清淤疏浚,加快水系沟通和调水引流。完善雨污分流规划,加快建设污水收集管网,纳入整治的河道沿岸污水全收集,消除河道黑臭异味,提高水环境质量。改善河岸环境,重视驳岸生态化建设,建设滨水步道,塑造亲水空间,努力实现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
(二)村庄环境整治
1.整治任务。2014年全县要完成602个自然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约占全县村庄总数的30%),按照“六整治、六提升”和“三整治、一保障”的要求,创建三星级康居乡村1个、一星级康居乡村161个,环境整洁村440个。根据各镇区自然村庄的实有总数,2014年村庄整治任务分别为:近湖镇12个、上冈镇161个、建阳镇32个、颜单镇21个、恒济镇23个、庆丰镇30个、九龙口镇18个、高作镇33个、芦沟镇51个、沿河镇30个、冈西镇70个、宝塔镇30个、开发区75个、高新区16个。(具体村庄名单以管理系统确认为准)
2.典型示范村庄打造。在2014年整治任务中,各镇区确定2-3个典型示范村庄,严格对照相应的整治标准,集中力量高起点、高标准,重点打造。典型示范村庄要具有一定规模,交通方便,沿线村容整洁,整治后达到可供观摩学习的要求。
3.“三星级康居乡村”创建。冈西镇双墩村朝阳新村2014年要积极争创“三星级康居乡村”,对照“六整治、六提升”的标准要求,组织编制村庄环境整治专业规划,加快实施各类整治项目建设,重点突出对村庄生活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休闲健身设施、公共厕所、村级综合服务功能等项目建设,确保年内通过省级验收。同时抓好已建成的“三星级康居乡村”巩固提升工作,其他有条件的镇区应积极培植典型参加创建。
4.完善管理制度。各镇区要大力推行镇容村貌和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明确划分责任区,制定责任区标准和奖惩措施,形成“政府组织、专业保洁、村民自治”的管理格局。广泛开展创建“文明乡村”、“文明户”、“卫生户”等评比活动,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村规民约结合起来,调动群众积极性,倡导讲究卫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村民文明意识和习惯养成,推动农村环境标本兼治。
(三)道路沿线环境整治
1.沿线环境整治。对高速、国道、省道等交通干道沿线,以治脏、治乱、治差为重点,彻底清除道路两侧堆放的垃圾、杂草、杂物及污染物,做好日常保洁;对沿线1公里范围内的散葬坟墓实施搬迁或遮挡;对破损、低洼不平路面进行维修改造;搞好道路的绿化美化工作,确保两侧绿化带、绿地无缺损、无死株、无垃圾;对交通标示牌进行维护、更新、粉刷和油饰,保证发挥正常功能;对沿线两侧1公里范围内所涉及村庄,按照“三整治、一保障”的要求,重点整治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河道沟塘等环境卫生。
2.城乡结合部和出入口整治。坚持规划引导,科学推进建设与整治。对已纳入近期改造计划的,加快推进;对规划为绿地的,加快绿化建设;对未纳入近期建设计划的,重点开展城乡出入口整治,全面清理垃圾渣土、露天粪坑、黑臭沟塘、残墙断壁和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拉乱挂、乱涂乱画,整治乱设废品收购、加工维修等经营站点,规范广告设置,增添必要的公厕等基础设施,实施绿化美化,做到干净整洁、规范有序。鼓励有条件的镇区塑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出入口景观。
3.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带整治。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新型社区建设,以234省道、231省道、盐淮线,以及九龙大道为四条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带,对沿线1公里范围内实施整治建设。对沿线村庄房屋质量较好,集中居住有一定规模,改造提升为特色社区(村庄),不能改造的,通过“三进一调”带动彻底整治。4月中旬完成整治方案,经县审定后组织实施。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党委、政府对本地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负总责,要将这项工作摆上突出位置,主要领导要切实承担起农村环境整治领导职责,分管领导要亲自抓。要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职责分工,配套专项资金,落实政策措施,切实加大统筹推进力度。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主动承担任务,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2.深入宣传发动。广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强化环境卫生意识,引导农民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动员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环境整治、维护和长效管理中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3.加大资金投入。各镇村是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资金投入的责任主体,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效利用各类农村环境整治补助资金,要围绕目标任务,制定实施计划,认真测算资金需求,安排一定专项整治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明确长效管理经费来源,通过县镇财政补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村集体经济投入等,多渠道筹措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经费;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资捐建的方式,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4.严格督查考核。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各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各地农村环境整治进展情况的目标管理考核。全面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月度追踪、季度通报、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暗访、目标考核、成果验收制度。镇区环境整治工作由规划城管局负责指导督查,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由住建局负责指导督查,交通干道沿线环境整治工作由交通局负责指导督查,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整治任务全面完成。
