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Uynzre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1998年10月,按照大庆市委、市政府“用改革总揽全局”的思路,我市在黑龙江率先实行了委派制。这是我市财政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对现行会计管理体制的实践和探索。运行两年来,委派制在强化预算内外资金和国有资产管理,促进全市持续、稳定、健康,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我市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情况做以简要介绍,不当之处,请批证指正。
一、实施的动因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受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和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方面因素的,会计监督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受利益驱动,会计人员在单位“站得住、管不住、;管得住、站不住”的现象时有发生,会计监督乏力,“小金库”、“账外账”、瞀外资金坐支、滞留、挪用等违纪现象也随之而生,成为经济腐败的根源,严重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从我市情况来看,由于预算外收入增长较快,有潜力可挖,但管理相对滞后,加之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会计基础薄弱、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监督乏力等。经过考察,我们认识到,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强化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必须提高会计监督水平,必须实施会计委派制度。
二、具体做法
(一)找准突破口,选择重点单位
我市实施的会计委派制属于“统管统派”的形式,坚持“重点突破、稳步推进、配套实施、逐步规范”的原则,首批选择了预算外收入以及罚没款收入在200万元以上的或财政支出数额较大的公安局、局、工商局、教委等26个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试点。这26个单位预算外收入占1997年市级预算外收入的82.39%,罚没收入占97年市级罚没收入的72%。对这些委派单位,经确定了47个委派岗位,分别为财务科长、副科长、主管会计,视单位具体情况设1-3个岗位。
(二)严把人员关,保证委派质量
委派人员的来源:一是各单位原有的财会人员,在本人自愿的情况下优先选择;二是从市财政、财务系统现有的干部中选择。我们选择委派人员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坚决杜绝各种人情关系,切切实实地把有真才实学的、能代表政府行使管理、监督职能的人才选出来、派出去。具体条件是: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过硬的素质,热爱会计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国家的财经、法规和方针、政策,具有一定的会计业务技能;具有中级以上的会计专业任职资格或中专以上财经类第一学历;年龄:男45岁以下、女40岁以下。
(三)管理力度大,严格组织实施
一是将会计委派人员的人事、工资、档案关系全部转入财政局,一切福利待遇同财政局职工一样对待,全部转为行政编制,国家公务员,由财政局统一管理。市财政局按照会计机构不变、会计地位不变、会计职能不变的原则,在有关部门配合下,管理会计人员的人事档案、职务任免晋升、工作调动、专业职务聘任、工资奖金发放、考核奖惩等。委派人员作为政府的派出人员,到各单位履行监督、管理、服务的职能。会计人员既对政府、对财政负责,又要对委派单位负责,接受财政部门和委派单位的双重领导,以财政管理为主,受派单位管理为辅。二是委派会计人员实行岗位轮换制和亲属回避制度,每三年轮换一次。首批对委派岗位的财会负责人进行了全员轮岗,力度较大。三是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有方向的培训,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理财水平以及对实行岗位轮换制的适应能力。四是委派会计人员实行考核聘任制,经考核合格者,为其颁发聘用委派证书。委派会计人员每年向市财政局和委派述职,由财政局制定具体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对工作不认真负责,不服从单位领导或财政局管理的委派人员,财政局有权对其进行撤换、下岗或辞退处理。
(四)扩大范围,县、区实施委派工作
在第一批会计委派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我们就对委派方式、委派范围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对县、区的会计委派工作给予了大力指导,要求各县、区推行会计委派制应坚持“切合实际、稳步实施、方式灵活、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会计人员和单位财务状况,开展会计委派工作。截止10月底,五区三县已在所属公、检、法、、卫生等67个行政事业单位大范围实施。让胡路区在4个单位,杜蒙县2个单位开展了第二批委派,委派范围不断扩大。各县区的会计委派大都在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只是在人员编制和人员关系上有所不同。另外,让胡路区还在3户进行了委派,肇州县在30个村屯进行了会计委派试点。
(五)积极开展财务总监试点
今年初,由市委、市政府转发了《关于实施企业财务总监制度的意见》,对广播电视集团,报业集团、金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引工程进行财务总监试点,成立了一个由财务总监和总监助理组成的总监组,设副处级财务总监1名,科级总监助理3名,采取集中办公和驻企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财务总监已深入到了企业,开展工作。
三、取得的效果
(一)狠抓收入,增收效果明显
实行会计委派制后,预算外资金收入大幅增加。1998年,在消化了因取消33项收费项目所带来的不利因素情况下,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市属单位完成预算外收入30,693万元,占市级预算外收入的84.23%,比97年增长了25.12%,完成计划的140.04%。1999年,市属委派单位预算外收入完成25,00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97%,绝对额达3,809
万元。实行委派制后行政性收费及罚没收入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行政性收费及罚没收入入库率大大提高。
(二)厉行节约,支出得到有效控制
实行委派制后,会计人员执法环境得到改善委派会计人员能够站在政府的角度,真正负起责任,严格执行“先审核,后审批”的制度,规范资金使用程序,合理安排支出结构。在安排资金使用上,重点解决“该不该”的,做到该支出的费用使用好,不该支出的费用一律不再支出,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杜绝随意追加指标现象。1998年市级一次性追加报告比97年减少67%。如物业公司委派会计在清理物业公司以前年度欠款过程中,严格把关,认真审核,有一笔7万多元的基建款经他们重新清理后,审定实际应付欠款为4000元。
(三)政令畅通,财政改革措施得到认真贯彻
实施会计委派制,强化了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有助于财政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实施到位,并且能够及时、真实反馈各项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如我市政府采购工作效果,受委派单位明显好于非受派单位。收支两条线等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也好于非受派单位。委派会计能够积极宣传各项改革制度,并按要求规范支作,严格把关,有力地促进了财政、财务工作。
(四)加强监督,财经纪律得到有效执行
实行会计委派制,改变了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解决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了会计监督职能,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委派会计人员通过清理账户、清理“小金库”等工作,有效地防止了“账外账”、“小金库”现象的发生。通过对预算外资金和罚没资金的管理,各单位的收入能及时、足额上缴财政局,并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有效地防止了资金的滞留、从而从源头上防止了违纪现象的发生。
