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

时间:2019-05-13 17:4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

第一篇: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

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

发布时间: 2005-8-12

为全面贯彻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进一步促进“三大战略”的实施,加快“一流台站”建设步伐,规范基层台站建设,现就未来10年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标准。

一、建成先进的综合观测平台

1.实现观测业务综合化和自动化。形成自动化程度高、观测能力强、技术水平先进、运行情况良好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

2.形成气象综合观测业务流程。制定的流程科学规范,符合标准,可确保综合观测业务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3.制定拓展观测项目规划并逐步实施。拓展项目要符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密切结合。

4.建立起综合观测平台自动监控系统和质量评估系统。观测资料出站合格率要达到99%以上,并确保自动观测的各类信息的质量。5.每月张榜公布个人和站组质量。气象测报质量统计和发布应准确无误,坚持定期分析业务质量。

6.气象探测环境符合要求。依法有效保护气象探测环境,避免气象台站的自身建设和城市建设破坏气象探测环境。

7.具有一定的信息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实现当地探测资料的共享,上传资料符合统一格式要求。建成远程教育、视频会商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设备先进,性能优良,满足需求。8.定期维护保养仪器设备。仪器设备一般故障排除不超过24小时,较大故障排除不超过72小时,不使用超检仪器,按规定配有规定数量的备份仪器设备,确保设备运行条件满足业务要求。

二、建设满足不同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9.建成气象预报服务平台。该平台具备信息产品生成、质量评定、监控管理、可视化会商等功能,对上级指导产品获取及时,资料采集准确,预报产品加工处理集成化程度高,信息产品分发速度快,具备灾害情况收集和开展生态气候资源调查能力和软硬件条件,灾情情报收集及时,满足气象预报服务需要。

10.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和预报服务情况的快速上报。2小时内完成初报,主要灾情信息6小时内完成初报,后续阶段每12-24小时完成一次续报。

11.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气象预报服务不出现重大失误。重大灾害性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时效达到48小时。

12.气象预报服务零投诉。年度公众、决策气象服务用户满意率达到80%以上。

13.建成基本档案综合数据库。反映本地自然地理概况、经济生产、自然灾害、历史气候资料、台站历史沿革等情况,并实现资料累加、查询、检索等功能。

14.建成先进的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发布公众气象服务指数预报信息每天不少于20条。气象指数包括生活气象类、医疗保健气象类、旅游休闲气象类以及人体舒适度、紫外线辐射、空气质量潜势等。15.具备开发气象服务产品的能力。能根据不同需求,开发针对性强的气象服务产品,并不断调整和更新。开展专项气象服务5项以上,能够在上级业务单位的指导下,结合当地高产、优质、高效和特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等主要社会、经济活动开展专项气象服务。

16.制定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流程、处置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和气象预报服务周年方案,并上墙公布。

17.建成灾害性天气监测自动显示报警和预警信号发布平台。平台应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灾害性天气预警等,信息发布充分应用网络、电话、报纸、广播等现代传媒技术。

18.气象影视节目在当地电视栏目收视率居前5位。能够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制作高质量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可视性强。

19.建成先进的人影作业指挥系统。提高实施高炮、火箭作业的能力、信息快速传递、观测资料收集能力和效果评估能力,炮点建设达到行业标准。

20.完成县级农村经济信息网中心建设。乡级信息服务站建设率达到70%,按照“有专人负责、有服务窗口、有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强农网建设和管理,逐步实现涉农信息服务的无缝辐射和延伸。

21.实现农网信息进村、入户。探索和形成2种以上适合本地特点的信息传递手段,满足服务需求。开发与深加工农网信息产品的种类达到10种以上。信息产品的开发与加工应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满足农民需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22.实现农网信息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完整的农业信息采集、处理、报送和发布业务流程及各种管理、培训制度,确保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行业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23.建成农网服务效益收集、分析和评估系统。全面了解和掌握农网的服务效益,并通过分析和评估,实现紧扣服务需求、跟踪服务效果、改进服务质量的目标。

24.设立专门的防雷技术服务机构,培养2名以上专门技术服务人员。25.实行防雷减灾业务工作规范化管理。全面开展防雷检测、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防雷装置施工质量监督、雷击风险评估、灾害调查与鉴定等工作,做到统一雷电灾害调查程序、统一收费程序。

26.加强定期检测。每半年对易燃易爆场所进行1次定期检测,检测覆盖率达到95%以上。强化防雷检测,检测各类防雷装置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防雷测试仪器符合新规范检测要求。

三、依法履行科学、规范的气象行政管理职能

27.依法在当地政府取得对工程建设保护气象探测环境行使行政许可的职能。

28.对本区域内各类气象观测台站和观测点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观测规范,统一资料数据格式。

29.设立行政许可项目审批服务窗口。服务窗口流程清晰、服务标准、管理规范。落实新建建筑物防雷设计审核验收工作并按统一项目进行验收,在本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的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率达80%以上,施放气球的作业申请率达95%以上。