第五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七大工作步骤
1、调查摸底,征求意愿。深入村组、农户家中,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议事代表会、村民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宣传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对农村土地、人口、房屋、青苗、是否同意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等基本情况作一个全面摸底。完善村民申请参与程序。
2、制订方案,立项报批。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方案,确定目标、原则、机制、安置补偿办法和实施步骤,做好资金测算,选定项目合作主,筹措前期资金。
3、登记测量,清算补偿。项目立项批准后,组织专业测量队伍,选派村组议事会代会和群众代表参与,逐组逐户按户籍进行登记、核实,对房屋及构筑物、青苗及附着物进行测量、登记、签字、确认、公示、复核,无误后由镇政府对房屋及建(构)筑物、青苗及地上附着物开展清算补偿。
4、住房安置、农户搬迁。修建安置房,落实房源,开展搬迁,并做好户口迁移及城市居民户口登记工作。
5、充分社保、充分就业。完成农民变市民的户籍变更手续后,及时落实人员社保,作好有就业意愿的全员统计摸底,抓好就业培训,寻找就业岗位,引导帮助就业。
6、工程实施,复耕验收。组织实施三大工程,将农房旧房拆除复耕,达到国土部门验收要求。
7、土地流转、发展集体经济、土地综合开发。开展农用土地流转工作,做好集体经济组织预留土地的项目开发和建新平移土地的综合开发。
2.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九大注意事项
1、要坚持集体经济组织是项目的主体。这项工作的组织者是区政府,具体项目的立项、申报、验收由国土部门牵头开展。要特别强调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项目主体地位。避免出现“代民作主”,“好心不能办好事”的情况发生。要注意维护农户的知情权,对项目实施的监管权,对保障农村持续增长的发展权,还要明确土地的归属权。
2、严格申报立项程序,先报批后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报整治项目,经镇(乡)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向区国土资源局申请立项,区国土资源局确认项目,组织专业单位编制项目实施规划,报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转报有批准权的机关立项审批。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立项审批权在省国土资源厅,拆院并院项目立项审批权在市人民政府。项目应当优先选择在农民积极性高、条件成熟、整理潜力较大、有产业支撑的区域开展,原则上以整村为基本单位。项目立项审批后,可先行
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未经立项就动工,属于违法用地,这点务必请大家高度注意。如黄土镇洪安村当时的农用地整理只是经区上批了,未报省市批准,尽管实现了规模流转,新增加了耕地,但指标却没有认可,资金没有节约出来。
3、把握项目实施的具体要求。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应把握“统一立项、统一管理、统一验收”,对于已经批准立项尚未动工建设的土地整理项目和挂钩项目可以同时实施,只有建设用地整理立项,农用地土地整理达不到立项要求的,可以实施;先行进行了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整理,补充农用地土地整理的,可以实施;只有农用地土地整理,没有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整理,不予立项,不得实施。
4、严格执行先复垦再建新的原则。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房搬迁后的原宅基地和其他集体建设用地必须拆除并复垦,复耕的土地必须达到农业部门关于耕地土壤肥力、土层厚度、排灌能力的质量和验收要求,必须依照项目申报前的土地权属方案及时进行确权、登记、发证,及时发放耕地基金,必须坚持农地农用要求,不得违规搞建设。若发现违反规定使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复耕土地搞建设的情况,将暂停该镇乡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从重、从严处理,既要处理事,还要处理人。
5、关于地类面积要以规划基期为准。对村组内,有多少耕地、林地、园地、坑塘水面、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不能是村组报多少就多少,根据要求,土地整理以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为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为准。
6、农户成为土地综合整治搬迁户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范围内的常住农业户口,并且在封户前在册的(但在签订搬迁合同前死亡或迁出的不能成为搬迁户,也不能领取拆迁补助费,是否划分户型和面积,是否享受补贴政策,其依据是封户时,是不作为家庭成员列在户口本上。迁移、销户的不享受);二是本人自愿申请到规划的集中居住的。