(五)强化理财,财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由于委派会计在选拔任用上较为严格,市属单位首批委派进行了财务科长轮岗,并实行了会计报告制度,委派会计的工作环境和制约机制有了根本的变化,委派人员的竞争意识增强,工作态度明确,积极性得到增强。各委派会计能够各显其能,将好的经验与委派单位实行工作相结合,严格执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结合实际制定内控制度,并在本系统内开展了大规格的有效的业务培训,强化了对所属单位的财务管理,提高了财会人员素质,以点带面,以机关带群体,在管理手段和管理上不断加强,力度大且深远。如市教委,年初制定印发了计划财务工作要点和直属学校公用经费支出计划、费附加支出计划等,各类支出项目都严格按计划执行;严格执行了政府采购制度,各项基建工程等实行招标,图书等实行定点采购;在招待费使用上,制定执行了招待费管理制度;在对教育系统财务人员培训以后,又进行了对直属单位的财务大检查,严格规范教育系统的财经秩序,有效地加强了教育系统的财务管理水平,深得所属单位的好评。
(六)注重实际,财会会计基础工作大大加强
实行会计委派制以后,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注重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使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大大提高:一是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了内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使会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按照新会计制度规定,规范了会计科目的使用,调整了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加强了票据管理和会计档案管理,从而规范了会计行为;三是全面推广了会计电算化工作,将会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四是加强会计报表填报,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准确;五是全面进行了固定资产的清查和处理,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
四、几点认识
两年来的工作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会计委派和如何实施好会计委派的认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领导的重视是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关键。对于会计委派制,大庆市委、市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以市委文件下发了《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实施方案》,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协调处理难点问题。尤其是在对原会计岗位人员的处理上,市领导决不手软,要求对不符合条件的会计人员坚决不予委派,由原单位自行安排。省财政厅也给予了大力支持。领导的重视。为委派制的实施创造了良好工作环境。
第二,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是委派制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我市组成了以纪检、组织、财政、人事、劳动、审计等部门主要领导的成员的会计委派工作领导小组,大家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保证了会计委派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市财政局各科室都给委派工作以全力支持,积极配合。如市收费罚没稽查大队成立以后,坚持不定期深入各单位进行检查,严肃查处问题,给委派会人员撑腰,使委派会计人员在工工作中敢于坚持原则。同时,局机关从生活上、福利上各方面都积极为委派会计着想,尽心尽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三,严格的后期管理是实现委派制目标的决定性因素。会计委派制是一种全新的会计管理模式,没有现成的东西可用。委派实施后,如果管理跟不上,委派制将流于形式。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委派人员管理规定》、《委派会计人员业务档案制度》、《委派会计人员请假制度》、《委派会计人员例会制度》,加大了管理力度。我局委派办室期组织召开委派人员工作例会,就各单位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出解决办法,部署下一步工作。99年4月份,根据《大庆市委派会计人员考核细则》,我们抽调人员,利用两个月时间,对25个委派单位进行了彻底的财务检查,对40名委派人员进行了人事考核,考核采取与委派单位领导群众谈话、民主评议划票、述职等方式进行。通过检查和考核,对各单位财务状况和委派人员工作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了通报,并制定了具体的解决措施。此举极大地触动了委派人员,接连缉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有力地推进了会计委派工作。今年我们对委派单位进行了检查,并对提出的问题由各科室给予了答复。解决了实际问题。加缉委派会计队伍建设。
第四,只有做到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注重实效,才能保证委派的效果。
委派制是一种全新的会计管理模式,管理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一步一个脚印,还要根
据本地实际,找准问题症强,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做到注重实效,宁缺勿滥,务求必胜。
总之,大庆市实施会计委派制力度较大,措施得力,产生的效果比较明显。但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集中统一支付制度的实施,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委派制度改革,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将会计委派制度推到一个新高度。
第二篇: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
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
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
王勇
(2005年5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振兴老工业基地《若干意见》,都对发展民营经济作出具体部署和提出明确要求。可以预见,新一轮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潮即将到来。在此情况下,深入探讨民营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对建设新旅顺,实现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我区民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仍是体制问题。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三点浅见。
一、改革融资体制。现在我区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建设资金捉襟见衬,另一方面民间资本沉淀,没有得到释放。在这对矛盾中,我认为潜力最大、最具活力的还是民间资本。以居民储蓄为例。2003年全区居民包括民营经济在内存款余额达47亿元,等于当年区财力17倍。设想一下,如果这些资金能有10%从“沉淀态”进入“市场态”,对全区经济发展将会起多大作用!由此可见,对民营经济