30.建立气象行政审批制度。依法行政,建立并完善气象行政审批程序,严格按程序进行审批,不断提高气象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在本行政区域内,及时查处各类违法案件。

31.建立气象行政许可制度和行政诉讼代理制度。完善气象行政处罚程序和执法文书,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制度,严格执行气象行政复议程序,推行气象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及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和罚没款罚缴分离制度。

32.每年组织1次以上法律知识培训。将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经常化、制度化,不断加强基层气象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具备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每年开展1-2次气象法制宣传活动。利用气象日、科技周、法制宣传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发布、实施纪念日等机会,开展气象法制宣传活动,普及气象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34.建立有效的气象行政执法和部门内部监督机制,防止和避免滥用职权。建立社会投诉制度、政务公开制度、非正常开支公示制度和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在公共场所设置“政务公开栏”和“民主监督箱”,按时收集意见,及时处理反馈。

35.建立局(站)务会制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建立有3人以上参加的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重大事项、重要问题及时请示报告。

36.财务工作严格规范,不发生违规违纪事件。建立财务核算的纵向监督和监审部门的横向监督机制,并有健全的任期审计制和内部审计制度,确保基层台站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7.选拔和任用优秀领导干部。按照干部“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大力选拔任用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干部,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层台站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领导能力。38.提高县局领导班子成员的学历水平,实现管理、业务双肩挑。县局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39.建立县局领导干部任期制和交流制。加强县局领导干部交流,县局领导干部任期达到规定年限后应当交流或转任其他工作。

40.基层气象台站大专以上学历达到90%以上。在编制限额内严格控制队伍总量增长,提高学历层次,新进入基层台站的人员一般应当具有气象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41.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对预报服务、测报、防雷、人影、财务、设备维护等岗位,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和上岗证定期检查制度,从事相关岗位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上岗证。

42.引进或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每个基层台站都能有1名以上有较高知识水平、技术过硬的技术能手或技术标兵,应当有1名高级工程师。43.建立学习型部门。制定并实施基层台站人员培训计划,保证基层台站领导干部和业务技术人员每5年的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

五、拓展气象科技服务市场

44.规范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岗位设置、成本核算、收益分配和利润上缴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加快气象信息服务实体的机制转换。45.拓展新的气象信息服务领域,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紧扣地方需求,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发挥气象资源优势,开发了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46.预留10%的可用资金建立发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开发和设备更新。

47.气象科技服务创收稳步增长,可支配收入与公共财政对气象事业费的投入比例达到50%—100%。

48.整合部门资源,增强基层气象信息服务的市场竞争力。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科技服务集约化运作,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

六、建设优美的工作环境

49.制定台站建设规划。台站建设整体规划遵循可持续发展和“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高效益”的原则,并符合当地城市建设规划,院内分区合理,格调高雅,环境优美,个性突出。台站整体规划经省局审批后实施。

50.建设规模适度的办公业务用房。县局级办公业务用房面积一般为300-1000平方米,满足业务发展需要。自然环境恶劣、维护费用高的海岛、高山、高海拔、环境恶劣等台站,以及单纯从事测报业务的气象站或服务功能不强的气象站,不可盲目求大,以满足功能需求为准。业务用房的建设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美观大方,结构新颖,装修简洁明快,朴实清新,富有浓郁的科技特色和文化特色。附属设施齐全配套,统一布设电线、通讯线和网络线,管线集中暗敷,安全稳定,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51.设置业务大平面40—100平方米。内部装修布置符合业务规范要求,采用开放式业务平台,形成有机结合的业务系统。地面观测值班室基准站、基本站不少于20平方米,一般站不少于15平方米,农气值班室不少于15平方米,高空探测值班室不少于20平方米,单独设置值班人员休息室。

52.确保仪器设备安全。观测场外设置警示牌,观测场内安装监视系统或红外报警器,确保观测场仪器安全。对野外、市内自动无人气象站有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53.配备1辆以上公务用车。公务用车要满足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行政管理、技术保障、物资供应等需求。配备必要的数码摄像、照相、录音等设备,保证气象灾情收集、气象执法、气象宣传等工作的需要。54.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会议室、阅览室或陈列室、文体活动室等。面积和内部设施以满足职工会议、远程教育、电视电话会议以及职工学习、活动等需要。

55.台站的建筑物具有抗御一般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暴雨、大风、沙尘暴、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来临时不中断业务。

56.工作、生活用水方便卫生。连接市政自来水管网,接入城市自来水。采用其它方式供水的台站,要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冬季采暖地区,要尽量采用集中供暖,不具备集中供暖条件的,要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台站供暖。

57.建设规范的排污系统。市政排污管网延伸到位的台站,铺设排污管道,确保排污顺畅,有自来水的地方全部建成室内水冲厕所。市政排污管网未延伸到位的台站,要根据当地实际,修建排水沟或渗井,保证污水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58.供电设施齐全,用电有保障。供电设备满足用电要求,一般站供电容量应大于50kw,有探空等业务的台站应相应增加容量。分别设置弱电系统、业务用电、动力系统和照明系统,各系统独立布线并符合国家有关综合布线标准的要求,配备业务用电备份供电设备。