7、关于资金来源。一是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但必须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依法取得实施主体资格,不管谁取得资格,整理出的指标30%同样由市上有偿统筹用于我区汽车功能区建设,5%必须预留给集体经济组织。二是集合使用各类涉农资金。全区集中清理涉农资金和项目,原则上要优先安排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建设项目的区域一并实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的原则,投入项目区实施,注重把农田水利、道路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新农村农房建设、林盘改造、农业产业化等结合起来发挥效益。三是有金融支持政策。对家庭困难的农户,可以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权益作为抵押,争取小额信贷。
8、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完成后设施的管护。道路、沟渠、蓄水池等公益设施的管护应实行“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管护资金,落实专人负责,对田埂、护坡由承担农户(受益人)自行管护。
9、土地综合整治中农户要反映问题的途径和程序。可向所在村组干部反映,由村民议事会汇总意见后向项目实施现场指挥部反映,最终的解释和处理,由村民议事会和项目现场指挥部共同研究决定。如不能答复,可由区级相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能解释,不能无理阻挠工程正常进行
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组八大职责
一是负责作好项目宣传、培训,初步设计建议等前期工作。
二是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成立村民议事会,充分征求村、社意见,确保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三是做好立项工作有关资料签字盖章,完善村民的申请、审批等相关程序,签订农民自愿流转两权承诺书和同意搬迁意见书,并积极支持配合项目的实施。
四是负责项目区内涉及房屋及附着物、地上附着物、青苗的摸底调查和补偿、补助费用的核算、发放工作,确保被拆迁农户个人自愿,情况真实、可靠,不得弄虚作假。五是做好项目实施中群众协调工作和工作现场管理工作。
六是做好权属调整方案和道路、水利有关工程后续利用和管理工作,巩固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七是做好项目区产业规划,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
八是加强项目区农户的劳动技术培训,积极与就业部门联系,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再就业问题。
4.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五大条件
省、市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审查时有严格的审查程序,对土地出地率、经济效益分析、资金筹措来源有明确的规定,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可行性分析基础上,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不予立项批准。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我区计划用5-6年时间全面完成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的区域不得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2、项目区只能选择在一般农田区和基本农田范围内。不能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范围内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3、要明确建新区特别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点位和位置。并按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四性”要求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整理中农户要自愿同意开展搬迁。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要经区规委会初审后,报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才能建设。
4、整理区域应具备整理的潜力。农地整理中田土坎、农村道路、未利用地占整理区耕地面积原则上控制在8-10%。
5、产生的增减挂钩指标平移使用产生的土地收益应与实际投入成本资金相平衡。若收益低于实际投入成本,政府须对差异资金的来源方式进行合理的说明和承诺。
5.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四大好处
一、对农民而言,就是“三充分一持续”。
二、对土地而言,新增了耕地面积,优化了土地结构,促进土地的流转,适于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
三、对投资商而言,可以通过参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获得土地投资收益,同时,还可4EE5获区政府在税收、土地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的政策扶持,享受土地综合整治优惠政策。
(四)对产业而言,通过建新土地的平移使用,使我区土地后备资源更加丰富,通过科学规划,可为汽车产业、商贸、现代物流、城市地产等提供土地储备,逐步形成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打造复合型产业增长极。
6.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三大工程
一是土地平整工程,指对水田、旱地、荒草地、田土坎的平整;
二是农田水利工程,指对支渠、斗渠、农渠、毛渠改造;
三是交通工程,指修建农村小于4.5米,服务于生产和出行的农村及田间道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