体制的改革,首先要以改革融资体制为突破口,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出台民间投资产业准入政策,建立股份制投资方式等途径,从根本上改变依赖地方财政融资的传统模式,使民间资本顺畅进入政府财政运行外循环体系。尤其在国企、集体企业转制过程中,更要大步实施“国退民进”策略,扩大民营资本进入空间,让民营经济参股、控股。今后,凡国家不需控制的领域,凡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凡一般性竞争的领域,都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允许民间资本自由进入。诸如老城区改造、商业网点建设、公路、水电、通讯建设等,完全可以采取这种模式。事实告诉我们,改革融资体制对我区经济发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世达旅游购物广场等一些大项目建设的实践和外地成功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这一改革不仅能充分调动民营经济积极性,达到以民间资本融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目的,而且能使我们找到开启金宝库的钥匙。当然,启动民间资本并非一句话就可凑效,必须坚决贯彻“谁投资谁经营;谁占有谁支配;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对那些回报率低甚至亏损的项目,政府要给予适当价格补偿,以保障投资者权益。这是启动民间资本必不可少的政策保证措施。
二、创新管理体制。应当看到,我区民营经济虽然发
展迅速,然而从总体看远未跳出家庭化管理的桎梏。家企不分、主体错位、裙带关系、短期行为、夫妻开店、父子办厂比比皆是,使民营经济受到制约,决策、管理力不从心,甚至走入创业—守业—败业的怪圈。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唯一出路还是靠体制改革创新。要让所有私营企业都象韩伟、卓越集团那样,投资者与管理层分开,管理人才高薪聘任,不断由家族化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演进。与此同时,还要引导民营企业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积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改变作坊式、小打小闹经营,向股份制、集团化、外向型靠拢;积极开放产权,向产权多元化、混合型企业转变,建立多元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人员聘任制、功效挂钩制、竞争上岗等以物质利益为基础,以精神文明、企业文化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上述过程,是民营经济扬弃旧体制、创新新体制的过程,是一场“革命性”变革。尽管这场变革可能带来某些痛苦,但它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来说,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它给民营经济带来的变化是质的飞跃,使为其装上腾飞的“引擎”。为此,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工作力度引导民营企业转变思想观念,认清家族化管理的危害,提高体制创新的自觉性,促进这一过程的早日实现,这样才能使民营经济迈出用现代公司制度取
代家族化管理的决定性一步。
三、完善服务机制。在制约民营经济的诸因素中,不能忽视软环境建设。由于认识的误区,导致服务质量差,办事效率低,“三乱”不绝,已使我区一些民营企业苦不堪言。据此,在民营经济体制改革创新中,必须出重拳,割除弊端,为民营经济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首先,坚持“放心、放手、放开”的方针,搞活人才机制。建设人才高地是再造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第一位要素。要引导和激励那些“下海型”、知识型、实业型、经验型和外来型人才到民营企业工作,甚至领办民营企业。要鼓励群众树立创业意识,把民众自我创业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使之涌现更多的“小老板”,实现民营经济细胞“裂变”和“聚变”。其次,领导者和职能部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民营经济听其呼声,解其所难,做到多关心,少干预;多支持,少指责;多服务,不设卡;多协调,不扯皮。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吃、拿、卡、要现象要坚决查处。对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办证、审批、协调等困难时,要全力以赴帮助解决。对民营企业不仅在经济上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加快发展,在政治上也要充分信任,使他们感到有地位。光荣街道这几年就是坚持了这一思路,收到很好效果。民营经济积极性空前高涨,不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更成为社会事业发展的主力。2003年全街税收完成1328万元,其中民营经济占95%。在扶贫帮困中,民营企业与社区结成5个共建对子,由民营企业每户出资3000元建立家庭养老院5户,筹集扶贫基金近1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就业率提高到85%以上。事实证明,我区经济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社会事业进步同样离不开民营经济。对民营经济这一崭新事物,我们再不能用旧眼光审视,当作“拾遗补缺”、“有益补充”对待,更不能视为“可有可无”、“权益之计”,而必须以与时俱进的勇气,实现由简单认同到保护鼓励,由被动审批到主动引导和全方位服务的转变,以思想大解放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以体制改革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构筑起民营为主、多元化经济格局,为我区全面振兴,实现新跨越提供不竭动力。
第三篇: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居民增收或难跑赢GDP
12月9日,被认为是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把“扩大内需”放在突出位置,明确强调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不振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短板。在即将过去的2011年,面对萎靡的国外消费,被寄予厚望的国内需求也同样处于萎靡状态。经济学者指出,内需萎靡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存在重大扭曲。
反映贫富差距状况的常用指标为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0.4应为一条预警线,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社会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况。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由于相当数额的灰色收入没有被计入在内,再加上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可能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中国实际的基尼系数可能已经高于0.5。
基于此,中国政府高度关注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实现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更是在各级政府的施政纲领中一再被提及。
但从2011年的情况看,今年居民收入要全面跑赢GDP难言乐观。从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6%。
事实上,在2005至2010年,除极少数年份,居民收入增幅绝大多数情况下低于GDP增幅。
“不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消费就上不来;收入分配问题改善了,消费下降的趋势才有可能遏止。”王小鲁说。
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贫富差距问题跟主要的经济结构出现偏差有很大关系。目前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化这个大的背景下,土地问题和贫富问题这两个大的问题出了大的偏差。”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学者分析,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核心在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领域都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在初次分配领域,劳动者收入尤其是中低级劳动者收入增长过于缓慢,居民收入与政府、企业收入相比增长缓慢,垄断收益与资源收益被极不公平地分配。