59.安装防雷设施。工作场所应有雷电防护措施,办公区域、探测设备应在有效的直击雷防护装置保护范围之内,供电系统、业务系统、关键设备有防雷电电磁脉冲的装置。

60.建成园林式单位。力争做到院内绿化、美化、亮化。修建美观大方的大门和围墙,因地制宜,体现部门特色。完成路面硬化,院内小路与周围环境协调,院外道路与公路连接,宽度满足通车要求。

61.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确保生产安全。对制氢用氢、人影作业、用电、消防、交通安全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院内、楼内配备必要的防盗、消防等防护设备。

62.生活质量达到当地同期中上水平。职工收入稳步增加,加入当地的职工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后顾之忧。

63.成为当地安全文明小区或治安综合治理达标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无“黄、赌、毒”现象,无封建迷信和违反计划生育现象,无重大责任事故,无重大刑事案件。

七、建设特色鲜明的气象文化

64.建成市级以上文明单位。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协作、勇于开拓、勤政廉政。气象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创建学习型单位等工作,计划周全、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和经费落实,效果明显。

65.执行局务公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述学和向当地纪委汇报工作等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县(市)气象局要建立廉政监督员制度,并作为局务会成员,推进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66.每年开展一次以上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活动。建立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职工爱岗敬业、团结进取、遵纪守法、争创一流业绩。无涂改观测记录或破坏气象资料、仪器等现象发生。

67.具备气象文化宣教设施。营造浓厚的气象文化氛围,制作和布设具有地方特色、现代气息的气象形象标识,设立标明气象人精神、职业道德规范、气象文化和文明创建规划等内容的宣传栏,设立局务公开栏,办公室有明示牌,职工佩证上岗,着装整洁,举止文明规范。68.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做好文明单位的保级、升级,不断提高文明单位的质量。开展文明服务示范、规范化服务、文明台站标兵等活动。每年进行1--2次行风调查或行风评议,公众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0%以上。

69.建成对外开放的气象科技画廊。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气象工作宣传和气象科普教育,讴歌气象人精神,展示气象人形象,有条件的还应建成气象科普园。

70.每年组织职工开展文体活动6次以上。通过开展小型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增强单位凝聚力。积极开展文明职工、文明家庭评比活动。

71.争创当地先进基层党组织。建立独立党支部,基层党支部在贯彻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开展重大气象服务、事业改革等重要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72.图书阅览室配有书柜(或书架)、桌椅,保持一定数量的图书,其中科技类图书不少于60%,图书每年更新率达到10%以上,有条件的单位可配备开放式电子阅览设备。

第二篇: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意见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意见

根据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提出的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按照全面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促进基层台站全面实施“三大战略”,为实现“一流台站”建设目标打好基础,推进中国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基层台 站建设工作实际,对今后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进一步提高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基层气象台站直接获取气象信息,是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石,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是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跨越的坚实基础。其工作不仅直接影响我国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质量和水平,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还事关国家安全和国际声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推动中国气象事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基层台站的工作领域逐步拓宽,观测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效益发挥显著,社会管理职能日趋扩大。面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气象科技发展需求,当前基层台站建设工作亟待加强:一是干部职工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的力度还需继续加大;二是基层气象工作领域还需加快拓展;三是气象观测的集约化和自动化水平还需稳步提高;四是预报、预警服务技术和内容还需继续创新和完善;五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及结构还需提高和优化;六是台站基础设施条件急需加大投入和改善;七是基层台站管理机制仍需完善。因此,加强基层台站建设,提高基层台站科技水平和总体竞争实力刻不容缓,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台站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到做好基层台站建设工作是建设“一流台站”的重要基础,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二)明确基层台站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新阶段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全面提升台站科技实力为中心,迅速增强基层台站观测能力,创新服务形式和手段,不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加快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逐步达到一站多用和一站多能,实现台站综合现代化,促进基层气象台站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总体目标。建成具有现代化装备、先进科学技术、高素质人才的一流基层台站,努力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享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台站,使基层台站成为我国气候观测系统的重要基础,成为现代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和新一代气象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基层台站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人员整体素质有较大幅度提高,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切实得到履行,气象文化氛围逐步形成,社会形象和地位进一步提高,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职工生活质量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能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

(四)加强基层台站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1)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冲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大胆探索加强基层台站建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2)全面实施科技兴气象、拓展领域和人才强业战略,继续推进基层台站现代化建设,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行业与部门台站建设布局,统筹国家、省级与基层台站的建设重点,统筹全国和区域台站的建设任务;

(4)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5)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充分调动中央、行业、部门、地方和社会等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对基层台站的支持力度;

(6)加强管理,统一标准,高度重视对下指导、检查和监督工作,提高建设效益。

二、以提高基层台站观测能力为中心,构建综合观测平台,提高科学观测水平

(五)调整台站布局,优化观测功能。按照全面建立无缝隙天气气候预报预测体系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规划中国气象观测台站布局,调整与明确基层台站的任务,整合观测资源,积极探索创新行业基层台站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新思路。按照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结合中国地域特点,积极探索基层台站分类模式,优化台站探测功能。根据我国气候系统模式和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的需求,重新确定国家基准气候站点,构建骨干站网,科学合理布设中小尺度加密自动气象站。

(六)拓宽业务领域,构建综合观测平台。提高常规气象要素自动化探测精度,根本改变人工观测现状,逐步建设自动化程度高,集常规气象要素、大气成分、生态气象等为一体的综合气象观测平台。以建立气候观测系统为目标,合理设置观测要素,开展相应观测业务,适时适地开展气溶胶、二氧化碳、臭氧等大气化学成分观测,拓展观测领域。建立布局合理、设置科学的生态气候综合观测体系,在常规观测站网、农气观测站网以及相关行业观测站网的基础上,进行必要调整,建立生态气候长期定位观测站。适时选择一批在区域分布、观测要素有代表性的基层台站,进行综合观测平台建设试点,并逐步推广。

(七)加强指导,规范管理,确保观测质量。建立全国统一的基层台站业务工作职责、质量标准、操作规范和业务流程。依据国务院行政许可规定,切实依法加强对基层台站探测环境的保护,基层台站要根据观测要求,建设符合标准的探测环境、监测场地和业务工作室。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系统,及时有效地对观测质量进行监控。要通过对基层台站领导的业务知识强化培训,对测报人员的滚动培训,以及制定定期考核上岗制度,组织不同范围的测报业务技能竞赛和业务检查,保证基层气象台站观测业务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八)加快标准化建设,提高台站技术保障能力。尽快建立健全综合探测、气象仪器设备等标准体系,加强对台站技术标准的指导。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尺度加密自动站和自动雨量站的标准化管理,配备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统一计量要求和统一数据格式的仪器设备。加大对综合观测装备与技术的研究开发力,提高基层台站的技术保障能力,建立各类气象技术装备现场维护保养制度,保证观测仪器、传输设备的完好率。

(九)加快综合观测信息共享建设步伐。加强基本业务信息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共享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建设。统一各类探测资料的数据格式和资料传输存储格式,根据各级台站业务需求,建立共享信息数据库。加快宽带综合传输网络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台站的通信能力建设,实现与本区域气象探测站网的连接,确保业务、服务等综合信息交流迅速安全、畅通无阻。根据各类探测资料用户需求,制定实时资料的传输汇集途径和方法,实现信息共享。

三、优化预报业务体系,创新服务手段,不断拓展业务服务领域

(十)加强预报业务指导,提高基层台站服务产品加工能力。发挥国家、省两级技术、人才、装备、信息等资源优势,通过建立国家、省、地三位一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集约化预报指导体系,创造有利于基层台站开发精细服务产品的技术支撑环境,及时准确地提供丰富的对下指导产品。基层台站要充分利用上级指导产品进行补充订正,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公众需要,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科技水平,加工出更具针对性、个性化、形象化的服务产品。同时,基层台站还要加强对第一手观测资料,特别是特种观测资料的自我应用服务工作。

(十一)创新服务手段,建立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建立集气象灾害情报收集、预警信息发布、可视化会商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台站气象服务平台。充分适应地方政府的决策需求,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快速发布和反应机制,形成快速应急反应能力。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传送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当地民政、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组织气象灾害和情报收集志愿者队伍,在第一时间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及时向上级传递。积极与当地媒体建立刊播、插播、增播制度,充分利用当地电视、广播、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报纸等多种媒体向社会提供丰富的公众服务产品。

(十二)丰富科技内涵,拓展服务领域。要在做好常规气象预报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向农(牧)业、林业、水利、道路交通、海洋、人体健康、城市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等服务领域拓展。开展气候资源、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和区划,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旅游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积极推进以增加水资源为目的的空中水资源开发工作,在做好抗旱、防灾等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蓄集水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保障工业生产用水的服务,并积极开展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森林防火和灭火等增雨作业服务。

(十三)积极做好以农业为主的综合信息服务。要提高对农村经济信息网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意识,完善基层农业经济信息服务体系。依托气象网络、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建设县级农网信息服务中心,逐步完善乡、村信息站。建立和健全信息采集、发送、加工及信息员培训、效益收集等制度,加大宣传和开拓力度,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把农网建成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四、加强基层依法行政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十四)强化气象行政管理职能。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基层气象主管机构的职能设置,设立行政许可服务窗口,规范审批程序,完善相关制度,全面履行气象信息发布与刊播管理、探测环境保护、气象灾害防御管理、防御雷电灾害、人工影响天气和施放气球活动管理等各项社会管理职能。树立公共安全意识,不断扩大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渠道,建立和完善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机制,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和高效行政运行程序,不断提高气象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