在再分配领域,部分财税政策导致了财富的逆分配,本来应该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反而导致了差距的扩大;社保制度不完善,农民工等最需要社保的低收入者往往没有覆盖在内,社保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再次发挥逆调节作用。
为此学者指出,明年是政府换届之年,很难预计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个复杂的难题上有多大的推进,但可以肯定的是,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来解决收入分配这个问题,否则拖得越久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伤害就越大。
王小鲁认为,腐败和制度不健全导致的收入分配格局被扭曲是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王小鲁2010年的研究,中国居民未计入统计的“灰色收入”高达5.4万亿元,导致中国实际收入差距大大高于统计数据显示出来的收入差距。此外,现行土地出让制度使得高达数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游离在预算之外,成为地方政府补充财政收入不足的一大来源。由于缺乏监管,这部分收入的使用相当随意,也进一步扭曲了收入分配格局。
为此,王小鲁建议,根子上是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如此方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
而从具体操作上看,无论是着眼于宏观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还是致力于保证劳动者增收的《工资条例》,都是历经五六年甚至更久的酝酿至今难产。
“这些方案出来之后能对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起多大的作用都还很难说。但是迟迟不出来却传递出一个信号,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但是,不管怎样,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没有什么退路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经济学者坦言。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关于进一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推动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概要】我县实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三个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县街道管理体制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社区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应进一步加强领导,理顺体制、机制,健全机构,保证投入,保障用房,加大物业帮扶,真正把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生活家园和文明向上、幸福和谐的精神乐园。
2009年10月,我县实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后,成立了社会工委和社会建设办公室,设立并组建了三个街道办事处,这标志着我县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三个街道办成立以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街道工作职能,在城市管理,尤其是在城市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广大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但是,由于我县城市化建设起步晚,街道成立时间短,街道改革,尤其是街道管理体制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我县街道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与北京其他区县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街道办事处承担的“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的职能还没有理顺,辖区内共驻共建的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社区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以香水园街道为例,就街道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香水园街道的基本情况
香水园街道工委、办事处于2009年10月成立,所辖区域面积7.45平方公里,以妫水湖中心线以北、妫水北街以东,北至团结路和庆园街、东至龙庆路和京银路,辖区内有大型企事业单位99家。下设11个居委会,居民楼房302栋,总人口4.5万。社区党组织按照一居一支部的要求,在11个社区中设置了 8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党员1687人。机关内设3个行政和6个事业科室,及3个外派站所。共有机关和社区事业干部、社区专职工作者160人。
二、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机制欠完善,履行职能难度大 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原则要求建立监督与管理服务两轴分离的组织体系。由于我县街道成立时间短,对于街道履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建设尚需完善。主要表现在:
街道责权不统一,角色错位。北京市第五次城管会明确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职能是:“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我街道成立以后,县委、县政府赋予了街道办事处10项工作职能,同时更加强调属地管理,街道的工作职能和工作任务更加明确和具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本该由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都交给街道和社区来完成,年终还对街道和社区进行考评,而街道既没有专业管理人员,又没有行政执法权,工作难度大。
(二)机构设置不完备,与形势发展难匹配 一是机关科室少。街道成立以后,机关和社区承担着辖区内1.5万户,4.5万人口的组织、动员、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而办事处机关内部只设置了3个行政科室,6个事业科室,共对接县委、县政府所属的30多个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由于机关科室少,造成我们工作开展很不顺畅。目前,我们负责辖区内1.3万名育龄妇女的服务,3万余名妇女儿童的维权,近万名团员青年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在机构改革中,街道机关却没有设置计生办,也没有设置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机构,更没有组织、宣传、纪检委员等职数。同时,我们还承担着许多行政职能,如社区居委会的一些工作,以及各类自治组织的培育、管理、社会救助、养老助残、劳动监察等工作,街道机关却没有设置民政科、劳动监察科,导致我们在工作上既无法与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实现有效对接,也很难高质量地推动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党组织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我街道所属的11个社区党组织中,共有党员1600余人。8个党总支中,党员人数全部都在100人以上,其中,3个党总支党员人数在150人以上,新兴西社区党总支党员人数最多,共有党员438人,下设7个党支部。由于党员人数多,社区党总支――社区党支部,这种组织设置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北京市其他街道的社区,党员人数在100人以上的都成立了社区党委,因此,成立社区党委也势在必行。