(十五)加强依法行政队伍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基层依法行政队伍综合素质、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基层气象主管机构要设置专人承担依法行政和气象法制工作,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监督,严格执行考试录用和培训上岗制度。要结合本地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加大气象普法力度,在做好经常性宣传的同时,利用世界气象日、法制宣传日、科技活动周、安全生产月等时机,集中进行气象普法宣传,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和素质。

(十六)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完善依法行政监督机制。建立合法、合理、公开、公正的依法行政程序,并推行评议考核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规范气象行政执法行为。建立社会投诉制度、局务公开制度和群众来信来访制度,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监督创造条件。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监督机制,自觉接受同级人大、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监察、审计等方面的专项监督,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监督作用。上级部门要建立、健全经常性的层级监督制度,加强对基层气象主管机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

(十七)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决策水平。按照机构健全、人员精干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权责一致、各负其责的管理机制。要强化基层台站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业务服务、安全生产、环境卫生、行政接待、考核奖励等管理制度,完善岗位工作规范,教育和约束职工遵守职工守则,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要加强基层台站的集体领导,建立县局(站)务会制度,逐步实现基层台站管理制度化,业务规范化,促进决策民主化。

(十八)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强化支出管理,加强会计机构和队伍建设,县局要设置一个以承担财务管理工作为主的岗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充分运用会计电算化手段和网络优势,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效率。各级财务主管单位应强化对基层台站财务工作的监督检查,保障各项资金的安全有效。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深化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五、发展气象科技服务,增强基层台站活力

(十九)依托资源优势,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和效益。基层台站要在做好公益服务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气象资源的综合效益。要以加强产品开发、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手段为重点,大力发展专业气象服务。以提高技术人员素质、改进技术手段和装备为重点,积极发展防雷等技术服务。以改进节目制作设备和技术、不断提高节目质量为重点,稳步发展气象影视服务。以加大宣传力度、扩展服务内容为重点,快速发展气象信息服务。通过增强科技开发和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层气象科技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二十)因地制宜,积极拓展科技服务领域。基层台站要在不断巩固和发展已有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利用比较优势和地域特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和经营项目,不断开拓环境气象服务、网络信息服务等新服务领域。在充分挖掘和发挥气象资源的潜力和效益基础上,积极寻求气象优势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增强基层台站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空间和活力,大力发展气象信息产业。

(二十一)稳步推进改革,完善基层台站气象信息服务实体的运行机制。根据国家改革形势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按照增强活力、规范管理的要求,继续推进气象信息服务实体的转制。要建立、健全成本核算、效益反馈、财务管理、岗位设置等项制度,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投入再发展机制以及分配激励机制,形成科技服务与基本业务协调发展的格局。上级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台站的指导与支持,并通过上下联动与合作,通过强化气象科技服务项目的集约化运作模式,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基层台站科技服务的整体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台站队伍整体素质

(二十二)加强基层台站领导班子建设。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按照干部“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大力选拔忠诚于中国气象事业、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基层台站领导职务。建立健全县局领导班子民主决策机制和领导干部任期制,实行任命县局局长报省(区、市)气象局审批备案制度,建立领导班子成员定期综合素质培训制度,力争使基层台站领导班子政治、业务素质和领导工作水平有明显提高。

(二十三)全面提高基层台站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严把人员“入口”关,加大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力度,新进入基层台站的人员一般应当具有气象及相关学科本科以上学历。加强全员培训,建立县局各类人员培训机制和相应的培训基金,提高观测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使基层台站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提高。按照现代化业务服务的要求,要在每个气象台站特别是基本站、基准站培养1~2名既熟练掌握某一领域岗位专门技能,又具有一定气象及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科技文化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十四)建立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的积极性,用好现有人才,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建立高级专门人才培训和考核评价体系。按照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设立气象部门技术能手或技术标兵称号,大力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基层台站高级专门人才。

七、加大投入,全面提高基层台站综合现代化水平

(二十五)建立对基层台站稳定的投入机制。集中财力,加强指导,充分调动行业、部门、地方和单位的积极性,形成对基层台站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加强调控力度,统筹各项资金,引入市场经济机制,盘活现有存量资源,提高投资效益。在规划和实施国家大中型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时,要加大对基层台站建设的投入比例,在基层台站现代化建设项目实施中,要通盘考虑相应配套设施的投入。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继续加大对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台站的投入力度。

(二十六)制定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制定具有阶段性、可操作性的一流台站建设规划,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针对台站发展不平衡、地方经济差异的特点,确定不同地域、不同发展时期的建设重点,促进台站全面发展。在做好业务、服务系统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党建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建设工作。要全面树立台站综合现代化的理念,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保证规划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按照“成熟一个、审批一个、建设一个”的建设和投资原则,切实避免分散投资,注重发挥投资的整体效益,逐步实现基层台站综合现代化。

(二十七)加强示范带动,规范建设标准,强化管理,稳步推进。要规范基层台站建设标准,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建设工作的短期行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意控制办公、业务用房的建设规模,在有限的建设资金条件下,不求“量”的增加,而求“质”的提高,严格控制经营性用房建设。配套设施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要因地制宜,打破部门自行建设、自成体系的观念,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要在不同地区选择一些不同类型、具备代表性的台站试点,建立示范站,并通过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基层台站建设中,要严格执行预算,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建立相应的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确保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

(二十八)以人为本,改善基层工作环境,提高职工生活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艰苦台站要优先实现探测自动化,切实改善基层台站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要通过大力发展基层台站科技服务,提高台站经济实力,切实提高职工生活水平和质量。要关心职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生活,按照国家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

八、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塑造部门良好形象

(二十九)深化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深入贯彻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实施公民道德规范,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提高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切实加强基层台站党的建设,有条件的台站要建立党支部,减少联合支部和无党员台站,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十)营造气象文化氛围,丰富文化建设内涵。要将文化建设内涵融入到业务、服务、管理等各项工作中,熔铸到职工的思想意识中,营造文化氛围,提高文化品位。要建设学习型单位,完善学习制度,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加强气象宣传,展示高科技部门形象,打造优质服务品牌,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意识。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单位凝聚力。

(三十一)深入开展创建活动,提高文明单位水平。继续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文明单位档次。继续开展规范化服务、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和竞赛活动,开展诚信建设,加强行风建设,自觉接受公众监督。要在基层台站中广泛开展创建“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和争创省级、国家级文明单位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全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十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基层台站民主政治建设。要建立教育与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基层台站防腐倡廉工作,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勤政廉政,改进工作方式和办事作风,主动接受上级领导部门和职工的双重监督。要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党纪、政纪和法制教育。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局务公开制度,设立局务公开栏,促进基层台站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加强基层台站纪检监察组织建设,保障基层台站建设健康发展。

第三篇:基层武装部建设标准(推荐)

基层武装部建设标准

一、政治进步。注重理论学习,加强思想改造,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学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组织健全。专职武装干部按缟制配齐配强,武装部长参加同级党委,职级待遇落实。

三、业务熟练。热爱武装工作,精通本职业务,熟记民兵预备役工作的政策规定,会组织民兵整组、训练、征兵、带建、战备执勤等工作。

四、资料完备。民兵预备役工作各项资料齐全,登记准确,分类清楚,旋转有序,办公设施整齐化……。

五、工作扎实。执行上级请求坚决,行动迅速,工作效率高,任务完成好。

第四篇:基层党支部建设标准

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

一、总则

1.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省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及中央、省委、**党委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本标准。

2.本标准适用范围为全辖党组织。

二、党的组织设置

3.基本设置形式:原则上正式党员人数达到3人以上的部门、分支机构设立党支部,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部门、分支机构,按照部门工作性质相近、分支机构距离相近、便于开展党的活动原则建立党支部。

4.设置调整:每年3月底前,党委对全辖基层党组织设置情况进行1次摸底,做到设置规范、调整及时。坚持党的建设与机构建设同步谋划、党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党组织负责人及党务工作人员同步配备、党建工作同步开展。

5.纪检机构:设委员会的党支部设纪律检查委员;不设委员会的支部,应指定专人负责纪检工作。

三、班子队伍建设

6.班子配备职数:支部委员会一般设委员3—5人,设书记1人;党员不足7人的党的支部,不设支部委员会,设书记1人。7.班子任期:党的支部委员会以及不设支部委员会的支部书记,每届任期3年。期满按时换届,严格执行基层党组织换届定期提醒、报告、延期换届请示制度。

8.班子产生审批: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选举结果报党委审批。

9.骨干队伍:党支部书记一般由本机构(部门)党员负责人兼任,实行一岗双责。

10.自身建设:严格落实学习制度。班子思想政治、履职能力、工作作风、廉洁自律建设制度健全。

四、党员教育管理

11.发展党员工作:发展党员有计划,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标准、规范程序、保证质量。“把业务岗位骨干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经营管理骨干”活动扎实开展。重视在业务岗位员工和青年员工中发展党员,及时吸收技术能手、青年骨干入党。入党积极分子人数与发展对象人数之比一般不低于3:1。

12.党员教育培训:建立经常性教育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经常性教育有措施,集中培训有记录。党员每年集中学习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32学时。党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每年集中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56学时,至少参加1次集中培训。注重运用共产党员网、安徽先锋网或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开展党员教育,共产党员微信易信和安徽先锋网微信党员订阅率不低于60%、党支部负责人订阅率不低于90%。

13.党费收缴管理:及时核定党员交纳党费具体数额,党员自觉按时足额交纳党费,党支部对党员交纳的党费有登记,要在每年1月10日和7月10日前,通过党务公开栏等形式,分别向党员公示一次党费收缴情况,并报党委备案。

14.组织关系管理:每年对党员组织关系进行1次集中排查,每名党员都纳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积极开展党员组织关系网上转接,组织关系转接工作规范有序。

15.党内激励关怀:认真执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有关要求,关心党员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了解党员需求,及时反映涉及党员切身利益的重要情况,动态建立困难党员台账,经常开展关怀帮扶活动,定期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每年开展1次党内评选表彰活动。