(三)驻区资源不整合,共建合力难形成 北京市第五次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会上明确提出:“驻区单位要主动支持和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努力形成辖区范围内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由于我县共建机制不完善,驻区单位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方面还没形成有效的约束和保障机制。另一方面,驻区各成员单位的“大社区”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总认为街道和社区建设是社区自己的事,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都还不愿意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从而更影响了辖区资源的整合,力量的凝聚,也影响了共驻共建工作的开展。
(四)工作经费缺口大、社区建设难保障 一是街道和社区建设经费少。街道成立以后,街道机关和社区的工作经费实行包干制,每年只有100万元的社区建设经费,这些经费只够维持街道机关和社区日常工作运转,支付机关和社区水、电、暖、通信等项目的开支。其他经费方面,各社区虽然每年有15万元的公益补助资金,也仅能满足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培训,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目前,我街道管理着城区一半以上的人口,担负着全县30多个职能部门下派的各项工作任务,而且我街道管辖的社区大多为老旧小区,小区内各种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差,虽然我县每年对部分老旧小区进行了改造,但由于资金有限,改造也不够彻底。同时未能列入改造计划的老旧小区每年需要及时修补的项目也较多。再有,我县的物业服务费较低,有的小区虽然有物业服务,但服务也很难到位,无物业服务的小区更是缺少资金投入等等。综合上述这些问题,都因为经费不足而无法推进工作的有效开展,居民意见很大。
二是“费随事转”不到位。当前,我县各职能部门都把街道视作一级政府,所以大量工作都派往街道和社区,而人员、经费不进入社区,造成我们既无力干事,也无钱干事的局面。如:综合治理工作乡镇按照每个农业人口5元的标准核定综治工作经费,而城区管理的人口多,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矛盾和困难突显,我们却没有综治工作经费,工作很难开展;社区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效的工作,更是宜居延庆、生态延庆、文明延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没有专门的工作经费;目前我们管理的“4050”人员已经达到200多人,既没有办公地点,也没有办公经费。社区各种改造任务都交由专业管理部门来完成,而这些改造工作进驻社区前的宣传、各种协调工作都交由街道来做,我们在印制宣传材料,组织召开各种协调会等方面却没有任何资金保障。
(五)物业服务不到位,监督协调难度大
目前,我街道共有居民楼302栋,其中有物业服务的177栋,无物业服务的楼房125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宣传工作不到位。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广大业主变成了房屋所有权人,社区物业服务也由过去的“无偿服务”变成了“花钱买服务”。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居民思想转变较慢,部分居民以各种理由拒交物业费,造成物业企业为降低成本,自行减少服务项目,降低服务标准,从而加剧居民与物业企业之间的矛盾。
二是物业监管有缝隙。我县在实施物业管理过程中,县住建委和街道是实施监管的责任主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区的物业管理涉及到规划、建设、物价、供电、供水、消防、公安、工商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单靠县住建委和街道协调这些部门的工作难度很大,所以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的监管机制势在必行。
三是产权单位协调难。目前,我街道共有125栋居民楼分别由43家产权单位自管。这些自管楼中,有的单位只负责日常的垃圾清运,有的甚至放手不管,只能由居委会承担日常保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经过我们的调查和摸底,目前大多数自管楼单位都愿意交给物业企业来管理,但是这些楼房建成年代早,历史遗留问题多,如:建设图纸缺失,收取和补足房屋维修基金困难,物业服务前期的启动资金无法提供,物业服务用房无法保障,物业进驻难。
(六)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需求难满足 根据北京市《关于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若干管理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69号)的文件精神,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不得低于350平方米,其中:居委会办公用房不低于160平方米,居民活动用房不低于190平方米。目前,我们所属的11个社区中,办公和居民活动用房只有新兴西、石河营西、川北东、双路4个社区达到了市里的标准,其中,川北东、双路2个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还属于在建项目,并没有交付使用。其余7个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都不达标,尽管从2009年我县实施了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但由于受财力、审批、建设场地的制约,进展非常缓慢,造成我们组织居民、党员学习、开展活动没有场地的问题非常突出,居民意见很大。同时,我县在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中,由于在整体规划、联动协调、政策宣传等方面工作不到位,致使工作不彻底,居民意见很大。
三、加强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城市建设与管理是一门科学,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城市建设与管理,按照县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完善城市功能,全面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富裕文明,幸福和谐绿色北京示范区的要求,以及借鉴其他区县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进经验,结合我街道社区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势在必行。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全力营造社区管理的新环境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城市建设与管理。要用超前意识和理念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具体讲就是在开发规划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为居民服务和社区管理的相关公共设施考虑进去,坚决避免只重视建设“硬件”,不考虑管理与服务的软件问题。二是发挥城市建设与管理各部门的作用。为了使城市建设和管理各个环节有机的联动起来,便于城市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将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执法资源整合,加强工作衔接,建立联动机制,形成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统一管理的工作格局,实现规划、建设超前参与。三是强化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作用。真正做到“让位、归位、到位”,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社区建设发展的各项政策和规定,履行宏观规划、政策引导、行政协调、财力支撑等职责,切实把政府督管职能落在实处,在城市的建设和改造中要广泛征求居民建议,尊重街道意见,使街道在建设前、施工中及验收后的各环节全程参与,真正做到社区发展不留隐患、不留问题。