五、党内组织生活

16.“三会一课”:支部党员大会一般每季度召开1次,支部委员会一般每月召开1次,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1至2次,每季度上1次党课。不设支部委员会或没有划分党小组的党支部,支部会议一般每月召开1次。党支部有记录,党员有笔记。

17.民主评议党员:党支部每年开展1次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开展党性分析,对党员进行评议,确定评议等次。稳妥慎重处置不合格党员。

18.组织生活会:党支部每半年召开1次党员组织生活会。遇有重要情况,及时召开。

19.民主生活会:党委每年至少召开1次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会议召开情况及时通报。

20.双重组织生活:党委班子成员执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带头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活动。

21.党员活动日:建立“党员固定活动日”制度,每月固定1天,组织党员开展活动,活动记录规范。

22.组织生活创新:紧密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和党员群体特点,注重运用“两微一端”等信息化手段,用好远程教育精品课程,采取“微党课”、网上组织生活等形式,不断提高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六、发挥作用途径

23.引领发展:充分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组织和开展职工群众为全辖发展献言献策活动,把党建成效转化为全辖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

24.服务职工群工:建立落实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党支部、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党员、职工制度。探索完善维权和帮困救助工作机制。

25.加强党内监督:定期检查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情况,支持党员行使监督权利,履行监督责任,党员监督作用充分发挥。

26.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经常性开展谈心活动,掌握党员思想动态,分析党员思想状况,及时解决思想问题,定期向上级党组织和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汇报思想政治工作情况,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党组织活动与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培育本单位特点、增强单位凝聚力、激发员工创造力的先进企业文化。

27.打造党建品牌:开展党员公开承诺践诺、党员示范岗、责任区等活动,深入推进“四强四优(即党组织政治引领力强、推动发展力强、改革创新力强、凝聚保障力强,党员政治素质优、岗位技能优、工作业绩优、群众评价优)”争创等活动,努力打造党建特色品牌。

七、工作运行机制

28.民主议事机制:党员对党组织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落实到位,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保障有力。

29.责任落实机制:党支部每年向上级党组织报告1次工作,每年开展1次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党支部书记向行党委述职。每年开展党委书记与各党支部书记签订《党建工作责任书》。

八、基本工作保障

30.场所保障:有固定活动场所,并达到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的“六有”标准。党组织标牌悬挂在醒目位置;室内上墙内容简明规范,一般为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和党内生活等基本制度。党务公开栏设置规范,公开内容简单明了、党内信息公布及时。配备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终端。

31.经费保障:党组织的活动经费,按照不低于上干部职工工资总额1%比例,纳入当年管理费用。工作经费管理使用规范,建立落实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定期报告、检查和公示制度。

32.党建工作台账:完善党支部会议和工作记录台账资料。建立工作计划、半年工作小结、年终工作总结、特色工作汇报等台账资料。建立党员花名册、组织架构图、党费收缴、组织关系转接等台账资料。

九、附则

33.本标准由**党委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

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

标准

二○一一年四月

说明

一、和谐社区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通过社区与政府、企业、社会、社区与环境、社区与居民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建设干净社区、服务社区、规范社区、文化社区、安全社区、健康社区,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支持、人人热爱、人人享有的安全、团结、幸福、和谐的大家园。

二、制定《指导标准》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民主法治健全、基本社保均衡、公共服务完善、社会安全稳定、生活环境良好、邻里互助友爱”的和谐社区和谐村镇阶段性目标,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充分考虑当前人民群众在社区的共同利益和全市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大局,明确我市和谐社区建设的着力点、发展方向、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规范、指导、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使和谐社区建设在科学、合理的标准指导下稳步扎实推进,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世界城市和“三个北京”打下坚实基础。

三、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把广大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居民在社区的共同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居民群众物质需求、精神文化、政治参与、生活交往等方面的根本利益。

(二)共同责任原则。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人人有责,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居民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市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等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职责定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实现共建共享。

(三)持续改进原则。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大胆创新,加快推进,又要实事求是,精心培育;既要着眼未来,又要立足当前,从注重目标管理转向注重过程管理,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持续不断地改进。要根据社区居民共同需求的变化发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不断向新的台阶迈进。

(四)协调发展原则。和谐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社会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协调,与社区整体功能发展相衔接,整体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四、和谐社区建设目标

(一)文明祥和。社区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文化引导居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知荣明耻,弘扬正气,崇尚科学,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文明礼貌,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爱岗敬业,积极向上,自觉做良好社会风尚的推动者,做民主法制的实践者,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建设者。

(二)安全稳定。社区内安全防范体系、群防群治网络健全,有化解矛盾的长效机制,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社区内居民具有公共安全常识和应对日常生活中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社区秩序井然,预防和减少伤害,社区居民安全感不断增强。

(三)服务完善。社区内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健全,服务功能完善,服务形式多样,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较高,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社区特殊群体生活和需求得到基本保障,社区居民个性化需求逐步得到满足。