(二)理顺街道管理体制,赋予街道工作职权 一是理顺街道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街道是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同时又代表基层居民。街道应该是城区社会管理和服务监督的主体,而各职能部门是责任主体。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理顺街道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建立以街道为监督主体――县委、县政府办公室为督办、复核――县职能部门办结,街道协办的城市管理体系,以保证街道真正发挥监管职能。对一些确需由街道来完成的工作,各职能部门应事先与街道进行协商,征得街道的同意后再交由街道来完成,同时按照人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把人权、事权、费权都交给街道,以保证街道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建立和健全社区工作体系。建议参照其它区县街道的做法,并结合我县社区党员的实际,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对于党员人数在150人以上的社区,成立社区党委,社区党委书记与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并设置专职社区副书记,在此基础上,设置专职纪检委员,并享受副科待遇,以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增加机关机构和编制职数,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
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随着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社区中的教育阵地已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为此,我们建议合理配置我县教育资源,将归属县教委管理的社区教育中心进行剥离,社区教育中心所属的阵地设施,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统一划归给街道,在街道机关中增设社区教育中心,并重新整合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与原教委办公室的职能,负责街道所属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等工作,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品味,为建设绿色北京示范区和宜居延庆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是增加机关机构和人员编制。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结合我县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建议结合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合理设置科室,调整人员编制,并参照其他区县做法,各职能部门向街道办事处派驻站所。为了加强街道和社区建设,从2010年12月开始,我们专门组织专人到北京亚运村街道,以及北京市一些郊区县的街道进行了调研,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目前,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街道机关设置23个职能科室,北京市昌平区、密云县的街道也大多设置17――18个机关科室,另外,外派站所都设有专门的经费、人员进驻街道实地办公。为此,我们建议参照北京市一些体制改革比较成熟的街道的做法,增加街道科室机构,在现有机关科室的基础上,增设人大办公室、团委、武装部办公室、计生办、民政科、劳动监察科等职能科室,增加相应的编制,考虑到我县行政编制数量少的实际,我们建议可采取增加事业编制,并实行增编不增人的办法,由我们街道从单位内部的事业人员中自行调节,这样既满足了我们工作的实际需要,也节约了我县的行政编制。同时,我们建议增加相应的领导职数,在街道中设置专职的纪委书记,下设纪委办公室,设置专职的纪检委员。另外,建议在街道机关设置城管分队,派出所,工商所等外派机构,这些外派机构可以参照县统计局、司法局在街道设立站所的管理模式,由外派单位和街道实行双重管理,但工作人员与我们街道机关合暑办公,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健全机制,为驻区单位发挥作用提供保证 建议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完善发挥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共建合力的形成。
一是建立社区共建领导协调机制。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县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的社区共建协调委员会,成员由县各职能部门的党政一把手组成,社区共建协调委员会定期组织召开成员会议,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社区共建工作,并把这项工作列入对县二级班子的考核内容,以促进社区共建工作的真正落实。在社区层面,成立驻区单位共建工作联席会,由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牵头,负责召集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定期召开党建工作会议,围绕和谐社区建设和县共建协调委员会的指示要求认真做好共驻共建工作,通过建立社区共建的联动机制,为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二是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充分借鉴我县主要领导和县委、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包村工作的经验,把社区居委会纳入帮扶对象,县委、县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与11个社区分别实行“一包一”,“一带一”对口帮扶的办法,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定期听取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年底将包居工作纳入考核范围,以此促进社区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建立社区发展长效投入机制,促进社区建设快速发展
由于我县街道成立较晚,任务多,底子薄,还需县里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一是赋予街道一定的经济管理职能,设立街道自己的财政。北京市城区街道都设立财政科(所),都有自己的一级财政,我县乡镇一级也都有自己的财政,所以,我们建议,建立街道自己的财政,在街道机关中设置财政所,并由县委、县政府责成有关部门牵头,将街道辖区范围内的税收单位与有关部门进行剥离,统一纳入街道财政管理,并参照我县乡镇财政管理的办法,对于街道的财政税收,按一定比例予以上缴和分成,通过建立和完善街道财政体系,以弥补街道和社区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
二是建立职能部门长效投入机制,使“费随事转”真正到位。在社区建设中,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建立社区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如:民政部门负责扶持社区服务相关设施的建设;文化、体育部门负责资助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体育设施的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综治消防等各职能部门在人员进社区、工作进社区时,要有相应的投入,在解决其办公场所和办公经费的同时,工作经费也要进入社区。只有建立起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才能保证社区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由县财政每年向社区拨付专项补助资金,此项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居民活动场所和相关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维护和运转,组织居民成立各种自治组织,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逐年加大投入,保证和谐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六)加大物业帮扶力度,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我们建议加大物业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力度,出台规范的物业企业准入、退出和监管机制,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共同做好物业监管工作。并积极协调自管楼单位,要么自己提供规范的物业服务,要么退出服务,将相关资料、以及物业服务启动资金、服务用房等一并交由业委会,由街道指导业委会按照试点社区的模式纳入市场化管理。
一是对于有正规物业企业服务的社区,继续深化物业管理试点工作。要强化街道的主导管理地位,明确各方职责,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履约服务情况实施监督并予以规范,加强对业主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对业主大会续聘选聘物业服务企业过程的规范和指导。在新兴西社区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愿意纳入物业管理试点的、条件成熟的社区,可以由物业服务企业向街道提出申请,按照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的有关程序和方法,经街道和社区居委会考核合格后再实行试点,并按照物业管理试点小区的相关办法予以监督和考评,以促进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是对于无正规物业服务的社区,要积极探索物业管理新模式,推进物业服务创新。目前,我街道辖区内无正规物业企业服务的楼房有125栋,这125栋楼房中有66栋由原产权单位管理和服务,还有59栋根本没有物业服务,只得由社区居委会进行管理。
具体的设想是,这些楼房历史遗留问题多,如无维修基金、无竣工图纸、楼房产权不清晰等,由于其时间长久、情况复杂,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建议先解决物业服务问题。由街道牵头引进有资质、讲信誉、注重服务质量的物业服务企业,借鉴新兴西社区物业试点的经验,先为这些无正规物业管理的社区提供基本的物业服务;并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模式,将这些社区列为第二批物业试点,由政府按照试点小区补贴标准适当加大资金补贴,合力解决我街道无人管理的老旧小区物业服务难题。
三是加大对物业企业的奖惩力度。为了更好地调动物业服务企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依据《延庆县物业示范住宅小区评比实施意见》,街道建立逐级考核制度,对物业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行考评。由政府出资,每年对物业管理优秀的物业服务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指导居委会和业委会要做好物业企业的跟踪监督工作,对那些服务水平低、居民意见大的物业企业,进行劝勉、警告、甚至淘汰。通过实行奖优罚劣、优胜劣汰,逐步促进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和服务向规范化、市场化发展。
(七)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009年北京市召开的社会建设大会明确提出,从2009年起要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力争到2011年全市所有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全部达到350平米以上。今年是社区规范化建设的最后一年,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我街道所属社区多,而且老旧小区多,社区规范化建设的任务更重,建议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采取购置、利用闲置土地改建等方式,加快社区规范化建设的进程,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对于新建社区,要将居委会办公和活动用房建设纳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对不符合规定配置标准和要求的,不予批准。工程竣工后,街道办事处应参加公共配套设施验收,没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或未达标的,不得通过验收。同时,在推进社区建设和改造项目时,建立由利益各方共同参与的协调联动机制,确保社区建设项目真正惠及居民。
第五篇: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乐昌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参加第11期韶关初中校长培训论文
乐昌市梅花中学:范美林
摘 要:
本文以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眼光,从微观上分析乐昌教育现状,根据教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和乐昌教育的实际,认为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乐昌当前教育矛盾,促进乐昌教育创新与发展的首要与关键,并提出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办法。
正 文:
一、乐昌教育事业近几年取得的主要成绩简述:
乐昌这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育局的认真策划、组织下,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办学不断规范,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城乡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全市已基本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普教、职教、成教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教育框架,为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很多学校的面貌已焕然一新。目前全市中小学有多媒体电教平台182个,语音室41间,课件制作室10间,电脑室66间,电脑3993台,高考闭路电视监控系统3套,校园网主控室3间,电子阅览室4间。现已基本完成了省基础教育专网的建设,全部中小学校都已接通光纤;全市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学以及镇中心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全市小学早已从三年级起开设了英语课。
中小学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进一步得到整合优化。从2003年,全市已撤并中小学99所,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民办学校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现民办教育机构有57个,其中,民办幼儿园56所,民办中学1所。
这几年我市还加快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围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实施办大、办强乐昌一中为工作重点,加快全市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的发展步伐,不断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高中阶段入学率逐年提高。加大乐昌职业教育改革力度,乐昌职业中学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进步提高。
而且,这些年乐昌的教学成绩有所提高,2007年韶关中考总分状元出在我们乐昌,高考成绩不断进步,考取重点本科的人数逐年增多,各类学科竞赛我们有很多学生获得大奖。教师教学论文的水平不断提高。
二、取得成绩的主要经验:
1、以创办等级学校或规范化学校为动力,使更多的学校不断规范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并以一批学校辐射和带动全市各类学校的发展。在高中阶段形成了乐昌一中、乐昌职中等重点学校,在初中阶段形成了新时代这样的样板学校,在小学阶段有乐昌小学,乐昌一小这样具有一定特色和名气的小学。