(四)环境整洁。社区环境卫生、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公共场所和庭院等生活环境整洁、恬静,适宜居住,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齐全;绿化美化程度高,绿地完好、清洁、美观;居民环保意识强,能自觉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能源,污染源排放达标。

(五)管理规范。继续深化“一分三定两目标”,社区各类组织健全,设置合理,职责明确,民主制度、民主参与机制和社区公共管理体系完善,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和各类组织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强,参与率较高,能够做到思想共识、规划共商、资源共享、软硬件共建、规章制度共同遵守、社区环境共治,形成了社区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六)健康幸福。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服务功能完善,能够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等综合性服务和心理保健咨询服务,居民的安全健康权利得到保障,社区居民生活幸福。

五、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的结构与内容

(一)指导标准结构。包括9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153条指导标准。其中,一级指标共包括6个基本标准,3个特色标准。

(二)指导标准内容。

基本标准反映和谐社区的基本情况,包括文明祥和、安全稳定、服务完善、环境整洁、管理规范、健康幸福等6个基本方面内容。文明祥和包括社区居民文明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3个方面,设计了7个三级指标,24条指导标准;安全稳定强调社区安全状况,设计了5个三级指标,20条指导标准;服务完善包括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社区特殊群体生活权益、社区居民个性化需求3个方面,设计了5个三级指标,13条指导标准;环境整洁包括社区卫生保洁、社区环境保护措施2个方面,设计了4个三级指标,17条指导标准;管理规范包括社区发展规划、社区各类组织、社区制度体系、公民参与机制和社区管理5个方面,设计了13个三级指标,37条指导标准;健康幸福强调社区居民身心健康,设计了2个三级指标,6条指导标准。

特色标准反映和谐社区工作特色、社区整体形象,包括保障机制、特色创新、评估机制3个特色方面内容。保障机制包括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居民参与4个方面,设计了10个三级指标,32条指导标准;特色创新是指鼓励社

区结合自身特点,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评估机制包括居民评估、专家评估、驻区单位评估、新闻媒体评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估等5个方面,分别对文明祥和、安全稳定、服务完善、环境整洁、管理规范、健康幸福、保障机制、特色创新进行评价,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六、评估机制

(一)评估主体。社区居民、专家、驻区单位、新闻媒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二)评估标准。以群众赞成不赞成、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为最高评判标准,以群众的认同感、参与率和满意度作为评估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指标。

(三)评估方式。主要采用实地考察、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个别访谈等形式。和谐社区的各类数据以评估当年实际数据为准。

(四)评估项目。文明祥和、安全稳定、服务完善、环境整洁、管理规范、健康幸福、保障机制、特色创新等8个方面。

(五)评估细则。主要采用“状态描述法”,以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描述评估内容的状态。综合各方面评估情况,将评估结果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被评为满意的为和谐社区,基本满意的为准和谐社区,不满意的为需要继续大力推进建设的社区。

(六)评估程序。

1.视情况每两年评估一次,并建立和谐社区建设情况信息库,信息库内容主要包括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中各方面工作的每年变化发展情况和每年评估情况,所有情况都要做到数据准、情况明、分析透。各部门、各区县每年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新变化的情况于10月底前报市民政局。

2.自愿申报,具备条件的社区由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审议决定,向街道办事处提出评估申请。

3.由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社区居民、专家、驻区单位、新闻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根据《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进行评估。

4.评估结果要在社区进行公示,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七)持续不断改进。根据各方对和谐社区建设情况评估结果,研究确定和谐社区建设持续改进计划和具体措施,制定新一轮和谐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下载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

    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政治建设 第一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街道(社区管委会,以下所涉及街道均包含社区管委会)社区基层党组织要严格遵守《中国共产......

    基层班组建设工作标准

    基层班组建设工作标准 为了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实现班组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群众化,把公司班组建设成为团结一致、管理严格、技术精湛、作风严谨、工作细致......

    民兵基层正规化建设标准

    民兵基层正规化建设标准 乡镇武装部建设标准 1、六有 (1)有武装部牌子; (2)有单独的办公室; (3)有资料柜; (4)有文化活动室; (5)有制度; (6)有工作图板。 2、十表 (1)民兵组织实力统计表; (2)民兵......

    全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指导标准

    全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指导标准为组织开展“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和十届......

    常德基层气象台站综合改革调研报告

    常德基层气象台站综合改革调研报告 根据中国气象局和省局要求,常德市局党组开展了基层气象台站综合改革调查研究工作。2011年常德市气象局调研组深入基层,与基层气象工作人员......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指导意见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指导意见一、总 则第一条 为加强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的管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功能需要,提高......

    企业”三化“建设指导标准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三化”建设指导标准 一、健全完善责任体系 (一)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法定代表人要依法确保安全投入、管理、装备、培训等措......

    基层党校建设工作标准(5篇)

    基层党校建设工作标准 一、组织机构落实 1、将党校工作纳入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同经济工作同步规划考核 2、党委书记兼任党校校长,设专职副校长;在所属分公司建立具有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