2、市教育局加强了对学校常规管理的检查与监督。这几年每年都会对各校进行教育工作大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各校的规范管理。
3、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师德教育,重视教师的业务学习与培训,树立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同时不断改进教师市内调动办法,使教师流动更趋合理。一系列措施的采取,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全市教师爱学习,勤学习,乐奉献的风气不断浓厚。
4、新一任教育局领导锐意进取,积极改进学校领导班子的选拔办法,充分发挥民主,注意从优秀教师中选拔德才兼备,有较高群众威信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学校领导,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长期以来困扰乐昌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
1、学校自我管理能力弱,缺乏竞争力。很多学校没有明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更谈不上自主创新,一切来自上级的指示和按部就班的工作,甚至连个别重点学校仍然依赖教育行政部门在生源政策等方面的照顾,一旦离开就成了无米之炊。
2、教师素质与工作积极性需要大面积的提高,守旧、观望、混日子、发牢骚成了形容部分教师的最佳词汇,当然这与乐昌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密切相关,但作为学校如何从工资因素外去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也尤其重要。
3、厌学的学生有增无减,尤其是农村初中厌学成了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学校教育如何吸引学生成了当务之急。
4、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任重而道远,全体学生个人素质的整体提升任务繁重。
5、教育现代化之路进展仍然有很大的实现空间,换言之,我们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仍然需要走很长的路和付出更大的辛劳。
四、解决问题的关键——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一)为什么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教育虽然是一个社会性复杂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尤其是需要政府在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但目前乐昌现有财政仅是吃饭财政,而更上一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尚未形成全面而明确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成了首选,也是唯一可以操之在手的因素。
2、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是变革教育现状的一种内因,政府的支持是一种外因,而按照唯物论的观点,事物的变化是内因与外因变化的结果,而内因才是变化的决定因素,只有内因变了才是真正变了。同样,评价我们教育变革是否取得成功,最后要体现在学校的这个层面上。
3、学校是教育最基层的单位,我们从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入手,就是从基层入手,如果有了一线的实践经验,再加以理论的总结与提升,就走了一条从实践到理论的创新之路,也为政府下一步的决策奠定了基础。
(二)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之我见。
1、教育行政部门平等对待每一所学校,取消对原有重点学校的政策倾斜,帮扶薄弱学校,让各学校各显神通,均衡发展。
2、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各学校实行目标管理。要求校长制定三年奋斗目标、目标,各校建立健全岗位(部门)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教育行政部门简政放权,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给校长在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有教育教学指挥权、资金使用分配权和校产设备使用权等。着手研究把人事权放给学校,草拟全员聘任制的改革方案。在全市中小学实行全员聘任制,把学校领导班子的组阁权、教师的聘任权(人事调配权)交给校长。
3、做好一系列的配套工作,加强对校长的监督与考查。
一、抓学校党支部建设。实现一校一支部,开展党员目标和支部目标管理,注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支部活动,建立支部和行政班子联席会议制度,为校长负责制的推行提供组织上的保证。
二、抓教代会、工会建设。健全教代会组织,制定《乐昌市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开展党政工团建家达标升级活动,并依靠教代会开展民主评议党政领导工作,评选支持教代会工会工作的先进党政领导和先进教代会、教工之家,不断增强教代会、工会民主管理、参政议政的力度,强化校长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意识。
4、加强对全市中小幼的办学(办园)水平的日常性评估和督导,继续完善一年一度的教育工作大检查制度,让更多的人(包括学生家长)都来参与对学校的评价,努力促使全市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关注学校亮点,培育特色学校,造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象。
5、学校内部倡导人性管理,建设和谐校园。提出学生至上,员工为本的口号。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生负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给予学生的教育选择权,在同一间学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与班级,改活教育教学手段,丰富校园生活,充分吸引学生,化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充分尊重教职员工,搞好福利待遇,利用教师节这个平台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关心老教师生活,充分考虑从学校行政岗位上退下的老领导去向、关心年青教师成长,对教职工本人的婚丧大事,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要关心过问甚至主持,尤其是对教师的退休与逝世要给予高度重视,这要作为全面评价教师,提升教师精神,激励在职教师,增强教师凝聚力,教育学生与感动社会的机会。同时改革日常评价机制,不仅仅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也不仅仅以教学成绩评论教师,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奖惩本着综合考量,长期发展、民主测评的原则由各校制定相应办法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监督工作。目标是营造和谐上进的校园氛围。
6、设立局长基金,主要奖给能自主创新,特色明显,有较强竞争力、良好社会影响以及突出管理成绩的学校和校长。
7、合理引导教师流动,制定更加科学的市内教师调动办法,平衡城乡待遇,对扎根乡镇和广大乡村的教师在工资与福利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对其中的优秀教师和学校领导在职务提升等方面要给予特别关照。
8、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防流控缀机制,就学校这一块,建议给义务教育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一定的防流控缀的责任,有奖惩办法,促使学校和教师想办法留住学生。
现在,我们明显感觉到了乐昌市教育局领导正在酝酿着一场新的教育变革,前段时间局里举行的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就是吹响乐昌教育变革的冲锋号,随后一系列新措施的出台显示了乐昌教育局变革乐昌教育的努力与决心。此时,我忽然有一种冲动,于是趁写校长培训的论文,写了一点自己的想法,可能有很多不成熟或以偏盖全的东西,但我仍然希望这些小想法能给领导们一点参考。